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成本核算

2024-06-09

图书成本核算(共12篇)

图书成本核算 篇1

随着我国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完成,出版行业正在向国际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出版社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出版社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图书出版的品种和规模日益增加,图书成本核算已经成为了出版社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采用正确的成本核算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出版社的财务管理水平,而且对于计算利润、财务报表分析、图书定价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图书成本构成,现行出版社图书成本核算办法、计划成本法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出版社图书成本构成

图书成本,是指出版社为出版图书而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图书成本核算,是指对出版图书发生的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图书成本的形成所进行的核算。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其成本与制造业生产出的商品一样,由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三部分构成。

(一)直接成本

图书直接成本包括:

1.稿酬及校订费。是指支付给作者或译者的稿费、版税、翻译费、校订费等。

2.纸张材料。是指印刷图书时所用纸张以及装订时所用辅料的费用。

3.制排印装费。是指图书成稿后交由印刷部门制版、排版、印刷、装订的费用。

4.其他直接费用。是指除以上成本费用外其他可直接归集到图书中的成本。如审读费、编写费、 编辑加工费等。

(二)间接成本

是指难以计入单一图书成本的各项费用。间接成本归集时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比例在不同的图书成本中进行分摊。例如,编辑部门人员的工资薪酬、编录经费等。

(三)期间费用

包括管理费用,如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薪酬、固定资产折旧等;财务费用,如利息支出、金融机构手续费等;营业费用,如发行部门人员的工资薪酬、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库房仓储运费等。

二、现行图书成本核算方法及优缺点

(一)图书产品的特点

图书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具有一些独特的商品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品种多。随着我国出版行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图书出版的品种和规模增速迅猛。从统计数据来看,2005年我国年图书出版总品种仅为19.9万种,而到了2012年,我国年图书出版总品种就达到了41.4万种,年出书品种增幅达到10%以上。

2.生命周期差异性大。图书作为文化消费商品与其他消耗性商品相比,具有不同图书生命周期差异性大的特点。一些畅销图书,会反复再版重印, 销售周期可以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但进入大众阅读时代以后,一些快销类图书由于政策时效性强生命周期却很短。如考试类图书。要不断随着考试大纲的变化进行改版,改版后老版图书必须马上退出图书市场,销毁报废。

3.单品种图书产值不高。在出版行业中,除了一部分出版社认为社会价值高,预期市场反应好、 认可度高的的图书会大批量印刷外,一般图书在首次出版时印刷数量会很有限,部分出版社为了降低市场风险还采用了小批量印刷的政策。这样就使得每年出版的图书中单品种的图书产值不高,少者仅几万码洋。

正是由于图书产品存在的上述特征,造成了出版社图书成本核算工作量大,出版社财务工作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成本核算工作上。

(二)现行出版社成本核算方法及优缺点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出版社采用实际成本法进行图书成本核算。

实际成本法是指,将库存产品生产时发生的实际生产成本作为其内部转移价格的方法。在出版行业,实际成本法就是指当图书发生稿酬、纸张材料费用、制排印装费等相关直接成本费用时,直接将所发生的直接费用计入单本图书成本明细账中。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采用一定的分摊比例在不同图书中进行分配,并最终归集到单本图书成本明细账中。

实际成本法在核算时可以直接获取每种图书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便于对单品种图书在图书生命周期中成本以及利润进行考核。

实际成本法最大的缺点就是大大降低了成本核算的效率。对于规模较大的出版社,年出书品种可以达到几千种,每月就会有上万笔生产成本和图书销售收入记录,各品种图书的生命周期又不同, 实际成本法下的成本核算工作量就会非常巨大,实际操作起来困难很大。

既然对于图书这种特殊产品,实际成本法在成本核算中操作如此复杂,那么与之相对的计划成本法是否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三、计划成本法在出版社图书成本核算中的使用

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日常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 “产品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联系的纽带,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 月末,再通过对存货成本差异的分摊,将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和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进行反映的一种核算方法。

那么对于图书成本核算,就可以在年初按照历史成本确定出一个合适的计划成本率和产品成本差异率,每月按照上一年度的产品成本差异率计提产品成本差异,年终再根据当年期初与本期实际发生的产品成本差异计算当年的产品成本差异率,再一并调整当年的产品成本差异。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规定,出版社可以按成本码洋率计算库存商品成本,月末核算当月出库、入库图书的实际成本,将图书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按成本码洋率计算的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记入“产品成本差异”科目,同时利用产品成本差异率计算当期已确认收入的图书应分摊的成本差异,将差异记入“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单位:元

(一)成本码洋率的确定

计划成本法核算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计划成本率。在图书出版业通行的方法是将成本码洋率确定为计划成本率。由于在出版业内普遍采用成本加成图书的定价策略,构成图书成本占定价(单书码洋)比例相对稳定。因此图书成本中的稿酬及校订费、纸张材料、制排印装费、其他直接费用、编录经费等与码洋的比例也相对稳定,即便不同图书的稿酬、纸张材料、印刷费用稍有不同,但每年成本费用总和与码洋的比例都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比率区间内。所以我们在确定成本码洋率时可以先计算不同年份各项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占出版码洋的比例,然后计算以前三年的平均成本码洋率, 将平均值确定为下一年的成本码洋率。

例:以某出版社2009年至2011年各项成本费用和出版码洋数据为例,计算2012年度的成本码洋率(数据见表1)。

成本码洋率=以前三年的成本码洋率之和/3

根据上述数据计算2009年至2011年的成本码洋率如表2。

(二)产品成本差异率的确定

确定了计划成本率以后,我们要确定产品成本差异率,然后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规定每月按照上一年度的产品成本差异率计提产品成本差异,年终再根据当年期初与本期实际发生的产品成本差异计算当年的产品成本差异率,再一并调整当年的产品成本差异。

有关产品成本差异的公式为:

本期产品成本差异率=(期初产品成本差异+本期“产品成本差异”科目贷方发生额)/(期初出版物总定价+本期入库出版物总定价)×100%

本期产品成本差异=本期销售或其他出库出版物总定价×本期产品成本差异率

(三)计划成本法的应用举例

还以某出版社相关数据为例,并结合相关经济事项对2012年计划成本法下出版社会计核算的处理方式作举例说明。

该出版社根据2009~2011年成本数据计算2012年适用的成本码洋率为30.42%,假定2011年的产品成本差异率为35%,2012年的实际产品成本差异率为36%。2012年业务如下:

1.图书入库会计处理

发生图书的生产成本350万元,图书全部入库, 入库图书的码洋(不含税)为1000万元,分录如下(单位:万元):

2.当月向各新华书店发书,发出图书码洋(不含税)500万元,分录如下:

3.月底结算各地新华书店销售该出版社图书码洋(不含税)300万元,出版社分录如下:

4.年底根据2012年实际产品成本差异率36% 统一调整当年产品成本差异,会计分录如下: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计划成本法在出版社的图书成本核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可以大大减少出版社的图书成本核算工作,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在出版社的财务管理中是可行的。

图书成本核算 篇2

如果评估船舶采用重置成本法,则以普通钢质船为例,其重置全价包括材料费用、设备费用、人工费用、生产专用费、期间费用、利润及税金六大部分,其中材料费用、设备费用、人工费用为直接成本,构成船舶重置全价的主要部分。

一、材料费用

船舶的材料包括钢材、焊接材料、涂装材料、电缆、辅料及其他材料。

1、钢材

1)钢材净重

钢材是船舶的主要材料,按船舶主尺度估算法进行估算:

钢材净重的估算:

g=K1(L×B×H)(1)

其中:g-船体耗用钢材净重(吨)

K1-钢料耗用系数(见表1)

L-船舶总长(米)

B-型宽(米)

H-型深(米)

表1钢材系数 K1的取值

2)钢材实际消耗量

由于船舶零部件尺寸规格不统一和钢材供应的尺度问题,钢材不可能得到100%利用,在确定钢材实际消耗量时必须考虑钢材利用率。

G=g/钢材利用率(2)

其中:G-钢材总重(吨)

g-船体钢材净重(吨)

根据评估人员对有关船厂及金属结构制造厂的直接和间接调查,钢材的一次利用率在80~85%左右,二次利用率为3~7%,合计钢材利用率为85~90%。

2、焊接材料

焊接材料包括电焊条、焊丝、焊剂、钎料等,是构成船舶重置全价的重要内容。焊材的熔敷金属量以及在施焊过程中各种工艺性损耗是决定焊材消耗量的主要因素。焊接材料的选用必须与船舶所耗钢材的牌号相适应,全船焊接材料总消耗量的估算,主要依据全船钢材的总消耗量而定。

焊接材料费用 = G×K2×焊接材料单价(3)

其中:K2—焊材消耗系数

G— 钢材总重(吨)

焊材消耗系数K取值见下表

表2 船焊材消耗系数K2

我们可以发现,上表中船舶吨位越大或全船钢材消耗量越多,则焊材占钢材消耗量的比例就越小;反之则比例增大。

3、涂装材料

1)涂装材料主要指油漆,其净消耗量由式(4)确定,Gy1 = L×(B+H)×K3(4)

其中:Gy1-油漆净重(吨)

L-船舶总长

B-型宽

H-型深

K3-每平方米油漆重量

2)油漆实际消耗量

Gy = Gy1×I/K4(5)

