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人格(精选12篇)
心理人格 篇1
儿童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 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的基础, 坚强的意志, 良好的自信心和人际关系, 较强的社会适应力, 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也是以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的。然而家庭教育的偏差严重地影响和困扰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是期望过高, 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们琴棋书画样样皆通, 超负荷的家庭课外学习, 从而变得厌烦、急躁, 最终一事无成。二是在物质上过分满足孩子, 不少家长只求孩子成绩好, 而物质上, 生活上对孩子有求必应, 使孩子潜意识中形成唯我独尊的意识, 以自我为中心, 好逸恶劳, 心理承受力和抗挫力差。三是放任自流或简单粗暴。种种误区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因此在启蒙阶段的小学教师, 我们应该倍加关注儿童心理, 努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一、以人为本, 在实践中提高抗挫能力
传统的封建家长武断式的教育方式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能培养出循规蹈矩, 缺乏创造力和开拓精神, 遇到挫折就一触即溃的学生。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引进民主和开放式的教育思想, 学校或班上组织的各种活动, 教师都应减少包办代替的程序, 尽量避免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参与者, 不要总担心学生的自我组织, 自我管理弱, 要让学生成为组织者, 教师完全可以成为参与者, 指导者。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培养组织和领导能力, 还能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团结起来战胜各种困难, 从而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迎难而进的抗挫能力。
二、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树立健全人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只有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 教师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的特点、学习的兴趣、个性爱好等。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努力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维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努力张扬学生的个性,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还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以爱感染学生, 培养爱心和同情心
教师应以宽容豁达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这种爱不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 而应是师生人格上的绝对平等。只有这样, 才能真诚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那些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的学生。例如婚姻破裂家庭的孩子, 他们长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难以享受到健康快乐的生活, 我在平常的教育中, 对他们更要多一些关注, 并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其他孩子不以另类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使他们融入到整个集体中, 并享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 使他们逐渐明白这个世界并非处处都是冷酷的, 从而不再以仇视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其次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向社会和他人献爱心。如:组织他们以实际行动去帮助灾区人民和身边有困难的人, 在活动中不要过分注重捐款的多少和出力的大小, 应重在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建立起爱心的支撑点, 对帮助学生克服孤僻的心理和自私自利的毛病大有裨益。
四、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 培养责任感
信任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如:收发作业本、轮流值日、擦黑板、开关教室门或其他一些临时性的工作。这些事情在老师看来微不足道, 很简单, 而对于学生而言, 能够增强他们管理事务的能力和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对于孩子进入社会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待一切也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必不可少的任务, 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 它需要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重视, 密切联系, 相互配合。
心理人格 篇2
近年来,因中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而造成的社会问题频频见诸于新闻媒体。这说明,中学生青春期问题教育已刻不容缓,如果延误时机,将会给他们、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而我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类学生,有义务有责任去重视中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故此我选修了这门课——青春期心理与人格教育。我想即便是以后不做老师,为人父母这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门好课。
总体而言,选修了这门课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了解了青春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1)知识层面,即性心理学、性生理学、性社会学、性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2)技能层面,即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青春期困惑、疑惑及问题的实际技能,如这样建立自信,如何发泄感情,如何和异性相处,如何处理失恋等等;
3)态度层面,即对性别的态度和对性的态度,如男孩对女孩的平等态度,对性问题的科学态度等等。
下面我将详细谈谈我的体会和感受,青春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发展的特殊时期,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步入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孩子到了青春期,迎来了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这一时期,不论少男还是少女,他们在身体内外部都将会发生许多巨大而奇妙的变化。心理上,青春期也是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和动荡期,在矛盾中形成并慢慢趋于成熟,是一个自然 的过程。我们将来作为老师及父母应该注意尊重与信任青少年,多与他们交流感情,了解他们的心理,协助他们把生活安排得充实且有意义。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最明显的表现,一般家长和老师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显得非常急躁,对孩子突然的叛逆表现认识不够,轻则训斥,重则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镇压”,从不去分析和理解孩子的行为,以为孩子长大了,不愿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就是不尊重家长和老师。这样做的结果是更激化了矛盾。要知道,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叛逆,女孩子比男孩子出现得更早一些,一般从初二到高二阶段会表现得更明显。孩子毕竟是孩子,其自制能力差,不能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也没有学会去体谅别人的心理感受。将来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面对孩子的过错和过激表现要宽容、克制、理解,给予更多的尊重和关爱。遇事一定要用商量的口气,给孩子自主权利,千万不要命令和训斥。当意见不一致时,先让孩子讲讲理由,然后分析利弊,最后再做出决定。作为家长和老师,这个阶段要主动积极地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帮助孩子解决心理矛盾,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恋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生理成熟及性意识觉醒是青春期孩子早恋产生的身心发展方面的主要原因。毋庸置疑,早恋不但会使学生精力分散,严重影响其正常学习,也会转移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影响到班级和学校的学习气氛。但由于早恋行为的产生是复杂的,早恋双方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所以,对早恋孩子的教育策略必须讲究艺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首先我们要端正青春期学生对早恋的认识,采用恰当的方法疏导青春期孩子的早恋情结,比如故事说理法、活动转移法、比喻说理法以及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加强青春期“性”与“爱”的教育。我们不但要对青春期孩子进行必要的、科学的性教育,而且要以科学的、严肃的态度对待性教育。指导他们掌握性心理、心理卫生和保健卫生知识,以消除他们对异性的神秘感,树立正确的性意识,以平常心迎接“青春信息”。
我们也不能忽略网络成瘾症,部分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客观原因包括:网络本身的诱惑力、家长教育子女的知识贫乏、学校网络教育的缺乏、网吧监管的不力;主观原因包括:青少年神经中枢的异常状态及病态心理。这都可能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帮助他们走出困局。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了解网络给我们的便利及负面影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让书籍占领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业余时间,让书的营养开阔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这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学完这门课程,收获很多,体会感悟也很多,篇幅所限就不在这一一列举。其实谁都是从那个阶段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只要用多一份的耐心和热情去对待青春期时代的学生,给他们正当的人格教育,祖国未来的花朵都会茁壮成长的。
克服人格障碍 培养健康心理 篇3
人格障碍的类型
人格源于拉丁文的“面具”一词,是指由遗传决定的个人先天素质以及后天发育与习得性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与个体在行为、认知、感情等方面有别于他人的独特性。人格是以性格为核心,包括先天素质,受到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心理的、社会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 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性格是个体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生活过程中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气质是指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是否容易动感情,情绪反应的快强弱、持续性,记忆的快慢都是气质的特性。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显著性地病理性增强,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明显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者终生。因此进行心理保健,必须重视人格障碍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1.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也称强迫固执性格,多见成功的男性,主要特征是做事犹豫不决,思虑甚多;做事苛求完美,反复核对,注意细节而忽视全局;过于严肃、认真、谨慎,缺乏幽默感;循规蹈矩,缺少创新与冒险精神;坚持己见,要求别人按他的规矩办事;焦虑和悔恨的情绪多,愉快满意的情绪少。强迫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要求严格和完美,容易把冲突理智化,具体化,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在处事方面,过于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认真而重视细节、忽视全局。常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做出决定。他们的感情以焦虑、紧张、悔恨时多,轻松愉快时少。不能平易近人,难于热情待人,由于对人对己都感到不满而容易招致怨恨。
2.攻击型人格障碍。攻击型人格是青少年期和中年期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患者情绪高度不稳定,对事物往往做出爆发性反应,极易产生兴奋的冲突,行为爆发时不可遏制。心境反映无常,办事处事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易与他人冲突和争吵,稍有不合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患者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不能维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经常变换职业,多酗酒。
