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竞争企业(精选6篇)
完全竞争企业 篇1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预算实施的集计划、控制为一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预算管理过程。企业预算在某些形式方面与会计报表十分类似, 但本质上不是一项会计技术, 而是一套符合逻辑程序、而且有系统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动态控制的系统方法。
按照国际先进制造协会 (CAM-I) 通行的定义, 它被定义为: (1) 驱使行动计划能够与业务战略相匹配; (2) 将资源使用与流程产出相联系; (3) 持续的改进; (4) 引导和维持与目标相符的行为; (5) 通过计划与预算使业务工作增值。
近年来, 国内部分企业面临国际、国内竞争日益激烈, 出现了生产经营日趋复杂、企业利润率下降等现象, 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预算管理模式。而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管理体制不同等诸多不同点, 因此在实践中, 某种单一的预算管理模式无法适合于所有行业或企业。
实务中, 企业选择什么样的预算管理模式, 最终取决于企业的管理体制和预算管理重点。从管理体制上, 全面预算管理可分为集中型、分散型和混合型三种模式, 分别适合于实体型、控股型和管理型公司。从预算管理重点上, 可分为以资本预算为中心、以销售预算为中心、以成本预算为中心、以现金预算为中心和以利润预算为中心, 分别适应于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营理念和市场地位。
在上述模式当中, 集中型并以利润预算为中心是目前国内企业最为普遍亦最复杂的预算模式, 企业往往在处于这个发展阶段时开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同时这种模式更是其他模式的基础,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重点研究。其中, 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实体型制造企业。此类企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单一公司制结构, 即没有子公司, 或子公司完全作为母公司的附属机构, 母公司直接参与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2) 企业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即在行业中位居前列, 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但又无法形成垄断, 而与行业内其他企业充分竞争; (3) 企业要顺应变化多端的市场需求, 产品多样化, 且以销定产, 注重市场开拓, 通过积极的市场营销来开发市场潜力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4) 企业在保持并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 必须保持一定的获利水平, 来满足在产品研发、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持续投资, 从而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5) 企业外购原材料和零部件, 占产品总价值相当大的比例, 强调供应链建设, 以利用供应商的专业分工优势, 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合理控制库存。
这种完全竞争条件下实体型制造企业, 普遍采取集权化和以利润为中心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实现目标利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中心和主线, 其主要内容是: (1) 根据国家经济形势和本行业市场环境的预测、企业产品预期的市场占有水平, 和一定时期内企业所有者 (股东) 和经营者 (管理团队) 达成的投资报酬率要求, 确定企业年度 (或中长期) 利润总额目标; (2) 企业所有经营活动均围绕目标利润分解和展开, 按照利润目标, 制订一段时期内的经营预算 (销售、生产、采购、研发等) , 资本 (资金) 预算和财务预算; (3) 利润预算是企业组织与控制经营活动的基本纲领, 必须及时发现、调整和纠正预算实际执行的偏差, 确保目标利润的实现; (4) 对目标利润的贡献, 是企业内部各单元的经营绩效评价的核心。
这种预算管理模式下, 强调市场导向, 企业预算编制的起点一般是销售预算。由于企业在行业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和策略, 有较稳定的客户群体, 因此销售预算的第一个关键指标是市场占有率。
预算的确定, 而且这一预算目标将被当成考核的基准, 是一个公司股东 (董事会) 、经营管理层、部门之前相互博弈, 最后达成妥协的过程, 这在销售预算的反复制定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因而, 如何避免杰克·韦尔奇所说的“你永远只能得到员工最低水平的贡献, 因为每个人都在讨价还价, 争取制定最低指标”这种情况。
根据行业各种研究分析报告 (一般会由社会上专业的研究机构提供) 和企业往年在行业中细分市场 (或特定的客户群体) 的份额参考来制订销售预算, 是较为科学的方法。该方法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销售部门制订预算时有意争取低指标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预算编制的依据是市场占有率, 考核的基准就不单纯是预算的完成情况, 也会是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企业在行业中的实际表现, 当行业景气波动造成预算执行偏差时, 有客观的标准来评价销售部门的实际业绩, 这样无论是经营管理层还是销售部门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接受的。因此, 预算期内销售收入预算的编制应采用:
其中, F:预算期总销售收入;Pi:某一产品的预期销售价格;Xi:预算期某一细分市场 (产品) 行业总销售量;ói:企业在某一细分市场现有的 (或预期要达到的) 市场占有率。
也就是说, 预算期内销售收入, 由企业根据行业的总体预测和自身产品在行业内每一细分市场份额来确定。
在确定预算期内总销售收入后, 可根据历史销售数据的统计, 对每一种产品在各月份的销量进行划分, 从而计算出月度销售收入预算, 即:
其中, Fj:月度销售收入;Pj:某一产品的预期销售价格;Xj:月度某产品的销售量。
在以销售预算为起点编制销售预算 (包括月度销售预算) 后, 考虑期初和期末存货因素后, 再根据以销定产的原则, 进而编制生产预算和采购预算。
完成生产预算和采购预算之后, 会形成预算编制当中的另一个核心指标:“贡献值”。所谓“贡献值”, 是指营业毛收入 (企业销售产品或服务的所得) 和支出 (企业购买原料和供应商提供的服务所花的费用) 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说, “贡献值”包含了企业的一切努力所耗费的成本, 以及从努力中获得的报酬, 说明了企业对最终产品所贡献资源有多少, 以及市场对于企业的努力所做出的评价。
