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倾向(精选7篇)
人格倾向 篇1
1.前言
职业倾向是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1],它与个人的性格、能力、动机、需要、价值观等相符合,是满足自我稳定的职业定位,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Holland将职业倾向划分为6种类型:现实型、探索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和常规型[2]。职业倾向与人格特征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职业对人格因素有不同的要求。Caspi,Bem和Elder (1989)发现,儿童期脾气不良的男孩倾向于较早退学,他们与具有良好天性的同伴相比获得的职业地位更低,并且事业容易下滑[3]。Roberts (1994)报告,大学中收集的类似于大五因素的内外向和责任心指标可成功地预测20年后的职业收入[4]。Fred等对校长的研究表明:优秀校长具有乐群性、恃强性、幻想性和独立性[5];Bartram(1995)的对英国飞行学员的研究发现,16PF对飞行训练成绩有一定预测作用[6];Kevin G.Love,Ph.D.和Sarah DeArmmond,M.S.(2007)对警官的研究发现16PF能有效预测上级评价的工作绩效[7];肖海霞(1999)对律师人格特征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表明,优良的律师与稳定性、兴奋性、敏感性、怀疑性、实验性、独立性呈正相关[8];林建华(1999)研究发现优秀校长稳定性、恃强性、敢为性、敏感性、自律性、实验性、幻想性都显著高于一般校长[9]。靳建辉(2004)对影响警察工作绩效的人格特征研究表明,优秀警察具有高聪慧性、稳定性、有恒性、实验性和自律性,低兴奋性、敏感性、忧虑性、和紧张性[10]。黄继真等(2005)研究了二炮官兵个性特征对军事作业成绩的影响,发现除兴奋性外,16PF各因素及次级因素均与第二炮兵某部官兵的军事作业成绩显著相关,其中8个因子进入业绩回归方程,影响大小依次为:忧虑性、稳定性、聪慧性、自律性、独立性、世故性、紧张性、乐群性,标准回归系数在0.05-0.2之间,其中忧虑性、世故性、紧张性的回归系数是负的[11]。李志等人采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国内外30位知名企业家的研究表明著名企业家具有诚信责任、战略沉稳、敏锐创新、勤奋进取、坚韧务实、合作尽职6种人格因素[12]。李存生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优秀教师要具备特定的人格因素[13]。邱永祥等人的研究表明快速列车乘务员要具备特定的人格特征[14]。张素真的研究表明了秘书职业与人格特征的密切关系[15]。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专门针对企业人员的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找出企业员工人格特征与职业倾向的相关关系,以优化企业人员招聘和人力资源管理。
2.对象与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的样本是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的某大型国有集团的职工。采用匿名方式,按照统一的指导语,由专业人员采用团体测试,当场回收。测验中共发试卷305份,回收305份,实得有效答卷297份。样本构成为:男性200人,女性105人,平均年龄为23.56岁,年龄的标准差为1.922。
2.2测验工具
2.2.1Holland职业倾向量表
该量表有48个子项目,将职业倾向分为现实型、探索型、社会型、艺术性、管理型、常规型六种,这六种职业兴趣依次排列在圆周上,相邻的相关最大。该量表广泛应用于职业倾向的测量,信效度可靠。
2.2.2人格测验量表
采用卡特尔16PF,该测验被国内外的学者广泛使用,信效度比较高,该测验包含16个人格因素。
2.3统计处理
采用spss1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职业傾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以性别为自变量,六种职业倾向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男性和女性在现实型(F=24.88,P<.001)、探索型(F=10.88,P<.01)和艺术型(F=15.44,P<.001)职业倾向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男性更倾向于这三种职业类型。而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型职业倾向(F=.14,P>.05)、管理型职业倾向(F=.20,P>.05)和常规型职业倾向(F=.16,P>.05)上差异不显著。
3.2年龄、人格因索与职业倾向的相关
*p<.05;**p<.01;***p<.001
3.3年龄、人格因素对职业倾向的回归
为进一步分析年龄、性别、人格因素与职业倾向之间的关系,分别在不同性别被试上以年龄、人格因素为自变量,以职业倾向为因变量,对六种职业倾向进行逐步回归,结果如下:
以男性被试考察人格对六种职业倾向的预测作用发现,敏感性、有恒性和幻想性对现实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有恒性、聪慧性和幻想性对探索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有恒性、实验性和自律性对常规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兴奋性、年龄、敏感性和敢为性对艺术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兴奋性和聪慧性对社会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敢为性、实验性、独立性、忧虑性和兴奋性对管理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以女性被试考察人格对六种职业倾向的预测作用发现,乐群性对现实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律性、敏感性对探索性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有恒性、敏感性、稳定性对常规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敏感性、年龄、兴奋性、自律性对艺术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乐群性、兴奋性、自律性和恃强性对社会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兴奋性、敢为性和有恒性对管理型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4分析讨论
