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精选7篇)
完全人格教育思想 篇1
蔡元培 (1868-1940) 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他为了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毕生努力工作, 为近代中国的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在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研究的同时, 并采撷西方文明的精华,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民国建立之初, 他以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身份, 坚决清除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 提倡完全人格教育, 以完全人格教育来改造旧教育, 由此来改造社会。通过研究他的完全人格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诸多启示。
一、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
蔡元培完人格教育包括:实力主义教育、体育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蔡元培所谓的实力主义教育主要包括文化科学和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对学生的智力培养与发展。在普通教育中, 他把物理、化学、博物、算学、历史、地理、金工、木工等都列入实利主义教育的范围。这和他科学救国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 也是他基于对中国近代史和当时世界竞争的基本看法而得出的结论。
国民教育与当时富国强兵的时代要求相关联, 列强侵略和国内军阀割据的情况是人民必须有坚定的意志和健全的体魄, 才能保护国家主权的独立。所以, 蔡元培指出, “如所谓国民教育者, 成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他主张通过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和谐发展, 使生理、身体与心理、精神两方面相协调, 来培育学生的“完全人格”, 特别强调“有健全之身体, 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 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经过蔡元培的提倡, 体育成为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公民道德教育是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核心。蔡元培指出“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 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 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 则必以道德为根本”。蔡元培认为, 智育体育的实施, 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发展和国家的昌盛, 但“若无德, 则虽体魄、智力发达, 适足助其为恶, 无益也”。蔡元培将道德教育观视为救国的一种手段, 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 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 还有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还需要教育者做出不懈的的努力。
世界观教育为蔡元培首创, 他认为世界有两方面:一为现象, 一为实体。现象世界之事为政治, 实体世界之始为宗教, 前者相对, 后者绝对。“而教育者, 则利于现象世界, 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 指出世界观教育必须“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公例, 不以一流派之哲学一宗门之教义梏其心, 而为时时悬一无方体无始终之世界观以为鹄”, 使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 而对实体世界进行精神上的追求, 以求得人性的自由和发展。
大力提倡美感教育, 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把美育作为德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通过激发、陶冶和完美人们的高尚感情达到美与善的和谐的统一。蔡元培要通过美育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志向、冒险的精神和始终如一的事业心。
二、完全人格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一) 实力主义教育
蔡元培所提倡的实力主义教育不仅包括普通教育, 还包括树艺、烹饪、裁缝等职业教育的内容。蔡元培认为那时是一个“教育万能”、“科学万能”的时代, 要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不仅靠武力, 尤其靠财力, 而实业的发达必须依赖现代科技。现在社会上大力推广职业教育, 要求人们改变旧的就业观念。因此, 他的职业教育主张, 反映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特别是我们今天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和就业的压力, 而国家建设又需要大量的技术实用人才, 因而发展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 体育教育
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 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体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现如今大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大部分体育课都改成了文化课, 我们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机能能力;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而提出的, 其目和任务也就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由此可见, 体育教育本身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 尤其是全面实施身体素质教育的任务。
(三) 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接受了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并把它视为“公民道德的纲领”。他说:“自由者,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是也;古者盖谓之义。平等者,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事也;古者盖谓之恕。友爱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事也, 古者盖谓之仁”。可见, 蔡元培吸收并肯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主因素, 并充实到了他的道德纲领之中, 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可以产生广泛的教育作用。社会的新形势下, 德育面临着新的环境, 迫使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 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研究蔡元培的德育思想, 我们应该重视德育的首要地位强调德育在健全人教育中的“中坚”作用, 重视德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中心地位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还有德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道德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 也是受教育者基于自身思想基础和内在需要, 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 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四) 世界观教育