其中:Gy-油漆实际消耗量

I-油漆稀释系数,取1.15-1.2 K4-油漆工艺消耗系数,取0.5-0.55

4、电缆

电缆价格=电缆长度×电缆平均单价(6)

电缆长度计算公式:

电缆长度 = K5×(DWT)0.15×(∑KW)0.3(7)

其中:K5-电缆消耗系数,见表4

DWT-船舶载重吨

∑KW-全船电源总功率(kw)

表4电缆消耗系数K5

注:客轮可按载客量换算为载重吨。

5、辅料及其他

辅助材料指不构成船舶产品本身而是在船舶建造过程所需要消耗的材料,如二氧化碳、氧气、乙炔、高压气、高压水等辅助材料,这项费用可按船用钢材总重量估算。

辅料费用=全船钢材总重量×钢材平均单价×辅料消耗系数(8)

其中辅料消耗系数根据经验取值为0.04-0.05;

其他材料是指如木材、有色金属等材料的费用。可按材料总额的2%~3%估算。

二、设备费用

船舶设备包括轮机设备、电气设备、舾装设备三大类,品种杂、数量多,如果一一询价,时间和经济都不允许,另外也没有必要。因为占设备数量20%的主要设备,其价值占设备总价值的80%以上,所以通过对主要设备进行询价,就可达到目的。另外,一些标准设备,例如通讯、导航设备,完全可以根据经验进行估价。

以46000吨原油轮设备估价为例:

1、轮机设备

表546000吨原油船轮机部分进口设备

表646000吨原油轮轮机部分国产设备表

2、电气设备

表7 46000吨原油轮电气部分进口设备表

表846000吨原油轮电气部分国产设备表

3、舾装设备

表946000吨原油轮舾装部分设备表

三、人工费用

人工费用根据造船工时数量确定。

人工费用=造船工时数量×工时单价

造船工时数量的估算方法,通常按全船载重吨来估算。

建造总工时Hr=0.18×(DWT)0.6287万小时(9)

其中:DWT-载重吨

四、生产专用费

船舶生产专用费包括设计费、船检费、出口船佣金、出口船银行保函费、保险费、钢板预处理费用、胎架及支撑费、船台费、下水费、船坞费、系泊和试航费、码头费、专用工具和模具费、吊运费、保修费、船东供应品的报关和仓储费、技术服务费、不可预见费等。

其中设计费用含三部分,基本设计费,详细设计费(送审设计)和生产设计费。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以船总技 [1986]1324 号文《民用船舶产品设计收费暂行规定》对船舶设计费用标准进行了规定,此规定以船舶设计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作为设计费用依据。

船检费是指按船舶入级的要求,从设计图纸送审起,直到交船止,依据船级社的规定,进行有关的船舶检验工作和发放各种合格证书所需要支付的费用。

出口船佣金是按国际惯例,因介绍业务而支付给中间商的酬金,其费用含于船价之

中。

出口船建造合同的还款担保费,通常采用银行信用担保,银行对买方开具还款保函,并收取的保函费为出口船银行保函费。

按国际船舶建造惯例,由于船舶项目占用资金大,建造时间长,期间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如在建造过程中的损毁风险,试航过程中的全损风险等。为了确保船东和建造厂的利益,防止发生意外事故而造成经济损失,一般在船舶建造期间,都应投保船舶建造险。

船台费是指高架吊车及船台折旧费,大、中、小修费,动力费、人工费及其他相关费用。

下水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船舶下水时所需支架、木料、润滑脂、人工费等;二是观礼及招待费。

船坞费由进出坞、住坞、排楞、移位、倾斜试验等费用组成。

系泊和试航费包括主机设备、辅机设备、甲板机械、轴系等各项试验费用。

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应用 篇3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应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与良好的机遇,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剧烈。成本核算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生产能力及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影响,也关系到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提高企业的成本核算十分具有必要性。

一、企业会计核算成本核算的概述

1.关于成本核算的概念

成本核算是一种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的计算企业生产经营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手段,通过把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按照相应的对象进行分配的方式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加以分析。成本核算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成本预测和领导者的经营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经营者要先对各项耗费进行准确的审核,避免生产经营管理费用与产品耗用混淆;其次根据各种耗费的用途来对费用进行分配与归集,最后分析计算出各类产品的单位成本与总成本并将资料提供给相关管理者。

2.成本核算的现状

企业的经营策略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益,而企业的经营策略受成本核算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成本核算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将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1)成本核算理念不合理:为了迎合快速增长的社会经济,企业的生产方式应该逐步走向全面化和自动化,生产产品的时间也会得到进一步缩短且核算成本也逐渐降低,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以产品的生产为重点。如此一来,不能很好的反映出企业生产成本。此外,企业不能对无形资产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因此也无法反映在账面上,长此以往不利于企业成本的核算。

(2)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当前我国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主要有分步法、品种法和分批法,但是分批法使用较少。部分企业盲目的选择成本核算方法而不放眼于自身实际情况,造成成本核算人员不能很好地明确各产品的成本核算,而且有些核算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利益,使得会计信息不真实。

二、企业成本核算的原则

1.合法性

成本核算的合法性要求企业的原始记录必须附有相关会计凭证,发生的会计业务必须具有真实性且所有的会计核算都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合法的企业支出与收入不能计入到成本核算,核算人员在进行相关记录的核算时要注意将资料进行妥善的归档处理。

2.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企业的支出要与生产销售过程中的耗费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才能计入成本核算的相关步骤,与生产成本直接相关联的费用不能直接计入成本核算的计算中。如此一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的出现核算的误差,提高成本核算的真实性。

3.可靠性

可靠性主要是看成本核算中的相关数据必须是否真实可查,同时核算所参考的成本信息需要符合市场的经济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不能对同一对象做重复核算,对于多余的成本核算信息要进行及时的剔除,以此来提高成本核算的可靠性。

4.分期原则

分期核算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好的获取各期间的各产品生产成本,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所需来对各阶段进行时期的划分并分别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的时期要注意应该与会计的分期一致,以便于计算企业产品利润。

5.可利用性

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将企业的产品成本提供给使用者使用,让领导者更好的为企业今后的运营发展制定计划,所以要求成本核算的数据要简明易懂不能废话连篇,要让人能够对企业的重点一目了然。

三、提高企业成本核算的有效措施

1.提高成本核算理念

企业的成本核算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领导者应该对成本核算有着充分具体的认识,并将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落实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企业要做好成本核算重要性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强化企业领导者和相关核算人员的纳税意识,让企业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成本核算,提高成本核算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选用科学的核算方法

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是企业成本核算可靠性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企业成本核算质量的有效途径。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多种多样,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为合适的核算办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几种办法,提高核算的效率。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还应不断创新核算方法来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强化企业基本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让核算向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3.提升核算人员素质

作为成本核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核算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也对企业成本核算的质量水平有着极大的影响。企业要根据相关法律制度和频发问题来对自身的会计机构进行完善和补充,相关领导者一定要提高对核算人员素质培训工作的重视度,同时要根据企业的规模和业务量来调整人员的分配,保证岗位配置的合理性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企业在聘用核算人员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要求,如要求其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等,保证应聘者具有最基本的会计基础,等到核算人员正式上岗后再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为企业创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会计核算队伍,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牛红丽.成本核算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神州,2012,(3):32-32.

图书成本核算 篇4

1核算图书成本应遵循的要求

1.1 应加强事前对成本费用支出的审核和控制

按照市场预期销量进行成本费用预算控制。 鉴于图书时效性强,一种图书推向市场前要做好大量前期调研工作,从选题出版、销售各环节综合考量,注重测算图书出版经济效益。

1.2 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认真做好原材料的,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工作。

1.3 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正确划分各个会计期间的费用界限正确划分计入出版成本和费用与不应计入出版成本和费用的界限;正确划分出版物成本和期间费用之间的界限;正确划分各种出版物成本之间的界限。

2图书成本核算项目

图书成本是在图书这种出版物产品形成过程中耗费的支出。 具体包括:稿费、版税、校订费、策划费、纸张费、排版制版费菲林费、租型费、光盘磁带、印刷费、装订费、编录经费等。

2.1 稿费和校订费

指支付给著者、译者、校订人员的基本稿酬、印数稿酬、翻译稿酬等所有报酬和校订费。

2.2 版税

版税是出版者在版权拥有者授权时所支付的版权使用费。

2.3 策划费

指选题、策划支出的相关费用,包括选题、策划人员支出的差旅费、调研费、研讨会费、电话费、咨询费、劳务费等费用。

2.4 纸张费

包括:正文用纸;装帧材料,指书刊封面及各找装帧用的纸张;插页纸张。

2.5 排版制版费

指用于图书排版、制版及传版的费用。

2.6 租型费

指向其他单位租租赁型版、 支付给出租型版单位的专有出版权再许可使用费。

2.7 菲林费

指胶片费。

2.8光盘磁带

指为图书配套销售的不单独定价的光盘磁带制作费用。 具体包括母盘(母带)制作费用、复制费用、包装盒、AB贴等费用。

2.9 印刷费

指印制过程中发生印刷费用。

2.10 装订费

指装订过程中的折页、配页、平订、封面烫金、上封面、护封、封套、包装等费用。

2.11 编录经费

编录经费是书刊在编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包括编录、设计、校对、摄绘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业务会议费、组稿采访费、摄影费、样书赠阅费、图书资料费、内部刊物费、宣传费、材料费等费用。