根据霍兰德职业理论,具有现实型职业倾向的人愿意运用工具或操作机器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手脚灵活,动作协调,不善言辞与交际。在本研究中发现,具有该职业倾向的男性敏感性和幻想性低、有恒性高,这样的人能够脚踏实地地坚守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具有该职业倾向的女性乐群性低,不擅长交际。
具有探索型职业倾向的人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喜欢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工作。 本研究发现,具有该职业倾向的男性有恒性和聪慧性高、幻想性低,这样的人能持之以恒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具有该职业倾向的女性自律性高、敏感性低,这样的人理性并且注意对自己言行的调控与约束。
具有艺术型职业倾向的人,喜欢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乐于创造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艺术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主要从事各类艺术创作工作。具有该职业倾向的男性较为年轻,兴奋性、敏感性、敢为性高: 具有该职业倾向的女性年轻且敏感性、兴奋性和自律性高,具有这些特征的人想像丰富,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强,敢于创新,看重美的品质。
具有社会型职业倾向的人,喜欢从事为他人服务和教育他人的工作,喜欢参与解决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喜欢从事直接为他人服务的工作,如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生活服务等。具有该职业倾向的男性兴奋性和聪慧性高,这样的人能够充满活力地、圆满地做好繁琐的工作。具有该职业倾向的女性乐群性、兴奋性、自律性和恃强性高,这样的女性喜爱并善于与他人打交道,谨慎、热情而规范地完成工作。
具有管理型职业倾向的人,精力充沛、自信、善交际,具有领导才能,敢冒风险,喜爱竞争、权力、地位,喜欢从事组织与影响他人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工作。具有该职业倾向的男性敢为性、实验性、兴奋性高,独立性、忧虑性低,这样的男性善于考虑周围情景果断做出决定。具有该职业倾向的女性兴奋性、敢为性和有恒性高,对于女性来说处于管理岗位的难度要大于男性,这就要求女性要有极大的热情与奉献精神,此外还要具有敢想敢干的气魄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具有常规型职业倾向的人,喜欢按计划办事,习惯接受他人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不喜欢冒险和竞争,工作踏实,忠诚可靠,遵守纪律。喜欢从事各类与文件档案、图书资料、统计报表之类相关的工作。具有该职业倾向的男性有恒性、实验性和自律性高,他们能够耐得住寂寞、仔细认真的完成各项工作。具有该职业倾向的女性有恒性和稳定性高、敏感性低,她们心态平和能够持久地做好某项工作。
从本研究中可以发现,人格特征对职业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不同职业倾向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同时不同性别的群体在同一种职业倾向上也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根据霍兰德的职业理论,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择业中一定要考虑到人格因素,在工作任务和职责的分配中也要考虑到任务与人格的匹配程度并且男性和女性要区别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
九型人格与大学生就业倾向的联系 篇2
关键词:九型人格;人格测试;大学生就业倾向
一 引言
九型人格作为一门性格心理学说,协助人们了解自我和认识他人的有效工具,又名“性格形态学”,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九型人格理论风行欧美的学术界及工商界,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领导力、员工培训、市场营销等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MBA学员推崇的热门课程之一,苹果、宝洁、花旗银行、惠普、诺基亚、通用汽车等著名全球 500强企业将九型人格作为企业管理培训教程,以此培训员工,熔炼团队,提高执行力[1]。
九型人格理论的诸多特点决定了它的广泛作用,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动机导向和成长导向。文章通过对九型人格理论的基本概述,通过实际调查分析不同主型人格的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候的倾向,进而对比得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得出初步的结论,对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倾向有一定指导作用。
二 九型人格理论概述
九型人格是按照人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将人的性格分为九种:完美型(完美主义者);助人型(给予者);成就型(实干者);自我型(悲情浪漫者);理智型(观察者);疑惑型(忠诚者);活跃型(享乐主义者);领袖型(保护者);和平型(调停者)关系图如图1所示。九型人格中的性格都分布在不同的心中心、脑中心、腹中心,每种性格具有相邻性格类型的某些特点,在压力或放松状态下又表现为另外一种类型的特点,九型人格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主导的性格特征,这是性格的轴心,许多虚幻的性格内容都由此产生,如果知道了这种主导特征,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超越虚幻的性格。九型人格着重研究人们行为背后的信念、动机和情感,分析人们行为内在的深层渴望和恐惧。它可以帮助人们与真正的自我建立合作关系可以帮助人们进入他人复杂的内在世界,从他人的角度来理解他人[2]。
三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倾向
