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思想

2024-07-19

人格思想(共12篇)

人格思想 篇1

中职学生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 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新时期新阶段的任务要求, 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积极应对挑战, 采取有效措施。

一、中职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代青少年有志向, 好学上进, 充满活力, 自主意识强, 敢想敢干。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思想品德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 享乐意识严重, 不良习惯多。

中职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享乐和金钱物质利益, 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顶撞甚至辱骂老师的现象经常发生。

2. 缺乏学习动力。

许多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基础差,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态度不端正。

3. 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许多学生在家从未干过家务, 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很差,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给学生正常学习带来极大不便。

4. 个别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有的学生父母离异, 自幼形成倔强、孤僻的性格。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消除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 将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二、中职学生思想品德不良的原因

1. 自身原因。

在上初中时, 有些学生长期受歧视, 缺乏上进心, 没有学习的动力, 自暴自弃。

2. 社会原因。

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明显滞后, 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如一些散布黄色、迷信信息的报刊、书籍和影视作品等, 严重腐蚀青少年学生, 这也使得一部分中职学生价值观严重扭曲, 对正处在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3. 家庭原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一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 不能与孩子正常沟通, 有些家长在家里聚众打牌, 甚至赌博;有的家长唯利是图, 金钱至上。这些都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4. 学校原因。

现在许多中职学校虽然办学时间较长, 但实习场地、活动场所都比较小, 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实习、活动的需要;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也显僵化, 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有些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管理理念,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影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加强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1. 坚持“三贴近”,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思想品德教育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现实、贴近学生群体。

2. 加强师德教育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我们都知道, “身教重于言教”, 作为教师, 首先应忠于职守, 讲究职业道德, 以身作则, 当好学生的表率。在此基础上, 学生才有可能遵守社会公德, 才有可能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3.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校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 就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必须狠抓校风、班风建设, 使中职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心、公德心、自尊心。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经说:“人是个整体,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是不可分割的, 德智体美也是不可分割的。正如人们所说的‘木桶原理’, 一桶水的容量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 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块。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乏, 有时会极大地影响其成长和成才。”可见, 中职学生如果思想品德不好, 其他方面虽好也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甚至可能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中职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人格思想 篇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其职业道德的内涵从总体上并没有超出师德内涵的一般性规定。但笔者认为,“师德”内涵应根据各类课程的特点加以具体化和细—不同学科教师在其不尽相同的职业实化——践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是不同的,所表现出来的从事该学科教育所具有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也是不同的。较之于一般专业课,“思政课”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现状等方面具有自身表现和特点,这决定了高校“思政课”师德内涵在具体表现上就课”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很有必要。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内涵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前提

这是由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所决定的,其教学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稳定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培养高素质人才。师德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时代使命主要就是实现“思政课”的上述教学目的。换言之,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特殊使命,决定了政治过硬、政治导向正确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首要原则。作为“思政课”教师只有明确和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才能理直气壮地宣讲、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底气十足、态度鲜明地阐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使学生折服。

具体而言,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严肃严明的政治纪律,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复杂政治环境和斗争形势下,对于各种突发性事件和社会新思潮,高校的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政治上观察与思考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基础,这是由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广博性业设置上也呈现出一定的细化趋势。就一般的专业课教师而言,讲授的主要是本专业的内“思政课”则容,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对固定;而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党建不但能通古博今、融贯中西,还会博采众长。

厚积薄发———这都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博学精思,不但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还应具备比较宽广的科学和人文素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1)要研读马克思养。主义经典原著;(2)还需汲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的各种背景材料、前沿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等,提高自然科学素养,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流派,这样授课内容才会有广的角度看,不少人认为专业课其内容的新鲜度和实用性较高,而从小学就开始开设的“思政课”枯燥乏味、无用无趣。排斥甚至厌恶“思政足。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会相互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爱”一群不那么和花更多的心思。在此形势下,爱岗敬业虽然“思政课”教师属于一般师德的内涵,对于高校而言,强调爱岗敬业特别有必要和有意义。

高校“思政课”教师“爱岗敬业”的重要体现在于要求自身业务精湛。业务精湛所涉及到的教师理论功底深厚、博学精思等前面已有所阐述,这里主要讨论业务精湛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要求。改进教学方法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实效性显得尤为“思政课”的教学方法适应重要。教师要努力使大学生的特点,采取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能激发兴奋点和共鸣点,让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要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注意研究、分析社会热点,多用通俗易懂“思政课”教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高校育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将教育内容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再创造,把教育内容作为一个艺术作品来创作、欣赏和分享。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决定这是由皮子的艺术,殊不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思政所讲授的内容是属于“道”(不是“术”)这个课”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艺术的讲究可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可爱”,而一名成功的高校从何来?———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门课程。

博学精思、以身立教———高校“思政课”课”的心理较为普遍,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所决定的。随着社会分工日益深化,高校在专“爱”这门课程的学生,显然要付出更多的感情一个受欢迎的“思政课”教师)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多方面的内容。课”度和深度,才能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学养,教师只有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掌握“思于学习和真心接受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从“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出发,具备“思政(3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觉得探讨高校。

政治过硬、导向正确———高校“思政课”政课”教学的特点、规律和方法,才能让学生乐教师,教书育人者。现代教育家竺可桢说: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本色每一位教师,都应“学高为师、的。局外人、有歧见的人总以为“思政课”是嘴育,育中有教。”身正为范”,做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品德的示范者,教会学生怎样做事、如何做人。长期以来的与“育”的过程中,会偏重于“教”,即会偏重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育”的方面,即乏语言引导的熏陶下进行。而高校“思政课”教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品德也。教中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教者,新成果武装大学生、一般的专业课教师在的根本在于努力践行自己所肩负的时代使命,高校教学实践表明:“教”层次的科学,而绝不是忽悠学生的“花架子”。

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更多是在无明确目的和缺“思政课”教师还必须注重课程的“可敬”。“敬”师的“教”和“育”,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其“教”是实实在在有用的,是能让他们终身受益的。的内容,本身就是“育”的知识;其“教”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从学生所本身就是“育”。“以身立教”是高校“思政课”师德重要内涵之一。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核心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来进行授课,讲课中不回避社会现实问题,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值观。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可

爱岗敬业、业务精湛———高校“思政课”感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这是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所需要的。有可无的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与他们身心健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康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是为他们综合素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功经验,质的提高奠定基础的课程。保证大学生能够掌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同时,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还是不尽理想,有待提高。影响和制约高校握最先进的理念,坚定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坚定思想,落实行动,塑造人格 篇3

