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功能(共12篇)
音乐教育功能 篇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在新的时期,我们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复合型人才。
一、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准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她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个性心理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是可以为德育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在品德教育的顺利实施中充当着良好的中介作用。音乐教育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给予人的教育就是寓于情感之中、趣味之中和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受到陶冶,心灵上受到启迪,道德上得到提升。音乐自身的艺术魅力会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示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它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帮助学生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学会感恩,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音乐的德育功能,“音乐辅德”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源远流长,传统深厚。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乐教,他将音乐看作是一种无以伦比的教育手段,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他的课表中——礼、乐、射、御、书、数,音乐被列为第二位,这更说明了孔子对音乐的德育功能的重视。我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家贺渌汀也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就会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音乐与德育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爱国主义教育,它不是仅仅以歌唱而歌唱,而是以优美的旋律和具有政治色彩的歌词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强化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二、把握教材内容,潜移默化的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材中,有不少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很多歌曲以鲜明的曲调,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它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歌词去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学会做人。一堂好的音乐课,不仅只是教会学生唱一首歌,而是教会学生学会欣赏这首歌优雅的旋律和跌宕起伏的词韵,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在高一《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这一节里,我们可以把介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作为一个引子,讲述聂耳、冼星海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情况下,为挽救民族的危亡,唤醒民众奋起反抗,驱逐日寇,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创作了威武激昂,气势磅礴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并使用多媒体手段,借助影像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历史现实,使学生在乐曲中感受到歌曲的形象和意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心里就会有一种同仇敌忾,振兴中华的“感慨”,而这种“感慨”就是音乐教育所达到的目的。
音乐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非常广泛,教师要把美育和德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享受美的旋律,又能从乐曲中获得思想教育。在高一年级《音乐鉴赏》“高山流水志家国”这一节中,古曲《流水》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壮丽山河的赞颂,隐喻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在乐曲中让学生了解古典音乐所具有的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和蕴含丰富的历史审美意识高尚品德。
三、注重在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无处不在。教师除了音乐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利用其他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组织“红歌”比赛,积极向上的励志歌曲将校园的文化气氛推向一个更新的层次,唱响和谐校园。还可以举行校园集体舞大赛,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舞动青春,增进同学们之间友谊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一些激昂向上、充满活力的优秀歌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利用橱窗、板报、、课外兴趣活动等形式,向学生推荐音乐家作品及音乐家名言小故事等。特别是音乐家名言的适时引用,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自信心和决心,形成对社会、对人生的正确认识。
音乐所具有的德育功能是异常独特的,这种本质是直接的思想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培养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把目光放远一些,把音乐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联系起来,告别以往单调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模式,以有声有色的教育方式而代之,使受教育者在音乐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塑造高尚的品格,成为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音乐教育功能 篇2
一、硬件设施 教室专用设备: 电子琴 1架 学生座椅48把 五线谱教学黑板
多媒体教学系统(一体机、音响系统)教师用具: 多用划线规 教学音像资料 学用乐器:
谱架48个、电子琴48台
小锣、大锣、小堂鼓、小钹、小军鼓、大军鼓、铝板琴、木琴 成套打击乐器(响板、木鱼、双响筒、铃鼓、沙锤、碰铃、三角铁等)
二、室内外环境布置
1、窗帘:蓝色
2、黑板左侧:音乐教室管理使用制度,教室墙壁两边贴有音乐名家的画。
谈谈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篇3
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土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的育人功能日趋成熟,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以乐辅德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音乐教育能以乐辅德。如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长江之歌》等,能使学生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教唱叙事歌曲《军民大生产》、《读书朗》、《歌唱二小放牛朗》、《小卫士赖宁》等能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
二、以乐促智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科学的认识和借助艺术的认识”。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诸如思维、想象、情感体验、审美感观等。如在音乐欣赏和唱歌时,学生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能促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让其获得活跃的思维能力;在器乐演奏中,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这能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三、以乐怡性
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恰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学生联想到平静的江水、皎洁的明月等鲜明如画的音乐形象;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可学生产生愉快、兴奋、痛苦、哀伤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中国少儿广播合唱团演唱的《摇篮曲》、《鳟鱼》等名曲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愉悦心情。
谈音乐教育的功能 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功能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正式颁布和实施, 是我国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江泽民提出的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的重大举措。青少年是未来的公民, 是祖国的希望, 同时, 青少年时期又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 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进入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 身体发育非常迅速, 心理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的感情充沛, 想像力丰富, 善于接受事物。同时, 他们的自制力较差, 容易冲动, 对待事物尤其是新生事物缺乏一定的辩别、分析能力, 遇事易"随大流", 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一阶段的教育一定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 正确、合理地引导, 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不像其他知识、技能的传授那么具体, 它有一定的抽象性, 并必须经过一个由"接受"到"内化"的过程。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生接受思想教育, 必须经过学生主观能动地去吸收、消化, 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此, 道德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采用的途径、方法及手段是其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枯燥的讲述、硬性的灌输都不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对此, 必须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采取易于青少年接受的形式, 使之在愉悦的情绪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音乐教育就有着其他教育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 它的主要特点是寓教于乐。音乐教育对于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的影响, 不是通过强制手段让对象接受, 而是经过难以察觉的、无形的熏陶和浸润而产生深刻而久远的效果。这样在愉悦中受教育, 使受教育者将感官中的快事、美的享受和理智的满足、精神的愉悦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 受教育者往往是自觉自愿、乐于受教。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 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语言告诉人的东西, 可以用音乐的旋律诉说, 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 音乐是对年轻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2 音乐教育的现状