(1)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从宏观角度,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 770万,比2015年增长52万,比2014年增长43万,其中加上留学归来的30万及往届毕业生将有超过10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2016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这些数据让我们忧虑,因为当前的就业形势的确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依旧很大。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时代课题。总体来看,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技术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精英群体。但随着教育发展,高校扩招,毕业人数激增,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现有教育框架体系缺乏充分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知识技术向职业能力转化的教育战略安排,大学生群体由精英群体向大众化群体转化,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并不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3]。由此可见了解大学生就业倾向并适当开设对应的岗位对当代大学生至关重要并非常紧迫。
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应该先了解自己的主型分类,借鉴其他同性格的人适合做哪些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而九型人格测试恰恰能客观高效地帮助来访大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问题及优势。
(2)当前大学生就业倾向
在开始本文章的写作之前,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200名本科毕业生,调查内容是:九型人格分类与大学生工作倾向之间的联系。下面的图2图3分别是九型人格的分类调查和大学生就业倾向的调查问卷。
我们根据调查得到的结果,统计出了如下的表格,为了能够看出两者之间的联系,我们精选了几个方面的差异得出了以下数据(如图4所示)。
根据收到的问卷总结出了以上某些方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就业渠道方面大家都是一样的,自给自足。在期望的初始月薪方面,怀疑论者和调停者的期望值最高,而实干和享乐主义者对初始月薪要求不高,其他主型人普遍倾向于中间值的月薪。在选择工作类型方面,除了完美型和享乐主义者倾向于选普遍稳定的工作,其他主型的人都选择了能挖掘自己潜力和有挑战性的工作。而在就业单位意向方面,实干者和浪漫者对就业单位普遍没有特别的要求,其他的同学对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比较感兴趣。随后谈到对就业的地理位置的选择方面,浪漫者的倾向于北上广等超一线城市,其他的主型同学都将目标瞄准了沿海的发达地区。总之,大家都对找工作有自己的见解和选择,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也认为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就业倾向,这也是为什么我想做这个调查的原因之一。
四 总结
回顾九型人格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实中的指导作用,其发展日趋成熟,也在实践领域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也逐渐在近年来得到西方国家学术界的承认。然而,遗憾的是,关于九型人格与管理的深入研究还不多见,在国内培训界已经逐渐兴旺,但学术界几乎还是空白[5]。所以笔者认为研究九型人格理论与大学生就业倾向之间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
九型人格是一门古老的智慧,是一门关于人格分类的学问。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困扰着众多年轻人和政府部门,如果能从根本上发现两者的必然联系,解决问题,将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变。阿波罗神殿刻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认识你自己,那么你就是智者。在我看来,了解我们的内在性格对挖掘我们的内在天赋十分重要,只有当你清晰的了解你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性格等,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人与职业的完美契合,你的内心才能在工作中找到真正的满足,从而游刃有余地驾驭你的人生之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笔者通过对九型人格的分类研究得出了不同主型下的同学对工作的期望程度及方向有所不同,通过结论解释了为什么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面差异较大,源于性格的不同,大学生在对就业初始月薪、就业单位意向、对地理方面的要求有所不同。这也正符合了之前所预测的那样:不同主型的人在就业抉择方面是有差异的。这个结论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性格人的就业倾向,制定出有效的指导措施,帮助更多大学生走出就业的困惑,找到适合自己主型人格的工作。笔者也呼吁国内外学者重视九型人格在当今指导就业工作方面的理论价值,开发出一套针对不同主型人格的人的工作理论,真正从大学生适合的工作出发,增加大家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质量。
五 分析与不足
从前面的问卷结论,我们可以看出之所以会出现就业倾向的不同在九型人格角度来看是正常的,每种主型的人在做选择时都会本能的选择自己最期待的结果,这也就是不同主型人格的差异所在。
当然,我们的调查也存在些许不足,比如我们的调查问卷数量上还是不够,题目设置上也可能有些问题,同时在数据分析上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我们的调查还是很成功的。从调查内容上看,我们先将大家的主型人格测试出来,精选了54道题,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是或者不是,接着进行就业倾向的调查。结合前面的人格分类,再结合其就业倾向,从大数据上分析出不同主型的人在选择就业方面的一些差异。
通过这次的调查,可以分析出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问题可能出现在没有对自己的内在性格做出正确的认识,导致在就业时选择了并不是自己所中意的工作,以至于后来频繁跳槽,结果就是多数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所以研究九型人格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影响是很有必要,我们也希望这次的调查活动能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能够进一步验证出九型人格在就业倾向方面的定性作用,得出一套系统的理论指导大学生就业,让大学生在就业时能根据自己的内在主型选择适合自己性格方面的工作,减少失业率[4]。
