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决策

2024-10-02

居民消费决策(共7篇)

居民消费决策 篇1

一、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分析

(一) 直接成本

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是指在高等教育过程中, 居民家庭为其成员接受高等教育以货币形式支付的经常性成本。在我国, 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学费、住宿费和学习用品费、交通费、考试费用以及生活差距费 (指学生因上大学在吃、穿、住等方面多支出的费用和住校所花费的住宿费) 、其他费用支出。

(二) 机会成本

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受教育者因接受高等教育而未能就业、升迁、岗位流动所放弃的收入。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包括放弃就业收入的机会成本、放弃利息收入的机会成本, 还应有风险成本即由于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和高层次人才的专用性, 居民家庭承担的进行高层次教育投资的风险。

(三) 资本成本

资本成本是指当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自有资金不足而必须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时所要付出代价。资本成本实质上是一种机会成本, 表示出资人由于资金的让渡而失去其他投资机会, 要求得到补偿的数额。

据上所述, 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总成本由以上三部分构成, 假设高等教育投资在4年内完成, Ci为第i年投资的成本, 居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总成本C的约束函数应为:

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总成本贴现到大学毕业时的现值PVC计算公式如 (2) :

式中, r表示预定的贴现率;

Ci表示第i年投资的成本。

二、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分析

(一) 消费性收益

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消费性收益体现在精神收益方面, 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个人文化教育修养水平的上升、个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个人社会生活结构的优化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就业竞争优势等。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收益是难以用货币形式衡量的, 因此是非货币性收益。

(二) 投资性收益

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投资性收益就是家庭投资高等教育使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所形成或提高的劳动能力, 能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可以量化的货币收益, 主要指接受高等教育后的工资收入增加额。

由于消费性收益难以量化, 所以我们只考虑可以量化的投资性收益。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可以理解为由于接受高等教育而拉动个人收入的增加额, 即投资收益可以用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收入与同龄高中毕业生的收入差额来粗略估算。

投资收益的约束函数式可以表示为:

式中, R表示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

Y表示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收入;

X表示同龄高中毕业生的收入。

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总收益贴现到大学毕业时的现值PVC计算公式如 (4) :

式中, n表示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项目的寿命期 (即指受教育者正常的工作年限) ;

Yi表示受教育者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i年的工作收入;

Xi表示第i年的机会成本, 即受教育者因接受高等教育第i年所放弃的收入;

r表示预定的贴现率。

三、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决策分析

(一) 基于净现值的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决策

净现值法是指在投资项目的寿命期内, 将所有的成本和收益按照一定的贴现率折算为成本现值和收益现值, 如果收益现值减去成本现值后的差额大于零, 则该投资项目就是可行的。根据投资评价中的NPV法, 高等教育投资是多期投资, 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并且投资不是发生在期初。假定投资在每年年初发生, 年收入每年年末收回。对于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项目来说, 如果把收益与成本都贴现到项目寿命期之初, 也就是高等教育受教育者毕业时, 假设我国接受四年本科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一般为22岁毕业, 60岁退休, 此投资项目的寿命期为38年, 即n为38年, 则净现值计量模型为:

式中, NPV表示项目净现值;

Bt表示现金流入量 (在第t年发生的收益, 受教育者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t年的工作收入Yt) 与未接受高等教育者 (高中毕业就直接参加工作的同龄者) 的收入 (Xt) 之差;

Ct表示现金流出量 (在第t年发生的成本, 指居民家庭为受教育者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第t年所支付的成本, 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 ;

r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n表示投资项目的寿命期;

m表示项目投资的期数, 高等教育是多期投资。

从经济学上看,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当NPV>0时, 说明高等教育投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这时家庭可以作出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由于在家庭高等教育投资过程中, 投资的总成本是已定不可变的, 在既定收益率下, 净现值NPV越大, 则收益Bt越高, 作为投资者的家庭作出投资决策的意愿也就越强。

当NPV<0, 从经济学上看, 对家庭来说, 投资者预期投资将受到损失, 继续投资将无利可图, 这样的高等教育投资是不可接受的, 应放弃投资。在现实生活中, 部分家庭不惜血本对可塑性较低的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进行投资, 尽管在经济的分析上是不可行的, 但是这部分家庭更看重高等教育投资所带来的非经济收益, 而不仅仅是其经济收益, 因此这并不妨碍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

(二) 基于内部收益率的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决策

内部收益率 (IRR) 又称内含报酬率, 它是净现值NPV=0时的折现率, 即是使投资项目在项目寿命期内现金流入量总额等于现金流出量总额时的折现率。对于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项目来说, 即是使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总收益的现值等于总成本的现值时的折现率。内部收益率表明了家庭高等教育投资支出的最高利率, 也就是家庭借贷所能支付的最高利息率。如果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资金来自资本市场, 借贷利息率高于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内部收益率, 那么投资就会亏损, 即产生高等教育投资风险。

内部收益率可通过下列计量模型求得:

式中, IRR表示投资项目内部收益率;

n表示投资项目的寿命期;

m表示项目投资的期数, 高等教育是多期投资。

当家庭投资四年本科教育的净现值NPV=0时, 计算家庭投资大学本科教育的内部收益率的方程为:

式中, Yt表示受教育者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t年的工作收入;

Xt表示第t年的机会成本, 即受教育者因接受高等教育第t年所放弃的收入;

C1t表示第t年投资的成本;

IRR表示投资项目内部收益率。

运用内部收益率指标评价投资效益时, 必须首先确定一个最低希望报酬率或基准折现率i0, 若IRR≥i0时, 该项目方案在经济效果上是可行的;反之, 若IRR≤i0时, 则该投资方案在经济效果上是不可行的。设定最低希望报酬率或基准折现率为市场利率r, 将其与四年本科教育投资的内部收益率IRR进行比较, 若IRR≥r, 则家庭投资大学本科教育在经济上是可行的;若IRR≤r, 则家庭投资大学本科教育在经济上是不可行的。

综上所述, 高等教育投资决策模型可以用收入流曲线表示

在图中, 横轴X为年龄, 纵轴Y为年工资收入, C为接受高等教育个体在60岁时的年收入, H为未接受高等教育个体在60岁的收入, 原点以下部分 (1) 为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 H’H为未接受高等教育个体的收入流曲线。OXHH’相当于未接受高等教育个体整个职业生涯的收入总和;ODEH相当于高等教育的间接成本, 即接受高等教育而放弃可能的收入部分 (2) ;DGCX为接受高等教育个体整个职业生涯的收入总和;EHCG部分 (3) 就是高等教育个人投资收益增加值部分。