贡献值不会衡量由部门间的配合或组织结构而产生的生产力, 因为这些代表的是“定性”, 而非“定量”的生产力, 是严格的量化指标。企业可以通过贡献值, 理性地分析生产力, 找出能够以最小的成本或努力, 获得最大产出的组合:在现有流程中, 提高贡献值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即企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是让采购的原料或服务, 发挥最大的效用, 并提高贡献值保留为利润的比例 (这一点会通过后文介绍的费用等预算编制和控制来实现) , 也就是必须提高自有资源的生产力。
因此, “贡献值”在全面预算的编制、控制和执行评价整个过程中, 是非常核心的一项内容, 特别是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 企业的外购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所占比例逐步提高后, 显得日趋重要。它的前端是销售预算 (包括销售的数量、结构、定价) , 后端是采购预算 (采购定价是其重点) , 这两个在全面预算管理中非常关键的板块。它是经营管理层与销售、采购两大部分, 在预算编制过程对销售定价 (升降价率, 包括折让、折扣等商务政策) 和采购定价 (采购价格的升降率) 反复磋商、最终相互妥协的结果。
在这个博弈过程中, 除了从行业内收集的主要竞争对手和主要供应商价格 (或定价趋势) 信息外, 还可以参考国家统计局按期公布的“PPI”指数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及其预测数, 若企业与其中某个细分指数 (如化工、贵金属、能源等) 关系最为密切, 则采用相应的细分指数更为客观, 指导性更强。
“贡献值”确立后, 企业在预算期间内的预期盈利水平也就大体确定。而且, 根据销售预算生成生产预算 (考虑期初、期末库存) 后, 由于企业其他预算项目基本与预算期内的产、销、利润数据相关, 整个预算柜架也就大致完成。下一步就各种期间费用, 如制造性费用 (与财务会计的制造费用口径不同, 是指直接生产成本中除折旧、人工、外购零部件和与生产有关的服务和自制产品中外购原材料部分) 、管理性费用、技术开发性费用和销售性费用 (均是指财务会计口径中除人工、折旧部分) 、财务费用、资产性费用 (指折旧、无形资产摊销) 、薪酬的预算编制。
上述费用的编制方法, 大致可分为三种:1、弹性预算, 适用于制造性和销售性费用的预算编制;2、零基预算, 适用于管理性、技术开发性和资产性费用的预算编制;3、混合预算, 适用于财务费用和薪酬的预算编制。
弹性预算是根据预算期可预见的多种不同业务量的水平, 随业务量的变动相应进行调整, 分别编制相应的预算, 故又称为变动预算, 编制步骤一般是:第一步, 选择及核定与预算内容相关业务量每一单位负担的某项费用的标准, 即各种定额, 如直接制造费用的小时费用率、销售费用率等;第二步, 确定相关收入、费用与业务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一般可用:某项费用预算总额=该项业务量×该项业务的定额;第三步, 按照第二步的函数关系, 代入通过产、销量等业务预算编制相关业务量水平和费用标准, 就可得到预算期内某项业务的预算额。
各项费用的标准成本 (或称定额) 不仅是弹性预算编制时的关键, 而且是在预算执行和控制过程中的核心, 它通常是以历史水平为基准, 考虑预算期间的变化情况及管理要求, 以:历史水平× (1±经营管理层要求的升降率) 的方式来核定, 以便在预算期内, 当实际业务量发生后可以将实际发生量同相应的预算数进行对比, 用于预算执行的控制, 并揭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或原有问题的改进效果。
零基预算是在编制预算时, 对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础, 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 根据预算期内的经营目标、工作计划和范围, 逐项审核各项费用开支的必要性、合理性及数额大小, 从而确定预算项目的成本费用。
编制零基预算, 通常根据企业预算期内的总体目标, 特别是研发、营销政策等对每个费用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然后把每个费用开支项目在权衡轻、重、缓、急的基础上, 分成若干层次, 排出先后顺序, 对预算期内可动用的资金进行分配, 落实预算。
混合预算是指某个预算项目, 它既有弹性预算的成分, 又有零基预算的成分, 如薪酬预算当中, 生产工人的薪酬与预算期内的总工时相关并以实际业务量相关, 而一些奖励项目, 却在编制预算时与企业的激励政策的取舍有关。混合预算项目的编制, 一般将其分解为弹性预算和零基预算, 分别编制汇总即可。
总之, 完全竞争条件下实体型制造企业, 面对市场的高度竞争并以利润为中心。这类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 其核心指标是“市场占有率”和“贡献值”, 重点是建立各种定额管理, 并辅之以零基预算、弹性预算、混合预算等各种预算编制和控制工具。它是目前最为普遍的一种预算管理实体, 也是其他各类实体进行预算管理的基础。
完全竞争企业 篇2
一、基本模型及其均衡策略
本文模型源自需求曲线的基本原理:根据需求曲线,若销售价格P下降,则产品市场需求量增大;反之,若销售价格P上升,则需求量减小,即每个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没有超额利润。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目的,如果企业降低边际成本,则该企业可通过两种方式获取更多利润:其一是假设市场上该产品单位销售价格不变,该企业仍以原价格销售该产品,则企业由于边际成本下降将获取更多利润;其二则由于该企业边际生产成本降低,则企业可通过降低价格提高市场竞争力,从提高的市场占有率中获取更多利润。
为便于研究,本决策模型的有如下基本假设:假设同一产业内每个产业生产同质产品时所有厂商的单位生产成本相同,且只能以同样的价格销售;同时,由于是产品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该产品的每个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没有超额利润;在此基础上,当供应链节点企业在不协作时,假设:(1)供应商的单位生产成本为c1加工成中间成品,且以单位产品价格p1提供给制造商;(2)制造商以单位生产成本C2进行生产再加工,且以单位产品销售价格P销售给市场。当供应链节点企业协作时,做如下假设:(1)设供应商的单位生产成本为c′1,以单位产品价格p0提供给制造商;(2)设制造商的单位生产成本为C′2,以单位产品价格p′销售给消费者。
基于模型假设,若存在一条只销售单一商品的供应链:由n个供应商企业、一个制造商企业和最终消费三部分构成。消费者的反需求曲线为:
式(1)中P为销售价格,q为产品销售量,a,b为反映市场需求的正常数,故利润模型为:
式(2)中P、q含义同式式(1),C为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单位产品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构成。
1. 独立决策时的策略分析。
进行独立决策时,制造商和供应商都基于自身利润最大化进行生产,分三阶段进行动态博弈:第一阶段是供应商向制造商提供价格为P1的产品,制造商根据供应价格确定最优产量;第二阶段是供应商根据制造商的订货量确定供应价格;第三阶段是供应商企业之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供应商企业根据供应价格和总供应量确定自己的最优产量。基于利润最大化原则,采用逆向归纳法,易得供应商、制造商企业的均衡价格、均衡利润及相应均衡产量。
(1)第一阶段:求解制造商的均衡价格,均衡利润和均衡价格。制造商的利润为:
