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2024-08-05

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精选12篇)

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篇1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构建中, 音乐教育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取向, 但主要的是它的审美功能。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音乐教育的实质就是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功能, 不仅有益于自身修养的提高, 而且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 以音乐的认知性、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音乐教育, 就其本质上来说, 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 它通过对人的美的能力的发掘和培养, 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音乐审美教育其目的是培养高尚、完美的人。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通过音乐教育, 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情操, 最终是为了完善人的自身的品格。作为上层建筑的音乐审美, 作为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音乐审美教育, 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 音乐审美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进步的文化意识。

一、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特征

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表现在教人和启迪、诱导作用。我们知道, 相对于美术、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 音乐艺术往往表现出非确语义的特点, 就审美的主体而言, 她受其几方面的影响, 一是主体知识与经验积累, 二是主体特定的情感情景, 三是主体的审美取向。三者的表现形式和程度各自不一, 特定的情感体验及情绪积累不同都会影响审美的结果。就其客体而言, 音乐作品的这种非明确语义特点, 往往表现在作曲家对其情感表现的主题性、个体性以及色彩和程度很强的主观性, 这种主观性使每个审美主体都可产生不同的审美判断和审美体验。正因为音乐的这种审美特点, 使她相对于其它艺术形式, 更具审美的魅力。

音乐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表现为: (1) 以音响为物质外壳。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的艺术形象是用音响塑造出来的。音响的物理特性是构成音乐审美特殊性的基础。 (2) 在时间上流动显现。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声波是流动的, 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和流动性, 而没有空间性。时间上的持续性是音乐创作和音乐鉴赏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 (3) 强烈直接的表情。所有的艺术都表现情感, 而音乐与其他艺术相比, 能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最充分地倾泻内心的感情。 (4) 具有结构性。人们称音乐为“流动的建筑”,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音乐和建筑最相近, 因为像建筑一样, 音乐把它的创作放在比例的牢固基础和结构上。” (5) 二度创作。与文学、绘画等一度创作不同, 音乐是二度创作的艺术。曲谱、唱词必须通过演唱, 演奏这个再创造的过程, 才能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的艺术形象, 产生审美效应。二度创作是构成音乐作品最终完成的重要一环, 通过二度创作, 音乐作品才能转化为审美对象, 获得实际的社会存在价值

二、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 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公民。若一个人想与他人及整个社会和自然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的关系, 必须首先具备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 他的存在才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乃至整个自然, 而且其自身也必定是快乐的。健康的社会恰恰是由众多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体组成。

人类的情绪包括喜、怒、哀、乐、悲、恐、惊等, 这些是人类对于外界状况的一种本能的反映。但无益的情绪沉淀会影响人的心理结构, 并使之趋于病态。而人类的心理结构正是情感产生的土壤, 人类情感不外乎爱、恨、同情、怜悯等等。但总的来讲, 可以分为善、恶两大类, 它们分别对应于美学意义上的美和丑。音乐通过声音这一媒介作用于人类的内心情感世界, 使有益的情绪得以激活并产生善, 使无益的情绪得以释放避免产生恶, 从而使人性在总体上趋于善。绝对的善和恶是没有的, 音乐与其它事物一样不可能消灭恶, 但它有助于从总体上保持人性中善的本性。音乐对健全人格的塑造是在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为了更好地揭示音乐的审美机制, 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地认识音乐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音乐教育应该是一个培养人自觉审美能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它既可以训练和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 增强其创造力, 同时又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以一种较为平衡和协调的心理结构去对美的形式作出正确的反应, 从而间接地影响其智力的发育和品行, 这也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所在。音乐教育虽然与德育和智育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但从整体上来看, 音乐的审美教育在人的整体的塑造方面更具有优势。因此只有抓住了“审美”这一中心环节, 音乐教育才能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为德育智育服务。在音乐的审美教育中注意突出民族音乐的价值和地位在今天尤有其特殊意义。通过欣赏、学习演奏, 演唱民族音乐, 会增强人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重感, 自觉地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 音乐的审美过程既是一个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也是促进人的灵感和创造才能的过程。音乐审美教育正是以音乐审美的形式, 从一个更直接的入口来触摸生命和心灵的存在。如果把整个教育看作一个大的系统的话, 那么音乐教育便是其中一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内部必然存在一个决定其本质的内在规律, 与此同时, 各子系统之间也必然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所以, 音乐审美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只有抓住了“审美”这一中心环节, 音乐教育才能真正为德育、智育的健康发展服务, 才能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 人民音乐出版社。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上海教育出版社。

[3]张前:《音乐美学教育》, 上海音乐出版社。

[4]孔繁洲:《音乐素质教育手册》, 中国文联出版社。

[5]周世斌:《音乐欣赏》,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6]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张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篇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又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课同时肩负着美育的使命。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具有形象、直观、方便的显著效果。

一、借助多媒体,感受汉字形体美。

我国的汉字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它结合了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把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了。让学生在学会汉字的同时,感受到汉字的无限魅力。如教学象形字”鱼”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看到”鱼”字的“鱼”变成了一条鱼的头,“鱼”的中间一个“田”变成了鱼身,“鱼”下面的“一”变成了鱼的尾巴,一条小鱼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接着反向演示,鱼慢慢演变成大篆的”鱼”字,再慢慢演变成小篆的”鱼”字,接着变成隶书的”鱼”字,最后变成楷书的”鱼”字。每一次的演变,同学们的眼里都会发出惊奇的光芒。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汉字的优美。其它的象形字如:鸟、燕、山、水„„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演变。

一、借助多媒体,体会语言形象美。

1,声音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播放配乐朗读录音,通过一定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 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老师充满感情的语言的启迪导引,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联 想,脑海中就会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欣赏到教材中美的因素,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得到道德的感化、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润。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甚至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文并茂,文质兼美,适合借助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进行审美教育。如教学《笋芽儿》时播放配乐朗读,以清脆悦耳的乐声反映“小小音乐家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上弹奏乐 曲”的情景;用悠扬的舞曲表现笋芽儿钻出地面观看春景和长大成材翩翩起舞的场面,整个配乐朗读音调和谐 优美、节奏明快流畅。学生如临其境,怡情悦性,陶醉于充满自然美的大自然中。如果学生再遇到相似的自然 美景,那么表现美的欲望定会油然而生。

2,画面创造美。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过程中,适时出现邱少去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彩色图片。将 画面形象和语言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想象主人公为集体潜伏成功,自己强忍被烈火焚烧的剧痛而一动 不动的高度组织观念。于是,邱少云这位严守作战纪律的钢铁战士形象便会自然矗立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受到 了伟大崇高的灵魂美、奉献美的熏陶和感染。

二、借助多媒体,抒发内在情感美。俄国艺术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情趣以及审美的价值规念,如《纤夫》的影像资料中,青山绿水的秀美及船夫的劳动美平行交织在同一个画面上,采用大景深的镜头:(远景)——两岸峻秀的青山,蓝天,(中景)——一弯绿的河水和河岸雪白的鹅卵石,(推进)——鄂西山区特有龙尾船和一群赶集归来的土家少女:(特写)——水中船的影和插入水中的粗壮的船篙,(摇起)——身如弯弓般用力撑船的青年船夫。在整个欢快恬静的意境中着力表达了舶的力与美,表现出劳动创造美的鲜明主题,又如在《春天来了》的影像资料中,一条高悬蓝天的高压电线上停歇着的无数只黑色春燕,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渐起,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之中就达到了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

三、借助多媒体,注意交际语言美。

语言美包括发音正确,说话文明,富有感染力。多媒体技术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美能起到重要作用。

1,听录音,说正确。

刚入学的儿童,其口头语言普遍存在着缺陷,最明显的是夹带方言土语。课文的录音发音标准,语调优美,学生通过听录音,跟读,就能逐步改正自己的发音缺点。

2,看动画,说文明。

语文课程标准口语交际的目标中指出:“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说话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的实效性。俗话说:“问路不施礼,多走二十里”。多媒体技术在引导学生文明用语方面也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现在的学生说话不文明,是由于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凡事以孩子为中心,因而也使学生养成了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在说话交际方面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多媒体课件可以制作人们的各种表情的动画,让学生直接看到别人的反应。如当学生说话文明里,屏幕上就出现一个笑脸;当学生说粗话时,屏幕上就出现一个生气的表情。让学生从中注意到自己的语言美。同时注意说话的仪态和用语,恰当使用称谓,对别人多用敬语,对自己多用谦词,对不便直说的事情多用委婉语,并配合恰当的体态语,做到言之有礼。

