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现状(精选12篇)
人格现状 篇1
一、大学生法律人格概述
近些年来, 与“法律人格”相关的文献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因此可以看出法律人格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本文的法律人格不单单指法律上的人格, 也会涉及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 是以具有法律特征为主, 兼顾多种特性的集合。人格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 一旦形成一种人格, 其会伴随人的一生, 法律人格也不例外。法律人格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 促进法治国家的建设, 形成一个稳定、法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支主力军, 大学生的命运同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1]因此, 大学生法律人格的培养势在必行。
我们所说的法律人格正是这种基于法律的认识和理念所形成的内心状态和影响其个人外显行为的控制力, 是人格的一种, 是稳定的、相对持久的。[2]那么大学生的法律人格即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基于法律的认识和理念所形成的内心状态和影响其外显行为的控制力。我们可以通过大学生的知、行以及知行是否统一来判断认识大学生的法律人格。关于法律人格的构成要素, 徐国栋教授的观点是, “身份是人格的要素”;而另有其他学者的主张是, “权利能力 (即抽象人格) 的要件包括三项:人的存在、自由身份和市民身份。”[3]相关学者认为法律人格的构成要素包括理性和身份。因此, 大学生作为自然人群体的法律人格的构成要素可包括大学生所具有的特殊身份和理性。具体而言, 大学生法律人格可包括大学生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信仰、法律意志和法律行为等。如前所述, 大学生的法律人格可以通过他们的知、行以及知行是否统一来认识。而大学生法律认知即“知”, 是大学生对法律的内容、形式、运行等法律现实及其相关内容的感知与认识。大学生法律行为即“行”, 是大学生通过自己所懂得的法律知识所做出的能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行为。从法律认知, 到法律意识, 再到法律行为, 这是法律人格逐渐体现的的过程, 也是大学生知行是否统一的表现。当前大学生缺乏法律人格主要表现在不“知”或少“知”、“知”而不“行”、知行不能统一等方面。
二、大学生法律人格现状及其分析
当前处于转型时期, 我国的大学生在法律人格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大学生尤其是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觉得法律和自己好像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学法律有用吗?不犯法就行了吧!还是人情关系比较重要吧!”等想法充斥着大多数同学的头脑。据某项调查显示, 有38.8%的学生在“在我国社会生活中, 您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中选择了“领导意志”, 仍然有52.4%的大学生认为打赢官司靠关系。[4]这说明大学生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缺乏信心, 缺乏坚定的法律信仰, 很难形成正确的法律人格。大学生出现法律人格缺陷的问题有其多方面的因素, 下面笔者将从法学专业和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两个不同主体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 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律人格。
我国为培育优良的法律人才, 在各大高校大都设置了的法学专业, 还有一部分高校拥有了法学的硕士点、博士点, 这是社会的需要, 更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与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相比而言, 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有以下不同:一是在意识形态上, 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在未进入象牙塔时就具有崇尚法律的思想, 有维护公平正义而奋斗的精神。当然, 这里指的是大部分的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的, 而也有部分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是比较强的。二是在行为模式上, 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更懂得遵守法律, 积极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能够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在法律知识的储备上, 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应该比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丰富。他们每天学习各种法律知识, 而且也是比较关心法律事件的。总而言之, 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的法律人格表现得更加突出。但是, 表现得好不代表他们的法律人格没有问题。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虽然接触的法律比较多, 但有部分同学表现得并不好, 出现知与行的不统一。
(二) 非法学专业的法律人格。
相对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 大部分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在法律人格方面存在更大的问题。首先, 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没有选择法学, 说明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对法律没有想法, 不懂法律法规相关政策, 对法律产生不了很大的兴趣, 当然在法律人格的形成方面也是比较困难。其次, 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往往是通过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来接触法律的。然而各大高校在这门课程的设置方面存在很大缺陷, 一方面表现为法律基础课程往往只是以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形式出现, 未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往往得不到重视;另一方面, 当前的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中只停留在传授法律基础知识内容上, 非法学专业的法律教育内容有限, 结课方式常常采取半开卷方式。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几乎不会重视这样的课程, 更何况还采取这样的结课方式。因此, 多数翘课的学生采取找“枪手”的方式来帮助自己通过考试。最后, 从目前情况看, 各大高校开设法律基础所使用的教材多种多样, 教材的内容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 这种缺乏针对性的教材很难满足大学生们的实际需要。教师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 竭尽全力把大量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这样的授课方式有点蜻蜓点水, 学生们根本无法对知识点进行广而深的分析。总之, 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在法律人格的塑造方面亟待改善, 各大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大学生法律人格的培育对策
对于大学生法律人格的培育, 笔者将从社会、学校、网络和自身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人格, 彰显出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人格魅力。
(一) 社会方面。
良好的法治环境的熏陶是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基础。人创造环境, 环境也创造人, 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的从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社会环境中理解法律、学习法律。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环境熏陶对大学生法律素质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5]虽然大学生还未走上社会, 但是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必不可少, 如果社会环境“乌烟瘴气”, 盗窃抢劫贪污受贿随处可见, 这怎能让一个未入社会的大学生放心地进入呢?所以说,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很重要的, 是大学生形成法律人格的环境保障。
(二) 学校方面。
一所学校培养什么素质的人, 取决于学校的文化氛围。校风是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宏观环境, 它对广大青年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6]首先, 学校也要营造培养大学生法律人格的氛围。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封闭式管理, 大学生的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 学校的环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法律人格的形成。其次,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在日常管理中, 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 要依法照章处理, 决不能因人而异、因人而改, 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 依法办事”的榜样。[2]再次, 学校还需在师资方面加大力度。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培养正确法律人格的大学生的基本保证。有了师资保障, 大学生形成合格法律人格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 网络方面。
21世纪是网络时代, 而大学生已成为网民中的主力军, 网络在为其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不免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不利于法律人格的形成, 成为法律人格形成道路上的绊脚石。在对大学生调查“了解法律的途径”时, 26.5%的大学生表示是通过网络了解法律知识的。但作为虚拟世界的网络并非一方净土, 主要表现在网络各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法律心理及法律行为的影响, 如黄色信息、暴力信息等。网络不良信息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诱导, 甚至将其引上违法犯罪的道路。[4]这样的话, 需要有关部门大力采取行动, 使得作为虚拟世界的网络尽量成为净土, 尽量发挥网络的优势,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诸多有用的资源与信息, 比如通过《中国普法网》、《法法网》等网站学习法律知识, 为法律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网络基础。
(四) 自身方面。
大学生在成长学习中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形成正确的法律人格, 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自我内化、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自我教育, 是在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上, 以其自我意识为前提, 通过主客体的分化, 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 以社会主义教育规范和主体的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客体, 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控制等过程, 有意识地改造和提高学生个体认识的主体性, 使学生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高度内省的教育活动过程。[7]这就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学习知识, 尤其是法律知识, 法律人格的形成需要大学生好好利用丰富的资源来充实自己, 培养自己知法、守法, 坚信法律至上的信念, 勇于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为自己形成正确的法律人格而不懈努力!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格决定命运”, 人格教育之所以重要, 在于它自始至终关注的都是学生的自我终身成长, 以向善的理想人格为模型, 以德性教育为核心, 从而激励学生的品德养成。[6]这也正是培育大学生法律人格的原因所在。培育具有法律人格的大学生的运动已经拉开帷幕, 这需要来自社会、学校、自身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 更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这样, 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人格, 也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任秀洁.当代大学生人格缺失的背景分析及高校人格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9:228
[2].喻磊, 苏王清.新时期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法律初探[J].青年探索, 2007, 3:6
[3].法律人格的构成要素.中国民商法律网[OL].http://www.c ivillaw.com.cn/artic le/defau lt.asp?id=35265.2007年9月29日
[4].周静.试析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D].2008:14, 17
[5].赵洁.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人格塑造[D].2003:35
[6].马瑞妮.浅谈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之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89, 90
[7].马新福.论法治与精神文明[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1, 1
人格现状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道德人格教育;人际关系
摘要:当今社会需要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而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大量高技能建设人才的艰巨任务,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所以培养学生具备健康道德人格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而我们首要的任务是了解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高职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及成因。
一、当前高职院校高职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