由于音乐能对人的思想和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 用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引导, 使之从中吸取有利身心发展的营养, 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音乐艺术的发展是多元化的, 并且非常迅速。青少年学生所处的音乐生活环境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能够多渠道地接受丰富的音乐信息, 学校音乐教育已不再是青少年接触音乐的主体。他们从广播、电视等媒介得到的音乐供给之数量要远远大于学校的音乐课堂。青少年学生所听、所唱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 题材各异, 内容混杂, 其中也不乏一些内容不健康的、消极的作品。在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中, 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流行歌曲, 少部分人甚至发展成为"追星族", 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流行音乐、商品音乐已经对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 削弱了学校音乐教育对青少年音乐生活的必要的影响, 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如从自我出发、不愿奉献、怀疑一切, 迷恋腐朽的心态有所滋长, 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念混乱。
当前青少年的音乐生活体现了他们音乐趣味的转变, 了解这种转变是对他们进行音乐教育的必要前提。青少年自发形成的音乐生活方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心理特征, 能引起共鸣。青少年处于自我意识萌发时期, 已渐渐意识到自身的一些身心特点, 并形成了一种富有青春期特点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态度。因此, 他们往往选择一些与当代生活较为接近的音乐作品。所谓"情绪化"的音乐作品, 是指再现内心情感且具有较强情绪感染力的作品。青少年时期有着强烈的情感表现要求, 这与他们的发展特征有关。另一方面, 也与学校教育偏重理智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情感生活贫乏有关。他们喜爱流行歌曲的重要原因是"发泄内心情感", 青春期发育产生对爱情的朦胧意识也使他们对爱情歌曲怀有特殊的兴趣。学习负担过重, 思想压力是他们喜爱"娱乐性"音乐作品的主要原因。他们在音乐作品的欣赏和自娱自乐的活动中, 倾诉内心的情感, 舒缓学习中的紧张情绪, 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 音乐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音乐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针对青少年音乐生活环境和音乐选择的新特点, 学校音乐教育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既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 也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无视学生的需要。
3.1 改变观念
音乐教育同其他学科一样, 既要完成本学科的内容, 还要完成人的一般发展所须的培养任务。既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说到底, 各科教育都要首先是"树人"的教育。已故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在《三十年艺术教育之回顾》中就曾经指出:"普通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 不是培植专门人才的教育。""音乐科要使学生赏识声音之美, 应用其美, 以增加生活的趣味, 感化其美而长养和爱的精神, 而不是但求学生都能唱歌。"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艺术教育观来说, 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阐明了艺术教育的本质, 明确了艺术教育的任务。作为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 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 站在全面发展的高度上, 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任务, 进而运用音乐的特殊功能, 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发挥积极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 光有知识没有品行则是危险的, 是对社会潜在的威胁。"
3.2 重新认识音乐教育的任务
音乐教育不是单纯地培养专业的歌唱家、演奏家, 它主要通过这种技能、知识和修养, 提高审美境界, 从而促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成为心中有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的新人。音乐教育包括技能教育, 但不能归结为技能教育。若把技能、技巧放在主导地位, 放弃其特有的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的功能, 那就本末倒置了。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 应把培养全体的学生的审美功能放在首位, 因为音乐教育活动要求学生的主动参与, 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发展又以审美经验的不断积累为基础。音乐艺术更多的特征和感受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 这些都要以审美能力的提高为前提。在目前学生多渠道地接受繁杂的音乐供给的情况下, 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可使学生增强音乐的鉴别和判断能力, 自觉地抵制精神污染。
3.3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建立音乐教育的"大课堂"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艺术实践中, 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在愉悦中接受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功能 篇5
当今的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社会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人们的知识和能力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做为传授知识、提升素质、挖掘潜能、张扬个性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并愈来愈受到各行各业人们的普遍重视。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本质是什么,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真正的功能又是什么,却又是许多人们包括我们的一些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不去谈及的问题,现实给我们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课题,不解决好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本质和功能的认识就不可能真正办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也不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更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本质是什么?一种观点认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属于上层建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为政治服务,这主要是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要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生产力,这主要是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泼的因素。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能为科学技术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专业技术人员、创新拔尖人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属于上层建筑也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生产力也罢,两种不同的观点共同的就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要培养人、改造人。那么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功能是什么呢?无容置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功能是对人力资源的.品位进行转换和提升,通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使所有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自身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科学的思维、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强壮的体魄和较高的人文素养,使所有受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益而个人生活快乐幸福的人,使他们在人生漫长的过程中不断为社会做贡献,不断提高自己生活的质量,不断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国家一再倡导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关键问题是“两全”,即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功能就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意义就在于真正实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功能。郑州一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真正实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
