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信贷

2024-08-19

居民消费信贷(精选12篇)

居民消费信贷 篇1

引言

消费信贷, 是指所有被用于个人及家庭消费的借贷资金, 或者是不用于商业或经营用途目的的借贷资金。我国消费信贷的出现, 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一些商业银行率先在个别大中城市开办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 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制以及消费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消费信贷总体发展十分缓慢。直到1996年, 中央银行才正式允许国有商业银行办理个人住房贷款, 同时, 允许商业银行开办小额存单质押贷款。1998年以后, 针对国内市场需求疲软和通货紧缩的苗头, 中央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信贷的政策来扩大消费需求, 从而大大推动了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特别是到2000年以后, 在住房消费和家庭耐用品消费高速增长的推动下, 消费信贷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而且呈现出新的特点。目前, 国内开展的消费信贷业务主要服务于住房、汽车、教育消费等方面, 不过, 随着新型消费信贷业务不断开展和信用卡快速普及, 一般商品的短期消费信贷规模也迅速增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受到了来自外部的猛烈冲击, 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受到重创, 以出口、投资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遇到困境。我国作为一个大国,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走以内部需求为主、内外贸相结合的经济发展之路。内部需求, 是指一国国内的消费需求, 增加居民收入则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手段, 而鼓励居民进行信贷消费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消费信贷规模逐年增长, 对增加居民的有效需求、拉动内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开展有关居民消费信贷的研究就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了。

1.相关研究文献

许多学者对居民消费信贷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非常有益的成果。国胜铁等人 (2011) 分析了居民消费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 论证了信贷利率是影响消费性信贷的主要因素, 通货膨胀率上升刺激消费信贷的作用相对较小, 房地产价格对消费性信贷的影响则微乎其微。Ling等人 (1998) 运用美国住宅调查数据, 在分析了住房抵押贷款相对于住房价值的债务负担后发现, 债务负担和住宅面积、收入水平、家庭流动性和其他人口统计变量相关。Leece (2000) 则运用英国全国家庭调查数据, 分析了英国住房抵押贷款的决策因素, 认为社会经济变量, 包括年龄、是否首次购房、以及婚姻状况等都是其影响因素。

2.本文的研究特点

与已有的研究相比, 本文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重点考察居民消费信贷规模的影响因素, 而不是居民消费信贷决策的决定因素。以往大多数文献侧重于研究影响居民消费信贷决策的因素, 而重点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居民消费信贷规模影响因素的文献很少。

(2) 将失业率这一代表不确定性的因素, 以及预期寿命这一代表预期的因素纳入对居民消费信贷规模影响的考虑之中还是首次。

本文的结构安排分别是:讨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了假设;说明模型的构建、变量的设定以及数据的来源;实证分析结果的呈现和说明;研究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理论与假设

1.理论分析

(1) 消费信贷规模是以消费的发生为基础的。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消费的增长取决于收入的增长。关于消费函数中的收入变量, 不同的消费理论有不同的解释。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认为, 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的收入水平, 收入增加会使得消费增加, 但是消费的增加量小于收入的增加量。在凯恩斯这个理论的基础之上, 杜森贝利提出了相对收入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家庭的消费在收入所占的比例取决于它在收入中的相对地位, 家庭在本期的消费不仅受本期收入的绝对水平和相对地位的影响, 还受它在以前时期已经达到的消费水平的影响, 即消费存在着惯性。与前期相比, 总不会太容易发生很大的变化, 即使收入突然减少, 消费也不会马上下降到相应的水平。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则认为, 家庭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它的持久性收入, 而不是它的现期收入, 多数家庭希望在长期内保持消费水平的相对稳定。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进一步把人的一生按照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分为少年、中年和老年三个阶段。人们都希望自己一生的消费水平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因此, 会根据每个阶段的收入及消费状况来调节储蓄和负债。

(2) 绝对收入理论和相对收入理论都是从当期收入的角度出发的, 它们说明的是当期居民收入水平越高, 消费支出也就越多, 进而可以认为, 居民消费信贷的规模也就会越大。这一方面是因为高收入的人有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也因为收入高的人往往更敢于借贷消费。这已经被许多理论和研究证实过了。从实际经济中的经验上来看, 居民消费信贷的规模也是以收入水平为基础的, 人均国民收入越高, 其居民消费信贷规模就越大。

(3) 另一个影响居民消费信贷规模的收入因素是收入的稳定性。收入的稳定性, 是指能持续地获得一种水平收入的确定性。它主要关注的是短期内收入是否可能出现波动, 而不是关注人在一生中不同阶段的收入变化。直接与收入稳定性相关的一个因素就是失业率, 它可以代表失业的可能性, 失业会带来短期内收入的剧烈波动。一般情况下, 收入稳定性较低, 短期内可能面临失业风险的人就会注意减少非必须的支出, 进行借贷消费的可能性较小。并且, 银行等消费信贷机构在提供消费贷款时, 都会特别注意申请人是否拥有稳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 通常收入稳定性较低的申请人会被认为不具备充分的还款能力而难以获得贷款。

2.研究假设

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1) 假设1: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其消费信贷规模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收入水平越高, 消费信贷规模越大。

(2) 假设2:失业率与消费信贷规模之间是负相关关系, 失业率越高, 消费信贷规模越小。

(3) 假设3:居民寿命与消费信贷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寿命越长, 消费信贷规模越大。

持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的特点是, 人们对预算约束的考虑是跨时间段的, 或者是终生的。在某一个时点上, 持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假定的消费可能超过当期收入, 这时, 消费者如果没有可以利用的以前所得资产来弥补当期收入的不足, 就可以进行借贷消费, 即参与消费信贷行为。也就是说, 发达的消费信贷可以把消费中的收入, 从当期收入转化为持久性收入或终生收入。人们通过消费信贷改变消费对当前收入的依赖, 用预期中一生的财富来平滑人生各阶段的消费水平, 通过理性地安排消费, 使个人与家庭的消费能够在收入的不断变动中保持相对稳定性。如果一个人的寿命变长, 延长的是处于老年阶段的时间, 而不是少年或者中年阶段的时间。在老年阶段, 收入大幅减少, 要保持与前阶段相似的消费水平, 就必须要依靠过去的储蓄或者借贷消费。与此同时, 当人们的预期寿命普遍延长时, 银行等消费信贷机构为了吸引人们借贷消费会推出时限更长的中长期消费贷款, 时限延长的同时, 人们每期的还款额大幅下降, 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进行借贷消费了。由此本文提出, 居民寿命与消费信贷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寿命越长, 消费信贷规模越大。

模型与变量

1.模型设定

在模型的设定上, 根据假设, 要分析失业率、预期寿命与居民消费贷款规模之间的关系, 采用多元线性模型形式。基本模型的具体设定如下:

在模型中, 下标i代表第i个省 (市) , credit是居民消费贷款额, 为被解释变量, income为居民收入, unemp代表失业率, life表示寿命, Z代表一组控制变量, 控制若干因素对居民消费贷款额的影响, α为常数项, β为解释变量系数变量的系数。

2.变量设定

在变量的设定方面, 本文选择某家国有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年度余额作为衡量居民消费信贷规模的指标, 包括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和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该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大, 网点数量多, 全国各省市均有分布且较为均匀。由于我国居民因消费而发生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消费信贷这一途径, 而且主要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 经其他途径发生的消费信贷以及额度占比都很小, 故这个指标有较强的代表性。失业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表示, 这是我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数据。预期寿命则用我国官方公布的各地区的预期寿命来表示。此外, 还有一组控制变量, 包括消费支出、居民储蓄、物价水平、耐用品消费水平、老龄化程度和受教育水平, 分别用消费支出额、个人储蓄额、物价指数、每百户家用汽车数、老龄人抚养比和高等学校数来表示。具体的变量定义和统计描述反映在表1中。

3.数据与分析

本文所用的样本为2011年我国31个省市的地区截面数据。该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相关金融机构网站以及相关省市的统计年鉴。本文实证分析所使用的计量软件为Stata11.0。

实证结果与说明

1.实证检验结果

在实证检验中, 模型设定本身存在的问题, 多元回归可能带来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以及截面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都会导致估计结果出现偏误。为了保证估计结果的科学准确, 需对模型进行相关检验和修正。

首先, 对基本的多元线性模型进行回归, 使用Cook-Weisberg检验进行诊断, 以发现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其次, 将基本模型进行对数化处理, 再进行多元线性回归。通过检验发现已经消除了异方差问题, 通过方差膨胀因子观察到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并且经过Ramsey Reset检验, 判定不存在遗漏重要变量的问题。因为采用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故而不需要考虑序列相关性问题。经过检验及修正, 最终得到实证检验结果 (如表2所示) 。

从表2可以看出以下实证检验结果:

(1) 以消费信贷规模作为被解释变量, 在控制了消费支出、物价水平、耐用品消费水平、老龄化程度和受教育水平之后, 其估计结果明确地显示income系数为正, 显著性较高。这说明居民收入与居民的消费信贷规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再次支持了假设1。

(2) 模型估计结果还显示unemp的系数为正, 也具有较高的显著性。这表示失业率和居民的消费信贷规模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这一结果反驳了假设2。

(3) 结果中还显示了life的系数为负, 同样是显著的, 不过显著性较弱。这说明预期寿命与居民消费信贷规模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这反驳了假设3。

2.实证结果说明

(1) 假设1得到了实证的支持, 这就再一次验证了之前的理论分析及文献回顾的判断。但是, 实证结果反驳了假设2和假设3, 说明实证所验证的情况与之前的理论与文献的判断不一致。在此, 本文尝试给出解释。

(2) 对于假设2, 实证结果显示, 失业率和居民的消费信贷规模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与假设相反。这可能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在失业率高的地方, 意味着居民失业的可能性越大, 则居民收入的不稳定性就越大, 收入的可变性高了, 居民家庭就越可能需要借助信贷市场来平滑消费。Dominitz和Manski (1997) 以及Das和Donkers (1999) 的研究表明, 美国的收入不确定性远高于欧洲, 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美国的家庭信贷市场规模更大。罗楚亮 (2004) 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在1995年、1999年和2002年对全国城镇居民住户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 也显示出下岗失业和无医疗保障家庭的债务率较高的结果。另一种解释是:用来代表失业率变量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 可能因为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劳动力流动等情况, 而不能全面且真实地反映失业率的客观水平, 从而影响了实证分析的结果。

(3) 对于假设3, 实证结果显示, 预期寿命与居民消费信贷规模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与假设相反。对这种情况的解释是:虽然我国目前在加快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 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大幅提高, 但是养老保险金的水平总体来说还比较低。人们在退休之后难以保持之前的收入水平, 消费水平也就随之降低。当预期寿命变长时, 人们会预期到自己退休之后要靠养老金生活更长的时间, 那么, 即使还未退休, 人们也会增加储蓄, 同时避免发生中长期的消费借贷, 以避免增加自己退休之后的还款负担。

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消费信贷规模会受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当地居民消费习惯、以及传统文化和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居民收入、失业率以及预期寿命这个几个因素对消费信贷规模的影响。经过实证分析,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 居民收入与居民的消费信贷规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居民的收入越高, 其消费信贷规模越大。

(2) 失业率与居民的消费信贷规模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失业率越高, 居民消费信贷规模越大。

(3) 预期寿命与居民消费信贷规模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预期寿命越长, 居民消费信贷规模越小。

2.相关建议

本文根据上述研究结论, 提出几点促进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建议。

(1) 政府应进一步启动城市消费需求, 同时, 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政府应加强流通领域的治理整顿, 净化市场环境, 降低流通成本以刺激消费。继续推动旅游产业和购物, 为居民假日消费创造条件。

(2) 政府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增强居民对未来的安全感, 减少其后顾之忧, 改变居民未来支出不断增加的预期。同时, 更重要的是调整居民收入政策, 这也能改善居民预期。只有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才能切实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 这样才能让居民真正地敢于借贷消费、超前消费。

(3) 银行等信贷机构要不断创新和开展真正有实质性优惠的消费信贷业务, 并切实简化审批手续, 由此鼓励居民借贷消费。同时, 政府还要大力推动非银行信贷机构的发展, 降低门槛, 繁荣信贷市场, 强化竞争, 使居民获得更多的信贷便利和实惠。

(4) 制定和完善有关消费信贷服务、消费信贷系统建设和监管、以及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从而推动我国消费信贷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国胜铁, 刘文勇.居民消费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J].学习与探索, 2011 (3) .

