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居民消费保障管理(共8篇)
社会居民消费保障管理 篇1
近些年,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 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以新疆地区为例, 自90年代起, 新疆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投资、出口、消费的贡献率来看:投资收入由1978年的13亿元提升到2011年的4712.77亿元, 年均增长率高达19.6%, 进出口额由2346万美元上升到2 2 8 2 2 2 5万美元, 年增长率2 3.2%;而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不足, 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新疆居民消费率从1980年的62%下降到2 012年的2 8%。由于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 长期消费低迷, 不仅无法实现产品的价值, 形成良性循环, 限制了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而且人民将长期无法体会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社会福利的提高,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消费不足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对于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因素, 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得出社会保障对居民的消费收入有一定的影响。尹阳娜通过构建社会保障和内需的短期模型, 分析了社会保障对微观经济个体和社会总消费的影响路径。朱雨可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与此同时, 我国正处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变时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从社会保障和居民消费的一般规律出发, 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 探索出变化趋势, 扩大消费的增长, 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居民消费的计量分析
1.1 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为了全面反映社会保障制度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变化关系,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 根据历年新疆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本文选取1995~2010年度相关数据, 并选取居民消费水平 (consume) 和社会保障支出 (SZ) 作为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 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 对原数列分别取对数, 记为Ln SZ、Ln CONSUME, 相应的一阶差分分别记为DLn SZ、DLn CONSUME。
本文利用ADF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 社会保障支出和居民消费水平在1995~2009年期间都处于逐年上升趋势, 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居民消费也处于上升的趋势。
1.2 单位根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社会保障支出和居民消费都属于时间序列, 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是时间序列必须是非平稳的, 在此之前先检验数据的平稳性。ADF检验是现行单位根检验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检验方法。利用Eviews5.0软件, 对1980~2011年新疆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率进行ADF检验, 结果如表1所示:
社会保障支出是否会引起居民消费的变化, 本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 社会保障支出和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社会保障支出是引起居民消费的原因。
2 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采取一系列的有组织的, 对那些因为疾病、年老等原因导致丧失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 通过提供物质及经济帮助的总称。社会保障作为国家和政府调节收入的重要手段, 对居民收入水平和未来的预期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 具体如下。
2.1 社会保障的积极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调节收入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根据经济学家庇古的经济学理论, 穷人和富人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 穷人的边际效用要大于富人。对于收入水平本身低的居民而言, 收入的暂时性变化的消费倾向要大于其他人, 因此社会保障中社会救济使一些人的收入增大, 拉动了消费的增长。根据收入假说和相对收入假说, 这将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消费额, 因此, 社会保障的支出越大, 全社会的消费额也会越大。
与此同时,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降低居民对未来的担忧。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存在, 居民的现在收入和未来的收入都是稳定的,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居民抵御风险的能力, 居民会减少储蓄占总收入比例。同时, 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极大地缓解了居民为了预防生病等状况而准备的储蓄投入, 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 促进了消费的增长。
2.2 社会保障体系的消极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制度的缺陷, 对消费存在着消极影响, 例如:失业保险是补贴那些因失业导致经济收入受到影响的劳动者, 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项目。但是过高的失业保险容易滋生居民的懒惰心理, 当失业者满足于领取失业保障金, 就会产生拒绝或排斥就业的风险, 导致受保者不愿积极就业, 加大了国家社会保障的负担, 影响和削弱了国家整体的投资能力和再生产能力。再者, 当职工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很高, 容易产生退休效应, 鼓励在职职工提早退休, 加大了居民对未来储蓄的倾向, 降低即时的消费水平。同时, 大部分职工选择提早退休, 加大了国家社会保障的负担, 减少了国家完善社会保障的力度, 对消费水平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
3 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被誉为社会的“稳定器”, 经济运行的“减震器”, 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好坏, 直接影响社会保障作用的发挥,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 具体如下。
3.1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每年都在不断地扩大, 但仍不是很大
社会统筹范围、覆盖范围狭窄, 缺乏统一性。我国虽然经过多次的政策调整, 但是社会统筹主要是实行省级统筹调剂基金, 参保人群虽然逐渐扩大, 但城市人群仍然是参保的主体, 尚未在农村全面展开。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参保比例较高, 而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参保比率较低。这给培育现代劳动力市场制造了壁垒, 阻碍市场对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发挥。
3.2 社会保障金征收困难
目前, 在我国普遍存在社会保障基金征缴困难的问题, 表现为拖欠企业户数多、拖欠金额大、拖欠时间长。从养老保险金来看, 有的地方征缴率不足80%, 造成入不敷出、寅吃卯粮, 个别地方已经出现吃光老本的现象。这样的结果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没有做实, 未能真正实现部分积累的制度模式, 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基金的需要。失业保险的经费也难以维持, 其发放水平极低。另外, 近些年的医疗改革, 让医院自己创收, 成为经营机构, 医疗费用年年看涨, 老百姓看不起病, 这是目前医疗保障中明显的问题。
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促进消费
通过全文分析, 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保障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到目前为止, 社会保障对消费的作用还十分有限,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拉动消费增长有很大的作用, 因此, 我国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促进消费的增长。
4.1 加强社会保障立法, 确保政策的连贯性
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 首先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相应的法律法规, 确保社会保障工作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使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只有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权威性, 才能使全体居民参与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 明确了政府、居民、企业在社会保障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有助于保持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性, 提高各部门执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性, 杜绝瞒报、漏报情况的发生。