当按某一折现率r, 在现值的基础上 (1) + (2) 价值部分等于 (3) 时, r即为投资报酬率。若给定, 那么只有当 (3) > (1) + (2) 时,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判断, 人们才会选择高等教育投资。从以上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决策模型的分析可知:

1.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若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本Ct下降, 将会刺激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

2.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若接受高等教育个体的收入比未接受高等教育个体的总收入超出部分扩大, 将会刺激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

3. 时间内生偏好率r给定, 教育投资的报酬率IRR增大, 将会刺激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

仅从个人经济收益的角度考虑, 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动力, 主要来自于投资收益大于投资成本的差额。只有当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可以补偿其实际支出时, 家庭才会追加教育投资。由于我国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受教育程度对个体工资水平的影响很大, 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的边际收益大于中西部地区的边际收益。而我国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预期收益往往是向东部看齐的, 这样就提高了家庭预期的收益水平, 增强了居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意识。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酒泉”得名浅说

继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之后, 2008年9月25日, 中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9月27日, 航天员翟志刚实施中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酒泉也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的西北、河西走廊的西部, 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关于酒泉地名的来源, 当地流传一个有趣的传说: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征讨匈奴, 屡建奇功, 汉武帝赐御酒一坛, 以示犒赏。霍去病认为这一荣誉应归属众将士, 应与大家一同分享, 于是将御酒倒入一眼泉中, 与将士们一起取而饮之。此泉便成酒泉, 此地便以“酒泉”相称了。这则传说在正史中未见记载, 不足为信。

酒泉最早是郡名。《汉书·地理志》中有“酒泉郡”条, 汉武帝时设立。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 张骞出使西域, 了解了西域各国的风土物产, 他去世后, 汉王朝按照他提供的线索, 终于得到了大宛的汗血马, 时称“天马”。为了得到更多的“天马”, 汉武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看来“酒泉”郡的设立, 是为了方便与西域诸国交往, 引进西域物产, 特别是大宛国的宝马。

此郡为何名“酒泉”呢?东汉应劭在为《汉书·地理志》所作的注释中说:“其水若酒, 故曰酒泉也。”唐代的颜师西也作了类似的注释:“旧俗传云城下有金泉, 泉味如酒。”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中也解释说:“以城下有泉, 其味若酒, 故名酒泉。”这些解释一致说明, 酒泉得名于当地的一穴泉水, 因为此泉的水尝起来有酒味, 故名酒泉。酒泉在历史上十分有名。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在《月下独酌》中写下了关于“酒泉”的名句:“天若不爱酒, 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 地应无酒泉。”同样说明了“酒泉”与“酒”的关系。

现在的酒泉市有一个酒泉公园。公园内有一穴泉水, 据说就是西汉时期那穴“味若酒”的泉。此泉清澈见底, 泉水通过泉底细沙向上喷涌不息。笔者有朋友到过此地, 他说他曾掬泉尝之, 似真有如美酒的甘醇之味。泉边立有“酒泉碑”, 记载酒泉的漫长历史。酒泉公园是酒泉市著名的旅游景点, 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去观光。

中国另一个著名的卫星发射中心, 在四川省西南部的西昌市。据《四川通志》记载:西汉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 , 此地始设邛都县。明代洪武十五年 (1382年) , 改为建昌府, 表示建立此府能带来昌盛繁荣。清代雍正六年 (1728年) , 又改为西昌县, 由于县治在原建昌府治旧城的西南, 因名

“西昌”。

美国居民消费现状 篇2

一、美国居民处处节约,精打细算

迈阿密、芝加哥和德美因等各个城市里一到中午,快餐馆里人头济济,要排十个人的队,因为没有税,没有小费,而正宗的餐馆里客人稀少,因为除了餐费,还要加税,付小费。我们在芝加哥Willi's大厦附近发现一家匹萨店内人较少,不用排队,心想匹萨不会太贵,就要了2小块匹萨,加一小碟蔬菜色拉,账单显示是15美元。所以很多在大厦内上班的白领中午均自己带三明治或汉堡,躲在大楼附近广场的角落里吃。在市中心以外,美国人一般在Subway 这样的小店内吃午饭。我们进去要了一个全麦的长面包,服务员把它中间剖开,然后根据我们要求放入三明治色拉,土豆色拉,火鸡肉片,青椒,洋葱,西红柿,杂蔬菜,黄瓜片,腌黄瓜,再把面包一切两,每人大约有4号打印纸横的那么长的一个面包卷,不要饮料,总价是4.9美元。过几天我们又在一家汉堡店门口看到广告是2个汉堡王5美元。就进去排队,大约有20多人,轮到我们,服务员问2个汉堡王还要可乐吗?那天中午32度很热,我就说要2大杯。他记下我的名字,然后给了两个空的大纸杯。我看别人自己把可乐放满后等气泡走了再加,一直加到饮料满为止,就一样操作,然后服务员叫我去拿汉堡王。一共10美元,无税。2杯可乐要5美元,而在超市里最大号的一瓶可乐,仅卖2.16美元。企业因为没有税,没小费,就靠这个赚钱。美国普通居民目前每月税前收入就1000-2000美元,所以一般人均很节约。如在德梅因,公交车车费是1.75美元,一天来回就3.5美元。一周17.5美元,一月70美元。在外吃工作午餐5美元/天,一月100美元。租一室一厅或二室一厅,要500-600美元/月,加上通讯费,一月就700-800美元了。你还要在家吃早饭和晚饭,以及其它各种开支。所以很多人精打细算。因为大部分商店营业员,公交车驾驶员等,他们均无法得到服务的小费。

美国很多居民买东西,手里都拿着打折广告,对照广告买便宜货。此外商场和超市到处发息券(coupon),鼓励人们买东西拿回扣。买一送一(buy one take one)非常流行,甚至买一送三(buy one take three),如维它命店内的CQ10,一种保护心脏的辅助保健品。美国人还喜欢开车去大卖场(Costco)购物,卖场门口有警卫检查顾客的会员卡,只有美国居民才有这种卡。一个美国朋友带我们进去,里面人头济济,但不拥挤。相比超市里人烟稀少,这可说是奇迹。但卖场一律收现金,怕美国人信用透支。一般家庭买200美元吃一周。商场和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就大量贴商品打折招牌,如40% Off, 就是打4折,卖现价的6成,save 1.75$,就是节约1.75美元,真正的价格是原价4美元,现价2.25美元,不能搞错。7月4日是美国独立日国庆节,德美因的迪亚大超市,相当于Outlet,卖首饰60%Off,再10%Off,再25%Off,1000美元的4克拉的水晶项链,就卖270美元,但柜台上没有人问津。