理想或信仰是人所独有的生存方式。蔡元培认为“教育应立足于现象世界, 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认为在具体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以外, 探索永恒、深邃的精神世界, 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蔡元培提出用哲学主义信仰取代宗教信仰, 认为哲学主义以其科学、思辨和发展的观点区别于宗教的愚昧、保守和有界, 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 (上转第88页) (下接第91页) 能够满足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安顿和关怀的需要。他对哲学主义在终极价值关怀上的意义的认识, 对我们今天如何进行信仰教育具有启发意义。哲学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 每一种哲学思想都指向一种理想, 形成一种信念, 使人怀着对理想坚定的信念热情地去生活、工作。因此, 重视哲学的教育, 引导学生探究超越于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与终极关怀, 将“为何而生”的思考与“何以为生”的学习结合起来, 能够对健全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和谐发展起到自然科学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五) 美感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蔡元培几乎终身都在倡导美育, 并身体力行, 贡献良多。美育作为实施“完全人格教育”的手段, 具有促进人格的完善、素质全面提高的特殊作用。美育可以促进人良好意志、品格的形成及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蔡元培对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历史性创建, 为我们当代美育思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要与时俱进, 融贯中西, 有所创新。同时, 美育的发展应该坚持其应有的独立品格。但是现实实施时,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随处可见, 高分是人们衡量优等生的尺度, 可以掩盖“优等生”各种人格的缺陷, 由此而产生的教育上的弊病比比皆是, 因此, 素质教育不仅应该实施, 而且应当受到全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蔡元培提出的“美育”思想对于当今教育中忽视人格的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从根本上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确立起重视完全人格之个体的新型教育思想, 在当今社会里, 重温蔡元培先生那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精髓的教育主张,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完全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重视受教育者完全人格的教育, 加强实力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对于当代实地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完全人格教育思想 篇2
关键词:青少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青少年健康的发展,是时代的需要、祖国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因此,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关系到祖国的长治久安,青少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祖国的未来,必须具有健康人格,青少年时期基本上处于中学阶段,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完善自身体系,重视人格教育。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的瓶颈
1.青少年心理不健全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儿童向成人的国度,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处于半成熟时期,由于知识的储备量较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独立性较差,判断力不准确等,所以此时的青少年在面对如何选择未来的职业,如何对待朋友,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时,其心理上是充满矛盾的。青少年学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态势,他们思想开放,保守意识不高,敢说敢为,做事不计后果。这些不良行为将会使他们难以承受各种问题带来的困惑,进而导致他们心理的不稳定,各方面都有待提升,并且提升的空间较大,可塑性较强。
2.思想意识差
青少年正处于人格、价值观方面的塑造期,对事物、是非的辨认能力不足、模糊阶段同时,同对道德相关方面理解不足,极其会受到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和行为所影响。他们认为独立就是不受任何人管制,凡事都由自己做主,不考虑后果。随着岁数的增长对老师和家长的意见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对生硬的教育方法也敢于表示反感,更喜欢“小团体”或“自由”行动。但是,他们思想简单,缺乏辩证的方法和丰富的社会经验,观察问题易片面和偏激。导致考虑问题不全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1,建设和谐校园
人际关系建设是社会各个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在校园集体中也不例外。在学校文化中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一线的教学工作中。无疑会很好的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效果。首先,我们要从整体上保证我们的校园文化是和谐互助、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其乐融融的氛围。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学校领导和领导之间、教师和领导、学生和老师、老师之间及学生之间都要保持好的氛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此观念根植于内心,时刻保持微笑状态,尊重领导和同事,爱护学生和同学,整个校园的和谐氛围就会蔚然成为,显而易见会提高学校整体的人际关系。其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比如作为学生要尊敬老师,作为老师更要爱护学生,老师和学生互敬互爱,彼此可以成为良师益友。再次,领导和老师也要处理好领导和下属的关系,为学生做好榜样,引导学生积极的处理人际关系。作为领导不但要做好与老师的沟通工作,多多体恤老师的工作和生活,在下放权利的同时也要监管他们。同样,作为老师要积极配合领导分配的任务,并及时汇报,积极促进事情的发展良态。我们更应该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投入情感,从情感出发才会感化人心,内人深处充满了爱意,才会给予社会爱的回馈。青少年阶段的学生能够在这充满爱的校园里潜移默化,一定会结出充满爱的结果,并会很好的塑造身心健康的青少年,塑造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情操。
2.开展心理思想教育活动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国不断的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作为一线教师可以下意识的将心理学的理论为支撑来教导和启迪学生,试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比如目前学生的压力也有所增加,不论是学习上的还是家庭上的,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沉默低落、郁闷不欢、闷闷不乐、甚至上课无法集中精力,思维反映迟缓的症状。我们可以将教师装扮为更加光亮、鲜艳绿色,有利于缓解紧张疲劳的情绪,同时也有利于通透心境,调整状态,大量的实践证实了其简单有效的可操作性、和辅助性作用。
但是,我们中学教育要建立一个完善思想政治体系,要为请好年塑造健康的品格,这些往往是不够的。我们要搜集、研究讨论、多元化的教学经验,来加以完善我们的不足。这个过程必定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够完成,必定是长期性和系统新的,但是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懈怠。更要将体系的而建设和学生人格的塑造平衡好,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我国的教育水平也会取得更上一个阶段,也能为初中教育的提高提供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丽艳.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J].传承,2008