在口语交际方面,能够逐渐注意自己和对方说话的表情和语气,并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综上所述,借助电教手段,能更好地达到小语教学中审美素质教育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样几个问题。

1.多媒体技术只是培养审美能力的一种手段,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将课上成了多媒体技术展示课。一句话,借助电教手段进行审美教育过程中,必须做到“适时”、“适宜”、“适度”,切忌哗众,取宠舍本逐末。

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篇3

[关键词] 艺术特性确定性视听合一 审美功能

电影中的音乐,是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代各种体裁的电影中几乎找不到一部没有音乐的影片。许多成功的影片特别是获得奥斯卡最佳音乐奖项的影片如果脱离了音乐,整部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与审美效果也会逊色很多。以影片《勇敢的心》为例,通过分析电影音乐的确定性阐述视听合一的审美效果。

一、电影音乐的特性

电影音乐是“专为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电影综合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音乐艺术体裁……电影音乐具有一般艺术的共性……但又有自身的特性……”(《电影艺术词典》编辑委员会1986:484)。电影音乐融入到电影之后,与电影画面结合在一起,成为当代电影的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其自身的特性也不再是我们所认为的一般的音乐了。电影音乐除了具备最基本的要素如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以外,电影音乐创作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和音乐形象的体现都受到影片艺术的总构思、总结构和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也就是说它的创作构思以影片的思想内容、艺术结构为基础,音乐听觉形象与画面视觉形象以及语言、音响等元素相互结合,融为一体。电影音乐的艺术审美,有其独特的方式,它不具备传统音乐的自足性和独立性,而必须时时刻刻明确地将其置于画面、音响和人声等系统元素的背景中进行具体的领悟和体会,方能真正领悟到电影音乐独具魅力的美感。

二、电影音乐的确定性

(一)电影音乐赋予画面以确定性

在电影中,电影音乐与画面相结合以后,使音乐本身具有更为丰富的语义性。电影音乐的表现手法如乐器等可以为影片叙事营造出某一特定的历史时代氛围、明确的人文地理环境,也就是说电影音乐能为影片的局部或整体创造一种特定的气氛基调,包括时间和空间的特性即时空定位作用。这种音乐不是简单地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细致入微地为影片营造一种背景氛围。正因为电影音乐具有这样的一个特殊功能,甚至伟大的作曲家都努力地运用各种手段寻求最适合的电影音乐,为影片故事注入明确的背景信息说明,为画面所体现的故事情节营造一个确定的情景氛围。当然,观众可能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步入银幕世界,将自己投射到发生在不同时代、地域、民族和人群中的虚拟事件当中,产生真情实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进而更深一步理解电影的主题,

电影《勇敢的心》讲述了700前一个悲壮的,融合血泪的传奇史诗。在当今影坛娱乐片盛兴,技术电影一味追求消遣、刺激和高票房的同时,《勇敢的心》大胆创新,起用了沉重压抑、忧郁愤闷的历史题材,将公元十三世纪的苏格兰人民大起义,摆脱英王残酷统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搬上银幕,以宏伟壮阔的气势为影片赢得了史诗巨片的称号。而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的环境氛围就可由电影音乐点明。

在电影开始,好莱坞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正确的选择了苏格兰的民族演奏乐器——风笛。詹姆斯二世在位时,各部落之间便是靠风笛来联系信息的,结合各部族的力量以维持其高地的传统势力以抵抗异族的侵略。可见在世人心中,轻缓而不失从容,平和而不乏刚劲的苏格兰风笛本身并不是单指乐器,它还连接着一长串代表苏格兰高地传统文化的历史,也早已升华为苏格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影片开始当质朴的风笛响起,画面中呈现了苏格兰高地,秀美的山峦,一切依然如往日的宁静,星星点点散落的牧人小屋,和谐的点缀着翠绿的大地。在这里人们似乎可以忘记世间的罪恶和丑陋,只有和平与自由的家园。

当然风笛有他自身的欢愉、轻快和跳跃。苏格兰人的婚礼上最常见的乐器依然是风笛。当轻快的风笛飘荡在山谷之间,画面呈现乡间的婚礼舞会场面。在这里年轻的男子精心地挑选自己的舞伴,也是在挑选自己心仪已久的姑娘。长大以后的华莱士在一次婚礼上与心仪的姑娘美伦相遇,风笛欢愉的庆祝新婚男女的爱情。风笛在此时此地是美丽的爱情和完美婚姻的开始,是幸福的象征,这也正体现了音画统一性。

(二)电影音乐赋予主题确定性

在我们认识到电影配乐能在何种程度上构成我们对叙事的感知的那一瞬间,我们不再认为它只是电影的一个附加部分。每一部电影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电影中的各个艺术元素。诸如导演、摄影、表演等都围绕着主题思想而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电影音乐则用音乐这一手段为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电影音乐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使《勇敢的心》这部电影在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获得最佳音乐奖。

在《勇敢的心》这部影片中,战争与爱情两大主题相互依存。影片开头,主旋律中悠扬的风笛声将观众带入了苏格兰高高的山岭之上,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中,生活着朴实的苏格兰人民。然而忧郁的小提琴在没有低音衬托的下,演奏出了他们受到统治者压迫的不幸。四支圆号不祥的和声,暗示了统治力量的邪恶与黑暗。经过弦乐的过渡,独奏圓号忽然吹出带有升腾力量的旋律,这似乎是一种期盼,期盼着英雄的诞生,来拯救他的民族。然而,大提琴冷冷的对答,为这位英雄铺设了艰难的道路。英雄出现了,英勇的华莱士带领苏格兰人民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在风笛的领导下,伴随着定音鼓坚定有力的鼓点,由华莱士带领的起义军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看似势单力薄的苏格兰风笛,但却强有力的证明苏格兰人民依然顽强的抗争着。其间,管弦乐中一条极不和谐的旋律,表现出英军疯狂肆虐的反扑。最后,风笛又缓缓的登场,伴随着如同天籁传来的人声给失败的义军于无尽的抚慰。Mornar’s Dream是一首短小的曲子,节奏局促。在这里,作曲家第一次使用了嘹亮的小号,使曲子带有无限动力。曲中透出华莱士不畏失败,越挫越奋的坚强毅力。在其英勇事迹传诵的过程中,风笛居然以更快的速度,更激进高昂的旋律,旋风般的把英雄的事迹继续传遍苏格兰大地。

电影音乐同样也赋予影片爱情主题。华莱士的父亲因为抗击英国的统治而牺牲了。在父亲的葬礼上,衬里的小女孩美伦摘了一朵紫蓟花送给了小华莱士。这时风笛第一次响起了象征华莱士和美伦爱情的主题,它是那样的优美而哀怨,冥冥中蕴涵着对自由的向往。长大成人的华菜士,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村庄,见到了儿时的好友和已经长成为一个婷婷玉立端庄少女的美伦。这时,两人的爱情主题又重现了,只是这一次它不再那

么缓慢且伤感,却显出些许愉悅的色彩。这时的画面:幽静的夜晚,山岗上一对恋人促膝而坐,配上如此优美的风笛,真是让人为之感动不已。随后的两个青年男女的秘密婚礼中,弦乐与长笛的合奏同风笛交相呼应,似乎代表了两位主人公缠绵悱惻的爱情。在这六分多种的时间里,画面中没有任何语言,只有音乐在流淌,整个苏格兰连绵的群山似乎都沉浸在这缠绵的爱情中了。

三、视听合一的审美感受

声画结合呈现的虚拟世界是基本的审美特性之所在。银幕空间和银幕形象由光波与声波共同建构,并由观众的视觉与听觉共同感受。在这个视听综合体系中,“声音与画面是两个互为依存、共同构筑的艺术序列”(郑雨春1990:84)。长久以来,一个潜在的观点一直被多数人所接受:电影是以画面为主的声画综合艺术。20世纪70 年代以来,电影中声音的清晰度已经与画面的清晰度相当,不论是从技术条件还是艺术实践方面,视听因素的结合都达到了平衡。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乐音与画面分别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和视觉,通过不同的神经系统传输到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乐音与画面相互间的密切关系及稍纵即逝的特点,使观众几乎无法分别对乐音和画面产生的知觉。事实上,观众最终获得的感受是经由大脑神经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之后的音画的混合体。(翟建农1990:100)。由此可见,视听综合感受方式使观众把电影画面和音乐在视听感官认同中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当音乐与画面同时诉诸于观众时,视听器官通过大脑做出迅速的交流、联想和反馈,得到更为复杂的、与单纯欣赏音乐或观看画面不同的感受。