音乐教育的功能:从仁到人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 学堂乐歌 人
一、仁:古代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教条
古代“三纲五常”中“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反映封建社会中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妇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来调整与规范封建社会人们行为准则的尺码。“三纲”与“五常”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①。三纲五常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与原则最早源于先秦时期我国教育的集大成者孔子。由于儒家思想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所以传统的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成为占据最为主干和核心地位的思想。它是以“仁”为核心反映封建等级关系的,表现为重群体轻个人、重私德轻公德等特点②。
二、 从仁到人的过渡:培养独立自主的人在音乐教育思想中逐步体现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碰撞与冲击,作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受到了挑战,在近代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的状态下,这种还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纲常礼教治国平天下已捉襟见肘。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提出:“共和时代的教育家应立足于人民的地位来确定教育的标准,以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为根本方针,并提出了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美感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③。这一教育方针的提出引起了社会上有志之士的强烈反响与接收,这是我国近代首次提出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教育方针,动摇了中国封建几千年的“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从根本上冲出封建社会的桎梏与束缚,确立了尊重科学的、人格的新型的教育思想,“五育”思想的提出不仅在中国教育思想观念迈了一大步,更是建立新型教育秩序与文明秩序的基本诉求,也为近代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法规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年,蔡元培作《开会词》,他又重申:“民国教育与君主时代之教育,其不同之点何在?君主时代之教育方针,不从受教育本体上着想,用一个人主义或用一部分人主义,利用一种方法,驱使受教育者迁就他之主义。民国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有如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始能具如何能力”④。强调国民时期要培养具有中华民国的健全人格的公民,反映了在推翻古代封建专制王朝后,宣扬个性、体现个人价值作为发展中国教育的首要任务,并把它提到重要议程上。学堂乐歌作为当时音乐教育的产物,其反映出对培养人的内容更是显而易见。
三、人:学堂乐歌对独立自主人格的培养
只有每个个体都拥有独立存在的尊严,以及能够独立的尊重他人,这个社会才是一个有尊严的社会,近代音乐教科书的编写依据已经冲破了古代“忠君、尊孔”,处处从君、从孔,忽视人自我价值的局面,逐步开始从改造国民性的内涵出发,更加着重对人的个体意识的培养、突出个人主体意识、培养独立的人格,把人的主体地位放在了更高的层面,主要表现在对个人自信、自由、自制、自助、自尊、自强等一系列以“自”为主题的培养。
学堂乐歌中对独立自主人格培养的歌曲有很多,笔者经过查阅整理归纳出部分学堂乐歌中体现对独立自主人格培养的歌曲,见列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堂乐歌非常注重中对人独立自主人格的养成,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与个体的重要性,强调个体要拥有完整的人格,通过歌曲内容建立人与人、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情感关系,正视自我充盈生命,让人生臻于美的境界。
1902年,沈心工创作的我国第一首学堂乐歌《体操》也叫《男儿第一志气高》,是沈心工借助铃木米次郎编写的《日本游戏唱歌》一书中《手戏》的曲调,以此歌曲旋律为蓝本,填以中国歌词谱写新曲。《体操》这首歌曲2/4拍共三段,每段八小节,第一段旋律完全借助《手戏》,第二段的前半段是第一段前半段的完全重复,后半段“铜鼓咚咚咚敲”一句变化了节奏,由以前八分音符变成了十六分音符,密集节奏与歌词象声词特点相照应,第三段前半句的前两小节是主题句的变型,后半段完全重复第一段的曲调,三个段落形成了中国传统歌曲中“起承转合”的关系,第一段是“起”句,第二段是“承”句,第三段是“转”句和“合”句,歌曲内容表现了男儿要自立自强,自信自助的思想:
“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⑤。”
沈心工编写的《体操》创作出后,传遍全国各地,家喻户晓。无论是旋律、节奏、歌词内容,带给人们新的力量,2/4的节拍就像坚实的步伐,平均分配型的节奏特点再加上鼓舞斗志的歌词内容,传播了年轻一代要有发扬光大,从小锻炼身体争做好男儿,相信自我、体现男儿本色的正能量。
沈心工编写的1904年出版《学校唱歌集》(初级)中有一首命名为《耕牛》的乐歌,一段歌词八句,描写的是田牛在田间辛苦耕作,不怕苦不怕累,借此教育孩子要辛勤工作,要学会自制,克制自己的惰性,做一个勤奋努力的人,只有勤劳不怕吃苦敢于努力拼搏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通过对自己身体、灵魂、意志、精神、德性的正确认识,表达对做新中国主人的期待与憧憬,只有爱惜自己,对自己给予充分的肯定,才能体现并认可自我价值,人人都是新中国的主人。
结语:现代伦理精神更多的是强调每个个体拥有完整的人格尊严,只有每个人都能实现拥有自我生命独立存在的价值与尊严时,并能切身的发自内心去关心尊重其他人生命存在时,整个社会才能拥有一个真正尊严的社会,一个侵染在现代文明的社会⑥。中国传统的伦理社会,主要从人的伦常制度出发,更多的是突出社会的主体,对人本身的价值重视的还不够,民国时期的学堂乐歌能够顺应时代新特点,虽然个体离不开社会,但逐步重视个体的人格而不是社会的人格,突出对自我独立人格的培养,这无疑是一个进步,学生是新希望,而学校又是纯粹进步接受新思想的地方,学生通过不断演唱学堂的歌曲,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独立自主人格,发挥学生个人的主体地位,学堂乐歌诞生在民国中期,因此能够从改造国民的内涵出发,对“人”品质的挖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也正是音乐教育的功能与意义。
注释:
①②吴小鸥.《近代中国教科书的启蒙价值》[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③马达,陈雅先.《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展望》[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12月 ,第56页.
④刘晓东.《评儿童读经运动》[J].学术界,2009-6-15.
⑤钱仁康著.《学堂乐歌考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第1页.
⑥石鸥,吴小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现代伦理精神启蒙》[J].伦理学研究,2010.9,第28页
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篇7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并业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取向。因此, 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价值, 利用艺术作品特有的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等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 成为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不可忽视的课题。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是多方面的, 它对人们的情感发展、德性发展、智能发展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论述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一、美化情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节奏与乐调有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 它们就会用美来滋润心灵, 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 心灵也就因此丑化。”音乐所演绎的情绪与意境, 带给人的精神享受是无穷无尽的, 优秀音乐作品的美化情感功能也是难以估量的。
音乐的美育功能之所以能起到美化情感的巨大教育作用, 就在于“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音乐美育以这种“最情感的艺术”为观照对象和教育手段, 使受教育者能够以感性的方式 (无论是聆听欣赏还是唱奏表达) 直接体验音乐作品蕴含和表现的情感, 获得情感上的感染、满足、宣泄、升华, 形成一种精神上的“高扬状态”。例如,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就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 为了祖国, 为了人民战斗到最后一刻;在今天, 一曲《爱的奉献》唱出了人们心中共同的心愿和大爱的情怀, 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 资助那些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 关心那些失去亲人家园的灾民。
音乐美化情感的功能, 还能激发人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热情。音乐审美作为人类实践的精神超越层面, 是一种创造性的、自由的活动, 它的创造性可以使人从自然的, 甚至“异化”的存在状态中超拔出来。当今的大学生承担着繁重的课业和就业压力, 再加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往往使他们终日忙碌, 疲惫不堪, 无所适从, 出现精神上的困惑、偏差、焦虑, 而优美的音乐常能使人从现实的羁绊和精神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得到感情的释放和精神上的超然。音乐以它独特的功能———乐曲的旋律美, 歌词的语言美, 音响的意境美, 表演的形态美来感染和影响着人们, 促使人们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建立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塑造德性
音乐的美是以善 (道德伦理) 为前提的, 并且总是表现着善的内涵、以善为旨归的, 正如别林斯基所言:“科学和艺术也是为最高的善服务的, 而这最高的善同时就是最高的真和美。”音乐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 它与文学、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一样, 浸透了社会精神, 一切高尚优美的音乐艺术都包含着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道德情操和道德理想。对音乐的这种伦理内涵, 安塞尔美的说法是:“音乐的形成力是人的伦理的本质的表现行为, 也可以说音乐是人的伦理的美的表现。”音乐作品必然以音乐美的形态把这些具有教化意义的内容外化出来, 作用于人们的道德人格。