二、美国物价比过去涨幅不小,普通超市人不多

美国的超市分档次,如芝加哥华丽一英里附近高档的意大利EATALY,德美因中档的Dahl's,中低档的Wal-mart,Walgreen,低档的Aldi,以及最受欢迎的大卖场Costco等。我们在各种超市均有购物,发现超市里人不多,大家对价格很敏感。

美国的水果相对还便宜,过去香蕉0.37美元/公斤,现在涨到最低的超市也要0.59/磅,一磅等于453克,相当1.32美元/公斤,约8元人民币/公斤。车厘子2.45美元/磅,大卖场里7.99美元4磅,约1.8公斤,2.22美元/斤,即13.85元/斤。同样在大卖场,草莓6.99美元4磅,蓝莓6.99美元4磅。橙汁3.75美元1.75升。

基本食品大卖场里两个全麦长面包3.99美元,1.81公斤。牛奶一般3.09美元—3.99美元1加仑,即3.75升。超市里最便宜的白面包1.19美元900克。奶酪(cheese)1.15美元22片。冰淇淋1.64美元1.65升。3.99美元1加仑。猪蹄1.69美元/磅,猪肉1.88美元/磅,牛肉2.45美元/磅。美国政府为稳定人心,民以食为天,所以从世界各国进口食品,价格低廉,这值得中国学习。任何企业均不能在食品上获取暴利。

但美国的蔬菜远比中国贵。西芹1.29美元/根,约8元,上海只要2元。卷心菜0.79美元/磅,一棵2.87美元,约17.9元,上海2元。洋葱0.69美元/磅,一根0.99美元,约6.23元,上海1元。大卖场里红壳鸡蛋6.79美元24个,约62.74元。超市里白壳鸡蛋1.59美元10个,约9.92元。土豆3.69美元5磅,上海1.5元/斤。胡萝卜0.99美元/磅。3根黄瓜3.59美元,一根要1.2美元,即7.48元,上海0.6元/根。

三、美国房价大幅上升,但失业者到处可见

美国为了提升经济,可能推迟加息时间,同时让美元保持弱势。所以近期美元兑主要货币全面下跌,兑欧元急跌至1.37,迫使欧洲央行实行量化宽松措施。美元指数最近跌到79.79。美国劳工部7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6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8.8万人,远超预期,6月份失业率6.1%,创2008年9月来的新低。但在芝加哥的马路上、地铁里、商场门口,到处都能见到黑人乞丐,坐在地上,身前一块字牌“我饿,请给些零钱”。在市中心Downtown,见到一个斯文的白种中年人,举牌写着“我受过高等教育,现在失业,请您帮忙”。我朋友的舅舅,欧洲拿的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待了10年,现在50岁也失业了,心情不好。美国6月28日这周申请失业救济金人数小幅增加0.2万人至31.5万人。

美国的房价经过金融危机后,独栋别墅从均价10万美元,很快攀升到2014年5月的均价31.92万美元,(见表一)由于上升过快,(见图三)所以有钱的拥有多套房屋的家庭均大量抛盘,各处均可以见到卖出(For Sale)的标记。另外由于租金上升到高位,出租房(For Lease)也大量增加,每条街上均能见到。一般走10分钟路,两边至少能见到10处房屋出租或出售。(见图四)说明美国经济仍不景气。我们住的Apartment 租金1000美元/月,3室2厅2卫,160平方米。朋友自住外,还招租一人。我们居住的大楼不远,就是习主席访问爱阿华州州长的官邸。

居民消费决策 篇3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一直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在农村地区全面建立三级卫生医疗服务体系, 有效地改善了生活卫生状况, 提高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变得十分严峻, 大量人才和资金涌入到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 农村基本医疗卫生难以得到保障。2004年国家六部委联合抽查结果显示, “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中国民众仅次于“收入”之后最关心的话题, 许多民众患病后因“看病贵”而拒绝就医。为此, 本文对我国农村居民患病是否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给出各个影响因素对农村居民患病是否就医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大小的定量解释。

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2.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9年CHNS数据。CHNS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是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和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合作开展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 是目前比较权威的中国居民医疗微观调查数据。CHNS采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方法, 获取了包含辽宁、黑龙江、山东、江苏、河南、混北、湖南、广西、贵州, 共计9个省份城乡居民的人口学特征、生产、生活、收入、消费、营养健康以及医疗保健等指标。

2.2 变量选择

农村居民患病就医的概率可以用以下模型表示:

其中, P (Y) 表示患病就医的概率;Xi表示农村居民患病就医的各个影响因素;αi表示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ε表示随机误差项, 即未被考虑因素的影响, 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参考美国纽约州立大学Michael.Grossman教授创立的Grossman健康资本需求理论, 最终确立个人影响因素和地区影响因素两大类影响因素。其中, 个人影响因素包括:高年龄、男性、单身、小学、高中、保险、未工作、非农工作、患病不严重、患病严重、家庭规模、家庭人均收入。地区影响因素包括农村人均纯收入、农村每千人医生卫生员数、农村医疗价格水平。

3 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3.1 空模型检验

由于CHNS数据是对中国9个省份城乡居民调查得到的数据, 所以考虑以省份为高水平, 个人为低水平, 采用分层模型进行分析。

对CHNS数据进行二分类离散数据空模型拟合, 得出截距项U0的P<0.05, 数据具有层次结构特征, 可以采用多层模型进行分析。

3.2 多层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 通过变量层层筛选, 最终确定了最优模型,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4 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4.1 个人影响因素

患病严重程度对患病就医率的影响为正, 疾病越重, 农村居民越会倾向于就医, 以期减少痛苦尽快恢复。患病不严重居民的患病就医率是患病一般严重居民的0.35倍, 患病严重居民的患病就医率是患病一般严重居民的4.59倍。

受教育程度对患病就医率的影响为负, 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 对医疗健康认知越强, 在生活中更善于自我保健, 患病就医率较低。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居民的患病就医率是初中教育程度居民的0.81倍。

家庭规模对患病就医率有正向影响, 家庭规模越大人口越多, 患病后越会得到家人的关心而督促就医, 家庭规模与患病就医率成正比。家庭规模每增加一人, 患病就医率就会增加为原来的1.26倍。