3.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又称为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爱嫉妒对他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和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他人,但从来不相信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他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容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强;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具有偏执性人格障碍的人,看问题带有严重的偏见,且固执己见;喜欢议论他人的短处,吹毛求疵,挑剔他人的毛病,注意事物的消极面,不愿意夸奖他人的长处和肯定他人的成绩,看不到事物的积极方面,总认为他人不如自己;当他人尤其是周边的人受到重视、得到好评时,会产生强烈的妒忌心和严重的紧张不安感,心神不安,似乎浑身上下都不舒服。
健康人格的培养
心理学理论和历史经验都证明,人通过自我情绪、情感等心理调节和控制,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从而达到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从心理健康维护的角度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人生最高境界就是快乐。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处事态度,具有乐观心态的人往往将人生的感受与人的生存状态区别开来,认为人生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心理感受,即使人的境遇由于外来因素而有所改变,人们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但却可以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去调节自己的心理感受,尽量使其处于最佳状态。英国思想家伯兰特-罗素认为,人类种类各异的不快乐,一部分根源于外在的社会环境,一部分根源于内在的个人心理。
2.树立冷静平和的心态,克服焦灼浮躁的心态。冷静的心态往往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认为,在影响人的健康和长寿的因素里,精神和性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点,同先天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更主要的是由后天社会环境影响决定的。面临灾难与烦恼,必须冷静,反复思考,明察原因,这样才能使你很快稳定惊惶失错的情绪。
3.培育知足隐忍的心态克服贪婪奢侈的心态。人人都有欲望,并且有些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但人同时又是有理性的,应该而且也能够把握好欲望的“度”。人活在世上,有些东西应该得到,也能得到;有些东西不该享受,也不能攫取。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在不知足中绝对地追求,在自得其乐中相对的满足。知足,使得人在自我释放和自我克制之间,砌筑了一个生命安顿的心理平台。在“见好就收”的意义上,提前规避了未知的风险。知足常乐,在相对满足和绝对追求之间,重建了一种平衡。人有欲望是正常的,可怕的是欲望滔天,无法控制。盲目的知足并不可取,只有做到知足隐忍,才是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
4.保持宽容豁达的心态克服孤独抑郁的心态。孤独,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孤独感在人的思想上、行为上的体现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长期脱离人群的“有形”的孤独;一种是身处人群之中,但内心世界却与生活格格不入而造成的“无形”的孤独。第二种孤独感是十分有害的。一个长期被孤独感笼罩的人,精神受到长时间的压抑,不仅会导致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影响自己的智力和才能的发挥,也会引起人的心理上、思想上的一系列变化,产生诸如思想低沉、精神委靡,失去事业的进取心和生活的信心。
抑郁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是痛苦、愤怒、焦虑、悲哀、自责、羞愧、冷漠等情绪复合的结果。它是一种广泛的负面情绪,又是一种特殊的正常情绪;抑郁超过了正常界线就转变为抑郁症,成了病态心理。由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抑郁有时间长短、程度强弱之分,抑郁心态是可以调整的。
自古以来,宽厚的品德、宽容的心态为人世所称颂,心胸狭窄被认为是一种病态。所谓宽容的心态,就是以宽阔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宽容本身包含着谦逊,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宽容不仅是一种与人和谐相处的素质,人人崇尚的品德,更是吸纳他人长处充实自我价值的良好思维品质。世界上的事,各有各的妙用,任何事物都可以活用,都可以协调。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树林子一大,什么鸟都有。彼此的和谐相处需要彼此都拥有宽容的心态,坚持自己和个性,也承认他人的性格。面对千差万别的现实世界,宽容是我们现代人适应社会的必备素质,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豁达是宽容的外表现和必然的结果,能做到宽容的人必然豁达。豁达决非圆滑世故,不是刻意逃脱,不是放纵闲适,豁达是人生的高境界、大追求,亦即放达、旷达、通达,豁达贵在有“达”,豁达能成就光辉的人生和事业。“不谦恭、不和睦的人,不但会遭受物质的损失且将失去生活的情趣。”莫泊桑的名言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凡事看开点,超脱点,得到的无疑是潇潇洒洒、轻轻松松的生活。
关注学生心理 塑造健全人格 篇4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生理、心理发育快, 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我们一定要注意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 才能解决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现阶段国内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 学习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个体的生理和心理, 证明学习是一项极为艰难、痛苦的脑力劳动。小学生主要先通过“游戏—学习—游戏—学习”循环往复的学习活动, 再慢慢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 所以小学生对于许多的学习事件 (如认真听讲, 回答问题, 家庭作业, 测试调研……) , 可能因缺乏自信心而无法应付, 导致其紧张和焦虑。当前社会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 当他们面对这些难以应付甚至无法完成的需求和期望时, 有的学生就会感到心慌、暴躁, 无法集中注意力, 更严重的就会出现在学习时咬手指、四肢不受控制等不良学习习惯。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 现在的教学机构、家长过分偏向发展学生的智力, 对学生分数的太过重视, 使得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任务繁重的现象。除了在学校该学习的基本任务外, 一些家长和教师还给学生额外增加了一些负担, 如:“奥赛”班、特长班等, 导致学生休息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使得他们应该有的童年乐趣也丧失了。
近年来, 虽然教育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但最终需要应对考试一直是学生所要面对的巨大问题, 再加上父母给予他们过高的期望, 使得他们在学习上压力很大。而随着年纪和年级的逐渐升高, 各种问题就暴发出来: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分散等。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考试焦虑, 特别是在高中, 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导致高考生面对高考要承受焦虑等症状。
2. 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在小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平时我们也会听到家长这样说:“孩子上小学之前很听我的话, 怎么一到了小学, 就不听话了, 叫他做作业偏不做, 但只要是老师说的话, 就一定会去做。”可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但是, 据调查, 目前的小学教育已经凸显出一些在师生关系方面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第一,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 对他们缺少尊重和信任, 使学生有心理对抗;第二,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缺少真正的民主、平等、公正, 使学生难免会有不满情绪。
在小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 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显得尤为重要。当他们进入学校时, 明显表现出缺乏沟通经验和技能, 他们总会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够友善, 对自己不够理解, 就很难与别人很好地交流沟通, 更别说是融入集体生活了。现在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 使得现在的孩子非常任性,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自大, 不懂得包容, 造成了交往上的困难。
3. 成长发育的烦恼。
进入高年级后, 部分学生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 这时候, 他们开始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比如相貌和体态, 对异性的同学也会产生一些好感。但是, 此时他们的心理成熟度与生理发育并不在同一层面上:一方面渴望着成长, 一方面与同学关系的紧张, 加上学习成绩的高低等一系列问题, 使得他们的心理也会随之跌宕起伏:压力、困惑、迷茫。
三、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面对学生心理健康这一话题, 学者们也进行了思考, 并从不同的角度, 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针对该问题的解决策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
学者们通过研究认为, 建立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策略, 同时也需要学校、家庭两方面的通力合作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王晓茜觉得现在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在一些地区已引起了家长、老师的关注, 学校也已开设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 但实施的力度还不够强, 还需要整个社会加大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传活动, 使家长、学校、老师能够自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一些学者评论, 对于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有障碍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他们的心理更加脆弱, 需要教师张开双臂理解、包容, 用循循善诱的关怀帮助他们走出心理上的困难, 用耐心地辅导帮助他们战胜种种挫折, 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
2.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肖新燕等一些学者则更强调教师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教师只有心理健康, 才能正面影响学生。而作为教师的直接管理者———学校, 就更应该树立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教师的重要性。要求教师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并加以运用, 使自己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艾德平等一些学者觉得要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需要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融合, 学生需要的是一个能尊重自己的、会沟通、公平公正的老师, 所以作为教师, 应该尽量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 走进学生的内心, 在处理事情时做到公平公正。
3. 结合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
张庆老师认为首先可以从引导学生自我欣赏方面进行调控, 他认为心态乐观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新事物, 而当一些不良情绪产生的时候, 就会影响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 比如厌恶、排斥。其次, 让学生认识自我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基本, 教师要给学生指引道路, 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 发挥自己的潜能, 以达到发展的最佳水平。最后, 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情感在教育教学活动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喜怒哀乐, 并适时调控, 以帮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它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阶段。所以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 需要更加重视, 从小抓起,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基。
参考文献
[1]张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现代阅读, 2011, (19) .