在选择就业之前,我们应看清楚自己的内在主导性格是什么,充分了解你的性格所适合的工作环境及类型。同时,你有机会完成自我超越,强化自己的个性优势,回避你的个性局限。当然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通过了解自己的性格,我们有机会拓展我们对自我的接纳,以及“自我”在精神层面的归属感,同时也有可能唤醒你对别人的爱与理解,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渴望得到了解和关爱。在了解自己的主型人格后,我们能更清楚的了解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在选择工作方面也能根据适应的岗位来竞争,不至于到后面发现工作不适合自己而错失了其他良好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裴宇晶.九型人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2]伯格达.九型人格:展现工作中的最佳自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8
[3]王颖群.九型人格测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咨询中的应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6
[4]陈国海.九型人格工具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使用效果评估[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vol.28(5),2007
人格倾向 篇3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离职倾向,人格特质
0 引言
本文是在研究应届毕业生组织公民行为与离职倾向的基础上, 添加人格特质这一新的变量来共同探讨它们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组织公民行为和人格特质, 探讨应届毕业生的离职倾向, 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离职倾向是员工产生想要离职并计划寻找其他工作的最后一个步骤, 所以最能预测未来离职行为的发生。许多学者指出离职研究主要以寻找离职倾向的新解释变量 (Price, 2001;Meyer, 1993) 。最新研究发现, 人格特质对离职倾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黄攸立, 丁芳, 2010) 。[1]组织公民行为对于离职的影响, 几乎所有学者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 即组织公民行为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关系 (王菲菲, 2011) 。[2]若新进员工以功利性的目的去表现组织公民行为, 也将加快高素质新进员工的离职进程。虽然有学者研究人格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Farh, 2004) 。[3]但对人格特质与组织公民行为间关系的相关研究不多, 且大多选择其中几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对于应届毕业生, 用人格特质预测组织公民行为是适用的。
1 研究设计
1.1 样本选择
研究选取2010级云南省企业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本次问卷发放采用书面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形式, 一共发放问卷160份, 回收问卷158份, 有效问卷154份。
1.2 问卷设计与测量工具
本研究调查问卷测量均采取李克特5点法进行度量, 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 分别记l~5记分。 (1) 组织公民行为采用的是樊景立等人所编制的量表[3]; (2) 人格特质量表采用大五人格因素模型; (3) 离职倾向量表参考了Richard的研究。 (4) 主要是利用Spssl7.O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包括变量的效度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分层回归分析来研究离职倾向与人格特质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
2 相关结果与讨论
2.1 问卷效度检验量表信度采用Cronbach A内部一致性系数, 由表1可知, 系数均大于0.7, 具有良好信度。
2.2 回归分析
鉴于已有诸多论文对三个因素的相关分析得出了结论, 即人格特质和组织公民行为呈显著性正相关, 且尽责性与维护组织、帮助同事、尽职尽责的相关性最强, 稳定性与认同组织的相关性最强;人格特质、组织公民行为均与离职倾向均具显著负相关, 且帮助同事、尽责性与离职倾向相关性最强。为了深入探讨组织公民行为各维度、人格特质各维度与离职倾向间的因果关系, 本文对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对各变量间的前因后果关系进行验证。
表2表明, 维护组织、帮助同事、认同组织对离职倾向产生显著的负影响作用, 而尽职尽责对离职倾向的影响则不显著。同理, 稳定性、宜人性、外倾性、尽责性均会对离职倾向产生显著的负影响作用, 而开放性对离职倾向的影响则不显著 (P<0.05) 。
2.3 分层回归分析
因人格特质与组织公民行为的交互性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F值达到12.795。为了更进一步阐释交互作用, 将个人特质的值分别用得分低于和高于均值的标准差代替, 得出两组, 并以离职倾向作因变量, 组织公民行为作为自变量做分层回归分析, 具体见表3。
通过分层回归得出图1, 即人格特质对组织公民行为与离职倾向之间的负向关系起到加强调节作用。人格特质较高时, 组织公民行为上升到一定程度, 离职倾向下降更为明显。
3 研究结论
结合结论, 提出建议: (1) 在人才招聘中加入人格特质测试。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离职率, 应选适合企业发展的毕业生。企业应选择稳定性、宜人性、外倾性和尽责性特质较明显的应届毕业生;同时多与尽责性新员工沟通使其在企业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高外倾性与开放性员工提供更有挑战的工作, 满足新进毕业生个人发展的需求。 (2) 鼓励并营造企业组织公民行为的文化。在企业中提倡老员工主动为新同事服务, 帮助应届毕业生尽快熟悉工作流程, 以促进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和谐文化;鼓励新员工向管理者提出建议, 以增强新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组织维护性;同时管理者要善于引导应届毕业生的组织公民行为, 但不要让组织公民行为成为讨好领导的手段;最后在团队中营造良好的组织公民行为, 推行员工导向性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黄攸立, 丁芳.人格特质在员工离职倾向决定中的调节效应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0 (, 08) .
