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成本核算

2024-06-23

完全成本核算(共8篇)

完全成本核算 篇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要求高校进行教学成本核算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几年来, 不少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和专家学者都作过研究, 但是, 成本核算多集中在总生均成本和特定学历层次的生均成本的计算, 而且往往采用的是现行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条件下的费用支出数据, 未能真实反映出高校的教学成本, 也未反映出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成本, 故对政府部门制定高等教育收费价格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本文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尝试借鉴企业完全成本法进行分专业核算高校教学成本, 意在为政府部门制定高等教育收费价格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 期望对加强高校教学成本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起到积极作用。

一、“高校教学成本”与“完全成本法”

1、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是指企业核算成本时, 将某一会计期间发生的全部生产经营费用即与产品联系的制造费用成本和与会计期间联系的期间费用均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也就是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 把一定期间内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全部成本都归纳到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去。这种方法也称为“归纳 (或吸收) 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产生于高度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对宏观成本管理的需要。建国以后, 我国企业产品成本的计算学习苏联的会计模式, 一直采用比较彻底的完全成本法, 但“完全”的程度在各个时期并不一样, 大体有商业成本法、全部成本法和工厂成本法之分。

商业成本法是最早采用的完全成本法, 所计算的成本不仅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而且还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产品成本分为车间成本、工厂成本和商业成本三级。全部成本法将销售费用与干部培养费等合并为非生产支出, 所计算的产品成本为工厂成本 (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之和) 加非生产性支出。工厂成本法所计算的成本只到工厂成本为止, 销售费用不再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去, 其“完全”程度就没有前两种方法那样彻底。

成本的分类方法很多, 按概念形成可分为理论成本和应用成本;按发生情况可分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按计量单位可分为单位成本和总成本;按计算根据可分为个别成本和平均成本;按生产过程中的顺序关系可分为车间成本和工厂成本;按生产经营范围, 可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按与计划的关系, 可分为计划成本和预计成本;按数量变化关系, 可分为边际成本、增量成本和差别成本;按发生可否加以控制, 可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按性态, 可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按发生与产品生产的关系, 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还可运用其他一些成本分类概念, 如机会成本、责任成本、定额成本、目标成本、标准成本等等。

2、高校教学成本

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事业单位,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主体, 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培养学生服务。要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高质量, 就必须有投入, 就得讲成本。

美国高等教育经济专家布奋斯·约翰斯通, 将高等教育成本分为三类:一类是教学成本, 指学校 (教育机构) 为教学支付的费用, 包括教师工资、辅助人员工资、图书杂志、仪器设备、教学用建筑、水电费用等。这些成本通常可见于学校的日常预算和开支账目中, 它们的开支形式是工资、津贴、设备购置费用、折旧损耗、维修费用等。另一类是学生生活成本, 包含学生和家长为住房、伙食、日常生活开支, 以及为学习需要的书本、文具、往返交通支付的费用。还有一类是学生放弃的收入 (即机会成本) , 学生为了上大学而不参加生产劳动, 个人就业时间缩短而减少的收入。本文的研究内容是上述的教学成本, 即高等学校为了提供教育服务而发生的支出。

二、为什么要借鉴企业完全成本法核算高校教学成本

1、高校组织结构及教学成本与企业具有一致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 以盈利为目的, 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并具备一定法律资格的组织形式, 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分为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组织结构。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是形成企业整体基本功能、行为的结构基础。一般可分解为生产人员、工作场地和机器设施等元素;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有效地对系统建设与运行实施有目标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结构性群体。其基本元素是企业中各种具有管理功能的机构, 是一种派生的以信息流为主的结构。管理组织结构的功能就是主动地去调节系统的结构与行为, 使得企业与其环境连续地处于相互适应状态, 由此获得系统的生存与发展。

企业成本, 是指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 是商品经济的一个经济范畴。它是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所耗费物化劳动、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是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企业成本费用是指工业企业生产产品的制造成本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之和, 它包括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等而耗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以及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

高等学校作为一个事业单位, 它的组织结构与企业一样, 也有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组织结构, 院 (系) 担负着教学任务, 相当于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学校下设的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研究生处、财务处等各职能处室实施行政管理, 对高校的运行实施有目标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高校的成本也与企业一样, 同样包括为生产产品 (通过教学来培养人才) 而耗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用, 以及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整个教学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因此, 高校教学成本与企业成本在成本主体结构要素上是一致的, 这是我们课题组要借鉴企业完全成本法核算高校教学成本的主要原因。

2、高校教学活动必须讲求成本意识

过去相当一段时期, 高校所需资金主要靠国家提供, 不存在企业的“经营不善”而导致“资不抵债”甚至破产的风险。高校不象企业那样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追求成本最小化, 高校往往所追求的是收入的最大化、声望的最大化, 也就缺少成本核算的动力, 这样就导致了高校的教学成本不断增长, 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 但并不是一个教育强国, 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数量还很低, 教育资源需求的缺口还很大。在国家教育资源投入有限的情况下,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教育资源需求, 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高校教学成本的核算, 采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 实现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尽量满足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

高等教育服务的准公共产品性质, 决定了教育成本要由政府、社会和受教育者共同承担。受教育者直接承担教学成本的形式就是交纳学费, 学费并不是教育价格, 而是教育成本的部分分担和补偿, 是高等教育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收费管理办法》, 规定了高校收取的学费最高不得超过生均培养成本的25%。但是, 目前高校教学成本分担中过程中实际采纳的教育成本并不是经过了客观严密的核算,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这导致社会公众要求教育部门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核算高校教学成本, 确定合理的财政拨款标准和确定高等教育中不同级别和类别的学费标准, 这是我们课题组要借鉴企业完全成本法核算高校教学成本的又一原因。