在《勇敢的心》这部影片中,当刽子手逼迫华莱士开口求饶时,背景音乐以低缓的旋律反复单调出现,给人们一种异常压抑的感觉,整体气氛十分沉闷。同时,又好象是华莱士承受巨大痛苦的同时正孕育着全身的力量。渐渐,音乐呈现爆发前的低沉,随着华莱士喊出“Freedom!”,音乐也同时爆发,达到高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荡气回肠的弦乐组合回响在空中,英雄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使人肃然。突然,旋律一转,一组温暖的女声合唱悄然出现,好似来自天堂的声音。画面上,刽子手的斧头正在落下,华莱士侧首似乎在人群中看到了妻子飘然而至,观者无不为之动容。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天衣无缝,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感情。

审美教育的心育功能 篇4

审美教育的益德功能。我们都知道, 党的教育方针是德育为首。一个人才的成长发展, 德育是至关重要的。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思想品德教育课。那种说教似的灌输已经阻碍了学生德育的发展。审美教育是一种带着深切情感体验的艺术活动, 不论是优美的旋律还是精美的图画, 都优化学生的感情结构, 使他们能够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得到教益, 培植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道德品质的提高, 为后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品质基础。

审美教育的益智功能。智力的发展, 是一个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抽象思维的。而审美教育是一种直觉感悟, 是形象思维的。这种形象直感思维的长期锻炼, 除了丰富人的情感, 优化人的情感结构外, 同时作着开发人脑的右半球工作。长期在概念、公式、逻辑、理智的天地里滚打, 枯燥的抄写背诵, 升学的压力使他们旺盛的精神, 广泛的兴趣, 得到了极大的伤残, 使他们智力天赋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审美感情体验, 形象思维的补充, 审美愉悦的闲适, 使他们的抽象思维得到了休养生息、思维更加活跃, 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思维品质。回顾中外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科学家, 当代著名的科学界巨擘, 很多人都酷爱艺术。有的弹琴唱歌, 有的绘画写字, 他们大多数在某一方面学有成就, 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反观他们的本职职业, 非但没有影响, 而是相得益彰, 这绝不是偶然的, 正是审美教育的作用。

审美教育的益身心功能。我们都知道, 人是有血有肉有着七情六欲的。中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性灵, 都应得到健康的发展和充分的发挥, 不能学作机器人, 更不能培养成“发育不全”的畸型人。从这一意义上讲, 审美教育是影响人的情感和培养高尚情操的最好的一种形式。比如, 学生通过审美教育, 懂得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审美以淡泊宁静为宗旨, 了解了禅宗和老庄倡导的无为与崇尚自然的境界, 学生将明了特定的信仰哲理。参加工作, 一走向社会, 遇到工作困难或是人生挫折, 能够不断调适自己的行为, 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即使在校的中学生对来自学习的压力, 生理发展期个性的萌动, 以及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 通过潜移默化, 欣赏、批评、领悟、创造等审美活动, 使自己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唤起学生运用自己的良好审美观来学习、生活, 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内心世界, 健康地生活着。

审美教育过程中个性的成长和创造力的显现。我们都知道, 艺术的品质是张扬个性, 崇尚创造。正如帕森斯所说:“美感的认知则是处理自己的内心世界。”审美教育鼓励学生重新组建存在于自己与社会之间在评价标准上的联系。在参照中比较, 以便给自己寻找到一个适合发挥个性的位置, 并使自己自觉的认识到这种个性化的创造性努力, 会使自己做出与众不同的成绩来。历史上许多有名的大师, 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人文科学家, 他们无一不是在中学时代就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审美教育这种自正自悟的境界, 正是为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奠定了事半功倍的厚实基础。

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篇5

【摘 要】今天的造型 艺术,以其多元的视觉形态冲击着我们的眼睛,令我们的视觉神经得不到片刻的休息。艺术 教育 应该走在时代的前沿,因为艺术具有前瞻性,线作为最基本的造型手段,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怎样与时代 发展 相适应?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线美术作品功能审美 特征

在三维空间中,线是塑造形体的外轮廓线和标明形体内部结构的结构线。所以,线在造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线条能表现为一种心理和情感的效果。水平直线给人以平静、沉稳、舒展、安宁的感受;垂直线给人以挺拔、刚毅、庄严的感受;自由曲线给人以自由、活泼、流动与愉悦的感受。此外,线条还能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关系。例如两条粗细不同的水平直线位于同一平面时,粗的线使人感到它离人比较近,细的线则使人感到离人比较远。以线条作为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的 中国 传统绘画,在运用线条这一艺术语言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例如,以墨线勾描物象、多不着色的白描,仅凭简练的线条就可创造出动人的艺术形象,如宋代著名的《朝元仙仗图》,或称《八十七神仙卷》。中国古代人物画创造的“十八描”就是为了表现中国古代人物衣物褶纹而创造的用线方法。

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中国论文联盟整理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在要讲用“线”,以至“线”这一中国传统绘画主要的“表现手段”的确立。这不得不提到“北宋”的大家李公麟,他把唐宋以前的线描粉本式的,严谨、规整进行升华、演变。并接受了晋唐顾恺之、吴道子细“笔游丝描”的传统基础上,又能把“方折挺劲”的铁线描有机地融合进去,形成自己的新风格,使线描的表现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的重要作品《维摩像》中,可以看到他在人物画用笔、用线上娴熟、洗练的功力。后来也影响了一大批有作为的名家,如元代赵孟頫、张渥、明代画家丁云鹏、陈洪绶、清代任渭长、任伯年,尽管他们各有其独特的创造,但都是以李公麟开创的线描和白描形式为滥觞(即事物的起源)。包括南宋创立减笔水墨画技法先河的梁楷,也是受李公麟晚年减笔人物的影响而成就的,其丰富的用笔为后来的写意人物,“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长期的美术发展中,“线”作为美术家创作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在美术作品中,线有极强烈的直觉暗示力量,如李可染曾说齐白石的草虫“那两根敏锐的触须,真有一处即动的感觉”。马蒂斯说过,他的素描只存在于一鼓作气的线条对比所作的空间分割和由此表现的情感在观众中唤起的共鸣中。这又是说出了线在构筑空间和表达情感时,运用起来表现力多么丰富。古瓷上的龟裂纹,是线的 自然 构成,那分割出的疏密参差、变幻不定的小区域的几何形象,却有着十足的神秘韵趣。明式家具以简练的线体切割了空间,显得大度、豪壮、洗练、富有生机,体现着人的尊贵。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http://整理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文人画”“院体画”到民间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在表现物象的同时,还传达出入的情绪),传统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种线的生动画法。

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厂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

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在学好我国传统绘画课的基础上,还需了解西方美术。“西为中用用”,使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

现代 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实验性。实验精神的具体方法与途径:一方面是材料应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视觉心理接受的可能性,从这两方面入手可以大大拓展我们的视觉空间。没有实验精神就不会有所突破,墨守成规的技术训练谈何创造?