[2]王菲菲, 服务型领导、组织公民行为与员工离职关系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11.
人格倾向 篇4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华北理工大学2014级研究生625人,其中男260例,女365例,被试年龄在23—28岁之间,24—26岁这个年龄段人数居多。
(二)方法
1. 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
PDQ-4是美国Hyler博士根据DSM-III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编制的自陈式问卷。该问卷经杨坚博士修订,对不适合中国文化的条目作了调整,1996年在湖南医科大学医学心理研究所主持的中美合作研究课题——个性与个性障碍研究中,曾作为评估各种精神疾病人群的工具之一,问卷的信度在0.5—0.8之间,显示可作为人格障碍的筛查工具。[1]该问卷共107项条目,分别用于测评DSM-IV系统的12种类型的人格障碍(偏执型、分裂性、分裂型、反社会型、表演型、自恋型、边缘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被动攻击型、抑郁型)。问卷中的每题以“是”或“否”回答,回答“是”将作为病理反应记分,分数越高表明人格障碍的症状越多,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2]第4版诊断标准评分,该问卷各因子在美国的阳性划界分为3到5分,总分42分为划界分。
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量表调查研究生社会支持状况,该量表由国内学者肖水源编制,共10个条目,[3]由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方面构成。其中,客观支持指研究生所得到的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关系的存在与参与等;主观支持指大学生主观体验到的情感上支持,包括在社会上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对支持的利用度指研究生对支持的利用情况。分数越高,表明社会支持状况越好。[4]
(三)施测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华北理工大学2014级研究生625份。收回有效问卷588份,有效回收率为94.08%
(四)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
(一)不同性别研究生社会支持的差异比较
注:(1)*表示P<0.0 5,**表示P<0.0 1,***表示P<0.001。下同。
表1显示,研究生不同性别在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的社会支持利用度明显好于男性。
(二)研究生人格障碍倾向各类型的发生率
我们将研究生调查结果的PDQ-4十二项分量表得分进行百分位统计,表2结果显示:各分量表分在90百分位上的分布为1—5,在95百分位上的分布为2—6。以上结果中除分裂样、分裂型、反社会、被动攻击及抑郁型外,均超过了原量表的美国阳性划界分(3—5分)的范围。如按美国阳性划界分3—5分标准计算阳性率,则医学专科生12个亚型的人格障碍中强迫型的阳性率最高,为31.10%;其次为表演型,为16.70%,分裂样的阳性率最低,为1.70%。
(三)不同性别研究生PDQ-4+总分及分量表得分的差异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研究生人格障碍各分量表中性别比较的结果为:偏执、分裂型、反社会、自恋、强迫型这5个类型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且均为男性高于女性(P<0.05)。
(四)研究生社会支持与人格障碍倾向的相关分析
由表4显示,PDQ-4各分量表得分与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均成呈显著负相关。表明人格障碍倾向越明显,被试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越低。
三、讨论
(一)研究生人格障碍发生率及性别差异
本研究中研究生人格障碍阳性检出率略高于本科生的人格障碍检出率[5],且研究生群体中人格障碍的检出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此结果与傅文青[6]、李江雪等报道结果类似,证明了美国阳性界限不适于国内研究生群体。造成这些差异的可能原因有学习经历的不同、男女性格特质的差异、生活经历的不一等。而在研究生群体中阳性率较高的几类人格障碍正与目前所出现的有些新闻特点相吻合,比如典型偏执型、回避型、强迫型等。
(二)研究生社会支持现状及性别差异
研究生社会支持水平普遍低于国内常模,在对社会支持利用度方面明显为女性优于男性。研究生社会支持水平普遍偏低可能由于研究生的成长环境、生活习惯、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分析认为,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对女性所带来的生活压力较小,她们更易发现事物的积极面,所以女性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优于男性。
(三)研究生社会支持与人格障碍之间的关系
PDQ-4各分量表得分与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这与作者假设相符,即人格障碍症状越严重,相对应的社会支持水平越低。这反映出家庭、社会等生活网络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
四、结论
1.研究生群体中社会支持水平及人格障碍发生率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2.社会支持水平与人格障碍情况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人格障碍阳性几率越低。
摘要:了解研究生群体人格障碍的发生率及社会支持水平,探讨研究生群体人格障碍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对华北理工大学2014级研究生625人进行调查;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人格障碍各亚型得分与社会支持各维度的相关分析表明,PDQ-4各分量表得分与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四个维度均成呈显著相关;2研究生人格障碍各分量表中性别比较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男性人格障碍倾向高于女性(t=2.209—5.252,,p<0.05);3研究生社会支持现状结果表明,研究生社会支持各维度均分、支持总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研究生不同性别在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好于男性(t=-4.036,p<0.05)。结论:研究生人格障碍的发生率在1.70%—31.10%之间,其中,强迫、回避型、表演、偏执、自恋、边缘五种分型发生率较高;男性研究生群体的人格障碍倾向明显高于女性;研究生社会支持状况低于全国普通人水平,在性别比较中表明女性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明显优于男性;人格障碍倾向越严重,被试的社会支持水平越低。
关键词:人格障碍,研究生,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Jian Yang,Rorbert RM.Paul T C,et al.The cross cultural generalization of Axis-11 constructs:a evaluation of two personality disorder assessment instrument in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2000,14(03):249-263.