式(3)中∏m为供应商所获利润,P,C2,a,b同模型假设中的含义,qm为制造商根据消费者需求量所确定的生产量。
若∏m最大,则:qm∏m=0(4)
求得制造商的均衡产量、均衡价格、均衡利润分别为:
(2)第二阶段:求解供应商的均衡价格、均衡利润。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产品为一对一进行生产,供应商利润为:
式(6)中∏s为供应商利润,其它字母含义与模型假设中相同。
由式(5)可知,供应商的反需求曲线为:
供应商利润将根据供应量确定价格,以保证利润最大化,故:
故供应商的均衡价格、均衡利润分别为:
将式(9)代入式(5),可求得制造商的均衡价格,均衡利润以及供应链的均衡产量分别为:
比较式(9)和式(10),可知供应链节点企业进行独立决策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供应商将比制造商多获取利润
设∏*为独立供应链节点企业独立决策时的供应链利润,由式(9)式(10)可求得供应商和制造商进行独立决策时,该条供应链的均衡利润为:
(3)第三阶段:求解单个供应商的均衡产量。
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n个供应商向制造商供应产品,由于每个供应商都自主独立决定自己的供应量,用qi∈[0,∞)代表i个供应商的供应量,则即为n个供应商的供应总量。供应商的供应量多,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单位产品的利润随着供应量的增加反而减少,即:但对于供应商而言,每个供应商必需有利润才能生存,故有相反,制造商将获取更多利益。第i个供应商的利润为:
式(12)中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
增加产量具有正负双重效应,正效应是多增加的产量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负效应是多增加产量使其它的产量价值贬低
同式(13),n个供应商共有n个最优化的一阶条件,共有n个反应函数,故:
从式(17)可以得出,第i个供应商的最佳产量随其他供应商产量的增加而递减。n个反应函数的交叉点即是n个供应商的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的总供应量应为:
利用式(10),可以证明纳什均衡的总供应量将大于最优供应量。原因在于尽管每个供应商都很清楚在决定增加供应量时将对现有供应量有负效应,但由于每个供应商只考虑对自己供应量(效应)的影响,而并非对所有供应量的影响(效应)。因此,最优点上单个供应商边际成本将小于社会总边际成本。
2. 协同合作时的均衡策略分析。
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合作集体决策时,制造商和供应商是基于供应链系统利润最大化进行生产,分二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供应商与制造商针对市场需求确定最佳产量,努力实现供应链利润最大化;第二阶段是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利润分配,由于合作创造了比独立决策时更多的利润,制造商和供应商均必须获取比独立决策时更多的利润才会协同合作。
(1)第一阶段:协同合作时的系统均衡利润、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假设供应商和核心企业进行联合决策,供应商与核心企业生产的产品仍为一对一生产,即供需数量相同。此时由于供应商与制造商较独立决策而言具有成本优势即c′1c1,c′2c2,且单位成本随着信息合作程度增强而减少。设定随合作关系的密切程度使供应商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ac1(0α1);制造商的单位生产成本降低ac2,则有:
又因为供应商和制造商进行协同合作时,供应链利润为:
式(21)中∏′为供应商和制造商协同合作时该条供应链的利润总额,∏′s为协同合作时供应商的利润总额,∏′m为协同合作时制造商的利润,p0,p′,c′1,c′2与模型假设中含义相同。
当双方协同合作时,将以系统徐润最优为首要原则来确定自己的决策。故:
将式(20)代入式(22),有:
系统最优的条件为:
故有:
比较式(22)与式(11),显然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合作将比独立决策时获取更多均衡利润。主要原因在于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合作时,减少了供应商与制造商的交易成本,从而获取更多利润。此时,制造商的均衡价格为:
(2)第二阶段: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均衡利润。供应商与制造商将因协同合作所创造的收益按比例进行再分配,若供应商所占比例为λ(0λ1),则制造商所占的利润比例为1-λ,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利润分别为:
解得供应商的均衡价格为:
故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均衡利润分别为:
根据上文分析,供应链企业协同决策时供应链利润将大于独立决策时供应链利润,这成为供应商与制造商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从式(31)可知,供应商与制造商利润均与合作系数α正相关,即且合作程度系数α越大,供应商和制造商从协作中获取的利润将更多。然而要使供应商和制造商进行合作,还必需实现双赢,即满足合作时各节点企业所获得的利润不小于非合作时各自的利润。即:
对于式(32)式,若式(33)满足,则式(32)一定满足。
根据式(33),若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合作程度满足上述不等式,则供应商和制造商将从协同合作中获取比独立决策时更多的利润,合作决策时供应商和制造商的收益都将实现帕累托改进。
二、结论及启示
中小企业如何解决网络完全问题 篇3
建立安全的网络信息平台, 这一问题放到中小企业身上, 事实上又显得非常尴尬。因为资金规模的限制, 大部分中小企业往往都存在网络安全预算缺乏的问题, 然而他们面临的安全问题, 实际上并不会比大型企业简单多少。从内网到外网,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监控, 防病毒, 防火墙, 反垃圾邮件, VPN, 上网管理, 数据加密等等, 中小企业的安全需求也同样复杂多样。如何以紧缩的安全预算来满足复杂的安全需求, 这成为中小企业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头疼的问题。
除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外, 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原因也让中小企业的安全问题隐患重重。许多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IT部门和专业的网络安全管理人才, 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人员和管理机制, 这使中小企业的网络管理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严重漏洞, 容易受到网络病毒的侵害。另一方面, 由于缺少对员工进行网络安全意识的培训, 不少中小企业的员工网络安全意识欠缺, 没有主动维护系统安全的习惯, 这使得安全问题更容易从内部产生。
中小企业应该以何种思路来建立自己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呢?