此外, 年龄、性别、婚姻状态、工作状态、医疗保险和家庭人均收入对患病就医率没有显著影响。

4.2 地区影响因素

农村人均纯收入对患病就医率有正向影响, 农村人均纯收入水平越高, 越有能力支付医疗费用, 生活意识医疗消费习惯越合理, 也更加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 因而个人患病就医率就越高。从优势比分析可以发现, 农村人均纯收入对数每增加1%, 患病就医率就会增3.98%。

农村医疗价格水平对患病就医率有负向影响, 农村医疗价格水平越高, 农村居民患病就医所需的经济负担就越大, 农村居民抵触情绪就越强, 患病就医率就越低。从优势比分析可以发现, 农村医疗价格水平的对数每增加1%, 农村居民患病就医率就减少0.32%。

此外, 农村每千人医生卫生员数对患病就医率没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孙健等.我国农村居民医疗需求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9 (3) .[1]孙健等.我国农村居民医疗需求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9 (3) .

[2]林相森, 艾春荣.我国居民医疗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 2008 (11) .[2]林相森, 艾春荣.我国居民医疗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 2008 (11) .

居民消费决策 篇4

关键词:消费需求消费结构城镇居民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1)12-69-03

居民消费需求变动趋势,将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基本趋势。研究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剖析制约居民消费需求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对策提供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居民消费水平发展状况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2009年比2005年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2%。总的来看,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增速趋缓,消费结构变动不尽合理。

(一)居民实际消费性支出增速趋缓

2005~2009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增速趋缓。五年中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实际增速为7.34%,其中2006年增速最快为10.9%,2007年、2008年增速逐年下降,2007年增速比2006年低4.7个百分点,2008年增速比2007年低4个百分点。2009年增速回升到10.4%,但仍比2006年的增速低0.5个百分点。

1.消费性支出增速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民消费意愿不强。2005年~2009年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明显慢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二者相差13.6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9年比2005年下降了8.1个百分点。表明北京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后,居民消费意愿不强。

2.居民消费率偏低且呈下降趋势。2005~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率为29%,比2005年下降0.2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相比,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率明显偏低,如2006年欧盟居民消费为56.4%,日本为56.9%,2009年美国为70.8%。

(二)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不尽合理

根据消费统计学理论,将“生存性消费比重是否下降,发展、享受性消费比重是否上升”,作为判断消费结构是否趋于优化的依据。五年来北京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有以下特点:

1.生存性消费比重上升。2009年生存性消费(食品、衣着)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3.2%,比2005年上升2.5个百分点,其中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上升1.4个百分点。2005~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30%~34%之间,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北京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处于富裕阶段。

2.发展性消费比重下降。发展性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9年比2005年降低3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下降2.0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在医疗保健类支出中,除保健器具支出比重上升外,药品费和医疗费等支出比重均下降。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中教育支出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

3.享受性消费比重小幅上升。2005~2009年,享受性消费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缓慢上升, 2009年为29.5%,比2005年仅上升0.5个百分点。其中,交通通讯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上升0.8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上升0.4个百分点,居住支出比重则下降0.7个百分点。

二、居民消费需求现状

(一)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测定

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依据北京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测算北京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具有如下特点:

1.人均基本消费需求占人均消费性支出比重过半,居民发展和享受性消费需求有待提升。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占总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57.94%,即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大部分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较高层次的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需求则仅占42.06%。消费层次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处于较低水平。如在2006年,美国、英国、日本居民人均基本消费需求比重分别为27.16%、20.42%、14%。

2.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基本消费需求的支出不足四成。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为10367.4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8元)的比重为38.78%。表明,2009年为满足生活基本需要所需支付的货币量占可支配收入的38.78%,剩余的61.22%可支配收入用于满足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需求和广义储蓄(股票、债券、借出实业投资等)。

3.食品消费性支出中基本消费需求的比重超七成,居民食品消费以健康为主。八大项消费中,基本消费需求占消费性支出比重最高的两项目是食品和医疗保健,分别为73.59%和67.06%,表明,这两项的消费内部结构中满足基本生存的支出高于其发展、享受支出。

4.交通通讯消费性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需求占主导。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中基本消费需求比重为38.19%,表明该项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需求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了61.8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北京城镇居民对汽车、手机等交通通讯工具消费需求快速增加。如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9.6辆,比2008年增加30.4%;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12.7部,比2008年增加11.1%。

(二)居民消费需求投向分析

消费需求投向系数是一组反映居民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剩余可支配收入消费投向的指标,它表明消费者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后,剩余可支配收入投放于各种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项目的比例。

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依据北京城镇住户调查资料,测算北京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投向系数,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投向系数具有如下特征:

1.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占剩余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47.6%,居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意愿低于广义储蓄意愿。北京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投向系数为0.476,远低于上海(0.542)和广州(0.685)的居民消费需求投向系数。北京城镇居民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的剩余收入中,用于发展和享受型消费的比重为47.6%,北京城镇居民把绝大部分剩余的可支配收入(52.4%)转为广义储蓄(包含非消费性支出、储蓄、投资等)。说明,北京城镇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后,更倾向将剩余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而不是增加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

2.可支配收入结余投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意愿较强的是食品、交通通讯、衣着。投向系数分别为:0.194、0.076和0.059。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医疗保健等的消费需求投向系数较低。

(三)居民消费需求弹性分析

1.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动所引起的消费需求变动的百分比,通常用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居民收入变动对商品消费性支出变动的影响程度。根据北京城镇居民住户调查资料,可计算八大类消费品居民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

计算得到,“杂项”支出的收入弹性最高为1.01,表明当收入增加1%时,杂项商品的消费性支出将增加1.01%,即北京城镇居民杂项商品消费性支出的增速高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衣着”、“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交通通讯”消费性支出的收入弹性较高,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在这些项目上的消费性支出增长速度较快。即居民收入增加1%,这四类商品的消费性支出增速均在0.77%以上。而“居住”、“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性支出的收入弹性较低在0.5以下,表明这些类别的消费性支出受收入的影响较小,其消费性支出的增速远低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速。

下面从各类消费性支出绝对额的变化方面来分析。依据居民各类消费需求总量,结合收入弹性系数计算当收入增加1%时消费增长绝对值。

计算后发现,当收入增长1%时,食品消费增长绝对值为51.64元;而收入弹性最高的杂项类商品消费增长绝对值为12.57元。从八大类消费性支出变动情况来看,收入增长后消费增长绝对值由大到小依次为:食品、交通通讯、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杂项、居住。