完全人格教育思想 篇3
一、主题性人格教育的原则
1. 内化性原则
内化是一种主体性活动, 使通过内化, 使个体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品质。此过程中, 教育对象通过实践和感悟, 把教育信息纳入自己原有的价值体系中。是一个由“知道”到“理解”到有所体会的过程, 其中有所体会说的就是内化的结果。要想最终得到内化的结果, 需要学生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包括社会活动、实习实验、科研活动、体验生活、文化熏陶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应肩负的责任, 应有的精神, 懂得与人相处的的方式, 在不断的内化的过程中,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培养集体精神, 是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真正得以“内化”和“升华”。
2. 以学生为本原则
传统大学的德育教育往往存在一些弊端, 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倾向。因此在进行主体性人格教育的时候, 首先要把大学生当成“个体的人”教育的目的在于要把“个体的人”变成“独立的自己”, 尊重学生的地位和尊严, 了解学生的需要, 改变传统上“师道尊严”的观念和空洞说教的灌输性授课方式, 营造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教育气氛, 建立相互尊重, 朋友式、同志式的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而唤起大学生的自我人格意识, 形成主体意识, 实现人格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3. 个性化原则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往往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 成了空洞说教, 忽视了大学生给人体需要与个体价值, 以及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互相转换, 最终造成了大学生的知行背离, 造就了虚假人格。
二、主体性人格教育的内容
1. 生命教育。
当前人类物质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社会主体需要一个突出的内容来展现对生命的关照和关爱, 关照社会生命的生存和生活, 关照生命的信仰和超越。一方面生命教育要遵循生命的发展原则, 以关注学生生命活力、生命价值为基础。另一方面, 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珍视, 教导学生如何珍视自己的生命, 懂得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掘自我意识、挖掘生命价值, 珍视自己生命同时珍视他人生命, 以爱带人, 奉献社会, 达到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2. 公民教育。
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条件下, 这种意识强化显得更加必要。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对于诚信市场文化环境, 履行公民义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国家和民族力量的支撑, 个体的主体性就无法存在。通过公民教育的有关课程的学习, 把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3. 信仰教育。
完全人格教育思想 篇4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其成因
人的人格形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受自身认知水平和道德素质影响,二受家庭环境和条件影响,三受学校教育和老师行为影响,四受社会环境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已成年,他们已接受完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和家庭的基本教育,其人性体系已基本形成。可以说,社会环境这一外部因素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这需要让他们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同时对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不断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使之更趋健康和完美。既然学生的人格形成受四个方面的影响,下面进行分析。
(一)受自身认知水平和道德素养影响。从心里行为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行动屈从于大脑神经系统,而人生观、价值观又组成人的人格体系,因而人格构成要素主要来自于自身对事物和社会的认知,其实自身的道德素养就是核心,人格构成的主流思想和核心内容。尽管人的思想受外界影响,但因为自身已有的认知水平是内因,因此高职院校在促进学生人格形成时因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外因促进和改变内因。
(二)受家庭环境和条件影响。学生大多年龄小,对外界的事物和社会缺乏辨别能力,加上从小生活在父母等长辈身边,他们朝夕受到家庭成员的熏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凡是从模仿家人和父母等长辈的言行开始,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并自然衍生自身的行为标准和是非判别准则。这是学生早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首先因结合其家庭环境和条件等因素进行。只有因势利导,才能有力有效校正学生的行为错误和认知误区,进而有利于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格形成。
(三)受学校教育和老师行为影响。虽然主观在自我,客观在他人,但由于学校是引领社会文明的机构,是社会创造力的主要源泉,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更是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因此,学校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学校应创造和谐、开放、向上的校园氛围以利学生学习与成长。
(四)受社会环境影响。社会是人生存和成长的环境,任何人都离不开和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中。学生之所以在学校接受专业培训和系统学习,其目的是要回到社会中来并为社会服务,因此他们的人格形成离不开社会这个土壤。而文明的高等职业院校不管是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除对学生进行学校教育外,还应积极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和改造社会,不仅要让他们对自己所学知识去勇敢接受社会检验,还要让他们投入社会,推动社会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趋向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的年轻阶层,他们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特点。
(一)具有突出的年龄特征。高职院校目前在读的学生大多在18-23岁之间,处于少年晚期和青年早期的过渡时期,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大多发育成熟或趋向成熟。同时,他们的性特征明显,是实实在在和真真切切的大小人或小大人。他们年轻好动,身体健康活泼,不仅思维敏锐和思想开放,而且易于接受新观念和勇于表现,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二)具有明显的心理特征。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明显的心理特征,而他们的心理特征又源自于年龄特征。他们由于局限于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导致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缺少历史感知和全面性,对人生的理解和事务的处理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处理事情甚至偏执偏激。然而,对于学习和求知,他们又欲望强烈,但有时又显现得慵懒被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放矢地进行。