道德人格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方面稳定的特质,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可以通过其行为、爱好、人际关系、利益关系等许多方面表现出来,道德人格包括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几个方面。当前高职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认知方面
道德认知由道德意识、领会道德价值观、理解别人、道德推理、作出道德决定、自我反思这几个侧面构成。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中华民族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带来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人生价值观也经历了一场除旧布新,尤其是高职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已不再是过去的单一价值理念,而是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
1。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各种思潮不断的涌入,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之中,在信仰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大学生的信仰呈现了不稳定的现象,调查中反应出许多学生的人生目的是金钱第一,许多高职大学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尽管学生也赞同报效祖国,造福人民。但在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走好人生道路的问题上,许多学生则陷入了迷惘,有的甚至持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如有些学生认为人生右旭就是吃喝玩乐,这些都表现出了当前高职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的不稳定态势。
2。社会交往以自我为中心。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许多大学生发现与人交往的规范发生了变化,许多学生认为与人交往的前提条件就是利益,针对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许多高职大学生交往没有安全感,认为别人不可信,只有自己可信,在交往中自认为很成熟,交往带有功利色彩,他们集体观念淡薄,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
3。价值本位观念的为我性。高职大学生一方面表现出积极向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朝气,个性张扬,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自卑、颓废、迷茫、叛逆,他们渴望成功,但实际行动又不愿意吃苦。
(二)道德行为方面
道德行为由道德能力、意志和习惯组成,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结合产物。许多高职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行为举止比较自由散漫,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于是向社会发出“请相信我们”的呼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面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性行为的做法漠然置之,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高职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加塞等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上课纪律松散,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兴趣不高,休息时间许多学生上网聊天、打游戏,对学校搞的各种活动许多学生也不积极参加,学校社团门庭冷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有些学生不喜欢读书,很少去图书馆看书,公德缺失现象在高职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三)道德情感方面
道德情感由良心、自葬心、同情心、热爱真善美、自我控制、谦卑着几个侧面构成。现在的高职大学生大部分都非常有正义感,对社会上的假恶丑现象深恶痛绝,在许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较高的爱国热情,与此同时许多高职大学生也表现出普遍缺乏贵任意识,有些学生对自己不负贵任,不能严于律己,不为自己的将来考虑,每天上完课就睡觉,其行为令人担忧,对家庭不负贵任,不考虑父母的辛苦,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对父母的贵任,许多学生互相攀比,爱慕虚荣,花钱如流水,不珍惜父母的辛苦所得,对社会没有资任愈识,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当代青年所要担负的社会贵任,更谈不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了,为中国的崛起而努力了。在择业就业方面许多学生急功近利,眼高手低,在工作中吃不了苦,受不了委屈,心里承受能力差,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就业率高,但失业率也高的趋势。在恋爱问题上高职大学生普遍认为学生可以谈恋爱,只要不影响学习,恋爱动机多样化,有“满足心理需要”的,有打发无聊时光的,还有“随大流,不落伍”,学生中流行一句话“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但反应出学生实际上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
(四)道德意志方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和本科生比低人一等,有的学生渴望成才,却缺乏坚定的拼搏精神;缺少深入实际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信奉的是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有的学生注重物质享乐和感性刺激,沉溺于跳舞、影视、游戏、上网聊天之中;有的法纪观念淡漠,违纪事件时有发生,有些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现出很明显的不一致性和不稳定性,忽而做出捐款助人的善举,忽而又做出考试作弊的恶行,就恰恰说明其在道德意志方面的不坚定,部分学生不仅缺乏道德意志的锤炼,而且缺乏基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的培养,造成了他们的道德心理素养的残缺。正是这种残缺的心理素养使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内化缺乏深度,也影响了他们在道德生活中的抗惑力,进而在外界的干扰下就轻而易举就放弃了道德追求,使他们在道德生活中产生了“知行脱节”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来自社会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比较大,而高职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接受新生事务的能力比较强,但辨别能力又较差,分不清好坏,不能狼好的“拿来”,所以外来的.文化对年轻的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深刻的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改革;另一方面,它又击碎了一些美好的东西,阻断了一些优良的传统,从而使人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误区。
(二)来自学校的影响
目前,在中小学学校、教师关注的焦点是学生的分数、升学率,德育往往被虚化。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旨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技术操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即将理论“够用”原则套用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压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深度,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模式相适应,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都能做到加大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力度,但却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来自个人原因
学生自我要求不高,高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发展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人生观等正在逐渐形成稳定的态势。从心理方面来看,一方面,他们从依靠性逐渐向独立性过渡,自我意识较强,个性突出;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心理比较脆弱、稚嫩,轻易极端、片面,对自己的身心发展轻易感到困惑,对各种不良社会现象感到迷茫。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染上不良习气。此时若不注重纠正。进而就有可能演变成为不良的行为习惯。概括地说,造成高职学生不良行为的内在原因主要表现在:
1。道德熟悉上的错误。高职生的道德熟悉还不够稳定,有时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不能明辨是非与善恶,常有较大的片面性。如把不违纪看作是“勇敢”,把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看作是“出风头”,把向老师反睐情况;看感是“出卖同学:;,把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视作“男子汉”的象征等。这些道德熟悉上的错误,轻易导致不良行为的逐渐形成。
2。道德情感的非正常发展。有些高职大学生由于受不良的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的影响,变得自私、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和老师发生冲突,以致于发展为爱憎不明、感情用事、性情急躁、喜怒无常。情感的非正常发展也是导致不良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道德意志的薄弱。有些学生害怕困难。见到困难就退缩,有些学生缺乏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即使经过教育有了进步后,也往往因经不住诱惑而出现反复,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这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会演变成为行为不良的学生。
〔四)来自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会影响青年学生未来的生活,塑造着学生的人格,家庭教育要比社会教育更基本,内容更丰富,与道德人格的形成关系更大。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知不觉影响青年学生的成长,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的不文明行为,不良的思想都来自家窄卯影响和灌输,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长大的学生,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可能是由于父母疏于管理教育造成的,还有的家长自身素质差,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了孩子,另有一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不正确的引导教育,对自己的孩子放任自流,这些都是造成了年轻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
(五)来自网络的影响
世间的许多事物都是利弊相生,祸福相随,网络也不例外。网络就像一条大河,挟裹着珍珠和泥沙翻腾而下,既传播文明又倾泻垃圾,既开启民智又制造蒙味盲目。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交往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信息资源共享、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等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本身存在着一定缺陷,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由于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够十分成熟,有的学生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缺乏甄别过滤功能。因此,在当前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业和就业压力比较重的情况下,网络极易成为某些大学生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少数学生沉溺于网上娱乐而无心向学,有的学生上网造成道德水平下降,在调查结果中都有显示,对于“网络世界存在的三大危害: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泛滥色情”的观点都表示认同,网恋现象时有发生,网络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篇3
关键词:青少年;人格缺失;健全人格
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国青少年多数具备着较高的人格素养,他们的人格表现大都积极向上、充满热情和活力,人格的发展表现出良好的态势。在肯定青少年人格发展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由于当下社会转型期复杂环境影响以及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造成了青少年在人格发展中的困境,表现出了一些不协调的人格特征。
一、青少年人格缺失的现状
当代青少年人格发展中存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匮乏、厌学、依赖性强、独立能力差、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自我控制能力差
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个体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是个体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很好地适应当下社会非常重要。在当下社会,经济在迅速发展,时代在不断前进,青少年所处的环境越来越优异,然而正是优越的条件导致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发生了变化,进一步造成青少年的人格素质在下降。随着青少年不断成长,他们逐渐迷失生活目标,任何事情都不积极主动思考盲目的随大流,无所事事,慢慢地就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
2.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道德行为的规范对个体的成长还是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今社会的各种不良影响:人情冷漠、唯利是图、诚信缺失等,对很大部分青少年在成長中道德人格造成严重的扭曲。近些年,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传媒我们了解到很多青少年由于道德行为失范导致人格缺失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明显地感觉到,青少年道德认知能力高、道德行为差。青少年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评判别人,以利己主义的标准评判自己。由此,在青少年中引发了一些道德行为失范的社会现象,不重视社会公德准则,不遵守社会的公共秩序,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涂鸦的流行让很多学生创造了所谓的各种文化“课桌文化”“厕所文化”“墙壁文化”。公共卫生尤其不堪入目,在很多高校里随处可见,很多时候宿舍和教室里经常脏乱不堪;课