2.消费需求价格弹性分析。价格变动影响居民的消费决策,不同商品的价格变动方向和程度,对各类商品消费性支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可以利用消费需求价格弹性来判断和比较价格变化对商品消费性支出变动的影响程度。消费需求价格弹性包括自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根据北京城镇居民住户调查资料,测算居民消费需求的自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

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价格弹性特征:

食品、交通通讯和衣着的自价格弹性较大。八大类商品自价格弹性的数字均为负,说明各类商品的消费性支出都会随其自身价格的上升而下降。除食品类外,其它七类商品的自价格弹性系数大于交叉价格弹性系数。食品的自价格弹性最大,其次为交通通讯和衣着,表明这些类商品的的消费性支出受其自身价格变动影响较大。自价格弹性系数后三位的是杂项、医疗保健、居住,说明这些类商品的消费性支出受自身价格变动影响较小。

食品对其它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最大。所有交叉价格弹性系数符号均为负,说明某类商品价格的上涨(下降),均会引起其它类商品消费性支出的减少(增加)。食品对其它类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最大,表明食品价格的变动对其它类商品消费性支出影响最大。食品对衣着的交叉价格弹性为-0.12,表明,如果食品价格上涨1%,衣着消费性支出将会减少0.12%。对其它商品交叉价格弹性位列第二、第三位的是教育文化娱乐和交通通讯。

三、制约消费需求扩大和消费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结构变动趋势不尽理想,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一)消费心理预期增强, 致使储蓄倾向上升

近年来,高企的教育、医疗、养老开支加大了居民的预期支出,成为挤压居民当期消费的重要因素。以教育为例,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费动辄上万元,大学阶段的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等每年也高达万元,约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在医疗、养老、教育等保障类支出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居民控制当期消费成为不得已的一种理性选择,大多数居民不得不增加储蓄。

北京城乡居民投资消费意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未来两年内城乡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投向呈重储蓄、轻消费、慎投资的格局。在居民预期支出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扩大居民消费面临的压力也在逐渐加大。

(二)房价过高,挤压即期消费

高企的房价大大增加了居民购房的预期支出,对居民即期消费具有很大的“挤压效应”。目前北京市“房价过高,房价与居民收入不匹配”的现状,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在房价高企的情况下,大部分居民为提高住房购买力,不得不为购房积聚资金,削减其他消费。

(三)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制约消费性支出的增长

在八大类消费的交叉价格弹性中,食品对其它类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最大,系数累计为-0.63,表明,当食品价格上涨1%时,其它类消费的消费性支出累计减少0.63%。2005~2009年八大类消费中食品的价格涨速最快,2009年食品价格比2005年上涨33.5%,五年中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均高于其它商品。在不考虑其它因素变动对各类消费的消费性支出影响的情况下,2005~2009年,因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其它类消费的消费性支出累计减少21.11%。

(四)规模较大的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偏弱

在八大类消费性支出中,除“居住”外中低收入户人均消费性支出均低于全市人均消费性支出。在八大类消费性支出中,低收入户人均消费性支出均低于全市人均消费性支出。通过低收入户人均八大类消费的消费性支出和全市人均八大类消费的基本消费需求可知,低收入户食品、居住、衣着、家庭设备用品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均低于全市人均基本消费需求,其它消费的消费性支出也只是略高于全市人均基本消费需求。中低收入户医疗保健人均消费性支出也低于全市人均基本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程兰芳,《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经济结构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2]尹世杰,《消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居民消费决策 篇5

幸福是什么?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在《经济学》一书中从经济学角度给出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该公式说明, 幸福程度与效用成正比, 与欲望成反比。效用一定, 欲望越小, 或欲望一定, 效用越大, 人们感到越幸福。因此,幸福取决于效用与欲望的相对大小,获取幸福的途径有两条:增加效用或减少欲望。经济学利用实证数据分析收入对幸福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伊斯特林(Easterlin)在1974年发表的《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伊斯特林悖论”,即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时候,收入与快乐之间关联度较高,但是当收入超过一定水平后,这种相关性就会弱化甚至消失。除此之外,经济学还试图研究其他影响幸福的因素,如结婚与否、是否是独生子女、学生干部等。

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关注民生,注重提升人民幸福感受。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那么,从消费角度来看,什么样的消费才是幸福的消费?立足于幸福的消费初衷,居民消费时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家电为例,从幸福的视角分析安徽省居民的消费情况,以期更深入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完善居民消费模式,提高居民的幸福水平。

1 实证分析

1.1 研究对象及过程

1.1.1 调查对象

在安徽合肥、六安、滁州等地区随机抽取了479户城乡居民进行调查,并对典型个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完成有效问卷343份、访谈记录15份。本次调查中,男性占总样本的56.3%,女性占43.7%。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26人,占7.6%;20至30岁的有111人,占32.4%,所占比重最大;30至40岁的有62人,占18.1%;40至50岁的有92人,占26.8%;50岁以上的有52人,占15.2%。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其以下的占17.6%,初中及高中的占49.4%,大专及其以上占33.3%。家庭人口为有3~6人占到85%以上;家庭年收入为10000元以下的占总样本12.4%,10, 000至50, 000元的占71.2%,50, 000至80, 000元的占9.4%,80, 000元以上的占7.0%。

1.1.2 调查过程

根据幸福经济学理论和居民消费理论设计了“安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调查问卷,其内容包括家庭信息、消费现状、消费心理及消费预测等多个方面。经过培训,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调查团队深入安徽合肥、六安、滁州等地选取343名居民进行实证调查。调查过程中,对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当场发放问卷由居民自己填答并及时回收,对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居民由调查人员逐一口述每个项目及选项,被试做出口头选择后,再由调查人员帮助填写答案,最后利用SPSS11.0对343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 研究结果

1.2.1 幸福消费理念分析

根据幸福方程式,当效用和欲望的比例达到最优时,个人幸福感达到最大。对众多居民来说,适度消费是适当、合理的消费, 其消费数量和质量通常能达到个人欲望和实际购买力的平衡,消费行为带来的效用和个人被满足的欲望形成的比例在此平衡上容易达到最优。因此在通常情况下,适度消费能给居民带来最大化的效用,即最大化的幸福感。在对消费理念的调查中,选择适度消费、保守消费、超前消费的被试分别占78.1%、19.3%、2.6%。大多数居民的消费偏好受传统理念和客观经济水平的影响,无法接受超前消费,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反对滞后消费。居民在长期的消费实践中形成了适度消费的偏好,认为其最符合自己家庭消费的实际,也最能满足自身消费欲望,达到了客观实际情况下的最大效用。

