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倾向

2024-06-05

居民消费倾向(精选12篇)

居民消费倾向 篇1

摘要: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通过消费模型的分析可判断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自发性消费和边际消费倾向, 这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基于消费函数模型, 根据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统计数据,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引入虚拟变量对我国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内地,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消费倾向的决定是消费理论研究的内容,现代消费理论起源于凯恩斯。凯恩斯认为收入差距是社会分配的必然结果,但不应太大。凯恩斯理论打破了供给恒等于需求的教条,承认市场调节会带来盲目失衡,但是局限于总量分析,只看到收入影响消费而不能进一步揭示影响消费的收入背后是收入的分配,所以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收入分配和消费的结构差异。

消费函数被用于分析国民收入的使用动向及研究居民的生活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关系,从而帮助政府制订宏观经济政策进而实施宏观调控等。国内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了一些有指导性的结论。如林江鹏(2007)的研究表明我国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水平呈高度正相关,收入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张文爱(2010)的研究表明城镇居民长期平均的边际消费倾向较稳定,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则有较大波动。乔为国(2005)的研究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居民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会影响消费倾向的变化,但超过一定范围后,收入增加,消费倾向变低。

综合前人研究可以看出这些成果比较丰富,但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如果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恩格尔系数相当,而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差10年,那么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应该比城镇居民要高。该理论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明显的情况下是否成立,需要通过实证分析加以验证。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是否相同进行验证,如出现相同结果指出其相同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多少及相同的原因;对出现不同回归结果也进行同样的分析论证。

二、模型的设定与变量的选择

根据我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收入是指可支配收入,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收入是指纯收入。为了满足研究的需要模型采用人均收入表示收入变量。同样消费也采用人均的形式。根据农村居民或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设计计量经济学模型:

农村居民:Yi=α1+α2Xi+μi1i=1, 2, 3∧,n1

城镇居民:Yi=β1+β2Xi+μi2i=1, 2, 3∧,n2

根据上述两个模型结果的比较,则可能出现下述四种情况中的一种:

(1)α1=β1且α2=β2,即截距与斜率都相同,两个回归相同

(2)α1≠β1但α2=β2,即斜率相同,回归的差异仅在其

截距;

(3)α1=β1但α2≠β2,即截距相同,回归的差异仅在其斜率;

(4)α1≠β1且α2≠β2,即斜率和截距都不相同,两个回归完全不同。

上述两个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通过引入虚拟变量Di将两个模型合并成一个模型,根据虚拟变量Di估计的系数就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合并后的模型为:

本文研究对象只有城镇和农村两类,因此引入一个虚拟变量Di,农村居民取值1,城镇居民取值0,则:

分别表示城镇居民消费函数与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在显著性检验中,如果β4等于0的假设被拒绝,则说明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如果β4等于0的假设不能被拒绝,则说明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相同。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是2010年我国北京、天津、河北等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的截面数据。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看出,由于模型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各有31个观测值,所以模型的数据样本一共有62个观测值。

(二)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根据表1的数据,用Eviews5.0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如下:

将其表示为等式的形式,结果如下:

回归结果显示拟合程度较好,调整可决系数的值为0.9773, F的值是876.47,说明变量整体解释能力较强。对于X的t的统计值为23.6646,通过了统计学检验,说明X的系数显著的不等于0。在回归模型的截距项中,截距项中的虚拟变量D1的系数值为-221.9854,但是它的t统计值为-0.3523,相对较小,无法通过统计检验。所以认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两个回归模型的截距项上是不存在差异;斜率项的虚拟变量D1X, t的统计值为-0.3432,未通过统计学检验,说明斜率项上没有明显差异。综上所述,由β3与β4的t检验值可知,该两参数并非显著地不等于0,显示2010年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无显著差异,无需区分,他们有着共同的消费函数:

根据新的模型,重新用Eviews5.0对其进行回归分析,表示为等式的形式为:

从回归模型的样本数据中估计出的参数值X的系数为0.6871得出,2010年城镇农民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值大约为0.6871。但是由于样本数据为截面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构造在90%、95%、99%的置信区间。根据统计学相关知识,在1-α的置信度下βj的置信区间是: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内地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存在差异,他们有着共同的消费函数Yi=294.07+0.6871Xi,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90%的置信区间为(0.6649, 0.7093);在95%的置信区间为(0.6605, 0.7137);在99%的置信区间为(0.6517, 0.7225)。该结论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没有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降低。这并不与凯恩斯消费理论相悖,原因是:第一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收入一定范围内可能是稳定的;第二因为城乡居民不是同一个群体,要想验证凯恩斯消费理论是否符合中国实情需要采用时间序列对同一主体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结论有明显的政策含义:第一,我国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不高,与OECD国家相比明显偏低,这说明要拉动经济增长,从刺激消费的角度挖掘潜力仍然有很大空间;第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情形基本上和城镇居民相差10年,要想缩小差距,还要靠大规模的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使更多的农民变市民,使农村一定的资源禀赋上承载较少的农民;第三,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相似性表明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或模式是农村居民的“榜样”,政府在制定刺激农村消费政策的时候可以根据城镇居民的消费来判断农村居民消费所处的阶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参考文献

[1]林江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兼论——影响农民收入及其差距的因素[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4) :116-119.

[2]张文爱.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城乡比较——以四川省为例[J].经济与管理, 2010 (2) :17-21.

[3]乔为国.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倾向变动趋势的影响[J].当代经济科学, 2005 (5) :1-5.

居民消费倾向 篇2

【关键词】新闻传媒;市场经济;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娱乐新闻

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新闻传播的管理、运作机制直接源于政治逻辑,按意识形态的指令实施信息资源的配置。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作为社会元系统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对社会其他子系统(包括新闻传播业)产生深层次的渗透性影响。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利益原则开始入主新闻传播业,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已由市场进行自然配置,从而使新闻传播这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经济)生产出现了交叉与互渗。

市场经济严格说来就是消费经济。因为为了实现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其市场运行及生产行为不能不瞄准公众消费动向,不能不围绕消费旋转。“顾客就是上帝”这一口号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着眼于消费的运作机制和西方社会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使当前我国新闻传媒呈现出一定的消费主义倾向。本文所谓的消费主义倾向,即是指传媒着眼于公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欲望的创造,对物的符号意义的强调及其所营造的“消费社会”的氛围。这种消费主义倾向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传播内容的重点转移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现了大量的包括广告在内的“生活方式报道”,对受众实施物质生活消费的诱导。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可称之为“生产的社会”,其新闻多是指导意义的“生产方式报道”,最典型的莫过于报道农业生产的“四季歌”。因消费居于次要地位,此时有关消费的报道则处于缺位状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传媒的报道内容逐步实现重点转移:由“生产方式报道”转向“生活方式报道”。这种“生活方式报道”的核心乃是社会的消费行为,包括休闲娱乐、购物旅游、居室装修、卫生保健、服饰化妆、烹饪美食等内容,同时还包括大量的生活消费的行情、趋势、热点、时尚与流行等等。只要我们回顾新时期以来的扩版潮、各种新创办的都市报、生活报和一些专业广播电视台及其栏目,就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方式报道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同时,生活方式报道也闯入到严肃、高层次的各级党委机关报,成为其中专特刊的内容;就连《人民日报》也于创办了《假日生活》周刊,专门报道消费、旅游、购物等信息。