(三)具有明显的叛逆特征。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和人生观处于逐渐丰富和完善阶段,加上自我意识特别强烈,有时又表现得具有叛逆精神和特立独行的心态。这就要求学校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只有寓教于乐,让他们对我们的高等教育的目标和纲领既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他们才会乐于接受教育,积极学习和上进。
(四)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特征。对于感情方面,高职院的学生也和社会年轻阶层一样富于热情,他们兴趣爱好广泛,爱美和个人意识突出、强烈,既富于幻想和憧憬未来,也易情绪激动和意气用事。至于在意志力和控制力方面,他们大多数时间里表现得具有独立性和缺乏耐性,虽然富于进取心和拥有好胜心,并有着较为明确的人生长期目标,但遇到困难可能会一时丧气失志,有时甚至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表现得束手无策。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管理者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首先对每一位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新目标和新挑战,同时对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每一个教师也提出新的具体要求。学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并成为先行者。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的管理者应是“纲”,教师才是“目”,只有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广大教师才会积极响应,如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张“网”才能全面张开。
学校管理者到底应怎样重视呢?首先应认清形势和明确方向。学校管理者只有自身具有坚定的政治责任感和迫切的使命感,才能从思想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觉与高度重视。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由于拥有学校的行政管理权、发展方向和课程设置的决策权,因而他们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与方针。这就是所谓的学校本身的原因。如从社会意义考量,国有公办高职院校由于有财政拨款,目前尚能坚持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和目标还不会偏离或偏向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大方针和大方向。然而如从经济意义上考量,国内目前的民办高职院校则不同,他们由于受政策、场地、师资和资金等因素制约,虽然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免不被忽视或偏向,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说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管理者首先应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地成为先行者。
教师应致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讲究教学方法。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也是对高职院校教师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所谓素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德素质,二是教学能力、水平等业务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首先是为人师表,其次是授业解惑。换言之,教师首先应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道德形象。
高职院校的学生尽管已为成年人,但他们正处于人格初成或可塑性极强的阶段。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心灵上对学生予以关注,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不仅对他们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帮助他们解决“为谁学”、“学了为什么”等价值取向困惑等问题,使之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促成其人格形成、完善与发展。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他们信任的师长。因此,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此外,教师只有严肃认真地履职,不断发掘和总结教学经验和规律,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自己具有较高的学科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为学生传经授业解难释疑,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优质人才。
人格是一个大体系,属于意识形式层面,既复杂而丰富多彩,又随着时间而变化。正如马斯洛所说,人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因为自我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而要实现它就必须进行精神超越,只有这样才能用行为去探求真理,使自己拥有创造力和改变社会的能力。要实现高层次的人生目标和体现自己的价值,首先就必须有精神需要,而高的精神需要就是人生观、价值观。
道家思想与大学生人格教育 篇5
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大学生人生境界培养
冯友兰曾将人生境界总结为四种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 这种天地境界是超越于社会道德之上, 与宇宙合一的境界。冯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实际上即是道家所谓的“道”界, 即是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的境界。
道家创始人老子预设了一个形而上的“道”, 认为“道”是不可名状、不可言说的, 它独立于天地之外, 不受任何意志的支配。“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1]老子将世界万事万物的本源归之于“道”, 认为“道”是宇宙本体,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说法, 又将“道”作了进一步发挥, 他说:“夫道, 有情有信, 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 [2]“道”是先天地而生的, 自生自化, 它支配鬼神, 生出天地, 超越时空, 是绝对、永恒的。从“道”的哲学本体论出发, 庄子将追求大道作为至高境界, 这就是庄子所谓的“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辨, 以游无穷。”庄子认为要达到此境界, 在于主体精神之“游”:“以游逍遥之虚” (《天运》) 、“游乎万物之所终始” (《达生》) 、“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 (《山木》) 、“游于六合之外”、“游于天地” (《徐无鬼》) 等等。他在《知北游》篇具体阐释说:“游乎无何有之宫, 同合而论, 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 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 去而来不知其所止。吾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 彷徨乎冯闳, 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 (《天地》) 意即心灵游于大道之中, 不受任何束缚, 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将这种主体精神之“游”称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天下》) 。这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境界, 一种最高的艺术境界和人生修养功夫。此种境界已超越自我、超越生死, 无己、无功、无名, 将自我置身于天地之间而与宇宙合一。古往今来, 道家这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陶冶了无数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心灵, 令多少士子神往。