人格心理学论文 篇5
一、小组活动在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理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在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在知识层面,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了解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内容、历史和方法,明确人格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技能层面,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掌握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和知识解释、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中人格心理现象及问题,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心理学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希望培养学习者对人格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科的兴趣。[3]
在此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小组活动,主要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分组讲课、讨论、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科研调查,等等。小组活动在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大致可以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对教学对象的分析。人格心理学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如下:
①经过一年半的大学专业课学习,已经学过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科目,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掌握;
②已基本适应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并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方法;
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乐意尝试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④学生已基本具备运用心理学基础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①人格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是由诸多人格理论学派组成,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特质理论、人格的生物学派、认知与人格等六大理论学派,其中有些内容在以往学习过程中涉及到且已经重点讲过,但同样也是人格心理学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②人格心理学中有诸多适合学生讨论、辩论的问题,如人性问题、决定行为的因素、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性格是否决定命运等主题。
③人格心理学中有些问题适合采用心理剧的方式,如,不同对象之间的自我表露,通过小组合作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的形式,让学生深刻领会抽象的研究结论。
再次,对教学条件的分析。
①上课教室为多媒体教室;
②图书馆内有大量的心理学参考书目及期刊资料,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保障;
③同是大学生群体,有利于进行学生人格方面的调查研究等。
二、小组活动在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形式与过程
1.分组
运用这一教学策略,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搭配分组,每一组中人员的水平程度大致相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自愿分组;还可以按学号进行随意分组。每组人员不宜过多,可维持在4~6人一组。每组自荐或指定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组活动的开展。
2.教学任务布置
小组活动在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教学和科研两大主题。
首先,在教学方面,每个小组都要对人格心理学课程中比较熟悉的内容进行选择,作为该小组的讲课内容。主要过程是通过小组内各成员共同查阅相关资料,经过共同讨论,确定讲课内容;然后根据选择的内容,通过合作做出相应的课件并写出本次课的教案;然后,小组成员共同推荐一位本小组中擅长演讲的学生走上讲台,为全班学生讲课。内容讲授完之后,先请台下学生对小组代表的讲课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评价,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讲课情况进行补充,且对该学生的讲课情况进行评价,指出其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以供全体学生参考。
其次,在科研方面,教师首先提供一系列的论文题目。各小组成员通过共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个题目作为本小组调查研究的内容,当然也可以由小组自拟题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情况进行督促和监控,了解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每周都有要达到的目标,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在学期末,每个小组完成5000字左右的调研报告或研究综述,且在班内做研究汇报。每组汇报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接受台下学生的提问,组内成员进行回答,教师最后对该研究进行点评。另外,结合各小组的意见,也可根据各小组所作的工作进行相应的评定。
另外,在教师上课过程中也应体现小组活动的形式。如,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对一些不同类型的人格研究主题,通过小组合作,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让学生对该研究有深刻的体验。
3.作业
作业是通过每个小组内长时间的努力合作获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讲课过程中使用的课件以及教案;科研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开展选题、科研进程计划的制定、查阅相关资料、调查问卷的确定及发放、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活动,最后将撰写论文作为作业。
三、实施小组活动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与塑造的价值体现
“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积极人格”的提出受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与以往的人格研究相比,积极人格主要关注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如爱、宽容、乐观、韧性、幸福、创造潜能,等等。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格理论与研究的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并以此作为大学教育教学中的工作重点之一,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体现这一重点,挖掘一切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完善自己的人格。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恰当地运用小组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首先,小组活动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共同的学习目标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利益与小组的集体利益紧紧地联系起来。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只有使小组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中,才能有利于小组更好地完成任务。
其次,小组活动给每位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大学生的自信水平。学生都有各自的独特方面。在性格方面,有的偏内向,喜欢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有的偏外向,喜欢与别人探讨与沟通;在能力方面,有的擅长写,有的擅长讲,有的分析能力强,有的综合能力强。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本组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出贡献。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看到自身的优势,提高自信水平。
最后,小组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准备讲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件制作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等;在准备科研论文的调查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如用统计、测量的方法处理数据,用已学知识解释研究结论等)、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这些方面均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四、小结
加强心理辅导,培养健康人格 篇6
首先,为学生创造健康心理环境。
在学校中,由于教师与学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学校的管理需要,常常容易形成有许多强制性的管教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规定了许多规矩(校规,班规,学生守则、、、、、、),这也不准,那也不准,似乎学生的一切都必须服从老师的意志,容易使学生觉得生活在没有“自由”,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环境中,结果学生要么感到自己无能、羞怯、退宿,形成过分服从与依赖等不良心理品质;要么形成反抗、仇视、不信任、不合作等逆反心理。为此,我在每接一个新班时,首先结合班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环境,如民主选班干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进行公平、公正的班干部选举,让班干部自己讨论管理班的方法,班主任从旁指导,让学生觉得自己是班里的主人,必须做好主人的职责;又如评选优秀班干部、优秀学生时,我也让班干部自行组织进行投票评选,被选到的同学要写自己的先进事迹;还如,班级出黑板报,让学生自己组织,分工合作,发挥各人所长,每一次都让我出乎意料,把黑板报搞得漂漂亮亮。班主任营造了这样民主、宽松、活泼的集体气氛,无疑是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的。