这类生活方式的报道既是对于人们现在生活的一种再现,同时也带有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成分;特别是一些影视片,通过镜头展现豪华住宅、典雅装饰、时髦衣着、高档消费,更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它在客观上诱导并开发人们对于物质享受的欲望,以及在享受物质的同时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新的理解。这种情形在广告中尤其突出。就一般情形而言,我国广告的内容已从注重产品信息逐步转向注重营造生活方式。广告可以说是现代社会最直接的新的生活方式的吁求和推销。铺天盖地的广告往往调用各方式,以社会、情感、生理因素等掩盖促销功能,通过反商业的话语来实现其商业目的。如“农夫山泉,有点甜――是小时候喝过的味道”等,是诉诸怀旧情感。如“孔府家酒,叫人想家”,是诉诸伦理亲情。如雀巢咖啡的“味道好极了”的广告,直接诉诸某种生理体验。还有大量如“贵族享受,工薪消费”类的广告,是诉诸社会地位的。这些被称之为“消费主义时代的抒情诗”的广告,同样是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它把美好生活、高品位、亲情、感官快乐等附着于世俗、日常商品上。这种审美化趋势,往往淡化商品的使用价值,强调其象征意义,使人们在对物进行消费时,同时激发自我想象和生理、精神的愉悦。这种效果在儿童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儿童对零食的选择,往往不考虑食品本身的营养、卫生、价格等因素,而是食品的包装是否漂亮,包装内有无玩具、画贴等。还有许多孩子对零食的选择是出于同龄人之间的攀比:别人吃了的,我也必须要吃。“要不然同学聊天的时候,人家吃过的而你没吃过,就搭不上话。”①这种现象就是由广告对商品的象征价值的强调所造成。

未来消费倾向“纯网购” 篇3

商务部研究院重要商品研究预测中心主任李前方表示,这项调查旨在预测消费者在下一季度对各类大件大额商品的购买率,通过了解消费者的价格预期和购买方式进行预测研究,以期为各类机构和企业了解消费者未来购买意愿、安排产品生产以及改善销售渠道提供重要的前瞻性指导。

家庭购买预期升温

2015年第三季度我国城市家庭购买预期升温,19种受监测的大宗商品中,购买预期排名前列的依次为手机、笔记本电脑、空调、电视机;此外,出境游、汽车、大件家具、冰箱、洗衣机的购买预期率同比均在上升,而商品房的购买预期率同比有所下降。

在19种大件大额调查对象消费品中,2015年第三季度的手机预期购买率最高,为40.4%,环比上升21.1%。其次是出境旅游,预期购买率为15.7%,环比下降0.3%。而预期购买率最低的消费品是自行车,为2.2%,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0.4%。其次是培训产品,预期购买率为4.4%,环比下降0.9%,同比上升0.2%。

对于出境游,问卷调查显示,2015年三季度出境旅游的预期购买率为15.7%,环比略有下降,同比小幅上升。另外,大病或养老商业保险2015年三季度的预期购买率为7.8%,购买意愿与上季度持平。对于大家电,电视的预期购买率为10.8%,环比上升。冰箱的预期购买率为7.8%,环比上升,同比下降。

燃油汽车和节能环保汽车的购买预期回升,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三季度燃油汽车和节能环保汽车的预期购买率分别为5.3%、4.6%,环比略有上升,同比持平。

此次调查发现,商品房的购买预期有所下降。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三季度商品房的预期购买率为6.3%,环比下降1.1个百分点,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同比升幅达28.6%。看涨2015年三季度商品房价格的受访者比例为34.9%,连续三个季度上升,同比显著上升;看平的比例为47.3%持续下降;看跌的比例为17.8%。同时对于房屋租赁,受访者看涨2015年三季度租房价格的比例为37.6%连续三个季度上升,同比显著上升;看平的比例为48.2%。

李前方表示,在楼市严厉的宏观调控下,房地产市场不太景气,而此次调查显示三季度消费者购买不动产的消费心理预期环比下降但同比有所上升,预示房地产市场未来有向好的趋势。

移动客户端成新宠

值得注意的是,在购买渠道方面,调查显示移动客户终端成为新宠。以出境游为例,受访者预期通过实体店购买出境旅游产品的比例,同比显著下降;选择“实体店+网购”和选择纯网购的比例同比上升。其中,通过移动终端购买商品的比例为43.7%,同比大幅上升。

依据商务部研究院日前对5000名城市受访者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2015年三季度电视机的预期购买率为10.8%,环比上升,同比持平。受访者预期2015年三季度选择通过“实体店”购买电视机的比例(57.1%)环比下降,同比下降;选择“实体店+网购”的比例 (37%)和选择“纯网购”的比例(5.7%)均有所上升,同比上升。

调查报告还显示,2015年三季度空调的预期购买率为14.6%,环比上升,同比上升。受访者预期2015年三季度选择通过“实体店”购买空调的比例(65.9%)环比下降,同比下降;选择“实体店+网购”的比例 (30.9%)小幅下降,同比上升;选择“纯网购”的比例(3%)小幅上升,同比下降。在预期通过网络购买空调的受访者中,预期使用电脑终端的比例(59.4%)小幅回升,使用移动终端的比例(38.4%)持续上升。

在预期通过网络购买商品房的受访者中,使用电脑终端的比例为42.5%,使用移动终端的比例为47.9%。在预期通过网络购买燃油汽车的受访者中,使用电脑终端的比例为44.5%,使用移动终端的比例为46.8%。

电子类消费品中,手机预期购买率为40.4%,环比上升21.1个百分点,涨幅达109.3%,排名第一。但价格,受访者普遍看跌,看跌的比例占31.3%,环比上升,同比显著上升,看涨的仅为21.6%。平板电脑的预期购买率则为7.0%,环比、同比均下降。选择实体店购买的比例也都分别下降:手机为40.4%、平板电脑为43.2%、笔记本电脑为45.1%。纯网络购买则为上升态势。

居民消费倾向 篇4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消费市场,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河北省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 是制约该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不能仅仅依靠增加他们的收入, 还要挖掘他们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深层原因。

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市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特征

1.平均消费倾向分析

平均消费倾向=人均生活消费÷人均纯收入, 该指标能够反映农民新增购买力的消费投向。从表1中的数据可看出, 虽然1990~2011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 农民的消费支出也在不断上涨 (1997年和1998年例外) , 但是农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却是不断波动的, 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3年, 该指标在0.73~0.87之间, 表明农民在这一时期平均消费倾向的数值较大, 收入较低, 主要用于生活消费支出, 用来储蓄的相对较少。

第二阶段:1994~1998年, 该指标在0.70~0.54之间, 表明农民在这一时期平均消费倾向呈快速下降趋势, 在1998年达到最低点0.54。农民的收入相对第一阶段在增加, 虽然用于生活消费的总值变化不大, 但是平均消费倾向却下降了, 储蓄增加较快。

第三阶段:1999~2004年, 该指标始终在0.5以上, 表明农民在这一时期的收入和消费增加都相对稳定, 储蓄也维持在较高水平。

第四阶段:2005~2011年, 该指标略有回升, 在062~0.66之间, 表明农民在这一时期随着收入增加, 消费增加的幅度稍微大一点儿。

(数据来源:河北省历年经济统计年鉴)

从表1可看出, 22年以来, 随着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同步增长, 前期农民收入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 到中后期农民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比率逐渐降低。这说明虽然农民收入和消费总值都在增长, 但是消费增加明显慢于收入增加, 收入逐渐用于储蓄。从总体趋势上看, 农民平均消费倾向, 即每元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 呈下降趋势, 由1993年的0.867下降到2011年的0.662, 下降了23.64%。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意味着农民的消费意愿降低, 而储蓄意愿增强。究其原因, 主要是农民面临自然、市场、制度等诸多不确定性, 影响了消费。河北省农民“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尚未根本扭转, 农民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还不强, 加之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还不到位, 由此产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制约了农村消费的扩大。

为了便于比较研究, 笔者再分析河北省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数据 (见表2) 。