当下, 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 一方面面临就业、生存的种种压力, 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上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种种诱惑, 眼光变得越来越现实与功利, 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 那些曾几何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精神贵族们已难觅踪影, 能够依然坚守精神阵地的大学生越来越少, 这不能不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因此, 针对此种情况, 弘扬和宣传道家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就显得很有必要。大学生面对各种诱惑, 很容易迷失自我, 因此要帮助他们克服物质名利的狭隘功利主义, 从道家宇宙大道的高度来审视人生, 这样才能摆脱物欲, “物物而不物于物”, 达到“虚己以游世” (《山木》)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刻意》) 的超然精神境界。历史上, 受庄子影响, 超脱世俗之外, 追求精神境界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 “平生学道真实意, 岂与穷达俱存亡”的苏轼等等, 皆与庄子一样, 境界高远, 心与天游, 故文有仙气, 成第一流文字。因此, 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道家“独与天地往来”之精神, 陶冶情操, 摆脱物累, 树立远大抱负, 铸造辉煌人生。
二、“见素抱朴”、“法天贵真”与大学生个体生命关怀
道家哲学主张清静自然, 无为而治, 现代人以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 它教育人们如何保全个体自然本真性命, 顺从自然本性。此种看法不无道理。道家思想强调养生卫经, 其目的就是要重视个体生命, 保全自然本性, 时刻警惕外物对生命本真的伤害。
老子认为天地有其自然规律, 它不为自己存在, 故能长存, 因此人道应该效法天道, 忘记自我, 才能成就自我, 实现自我。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在老子看来, 世人往往沉迷于名利、钱财、宠辱而迷失了自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声色犬马的生活、名利富贵的追求会使人丧失本真, 迷失人生。老子以为“淡而无味”才是最自然的生活, 生命最终返本归根于此。“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为此, 老子强调世人应该像“道”一样保持素朴的本真状态,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而不要过多修饰自我。在老子心中, 理想的人格状态应该是:“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 我独昏昏;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 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 而贵食母。”“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大盈若冲, 其用不穷。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老子认为, “顽”、“鄙”、“拙”、“讷”等才是人的天性最自然之表现。
庄子对老子的思想又作了多方面发挥。首先, 庄子认为保养生命重在养神, 而不在养形。庄子在《养生主》中以“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了如何保养生命的问题。郭象释之云:“夫生以养存, 则养生者理之极也。若乃过其极, 以养伤生, 非养生之主也。”养生不在于用物质保养形体, 而在于养生之主, 即精神与心灵修养。庄子在《德充符》篇对此作了更为清晰的解释,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 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 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 不可入于灵府。”“不以好恶内伤其身, 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又在《天下》篇说:“不利货财, 不近贵富;不乐寿, 不哀夭;不荣通, 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 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庄子认为, 生死、得失、穷富、贵贱、穷通等皆应顺其自然, 不可强为, 否则就会残生伤性。
其次, 法天贵真。春秋战国时期, 天子式微, 诸侯割据, 战乱频繁, 礼崩乐坏, 人和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充满了虚伪狡诈, 儒家宣扬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成为了世人欺世盗名、掩饰虚伪的装饰品。老庄对此作了大力批判, 主张人性解放, 回归自然。老子说:“为道日益, 为学日损, 损之又损之, 以至于无穷。”以为知识使人变得虚伪, 让人失去了生命本真, 离道越来越远。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 更为激烈地反对残生伤性行为。《秋水》篇说:“牛马四足, 是谓天;落马首, 穿牛鼻, 是谓人。故曰, 无以人灭天, 无以故灭命, 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 是谓反其真。”庄子在《天地》篇中虚构了“抱瓮灌畦”的寓言故事, 借抱瓮老人之口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 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 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 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 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 羞而不为也。”庄子反对机械, 更反对机械引起的机心, 认为机心会损害心的“纯白”, 即天然本真。由此, 庄子提出了“法天贵真”的著名观点, “真者, 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真者, 所以受于天也, 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 不拘于俗。”“谨修而身, 谨守其真, 还以物与人。” (《渔父》) 天、真、自然, 三者异名而同谓, “法天贵真”意指保持至纯至真的天然本性。千百年来, 老庄思想就像一面明镜, 拂拭着世人灵魂上的灰尘。
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的引入、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使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令人欣慰。然而, 市场经济和物质文明是一把双刃剑, 它给国人物质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 却如洪水猛兽一样冲垮了世人的道德底线, 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的拜金主义严重侵蚀了社会风气。面对纸迷金醉、处处充满诱惑的现代物质文明,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也面临着严重的考验。不幸的是, 生活于象牙塔中本来应该可爱天真的年轻大学生们, 却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污染, 有些不仅变得世故圆滑, 而且自私自利、麻木不仁、庸俗不堪, 有的甚至为一己之私出卖自己的肉体与灵魂。因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更应该教育他们正确看待个体生命, 尊重生命, 保养生命。而道家倡导的“见素抱朴”、“法天贵真”思想对于引导大学生洗涤心灵, 找回自我, 返朴归真, 保养诚实天真的个性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道家告诉我们, 不管社会如何进步, 物质生活多么发达, 人不应该丧失自我, 为物所役, 要始终保持本色。老子说:“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爱、勤俭、谦逊无疑是人之为人的自然本质特征。作为当代的大学生, 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 切不可忘记个体生命关怀, 要爱惜生命, 保持道家慈爱、勤俭、谦逊的美德, 真诚为人, 认真做事, 避免使自己陷入“丧己于物, 失性于俗” (《缮性》) 的境地。