浅谈初中书法教学的审美功能 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 书法教学; 审美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20-001

书法是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书法艺术教育有独特的审美教育作用。中学生学习书法,不仅对陶冶学生的情趣有巨大的作用,还会给学生带来愉悦和满足,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形成人文素养,所以同其他教育学科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书法教学具有哪些审美功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一、书法具有空间形式美

书法首先是一种空间艺术。书法艺术的空间形式主要表现在线条、结构、章法等方面。其中线条是书法艺术形成的首要质素。唐代韩愈对张旭赞道:“往时旭善草书,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华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他仿佛告诉人们,正因为狂草线条的粗细、大小、浓淡、滑涩、迟速、刚柔,才发挥了表现优势而创造出变幻多姿的艺术形象。书法创新,讲究整体布局的章法。雕塑大师罗丹说过:“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如纵排横列,连贯与错落、虚与实、黑与白、题款与称谓等,无不体现着书家的审美感知力。所以通过书法创作和欣赏训练,即能培养学生的空间形式的审美感知力。

二、书法具有观物取象美

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汉字是以形象符号为本源的符号,它有如绘画,来源于对对象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而书法正是以汉字象形为基础,进一步推进了汉字表意上的观物取象的特点。它的“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相济”是一种造型美。书家巧妙运用结构布局,计白当黑,虚实相生,使字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上下相望,左右相近,大小相副,长短阔狭,临时变迁,这一切来源于对对象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观物取象的特点。书法家在汉字的艺术化过程中,为了求得书法的神情妙状,极力调动他的想象力,从外部世界大胆地摄取物象,千姿百态。蔡邕《笔论》所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倒若起,若愁若喜,若虫依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所以在用笔上,书家讲究如折钗骨、如屋漏痕、如锥画沙,横画如“千里阵云”,点画如“高峰坠石”,于是在欣赏领域也有了“矫若游龙,飘若惊鸿”之类的评语,使人产生抑扬顿挫的感受,似高山流水,时而泻于千里之外,时而旋于险滩之间,起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如怀素的《自叙帖》,其字流利圆美、放逸跳动、虚实动静、开阖伸缩、吞吐缓急、密丽雄秀,通篇神完气秀、妙姿佳味,无不措手而至于完美尽善之境界。抽象的点画线条、字形神态,包含了许多生动可感的形象,在这里动态所引发的联想、想象和类比,充当了书法欣赏者与创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由此可见,书法大胆的摄物取象美,对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起着无与伦比的助推作用。

三、书法具有情感意境美

书法是情感表现的一种载体,不同的书体,传递给人们不同的情感信息。如篆书的古雅朴厚,隶书的沉雄遒劲,楷书的严整瑰丽,行书的秀娟活泼,草书的奔放奇逸。另外,书家在各种独特的心境、情感的支配下,其书写结果也表现出不同来,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则有浅有深,变化无穷,气之轻和肃壮,奇丽古淡,互有出入。颜真卿《祭侄稿》,是颜真卿悼念侄子季明的祭文草稿。文中多处线条涂改痕迹,不但没有削弱作品的整体气息,相反地这些黑团墨块与字里行间的一些空白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加之线条速度的变化,形成了墨色由浓湿到枯淡的变化,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而这些全出乎天然。可以想见当时颜真卿愤笔疾书,血泪交迸,情不能自禁的神情,满腔的忠义与悲愤化作笔下或粗或细或浓或淡的缕缕线条。这些线条犹如一个个摄人心魂的音符,汇涌成章,犹如一曲洪亮高亢的悲怆交响乐。以笔书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表明了书法是以人为核心的艺术。学生通过对优秀书法作品的学习、观赏和评点,对书法艺术产生一种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共鸣,精神得以升华,情感得到愉悦,性灵得以陶冶,情操得以培养。

情感表达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和旨归,其最高境界是书者生命的迹化,体现书者心性修为的境界。书法通过黑白线条和空间的运动产生出无穷的意境,可展现出书者的胸怀和襟抱,表现人生命的活力、意志、思想道德以及无限的情愫。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深得外物之感召,大胆创造,锐意革新,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板桥体”,他一改用笔之章法,在精、气、神上下功夫,他的作品乍看如“乱石铺街”,但“乱”出法度,“乱”出神韵,从那点点画画中可以窥视出他高风亮节的卓然傲世的精神。又如现代书法家弘一法师,他把佛家的精神融入锋端,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书法意境。同样,王羲之《兰亭序》所体现的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平和自然之美,主要是他胸怀虚静,心存丘壑,表里澄澈,一片空明。他自己曾说:“从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加之他深厚的书法功力,自然五合交臻,翰逸神飞。《兰亭序》正是其顺随自然、委运任化的人格心灵的体现。因此,创造教育这根长春藤,要在书法这棵古老的参天大树上开出鲜艳的花朵,必须带领学生对优秀字帖书写生命的迹化之美进行感悟。

浅谈校园雕塑的审美教育功能 篇7

审美教育是当代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而校园雕塑则是在审美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朱光潜先生说“物有真善美三面, 心有知情意三面, 教育求在这三方面同时发展, 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三节目。智育叫人研究学问, 求知识, 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 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 欣赏艺术和自然, 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可见校园雕塑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其审美教育功能是很明显的。

校园雕塑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彰显本校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人物纪念塑像是校园雕塑中最具代表性的题材类型。它以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社会活动家或与本校发展历史相关联的杰出人物为对象。每位成功的人士都有一部拼搏奋斗的历史, 它是名人人格的写照。学生在驻足欣赏的同时, 精神得到了陶冶, 心灵得到了净化, 增强了他们为人生目标奋斗的决心。例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郭沫若铜像就是为了缅怀以郭沫若校长为首的创建中科大之伟绩而树立的, 启迪了广大的师生, 增强了人生使命感。鲁迅先生的塑像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是比较常见的, 每当看到鲁迅先生的塑像时候, 就会想起这位文化斗士的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豪迈状语。对这位伟大的文化先驱的景仰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就校园雕塑的空间形式特点而言, 它为受众所提供的审美角度, 比绘画艺术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适应性。“雕塑与文学, 音乐不同, 它能创造视觉形象;同样是视觉形象, 它与电影, 戏剧不同, 它创造的形象一般来说是无声的……它又和绘画不同, 它是实实在在的占有三度空间, 可触可摸的立体造型艺术。”所以, 欣赏一幅画, 可以从特定的角度、距离、视点来看。而欣赏一件校园雕塑作品的时候, 可以从俯视、仰视、平视、远视等各个角度来观看。甚至还要考虑光线、空气和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校园雕塑所具有的三维空间的立体性与物质性的实体形象给人以强烈的直接感和逼真感, 使受众在欣赏的同时, 心灵得到了升华, 从而达到了审美教育的作用。

审美教育功能, 就其性质而言, 是性情陶冶功能, 即性情的培养、陶冶、塑造。校园雕塑, 是经过艺术家反复推敲和琢磨, 从而使生动和富有美感的作品创造出来, 其中包含了艺术家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这也是其艺术家审美情感和品味的一种体现。受众在接受熏陶的同时, 达到审美教育功能的目的。雕塑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生存价值, 生命意义积极肯定的艺术, 是人类审美理想的感情体现。审美教育, 就是通过各种美的形式, 陶冶人的性情。当审美形象唤起审美情感的时候, 便把感情的个体纳入审美教育之中, 从而使人的情感得以净化和升华。

校园雕塑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作品, 它置于校园环境之中, 具有审美强制性。校园雕塑自从落成那一天, 就成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 不管受众喜欢与否, 都很难回避。大家可以不去美术馆或展览馆欣赏“架上雕塑”, 但在校园环境里, 必须面对所设置在那的校园雕塑。优秀的校园雕塑不仅美化校园环境, 而且在无言交流对话中, 提高着学生的审美情操。它不是直接灌输理念, 而是潜移默化的感染人的心灵。其扩张性和艺术文化内涵,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和视觉力, 使其达到审美的高度。可见, 优秀的校园雕塑给人以美的享受, 丰富学生们的精神生活, 是校园环境的一大亮点。例如, 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校园中, 有很多名人捐赠的雕塑, 罗丹的《加莱义民》就是其中的一组。在校园草坪中还有许多抽象和具象雕塑, 能和校园环境紧密的结合, 让人感受到该大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之下, 我国的有些校园雕塑雷同颇多, 缺乏创新意识。往往采用地球、书本、翅膀等形式符号来表达腾飞、知识、青春等语意。其审美教育功能明显有所欠缺。校园雕塑是思想、情感、美感等与人类崇高精神的物化表现, 应充分发挥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和艺术感染力, 真正烘托所在环境的主题气氛。

总之, 校园雕塑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 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校园雕塑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还能净化心灵, 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篇8

信息化电子时代, 为文字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手段, 也使小学生从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无纸的时代: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 字却越写越难看。电脑和汉字输入技术使写字的必要性越来越小, 同时也为“藏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能够把我们使用了几千年的汉字写得工整漂亮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试问:写字真的没用了吗?难道有了电脑就不必写字了吗?有了汽车就不需要用腿走路了吗?