4.2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传统农业与城镇化矛盾突出, 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 固化了城乡之间正常交往模式, 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之间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 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导致社会保障制度对消费的促进作用能力发挥不足。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力度, 使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跟城镇居民一样的保障福利, 加强居民抵抗风险的能力, 增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减少因为预期收入不确定而进行的储蓄型投资。积极树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观念, 建立统筹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 促进消费的增长。
4.3 明确政府责任, 扩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广大城乡居民由于长期受到二元体制的限制, 没有充分享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福利的提高, 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消费增长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实行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惠及到社会中的每一个居民, 提高整体居民的消费水平。所以, 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力度, 建立固定的财政划分机制, 调整各级财政的支出力度和结构, 提高社会保障在财政支出的比例, 使每个居民都可以享受到社会保障的福利。
参考文献
[1]朱雨可.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J].消费经济, 2006 (01) .
[2]黄丹.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9 (05) .
[3]高燕.再分析社会保障对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 2003 (01) .
[4]孙凤.预防性储蓄理论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J].南开经济研究, 2002 (01) .
[5]尹志杰.消费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社会居民消费保障管理 篇2
------关于当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社会调查
10级广播电视新闻学2班
学号:201042308226
姓名:张洋
摘要: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消费日趋多元化,借此时机,以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基于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调研活动题目为:东莞居民消费结构社会调查。在这个暑假中,我通过网上查阅我社区的经济发展资料和对社区部分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社会调查,在很多方面都显得不足,因此,在调查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庆幸的是,我的调查得到了区团委书记和实践队长,其他实践队员的帮助,还有被调查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方能够顺利进行。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社会调查终于结束了,经过统计分析,我的调查得到了初步成果。
从信息分析可以得出,东莞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这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居民的收入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从量到质的改变。
一,从长远看,增加居民收入是推动居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二,随着收入的大幅增长,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的改变。特别是食品和衣着消费的比例有了突发性增长。由2005年的人均700元上升到1038元,增幅达48%,比重由37.2%上升到43.6%。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和通讯工具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民外出频繁,对外交往不断扩大。
三、从某种意义上说,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居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更注重时尚化。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
本人还通过网上查阅我社区的经济发展资料和对社区部分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总结了几年来我社区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一、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问题和存在因素
1、农村居民收入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几年来,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
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2、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3、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二、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随着近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上来。
2、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参入医疗保险,看得起病,吃得起药,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进一步理顺农村信贷关系,落实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进一步降低学生“学杂费”,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民不致为了让孩子上学而贫困或债台高筑。
3、降低收费门槛和价格,使大多数农民能消费的起。近几年所兴起的耐用消费品以及与人们生活极其相关的医疗、教育、住宅、汽车等高消费领域,其价格与收费门槛仍然过高,有的收费标准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宅等方面,人们对现行的消费标准又不得已而从之。因此,下一步,首先在教育、住宅等方面,对超出居民承受能力的部分要合理降低,能规定收费上限的要予以明确,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乱收费的监管力度,严控超范围、超标准收费。其次在医疗、汽车等特殊服务、特殊商品方面,要合理地降低商品、服务价格,使老百姓能够在这些方面都能消费的起。
总之,在研究促进消费需求和调整消费结构的对策措施时,要根据我市目前农民已形成的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这一实际,并把握不同群体消费需求走势,着力启动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力度,主要应以稳定收入和改变其心理预期为主。对中等偏上收入者,可用消费信贷等方式,引导一部分人向城镇转移,鼓励他们首先购房、买车;对中等收入者,可增加其文化娱乐消费;而对中等偏下收入者,则可增加其耐用消费品的消费与换代。
整个调查给我最多的感受应该是他教会了我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倾尽全力去做一件事,并且做一件事必须要有一个宏观把握,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
进行,保证后续工作的全面有序的开展。多多的集思广益,多多的考虑他的后续影响。
一大不足就是我的问卷做得不是很成功,我们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太过见简单化、死板化。有不少问题其实已经在我们设计者心中有答案,给被调查者的仅仅是一纸空壳;还有一些问题出现了重复的毛病。
社会居民消费保障管理 篇3
2006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曾表示, 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 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 均达历史最低水平。 (1)
2007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虽然没有公布按支出法核算的2006年GDP数据, 但根据历史数据测算, 资本形成率和最终消费率分别为43.6%和50.4%, 表明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在进一步失调。如果再考虑政府消费增长这一因素, 居民消费率下降就更加明显。 (2)
2008年1月社科院举行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 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表示, “2007年社会居民消费额占GDP的比重降到只有36%左右, 幅度比10年前还大”。 (3)