堂上玩手机、睡觉、随意讲话等这种不尊重老师的行为司空见惯。社会中这种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这样的人生态度,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思想不上进,漠视公共道德,为所欲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也在逐渐缺失和与时俱进的文明社会格格不入,与动态的社会生活相违背。
3.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差
人际交往能力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手段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打开了人们新的生活空间,人们的交流交往更加方便,为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和方便。计算机网络更是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交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信息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在网络里戴着各种面具展示自我。同时,通过信息网络可以自由平等的交际,没有任何局限性。这样就体现出了网络的弊端,青少年通过网络交流时间远远超过和社会群体面对面的交流的时间,把交流理想化和虚拟化,在网络上可以畅所欲言,但在现实的社会活动中他们往往表现的很封闭,也会产生一定的交流障碍。
信息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虽然改变了很多,带来了方便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法、手段,同时也为青少年现实人际交往埋下了隐,而出现了青少年现实交往能力差的现象。
二、青少年人格缺失的原因
青少年人格发展正处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心理机能容易失衡。然而一些现实的诱发因素,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青少年在人格方面的种种不协调表现,究其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1.社会环境因素带来的影晌
社会是我们生存的大家庭,我们只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微小个体,从我们出生就步入了社会,然而,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我们要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因此,我们也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成熟。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青少年成长中特殊的环境,为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它的作用是不可代替。家庭中父母扮演着启蒙以及终生老师的角色,他们所有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近些年,我们听到并看到了很多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例子,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分析,很大程度与家庭环境有关,家庭的不和睦、长辈的过分溺爱、家庭教育的不当等,这些行为无形中影响着青少年真正的健康成长,可以说是主要因素。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和西方相对开放教育形式相比,我国的教育形式有些封闭,
应试教育占主导,很多学校只重视成绩,不注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尤其对青少年的人格教育基本淡化。使得青少年的创新思维,丰富的想象力被压抑,健康人格的缺失等,片面发展只会埋下隐患,各种媒体所热炒的“素质教育”也始终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要改进教育体制,将人格教育纳入教育范畴,让青年能够全面健康的成长。
2.在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环境下带来的的消极影晌
“環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于控制人们的行为具有巨大的约束力。”当下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广大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对他们的人格教育却没有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青少年的人格缺失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还带来了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工作上的巨大压力,使得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中都感觉到很压抑,身心疲惫。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在这种特殊环境影响下,对价值观有着模糊的认识和定义,往往会和社会道德观念发生冲突,自我价值永远高高在上,在金钱、利益的诱惑下排斥传统的、民族的道德观念。长此以往,人格上就会产生缺陷,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发展。
3.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已经超越了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广大青少年获取大量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虽然对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带来了益处,却也在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信息网络的虚拟性为青少年带来了虚假的网络人际交往,尽情的体验网络虚拟性所带来的快乐。这与青少年叛逆,思想不成熟的特点“不谋而合”,因此,网上聊天已成为广大青少年不愿意参与与现实的人际交往,进而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放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其人格缺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陶东风说:“其实虚幻性与真实性本是同根生的,同样源于网络交往的三个特征:匿名性、社会文化禁忌与监督机制的缺乏以及权力的不在场。网络世界充满虚幻性和游戏性,它的危害性和魅力也来源于此。”
4.青少年自身价值取向变化的影晌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将决定我们的信念、生活目标以及追求方向的性质。自身价值取向一旦决定,就形成了特定的自身价值观,但是传统的价值观往往受到现有价值观的挑战,在现实社会体制下,随着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青少年的自身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他们过度追求并且看重自我价值,充分享受着物质带来的满足感,个人享乐主义逐渐成为青少年新的价值取向。这也体现了青少年对价值取向的真正认识,自身意志力的不坚定,自身价值取向非理性化的追求,从而导致自身价值取向与人生目标慢慢背离,最终选择了逃避现实和放任自流的消极的不健全的人格。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对其自身在未来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凝聚社会各界、家庭、学校等一切力量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在激烈的时代竞争中自由翱翔,超越自我,迎接挑战。
作者简介:
王蓉蓉,于1987年08月12日生,性别:女,籍贯:山西省朔州市,现职称:研究生,学历: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285.
[2]黄悦勤.青少年健康人格.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3]蔡先金.人格本位:大学生健全人格之培育.现代大学教育,2007(6).
[4]刘东艳.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中南大学,2006.
[5]王彤.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问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09-01.
[6]张艳春.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及其塑造.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5-05-28.
[7]胡芳芳.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10-01.
[8]任秀洁.当代大学生人格缺失的背景分析及高校人格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科技信息,2007(5).
[9]孙鸣娟.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04-20.
人格现状 篇4
一、高三学生压力调查
本文采用自编高考压力量表 ( 信度系数 α = 0. 8521, 重测信度为0. 8102, P = 0. 000) 。随机选取某市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在农村的省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的高三文、理科班各一个班, 然后进行测试, 去掉无效试卷, 共377 份, ) 本 “高考压力量变表”的理论得分最低分为17 分, 最高分为68 分, 调查结果显示最高分为56分, 最低分为27 分, 感受到的高考压力均分为39. 36 分。
( 一) 城镇与乡村的学生
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 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分析发现, 农村与城市学生在高考压力量表上所得均分分别为40. 44 和38. 27, 乡村学生相较于城镇学生来说承受着更多的压力。来自农村的学生生活条件往往都比较差, 生活水平比较低。因此, 农村家庭的学生都把考上大学作为唯一的出路, 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 在城镇中的学生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好, 而且, 即使不能够考上大学, 在城镇, 也能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家里也能够有足够的收入、人脉, 来保证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工作, 能够过上比较好的生活。因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 乡村学生都要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因此, 需要对他们作出适当的引导, 让他们不要有太大的压力, 更加从容的应对压力、面对高考。
( 二) 省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的学生
经过实际的调查发现, 省重点与普通中学学生在高考压力量表上所得均分分别为38. 28 和39. 45, 普通中学的高三学生比省重点中学的学生承受的压力大。这是因为, 很多普通中学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差, 没有太大的优势, 不相信自己在实际的高考中能够比省重点中学的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受到这些想法的影响, 他们都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希望自己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但是又缺乏自信。因此针对普通高中的学生要进行适度的引导, 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优势, 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
( 三) 文科班与理科班的学生
通过对实际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文、理科班学生在高考压力量表上所得均分分别为38. 64 和40. 00, 发现理科班的学生比文科班的学生承受着更大的高考压力。理科班的学生一般来说比文科班的学生的成绩要好, 很多选择文科的学生都是因为自己的数学、物理、化学成绩太差而不得不选择文科。所以, 文科学生有很多都不会认为自己能够进入大学进行更加进一步的学习, 因此, 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家长也不会有太大的期望。所以, 文科的学生也不会有太大的高考压力, 比较开朗, 作业也会比较少, 空余的时间也比较少, 更加善于交际。而在理科班的学生, 学习成绩相对来说比较好, 也会有比较大的高考压力, 比较沉默寡言, 不善于交际。
( 四) 男生和女生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 男、女学生在高考压力量表上所得均分分别为39. 27 和39. 47, 女生承受的高考压力要比男生承受的高考压力大, 因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 很多男生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 男生更善于理性思维, 因此思维更加的严谨、有逻辑, 而女生相对来说比较差, 比较不擅长这些理科方面的学习, 因此, 女生会承受的高考压力也会比较大, 更加容易烦恼, 希望自己能够跟男生一样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而男生相对来说比较自信、活泼、更加擅长交往。
二、针对高三学生压力的建议
( 一) 教师的积极引导
一些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因考试连连失利、再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 从而自卑、焦虑、抑郁, 甚至绝望, 失去自信。一旦学生失去了 “信心”, 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这是一个绝不能忽视的问题。这时教师应及时采用 “激励”的方法, 让学生更加自信。教育学明确指出, 鼓励、表扬永远是树立学生信心的主导方向, 使学生自信后再给予其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 努力寻回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 及时予以时间的科学安排、学习方法的科学指导, 使其制定出相应的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 然后脚踏实地做好高考前的冲刺复习。
( 二) 让专门的心理老师来排解高三学生的负面情绪
有一部分学生的高考压力太大, 使得不能够认真的学习, 对这一部分同学要让专门的心理老师进行指导, 帮助他们及时消除负面的情绪, 积极应对高考。在平时, 要让这一部分同学也要多与周围的人交流,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有正确的思想。
三、总结
通过上文的实际的调查问卷, 对于城镇和乡村的学生、省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学生、文科班和理科班的学生、男生和女生分别承受的不同程度的压力进行了分析,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些不同程度的压力会对学生的人格产生的不同的影响, 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 可以更好地对学生做出引导, 更好地进行心理引导、培训, 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面对压力, 更加从容地应对高考。
参考文献
[1]王亚南.高三学生的高考压力与人格现状研究[J].心理科学, 2001, 01:104-105.