(数据来源:河北省历年经济统计年鉴)

从表1和表2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对比中可看出, 1990~2011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一直高于农民平均消费倾向 (2010年、2011年除外) 。

2.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边际消费倾向=人均生活消费增量÷人均纯收入增量。该指标反映了随着收入增加, 消费增加的幅度大小, 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消费需求对收入变动的反应情况。从表1可看出, 该指标在不同的年份波动较大, 1991年达到了1.6、1993年达到了1.3。数值超过1说明该年消费的增量超过了收入的增量, 储蓄相对就减少。1997年、1998年出现了负值, 即农民收入增加, 消费相比上一年反而减少, 说明农民把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在这个阶段, 农民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很低。2000年以后, 该值处于0.6左右, 波动性明显减弱, 相对较高并且趋于稳定。从表1和表2的对比分析可知, 22年来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略高于农村居民, 意味着每人每增加1元纯收入, 城镇居民的消费多于农村居民一点儿。

影响河北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农村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大, 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还落后。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医疗服务、教育的价格不断上涨, 这种矛盾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别无他法, 只有大大减少现期消费, 为未来预留出足够的钱。这种被迫的预防性储蓄, 实际上导致了较高储蓄率、较低消费率。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如水、电、路等与城镇相比明显较弱。有些地区交通运输不便利, 既影响农民消费商品, 也阻碍了商品进入该地区。甚至有些边远山区在农忙季节, 限电、停电是常事。这种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不仅影响了消费者, 同样也影响了商家。例如, 道路交通不便, 商家的售后服务自然就跟不上, 电器出了问题消费者报修很长时间都未能解决, 最终结果是迫使农民放弃购买家电产品, 尤其是冰箱、空调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削弱了农民的购买力, 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的不对称性

当前, 农村消费市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 农民的商品需求和商家的商品供给出现了错位、不对称。农民追求的不再是消费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更重要的是消费商品和劳务的质量。但一些商家未注意到农村消费这种质的飞跃, 长期把开发市场的眼光瞄向城镇而忽视了农村市场的开发, 或简单地把为城市居民生产的产品运到农村地区销售, 并未真正研发出农民迫切需要的产品, 从而造成在农村消费市场上部分商品空缺。农民买不到理想的商品就会减少消费, 进而抑制了农村消费的增长。

4.消费群体的弱消费性

在河北省7200多万人口中, 农村居民有3900多万。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下, 农村人均耕地已不多, 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到京津地区去打工, 留守的大多是老弱妇孺, 因而在农村消费市场, 这些消费能力弱的群体的平均和边际消费倾向很难再提高。

5.因循守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

农民的消费需求受传统思想和习惯的影响较大, 多数农户在消费观念上, 重积累而轻消费, 把钱存到银行以备将来之用。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 消息闭塞, 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消费需求。

对策建议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要加快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 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使农民即便在医疗、教育和养老等价格不断上涨的现实情况下, 也能够选择理性消费, 而不是削减当前消费, 增加储蓄。要做好具体的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逐步提高政府和社会应负担的比例, 使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有所缓解。二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政府和社会承担一部分负担, 使农民不再仅仅依靠养儿防老, 而是老有所养。三是完善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同时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只有这三方面工作做好了, 才能使农民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做到心里有数, 自然就可有效促进农民消费水平提高。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村消费市场提供支撑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是, 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当前, 河北省农民的消费需求正处于不断上升阶段, 消费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发展, 这就迫切需要一个与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做支撑。尤其要加快发展农村的道路交通网络、供电网络、通讯网络、自来水供应网络、电视广播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降低农村用电价格, 保障农村自来水充足供应, 电力系统不间断供电, 努力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特别是在山区, 要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 为实现“村村通”的农村信息化提供基础设施。

3.切实满足农民的需求, 提高服务质量

家电企业和商家要重视农村这个大市场, 认真调查研究农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为农民提供他们希望买到的商品, 同时还要多设维修网点, 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政府部门、银行等也应有所作为, 如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和引导商家在农村多设销售、售后服务网点, 及时处理农村消费者的消费和维修等问题。相关政府部门要维护农村消费市场公平公正运转, 保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为他们维权提供平台和机制。

4.转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引导科学消费

倡导科学消费要与人情消费、愚昧消费、封建迷信消费等观念彻底划清界限, 鼓励农民适度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同时也要反对把节省与适度消费简单地对立起来, 引导农民认识到消费的目的是促进身心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转变农民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要从几方面下工夫:一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传统的落后的消费观念与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密切相关, 所以,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是关键。二是加强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宣传科学消费, 包括市场经济知识、商品知识、消费知识、维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等。要使农民通过学习, 逐渐接受现代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 从而自觉地科学消费。三是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可采取各种鼓励农村消费的优惠政策, 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 以使农民接受并消费现代商品。四是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当前, 农民贷款消费还不多见, 农村消费信贷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大力发展农村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如银行实行低利率或零利率, 鼓励一部分农民贷款消费, 为其他农民树立一个榜样;采用各种宣传方式, 借助于各种媒体, 宣传消费信贷给农民带来的好处, 使农民对信贷消费由排斥到熟悉再到认可, 最后到自觉采用, 他们的消费观念自然就会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广明.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的政府干预及其实现[J].理论与改革, 2011 (4) .

[2]黄卫红.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9) .

[3]贺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与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J].经营管理者, 2010 (10) .

[4]黄贵新.关于当前农村市场开拓问题的思考[J].商业经济, 2009 (9) .

[5]李跃.我国农民市场消费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5) .

[6]马龙龙.扩大内需:宏观经济政策着力点——以农村市场为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4) .

大学生电影市场消费倾向调查问卷 篇5

亲爱的同学:

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日渐丰富,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日常休闲娱乐情况中电影方面的消费偏好,希望大家能支持我们的问卷,按照真实感受回答以下问题,谢谢。1 您的性别

A男B女大多数情况下,您会选择哪个途径观看电影? A电视B网络C电影院D其他您选择影片的标准(多选)

A影片类型B影片地域C影片阵容D影片口碑E其他您喜欢的影片类型有以下哪几种?(多选)

A 动作片B 喜剧片C 惊悚片D 爱情片E 科幻片F 动画片G 其他 5 您选择影院时考虑的因素是?(多选)

A交通B价格C环境设施D服务态度E 其他

6您最近一个学期去电影院的频率

A 0~1B 2~3次C 4~5次D 5次以上您更倾向于跟什么人去影院看电影?

A同学朋友B男/女朋友C家人D独自一人E 舍友您最倾向在以下哪个时段去电影院观看电影?

A 8点~11点B 11点~13点C 13点~18点D 18点~23点E 23点~次日8点9 您愿意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吗?

A 愿意B不愿意C 不一定

10对于影院中电影正式开始前播放的商业广告,您能接受的时长是多少?

A 0B 1分钟以内C 3分钟以内D 5分钟以内

11您最倾向以下哪种电影票购票方式?

A电话购票B 网上预定C 电影院现场购票D其他

12如果影院按照不同的座位区分价格,您能接受吗?

A可以B 不可以C无所谓13对于对画面、音响等硬件设施要求高的电视类节目(如“中国好声音”),您愿意花钱去电影院观看吗?

A 愿意B不愿意C 不一定

14如果影院周期性播映系列电影(如每周五晚上播放一部《哈利波特》),您会选择购票观看吗?

A 会B不会C 不一定

15观影前后,您会在影城所在商城的哪些场所进行消费?(多选)

A 餐厅B KTVC 电玩城D 服饰店E 化妆品店F 超市G 其他 16 您更喜欢以下哪种类型的优惠活动?(多选)

A办理会员卡长期打折B团体购票优惠C学生证半价D其他优惠活动是否会增加您的电影消费频率?