3、只有借鉴企业完全成本法核算, 才能真实反映高校教学成本

在传统的预算会计的核算模式下, 高校教学成本核算采用的是以收定支的收付实现制, 高校教学成本的核算也是以实际发生的支出为依据, 这就导致实际成本与核算成本产生的差异比较大, 并且成本的波动性比较明显。例如, 高校某年发生大量的固定资产建设支出, 在传统的核算方式下, 该项支出将会被计入当年的教学成本, 当年的教学成本就会发生急剧增加。实际上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应该是把该年发生的固定资产建设支出分期计提折旧, 分摊到以后各年的教学成本之中, 这样才能反映一个真实合理的教学成本。类似的, 如果第二年高校没有发生大量的固定资产建设支出, 第二年的教学成本核算数据就会比较小, 这样连续两年的教学成本数据就会呈现明显的波动性, 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符合的。为了消除上述问题, 反映一个真实的高校教学成本, 我们就必须借鉴企业完全成本法的核算思路, 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法, 按照高校教学成本的结构与类型选择合理的核算期间进行高校教学成本的归集与分摊, 核算出真实的高校教学成本。

三、企业完全成本法核算高校教学成本的构架

1、教学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

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是核算高校教学成本的前提。高校教育活动的培养对象是人才, 人才就是教育资源的产品, 教学成本核算的对象就是合格的学生。这就需要统计出高校及所属学院、系、专业、班的学生人数。由于高校具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周期和培养成本是不同的, 因此在确定高校教学成本核算对象数量的时候不能把各层次的学生人数进行简单的相加。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一定的系数进行折算。学生按层次可以分为本科、专科、第二学位、高职生、博士生、硕士生、来华留学生、网络教育生、函授、夜大、自考等。目前各层次学生折算系数的确定尚没有一个理论依据, 课题组选择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标准:一个本科生作为1个标准学生, 专科、第二学位、高职生为0.8、博士生为2、硕士生为1.5、来华留学生为3、网络教育生为0.1, 函授、夜大、自考等其他学生为0.3。

2、教学成本要素的确定

成本要素, 就是指成本的构成。确定成本要素, 即确定哪些费用应计入成本。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影响、成本核算的要求及高校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下列支出应计入高校教学成本:

1) 教职工人员经费:包括教职工基本工资、补助:工资、临时工资、奖金或津贴、社会保障费、工会经费、福利费开支、教职工物价补贴、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其他补贴。

2) 公务费:指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直附属单位和部分不宜实行社会化的后勤服务部门所发生的各项支出, 包括: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差旅费、交通费、会议费、零星办公用设备购置费、物业管理费、日常设备维修费、教学区绿化卫生费、人才招聘费、岗位培训费、租赁费、业务招待费等。

3) 业务费:指学校教学部门发生的与教学有关的各项支出, 包括:教学实验费、生产实习费、毕业设计及实习费、毕业生派遣费、资料讲义费、教材编审费、招生就业经费、师资培养费、专用材料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设备维修费、外事经费、学科建设费、网络使用费、教学用邮电、会议、办公、招待、物业管理等各种费用。

4) 大修理基金:指对房屋设备固定资产按一定比例计提的大修理费。

5) 折旧费: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费、专业设备折旧费、一般设备折旧费、交通工具折旧费、图书折旧费和土地折旧费、实验室器具购置费摊销、教学设备低值易耗品摊销费。年度发生的设备购置费也应该计入固定资产进行折旧与摊销。

6) 其他费用:包括奖贷学金 (扣除企业捐赠) 、助学金、特困补助、学费减免、学生医疗费和学生各项活动费。

3、教学成本的归集与分配

高校教学成本与企业成本在成本主体结构要素上是一致的, 因此在进行成本归集的时候, 我们按发生与产品生产的关系, 将高校的教学成本归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教辅单位、后勤部门发生的支出, 归集到“间接成本”, 院 (系) 发生的支出, 归集到“直接成本”。

在借鉴企业完全成本法核算高校教学成本支出的过程中, 核算出的成本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间接成本的分配是否合理。间接成本的分配一旦不合理就会造成某专业培养成本的夸大或者缩减。对间接成本分配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分配标准的确定。这在企业界仍然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为了避免间接成本分配造成的信息失真, 结合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认为选择学分数和当量学生数作为间接成本的分配标准较为合适。

4、教学生均成本与分专业生均成本的计算

1) 某高校总生均成本=某高校教学总成本/某高校总当量学生数

2) 某专业生均成本=某专业总成本/某专业当量学生数

四、企业完全成本法核算高校教学成本应注意的问题

1、高校教学成本核算方法不能完全照搬企业完全成本法

我国的高校属于非赢利的社会组织, 其进行成本核算的目的主要是实现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和确定合理的成本补偿数额, 最大限度的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其进行成本核算的目的只要是努力降低企业成本, 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此外, 由于核算主体的性质不同, 高校和企业在成本要素的构成上也有差别。因此, 高校教学成本的核算可以借鉴企业完全成本法, 但是不能完全按照企业完全成本法的核算过程实施, 必须根据高校教学成本核算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高校教学成本核算的完全成本法。

2、非教学成本在核算时必须剔除

除教学任务外, 我国的高校还承担大量的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对于某些高校而言, 履行这部分功能发生的成本支出的数额还相当巨大。如果不能真实合理的把这部分支出剔除, 必然导致教学成本的核算结果与实际数据有明显的偏差, 学校之间的教学成本也缺乏可比性。这不利于高校对教学成本实施管理, 无法有效的提高高校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进行高校教学成本归集的时, 需要把与高校教学成本无关的支出剔除, 这些支出主要包括:

1) 于全社会公共性质的支出, 如离退休人员工资、补贴, 学校工资性补贴之外的福利补贴, 校办子弟学校、医院、幼儿园补贴等。

2) 资经营性支出, 如学校对外投资亏损补贴、校办企业支出等。

3) 已进入社会化运作的后勤服务支出, 如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支出、教职工食堂补贴, 教职工生活区绿化、卫生补贴等。

4) 单纯性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中的支出。

5) 横向科研经费支出。

3、高校教学成本中固定资产的价值必须调整

由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并且历史上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是按照当时成本确定的。例如高校的房屋建筑物, 有五六十年代的, 有七八九十年代的, 也二十一世纪的, 还有一些历史长的高校的房屋建造了一百多年的, 其单位造价差别巨大, 如果用历史上的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计提折旧, 加之房屋建筑物在高校固定资产占了比较大的比重, 无疑会导致高校教学成本信息的失真。因此, 我们必须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对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进行重置和调整, 这样, 计算出的高校教学成本才能更接近真实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姚莉.“完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比较.新疆石油学院学报.1995, (1) .