[2]江世银.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信货市场[J].经济研究, 2000 (6) .

[3]罗楚亮.经济转轨、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J].经济研究, 2004 (4) .

[4]孟昕.中国城市的失业、消费平滑和预防性储蓄[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1 (6) .

[5]蔡浩仪, 徐忠.消费信贷、信用分配与中国经济发展[J].金融研究, 2005 (9) .

[6]易宪容, 黄瑜琴, 李薇.消费信贷、信用约束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动态, 2004 (4) .

[7]Dominitz Jeff and Charles F Manski.Perceptions of Economic Insecurity:Evidence From the Survey of Economic Expectations.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61, 2, 1997, pp:261-287.

[8]Marcel Das, and Bas Donkers, How Certain are Dutch Households about Future Income?An Empirical Analysis.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1999, Vol.45, No.3, pp:325-338.

[9]Miles.A Household Level Study of the Determinants of Income and Consumption”, Economical Journal, 1997, Vol.107, No.440, pp:1-25.

[10]Carroll.How Does Future Income Affect Current Consump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CIX (1) , pp:111-148.

居民消费信贷 篇2

费市场调查报告

近期,我国轿车消费正在不断升温,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相应的汽车贷款业务。那么,消费者是否愿意贷款买车?什么样的贷款是他们能够接受的?近日,我从互联网上收集各种资料,对中国的汽车信贷消费市场进行了调查。

资料来源有中新网,中新上海网,网易汽车综合报道

1、汽车消费潜力巨大

由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万事达卡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中国信贷消费第二次系列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对信贷消费的认知度有了新的提高,该调查同时显示中国的汽车信贷消费市场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通过2009第四季度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郑州、成都和西安七个城市二千一百位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居民对信贷消费的认知度有了新的提高。在问卷所列的从金融机构取得抵押贷款进行的消费等六种信贷消费方式中,本次调查显示被访者平均选择了三点一种,明显高于二○○○年第三季度调查的二点八种。而不知道什么是信贷消费的人群比例,则由上次调查的8.9%,下降到本次调查的8.2%。对信贷消费概念的认知,高收入、高学历组强于低收入、低学历组,三十六至五十岁的中壮年强于其他年龄组。

在七个调查城市中,过去六个月人均信贷消费最高的前三个城市依次是北京、成都和广州,上海最低。但在过去六个月中进行过信贷消费的人群比例,上海则位居七城市之首。

调查显示,居民了解有关信贷消费概念的第一来源渠道,有超过七成的被访者认为是报纸、电台、广播、网络和杂志等公共媒体,另有12%和4.6%的被访者分别选择了金融机构和朋友介绍。本次调查显示金融机构对信贷消费概念普及的推动作用有所增强,其比例由上次的8.3%上升为本次的12%。而来源于朋友介绍和自己琢磨的比例则比较稳定,不到5%。

两次调查均显示:有近八成的人认可信贷消费方式。男性比女性、高学历比低学历、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以二十一至三十三岁为主体的青年比中、老年人更认可信贷消费方式。住房、汽车和教育依然是最适合信贷消费的前三种对象,其比例分别为71.5%、11%和10.6%与上次调查相比,本次调查显示汽车成为超过教育的第二种最适合信贷消费的对象。随着学历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有更多的人将汽车和旅游纳入信贷消费的适用对象,而将医疗保健作为信贷消费对象的比例越来越低。特别是月收入超过三千元的被访者,认为汽车最适合信贷消费的比例迅速上升,并逐渐超越住房而成为信贷消费的第一适合对象,显示出汽车信贷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和空间。

调查还显示了,有32.3%的消费者计划在未来5年内购买小汽车,而没有购买计划的人占67.7%。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存折里的钱越来越多,居民的衣食住行各项消费都在向高层次转移,私人轿车作为享受型的交通工具,已经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梦想。如今,国内几大汽车生产厂商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不少品种和型号的车已经与国际同步,同时,成本不断下降直接导致销售价格降低,以前普通百姓不敢问津的价格逐步走低,个人购车欲望正在强化,未来5年将是我国家庭轿车普及化加速的几年。

2、贷款购车分歧较大

调查数据显示,对于贷款购车消费,41.4%的消费者表示接受,46.8%的消费者表示反对,表示不一定的占11.8%。进一步调查发现,表示接受贷款购车方式的消费者认为,贷款可以周转资金和提前消费,两者各占56.1%和33.9%;在反对贷款购车的人中,有57.6%的人表示等有钱后再买,34.4%的人表示贷款买车不合算;另有3.0%的人认为贷款的钱可能不安全。

调查人员分析认为,消费者对贷款购车的分歧较大,这一在国外非常盛行的消费方式和理念,在国人眼里还颇受争议。这除了和中国传统消费观念有一定冲突外,也和个人经济收入情况、消费者对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预期、消费信贷本身的操作等有着密切关系。

3、贷款期限4至5年最受欢迎

调查结果显示,34.0%的消费者认为汽车贷款期限4至5年最合适,19.8%选择10年以上,18.9%选择3年以下,17.0%选择6至7年,10.4%选择8至9年。消费者对贷款期限的选择因个人情况差异而不同。一般情况下,收入高、偿还能力强的消费者倾向于较短期限,收入较低、偿还能力较弱的倾向于较长期限。但也有例外,一些投资意识较强的消费者,尽管有购车能力,也会贷款且选择较长的期限,而把自己的资金用于其他投资上,做到理财和享受两不误。

4、贷款期望额度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对于贷款金额,消费者的期望在4万至10万元之间。其中,10万元及以上的比例稍高,为25.5%;其次为6万至7万元,占22.6%;4万至5万元占20.8%;8万至9万元占19.8%;3万元以下比例较低,为11.3%。消费者对贷款倾向于较高金额,结合目前轿车市场的车价,经济型为10万元,中高档在20万至30万元。因此,较低的贷款额度满足不了消费者购车时的支付,反过来,如果消费者的购车资金缺口较小,往往也不会通过贷款方式解决。贷款期望金额也折射出消费者购车的心理价位应该在10万元左右,低档轿车尽管价格具有优势,但其质量性能和外观不为大多数人看好,而十余万元的中档经济型轿车的综合竞争力最强,受欢迎程度相对较高。

5、发展潜力大 15年后汽车金融有5250亿元市场容量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目前国内汽车信贷消费占整体汽车消费的比重仅为10%,而美国约有90%的汽车销售是通过信贷方式售出,欧洲80%的消费者通过汽车信贷购买汽车。从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正式批准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以来,我国的汽车信贷规模从无到有发展很快。2001年,全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为436亿元,到2002年末,已上升到了945亿元。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余额743亿元,股份制银行余额311亿元,汽车金融公司余额318亿元。2009年,各金融机构汽车信贷业务发展迅猛,如深发展全年新增汽车消费贷款近60亿元,增长率达180%以上。

央行在今年7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63万亿元,与之相对应的数据是,来自购车的需求保持旺盛。据中汽协公布的产销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为892.73万辆和901.61万辆。

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晓俊表示,对通用汽车金融而言,中国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其今后的发展潜力不可限量。深发展银行行长助理仇卫平坦言,汽车贷款已经成为深发展重点贷款业务之一(汽车贷款总量已经占比10%),目前深发展已经将汽车零售金融列入重要战略,信贷额度会得到充分保障,随着国内车市持续火爆,未来2至3年内,银行车贷业务将持续翻番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预测数据,到2025年,中国汽车金融业将有5250亿元的市场容量。

6、信贷消费成汽车销售重要推手

目前,在国内汽车金融市场,主要有银行信用卡分期付款、汽车金融公司、银行汽车消费贷款三种贷款方式供购车人选择。随着汽车信贷的不断升温,汽车金融正被汽车企业视作促进销售的救市法宝。上海通用、长安福特、丰田等有汽车金融业务的公司纷纷推出了零利率、零首付等汽车信贷业务。

今年1月份,捷豹路虎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为期3个月的“零利率尊贷领享计划”,市场反应立竿见影,据捷豹路虎中国区财务总监汪东宁透露,今年1至2月份,路虎品牌汽车在北京市场的销量同比增加了200%。

BMW贷款金融服务部门与伙伴银行共同合作,率先推出BMW品牌的贷款金融产品。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针对凯迪拉克客户推出的“平衡先享”和“0利率”计划,福特金融联手长安福特推出的蒙迪欧致胜“半付半贷”金融专案,雷克萨斯推出的零利率金融方案、一汽丰田针对旗下主力车型卡罗拉开展了“零负担”购车盛惠活动等。

据悉,东风日产预计在年内联合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为全车系购车客户提供零利息购车贷款。而宝马金融每年都会推出春季、夏季特惠方案,凡在规定时间内,在指定经销商处购置指定车型,即享受 “零月此外,一些车企还找合银行推出各种优惠贷款业务。如,东风雪铁龙开展的“0利率,0利息,1%手续费起银行信用卡贷款”活动;奔腾B70开展的“零利率、零月供”的金融服务;东风日产正在开展玛驰预订信用卡分期有礼活动;北京现代则联手深圳发展银行、中信银行提供“1元信贷”、“常规贷款”、“弹性贷款”等信贷服务。北京现代的车型中,雅绅特、伊兰特、悦动、途胜、领翔、i30、名驭都有信贷优惠活动。其中i30、悦动和途胜这三款车型,可以享受在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办理一年期贷款零利息零手续费的优惠政策。

中信银行汽车金融中心总经理徐晓华表示,目前国内的汽车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潜力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市场有效供给很不够,也正因为如此,国内汽车贷款渗透率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这个市场需要所有的参与者共同努力,将整个蛋糕做大,如果将渗透率由现在的10%提高到国际平均水平的70%,即使每个参与者只分到一小块,规模也会非常可观。

7、中国汽车信贷强大年轻顾客群体正崛起

网易汽车综合2010年8月11日报道作为中国第一家批准成立的汽车金融机构,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公司自2004年成立至今,共办理超过36万单 汽车信贷业务。日前,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国和副总经理张晓俊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汽车信贷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一般来讲,大城市拥有更高比例的信贷消费。最近,上汽通用汽车金融继续拓展其在中国的业务范围。同时在2、3线城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都能看到上汽通用汽车金融业务的快速增长,这些区域发展迅速,这些区域的人渴望实现购车梦想,而上汽通用汽车金融让这一切成为可能。另外,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思想更加开放,更愿意接受汽车金融服务。

从全球汽车信贷消费的发展道路来看,中国的汽车金融市场还处于一个比较稚嫩的阶段,传统的中国人更倾向于储蓄,现金购物,转变这种传统的消费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期望通过我们的服务能够帮助更多人实现购车的梦想。如果考虑到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我们会发现中国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中国市场目前的比例才10%左右,远远低于成熟市场75%的比例。