[2]Hyler SE,Skodd AE,Oldham JM,et al.Validity of the 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revision:A replication in an outpatient sample1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1992(33):73-771.
[3]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04):183-187.
[4]程虹娟.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4,12(01):88-91.
[5]凌辉,黄希庭等.中国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02):277-281.
人格倾向 篇5
关键词:自杀,人格,对比研究,学生
近年来, 自杀现象正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据WHO统计, 2000年全球有将近100万人自杀, 10~20倍于此数的人自杀未遂[1]。在我国, 自杀是第五大致死原因, 是15~34岁人群首要的死亡原因, 我国大学生自杀率高于其他人群, 是同龄人群的2~4倍, 并且呈上升趋势[2]。随着自杀研究文献的不断增多, 大学生自杀状况的报道结果并不一致。笔者从自杀倾向的角度出发, 探讨大学生自杀倾向与D型人格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 依次按照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综合性院校和专科院校进行抽样, 抽取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商学院、深圳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教育学院共8所高校一至四年级学生,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共调查1 450名大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 377份, 问卷有效率为95.0%。其中男生646名 (46.9%) , 女生731名 (53.1%) ;年龄16~28岁, 平均 (20.3±1.2) 岁。
1.2 调查工具
(1) 一般资料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关系等。 (2) 自编大学生自杀倾向量表, 共23个条目5个维度 (应激事件、精神障碍、绝望情绪、自杀企图和消极应对) , 得分在0~92分之间。量表的结构与理论构想基本吻合, 内容效度在0.586~0.852之间, Cronbach α系数、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872, 0.740, 0.784。按照大学生自杀倾向总分的undefined作为划界点, 考虑到量表得分均为整数, 认为总分≥35分为有自杀倾向, <35分为无自杀倾向。 (3) D型人格量表 (DS14) 中文版[3], 共14个条目, 2个维度即负性情感 (negative affectivity, NA) 和社交抑制 (social inhibition, SI) 。采用Likert量表5级评分法记分, 从0分 (完全不符合) 到4分 (完全符合) 。根据临床效标, DS14将10分作为分界点, 即将NA≥10且SI≥10 的受测者判断为具有D 型人格[4]。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EpidDate 3.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分类资料采用百分率、百分比等相对数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对于连续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变量的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自杀倾向和D型人格检出状况
大学生自杀倾向得分在3~69分之间, 平均 (14.79±10.10) 分;自杀倾向发生率为4.8%。具有D型人格的大学生有414人, 占30.1%, 其中女生223人 (30.5%) , 略高于男生191人 (29.6%) 。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自杀倾向及D型人格比较
大学生自杀倾向及D型人格的基本情况见表1。家庭关系、家庭人均月收入与自杀倾向有关, 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家庭关系与D型人格有关,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χundefined值为自杀倾向检出率比较, χundefined值为D型人格检出率比较;*P<0.05, **P<0.01。
2.2 大学生自杀倾向与D型人格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D型人格和自杀倾向的关系进行分析, D型人格的个体中有自杀倾向者占15.15%, 非D型人格的个体中有自杀倾向者占1.7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2.97, P<0.01) 。进一步考察自杀倾向总分及其5个维度与D型人格及其维度NA、SI总分的关系, 发现D型人格总分及维度NA、SI总分与自杀倾向及其5个维度均呈相关 (P值均<0.01) 。见表2。
注:**P<0.01。
3 讨论