[2]、曹光四.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现状的反思与构架的完善.江西社会科学, 2005. (12) .

[3]、漆绮慧, 温习文.高等院校教育成本项目设置与核算问题探讨.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1) .

[4]、朱雨, 司伟娟.浅谈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项目、内容及程序.商业会计.2005. (3B) .

[5]、崔邦焱.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

[6]、向萍.试论高等教育的成本核算.渝西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3) .

完全成本核算 篇2

关键字:变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 结合运用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概念介绍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主要差别体现在两者如何归类固定制造费用上。

变动成本法又称直接成本法,是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变动成本法是在管理会计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完全成本法的产品成本是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全部制造费用组成的。完全成本法是一种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一)存货成本水平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存货的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其固定制造费用被一次性列入当期期间成本。

完全成本法下,存货的成本不仅包括了变动生产成本,还包括了固定制造费用,所以,固定制造费用需要在各类存货中进行分配,一部分进入本期销货成本,一部分则随存货转到下期的存货成本中去。

(二)税前利润计算公式不同

变动成本法:贡献毛益=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

营业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总额

其中,变动成本总额=变动生产成本+变动管理费用+变动销售费用+变动财务费用

变动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

固定成本总额=固定制造费用+固定管理费用+固定销售费用+固定财务费用

完全成本法:销售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营业利润=销售毛利—期间成本

其中,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期间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运用的范围和使用效果

变动成本法下:侧重于企业对内管理的需要,简化了成本核算。有利于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因为反映出了生产、销售和利润之间的内在关系。利用了本量利分析模型数据间的关系,找到成本控制点,能够很好地加强内部成本控制。符合费用和收益配比的公认会计准则。

能把因产量变动引起的成本变动和由于成本控制带来的成本变动清晰地区分开来,使我们分清部门之间的责任。一般情况,变动生产成本与生产过程有关,其成本责任应归属于生产部门,而固定成本的和生产过程没有直接的联系,其责任成本应归属于管理部门,所以变动成本法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相关部门工作进行评价。

完全成本法:侧重于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需要,符合公认的会计原则,便于编制编制报表,是财务会计核算中确定盈亏的重要依据,同时满足外部人员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由于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被归集于产品而随产品流动,因此本期已销售的产品和期末未销售的产品在成本负担上是相同的,强调了生产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四、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结合运用

企业可以使用变动成本法或者完全成本法中的任何一个,但是由于他们各自的适用范围不同,单纯使用一种方法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是最理想不过的了,主要有三种方法:两种方法同时分别使用、基于变动成本法上的两种方法的结合、基于完全成本法上的两种方法的结合。

两种方法同时分别使用:该种方法提供两套平行的成本核算资料,集合了两种方法的所有的优点,但是核算工作量大幅度扩大了,增加了核算成本,资料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

基于变动成本法上的两种方法的结合:平时主要按照变动成本法来核算,可以利用信息很好地进行企业内部管理,而需要对外提供财务报表时,通过调整变动成本法下的账户,得到完全成本法下的企业信息。

基于完全成本法上的两种方法的结合:平时以完全成本法进行核算,以满足对外报告的需要,期末则通过对部分成本项目的调整得到变动成本核算下的企业信息,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结合法兼顾了对内对外的双重需要,且比两种方法分别同时使用要省时省力,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如果使用结合法,企业需要设置“变动生产成本”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个账户。“变动生产成本”借方登记耗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贷方登记期末结转到“产成品”中的完工产品的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借方登记会计年度内提取的折旧额等,贷方登记转入完工产品“产成品”账户应分摊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侧重于“对内”服务,而完全成本法侧重于“对外”服务。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企业需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既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又满足对外提供报表的需要,从而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冯巧根.管理会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5

[2] 高樱.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J].经济师,2010,(02)

[3] 刘继伟,于树彬.管理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浅谈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 篇3

成本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非生产成本、一类是生产成本, 而我们平时所说的生产成本就是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而非生产成本就是我们所谓的期间费用即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主要区别是把制造费用又分为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是把变动制造费用划分为生产成本里, 而固定制造费用则计入期间费用归入当期损益。完全成本法则是不分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 统称为制造费用作为生产成本。

(一) 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固定性制造费用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的, 这些生产经营条件一经形成, 无论其利用程度如何, 固定性制造费用都会照常发生的, 同企业生产量没有直接联系, 不会因产量的增减而变动, 因而不应将他计入产品成本。

(二) 完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固定性制造费用是为保持一定的经营生产条件而发生的固定费用, 同形成企业的、生产能力正常维护相联系,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消耗一定量的直接生产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 同时要消耗一定的生产能力, 如果企业不具备一定的经营能力, 就无法生产出产品。所以, 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提供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费用应当计入产品生产成本中。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一) 应用的前提条件不同

完全成本法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 是在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的前提下, 来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方法。变动成本法是在成本按其性态分类的前提下, 来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方法。

(二) 产品成本及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 存货成本及销货成本的不同

变动成本法:单位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

销售成本=销售量*单位产品成本

期间成本=固定制造费用+销售费用总额+管理费用总额+财务费用总额

期末存货成本=单位期末存货成本×期末存货量

完全成本法:单位产品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固定制造费用+变动制造费用

销货成本=单位生产成本*销售量

期间成本=非生产成本合计=销售费用总额+管理费用总额+财务费用总额

单位期末存货成本=单位产品成本

(三) 存货估价及成本流程不同

在采用变动成本法下, 生产成本里没有把固定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 这样, 在已经销售的产品、在产品、期末库存的产品成品中都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这部分, 所以在期末结余存货时只按变动成本计价而不包括固定成本。

在采用完全成本法下, 生产成本里把固定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来处理, 这样, 在已经销售的产品、库存产品以及在产品都增加了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这样一来, 在完全成本下的存货计价里就必然大于变动成本法下的计价成本