消费信贷“急行军”? 篇3

2009年5月初,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有消息称,北京、上海等四地将于 6月中旬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

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核心举措在于面向中低端客户推出无抵押无担保的消费贷款,其发放的贷款主要分两类: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前者主要是指与经销商约定的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 (不含房屋、汽车 )的贷款,而后者则是指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的贷款。

这是继 3月23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仅仅两个月推出的又一项刺激民间消费的举措。

多重原因促信贷

有关专家分析,在此时推出发展消费信贷的政策非常适时。

这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原因。经济大环境需要发展这类信贷产品。中国的经济正经历并不轻松的转型,由出口拉动型逐步向内需推动型转变。今年一季度,GDP增长6.1%,最终消费对 GDP的拉动为 4.3个百分点,投资拉动2.0个百分点,外需则带来了 0.2个百分点的负拉动。这说明,今年要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依靠外需有相当大的难度。在扩大外需困难比较大的形势下,国内需求包括的两个方面 ——消费和投资,尤其是相对来说稳定性比较好的消费,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可依靠的力量。

通过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将潜在购买力(潜在需求)变成现实购买力(有效需求),能够促进企业生产、投资规模扩大,有效地刺激总需求。另一方面,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其长期以来的福利制度已开始向货币化转变,但市场价格较高,往往超出了普通居民的购买力。以这些领域为起点开展消费信贷,既能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又符合国家目前经济发展的要求。

不仅如此,客户的消费需求逐步升级需要发展相关信贷产品。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人均 GDP超过 2000美元,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根据国际经验,人均 GDP超过 1000美元后,将触发国内社会消费的结构升级;人均 GDP超过 2000美元,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2007年,中国的人均 GDP已达到 2456美元。

从银行的角度看,消费信贷的发展规模在其信贷中占比很低。整个消费信贷规模目前是 3万多亿元,虽然增长很好,但与整个银行信贷 30多万亿元的规模相比,占比百分十几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同期,美国不包括房贷在内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是我国的 38.7倍,其在银行贷款中的比重则高达 26%。这类产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热度初见端倪

在政策出台之前,不少银行已经在试水一些个人消费信贷产品。一些产品确实让银行、商家、企业和消费者各得其所。

2009年1月,苏宁与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等 8家银行联手,在北京苏宁 50家店面联手推出信贷消费活动。在苏宁的日常销售中,客户采用信用卡支付的业务量达到业务总量的 7%~8%,“五一”期间这一比率翻了一番。销售额的增加让家电厂商们十分惊喜。

同样欢喜的还有从苏宁买了 6000元家电的张先生。他使用民生银行信用卡购买到了自

己需要的家电产品,还有意外收获。按这家银行12期的还款利率 4.5%来计算,他还得到了 270元的提货卡作为让利回馈,可以在苏宁门店里购买产品。张先生亲身体验了小额信贷消费的便利。像张先生这样的消费者还有很多。

招商银行信用卡总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称,早在2006年,招行就推出了“车购易”这样的小额消费信贷产品。到目前为止,有30多座城市的上万购车族享受到了这项便捷购车服务,至今还款记录均相当良好。“我们在给持卡人发送‘车购易’业务要求之前,都会对持卡人进行充分的调查。如果几年内,持卡人没有不良信用记录才会收到业务邀请。 ”上述招行高管表示。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汽车厂商对此模式比较积极。在国内市场销售排名前 10位的汽车厂商中,前8位的厂商已与招行进行了相关的合作。

这一产品之所以受到各方的追捧,是因为它能够快速有效解决消费者购车时的资金瓶颈。招行信用卡用户提交完整申请表格之后,最快4小时就能完成购车审批流程。客户在使用一些传统汽车金融的贷款产品时,是与经销商合作,由他们作担保,需交纳占车款 10%左右的强制担保费。与之相比,“车购易”更为灵活。客户使用这种支付方式所产生的利息成本和费用实际上是由汽车厂商承担了,他们把原来的渠道费用让利给客户,相当于汽车产品的隐性降价。

不少银行都在进行零售业务转型。农行住房与个人信贷业务部总经理陈佩华曾反复强调个贷业务在这种转型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如此,作为零售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卡业务也在借助小额消费信贷产品突破发展瓶颈。

圈地战后进入精耕时代

前些年,不少银行在信用卡市场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不惜血本地跑马圈地。之所以看中这一业务,是因为它的高回报。信用卡较高的透支利率,又使其能够产生远高于其他银行业务的丰厚收入。根据摩根斯坦利的统计,目前全球信用卡平均透支利率约为 23.5%,而发卡机构的平均融资成本为 5.13%,平均利差高达 18.37%。风险和收益从来就是一对无法分割的冤家。信用卡具有的无担保循环信贷的特性以及贷款实际发生的非计划性、无固定场所、授贷个体多、单笔金额小等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项高风险的业务。

经历了风风火火的发卡热潮后,银行也不得不正视疯狂发卡带来的恶果。信用卡不良率上升,已是公开的秘密。据相关报道,以上海为例,截至 2008年末,上海中资银行信用卡平均不良资产率 2.99%,高于同期各项贷款 1.51%和个人按揭贷款 0.61%的不良率水平。前不久,《成功营销》记者在对一些银行的信用卡部门采访时,问及信用卡是否盈利问题,相关人士也讳莫如深。

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戴兵曾公开表示,中国内地信用卡市场已经从跑马圈地阶段转向了精耕细作阶段。戴兵的观点也在上述招行信用卡高管处得以验证。盈利已经成为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首要目标。招行的车购易、家装易等品种繁多的“个人消费信贷服务”产品就是本着这样的思路推出的。

居民消费信贷 篇4

个人消费信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是银行为个人办理的信贷业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的欲望也越来越大,个人消费信贷随之产生,为人们的消费提供了一定的便捷。但是在银行推广个人消费信贷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对消费信贷需求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提高消费信贷需求的建议。

学者们对个人消费信贷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陈天一、李颖(2010)和李婷(2013)对我国当前个人消费信贷的类别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个人消费信贷有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医疗贷款、旅游贷款、大件耐用消费品贷款等10多个信贷品种。在各项贷款中,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占绝大部分。而消费贷款品种仍集中在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传统个贷业务,两者业务规模已达到消费贷款总规模的83%,其他新型消费业务发展较慢。刘潇(2010)对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个人消费信贷在商业银行总体信贷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对于消费信贷的风险和管理问题。林跃武、许大庆(2010)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八大信贷风险,其中涉及项目贷款、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以及中小企业贷款等八个方面的信贷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刘洋(2013)认为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个人征信系统还不完善,个人信用信息查询系统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商业银行管理水平还不够,抵押物变现难和商业银行盲目扩张个人信贷,且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了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有效性差,风险攀升。

综上所述,学者们探讨了个人消费信贷的类别、现状、风险等,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绝大多数文献只是理论上分析了个人消费信贷的概念,并没有结合实地情况具体分析,没有进行实证分析,而且城乡对消费信贷的实际使用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本文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结合实证分析对城乡个人消费信贷的需求情况进行探讨。

二、常熟城乡地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问卷调查情况

(一)数据描述性分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常熟城区与农村地区的实地问卷调查。调查者职业、收入等存在较大差异性,其随机性较大,样本数据较为有效,因此此次调查充分考虑了城乡、职业、收入等构成分布因素,对调查结论有普遍性的研究意义。此次调查一共发放了300份问卷,而有效问卷261份,有效回收率87%。其中有137份城区问卷,占比52.49%,农村124份问卷,占比47.51%。

1. 个体分布。

第一,性别、年龄分布此次调查中男性共133人,其中城市57人,农村76人,女性共128人,其中城市80人,农村48人。平均年龄在36~45岁,以中年为主。

第二,教育程度城区的调查对象学历集中于高中及专科,而农村则明显文化水平较低,绝大多数为初中以下。

第三,职业构成城区的调查对象职业集中于企业人员、个体人员,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自由职业者也有少数,分别占了十分之一左右。而农村不仅企业人员、个体人员很多,务农人员和自由职业者人数也非常多。这也很符合地域特点。

第四,收入分布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总体属于中等收入阶层,但具体来看,城乡收入差距还是存在的,城区收入比农村高。

2. 信贷需求情况。

对261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了解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居民有123人,占比47.13%,不了解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居民有138人,占比52.87%,说明超过一半的居民对个人消费信贷不了解。而居民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办理意愿,调查中也有所反应,在偶尔遇到资金短缺的情况下,116人中会有96人愿意办理个人消费信贷,占比82.76%。在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的居民支持个人消费信贷,满意程度较高,另一小部分居民持反对意见,认为会增加其生活压力,造成还款困难。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常熟市的居民对个人消费信贷总体上是支持满意的,该业务在常熟开办是可行的甚至有潜力,市场需求较大,对常熟市的经济发展有益。

(二)从需求与收入分布看

已经办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人群中,以中高收入阶层为主,而且中高收入阶层打算申请该项业务的比例也较高,说明收入的高低是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收入越高,愿意申请该业务的数量及能承担还款的能力就越高。而且不仅当前收入是非常重要的,预期收入也是影响办理该业务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因为如果人们工作稳定,有较高的工资,且对未来预期收入抱有良好的预计,则对还款能力有信心,那么就会愿意提前向银行申请消费贷款,这不仅使消费者能如愿提前消费,而且也促进了我国的消费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从需求与年龄分布看

虽然此次调查集中于中年人群,但调查发现,越年轻打算申请办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人相对越多,尤其打算申请住房与汽车贷款的更明显。

(四)从需求与消费信贷对象看

在已经申请过个人消费信贷的人中可看出住房、汽车、房屋装修的占绝大多数,旅游、留学、耐用消费品则占少数。而在96位还没申请却打算申请的人中选择住房贷款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选择汽车贷款,这两者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消费对象;教育、医疗和房屋装修也占了一定的市场需求,比例相近;而旅游和普通消费耐用品比例较低。其实这非常符合我国的发展情况(靠房地产拉动经济),也符合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总体现状,即总体上居民处于温饱和温饱有余的阶段,居民主要以生存即居住为主,而且中国人的“买房养老”思想很重,也与目前常熟市的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火热、较大的保值升值空间和父母为子女买房结婚的思想相关,因此居民对住房的需求比较大,反映出目前个人住房贷款的市场空间还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的。而目前随着居民家庭收入的增加,人们在满足住房的同时对交通工具也有所需求,也因为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汽车逐渐成为每家每户出门的交通工具,汽车市场正在庞大的发展。而其他消费对象的市场占有率并不如住房和汽车那么大,但也逐渐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收并使用,这个不仅需要人们认知的一个过程,也需要银行做出一些宣传及产品创新的努力,使人们更能理解接受并最大化人们的利益。