一、思想上时刻树立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参与学习

每当听到家长说:“老师,我的孩子一言一行都特别像你!”心中不禁泛起自豪感,但也泛起了危机感与责任感。是呀,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在教育工作中,我一贯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我知道自己是个急脾气,但教育需要耐心,但凡学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首先做到的是理解,理智,冷处理,尊重每一个教育独特的个体,从不讽刺他们;教育孩子爱劳动,讲卫生,我能做到不管何时何地,看到纸屑,只需要一弯腰一捡起一扔进的连续动作,久而久之,孩子也效仿了,乱扔垃圾的现象也逐渐不见了;要求孩子做事细心不马虎,我能做到自己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每写一个字,每改一份作业都尽量逐字逐句地过目。教育孩子要宽容别人,每当问题突显,孩子间友好的情感面临危机时,我都会第一时间让孩子双方启动宽容“按钮”,化解矛盾,重归于好!有时因状态不集中,上课抄错了字,写错了数,被学生发现时,我都会得到孩子的一致“宽容”,师生俨然成为了知心朋友……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另外,教师也应是个道德成长者,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孩子一起感悟成长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成为孩子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伴。

二、行动上多管齐下,塑造人格,培养品德

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为了塑造孩子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德,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应该多管齐下,构建三维一体的德育的体系。“一体”,指的是构建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生命体”,“三维”指的是德育目標实现的三条有效途径。

1、用心去亲近孩子,教育才有效

一个班主任,每天面对的工作细微而繁琐,但一个亘古不变的原则是:用心亲近孩子,不要动不动就发怒。现在的孩子大多的独生子女,自私,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占主导。有一次,在体育课自由活动时间,因为松洋跑动速度快,把一旁的勇煌撞倒了,使勇煌双膝落地,皮外伤较为严重。这时如果我把松洋数落一顿,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更使他加重对我的反感,不会认同我的德育理念。双方都冷静处理相应的事项过后,我问松洋:“是你把勇煌撞倒的吗?”松洋害怕地从嘴里挤出两个字:“是我!”我顺势引导道:“我现在特想表扬你,因为你是个男子汉,勇于承认错误!”松洋瞪大了眼睛看着我,眼里噙满了泪水,主动对勇煌说:“勇煌,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希望你能原谅我!我保证从今天起,天天照顾你,直到你伤口愈合为止!”两个小伙伴相视而笑了。有一次批改松洋的看图写话的作业时,这孩子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承认错误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勇敢者!”这时,我更坚信德育的种子就在我们的每一次开导中,每一个信任中,每一次亲近相处中。这种“亲近”更多的是用心去揣摩孩子的心思,发现存在的德育问题,善于归因,及时谈心并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体验化解矛盾的全过程,感受老师的博大而理智的爱。亲近孩子,让孩子收获道德品质的成长,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火花,难道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2、事事“勤”,时时“勤”

一个敬业的班主任,一定是一个“勤”字当头的人。做到“勤”,能使我们事无巨细,耳聪目明,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首先,每当开学时,我会结合上学期的工作实际情况,制订出新时期的工作规划,特别是德育规划。其次,平时工作中,我注意观察学生细微的变化,掌握他们思想的动向,先自我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家庭状况、社会关系、同学关系、社会现象、不良习惯等),找出一个适合于这个学生的方法,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使他尽量不要在学习、思想、行为上落后。接着,班干部队伍的建设,是我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在我们班开展的是“大部分人上岗”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班干部建设机制,在这个机制下,能激发孩子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最大限度去锻炼孩子的管理能力与自我约束能力等,但暴露得特别明显的问题有:①很多孩子都想当班干部,但是苦于平时娇惯,依赖性强,所以当自己身在其职的时候,往往不能按时到岗,自我约束能力弱,甚至有的还会带头违反纪律;②喜欢严于律人,不善于严于律已,当别人有德育问题时,非常严厉,而于自己,则不然;③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总是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硬性要求偏多,理性化管理偏少。这3个问题我都归结于孩子正确的服务意识有偏差,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管理意识、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切实做好后进生的“转正”工作

人格思想 篇4

一、人格的涵义

“人格”作为一个学科研究的对象性范畴, 被诸多学科关注。各学科对人格定义始终难以得到统一, 但是却表现为方向一致性特别是哲学和社会学层面的分析, 撇开人格的具体特征, 抽象出人格的共同本质特征:自己是怎么样的人, 怎样成为人, 怎么样处理个人、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注重个人利益的同时, 也要注重社会、国家利益;人格是个体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内在全部精神要素和行为规范的系统结构。

二、人格教育的意义

未成年人处于人生发展历程中的形成期、适应期和“人格成长期”, 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小而言之会影响个人的自我实现, 大而言之就会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注重对未成年人格塑造, 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健全人格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青少年人格失衡, 要求重建人格。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格

1.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 从其名词性出发, 是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的和基本的内容, 即是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 其融于未成年成长的环境中, 对未成年健全人格形成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影响其教育客体 (本文特指未成年人) 的人格按健康道路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特征是影响、指导未成年人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格类型的核心部分,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多元化。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是指能影响未成年人思想观念、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法制观等的各个因素综合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提高不仅有赖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更有赖于教育主体人格的影响, 所以说他们的人格是在显性和隐性的因素综合体的共同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片面强调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者, 而忽视“非正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影响作用, 必然加重思想政治教育者负担, 增强教育难度, 对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不利的。所以,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多元化是应当的, 也是必然的。

3.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人格塑造提供宽厚的思想基础, 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传统精神文化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就广义上讲, 它的本质是一种人的哲学, 它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和人生理想等问题;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的头脑, 具体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 使人格的形成符合中国文化、民族心理、地域特征等和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要求。它本身综合性强的特点, 为人格素质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基础:培养人获知良好知识素质基础, 培养出突出能力素质基础, 增强人的道德素质基础, 健康的情感素质基础和培养坚强的意志素质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 同时, 吸收和融合包括西方科学探求精神, 身心和谐的自由观和价值观等具有理性活力的成果, 加以综合改造, 使人格理论获得新的对象源泉。它培养未成年人形成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由自主、自觉自律的现代意义特征的人格。

四、健全人格的培养

1. 健全人格特征及其标准。

健康人格是指人格主体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符合社会成员所公认的权威性标准。具有以下特征: (1) 良好的知识素质。 (2) 突出的能力素质。 (3) 完善的道德素质。 (4) 健康的情感素质。 (5) 坚强的意志素质。