1.2.2 幸福消费动机分析

1) 内部诱导因素分析

(1)物质基础动机

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来说,相同消费所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因而消费产生的幸福感也会不同。以购买促销产品为例,居民对待促销产品的态度不一。图1所示,居民对促销产品需求量上,中等收入水平的较大,高收入和低收入的较小,其中高收入的需求量最小,基本无需求。一般而言,促销产品能使居民在收入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实现效用最大化,获得较强幸福感,因此中等收入水平的居民愿意购买促销产品,且需求量较大。而对于低收入的居民来说,促销产品不一定是必需品,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可能无力购买;对高收入的居民来说,购买促销产品所带来的幸福感边际递减,这部分居民对产品的外观、档次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为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可能会放弃对促销产品的购买。

(2)情感需要动机

消费行为由居民的物质基础动机和情感需要动机共同促成。居民的情感需要因人而异,产品能否满足差异化的个人情感需要,是影响居民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如图2所示,在购置家电的幸福感来源的问题上,认为幸福感来源于使用需要满足的居民占67.8%,家电质量、服务好的占16.7%,和谐家庭氛围的占13.7%,获得同事友人赞扬羡慕的占1.8%。数据表明,只有满足居民差异化的情感需要才能使其产生最满意的幸福感。

(3)特殊需要动机

居民消费过程中除了考虑物质基础与情感需要外,有时还追求某些特殊的需要。攀比和炫耀消费动机作为较为常见的特殊需要动机,通常是为了保持相较于外界的优越感。对少部分居民而言,能满足其攀比和炫耀的心理会使他们获得较大的心理满足。

攀比和炫耀心理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图3所示,选择较小和非常小的分别占34.7%和20.7%,而选择非常大和较大的仅占2.9%和11.7%。这说明绝大多数居民是理性人,宁愿退而求其次也不愿消费超出自己能力承受范围的产品。但对于少部分居民来说,奢侈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异化为一种地位象征。由于职业需要、工作环境影响或其他原因,他们认为必须消费一部分高端或奢侈品来维护自己的外在形象,对他们来说消费奢侈品会产生更大效用,别人的赞誉比实用品更能带来幸福感。

2)外部刺激因素分析

(1)产品本身的影响

消费行为决策主要根据产品自身的特征。家电等耐用品具有单位价值高、购买频率低、使用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居民消费时会衡量产品能否最大化满足自身需求。表1数据显示,居民消费受价格、品牌、质量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从影响程度来看,选择价格、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影响大的居民所占比例都超过50%,其中认为质量影响大的占85.9%,而广告和促销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这说明了居民最看重产品的质量,其次品牌、售后服务、价格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是受产品整体影响的结果,不局限于产品的某一特征,综合满意才能最大限度的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

(2)相关群体分析

人们通常会根据心理距离远近将周围的群体从影响最大到最小依次分类,然后选取影响最大群体的意见,结合与自己相似或期望达到的人为参照点去评估一个结果。表2数据显示,在影响居民消费的相关群体中,家人占73.6%,亲戚占8.7%,朋友、同事、同学分别占7.8%、3.6%、1.5%,另外有钱人、明星、专家等相关群体共占2.1%。可见人们消费时通常参照与自己心理距离最近的家人亲友的意见,结合与自己相似或接近的群体习惯做出决策,此类消费评估的结果多为积极的幸福体验,有利于消费幸福感的增加。

(3)优惠政策影响

当居民产生消费欲望时,如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作为外部刺激,居民通常容易迅速做出消费决定并因此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目前国家为刺激消费,特别是农村市场的消费,实施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优惠政策。研究发现虽然这些政策会影响消费,但是居民普遍认为其具体实施效果一般。在对“家电下乡”政策的态度上,34.2%的居民认为影响一般,49.7%的居民认为影响较小;在对“以旧换新”政策的态度上,31.2%的居民认为影响一般,51.0%的居民认为影响较小。由此可见,居民希望政策能给自己的消费带来优惠,从而获得额外的幸福附加值。但实际上政策带来的满足度较低,政府需要更贴近实际地为居民考虑,从多方面权衡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切实满足居民的消费欲望。

1.2.3 追求幸福消费的顾虑

由于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当幸福消费的目标不能最大限度满足自身欲望时,居民通常会退而求其次来规避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居民产生顾虑,从而在消费过程中限制或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幸福感。表2数据说明,居民在购买家电产品中的确存在一些顾虑因素,而最为主要的是家电产品的自身问题,其比例占总比重的38.9%。担心市场价格降低和家电政策变化为第二和第三大影响因素。同时调查也发现仍有部分居民存在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顾虑。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居民消除这些顾虑,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居民放心消费。

2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安徽省343份有效问卷的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及相应建议:

2.1 适度消费为主,适当鼓励超前消费。

适度消费是中国目前的主流消费理念,它倡导过一种理性的、合宜的物质生活,人们在这种消费方式下能获得欲望的满足与消费的平衡。但由于经济危机影响,中国需要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适当鼓励超前消费,制定相应政策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而使中国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2.2 消费需求多样,多层次开发产品才能满足居民幸福消费的不同需要。

幸福感受内部诱导因素与外部刺激因素的影响。由于物质基础、情感需要、相关群体等方面的差异,居民对幸福消费的目标定位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层次的需要,只有针对居民不同需要开发不同层次的产品,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2.3 政府应改善客观消费环境,深入贯彻并适时调整优惠政策,增加居民消费的幸福附加值。

社会保障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大环境问题会遏制居民消费欲望,影响居民的幸福程度,政府应采取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对产品的监督等措施,从多方面对其进行调整从而造福于民。对于优惠于民的政策要贴近实际、适时调整,以适应人们时刻变化的需要。

摘要:消费的本质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 给人一种幸福美满的感受。本研究在安徽合肥、六安、滁州等地选取343名居民进行实证调查, 从幸福度视角研究居民的消费行为, 分析居民的消费理念、消费动机以及消费顾虑等内容,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幸福,居民,消费行为,家电

参考文献

[1]郜燕群.经济学视角下“幸福方程式”的理解[J].市场论坛, 2010 (3) :88-89.

[2]顾明毅.论幸福对微观经济学效用最大化法则的修正[J].经济问题, 2009 (9) :20-23.