中国古代也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孔子认为“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并强调音乐在人格塑造、立国兴邦中的作用, 提出“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他们都认为音乐可以修身养性, 培养品德。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的理论, 强调音乐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 肯定音乐对于改造社会、教育人等方面的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它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 是沟通人类情感的桥梁, 能够让人得到一种高尚的感动与共鸣。
三、开发智能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还有助于铸造智能人格, 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物都曾受过音乐方面的训练, 或在音乐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同时又是音乐家;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是位小提琴手;中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有极高的音乐修养;英国前首相希思是指挥家;西德前总理施密特是一个很好的钢琴手;波兰前总统帕德莱夫斯基是著名钢琴家;尤其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不仅从小学小提琴和钢琴, 而且他还认为音乐有助于科学活动, 它能帮助科学家们造成适合创造思维的情绪。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上的成就, 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智能即人的认知能力, 它主要由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因素构成。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对这些能力都有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开发作用。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对智力和创造力的影响最明显的地方就在于促进以听为主的感知觉的深化。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 受教育者通过聆听欣赏和唱奏乐曲, 对音高、音色、音响的强弱等的差别, 感受日渐敏锐、反应日渐准确、把握日渐细微, 其感官、大脑皮层在乐曲变化万千的音响的良好刺激下, 功能愈益完善, 处理和分析听觉信息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还有利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能力。音乐心理学家梁承谋教授认为:音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 却因其听觉刺激的瞬时变化特点和起伏波荡的旋律、节奏而非常容易引发联觉和联想, 易于改变人们惯常的固定认知模式并触发想象, “使人进入一个无意想象丛生的幻想世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之所以有助于想象力的提高, 根本原因就在于音乐能激发起人的情感活动, 是情感“点化”出了丰富的想象, 是情感在“浇灌”着想象力的生长发展。由此可见, 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创造力的开发, 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音乐教育能促进智育的积极发展, 它可以启发灵感, 刺激想象力、创造力, 与智育相辅相成。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却是无限的, 它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 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
四、保持身心健康
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它可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对于音乐的保健医疗作用的认识古已有之。在中国古代论述音乐医疗作用的书籍很多, 《左传》论述有音乐和疾病关系的文字:《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五端冕而听古乐, 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 则不知倦”。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毕达哥拉斯认为, 可用音乐, 用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 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他还认为, 适当享用音乐可以大有助于人身健康。
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调整心理, 解除疲劳, 修养身心, 获得精神上的放松,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悠扬的音乐可使人的愉悦心情得以升华, 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感, 也可以使不良的情绪得到宣泄。研究结果表明, 不愉快情绪会使体内产生对神经、心血管等组织有害的物质, 能引起各种溃疡、癌症、心脏病等;而愉快的情绪则能使血液中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增加。许多音乐家的长寿无不与愉快欢乐的情绪有关。另外, 体育表现为外在的情感运动, 它与音乐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者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音乐以其和谐、起伏的律动使人获得一种快感, 它能使人的自身能量随着音乐情感的引发而得以释放, 从而获得能量转移后的快乐, 得到积极的休息。同时音乐也能使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由此可见, 广泛地培养音乐人材, 不断提高人们的音乐水平, 对于把音乐应用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开发特色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是全新教育理念的体现。当前, 世界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 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在关注必不可少的职业准备等应用层之外, 还应该注重人文知识的吸纳和内化, 深化为人文精神。音乐教学应充分发挥音乐的人文关怀精神, 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又有深厚的人文精神, 既有专业知识, 又有健全人格的人。要做到这些, 音乐教育就要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 结合当今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来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首先, 需要营造一个美的氛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 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建设人文校园, 营造一个美的氛围, 就是全面营造人文教育的环境。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 校园艺术文化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从幼儿园到大学, 人生启蒙有意义的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 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 积极进行音乐学科建设, 设置必修课、选修课, 组建合唱团、舞蹈队及其他文艺团体, 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等活动, 是提升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其次, 要对音乐课程进行整合。将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在其他课程中适当引入音乐教学的一些手段, 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美术鉴赏中的相关音乐欣赏;诗歌朗诵中的配乐诗朗诵等。这是提升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一个崭新的途径。另外, 教师还要从生活中寻找新鲜的切入点, 融会贯通, 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使学生在欣赏或创作音乐的同时回归生活, 回到自我。长期坚持这样做, 学生就会在几年的音乐学习中形成一条完整的音乐思维链。这种综合的贯通过程即人文主题的呈现过程和音乐体验的过程, 其最终走向就是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获得。
最后, 需要开设一些特色的课程。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为了适应自身发展以及应对校际间竞争的需要, 各学校应适时开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可依据各高校的区位优势, 结合所在地区的民俗、文化、民族等地域人文特点, 充分注意挖掘与吸收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 开设创新性强、教学效果突出的课程。尤其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流行音乐, 教师应加强对其时代感的正确理解及相关技术的感悟和学习, 积极主动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握流行音乐, 提升欣赏水平, 填补流行音乐教育的空白。教师可以根据新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研究, 结合音乐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的有关特点编写系统的教材, 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
总之, 音乐有着非凡的魅力、奇特的功效, 它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也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21世纪人类科技、交通、信息及经济高速发展, 人才成为生产力要素的关键因素。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素质教育中, 艺术教育是一个重要领域, 而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作为独特艺术形式的审美教育。重视实践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重视音乐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 提高和完善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元培.教育大辞书:美育条目[Z].商务印书馆, 1974.
