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完全粘连(通用5篇)
宫颈完全粘连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折弯5ml注射器针头联合利多卡因宫颈麻醉用于绝经后宫颈完全粘连妇女取出宫内节育器 (IUD) 的临床效果。方法 宫颈外口完全粘连且探针无法分离进入的绝经后带器妇女21例, 在宫颈注射利多卡因后, 将5ml注射器针头折弯成“∧”形, 对完全粘连宫颈进行分离, 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取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均成功取出节育器, 无并发症, 手术时间<10分钟20例 (95.2%) , 术中出血量≤5ml 20例 (95.2%) 。结论 折弯5ml注射器针头联合利多卡因宫颈麻醉用于绝经后宫颈完全粘连取器术, 方法简单、损伤小、出血少、安全可靠。
关键词:绝经,宫颈完全粘连,注射器针头,麻醉,宫内节育器
妇女进入绝经期后, 卵巢功能明显减退, 雌激素水平降低, 导致子宫萎缩变小, 宫颈弹性差, 甚至消失, 宫颈坚硬、内口变窄, 尤其是既往宫颈宫腔手术操作有损伤造成宫颈粘连的绝经后妇女, 造成宫内节育器 (IUD) 取出困难。我站用折弯5ml注射器针头联合利多卡因宫颈麻醉用于绝经后宫颈完全粘连妇女取环术,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 0 1 0年1月至2 0 1 4年1 2月在我站取环时发现宫颈外口完全粘连, 且探针无法分离进入的绝经后妇女21例。年龄48~69岁, 平均 (53.0±4.2) 岁;放置节育环11~31年, 平均 (15.2±4.3) 年;绝经5~18年, 平均 (7.2±3.2) 年;孕1~8次, 平均 (3.3±1.8) 次;产1~4次, 平均 (1.9±0.9) 次。IUD类型:金属单环16例 (76.2%) , T型环5例 (23.8%) 。宫颈口未见尾丝, 取环时用天津和杰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取环钳。均已询问病史, 行常规体格检查, 血、尿、肝肾功能、心电图和阴道B超检查, 确定宫内节育器类型及在宫腔的位置, 排除药物过敏及手术禁忌证。
1.2方法手术操作均由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严格按照《常用计划生育手术常规》要求进行。受术者同意在术中应用利多卡因注射液。术中床旁心电监护。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会阴消毒, 戴无菌手套, 铺洞巾, 查清子宫大小、位置、倾曲度。窥阴器暴露宫颈, 钳夹宫颈, 用探针探查, 宫颈外口完全粘连, 探针无法分离进入。取5ml注射器 (针头规格0.7mm×32mm) , 抽取2%利多卡因注射液4ml, 分别在宫颈3、9点位置, 距宫颈外缘约0.5cm处穿刺进针1~2cm, 回抽无血后各注入2ml。利多卡因注射完毕后退出针头, 将注射器针头对折弯成“∧”形 (注意不能折断) , 手拿注射针筒尾端, 将“∧”形针头沿宫颈外口最凹陷处 (宫颈口痕迹) , 缓慢刺入, 沿子宫位置进入1.0~1.5cm, 边刺入边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3圈, 分离粘连的宫颈并应用“∧”形针头渐宽的形状扩张宫颈管。取出注射器, 再用探针沿宫颈分离处缓慢进入宫颈管、宫腔, 确定节育环位置, 必要时用Hegar扩张器逐步扩张宫口至5号, 用取环钩或取环钳将节育器取出。对术中出血>5ml的患者予抗感染治疗。
2结果
手术时间:<3分钟8例 (38.1%) , 3~10分钟12例 (57.1%) , >10分钟1例 (4.8%) 。术中出血量:≤5ml有20例 (95.2%) , >5ml有1例 (4.8%) 。宫内节育器均完整取出, 其中金属单环中有3例在牵拉时阻力较大, 缓慢牵拉后2例拉长变形取出, 1例将环丝拉出宫颈口剪断抽出。术后X线复查均无残留。取环术中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术后24小时及1周后电话随访均无大出血、腹痛等不适。
3讨论