2. 健全人格形成的方法和途径。

(1)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是关键, 在未成年人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 社会环境各个方面都在寻其施加影响。主体即父母、同辈群体、兄弟姐妹、教师等都在发展未成年人的态度、愿望, 塑造客体行为。父母等教育主体以身示范, 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 家长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子女人格形成所起的关键作用。社会信仰、规范、社会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等, 首先通过他们“过渡”而传递给子女, 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子女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因此, 教育主体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运用人类积累的智慧财富精神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来影响未成年人形成健康的人格, 并完善人格。充分调动未成年人思想敏锐、接受能力强、富于创新的优势, 培养、熔铸形成一种新型人格,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2) 在学校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来塑造未成年完美人格。第一, 通过学校各种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格教育, 逐步培养未成年人健康人格。如:在语文教学中,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健康的人格。可以利用范文, 擦亮心灵, 陶冶情操;利用写作,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及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语文活动, 对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让健康的人格得到强化。总之, 作为教育者要利用模拟的社会环境,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第二,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必要条件。健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条件,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校园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要大力宣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符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校园文化精神, 还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和管理。 (3) 加强网络管理优化影响人格发展的现代信息因素。网络作为一种快速传播思想政治道德观、伦理观、政治观等内容有效的途径, 对未成年人的人格形成, 具有重要影响, 影响不是即时的, 而是长期的。网络给未成年人提供了一幅既现实, 又虚拟的生活画面, 人与人之间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社会关系, 真、善、美、假、恶、丑等等行为都展现在面前, 构成了一个“完整世界”, 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影响他们的人格和发展。 (4)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来促进未成年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形象化教育影响效用远大于抽象理论教育, 因此, 在实践中注入形象化、直观的文化传播, 更有利于未成年人在实践中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创新实践活动是创新精神实现的载体, 实践活动中, 未成年人求知欲望, 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强的品格意志, 全面发展的人格, 良好的思维方法将得到全面提高。 (5) 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培养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环境的好坏优劣对人的思想品德状况的影响是客观的, 也是不可低估的。良好的环境会使人心情舒畅, 产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不良的环境, 则可能使人精神不振, 产生消极厌世的悲观情绪。因此, 我们应该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使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良好的环境具有感召作用、促进作用、约束作用。所以, 第一, 要优化经济环境;第二, 优化物质环境;第三, 优化政治环境;第四, 优化社会舆论环境;第五,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综上所述,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塑造和改善未成年人健康完美的人格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视角, 尤其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更应注意开掘人自身的潜能和价值, 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形成符合现代发展的现代型人格, 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服务。

摘要:人格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而且十分迫切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 注重对未成年人人格塑造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特有的优势为人格塑造提供了基础, 使未成年人人格塑造与转型成为可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未成年人,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1) .

[2]许惠英.人格教育论——青少年人格培养[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0, (4) .

[3]沃建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人格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11) .

[4]柳建营, 刘晓明.青年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2.

[5]颜世富.成功心理训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 (9) .

[6]张青兰.人格的现代转型与塑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5) .

[7]陈玲.人格塑造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基点[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16 (4) .

[8]宋芳.论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30 (6) .

[9]陈木龙, 张敏强, 等.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孤独感和人格特征比较研究[J].心理健康研究, 2005, (5-6) .

人格思想 篇5

论孟子人格平等思想及其革命性意义

孟子是孔子人道理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在对告子“性无善无不善”观点的`批判中提出了自己的“性善论”.孟子从人与动物的区别,即人的社会性角度来论证自己的性善学说,使其理论有着极为明显的人格平等思想.孟子的这一思想对后代儒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并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内化为儒家学说的基本内核.

作 者:陈志忠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社会科学部,江苏,南京,210013 刊 名: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5(4) 分类号:B222.5 关键词:孟子   性善论   人格平等   革命性  

人格思想 篇6

发展为终极关怀,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当前,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的结合应成

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目标,以人为本应成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基本原则,社会实践应成为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努力

为大学生人格塑造提供理想环境。

[关键词]马克思人格论理想人格论大学生人格教育

[作者简介]吴青林(1973-),男,江西吉安人,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工作。(浙江临安3113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4-0049-02

马克思的人格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

哲学角度对人格及理想人格进行了诠释,为人格教育和人格研

究确立了最基本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基础,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

格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的人格论

1.人格是人的规定性。马克思从发生学角度出发,认为人

格包含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两种规定性,并认为人格的自

然属性是其社会属性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

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

成为人。”①无论是研究社会,还是研究人,

“出发点当然是自然规

定性”。②所以,人格作为人的本质的重要表征是以人的形体存

在为前提,一旦抽去人格的生理基础,人格就会成为抽象思辨的

产物。一个缺乏正常生理需要和正常生理机能的人必然缺少正

常的情感体验,缺少与他人正常的社会交往,不可能形成正常的

个性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又由于人是名副其实的社

会动物,不能以孤立的个体形式存在,只能以活动的群体的形式

存在,社会属性才是人格的本质特征。因此,马克思在《关于费

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

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换言之,

人格的实质是人的社会化的性质和水平,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不

断吸收社会思想和行为规范的结果。

2.人格是人的社会实践性。如果说人的生物属性是人格生

成与发展的先天基础,为人格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那

么,人的社会属性则是人格生成与发展的现实源泉,为人格生

成、发展提供了现实性,而在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变的过程中,个

体的社会实践则是联系两者的中介。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

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④在社会实践

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离开社会实践,人无法生存,更不用

说人格的形成和塑造。一方面,个体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参与到

社会中去,才能与他人进行交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社会关

系系统;另一方面,社会关系系统反过来影响、制约人的现实规

定性。马克思关于人格的实践生成与人在人格生成、发展的能

动性充分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并且从个体的生理、心

理、社会三个维度勾勒出人格的整体面貌。在此,我们可以说人

格是指以一定的生理特征(遗传)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中介,在

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个体自主建构的、相对稳定的内部状态与

外部行为的统一体。

3.人格是一个历史性范畴。人格是历史的产物,由社会历

史条件决定的。人的实践活动都要以一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为

前提,并受其限制。

“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

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⑤实

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特征。这决定了人格必须以社会生活和社

会关系的发展为基础,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人格在不

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历史形态,人格的发展也呈现

出不同的层次性: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依附人格、建立在商

品经济基础上的独立人格、建立在产品经济上的自由人格。

二、马克思的理想人格论

1.理想人格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所谓人的全

面发展,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使“人以一种全面

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

质”。⑥即人的潜能、禀赋、素质和能力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

的全面的发展。从而也就成为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的主人,

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⑦人在自由、全

面、丰富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的人

的“全面发展”概念应包含:一是人的智力与体力的全面发展,这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含义;二是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的

发展,包括物质活动能力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三是人

的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上述种种构成了人的发展的普遍性和

全面性。

2.理想人格强调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指出,未来的社会

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⑧。马克思

也曾经使用“自由个性”⑨这一概念表达了他对人作为个体即独

一无二的独特性存在的充分关注。而一个人的独特性,蕴涵着

作为个体的人的本质规定性,着眼于个人有别于他人而在发展

特征上表现出来的内在差异性,因此一个人个性的存在是他的

使命的真正存在。而人的自由发展,就是对这种个性差异性的

肯定,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即每个

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完全符合自己心

愿的自我决定、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只有实现人的个性的自

由全面发展才是马克思的理想人格的最终实现。

三、基于马克思人格思想的大学生人格教育建议

健全人格的形成更有赖于人格培育的教化作用,高校教育

应以马克思人格理论为观照,培养人格健全的大学生,促进其身

心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1.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的结合应成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目

标。建构大学生人格教育,要力戒高校目前把现实人格与理想

人格两者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避免学生要么沉溺现

实而自暴自弃,要么耽于空想而逃避现实的现象。马克思在探

讨人格问题时,既非常注重对人的现实规定性的强调,认为人格

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而发展,

每个人都表现出鲜明而又独特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对人格的

理想状态进行了全新的解答,指出理想人格实现了人同自身、人

同自然、人同社会的和谐共处,克服了人的本质与存在的对立状

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向度。按照马克思人格理论,既不

能用理想人格替代现实人格,又不能忽视理想人格。因此,建构

大学生人格教育应当首先教育大学生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的现实人格,但还必须用理想人格引导学生,以提升学生的生