(四) 损益确定程序不同

1、计算营业利润的方法不同

计算变动成本法的收益

贡献毛益=营业收入-变动成本

营业净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完全成本法下收益的计算

营业毛利=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营业利润=营业毛利-营业费用

2、所编制的利润表格式有所不同

变动成本法使用贡献式利润表;完全成本法使用的是传统式利润表

3、计算出来的营业利润有可能不同

两种成本计算法产生的营业净利润的差额

完全成本法下的利润减去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等于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生产成本减去完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生产成本

当产量等于销量时, 两种成本计算的损益完全相同

当产量小于销量时, 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损益大于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损益

当产量大于销量时, 按变动成本计算的损益小于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损益

4、提供的信息用途不同

完全成本法主要满足企业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报表信息的需要, 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与销售量之间的联系缺乏一定规律性。变动成本法其主要满足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的信息需要, 用变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利润与销售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联系。

(五)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特点

变动成本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是以成本性分析为基础计算产品成本、强调不同的制造成本在补偿方式上有差异、还强调销售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而完全成本法不仅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 而且还强调成本补偿上的一致性和生产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三、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都能为管理当局提供有用服务, 只是在不同情况下两种方法所存在的优缺点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关于利润与产销量的联系。采用变动成本法算出的利润多少与销售量增减相一致, 可以促使企业注重销售, 根据市场需求以销定产, 避免盲目增产。

2、关于决策分析。采用变动成本法, 能够提供创利额这一指标, 揭示销售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 进行量本利分析, 为企业短期的生产经营预测和决策提供所需数据。

3、关于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变动成本法, 在成本控制方面比完全成本法有更多的优越性, 还有利于各部门业绩的评价。

4、关于产品定价、对外报告和计税。变动成本法算出的产品成本不完全, 不符合产品定价的要求。根据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存货价值和损益, 也不符合对外报送会计报表的要求和所得税法对计算应税所得额的要求。完全成本法则符合这些要求。

因此, 需要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 一般只宜在帐外计算, 不宜在帐内算, 不能在帐内根据这种成本计算营业利润、编制对外会计报表。如果产品变动成本在帐内计算, 那么在月末计算营业利润、编制对外会计报表以前, 必须将账面成本调整为完全成本。用变动成本法组织日常核算, 对产品成本、存货成本、贡献边际和税前利润, 低于按完全成本法计算, 以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在编制会计报表时, 对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期间成本进行调整, 计算符合完全成本法的税前净利。

四、完成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

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结合使用是在完全成本法基础上结合变动成本法在重新设立一个核算系统, 使这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同时使用。这样一来, 两种方式的优点就都体现出来了, 各自的缺点也都互相补充了。可以使用完全成本法产生的财务信息作为对外报告的依据, 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的信息作为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参考依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都各有各的优缺点, 并且其各自只能满足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而且, 在某种意义上说, 两者的优缺点正好又是互相转化的。例如变动成本法提供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各种有用信息, 有利于企业的短期决策, 而完全成本法却不适合;完全成本计算法适用于编制对外财务报表, 而变动成本法却不适合。从企业会计的职能角度来说, 一方面企业要通过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 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提供各种有关经济决策、规划、控制等多方面的有用信息;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定期对外提供财务报表, 为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有关机构服务。这样一来内外两方面的只能正好可以由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来提供。所以, 这两种成本核算方法既不能互相排斥, 也不能互相取代。而应互相补充, 互相结合。只能以一种成本核算法为基础的统一计算体系。

五、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结合运用的意义

完全成本法可以满足企业对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信息, 变动成本法可以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 两者相辅相成, 起到了任何一种单一的成本核算方法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各自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所以, 应当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相互结合使用, 建立起以完全成本为主, 变动成本为辅, 同时增设相关账户核算体系。用变动生产成本的借方来记录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等变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用来记录除了变动性制造费用以外的其他各种制造费用。这样既可以保证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准确, 又为企业内部的管理者提供了财务信息, 同时又能体现成本收益原则, 为企业节约成本, 提供短期的决策, 加强控制。在运用这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同时还有注意一些事项, 这种结合的方法应该从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适合自身的方法, 在日常发展中在慢慢的完善, 改进。同时, 企业还应当加强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理论结合。使财务信息为企业内外部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摘要: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两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因其两者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不同处理, 导致了两种方法的一系列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 以及各期损益的不同三个方面, 致使最后的利润也不同。

完全成本核算 篇4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概述

( 一) 完全成本法

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对成本进行分类也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其中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是指将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 ( 也即非制造成本) 两类, 完全成本法就是在这种成本分类方法的基础之上, 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 使产品成本包括所有的生产成本, 非生产成本构成期间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完全成本法下, 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产量与单位成本反比例变化的关系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从而促进其增产的积极性。但是, 完全成本法不能反映企业的短期运营能力, 计算出的利润并不能准确反映现实的盈利能力, 很可能会导致企业为片面地追求业绩而进行盲目的生产, 从而给绩效的考核带来不确定性。

( 二) 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先要进行成本性态分析, 使用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 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 ( 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 , 期间成本则由变动非生产成本和固定成本构成。

变动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工作比较简单, 有助于成本的预测及控制, 从而为企业的短期决策提供依据。但是, 变动成本法会影响国家税收以及相关者的利益, 与传统的成本观念相悖, 无法对企业的长期决策予以帮助。因此, 如何将两种成本核算方法优势互补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对两者的比较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 一) 应用的前提条件比较

如果使用变动成本法, 就要先进行成本性态分析, 成本性态分析是以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构成全部成本的内容为基础的, 其重点任务自然就是要把制造费用也分为变动和固定两部分, 所以产品成本只包括含有变动性制造费用的变动生产成本, 而固定性制造费用就构成期间成本的内容了。

然而, 完全成本法先将成本按经济用途进行分类, 使得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构成全部成本,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全部的制造费用构成生产成本, 同时非生产成本中仅包括三种期间费用。