三、个人消费信贷的制约因素

(一)收入因素———经济因素

居民的收入不仅能影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需求数量,也是制约该业务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是一个关键的根本因素。因为办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前提在于居民要有乐观的未来收入预期才能有好的还贷能力。虽然目前很多居民是靠工作获得收入,而且很多是企业员工即时有稳定的收入,但是一旦企业经营不下去或是一些意外情况,预期收入则不会那么乐观,因此对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传统观念———文化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61位被调查者中有138位居民不愿意申请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而且即使其中有人会遇到资金短缺的情况,原因如下:不了解;无资金短缺,不需要;手续复杂,比较麻烦;没有提前消费的习惯;信贷利息高,消费不起;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借,没有利息;平时的消费不大等。尤其在农村地区的被调查者中有五分之三的人不愿意办理,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向银行贷款的这种借款方式的信心不足,再加上地域的因素,都反映了消费者牢固的传统消费观念,人们的思想观念并未与时俱进,很多人不了解个人消费信贷,而且消费信贷是一种提前消费即透支的行为,很多家庭为了不超出当前收入,即“量入为出,理性消费”的观念使许多人尤其农村地区的人不愿选择提前消费,急需资金时很多都会向亲朋好友借,向银行贷款的相对较少,而用信用卡透支的人则更加少。当然这也与银行的宣传力度有关,尤其在农村地区宣传并没有深入人心,这需要银行更加力度地宣传,推广一些有关银行贷款与还款的程序规定,使人们了解到向银行贷款或者信用卡透支是安全的借款方式。并且创新出符合农村区的一些有特色的消费信贷产品,当然这个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三)不完善配套机制———环境因素

目前尚不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不能很好地核对个人信息等资信情况,不能有效地判断消费者的还贷能力。在调查中确实发现目前的信用评判机制不是很健全,有部分市民在办理信贷业务时的面试等不是很严格,办理贷款后的一些如及时还款的通知等也没有,这些都存在着较大的隐患,且目前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这些都是制约着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因素。

(四)客户满意程度——心理因素

通过调查了解到,在办理过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人中绝大多数人对目前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还是满意的,可以缓解暂时的资金短缺问题等一些实际经济上遇到的困难。在消费者的心里,银行信贷服务的态度及售后服务态度也十分重要。大部分人对银行贷款中的服务态度基本满意,小部分人满意,但还是存在不满意的情况。在目前这个以服务为重的社会中,商家的服务态度是发展的硬道理,其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商家的信誉及利益,有效地提高银行的服务水平,是发展消费信贷的有效保证。

(五)风险制约———机制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有30人有过信贷违约行为,所占比例不小。主要原因有:无意间拖延(遗忘、出差等情况)、资金不足还款及不清楚具体还款日期或还款金额。这些违约行为对银行消费信贷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及隐患的,会损害银行的利益。当然除了消费者自身的原因导致违约行为的出现外,银行也负了一定的责任,比如前期银行信贷人员审核申请办理信贷业务的借款人的个人身份、财产状况等资信状况时,不是做到每笔都很严格,这也与银行不完善的个人信用机制有关,还有在贷款发放后,有的银行并没有及时提醒借款人还款或因利率变化等特殊情况调整金额的通知等等,这一系列情况都是导致信贷风险滋长的潜在因素。因此,控制好风险才能保证消费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

鉴于调查发现,许多被调查者不仅对个人消费信贷产品不是很了解,甚至连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也没听说过,因此常熟各家银行要加大宣传力度,从电视广告、报纸甚至网络广告等来消除人们对消费信贷的误解或是不信任。比如,发放给每个来银行办理业务的客户宣传手册,耐心讲解关于消费信贷的有关知识;尤其像一些扎根于农村的银行,比如常熟农村商业银行等可以发挥其农村特色,成立专门的团队,下乡走人家,在村里为百姓讲解宣传知识,解除百姓疑虑。通过银行自身的努力,提高工作人员为居民办理业务的服务效率及态度,甚至可以适时推出一些优惠政策,提升居民的满意度,从而加大银行的信誉度。

(二)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

银行可以将客户信息资料整合起来,建立详细的数据库,并定期更新完善资料,这样客户的信用记录就能相对完整。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时刻保持信息的透明度,从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还可以依靠中央银行和政府的力量,建立征信部门,时刻了解客户的收入、还贷记录和违约等情况,减少征信风险。

(三)建立完善的个人消费信贷担保抵押制度

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居民会选择抵押担保方式来申请贷款,虽然银行掌握了第二还款源,但还是会有居民拖延还款甚至故意违约。那么当贷款人不能还款即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不能保证时,作为第二还款源———抵押物就十分重要,因此制定完善的抵押制度对于防范抵押物变现风险是一个必要的保证。首先要选择合法、足值的抵押物,这样才能有效地变现。其次要选择信用高的客户作为保证人,为实行担保贷款做铺垫,培育健康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保证抵押物顺利足值变现。

(四)及时通知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

在调查中有涉及题目“当银行贷款利率上调后,您的贷款银行是否及时告知您每期应还贷款变化情况”,虽然有大部分人选择银行会及时通知,但还是存在通知不及时甚至没有通知的情况,因此银行要吸取教训,当利率发生变动等情况时,银行应通过短信、电话、邮件等方式及时通知客户,避免双方的损失,从而减少利率变动引发的风险。此外,银行是服务性行业,服务态度至关重要,只有真诚、耐心地为客户服务,客户才会放心地在银行办业务。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方式来了解常熟城乡居民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需求等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看出在常熟城乡开办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是可行甚至有潜力的,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制约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导致需求没有突破较大发展,因此,银行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和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个人消费信贷担保抵押制度和及时通知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来促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需求,常熟

参考文献

[1]郭毅飞.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与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0(02).

[2]刘潇.浅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难点与对策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0(03).

[3]陈天一,李颖.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及防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05).

[4]林跃武,许大庆.国内商业银行八大信贷风险[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07).

[5]李佳佳,谭理.农村消费信贷供给与需求约束因素分析[J].时代金融,2011(11).

[6]李婷.消费信贷现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0).

[7]王落存.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及化解研究[J].金融经济,2012(24).

[8]刘洋.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下旬刊),2013(08).

[9]李婷.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现状以及风险防范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3(09).

我国银行消费信贷业务 篇5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浅析我国银行消费信贷业务

【摘要】:我国消费信贷业务随着国家的发展开始越来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但是随着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及其业务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反应出来,像体制不健全,银行自身管理薄弱,市场风险较大等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关键字】:消费信贷消费者信用体制风险

一、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现状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97年底,全国个人消费信贷规模仅有172亿元。近几年,随着政府以扩大内需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迅猛发展,业务范围也得到了较快的扩大,主要包括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留学贷款、个人旅游贷款、个人小额信用贷款等,其中住房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占了相当比重。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到2.2万亿元,比1997年增长128倍,其中住房贷款余额为1.84万亿元,占整个消费贷款余额的83.64%。

回顾我国国内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长期演进过程,形成了一种以国家权威来维持的纵向信用联系,即国有银行依托国家信誉大规模地吸引储蓄,并让这些储蓄中的绝大部分转换为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保证了体制内产出的持续增长和渐进性改革条件下的社会稳定,但是也严重抑制了个人消费信贷等金融业务的开展。从金融角度看,纵向信用联系的存在是有条件的;一方面居民储蓄必须保持一个较高且相对稳定的增长率。另一方面要存在一个垄断的金融体制;通过它把居民储蓄配置给国有企业,这是充分条件。然而,纵向信用联系的维系本身也有一个限度,就是国家对由这种信用联系所内生的国有银行不良债权和金融风险的最大承受能力。纵向信用联系在改革中的确立主要依靠的是高储蓄与高投资,而当这种高投资达到一定程度,边际效益变成零或负数时,风险就变大了。若国家试图继续维持这种信用联系,其结果必然是金融风险的累积和国家信誉的侵损。至2007年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0.11万亿元,同比增长15.2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7.77万亿元,同比增长16.42%,也就是说,银行从储户那里吸收的存款有12.34万亿没有贷出去,还有12.34万亿元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

二、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个人信用体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尚未完全货币化,收入来源多样化,透明度低,使得实际收入与名义收入差距很大。而且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只能表明当期情况,社会化保障程度不高的现实又使得未来预期支出变得不可测,很难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来确认未来的状况,因而贷款期越长,发生变故的几率越大。再加上现在社会部门间信息沟通共享渠道不畅,没有个人信用优、劣迹的记录,则无从判断借款人的资信程度,也没有个人破产的制度,这给许多信用意识薄弱的借款人留下了可乘之机,因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无法彻底解决。借款人的多头贷款、故意不还款或是恶意透支,在目前个人信用体制不健全的状况下,使得银行信息不对称,防范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

(二)商业银行自身管理薄弱

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业务经验和管理经验,缺乏完善的消费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通常,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纪录,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上从事消费信贷业务的人员紧、网点少,往往不能做到每笔贷款的审查都与借款人当面调查核对,加上一些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审查不严,难免有疏漏。同时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又跟不上,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三)银行授信品种不能满足各收入阶层人群的需要

目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品种单一,适用范围较小。尽管近年来我国消费信贷品种有所增加,但主要品种依然只有个人住房和汽车贷款,市场细分不够,不能满足不同收入层次、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的需要。加之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借款人不仅要提交大量个人资料,还要接受银行严格的调查审查,导致借款人借款成本增加,从而使银行减少了一部分潜在客户。

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品种还比较丰富, 主要包括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旅游贷款、个人小额信用贷款等,但是有些消费信贷品种在一些中小城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比如信用卡在一些大城市在一些大中型的商场、各类的超市基本达到了可以刷卡消费的水平,所以人们出行购物只需那一张卡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避免了随身携带现金可能发生的风险。但是在中小城市中刷卡消费还只能在特约商场才可以使用。这就使得个人信贷消费业务受到了局

限,丧失了一部分中低层收入的消费群体。

(四)消费者消费信贷意识淡薄

银行发展个人消费业务的基础是需要有大量的有效消费需求群体,因此,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消费心理及消费动机对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发展将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高,且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从而使得人们“今天攒钱明天用”的积累性消费观念难以转变,导致个人消费信贷观念淡薄。加之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新型消费意识还不占上风,消费倾向相对集中于改善住房条件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而使银行拓展新的消费领域还比较困难,响应者寥寥无几。

从消费动机看,借款人的消费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信用意识淡薄,违约现象还比较普遍,从而加大了银行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个别客户,还采取欺骗等非法手段,恶意套取银行消费贷款,或是编造虚假用途,把消费贷款移用于生产经营领域等,严重扰乱了银行消费信贷市场秩序,加重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风险。

(五)二级市场发展滞后,市场风险较大

由于我国抵押品二级市场发展的滞后而导致商业银行贷款的流动性不足从而产生了极大的流动性风险。一旦个人消费贷款发生不良风险, 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但是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现阶段,我国住房一、二级市场很不完善,政策上要求对大量非商品房产进行商业信贷支持,而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非商品房产抵押又无法进行过户转让,银行很难得到充分的处置权,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三、总结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尚属初级阶段,无论是消费规模,还是信贷品种,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蓬勃发展的趋势不容质疑。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来说,对提倡借钱消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观念。即使能够接受,也会在商业银行诸多的限制条件和烦琐的手续面前却步。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当前,商业银行在服务水准、贷款品种结构、规模信贷风险等方面,还需要完善,特别是社会信用的滞后,信用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制约了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

在信贷消费的潜在需求方面,我国居民将更多地通过信用卡的形式进行信贷消费,而信贷消费的规模将表现出小额、多次的特点,其内容则更趋于广泛,涉

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信贷消费的人群比例稳定上升。本论文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商业银行转变自身观念,把消费信贷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拓展和创新消费信贷方式;完善消费信贷相应的配套政策等方式来推动中国信贷消费的发展。同时,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改善资产的单一化和传统化,提高金融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领域与国际银行业的接轨。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可以为税收、金融和消费服务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敏,李杰.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分析2005.03.[2][3]李敏新,武剑.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2001.04