存价值和生命质量。如果忽视了理想人格的引导,失去了对这

种人格的期待,人就会变成实现社会发展的工具,人格只能片面

或畸形地发展,从而迷失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和目的所

在。只有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和谐统一,才能塑造大学生的健

全人格。引导大学生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在现实中逐步地实

现理想。

2.以人为本应成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基本原则。当前,我

国高等教育处于大变革之中。但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

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效果却难尽如人意,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

兴趣,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坚

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大学生的主动性

和创造性,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个体的独立人格,并针对

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他们作为受教育者的参与程度,使其由

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体现大学生人格

教育的价值。马克思人格思想本来就是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

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其理想人格是自由自觉活动的主体。这

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不仅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而且是人类不

断超越自身,追求理想人格的内在动因。因此,以人为本,以大

学生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享受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尊重他

们个性选择和发展的无限多样性;同时,强调大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

本。以人为本,是当今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

高校人格教育需要认真看待的问题。

3.社会实践应成为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社

会实践的实施目的,在于经过社会实践认识世界并进而改造世

界,实践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一条必由之路。马克思

人格思想认为,实践不仅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如果说“自由自觉的活动”还

只是人的一种抽象本性的话,那么它的实现和确证方式便是人

自身的实践。因此,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注重人的社会性,培养与

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更要注重提

升人的实践能力,激发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促进人的各种潜能

的发挥。这才是马克思人格思想的真谛。由此可见,人格教育

不是思辨的、抽象的,而是实践的。实践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学生

通过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熟悉社会,了解社会,为承担社会责

任、履行社会义务奠定基础,而且还可以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格

教育有机结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格教育,以便于培养

大学生的社会主体意识和公民的主体精神。当然,我们还要认

真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形式,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敢于

创新、善于创新,在内容、规模、时间等方面精心安排,将理论教

学与实践密切结合,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人格素质的

变化要求。

4.高校应努力为大学生人格塑造提供理想环境。不同的社

会环境会使大学生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大学生的思维结构、

思维方式虽然已渐趋于理性,然而他们的思想还未完全成熟,容

易受到社会或周围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这就要

求我们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要针对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

从不同层面不断地优化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营造和

谐的教育环境。在宏观层面,高校要超越“象牙塔”,从社会边缘

走向社会中心,积极投身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与社会相关部

门的沟通与交流,提高高校校园主流文化的社会辐射力度,发挥

社会“大学校”平台的社会化功能,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

提高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成效;在微观层面,要积极整合和运用高

校教育资源,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根据人的全面发展方

向,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确立价值目标体系,形成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所标示的价值目标

的引导下,选择和设计自己的价值目标、生活样式,塑造自己的

健康人格。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对社会环境的“过滤净化”的作

用,尽可能将社会中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

[注释]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45.

②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104.

③④⑤⑧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59,92,294.

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⑦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60.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人格教育 篇7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美好的道德情操是做人之本,一个善良、高尚的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道德情操包括道德观念、爱国情感、亲情、友爱以及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等。在《西游记》中,有一个感人的情节是:太宗皇帝送三藏西行取经时,从地上捻起一点土,放进三藏的酒杯中,三藏不解,太宗说:宁恋本乡一捻土,不爱他国万两金。三藏举杯一饮而尽。所以,西行路上,三藏面对种种富贵权位的诱惑,毫不动心,直指西天。三藏的意志之所以如此坚定,除了他有取真经普度众生的理想,还有就是他对家乡故国的深厚情感。

在教材中,有许多洋溢着爱国情感的壮丽诗篇,如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还我河山”(《满江红》)的呐喊激人奋进;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千古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赤胆忠心,催人泪下……还有屈原、杜甫、辛弃疾、花木兰、冯婉贞等,他们的事迹都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最佳教材。丰富高尚的情感不单是懂得亲情、友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还要关心社会,热爱自然。比如,教师在讲授《归园田居》(陶渊明)、《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爱莲说》(周敦颐)、《济南的冬天》(老舍)等时,要能够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素质

进入初中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就开始形成了。所以,这一时期,一定要重视他们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每个人的一生都很难一帆风顺,心理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这方面,著名作家、哲学家周国平的《人生寓言》二则就是很好的教材。《白兔和月亮》告诉我们对财富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些人遇事总是斤斤计较、贪得无厌、贪图利益,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这样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落难的王子》意在告诉我们要坚强,对困难的来临要做好准备。音乐巨人贝多芬更是可以带给学生震撼的励志教材。教师在教授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应该好好讲讲贝多芬的伟大经历。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交响。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在他全聋后所作。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更何况他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作!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才能做到。可知命运对于人类,只能操纵怯弱的懦夫,而对精神的英雄只能是无可奈何。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文学本质上是一门艺术,她与音乐、绘画、舞蹈等都是相通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感受文学之美。学习诗歌,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学习小说,欣赏小说的人物之美、情节之美。学生感受到了文学之美,才会热爱文学,才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途径

(一)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

课堂阅读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投入激情,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一方面,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要素、思想要素。情感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表情范读、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各种方式,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另一方面,也不能拘泥于教材,要走出书本,善于利用自己的学识,旁征博引,尤其是身边熟悉的生活,把教材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历年的“感动中国”事例就是很好的教材,也可以讲讲自身的经历,或让学生讲述自身的经历,效果更好。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

写作训练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还有学生的情感体验。善于与父母交流、沟通对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但不少家庭的孩子不能很好地跟父母交流。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思想上开始变得叛逆,另一方面,产生了自我意识,不再像小学时期,什么都愿意与父母交流,许多想法他们喜欢和同学、朋友交流,而对父母隐瞒起来。这往往导致初中生与父母之间产生一些小的隔阂、矛盾。其实,不妨通过作文的形式,让学生对老师、对家长打开心扉,进行沟通交流,这大大有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成长。比如,在学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之后,就可以引导、激发学生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欲望,让学生写一封《给爸爸的信》或《想给妈妈说》。除了正式的大作文外,还要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天天写日记,记下每天的发现、感受和感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三)在生活实践中启发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成长归根结底还是在生活实践中。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启发教育。

走出课堂,在生活中更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情感,开启他们心灵的智慧。如,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的语文老师樊阳,隔两三周就带学生去参观名胜古迹和博物馆等,路上给学生们畅谈传统文化思想。他曾经领着学生游览苏州河、外滩,甚至集体去200多公里外的绍兴。在这些行走的过程里,樊阳总是从头到尾滔滔不绝地解说,“就像一个最专业的导游”。他还经常和学生谈当前的热点事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樊阳常常为自己的学生而自豪。他相信,自己不仅在教语文,也在培养一批“现代公民”。“我希望他们慢慢建立起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追求。”他说,“中国需要的,不仅是精英,还有更多有健康人格的人。”