A 会B不会C 不一定

居民消费倾向 篇6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在北京、上海地区发放,持续时间8个月,回收有效问卷1181份。调查涉及中资银行17家,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和渤海银行;外资银行8家,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恒生银行、渣打银行、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东亚银行和星展银行。

被调查者特征

本次调查为抽样调查,被调查者特征可反映出当前参与银行业消费的人群特征。被调查者特征分析如下。

性别分布

与上年相比,男性被调查者与女性被调查者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尤其是外资银行男女之间的差距更大。似乎说明,在使用外资银行的服务上,男性更容易接受也更为积极地进行了尝试。被调查者性别分布见附图1。

年龄分布

与上年调查结果相同,无论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21~30岁年龄段人群是参与银行业消费的最主力人群。相对来说,除20岁以下人群外,各年龄段人群参与中资银行服务的比例趋同,而在外资银行方面,主要是21~40岁年龄段的人群。样本在6个年龄段的分布见附图2。

月均收入状况

选择中资银行和选择外资银行被调查者的家庭月均收入特征明显不同。选择中资银行的,主要是月均3000~8000元的中等收入人群。而选择外资银行的,四成多是1.2万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高收入人群更青睐外资银行。被调查者月平均收入状况见附图3。

存款需求仍占主流

大众对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存款业务,其余依次是购买基金、办理信用卡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见附图4。

分析显示,男性消费者更倾向于办理黄金、外汇、股票和基金等投资型业务,而女性消费者则更多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保险和办理信用卡等低风险业务。

在银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和基金的人数与其年龄成正相关关系。而办理信用卡的人数40岁是一个分界点,之前逐步上升,之后逐步下降。21~30岁正处于购房、买车、生育期,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办理贷款业务最多;31~40岁家庭稳定、事业小有成就,开始考虑养老、医疗等问题,在这个年龄段购买保险的人最多。20岁以下人群处于敢打敢拼的阶段,更多办理券商业务,而60岁以上人群更多希望参与银行的综合理财服务。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多,资产不再仅限于存款,而更多开始选择投资黄金、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和购买保险等。中等收入人群更多选择投资基金来进行资产的保值增值,而高收入人群对银行提供的综合理财服务需求很大。

信誉至上

被调查者选择银行的主要考虑因素依次是信誉、网点便利性、服务和产品适合度,见附图5。事实上,目前银行的服务和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要赢得更多民众的信赖,银行在软件上须建立和维护自身信誉和品牌,在硬件上要建立更广泛的网点以适应工作节奏加快的现代人群。

相对来说,男性更多考虑网点便利性和服务;女性更多考虑信誉和产品适合度。年长的人更注重银行的信誉;21~50岁年龄段的人群工作繁忙、时间宝贵,更多关注银行的网点便利性和服务;20岁以下和61岁以上的人群则更注重产品适合度。中高收入人群对银行服务和产品适合度的要求较高。

银行满意度指数排名

本次调查设定单一指标——消费者满意指数,不考虑其他因素,来评定消费者最满意的银行。因为中资银行具有强大的本土优势,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在很多方面不具有可比性,因此银行消费者满意指数排名区分了中资和外资,两者基数均为100。被调查者最满意的中资银行排名见附图6,外资银行排名见附图7。

居民消费倾向 篇7

漾濞彝族自治县是典型的民族贫困地区, 是少数民族聚集地,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6.7%, 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47.3%。漾濞县也是云南省73个、大理州9个国家级重点扶持县之一。本文利用1999—2008年十年来漾濞县城乡居民消费的各项具体数值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进行统计分析, 以了解漾濞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

1 漾濞县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差异比较漾濞县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差异比较

注:数据来源于1999—2008年《漾濞县统计年鉴》

分析上表可以得出:近年来漾濞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 消费支出也在不断攀升, 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处于较高水平, 这表明民族贫困地区城乡居民的消费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 当收入水平上升时, 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会递减, 且低收入水平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会低于高收入者水平, 漾濞县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波动较大, 但整体仍呈下降趋势, 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速度大大高于城镇居民, 这是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相对应的。漾濞县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都呈下降趋势, 农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 反映出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水平高于城镇居民, 从下降速率比较, 农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下降速率比城镇居民快, 这与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的特征有关。

2 近年来漾濞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比较分析

(1) 农村居民总体消费水平较城镇居民低。

2008年, 农村居民人均购买生活消费支出仅为1628元, 而城镇居民人均购买3987元, 是农村居民的2.5倍, 人均购买量比农村居民高出2361元。

(2) 农村各分类消费品消费普遍低于城镇。

2008年, 农村居民人均购买食品类435元, 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食品类1450元, 是农村居民的3倍, 比农村居民高出 1015元;农村居民人均购买衣着类、居住类、家用设备和日用品类、交通通信用品类、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用品类、医疗卫生保健用品类、其他杂项用品类为1166元, 相应地城镇居民则是3987元, 是农村居民的 3.5 倍。相差较大的依次是居住类、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用品类、衣着类、交通通信用品类、其他杂项用品类 (主要是金银首饰及民俗用品) 。

(3) 城乡消费结构存在差异。

总体分析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比重高于城镇居民, 而服务性消费比重低于城镇居民。具体来看, 城乡居民购买食品类的比重都很高, 分别为 29.42 %、23.12 %, 说明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仍以温饱为主。但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中, 绝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自产自食, 因此, 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远高于城镇居民, 此外衣着消费、家庭设备及服务消费、交通通信支出、文教娱乐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则表现出城镇居民消费比重高于农村居民, 表明农村居民在精神享受与寻求发展上滞后于城镇居民, 且这些支出与消费总额相关性较大, 有较高需求收入弹性, 如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加大, 这部分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会进一步加大。

3 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低于城市居民的原因分析

3.1 农民收入不稳定

消费函数理论指出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 但这种收入并不是现期收入, 而是一生的收入或持续3年以上的固定持久收入。决定一生收入或持久收入的是未来收入的预期。当人们的收入预期越稳定, 消费支出越多。相反, 即使现在收入水平高, 但如果未来预期收入不确定性高, 那么, 人们也不敢增加消费, 而要把部分收入储蓄起来, 以防患于未然。经济体制改革和转轨引起居民不确定性支出增加, 导致当期消费减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 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由单一的农业生产收入转向包括劳务收入在内的其他来源收入占有相当比重, 务工收入使得农民收入受经济波动影响显著, 同时, 农业本身存在的受自然条件限制大,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的各种不利因素也给农村居民的未来生活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农村地区的长期落后带来了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落后和城乡消费环境的巨大差异, 根据预防性储蓄动机理论, 发达城镇居民的储蓄目的是为更高层次的消费做准备, 消费结构随产业结构的顺次发展而发展, 而比较之下, 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动机极强, 从而降低了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

3.2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目前漾濞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1。城乡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导致了城乡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和消费环境的差异, 但漾濞县农民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 这与近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有关, 另外当地农村消费需求长期高涨, 须考虑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以满足广大农民消费需求。

3.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中国农村地区几乎没有社会保障, 城市居民所拥有的医疗保险、养老金等在农村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农民要考虑到未来养老、医疗、孩子上学等问题的情况下, 消费倾向低也是正常的, 而且难以在短期内提高。此外, 农村消费环境较差, 消费制约因素多, 城乡思想观念差异较大, 农民比城市居民更崇尚节俭等原因也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城市居民的原因。