1 整体提升网络安全意识
随着企业业务增长、规模扩展, 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 已然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广泛, 网络应用趋于复杂化, 在整个产业链中也滋生了层出不穷的种种网络犯罪。许多企业在日益依赖IT网络系统的同时, 对IT系统优化及应用问题重视程度不足。建立安全防范意识并不仅仅指的是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安全意识, 而是一个从上到下、从企业整体到个体员工均需培养的过程。安全防范是一种被动行为, 因为来自网络的威胁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防范的要求必须是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据调查网络攻击成功往往来自安全防范的某个细节失误。培养企业每名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网络安全讲座、案例分析等活动进行提高, 另外规范管理制度更是重中之重。
2 积极引入网络安全管理人才
网络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并繁琐的工作, 需要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人员来执行, 但目前许多中小企业往往是安排某个稍懂计算机技术的员工兼任, 有的甚至并没有设立相应岗位。网络安全管理人员承担了企业信息平台病毒防护、数据库安全维护、数据备份与恢复、网络设备安全检测等一系列任务。引入专业网络安全管理人才对公司帐户及口令实施分级控制管理、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使用网络管理软件对企业网络实施控管、制定数据灾难恢复预案及设置等措施, 另外网络安全管理人员还可以实时更新企业的网络资料文档、关注网络设备的日志文件, 对于一些可疑的访问及网络数据包进行及时监管, 并做出应对措施。网络安全管理, 这是一个非专业人才无法胜任的工作岗位,
3 充分应用网络安全技术
根据企业网络运行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 企业必须通过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手段进行防范。安全技术日新月异, 目前中小企业可选用以下安全管理技术:
1) 备份技术:用备份技术来提高数据恢复时的完整性。
2) 身份验证技术:身份认证的目的是确定系统和网络的访问者是否是合法用户。
3) 访问控制:访问控制的目的是防止合法用户越权访问系统和网络资源。因此, 中小型企业会规定职工对哪些资源享有使用权以及可进行何种类型的访问操作 (比如读、写、运行等) 。
4) 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被公认为是保护数据传输安全惟一实用的方法和保护存储数据安全的有效方法, 它是数据保护在技术上的最后防线。所以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都应该使用数据加密技术。
5) 路由器选择:安全路由器保障中小企业网络安全。在中小企业这种网络级别中, 它也可以成为整个网络的核心设备, 承担网络的路由转发和安全防护双向功能。
6) 防火墙技术:在局域网中安装防火墙系统, 防火墙是采用综合的网络技术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一道屏障, 用以分隔被保护网络与外部网络系统, 防止发生不可预测的、潜在破坏性的侵入。
7) 安全审计:在局域网中安装网络安全审计系统。安全审计技术使用某种或几种安全检测工具, 采取预先扫描漏洞的方法, 检查系统的安全漏洞, 得到系统薄弱环节的检查报告, 并采用相应的增强系统安全性的措施。
8) 网络和系统安全扫描技术:网络安全扫描和系统扫描产品可以对内部网络、操作系统、系统服务、以及防火墙等系统的安全漏洞进行检测, 即时发现漏洞给予修补, 使入侵者无机可乘。漏洞检测和安全风险评估技术, 因其可预知主体受攻击的可能性和具体地指证将要发生的行为和产生的后果, 而受到网络安全业界的重视。
9) 网络反病毒技术:中小企业可选择安装瑞星、KV300、VRV、行天98等一批病毒防护产品。
4 及早建立安全防范制度
“不怕贼偷, 就怕贼惦记”, 对于企业网络来说, 网络安全攻防战是一个网络管理的较量战, 因为网络攻击总是寻找企业网络的管理漏洞, 毕竟防护者与攻击者的技术水平都相当, 寻找技术漏洞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之下, 周密的制度将是防范网络攻击的有效手段。
1) 机房管理制度:机房是企业网络的核心, 也是重点的保护对象。在机房可以查找到企业网络的敏感信息。机房必须有严格的制度, 包括机房出入制度, 网络设备管理制度, 故障排除制度。
2) 安全保密制度:小到网络的IP规划, 大到网络交换机及网络路由器的口令, 这些都需要绝对的保密。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 企业网络有着许许多多可供分析的重要信息, 为此, 企业必须制订一套完善的安全保密制度。
安全保密制度, 主要是为了防止网络安全管理员泄露企业网络的一些口令及网络信息。在安全保密制度中, 尤其要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员与企业员工之间的保密制度规定, 既便是在企业内部, 网络安全管理员也不要把网络的相关信息透露给企业普通员工, 外贼要防, 内贼更要防。
3) 定期安全评估制度:网络技术一日千里, 网络漏洞更是层出不穷。以微软的操作系统为例, 每月都会出现系统漏洞补丁, 操作系统的漏洞也会影响企业网络的安全运行。诚然, 网络安全管理员已经为有漏洞的操作系统打上了补丁, 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网络没有安全漏洞。要想保障企业网络的安全, 必须定期对网络进行安全评估, 并且形成一种制度。定期安全评估, 主要是模拟网络攻击的手法, 对网络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测试。
在中小企业网络的安全运行中, 提高企业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引入专门网络安全管理人才、以安全技术保障做基础, 建立周密的安全防范制度, 将可以保证企业在信息化社会运作中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2]黄桂仁.计算机网络出现故障时的解决措施分析[J].消费导刊, 2009 (11) .