宫内节育器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广泛的长效避孕措施。随着放环妇女进入绝经期, 按放置时限规定应取出IUD。但许多放环妇女因无不适症状或害怕疼痛, 往往在绝经多年后才想到取环。随着绝经后妇女生理变化, 宫颈萎缩变硬, 既往宫颈和宫腔手术损伤导致宫颈及宫腔粘连、狭窄, 加剧了绝经后取环的难度。利多卡因是酰胺类局麻药, 具有局部吸收快、弥散广、穿透力强、无明显血管扩张的特点, 能改变神经纤维的膜通透性, 阻断宫颈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向心性传导, 避免迷走神经兴奋的传出, 使宫颈松弛变软, 减轻取IUD器械通过宫颈时引起的机械性刺激[1]。2%利多卡因用于神经阻滞, 5~15分钟起效, 有止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在计划生育门诊手术中应用广泛。
无论是常规取环手术, 还是B超监视下的IUD取出术或宫腔镜下的IUD取出术, 手术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宫颈扩张, 取器器械能够进入[2,3]。本文对宫颈完全粘连的绝经后妇女先宫颈注射2%利多卡因, 使宫颈松弛变软, 在等待利多卡因起效的时间内, 再应用5ml注射器针头折弯成“∧”形, 来进行分离粘连和适当的扩张, 最后再行取环手术。对绝经后取环困难的受术者进行取环, 有报道应用取环钳取出无尾丝T型宫内节育器成功率达99.39%[4]。笔者合理选用取环钳, 成功取出无尾丝的T型节育环5例, 术后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笔者认为, 宫颈旁注射2%利多卡因后将5ml注射器针头折弯用于宫颈完全粘连的绝经后妇女取环, 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手术损伤小、时间短, 且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罗美桃, 夏超云, 罗富桃, 等.利多卡因宫腔封闭用于节育器困难取出术[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3, 19 (5) :317.
[2]沈山, 高李英.宫腔镜在宫内节育器常规取出失败后的应用[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0, 2 (5) :55.
[3]崔淑萍.宫腔镜在辅助取出困难宫内节育器IUD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 :135.
[4]汪慧丽, 罗素霞.宫腔异物取出钳在取环困难时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 2009, 16 (1) :35.
宫颈完全粘连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6月, 我院门诊共诊治宫颈粘连患者11例, 年龄18岁~35岁。人工流产次数:首次2例 (18%) , 2次4例 (36%) , 3次及以上5例 (45%) , 其中近期人流5例 (末次人流与倒数第二次人流相距时间≤6个月) 。发病时间:人工流产术后27 d~40 d.症状与体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周期性下腹疼痛;1例同时有肛门坠胀、里急后重感;2例周期性下腹痛较剧。妇科检查:2例患者宫颈举痛明显, 3例后穹隆有触痛, 2例查子宫体饱满, 所有患者子宫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1.2 辅助检查
B超检查都有宫腔积液, 3例有不同程度盆腔积液;4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β-HCG均为阴性。
1.3 诊断与治疗
凡有吸、刮宫等宫腔操作手术史, 发生闭经、经量减少, 并伴有周期性下腹痛、肛门坠胀等主诉, 应首先考虑本病的可能。所有患者行宫腔探针检查, 至宫颈内口处有阻力感 (如为黏膜间很易探入, 如为肌层阻力较大) , 加压后有突破感, 同时可见有暗红色黏稠血液自宫颈流出, 再用扩宫器由小到大逐渐扩张至6号。术后给予抗生素口服3 d~5 d预防感染。
2 结果
所有病例经治疗后, 周期性下腹痛减轻且逐渐消失, 治愈率100%.
