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倾向误差

2024-10-17

心理倾向误差(共4篇)

心理倾向误差 篇1

“改革春风吹大地, 祖国处处皆欢腾…”在中国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城市建设的需要, 农村的中间力量, 主要劳动力均向着城市转移, 农村只剩下年迈的老人和弱小的儿童。于是近几年出现了两个新名词:“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小时侯,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 周围的孩子也和我一样——朴实、憨厚, 在父母的爱中成长, 像一只快乐的小鸟。

现在, 我已经是一名农村乡中学的教师, 在这里我为我的理想努力的工作着, 那就是, 我要把每一个学生培养为祖国有用的人才。然而,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我发现, 很多学生并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而且近两年来情况越来越突出。

经过调查:我校学生来源全部是农村孩子。留守儿童比例高达87%, 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6%, 父亲一方外出务工的学生占27%, 母亲一方外出务工的学生占4%, 除了留守儿童, 还有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父母中其中一个死亡的孩子。在这些学生中有的自卑、孤僻、不诚实;有的虚荣心强, 好攀比, 不知节约;孤独、寂寞、焦虑、抑郁、苦闷、烦恼等消极情绪困扰着他们, 学习成绩, 行为习惯, 道德素养普遍差, 致使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 很多教师抱怨这些学生越来越不好教。

一、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倾向

(一) 渴望亲情性情孤苦

乡中学的老师上课的时候常常会发现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下课后问, 很多学生会回答在想父母, 特别是每年秋期放假前几天, 学生的注意力会更不集中, 因为要过年了, 他们父母也该回来了, 他们想父母的程度比自己能考100分还要渴望, 前几天, 2008级有位男生, 上了半节课竟然在教室里哭了起来, 老师问原因, 原来是想父母了, 因为他父亲早上打电话在学校来 (学生家长找学生, 都是打到老师这来, 然后让学生接) , 说今年又不能回来了, 学生对老师说“五年零130天了, 我都快记不住他的样子了…”十四五岁人了, 还有此举动, 这表明孩子受到了当前多大的亲情伤害。根据我们的调查, 留守儿童父母回家次数普遍比较少, 其中一年回来一次的占48%, 一年以上才回来一次的占12%, 甚至还有七八年未回来的例子;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期望上看, 92%的留守孩子都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希望自己有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另外, 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父母的离异或者父母的去世, 长期缺乏亲情温暖。这些学生表面胆小, 实则性情孤僻而固执, 缺乏热情与合作意识;在处理事情上不能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 受了气, 也只能以不吭声或是极端的方式来解决, 有的由于与父母感情的疏远, 甚至产生怨恨。比如有位学生, 每次家长会都是他的外婆来, 问他父母的电话, 他说“死了”, 接电话也会和父母吵架。

(二) 性格放纵丧失自信

留守儿童早熟现象较多, 由于没有合理的监护人, 学生我行我素, 初中留守儿童中有60%以上是自己一个人生活, 电话成了他们的专线, 没事就打电话找同学聊, 特别是星期天, 三五成群的窜门。学校、老师本已强调不许窜门, 但他们就是不听, 由于他们年龄小, 涉事未深, 明辨是非能力不强, 很容易受到坏人的唆使, 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因为没有监护人。留守儿童的烦恼常“憋着不说”, 由于情感不能得到合理的发泄, 长期处于一个比较压抑的状态, 形成了焦虑、孤独的扭曲心理和冲动、放纵的性格特点, 老师的开导也难以凑效。

面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现实, “留守儿童”最羡慕同龄孩子朝夕与父母相处、有人关心和疼爱, 相比之下必然感到失落, 这种内心的感受又很难向外倾诉, 久而久之, 就会产生自卑感, 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丧失信心, 学习上降低要求, 缺乏上进心。调查显示, 留守儿童的自信心方面明显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遇到困难和挫折缺乏毅力, 往往是放弃, 所以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学习动力, 学习成绩差, 有的主学科平均分才20几分。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由于缺少父母亲的督促、教导, 多数人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方法不科学, 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 回家只看电视, 不写作业, 返回学校后抄作业应付老师检查, 久而久之, 养成了偷懒取巧习惯;老师严格要求, 学生就滋生了厌学、逃学情绪。

二、产生心理倾向的主要原因

(一) 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为了“养家糊口”, 学生家长们离开了家, 离开了孩子, 却不知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的父母平时也缺少和子女的沟通, 疏于管教, 造成亲情淡漠, 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则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 他们把钱寄回家, 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算尽到了责任, 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更有的家长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实行一句话教育“读书不行, 长大了就出去打工!”本意是要孩子好好学习, 想告诉孩子打工辛苦, 不要象父母一样, 却不知无形中给孩子留下了一条后路:读书不行还可以出去打工。