摘要:美好的道德情操是做人之本, 一个善良、高尚的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和自己的学养, 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又帮学生塑造积极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走出课堂, 在生活中更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情感, 开启他们心灵的智慧。

人格思想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初中学生,健全人格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初中学生的性格、兴趣、思想都处在形成期, 他们需要被细心地呵护、耐心地引导。不得不说,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它可以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思想,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让学生变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初中思想品德还能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 让学生变成更好的自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 老师一定要重视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 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要帮助学生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拥有更好的生活,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帮助学生走进青春、了解青春,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帮助学生做情绪的主人, 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 从而拥有高雅的生活。我想很多人想要的生活无非就是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的快乐并且富有情趣。这都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可以带给学生的。

很多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 他们会变得非常暴躁、叛逆, 有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和家长讲, 老师对他们管得越严, 他们越反感, 并且他们会对异性产生一种莫名的好感, 这时候的他们还没有一定的安全知识, 可能会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一生的事情。比如一个八年级的女生, 和一个男生早恋, 最后怀孕了, 连学也上不成了, 因为怀孕了, 家长只能让他们结婚, 可是两个人初中都还没有毕业, 自己都还是个孩子, 怎么能当父母?他们也没有到达法定结婚年龄, 连结婚证都拿不到, 孩子后来生下来了, 但是这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一段时间就分开了。他们由于年纪小, 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 一旦做错事根本就无法承担后果。因此, 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 例如, 在讲《过富有情趣的生活》这一个章节内容的时候, 就应该让学生明白盲目从众心理的危害, 让学生学会丰富自己的生活, 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可以过得非常的有意义, 让学生可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对待生活, 杜绝一切不良嗜好, 追求高雅生活情趣。

二、要帮助学生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由于年纪小, 很多学生不会拒绝自己身边的诱惑, 因此老师们经常发现他们在厕所偷偷地抽烟。很多学生学会抽烟就是因为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 往往一个男生抽烟就会带动一群男生抽烟。我们还发现, 班上有一个人网络游戏玩得很厉害, 他身边的人在他的影响下也被网络游戏吸引, 于是他们就相约一起去网吧包夜, 不回寝室不回家, 让老师和家长担心, 他们却在网吧玩游戏玩得天昏地暗。

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学生不能拒绝身边的诱惑导致的。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富有情趣的生活》和《过健康、安全的生活》等章节内容的时候, 就可以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诱惑, 比如金钱的诱惑、游戏机的诱惑、黄赌毒的诱惑, 也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种种危害, 让学生学会拒绝一些不良诱惑, 同时对身边的潜在危害提高警惕, 学会用智慧和法律来保护自己。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能帮助学生拒绝身边的诱惑, 保护自己, 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安全。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如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能教会学生坚强, 让学生做一个坚强的人;可以教会学生自尊自信, 让学生做一个自尊自爱, 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可以教会学生自立自强, 让他们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家人、什么是朋友, 让学生学会爱家人爱朋友, 拥抱亲情和友情, 让学生在爱中成长;可以让学生学会宽容, 明白宽容是世界上最大的美德, 不斤斤计较;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公平和正义,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觉地维护公平、维护正义;还可以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让学生明白生命的珍贵, 让学生可以珍爱生命、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很多初中生的心理非常脆弱, 他们遇到一点点的挫折就想要放弃, 被老师批评一下就觉得自己委屈得不得了, 跟同学之间闹了点小矛盾也感觉这是自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因此, 在教学《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些章节的时候, 老师要让学生知道自尊和知耻, 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 老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让他们在遇到生活中的一些难题时, 可以淡定从容;老师要让学生学会不依赖父母、不依赖老师, 不依赖同学, 自己独立地处理生活及学习中的难题, 学会独立;老师要给学生分析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和逆境, 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的困境和逆境,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让他们保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总之, 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非常重要, 它能够帮助学生拥有更好的生活, 让学生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能够让学生过上健康安全的生活;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 让学生成为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宽容大度的人。

参考文献

[1]赵清兰.谈初中思品课教学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成功, 2011 (11) .

论蔡元培的健全人格教育思想 篇9

一、健全人格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

虽然吸收了西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影响,但是蔡元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在戊戌变法以前,蔡元培走的是“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辛亥革命的失败将人们对社会的反思由社会制度和器物引入了精神的层面,梁启超曾总结这段历史:“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2]在戊戌变法后,蔡元培认识到:“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始知教育之必要。”[3]1917年1月15日他在爱国女学的演讲中提出:“盖国民而无完全之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为此,他“志以教育,挽彼沦胥。众难群疑,独立不惧”。从此他从教育入手,启发民智,以教育救国。

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救亡必先启蒙,救国必先新民,培养现代人是救国的根本出路。蔡元培曾严厉批评旧封建教育,他认为,在教育目标上,“吾国之旧教育以养成科名仕宦之材为目的。是教者预定一目的,而强受教者以就之”。[4]在教育内容上,传统教育“过分重视人文科学,特别是文学、考据学等……只注重个人修养的尽善尽美,重视培养个人的文学才能,而不注重于科学方面的教育”。[5]在教育方法上,我国传统教育一直以灌输为主,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居于从属地位。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以科举为手段,教育成为了个体追逐名利的手段,同时禁锢了人的思想,限制了人的发展。“君主时代之教育,不外利己主义。君主或少数人结合之政府,以其利己主义为目的物,乃揣摩国民之利己心,以一种方法投合之,引以迁就于君主或政府之主义。如前清时代承科举余习,奖励出身,为驱诱学生之计,而其目的,在使受教育者皆富于服从心、保守心,易受政府驾驭。现在此种主义,已不合用,须立于国民之地位,而体验其在世界有何等责任,应受何种教育”。[6]正是在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救亡必先启蒙、救国必先新民的背景下,蔡元培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国民健全人格。

二、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内涵

蔡元培的健全人格教育思想在不同的时期表述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的内涵是一致的:以受教育者为目的与本体,注重受教育者身心的协调、知情意的统一,追求个性和群性的一致,努力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五方面和谐发展。[7]具体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1. 身心协调。

蔡元培认为,身体是精神的载体,健全的精神和人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健康的身体,精神与身体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的。他说:“中古时代之教育,偏于一部分之心理,而不及生理一方面,诚为偏隘。今也,偏重生理一方面,而于心理一方面均漠视之,不亦矫杆而过其正乎?健全之精神,必宿于健全之身体,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生理之影响于心理也有然;科学知识,美术思想为发达工艺之要素,利用后生之事业,非有合群之道德心,常不足以举之,心理之影响于生理不亦有然乎!”[8]蔡元培主张遵循学生的身心特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尊重生命本身,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让人的发展成为一种自然、科学的发展。