其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加强理想道德、法纪意识。
俗话说:“伟大的抱负造就伟大的人生。”我想要有伟大的理想,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正确的人生观的是个人心理健康的真正保证。只有具备的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一个人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态度与行为反应,保持一种开阔的心境和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从而防止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例如我今年接手的初一(5)班,班里有45个可爱的学生,这45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别较大。同时由小学升上初中,一时不适应环境。要把这些学生融入一个班集体,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在课堂上渗透树立人生观的知识,在课余时与学生谈心,而且还开展一系列的主题班会,如结合学校扶贫助学捐款活动在班会上开展辩论会“雷锋过时了吗?”通过辩论会,雷锋的关爱他人,关爱集体,共而忘私的崇高道德品质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以模范为榜样、理论为启迪,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学生的理想道德、法纪意识。
再次,教育学生正确树立奋斗目标。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而且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于形成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只要正确的评价自己,才能正确的确立奋斗目标,以避免目标太高或太低而使得目标不符合自己的能力优势遭受不必要的挫折,严重者还可能自杀,这并非危言耸听,近几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如果奋斗目标适当,学生不仅体会到奋斗过程的快乐,也会体会到目标变成现实是时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自信心,增强自我悦纳程度,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例如我去年接的一个二(3)班,这个班在初一时各科成绩很不理想,而且时有打架斗殴的事发生,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都不是一个好班。刚接手时,我强烈感觉到这班学生很聪明,但没有斗志。于是我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我是语文老师,我给自己定目标,语文第一次月考中在全级不能倒数第一,在中断考中不能倒数第二,在期末考中要取得前三的好成绩。然后教学生目标分割法。通过教育学生正确确立奋斗目标,士气大增,语文成绩大有进步,有一次考试成绩总平均分居同级科第一、每次考试的单科状元都在二(3)班,而且这个班多次被评为文明班,还有这个班的主题班会《打开心扉,紧握诚信之手》獲得学校一等奖。
第四: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在去年的一个晚上,我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老师,快帮帮我吧,我被我的儿子气的肺都要爆炸了,心脏都快裂开了^”这位家长的儿子就是我班令老师比较头疼的学生,上学常迟到,课堂上常违纪,影响老师、同学上课,作业经常不交,甚至与同学打架。我多次找他谈话,但他满脑子的歪道理,很难听进老师对他讲的道理。听了家长这番话之后,我左思右想,最后想起这样一个故事: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创办的巴甫雷什学校当校长的时候,校园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引来许多老师驻足观看。一天早晨,苏姆霍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摘下了那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去。肃穆霍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这朵花,他蹲下身子,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的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漂亮的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了我就把花送回来。”肃穆霍林斯基听到孩子天真的回答,摘了两朵玫瑰花送给小女孩,一朵送给奶奶,一朵奖赏给小女孩。从这个故事里我强烈的感觉到:要教会孩子感恩。于是我在班里举行了一次主题班会《学会感恩》。同学们都很活跃参与,场面非常感人,班会后大部分同学的态度都变好了,配合这个班会我还布置写作文,题为我的爸爸或妈妈、老师等。同时我找了许多有关父爱、母爱等的感人肺腑的文章在班里朗读。让同学明白:“感恩的心”是两支摇动的船桨,它将我们在汹涌的破浪中一次次争渡过来;“感恩的心”还是一把精神钥匙,它让我们在艰难过后开启生命真谛的大门……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活动,那位令老师头疼的学生改变了很多,以前满脑子的歪道理不敢再在我面前亮相了。而且对老师、同学、父母也很尊重了。这样印证了心里学家普遍认为的一个规律:心有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愿学生学会感恩,愿健康的心理成就我们美丽的人生。
嫉妒心理及其与人格的关系述评 篇7
嫉妒的特点
我们可以把嫉妒的根本特性表述为:嫉妒是人的基本消极情绪, 并且在人的需要中得以强化或发展。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普遍性, 也就是人人都有嫉妒心理, 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 (2) 主观性, 人的嫉妒因在社会, 体验在自己。 (3) 顽固性, 嫉妒是一种顽症, 顽固起来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持久起来经年不退, 而且发作之容易犹如家常便饭。 (4) 内隐性, 嫉妒在人类情感中隐秘最深。因为嫉妒是为社会所不容许的、必须加以抑制的, 甚至在表面上必须受到禁止的情感。 (5) 指向性, 嫉妒总是针对他人的, 表面是针对某个人或者一群人, 实质是针对某个人或一群人的价值, 所以嫉妒的指向性指和自己相符、接近、或略微超越的价值, 由于这些价值体现在人的身上, 所以嫉妒必然指向特定的具备这种价值的人。 (6) 积累性和爆发性, 积累与爆发过程是嫉妒心理向嫉妒行为转化的一般模式。[2]
嫉妒心理研究现状
嫉妒是人类相当普遍的消极的负性情绪。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心理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关于嫉妒定性研究的历史已十分悠久, 但嫉妒的实证研究却是从20世纪初才真正开始的, 它是以实验、测量为手段来研究的。近20年的研究发展可以看出嫉妒实证研究的脉络。
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繁荣景象相比, 嫉妒实证研究相对沉寂。据王晓钧在《现代嫉妒理论的分歧与契合研究》中所述:在国际嫉妒心理研究方面。1981年~1998年共发表的论著总数为626篇部, 其中研究论文590篇, 专著36部;根据中国报刊索引光盘数据库统计, 1986年~1996年国内发表有关嫉妒的文章为49篇, 基本停留在描述议论阶段;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数据库资料显示, 1980年~1998年出版的中文嫉妒专译著11本, (译著7本, 著作4本) ;国内心理学刊物甚少刊登嫉妒研究论文, 与国际嫉妒研究的繁荣景象相比, 显然我国嫉妒研究相对沉寂。[3]
近年来, 我国在嫉妒研究方面也有一些零星的成果, 在嫉妒的普遍性研究方面, 欧阳文珍在嫉妒心理的内隐研究结果证实100%的被试存在嫉妒心理。江西师范大学的张建育的研究也证明了嫉妒心理在大学生中是很普遍的, 本人2007年在对西安大学生嫉妒心理的调查研究中也发现100%的大学生都存在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的研究方法
概括起来, 在嫉妒研究中最常用的实证调查测量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自我描述法, 即通过被试者在描述自己反应倾向的项目上作答的方式对嫉妒进行研究, 嫉妒现象研究多用此法;另一种是情境嫉妒测量法, 即通过证实被试者在多个可能激起嫉妒的情境中的反应进行研究, 人际嫉妒差异、情境嫉妒差异研究多用此法。实证调查测量方法的广泛使用, 不仅拓宽了嫉妒研究的领域和思路, 而且一改以往的经验性描述和无力度的见仁见智的争论局面。从理论上看, 嫉妒研究的自我描述法属于等级量表, 无法进行高级统计分析, 如此一来, 嫉妒的实证研究的前途令人担忧, 所幸的是, 研究者在进行嫉妒情境差异研究时, 广泛采用了情境嫉妒测量法, 并把它视为等距量表, 即便在自我描述测量法中, 也努力向等距量表靠拢。尽管这种做法比较勉强, 但它使高级统计方法的使用成为可能。所以近年来诸如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因素分析、回归分析等高级统计技术相继出现在研究嫉妒的文章中, 借助于高级统计技术的实证研究的确补充了思辨性嫉妒研究的不足。[4]
嫉妒与人格的关系
1. 嫉妒与人格的关系
在嫉妒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中, 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格是否对嫉妒产生影响以及哪些人格因素对嫉妒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产生实质影响?近20年来, 国际同类研究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3种观点: (1) 认为人格对嫉妒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 研究者将此类嫉妒称之为特质嫉妒 (Trait Jealousy) 。Clanton指出:“特质嫉妒不涉及产生的问题, 因为它是已定型的, 具有烙印特点的个人嫉妒。”Clanton进一步指出, 特质嫉妒与那些稳定的社会人格有关, 它是一种用于分析嫉妒性质的透视性概念, 应当在更大的范围进行研究。 (2) 认为人格对嫉妒有影响, 但不赞成把人格看作是嫉妒的原因。Bringle指出:“人格只能看作是分析嫉妒的变量之一, 而且不是唯一的变量。为了对嫉妒现象提供理性的和有效的分析, 未来的经验性和概念性研究需要维持在个人、关系、情境三方面的平衡。” (3) 否定人格对嫉妒产生决定性影响。[5]王晓钧认为给某个人贴上诸如“爱嫉妒的人格”这样的标签, 不仅对他无益, 甚至有害。
那么嫉妒与人格的关系究竟如何?在众多人格变量中有没有一些人格维度或人格因素对嫉妒产生较大的影响?以及哪些人格因素对嫉妒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产生实质影响?