[4]杜平.影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探讨2006.04

美国的消费信贷体系及借鉴 篇6

一、消费信贷法规

(一)美国消费信贷法律体系的历史演变

美国有关消费信贷的立法是最先进、最完善的。《公信信贷法》是消费信贷法案中最早出台的法案,也是最根本的大法,它对贷方向消费者提供的信息披露(包括广告)内容、格式、语言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在它的基础上,1971年开始实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对信用报告代理机构征集信用信息和使用者使用信用信息的行为进行规范,防止信用报告代理机构和使用者超出适用范围滥用信用报告,同时赋予报告对象有核实征信内容等权利。其后为了解决信用卡结账纠纷的问题,美国国会在1974年专门出台了《公平信贷结账法》,确立了借贷双方在信用卡信贷市场上的互动关系,而后又出台了《电子资金转账法》以解决代币卡、ATM 卡、储值卡等其他电子付账工具在结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伴随着信用卡的日益普及,获得及使用信用卡逐渐成为一种基本权利,为了保障这一权力的公平实施,美国国会于1975年通过了《平等信贷机会法案》,禁止在审批信贷过程中由于种族、性别、国别、婚姻状况等因素产生的歧视。此外,1977年颁布的《社会再投资法案》也使银行业务不能避开那些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而1978年实施的《公平催收行为法》则是用于规范贷方或催收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为美国消费信贷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我国消费信贷法规建设的借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总体经济环境由供给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拉动逐步向需求拉动转变。自1998年央行出台消费信贷政策以来,我国的各类消费信贷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1999—2005年的年均增长率仍然达到了67.3%,特别是近两年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种类繁多的信用卡业务,信用卡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但我国相关的法律建设严重滞后,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并且当前,我国调整消费信贷的规范性文件层次较低,都是以行业规范的面目出现,没有上升到法律层次,缺乏法律约束力,难以有效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利于消费信贷的长远发展。

二、消费信贷机构

美国消费信贷的主要提供者有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储蓄机构、信用社以及非金融机构等。众多的消费信贷提供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授信机构通过高科技手段,使许多消费信贷决策可以在几秒内做出,较复杂的家庭资产抵押决策一般在几小时内就可做出,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商业银行。根据美联储统计,自1946年起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攫取了全美消费信用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截至2007年底,商业银行持有31.5%的总消费信用贷款。

财务公司。美国的财务公司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附属于大型企业的财务公司、由商业银行持有的财务公司以及独立的财务或私人贷款公司。比较著名的大型企业附属财务公司主要有:通用汽车承兑公司、克勤汽车信用公司、通用电器资本公司及福特汽车信用公司。其中,福特汽车信用公司和通用电器资本公司均属全美最大的信用卡提供者。

信用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由会员将各自的资金集中起来并以相对较低的利率相互提供贷款,贷款业务主要包括小汽车、卡车贷款,船只、娱乐、车辆贷款,助学贷款,住宅装修贷款,住宅权益贷款,住宅支票信用额度,首次住宅贷款和二次住宅贷款,寿险和伤残险信用,循环信用( 开放性) 等。

储蓄机构。在1980年之前,美国的储蓄机构和互助储蓄银行只允许将其小部分资产投放在消费贷款中,这一限制大大制约了储蓄机构的消费业务。随着法规监管的放松,储贷机构迅速成为消费信用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其市场份额从1979年底的3.7%达到了1987年和2005年的顶峰9.8%。不过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到了2007年,储蓄机构的市场份额又跌落至3.56%。

证券化资产组合。证券化资产组合就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融资,以最大化提高资产的流动性。目前美国3/4以上的汽车贷款靠发行资产证券提供。

此外,美国的一些非金融企业,诸如大型零售商、石油公司(加油站)等也可以通过发行信用卡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多元化的消费信贷机构不仅有效促进了市场竞争,也使消费者有更加充分的选择。

与美国相比,我国消费信贷的供给方面贷款主体单一。1998年,央行颁布的《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只允许经央行批准设立的商业银行和住房储蓄银行开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就汽车信贷来讲,我国开办汽车消费贷款业务的主要机构是国内商业银行,其贷款规模占整个市场的95%以上,而汽车集团财务公司等专业汽车金融机构的融资业务刚刚起步,业务量微乎其微。

三、消费信贷业务

在美国,消费信贷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的区分。狭义的消费信贷包括:个人信贷额度、无抵押个人贷款、个人资金周转贷款、房屋整修贷款、学生助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债务重组贷款、汽车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 广义的消费信贷除了上述类型外,还包括房地产抵押信贷。美国消费信贷品种丰富、全面、灵活,并且不断创新。特别是通过消费信贷证券化的作法使得消费信贷机构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提高流动性、增强盈利性和分散金融风险,进一步促进了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

尽管我国的消费信贷近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商业银行仍是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主要提供者,消费信贷业务所占比重很小。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占银行贷款额的比例还不到5%,而美国已经达到了60% 。并且消费信贷品种单一。贷款程序繁琐,利率机制比较僵化,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四、信用制度体系及风险管理

美国拥有专门的信用报告机构,主要有两种形式:消费信用报告机构及信用调查机构。消费信用报告机构拥有独立的计算机数据库,涵盖整个北美洲近1000万个信贷消费者的档案,保持着6亿以上的账目,资料库近10亿字节的资料,每天约有200万信用报告产生,接受上万起消费者查询。这种机构在美国主要有3家,即Experian信息服务公司、Trans联合公司及Equifax公司。信用调查机构主要提供包括消费者性格、声誉、生活方式及其他个人特征的调查性信用报告,其资料通常来自于面试调查和其他传统方式。

美国的消费信贷机构具有一套比较严密的风险管理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有效利用信用机构的个人信用资料,严格把好消费信贷入口关;二是充分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及时监测消费信贷资产质量;三是强调风险审核与风险组合控制,实现信贷管理的横向制约;四是重视信贷文化和风险控制文化的建立与培养,从业务拓展的源头控制风险;五是实行消费信贷的精细化管理,有针对性地防范各类风险;六是建立业务自我评估体系,对贷款风险进行预先警示;七是充分发挥信贷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从整体上把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八是讲究消费信贷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操作技巧,在具体操作程序上控制风险;九是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清收不良贷款。

与美国相比,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消费信贷具有贷款规模小、笔数多的特点,在国内个人和企业金融信用体系没有建立和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只能逐个审查借款人的收入信用状况,加上法律体系对失信者的惩戒机制不到位,贷款机构的风险管理成本很高。就我国汽车消费信贷来说,目前,银行和经销商的消费信贷业务主要依靠保险公司提供的信用保证保险来实现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信用调查往往流于形式。更为重要的是汽车属贬值型动产,折旧率高,易于隐匿和移动,作为抵押物品较难保全,加上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缓慢,回收车辆的处理变现困难,在目前国内汽车价格不断下调的情况下,贷款汽车的现实市值往往低于贷款余额,诱发消费者以车抵贷,逃避还款的情况。实际上,没有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无论怎么提高担保费率,都难以有效控制道德风险。

五、消费信贷过度发展的负面教训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相关制度建设和金融创新,美国消费信贷业务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在大幅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带动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信用膨胀和金融风险的积累。当前的金融危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消费信用过度膨胀的结果,值得我们从中汲取教训。

(一)在刺激居民消费的同时防止出现信用消费的过度膨胀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消费需求不断膨胀,无论房地产抵押贷款还是普通消费信贷增长都达到空前水平。以信用卡为例,债务总额从1980年代的548亿美元增加到近年的8000多亿美元,占个人收入比重从2.7%提高到8.9%。同时,美国家庭储蓄率一路下滑,从10%降到近年的负值。长期的过度消费和债务积累使得美国经济增长逐渐偏离了可持续的轨道。

(二)在鼓励消费信贷金融创新的同时注意防范金融风险

依据美国的发展经验,消费信贷业务一般具有3—8年的风险滞后期。经济景气时,资产价格上涨的财富效应和普遍的乐观情绪,使人们更容易忽视风险,消费信贷业务快速膨胀和大规模消费债务证券化往往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快速积累和扩散。一旦经济进入景气下行周期,资产价格下降、失业率上升,会明显缩减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经济繁荣期积累的高负债导致的巨大市场风险,容易引发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可见,我们在关注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要加强对消费信贷的风险控制,防止其对资本市场的巨大冲击。

美国消费信贷实证研究 篇7

二战后, 信用消费成为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五十年代中期至今, 美国消费信贷一直呈现高速增长势头。消费信贷不仅支撑着许多“支柱”产业, 还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那些没有太多收入的美国人和有钱人一样购买相同的商品, 使他们可以像有钱人那样生活。美国拥有稳定的经济系统、完善的法律机制以及发达的科学技术, 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使它成为世界上消费信贷最发达的国家。

由于文化影响美国借贷消费占消费总量的百分比要比我国的数据大很多, 这是因为美国人民借贷消费的意识相比较我国乃至全世界都要更强, 这使得消费信贷对于美国经济的中四架马车中最重要的消费一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模型建立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的基本理念是:预测一个现象的未来变化时, 用该现象的过去来预测未来, 即通过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揭示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并将这种规律延伸到未来, 从而对该现象的未来做出预测。

1、ARMA模型

AR模型 (自回归模型) 和MA模型 (滑动平均模型) 组合, 便构成了用于描述平稳随机过程的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MA, ARMA模型建立的基础是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也就是说, 在研究的时间范围内研究对象受到的影响因素必须是相同的。若所给的序列并非稳定列, 则必须对所给的序列做预处理, 使其平稳化, 然后用ARMA模型建模。具体建模流程如下:

(1) 序列的预处理, 判断该序列是否为平稳非随机序列。若为非平稳序列, 需对该序列进行处理使其符合ARMA模型建模的条件, 即处理后的序列是平稳的。

(2) 计算观察值序列的样本自相关系数和样本偏自相关系数的值。

(3) 根据样本自相关系数和样本偏自相关系数初步判断p、q值, 并选择较优的几个组合进行模拟, 最后通过AIC或者BIC选择一个最恰当模型的估计模型中的未知参数。

(4) 对模型进行检验, 观其是否有效。

(5) 利用拟合的模型对未来指数进行预测。

2、ARCH模型

ARCH模型由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罗伯特·恩格尔 (Engle) 教授1982年在《计量经济学》杂志 (Econometrica) 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此后在计量经济领域中得到迅速发展。

所谓ARCH模型, 按照英文直译是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粗略地说, 该模型将当前一切可利用信息作为条件, 并采用某种自回归形式来刻划方差的变异, 对于一个时间序列而言, 在不同时刻可利用的信息不同, 而相应的条件方差也不同, 利用ARCH模型, 可以刻划出随时间而变异的条件方差。

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 ARCH模型在近十几年里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 已被广泛地用于验证金融理论中的规律描述以及金融市场的预测和决策。

ARCH模型是获得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计量经济学成果之一。被认为是最集中反映了方差变化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数据时间序列分析的模型。ARCH模型是过去20年内金融计量学发展中最重大的创新。目前所有的波动率模型中, ARCH类模型无论从理论研究的深度还是从实证运用的广泛性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

ARCH模型的基本思想是指在以前信息集下, 某一时刻一个噪声的发生是服从正态分布。该正态分布的均值为零, 方差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量 (即为条件异方差) 。并且这个随时间变化的方差是过去有限项噪声值平方的线性组合 (即为自回归) 。这样就构成了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

如果误差项的平方服从AR (q) 过程, 则称上述模型是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简记为ARCH模型。ARCH模型通常对主体模型的随机扰动项进行建模分析。以便充分的提取残差中的信息, 使得最终的模型残差成为白噪声序列。