三、“天人合一”与大学生心理和谐健康教育
道家倡导天道, 宣扬“道法自然”, “天地有大美”, “天乐”“天和”等, 但最终又从天道回归人道,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
老子将天、地、人联系起来, 强调人是世界的一部分, “道大, 天大, 地大, 王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王居其一焉。”故人应效法天地与大道, 随顺自然,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百姓皆谓我自然。”庄子则从“恢诡谲怪, 道通为一”的角度, 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观。庄子非常强调“和”的观念, 他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二气所生, “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 (《田子方》) 因此, 万物要和谐共处, 达到“阴阳调和”“阴阳和静” (《天运》) 之“天和”状态。与“天和”相应, 庄子发明了“人和”的概念, 认为“人和”应效法“天和”, 而“人和”的关键是“心和”, “游心乎德之和”“心莫若和” (《德充符》) 。何为心和?庄子说:“和豫通而不失于兑, 使日夜无郄而与物为春, 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德充符》) 意即心灵和顺通畅, 充满了愉悦之情, 时时保持着心灵的纯真, 便能与万物同游于春和之中。庄子认为, 要达到“心和”主要有两个条件。一, “和之天倪” (《齐物论》) 、“守其一以处其和” (《在宥》) 。心与道相和, 便能达到“冥冥之中, 独见晓焉;无声之中, 独闻和焉” (《天地》) 的春和之境;二, “心斋”、“坐忘”。这是庄子提出的悟道方式, 也是其保养心灵的灵丹妙药。“唯道集虚, 虚者, 心斋也。” (《人间世》) “堕肢体, 黜聪明,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大宗师》) 在庄子看来, 恬静淡泊, 忘知去私, “游心于淡, 合气于漠” (《应帝王》) , 便能达到和顺通畅的和谐心理状态。
目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物质、欲望的过分追求而出现的心理失衡。二是缺乏人生目标和理想, 因无聊、空虚而出现心理抑郁。三是因抵抗挫折、失败能力差而出现心理偏激。有学者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结为:“承受压力过多, 如学业、就业、应试、情感等巨大心理压力;消费、挫折、沉迷网络、贫富区域差异、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心理压力;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压力等等。这些心理压力带来的影响, 主要包括自卑、孤独、忧虑、困惑、冷漠、坠落、退学、暴力冲突、刑事犯罪、自杀等等。”[3]分析得不无道理。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部分是由于社会、家庭原因造成的, 另一部分则是由于高等教育现行体制导致师生关系疏离冷漠、人文关怀丧失以及对大学生管理水平的落后与粗暴等原因造成的。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想尽办法, 积极化解大学生心理矛盾, 维护他们心理和谐健康。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无疑是调节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良药。一方面, 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坦然地面对人生, 尊重事物发展规律, 随顺自然, 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特别是遇到挫折时, 能够善于自我调节, 像老庄那样“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 (《养生主》) , 始终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保持“和豫通而不失于兑”的和谐心理。另一方面, 道家的悟道方式对于大学生养成一种虚静、平和的心态很有帮助。道家告诉我们, 世界本是虚静的, 一切最终于要回归于虚静之中。老子说:“归根曰静, 是谓复命”, 因此作为生活于象牙塔里的年轻大学生, 应该屏除浮躁的心态, 淡泊名利, 不为物累, 切忌盲目崇拜金钱地位, 要“致虚极, 守静笃”, 学习庄子“心斋”、“坐忘”功夫, 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一份安宁平和的内心, 以读书为乐, 畅游于精神世界中, 享受真正的人生乐趣。
摘要:道家思想在大学生人格教育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说, 道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游思想有利于陶冶大学生人生境界;道家“见素抱朴”、“法天贵真”的自然生命观有益于大学生个体生命之关怀;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道家,人格,自然
参考文献
[1]高亨.老子注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本文所引《老子》文字皆出此书)
[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本文所引《庄子》文字皆出此书)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人格教育 篇6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美好的道德情操是做人之本,一个善良、高尚的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道德情操包括道德观念、爱国情感、亲情、友爱以及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等。在《西游记》中,有一个感人的情节是:太宗皇帝送三藏西行取经时,从地上捻起一点土,放进三藏的酒杯中,三藏不解,太宗说:宁恋本乡一捻土,不爱他国万两金。三藏举杯一饮而尽。所以,西行路上,三藏面对种种富贵权位的诱惑,毫不动心,直指西天。三藏的意志之所以如此坚定,除了他有取真经普度众生的理想,还有就是他对家乡故国的深厚情感。
在教材中,有许多洋溢着爱国情感的壮丽诗篇,如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还我河山”(《满江红》)的呐喊激人奋进;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千古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赤胆忠心,催人泪下……还有屈原、杜甫、辛弃疾、花木兰、冯婉贞等,他们的事迹都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最佳教材。丰富高尚的情感不单是懂得亲情、友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还要关心社会,热爱自然。比如,教师在讲授《归园田居》(陶渊明)、《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爱莲说》(周敦颐)、《济南的冬天》(老舍)等时,要能够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素质
进入初中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就开始形成了。所以,这一时期,一定要重视他们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每个人的一生都很难一帆风顺,心理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这方面,著名作家、哲学家周国平的《人生寓言》二则就是很好的教材。《白兔和月亮》告诉我们对财富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些人遇事总是斤斤计较、贪得无厌、贪图利益,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这样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落难的王子》意在告诉我们要坚强,对困难的来临要做好准备。音乐巨人贝多芬更是可以带给学生震撼的励志教材。教师在教授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应该好好讲讲贝多芬的伟大经历。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交响。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在他全聋后所作。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更何况他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作!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才能做到。可知命运对于人类,只能操纵怯弱的懦夫,而对精神的英雄只能是无可奈何。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文学本质上是一门艺术,她与音乐、绘画、舞蹈等都是相通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感受文学之美。学习诗歌,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学习小说,欣赏小说的人物之美、情节之美。学生感受到了文学之美,才会热爱文学,才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途径