[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 (上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3]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
[4]王次沼.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音乐教育功能之我见 篇8
“少年兴则国兴, 少年强则国强”。因此, 大学生无疑就是我们民族的未来。那么,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则是大学阶段素质教育的灵魂,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大计。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说过“你们青年人, 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样的深情寄语。也彰显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 在国家、民族持续发展进程中, 将要承担的中流砥柱和骨干作用, 所以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自然就成了事关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大事。“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塑造一个人, 首先要塑造他的思想和灵魂。而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及心理成长期, 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 此时此刻对他们进行什么样的艺术教育, 进行怎样的音乐文化影响, 无疑对他们成熟心智的形成, 健全人格的树立, 全面素质的提升, 都是具有不可估量的“启蒙”作用。
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优美的旋律, 鲜明的节奏, 健康向上的歌词,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歌颂祖国伟大光辉成就的音乐作品, 可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炙热的爱国情怀;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和家乡自然风光的音乐作品, 可以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还有那些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的音乐作品, 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 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使大学生的审美人格得到良性发展, 培养出大学生追求真、善、美, 唾弃假、恶、丑的道德观点;增强大学生自强、自立、宽厚待人的优良品质, 这是一个民族未来所不可缺少的品质!所以, 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影响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义勇军进行曲》带领我们成立新中国!
“咱们工人有力量, 嗨, 咱们工人有力量……”《咱们工人有力量》激励我们建设新中国!“我爱你, 中国, 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爱你, 中国!》引导我们热爱自己美丽富饶的祖国!
气势恢宏的合唱作品, 能让当代大学生感受合唱艺术的魅力, 进而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深情优美的独唱作品又可以净化心灵, 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从而达到认识生活的美, 热爱生活的美, 并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二、糟粕音乐危害大学生以及社会安定
2014年习主席在北京召开文艺座谈会强调, 文艺作品不能“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 更不能热衷于“去思想化”“去历史化”“去价值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随着时代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 音乐产品也不例外, 当下的一些音乐作品都被内容浮浅、庸俗、没有深度、没有境界、没有正确导向、没有正确价值观的作品所占领, 追逐时髦、享乐、刺激、快感是它们的主要功能。制作人制作的音乐唯一的目的是怎么赚钱, 网络歌手只要有钱就可以出一些所谓的专辑, 不管歌词内容如何龌龊。这些人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文化责任, 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 无原则的滥造出一批音乐垃圾, 这样的作品只能让大学生们更加的心浮气燥, 对其生理感官直接进行畸形刺激, 这种“精神鸦片”严重危害我们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使他们没有生活目标, 整天沉弥网络里的梦幻世界, 从而不能自拔, 最终变成没有理想, 没有报负, 没有社会责任的颓废青年, 比将会给我们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带来严重影响。
我们的乐评人很早就发出感慨:“以前, 音乐工作者经常下到大众身边体验生活来寻找创作灵感, 而当下的音乐人每天搜寻的是格调不高容易蛊惑人心的搞笑噱头。优秀的音乐作品, 是用音乐本身来表达人内心的情感需求。而现在有些音乐作品则是用来彰显自己的私生活, 成为吸引眼球博得人气的手段;优秀音乐作品教会人生活的道理, 而那些格调不高的音乐作品会让人无所适从……”所以现在已经很难在新歌中找到真情和感动, 而那些无病呻吟和粗制滥造的作品如雨后春笋……。我们新时期的大学生辩别是非的能力不强, 当他们受到这些垃圾音乐的影响时, 大都会去猎奇, 赶潮流, 刻意模仿, 他们的精力已经不能用在学业上, 慢慢已经成为垃圾音乐文化的的俘虏。他们整天花费心思和金钱去追星, 穿衣, 饮食, 都去模仿所谓的明星, 沉靡于低级趣味而不能自拔。他们已把低俗当流行, 把下流当时尚, 这和在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应有的气质实在是格格不入呀!
当今社会大学生犯罪率的不断增加, 已经严重威胁到大学校园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这应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更应该引起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因为, 年轻人接受什么样的文化艺术的熏陶, 对他们以后为人处事都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庸讳言, 这个问题已经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兴旺!
三、司法与时俱进, 行业规范化才能抑制糟粕文化
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与办法, 才能弘扬健康音乐同时杜绝糟粕音乐对大学生的毒害, 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为此, 笔者有以下观点:
1.国家教育部门应抓好各级学校的音乐课落实问题。坚决杜绝上音乐课走形式, 不上音乐课, 应付上课, 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学校, 从而让孩子们失去聆听美妙音乐和接受艺术熏陶的机会。
2.各级学校团委组织必须承担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责任, 并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有益活动, 减少和糟粕音乐接触的机会, 将枯燥的思想政治工作用文艺形式落实处。并把这些工作作为部门考核内容。
3.国家音乐文化部门应该想办法激发所有音乐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让大家都来为我们的青少年写出健康的、有骨气的、主旋律鲜明的优秀音乐作品。形成制度, 通过各种形式褒扬音乐工作者, 长此下去, 我们音乐作品的春天就会到来。
4.文化部门应加强对网络音乐制作、播放的监管。未经过批准的音乐作品不能随便在网上散播。一经发现有不健康音乐或者低俗音像出现, 应该立即依法查处, 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绝不留情。
5.希望司法部门立法要及时, 时刻跟上新形势, 新的网络犯罪层出不穷, 如果立法滞后, 从而导致犯罪分子钻孔子, 不能及时有效的打击犯罪分子。
浅谈音乐教育的功能 篇9
关键词:音乐教育,道德教育,完美人格,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 首先是培养人” (苏霍姆林斯基) , 这可以说是音乐教育基本功能的概括。音乐是人类重要的人文文化, 它以音响作为独特的教育手段, 是人们自我表达的载体, 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愉快, 也会使人们在此过程中受益匪浅。因此, 在加强学校审美教育, 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人们综合素质的今天, 音乐教育具有其他任何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 因此, 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正确地认识和理解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