2.影响嫉妒心理的人格因素
有研究者发现, 嫉妒向来与诸如不安全感和低自尊等人格特征有关 (e.g.Mead, 1977;Sullivan, 1953) 。在嫉妒的研究中, 自尊作为人格变量被广泛测试。然而, 低自尊与嫉妒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在许多研究中, 嫉妒与自尊呈负相关 (e.g.Bringle, 1981;Jaremko&Lindsey, 1979) , 然而在另一些研究中并未发现二者之间有任何联系 (e.g.Buunk, 1982, Study1;Mathes&Severa, 1981;White, 1981) 。而且, 在某些研究中, 嫉妒仅仅在男性中与自尊有关 (e.g.Buunk, 1986) , 而在其他一些研究中仅仅在女性中存在 (Buunk, 1982;Hansen, 1985) 。在嫉妒与神经质和焦虑的关系上, 更有一致的证据, 即嫉妒与神经质和焦虑是负相关的 (e.g.Bringle, 1991;Buunk, 1981;De Moja, 1986;Mathes, Roter&Joerger, 1982) 。尽管有一些研究已经测出诸如教条主义和控制点等个体性格特征, 但几乎没有资料表明嫉妒与诸如支配、外向性、敌对和自我主义等主要人格变量之间有联系。[4]
在国内, 王晓钧也对嫉妒与人格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些实证性的研究, 研究发现, 在大五人格量表中所包含的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顺同性和严谨性五种人格维度中, 只有神经质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外向性维度与嫉妒的一致性关系尚不明确;开放性维度, 顺同性维度和严谨性维度与嫉妒关系并不密切。在30种人格因素中, 除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4种人格因素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外, 其他人格因素与嫉妒的关系不明显甚至无关。张建育在研究中也发现, 嫉妒与焦虑、正性情绪、人际信任及自信等人格因素之间几乎均存在显著相关。她研究发现, 嫉妒与焦虑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正性情绪、人际信任及自信都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
嫉妒心理的研究趋势及其展望
1.嫉妒理论的融合研究将缓解不同理论各领风骚的局面
现代嫉妒理论提供了有价值的嫉妒理论解释, 每种理论在其适用范围内都具有最大的功用。近20年来, 尽管不同的嫉妒理论各领风骚, 互不相让, 甚至相互责难;尽管大多数研究者仍以某种理论作为研究基础, 但理论与应用的融合研究趋势已出现。
2. 嫉妒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将更趋向于为实际咨询和治疗服务
有价值的嫉妒理论, 必是咨询和治疗的良好指南。近年来, 咨询和治疗始终是嫉妒研究者最关心的问题, 根据理论提出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且在治疗目的上能够达成一致, 尽管理论与操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吻合, 但从众多可操作性的技术上看, 从激增的治疗研究文章上看, 应用的势头可能在今后的嫉妒领域发展最为强劲。
3. 统计方法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从理论上看, 嫉妒研究的SD测量法属于等级量表, 无法进行高级统计分析。于是近年来诸如协方差分析、因素分析、回归分析等高级统计技术相继出现在嫉妒研究文章中, 可以预计, 借助于高级统计技术的实证研究将会在未来嫉妒研究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4.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定量研究趋势
近年来流行的“结构方程分析法 (SEM) ”很可能成为今后嫉妒实证研究的重要工具。在嫉妒研究中, 很多变量不能直接准确测量, SEM则能够较准确地估计潜伏变量以及潜伏变量之间的关系, 提供客观的吻合指数, 证明研究者提出的理论模式。这种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集合了多种传统分析方法的优点, 汇粹成为一种强大而实用的分析方法, 加之理论模式极富弹性, 容许研究者探究多种不同的理论模式;非常巧合的是,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恰恰是近年来嫉妒研究所显示出的强劲势头, 因此SEM必将成嫉妒研究者手中的得力工具。[6]
摘要:本文介绍了嫉妒心理的概念、特点、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重点阐释和分析了嫉妒心理与人格的关系以及影响嫉妒心理的人格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嫉妒,人格,述评
参考文献
[1]欧阳文珍.嫉妒心理及其内隐性研究[J].心理科学, 2000 (4) :446~449.
[2]王晓钧.嫉妒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 (2) :13~42.
[3]王晓钧.嫉妒实证研究之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1) :6~90.
[4]张建育.学生的嫉妒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4.
[5]王晓钧.嫉妒与人格的关系[J].心理学报, 2002, 34 () :175~182.
人格心理学研究发展的综述 篇8
1.1 精神分析范式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是所有人格理论中内容最复杂、影响最大的,但对它的理论和时间存在着很多争议。
古典精神分析学派指弗洛伊德及其直接门人(如阿德勒、荣格等)。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系统;另一个是前意识系统。但他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局限性,又提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1.2 特质论范式
早在1937年,奥尔波特就指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元。一种特质就是一个人格维度,是根据人们在某一特征上的表现程度而分类的。该范式强调人的个别差异。
1.3 行为主义范式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开始了缓慢但稳步的转变,许多杰出的行为主义者开始转向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由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发展到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后来,米契尔又提出了“认知——情感的人格系统理论”,它正好弥补了特质论研究的不足。
这一范式最初产生于沃森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它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个体内在力量,把人格看成是各种行为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
1.4 人本主义范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革新运动,因强调人的本性及其主观经验的重要性而得名。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这一范式重视个体的主观体验,关注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及其自我实现。这种以人为本的观点,在当时开辟了人格研究的新途径。人本主义者对人类自然本性抱着乐观态度,对人类潜能和人生目的的发展怀有极大的兴趣,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人本主义者主张应该以心理健康者为研究对象。
相比较而言,以上四种范式的研究目的各有其侧重。精神范式关注的是人格发生的动力的探讨,特质论范式重视人格结构的静态画面的研究和描述,行为主义范式强调的是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人本主义范式则试图从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即自我实现)来探索人性的本质以及人格存在的终极目的与价值。
2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范式
在过去的几年中,出现了三种新的人格研究范式。其中社会-认知范式和生物学范式分别源自于行为主义和特质方法。而进化心理学应被视为人格心理学的新范式。
2.1 社会-认知范式
这一范式源自于行为主义范式,以班杜拉、米契尔为代表的社会-认知范式正尝试着从个体的认知过程(主要是直觉和记忆)来研究个体的人格,他们试图以各自的理论来整合社会-认知范式。在阐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时,班杜拉与米契尔都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以及认知在个体人格形成中的作用,把人格看成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人与环境是如何统一起来的,还不十分清楚。另外,在研究中,他们还试图寻求多种测量方法与技术手段对理论进行验证。目前在社会-认知范式下的许多研究的联系是比较松散的,由大量各不相同但又寻求相互独立的小主题组成,而没有把他们连接起来的总的主题,更没有提出一套彼此具有系统关联的假设构架。
2.2 人格研究的生物学范式
这一范式来源于特质论范式所使用的特质研究方法,强调个体行为模式差异的生理起源。随着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从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探讨人格产生的内在机制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已成为可能的事情。已有的研究发现,人类的某些情绪和社会性特质在大脑中都有确定的解剖点,如杏仁核对人的攻击性和某些情绪性有重要影响作用。
2.3 进化心理学范式
这一范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经过验证的理论构想,只从生物遗传的角度说明人类行为模式的演变,这使得它对人类进化及行为的解释缺乏说服力;二是在个体的适应性行为中,更关注性行为的进化与发展,这似乎与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性本能以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 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人格研究目前使用的方法可大致归纳为实验法、临床法与问卷调查,而这些方法本身都面临一对矛盾,即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难以两全的问题。严格控制变量的实验研究保证了内部效度,却很难将复杂的社会文化变量还原为个别实验室变量,导致研究的生态效度低下;相反,临床研究较好地还原了人的生活场景,但由于变量不易控制,研究的内部效度不尽人意,难以精确地刻画出变量间的因果联系。此外,问卷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前两种方法的优点,但仍存在理论基础与现实情境相脱节、被试回答真实性、量表预测效度、测量目标的含义难以确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结论的效度。而如若将这些本身意义未明的测量结果拿来,以进一步探讨与其它变量间的关系,必然又使结论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虽然目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也存在着缺陷。就理论使命来说,人格的理论建构可谓丰富,但距离科学理论的标准尚有差距。在理论的精确性、可检验性、概括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和有用性上都有欠缺。人格的研究呼唤整合的统一的理论,不仅学科内部各种范式之间需要整合,而且学科间也需要整合,人格研究需要整合来自发展的、认知的、社会的、生理和临床的研究成果。
摘要: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构成了人格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它们对于我们理解人格的本质作出了贡献,且至今仍以不同的形式活跃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本文在对人格心理学研究传统范式回顾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些新的研究范式,并提出未来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揭示人格研究的复杂性与广泛性。
关键词:人格,人格心理学,范式
参考文献
[1]张兴贵,郑雪.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2(6):744-745.