3成本和费用核算应设置的账户

3.1 “生产成本”账户

本文介绍的“生产成本”账户涵盖了策划成本、直接生产成本、分配的编录经费等成本核算项目。

“生产成本”账户用于核算出版图书编印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 借方登记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贷方登记完工转出的各种图书的成本,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反映尚未完工的图书在产品成本。 本账户按“稿费”、“版税”、“校订费”、“策划费”、“纸张费”、“排版制版费”、“菲林费”、“租型费”、“光盘磁带”、“印刷费”、“装订费”、“编录经费”等项目设置明细账户。

3.2“应计生产成本”账户

“应计生产成本”账户,属于负债类账户,用于核算出版出版企业按预算成本计提的应计入图书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由于账期等因素影响,有些生产费用不能及时计入成本,为及时核算图书成本,需要按预算成本预先提取计入图书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借方登记实际支付的各项预提费用,贷方登记预先计提的生产费用,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尚未已经预提但尚未支付的费用。如果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实际支付的预提费用大于已预提的数额,应按实际支付的数额及时调整该品种图书成本。本账户按“稿费”、“版税”、“校订费”、“策划费”、“纸张费”、“排版制版费”、“菲林费”、“租型费”、“光盘磁带”、“印刷费”、“装订费”、“编录经费”等项目设置明细账户。

4图书成本计算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4.1 将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进行归集与分配

应建立图书成本登记卡,按照图书名称(或类别),在各品种之间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和分配。

4.2 月终结算及成本结转

月份终了时, 将图书成本登记卡上的有关成本项目的金额进行汇总。 对于已验收入库,但生产费用尚未结算的产成品,需要按预算成本计提并登记入账,贷记“应计生产成本”科目,借记“生产成本”科目。 待实际结算时计入 “应计生产成本”科目的借方,冲减计提的生产费用。 对已完工的产成品进行成本结转,将图书成本卡上的按成本项目汇总的数据计算图书成本, 编制会计分录:借记“库存商品”科目,贷记“生产成本”科目。 月末尚未完工的在产品,按照图书成本卡上已发生的各项费用汇总,计算出月末在产品成本。

4.3 稿费和编录经费的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4.3.1 三种主要稿费的支付方式

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法、版税法和合同议定法。 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法、版税法与图书印数挂钩,稿酬可直接计入到相应版次图书成本中。 在这里主要说一下合同议定法,一般由出版社和著译者在合同中约定,一次性买断版权,不再按字数、印数和销售量来计算稿酬。 在图书成本核算中,由于预期印数无法确定一般按照首次印数摊销全部稿酬。 后续版次印刷时不再计入稿酬成本。 这种核算方式减轻了核算工作量。

4.3.2 编录经费

属于间接生产费用,应于月末分配计入图书生产成本。 分配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1)按照本期出版图书的总印张数进行分配。 计算公式:某种图书应负担的编录经费=编录经费总额÷本期出版图书的总印张×某种图书的总印张数。 “总印张”一般以千印张为计算单位。

(2)按照本期出版图书的总定价(“码洋”)为标准进行分配计算公式: 某种图书应负担的编录经费=编录经费总额÷本期出版图书的总定价×某种图书的总定价。

(3)按照本期出版图书的初版字数为标准进行分配。 计算公式: 某种图书应负担的编录经费=编录经费总额÷本期出版图书的初版字数×某种图书的初版字数。 “初版字数”一般以千字数为计算单位。

5图书综合成本核算的几点体会

在图书综合成本核算中,应编制图书综合成本核算表。 将策划成本、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营销费用列入图书综合成本表中按照销售价格,最终确认图书出版利润。 由于图书策划成本已经计入到生产成本中,而管理费用及营销费用属于期间费用,未体现在图书成本中,需要出版企业成本核算要细化管理,合理分配这部分费用,以便真实反应图书综合成本,计算图书综合效益。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按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法。

5.1 按月(季度)分配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各月(季度)支出较均衡,差别不明显,且各月(季度)出版图书较均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按照管理费用、营销费用当月(季度)支出总额,按照当月(季度)出版图书的总定价(“码洋”)进行分配,计算公式:某种图书应负担的管理费用(营销费用)=管理费用(营销费用)月度(季度)支出总额÷本月(季度)出版图书的总定价×某种图书的总定价。

5.2 按年度分配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各月(季度)支出差别较大,且各月(季度)出版图书不均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按照管理费用、营销费用本年支出总额,按照本年出版图书的总定价(“码洋”)进行分配,计算公式:某种图书应负担的管理费用(营销费用)=管理费用(营销费用)本年支出总额÷本年出版图书的总定价×某种图书的总定价。

图书综合成本的计算公式:图书的综合成本=生产成本+分配的管理费用+分配的营销费用。图书的出版利润=销售价格-综合成本。这种情况下计算的出版利润更全面地反应了图书的出版利润。同时也为企业做好图书销售价格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做好图书综合成本核算工作,即是现代出版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也是现代出版企业发展的需要。需要财务人员多思考、多探讨,为建立科学、合理地现代出版企业图书成本核算体系而努力。

摘要: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图书成本核算,实际上主要是图书的生产成本的核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出版社正在经历由事业向企业,由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的深刻转变,把图书成本核算的内容仅仅局限于图书生产或图书制造的范围已经远远不够了。图书策划成本、营销成本比重上升,图书成本核算已经超出单纯制造成本的范畴。同时,企业自身的管理成本也是影响图书出版单位整体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现代出版企业的成本核算应该是策划成本、生产成本、营销成本、管理成本的综合。

成本管理规程-成本核算(ok) 篇5

——成本核算

1.0 目的: 规范各公司成本核算制度,实施生产成本核算,提高产品成本核算的信息 质量。2.0 核算范围

2.1 主要成本中心:手机电池、笔记本电池、动力电池、包装。

2.2 主要材料:钴酸锂、锰酸锂、NMP、PVDF、SR、CMC、石墨、导电剂、电解液、三元材料、铝壳、钢壳、铝镍极耳、铝箔、铝盖、铝条、镍带、镀镍、铜箔、压板、保护板、导线、热缩膜、隔膜、隔圈、胶壳、胶垫、电力。3.0 核算周期:月 4.0 项目统计与核算: 4.1 材料利用率指标统计

4.1.1 材料利用率=标准材料/实际耗用材料 4.1.2 当月标准材料=完工产品数量*单位标准材料

4.1.3 当月实际耗用材料=期初车间库存材料+本期投入材料-期末车间库存材料 4.2 人工利用率指标统计

4.2.1 人工利用率=计件工时/上班工时 4.2.2 计件工时=良品数量*单位标准工时 4.2.3 上班工时=直接生产人员实际出勤工时 4.3 单位制造费用统计

4.3.1 单位制造费用=制造费用/产量 4.3.2 产量=当月完工入库的良品数量 4.3.3 制造费用=本期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 4.4 单位费用指标统计

4.4.1 单位费用=期间费用/产量 4.4.2 产量=当月完工入库的良品数量

4.4.3 期间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4.5 单位水、电费指标统计 4.5.1 设备维修组负责水电费的统计

4.5.2 水(电)费单耗=月度水(电)耗用总吨(度)数/当月完工良品产量 4.6 产量指标核算:

4.6.1 手机电池、笔记本电池、动力电池、电动自行车以实际生产的良品入库数量计

算。

4.6.2 包装车间以实际包装入库的成品数量计算。4.6.3 其它新增成本中心另定; 4.7 成本指标核算: 4.7.1 单位成本指标

4.7.1.1 单位成本=单位直接材料+单位直接人工+单位制造费用 4.7.2 单位直接材料

4.7.2.1 材料实际消耗额=实际消耗数量*价格 4.7.2.2 各成本中心分品名规格进行核算。4.7.2.3 各种材料均采用实际计量单位进行计量。4.7.2.4 单位直接材料=材料实际消耗额/产量 4.7.3 单位直接人工

4.7.3.1 人工实际发生额=计件产量*计件单价 4.7.3.2 单位直接人工=人工实际发生额/产量 4.7.4 单位制造费用

4.7.4.1 单位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产量 4.7.5 产品成本归集及分摊

4.7.5.1 材料成本按照生产部门批次领料进行统计计算分摊。

4.7.5.2 人工成本按照生产部门实际直接生产人员人数进行统计计算,按照各批次实

际发生的工时进行分摊

4.7.5.3 制造费用按照实际发生的部门进行统计核算,按照各批次实际发生的工时进

行分摊。

5.0 标准成本计算:

5.1.1财务部每年年初按产品品名规格计算确定各产品的标准成本,作为当年每月产

成品成本核算的基础,并随技术部BOM用量的不断更新而更新。5.1.2 单位标准材料成本=单位标准用量*单价 5.1.3 单位标准人工成本=单位标准工时*单位工资率 5.1.4 单位制造费用成本=单位标准工时*单位费用率

5.1.5 标准成本=单位标准材料成本+单位标准人工成本+单位制造费用成本 6.0 项目成本指标:

6.1.1 产成品成本=(期初成本+本期投入成本)/(产成品数量+在产品约当量)*产成品

数量

6.1.2 在产品成本=(期初成本+本期投入成本)-产成品成本 7.0 其他:

7.1 财务部收集上述成本核算资料与数据后、编制进耗存表、成本计算表、进销存表

等各类成本报表。

医院成本核算问题 篇6

【关键词】 医院;成本核算;必要性;对策

医院要有效的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引进和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向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低耗”的服务。