4 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异, 拉动当地消费市场的建议措施

4.1 加大农民的社会福利保障, 提高农民收入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上的差异, 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大力支持农村地区的发展, 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力度,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就当地而言, 应该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如种植核桃, 鼓励发展壮大乡镇企业, 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带动当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思想。要努力实现农民增收, 提高农民收入, 将当地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引入良性循环轨道: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相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提升→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农村居民购买工业产品的能力提高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缩小) →工人充分就业→城镇居民对农产品消费需求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

4.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农民的实际福利, 减少当前农民所面临的后顾之忧, 从根本上激发广大农村市场的消费力量, 把乡村居民的潜在需求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

4.3 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

由于受到收入低水平的影响, 农村居民对未来消费的预期并不乐观, 影响其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消费信心不足。因此, 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 转变其消费观念, 提高消费的素质, 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减少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4.4 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

提高农民的消费环境, 首先, 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乡基础的设施的差别是城乡消费环境差别的重要因素。其次, 应该优化农村的市场环境, 使农民的消费能够快捷便利。再次, 要优化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农民进行消费教育, 引导农民正确消费。最后, 加快农村流通业的发展, 发挥流通业对农村的积极作用。另外, 在改善农民消费环境的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应当使农民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5 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缩小城乡消费差异

政府要实行城乡一体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平等享有公共产品,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 也是增加农民消费的基础。农村的纯公共产品, 如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和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等应由政府完全提供, 农村的准公共产品也应当以政府供给为主导, 可以吸纳社会或企业资本进行投资。另外, 政府有必要取消户籍制度的约束, 增加农村居民的自由流动性, 为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保障。这些措施也将是当地政府的惠民政策得以实施的一个良好契机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曹俊杰, 高峰.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差异之比较[J].经济问题, 2004 (3) :74-76.

[2]胡雪萍.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与扩大农民消费需求[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7) :24-27.

[3]刘文斌.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制约[J].经济研究, 2000 (9) :13-16.

[4]张志敏.9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 (11) :52-56

[5]龚志民, 毛中根.论我国目前农民消费偏低的原因及对策[J].消费经济, 2002 (2) :49-51.

居民消费倾向 篇8

据悉, 今年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对河北省1000户城镇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在当前物价、利率及收入水平下, 50.8%的居民倾向于“更多储蓄”, 较上季上涨4.5个百分点;23.3%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投资”, 较上季下降6.2个百分点;26%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 较上季上升1.8个百分点。

据调查, 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基金及理财产品”、“民间借贷”和“实业投资”, 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34.5%、16.8%、14.5%。居民未来3个月购车意愿为23.4%, 比上季上升4.5个百分点;居民未来3个月购买大件商品 (电器、家电及高档商品等) 的消费意愿为29.1%, 比上季下降0.2个百分点;居民未来3个月旅游意愿为26%, 较上季增长5.5个百分点, 属于季节性回升。

促销倾向消费者研究综述 篇9

目前, 各种促销方式为国内大型超市、商场等零售商普遍采用, 其主要原因在于促销可以快速作用于消费者, 为企业带来销售增长 (Ailawadi等, 2006) 。虽然促销效果很好, 但是, 并非所有消费者都对促销产生反应 (Webster, 1965) 。国外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研究成果非常丰富。

消费者促销反应行为研究包括三个方向: (1) 促销对销售量、市场占有率、品牌转换等市场产出效果的实证研究 (促销效果研究) ; (2) 通过消费者心理学理论和模型解释消费者为什么对促销产生反应 (消费者促销反应行为作用机理研究) ; (3) 对促销敏感的消费者统计特征、心理特征、购买行为特征的研究 (促销倾向消费者研究) (Jha-Dang, 2006) 。前两者将消费者看作一个整体, 本文探讨的促销倾向消费者研究则从消费者细分视角, 研究其个体特征、购买特征, 为促销决策制定者提供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决策支持, 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促销倾向与促销倾向消费者概念

促销倾向消费者的概念最早由Webster (1965) 提出。他认为商家通过各种消费者促销方式 (Consumer Deals) , 向消费者提供更低的价格, 或者更高的价值, 接受这些促销策略的促销倾向消费者 (Deal-Prone Consumer) , 在人口统计学、社会学、购买特征等方面具有一些特殊性, 使其区别于其他消费者。促销倾向消费者的个体特征和购买特征, 是促销倾向消费者研究领域两个主要方向。对于“谁是促销倾向消费者”的问题, 必须通过测定其促销倾向的大小来界定。因此, 研究促销倾向消费者个体特征、购买特征, 实际上就是对促销倾向与个体特征、购买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

促销倾向是一种因购买而产生的心理特质, 并非对促销产品的真正购买行为。促销倾向与促销使用是两个完全不同但相关的概念 (Mittal, 1994, Ailawadi等, 2001) 。前者强调“喜爱”, 后者强调“使用”。然而, 使用本身就是一种倾向, 所以对“使用”的研究也包含在促销倾向研究成果之中 (Martinez等, 2006) 。

三、促销倾向的分类

1、促销倾向内涵的演变

消费者促销倾向研究包括包含两个维度:促销倾向与个体特征的关系, 以及促销倾向与购买特征的关系。促销倾向是关键环节。一些学者认为促销倾向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如果一个人因为某种促销方式改变了行为, 他对其他促销方式也有反应 (Shimp等, 1984)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消费者只对某种促销方式具有倾向 (Lichtenstein等, 1995)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 第二种观点逐渐成为主流, 学者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会有所侧重和取舍:选取若干种促销倾向, 研究其与个体特征或购买行为的关系 (Lichtenstein等, 1997) 。

2、不同促销方式对应不同促销倾向

不同促销方式对应不同促销倾向, 例如:打折倾向、优惠券倾向等 (Lichtenstein等, 1997) 。目前国外学者对促销倾向的分类主要有三种:主动倾向与被动倾向 (Schneider等, 1991) 、店内促销倾向与店外促销倾向 (Ailawadi等, 2001) 、价格导向促销倾向与非价格导向促销倾向 (Lichtenstein等, 1995) 。

四、促销倾向消费者个体特征

影响消费者促销使用的因素包括:促销方式的可获得性、价格水平、产品特性、购物环境等。消费者个体特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Bawa等, 1987) 。从市场管理角度, 了解促销倾向消费者的特征可以使我们设计更好的促销策略 (Blatterg等, 1990) 。影响消费者促销倾向的个体特征分为三大类:统计特征、心理特征、成本/收益感知 (Mittal, 1994;Martinez等, 2006) 。在研究促销倾向心理形成过程时, 这三者往往被置于因果链中。

1、促销倾向消费者统计特征

有关各种统计特征与促销倾向之间或正或负的关系, 学者们的结论并不一致 (Cotton等, 1978, Montaldo, 2006) 。但对于促销倾向与统计特征关系不显著这一点上, 大多数学者还是达成了一致意见 (Pechtl, 2004) , 他们将此解释为:统计特征通过影响心理特征间接地影响促销倾向 (Mittal, 1994;Ailawadi等, 2001) 。有鉴于此, 多数情况下, 学者们将其与心理特征、成本利益感知相结合, 进行辅助性解释 (Kwon等, 2007) 。

在统计特征指标选择方面, 由于学者们的研究多集中于日常消费品, 其销售额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家庭消费者, 因此早期学者较多关注家庭相关变量:家庭收入、家庭成员个数等 (Blattberg等, 1978;Teel等, 1980) 。近期研究逐渐侧重于个人消费者统计特征, 例如: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等 (Ailawadi等, 2001;Kwon等, 2007) 。

2、促销倾向消费者心理特征

相对于统计特征, 学者们发现心理特征对促销倾向的影响更为显著 (Mittal, 1994;Ailawadi等, 2001) , 这使得它成为后续研究的重点。早期学者们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优惠券等少数几种促销倾向和少数几种心理特征 (品牌忠诚度、冒险倾向、价格敏感性、购物享受等) 之间的关系 (Lichtenstein等, 1990;Montgomery, 1971;Narasimhan, 1984) 。近期研究成果趋于综合, 涉及多种促销倾向和多种心理特征, 两者间的关系也真正成为一种复杂的多对多关系 (Lichtenstein等, 1997) 。