[2]刘继亮,孔克勤.人格特质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1(3):294-296.
心理人格 篇9
职校学生年龄主要在16-18岁之间, 虽家庭背景、知识水平等主客观因素不同, 但共性特征同样表现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 盲目性。
中学阶段是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 学生往往显得更加好动、好问、猎奇、执着。但由于心理发展慢, 思维偏激性很大, 遇事无论其正确与否, 一概加以抵制;凡事随心所欲, 不顾后果;为寻求同龄群体的接纳, 盲目从众。
(二) 感染性。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与行为存在着互相感召的力量, 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所产生的感召作用, 对先进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逆向拉力, 对后进的层次来说是转化的阻力, 影响着群体的发展。无视老师及学校的要求, 我行我素。如不善加引导, 会影响班级建设和学生的进步。
(三) 极端性。
中学生容易走极端, 父母没有满足他们的一个要求, 老师无意中批评错了一个同学, 都会以偏概全地否定父母、老师。
(四) 转变性。
中学生的观点、信念尚未形成。其思想不成熟、可塑性大, 教师的引导, 是可以对中学生的心理发育实行有效的控制的。有的学生具有逆反心理, 但并不是处处都逆反, 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教育的作用, 因势利导, 逆反可以有效转化。
二、职校学生心理缺陷的原因
主观原因:任何态度均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构成。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虽然不断增强, 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都有一定程度发展, 但是因为阅历不够, 认知偏差很大, 容易出现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错误的认知使他们对老师、家长的教育对立思考, 把师长善意的劝说提醒和批评督促看成是“管、卡、压”, 是对他们自尊的伤害。抵触的情绪会使之做出与行为要求相悖的举动。
客观原因:家庭和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是诱发学生产生心理缺陷的重要原因。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 方法简单粗暴, 导致子女过重的心理压力, 易产生心理障碍。而学校教育则是影响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上。首先是教师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 所提要求脱离学生的需要;其次, 师长采取了强制的方式要求学生, 未经深思熟虑, 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再次是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 只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方式强硬, 使学生降低或丧失了学习信心。
三、职校学生心理缺陷的矫正
根据调查显示, 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缺陷, 即便是成人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心理缺陷。首先应找准心理缺陷产生的原因, 再采取相应的对策, 问题就容易解决了。例如, 若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 就应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若是认知方法上的差异, 双方就应尽量谋求认知上的相近;若是人格评价的偏见, 就应加强沟通, 加深相互了解。
首先, 对学生正确的心理现象, 如对伪劣的人格、粗暴的手段等的不满、抵触, 教育者要能够肯定、鼓励。因为这种心理现象是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其次, 对学生不良的心理现象, 如对正确的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 教育者要敢于否定, 善于劝告, 纠正这种心理现象, 以达到修正错误之目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 在教育活动中应尽量创造平等、和谐、愉快的环境氛围, 淡化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 使学生安然度过“危险期”。
(一) 多表扬学生。
职校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尤其需要通过外部的肯定体验自身的价值。否则, 学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强化, 就会丧失信心。对待后进生, 教师就更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和前程, 从而进步得更快。
(二) 多亲近学生。
青春期的学生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对那些因为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学生, 就更要给予安慰和关怀。师生感情越深, 教育学生的效果就越好。
(三) 多讲究艺术。
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各种错误是正常的, 教师应“对症下药”, 讲究教育艺术。和风细雨的开导, 身先士卒的示范, 反客为主的自调都是很好的教育手段。
(四) 多加强辅导。
学生之所以产生心理缺陷, 主要是因为其认知与情感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得心药治”, 为此,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特殊意义在于它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
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 心理缺陷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它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中, 如何处理青少年的心理缺陷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青少年心理缺陷成因的多样性, 范围的普遍性, 教育中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实际问题加以正确引导, 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 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晓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职业, 2004年第四期.