3 讨论
文献报道人流术后宫颈粘连的发生率为0.4%~1.9%不等[1,2]。宫颈口是子宫最狭窄区, 内膜组织薄弱易损伤, 手术创伤和术后感染是造成宫颈粘连的主要原因[3]。因为术者操作较粗暴, 宫颈管处反复吸刮, 或带负压反复进出宫腔致宫颈黏膜受损, 形成创面;另外, 子宫、宫颈、阴道局部炎症, 或手术时无菌观念不强, 或术后过早性生活均可继发感染, 也是导致宫颈粘连的重要原因;此外, 近期人流宫颈管黏膜尚未完全修复, 再次手术又受到损伤, 也可增加宫颈粘连的机会。
为避免宫颈粘连每一个计划生育工作者都应该严格掌握各种宫腔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扩张宫口时动作要轻柔, 按号递增, 禁止带负压吸头反复进出宫腔, 禁止吸宫时负压过高、过频吸刮。术前子宫、宫颈、阴道局部炎症控制好, 术后预防感染, 禁盆浴、性生活1个月。同时做好避孕宣传工作, 本病的发病率可明显减少。
参考文献
[1]何彩娣.人流术后宫颈粘连28例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 1998, 3 (3) :56.
[2]王世阊.如何防治人工流产的并发症及不良后果[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5, 21 (4) :253-254.
宫颈完全粘连 篇3
关键词:人工流产,宫腔粘连,宫颈粘连
任何引起子宫内膜破坏的因素都可引起宫颈及宫腔粘连, 其中多数与妊娠有关, 常见于行人工流产术或自然流产刮宫术后, 以及产后出血刮宫术后;而非妊娠因素仅占9%[1]。近年来, 随着人工流产人数显著增加, 宫颈及宫腔粘连作为人工流产术后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人数呈增高趋势。有临床资料显示, 宫腔粘连的发生率约为1.5%~2.7%, 而大多数与过度刮宫有关。本院就68例人工流产术后宫颈及宫腔粘连发生的相关因素做出统计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8例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宫颈及宫腔粘连患者, 均有人工流产史, 年龄在18~49岁, 平均年龄在 (29±1.9) 岁。宫腔和宫颈全部粘连患者5例, 宫腔粘连患者30例, 宫颈粘连患者33例。近3个月行诊断性刮宫的19例, 近6个月内行人工流产的11例。多数患者症状有小腹疼痛、不同程度的月经量减少、月经周期缩短或闭经、不孕等, 其中闭经26例, 不孕14例。有8例患者自述有腹痛剧烈、坐卧不安、行动困难并伴有排尿、排便障碍, 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
1.2 方法
按人工流产次数分为首次人工流产、2~3次人工流产及3次以上的人工流产, 其人数分别有9例、23例、36例。首次人工流产发生在18~22岁有37例, 23~28岁有26例, 29~32岁有5例。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借助子宫探针检查、子宫碘油造影检查, 宫腔镜检查可在直视下, 有效的对患者宫颈及宫腔粘连的部位、范围、程度及粘连的组织进行观察。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来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工流产次数比较
人工流产1次、2~3次、3次以上宫颈及宫腔粘连发生率分别为13.2%、33.8%、52.9%, 3组间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首次人工流产年龄段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首次人工流产在18~22岁有37例, 占54.4%;在23~28岁有26例占38.2%, 在29~32岁有5例, 占7.4%。统计分析结果受手术年龄与发病年龄之间差距影响,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宫颈及宫腔粘连往往是由慢性子宫炎症发展而来的, 宫颈粘连在临床常表现为闭经、腹痛、不孕等, 尤其是随着不孕症就诊人数显著上升, 现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宫颈粘连致使精子无法通过宫颈时, 使受孕无法实现。其中, 人工流产是造成宫颈宫腔粘连的重要原因之一[2]。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意外妊娠后的最主要的补救措施, 特别是近年来无痛人流的盛行, 因其手术中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受术者痛苦, 被大多数避孕失败的妇女所接收。但受术者在手术时疼痛感减轻的同时, 也容易造成术者过度刮宫, 刺激宫腔, 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 使纤维细胞过度增生及内膜障碍, 同时妊娠终止后患者体内雌激素持续低水平, 加上术后并发感染等均是诱发宫颈及宫腔粘连重要因素[3]。宫腔粘连作为人工流产的远期并发症, 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直到出现临床症状后才到医院就诊。特别是多次行人工流产, 使子宫颈及子宫内膜再生修复受到影响, 从而引起不可逆损伤[4]。表1中可见3次以上人工流产并发宫颈及宫腔粘连的患者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宫腔粘连又继发不孕、闭经, 已成为危害妇女生殖健康的重要问题。