如何挖掘医院内部潜力,减少支出,产生最大的效益,推进成本核算是有效手段之一。

一、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一)成本核算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资源作为用来交换的商品理应遵循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对医院的定位是公益福利性单位,医院始终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国家会给医院一定的补偿,这部分补偿对于医院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随着近年来物价的上涨国家给予的这部分补偿根本不足以弥补不等价交换的差额,医院的运行负担越来越重。基于此种情况,医院必须加强成本核算工作,并依据成本确定价值补偿,保障医院的持续发展。

(二)成本核算是提高医院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需要

医院作为社会医疗保障服务单位,服务效益最大化是医院的根本出发点。通过成本核算,以提高劳动效益、病床使用率、设备利用率等各种工作效益,达到诊治病人多、医疗质量高、负担的费用少、社会效益好的目的;医院自身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成本越低,经济效益则越好,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有效地杜绝浪费,使各种耗费更趋合理,以较少的消耗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三)成本核算有利于提离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成本核算是走低成本之路,打造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施行对医院人、财、物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评价,加强对其的控制能力与决策力,大大提高医院运营行为规范性并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化。随着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以及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给各级医院都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患者就医空间增大,医院之间争夺病人已是必然趋势。医院要想寻求发展,只有在强化服务的同时,增加经营业绩和成果。通过开展成本核算可以促使医院加大内部管理力度,使全体员工真正树立起成本意识、效益意识,最终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加强医院成本核算的基本对策

(一)培养正确的成本意识观念

医院成本核算涉及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临床和各科室,更需要各种技术扶持和后勤保障单位的配合。医院成本核算首先要取得医院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并通过在全院宣传成本核算知识,使成本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人人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要使员工明白,单纯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不是加强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实施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既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让医院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又能让病人享受高质量、低价位的医疗服务。实施医院成本核算会涉及患者、医院和职工个人等多方面经济利益的调整,应全面考虑,既要追求效益,又要兼顾公平,既要考虑患者的根本利益,又要兼顾医院、医务人员的利益。

(二)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组织体系

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可以实行院长负责制,在院长委托的主管领导或总会计师直接领导下以财会部门为中心,由成本会计人员负责,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开展成本核算工作。财务部门是医院成本核算的实施机构,对各科室的成本核算进行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具体负责成本核算工作,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消耗定额及成本分摊办法,建立健全成本核算账簿体系,编制成本报表,准确计算、编报、分析、预测和控制成本。要注意理顺成本核算与财务核算的关系,财务核算是成本管理的基础,成本核算是财务核算的延伸,要以财务管理为依据搞好成本核算。

(三)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建设

只有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加强以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绩效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才能提高医院竞争力,占有医疗市场份额。首先,医院应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借鉴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订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包括规范核算单位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健全责任成本会计制度,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等。其次,在医院内部应全面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为医院经营构建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

(四)实现医院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满足成本核算需求

图书成本核算 篇7

一、某医院基本情况

某医院是一所结合了教学、医疗、预防、科研和保健等多维一体的综合性公立医院。全院共有800 余名职工,其中75 名为硕博医学研究生,421 名为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该院占地面积达到了4.1 万平方米,医疗用房面积5.5 万平方米,共开设了800 余张病床,47 个临床医技科室。该院重点专科主要有:心内科、产科、骨科和普通外科,另开设有呼吸内科、儿科、妇科、普外科、妇幼保健、康复科、内分泌科等特色专科。这些科室在社会上均有较大影响力。此外,该院还设有急救中心、影像中心、介入放射治疗中心、腔镜治疗中心等多个功能齐备的医疗中心。

二、医院医疗成本构成分析

医院医疗成本按性质分为七类: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药品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提取医疗风险金和其他费用;按功能划分为两大类:医疗业务成本和管理费用。医疗业务成本又分为三类:临床类服务成本、医技类成本和医辅类成本。根据表1 来看,2014 年某医院总成本为40684 万元,其中35864 万元为医疗服务成本,占88.15%,4820 万元为管理费用,占11.85%,这表明该院医疗业务成本为主要成本支出。

(单位:万元)

三、各成本科室的成本核算

按照《医院财务制度》的要求,科室成本核算是指将医院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以科室为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科室成本的过程。因此,在科室成本核算时,临床类服务成本属于直接成本,可通过会计核算、科目归集直接获得;间接成本包括医技类、医辅类、管理费用和公共类成本,这些费用需要通过逐级分摊才能确认为科室成本。各分摊顺序如表2。分摊次序为:首先将公共成本类分摊至行政后勤类、医辅类、医技类和临床类成本,再将经过分摊后的医辅类分摊至医技类和临床类,最后将分摊后的医技类最终分摊至临床类成本中,构成了医院出管理费用外的真实的科室成本。

四、科室成本核算具体方法

1、分摊前各类成本构成分析。从表3看,该医院临床类成本只占医院总成本的50.6%,除管理费用外,医辅类和医技类均是为了直接服务于病人而产生的成本支出,与临床类成本的区别只是在于服务的环节和地点不同,因此,为了完整体现科室全成本的构成,必须将这两类成本逐级分摊至临床类成本,才能体现病人在医院就诊期间所花费的真实、完整的费用。

2、采取合理分摊方法分析。在科室成本核算中,选取合理的分摊方法尤其重要。通常的采取方法有按收治病人数、业务收入、占用资产、面积等。如果按占用资产和使用面积分摊,存在科室占用资产和面积方面资源不匹配,按收治病人的方法分摊存在门诊与住院病人之间、住院病人病种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因此,采用这些方法均不尽合理,所以我们采用按业务收入方法进行分摊,该方法相对于前几种方法较为合理,基本体现了收入与支出的配比关系。

3、按业务收入分摊间接成本的结果分析。根据表3 和表4 分析,该院除管理费用4819万元未分摊至科室成本外,其余的医辅类、医技类均按业务收入的占比,按照医疗成本的性质分摊至各临床类业务成本中,在表4 中直接反映了各临床科室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构成,真实、完整地体现了科室成本的来源、构成。通过成本核算,体现了各临床科室的成本构成,有利于医院进行全面的科室成本分析,制定出成本消耗定额、费用控制措施,通过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医院的成本管理水平。

五、某医院全成本核算透析出的问题

在实施全成本核算后,某医院的成本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同时增加了收支结余。但通过全成本核算同时也发现当前该院在核算和经营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医院在公摊费用的设置上,还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在数据不全的情况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分摊的方式的研究。

2、该院住院成本非常高,这主要是由于病床使用率较低所致,建议在后期经营中,应当加强病床使用率,并尽可能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

3、医院的卫生材料严重偏高,应当开展定额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全面加强卫生材料的购销全过程监控。

4、该院其他费用费用归集随意,应在会计核算上尽可能的按照科室归集,以期更真实反映医疗成本构成的科学系、合理性[4]。

摘要:本研究以某医院为例,通过对其各科室全成本的构成、分摊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其在实施全成本核算后的效果,同时根据核算结果了解其在核算中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更好的发挥医院科室全成本核算的价值。

关键词: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坦.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与会计支出的勾稽关系[J].中国卫生经济,2011,(8):90-92.

[2]王琨,张清芝,郑二维,王紫巍.运用系统论构建医院全成本核算体系的实践[J].中国卫生经济,2011,(12):86-88.

[3]包大恒,单李岩,赵迪.医院全成本核算的运行模式与成本核算体系构建[J].中国卫生经济,2009,(3):73-75.

医院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探究 篇8

一、当前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意识缺乏

成本核算是医院对日常医疗服务活动中出现的各种耗损费用依据核算对象进行分摊、归集, 进而核算出总成本、单位成本的活动。而成本管理则是指医院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采取成本控制措施, 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成本。然而, 当前医院领导对于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对成本核算与管理部门的工作不够重视, 这样一方面造成了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部门的组织架构不完整, 另一方面也难以调动起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不利于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工作的优化与完善。

(二) 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制度不完善

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制度缺失或者不健全, 将直接影响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当前许多医院缺少一套完善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制度, 致使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工作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 带有很强的不规范性。例如, 部分医院都缺少一套科学完整的采购制度, 而医院各个科室出于业务竞争需要购置最新医疗设备, 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往往一味地寻求扩大业务量与忽略成本问题, 盲目地购置医疗设备, 结果导致一系列资产管理混乱问题, 无形之中增加了医院的经营成本。

(三) 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方法不当

通常来讲, 医院成本核算由于对象的不同而有着多种成本核算形式, 如总成本核算、医疗项目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以及医疗设备成本核算等, 而且有的医院还会把成本核算细化至个人。医院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成本核算项目相对较多, 成本核算内容也较为复杂。例如医院内各个科室之间、各个病种之间所执行的标准可能存在不同, 对于费用的归类方法也并非完全一致, 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医院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工作的难度, 还易使医院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方法出现混乱、不统一的情况。

二、完善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措施

(一) 强化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意识

医院应当认识到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强化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意识, 全面优化成本管理工作。鉴于此, 为了强化医院各部门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医院首先要组建一个专门的成本核算与管理部门, 将成本核算与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加以对待, 而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部门则需要通过采取措施引导每一名职工强化成本管理意识, 让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理念深入职工内心, 从而使成本管理成为一项全员参与的重要工作。其次, 医院应树立新型的成本管理意识。通常来讲, 医院习惯于年初预算、年末决算, 以此来管控医院的经营, 但由于医院在预算时往往侧重于收入, 忽视对支出的核算, 最后难以达到良好的成本管理效果。因此, 医院应树立新型成本管理意识, 要在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过程中同时兼顾预算与支出, 不仅要顾及大成本核算, 同时还应当重视科室核算、病种核算以及人员核算等, 这样才能完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工作, 从而有效降低医院的成本, 提升其竞争力。