[2]李林英, 杨红英主编.教师的健康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心理人格 篇10
一、塑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必要性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隔代抚养或监护人监管不利, 心理状态的倾斜与失衡普遍, 人格“低落”、“缺失”、“扭曲”、“变态”等现象呈现出增长趋势, 甚至出现人格障碍, 这些严重制约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 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激动、焦虑、神经过敏高的特征, 这些消极的情绪情感容易使儿童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情感特征。情绪低落, 他们往往不爱说话, 不愿与人交流, 不敢主动回答问题, 总是一个人躲在一旁。而他们的过度敏感也令他们极易产生逆反和对抗情绪, 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与人际交流。
此外, 由于亲子关系的缺位, 留守儿童与父母间难以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 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不能从情感上理解父母外出, 容易导致对父母情感的疏远, 甚至产生怨恨。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往往造成亲子间的情感隔阂和情绪的对立, 这不但导致“代沟”的产生, 还可能会影响到儿童成人以后对自己子女的情感教育。
(二) 性格缺陷:
心理学研究表明,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不在身边, 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无助感、失落感和不安全感, 这种长期无法排遣的孤独感、无助感、失落感和不安全感, 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使孩子变得孤僻、脆弱、内向、抑郁、敏感和脆弱、胆小孤僻。隔代抚养儿童在老人过分溺爱和长期无人管束的情况下, 容易形成任性自私, 性情孤僻, 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这类孩子, 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 逆反心理重, 进取心、上进心不强, 道德品行较差, 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
(三) 自我意识水平明显偏低: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从心理形式来看, 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识 (如自我概念、自我认定、自我评价等) 、自我体验 (如自尊、自卑、优越感等) 和自我控制 (如自立、自主、自制等) 三种形式。与其他儿童相比, 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水平明显偏低, 这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留守孩子都有强烈的自卑心理, 自信心明显不足。据调查发现:父母双方都在家的孩子的自信心显著高于单亲及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 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自信显著高于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自信心的不足与自卑, 导致留守儿童学习上的落后, 交往上的困难, 又加剧了情绪问题和性格问题, 使留守儿童陷入恶性循环当中无法自拔。
(四) 心理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子由于缺乏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 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断层或缺位。他们可能比那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更容易患上种种心理病症, 如抑郁、焦虑、心理不平衡、情绪不平衡等。根据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的调查可知 (如表1所示) , 留守孩子中心理不平衡的占调查总数的28.3%;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强迫症状所占比例更高, 达到55.6%。而人的心理障碍一旦形成, 如果不及时引导与排除, 就会形成心理疾病。而心理上患有疾病的人很容易干出违反伦理道德与国家法律的事, 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资料来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5)
二、塑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基本策略
塑造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全人格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实际, 我认为学校教育中塑造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有关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人格影响的研究表明, 师生关系的增进和同伴关系的改善都起着重要积极的作用。如侯秋霞 (2003) 研究认为,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3];李丹 (2000) 研究发现, 同伴关系对焦虑和神经过敏有显著的负效用[4]。农村留守儿童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老师和同学, 如果能跟老师和同学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得到更多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就有可能很大程度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失落感和不安全感, 使他们不会因为亲人不在身边而焦虑、情绪低落, 有助于他们心态平和。
(二) 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的理想教育
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很容易滋生“读书无用论”。他们觉得他们的命运也跟父母一样, 迟早要外出打工。结合他们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特点, 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入手, 引导他们在道德理论理解的基础上, 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立志, 逐步形成自身比较稳定的人格特点。此外, 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为他们发展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这必然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动力, 促进自己的发展。
(三) 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 不断提高农村教师自身的素质
心理人格 篇11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但他在历代开国皇帝中是心理素质最差的一个。朱元璋自开创大明王朝后,就饱受两种焦虑的煎熬:一是成就焦虑,一是皇位焦虑。作为前者,朱元璋自视甚高,立志建立一个空前公平和谐的社会,以求功盖始皇,业比尧舜;作为后者,朱元璋虽贵为帝王,却总是忧心忡忡,最终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孤独与恐惧让他刚愎自用
朱元璋登位以来,致力于吏制和道德重建。至洪武十年,朱元璋一直试图以“仁政”来达此目的。但在吏制上,特别是清除贪官污吏上,朱元璋屡受挫折。由此他不再相信儒家的仁政学说,处理政事越来越随心所欲,不讲道理。此外,朱元璋的梦想是建立家天下的格局,将20多个孩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并具兵权。但他十分担心开国功臣们会篡夺自己的江山,对他们欲尽除之而后快。由于这两种焦虑,朱元璋不断产生无名烦恼与恐惧,身心健康备受困扰。史书记载,朱元璋时常夜不成眠,披衣观天象,忧心天下四方的局势变化。久而久之,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在决策上日显强迫性怀疑妄想并刚愎自用。
朱元璋热衷于屠杀臣民,这是减轻他心理压力的一种病态做法。这一做法给明朝的官制带来许多前所未闻的怪事,如带枷升堂、上朝如赴刑场等,使得大小官员都生活在高度恐惧中。这使朱元璋迅速变成一个极为孤独的人,无人敢向他直言,身边亲人亦然。
洪武二十六年,太子朱标故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堪忍受其父滥杀无辜而抑郁致死。
到最后,无论满朝文武,还是妻妾子女,都有可能成为朱元璋的假想敌!他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心魔”催生人格分裂
朱元璋晚年身为帝王,号令天下,不可一世。但他并不幸福,其情绪状态一直是郁郁寡欢。因为他自知是一个暴君,做出了一系列寡恩残忍的事情!为求心理平衡,朱元璋对仁政有着本能的抵触,对整人也有着极端的乐趣。
史学界一贯声讨朱元璋以极端粗暴的手法对待臣子,但绝少琢磨过朱元璋为什么会这样做。他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法控制积压已久的焦虑和抑郁。由此,朱元璋的个人悲剧在于:他越是有成就,就越感自卑;而越感自卑,也就越要杀人。如此恶性循环,其晚年何以幸福!
由于这些“心魔”的作用,朱元璋在洪武十年前后出现了人格分裂(指一个人的稳定心理特征出现结构性变化),给人感觉判若两人,突出表现为由仁君变成了暴君。史书记载,朱元璋在55岁前一直是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的。
朱元璋的人格悲剧在于:他一生都在消灭对手,但他真正的对手却是他自己!他可以打败所有人,却无法战胜自己。朱元璋不能很好地缓解工作中的种种焦虑,对自己和他人要求都太苛刻了。
成功者要善解压力
类似朱元璋的表现可以称为“朱元璋综合征”,它泛指一个成功的人面对重重工作压力,不善调整心态,越是成功就越自卑,越有能力就越刻薄。
成功意味着更大的焦虑。对此,人们要学会化压力为动力,不要过分担心个人的能力不足,而是要学会与他人分摊压力,以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利用群众的智慧化解个人的焦虑。
成功还意味着更大的竞争。对此,人们要学会变危机为生机,不要把竞争对手视为自己事业发展的障碍,而是要学会用其之长,避其之短,终而掌握化敌为友、“与狼共舞”的艺术。
朱元璋的教训在于:他在两手空空,沿街化缘时尚有几分自信,却在扫平天下,一朝为皇时日感自卑——成功者不当自卑,自卑者不会成功。朱元璋的教训还在于:他在开创天下时甚善搜罗人才,化敌为友,却在建立江山后猜疑成性,杀人成瘾——成功者不该孤独,孤独者难成大事。
归根到底一句话:成功者要善解压力,不善解压力的成功者必不长久。
朱元璋是“越成功越自卑,越有能力越刻薄”的代表。
编辑/吴雨
妻子整容伤害丈夫心理
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一个关于女性整容的网上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反对女性整容的约占30%,不反对的比例是49%,表示支持的比例占21%。不过,虽然大多数男性不反对女性整容,但具体到自己的“枕边人”,他们的态度就有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61%的人声称不能容忍自己的妻子整容。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伴侣整容会对男性造成心理刺激
在盛行人造美女的今天,整容早已突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受到众多女性的欢迎。但女性追求美丽的同时却忽略了她们伴侣的感受。有调查显示,六成男性反对自己的伴侣整容。心理专家提醒,如果女性在整容前没有和伴侣沟通好,会对男性造成心理伤害,严重的还会导致男性出现心理障碍。
张勇和蓓蓓结婚三年了,生活一直很甜美,只是张勇经常拿蓓蓓的鼻子开玩笑,说蓓蓓感冒的时候没办法擤鼻涕,因为鼻子太扁而无从下手。两个月前,出差一个月的张勇回到家里,发现妻子的鼻子变得又高又挺,蓓蓓说:“你不是总说我的鼻子扁吗?趁你出差我做了整容,怎么样,漂亮吗?”