(一)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
课堂阅读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投入激情,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一方面,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要素、思想要素。情感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表情范读、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各种方式,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另一方面,也不能拘泥于教材,要走出书本,善于利用自己的学识,旁征博引,尤其是身边熟悉的生活,把教材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历年的“感动中国”事例就是很好的教材,也可以讲讲自身的经历,或让学生讲述自身的经历,效果更好。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
写作训练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还有学生的情感体验。善于与父母交流、沟通对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但不少家庭的孩子不能很好地跟父母交流。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思想上开始变得叛逆,另一方面,产生了自我意识,不再像小学时期,什么都愿意与父母交流,许多想法他们喜欢和同学、朋友交流,而对父母隐瞒起来。这往往导致初中生与父母之间产生一些小的隔阂、矛盾。其实,不妨通过作文的形式,让学生对老师、对家长打开心扉,进行沟通交流,这大大有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成长。比如,在学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之后,就可以引导、激发学生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欲望,让学生写一封《给爸爸的信》或《想给妈妈说》。除了正式的大作文外,还要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天天写日记,记下每天的发现、感受和感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三)在生活实践中启发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成长归根结底还是在生活实践中。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启发教育。
走出课堂,在生活中更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情感,开启他们心灵的智慧。如,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的语文老师樊阳,隔两三周就带学生去参观名胜古迹和博物馆等,路上给学生们畅谈传统文化思想。他曾经领着学生游览苏州河、外滩,甚至集体去200多公里外的绍兴。在这些行走的过程里,樊阳总是从头到尾滔滔不绝地解说,“就像一个最专业的导游”。他还经常和学生谈当前的热点事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樊阳常常为自己的学生而自豪。他相信,自己不仅在教语文,也在培养一批“现代公民”。“我希望他们慢慢建立起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追求。”他说,“中国需要的,不仅是精英,还有更多有健康人格的人。”
摘要:美好的道德情操是做人之本, 一个善良、高尚的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和自己的学养, 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又帮学生塑造积极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走出课堂, 在生活中更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情感, 开启他们心灵的智慧。
完全人格教育思想 篇7
关键词:人格结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14-02
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在其思想发展的早期,将人的精神结构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次;到了后期,他修正了自己的学说,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精神本性的理论。他用动力学的观点把人的整个精神状态看成一个能量系统、动态系统,这个系统服从物理与化学的规律,研究人的精神活动、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人的个性,就是研究这个动态能量系统的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这个系统即人格。在人格的组织内部有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子系统。
本我,弗洛依德认为本我是人的心理本质,是最原始的主观实在,是在个体获得外界经验之前就存在的内部世界。凡本我的东西必然是无意识的,但无意识的东西未必是本我的,即是说本我包含在无意识之中,本我是人格中最难接近,但又最有力的部分。说它难以接近是因为它潜藏在无意识之中,说它最有力因为它是人所有精神活动所需能量的贮存库。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组成的。它与人的肉体过程相联系,将躯体能量转化为精神能量,并且贮藏它们向自我和超我提供能量。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快乐,贪婪而不开化,只对自己的需要感兴趣,一点也不听从现实和理性的指引。本我是建立人格的基础,它始终保持着幼儿时期的特点,它不能容忍紧张状态,希望立即得到满足,它不断地提出要求;易于冲动,非理性,自私,偏爱快乐;它无所不能,可依靠幻想、想象和梦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但是现实世界不是伊甸园,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现实与本我的需求不可能完全一致,两者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同时在现实面前本我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它不具备理智的功能,它不能区分自己和现实,只求趋乐避苦。这样,本我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求得生存,只靠自己的力量的是不行的。在本我与现实交往过程中,从自身分化出来一个新机构,专门负责与现实打交道,解决本我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这个机构就是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和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它从来都得正视事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理性和逻辑行事。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自我是来帮助本我而不是妨碍本我,它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因此,自我是本我的执行机构。它按照现实原则行事,即自我总是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求,当现实条件许可时,就立即满足本我的要求,当不许可时,就暂时延缓甚至否定本我欲求满足,以求得与现实的协调。自我活动过程具有逻辑性,符合现实的特点。