2. 知、情、意的统一。

蔡元培认为知情意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心理有三方面,意志不能离知识与情感而单独进行。凡道德之关系功利者,伴乎知识,恃有科学之作用。而道德之超越功利者,伴乎情感,恃有美术之作用。”[9]只有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才能养成健全人格:“快乐说者,以达其情为鹊者也;克己说者,以达其智为鹊者也。人之性,既包智、情、意而有之,乃舍其二而取其一,揭以为人生之鹊,不亦偏乎?必也举智、情、意三者而悉达之,尽现基本性之能力于实在,而完成之,如是者始可以为人生之鹊。”[10]在蔡元培的健全人格教育思想中,知情意也是不可偏废的,贯穿于健全人格教育的始终“以心理学各方面衡之,军国民主义毗于意志;实利主义毗于知识,德育盖意志情感二方面;美育毗于情感;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11]

蔡元培认为,知识不仅蕴含真理,也传授一种伦理精神。“道德之名尚矣,要其归,则不外避恶而扬善。苟无知识以辨善恶,则何以知恶之不当为,而善之当行乎?”[12]在道德方面,蔡元培赋予了道德以现代的内涵,不仅培养了人的意志品质,而且重新确定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教育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在情感方面,蔡元培认为,陶冶和激发人的情感活动,有助于产生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蔡元培始终把知、情、意三方面当做健全人格所不可缺少的整体。

3. 个性和群性的一致。

在蔡元培看来,只有同时具有个性和群性的个体,才是具有健全人格,因为它们都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指出:“在生物进化史上,看出无群性则个性不能生存;无个体则群体不能进步。”[13]“盖群性与个性的发展,相反而适以相成,是今日完全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标准也。”[14]但是此“群性”非彼专制时代的“群性”而是立宪时代的“群性”。正如蔡元培指出的,个性与群性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养成健全人格,提倡共和精神’。社会的各分子都具有健全人格,此外复有何求?所以第二句话离不了第一句话”。[15]

4. 体、智、德、美、世界观教育五方面的和谐。

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然而当年9月2日,教育部公布的“中华民国”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6]1912年年底他在《世界观与人生观》一文中坚持并发展了他的世界观教育的思想。1918年,他又说:“教育界所提倡之军困民主义及实利主义,因为救时之必要,而不可不以公民道德教一育为中坚。欲养成公民道德,不可不使有一种哲学上之世界观与人生观,而涵养此等观念,不可不注重美育。”[17]在蔡元培的思想中五育各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并且是一个相互联系、和谐统一的整体。他从哲学的角度论证道:“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三者,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观、美育主义二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证道:“军国民主义毗于意志;实利主义毗于知识;德育兼意志情感二方面;美育毗于情感;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从教育学的角度论证道:“军国民主义,世界观,美育,皆为形式主义;实利主义为实质主义;德育则二者兼之。”[18]因此,他要求教育者在进行五育时一定要将其相互联系。

三、健全人格教育思想对现实的启迪

1. 尊重学生的完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经济繁荣的时代,人们往往变得急功近利,教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它不再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场所,而是变成了投入经济生产资格塑造的场所,教育附属于市场,等于将人降格为物和商品,或许可以获得短期的繁荣,但是长期来看,却表现出一种短浅目光,人的人格和精神被物质化的市场遮蔽了,人变得片面和工具化。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人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统一,是知情意和真善美的统一,是个性和群性的统一,是德智体美等的统一。人是在精神统摄、整合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人的本质不足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9]这一论断揭示了人是全面的、不可分割的。在生产劳动中,人们形成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经历造就不同的个体,并在这些对象性活动中结成了共同维系人的生存的关系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德智体美等个而发展。

蔡元培在论述诸育并举、多育互通时曾说:“譬之人身,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20]现在人文学科因为不能创造物质财富而遭轻视,理工科因为巨大的经济潜力被看好。教育依据市场的价值判断,将人变为物和商品,师生关系也成为创造财富的合作伙伴,师生之间的情感和精神交流都被物欲的世界遮蔽,完全成为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教育是神圣的,因为她是为了完整的人的,为了人格的健全的,不能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附属品。

2. 尊重学生的个性,弘扬生命的多样性。

蔡元培提倡的健全人格实际上就是自由人格:“所谓健全的人格……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意思亦相契合的”,它反映社会在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过程中,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转型中,个人内在精神特质的变化,它体现了人的启蒙和解放。蔡元培的健全人格教育,就是从培养健全的自由人格的教育目的出发,以平等、自由和人权等现代性的价值去改革旧教育,构建现代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原则,赋予教育以现代性自由品格,也就是自由主义教育品格。

《学会生存》指出,传统教育有两个根本的弱点:“第一是它忽视了(不是简单地否认)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和手段。第二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21]人的整体性和人的独特性是一致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融于共性之中,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如果把个性与社会性对立起来,教育也只强调其社会化的育人功能,而不提其个性化的功能。教育应该培养个体的个性和独特性,独特性不单单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个性得以确立的表征,越是具有以主体性与创造性为底蕴的独特性,个体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个体自我实现的程度就越高,那么个体内在潜能的实现程度也就越高。历史发展表明,越是高度个性化的社会,社会越和谐,越丰富,越充满生机和活力,社会的整体力量越强。相反,越是个性受到压抑的社会,社会的维系靠的是外在的强制,社会内部缺乏和谐,社会的整体力量就越弱。我们的教育要真正起到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就必须秉着彰显学生的多样性的理念,塑造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

总之,我们要真正培养现代性的人,就必须以人为本,从受教育者本体着想,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宗旨,尊重人的完整和个性的人。

参考文献

[1]陈平原.追忆蔡元培[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1996:6.

[2]梁启超.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833.

[3][17]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328.

[4][5]蔡元培教育论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207

[6][14][15][16]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5,581-582,582.

[7]蔡元培研究会.论蔡元培[M].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39.

[8][9][10][11][12][18][20]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中华书局,1984:412,412,248,134,183,135,135.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56.

人格思想 篇10

一、主题性人格教育的原则

1. 内化性原则

内化是一种主体性活动, 使通过内化, 使个体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品质。此过程中, 教育对象通过实践和感悟, 把教育信息纳入自己原有的价值体系中。是一个由“知道”到“理解”到有所体会的过程, 其中有所体会说的就是内化的结果。要想最终得到内化的结果, 需要学生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包括社会活动、实习实验、科研活动、体验生活、文化熏陶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深刻认识到自己身上应肩负的责任, 应有的精神, 懂得与人相处的的方式, 在不断的内化的过程中, 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培养集体精神, 是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真正得以“内化”和“升华”。

2. 以学生为本原则

传统大学的德育教育往往存在一些弊端, 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倾向。因此在进行主体性人格教育的时候, 首先要把大学生当成“个体的人”教育的目的在于要把“个体的人”变成“独立的自己”, 尊重学生的地位和尊严, 了解学生的需要, 改变传统上“师道尊严”的观念和空洞说教的灌输性授课方式, 营造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教育气氛, 建立相互尊重, 朋友式、同志式的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而唤起大学生的自我人格意识, 形成主体意识, 实现人格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3. 个性化原则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往往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 成了空洞说教, 忽视了大学生给人体需要与个体价值, 以及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互相转换, 最终造成了大学生的知行背离, 造就了虚假人格。