人格与人格障碍 篇5
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不但可以预测个体在特殊情况下的行为反应,而且,不同的人格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患病倾向。例如,近代研究表明,A型行为与冠心病明显相关,被认为是易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精神病学临床上,病人的人格不仅决定了他患病后的行为,而且为某种精神疾病的发生准备了基础。例如,强迫病人常有某种焦虑、刻板、固执、自信不足的精神衰弱人格,癔症病人常有情感不稳、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的表演性格。有时,人格所表现的独特行为方式可能和精神疾病混淆起来,导致论断错误。
人格的差异有不同的程度。有些人的人格较为健全,在面对应激性事件时,依然能够很好应对,
有些人的人格较为脆弱,在应激性事件作用下,易于发生神经症性障碍。对于细小的事情总是忧虑的人,在困难的情境中更容易产生焦虑障碍,而相同的情境对其他人却没有这种影响。如果人格更为脆弱,那么,异常行为可能在没有应激性事件的情况下出现。有时,这种异常行为表现非常明显,以致难以判断这些行为是由于人格还是由于精神疾病所致。
人格和疾病在概念上的区分,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但这种区分并不都容易。核心在于能否确定行为异常的病程。如果一个人以前行为正常,以后产生了异常行为,他被认为有病。如果他的行为以往和现在一样反常,他被认为可能有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这种区分在行为改变急速显著时容易做到,如急性躁狂症。但在行为改变缓慢不显著时,这种区分就有困难,例如,某些精神分裂症。
大人格与小人格 篇6
中国人不喜欢第三势力,所以把第三势力也道而德之:例如“玉”有什么道德?可是中国人说“玉石之美有五德”;“天地”有什么道德?可是中国人说“天地不仁”或“天地大德”……这种道德大泛滥始终困扰中国人,这种困扰,早在孔夫子时代就开始了。
仁困扰了孔夫子
从《论语》里,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种困扰,以管仲的人格问题为例。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管仲帮齐桓公,尊王攘夷,一统天下,老百姓直到今天还得到他的好处,没管仲,连我今天都要披散着头发做胡人打扮了!
子贡的困扰,同样发生在子路身上。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候,不以车兵,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大意是:齐桓公九次召集群雄,不用武力,全是管仲的功劳。
孔夫子给两个学生的答案,有点答非所问。因为孔夫子的思想,受时代的限制。在答复两个学生的“道德评判”里,孔夫子的毛病是:他虽然发明出“仁”字,却始终无法给仁字下定义。所以,这个字就像变形虫一样的东变西变。当子贡子路以管仲“非仁者与?”“未仁乎?”逼问他的时候,他立刻把这个字再变形一次。
大人格与小人格
孔夫子若生在现代,以他的聪明,只要点出“人格的两层面”,就会使学生解惑了。
什么是“人格的两层面”?第一层面是“管仲的层面”,第二层面是“匹夫匹妇的层面”。“管仲的层面”是大人物的层面,是特立独行的层面,是大无畏的层面,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层面;“匹夫匹妇的层面”是小市民的层面,是随波逐流的层面,是依附权势的层面,是“庸德之行,庸言之谨”的层面。
管仲的人格
“管仲的层面”所表现的人格,叫“大人格”。管仲在尚未功成名就前,与朋友做生意,要多分钱,按“小人格”标准,这是吃人;管仲为朋友办事,没办成,按“小人格”标准,这是害人;管仲同朋友出征,作战时退后,凯旋时在前,按“小人格”标准,这是胆怯;管仲在公子纠被杀后,投奔敌人,按“小人格”标准,这是无耻……管仲的一切行为,虽为大家所不谅,但他的朋友鲍叔牙却一直信任他。最妙的,在管仲临死前,齐桓公问他谁做他的接班人,他竟不推荐鲍叔牙,理由是鲍叔牙不能搞政治。这在“小人格”的标准下,十足是忘恩负义了,但在“忠于为国,不私其友”的“大人格”标准下,管仲却能天下为公。
管仲的小人格没问题
具有“大人格”抱负的管仲,难道他在“小人格”方面真有问题吗?事实绝非如此。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穷困,鲍叔不以我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我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这段动人的话,告诉我们,具有“大人格”胸怀的人,他在“小人格”方面,其实没有问题,只是不为匹夫匹妇所了解罢了!
人格现状 篇7
关键词:中职生特点,孝道,孝道人格
孝道是儒家思想中的最重要部分, 是中国社会一种独有的、反映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一种文化品质。也是民族历史上的各种思想状态、文明、观念形态等汇集的总体表征。我们整个民族一直传承的孝文化是“百善孝为先”, 并且这一特质也早已经潜移默化的浸润到了中国的传统人格系统中。从幼年开始就在培养尊老爱幼的品德, 生活中、教育过程中都不断的在引导和诠释着“孝道”品质的重要性。“孝”品质已经内化为国人的优秀人格的一部分, 并作为一个重要的处事标准加以倡导和发扬着。
一、中职生的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是在一个层次上的两种教育方式, 职业教育主要以职业化培养为主。故中职生具备一些独特性:
(一) 年龄层次普遍低, 可塑性强
中职学生的大部分均处于15-20岁区间, 且以15-16岁居多。这一阶段的学生等同于一般普通高中的年龄, 但教育内容却完全不同, 高中以未来的选拔教育为主, 而职业教育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主。所以, 其年龄普遍偏低, 其职业教育的可塑性就很强, 职业技能方面的可塑性很高。而由于其的年龄层次, 意味着在德育及人格教育方面, 其可塑性空间也是巨大的。故通过在教师和他们自己的共同努力下, 寻找适合他们的人格教育引导方法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 思维活跃, 但学业成绩方面的有效思维能力欠缺
中职学生成绩普遍不是很好, 但不影响其思维及人格的发展, 大部分思维能力还是很活跃的, 只是因为长期的学业上的负性结果, 造成了其大部分有效思维能力欠缺, 但这并不影响人格的塑造。在教育的过程中, 要优化教学内容, 同时改革教学方法, 不要过度的强调教育的学习质量, 更应该从人格培养角度加以引导, 以达到提升整体能力及塑造健康人格的目标。
(三) 缺乏自信、长期认可程度低甚至不被认可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 中职生长期的被认可程度低, 造成了其缺乏自信, 课堂回答问题的热情很低, 甚至有些点名回答问题, 都很害怕自己会回答错误以致不敢开口回答问题。这和一直以来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有关, 教师在某一阶段过分的喜好成绩优良的孩子, 造成了低水平孩子的逐渐弱势化, 逐渐这群孩子成为了家长和教师眼中的问题孩子, 而长期的不被认可, 就引发了学生对自身的认可程度低的问题, 普遍缺乏自信。做事情总是不敢有自我的主见, 逐渐形成怯懦、无主见的人格特性。这种人格特性对于健康的人格的培养是有负性的阻碍的。
二、孝道人格概述
70年代, [1]大陆学者张文新、张坤的研究发现, 青少年孝道态度与亲子关系有正相关, 与亲子冲突有负相关, 而且孝道态度中的敬爱纪念、抑己顺亲、随侍奉养对亲子亲和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抑己顺亲对亲子冲突的强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敬爱祭念对亲子冲突的次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Ho也曾强调:“作为儒家伦理道德之首的孝道, 它不仅仅是指服从和尊敬父母, 而是由文化界定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样本与准则”。[2]也就是说孝道不仅仅是人们行为中的对父母的一种行为方式, 而还通过社会化辐射到了个体的人际关系互动当中。[3]苏小七 (2009) 提出了孝道人格的理论探讨, 并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发现, 孝道人格清晰地由七个因素构成, 分别是放纵任性维度、严谨自制维度、外向活跃维度、温和宽厚维度、好斗能干维度、善良志远维度、孝顺体贴-粗心维度。这表明孝道人格的结构是多维的, 而不是单维的。
本研究者们通过引用孝道人格的七因素理论及问卷进行调查分析, 针对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 得出以下调查结果:研究者对新2013级入学的中职新生566人用苏小七编制的孝道人格七因素量表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699份, 回收问卷676份, 有效问卷达到了96.7%。测试的结果显示, 被调查者中67.9%放纵任性维度指数偏高, 不听教育者和父母的劝阻者偏多, 当然这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青春期的特点是吻合的, 并没有发现中职生此维度与正常这个维度上年龄段相同的其他孩子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与生长发育特点有关, 并无显著的特殊性。89.2%被调查者的严谨自制维度指数显著性偏低, 说明中职生普遍的不能做到很好的自我管理, 这个将影响教育者制定教育方案的决策, 如何在有效的自制时间内给予学生最有效的引导, 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关键。67.2%的被调查者外向活跃维度指数偏高, 说明中职生的活跃程度还是能达到教育的理想水平的;而79.8%的被调查者具备温和宽厚维度的品质, 这个指数说明, 大部分的中职学生还是温和善良的, 这为未来的人格教育制定方案提供了很好的培养基础。17.1%具备好斗能干的品质, 但此项品质与负性行为有直接的相关性, 故要更加好的加以引导和规划, 56.4被调查者具备善良志远维度, 92.3%基本孝顺维度, 体贴指数却有显著的负相关, 说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 孝顺的概念还是清楚的, 并且明确的懂得孝顺的根本, 却不能很好的从行为和思想中加以理解并运用。从研究结果可见在中职生孝道人格培养问题上, 积极的正向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且通过提升各项人格指数, 整体提高其孝顺-体贴维度指数才是人格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坤, 张文新.孝道的心理学研究现状[J].心理学探新, 2005, 11 (1) :35-37.