其实, 写字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用。作为学校生活中发生最频繁、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活动, 写字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通过写字教育, 不仅可以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涵养德行, 也可以开发多元智能, 为终身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时, 它又是实施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载体。

1. 写字具有审美怡情的功能

写字有对错之分, 更有美丑之别。汉字是象形文字, 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形”, 疏可走马, 密不容针。粗细、俯仰、呼应、避让、顾盼、疏密……美学中的种种深奥道理, 就蕴含在一个个汉字当中。难怪鲁迅先生感叹说:“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 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 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 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要想把汉字写美观, 既要了解汉字的基本构字规律, 又要有细致的“洞察力”。从笔画的长短到组块的大小、从结构的疏密到形位的斜正、从体势的收放到整体的呼应, 这些都得静观细察、把握机理, 这个处理过程, 也正是审美水平的提高过程;明白了其中道理, 还能触类旁通, 有助于领悟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美, 提高人生的品味。

2. 写字具有培智健体的功能

写字须全身心投入, 不可有杂念, 否则, 就会写错, 所以写字能培养注意力的专注;学写字要看清笔画、注意顺序, 须十分认真, 有利于形成细致的观察力;从字的识记到自由调用, 从一般书写到书法作品的创作, 写字活动可以综合开发人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多种智能。写字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和视力, 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又是相辅相成的, 写字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3. 写字具有塑行养德的功能

学生天天都写字, 写字的习惯和态度会逐渐内化, 形成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作风。小时候随随便便写字, 长大后就会随随便便做工。许多好的做事习惯如严谨细心、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持之以恒, 都可以在写字教育中渗透和培养。而这些品质, 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 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工作作风。所以, 写字的意义不在写字本身, 正如部队里的队列训练并不仅是为了训练队列一样。所以柳斌先生说“不要小看写字这一基本训练, 它关系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认真写字中养成地一丝不苟地习惯, 将使终身学习获益匪浅。”我们的邻国日本, 制造业发达, 工艺水平领先世界, 其实它并没有多少尖端科技的东西。许多在国外的汉语教师对日本学生写的汉字印象很深:虽未必有多少神采, 但是绝对工整、规矩, 与国内学生的书写形成了很强烈的对比。也许正是由于是写字中培养起的一丝不苟内化成了是一种“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的行为准则。行为习惯日久了, 又会进一步内化为人的德行,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 意思就是说书法是人的修养、风度、才情的对象化, 写字教学对学生的“潜移默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

4. 写字具有爱国传承的功能

汉字教学更可以养“爱国之德”。汉字是中华民族人文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文化的流传依赖于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汉字这个载体, 汉字也因之成为实施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汉字是我们的, 可是很多人不懂得珍视她, 教师可以随随便便地教, 学生也可以随随便便地写。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语言文字都不爱, 不加珍惜, 爱国又从何谈起?

说深了, 对写字教育的态度折射出我们对本族文化的态度, 是一个民族是否有自我认同感的问题。中国有着许多独特的文化遗产:京剧、武术、国画、相声、围棋、茶艺……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特色的东西。改革开放了, 当我们把眼光转向世界的时候, 也不要忘了把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继承下来, 发扬下去。眼下, 许多未成年人对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很着迷, 如果不能善加引导, 任凭追美、哈日、慕韩之风在年轻一代中间狂刮猛吹, 再过几年, 当这一代人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时, 中国的文化会变成怎样一种文化?中国又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吃洋食品、穿洋品牌、不就是开放的心态, 看洋卡通、唱洋歌曲、起洋名字, 也不就等于世界眼光, 放眼世界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特色, 跟世界接轨也不一定非要被别人同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定有很多人看过春节晚会上赵丽蓉老师那个小品, 可是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这个命题呢?

5. 写字具有明志致远的功能

眼下,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了共同关心的话题, 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然而, 爱国主义教育也好, 素质教育也罢, 思想道德建设亦然, 绝不能停留在一种理念、一句口号上, 而需要在一点一滴的行为规范培养和精神熏陶中把理念变为现实。从写字教育入手, 培养起未来建设者们严谨、踏实、追求完美的做事理念和准则, 理应成为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下一代营造一个充满民族自尊和自我认同感的文化氛围, 也应该是教育工作者和各种传媒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教育不一定是言必就谈四大发明, 毕竟那都是很久远的事情了。语言和文字无疑是一种文化中最鲜活的部分, 美国为什么一到伊拉克就要编写自己的教材?时下中国个个学生学英语, 而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 到底语言和文字对于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 我们是否真正弄清楚了。近些年全国上下英语热继续升温, 大有“全民皆英语”的架势, 中国无疑是当今世界上学习英语人数最多的国家。然而, 我们花这么大的气力学英语, 到底是为什么?除了升学、考证、找好工作、国际交流、办奥运, 我们能不能给英语学习找到一个更具一般意义的目的呢?

我始终觉得外语学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不管别人怎么想。外语要学好, 汉语汉字更要首先学好!不要连自己的中国话都说不好, 连自己的汉字都写不好, 还要大谈什么爱国主义。许多年来, 我心底里始终有着这样一个想法:今天我们努力学英语, 就是为了有那么一天, 我们的后代不必要再花这么多时间、这么多精力来学一门外语;我们今天努力学习英语, 就是为了若干年后让全世界都来学习我们的汉语!当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留学生人数直线攀升的时候, 当美国的大中小学纷纷把汉语列为必修课的时候, 当HSK考试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的时候, 当孔子学院在各国落成的时候, 当法国人用闪烁的红灯与绸质灯笼给艾菲尔铁塔披上盛装来庆祝中国年的时候, 我的这种想法就变成了一种信念!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努力和奋斗, 我们的经济目前在世界上已经很有影响、很有竞争力, 而我们的文化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 与我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极其不相适应。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始终没有中断, 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中国文化有理由在世界文化当中有一席之地。”

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篇9

一、提高审美、强化能力

人们的审美能力主要是在审美实践, 特别是在艺术欣赏实践中形成和提高起来的。没有欣赏音乐的实践, 就不会有感受音乐的耳朵;没有欣赏绘画、雕塑等造型的实践, 同样也就不会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歌德曾经说过:“正如人只有通过自我才能发现世界一样, 对自我内在世界的发现是在对外在世界的发现中实践的, 人每发现一个新的事物, 就意味着在自我中诞生了一个新的器官。”人的审美能力就是对新的事物感知、发现的能力。难怪著名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在人类质朴的时代, 儿童对色彩的和谐、构图和想像性创造已经有了直观能力, 而在进入青春期以后, 随着理性思维能力的增强, 原有的直感和审美本能都被大量的理性活动和与此有关的本能所代替和排除。音乐、美术教育就是要把人被压抑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冲动重新激发出来, 把“沉睡”的感受力重新调动起来, 并掌握各种艺术形式的运行规律。在它们面前, 书法不只是龙飞凤舞的线条, 而是充满生命的韵律和感情色彩的符号形态的闪现;音乐也不仅是声音对耳膜的不规则的撞击, 而是由美妙的音符组成的五光十色的烟火。譬如一幅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 画面上仅寥寥数笔:一叶扁舟, 一长者坐在舟尾执杆钓鱼舟下只有简单几笔水波, 其余地方皆为空白。但它整个画面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和美感又是何等丰富——简洁的画面上不仅有线条的韵律美, 高亮调的清晰淡雅, 水天一色、江波浩渺、江山无尽的气势, “江边蓑笠翁, 独钓寒江月”的诗情而且也包含着宋代几个政权的并存, 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世人彷徨苦闷, 寻求空灵超脱的心境。美术教育正是帮助人提高这种审美能力。它包括对其表现技巧的理解、对古典和各种符号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对各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理解, 以及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 等等。这种唤起审美情感的过程, 也就是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同样, 通过音乐教育, 可以建构学生理解美、运用美、创造美的能力。人们通过对音乐、美术的欣赏, 不仅得到了审美享受, 而且也提高了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可见, 真正的艺术总是联系着人性深处的某根“神经”, 总是能够相互感应、融会贯通的。①

二、陶冶品德、锤炼情操

内在情感是人对于世间万物的心理反应, 它是人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玛克斯·德索在《美学艺术概论》一书中说:“艺术家像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鸟儿, 一旦从丰富生活中摄取了一片碎屑, 便匆匆飞回他的安静的巢穴中, 对它细细咀嚼。”这种咀嚼是一种有意识的深刻静思, 推动和促进了强烈的内在感情的积累。所创造出的艺术品不仅如普希金所说:“给我们简缩迅速流动的生活的经验”, 而且它大胆的艺术想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还可以拓宽人的视野、激发人的热情、活跃人的思维, 并给人以美得熏陶和启迪。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认为:“审美艺术教育是改革人的世界观、陶冶人的情感、礼得益智、促进科学发展的最好途径”。爱因斯坦在指出艺术对精神生活的巨大意义时说:我亲身体验到艺术作品的高度幸福。我从艺术作品中获得的那种精神上的快慰是任何别的领域中得不到的。