首次人工流产的年轻化趋势, 其中最小的只有18岁, 也使宫颈及宫腔粘连发病年龄同以前相比偏小。虽然年轻女性的机体代偿、修复能力优于年龄偏大者, 但其生育系统还未完全发育成熟, 过早行人工流产对生殖系统健康发展及以后生育功能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23~30岁, 表2中显示在18~22岁女性中有过人工流产史的有37例, 其中有部分人做过多次人工流产手术, 很可能引起以后的生育障碍。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人工流产对宫颈及宫腔粘连发病率的影响, 以便对临床此类患者的生殖健康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估, 从而做好健康教育及临床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工作。现总结以下几点:对育龄期妇女积极宣传避孕方式及重要性, 确保有效避孕, 降低人工流产率;行人工流产手术操作一定要规范进行, 宫颈电烙术时不宜过深, 扩宫时避免使用蛮力, 动作要轻柔小心;人工流产时吸管要避免负压通过宫颈管, 不可过度吸刮宫腔, 缩短吸引的时间, 减少吸刮的次数, 控制进入负压在400 mm Hg;术后适当的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 宫颈及宫腔粘连的发生与人工流产次数是呈正相关, 而首次人流年龄的大小对其影响同样有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运辉, 陈玉蝉.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宫颈及宫腔粘连发生比例分析[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0, 21 (1) :38.
[2]沈化及.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宫颈及宫腔粘连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7) :837.
[3]陈慧玲.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31例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 2010, 22 (8) :1415.
宫颈完全粘连 篇4
关键词:宫颈癌,放疗,阴道粘连及狭窄,护理
子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 国外许多文献报道, 虽然宫颈癌总的发病呈下降趋势, 但年轻宫颈癌患者 (35岁及以下) 的发病却逐渐增多[2], 我国发病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3]。放射治疗是根治该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但是宫颈癌病人放疗后会引起阴道狭窄、粘连、变形、弹性降低, 阴道上皮变薄, 润滑功能下降, 卵巢功能衰退等症状, 从而导致性交困难, 性生活质量下降[4]。任何级别的阴道狭窄平均发生在放疗结束后9.6个月, 中位时间为7.5个月[5]。报道的阴道狭窄发生率从1.2%到88.0%不等[6]。阴道黏膜毒性评估参照由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 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家癌症研究所于2009年5月发布的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4.02版[5], 具体见表1。对于每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来说, 和谐健康的性生活是重要的基础。所以加强年轻宫颈癌患者预防阴道粘连及狭窄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对63例≤35岁宫颈癌放疗患者预防阴道粘连和狭窄进行护理,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年轻宫颈癌患者共63例, 年龄22~35岁, 平均年龄32.2岁。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诊断确诊为宫颈癌, 其中52例为宫颈鳞状细胞癌, 9例为宫颈腺癌, 1例为宫颈腺鳞癌, 1例为宫颈小细胞癌。行宫颈癌根治术者FIGO分期:I期26例, IIA期9例, IIB期2例。未行宫颈癌根治术者FIGO分期:IB期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1例, IIA期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例, IIB期9例, IIIB期13例, IVB期2例。生育状况:58例已生育, 5例未生育。婚姻状况:61例已婚, 1例离异, 1例未婚。
1.2 治疗方法