(二)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长大了, 翅膀硬了, 不听话了…”是绝大多数隔代教育中老人们的心声, 老人们的教育有两种, 一种是溺爱教育, 他们害怕孩子的父母责怪, 说没有带好孩子, 于是对孩子百般呵护, 娇生惯养;另一种则是硬性教育, 要求孩子成为自己一样的人, 且不知道年代的隔膜, 自己又在知识、能力上是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随着孩子知识、身体的长大, 他们的逆反心理也就越来越强, 于是就有了开始那句话, 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家庭“暴乱”, 使家庭的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三) 亲情的缺失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直接因素

父母的爱是这一代留守儿童最需要的。学校教育始终不能代替家庭教育。直接的血缘联系, 使得父母成为子女最亲近的人, 父母的亲情和爱, 是世界上最无私的, 父母严格的管教和细心的关照, 对于子女能否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是子女最初、最好的老师, 无论从性格、做人、处事、学业等方面莫不如此。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良性沟通, 子女的性格和生理发展就容易畸形, 给以后的成长埋下祸根, 智力得不到充分发掘, 学业大多受到了消极影响, 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 逐步演变成不良习惯, 以至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增多。

(四) 家长的攀比加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阴影

“择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习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家长希望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哪怕家庭条件再艰苦, 他们也有可能选择了择校;另一种则成为了有钱人家的家长, 为弥补自己对留守儿童爱的“心理补贴”, 他们也择校, 主要是为了好在人前攀比、炫耀自己, 于是, 乡中学留下的就是连家长都放弃了的——差生, 于是他们更加自卑, 常“以烂为烂”。

另外, 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学校教育中专门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 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等因素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疾病的主要措施

首先, 强化政府统筹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

主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增加农民收入, 多创造就业岗位, 缩短城乡的差距, 让农民就近务工, 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也解决了“空巢老人”问题。其实农民们丢不下的是他们的那块土地, 政府应该鼓励农民们实行土地流转, 提高土地流转后农民的生活保障, 让他们安心的带着老人和孩子“迁徙”, 去寻找幸福的生活。

然后, 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 制定并落实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就近就读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取消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读的“门槛”, 使留守儿童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

最后, 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 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让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们住在学校里, 让他们感觉到学校的温暖, 他们才会忘却烦恼, 好好学习。

再者, 乡中学的教育应实施亲情教育和快乐学习法。

对待乡中学的学生, 不要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目标, 因为他们中大多数的人不是升学, 而是马上进入社会, 所以我们应优先考虑学生的快乐, 健康成长、以及进入社会后的一些基本技能。另外, 学校还应特别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心理咨询理疗室, 指导学生自我调适, 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两个人的问题, 它是摆在我们全社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它涉及到一代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 他们将会对祖国的建设拖后腿, 甚至于成为社会的毒瘤, 这个群体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让我们全社会一起努力吧, 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有一个快乐, 幸福的童年!让每一个“空巢老人”在有生之年都有着无限的夕阳红!

中学生自卑心理倾向的矫正 篇2

首先, 要给予自卑的学生特别关注。

学生也有一定的社会需求, 他们渴望别人的关怀和认可, 特别是老师和家长的关注。所以我们要适时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比如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作品等。有一次我在课上提问“假如你的生命还有三天, 你想用这仅有的时间做什么?”有学生说要把没有完成的事做完;有学生说要好好在家陪父母。张*同学站起来说:“我要赶紧结婚, 生孩子。”说完得意地大笑, 全班也笑做一团。张*同学的表现, 正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备受关注, 他通过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来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 我们切不可一味地认为他不知羞耻, 大肆批判, 我们要疏导与教育相结合。

其次, 要对自卑的学生降低要求不吝惜表扬。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 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对待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 老师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对他们正在做的好事或平时点滴的进步, 都应及时予以表扬或肯定。考试完毕, 我每次都先找出学生答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其次再说出下次从哪些方面改进。我教的班里有个女生, 学习不专心, 作业字迹潦草, 于是我决定找她谈话, 我对她说:“我刚开始教你们班, 我一进门先关注的就是你, 你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 可是你的作业就有点与你的外表不符了, 你能不能像你打扮自己一样, 把作业写得像你人一样漂亮?”这种优点带动缺点的方法, 能有效维护学生心理的平衡态, 而不至于使学生因批评而自卑。如有些孩子上课很难注意力持续集中, 每当他比以前坚持得长一点就要及时表扬, 不要因为他不足的那一部分大发雷霆, 那样你的教育就前功尽弃了。