与消费率下降趋势相对应, 我国居民储蓄意愿却持续增强。2005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11万亿元, 2006年末达到16.16万亿元, 2007年末则继续上升到17.25万亿元。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持续走高, 一方面说明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巨大, 另一方面表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是现阶段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6年世界经济年会上指出, 目前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 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是老百姓不敢花钱的重要原因。 (4)
二、我国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的实证性分析
近几年, 国内不少经济学者开始关注我国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的问题, 并根据经验数据得出二者存在相关关系的结论。但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居民消费之间的相关程度到底如何, 却很少有人进行深入的研究。下面通过建立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两个变量的线形模型来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注:表中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有关资料计算。
Yi=α+βXi+μi
其中, X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Y代表居民消费水平;μ代表其他随机变量
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几十年间,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调整和挫折期, 其数据不代表一般性, 所以本文采用1980~2005年的数据 (见表1) 。
采用OLS统计方法, 通过SPSS软件计算, 显著水平为0.01时,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787, 说明二者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即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增加, 可以促使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
对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模型估计如下:
对上面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 得出结论如下:
(1) R2=0.62说明在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因素中, 有62%可以通过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进行说明。也就是说, 社会保障水平的变化对我国居民的消费有62%的影响力。
(2) β=1199.41表明, 在1991—2005年间,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每提高1%, 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将提高1199.41元。
(3) T检验 (检验模型中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 :经过计算得出Tβ=6.252, 而在显著水平为0.01, 自由度为24的情况下, 查表得到的T0.005 (24) =2.7969, 显然, Tβ的绝对值大于T0.001 (24) , 这说明β在0.0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即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确实存在线性关系, 模型假设成立, 回归分析结果有效。
(4) F检验 (检验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是否显著) :经过计算得出F=39.093, 而在显著水平为0.01, 分子分母自由度非别为 (1, 24) 的情况下, 查表得到F0.01 (1, 24) =7.82, 可以看到F〉F0.01 (1, 24) , 这说明在0.01的显著水平下,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
结合上面进行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对居民消费水平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二者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即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增加可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1980—2005年间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每提高1%, 人均居民消费水平将增加1199.41元。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促进居民消费的对策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从目前来看,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覆盖面不够广泛、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偏低、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着居民的消费意愿, 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 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和教训,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减少居民防范性储蓄, 增加居民即期消费
不断扩大我国社会保障的享受范围, 逐步将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等纳入社会保障的范畴, 才可能实现“让更多的人享有保障”。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 一方面能够使更多的居民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增加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乐观性, 对居民的防范性储蓄产生“挤出效应”;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广大居民的消费信心, 促使居民不断将潜在的消费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能力, 增加居民的即期消费。
(二)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创造再就业机会, 恢复居民的消费信心
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 实现“下岗”与“失业”并轨, 对失业人员进行必要经济帮助, 保证其基本生活消费的同时, 政府要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上, 通过各种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介绍机构, 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和多渠道的职业介绍, 使广大失业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早日实现再就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的安全隐患, 稳定和提高居民的收入, 恢复居民的消费信心、提高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
(三) 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改善低收入家庭的消费状况
各级政府部门与财政部门应及时研究建立与消费价格指数相关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适度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增加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 对低收入家庭给予政策性倾斜, 增加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支持和转移支付, 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消费状况。此外, 在保证了低收入群体维持生存和最低生活需求之后, 政府还应将目光转向医疗、教育、住房等多个方面, 建立综合性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以保持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后劲。
(四) 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
政府在引导农民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特色种养殖业,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完善国家和社会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 减轻农民子女教育支出负担;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投入, 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局面, 使农民真正做到“小病不出门、大病有人保”。总之, 只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解除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才能充分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 繁荣农村的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1:99-123.