难怪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强调:音乐教育有关涉到人性中“节制、勇敢、宽宏、高远”等精神品质, 音乐教育最终要落实到人文素养的提升与个人精神面貌的改善。在作为“万代师表”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那里, 音乐、美术教育的价值同样并不只是它的技术性和实用性, 而是一种理想的审美生活价值。

可见, 孔子、柏拉图均认为: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的人“可很敏捷地看出自然事物中的丑陋, 很准确的加以批评;但是一看到美得东西, 他就会赞赏它们, 很快地把它们吸收到心里, 作为滋养, 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的事实, 既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 又证明了艺术实践的历程锤炼着人才。如周恩来、曹禺、沈湘在天津的南开中学, 丰子恺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 王蒙在北京平民中学, 诗人曾卓在重庆复旦中学以及著名演员祝希娟在上海的复兴中学等积极投身艺术活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随着我国基础音乐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的有力推展,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上海市城桥中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入农村, 为村民演出自编自演的歌舞节目;每年的“劳动节”“建军节”校文艺队都要排练专题节目, 参加社区文艺演出, 平时还多次参加市县重大活动的开幕式表演, 增进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质, 陶冶了品德、锤炼了情操, 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②

三、鼓舞斗志、激励前进

音乐审美教育之所以成为我国当前的热门话题, 与我国的音乐教育历史经验不无关系。诚然, 我国有悠久的音乐教育历史, 但真正称得上学校音乐教育的则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算起。五四前后, 虽在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主张影响下, 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终因时代的原因而不可能有真正的音乐审美的教育。建国后, 音乐教育曾先后经历过建国初火热的政治年代 (强调音乐的政治功能) 、“文革”期间的“演中心”与“唱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道德功能与智育功能。历史经验要求我们音乐教育必须回归其美育本位。

艺术以其无与伦比的魅力, 能够征服人心, 鼓舞斗志, 在人们心头燃起为实现理想生活而奋斗的火焰, 从而推动社会生活的前进。一曲世界无产阶级的赞歌——《国际歌》教育了全世界的无产者, 唤醒了他们的阶级觉悟、理解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他们的斗争热情、坚定了必胜的信心。《黄河大合唱》、《江姐》、《白毛女》、《东方红》等音乐作品在中国人民最艰苦的岁月里乃至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中, 曾鼓舞、激励了亿万优秀的中华儿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前赴后继、忘我工作;徐悲鸿笔下《奔马》那风驰电掣的动态, 那激荡奔腾的气势, 那熊熊烈火般激情, 不仅在抗日救亡中给予人们巨大的鼓舞力量, 而且在祖国腾飞中, 同样给人们以巨大的鼓舞。

可见音乐、美术教育所具有的鼓舞人们的斗志, 激励人们前进, 从而推动社会生活进步的美学功能, 是一个国家公民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

然而,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 时代文化导向发生了巨大的偏转, 即所谓“现代文化”“进步文化”以“文化革命”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这种冲击, 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来说, 相当于“连根拔除”。③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思贝尔斯在谈到教育问题时也曾尖锐地指出:我们时代在教育问题上的危机是“按照标准化的模式塑造人”, “以牺牲精神自由为代价而获得一种统一的教育”, “具有实质内容的教育正在瓦解而变成无休止的教学法试验”“教学技巧持续的扩充”、教育已经失去了“培养出拥有充分个体自我的人的可能性。”④因此, 时代呼唤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注释

1张平.唱归天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8.101.

2顾志平.艺术, 是学生完善自身的“青春宝”[N].文汇报, 2004-7-13.

3西蒙娜·薇依.扎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M].北京:三联书店, 2003.33-37.

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篇10

充盈精神的美文、触碰心灵的旋律、直抵心灵的交流、艰难过后的雨过天晴、一段曼妙多姿的舞蹈、峰回路转后的遇见、清晨一觉醒来兴奋爬窗而进的阳光、旅行中大自然赐予的全身心的震撼等等, 当人们沉浸其中的时候, 说明他们在进行着一场特殊的思想精神活动—审美活动。

审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自由观照的一种精神活动, 是发生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充满愉悦性的心物感应, 物我交流的动态心理过程。审美可以让人的精神情感变得丰富, 让属于你的内心世界远离污浊而变得色彩缤纷。审美感受也因人而异。后天的审美教育是最主要因素。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 它是由德文Aesthetische Erziehung翻译而来。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手段, 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 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它是人全面, 自由发展的一个重要武器,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受到人们重视。审美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感知和领悟美。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 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朱光潜曾对美育一语中的:美感教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 作用就在于怡情养性。席勒在曾在《美育书简》中, 强调了美育的作用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大学生在不断接受美的教育, 美的熏陶的前提下, 就能陶冶道德情操, 扩大知识领域,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培养和提高对自然、社会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与创造力。

二、体育舞蹈的审美功能

1、体育舞蹈概述

体育舞蹈是力与美的结合, 也是体育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它是以人自身的体态舞姿来承载它的各种美, 它融动作美, 服饰美, 音乐美, 舞姿美于一身, 把体育, 音乐, 舞蹈, 融为一体展示给人一种强大的想象, 视觉, 听觉的体育艺术项目。学者们认为, 欧洲和拉丁美洲的民间舞蹈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成就了今天的体育舞蹈。它由摩登舞 (1925) 和拉丁舞 (1960) 组成。其中摩登舞分为华尔兹, 探戈, 维也纳华尔兹, 狐步, 快步。拉丁分为伦巴, 恰恰, 桑巴, 牛仔, 斗牛。

2、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内外兼修”促进大学生审美观发展

(1) 体育舞蹈的外在美

a.身姿线条美

美, 最先产生于外观的良好印象。体育舞蹈的美无一例外的产生于婀娜的身体的姿态。力量始终内化, 使身体一直保持上挺的气质, 要求舞者挺胸, 抬头, 收腹, 立腰, 平肩, 梗头, 松膝, 大腿根部夹紧。这种舒展挺拔, 刚健优美, 典雅高贵的身体形态, 也可以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青春, 向上的美丽身体形态。大学生还处在一个发育期, 通过学习体育舞蹈还能纠正很多身体形态的缺陷, 例如塌腰驼背耸肩等。使我们大学生不仅能在形态上找到自信, 潜移默化中能提高其生活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大学生对于形体的审美能力。体育舞蹈塑造大学生婀娜的体态, 帮助提升审美理想, 强化审美动机, 最终发展他们的审美观念。也能使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大受裨益。

b.服饰美

体育舞蹈每一种舞蹈的鲜明民族风格作为欧洲和拉美的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的风貌。审美能力是现代文明人基本素养, 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潮流的爱美的要求更加迫切, 让人应接不暇的各种服饰美不仅吸引了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还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观, 他们的审美能力甚至走向国际化走向品味主流化。人类的发展也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发现自身, 超越自身的循环往复中辉煌前进。

c.舞姿的“刚柔并进”美

体育舞蹈的升降舞姿起伏有致, 方向转换灵活多变。十支舞风格迥异, 舞姿体态时候表现阳刚的一面有时候也表现它阴柔的一面, 例如:象征爱情的伦巴, 舞动时, 身体内在力量强大, 身体高度收紧而最后演绎出来的却是缠绵柔和的画面。要想表达出体育舞蹈这种综合的美就需要大学生去深入了解舞蹈的历史文化背景, 音乐与情感的特点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以及审美感知, 审美鉴赏, 审美创造。在舞蹈同时, 让人的身体得到解放, 新陈代谢加快, 生理机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使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最终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d.音乐韵律美

音乐是体育舞蹈的灵魂。舞蹈动作刺激人的视觉, 音乐调动人的听觉。高贵典雅的华尔兹音乐, 热情奔放的恰恰音乐等它不同于毫无营养的网络歌曲, 往往很多都是出自大家之手, 名作音乐屡见不鲜, 它是西方拉美文化的智慧的一个凝聚,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不同的音乐种类传达出了不同的情感效果。