完全竞争企业 篇4
1 企业绩效管理的博弈分析
企业绩效管理从本质上讲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博弈。其出发点为促使员工按公司规章制度办事 (以下称:自律) , 自觉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 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为此, 我们研究问题的基础是员工自律, 所以, 我们要建立的是两个不同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博弈, 即企业、员工均是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主体。企业的绩效管理成本和效能决定企业的考核意愿, 绩效考核奖惩力度决定员工的自律意愿。企业的考核意愿和奖惩力度作为变量与员工选择自律的概率相互依赖, 由此建立三方完全信息博弈模型。
采用完全信息博弈模型是因为假设条件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性。 (1) 信息充分, 即每个参与人都知道其他参与人的偏好、战略空间及各种战略组合下的收益。比如, 员工对自己的某种不自律行为可能带来的收益是心中有数的, 同时, 员工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这种行为可能遭致企业多重的处罚。 (2) 所有参与人同时选择行动, 即把其他参与人的战略当作给定的, 而不考虑自己的选择会如何影响其他参与人的战略。在短期意义上, 员工自律中的博弈确实如此。一名员工不自律时, 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考核意愿以及其他员工是否自律对自己的成本和收益的影响, 而较少考虑自己的不自律行为对企业及其他员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同样, 当企业决定加大考核力度时, 其依据往往是员工在某些因素的诱惑下 (如干好干坏一个样) 不自律的意愿增强。
2 博弈的建模与求解
参与人:企业C、员工A和员工B。
战略:员工A和B都有自律和不自律两种选择, A选择自律的概率为x, 选择不自律的概率为1-x。B选择自律和不自律的概率分别为y和1-y。企业C有考核和不考核两种选择, 概率分别为z和1-z。
支付函数:表1的支付矩阵给出了员工自律三人博弈的支付函数。在企业选择考核 (概率为z) 的情况下, 如果员工A和B都自律, 则各自获得I1的效用, 企业则付出CC的管理成本 (包括两部分, 一是企业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直接成本, 二是因企业的考核而导致企业运行效率变化等间接成本) , 效用为-CC;如果A自律, B不自律, 则A获得I2的效用 (I2
上述战略组合下, 员工A和员工B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员工A的期望收益
员工B的期望收益
企业C的期望收益
对此多元函数求极值:
由式 (3) (4) (6) 联立解得:
因此, 企业应当严格依照规章制度规定, 建立奖惩分明的绩效管理制度, 并强化绩效考核制度的执行, 对于屡次不自律的员工, 必要时开除出企业, 这样才能够提高员工对别人不自律而自己自律情况下的收益预期, 从而促进其自律。
3 企业对员工自律的预测与分析
如果将式 (7) 中的CC和x看作自变量和因变量, 则式 (7) 代表了一条斜率为, 截距为1的直线, 我们不妨称之为自律-考核成本线, 如图2所示。
其意义是:员工自律的概率与企业考核成本CS负相关, 即如果员工认为企业是低效率的 (考核的直接成本高) , 或者认为企业十分顾忌考核不自律行为所带来的企业运行效率的降低, 则它会认为自己的不自律行为很可能不会被企业发现, 或者即使被发现, 企业也会“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从而倾向于选择不自律。但是, 如果企业因考核员工不自律行为而获得的效益很显著, 或者因考核不力而招致的管理成本增加很大, 则员工的不自律倾向将会大大收敛, 因为此时员工会认为企业有很高的积极性来加大考核力度。一方面, 企业应建立健全企业绩效管理制度, 明确对自律行为的奖励和对不自律的行为的处罚, 同时提高自身的绩效管理的效率, 严格按照绩效管理政策执行, 不能因担心考核成本可能导致企业负担增加而无所作为;另一方面, 如果企业立足于与员工共同成长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下, 则对于促进员工自律将是大有益处的。
4 结束语
本文是从企业、员工利益博弈的角度对企业实施绩效管理进行探讨尝试, 由于篇幅及本人理论水平有限, 对实际运作的分析、探讨还不够深入, 以待后来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 2012.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3]林泽炎.观念与制度并行——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考[J].企业经济 (合肥) , 2002 (5) .
[4]芮明杰.现代企业管理创新[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8.
完全竞争企业 篇5
问:我在某单位工作已满2年, 合同去年年底到期。由于我一直患病在家, 今年年初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现单位通知我劳动合同顺延到4月底终止。请问单位可以终止我的劳动合同吗?