[2]Ho D Y F, Kang T K.Intergenerational Comparisons of Child-rearing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in Hong Kong[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4, (20) :1004-1016.
[3]苏小七.孝道人格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 2009, 6.
人格现状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鲁西南地区七至九年级学生700人进行问卷调查,得有效问卷653 份,有效回收率93.3%。根据留守儿童的定义标准筛选出320名留守儿童,再依据第三届全国伤害预防与控制学术会议(2004 年10 月)修订的“伤害界定标准”[4],凡具有下列二种情况中任何一项,即作为伤害的统计对象:1到医疗单位诊治,诊断为某一种损伤;2因伤请假(休学、休息)一日以上,筛选出留守儿童发生过伤害情况的92人作为研究组,按1∶2的比例从同期调查人群中随机抽取184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生52人,女生40人,对照组男生104人,女生80人。年龄均在10~15岁,两组在人口统计学资料的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自编调查问卷:共55题,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被试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家庭成员,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学习环境,父母打工情况,所受伤害等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户籍、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收入、零花钱、学习成绩、父母外出时间、多久联系、看护人文化等。
冲动性、攻击性量表:Barratt冲动性量表[5],共30个条目,采用五级评分标准,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计划性冲动,躯体性冲动,认知行为冲动;Buss攻击性量表[6],共30 个条目,采用五级评分标准,分为5 个维度,分别为: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自我攻击。两量表评分高者,冲动性和攻击性人格特质越明显,以反映被试的冲动性及攻击性人格特质。上述量表经在国内使用和测试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7]。
感觉寻求量表[8]:共36题,分为2个维度,其中,兴奋与冒险寻求(TAS)反映个体对参加能够提供速度或反抗权威等特殊感觉的运动,如跳伞、潜水、滑雪等,和其他生理冒险活动的愿望;去抑制(DIS)描述个体通过集会、饮酒、性等方面社会活动来寻求感觉刺激。感觉寻求是一种寻求变化的、奇异和复杂的感觉或体验的特质。量表得分越高,说明被试感觉寻求特质越明显。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全部问卷资料经核实后进行统一编码,利用SPSS16.0对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被试基本情况及伤害发生报告率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共有92人在过去一年发生过伤害事故,伤害发生率为28.75%。其中留守儿童男生发生伤害的人数为52 人,发生率为16.25%,女生人数为40人,发生率为13.13%,男生伤害率明显高于女生。
2.2 研究组的冲动性、攻击性和感觉寻求各得分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性比较
研究组性别在冲动性与攻击性得分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攻击性的躯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维度得分皆是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和女生在感觉寻求方面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研究组和对照组攻击性、冲动性和感觉寻求方面的差异性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冲动性总分和攻击性总分上差异显著,研究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感觉寻求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感觉寻求的兴奋与冒险寻求和去抑制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留守儿童伤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伤害为因变量,伤害为1,非伤害为0;将性别、年龄、年级、独生子女、户籍、父文化程度、母文化程度、父母打工时间、父母第一次打工年龄、计划性、躯体性冲动、认知行为冲动、冲动性总分、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自我攻击、攻击性总分、兴奋与冒险寻求、去抑制、感觉寻求总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在α=0.05水平上,筛选出亲子联系的时间,躯体攻击、自我攻击三个变量纳入方程,其中危险因素是:躯体攻击和自我攻击;保护因素是:父母经常联系。见表3。
3 讨论
儿童青少年是伤害的高危人群。国内关于儿童伤害的研究报道很多,因我国伤害监测系统尚不完善,缺乏全国统一性的伤害监测数据,大多数为某地区的横断面调查,伤害发生率的报道存在很大差异,较低的如朱丽萍等[9]报道江西省儿童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为5.66%,较高的如姚应水等[10]报道皖南地区部分中学生伤害发生率为67.03%。本研究横断面调查显示,一年中鲁西南地区留守儿童伤害发生率为28.75%,说明留守在农村的父亲、母亲或其他监护人在承担大量农活和家务劳动的同时,必然会减少对孩子的看护和照顾,留守儿童脱离父母的照顾,对自身安全意识不强,则更容易暴露于危险因素之下,所以发生伤害的机会比其他儿童增多。
研究组冲动性攻击性得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冲动性攻击性得分高于女生。在躯体攻击和自我攻击两因子差异显著,男生躯体攻击高于女生躯体性攻击,自我攻击因子男生得分亦高于女生。这一结果与梁筱键等人[11]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的研究表明男生更为活泼好动,遇事冲动,好斗,喜欢冒险刺激,情绪外漏,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女生大多安静,遇到事情较能容忍,喜欢大事化小,传统眼光对女生要求多为中规中矩,不能太特立独行,所以女生行事多小心谨慎,发生伤害的情况较少[12]。感觉寻求方面差异不显著,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可能本次研究在做调查时所选样本代表性不够,数据挑选不够精确,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因而在制定预防措施时要考虑性别差异,因人而异,善加引导。
研究组在冲动性得分和攻击性得分上高于对照组,高攻击性与冲动性密不可分,冲动性和攻击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与人的行为有很大关系,那些冲动性、攻击性得分较高的人在碰到事情时大多不会给自己很多的思考时间,总会草率地做出反应,这些人不太善于理智冷静地分析处理问题,容易出现打架斗殴,意气用事等行为,因而更容易受到伤害。其次,他们不懂得换位思考,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感觉寻求是日常冒险行为和正常心理行为的有效预测因子。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感觉寻求上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研究组在感觉寻求的两个维度(兴奋与冒险寻求和去抑制)的得分高于对照组,亦说明喜欢冒险和挑战性的人追求刺激,讨厌一成不变,单一乏味的事情,这些人更喜欢尝试刺激,所以更容易受到各种伤害。本次调查结果感觉寻求总分差异不显著,两个维度差异显著,有可能是研究组样本数量较小的缘故,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探究其差异。
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躯体攻击与自我攻击是危险因素,而与父母经常联系是保护性因素。躯体攻击和自我攻击得分越高,发生伤害的概率越大。与父联系越多,受到的伤害越小,这一结果与时颖等人[12]的研究结果大致相符,亲子关系影响着感觉寻求和伤害之间关系的强弱,这也侧面验证了亲子关系对青少年个体发展影响深远[13]。提示外出打工父母要经常与自己的孩子联系,多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及时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摘要:目的:了解和探究留守儿童伤害的现状及其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冲动性攻击性量表、感觉寻求量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并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男生冲动性得分(24.67±1.06)高于女生冲动性得分(20.3±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5);男生攻击性总分(32.55±9.89)高于女生攻击性得分(30.29±9.6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3,P<0.05)。研究组冲动性得分(73.82±16.54)高于对照组冲动性得分(72.32±14.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9,P<0.05);研究组攻击性得分(77.68±7.23)高于对照攻击性得分(76.94±7.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84,P<0.05)。对伤害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躯体攻击和自我攻击得分高是留守儿童伤害危险因素,而父母与子女经常联系是伤害的保护因素。结论:农村留守儿童伤害发生率偏高,留守儿童承受着身体与心理的伤害,情况较为严重,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留守儿童的伤害发生。
人格现状 篇9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张贴广告和利用心理健康 课发布通知,得到有社交障碍的专科生主动求助。共有185名同学前来报名,笔者采用社交恐怖症量表(SPIN)对求助者进行初步筛选,并对得分超过19分者实施进一步访谈,共将36名具有社交恐惧倾向者作为被调查对象。被调查者分布如下:男生19人,占52.78%,女生17人,占47.22%;大一学生26人,占72.22%,大二学生10人,占27.78%。所有被辅导者平均年龄为19.6岁。另从所在学校一、二年级学 生中随机 抽取具有 正常人际交往能力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共抽取36位具有正常 人际交往能力者,具体分布如下:男生18人,占50.00%,女生18人,占50.00%;大一学生21人,占58.33%,大二学生15人,占41.67%。平均年龄为20.3岁。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5]共包含81个项目和2个附加项,包括父亲养育方式6个,母亲养育方式5个,按被调查者幼年时父母的教养方式分别进行评 定, 按“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个等级评分。(2)艾森克个性问卷(EPQ)[5]共包含88个条目,分E、P、N和L共4个维度。(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5]共有10个条目,共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4)防御方式问卷(DSQ)[5]共包含88个条目,分成熟防御方式、中间型防御方式、不成熟防御方式和掩饰度4个维度。每个条目按1-9级评分。在统一的指导语下,由经过培训的心理测试员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测试。