[3]王国聘, 郭兆红.构建面向节约型社会的消费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3) :9-12.

[4]邹陆林.和谐社会构建之消费伦理[J].企业家天地, 2010 (2) :153-155.

[5]苗元江.影响幸福感的诸因素[J].社会阅览, 2004 (4) :20-23.

[6]张映芹, 魏鹏.幸福经济学的发展轨迹探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0 (3) :183-188.

[7]陈景秋, 唐宁玉, 王方华, C.K.Hsee.从幸福学角度对和谐消费的阐释[J].心理科学进展, 2010:1081-1085.

[8]王芳, 陈福国.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6) :575-576.

[9]陈都.简论幸福消费[J].科技信息, 2008:57-58.

[10]左学金.幸福和幸福经济学[J].江西社会科学, 2007 (3) :8-12.

居民消费决策 篇6

一、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情况概述

1978年以来,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683.93元, 较1978年增长20.49倍。

与全国相比,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从绝对值看, 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683.93元, 低于全国976.77元;从增长速度看。1978~2008年,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0.59%, 低于全国同期增速1.6个百分点。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 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发生了较大变化, 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食品支出比重下降, 膳食质量提高;二是衣着消费成衣化、时装化趋势明显;三是居住支出增加, 住房质量提高;四是家庭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五是服务性消费比重有所增加。

2.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城镇, 且存在地区差距。

一是与全疆平均水平相比, 农村居民消费增速缓慢。1978~2008年, 新疆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72%, 比全疆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低3.95个百分点。由于消费增速缓慢, 新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消费量差距日益扩大。1978年, 新疆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65亿元, 占全疆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4.08%;2008年, 新疆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7.60亿元, 仅占全疆的14.39%, 比1978年下降29.69个百分点。二是各地区间的农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2008年昌吉州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569.15元, 和田地区则为1455.60元, 两者之比为3.14∶1, 而1990年两者之比仅为1.68:1。

二、影响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

1. 农民增收的有效空间不足。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很多, 如消费习惯、预期等, 但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本文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消费函数理论, 建立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C与其人均纯收入Y之间关系的模型为:

根据1980-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统计数据, 得出原模型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结果是:

方程中解释变量的系数说明, 在1980-2008年时段内, 新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变动1%, 人均消费支出就相应正向变动0.574%。农村居民的消费和收入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民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 农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574。这个数值说明要拉动新疆农村消费市场, 最主要的手段必然是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但受以下两方面因素限制, 新疆农村居民的增收空间有限。

(1) 非农产业对新疆增收贡献率偏低。2008年, 在新疆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 农牧业收入占67.88%、工资性收入占12.07%;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 农牧业收入占38.32%、工资性收入占38.94%。由此可见, 目前农牧业收入仍然是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2008年, 新疆城镇化率为39.64%, 同期全国为45.68%。由于城镇发展整体化水平不高, 导致城市辐射能力不足, 城镇带动能力有限, 严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在“打工经济”已成为各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的情况下, 2008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仅为422.82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430.91元, 相当于浙江 (4587.44元) 的9.22%, 江苏 (3895.5元) 的10.85%, 广东 (3684.47元) 的11.48%, 山东 (2263.46元) 的18.68%, 重庆 (1764.64元) 的23.96%, 河南 (1499.93元) 的28.19%。

2. 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离不开具体的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的完善程度的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 限制着消费数量的增加, 阻碍着消费质量的提高。

目前, 新疆农村消费市场中, 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供给结构不合理。生产和销售企业对农村市场缺乏深入的调查了解, 严重缺乏为农民服务的观念和意识, 没有对农村这个大市场引起足够重视, 工业品开发长期以城市市场为中心, 多数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不能适应农民的消费需求, 缺乏刺激农民消费热情的动力;商业硬件落后。目前农村市场硬件方面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规模偏小、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问题, 有的只好以路为市、以棚为市。一些商品的购买需要进县城, 既麻烦又增加购买成本,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在软件上, 郊区农村一些消费性产业尚未兴起, 专业特色市场或批发市场相对缺乏, 中介机构和组织不完善, 中介人才缺乏。消费软、硬环境不佳, 也影响消费愿望的实现;经营主体不适应。一些城市郊区原有国有和集体的商业、供销、物资等农村销售网络明显萎缩, 不能发挥主渠道作用。个体工商户虽然活跃, 但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较大。

3. 农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制约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影响, 长期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在公共财政的分配体制上, 重点关注城市和市民, 忽视农村和农民, 造成城乡社会资源占有差距扩大。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 新疆农村社会发展情况良好, 但整体发展情况仍相对滞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对新疆农村全面小康18项指标的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 新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度为7.8%,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20.4个百分点, 比东部发达省区总体水平低39.8个百分点, 比中部低16.8个百分点, 在全国仅排名第26名。总体来看, 新疆农村全面小康的进程比全国滞后近5年左右。至2008年, 全疆仍有近20%的村没有通自来水;10%的村没有通电话;2%的村没有通电;1%的村没有通汽车。

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 直接制约着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1.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新疆农村居民收入。

实证分析表明收入和消费支出是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居民收入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增长是决定消费者拥有较大购买力的先决条件, 是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大的直接动力。因此, 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必要条件。增加新疆居民收入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增加政府财政支农力度, 完善财政支农体系。新疆农村地区的和谐发展, 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同时, 针对新疆农业生产风险较大的情况, 继续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 逐步扩大农业补贴范围,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并建立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税收制度。

(2)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方面, 国家应通过农产品补贴政策, 引导农户改变农产品品种较为单一的状况, 努力实现农产品品种多元化, 并努力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 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地区比较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是造成农产品销售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没有特色也就没有优势。因此, 在调整结构中, 应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出发, 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建设集中连片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从而在整体上增强新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拓宽农村居民非农产业的收入来源。新疆农村居民非农产品收入来源较为单一, 主要为农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在这方面, 政府应大力支持农民家庭发展非农产业, 逐渐增大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在这方面, 应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促进非农转移, 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实行“订单”培训, 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输送新型劳动者;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岗位的方式, 进一步拓展援助性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就业制度, 为农民创造平等竞争的劳动就业机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各类企业, 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及财政奖励。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继续开拓农村市场。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对农村市场的开拓;三是重视发挥城市市场对农村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努力形成城乡消费品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3. 继续完善消费环境、合理引导消费。