答:根据关于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的医疗期标准的规定, 医疗期指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 而用人单位不得因此解除劳动合同的期限。医疗期按劳动者在本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设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第1年, 医疗期为3个月, 以后工作每满1年, 医疗期增加1个月, 但不得超过24个月。劳动者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不符合退休、退职条件的, 应当延长医疗期。延长的医疗期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具体约定, 但约定延长的医疗期与前条规定的医疗期合计不得低于24个月。
由于你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单位应延长医疗期而无权终止劳动合同。
完全竞争企业 篇6
关键词:市场监管,会计信息伪造,博弈模型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经济领域的监管力度也逐渐加大。尤其是会计信息领域,也逐渐从监管无序的状态逐渐向各方联合监管的状态发展。政府以及企业部门对会计信息的监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相关经济学者也从理论的角度不断完善我国会计信息管理体系的相关理论。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更加清楚明白地看到当前会计信息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人们注意的是会计信息失真事件是整个会计信息管理中最大的难题。一方面,政府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由于技术、利益博弈等多方面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制约,很难及时将相关信息公开或者予以处理。另一方面,就企业而言,良好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但是一些企业由于自身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出现财务亏空,而此时会计信息管理人员出于不同方面的考虑,做出会计信息造假事件。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上市公司中,其会计信息失真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这一现状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表现在多方面的。据近期调查,92.9%的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质量存在不满意,市场上会计人员伪造会计信息、舞弊、造假会计年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并且具有一定可靠性和公允性的会计信息已经愈来愈缺少。这主要是每年因伪造会计信息而使年报严重失真,虚假金额之高令人瞠目。广大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报表失去信心。随着因造假取得的不法收入不断增加,更出现了企业管理层之间甚至社会中介部门联合造假的现象,使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开始持怀疑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市场的信用关系也岌岌可危。而另一方面从政府及企业等其他相关公布的权威数据来看,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令人担忧。证监会主要负责对被举报或抽查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加以调查。从20世纪90年代起针对多家会计信息严重虚假、失真的上市公司做出了处罚决定,其披露的舞弊金额无不令人震惊。从下列表(1)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确存在着一些虚构利润的现象,大部分公司往往将巨额的亏损报告称良好的盈利或缩小亏损的程度。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来看,当企业发生由于经营不善、会计信心管理人员工作失误等各种原因造成亏损时,企业为了自身形象往往第一措施就是虚构会计信息,而不是采取坦诚的态度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就企业而言,虚构会计信息是树立“完美形象”最快捷的措施。这就使得很多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管理时出现运用了错误方式的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博弈愈演愈烈,要完全做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一大难题。对此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监管部门也采取了相应对策,在2002年颁发实施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框架性文件,虽然在某些程度上制约、减少了伪造现象的发生,但由于上市公司制度远不及能够完全抵制此类现象发生的高度,因此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依旧严重存在,并且继续影响着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员工等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单位(万元)
基于此,本文以Reinhard Selten的“小偷与守卫”模型为基础,通过建立企业会计信息伪造监管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从而探寻对伪造会计信息的有效遏制的对策。
二、企业会计信息伪造监管博弈分析
在静态博弈模型下,参与者一般遵循同时采取行动的原则,而在完全信息博弈模型下,参与者对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空间及策略组合下的支付有“完全的了解”。从伪造者和监管者各自采取的行动从逻辑顺序看,伪造者决策在先,监管者决策在后,监管者监管前并不清楚伪造者是否伪造,因而将此模型定义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伪造者与监管者的博弈模型一
(1)模型设立。虽然在实际中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但在该模型假设中,我们暂且假设市场监管者在监管时一定能够发现会计信息的伪造,并且双方都知道对方和自己的收益函数,因此不同策略组合下各参与者的支付确定如下:监管者因为监管伪造者会获得收益(如奖金、职务提升等),我们设其为B1,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耗费,我们也不能忽略监管的支付成本,我们设其为C,因此监管者监管的收益为B1–C;同时伪造者因伪造被发现受到惩罚为F1,此时伪造者收益为–F1;当监管者监管,但伪造者不伪造时,监管者付出了监管成本C,但由于没有奖惩,因此监管者的收益为–C,此时伪造者收益为0;当监管者不监管,伪造者伪造时,监管者将受到诸如处分、罚款、降职的惩罚,我们设其为B2,此时监管者收益为–B2,而伪造者通过伪造获得收益为F2;当监管者不监管,伪造者不伪造时,双方的收益均为0(假设B1–C>0>–B2,即监管者发现伪造后得到的奖励足以支付其检查成本)。双方的支付矩阵如表(2)所示。通过相对优势策略划线法可知,显然此时只存在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在均衡状态下,我们假设监管者监管的概率为q,伪造者伪造的概率为p,并且监管者选择查与不查的期望收益相同,伪造者选择伪造与不伪造的期望收益也相同,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求解过程如下:当监管者选择查与不查的期望收益相同时:(B1–C)p+(–C)(1–p)(–B2)p+0*(1–p);p=C/(B1+B2)…(1)。当伪造者选择伪造与不伪造的期望收益相同时:(–F1)q+F2(1–q)=0*q+0*(–q)(q=F2/(F 1+F2))…(2)。若p0=C/(B1+B2),则当p>p0,监管者监管的收益大于支付成本,显然监管者应选择监管;当p
同样,可以把监管者的期望支付整理成为:UB(q,p)=–F1pq+F2(1–q)p=p[–F1q+F2(1–q)]
得到监管者对于伪造者的策略选择的(最佳)反应函数:
现在,我们在以q为纵轴,p为横轴的直角坐标中,把监管者和伪造者的最佳反应函数都画出来,两个反应函数重合的地方,就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现在两个反应函数只有一个交点,说明这个博弈只有一个纳什均衡,这个纳什均衡就是混合策略纳什均衡:(p,q)=(C/(B1+B2),F2/(F 1+F2))