心理特征包括两类:诸如商店忠诚、品牌忠诚之类有关商品品种的心理特征, 以及诸如价格关注、时间关注等消费者本身具有的心理特征。实证研究证实这两种心理特征均同促销倾向有关 (Mittal, 1994;Swaminathan等, 2005) 。

3、促销倾向消费者成本/利益感知

成本/利益感知是一种心理感知, 它受消费者统计、心理等方面个体特征的影响。因此, 学者们常把它作为个体特征与促销倾向间的中间变量 (Mittal, 1994) 。“利益”包括经济利益 (实用利益) 和享乐利益 (心理利益) 。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 使用优惠券之类的促销方式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情, 而对于另一些消费者则是一种乐趣 (Shimp等, 1984) 。“成本”指促销使用带来的金钱、时间、精力上的消耗, 包括品牌转换成本、搜寻成本等 (Bawa等, 1987;Shimp等, 1984;Urbany等, 1996) 。

五、促销倾向消费者购买特征

促销倾向消费者购买行为特征, 涉及一些外部因素, 例如:商品档次、促销的内在价值等。前面讨论的促销倾向的普遍性意义针对促销方式的种类, Bawa等 (1987) 研究了另一个维度上的普遍意义———商品种类和档次。他们通过对七种档次产品的家庭消费者的购买数据进行分析, 验证了家庭消费者优惠券促销倾向具有普遍意义的假设, 确定了促销倾向家庭消费者与非促销倾向家庭消费者购买行为上的差异 (Bawa等, 1987) 。Guimond等 (2001) 研究了优惠券倾向与优惠券的两个特征———票面价值 (Face Value) 和最终价格 (Fina Price) ———之间的关系。Pechtl (2004) 发现每日低价倾向、高低价倾向等不同促销倾向消费者在购物花费、促销产品购买量、商店选择、品牌选择行为上具有显著差异。DelVecchio (2005) 研究了促销倾向消费者对相对价值和绝对价值促销方式的反应, 结论类似。

六、结论与展望

居民消费倾向 篇10

关键词:消费主义倾向,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

消费主义是20世纪兴起于美国,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消费现象, 现在一些不发达国家也出现了这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主要把消费作为人生的根本目的和体现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 把消费更多的物质资料和占用更多的社会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签和幸福的符号, 从而在生活实践中采取无所顾忌和毫无节制的消耗物质财富和自然资源, 以追求新、奇、特的消费行为来炫耀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持有“生存即消费”的人生哲学和生存方式, ‘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和不断膨胀的欲望及消费激情。消费主义不在于仅仅满足“需要”, 而在于不断追求难于满足的“欲望”。换句话说, 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 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当前, 消费主义的广泛传播使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深刻的化。调查数据表明, 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消费主义思潮给大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及时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

判断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形成和出现的标准主要有两点:一是青少年是否存在对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高消费生活方式的普遍追求;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每学期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4819元, 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 中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万元以上, 这意味着大学生的年平均消费额已经远远高出了同期中国人均年度可支配的收入 (8472.2元)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8年9月至10月中旬的一份调查 (以下简称“南大调查”) 显示京津冀地区的大学生除了基本消费 (伙食费及生活必需品) 和学习相关费用外, 还包括如手机、电脑、MP3、数码相机等一些电子产品的消费, 其中电脑拥有率为49%, 手机拥有率为85%, MP3拥有率为44%, 拥有上述三种物品中两种的占38%, 三种物齐全的占25%。二是对符号象征价值的消费是否正在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选择。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005年4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参与调查的1150名青年中, 买东西时看重品牌的占77.8%。仅有1.8%的人表示不会受品牌的影响, 另有20.4%的人态度模糊。以追求名牌为主的炫耀性消费, 是大学生最直接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 这种心理驱使他们竭力进行炫耀性消费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即以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来表现或突出自己的个性与社会价值。这正是消费主义倾向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蔓延的生动写照。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因素分析

1、经济的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基本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人们手里有更多可以使用的闲钱,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长对子女上学花费更加慷慨。据资料统计, 目前我国居民家庭支出中, 子女教育支出占了31.6%。除了学费和生活费外, 其他的消费支出也尽量满足, 这就为大学生进行奢侈消费提供了经济条件。另外随着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有了来自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推动, 消费主义就有了更为适宜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我国, 为拉动内需, 也曾有刺激消费的政策出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有些政策被误解为消费主义的依据。

2、家庭和学校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主要因素

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来说, 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 孩子是中心, 从饮食搭配、作息时间到娱乐时间, 无一不是按照孩子的需要来制定的。在经济上, 除了家庭生活的一般开支, 其余就是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学好、玩好, 而从不在乎为子女在经济上的付出。于是无形中孩子在家庭中的独尊地位被逐渐确立下来,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想买就买, 不考虑价格、不考虑父母是否能承担的习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 “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指导不够, 主要是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了解的不够全面和客观, 以及课程设置等原因, 使得与大学生消费观相关的人生观、劳动观和金钱观等专题教育没有充分展开。这是大学生形成消费主义倾向的主要原因。

3、媒体广告的诱导是当代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直接因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广告“凭借形形色色乃至魅力化的感官刺激力和宣传鼓动性, 激活了人们的心理欲望和生理欲求, 从而使有限的生理欲求有可能转化为无限的心理欲求, 最终消弥了人们的生理与心理、自然与本能、现实和想象, 直至理智与激情的脆弱的界限, 使作为满足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卷入了巨大无限的市场惯性运动”。如今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 全方位的与社会接触, 广告无处不在, 一幅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广告画面, 使消费者幻化为自身的生活情境, 刺激着人们的拥有欲望, 并很快落实是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上, 大学生是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 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 他们常常引领消费新潮, 更以容易使自己的消费趋于广告所告知的标准化。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 使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意识和观念, 抑制大学生消费主义倾向

1、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引导大学生继承发扬勤俭节约的中国传统消费价值观

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了“成由节俭, 败由奢”。胡锦涛总书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论述中曾明确提出,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思想品德问题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青年大学生尤其不能忘记这种艰苦奋斗精神。消费主义倾向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大敌, 要遏制消费主义倾向, 就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培养他们树立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艰苦奋斗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 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组织青年学生到艰苦地区开展访贫问苦的活动, 到落后地区进行社会调查, 进行科技文化下乡服务, 参加抢险救灾, 以及对失学儿童救助和帮扶贫困大学生等献爱心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使大学生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 了解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 从而自觉地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2、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消费能力, 摒弃不文明的消费方式

消费主义思潮诱导下的消费是一种“过渡消费”、“炫耀性消费”, 消费行为更多地受制于外在的诱导和标榜, 而不是出自内心真正的需要。如果沉迷于这种“消极性消费”, 收获的将是刺激和对刺激的无休止的追求, 而不会产生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专家认为, 要着力倡导消费观的转型,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消费观。所谓“自主性消费”, 是指以自主需要和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消费。自主性消费使消费成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 使人们的内在力量得到展示, 思想境界得到提升。通过自主性消费达而到的自我实现更加注重非物质的生活质量的一面。思想政治工作着应该通过对学生的个人理财教育, 引导学生有计划地消费, 提高对消费的自控能力。自主性消费观念是盲目的消费主义思潮的一味抑制剂, 是对超出必要消费界限的挥霍性消费的物质欲望和物质享受做出理性限制的一种伦理观念。