(二) 完善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制度

医院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制度可以确保成本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减少成本管理工作的疏漏, 从而有效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提升医院的整体效益。为此, 医院首先要完善预算成本制度。预算成本可以称之为目标成本, 即根据医院的发展规划以及过去一年的收支情况编制而成的总预算成本。为了确保医院总预算成本的顺利实现, 医院应在国家新《医院会计制度》、新《医院财务制度》的指导下建立预算成本制度, 以制度规范的形式将总预算成本以指标的形式下达到医院各个科室, 并要求各科室的职工遵从预算成本任务指标的相关要求, 切实将成本管理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责任。其次, 完善医院招投标采购制度。医院每年都要购置大量的药品和医疗设备, 因此应当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招投标采购制度, 以此来规范医院的采购工作, 减少采购成本。为此, 医院应当由院长牵头、以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组成医院的招投标采购中心, 由“中心”的成员商议制定医院的招投标采购规范, 要求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严格遵从, 切实保证医院采购活动的规范化、合理化, 实现医院运营效益的最大化。例如, 当医院建立并实施招投标采购制度以后, 有关部门就要按照医院的制度要求购置药品和医疗设备, 这样一来, 便可有效减少医院的采购成本, 避免新购置药品不合格或者新购置医疗设备闲置等问题。

(三) 创新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方法

医院要想优化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工作, 必须创新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方法。为此, 医院首先要创新成本核算方法。一方面, 医院要组建医院内部专门的成本核算部门, 并由该部门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案, 该方案必须同时兼顾医院各科室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计算分配, 这样一来, 无论是设备折旧费、医用材料费、办公用品费、员工工资与福利费等直接成本, 还是医院采暖费、广告费、水费等间接成本, 都能够得到有效的管控。另一方面, 医院应该划分成本核算单元。医院中有着多个科室, 各个科室有大有小, 因此为了方便成本核算, 医院可以将一些较大科室进行划分或者将小的科室进行合并。例如, 一些医院将妇科与产科分为两个科室, 那么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就应划分成两个单元分开核算;又如一些医院的供暖班组、配电班组以及司机班组的人数都不多, 因此可以将其合为一个成本核算单元进行核算。其次, 医院要创新成本管理方法。一方面, 实施“全员成本管理”, 在院长的统一领导下, 由成本管理部门对医院职工进行培训与宣传, 切实提升全院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丰富员工的成本管理知识, 让每一名员工都能够主动参与到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之中, 一起推动医院成本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 医院应注重分析成本数据, 加强成本数据的分析与比较有利于帮助医院找出差距, 为成本管理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因此, 在成本管理工作中, 医院要注意分析比较各科室的成本控制绩效, 注意分析比较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 通过这些分析比较来获取成本降低额与成本降低率, 以此来指导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

三、结语

医院优化成本核算、完善成本管理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事业发展趋势的必然之举, 通过科学的成本核算和有效的成本管理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有利于帮助医院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最终实现良好、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医疗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 能否做好成本管控将直接关乎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医院必须采取措施优化成本核算、完善成本管理, 从而降低医院成本, 获取最大的效益。本文分析了当前医院在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医院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林翠芳, 徐娟, 陆慧娟.医院开展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4, (1) .

[2]官蕾, 苏莉民.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 2014, (2) .

[3]单丽敏.浅析医院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4, (1) .

图书成本核算 篇9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对策

一直以来, 人们普遍不关心高校教育成本信息, 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学费的节节攀升, 学校管理者、政府部门、学生和家长以及研究人员开始越来越关注高校教育成本信息。同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高校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和各类高校必须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 它关系到广大居民、学校、政府进行教育的投资决策, 关系到政府财政的拨款及学费标准的制定, 关系到高校教育资源实际耗费的测算及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系到学校办学效益的度量。笔者认为, 规范教育成本, 是高校教育成本管理走向科学化、实证化的必然。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文所要研究的高校教育成本可以定义为高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 核算的仅是高校为培养每个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基于学院发展的历史原因以及高校的事业单位性质制约、学院教育成本核算意识薄弱、学校财务会计服务不到位等原因, 笔者在多年的成本核算工作中总结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常见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育成本计量不符合配比性。

该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性质, 会计核算上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采用“收付实现制”, 受此制约, 对于购建的资产设备支出不计提折旧, 也不分期列入教育成本, 均是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然而固定资产购建是一次性投入的, 且单位价值较高, 使用年限较长, 如果将当年固定资产购建一次性列入当年教育成本支出, 就会造成当年教育成本偏高, 不利于准确计算当年的教育成本。

2. 教育成本构成内容不合理。

该校在教育事业支出核算中一直包含着与学校教学工作无关的项目, 如校办产业人员支出、离退休人员的节日慰问费、部分科研支出和奖助学金支出、学校的捐赠、灾害事故损失等非正常性支出。为了正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校办产业人员的支出和离退休人员经费等均与培养学生无关, 不应计入教育成本。部分科研支出指的是学校承接的纵向、横向课题所发生的支出, 因为每个课题都有相应的课题经费来源, 并且能做到单项课题收支平衡, 这种课题研究与学生培养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3. 教育成本控制不到位。

目前, 该校仅对印刷费、市内交通费、办公费、差旅费、电话费、招生费、就业费和实习费等八项费用进行成本控制。但这8项费用只占成本的一小部分, 而占成本大部分的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则没有建立相关成本控制制度, 固定资产购建不合理, 以及固定资产监管力度不够, 使得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 造成教育成本增加。

二、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策

1. 强化教育成本核算意识。

人的意识对认识客观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人的行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高校来说意义重大, 是节约事业经费, 增强办学能力, 提高科研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环节。必须在全院范围内宣传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的重要性, 从而使有关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增强, 提高成本核算的意识。

2. 建立科学的会计科目体系。

基于上述成本核算思路, 该校现行会计科目和核算方法均维持不变。该校可另行增设一套成本核算辅助账套, 比照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并设计相应的成本核算科目, 业务登记与高校事业账套平行登记。成本核算科目可按上述五项成本项目设置主要的总账科目, 同时增设“高校教育成本”等科目。 (1) “高校教育成本”科目。该科目用来反映和监督在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全部耗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账户是费用类账户。其借方归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 其贷方反映应届毕业生的实际成本, 期末余额反映某一会计期间内在校生已发生的实际成本。本科目按学生类别设置明细科目, 对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折旧费、修缮费、其他费用等明细项目分栏登记。 (2) “管理费用”科目。该科目借方发生额反映高校教学、行政、后勤等管理部门为管理教学而发生的各项费用;贷方发生额按全校平均人数分摊转入“高校教育成本”科目, 结转后无余额, 还应按费用设置明细账。 (3) “累计折旧”科目。该科目用来核算固定资产转移到高校教育成本中去的累计价值。计提折旧时, 借记“高校教育成本”“、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固定资产报废时,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4) “待摊费用”科目。该科目主要核算已经支出但要在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摊的在一年内的各项费用。如预付的报刊费、一次性的住房补贴、一次性的土地购置费等。 (5) “预提费用”科目。该科目主要核算按规定从费用成本预提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如预提的租金、借款利息、修理费等。

建立上述会计科目体系是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前提, 高校还必须按照规定的成本核算程序, 对高校发生的各项教育费用在各会计科目之间进行科学的归集、分配、再归集, 然后计算出高校教育成本指标。

3. 正确界定教育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为了保证该校教育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保持教育成本开支的可比性, 需要确定教育成本开支的范围, 以统一教育成本所包括的内容, 规范成本补偿的标准。教育成本开支的范围是教育成本核算的重要依据, 该校应参考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明确其具体内容并严格执行。明确成本开支的范围要划清如下几条界限: (1)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在高校的支出中, 收益性支出是指在办学过程中发生的人员费用和公用费用等经常性项目的支出;资本性支出通常是为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性资产而发生的支出。要准确地核算教育成本, 必须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 前者可直接计入教育成本, 后者应先进行资本化处理, 然后通过折旧摊销方式计入成本。 (2) 划分应计入和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界限。高校投入的各种资源, 只有用于培养学生所消耗的资源才能构成教育成本, 因此, 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服务中而发生的各种耗费。高校发生各项费用支出包括教学费用支出、科研支出和基建支出等。其中, 教学费用支出是为培养学生直接发生的耗费, 应计入教育成本;而科研支出如果是为从事科学研究活动而发生的耗费, 应计入科研成本, 由科研经费予以补偿;基建支出是与若干个成本计算期有关的支出, 不能直接计入本年度的教育成本, 应形成学校的固定资产。 (3) 划分应计入和不应计入本期教育成本的费用界限。应计入教育成本的费用, 有些与本期学生培养有关, 有些与以前或以后期间的学生培养有关。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凡是在本期发生或支付的应由以后各期耗用和受益的费用, 应作为待摊费用逐期摊入成本和费用;凡是为本期受益或耗用, 但需以后支付的费用, 应作为预提费用, 计入本期成本和费用。只有采用权责发生制才能严格划分经费发生的受益期间, 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分摊费用, 科学地计算高校人才培养成本。 (4) 划分各成本对象之间的费用界限。为了正确计算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教育成本, 必须按照受益原则, 把本期教育成本费用在各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划分。凡是能够分清应由哪种成本对象负担的费用, 应直接计入该成本对象的成本中;凡不能分清应由哪些成本对象负担的费用, 应采用一定的标准合理分摊计入各成本对象的教育成本中。