体外照射:加速器10MV-X线全盆外照射, 总剂量45-48.6 Gy, 分25~30次完成, 每周5次;腔内照射:铱192高剂量率后装治疗A点量23~33 Gy, 分5~7次完成, 63例患者接受治疗的情况见表2。
1.3 在院期间的护理
1.3.1 阴道冲洗:
阴道冲洗是放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可以减轻阴道黏膜充血、水肿, 并能清除放疗后坏死组织、增加放射敏感度、预防盆腔腹膜炎[7]。放疗中在医院进行冲洗, 每日1次。操作前洗手, 会阴部清洁消毒, 按妇科操作, 外阴清洁消毒后用窥器将阴道扩张, 进行转动冲洗。冲洗时保持水温39~41℃, 水压70 cm, 缓慢冲洗阴道前、后、左、右壁及穹窿, 避免液注直接冲洗宫颈口, 而使冲洗液进入宫腔引起宫腔积脓。大出血及月经期禁止阴道冲洗。冲洗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 防止交叉感染。
1.3.2 感染的控制:
阴道分泌物呈脓血、脓血性伴恶臭时, 局部用双氧水行阴道冲洗每日1~2次, 必要时全身配合抗感染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发生宫腔积脓者, 采取经阴道宫颈扩张引流及0.5%甲硝唑注射液宫腔低压冲洗。
1.4 出院后的护理
1.4.1 阴道冲洗:
指导患者自行用甲硝唑氯己定洗剂50 ml阴道冲洗每日1次, 持续1年。冲洗时动作要轻柔, 避免暴力损伤阴道、宫颈。冲洗头达阴道顶端后向外退出2~3 cm再加压冲洗, 有利于冲出放疗引起的坏死组织及伪膜。
1.4.2 感染的控制:
出现合并感染症状的患者及时来院就诊, 必要时全身配合抗感染治疗直至症状消失。
1.4.3 性康复护理:
放疗期间因患者体力消耗较大, 应暂停性生活;放疗结束后3个月内因放射线作用, 阴道黏膜充血、水肿, 组织脆弱易引起黏膜破溃、感染和出血, 故也应该停止性生活;放疗结束后3个月应来院复查, 评价治疗效果, 无复发及转移者应尽快恢复性生活, 以防阴道黏连和狭窄。出院时应告知患者及家属恢复性生活的时间、重要性, 性生活应适度, 以不使患者感到腰酸、头昏和疲劳为宜, 应注意性生活的卫生, 使用润滑型安全套等。年轻患者伴有绝经症状者可用雌激素替代治疗, 以保持阴道弹性, 同时稳定情绪, 保持自我形象, 提高生活质量。无性伴侣患者应鼓励其使用仿真阳具每日行阴道扩张以预防阴道狭窄。
2 结果
对63例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 失访5例, 随访率为92.06%, 采用直接统计法, 失访者按死亡计算, 发生I级阴毒性反应6例, II级4例, III级2例, 阴道毒性反应发生率为20.69%, II级、III级阴道狭窄患者均为未行手术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患者阴道狭窄发生情况见表3。I级阴道狭窄未予特殊处理, 嘱患者加强阴道冲洗。II级、III级阴道狭窄患者经医生进行分离、扩张阴道并每日坚持用双氧水行阴道冲洗, 2个月后阴道狭窄消失或好转。未发生阴道粘连有性伴侣患者及规律的性生活, 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3 讨论
阴道狭窄是妇女盆腔放疗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并发症, 狭窄因粘连而引起, 同时也是阴道穹窿周边黏膜纤维化的结果[6]。阴道粘连直接导致患者性生活质量下降, 甚至无法进行性生活, 从而给婚姻关系带来危机。年轻患者的配偶以青、中年为主, 性生活需求相对较多, 故预防阴道粘连与狭窄的责任更重大, 意义更深远。63例患者经过阴道冲洗护理、感染控制及性康复护理, 其阴道粘连及狭窄的发生率较低, 但还是有一定的发生率。这可能与患者阴道冲洗依从性欠佳, 恢复性生活的时间延迟或者是未恢复性生活等有关。未行手术治疗的中晚期患者往往行全盆体外放疗+腔内照射, 其阴道粘连和狭窄的发生率较高, 这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相符。因此, 做好年轻患者的阴道冲洗护理、感染控制及性康复的护理, 提高病人阴道冲洗的依从性, 及时恢复适当频率的性生活, 是确保放疗效果和防止阴道狭窄及粘连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林巧稚.妇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12.
[2]Bu1k S, Visser 0, Rozendaal L, et a1.Cervical cancer in the Netherlands l989—1998:Decrease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older women, increase of adenocarcinoma in younger women.Cancer.2005 (113) :1005—1009.
[3]刘兰芳.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年轻化的关系探讨[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8, 9 (12) :1030-1034.
[4]陈惠祯, 谭道彩, 吴绪峰.现代妇科肿瘤治疗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507.