3、引导大学生更新观念, 树立可持发展的科学消费观

可持续消费的概念是1992年在联合国第二届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提出的, 标志着消费价值观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种消费观的主要特征是:以简朴、适度的生活代替奢侈和浪费的生活;以崇尚物质追求转向追求生态保护盒和对社会有责任的生活方式, 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绿色消费、环保购物, 循环再生, 保护自然。在绿色消费观指导下, 人们自觉过一种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当大多数人看到汽车, 首先想到的是它导致的空气污染, 而不是它所象征的社会地位时, 环境消费道德教育就显现成效了。大学生是有知识的高素质群体, 接受进步思想快,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在大学生中大力推崇这种利国利民利自己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保护生态环境教育, 加强建设绿色校园与和谐校园教育, 使大学生亲身参与并体会绿色消费的益处, 通过文化活动的氛围渲染, 潜移默化带动校园主流消费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4。

[2]陈听:《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刘俊彦:《消费主义思潮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1) :24-30。

居民消费倾向 篇11

本文将此次调查截至9月30日先行反馈的1140份问卷进行分析的部分成果予以公布,以便使读者了解本次调查的初步动态结果。

本次调查完全从用户的角度对市场上的信用卡作出评判,并非是对发卡行相关资料的统计,因此,用户的消费倾向“完全”决定了信用卡品牌的榜单次序。如果本调查的初步结论与消费者的品牌倾向存在偏差,你可以通过填答并反馈问卷“发出你的声音”,使你所青睐的信用卡品牌得以被肯定并成为大众的推崇品牌。我们将在11月底从与调查结论一致的问卷中选取幸运读者,并提供由品牌金融机构提供的丰厚奖品!

本次调查的最终结果将在今年年底由《大众理财顾问》杂志主办的“理财之夜”活动中隆重揭晓,并举行颁奖。届时,幸运读者将被邀请参加该活动,与你所青睐的信用卡发卡机构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分项排行数据一览

市场占有率

本次调查发现,有半数以上的消费者使用招行信用卡,使招行卡成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信用卡品牌。工行、建行、农行等3大国有商业银行紧随其后。深发展信用卡表现不俗,与农行金穗卡并列第4。

市场美誉度

市场占有率高是否就意味着好的市场美誉度?通过比较消费者美誉度与市场占有率排名,可以发现二者基本一致,但也有细微差别。中信卡与广发卡的美誉度较市场占有率的排名上升较大,深发展与中行在市场维护方面需要做出努力。

便利性

调查显示,工行以其最强大的网点优势被消费者评为使用最便利的信用卡,招行紧随其后。其他3家国有商业银行都在前5名之内。民生银行成为招商银行之外在消费者便利性体验中感觉最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值得注意的是,交行在便利性方面进入前10名。

安全性

就信用卡的安全性而言,消费者对工行牡丹卡的认可度最高,招行列第2名,其他3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在前5名之内。交通银行成为招行之外用户对安全性感觉最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费率

三成的信用卡使用者对招行卡的费率是比较满意的,其次是4大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信用卡。除了4大国有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与中信银行因为其费率的优越性而受到消费者青睐。

服务

消费者满意的后续服务仍然首推招行。相对于其他指标来说,4大国有银行仍然排列于2~5名。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除招行外,上海浦发银行在服务满意度方面纳入了消费者的视野。

发卡行简单盘点

居民消费倾向 篇12

1.1 进行老年人鞋类消费倾向调查的意义

中国鞋文化历史悠久,并且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从上古时代自我保护本能下产生的皮革裹足,到现代化工业流水线下性能与造型的完美诠释,鞋不再仅仅是对人生理需要的满足,除了精心设计的造型带来的审美享受,还有各种保健理疗功能的融入,以及鞋的附属产业创造的全方位服务体验,中国鞋文化愈加立体丰满。随着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鞋的要求不断提高,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人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特定的追求标准,老年消费群体的消费倾向也日渐清晰[1]。同时,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消费群体人数不断增加,老年鞋消费市场规模日趋庞大。

来自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老年人口有1.62亿,占总人口的12.79%。从2009年开始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将年均增加800万人至900万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而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约占总人口30%以上,相当于每三四个人中就有1位老人,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的需求不容忽视,研究老年消费群体对鞋类产品的要求迫在眉睫。

1.2 进行本次调查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对老年消费者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老年消费者对鞋的帮面设计、鞋底设计以及其它如价位、品牌等方面需求的倾向性等等,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数据统计结果,分析总结统计结果以了解老年人对鞋类产品的消费倾向、消费规律和消费特点,为老年鞋市场开发提供依据。

2 调查对象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

选取成都地区52岁以上中老年人为调查总体,并选取样本227人,其中男性老年人111名,占总数的48.90%,平均年龄为67.68岁;女性老年人116名,占总数的51.10%,平均年龄为67.85岁。样本平均年龄为67.77岁。

2.2 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的方式,对老年人的鞋类消费倾向进行调查,问卷发放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问卷227份,有效回收率为84.07%。

2)数理统计

问卷题目为选择题形式,包括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两种类别,被调查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或多个合理答案,问卷结果采用SPSS statistics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购鞋主要依据

老年期是人生历程的尾声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都进入衰退阶段,如机能活力降低、器官应激能力减退、易发生骨折等意外损伤、肌体愈合能力退化、环境适应力减弱、抵抗力下降等[2]。除此之外,生理机能的衰退和生活节奏的改变也使老年人心理状况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一系列消极情绪的产生,如失落感、孤独感、恐惧感以及抑郁倾向等[3]。这些身体机能与心理状况的变化,决定了老年人的购鞋倾向。那么,影响老年人购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从表1可以看出,影响老年人购鞋的主要因素,是鞋子的舒适性能。

表1数据显示,舒适性能的好坏,在81.9%被调查者的购鞋依据中占绝对主导地位,此外还有9.6%的受调查者会综合考虑鞋子的舒适性能与其它性能。这足以说明老年人对鞋子舒适度的重视。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在选购鞋子时,都会进行试穿,穿着舒适的鞋子才会考虑购买,如果鞋子不合脚,舒适度得不到满足,其他方面再好也绝对不在购买范围之内。这与年轻人会由于钟爱款式而可能去购买舒适度较低的鞋子的情况大相径庭。

3.2 帮面设计倾向

鞋主要由帮面和鞋底部件两部分组成,帮面舒适度、底部件舒适度及帮底结合舒适度综合反映了鞋的总体舒适度。对于帮面来说,结构、材质、颜色、装饰设计都会从不同方面影响鞋的舒适度。

3.2.1 款式设计倾向

表2数据显示,大方、简洁、朴实的外观设计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老年人的喜爱,实际上,这三种要求有类似和相关之处,所以兼具大方、简洁、朴实的鞋子受欢迎度较高。从结构上说,具有这类外观的鞋靴能较好的满足老年人对舒适度的要求。具体来讲,人到老年后脚部往往会发生畸形形变,包括拇指外翻、内翻,锤状趾、重叠趾,老茧等等,造成脚部病痛和行动不便,因此老年鞋应以圆头或者方圆头为主,且有一定的厚度,以保证鞋腔给脚部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避免鞋靴夹脚、过紧等情况的发生,加重脚部负担;同时,随着皮肤的老化,分泌腺和排泄腺功能减退,皮肤表面逐渐粗糙、松弛,出现皱纹、失去光泽,不再富有弹性,皮肤毛细血管减少,脆性增加,易出血[4],造成皮肤自我保护能力降低,易发生外部损伤,一旦损伤后恢复缓慢,因此老年人喜欢的鞋靴款式大都为满帮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脚部免受外界伤害。