( 二) 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比较

变动成本法的显著特征, 就是变动非生产成本和固定成本构成期间成本的内容, 变动性制造费用成为变动生产成本的一部分从而构成产品成本的内容, 而在完全成本法下, 只有期间费用组成的非生产成本才能够构成期间成本, 全部的制造费用都可以成为生产成本的一部分从而构成产品成本。

( 三) 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的水平比较

由于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较完全成本法下少了固定性制造费用, 完全成本法下构成产品成本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会有一部分成为存货成本随着产品的实体继续递延, 而另一部分则会变成销货成本从而成为利润表的组成部分, 所以在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的比较中, 完全成本法下存 ( 销) 货成本由于包括了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一般会大于变动成本法下的存 ( 销) 货成本。

( 四) 损益确定程序比较

1. 营业利润的计算方法比较

两种方法下营业利润的计算是有区别的:变动成本法下, 营业收入- 变动成本= 贡献边际, 贡献边际- 固定成本= 营业利润。其中, 变动成本= 本期销货成本+变动非生产成本, 固定成本= 固定生产成本+ 固定非生产成本。然而, 完全成本法下,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营业毛利, 营业毛利- 营业费用= 营业利润。其中, 营业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 本期生产成本- 期末存货成本, 营业费用=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2. 利润表所提供的中间指标比较

变动成本法计算营业利润使用的中间指标是贡献边际, 从而得出贡献式利润表。相比之下, 完全成本法计算营业利润使用的中间指标则是营业毛利, 以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用营业毛利补偿营业费用从而得出营业利润。

3. 计算出来的营业利润有可能不同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由于计入利润表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的不同, 从而出现了不同的计算营业利润的中间指标, 进而损益的确定程序也区分为贡献式和传统式, 所以两种成本法计算出来的利润数值有时会出现一些差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下的不为零的营业利润的差异只是有可能出现而不是一定会出现的。

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

目前结合制是较为符合实际的, 具体是在变动成本法日常核算的基础上, 期末调整为完全成本法规定的项目从而形成对外财务报表提供给决策以及利益相关者。结合应用的可行之处在于, 利用两种方法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变动性制造费用, 期间成本中的期间费用处理上的相同之处, 平时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将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单独列示。

但需要注意的是, 企业在使用结合制的同时应不断结合自身实际加以调整, 不断汲取最新知识予以完善, 从而使结合制能够更好地为现代企业服务, 并且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

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我国企业应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更好地进行结合, 从而利于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以及企业长足的发展。文章详细分析了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同之处, 并提出了结合应用的方法。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管理会计,结合应用

参考文献

[1]高樱.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J].经济师, 2010 (02) :156-157.

[2]李梅芳, 杨晓杰, 等.变动成本法特点及应用可行性分析[J].财会月刊, 2010 (05) :60-61.

[3]吴大军.管理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

完全成本核算 篇5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结合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变动成本法的特点。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时, 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 只将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 而将固定制造费用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 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其优点表现在: (1) 强调销售环节对利润的作用, 促使企业管理人员重视销售环节, 避免盲目性生产, 树立以市场和消费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同时便于正确评价企业管理部门的经营业绩。 (2) 从管理的角度看, 它提供的单位生产成本和贡献毛益是建立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 所以有利于进行本—量—利分析, 进而为管理人员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打下基础。 (3) 由于它不需要将固定制造费用分配计入产品成本, 而是直接从贡献毛益中扣除, 因而大大简化了成本计算工作, 而且避免了各种固定制造费用分摊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 (4) 它与弹性预算、标准成本等成本控制方法相结合, 有利于管理者作营业利润规划。

其局限性表现在: (1) 将固定制造费用排除在存货成本之外, 违背了资产按实际成本计价的公认会计准则。 (2) 既不符合按会计准则编制的对外财务会计报表要求, 也不符合税法有关规定。 (3) 从长期来看, 固定成本不可能不发生变动, 因此它所提供的成本信息难以适应长期投资决策的需要。

2. 完全成本法的特点。

完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时, 将成本按其经济用途分类, 以此为前提条件将全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 且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 并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其优点表现在: (1) 符合对外财务报告的要求及税法的规定。即产品成本既包括变动生产成本, 也包括固定生产成本。因此目前各国会计界都主张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 并据以确定存货价值和利润, 编制对外报表。且提供的数据信息符合税法要求。 (2) 无需划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3) 就长期而言, 将固定制造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中, 将有助于长期生产成本的衡量, 利于长期决策。

其局限性表现在: (1) 不能反映产品的盈利能力, 不便于进行预测、短期经营决策和编制弹性预算。 (2) 计算出来的利润只是一种潜在的利润, 而不是现实的利润, 有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产量, 盲目生产, 进而造成产品积压。 (3) 将固定制造成本逐期分摊, 将给绩效考核带来不明确因素。

3. 两种成本计算法结合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不可能互相取代, 因为各有其优缺点, 一个是要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提供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等诸多方面的有用信息;另一个是要定期提供财务报表, 为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有关机构服务。要想同时满足对内、对外的需求而且又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就必须将两者结合运用。

同时可以看出, 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核算内容除了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外其余项目都相同。因此, 企业可以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 首先满足对外报告的法定要求, 然后到期末时将固定性制造费用进行调整, 以此来提供变动成本计算法的资料, 满足对内经营管理的需要。这样结合运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运用举例

1. 账务处理及账户设置。

在日常核算过程中, 应将各项生产费用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归集, 将生产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 其他的账务处理程序与完全成本法完全相同, 根据两种成本计算法的内在联系, 可以很方便地获取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资料。

为满足两种成本计算法的结合运用, 应设置以下账户:“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变动性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变动性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变动性管理费用”、“管理费用———固定性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变动性销售费用”、“销售费用———固定性销售费用”、“产成品———变动性生产成本”和“产成品———固定性生产成本”。

2. 举例说明。

例如, 某企业生产一种甲产品10000件, 设有一个辅助生产车间, 2009年2月份发生以下费用, 其会计处理如下:

(1) 领用原材料300000元, 其中, 甲产品生产用250000元, 基本生产车间用30000元, 辅助生产车间用10000元, 行政管理部门用10000元。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250000