面对妻子,张勇觉得难以接受,虽然自己经常拿妻子的鼻子开玩笑,但都是善意的,突然看到高鼻梁的蓓蓓,张勇觉得既熟悉又陌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妻子,为此,张勇接连失眠了好几个星期。
“女性如果不与伴侣做好沟通就去整容,会对男性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郑州福斯特咨询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彭熠说,“印象中熟悉的伴侣,突然在自己面前变得不真实,这会让男性感觉不适应,对于这种不适应,男性需要经过一个心理调适期。而且由于伴侣的美丽发生得过于突然和陌生,男性害怕因为伴侣整容而被熟人说三道四,增加心理负担。”
分析:心理压力导致男性反对伴侣整容
专家说,男人看待女人整容一般有两种心态:如果看待与自己不相关的女性,会采取无所谓的心态,做得好的话,还可以当成艺术品来欣赏;如果是自己的伴侣整容了,很多男人就会在这个问题上显示出自私的本性来,有相当多数的男性都不愿意自己的伴侣整容。
首先,男性对于突然变得美丽的伴侣,更多地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不安全感。美丽的女性总是容易受到来自异性的关注和骚扰,如果伴侣过于美丽,会给丈夫带来一些无形的心理压力。
其次,很多男性对整容手术的风险性比较担忧。
整容毕竟存在一定的风险,女性在对待整容时往往比较冲动,而男性则相对比较理智,他们更多地担心伴侣手术时的失败风险和手术后会有哪些后遗症存在,如果后遗症严重,男性会觉得难以面对。当然,还有一部分的男性是源于经济的因素。目前整容手术的费用相对来说都比较高昂,会对家庭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
建议:调整心态走出心理阴影
男性应该科学全面地了解整容对女性心理的影响。整容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增添女性的自信,理解女性的爱美心理,就会对伴侣的选择保持宽容理解的心态,自己也不会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
如果不能理解妻子的整容心理,而且感觉自己也不能接受的,就要在妻子整容之前,表明自己的态度,阻止妻子整容也是防止对自己造成伤害的方法之一。
如果妻子已经整容,丈夫仍无法接受,可以尝试多与妻子接触、交流、沟通,给自己一定的时间,努力去认识一个改变了容貌的妻子。但是,如果妻子整容上瘾,容貌经常出现改变,甚至与本人完全不像,丈夫实在难以接受,甚至影响到了工作和生活,这时,丈夫就要考虑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专家的帮助。
写给女性:女性整容要尊重伴侣的意见
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毕竟女为悦己者容,尤其是自己的丈夫和男友。如果女性认为所谓的美,得不到伴侣的欣赏和肯定,那么女性的付出又有多大的意义呢?女性应该了解对方的需要,才能在整容和婚姻和谐中找到平衡,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因此,心理专家建议,女性在整容之前要与伴侣做好沟通,同时要调整心态,重塑自我。女性朋友们应该清楚认识到,整容只是增强自信心的一种途径,而一个成熟、美丽的女性则应该更多地修炼自己的内在魅力,更多注重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方面的完美,这才是树立自信的根本之法,也是让伴侣更欣赏自己的根本。
心理人格 篇12
青少年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技术业务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其中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没有健康的身心, 任何其他素质都是不可能形成的。
从有关部门大量的测试调研中发现, 学生心理问题有诸多表现: (1) 学习上的厌烦心理。有许多孩子甚至由一开始的厌学到弃学。 (2) 焦虑心理。父母期望值过高, 孩子常因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情绪上的焦虑和焦急。 (3) 自卑心理。一些成绩差的同学对前途感到迷茫, 从而产生自卑。 (4) 攀比心理。生活上同学间互相攀比, 若吃穿不够档次、不够名牌则认为有失自己的面子。 (5) 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 一时较难纠正。
二、我的一些针对性做法
针对以上学生心理问题, 我认为作为班主任, 理所当然应充当学生的保健医生。
有些同学进入高中以来, 由于课程难度增加, 学习负担加重, 学习兴趣降低, 产生厌学情绪。我就及时劝导他们应摆正“我要学”和“要我学”的关系 (这也符合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非指导教学模式) , 使同学们逐步理解读好书是为了增长知识, 为以后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不是为完成父母、老师的任务。这些同学如果思想能够理清, 在学习上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学习的劲头也会增强。针对这部分同学的焦虑心理, 我首先表示理解。我常以自己为例, 父母给我起名为清华, 就是期望我能在中学毕业以后进入这所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可是由于种种主观、客观的原因, 我最后并未能如愿以偿。但这并不表明我完全无用, 会令父母大失所望、伤心欲绝。相反, 我现在在教书育人这个岗位上同样能为社会、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 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 谱写自己的事业曲。
由于高中阶段是按中考成绩录取的, 许多人在经历初中阶段跨入深圳实验学校这所国家级示范重点高中以后, 产生了自卑心理。他们发现自己由原来初中阶段老师眼中的尖子学生、重点苗子变成了现实生活中不是那么显眼, 老师并不十分看重, 同学们瞧不太起的中等甚至偏差生。于是, 他们就逐渐变得自卑, 对前途感到十分迷茫。由于我自己来自农村, 由农村的尖子生到城市的差生, 所以对这种体会较深。于是, 我帮助同学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目前的处境并分析造成现今阶段情况的原因。同时, 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加以称赞、表扬, 逐步恢复他们的自信。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列·符·赞科夫所说:“要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针对学生在生活上 (如在吃穿住行等方面) 的攀比心理, 我首先在班上表态:“有攀比, 才会有提高。”一下子就贴近了这部分同学的心理, 然后我讲述自己以前从农村刚到城市的情况, 让学生明白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 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行。同时又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了“应在哪些方面讲究攀比”“若在生活上攀比而学习成绩下降会不会是最有面子的人?”等问题的讨论。通过同学们的踊跃发言以及我的正确引导, 同学们都能认同自己现在好好学习, 将来走入社会后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自己创造财富, 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是最有面子、最风光的事。
针对有些学生养成习惯不太好, 一时较难纠正这个缺点, 我采取了个别处理, 分别对待的方式。如我发现班级的林某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且很喜欢讲话, 干扰旁边的同学上课, 多名任课教师批评他, 可是效果不好。我通过家访, 从他父母那里得知由于父母是双职工, 小时候没有人带他, 他没有人交流就经常自言自语, 逐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知道了事实真相后, 我就安排一个学习成绩很好、长相漂亮又较为泼辣的女生和他同座, 叫这位女生帮助他改正身上的毛病。高二的学生年龄都已经有十六七岁了, 都懂得害羞, 尤其是在异性面前, 更是想保留自己的尊严。一开始, 林某还是会在上课时讲与课堂无关的话, 可是, 只要他一张嘴, 同座的女生就提醒他, 希望他不要影响自己上课。久而久之, 他上课讲无聊话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我及时在班会上对其进行了表扬, 于是, 他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由于他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 课堂效果越来越好, 他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 他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总结及反思
当前, 解决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迫在眉睫。我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 由于能针对性地、及时地采取一些措施, 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人格魅力, 所带的班级均能以良好的班风、学风而受到学校、年级及家长们的称赞。
【心理人格】推荐阅读:
人格心理学精神分析08-08
心理健康人格更美08-27
专业硕士人格心理学10-26
陈少华人格心理学11-13
大学生演讲心理与人格08-19
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人格更美”06-17
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氛围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10-17
心理健康,人格交美 主题班会稿(九年级)07-31
谈筑路工人的人格类型与心理健康水平论文05-27
心理专家谈影响强迫症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