一、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礼记》中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乐所以修内也, 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 发行于外, 事故起成也译。”近代学者梁启超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 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由此可以看出, 这些言论都是强调了音乐教育在培养人们的精神品质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澳大利亚这个国家里的一个火车站, 他们每年都需要花费巨额资金去维修那些屡禁不止、经常遭到破坏的公共设施, 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 也不知道是谁竟然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办法, 工作人员在车站里面播放古典音乐, 然而,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 那些破坏公共设施的现象竟然神奇般地消失了。这个例子就可以告诉我们, 音乐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音乐通过直观、生动的形式, 使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格品质、劲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和提高, 这是一种“随风潜人夜, 润物细无声”般的境界。
二、音乐教育可以完美人们的人格修养
一个良好健全的人格品质不是与生育来的, 而是在后天的成长过层中, 受到教育的影响、环境的熏陶等逐渐形成的。具体的讲, 健全的人格品质是指, 能够正确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 内部心理能够健康和谐的发展, 能够将自己的能力和能力合理有效地运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
音乐艺术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 满足于人民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音乐教育包含了三个方面, 即创作、表演、欣赏, 这三个方面无论从哪个方面讲, 它都是一门情感的艺术, 因此, 音乐教育能够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情操得到陶冶, 情感得到升华, 它是培养健康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
经过音乐教育的洗礼, 人们对艺术美的主球不仅仅融入到了个人的感悟没的阶段, 还能将各种美吸收到个人的性格美当中去。在一定的时候, 音乐教育在调节人们的精神面貌、净化人们心灵、激发人们精神力量方面具有着强大的作用。因此, 著名教育家柏拉图曾说过“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意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 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目的来探究, 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显然, 柏拉图高度评价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 他把音乐教育的价值定位于完美人格的教育。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 人们的心态会逐步的和善、有爱, 在这种环境下, 人们的心灵交流就会更加容易, 人际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也会更好的实现。
三、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需要借助于各种美的形式使人们形成判断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无论是音乐的形式、音乐的内容还是音乐的创作意境, 他都是“美”的, 因此说, 音乐的灵魂就是“美”。音乐有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旋律、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美的内容、美的心灵、美的结构等, 无论是音乐的欣赏者、创作者还是演奏者都是一种高深层次的审美活动。音乐欣赏者可以发现、感悟和理解音乐家的美的情趣、美的心灵, 自身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在这个欣赏音乐美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可以这样说, 培养人们审美能力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音乐, 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和手段, 可以使人们从中很自然的获得对真善美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还能够激发人们创造美的能力。
四、音乐教育可以开发人们的大脑
现在科学发现, 人类的大脑可以分为左脑和右脑两个部分, 左脑主要负责人们的语言、阅读、计算、思维等活动, 而右脑主要负责人们的表情、情绪、审美、音乐等活动, 只有左右两部分的大脑密切结合起来, 才能形成高素质的思维能力, 人们的智力才能得到开发。而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 一般都注重利用左脑的作用, 而忽视右脑的开发与利用, 这样就会使人们的左右大脑不均衡, 影响人们智力的健康发展。
音乐活动主要是非语言性的活动, 它最讲究情感化和和谐型, 因此, 它主要是利用人们的右半部分的大脑来活动的, 所以, 音乐教育对于开发利用右脑具有独特的作用。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 右脑主管的形象思维的性能不亚于左脑主管的抽象思维性能, 换句话说, 人们的形象思维是艺术科学的发源地, 因此, 开发音乐教育利用右脑的性能不容忽视。
五、音乐教育可以发展人们的创造能力
“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 (雨果) , 创造力是人们智慧最突出的表现,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力的基础。大量的实践证明, 创造性思维不是现成的东西, 也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形成的。而音乐作品的创作就是具体的创造性活动, 就是所谓的“一度创作”, 而音乐的表演者在创作者的基础上, 通过自身的联想与想象, 对作品进行深刻理解与理解, 进而把原创作品表演给欣赏者, 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因此被称为“二度创作”。音乐欣赏则被称作“三度创作”, 是欣赏者通过对表演者二度创作的作品的感知, 结合自己的经历、阅历、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 在音乐的作用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艺术画面和独特的情感体验的结果。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较高, 因而他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他在高度抽象的理论物理领域中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创造性科学成果, 经常是借助于形象思维获得的。他的思维活动往往不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 而是借助于图形来进行, 可以说形象思维是他创造力的最初源泉。
六、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形成良好心态
在张扬个性、注重自我的今天, 心平气和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及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等, 已在一部分人心中渐渐走向萎靡, 并逐渐成为现代人心理健康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音乐教育则能在矫正人的这种心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当人的心绪比较烦躁的时候, 一曲《田园交响曲》, 可以使人置身于风景如画的大自然之中, 洗去心灵上的尘埃, 把你带人宁静清爽的世界;当人的情绪陷人低潮的时候, 一曲《命运交响曲》, 可以立即让人振奋起来, 勇敢地面对现实人生。悠扬舒缓的小夜曲、柔美清秀的江南丝竹调等, 都可以使人在宁静、安详的情趣中, 享受自然平和的心境。学习音乐与学习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差别, 无论是学习声乐, 还是学习器乐, 都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劳动。首先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磨炼, 才能锻炼出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其次它要求精确度比较高, 要想较好地完成学业, 必须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持久的耐心和高度的细心。音乐还是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精神的有效手段。因为音乐其实是一种需要精诚合作来完成的艺术, 合唱、重唱、齐唱, 合奏、重奏、齐奏, 只有协调一致, 才能成就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即使是独唱、独奏这样的形式, 也要伴以和谐的伴奏或伴唱来完成。尤为重要的是, 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 最根本的功能在于人与人之间情感与心灵的沟通, 实现的是人的心灵上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 音乐培养的是人的合作精神和共处意识。可见在浸润、滋养人的心灵世界方面, 没有什么艺术形式能与音乐相媲美。
总的来说, 音乐教育功能在提高人们整体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且这个作用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因此, 清醒而又深刻地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晓凤.论音乐教育的功能[J].教育探索, 2006 (6) .
[2]陈彤.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
[3]董光军.浅谈音乐的教育功能[J].昌吉学院学报, 2000 (3) .