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它有两个方面:一是自我理想(奖励方面),另一个是良心(惩罚方面)。在儿童早期生活中,父母总是有意无意的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去评价、奖励或者惩罚儿童,父母对儿童的某些行为作出“好”的评价,给他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对另一些行为则作出“坏”的评价,并给与惩罚。长此以往,儿童就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坏的。父母关于奖惩儿童行为的标准就逐渐内化为儿童自己的行为规范,他们可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自己评价自己,当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时,就感到愉快和满足(内在奖励);当违反时,就感到内疚(良心谴责),到这个时候,父母关于什么行为是“好”的标准就内化为儿童的自我理想,父母关于什么是“坏”的惩罚规则就内化为儿童的良心,这样,超我就形成了。超我是一种道德监察官,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为至善至美而奋斗,不为现实或快乐操心,它奉行的是道德原则。
父母把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传授给儿童,超我就是这些观念和理想在儿童人格中的重现。除父母外,其他社会因素也对儿童的超我形成起作用。教师、警察——事实上任何对儿童有权威的人都可能产生跟父母一样的作用。不过,儿童对这些权威的反应如何,主要取决于他最初从父母那吸收了什么东西。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超我的形成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自我在满足本我欲求时,不仅要考虑现实条件的可能性,而且要受到超我的限制。与自我不同,超我是社会道德的化身,按照道德原则行事,它总是与享乐主义的本我直接对立和冲突,力图限制本我的私欲,使它得不到满足。弗洛伊德把自我比喻为三个暴君统治下的臣民,它要尽力满足专横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超我的规范。自我在三者之间周旋、调停,力图使三者的要求都得到满足,以便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当自我能够很好的平衡三者的关系时,三者和谐统一,人格便处于正常状态,人的精神就健全;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无法平衡,系统便陷于紊乱状态,人格就不正常,发展到极端,人的精神就失常。
在这三者中,如果把本我看作是生长进化的产物,是生理遗传的心理表现,而把自我看作是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较高级精神活动过程的领域,那么,超我则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运载工具,人类文明正是通过超我一代代的传递和发展的。
二、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以提高其实效性。
(一)在教育方法上,要从灌输变为引导,以形成健康的超我
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中,本我和超我任何一方绝对性的强大,都会使另一方得不到适当的满足,从而使自我处于焦虑状态。那种一味地灌输式教育教学方式,无形中强化了超我的力量,打破了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平衡,使本我压抑,自我焦虑,被压抑了的本我并不是被消灭了,它时刻在给自我以压力,并会在适当的时候与焦虑的自我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貌似强大的超我,那时我们好不容易灌输进去的超我就会不堪一击。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有机结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入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让枯燥的政治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得到充分的提高与发展,并逐步形成稳定而健康的超我,从而不断完善其人格。endprint
(二)在教育观念上,将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有机结合,以形成理想人格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特别注重用整齐划一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等预先设定的模式对千差万别的学生进行共性培养,而忽视了他们作为有自己独特的、丰富个性的个体的存在,轻视了对学生的个性教育。诚然,这种规范性的共性教育是我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当今青少年正处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生活环境、多规格的人才需求之下,如果一味地强调共性教育不仅会束缚个性发展、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对社会发展和创新也极端不利。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内心需要。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增加个性化教育的比重,更多地凸现它的个体价值,努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和理想的人格。
(三)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人文关怀,以增强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兴趣和接受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改变,必须把“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相应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那些与人们的相应需要及利益的实现有明确相关的事物,往往具有更大影响力和吸引力,而如果人自身的需要被忽视,正确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在生理、心理上没有得到必需的关怀时,不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完全的发挥,还会在内心产生接受某种事物的内部障碍。因此,为了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针对受教育者所处的实际环境及其兴趣、爱好和各种实际需要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一切工作都要适应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在教育模式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谐
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心理和谐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如此。所以,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教育模式上就需要把心理和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之中,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心理健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和谐。
总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价值。我们应深入学习和大力挖掘这一理论的思想精髓,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力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传开,章忠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美)约瑟夫·洛斯奈.精神分析入门——150个问题的解说与释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3〕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吴红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基础教育,2004(12).
〔5〕殷其雷,李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若干建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