1.2.2数据分析将 心理测评 数据逐个 录入计算 机,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 析,对社交恐 惧组与对 照组采用 差异性t检验。
2结果
2.1社交恐惧组与正常对照组父母教养方式间的比较结果
调查发现,在父亲教养方式方面,社交恐惧 症组与正 常对照组在情 感温暖因 子上的得 分差异具 有统计学 意义 (P< 0.05),两组在拒绝、过度保护和惩罚3个因子方面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母亲教养方式中,社交恐惧组与正常对照组在偏爱被试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被研究者在情感温暖、惩罚和拒绝3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1。
2.2社交恐惧组与正常对照组EPQ评分上的比较
调查发现,社交恐惧组与正常对照组在EPQ的E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具 有统计学 意义 (P<0.05),而两组被 调查者在EPQ的N因子上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2。
2.3社交恐惧组与正常对照组在SSRS上各因子得分比较
社交恐惧组与正常对照组SSRS在主观支持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被调查者在客观支持分和支持利用度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见表3。
2.4社交恐惧症组与正常对照组间防御方式(DSQ)的比较结果
社交恐惧组与正常对照组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 型防御机制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社交恐惧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成熟防御机制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 社交恐惧症组与正常对照组在不成熟防御机制中的潜意显现、 投射、分裂、幻想、躯体化、退缩上述因子的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 义,且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被调查者中间型防御机制中在制止、解除、隔离、回避、同一化因子上的得分 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其上述分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果见表4。
3讨论
社交恐惧者父母在惩罚严厉、拒绝2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该组被调查者父母的情感温暖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这提示该组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是社交恐惧症发生的重要因素。父母的严厉惩罚、拒绝等不良教养方式极易使其产生害羞、挫败感和恐惧感,进而使子女在社交中产生恐惧和回避行 为[6]。其中,社交恐惧者的父母较正常对照组的父母对子女在情感温暖、理解、信任和鼓励等方面存在缺失,有过多的惩罚和拒绝现象。该结论与Arrindell等人[7]的研究结 果比较相 近。 国内方奕琪等人[8]的研究也表明父母过于频繁而严厉的惩罚易使其子女产生罪恶感和自我谴责,使其子女的个性变得自我否定,易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回避行为。
利用EPQ量表对社交恐惧组调查 发现,该组被调 查者多表现为内倾和神经质倾向,这与国内林子江等人[9]的研究结果较为接近,这种现象可能与社交恐惧者的父母大多采用不良的教养方式有关。研究显示,社交恐惧者在情绪持续紧张和长期内心冲突下极易产生社交回避行为。同时还发现,被调查者的个性特点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个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交恐惧者对不同防御方式的选择性使用。
人格现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实习的300名护生, 发放问卷前先对护生进行培训, 所有人对问卷调查知情同意。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300份, 有效率100.00%, 接受调查人员均为女性, 其中中专生210名, 大专生90名。
1.2 方法
1.2.1 中文版生涯适应力量表
采用Reardon等[5]编制的中文版生涯适应力量表, 此量表在引进量表的基础上经中国化修订而成。量表下设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4个维度24个条目。量表各条目按照“完全不符合”计1分至“完全符合”计5分进行5级计分, 总分越高表示生涯适应力越好, 目前量表尚无常模。研究认为变量在常模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依据均分和一个标准差将测试人群总体分为低、中、高3种类型[6,7]。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2, 重测信度为0.872。
1.2.2 坚韧性人格量表
采用卢国华等[8]编制的坚韧性人格量表。量表下设韧性、控制、投入、挑战4个维度27个条目。量表各条目按照“完全不符合”计1分至“完全符合”计4分进行4级计分。总分越高表示坚韧性程度越好, 抵御外界应激、压力和逆境的能力越强。被测试者如果均分>2分或者总分>54分, 则说明其坚韧性较好, 否则较差[9]。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7, 重测信度为0.861。
1.2.3 资料收集
统一培训300名参与调查的实习护生后发放量表, 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填好后现场收回。合格率100.00%。
1.3 数据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1) 本次调查的300名实习护生坚韧性人格量表得分见表1。
(2) 本次调查的300名实习护生生涯适应力量表得分见表2。
(3) 本次调查的300名实习护生坚韧性人格与生涯适应力的相关性分析见表3。
(4)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实习护生坚韧性人格对生涯适应力的预测情况, 以坚韧性人格4个维度为自变量, 生涯适应力为因变量, 采用逐步法筛选变量, 纳入标准α=0.05, 剔除标准α=0.10,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4。
坚韧性人格4个维度挑战、投入、韧性和控制均进入回归方程, 回归方程为Y=4.23+1.886X1+1.66X2+1.732X3+1.279X4, 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112, 即4个维度能联合预测生涯适应性11.2%的变异。
3 讨论
3.1 实习护生坚韧性人格特点
本次调查的300名实习护生坚韧性人格量表得分为 (72.67±7.90) 分, >54分, 说明坚韧性程度较好。坚韧性人格反映个体处理事情顽强的毅力和持久耐心的特点, 能够缓冲逆境、创伤和打击对个体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10]。坚韧性人格的作用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个体积极、主动应对, 各种支持因素[11]。实习护生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科研和管理能力均处于发展阶段, 对自我护理能力的培养是积极、主动的, 虽然临床护理工作量大, 应激因素较多, 但其专业自我概念较为积极[12], 主要表现为没有将患者的病情看成是消极的, 相反, 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处理患者的病情中去。实习护生在临床科室遇到护理操作、护患沟通和护理科研问题, 会向带教教师或有经验的护士请教寻求帮助以获得支持力量;遇到医护不平等或护士社会地位低、工作疲倦等问题, 会向同事或亲朋好友倾诉以寻求心理支持。以上因素使实习护生的坚韧性较好。坚韧性人格的两个实现途径提示, 护理管理者要鼓励实习护生积极、主动地面对临床护理的各种压力, 发挥同事、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作用, 以促进实习护生形成较好的坚韧性。
3.2 实习护生生涯适应力特点
本次调查的300名实习护生生涯适应力平均分为 (3.37±0.52) 分, 依据评判标准, 评分≤2.58分 (平均分3分减标准差0.42) 为较低水平, 评分≥3.42分 (平均分3分加标准差0.42) 为较好水平, 其余为中等水平。综合判断实习护生生涯适应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新护士第一年均在各科室轮转, 第二年定科后已对科室的临床护理工作和其余任务有一个较好的了解, 表现为相信自己可以肩负起临床科室护士应承担的责任, 对自己作为护士在科室碰到的临床护理问题的解决能力有信心以及较强的自我效能感[13], 而实习护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处于逐步成熟阶段, 有些还承担着科研任务, 工作量比较大, 因此生涯适应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实习护生生涯好奇维度分值相对较高, 主要是护生对同事的高水平操作技能、科研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感到好奇, 闲暇时琢磨这些能力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 在这些能力上自我如何发展等;生涯控制维度分值相对较低, 可能与对自己能否顺利就业, 就业后何时被送去进修、参加学术会议、职称晋升等自我控制的机会较少有关。实习护生生涯适应力的特点提示护理管理者应进一步将护生的各项考核公开化、透明化, 使护生加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控制力, 提升职业生涯适应力。
3.3 实习护生坚韧性人格与生涯适应性的关系
调查显示, 实习护生坚韧性人格4个维度及总体与生涯适应力4个维度及总体显著相关, 坚韧性人格4个维度能有效预测生涯适应力, 即坚韧性人格量表分值越高, 实习护生的生涯适应力越好。研究显示, 应激、压力与出现心理症状之间, 坚韧性人格起主要调节作用, 坚韧性人格可以缓冲应激、压力对个体身心带来的消极影响[10]。坚韧性人格能减轻疲倦感, 提高个人对组织的依从性, 促进个人专业的适应性发展[14], 本次调查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如果实习护生的坚韧性足够调节压力、应激和疲倦感带来的不利影响, 那么其专业适应性就不会被一些不利因素破坏。坚韧性较好的护生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科研的主动性较强, 将各种压力和逆境看成是一种挑战, 在控制一些混杂因素的前提下, 投入到解决护理任务的时间和精力较多, 因此能促进专业角色的顺利发展。坚韧性较好的护生较少感受、体验应激和压力带来的威胁;相反, 坚韧性较差的护生会把应激和压力看成是消极或不利事件, 个体外在表现为紧张、焦虑、退缩回避, 由此引发的临床心理症状较多[15]。提示护理教育者需进一步培养实习护生的坚韧性人格, 以促进其生涯适应性较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少华.大学生生涯发展不确定及其生涯适应力提升策略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2, 33 (1) :92-93.