第三, 要创造让自卑学生表现的机会。

教学中设置问题时要因人而异, 组织集体活动或游戏时, 对心理自卑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刘*同学, 平时不爱听讲, 作业也是勉强做上, 我观察到平时其他同学都忙着找巩固练习做, 他却在那里发呆, 我走过去问他为什么不找些练习题做, 他有点腼腆地小声回答道:“我不会做”。我当时也没有说什么, 生怕再伤害到他。有一天无意间有一个学生告诉我, 说刘×同学很喜欢说相声, 我欣喜不已。我找到他, 告诉他下节课上我给他10分钟时间说相声, 让他提前准备。结果课上他模仿了一段郭德纲的成名作, 我简直不敢相信, 他真的是一个说相声的天才, 模仿的语气、表情、动作都相似极了, 全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流露出惊讶、羡慕的表情。最近我推荐他去参加“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他在北京赛区预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我真为他感到高兴。自卑的学生往往优点较少, 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 没有机会创造机会更能体现老师的教育艺术。

第四, 要帮助自卑的学生强化自我肯定。

对有自卑情绪的学生来说, 他们心中的自我肯定都是脆弱的, 因此特别需要从外界经常得到强化。强化学生自我肯定的方法是很多的。比如:教师帮助学生树立短期目标, 增加学生成功体验, 也可以让学生记录每天都干了哪些有意义的事, 找找自己身上的优点, 在班上给他安排力所能及的班务, 等等。

第五, 要引导自卑学生不要过分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老师可以对自卑的学生多做表扬, 然而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做到这一点, 他们很可能“实话实说”, 甚至讽刺挖苦。有些学生完全依赖成年人的赞许, 却不知道怎么去认可自己, 就好比球员每踢一脚球回头看一下教练, 永远成不了一个自主独立的球员。所以, 要引导学生不必过分看重别人的评论, 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里。教师要避免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 扼杀学生自我意识。

幼儿心理倾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篇3

一、影响幼儿心理倾向的因素

1. 环境与教育是影响幼儿心理倾向的决定性因素。缺乏爱和安全的环境, 关系淡漠、紧张, 很容易使幼儿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稳定、和睦、宽松、平等的环境和气氛, 教师、家长的理解和关爱, 有利于幼儿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

2.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倾向的影响。宠溺、放任自流、缺少必要的关爱, 或不恰当的限制干涉都是幼儿产生消极心理倾向的原因, 会导致幼儿不良性格与行为的产生。有的家长常常紧张、焦虑, 常挂着严肃或愁眉不展的脸;不陪伴孩子游戏, 宁可看手机也不愿做孩子的玩伴, 这样幼儿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 表现出心情烦躁、内向、沉默、孤僻、反抗等, 以示不满。

二、培养幼儿积极心理倾向的教育策略

1. 渗透于生活教育中, 给予幼儿尊重与爱。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及时体察幼儿内心感受, 既尊重幼儿的独立性, 又坚持自己的合理要求, 给予幼儿充分的关爱。教师、家长与幼儿谈话, 能起到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 对幼儿不良情绪能及时得以调试和消除, 让他们能在积极的情绪下进行学习活动。因此, 教师要用鼓励的目光、适宜的鼓励、良好的情绪、温情的身体语言、适当的提问等, 让幼儿感受到被倾听和被关注的情绪体验;当幼儿遇到挫折、出现过错时, 要注意正确引导。

2. 给幼儿创设一个愉悦的环境, 让他们乐在其中, 愿意遵守规则和要求。环境和氛围对幼儿的心理倾向影响尤其重要。因此, 教师要与幼儿共同制定良好的行为规则, 要求和规则要适合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及能力水平, 明确具体的行为准则, 要能使幼儿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这样制定的行为准则会使幼儿比较容易接受, 幼儿通过参与, 也比较容易将这些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3. 做幼儿真正的朋友, 给予其游戏和交往的空间, 耐心地帮助幼儿成长。游戏是最适宜并最能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活动, 教师要给予幼儿游戏和交往的空间。在感觉安全和重视的前提下, 在和谐的师幼或亲子氛围中, 幼儿感受到愉悦, 会形成积极的心理倾向, 从而会主动参与、乐于参与, 利于将游戏中的礼仪要求和规则意识保持下来, 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全人格。