[5]Brand A H, Bull C, Cakir B.Vaginal stenosi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for carcinoma of the cervix[J].Int J Gynecol Cancer, 2006 (16) :288-293.
[6]BRAND A H, BULL[J].Baginal stenosi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for carcinoma of the cervix.int J Gynecol cancer, 2006 (16) :288-293.
宫颈完全粘连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确诊为宫颈粘连合并妊娠的孕妇40例,年龄16岁~42岁,平均年龄(24±3.2)岁,孕周6周~10周,平均7周;体重40~72 kg,平均45.5 kg。剖宫产术后23例(其中1次剖宫产8例,2次剖宫产12例,3次剖宫产3例),宫颈锥切LEEP刀术后3例[1],宫颈激光术后7例,宫颈曼氏术后3例,未婚首次妊娠4例。均经B超检查证实为宫内早孕,排除异位妊娠;术前均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白带常规、心电图等,提示无流产禁忌证、内科病。
1.2 方法
在Beslon720全数字B超妇产科手术仪监视下探针探入宫腔,用套上针芯的7号腰穿针,顺子宫曲线方向锐性穿过宫颈粘连。探针探入宫腔后,由3号扩宫棒开始按递增半号依次扩宫至6.5~8.0号,视孕囊大小而定,术中子宫及孕囊显像清楚。将合适吸引管缓慢送入,并用图像中观察到的吸引器与孕囊相对应位置,吸净孕囊后降低负压,不用刮匙搔刮宫腔[2]。
术中注意事项:(1)腰穿针要在可视状态下沿宫腔线走向锐性穿过宫颈粘连,动作一定要轻柔、均匀用力,穿过宫颈粘连部分即停止。(2)吸宫过程中吸宫负压开始控制为400~600 mm Hg,待组织吸净后降低负压,不用刮匙搔刮宫腔,以免造成子宫穿孔,内膜过度损伤。(3)严格掌握麻醉药量与注药速度,避免麻醉意外。(4)手术全程心电监护并备好急救药品及设施。
1.3 判定标准
1.3.1 术中出血量判定标准
少:出血量<10 m L;中等:出血量10~50 m L;多:出血量>50 m L。
1.3.2 人工流产综合征判定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妇产科学》教材第七版[3],手术时疼痛或局部刺激使受术者在术中或术毕出现心动过缓、心律不齐、面色苍白、头晕胸闷、大汗淋漓,甚至出现血压下降、晕厥、抽搐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4]。
1.3.3 疼痛分级标准
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Ⅰ级:无诉疼痛或稍有不适;Ⅱ级:轻度疼痛可以忍受,尚合作,微汗;Ⅲ级:中度持续疼痛,不能合作,出汗;Ⅳ级:重度疼痛,不可忍受,喊叫,不安,出汗,四肢厥冷[5]。
2 结果
40例孕妇术中出血量少36例,出血量中等4例,无1例出血>50 m L,术后出血时间均在1周内;疼痛分级均为Ⅰ级;无人工流产综合征、吸宫不全或偏吸情况发生。见表1。
3 讨论
人工流产是早期终止意外妊娠或病理妊娠的主要方法之一,受剖宫产率增高、宫颈病变局部手术瘢痕形成、未婚有性生活年龄过早、多次人工流产等诸多因素影响,宫颈粘连合并早孕病例呈逐年增多趋势,给终止妊娠带来极大不便。为了寻求一种安全、方便的手术方式,我院8年来对宫颈粘连合并妊娠孕妇应用腰穿针结合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术,使患者在安全、无痛、舒适的情况中完成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及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使本来困难、危险、复杂的人工流产手术风险大大降低,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蔡洪峰.宫颈Leep刀术后人流失败1例讨论[J].中国实用医学杂志,2009,19(6):102-103.
[2]王淼,李惠娟.瘢痕子宫妊娠应用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术36例效果探讨[J].医护论坛,2012,3(19):190-192.
[3]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73-374.
[4]姜星,札志坚,王庆一.丙泊酚在无痛人流术中的临床应用体会[J].中华现代妇产科杂志,2005,2(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