自杀行为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 涉及生物学、 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方面。本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杀倾向报告率为4.8%。曾琳娜等[5]调查发现, 9.0%的学生曾想过自杀, 4.6%的学生曾经为如何自杀制定过计划 (有自杀的企图) , 2.5%的学生曾有自杀行为;石文娟等[6]调查发现, 广州市大学生近1 a内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1.6%;荆春霞等[7]调查发现, 在过去的1 a中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4.2%;吴善玉等[8]调查发现, 6.19%的大学生曾有自杀意念;杨雪花等[9]调查发现, 大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9.76%;胡利人等[10]报道, 医学生自杀倾向发生率为15.96%。本调查与这些结果不尽相同, 可能与自杀涉及一系列的自杀意念、自杀企图、自杀未遂等, 不同研究者仅仅从自杀行为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 即使是同一个方面也可能由于对概念的理解不同而出现差异有关, 还可能与调查工具、抽样范围、样本量等因素有关。
D型人格是指个体经常体验到忧虑、烦躁、易怒、悲观等负性情绪, 同时在社会交往中抑制自己表达这些负性情绪的倾向, 甚至不愿和人主动交往[11]。它包含2个维度的特质, 即负性情感 (NA) 和社交抑制 (SI) [12,13]。Denollet等[14]强调, D 型人格不是心理疾病, 而是一种正常的人格特质, 因此考察正常人群中D型人格的分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调查显示, 有30.1%的大学生具有D型人格, 这一结果略高于正常人群 (20%) , 低于高血压人群 (50%) [4], 与白俊云等[15]调查结果一致。对比国外研究, 中国大学生D型人格分布明显高于比利时和丹麦, 这可能与“中国人比较内向、抑制、羞怯、不善社交”的民族特性[15]有关。
人格倾向 篇6
一、方法
(一)被试。
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除去没有按照要求对问卷完成的人数,进一步获得被试人数为207人,其中男生有123人,女生有84人。
(二)测量工具。
1. 网络使用相关的调查问卷。
它属于自编问卷的一种,可以将其在一定程度上分为两个内容:第一,一般情况下,在网络使用清理情况调查表,这不仅包含被试上网时间,同时也包含上网的具体位置;第二,网络使用偏好问卷,按照相关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访谈资料进行编制,并且使用五点尺度进行计分,如果存在的得分越高,表示偏好越为强烈,所以内部一致性系数表示为0.847。
2.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在对其编制的过程中,里面共有二十六道题,其中成瘾因子有五个,所有被问到的题都是使用四点尺度进行计分,如果得分高,就表示具有较高的网络成瘾倾向。
3. NEO各项问卷中文修订本。
由杨坚和龚耀先翻译,一共有240道题目,不仅包括神经质、同时也包括经验开放性以及严谨性等,对于该问卷来说,在调查的过程中具有着相对来说比较好的信度。
二、结果分析
(一)人格特质和网络成瘾倾向关系分析。
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其存在的关系进行探讨:一方面,人格特质的相关维度以及网络成瘾总分、成瘾各个因子得分有着一定关联,结果可见表1所示;另一方面,把中文网络成瘾量表按照总分由低向高进行排列,并且取得上下各百分之二十七,只有这样才能将其进一步作为高分组以及低分组,这两者在个人维度上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注:*P<0.05,**P<0.01;下同。
(二)网络使用偏好和网络成瘾倾向之间存在关系分析。
该研究中,球形检验的相关检验值为1110.787,相对来说比较显著,并且KMO值为0.814,这进一步说明样本数据在一定程度上适合用在因素分析上。对五个公共因子进行分析,结合贡献率的大小对其进行依次命名:娱乐、学习、信息以及交际、技术等。其中娱乐占15.4555%,学习占10.941%,交际占10.633%,技术占有9.370%。所以通过分析及T检验对网络使用偏好和网络成瘾倾向关系进行研究。
(三)人格以及网络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分析。
进行回归方程,多元相关系数为零点五九七,其中联合解释变异量是零点三五六。
三、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可知,对于网络成瘾高的独立院校大学生具有个性不良的特征,同时神经质特质的人比较容易出现焦虑的现象,由于自身所具有的强迫特征导致独立院校大学生戒网难以实现。
通过研究发现,娱乐上的网动机产生成瘾倾向的比较大,网络是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娱乐类动机进行回归方程,充分表明该类动机对网络成瘾倾向具有着比较明显的预测作用。
通过研究结果可知,信息上网和网络成瘾倾向有着一定关系,将信息类动机进入到回归方程,进一步说明可以利用网络获得性知识或者是浏览新闻等,这样就会大致出现成瘾倾向,并且具有相对来说较为明显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交际上网和网络成瘾倾向有着必然联系。网络的人际功能对求新求异以及求奇心理的大学生给予满足,所以,大学生比较喜欢在网络上交友,和网友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就会出现网恋现象。
参考文献
[1]何泓彦.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格特质、网络使用偏好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12(4):123~125
人格倾向 篇7
关键词:抑郁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短期疗效