(2) 体育舞蹈的内在美

a.舞蹈作品的“灵魂”——综合美

体育舞蹈是一项追求美, 表现美, 创造美的运动项目, 要求学习者在舞动时表现出造型美, 韵律美, 力度美, 幅度美, 轻柔美还有动静结合美。要完全了解一个优秀的体育舞蹈经典作品是需要很深的“功力”。体育舞蹈是舶来品, 撇开身体表现的精湛舞蹈技术, 我们需要用一颗具备审美实践能力的心去重点了解每种舞蹈风格和文化背景, 舞蹈要表达的艺术效果, 与舞蹈相匹配的音乐内涵等等。因此, 通过对体育舞蹈的审美教育, 灌输了西方的艺术文化修养, 开发了大学生审美修养, 审美思维, 审美视角, 全面性, 开拓性的提升了大学生的审美情操, 审美观念, 审美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它给大学生日后素质教育中要求的德育, 智育都做了一个很好的准备工作。使大学生全面优质发展, 最终能够更好的投身到社会的各个岗位。

b.西方礼仪文化绅士温婉的品质美

体育舞蹈主要是双人舞, 最为凸显的是男士的绅士与豁达。通过精炼动作, 进行组织和美化为舞蹈动作, 表达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难以变大的内在的精神世界以表达人们的审美情感。西方崇尚个性的张扬和发展, 他们的绅士风度归根结底受惠于这样的文化氛围, 他们更加自信的与人交往, 言谈举止无不透露出了对自己对生活的乐观积极。这是一种内在审美情感的提炼与升华。值得我们的大学生借鉴和学习。最终审美观念得以提升。

三、当代大学生审美观的影响因素

1、文化历史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家思想否定个性。这种思想让教育重视传承过去经典而不重视新产生的知识和观点。遵循守旧的一面完全否定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对于个人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样完全割裂人性的思想充斥着现在教育缺陷的方方面面, 在这样思想的禁锢和影响下, 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的结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思维大众化, 行为拘束, 想象捆绑。

2、教育现状

(1) 扩招严重的现状

高校扩招以及很多的考官的主观因素, 造成了大学生没有达到其应该有的素质。更别提更高层次的审美修养。学生的质量一再下滑。

(2) 部分教师的体育舞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现今教育通过控制和选拔, 使学生符合社会的要求, 并能够承担某一社会角色。在这样封闭的教育模式下, 学生就像生产线上的产品, 最终成为“整齐划一”的既成品。在既定的教学目标下, 制定既定的教学内容, 通过既定的教学模式。严重的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的审美观念迂腐陈旧。

3、个体局限性

大学生处在一个有判断审美能力但是或多或少会有偏差和缺陷的不稳定的时期,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发展脚步快, 家庭学校给予的成功定义偏向功利性。因此他们无暇顾及情感的释放, 内心世界的丰富。因此, 高尚的审美观无从谈起。

四、体育舞蹈审美功能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观促进作用的契合点

1、提升文化修养

体育舞蹈源自于西方, 西方的文化则注重个性的发展, 内心的释放, 这一体育艺术无一例外的传承了这样的一个审美教育的要求, 因此作为一个充满着活力和具有创造新的“舶来品体育舞蹈来说, 我们培养出来的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解放, 个性释放, 思维的活跃程度上都不可匹及。而如今体育舞蹈作为一种审美的体育教育传入学校教育, 备受大学生的追捧和喜爱, 甚至设置体育舞蹈的专业院校悄然兴起。通过学习体育舞蹈, 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能力得到飙升。

2、促进全面发展

体育舞蹈的审美观是一种多元的, 综合的, 全面的, 发展的观念, 强调在体育艺术的审美过程中, 培养学生对于这一体育艺术的美的认识, 从中体验到体育艺术的乐趣, 提高学生参与这一运动的动机,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最终让他们热爱体育艺术, 热爱锻炼, 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将促进学生积极, 全面, 健康, 自由的发展最为我们体育艺术教育的终极追求。

3、提升个人理想境界

体育舞蹈的演绎是一场视觉以及灵魂的盛宴, 奏出灵魂的旋律, 着出梦幻的妆容, 舞出婀娜的舞态等等, 都积极的调动着大学生的热情, 丰富他们的精神境界, 提升他们对于理想的理想性和审美性。

五、针对大学生审美观的缺陷与体育舞蹈审美功能的优势提出若干解决方案

1、宏观调控

(1) 在高校普遍开设体育舞蹈专业

如今通过统计, 在我过开设体育舞蹈学校的或在学校中设立体育舞蹈项目的总共就20余所, 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大学生的需要。

(2) 加大体育舞蹈师资投入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一个引导学生的作用, 若是不能很好中, 无论是大幅度的动作, 还是特殊的表情, 都可以尽情的展现, 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内心的释放, 避免心理问题的形成。很多时候, 通过校园舞蹈,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学生的真实心理, 在舞蹈当中, 可以与大学生更好的沟通, 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同时可以对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产生很大的积极意义。

五、总结

本文对校园舞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 很多的大学生愿意学习校园舞蹈。而且校园舞蹈所呈现出的前景也非常的广阔, 对于我国的情况而言, 校园舞蹈还可以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到一个新的层次, 这对教育的发展来说, 是一个突破;对学生来说, 也是有很大益处的。值得注意的是, 在应用校园舞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的了解和深入探究体育舞蹈深埋的文化素养, 没有高尚的审美修养, 光传授技术是不能很好的发挥引导作用, 只能说是锻炼了身体。所以, 各大院校可以加大师资队伍培养的资金投入, 有条件的甚至可以送教师去国外进修, 重点吸收国外优秀文化, 为我所用。设立奖励机制, 最终刺激体育舞蹈的优化发展。

(3) 美育, 从小抓起, 创造良好的家庭学校氛围

教育要趁早, 优化需终身。如今小学家长重视的是语数外, 美育课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课程。初中高中更是为了升学而放弃了美育课, 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鉴于学生基本存在的环境就是学校和家庭, 我们应该提升家长和老师对美育的重视程度, 配合一起为学生的审美教育而努力。

(4) 加强国际交流

与国外专业院校加强合作, 培养优秀体育舞蹈人才。给大学生平台去亲历体育舞蹈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感受正宗的体育舞蹈音乐, 服饰, 舞姿舞态, 灵魂等融合于一体的综合美。使学生充分吮吸体育舞蹈的美好境界, 激发想象创造能力。一再提升他们的审美观。

2、微观自省

(1) 善于接受新知, 思想灵活, 懂得变通

大学生处在对异性好奇以及敏感的时期。而在拉丁舞的学习中, 需要的我们热情奔放, 但绝对不是无度的放浪形骸。舞蹈学习的第一节课上之前, 我们要学会解放天性, 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思想文化的对立冲突。懂得用不一样的审美观念去舞蹈, 去感受异域风情带来的审美享受。最终促进自身审美观的发展。

(2) 冲破陈规, 解放思想, 善于创新

在学习体育舞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我们需要在自己的理解和已有的审美能力的基础上, 敢于想象敢于行动, 促进更好的画面美感的出现。最大程度的开发自己的审美能力, 提升审美观。

六、结论与建议

参加体育舞蹈的学习能让学生在繁杂的压力中缓解压力, 增加自信。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使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体育舞蹈的内外兼修的美;服饰美, 身姿线条美, 舞姿的“刚柔并进”美, 音乐韵律美, “灵魂”的刚柔并进美, 绅士温婉的品质美。这样的综合美提升了大学生审美能力, 促进了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高尚审美观的完善。鉴于此, 如策略中所说, 建议从宏观和微观上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观。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 审美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它促进了人的身心, 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更别说处在一个活跃年纪的当代大学生, 由于其生理和心里发育的不完善, 对美的审视和感悟也会有偏差, 但是当代大学生是振兴中华的下一代继承人, 需要重视他们的全面发展, 因此美育成为了育人的一个重要武器和手段。而作为“舶来品”的体育舞蹈这门充斥着美感与美誉的体育艺术, 它承载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文化与艺术涵养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有着较高的审美素质和审美价值, 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借鉴。由此地的学习, 认识了解先进思想文化, 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通过对体育舞蹈的审美学习, 学习它的内涵和外延, 全面发展自己的素养。

关键词:体育舞蹈,审美功能,当代大学生审美观

参考文献

[1]李天道.美育与美育心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赵崇乐.体育审美教育观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 2009 (12) .

[3]张俊杰.体育舞蹈教学审美模式的构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7 (9) .

[4]杨国红.体育舞蹈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报, 2007 (11) .

[5]杨琳.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 2009 (3) .

[6]姜丽.浅析体育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J].科技信息, 2008.