[4]卢晓华.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功能[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简论音乐教育的功能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育,功能
音乐教育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学校教育中, 能促进学生德、智、美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深入挖掘音乐教育的功能, 有利于顺应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 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德育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 是教育的方向和灵魂。学校音乐教育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体验, 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1]。
1. 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爱你, 中国!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 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 我爱你青松气质, 我爱你红梅品格, 我爱你家乡的甜蔗, 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伴随着殷秀梅优美的歌声, 学生们仿佛看到了祖国秀美的山川,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古往今来, 有数不胜数的优秀音乐作品, 它们增加了学生对祖国文化历史的了解, 培养了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激发了广大学子的爱国之志。在音乐教育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教唱革命历史歌曲、爱国主义歌曲, 欣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 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
2. 音乐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 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人文内涵、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的理解, 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雄鸡雄鸡高声叫, 叫得太阳红又红。身强力壮的小伙子, 怎么能躺在热炕上做懒虫。扛起锄头上山岗, 山岗上好风光。我站得高来看得远, 咱们的家乡到如今成了一个好地方。边区边区地方好, 劳动英雄真不少。行行都能把状元出, 当一个农业英雄真荣耀。”这段音乐选自秧歌剧《兄妹开荒》, 安波作曲, 路由作词, 依据当时陕甘宁边区开荒劳动模范马丕恩父女的事迹编写, 以新型的农民形象和欢乐的劳动场面反映了解放区大生产运动。剧中兄妹俩热爱劳动、热爱家乡、开朗热情的人物形象通过载歌载舞的音乐形式传达给学生, 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精神,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3. 音乐教育能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乐曲《草原英雄小姐妹》, 讲述了一个发生在40年前, “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为保护集体的羊群与暴风雪拼死搏斗一天一夜的真实故事。通过给学生讲述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动人故事, 让学生用心倾听乐曲中的铮铮琴声, 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草原小姐妹为了保护集体财产不惧危险的高尚品德。
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美育, 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目的的教育, 即在教育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和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活动的复合判断的能力[2]。
1. 音乐教育能帮助学生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
音乐教育能通过美妙的音乐培养学生敏锐的感觉能力, 发展高尚的审美情感, 培养审美的比较及分析能力, 培养审美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较好地掌握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舒曼的《童年情景》旋律优美, 使人恍然回到了童年时光, 回到了儿时家园;盲人阿炳的《二泉映月》旋律委婉凄恻, 向人诉说盲人艺人坎坷的人生经历和艺人内心深深的忧伤……这些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旋律, 在这种感受中发挥其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进一步了解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思想, 掌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2. 音乐教育能帮助学生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
当音乐作品美妙的旋律响起时, 学生在感受到音乐语言美的同时, 还通过对作品的题材、思想、风格等的赏析、对作品的创作背景的了解, 欣赏到音乐作品结构的形式美、深刻思想的内涵美。在音乐教育过程中, 将优秀、高尚的音乐作品呈现给学生, 引导其加以理解, 可以对学生起到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作用。反之, 就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价值观念的扭曲。
3. 音乐教育能帮助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 让学生参加音乐表演, 其本质上就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 它是表演者在原作的基础上, 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 融入其自身的理解, 将原作创造性的表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欣赏音乐表演, 其本质上是一个“三度创作”的过程, 是欣赏者在表演者“二度创作”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等, 达到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 音乐教育无论是让学生参与表演, 还是让学生参与欣赏, 都可以帮助学生发挥、培养创造力。
三、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
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智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文字、数字和音符”。可见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中的重要性。
1.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o加德纳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在他的《心智的构架》中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种 (后增至十一种) :语言 (Verbal/Linguistic) 、逻辑 (Logical/Mathematical) 、空间 (Visual/Spatial) 、肢体运作 (Bodily/Kinesthetic) 、音乐 (Musical/Rhythmic) 、人际 (Inter-personal/Social) 、内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社会只重视语言和逻辑智能的认识, 将音乐作为一种单独的智能和别的智能区分开来, 并且, 音乐智能和其他智能一样, 对于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同等重要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诠释问题的方式:人类的智能既然可以分成那么多的种类, 各种智能又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那么, 对于每个人的智能培养方式就应当有所不同。以音乐智能为例, 学生的音乐智能有高有低, 对于音乐智能高的学生应当多加培养, 让他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3]。
2. 大脑左右半球智力理论。
据研究表明,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左半脑负责语言活动、阅读理解、数字运算等逻辑思维能力, 右半球负责形象感知、艺术欣赏、情感体验等形象思维能力, 左右两半球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 使人体得到协调发展。按照大脑左右半球智力理论, 在高校中加强音乐教育, 可以起到开发右半球的作用, 大学生正处思维活跃期, 经过十几年的学校学习, 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等逻辑思维能力, 这时, 若加强对学生的音乐教育,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大脑右半球的开发, 还可以刺激学生左半球的发展。这对大学生的智力开发, 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音乐教育除了具有德育、美育、智育功能之外, 它还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 目前已有不少关于音乐教育在心理健康发展领域的研究。
综上所述, 音乐教育在学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充分认识到, 并且深入挖掘音乐教育的功能, 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从而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邹力宏.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8) .
[2]胡松.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及实现探讨[J].Journal of Chongqing Vocational&Technical Institute, 2006, (4) .