调查显示抑郁症患者 (MD) 中边缘型人格障碍 (BPD) 的共病率约为15.7%[1], BPD的临床特点为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易冲动自伤等[2]。研究表明这种病理性人格对MD的影响十分显著, 主要体现在MD精神症状及治疗反应更加复杂、抑郁症的缓解期延长、治疗疗效更差[3], 本实验分析了有BPD倾向与单纯抑郁症患者短期疗效的差异。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的HAMD评分>17分, 排除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的患者。对照组为单纯的抑郁症患者, 男13例, 女12例, 年龄 (42.5±2.9) 岁, 病程 (4.9±6.9) 年;服用SNRIs类药物14例、SSRIs类药物11例。试验组为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抑郁症患者, 男11例, 女14例, 年龄 (43.3±2.6) 岁, 病程 (5.0±6.4) 年;服用SNRIs类药物13例、SSRIs类药物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服药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采用PDQ4为人格障碍诊断筛查量表, 通过总分计算筛选患者是否有人格障碍的倾向。 (2) 采用HAMDl7评定各因子分数、衡量治疗效果, 17分是有明显抑郁症状的临界值。治疗前采用PDQ4初步筛选入组患者, 然后进行HAMDl7评定。治疗后第2、4w末再对两组患者进行HAMDl7评定。
1.3疗效标准
抑郁疗效评定:无效:HAMDl7总分的减分率<25%;进步:减分率为25%~50%;显著进步:减分率为51%~75%, 痊愈:减分率>75%。总有效=进步+显著进步+痊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对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比较评分值, 采用χ2检验评定总体疗效,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AMDl7评分比较
第2w末, 试验组HAMDl7总分、认知障碍因子分、情绪因子分比对照组高;第4w末, 试验组的HAMDl7总分、各因子分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试验组相比, *:P<0.05, #:P<0.01
2.2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5例 (100%) 明显比试验组20例 (80.00%) 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有些抑郁症患者常会合并BPD[4]。有研究表明BPD会对MD的症状及治疗后的疗效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而提高短期疗效能有效增加治疗的依从性, 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5], 因此分析BPD倾向抑郁症与单纯抑郁症患者之间短期疗效的差异显得十分重要。
研究表明, 有BPD倾向的抑郁症患者发生重性抑郁症的几率及危险性很高, 甚至会伴发双重性抑郁, 即存在慢性心境恶劣, 同时会发作急性抑郁症状[6]。BPD对MD的消极影响体现在认知与情绪上, 它会使抑郁症的缓解期延长、使抑郁症复发加速、影响修复心理社会功能、甚至增加患者自杀的风险等[7]。单纯抑郁症与有BPD倾向的抑郁症患者之间抑郁的症状表现与预后缓解并不相同, 我们在治疗MD时需注意BPD倾向的问题, 给予更好的临床诊疗。
PDQ4量表甄别人格障碍具有中度特异性和较高的敏感性[8], 故采用其筛查人格障碍。HAMDl7主要用于衡量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本实验中, 两组之间第2w末认知因子分与情绪因子分开始出现差异, 对照组评分比试验组分数低, 这符合HAMDl7因子分能反映病人靶症状群的结果, 也能反映精神病理的特点。两组患者HAMDl7焦虑躯体化因子分在第4w时才出现评分的差异, 这表明具有BPD倾向病人的躯体化症状缓解比单纯抑郁组更晚, 对改善总的抑郁评分产生了不良影响。第4w末, 所有因子的评分值均出现差异, 这表明两组患者情感与认知方面存在差异, 从而产生疗效上的差异。第2、4w末两组患者的HAMDl7总分差异显著, 说明抑郁症的症状表现会受到病理性人格的影响。
综上所述, 抑郁症临床症状的短期疗效会受到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的消极影响, 诊断并治疗抑郁症过程中应增大关注度, 获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马世发.老年性抑郁症采用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的临床对比[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 (1) :43.
[2]郭慧荣, 肖泽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共病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4, 31 (1) :29-32.
[3]李玉娥, 周玉萍, 王玉革.抑郁障碍和人格障碍共病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 (7) :629-631.
[4]张莹.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72例对照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7) :1633-1634.
[5]柳亚峰.生物反馈治疗对伴有焦虑症的难治性高血压的降血压作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2) :2740-2740.
[6]蒋国栋, 欧红霞.人格障碍倾向对抑郁症住院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2, 38 (9) :534-534.
[7]张天宏.等级诊断和多轴诊断体系在人格障碍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1, 37 (4) :2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