辅助生产成本——变动性制造费用10000

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30000

管理费用——变动性管理费用10000

贷:原材料 300000

(2) 发生工资费用200000元, 其中, 生产工人工资160000元, 基本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工资20000元, 辅助生产车间人员工资3000元, 行政管理人员工资17000元。

借: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160000

辅助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3000

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20000

管理费用——固定性管理费用17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200000

(3) 以银行存款支付固定资产修理费50000元, 其中, 基本生产车间35000元, 辅助生产车间5000元, 行政管理部门10000元。

借: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35000

辅助生产成本——变动性制造费用5000

管理费用——变动性管理费用10000

贷:银行存款50000

(单位:元)

(4) 计提当月固定资产折旧费100000元, 其中, 基本生产车间50000元, 辅助生产车间20000元, 行政管理部门30000元。

借: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 50000

辅助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 20000

管理费用——固定性管理费用 30000

贷:累计折旧100000

(5) 以银行存款支付广告费20000元。

借:销售费用——固定性销售费用 2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

(6) 月末, 企业分配结转辅助生产费用 (过程略)

借:制造费用———定性制造费用 20000

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 10000

管理费用——固定性管理费用 3000

——变动性管理费用 5000

贷:辅助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23000

——变动性制造费用 15000

(7) 月末, 分配结转制造费用。

借:基本生产成本———产品 165000

贷:制造费用———定性制造费用90000

——变动性制造费用 75000

(8) 本月产品全部完工, 结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借:产成品——甲产品——变动性生产成本 485000

产成品——甲产品——固定性生产成本90000

贷:基本生产成本——甲产品575000 (9) 本月销售甲产品10000件, 月初存货为0, 单位售价100元, 则采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核算的本月税前利润如左表所示。

由以上举例说明可以看出, 该企业在产销平衡且期末存货固定制造费用等于期初存货固定制造费用时, 用两种成本计算方法计算的税前利润相等。但在变动成本法下更能提供产品的生产盈利能力资料, 适应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需要。所以, 企业将两种成本计算法结合运用的模式可以是以完全成本计算法作为基础, 并对它作适当的调整, 以起到变动成本计算法的作用。这样的成本核算系统既能满足对外报告要求, 又能强化对内服务的功能, 而且能使变动成本法在实践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摘要: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是企业成本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 而变动成本法目前在我国还未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 未能发挥其优势。文章从对比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特点入手, 阐述了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结合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举例分析了两种成本法结合运用的模式。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结合运用

参考文献

[1].潘飞.管理会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余绪缨, 王怡心.成本管理会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

[3].赵力.浅析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有机结合[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10)

完全成本核算 篇6

[例]海威公司2007年和2008年的有关会计资料如表1、表2:

单位:元

一、成本核算方法对分期利润的影响

通过分析海威公司案例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可以得出: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完全成本法期末存货吸收固定制造费用-完全成本法期初存货释放固定制造费用 (因其他项目含义和内容相同, 相减可抵消) 。

假设:P1:完全成本法下计算的利润;P0:变动成本法下计算的利润;F1: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F0: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则:P1-P0=F1-F0。

从上面公式可以看出: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对分期利润的影响, 其根本原因不能笼统的归结为是由于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方式造成, 而是由于两种方法下, 计入当期损益的固定制造费用水平不同。因为如果F1=F0, 即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 利润的计算结果都一样。

可总结出四条规律:

(1) 规律一

P1-P0=F1-F0

当F1=F0时, P1=P0

当F1>F0时, P1>P0

当F1

(2) 规律二

P1-P0=F1-F0=完全成本法下计算期末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货量-完全成本法下计算期初存货的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量

期末存货量为零, 期初存货量也为零时, 则:P1=P0

期末存货量不为零, 而期初存货量为零时, 则:P1>P0

期末存货量为零, 而期初存货量不为零时, 则:P1

(3) 规律三

如果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均不为零, 但期初和期末存货单位产品中所含的固定制造费用相等时, 则:

P1-P0=单位固定制造费用× (期末存货量-期初存货量)

又因为:期末存货量=期初存货量+本期生产量-本期销售量所以:P1-P0=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 (本期生产量-本期销售量)

期末存货量等于期初存货量时, 即产销平衡, 则P1=P0

期末存货量大于期初存货量时, 即产大于销, 则P1>P0

期末存货量小于期初存货量时, 即产小于销, 则P1

(4) 规律四

如果期末存货量和期初存货量均不为零, 而且期末和期初存货单位产品中所含的固定制造费用也不相等, 则尽管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对分期利润的影响没有明确的规律, 但在日常的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中, 仍可利用上述等式对完全成本计算和变动成本计算配合使用。

二、成本核算方法对分期利润的影响思考

从海威公司的案例还发现:尽管该公司的销售额从2007年的30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45万元, 但是在完全成本法下, 其损益却从2007年的5.5万元降到2008年的3.5万元。销售及管理费用并没有发生变化, 利润却发生下降。通过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编制损益表, 可以发现, 完全成本法下, 2007年的一部分固定制造费用 (6万元) 以期末存货的形式转移到2008年并由2008年完全负担 (因为2008年不存在期末存货) , 致使在传统利润计算过程中, 2007年的一部分费用由2008年负担, 而2008年的一部分利润被转移到2007年, 掩盖并扭曲了两个年度的真实经营业绩。即该公司2007年的畸高利润并不是通过真实的销售实现的, 而是仅仅通过增加产量实现利润的虚长。因为产品成本中固定成本随着产品成本结转到下一个年度, 从而“减少”了本年的费用, “提高”了本年的利润。

在完全成本计算方法下, 一方面可能会促使部分企业为了完成当年的利润目标, 不顾市场盲目生产, 造成产品的大量积压和人力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 某些上市公司为了迎合证券市场的监管, 可能会采取调整不同年度的产销量、通过操纵真实经营活动的办法进行盈余管理, 规避“三年暂停、四年终止”的退市条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完全成本核算 篇7