高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探索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学生素质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52-1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一支庞大的队伍悄然兴起,但同时也增加了管理难度。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质量的不完善已经成了很重要的问题,高职院校是培养懂得高技能的技术型的实用人才,所以在构建新型的高职院校中我们要始终本着“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大量的实践经历我们可以发现音乐的德育和教化功能是非常强大的,所以要想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修养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提高学生品位和兴趣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重视。
一、 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音乐具有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身心修养,沉淀人们的心灵,提高修养境界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音乐可以愉悦人们的心灵,激荡人们的灵魂,引起人们的共鸣,但是我们却时有忽视音乐对人们德育的教化。早在楚汉争雄时期,西楚霸王被困于垓下,当人们处于绝境的时候,了无生路的时候如果出击的话会激起士兵的昂扬斗志,刘邦在这时他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懂得巧妙的运用了音乐的感化作用,让将士唱起了楚歌使楚军的军心动摇,达到了不战而胜的效果。由此看来音乐的德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 高职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功效
1. 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也是文化教育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形式,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要想使学生的审美观念得到提高,就必须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音乐德育功能的教化,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培养自己的学习热情,同时起到放松身心的良好效果,这个阶段也是他们提高和培养欣赏水平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至关重要的阶段。
2. 音乐教育能培育德育理念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都是通过文字来解释概念的或者用语言来传达表达情感的。但是音乐教育是与此相反的,它不同于传统的科学教育,它要求学生通过音乐的旋律和音符的不同来感受情感。音乐教育的表达不是用语言形式能够表达的,它是通过以声传情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每个人由于文化价值的差异对相同音乐的理解会有所不同,音乐教育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情感一致。它的传递形式是富于变化的,它的魅力也是其他语言形式难以比拟的。它是德育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值得把它运用到教育上来,
3.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我国教育事业越来越发达,涌现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但是却没能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所以培育高科技的创新人才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音乐能够培育人的创造能力,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经过音乐教育教化的人往往比那些普通人更显得有创造性思维。为什么说音乐能够培育人的创造力是因为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人因为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有了创造力,音乐教育是一个聆听美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创造力的过程。人们常常聆听一些激发他们创造力的音乐,以此来开阔了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底的某种情感,勾起了他们的回忆,以此来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情感,从而唤起了他们的创作的热情。 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教育和音乐互动的过程上有趣的掌握音乐技能,在无形中传播真善美,以此种形式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为国家培育全能型高智慧高情商的新型人才,提高全国的教育水平,来改变中国人才多德才少的现状,使中国的教育领先于世界。由此看来,教育机构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放在高职音乐教育上来,增加相应课程的开设。我相信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之下,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面貌会焕然一新的。
通过对音乐德育功能的研究我们了解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它并不同于传统的科学教育,它是抽象、生动的而不是死板、具体的,由于它具有抽象性所以要求我们在使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细心体会,由接受到内化。如果只用传统的道德文字教育是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如果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手段,学生就能主动的吸收接受和消化,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虽然音乐的德育功能是那么的重要,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教育机构并没有把音乐德育教育运用到学生的教化上来,忽视了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而是强制的用其他具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国外在音乐教育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就需要我国引起重视,加以引荐。
参考文献:
[1]翟旭明,姚绍昭 .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J].艺术教育,2009,(04).
[2]吴思明.浅谈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论中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篇12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职生,德育,道德情操
1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一门课程, 是一种知识和技能, 但这只是其存在的形式, 音乐教育是有助于开发和促进智力的发展, 但这只是其自然的结果。如果不从本质入手, 不从本体出发, 实际上会和音乐教育学的根本原理背道而驰。试看当今有多少孩子和学生——被家长和教师逼着学某种乐器, 完全不顾年龄、生理、心理条件和特点, 不按艺术的自身规律, 而被迫致力于技能的操练, 力求达到技能的掌握, 从而逐渐丧失了对音乐原有的乐趣和敏感;从而把学习音乐当作只是一种手段, 无视音乐作为一门感性艺术, 真正的美感和魅力以及人的审美能力;只顾音高的唱准, 而缺乏对音乐“灵魂”——音色、力度、表情的敏感和体现, 并缺乏对音乐节奏逻辑感、整体感的根本培养。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音乐作品, 在音乐教育中, 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 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地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 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 情感升华、心灵净化, 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中职音乐教育是培养“爱乐人”的摇篮。
2 德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重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中发现内心的感情。这样的音乐教育必须是以审美为核心, 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绝非空洞的政治说教。
(1) 音乐可以美化学生心灵。
在中职音乐教学中, 由于没有音乐教材, 教师在选择教授内容时非常广泛。我结合中学生的特点, 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我又结合了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 有选择教授课程。
结合节日选择教学内容。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 在这之前的一个星期中, 我把教学内容设定为教唱歌曲《感恩的心》, 并加上手语的教学, 通过一遍遍边唱边做手语, 学生能够很深刻的体会歌曲的情感。整堂课不管是演唱歌曲, 还是做手语, 学生的表情是那么的认真, 感情是那么的真挚, 通过音乐的教育加强了学生对母亲的爱, 学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2)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 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知何时起, 有许多的学者、作曲家把一些标准的行为规范, 理想的道德行为编成了童谣、谱成了歌曲让孩子和学生们传唱, 使他们在娱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 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 道德情操得以升华, 完善人格, 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艺术作品具有提升人格的特殊力量。音乐尤其如此。一方面, 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心理投射的过程, 这种心理投射比其他艺术更为集中;另一方面, 音乐活动的本质是对音乐艺术“美”的欣赏与追求, 这种艺术“美”就是用人为形式特意创造出来的一种使生命得以升华的境界。
(3) 音乐表演能极好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音乐考试以汇报表演的形式进行, 将教室的讲台作为舞台, 学生自己上台报幕, 自己表演, 内容有歌曲表演、舞蹈表演、模仿表演、配乐诗朗诵、舞台剧、话剧等综合表演形式, 表演的同学认真投入, 观看的同学聚精会神, 课堂气氛活泼而有序, 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表演完的一组派一名代表, 进行音乐基本常识的抽题答题环节, 其他组的同学既当观众又当评委, 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分数以学生打分与老师打分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这样的音乐考试, 学生的音乐常识、演唱表演、创作表演及欣赏鉴别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给每位学生提供了登台表演的机会, 让他们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能, 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4) 爱国主义思想反映在音乐教育之中。
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 既不是空洞的说教, 也不是有组织有约束的灌输, 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于政治报告、哲学论文的演讲, 也不同于有目的有意义的政治教育活动。因此要体现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要对学生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 从而使学生达到感情和思想的愉悦, 得到理智的满足。为此, 我们要把一些优秀民族音乐曲目介绍给学生, 组织学生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 用它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 让学生知道自己民族的昨天, 了解民族音乐的精粹, 并利用这种意识去看问题、想事情、辨美丑,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艺术观和道德观。
3 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德育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 给学生实践的舞台, 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 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相互学习, 磨练毅力是必不可缺的。在实践中学生们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小使者。在班上举行小型演唱会, 以男女生独唱、男生小合唱、女生小合唱、混声小合唱等等的形式, 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激发表演欲望, 让每个学生在演唱会中充当主角, 学校艺术节的大合唱比赛中, 更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 排队型、选歌曲、指挥、策划演唱形式等, 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学生们在争先恐后的表演中兴趣越来越浓, 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到位。在多次小型演唱会、艺术节、合唱节比赛中, 学生们不但在艺术水平上有所提高, 并且体验到了要付出很多心血, 不具备优秀的意志品德将无法完成。因此, 通过音乐的实践是锻炼学生良好道德意志的手段之一。
总之, 我们要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教育才会产生效果。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音乐美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浸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说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真善美从音乐教育中获得。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