3.2.2 造型设计倾向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性格趋向安静、平稳,在挑选物品时更加注重物品的实用性,包括功能是否能满足要求、操作是否简便易行等,对于鞋靴要求也是如此。从表2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对于鞋靴造型没太大要求,普通造型即可,太过花哨的样式反而不能被老年人接受,它与老年阶段的性格情绪相悖。普通的造型能给老年人带来平稳的心理感受,从而给老年人带来心理的舒适感觉。

从另一方面来说,造型设计也影响着生理状况对于舒适度的要求。调查中发现,外观造型过于复杂的鞋靴往往给老年人带来许多不便。老年阶段身体骨质疏松,骨头更加脆弱易折,加上颈椎、脊椎、腰椎等椎部的形变,以及韧带弹性的降低和身体肌肉收缩能力的下降,长时间的低头、弯腰、曲腿等动作不仅会给身体带来酸痛的不适感,还会造成运动机能受损的隐患。对于患有该部分身体机能疾病的老人说,这些动作更是难以完成。许多老年人都着重表示鞋靴最好采用“一脚蹬”的穿脱方式,位置适当的拉链和简单的纽扣、按扣、粘扣设计也可以接受,但绑带设计极为不便,在设计老年鞋靴时要注意避免。

除此之外,过多的造型设计还有可能给老年人造成意外伤害。人到老年视力、听力不断衰退,加上脑部功能的减弱,行动灵敏度不高,如果帮面设计有坚硬或是尖利的饰件,容易给老年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这一点在设计老年鞋时也要特别注意。

当然,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在不断进步,新时代老年人大都见多识广,开明豁达,生活标准、生活质量及生活品味都在提高,能够为满足自己较好的物质精神需求而投入和消费[5]。过于简单、传统的造型设计已经不能满足部分老年人在精神享受上的要求。合理的款式变化和适当的创意设计将成为老年人鞋类消费的新关注点,老年鞋的设计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

3.2.3 外观设计倾向

1) 颜色倾向

从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上讲,黑色、深棕色等暗色系因具有包容、沉稳的特性,在老年人鞋类消费倾向中占有主要地位,这与调查结果也完全吻合。所以老年鞋在设计时应以暗色调为主,其他色系可以酌情选择,较为鲜艳的颜色很少受到老年人关注,但在细节装饰时可以适当选用。

2) 材质倾向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普通粒面革质地的皮鞋是多数老年人的首选。伴随皮肤功能的减弱和脚部肌肉等运动器官的衰退,具有良好透气性、透湿性、透热型、耐汗性的材料能给老年人足部带来舒适的感受。但受老年鞋市场不完善、不受重视的局限,老年皮鞋的销售似乎有些不尽如人意。近几年兴起的“北京布鞋”,不仅占有布鞋舒适柔软、轻便跟脚的先天优势,还把握了当下流行趋势,将时装鞋的设计元素融入到布鞋的设计当中,加上精细的做工和适宜的价格,深受老年消费者的喜爱,在老年鞋市场占有了相当的地位。与之相反,老年皮鞋在皮鞋生产业中被视为“苦差”,不仅生产厂家少,所生产的产品也多采用二三层等性能较差的革材料,或者人造革合成革甚至高分子化工材料,卫生性能和其它生物性能较差,品较次,这类产品在老年鞋市场面临诸多压力。

3.3 鞋底部件设计倾向

3.3.1 底型要求

通过调查统计结果(图1)可以看出,平底带齿的鞋底较受老年人的青睐。

在调查中,多数老年人表示,老年鞋底部不能设计的过窄,应尽量宽大一些,但不能太笨重,宽大轻便的鞋底是理想、舒适的鞋底。这样的鞋底不仅能保证行走的稳定性,减少晃动的发生进而避免摔倒带来的损伤,而且质地轻盈,便于行走,有利于减轻脚部负担。对于冬天穿用的鞋,设计稍厚的底型,有利于隔离地面的冷气,保持脚的正常温度[6],防止冻伤的发生。但鞋底不宜太厚,否则会降低脚对地面的感觉,容易使老年人崴脚。

鞋底花纹的设计会影响成鞋的防滑性能。在设计时,应以保证基本防滑为出发点,数量能满足基本防滑要求即可,不宜设计太多,否则会造成行走困难,加重脚部及下肢负担,进而损害老年人身体健康。

除此之外,由于老年人体质的特殊性,鞋底材料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具有良好弹性和韧性的天然橡胶等材料可以提高老年鞋的舒适度,在设计时可以优先考虑。

3.3.2 跟型要求

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普遍倾向于平跟的鞋子,这与鞋靴人机工学的研究理论基本一致。对于老年人来说,跟高度处于20~30 mm之间的鞋子,在较长时间的行走过程中可以减缓脚部疲劳感的产生,便于行走。在鞋跟的造型上,细小的跟型容易产生重心失衡。老年人身体协调能力降低,重心失衡时身体自我平衡能力降低,容易摔倒,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因此,老年人会选购具有鞋跟较宽的鞋,以满足身体对于稳定性和安全性能的需要。

3.4 其他消费倾向

接受调查的老年人表示,由于较为满意的鞋子一般难以遇到,所以一年内购买的鞋子数目较少,一般在两三双的样子,常常是旧的鞋子由于破损或其他原因需要更换时才买新鞋。但平时如果遇到合适的鞋,即使不是出于及时的需求原因也会购买。老年消费者买鞋时大都不看重品牌,以合脚舒适物美价廉为主,要求鞋子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一般接受价位都不超过300元。

当然,在调查中部分接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较高,更看重生活的层次和品质,在选购鞋子时更重视鞋的品牌,能接受的价位也相对高一些。

4 结论及老年鞋市场前景分析

目前,我国老年鞋市场非常冷清,甚少提供专门生产和设计老年鞋的厂家和品牌。鞋业生产商普遍认为投资老年鞋市场利润空间小,把充足的资本和优质的材料放在年轻人鞋类生产上,而使用较为低档、品质较次的材料加工生产老年鞋。这些材料不仅无法保证鞋强度的需要,卫生性能也较低,同时,生产出的老年鞋普遍存在质量差、品种少、款式陈旧、舒适度低等问题,造成老年人选购鞋类产品困难。除此之外,生产商在老年鞋的造型和结构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脚部生理结构的变化,生产出的鞋子可能会给老年人脚部带来负担,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甚至加重脚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老年消费群体不断壮大,老年人的文化层次和消费水平会逐步提高,老年消费者对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的老年鞋市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消费者的要求。另外,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同时教育规模的扩大使独生子女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层次也不断提高,他们对父母的回报将不仅仅停留在满足父母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会更加关爱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需求,这也更增强了社会对于高品质老年鞋的需求,老年鞋市场的开发潜力和获利空间日渐显现。

经过对老年消费群体的调查,我们更加确定了老年人对于老年鞋类新产品的开发充满了迫切的需求和渴望,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总结了老年人的鞋消费倾向,为设计制作老年鞋产品和开发老年鞋市场提供参考,也希望国内鞋业界更加注重老年鞋设计开发、生产制作以及销售服务等各环节的改进,逐步为老年人建设一个完善的鞋类市场,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

参考文献

[1]卢行芳.鞋的舒适性与皮革性能[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9,19(6):65-68.

[2]文艳群,董继先.无障碍设计原理在老年人鞋靴设计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09,9(22):12-15.

[3]吴锦.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解决途径[J].现代商贸工业,2010,(3):221-222.

[4]孙妮.老年人生理特征及对应的鞋靴设计要素分析[J].西部皮革,2009,13(8):29-31.

[5]邓富泉,彭文利.老年鞋类产品的研发[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8,18(3):61-63.

上一篇:新媒体与旅游营销下一篇: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