二、主体性人格教育的内容

1. 生命教育。

当前人类物质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社会主体需要一个突出的内容来展现对生命的关照和关爱, 关照社会生命的生存和生活, 关照生命的信仰和超越。一方面生命教育要遵循生命的发展原则, 以关注学生生命活力、生命价值为基础。另一方面, 生命教育教育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珍视, 教导学生如何珍视自己的生命, 懂得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掘自我意识、挖掘生命价值, 珍视自己生命同时珍视他人生命, 以爱带人, 奉献社会, 达到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2. 公民教育。

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条件下, 这种意识强化显得更加必要。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对于诚信市场文化环境, 履行公民义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国家和民族力量的支撑, 个体的主体性就无法存在。通过公民教育的有关课程的学习, 把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3. 信仰教育。

人格思想 篇11

关键词:青少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青少年健康的发展,是时代的需要、祖国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因此,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关系到祖国的长治久安,青少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祖国的未来,必须具有健康人格,青少年时期基本上处于中学阶段,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完善自身体系,重视人格教育。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的瓶颈

1.青少年心理不健全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儿童向成人的国度,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处于半成熟时期,由于知识的储备量较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独立性较差,判断力不准确等,所以此时的青少年在面对如何选择未来的职业,如何对待朋友,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时,其心理上是充满矛盾的。青少年学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态势,他们思想开放,保守意识不高,敢说敢为,做事不计后果。这些不良行为将会使他们难以承受各种问题带来的困惑,进而导致他们心理的不稳定,各方面都有待提升,并且提升的空间较大,可塑性较强。

2.思想意识差

青少年正处于人格、价值观方面的塑造期,对事物、是非的辨认能力不足、模糊阶段同时,同对道德相关方面理解不足,极其会受到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和行为所影响。他们认为独立就是不受任何人管制,凡事都由自己做主,不考虑后果。随着岁数的增长对老师和家长的意见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对生硬的教育方法也敢于表示反感,更喜欢“小团体”或“自由”行动。但是,他们思想简单,缺乏辩证的方法和丰富的社会经验,观察问题易片面和偏激。导致考虑问题不全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1,建设和谐校园

人际关系建设是社会各个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在校园集体中也不例外。在学校文化中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一线的教学工作中。无疑会很好的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效果。首先,我们要从整体上保证我们的校园文化是和谐互助、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其乐融融的氛围。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学校领导和领导之间、教师和领导、学生和老师、老师之间及学生之间都要保持好的氛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此观念根植于内心,时刻保持微笑状态,尊重领导和同事,爱护学生和同学,整个校园的和谐氛围就会蔚然成为,显而易见会提高学校整体的人际关系。其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比如作为学生要尊敬老师,作为老师更要爱护学生,老师和学生互敬互爱,彼此可以成为良师益友。再次,领导和老师也要处理好领导和下属的关系,为学生做好榜样,引导学生积极的处理人际关系。作为领导不但要做好与老师的沟通工作,多多体恤老师的工作和生活,在下放权利的同时也要监管他们。同样,作为老师要积极配合领导分配的任务,并及时汇报,积极促进事情的发展良态。我们更应该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投入情感,从情感出发才会感化人心,内人深处充满了爱意,才会给予社会爱的回馈。青少年阶段的学生能够在这充满爱的校园里潜移默化,一定会结出充满爱的结果,并会很好的塑造身心健康的青少年,塑造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道德情操。

2.开展心理思想教育活动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国不断的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作为一线教师可以下意识的将心理学的理论为支撑来教导和启迪学生,试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比如目前学生的压力也有所增加,不论是学习上的还是家庭上的,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沉默低落、郁闷不欢、闷闷不乐、甚至上课无法集中精力,思维反映迟缓的症状。我们可以将教师装扮为更加光亮、鲜艳绿色,有利于缓解紧张疲劳的情绪,同时也有利于通透心境,调整状态,大量的实践证实了其简单有效的可操作性、和辅助性作用。

但是,我们中学教育要建立一个完善思想政治体系,要为请好年塑造健康的品格,这些往往是不够的。我们要搜集、研究讨论、多元化的教学经验,来加以完善我们的不足。这个过程必定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够完成,必定是长期性和系统新的,但是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懈怠。更要将体系的而建设和学生人格的塑造平衡好,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我国的教育水平也会取得更上一个阶段,也能为初中教育的提高提供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丽艳.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J].传承,2008

人格思想 篇12

1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内涵

“君子”一词早在《尚书》、《周易》、《诗经》等一些先秦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但最初的“君子”是贵族统治者的专称, 专指社会上位居高位的人。后来, 到了春秋后期, 出现了“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的混乱局面。面对混乱的社会现状和日益滑坡的社会道德标准, 孔子提出了最为理想的人格形象———“君子”, 希望通过这种理想人格重塑社会道德标准。孔子对“君子”作了新的诠释并大力倡导, “君子”逐渐从身份地位上的概念演化为道德品质的内涵, 成为代表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名词。如“谦谦君子”[1]。“君子”作为孔子学说中的理想人格范式与“小人”是相对的。“君子怀德, 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3];“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4];“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5]。在孔子看来, 君子形象是内外美兼修的统一, 既要有“仁者爱人”的伟大情怀, 又要有得体高雅的仪表言谈。

相对于“君子”, “人格”是一个出现较晚的词。“人格”, 即“为人之道”, 是指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个人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因此, 儒家思想者们将他们所提倡的“理想人格”称之为“君子人格”。

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特质

2.1 君子要有“仁爱”的情怀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也是其人格理论的基点。以“仁”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道德情操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染力, 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仁”作为君子的根本品德, 它的实质就是爱人。所谓“爱人”, 是一种对人广博的爱心、善心, 也是君子一种美好的品德。子曰:“弟入则孝, 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6]。在此基础上, 孟子还提出了“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7]。可见, “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逐步向外延伸的一种由己及人再到万物的人道主义博爱精神, 即概括为“仁者爱人”。具有“仁者爱人”的伟大情怀这是作为“君子”的必要条件。“仁者爱人”是一种道德理想, 是一种仁爱无私的精神, 也是一种博大容忍的胸怀。儒家认为“君子”应该是这种理想的祭奠者, 是这种精神的追求者, 是这种胸怀的体现者, 是这种品行的践行者。

2.2 君子要有重义轻利的素质

重义轻利是儒家“君子人格”基本的价值观。君子穷不失义、弱不丧志。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在利益面前, 君子看重的不是个人之利的得失, 而是是否符合道义。他还强调:“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8]。义是君子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准则。孟子主张面对富贵利禄时要有一定的取舍原则,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9]。作为君子可以对名利富贵有所追求, 但强调这种追求应服从于仁义道德。君子应该“心不役于行, 神不逐于物”, 应该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追求道德的完美和心灵的净化, 鄙视、贬低那些只顾蝇头微利的人。义利之争, 赞成义放在第一位, 见利忘义, 君子不齿。