4. 建立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的考核与评价制度。

(1) 制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目前, 该校的成本核算制度比较欠缺, 这种局面造成成本核算难度加大, 成本管理无据可依。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该校应通过建立成本核算制度, 实行成本对象化, 细分成本项目。运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计划与实际比较等比较分析方法, 就可找出教育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明确岗位责任和责任人责任, 优化学校资源配置, 规范支出范围, 改善支出结构, 严格支出预算管理, 从而降低教育成本, 提高办学效益。把目标成本进行分解, 使所有成员明确各自的责、权、利, 对责任人责权范围内的可控成本进行考核, 划清责任, 恰当地评价并奖励其业绩, 有利于分析影响成本的因素, 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激励员工主动、自觉地控制成本。 (2) 建立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评价制度。成本核算与控制评价是通过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或预算进行对比分析来评价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的过程。

根据该校“八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 该校只对各教学系考核“八项经费”的使用情况。此办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教学系八项经费的使用情况, 却不能反映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或预算成本的节约额和节约率, 而且不能反映总的教育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对此, 该校应建立多方面的指标。要想做到公平、合理, 成本控制评价制度就需要有相应的指标体系。指标主要针对教育经费预算的完成情况, 通过计算节约额和节约率, 以绝对数和相对数的形式反映各项预算的完成情况。其次, 建立成本控制奖惩制度。将成本控制工作业绩定期编制业绩报告, 建立分级控制和归口控制的责任制度, 奖罚分明。

结束语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对成本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本人通过在实践中的观察与学习, 对广西某高职院校在教育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希望能有利于各高职院校能从根本上完善各项成本核算制度, 牢固树立成本观念, 努力争取以较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效益, 做到人人、事事、时时讲求节约, 反对浪费, 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工作, 使高校教育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萍.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若干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 2006, (5) .

[2]王卫东.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4) .

高校成本核算探讨 篇10

一是高校成本核算的对象。高校成本核算的对象是学生,其次还有科研项目、技术服务项目、社会服务项目等。学生要按照具体的专业、层次、类别确定明细对象,各类科研、技术、社会服务项目按照具体的项目名称确定明细对象。合理的确定成本核算对象不仅有利于成本的归集和分配,也便于准确地计算各种层级和类别学生的培养成本和服务项目成本。

二是高校成本核算的期间。高校主体业务教育教学活动是按照学年进行安排的,我国一般是从每年的9月1日到第二年的8月31日止,一般也是安排在新学年的开始,即每年的9月份。所以根据配比原则,高校的成本核算期间应为每年的9月1日到下年的8月31日。这与会计年度不一致,可以在高校的会计报表里增加一张反映成本的报表,说明报告期内单位成本与总成本的详细情况。

三是高校成本核算的项目。根据现行的高校财务与会计制度,高校支出包括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四条)。其中上缴上级支出和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严格来说不属于本单位的支出,应从成本核算项目中剔除。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是构成高校成本的直接费用。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是构成高校成本的间接费用,要按照一定的分配率在各成本对象间进行分配。其他支出要根据具体明细区别对待,与高校主要业务不相关的支出应剔除出成本核算项目,比如捐赠支出、资产处置损失、接受捐赠非流动资产发生的税费;而对于与高校主要业务相关的支出则要进入成本核算项目,比如利息支出、现金盘亏损失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上述所有支出中的明细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均应在成本核算项目中剔除,原因是其属于资本性支出。在对高校支出进行剔除的基础上,本着尽量与会计科目相一致的原则,高校成本核算项目可在支出按照经济用途所设的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明细科目的基础上,增加折旧摊销支出项目,共四个核算项目。

四是高校成本核算费用的归集、分配与计算。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处理繁杂的成本核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校可对所有支出进行多级明细核算,也可以对所有支出进行分部门、分项目核算。高校可按具体的管理部门、教学部门、教辅部门和后勤保障等所涉及的部门设置明细账。将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及科研活动等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按照支出的经济用途分别归集到相应部门的支出总账及明细账中。如党政管理部门的所有支出都计入“行政管理支出”、教学及教辅部门的所有支出均计入“教育事业支出”、后勤保障部门的所有支出计入“后勤保障支出”、科研部门及科研项目支出均计入“科研事业支出”、离退休人员发生的支出均计入“离退休支出”。完成费用的初次归集后,对于构成成本核算的间接费用就要进行分配,比如“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等。对于高校来说,主体产品是各类型、各层次的学生,科研、技术、社会服务项目只是其在完成主产品(培养学生)业务的辅助产品,可以按照各类各层次学生数进行分配。各类型的学生在学校的时间长短不一,耗用学校教学资源的差异较大,就存在确定一个标准进行折算的问题;而各层次的学生虽然也存在耗用资源差异的问题,但相对较小,而且这种差别能够通过直接费用的归集进行核算,就不存在折算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折算可以参考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关于学生数的折算规定,即“学生数=普通本专科学生数+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高校可按此折算后的学生数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高校成本的计算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某专业学生生均学年培养成本=某专业学年内(9月至下年8月)学生各月培养成本之和÷某专业在校生折合人数;某学院(系)学年培养总成本=某学院(系)各类各专业学生学年培养总成本之和;学年培养总成本=各学院(系)某学年培养总成本之和;生均学年培养成本=学年培养总成本÷在校生折合总人数;毕业生生均培养成本=毕业生各学年(规定学制内)生均培养成本之和。科研项目、技术服务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直接等于各明细账总支出。

五是高校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设置。一般来讲,进行成本核算需设置成本核算类科目,但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却没有设置该类科目,而且规定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明细科目,对于增设总账科目没有做出明确规定。鉴于此,在不影响账务处理和财务报表编制的前提下,可以在相关总账科目下增设明细科目进行成本核算。

在“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成本性支出”和“非成本性支出”两个明细科目。在“成本性支出”明细科目下再设“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折旧摊销支出”四个明细科目,分别核算构成成本核算内容的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动情况。在“非成本性支出”明细科目下设置“其他资本性支出和摊提费用”两个明细科目,核算不构成成本核算内容的“其他资本性支出”的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动情况和已经支付或预提不应由本期负担的成本费用的变动情况。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下设置“待核销资产折旧摊销”明细科目,核算待冲销的记入支出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额。在“其他应付款”科目下设置“预提费用”明细科目,用来核算按规定预先提取计入成本费用,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

六是高校成本核算主要账务处理。由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一般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时,对于涉及跨期摊提方面的业务需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又不能影响对外会计报表的编制,所以账务处理必须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相关业务具体账务处理如下。

发生的工资、日常教学科研等费用,直接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其会计分录为:“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每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其会计分录为:“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累计折旧”,同时“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折旧摊销支出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折旧摊销支出贷:其他应付款———待核销资产折旧摊销”。

预提本期应负担租金、应付贷款利息等,其会计分录为:“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贷: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

期末对以前预提的费用调整为收付实现制基础,会计分录为:“借: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贷:教育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科研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

实际支付预提费用时,会计分录为“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本期承担数)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本期承担数)教育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前期预提数)科研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前期预提数)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本期支付的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期承担的费用,比如报刊征订费、财产保险费等,其支付时的会计分录为:“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本期承担数)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本期承担数)教育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以后各期承担数)科研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以后各期承担数)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以后各期分摊待摊费用时,会计分录为:“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该期承担数)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商品服务支出(该期承担数)贷:教育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该期承担数)科研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该期承担数)”。

分配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和其他支出时,会计分录为:“借: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相关明细科目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相关明细科目贷:行政管理支出———相关明细科目后勤保障支出———相关明细科目离退休支出———相关明细科目其他支出———相关明细科目”。

期末对本期计提的折旧调整为收付实现制基础,会计分录为:“借:其他应付款———待核销资产折旧摊销贷:教育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科研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

期末进行结转的会计分录为:“借:财政补助结转贷:教育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相关明细科目科研事业支出———成本性支出———相关明细科目教育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科研事业支出———非成本性支出———摊提费用”。

经过上述相关会计处理后,教育事业支出和科研事业支出下的“成本性支出”明细科目始终反映的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的各类学生及项目的成本变动情况。“非成本性支出”则反映了高校资本性支出及因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对收付实现制的数据修正。教育事业支出和科研事业支出总账科目则始终反映收付实现制下的高校支出情况。既如实按照高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又能够详实地反映高校的成本核算过程及结果。

图书成本核算 篇11

【关键词】公立医院;科室成本核算;科室绩效核算

一、医院科室成本核算

医院科室成本核算是指将医院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科室分类,以医院最末级科室(临床服务类科室要设门诊和住院病区两个核算单元)作为成本核算单元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科室成本的过程。医院科室成本核算是医院成本核算按核算对象分的其中一种。医院成本核算按核算对象分包括科室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诊次成本核算和床日成本核算等。

1.科室成本核算实施的背景

实施成本核算是财务制度的要求。2012年1月开始实施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中就突出强调了“加强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规范核算程序、控制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等新要求。