完全成本法是以经济职能分析为基础, 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包括变动制造费用与固定制造费用) 作为产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变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时, 以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 只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 而将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从成本性态分析的角度, 在完全成本法下, 产品成本不仅包含了变动成本, 也包括了固定成本。而变动成本法下, 产品成本仅包含变动成本。

(一) 完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固定制造费用或变动制造费用, 根本上都是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 因而在计算产品成本时理应同等对待, 作为一个整体全部计入到产品成本中去。只有制造费用都按一定的比例分摊到产品中去, 这样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才是完全的产品成本。且从实际操作层面看, 制造费用区分为固定与变动两部分, 精确度难以把握, 实施困难。

(二) 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产品成本是指那些随产品实体流动而流动, 随产量变化而变化, 与产品的生产直接相关的费用, 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期间成本是指那些不随产品实体流动而流动, 而是随企业生产经营持续时间长短而增减, 其效益随期间的推移而消逝, 发生额直接计入损益表, 不能递延到下期。固定制造费用只是定期创造了可供企业利用的生产能量, 因而与期间关系更密切, 这一点与管理、销售费用等非生产成本一样。因此固定制造费用应列为期间成本。

二、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税前利润计算

(一) 完全成本法税前利润计算。

销货毛利=销售收入-销货成本。其中: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税前利润=销货毛利-销售和管理费用。

(二) 变动成本法税前利润计算。

贡献毛益=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其中, 变动成本包含销货变动成本与变动非生产成本。税前利润=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三、两种方法下营业利润差异分析

(一) 差异现象。

由于两种方法理论依据不同, 所以产品成本计算项目构成存在差异, 并最终导致税前利润计算结果的不同。

例:宜江公司是一家工业企业, 其产成品售价12元/件, 单位变动性生产成本5元/件, 单位变动管理费用1元/件, 单位变动销售费用2元/件, 固定制造费用10 000元, 固定管理费用3 000元, 固定销售费用2 000元。假设该公司三年的生产量相同, 而销售量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下计算的税前利润存在显著差异, 如下表所示。

(二) 差异原因及规律性分析。

1. 利润差异分析。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税前利润计算中涉及到的有关项目有:销售收入,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变动性生产成本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 、固定性制造费用等。其中: (1) 销售收入项目。两种方法下销售收入的计算方法一致。 (2)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项目。两种方法下这三项均列为期间费用, 全额计入当期损益。 (3) 变动性生产成本。该项目在两种方法中均列入产品的成本, 计算处理一致。以上三个项目均不会造成两种方法利润计算出现差异。 (4) 固定性制造费用项目。从定义可知, 该项目在两种方法中处理是不同的, 分析如下:在变动成本法下, 固定制造费用全部作为期间成本计入当期的损益中, 即当期发生的全部固定制造费用当期全额扣减。在完全成本法下, 固定制造费用是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参与到销售成本与存货成本的分配。当期所扣减是分配在销售成本中的那部分, 根据完全成本法下销货成本的计算公式可知, 该部分的大小, 不仅受当期发生的全部固定制造费用的影响, 也会受期末与期初存货中所含固定制造费用的影响。具体说, 应等于期初存货中所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加上本期发生的全部固定制造费用减去期末存货中所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

以表中第二年为例, 在变动成本法下, 当期发生固定制造费用总额10000元, 全部作为当期的期间费计入当期损益之中, 即全额扣减。如果采用完全成本法, 固定制造费用扣减的是分配在销售成本中的那部分, 该部分大小不仅受当期发生的全部固定制造费用影响, 也会受期末与期初存货水平的影响。期初存货为0, 所以忽略不计, 期末存货所吸纳的固定制造费用是要结转到下期的, 这部分为2000元 (期末存货量1000×单位固定制造费用10000/5000) 。因此, 第二年所扣减的固定制造费用应为当期发生的全部固定制造费用10000元减去期末存货所吸纳的固定制造费用2000元, 即8000元。由此看出, 两种方法在计算第二年税前利润时, 因为当期所扣减的固定制造费用 (即计入当期损益的数额) 不一致而最终导致完全成本法下计算出的营业利润要大于变动成本法下计算出的营业利润2000元。

以表中第三年为例, 在变动成本法下, 当期发生固定制造费用总额10000元, 依然全部作为当期的期间费计入当期损益之中, 全额扣减。采用完全成本法, 因第三年期末存货为0, 所以忽略不计, 期初存货所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 (实际就是从第二年期末存货结转来的) 要在本期扣减, 这部分为2000元 (期初存货量1000×单位固定制造费用10000/5000) 。因此, 在完全成本法下, 第三年扣减的固定制造费用应为当期发生的全部固定制造费用10000元加上期初存货所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2000元, 即12000元。由此看出, 两种方法在计算税前利润时, 因为当期所扣减的固定制造费用不一致而最终导致完全成本法下计算出的营业利润要小于变动成本法下计算出的营业利润2000元。

综上所述, 固定性制造费用是造成两种方法计算利润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2. 规律性分析。

因为对固定制造费用处理不一致所产生的两种方法利润计算结果的差异性符合以下规律:

等式一:完全成本法下所扣减的固定制造费用=上期结转来的固定制造费用+本期发生的全部固定制造费用-递延到下期的固定制造费用

其中, 上期结转来的固定制造费用即为本期期初存货所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递延到下期的固定制造费用即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

等式二:变动成本法扣减的固定制造费用=本期发生的全部固定制造费用

两种方法下扣减的固定制造费用的差额=等式一-等式二=上期结转来的固定制造费用-递延到下期的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所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

两种方法下扣减的固定制造费用的差额即为两种方法下的利润差额。即有:

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期初存货所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量×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总额/本期生产量-期初存量×固定制造费用总额/上期生产量

四、结论

固定性制造费用是造成两种方法计算利润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当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大于期初存货所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时, 产销一般体现为生产量大于销售量, 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当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小于期初存货所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时, 产销一般体现为生产量小于销售量, 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当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等于期初存货所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时, 产销一般体现为生产量等于销售量, 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等于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两种方法利润差异额为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与期初存货所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的差额。

完全成本核算 篇8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涵义

1.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是最近出现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变动成本法依据成本性态分析的不同将生产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部分。它和完全成本法的不同点在于它只将变动生产成本计入产品成本, 而相应的固定生产成本则要计入期间费用。