友谊对幼儿的个性心理倾向和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朋友的榜样作用, 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影响很大。因此, 教师、家长要用足够的耐心、良好的情绪态度做幼儿真正的朋友, 发挥良好榜样作用, 帮助幼儿通过观察到的良好行为方式, 逐步熟悉并掌握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规则, 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

4. 真诚地对待幼儿, 正确看待幼儿的行为问题。教师与家长的情绪、态度及对幼儿的主观评价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倾向。因此, 教师应正确看待分析幼儿行为, 结合幼儿特点进行心理、情绪上的调适和引导。如发现幼儿有不良行为习惯, 应从分析幼儿心理倾向入手, 调整期望值, 控制焦虑情绪以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采取理解态度对待幼儿出现的行为问题, 尽量避免与幼儿对立。

5. 教师和家长携手共育, 教育理念和方法交流要互通, 步调要一致。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应相同和步调一致, 应通过家委会等相关教育讲座, 提升理念, 明确角色, 发挥教育作用。教师与家长要对幼儿进行支持和鼓励, 应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幼儿的优点, 及时给予表扬与肯定, 这样幼儿就会感到被信任, 就会产生相应的安全感, 其情绪、行为的协调性也就比较和谐。

家长和教师保持良好、积极、健康的心态, 对幼儿倾注良性情感, 以爱与关怀努力营造有利于幼儿积极心理倾向的环境, 可以消除幼儿的紧张、不安、恐惧与焦虑, 使幼儿的积极心理倾向得到充分发展, 促成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倾向研究 篇4

我国大学生一般年龄跨度为18~22岁,处于人生的青年中期,有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受周围环境、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体现出比较鲜明的特点;个体的生理接近完成,心理趋于成熟。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明显提高,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创新意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步入一个心理转型期。因此,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主要考虑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和心理转型期的特点,这些特点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1)思维能力。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迎来了个体发展的一个高峰。大学生的校园环境和社会以及大学生的期望同中学生有很大差别,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其思维能力、思维目标与中学生均有很大差别。他们的思维独立性、合理性和灵活性的显著增强,需要增加协作性的培养。

(2)自我意识。大学生在个体上步入成年,对未来充满诸多理想和幻想,对现实具有很强的改造欲望,自我意识较强。这种自我意识体现在大学生学习、日常生活和与同性以及异性朋友的交往中,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是人格的核心。它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具有正确自我意识的人,能把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有机地统一起来。大学生积极自我观的培养是大学生活一个必不可少的命题,恰当地认同他人,积极地面对和接受现实,成为大学生协作能力的一个基本要求。

(3)创新意识。处于大学阶段,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社会和专业知识。因此,该阶段是人生求知欲、创造和创新意识比较强烈,具备一定创造和创新能力的阶段。在现代网络环境和信息渠道下,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勇于接受挑战,创造和创新意识在人生中达到一个发展较快的阶段。

(4)心理转型期。大学阶段是步入成年的阶段,学习、求职、恋爱等综合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从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为成年人心理是该阶段大学生的特点,被认为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可能会不时出现心理盲区,而盲区的出现与消失,是一个大学生心理趋向成熟的表现。这要求对此阶段或心理转型阶段的大学生做好心理引导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问题从毅力、责任感、依赖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大学生阶段作为人生的一个充满憧憬,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一个高峰的阶段,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具有本年龄段的特点,依赖性较强,遇到问题很多时候处于迷茫的状态,心理自我调节能力需要加强。

(1)遇到困难时毅力不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未成年人走向成年人的阶段,其很多意识处于懵懂阶段,但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解决困难的毅力随着年龄段的增长而坚韧。

(2)关键时期不能体现出责任感。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在时机的把握上较欠缺。时机把握的欠缺主要因为准备得不够充分,经验不足,能力欠缺。大学生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全面发展,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注重积累经验,“用得到,做得好”。

(3)依赖性较强。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社会、经济和很多方面对他人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话题。

(4)遇到障碍时,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够清晰。大学生由于其年龄段的特点,遇到障碍时,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够清晰,或者由于不合适的信息渠道而分析辨别的能力不够。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要处理好自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协作性和环境适应能力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命题。良好的协作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建立在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正确的社会实践之上,大学生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5)心理调节能力有待加强。大学生需要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大学生在这个步入成年的时期,要加强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

【心理倾向误差】推荐阅读:

早恋倾向心理测试09-03

报道倾向10-16

创新倾向05-28

功利倾向08-10

倾向反思08-12

人格倾向08-14

娱乐倾向08-15

择业倾向09-06

思维倾向09-13

选择倾向09-27

上一篇:个性化软包装的实现下一篇:幸福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