从上面的模型中可以看出, 由于现在时刻噪声的方差是过去有限项噪声值平方的回归, 也就是说噪声的波动具有一定的记忆性, 因此, 如果在以前时刻噪声的方差变大, 那么在此刻噪声的方差往往也跟着变大;如果在以前时刻噪声的方差变小, 那么在此刻噪声的方差往往也跟着变小。体现到期货市场, 那就是如果前一阶段期货合约价格波动变大, 那么在此刻市场价格波动也往往较大, 反之亦然。这就是ARCH模型所具有描述波动的集群性的特性, 由此也决定它的无条件分布是一个尖峰胖尾的分布。

3、VAR模型

1980年Sims提出向量自回归模型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这种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 它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 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项进行回归, 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

因VAR模型中每个方程的右侧只含有内生变量的滞后项, 他们与残差项是渐近不相关的, 所以可以用OLS法依次估计每一个方程, 得到的参数估计量都具有一致性。

三、实证数据说明

笔者选取美国1959年1月到2010年2月间的消费信贷月度数据。首先对数据取自然对数后进行差分, 可以得到ACF和PACF函数的图像, 可以看到ACF函数有明显的季节性, PACF函数也较快地递减趋于0。因此预计数据不是很符合ARMA (p, q) 模型。

四、实证结果

1、单位根检验

我们认为可能有其他原因影响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 于是引入M2的数据。对两组数据做单位根检验, 可以看到数据是一阶平稳的, 可以利用VAR模型进行估计。

2、消费信贷ARMA模型试验

用不同p和q组合的模型对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p取1或者2, q取1或者2时, 所有模型的都较好地通过了Q检验, AIC和SBC的拟合度检验结果差异不大。其中ARMA (1, 1) 和ARMA (1, 2) 模型的参数估计接近1, 故可能存在单位根。ARMA (2, 2) 模型的参数显著性检验未能通过。经过比较最终选择了加入季度的ARMA (1, (1, 4) ) , 其所有参数都显著不为0, 其他检验的效果也相对较好, 但是也不是最好。

3、ARCH效应检验

对于ARMA (1, (1, 4) ) 方程的残差, 则可以用平方序列来检验条件异方差性, 即所谓的ARCH效应。检验结果说明残差序列存在ARCH (5) 效应。做ARCH及GARCH模型实证分析。由于多个模型通过了个项指标的检验, 我们主要以AIC、SBC最小的原则确定最优拟合模型, 通过比较我们选择ARMA (1, (1, 4) ) -GARCH (1, 4) 模型。

五、结论与分析

本文本文利用ARMA及GARCH族模型对消费信贷量进行了有效的拟合, 结果说明货币供应量和消费信贷存在数据上的因果关系, 即货币供应增加, 消费信贷增加, 反过来, 消费信贷增加, 会使货币供应量增加。由于多个模型通过了个项指标的检验, 我们主要以AIC、SBC最小的原则确定最优拟合模型, 通过比较我们选择ARMA (1, (1, 4) ) -GARCH (1, 4) 模型。

参考文献

[1]Walter Enders.应用计量经济学[M].杜江谢志超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居民消费信贷 篇8

1 现状

因现状和观念等多种因素,我区辖内农村消费信贷业务一直未开展,但自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2日颁布的《关于开展个消费信贷指导意见》发布以来,我区的消费信贷业务及产品从无到有,到现在并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速度缓慢。就拿我市来说,相继开展的有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婚丧贷款、助学贷款、医疗贷款等等,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讲,农民对消费信贷资金是急需的。

1.1 住房消费信贷

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把建房作为家庭的重大消费投资,主要原因在于:(1)因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有的还是几代同堂,他们急需建房。(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需求档次也相应提高,同时农村还存在着相互攀比风,你房好,我比你更好,比你更多,比你更高,所以导致有房的也需建房。(3)随着人口的增长,农村宅地面积也日益减少,有的农民考虑子孙后代的将来,而抢占地皮也建房。这些农民在建房或购买住房时,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的困难,他们十分希望得到这方面的扶持。

1.2 教育消费信贷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的推进,而抚州又是临川才子之乡,农村不少青年学生得以进入中高等院校深造,就当前农民的收入难以支付子女学费和学校生活费,而农民“望子成龙”的心理,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子女完成学业,所以说这已成为农村消费信贷的新热点。

1.3 耐用品消费信贷

中国农民是占绝大多数。农村是最有希望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耐用品的需求将向高档次、多样化发展。由于农民的农副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十分需要短期的消费信贷,以解燃眉之急。

2 原因

从现实看来,农村市场集中了很大的消费群体,而农村消费信贷却发展迟缓,原因有消费者方面,也有金融机构方面,都存在着制约发展的因素。

2.1 意识落实,受制于思维

农民缺少信贷意识,有的甚至不知道有这样的机构,即使有信贷的想法,他们认为要找人、找关系,没有必要。所以,农民用于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的超前消费,大多数习惯于向亲友借贷为主。且受传统观念约束,农民信贷消费的心理底线难以突破。勤俭持家的传统观念在大部分农民心中根深蒂固,借钱是迫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更有人认为从银行借债消费是“寅吃卯粮”,有悖于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农民从心理上还难以接受“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信贷消费这一新型的消费模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尚待时日,加之收入水平制约,借钱的动力明显不足。

2.2 收入较低,受制于硬性支出

农民收入偏低,总体承债能力偏低,也影响了消费信贷增长。调查资料表明,近两年惠农政策虽然使农民收入得到了一定的增长,但收入总体水平还是偏低,而农村市场需求旺盛,但购买力不足,导致整体消费水平偏低。农民的收入是有季节性的,而他们每天早上一开门就要面对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开支据,对一个四口之家普通农户的典型调查,年人均收入3300元左右。不考虑非正常因素,年人均支出3000元左右,收支相抵略有节余。就拿总的来说,农民的总收入,除去一些硬性支出,一年下来结余不了几个钱,所以说,农民收入不高,还款没有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发展。

2.3 用权金融服务不到位,制约着业务开展

农村信贷资金总量不足。近年来,受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商业银行基本上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一切农村的信贷业务全部在信用社一家,加之邮政储蓄在农村设立机构挖走大量的农村信贷资金,再加之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不高,亏损严重的局面,致使信贷资金总量不足,影响了消费信贷资金的注入。并且金融部门的贷款手续繁琐,贷款门槛偏高,存在“亲富疏贫”的现象,消费者贷款难。由于我市消费信贷刚刚起步,消费信贷业务的许多配套机制还不完善,不能为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致使金融机构在发放消费信贷时往往十分谨慎,要求的手续比较繁琐,条件严格,在贷款的期限、利率、品种等方面与人们预期有较大差距。这也是令许多农民望而却步的原因。

3 建议

3.1 加强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转变消费观念,增强消费意识

正确引导广大农民消费者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存钱消费与贷款消费、即期消费与长远消费的关系,树立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以推动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水准、消费规模的扩大,从而促进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3.2 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消费市场购买力

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加才能形成农村消费市场购买力,收入越多,购买力越大,农民才会有条件实现更多的购买欲望。为此,一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二要积极拓展农民增产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三要严格控制不合理收费,确实减轻农民负担。

3.3 适应农村需求,增加消费信贷产品种类,启动农村市场

根据农村消费趋势和农户消费心理,不断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一是大力发展住房消费信贷,解决农民改善居住等的资金需求;二是针对农村实际,增加农机消费信贷、生产消费信贷、医疗消费信贷、教育消费信贷等业务,为农民合理需求提供资金保障。

因此,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应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意识,积极开展消费信贷业务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居民消费信贷 篇9

幸福是什么?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在《经济学》一书中从经济学角度给出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该公式说明, 幸福程度与效用成正比, 与欲望成反比。效用一定, 欲望越小, 或欲望一定, 效用越大, 人们感到越幸福。因此,幸福取决于效用与欲望的相对大小,获取幸福的途径有两条:增加效用或减少欲望。经济学利用实证数据分析收入对幸福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伊斯特林(Easterlin)在1974年发表的《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伊斯特林悖论”,即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时候,收入与快乐之间关联度较高,但是当收入超过一定水平后,这种相关性就会弱化甚至消失。除此之外,经济学还试图研究其他影响幸福的因素,如结婚与否、是否是独生子女、学生干部等。

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关注民生,注重提升人民幸福感受。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那么,从消费角度来看,什么样的消费才是幸福的消费?立足于幸福的消费初衷,居民消费时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家电为例,从幸福的视角分析安徽省居民的消费情况,以期更深入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完善居民消费模式,提高居民的幸福水平。

1 实证分析

1.1 研究对象及过程

1.1.1 调查对象

在安徽合肥、六安、滁州等地区随机抽取了479户城乡居民进行调查,并对典型个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完成有效问卷343份、访谈记录15份。本次调查中,男性占总样本的56.3%,女性占43.7%。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26人,占7.6%;20至30岁的有111人,占32.4%,所占比重最大;30至40岁的有62人,占18.1%;40至50岁的有92人,占26.8%;50岁以上的有52人,占15.2%。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其以下的占17.6%,初中及高中的占49.4%,大专及其以上占33.3%。家庭人口为有3~6人占到85%以上;家庭年收入为10000元以下的占总样本12.4%,10, 000至50, 000元的占71.2%,50, 000至80, 000元的占9.4%,80, 000元以上的占7.0%。

1.1.2 调查过程

根据幸福经济学理论和居民消费理论设计了“安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调查问卷,其内容包括家庭信息、消费现状、消费心理及消费预测等多个方面。经过培训,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调查团队深入安徽合肥、六安、滁州等地选取343名居民进行实证调查。调查过程中,对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当场发放问卷由居民自己填答并及时回收,对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居民由调查人员逐一口述每个项目及选项,被试做出口头选择后,再由调查人员帮助填写答案,最后利用SPSS11.0对343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 研究结果

1.2.1 幸福消费理念分析

根据幸福方程式,当效用和欲望的比例达到最优时,个人幸福感达到最大。对众多居民来说,适度消费是适当、合理的消费, 其消费数量和质量通常能达到个人欲望和实际购买力的平衡,消费行为带来的效用和个人被满足的欲望形成的比例在此平衡上容易达到最优。因此在通常情况下,适度消费能给居民带来最大化的效用,即最大化的幸福感。在对消费理念的调查中,选择适度消费、保守消费、超前消费的被试分别占78.1%、19.3%、2.6%。大多数居民的消费偏好受传统理念和客观经济水平的影响,无法接受超前消费,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反对滞后消费。居民在长期的消费实践中形成了适度消费的偏好,认为其最符合自己家庭消费的实际,也最能满足自身消费欲望,达到了客观实际情况下的最大效用。

1.2.2 幸福消费动机分析

1) 内部诱导因素分析

(1)物质基础动机

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来说,相同消费所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因而消费产生的幸福感也会不同。以购买促销产品为例,居民对待促销产品的态度不一。图1所示,居民对促销产品需求量上,中等收入水平的较大,高收入和低收入的较小,其中高收入的需求量最小,基本无需求。一般而言,促销产品能使居民在收入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实现效用最大化,获得较强幸福感,因此中等收入水平的居民愿意购买促销产品,且需求量较大。而对于低收入的居民来说,促销产品不一定是必需品,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可能无力购买;对高收入的居民来说,购买促销产品所带来的幸福感边际递减,这部分居民对产品的外观、档次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为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可能会放弃对促销产品的购买。