外语影视歌曲的功能及审美探究 篇11

关键词:外语影视歌曲;审美特征;美学品格

影视歌曲泛指电影中的主题歌、片头曲、片尾曲、插曲以及剧中人物所演唱的歌曲等等。它对影视剧当中人物的精神状态、内心活动、景物的描绘以及加强对影片中悲欢离合等情节的渲染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积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自有声电影问世以来,电影歌曲就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音乐艺术的一种新体裁。它具有电影艺术与声乐艺术二者共同的艺术特点,又具有自身独立的艺术特征与美学品格。它融电影美学与音乐美学为一体,形成独特而深厚的美学品格,具有抒发情感、渲染主题、升华气氛、营造意境的功能。美妙动听的曲调和令人无限陶醉的歌词语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并使其广为传唱,这无疑为电影美学艺术的传播与接受泼上了重重一笔。

一、外语影视歌曲的功能

(一)抒发情感、传情达意

影视歌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抒情,抒情性歌曲在影片中除了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外,还善于刻画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与心境。这使得歌曲在电影艺术的情感刻画与表达上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渲染气氛、烘托场景

影视歌曲的渲染功能主要是指电影歌曲渲染气氛的功能,也就是电影歌曲可以为影片营造一种特定的背景气氛,以达到深化视觉效果的作用。电影歌曲在发挥渲染气氛的功能时,既不着意描绘景物.也不特别表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主观态度及评价。

(三)描绘画面、视听合一

影视歌曲发挥描绘功能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无声电影时期。那时,为了弥补电影中缺乏听觉层面这一缺憾,影片被放映时,旁边总是有钢琴师或小型乐队作即兴伴奏,歌曲自始自终连绵不断地伴随着影片的画面,描绘画面内容。电影进入有声时期以后、歌曲的描绘功能在电影创作中经常被用到.有人把它称为说明性歌曲、解说性歌曲。

二、外语影视歌曲的审美特征

1.审美倾向性;2.审美连贯性;3.审美统一性;4.交互感染性

三、外语影视歌曲欣赏的内容及知识准备

(一)欣赏内容

外语影视歌曲欣赏的内容包括歌词、曲作和表演三个层面。三者各占整个影视歌曲音乐的三分之一。其一,歌词作为影视歌曲的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影视歌曲的基础与前提。不同题材的歌词具有多种多样、不尽相同的特点,歌词主题的变化呈现出深浅差异和角度之别。而歌词的抒情特征则是影视歌曲歌词的重心,它是以故事情节中的景物形象、动物形象、器物形象为有效载体的。其二,曲作欣赏包括旋律、节奏、体裁、风格等方面。旋律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可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与情感,也可以表现体裁、风格以及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节奏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它使乐曲具有情感波动起伏的民族张力和文化张力。不同题材的影视歌曲具有不同的功能与特点,或音调气势宏伟,或韵律抑扬顿挫,或曲调、节奏悠长稳健。而影视歌曲的艺术风格是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是艺术成功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与词作的风格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相映生辉。其三,表演欣赏指的是对影视歌曲的演唱欣赏与伴奏音乐欣赏。演唱欣赏流派(美声、通俗、民族)、演唱风格、演唱技巧;伴奏音乐欣赏也包括音乐流派(中乐、西乐)、音乐风格、演奏技巧等。总之,外语影视歌曲欣赏是一个涵盖面宽、复杂系统审美活动。把握得好,不仅可以正确理解故事情节、与剧中主人公共喜悲,还能培养个人美好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增强审美能力。

(二)知识准备

外语影视歌曲欣赏策略是保证欣赏内容的有效途径,依此,必要的欣赏知识必不可少。欣赏知识包括电影常识、音乐常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三方面。电影常识指的是画面构图(义分为绘画派、纪实派)、色彩、蒙太奇、长镜头、体裁(诗电影、散文电影、小说电影、戏剧式电影等)等;音乐常识包括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织体、复调、体裁、风格等;社会文化知识又包括制度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等。

参考文献: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篇12

一、中学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能力等文化修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音乐教育发展至今, 教育功能日趋完善, 其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所共同的认识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 音乐教育以其“直指内心”的审美功能对“人自身美的潜质进行挖掘和培养”, 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和塑造人格的重要功能。而这些, 在中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 审美功能是音乐教育的首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 音乐的美感来自欣赏者的自我认识, 面对同样的作品, 个体受到其不同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 特别是音乐感受能力和欣赏水平的影响, 所感受到的音乐之美是截然不同的。从这个角度看, 在音乐的众多功能中, 审美需求永远是本质的、第一性的, 其他的功能只能从属于审美功能。

(2) 中学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青少年时期, 这一时期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黄金时期, 也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初步建立的关键时期。由于知识、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想象力范围的扩大, 加之情感的日趋丰富, 中学生的审美心理有了飞速的发展, 包括独立的审美评价、鲜明的审美感受等, 都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 可以说, 中学音乐教育肩负着在特定阶段提高学生个体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

二、当前中学音乐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学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 这就要求中学音乐教育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其基本理念, 把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然而,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种种弊端的影响, 音乐学科作为非统考科目, 被简单地从文化的整体结构中抽离出来, 造成学校音乐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普遍忽视, 认为只要会唱几首歌曲、会跳几支舞蹈即懂得音乐。可以说, 我国中学音乐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之间始终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割裂、脱节现象。

首先, 从教育观念上看, 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尚未确立。在目前的中学音乐教学中, 无论是歌唱、欣赏还是音乐知识方面, 往往仍沿用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 教育观念陈旧, 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其次, 中学音乐教学的“专业化”倾向, 违背音乐审美教育的原则。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养, 而非培养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因此在中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需要谨慎使用, 不能照搬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知识和技能只能作为感受音乐的手段而非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不能本末倒置。最后, 教学内容缺乏艺术性, 不符合音乐的审美规律。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种类型, 其教学相应地具有艺术教育的特征, 应围绕“美”展开, 坚持艺术化道路。当前中学的一些音乐课, 从一定程度上看更像“英语课”“数学课”, 更多地采用语言的方式替代音乐艺术的方式, 学生接触的完全是抽象的符号, 而没有音乐的体验, 遑论音乐教育的艺术性、审美性。

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当前既定体制的问题, 也有教育者自身的原因, 这些问题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 导致很多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 更重要的是使中学音乐教育失去了审美教育的功能。

三、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功能的实现途径

1. 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实现

音乐鉴赏是人们以聆听音乐作品的方式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 从中获得精神愉悦的过程。中学音乐鉴赏教学, 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它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 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认识音乐鉴赏中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想象等层次, 逐步引导学生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实现审美价值。

首先,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感知是整个音乐鉴赏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 教师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听辨和感知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基本要素的能力, 加强对审美知觉对象———音乐本身的认识;其次, 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感性经验, 从乐曲变化中体验出乐曲所传达给听众的某种情感, 产生相应的审美体验;最后, 通过调动学生的审美想象, 使他们将听到的声音转化为一种客观世界的形象和意境, 从中感受并丰富音乐作品的美, 进而获得审美欣赏。

2. 音乐歌唱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实现

歌唱是人类本能的表现手段, 也是中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歌唱教学可以说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一种音乐教学活动, 通过演唱, 学生能直接感受、表现音乐, 表达内心情感, 享受美的愉悦, 受到美的熏陶。齐唱、合唱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 培养团结向上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需要指出的是, 演唱教学还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而非局限于演唱的技术和技巧。教师要通过增强学生对演唱好歌曲的自信心, 使其树立起演唱的信心和勇气。而在歌谱教学中, 应该注意曲调本身所蕴涵的音乐美, 不管是听唱还是视唱, 都要注意乐感的培养和体现, 歌谱演唱本身也是一种审美活动, 必须将识谱能力的培养与审美体验结合起来。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歌曲的演唱之后, 有必要进行一些艺术的加工和处理, 使歌曲的表现形式更加完美, 情感的表现更加深刻、动人, 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感情, 最大限度地发挥歌唱的审美潜能。

3. 音乐基本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实现

在任何音乐教育中, 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必要的, 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 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 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然而, 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 而非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它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人”, 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人。中学音乐教育更是如此, 提高学生的音乐爱好及音乐素养是首要任务。因此应当协调好音乐知识技能训练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合理地、适当地进行有关技巧训练, 而不能以它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可以说, 教师的“说理”远远不及学生听觉的主动参与, 音乐教学的审美性、音乐性、艺术性不能忽视。

总之, 音乐是美的艺术, 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传播者, 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认识美、体验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诚然, 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 也会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制约, 但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把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实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则是必要的、可实现的, 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徐冬冬.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强化音乐教学效应[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 (1) .

上一篇: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下一篇:官德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