应严厉打击各种消费欺诈行为,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规范市场行为, 并制定尽量细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具可操作性, 为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提供法律保证。在此基础上, 应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树立消费新理念:第一, 应大力对合理消费观念的宣传, 改变传统消费观念, 使人们树立“生产是为了消费, 消费才能促进生产”的消费观念;第二, 加强对各类商品使用功能知识的教育, 让消费者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消费品知识, 从而增加消费需求;第三, 要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 通过消费实践来引导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4. 强化信贷消费, 配套信贷消费法律法规。

首先, 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鼓励开展信贷消费, 同时要大力普及信用文化, 加快信用立法,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规范和鼓励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其次, 政府及金融等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 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由于农村的环境、生活条件、经济状况等与城镇居民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需要建立具有农村特点的信用体系, 逐步扩大住房消费信贷规模, 增加品种, 拓宽消费信贷领域, 确定合理的消费信贷利率, 使更多的农民能接受信贷消费方式。

5. 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经济预期与经济安全是制约人们现期消费的重要因素, 要改善经济预期, 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增强农民的安全感, 从而降低其预防性储蓄, 激发农民的即期消费欲望。为此, 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逐步提高社会应负担比例, 减轻农村居民生病就医的经济负担。二是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使农村居民老有所养, 解决后顾之忧。三是完善贫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使扶贫规范化和制度化。而在制度设计上应考虑在自我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社会统筹的比例, 使得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 并设计向贫困人口倾斜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刘旺霞.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J].当代经理人, 2006 (8)

[2].陈旭红, 袁志远.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实证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

营销管理人员如何做消费决策 篇7

营销人的工作,就是整天琢磨着如何把自己的产品推销给消费者。那么,他们购物时又是如何做出消费决策的呢?本刊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了多位高级营销管理人员,以下便是受访者提及的关键词。

关键词

★品质

MicheI GEHIN(瑞士日内瓦MGKCONSULTING SA公司总经理):质量。

彭鸿斌(德国柯诺木业集团中国区CEO):我一般买东西,主要考虑两点:品质是否让我放心,产品是不是与众不同。因为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优越感,消费决策必然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

★服务

何阳青(国美电器新闻发言人):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对待,如果是一般消费品的话,我购买的依据主要是看服务,毕竟购物后的全程无忧才是我最关心的事,我相信大多数消费者也是这样想的。

中层(新鲜传媒总裁):主要是看售前和售后服务,价格不重要。

★需求

嵇万青(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策划和企划总监):适合自己的需求。

关平(东盛科技董事、副总裁):需要。

郑南雁(7天连锁酒店创始人):依据有两个,要看不同类型的服务和商品来决定。大部分是看“需求价格比”,也就是付出所带来的核心需求的满足程度。也有—些是以“喜欢”为决策依据。

胡众辉(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体育市场营销MBA课程讲师):我需要它,放松心情时,产品带给我感动时,都会促使我购买产品。

★性价比

任学锋(华耐·立家建材连锁总裁助理兼整合传播总监):同质比价。

★品牌

李亦非(MTV全球音乐电视台中国区总经理):品牌。

孙先红(中国著名营销策划人、蒙牛集团副总裁、小肥羊董事):作为品牌工作者,我选择商品和服务,当然最先看它的品牌,品牌会自己说话。品牌告诉你,它是什么;产品告诉你,它是干什么的。品牌对我来说,比终端导购更有说服力。当然,我也非常重视自己产品的终端导购。

博锋(极品策略传播机构总监):是品牌,以及这个品牌在特定的环境中所传递的一种品牌文化氛围。

刘步尘(资深新闻营销专家):是否名牌及品牌影响力的大小,是我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做出取舍的第一依据。简单说就是:品牌是我最大的决策依据。

翁向东(上海杰信营销咨询机构总经理):能用国货的尽量用国货。我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只是一个有爱国情绪的研究品牌的人,我深知品牌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我们要在合理的程度上支持国产品牌,为它们提出改进的要求。只有更多的人关注国产品牌,才能让国产品牌走得更好,早日出现中国的宝洁、西门子、可口可乐。

★体验

袁岳(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这种商品或服务能够为自己提供一些自己不太有经验的体验。

宋军(宣亚国际传播集团副总裁):第一自然是品牌。不过在购买时,与该商品或销售服务所接触时的第一感觉,也会影响到我的决策。

黄莉(在媒体与广告无间道多年,现致力于媒体营销领域):我不会盲目地相信广告,品牌或者商品本身给我的综合质感,尤其是给我的价值体验很重要;选择服务则在于其是否能给我带来被尊重的轻松愉悦的感觉。

★理性

高飞(北京动力联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主管):主要看我是不是需要,是不是喜欢,是不是适合我。应该说我是个非常理性的消费者。

马旗戟(Nielsen//NetRatinSs(中国)互联网研究顾问):如果以后再买更麻烦!

孙标(海春芝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对于一般的日用品,一般会选择中档产品,价格太低、太高都不大选,因为只有买亏的没有卖亏的。而对于比较重要的商品,则倾向于理性选择,比较偏重于品牌,宁愿贵一点,错的几率小。

王军(西藏金珠股份公司市场部经理):很难一概而定。具体而言,大宗消费,如车辆、房产等,我最重视性价比,选择时会按照既定的选录标准,通过充分的信息调研理性消费。对小宗消费则非常感性,只要某‘个方面(如外观设计、手感等)能让我心中一动,我就会立刻购买。关于服务性消费,我比较注意长期稳定,因为这样在享受服务时可以享受附加的情感交流,比如理发、就餐、饮茶等,我都有自己的“窝子”,有的甚至已经超过20年。

★价值

梁立邦(汇才TopHuman执行总裁):体现个人的自我价值。比如买一件衣服,为什么你要买这件衣服呢?如果只是为了保暖,完全可以穿最便宜的不讲究质地也没有什么款式的衣服。我在购买前要问自己:我心中的价值在哪儿呢?如果这件衣服和集贸市场上的衣服价格一样,那么它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高建华(北京汇智卓越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总的说来是价值,而价值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关系到完整产品的概念。我选择产品会从核心产品、外围产品和外延产品这三个层次去考评,然后选出最合适的产品。而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涉及功能、服务和体验三个大的方面。

★个性化

Frederic Jouve(Acxlom中国联合创办人,CEO):我的品位,个人偏好。

张耀东(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巴黎欧莱雅品牌总经理):主要看喜不喜欢。当然像房子这样的高价商品,价格元素会考虑多些。但是像手表、衣服什么的,喜欢与否是关键。

上一篇:超吸水树脂下一篇:高速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