(2)情感需要动机

消费行为由居民的物质基础动机和情感需要动机共同促成。居民的情感需要因人而异,产品能否满足差异化的个人情感需要,是影响居民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如图2所示,在购置家电的幸福感来源的问题上,认为幸福感来源于使用需要满足的居民占67.8%,家电质量、服务好的占16.7%,和谐家庭氛围的占13.7%,获得同事友人赞扬羡慕的占1.8%。数据表明,只有满足居民差异化的情感需要才能使其产生最满意的幸福感。

(3)特殊需要动机

居民消费过程中除了考虑物质基础与情感需要外,有时还追求某些特殊的需要。攀比和炫耀消费动机作为较为常见的特殊需要动机,通常是为了保持相较于外界的优越感。对少部分居民而言,能满足其攀比和炫耀的心理会使他们获得较大的心理满足。

攀比和炫耀心理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图3所示,选择较小和非常小的分别占34.7%和20.7%,而选择非常大和较大的仅占2.9%和11.7%。这说明绝大多数居民是理性人,宁愿退而求其次也不愿消费超出自己能力承受范围的产品。但对于少部分居民来说,奢侈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异化为一种地位象征。由于职业需要、工作环境影响或其他原因,他们认为必须消费一部分高端或奢侈品来维护自己的外在形象,对他们来说消费奢侈品会产生更大效用,别人的赞誉比实用品更能带来幸福感。

2)外部刺激因素分析

(1)产品本身的影响

消费行为决策主要根据产品自身的特征。家电等耐用品具有单位价值高、购买频率低、使用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居民消费时会衡量产品能否最大化满足自身需求。表1数据显示,居民消费受价格、品牌、质量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从影响程度来看,选择价格、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影响大的居民所占比例都超过50%,其中认为质量影响大的占85.9%,而广告和促销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这说明了居民最看重产品的质量,其次品牌、售后服务、价格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是受产品整体影响的结果,不局限于产品的某一特征,综合满意才能最大限度的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

(2)相关群体分析

人们通常会根据心理距离远近将周围的群体从影响最大到最小依次分类,然后选取影响最大群体的意见,结合与自己相似或期望达到的人为参照点去评估一个结果。表2数据显示,在影响居民消费的相关群体中,家人占73.6%,亲戚占8.7%,朋友、同事、同学分别占7.8%、3.6%、1.5%,另外有钱人、明星、专家等相关群体共占2.1%。可见人们消费时通常参照与自己心理距离最近的家人亲友的意见,结合与自己相似或接近的群体习惯做出决策,此类消费评估的结果多为积极的幸福体验,有利于消费幸福感的增加。

(3)优惠政策影响

当居民产生消费欲望时,如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作为外部刺激,居民通常容易迅速做出消费决定并因此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目前国家为刺激消费,特别是农村市场的消费,实施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优惠政策。研究发现虽然这些政策会影响消费,但是居民普遍认为其具体实施效果一般。在对“家电下乡”政策的态度上,34.2%的居民认为影响一般,49.7%的居民认为影响较小;在对“以旧换新”政策的态度上,31.2%的居民认为影响一般,51.0%的居民认为影响较小。由此可见,居民希望政策能给自己的消费带来优惠,从而获得额外的幸福附加值。但实际上政策带来的满足度较低,政府需要更贴近实际地为居民考虑,从多方面权衡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切实满足居民的消费欲望。

1.2.3 追求幸福消费的顾虑

由于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当幸福消费的目标不能最大限度满足自身欲望时,居民通常会退而求其次来规避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居民产生顾虑,从而在消费过程中限制或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幸福感。表2数据说明,居民在购买家电产品中的确存在一些顾虑因素,而最为主要的是家电产品的自身问题,其比例占总比重的38.9%。担心市场价格降低和家电政策变化为第二和第三大影响因素。同时调查也发现仍有部分居民存在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顾虑。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居民消除这些顾虑,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居民放心消费。

2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安徽省343份有效问卷的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及相应建议:

2.1 适度消费为主,适当鼓励超前消费。

适度消费是中国目前的主流消费理念,它倡导过一种理性的、合宜的物质生活,人们在这种消费方式下能获得欲望的满足与消费的平衡。但由于经济危机影响,中国需要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适当鼓励超前消费,制定相应政策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而使中国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2.2 消费需求多样,多层次开发产品才能满足居民幸福消费的不同需要。

幸福感受内部诱导因素与外部刺激因素的影响。由于物质基础、情感需要、相关群体等方面的差异,居民对幸福消费的目标定位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层次的需要,只有针对居民不同需要开发不同层次的产品,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2.3 政府应改善客观消费环境,深入贯彻并适时调整优惠政策,增加居民消费的幸福附加值。

社会保障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大环境问题会遏制居民消费欲望,影响居民的幸福程度,政府应采取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对产品的监督等措施,从多方面对其进行调整从而造福于民。对于优惠于民的政策要贴近实际、适时调整,以适应人们时刻变化的需要。

摘要:消费的本质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 给人一种幸福美满的感受。本研究在安徽合肥、六安、滁州等地选取343名居民进行实证调查, 从幸福度视角研究居民的消费行为, 分析居民的消费理念、消费动机以及消费顾虑等内容,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幸福,居民,消费行为,家电

参考文献

[1]郜燕群.经济学视角下“幸福方程式”的理解[J].市场论坛, 2010 (3) :88-89.

[2]顾明毅.论幸福对微观经济学效用最大化法则的修正[J].经济问题, 2009 (9) :20-23.

[3]王国聘, 郭兆红.构建面向节约型社会的消费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3) :9-12.

[4]邹陆林.和谐社会构建之消费伦理[J].企业家天地, 2010 (2) :153-155.

[5]苗元江.影响幸福感的诸因素[J].社会阅览, 2004 (4) :20-23.

[6]张映芹, 魏鹏.幸福经济学的发展轨迹探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0 (3) :183-188.

[7]陈景秋, 唐宁玉, 王方华, C.K.Hsee.从幸福学角度对和谐消费的阐释[J].心理科学进展, 2010:1081-1085.

[8]王芳, 陈福国.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6) :575-576.

[9]陈都.简论幸福消费[J].科技信息, 2008:57-58.

[10]左学金.幸福和幸福经济学[J].江西社会科学, 2007 (3) :8-12.

重卡消费信贷缘何步履维艰 篇10

卡车企业:一直在完善金融政策

对重卡营销而言, 金融支持政策能让现金不足的客户买到车,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车销量, 提升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显然, 这么重要的营销手段, 各家重卡企业都不会放过。

记者了解到, 中国重汽很早就成立了自己的金融服务公司。东风商用车公司也已“借力”东风汽车公司的财务公司, 来开展卡车用户消费信贷业务。

“如果用户买车现金不够的话, 可以在当地的重汽4S店申请相应的金融支持, 然后由经销商对其运输业务进行一定的审查。如果业务稳定的话, 经销商就会把他的申请上报到重汽金融服务公司, 给予他一定的金融支持。”重汽市场部一位负责人如是告诉记者, “一开始的时候, 重汽也是与某些银行签订协议, 让他们对我们的用户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但这样对我们来说缺少主动性和灵活性, 因此, 现在重汽很少做这项金融服务项目了。”

据陕汽市场部一位负责人介绍, 目前陕汽虽然没有自己的金融服务公司, 但也建立了相应的金融服务部。“陕汽的金融业务一直在做, 而且有特定的服务模式。我们是站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角度, 在尽量确保风险的情况下, 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便利, 帮助用户实现梦想。”

同样, 致力于打造中国高端重卡的华菱, 也在逐渐完善金融服务系统。

“我们企业不针对单个散户做信贷业务, 而是跟银行签订总对总的协议, 推动经销商跟当地的银行 (也即跟华菱签订总对总协议银行的当地分行或支行) 进行合作, 为经销商提供按揭和其他方面的服务。也有的经销商在当地有较强实力, 自己跟当地银行进行消费信贷合作。”华菱重卡市场部陈会松如是说道。

重卡经销商:多数人还是现金购车

照理来说, 重卡消费属于大宗现金交易, 使用银行按揭、金融租赁能更好的带动用户购车的积极性, 促进重卡销量的提升, 然而记者通过对一线重卡经销商的采访发现, 多数用户还是在使用现金购车。

“用消费信贷购车的不多, 大多数人还是使用现金购车。”来自山西临汾的陈经理如是告诉记者。据他介绍, 他所在公司主要经销陕汽重卡, 厂家给了他一定的前置购车比例和一定的融资比例, 虽然对销售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现在大部分的客户还是选择现金购车。

上海联东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的卡车经销商, 主要销售东风卡车, 并销售解放、福田、江淮等其他品牌的卡车。据其经理沈永宏介绍, 选择消费信贷购车的人同样也不是很多, “现金购车要占一大部分, 所以年前国家一系列金融政策的变动对我们卡车销售的影响较小, 但是对银行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据我了解, 好像上海这边有几家银行已经暂时停止了个人购小轿车的消费信贷。”

来自河南的重卡经销商杨经理也告诉记者, 当地选择消费信贷购车的用户也不是很多。杨经理解释说, 来他那里买车的人很多都不是第一次来的用户, 换句话说, 好多人是来换车的, “他之所以想换车, 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旧车消耗日益严重,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通过几年的跑运输, 积攒了一定资金, 尽管这笔钱很可能不够买一台新车, 但是相比跟银行借钱, 他们宁愿从亲戚、朋友那里去借。”

业内人士:消费主体收入偏低是关键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 尽管企业一直在推动购车相关的金融服务, 但到了用户那里, 真正买账的人并不多, 他们依旧在使用现金购买车辆。也就是说, 目前在重卡领域, 购车方式还处于原始阶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消费主体主要是低收入者, 这是重卡市场金融服务步履维艰的关键。”一位业内专家如是告诉记者。据他分析, 目前的中国卡车市场, 购买卡车的人大部分还是低收入者, 比如他们中许多人都来自农村, 购买卡车主要是希望通过跑运输来改变自己的收入状况。“也就是这样一部分人, 他们在购车之前都没有稳定的工作, 收入来源很少, 他们没有一定的个人信用, 银行是不会一下子贷款那么多给他们的, 因此他们要买车, 只有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这正是目前为什么重卡购车依然那么多人使用现金的主要原因。”

消费信贷发展中的风险防范 篇11

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是启而不动,与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全国个人消费性贷款在全国贷款总额中所占份额仅为2%左右,其中主要还是个人住房贷款,其他消费信贷比重微乎其微。而发达国家个人消费贷款占全部贷款中的比重高达20%。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约消费主体消费习惯与偏好方面的原因,也有金融机构方面的因素。

从消费主体来讲,首先,传统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居民对于“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消费信贷方式还难以接受。据统计,80%的人认为没有必要申请贷款。

其次,整体收入水平偏低限制居民消费。过低的收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导致消费信心不足,消费信贷业务无法开展。

其三,资金积累不够,社会保障无力,居民不敢消费。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发生了变化,由企业对职工生老病死一包到底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其四,市场不景气,居民不愿消费。消费者受买涨不买落思想的影响,持币待购,希望物价进一步地跌下去,而始终不愿积极消费。

从金融机构自身来讲,主要是缺乏完善的信贷风险约束机制。一是我国现阶段缺乏有效的个人消费信贷担保制度。二是缺乏信用风险的规避和转移机制。三是与消费信贷相配套的保险体系还未形成,贷款银行的信贷风险缺乏转移渠道。