(2)对模型的具体分析。在实际案例中,我们经常看到政府通过对监管部门加大奖惩的力度来提高监管部门监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通过提高伪造的成本来降低伪造发生的概率,在短期内都对伪造行为产生了遏制的作用。但是从长远观点来看,并没有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更有愈演愈烈趋势,这些都是激励悖论的具体表现,而(1)式和(2)式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种悖论现象。(1)式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伪造者发生伪造行为的概率p与监管者监管的收益B1、B2和监管成本C有关。如果从纯数学的角度看,增大监管的收益B1和B2,减小监管成本C都可以让伪造的概率p下降,使其趋向于0。但是在现实中会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首先,监管成本C不可能无限制的降低,因为C是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共同作用的。其次,监管的收益B1,B2按常理也不可能得到无限制的提高,所以p能趋向于0的理想化模式在现实中并不会出现,因此才会出现我们所看到的加大对监管部门的奖惩并不能非常有效的遏制伪造。(2)式表明,监管者的监管概率取决于伪造者的收益F1和F2,显然当增大对伪造者的惩罚F1不仅不能有效的遏制伪造现象,反而会降低监管者监管的概率,从而刺激更多的伪造行为的发生。同理,根据q=F2/(F1+F2)=1–F1/(F1+F2),增大F2同样会刺激更多的伪造行为,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伪造会计信息的事件中设计的金额越来越大了的原因。
(二)伪造者与监管者的博弈模型二
在模型一中我们假设监管者只要监管就一定能查出伪造者,但是这是基于一种理想化的分析模型,在实务工作中,查出伪造者并不是监管的必然结果,而且有时伪造行为的发现也依托于其他的媒介,如他人告密、伪造者的自首、相关人员或部门的举报等等,所以在模型二中我们将基于模型一,在此基础上加入监管者监管时能查出伪造者的概率为qc。此时监管者和伪造者的支付矩阵如表(3)所示。
同样地,通过相对优势策略划线法可知,此时只存在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在均衡状态下,我们假设监管者选择查与不查的期望收益相同,伪造者选择伪造与不伪造的期望收益也相同,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求解过程如下:当监管者选择查与不查的期望收益相同时:(B1–C)pqc+(–C)(1–p)qc+(–B 2–C)p(1–qc)+(–C)(1–p)(1–qc)=(–B2)p+0*(1–p);p=C/(B1+B2)qc…(3)。
当伪造者选择伪造与不伪造的期望收益相同时:(–F 1)qqc+F2 q(1–qc)+F2(1–q)=0;q=F 2/(F 1+F2)qc…(4)。
显然这个模型中的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为:(p=C/(B1+B2)qc,q=F2/(F1+F2)qc),当p大于临界点C/(B1+B2)qc,就要监管,小于临界点就不监管;当q小于临界点F 2/(F 1+F2)qc就伪造,大于临界点则不伪造。(3)式和(4)式表明随着qc越高,伪造者的伪造概率p就越低,同时监管部门的监管概率q也会随之降低。模型比较真实地反应了现实的情况:当监管者的监管能力很高时,伪造者伪造会计信息的行为就越容易被发现,此时对于伪造者来讲,不伪造即为他的上策;而当伪造者降低自己的伪造概率时,监管者也可以减少监管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遏制伪造的发生。
三、强化会计信息失真监管对策
考察公司内部和外部治理的逻辑框架图(2)。上列是对建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的初步分析和逻辑框架图。由图(2)可见,企业内部和外部治理具有一定的逻辑。根据该逻辑进行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管理体系。为全面提高监管力度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一)建立完善多层次监管体系
建立并完善多层次的伪造监管体系是提高监管力度和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手段。首先,从理论的角度而言,模型一和模型二表明,降低伪造的关键在于提高监管者的监管能力qc。如果把一个企业看成一个多层次的体系,那么不同的层面都需要有强有力的监管制度。假设各层面都是相互独立的,那么第i个层面检查出伪造的概率为qci,不能检查出舞弊的概率为1–qci,因而多层面检查体系下发现舞弊的概率为qc=∑1–(1–qci)。其次,从企业实践而言,只有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伪造监管体系,才能更好地为提高监管力度做出贡献。这里的多层次主要是从企业内部而言,在会计信息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相应的监督部门。每一个环节的监督部门共同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完善相关监督体制。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增加监管的广度,使会计信息的每一个环节均有审核机制;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监管的深度,每一个环节的内部都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监管。这样建立并健全多层次的伪造监管体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共同实施监管措施,尽可能杜绝企业会计信息伪造行为的发生。企业建立多层次的伪造监管体系,不仅能增加监管的频率,而且也能提高发现舞弊的概率,从而有效降低伪造发生的概率。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合理的监管激励机制,运用激励的手段,激发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自主完善自身会计信息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从上述模型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合理的奖惩制度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有其发挥的余地。首先,完善对相关信息伪造行为的的惩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信息管理人员造成法律威慑,使之在做有可能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行为时抵挡住诱惑。这种惩罚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以处以个人惩罚,另一方面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法律程序上的惩罚。对于伪造会计信息的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轻则采取降职、扣薪,重则采取引咎辞职、提起公诉等制度。这对于体现企业制度的强制性、会计准则和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规范员工的合法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完善的惩罚制度可以使相关监督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将相关违法行为扼杀在摇篮里。即便出现了相应的违法行为,政府的相关部门予以严肃的处理,也体现了政府对于完善会计信息监督体系的决心。这对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长远改革也有着重要意义。其次,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应该完善奖励机制,尤其是对举报者要采取保护和奖励措施。企业会计信息事件往往牵连甚广,甚至会影响多方利益。会计信息失真事件一旦被爆出来,所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尤其是事件的举报人往往会被推倒风口浪尖。在各利益方的博弈之下,举报人也就随之处于弱势地位,其合理利益甚至人身安全就难以得到保障。一方面要完善我国法律体系,保证举报人的个人信息以及相关利益。另一方面相关监督委员会也应该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这种保护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信息安全也包括个人人身安全。银监会曾提出的“对举报查实的案件,举报人属于来自基层的员工的,要予以重奖”。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将这些措施予以落实,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完善我国实现法治国家建设。再次,加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也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在传统会计信息管理体系中,审计部门的无法完全独立,在各利益方的压迫之下,难以实现本部门的功能。这样就造成审计部门形同虚设的现象。审计部门的无作为或者无法作为,尽管是由于主观客观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仍旧无法掩盖审计部门难以实现其职责的事实。另一方面,因为监管部门的人员在发现、举报、处理伪造行为的同时可能会得罪相关部门的人员和管理层,使得监管人员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受到刁难和排挤,因此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是降低伪造现象的必要举措。因此,政府相关部门或者企业更应该加强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只有加强了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才可以使审计部门最大限度地完成审计工作,并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公开处理。