2.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是一种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 也称全部成本法和归纳成本法。在完全成本法下, 产品成本包括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及制造费用, 并没有把制造费用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也就是说, 产品成本既包括直接成本, 又包括间接成本。在完全成本法下, 产量直接影响产品的单位成本, 产量越大, 单位产品成本越低, 越能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积极性。但该法不利于企业的短期决策和成本管理。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

1.两种方法特点的比较

(1) 变动成本法的特点

变动成本计算也可以被称为直接成本计算, 它和完全成本计算的不同之处在于产品成本的内容不同。变动成本计算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 其理由是:固定制造费用有其独特的作用, 它可以满足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各种需要, 这些需要一旦被满足, 不管其是否被利用, 企业依然会产生固定制造费用, 并不计入产品的成本中, 也不会因为产量的增减而变化, 所以应该把固定制造费用计入期间费用。变动成本计算法看中的是销售过程对利润的影响。

(2) 完全成本法的特点

完全成本法计算很早就被应用到企业的成本核算中了, 它主要强调成本按经济用途分类, 它的核算非常符合会计准则。完全成本法中固定制造费用虽然是按其发生的, 但是它有利于企业利润的增加, 所以也应计入产品的成本中去。完全成本法侧重于研究生产过程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2.两种方法实际应用中产生的差异的比较

(1) 产品成本以及期间费用的构成不同

(1) 在完全成本法下, 产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构成,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构成期间费用。

(2) 在变动成本下, 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 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构成期间费用。

(2) 利润的计算程序不同

(1) 在变动成本法下, 计算程序由贡献式的利润确定, 首先计算生产边际贡献。生产边际贡献是指用营业收入补偿本期已销产品的成本, 即生产边际贡献= 营业收入- 已销产品变动生产成本, 再计算边际贡献, 边际贡献= 生产边际贡献- 变动性非生产成本, 其中变动性非生产成本= 变动销售费用+ 变动管理费用。然后计算税前净利:税前净利= 边际贡献- 固定成本, 其中固定成本= 固定生产成本+ 固定销售费用+ 固定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2) 在完全成本法下, 计算程序由传统的利润确定, 首先计算营业毛利, 营业毛利是指用营业收入补偿为了营业而耗费的成本, 营业毛利= 营业收入- 营业生产成本, 其中营业生产成本指所销售产品的成本。再计算税前净利:税前净利= 营业毛利- 营业税金- 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

(3) 盈亏的计算结果不同

从以上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出两种方法的利润计算过程是有很大差别的, 再加上两种方法在产品成本构成和存货成本的构成等方面也有差别, 这必然会导致其最终计算的盈亏也会有所不同。

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制的具体设想

企业的成本核算应该采用结合制, 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促使成本核算顺利进行。这里我们首先探讨一下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是否行得通:首先, 变动从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目标都是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期间费用的消耗进行管理和评价, 从而选择合理的消耗定额, 它们的核算内容除了固定制造费用几乎是相同的, 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另外, 两者对于成本项目的处理上是基本一致的, 只有在个别的项目上存在差别。这些都足以说明两者的结合是正确的选择。

1.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的结合应用:变动吸收成本法

(1) 以变动成本法为主, 完全成本法为辅的核算体系。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形式的条件和发展, 我们要大力推广使用变动成本法, 但是仅仅运用变动成本法无法满足企业对外报告的需求, 因此我们要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起来, 最终形成变动吸收成本法。变动吸收成本法是一种基于变动成本法的核算体系, 日常核算时, 往往将固定制造费用划入期间费用, 在需要编制对外的报表时才进行分配和调整, 这样能够满足企业对内对外报告的需要, 还可以简化核算程序。

(2) 账户的设置

(1) 日常核算是按照变动成本法设置在产品、产成品账户, 它们用于变动成本的登记。

(2) 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制造费用计入变动制造费用账户, 期末再转入在产品账户。

(3) 当期发生的固定制造费计入固定制造费用账户, 借方计算当期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 期末将已销产品中应负担的部分计入产品销售成本。

(4) 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中的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计入变动非制造费用和固定非制造费用账户进行归集, 期末再由贷方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3) 期末以变动成本法的要求编制损益表

首先我们以变动成本法的要求编制贡献式损益表, 在需要提供对外报告的时候, 将固定制造费用再调入产品成本, 将固定和变动的销售费用、固定和变动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计入完全成本法下的期间费用, 这样就由变动成本法转变为完全成本法。

2.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的结合应用

(1) 以完全成本法为主, 变动成本法为辅的核算体系

为了防止信息重复的发生, 企业结合上述两种成本计算方法提供信息时, 应当以其中一种成本计算为基础, 进行相应的调整之后再进行结合应用。企业提供对外的会计报表时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查, 而且企业的会计人员对完全成本法比较熟悉, 因此应采用以完全成本法为主、变动成本法为辅的核算体系。

(2) 设置与变动成本法相关联的账户

(1) 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变动性费用计入“变动生产成本”账户, 它是一个成本类账户。

(2) 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固定性费用计入“固定制造费用”账户, 它也是一个成本类账户。

(3) 除了以上的增设账户外, 其他的账户的设置要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

(3) 期末时以完全成本法的要求来编制损益表

首先我们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编制职能式的损益表, 以此来计算税前净利, 然后用税前利润减去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 再加上完全成本法下期初存货中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 之后就可以计算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这样做既能避免做两套账, 又有利于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

四、结语

总之, 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综合应用起来才是对企业最有利的选择,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选择对自身合适的结合方法, 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 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摘要: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是企业中的两种十分重要的成本核算方法, 但是由于成本划分的依据不同, 所以在计算产品成本和损益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首先对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在特点、管理目标和实际应用中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 继而对两种方法的结合应用进行相关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将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相结合是最好的选择。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汪付荣.变动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的比较[9].企业导报, 2011 (5) .

[2]李卫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结合:变动吸收成本法[9].财会月刊, 2011 (2) .

上一篇: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下一篇:公安交通指挥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