公立医院实行成本核算是形势所需。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逐渐弱化了对医院的投入,加强了对需方即患者的医疗补助的投入,在原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三项医疗保障制度,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增加了患者的选择机会,医院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此背景下,强化成本意识、加强成本管理,降低医疗成本,才能提升医院竞争力。

2.科室成本核算的核算的流程

(1)确定核算科室即核算单元,按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科室成本核算科室分类办法,首先将科室分为四类,并将每一类的末级科室作为核算对象,如外科外科门诊和外科病区才是末级核算科室才是核算单元。一临床服务类即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并能体现最终医疗结果、完整反映医疗成本的科室;二医疗技术类,为临床服务类科室及病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科室;三医疗辅助类,为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提供动力、生产、加工等辅助服务的科室;四行政后勤类,为临床、医技、医辅等科室服务,从事院内外行政后勤业务工作的科室。

(2)归集科室直接成本,按照成本核算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收支配比原则、一直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对各核算科室进行医疗业务耗费归集,通过直接计入或者分配计入的方式,形成科室直接成本。如人员支出、直接材料支出、药品支出、设备折旧等能明确划分到各核算单元的就直接计入各核算科室成本。

(3)分摊科室间接成本,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三级四类分摊方法,依次对行政后勤、医疗辅助、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进行结转,形成临床科室医疗成本。

(4)计算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根据核算需要,对财政项目补助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科教项目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进行归集和分摊,分别形成临床服务医疗全成本、医疗服务医院全成本。

3.科室成本核算对医院管理的意义

科室成本核算是医院成本管理的基础,实行成本核算可以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医院各科室的成本信息,有利于医院摸清家底,医院管理者及时掌握科室的实际运营情况,促使医院加强成本管理,合理控制费用,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为正确评价科室绩效提供信息资料,提高科室和员工的成本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

二、医院科室绩效核算

医院科室绩效核算,是医院在遵循国家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以医院划分的责任中心即科室为核算对象,对其一定期间内的工作成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评价并以此评价结果作出相应的经济奖惩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其实质是以医院发展目标为导向,有效执行领导决策层管理思想理念和管理方式,配套实施绩效工资制,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并促进员工持续改进工作,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管理方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政策导向性。

1.科室绩效核算背景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国家对医院实行“全额管理”的管理办法,也就是“大锅饭”时期,那时没有绩效核算。

20世纪70年代末期医改启动,国家对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制度,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开始扭转卫生机构“大锅饭,不善经营核算”的局面,出现了绩效核算的雏形即大家熟知的奖金分配。

到了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国家对事业机构实行了分类管理,医院经济来源主要是通过提供医疗服务来进行补偿,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提出,“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随后的深化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提出运用经济的手段,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卫生人员的积极性。这时期提出了“按劳分配,按劳取酬的”的分配指导思想。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严格工资总额管理,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精神,体现的是“按优按绩取酬”的分配指导思想,绩效核算呈现体系化和规范化。

2013年,卫计委加强作风建设“九不准”明确提出,不准将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不准开单提成等,进一步规范医院的绩效核算行为。

2.科室绩效核算的流程

(1)分析医院外部环境及政策趋势,医院内部实际情况及发展目标,拟定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符合医院发展目标的合理、公平、规范、科学的绩效分配方案。

(2)确定核算对象,一般以一个责任中心(一个科室)为一个核算单元。

(3)根据拟定通过的科室绩效分配方案,对科室进行绩效核算的过程,也就是对科室工作成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一个评价过程。并以此评价结果作出相应的经济奖惩。

(4)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绩效核算顺利持续进行的保障。根据方案中确定的考核方案和指标对科室绩效核算结果进行评价,并以此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经济奖惩。

3.科室绩效核算对医院管理的意义

科学合理的绩效核算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激励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其不断的提高完善自己,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和医院。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让大家了解和重视医院发展目标,并引导科室和员工自觉将个人思想和行为目标追求与医院的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促进医院的发展,最终实现职工个人目标和医院整体目标的的共同实现。

三、结束语

高校成本核算探讨 篇12

关键词:高校成本,成本核算,成本项目

一、现实与问题

高等教育实行收费改革以来, 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如何分担, 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分担多少, 一直是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正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也是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之一。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 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提出成本管理的强制规定和要求。 1998 年以来, 高校执行的会计制度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我国高校的成本管理, 表现出多方面迫切需要与在高校难以实施的两难局面。

2012 年12 月, 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第十章中明确提出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事业发展需要, 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 2013 年12 月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高校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已没有异议;但由于财政部门、教育部门还没有制定实施高校实行成本费用的实施细则, 对于高校如何实行成本费用管理, 还存在诸多争议。 包括以下几方面具体问题: (1) 关于高校成本核算: 如何确定相关成本核算对象? 选取哪些成本核算方法?如何正确归集发生的费用?各项费用按照何原则和标准分摊?如何细化成本核算? (2) 关于成本费用与支出的关系: 如何建立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机制; (3) 关于成本费用分析和管理:如何实施成本事中控制?如何实施成本事前预测?如何进行成本费用分析和比较?现阶段推行成本全面管理可行吗?

二、相关理论和研究

(一) 成本管理理论

成本管理, 就是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企业资源的耗费和使用进行预算和控制的理论、程序和方法的总称。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基础, 成本核算始于l5 世纪中叶。 研究学者认为, 成本管理的思想大致经历了4 个阶段, 包括萌芽期的事后成本核算、形成期的事中成本控制、发展期的事前成本预测与事中成本控制相结合、 成熟期的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 是以成本核算为基础, 实现成本节约和控制, 进行全面成本管理, 达到战略成本管理, 其管理目标是事后核算、事中控制、事前预测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 最终实现战略成本管理。

(二) 高校成本相关研究

致力于高校成本管理的研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 对于高等教育成本和高校成本有关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运用CNKI远程包库站点查询统计, 1988-2013 年期间, 以高等教育成本和高校成本为研究主题的文献, 研究内容包括高等教育成本计量探讨、高等教育成本分析、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高校人才成本核算、高等教育成本核算、高等教育成本与收费等, 这些研究和探讨的积累, 提供了大量研究成果和实证研究案例。 基于高校成本核算是高校成本费用管理的基础, 本文主要研究高校成本核算的有关问题。

三、高校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高校实行成本核算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 学生培养成本由国家、社会、学生家长和个人共同分担, 这是许多国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基本原则。高校实行成本核算, 既为高校的成本管理奠定基础, 也有利于高校根据资源配置效率决定资源投向, 促进高校考核效率与加强管理;有利于国家依据学生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 (如不超过25%) 确定收费标准;有利于国家和政府确定与调整高等教育财政投入, 为财政专项补助提供依据和参考, 考核高校产出品人才培养质量; 为国家和政府开展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提供有益探索和借鉴。

高校实行成本核算具备有利条件。 政府会计改革的实施, 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推动, 高校自身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力量, 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都使高校具备了实行成本核算的条件。

四、高校成本核算的内容和原则

高校成本核算, 是按照相关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 对高等学校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计算。其实质是会计核算数据的信息处理、加工转换、信息再输出过程, 即将高校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的各项费用, 按一定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核算程序, 在已经确定的成本核算对象或使用范围内, 进行费用的汇集、分配和计算的过程。

(一) 高校成本核算的内容

高校成本核算的内容, 包括: (1)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 完整地归集与核算成本计算对象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2) 按照配比原则, 在支出管理和核算的基础上, 正确划分效益与成本核算期相关的支出, 采用当期计入或分期计入, 计算成本核算对象应计入本期成本的费用; (3) 确定成本核算对象、项目、期间, 采用一定的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 确保各类成本的核算及时准确。

(二) 高校成本核算的原则

高校的办学资金, 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学生缴费和社会资金等, 决定了其成本核算遵循的原则, 主要包括: (1) 合法性原则。 即当期计入或分期计入的各项费用, 必须遵循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 遵循国家财政性资金管理有关规定, 符合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等。 (2) 可靠性原则。高校通过成本核算所提供的成本信息, 与高校会计制度核算的各项支出及分期计入的费用相一致, 不能人为地提高、降低成本。 (3) 相关性原则。高校成本核算要及时为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 为成本费用管理、成本预测、学校决策提供决策参考。 (4) 分期核算原则。高校成本核算要将效益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 将效益与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 分期计入有关费用。 成本核算的分期, 必须与会计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一致;在校生与毕业生的成本核算, 应与学生培养周期相衔接。 (5) 权责发生制原则。 高校的成本核算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 以正确提供成本信息。 (6) 实际成本计价原则。高校在教学科研及其辅助等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 所领用的存货和所耗用的原材料、 燃料、动力, 按实际耗用数量的实际单位成本计算;在校生和已毕业学生的成本核算要按实际发生成本计算。 (7) 一致性原则。高校成本核算中, 所采用的核算方法应前后各期一致, 同一指标应口径统一, 前后连贯, 互相可比。

五、高校成本核算的程序

(一) 成本核算的对象及时空范围的确定

高校成本核算对象, 是指高校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承担者, 是各项费用进行归集的各个对象。它可以是高校培养的所有学生、一个院系的学生、一个学科的学生、 一个专业的学生、一个年级的学生、一个科研项目、一个部门、一项服务或一名学生等。 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 应以所培养的学生为主要核算对象;高校的科研成本核算, 应以所开展的科研项目为主要核算对象。