(三)提高监管者的监管能力
运用先进理念和信息技术,提高监管者发现伪造行为的能力。提高发现伪造行为的能力是监管部门处理会计信息失真事件最关键的措施。以上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最有效地防范伪造的途径就是提高监管者的发现伪造行为的能力。政府以及相关监督部门一方面应该树立先进的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工作过程中应该运用当前先进的技术,提高自身发现伪造信息的能力。对此,本文尝试提供两个个途径:第一,转变传统的观念,重视对小规模违规行为的监管和惩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部分的伪造行为都源于最初的违规行为,如果不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就不能即时遏制伪造的苗头,防止伪造的发生。只有从树立了先进的理念才可以真正完善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会计信息管理理念是进行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只有运用先进的指导思想,才不至于使审计工作发展走向误区。尤其是对于小规模违规行为,应该予以严肃处理。这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维护法律的尊严。第二,审计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应该采取专业领域中的先进技术,从技术上提高自身发现伪造行为的能力。只有从源头遏制了会计信息造假行为,才有可能做好企业会计信息监督工作。就目前来说,采用计算机的审计辅助软件,构建计算机监管网络体系。现在市场上诸如ACL、IDEA等审计软件,SQL SERVER,ACCESS等通用数据库对于识别分析可疑数据,及时发现伪造信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与此同时,政府以及企业相关部门应该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深入研发和实践。只有技术上的不断革新才可以帮助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更好的完成相关工作。
(四)强化公司外部监督机制
强化公司外部监督机制对于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有着重要意义。一是要完善CPA审计制度。国外的审计经验表明,民间审计制度对治理会计信息伪造失真问题是十分有效的。二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行政干预职能。国家具有宏观调控的职能可以从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相关会计信息进行一定的干预。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国家宏观调控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我国经济进行有效的调控。首先国家可以采取经济手段对企业会计信息管理进行监督。例如实施相关的经济发展规划等等。其次,运用法律手段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表现之一。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国家宏观调控中的法律手段对于打击犯罪有着明显的作用。第三,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可以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对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进行干预。行政手段主要是指国家通过强制性的命令性的手段或规定,对企业的相关行为进行管理。在防止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方面,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方式同样值得试用。当然,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而行政手段只是在必要的时候作为辅助手段出现。政府在治理会计信息伪造失真问题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政府管理的程度及效果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加强问责制度,从而增加企业、经营者及会计人员的违规名誉风险和违规成本。
(五)完善法律法规民事责任
完善法律法规是遏制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十分严重的前提下,更应该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首先是要扩大责任主体范围。其次是扩大请求权主体的范围。最后,要改变举证方式中举证责任一般由原告承担的原则。即“谁主张,谁举证”,但是在涉及会计信息伪造失真的民事诉讼中,为了避免原告和被告位置之间的不平等,及被告举证容易,原告举证困难这一现状,应将举证方式改为被告负主要举证责任,采用推定过错原则:原告只须证明自己受到的损失,但是被告如果不能举证自己无过错即被推定为有过错而承担民事责任。
四、结语
本文论述通过建立企业会计信息伪造监管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从中探寻相关的措施。该模型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但是就目前技术发展而言,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模型分析。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可以有效地发现企业会计信息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信息失真事实。通过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的逻辑分析,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其中的启示采取相应的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事件的发生。首先,政府应该建立并完善伪造监管体系,运用监督的力量查处相关企业信息失真事件。其次,建立健全合理的监管激励机制,运用激励的手段,激发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自主完善自身会计信息机制。第三,监管者应该树立先进的理念,运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自身发现伪造信息的能力。第四,企业自身应该完善并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利用外部力量完善企业会计信息监督体制。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完善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主体民事责任进行明确的确认。只有从不同的方面采取针对措施,才可以逐渐完善我国会计信息领域的管理体系,这样我国的经济才可以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大江:《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应用探析》,《财会通讯》2012年第3期。
[2]武晓文、黄雷:《上市公司财报舞弊及其审计策略:基于2008年年报》,《财会通讯》2012年第7期。
[3]蒋莉娜:《民营企业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7期。
[4]夏秉义:《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年第10期。
[5]李正龙:《审计博弈分析》,《审计研究》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