2.3 君子为人处世要和而不同

人际交往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 讲求“人和”, 致力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美德。“和”不只是一种气氛, 更重要的是一种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儒家君子倡导的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和是对不同事物进行协调, 利用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性进行的相互补充。而同则是相同事物的排比, 不可能产生相互补充的整体效应。孔子认为, 君子追求仁道既要坚持道德原则, 同时对待具体事物时, 又要灵活处理。坚持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是以儒家思想中的“仁德”为道德依据, “和”是“仁”在道德品质中的另一种表现。因此, 孟子认为以“仁”处世, 存心体仁;以义求“仁”, 注重大体的人就是君子。在对待人际关系时, 不能以己律人, 而要力求“仁而不同”, 保持一种“仁民爱物”的人生境界, 以博大的胸怀对待他人。所以, 君子一生应以仁为自己行事的最高准则, 怀着一颗爱心, 根据不同的对象, 采取适当的方法, 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 将社会缔造成一个互敬互爱、充满温馨而又秩序井然的和谐世界。

2.4 君子必须要有诚信的品性

诚, 作为一般概念, 具有真实无妄、诚信不欺的意思。“诚”与“信”两字的意义是相通的, 古人言:“诚则信矣, 信则诚矣”。所以, 人们常常将诚实的人称为信人、信士。孔子认为“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哉”。孔子把信比喻成大车之輗和小车之軏。輗、軏均为古代车乘的关键部件, 车无輗、軏不能行走, 人无诚信则难以立足。孟子认为“以信接人, 天下信之”, 只有自己对人守信, 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诚信是君子为人处世的一个根本准则。君子恪守的诚信, 即言行一致, 行之必可言, 言之必可行。没有诚信, 言行表里不一, 是君子所不齿的。

2.5 君子崇尚刚健自强的精神

《易传》中“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即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 一定要具备一往无前, 奋发向上, 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孔子说:“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10]。孔子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也是孔子对君子的期望。意思是说, 君子要关心现实, 努力实践,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孟子提出, 君子要承担自己的使命,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11], 正是这种坚定的意志, 又构成了君子所具备的一种品格。

3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现代转化及其现代价值

3.1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现代转化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所蕴涵的诸多品质经过历史的洗练和筛选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成为现代君子人格道德品质建立与成长的内在动力。然而, 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是一种“大人理想”, 这种大人理想主要是针对社会管理者而言的。而且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 因此这种理想人格必然带有剥削阶级的特征, 并不具有普适性。我们必须对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中不合理的因素予以剔除, 转化古老的形式, 注入时代精神的精华, 使其适应世易时移的现代需要。

1) 提倡“谋道”精神

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宣扬“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到旧社会经济体制片面推崇义而贬斥利, 长期片面的价值导向使人们养成了重义轻利型人格特质。君子的“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也确立的是一种“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这种人格特质在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下, 很难从物质利益上激发和调动人们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君子人格中君子只讲义而不讲利, 而应倡导在义与利的选择中更重义。“义中之利, 君子所贵”,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的格言使君子在重视道德价值时, 也以贫贱为耻而孜孜以求功利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 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开始滋长起来, 许多人也沦陷于奢靡的物质生活中, 贪图个人享乐,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和提倡君子的谋道、守道精神, 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念。正其义以谋其利, 明其道而计其功, 把经营之道与做人之道结合起来, 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 确立竞争观念

竞争是人格完善的一种动力机制, 现代竞争行为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君子人格强调自强不息, 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与现代社会发展中要求的树立竞争意识不谋而合。然而传统君子观念中也提倡一种满足现状、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 这显然与现代竞争观念是相悖的。而且现代社会提倡竞争, 但并不能一味的因竞争而失去公平。因此, 我们又必须学习君子“揖让而升, 下而饮”的公平竞争精神。克服惰性、走出平庸、强化竞争意识, 这样我们才能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有一席之地。

3) 确立法制观念

“治生乎君子”, 是说君子安分守法才能使天下得到较好的治理。虽然, 在传统社会中实行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但君子作为“道法之总要”所养成的纪律观念和守法意识, 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儒学君子理想人格具有自律、自强的精神, 并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君子“细行律身”, “不以恶小而为之, 不以善小而不为”, 在家庭中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道德教育、道德感化固然很重要, 但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中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养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 去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的发展秩序。因此, 在提倡道德修养的同时, 我们必须强调依法治国, 这也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需要不断增强法制意识, 树立法制观念, 培养守法精神。把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个人道德修养与今天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法治相结合, 提倡公民良好的守法精神, 才能推动法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 使社会建设日渐趋于完善。

3.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

第一, 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有助于加强现代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合作关系。“仁”既是道德范畴的核心, 又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准则, 而且还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君子人格突出的“仁爱”, 与现代社会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有着内在的契合性。在社会发展中倡导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有利于建立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目前,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 但也存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贫富差距较大等客观事实。这就需要社会成员能积极发挥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 向社会的弱势群体给予帮助, 先富带后富达到共同富裕。另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在很多方面的交往中奉行利益交换原则, 人与人之间缺少了真情, 变得冷漠、互不信任、相互防范, 导致新的利益观念和心理冲突。因此, 我们要使中国传统特色的君子人格发扬光大, 促进民族人格更快地提升到现代境界, 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 (下转第31页) 的人际、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 儒家君子人格中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中义利统一的价值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市场经济条件下, 种种原因造成了部分人的人格侏儒化、市侩化、追逐金钱财富、崇尚享乐的物质主义。君子轻利的观点固不可取, 但“义然后利, 以义驭利, 因义生利”的思想强调人们应该在合乎道义的原则下, 采取适当的方式取利的观点, 有助于从社会心理上遏制金钱拜物的滋长蔓延, 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价值观念, 并最终确立“见利思义”的价值观, 从而抵消“利益最大化”对市场主体的片面化误导, 克服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 儒家君子人格中的“诚信”与社会市场经济中讲求信誉, 信誉至上的原则是相契合的。君子恪守的诚信有两个含义:一是, 守信, 就是要讲信用, 言行一致;行之必可言, 言之必可行。二是, 值得信赖, 能够被信赖。讲求信用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一个根本要求, 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虽然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市场运行中缺乏诚信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与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是相悖的。因此, 我们必须弘扬诚信, 培养人们的信用意识, 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

第四,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根本, 也是一个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生命力的体现。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 需要每个社会成员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 树立远大而正确的理想, 增强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这是现代市场经济主体必备的品质。然而, 当今社会中, 很多人不仅没有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反而存在心理极易失衡, 常常感到失落和孤独, 并且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忧虑等问题。积极倡导先秦君子人格中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方面可以增强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另一方面为培养人们奋斗拼搏的精神、乐观豁达的气度并最终实现现代人也有积极影响。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蕴涵丰富, 对其进行批判继承并赋予时代精神, 使其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 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摘要: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强调“君子”应当以“仁”为本, 以“礼”为质, 并具备重义轻利的品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诚信的价值观念。先秦儒家君子人格进行现代转化之后, 对于当代社会提升国民精神境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 2011.

[2]论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0.

[3]孟子[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上一篇:企业管理风险防控研究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