高校开展业务活动, 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特定的对象实施, 即确定的成本核算期和成本核算范围。成本核算期, 是指高校以多长时间作为成本核算的周期。高校培养学生, 在校生通常是以学年为周期, 毕业生是以学业完成年限为周期, 会计核算是以公历年度为周期, 科研项目是以项目开展至结束所经历的时间为周期。高校的成本核算, 通常应与会计年度一致, 以公历年度为核算周期;在此基础上, 根据管理需要和实际, 通过调整核算学年或毕业生学习年限内的成本。成本核算范围, 是指高校以多大范围作为成本核算的空间范围。 高校所培养的学生, 其空间范围的划分, 可以是:按照院系划分、按照学科划分、按照培养层次划分、按照专业划分、按照培养类别是否为全日制划分、按照年级划分、按照在校与非在校划分等。

(二) 成本核算的方法如何选择

企业在成本核算中, 通常采用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或分批法与分步法的结合。高校的成本核算中, 也可借鉴采用以上成本核算方法。高校采用品种法核算, 以教育或服务的学生培养层次为品种核算成本, 如本科生成本核算、硕士研究生成本核算、博士研究生成本核算等。 采用分批法, 以教育或服务的学生年级为批数核算成本, 如一年级学生成本核算、二年级学生成本核算、三年级学生成本核算、四年级学生 (毕业生) 成本核算等。采用分步法, 是以学生培养过程为步骤核算成本, 如通常课程教学成本核算、专业课程教学成本核算、实习实践教学成本核算、毕业实习与论文教学成本核算等。由于高校教育的特殊性, 按照三种成本核算方法核算的成本有很大差异。

(三) 设置与核算成本项目

为全面系统地反映高校的成本费用, 高校成本核算中, 既要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也要对总成本按业务活动分类, 以反映成本的组成和结构, 为高校进行成本控制奠定基础, 促进高校实施绩效考核、部门考核评价和项目考核评价。

1.成本项目的分类与核算。 根据高校开展业务活动中各项支出的用途, 成本划分为教育成本、科研成本和其他成本。教育成本, 是指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及其辅助活动中发生的各项成本。科研成本, 是指高校开展科研及其服务活动中发生的各项成本。其他成本, 是指高校无法归属到教育科研成本中的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及其他费用。即:高校成本= 教育成本+科研成本+其他成本。

根据高校业务活动中的各项支出计入成本的方式, 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 是指直接可计入的教育科研成本, 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计入教育科研成本, 需要按一定原则和标准合理分摊的成本。 即: 高校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 包括直接人工 (教学人员、科研人员、教学科研辅助人员的工资福利) 、直接教育科研业务支出 (教育教学和科研业务中的办公费、印刷费、资料费、水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学生活动费、教育教学科研用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等) 和其他直接支出 (发给学生的各项补助、奖助学金、特殊补助补贴等) 。 即: 直接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教育科研业务支出+其他直接支出。

间接成本, 是指高校为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和科研所发生的各项支出以及无法归属的其他各项支出。 包括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其他费用等。 即:间接成本=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其他费用。

高校成本按照所培养学生的总人数和单位人数, 划分为总成本和生均成本。 总成本, 是高校在一定时期内 (成本核算中按年计算, 内部管理中也可按学年计算) 为培养学生而发生的总耗费。 生均成本, 是高校在一定时期内 (成本核算中按年计算, 内部管理中也可按学年计算) 为培养学生而平均耗费的成本。生均成本的计算, 一般用总成本除以总折合在校生数, 它反映同类高校培养学生的费用水平。总折合在校生数的计算, 按教育部有关折合在校生计算。 即:生均成本=总成本÷总折合在校生数。

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 (高职) 生数+硕士生数× 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 (业余) 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

按高校业务活动特点, 总成本包括教育成本、科研成本和其他成本, 相应生均成本包括生均教育成本、生均科研成本和生均其他成本。 根据其核算口径, 核算资料容易取得。

2.细化成本项目。 高校按教学机构设置, 可细化核算院系总成本、院系教育科研成本、院系生均成本、院系生均教育科研成本。按学生培养层次, 可细化核算某学科教育科研成本、某学科生均教育科研成本。 按学生所学专业, 可细化核算某专业教育成本、某专业生均教育成本等。

3.分摊与计算成本。 高校的成本核算中, 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和费用, 能够直接归集的各项支出和费用, 采用直接追溯法进行归集;不能直接归集的, 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采用分摊法进行归集。关键是, 哪些对象负担的费用应该多一点, 哪些对象负担的费用应该少一点? 其分配的原则是 “谁耗费、谁负担”或“谁受益、谁负担”。

高校应根据不同的成本口径, 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分摊参数, 分摊参数包括:人员比例 (学生人数、教学科研人员人数、管理人员人数、离退休人员人数) 、教学实验课时、科研工作量 (科研完工进度) 、收入比例、支出比例、占用资产面积及价值等。在实际中具体为:管理费用, 可选择学生人数、 教学实验课时、收入比例、支出比例等分摊参数;离退休费用, 可按离退休前所在院系或所属学科、学生人数、教学实验课时、收入比例、支出比例等分摊参数;其他费用, 可根据其实际用途直接分摊、学生人数、教学实验课时、收入比例、 支出比例等分摊参数。

为便于操作和简化分配过程, 高校成本的分摊过程建议为:各项支出和费用, 可直接计入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的, 直接计入相应成本;需要在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间分摊的, 建议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核算的教育费用和科研费用计算各自所占比重, 分摊计入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 即:高校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高校成本= (直接教育成本+直接科研成本) + (间接教育成本+间接科研成本)

间接教育成本=间接成本×[教育费用÷ (教育费用+科研费用) ]

间接科研成本=间接成本×[科研费用÷ (教育费用+科研费用) ]

4.如何细化教育成本。 高校在开展的业务活动中, 每学年学生人数和教学实验课时相对固定, 并且该指标在各院系、各培养层次学生和各年级学生等指标能够计量, 在教育成本各院系、各年级、各培养层次内细化核算, 选择学生人数或教学实验课时分摊。 不同类型和不同培养层次的教学实验课时, 按各学校管理实际进行折合换算为标准教学实验课时。

教育成本如采用学生人数作为分摊参数, 某院系、某年级、某培养层次学生成本分别为:

某院系学生教育成本=该院系折合在校生数× (教育成本÷总折合在校生数)

某年级学生教育成本=该年级折合在校生数× (教育成本÷总折合在校生数)

某培养层次学生教育成本=该培养层次折合在校生数× (教育成本÷总折合在校生数)

教育成本如采用教学实验课时作为分摊参数, 某院系、 某年级、某培养层次学生成本分别为:

某院系学生教育成本=该院系教学实验课时× (教育成本÷总教学实验课时)

某年级学生教育成本=该年级教学实验课时× (教育成本÷总教学实验课时)

某培养层次学生教育成本=该培养层次教学实验课时× (教育成本÷总教学实验课时)

教育成本的细化, 也可采用先直接计入、再分摊计入的办法, 核算各院系、各年级、各培养层次学生成本, 并且间接成本可按照以上分摊办法进行。

5.细化科研成本。 在科研成本各项目内细化核算, 选择项目到位经费或科研费用实际占比分摊计入项目。 科研成本如采用到位经费作为分摊参数, 某科研项目成本为:

某科研项目成本=该项目到位经费× (科研成本÷年度科研到位总经费)

科研成本如采用科研费用实际占比作为分摊参数, 某科研项目成本为:

某科研项目成本=该项目科研费用× (科研成本÷年度总科研费用)

科研成本的细化, 也可采用先直接计入、再分摊计入的办法, 核算各科研项目成本, 并且间接成本可按照以上分摊办法进行。

6.核算毕业生的教育成本。 毕业生的成本核算, 即高校从培养学生发生各项支出费用开始, 到计算出毕业生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止的整个成本计算。

方法一:以某年级修业年限内的学生教育成本累加, 计算该届毕业生教育成本总额;以该年级折合在校生数, 计算该届毕业生生均成本。

毕业生教育成本=修业年限×该年级学生教育成本

该届毕业生生均成本=毕业生教育成本÷该届毕业生折合在校生数

方法二:以某培养层次修业年限内学生教育成本累加, 计算该届毕业生各培养层次毕业生教育成本总额; 以该年级折合在校生数, 计算该届毕业生生均成本。

该届某培养层次毕业生教育成本=修业年限×该届毕业某培养层次学生教育成本

该届某培养层次毕业生生均教育成本=某培养层次毕业生教育成本÷该届毕业生数

7.核算已完工项目的科研成本。 已完工项目的科研成本核算, 即高校从开展某科研项目发生各项支出费用开始, 到科研项目完工验收为止的整个成本计算。 可采用某科研项目的成本细化, 也可采取直接成本加分摊计入的间接成本加总得到。 即:已完工项目的科研成本=直接成本+分摊计入的间接成本。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对高校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为高校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从制度设计提供了支持, 高校财务信息建设的发展和具备的人才资源与技术力量, 都使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具备有利条件。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期和成本核算范围,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核算和细化成本核算, 为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奠定基础。随着高校会计制度的即将实施、高校成本核算实施细则的制定, 高校成本核算即将成为现实。但各高校的成本核算数据实现相互可比、实现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核对、实行成本费用全面管理等, 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参考文献

[1] .崔邦焱.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戴新民, 刘先兵.企业资源与成本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 .财政部, 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S].2012.

上一篇:扩展标准不确定度下一篇:美国大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