[2]刘华强.自我控制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影响的研究[D].漳州:漳州师范学院, 2012.
[3]郑川燕, 郑淑梅, 杨茜, 等.心内科护士坚韧性人格与自我概念的回归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8) :55-57.
[4]王雪, 尹吉善, 崔文香.临床护士人格坚韧性、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关系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1) :23-26.
[5]Reardon R C, Lenz J G, Sanpson J P, et al.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侯志瑾, 译.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6]叶艳胜.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完美主义、自信和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 2010.
[7]朱立珍, 叶艳胜.实习护生正念水平与临床实践行为的线性回归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16) :57-59.
[8]卢国华, 梁宝勇.坚韧人格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8, 6 (2) :103-106.
[9]梁冠冕, 缪群芳.杭州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临床护士坚韧性人格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 2012, 19 (5A) :22-25.
[10]卢国华, 梁宝勇.大学生坚韧性人格、心理应激与心理症状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8, 17 (8) :737-739.
[11]Harrisson M, Lorseiie C G, Duquette A, et al.Hardiness, work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nursing assistans and registered nurses in Quebec[J].J Adva Nurs, 2002, 38 (6) :584-591.
人格现状 篇11
[关键词]墨子 人格 兼爱 理性 社会责任感
[作者简介]刘丽琴(1974- ),广西天峨人,柳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公共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伦理思想史。(广西柳州54500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170-02
当前,由于社会转型的冲击,多元文化的影响,道德规范体系尚未健全,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人格扭曲、人心浮躁和功利的倾向。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已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试图以墨家人格精神为视角,探讨墨子人格精神中具有的现代内容,为建构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提供有价值的参照系。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精神的内容
一般说来,人格是指经过一定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和现实社会生活的感染,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稳定的品质,这种品质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指向,它是人的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有机的统一。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思想意识、精神境界。大学生人格精神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精神。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崇尚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主体能动作用,这就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人把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和客体,同时,使自己成为主体性的存在。因此,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应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变“被动人”为真正的“人”。同时,要防止个人主体性,尤其是个人占有欲膨胀所带来的人的异化与物化的危险,使人既是现代化的动力,又是现代化的目的。
2.理性精神。所谓理性精神,其基本品质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提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态度,推崇自主、自觉、敬业、进取的价值观等。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特别需要理性精神的指引,使其具备正确价值观的精神力量,形成追求美好生活必需的、智慧的品质。
3.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个体在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三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意识倾向和价值行为,它是基于对社会、国家的深厚热爱而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和民族未来的大学生应当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实干精神,把实现自我价值与推动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墨子的人格精神
1.兼爱天下的人格品质。春秋战国之际,战乱四起,祸害横行,为此,墨子提出他的救世主张——兼爱。兼爱,即互相爱护,是一种不分彼此和远近,原则上一律平等的爱。墨子主张用“爱”去构建一个人人平等、和睦相处的社会。兼爱天下的品质,不仅是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伦理准则,而且表現在战争观上的非攻及应用到改善平民生活处境的节用。墨子的兼爱在政治观上的反映是尚贤。墨子反对宗法“亲亲”制度,力求任贤使能,“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墨子强调平民也享有政治权利,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墨子人格精神中的兼爱品质,是以每个人的平等生存和平等获利为目的的。墨子的“仁者爱人”承认了人的主体性,强调了人存在的平等。平等就是要求消灭一切等级特权,尊重每一个人,提倡人格的独立性。这种人格独立性,展示了一个正在觉醒的平民阶层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权利的追求和对人的智慧的肯定,这正是墨子人格精神中兼爱品质的必然结果。
2.治学与治国相融的理性精神。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墨子自创墨学,形成了不同内涵和风貌的学术思想体系。墨子主张各学派都应当抱着取长补短,以真理的正确态度来参加辩论,不应当死守门户,对他人的科学发现、治国良策不应当一味排斥和攻击,这体现墨子的“和而不同”的严谨而宽容的学风。在治学与治国的体系中,墨子一直注重理智性。所谓理智性,以名辩学和实践推理为论证方法,借助于工具理性来对其作为“兼爱”学说进行合理性的论证和作为推广的根据。墨子主张发表言论、研究学问要有现实的针对性,要以实践作为目的和标准,只有经世致用的务实之言,利民之论才是最有价值的。墨子的“三表法”,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主张学以致用,“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告诫其弟子“言足以迁者,常之;不足以迁者”。在治国方面,墨子指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提出兼爱、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思想,它们构成了墨子思想的整个体系。墨子正是通过对这些思想学说的具体分析与运用,帮助国家、社会解决当务之急。墨子在坚持理性的基础上,不仅治学上勇于创新,而且自觉地把自己的学说、思想、智慧乃至自己的生命融入利国利民的事业中去,这正是墨子治学与治国相融的理性精神。
3.匡时救弊的责任精神。墨子把兴利除害、匡时救弊、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作为道德责任意识,因此,扶弱以抗强、任侠仗义、士为知己者死的作风一直是墨子的本色。墨子一直反对以强欺弱、以大欺小的不义战争,认为救世济民与“兼爱”精神是一致的,指出人应有忧患救世的责任意识,并应当身体力行,主张“功不待时”。救世是战国诸子共同的理想,墨子和其他诸子一样,读书治学,四处游说,明知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但是一种良心和责任感的驱使,仍使他孜孜不倦,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墨子所说的“见我从事,不见我亦从事”,正是其崇高的责任感和救世精神的体现。墨子把自我融于国家、天下之中,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自我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这种侠义精神正是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实干精神的典型体现。
三、墨子人格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启示
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应培养具有较为完满的人格精神追求的通才。”传统是现代的历史和渊源,现代是传统的发展和延伸,我们应当分析墨子的人格精神所蕴涵的独特的优秀品质,找到契合的生长点,为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提供有有价值的历史资源。
1.弘扬主体精神,倡导独立自主的人格。墨子指出,在爱无差别的社会里,人作为社会主体必须“赖力而生”“强力而为”,这种生存观表明了人所具有的独立性。同时,墨子的“尚贤”是从生存权的自然平等与独立发展到政治权利的平等与独立的表现,显示了墨子对人格独立的大力张扬,这种人格平等、政治平等的观念正是墨子人格精神中人格独立性的必然结果。因此,人格独立性与真正的民主既是墨子人格精神的基本内涵,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池田大作这样评价墨子:“我认为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
人格主体的平等独立,是现代人格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代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群体,在新时期,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使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大学生的实践认识活动,应该是在遵循客观规律和遵守社会制度、法制框架和经济方式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客观的探究活动。培养大学的人格独立性,有利于使他们有理想、有意义地构建自身,日益走向自身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其主体人格化。