消费信贷中的风险防范问题

上文已经提到,风险防范问题是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启动消费信贷市场的过程中,我国目前面临的最大瓶颈是缺乏个人信用制度,消费信贷市场难以突破信用瓶颈。个人信用制度是整个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信用档案涉及自然人的身份证明和个人社会档案、个人银行账户和个人收入来源、个人可支配的用于抵押的资产等内容。没有个人信用制度,个人难以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活跃的参与主体,国家也难以有效地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来提高最终消费增长率和贡献率。

在美国,消费信贷之所以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消费方式,是因为有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和周密完备的信用网络,借助于先进的管理手段,建立了一整套信用消费管理体系。银行和商家通过网络可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信用情况,因而能够迅速地确定能否向消费者提供贷款。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资信的征询方式比较落后,一般仅凭居民身份证、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由于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讯的有效手段,银行基本采信于借款人自报及其工作单位的证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情况、社会活动表现、甚至违法前科都没有正常的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与征询,因而借款人的信用及其它债务情况难以详知。商业银行虽然通过信用卡制度建立了持卡人信用制度,并积累了许多持卡人的信用资料,但目前在发放消费信贷过程中没有真正利用这些有效资源。我国没有专门的机构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缺乏有关个人信用的基础资料,个人信用档案基本属于空白,没有对自然人的身份、个人账户、收入来源、个人可用于抵押的资产以及过去的信用状况等情况进行记录和评定的制度安排。同时我国还没有实行家庭财产登记制,个人和家庭没有资产负债表,“信用”没有证据。缺少对个人资信状况的专业信用认定机构,即使是发生借贷关系较多的国有商业银行也对个人及企业的信用缺少规范系统的记载,银行间互不沟通,无法对个人信用做出完整的判断,因而多头骗贷、恶意透支、逃套外汇、悬废债务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其实,一言以蔽之,消费信贷其实就是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博弈。由于消费者的个人信用问题,导致纳什均衡点的缺失,所以风险防范的重点在于建立有效的个人信用制度,以此来保证银行的利益。以个人信用制度为核心的消费信贷制度体系就可以利用声誉在契约自动实施中的作用消除制约消费信贷发展的信息障碍。通过个人信用制度,银行可以便利地搜寻到有关消费者的个人信用信息,酌情决定是否给予贷款、是否给予优惠,以及是否要密切关注其信用活动,乃至于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同时,消费者为获得长期利益,也会建立和爱护自己的良好信用。

促进消费信贷发展的建议对策

近年来,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取得的长足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而这就需要从我国当前经济实际出发,在不断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基础上,从个人资信、信贷法律及其他配套措施着手,不断提高和完善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具体的措施如下:

1、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的当前收入水平及其收入预期,尤其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他们借贷消费的能力和信心。我国近年来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呈现出扩大趋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各项改革措施地相继推出,广大中低收入者收入预期的下降和支出预期的增加,使得他们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不断增强,消费支出更加谨慎。因而只有不断增加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强对他们的各项保障措施和保障力度,才能解除这部分居民借贷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负债消费的承受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他们进行借贷消费的教育宣传力度,改变他们传统的消费观念,通过消费的“示范效应”来实现借贷消费的良性发展。

2、以降低消费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为目标,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及风险预警系统,降低信贷消费双方的风险。降低信贷消费双方的不对称信息是保证消费信贷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因而建立完善的个人资信档案登记机制、严密而灵敏的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管理及转嫁系统以及透明的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在当前就显得尤其重要。以银行存款实名制为基础,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居民实际的消费信贷报告机构,建立涵盖面广泛的个人信贷档案数据库,联合工作单位及工商、税务、法院、公安等职能部门,将个人及家庭收入、购买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情况、参加保险、缴纳税收等方面的个人信用信息采集进来,建立全面、翔实的个人电子档案。同时开发运用个人信用警示系统,降低信贷风险。

3、建立健全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在我国当前阶段,应尽快加强与消费信贷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一方面从贷款利率的标示方式、有关信息的批露、贷款、收款行为等各个方面规范贷款机构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对进行借贷行为的消费者做出义务上的明确约束,从而使信贷消费双方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为消费信贷市场的规范发展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4、 加强信用担保/保险等消费信贷配套措施的建设,降低消费信贷的风险。在贷款额度较大的消费信贷业务中(如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公司往往对消费者的条件要求过高,收费也很高,广大中、低收入消费者很难获得保险保障,从而使得他们信贷消费增加了难度。这就需要政府直接介入,充当中、低收入消费者申请贷款的信用保险/担保人,最大限度地完善消费信贷市场。

5、改进央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既要有利于控制信贷风险,也要有助于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合理确定各季度之间贷款均衡投放的比例和长短期贷款的比例,避免突击放贷;适当调低超额储备金利率,促进商业银行积极放贷,支持经济发展。改进银行信贷资金投向,有效扩大国内需求。银行的资金应从国有大企业逐步转向中小企业与个人,着重发放短期贷款,控制中长期贷款数量,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另外,还要丰富贷款种类,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信贷服务。

6、健全消费信贷中介服务机构。一是由国家设立专门的抵押贷款担保机构,主要为中低收入者的信用消费提供担保,其行为带有一定的政策性,目的是鼓励和刺激消费。二是完善商业保险制度,促使众多的保险公司和民间担保公司为信用消费提供保险与担保,分担风险。三是设立耐用消费品拍卖公司以及房屋置换公司、房屋租赁公司等,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本息,银行可以收回贷款所对应的消费品和住房,由拍卖公司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处理或通过置换公司、租赁公司进行置换、转为租赁等,促使抵押品迅速变现,降低个人消费信贷风险。

总之,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做好风险防范工作是今后消费信贷发展的必然方向。

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与风险防范 篇12

消费信贷种类少, 规模小。我国消费信贷品种单一, 推广力度还不够, 有些创新的消费信贷业务难以深入人心。个人消费信贷在我国主要集中于中部、东部等发达地区, 而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发展较慢, 这又导致了消费信贷地域分布不均。我国消费信贷的主要客户群是那些中高收入的阶层, 其他阶层贷款较少。由于我国居民受到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特别在老一辈人心中, 负债消费是他们万万不能接受的。这就使得消费信贷不能深入人心, 受不到大众的接纳, 而形成对象单一的局面。

二、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问题及风险分析

1. 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内部问题

首先, 个人资信难查是个人消费贷款最大的障碍。由于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不完整, 中小城市的征信体系尤为不完善使得银行对借款人真实的个人资信情况不能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 从而无法对风险作出评估并加以防范。其次, 银行对专门从事消费信贷的人员培训不足, 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 消费信贷业务针对性不强,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我国消费信贷的高速发展。再次, 我国信用卡市场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信用卡种类繁多, 功能却比较单一;信用卡跨行异地使用功能不稳定, 在交易过程中经常出错, 出现问题银行的解决速度较慢;为了规避风险, 银行对信用卡的有些功能进行了限制等。

2. 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外部问题

首先,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关于信贷的法律规章制度, 也没有建立关于破产和担保方面的法律。因此, 我国制定与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规范及防范风险的制度是刻不容缓的。其次, 个人征信体系的不完善让我国消费信贷举步维艰, 消费信贷能在国外发达国家得到良好可持续的发展, 归根结底还是个人征信体系比较完整, 人们普遍重视信用问题, 在国外如果一个人信用记录不良, 那么想做成任何事情都是不现实的。在我国并没有完整的征信体系, 导致人们在个人信用方面意识薄弱, 逃债、赖债的现象比比皆是, 守信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 所以我国银行为了减少风险, 只能增加复杂的资信审核程序。

3.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中的风险分析

在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的风险, 如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风险等等。在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中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尤为突出。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 是指借款方违约不履行贷款合同, 无力偿还或拒绝偿还债务的风险, 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它是消费信贷风险的主要类型。这是由于我国个人征信系统不够完善, 银行难以对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 缺乏调查和征询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而造成的。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或各类交易应当遵守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消费信贷法, 这就使得我国消费信贷在业务拓展和开展的过程中倍受阻挠。同时消费信贷二级市场也显得难以运转, 银行不能通过二级市场分散风险, 使大多风险聚集在银行导致银行惜贷, 不仅影响我国消费信贷的长远发展还可能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及加强风险防范的措施

1. 完善我国消费信贷的法制体系

首先, 制定一套法律法规, 协调消费者、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调整以信用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普通消费信贷, 还应包括房贷、车贷等特种消费形式。该法不仅有必要确保消费者的知悉权, 还要对消费信贷的各个方面予以明确规定。

其次, 担保制度必须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担保制度的滞后是影响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必须对这些滞后的部分进行及时、相应地修改和完善, 填补空白的部分。比如适当的放松保证人的审核, 完善保证物、抵押物的收回程序, 一定要从制度上确保银行的合法利益。

再次, 个人破产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师夷长技”学习外国的经验, 建立相关制度保障破产人一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基本生活需要。完善我国个人破产制度不仅可以使个人信用制度得以完善,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还可以避免借款人的恶意信用欺诈行为。

2.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发展

提高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创新能力, 培训专业信贷人员并鼓励他们建立消费信贷营销意识, 针对不同商品和不同消费者阶层设计、推出更多的消费信贷业务, 使消费信贷与其他业务相结合, 相互促进发展业务, 为消费者提供最为周到的服务。其次, 消费信贷的品种不能相互孤立, 产品在设计和推广时, 要让各种消费贷款的推广和各种信用卡结合起来为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服务, 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上开拓、创新, 为客户提供最完美的服务。

各商业银行应大力加强消费信贷的宣传力度, 使消费者了解消费信贷带来的好处。由于受到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观还比较落后, 他们还不是很认可负债消费, 所以对消费信贷的需求明显不足, 这就使得消费信贷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而在美国, 每每新产品出世之时, 银行的信贷工作人员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和消费者面对面的机会, 让新产品得到宣传和推广, 而且对客户提出的问题都耐心讲解。有些银行为了对客户宣传、讲解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方面的知识, 还专门设立了消费者教育部。这些做法都值得我国的商业银行学习和借鉴。

3. 加强我国消费信贷风险防范的措施

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征信机构体系。我国的征信模式主要采用: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模式和由企业主导的民营模式。在征信体系构建之初, 要以公共模式为主导。由于中央银行是我国最高权威机构, 在采集数据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运作较为规范, 在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下属机构会比社会中介机构开展这项业务具有更低的诚信风险。但同时由于公共模式的部分缺陷, 如公共机构的非盈利性使数据库的质量得不到及时提高, 有可能导致效率低下, 投入产出不匹配。这些缺陷为民营征信模式的发展创造了机会。本着“商业运作, 特许经营”的方向对民营个人征信机构进行市场化操控。从而加大征信产品的创新力度, 使个人征信业逐步、成功的过渡到以“民营模式”为主。

完善消费信贷风险监管机制。首先, 消费信贷的管理离不开风险监管。现阶段在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上, 大多商业银行都对消费信贷的贷前进行严审, 但是贷后监管的疏忽导致商业银行无法有效的监督消费信贷。其次, 风险监管机构必须独立运行。如果风险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 在监管过程中就会受到一种牵制力的影响, 使控制存在风险。所以为了保持其独立性在风险监管机构的设立问题方面, 可以参照外国的经验:在风险监管机构中指定一名风险控制官, 分派各个风险控制人员到业务部门, 每个风险控制人员只对风险监管机构负责。这样在保证了风险监管机构独立性的同时还能提高其办事效率。

参考文献

[1]谭建梅.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007.38-42.[1]谭建梅.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007.38-42.

[2]顾颖.信用消费者权益保护之探析[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 2007.18-30.[2]顾颖.信用消费者权益保护之探析[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 2007.18-30.

上一篇:芝麻栽培技术下一篇:神经内分泌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