2.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实干精神。改革开放唤醒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但新旧交替的社会“失范”又影响了其主体性的充分发挥。首先,当代大学生不再是过去的理想主义者,而是务实主义者,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自身的发展状态以及现实的利益。其次,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寻求独立又未完全承担社会责任的群体,这种边缘角色决定了他们往往采取独特的方式参与这场变革。由于缺少社会实践,大学生不能正确分析现实状况,更不知道如何把改革开放与自身的行为有机统一起来,结果以一种不负责的行为表现出他们的参与意向:部分大学生产生对政治冷漠,对社会的关心程度降低,责任感下降,尤其是对与自身根本利益关系不大的公共事务或公益劳动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缺乏对家庭、对现实的责任意识,许多学生缺少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从历史意义看,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匡世救民的侠义精神,影响并感召着后世的志士仁人。从现实价值看,墨子那种匡时救弊的侠义精神,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社会责任感与实干精神。在现代的语境下,墨子人格精神是重要的责任道德教育资源,要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培养、塑造当代大学生对自我、家庭、他人与社会的责任。要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必须引导他们注重参加社会实践,促进知、行、情的相互转化。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只有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同时,才能引导大学生主动承担起家庭、他人及社会的责任,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基层,自愿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把社会责任感引申、扩展到对民众的社会关怀。墨子匡时救弊的侠义精神应当转化为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实干精神,这种社会精神不仅是大学生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表现,也是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3.塑造理性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当前,大学教育比较重视解决基础层面和政治层面的问题,如政治态度、意识形态、知识掌握情况等,无形中忽略了对大学生心灵深处的价值诉求、社会责任、人格品质等的培育,这导致了大学生精神上的某种偏差。同时,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生存的压力,部分大学生逐渐丧失探寻生存意义与价值的勇气和信心,对人存在的理由与根据失去了最为基本的理性沉思,逐渐导致价值世界的虚无及精神世界的苍白,使人的主体角色便会随之消亡,这种自我生命的漠视正是理性精神缺失的表现。加上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中普遍缺乏理性精神的指引,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不利。因此,必须重视当代大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理性是在人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的精神,关系到生活目的和生活价值的决断和追求,归根结底是涉及人的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在墨子治学与治国的体系中,他一直注重理性,客观地分析现实社会。墨子把理性精神作为为其提供价值性、反思性指导的内在品质,使自己能够在生活中进行正义的价值的选择和智慧的行动。因此,墨子人格精神中表现出一种真知、大爱的卓越品质。墨子不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利于当时、骄于后世的发明创造,而且还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创建了不同凡响的理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借鉴墨子的理性精神,着力塑造大学生的理性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使他们能正确地对自我的生活给予反思性的审视与批判性的关照,并自觉地赋予生活以合理的价值定位与一定的责任,使他们能为自身的存在寻求一种有价值性的支撑,自觉地把理性精神内化为最根本的精神品质,并以一种自由、平等、尊重、宽容的理性态度来实现与他人关系的合作与协调,自觉肩负起建设人类社会的责任与使命。
总之,墨子的人格精神蕴涵着丰富的独立意识、理性精神、责任观念等现代内容,颇具特色,亦有合理因素,借鉴其有价值的方面,对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斌峰.社会科学战线[J].哲学研究,2001(4).
[2]蔡尚思.墨子研究论丛[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3]杨东平.中国进入教育世纪[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谈教师人格魅力与学生人格发展 篇12
我认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渊博的知识
大量教学经验表明,欲想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并紧紧吸引学生,首先教师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
教师的知识必须是积极的、向上的,而且教师在传承知识时要有判断、有批判。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当然要博览群书,集百家知识于一身,才可以对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出现的问题加以解释,才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我教过这样一位学生,从第一节课,他就昏昏欲睡。出于对他的关心,我应该适时地帮他一把,但又不能伤他的自尊,于是在一节课的课间对他说:“你能问我一个问题吗?”我的这个问题很可能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但他没有浪费这次机会,反问我:“人睡觉能学习吗?”他的这个问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但我的回答恰到好处:“睡觉可以有一定的发明和创造,但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和思考的能力。比如凯库勒,他就是在经过深思之后还得不到苯的结构的时候,却在睡梦中梦到了苯的结构,从而得到了苯的结构模型。试想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作为前导,即使你睡一年或是十年八年,也只能做一些荒诞的梦。”这位学生听后,无言以对,但从那时起,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上课再也没有睡觉,成绩也提高了很多。通过此我认识到,如果没有读那么多的有关科学家的书,我就不会那样回答他的问题,那我也就可谓是一个失败的教师。另外,教师有了广博的知识,在课堂上就会游刃有余,对于课堂知识的把握也会有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意外的收获。这样,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引入更高的知识境界,学生会更好地学习。
二、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学生接受知识最直接的工具,如果语言表述不清就会对学生掌握知识产生障碍。我上课时,特别是对于习题课,在备课时都做特别细致的语言安排,每次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这话该怎么说才能更明白,才能更容易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我认为,教师在上课时,除了专业、标准、透彻的语言之外,还应该有足够的艺术性,使得知识的学习不枯燥和乏味。在课余,与学生的交流也要讲究语言的策略和艺术,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缩小,给学生足够的与教师交流的空间。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上课习惯于提问学习好的学生,明知道这样不公平,但依然如此行事。问及原因,总说一提问目光就会不自觉地落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再者,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不会耽误时间。其实,这是为教学增加所谓的安全系数。因为成绩好的学生大多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而其他同学如果回答不出,作为学习引导者的教师就必须拿出真功夫启发诱导学生,为此,一些教师选择回避。于是,在公开课上,我们看到只要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就有学生举手回答,好像没有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也无需教师的引导启发,一堂课下来,有的学生被提问好几次,而一些手举过头顶身体都离开座位的同学却没有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
这不公平的提问,不仅会使其他同学失去发言的机会,而且会刺伤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试想,教师不给自己表现的机会,谁还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呢?
我认为,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恰当地表述出来,这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曾有一位学生很自卑地跟我说:“老师,我怎么什么都不行呢。”我听后很生气,因为我是一个很自信的人,学生怎么能这样不自信呢?但我并没有表现出我的生气,而是说:“记住,世界上只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你,相信自己就会有胜利,我认为你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大专生,不信咱们试试。”这位学生现在已经毕业四年了,后来继续自学如今已出国深造。在她给我的信中曾这样说:“老师,您的自信给我深深感触,我也将会用我的自信去成就我的光辉人生。”
三、教师的德行
德行良好的教师会给学生做榜样,这样才会教出人文素质高的学生。相反,德行很差的教师则会给学生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有的教师上课带手机,还有的教师酒后进课堂等都给学生一些很坏的影响。记得,我高中时的班主任是一名年轻的男教师,我们曾看到他的手指发黄,显然是抽烟的原因,但高中三年我们没有看过他抽一支烟,也没有看他喝一回酒。有一次,班级几个男生问他为什么不抽烟不喝酒,他微微一笑说:“我是教师,难道你们希望我满身烟酒味吗?”这位老师尽管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但他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做人要实在,要有品位。德,在现在社会里好像已经被抽象化了,难免一些学生会产生一些对社会、道德的误解。如果这时教师没有良好的德行,那么势必导致一些学生错误的人生路。所以,教师的道德行为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更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大事还是小情,教师都应该身力行,这样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素质的人才。
四、掌握现代的教学技术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延伸
现代教师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是很必要的,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一个重大延伸。现代课堂如果融入高科技的成分,不但课程的内容变得容易,而且课程质量提高了。同时,也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扎实程度提高了。
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但我们必须认清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是不稳固的。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就相当持久而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强大到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要想真正培养出新一代的栋梁之材,就必须随时随地以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使学生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这种教育将会使学生学到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教师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能够提高素质,增强个人魅力的手段、机会,就不应该轻易放过,不遗余力地争取,努力成为能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石欧.教育困惑中的理性追求.
[2]陈志强.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