[2]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131-140.
[3]李珍.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38-64.
[4]潘莉.社会保障的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231-301.
[5]郑秉文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152-198.
[6]王梦奎.中国:经济发展月与社会和谐[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84-206.
[7]樊彩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居民消费增长[J].宏观经济研究, 2000 (7) :53-57.
社会居民消费保障管理 篇4
----以**乡**村为例
思想政治教育1班曾内荣2012112113
5一、调查主题:会泽县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情况调查。
二、调查对象:**县**乡**村村民
三、调查时间:2014年寒假假期间
四、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法
1、以结构式访谈为主,通过设计好的访谈提纲,在村里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并进行记录。
2、通过网上或资料查询获取统计资料,查找具有权威性的调查结果,尽最大的努力获取相对确切的结果。
五、调查目的:学习贯彻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层的政策落实情况,充分了解农村生活,锻炼自己。
六、调查背景:
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领导下,中国即将开启新一轮改革窗口,社会保障是事关民生的大事,尤其是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本次调查以十七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依据,以**村为例,进行实地调查。
七.调查组织:
我们跟学校相关老师联系,取得老师的支持,利用假期时间,给被调查者说明调查意图,取得他们的支持,实地访谈,并记录收集调查信息。
八.数据处理:
分析并整理问卷调查结果
运用SPSS中文版等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加工处理,得出结论。
九.调查结论:总结此次调查,并报告结果
十.调查效果:总结这次调查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十一.调查心得:体验与收获
开头(称呼)!你好,我是**的大学生,想跟你了解一些关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这方面的问题。(本次调查对象是农村居民,话语要通俗易懂,要了解当地人的语言)
1.您知道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等这些政策吗?
2.您参加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了没有?或者你参保了之后享受到理赔了吗
3.您购买以上保险的原因是?(比如说买一份安心,防止意外。
4.你是通过什么渠道参保的?(自愿、政府宣传或强制要求参保)
5.如果让你自愿参保,你会参保吗?
6.你觉得现在的保险费收费合理吗?
7.你感觉现在的保险政策合理吗?
8.你对现在的保险政策满意吗?
9.你希望政府有什么惠民政策?
10.你对政府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等政策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以上是对村民的访谈提纲,为了获得更多的数据,还要对当地的村民代表进行访谈。
你好,不好意思打扰您工作,我是**的大学生,想跟你了解一些关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这方面的问题。
1.我们村目前的社会保障政策(医保、低保、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落实的怎
么样啦?
2.我们村参保人员有多少?或者我们村享受到低保的人有多少?
3.你对党和政府的这些政策了解吗?
4.你觉得这些具体政策实施起来有什么困难吗?
5.村民们是主动参保的吗?你有主动参保吗?
6.你对目前的政策有什么建议?
社会居民消费保障管理 篇5
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经济学原理综述
众所周知, 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消费, 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其经济学原理如下: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可以有效的减轻居民的生活压力, 增加居民的安全感,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减少居民的存款, 促使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得到释放, 促进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民经济的发展又为社会保障的建设提供了基础, 让整个社会保障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具体的传导机制如下:社会保障建设投入增加-保障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居民消费行为-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推动企业的生产、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投入以及居民收入-促进消费水平提高。从这个传导机制可以看出, 增加社会保障建设的投入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以及幸福指数, 可以有效的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社会保障建设对居民消费影响具体分析
通过以上经济学原理分析可以看出,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可以减少居民的储蓄、增加居民额度安全感以及平衡不同阶层居民的消费, 最终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1、社会保障可以减少居民储蓄, 改善居民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 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选择的不同的消费资料所占的比例。具体来分的话可以将居民消费分为以下几类:食品、服装、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娱乐以及教育服务、其它消费。其中食品、服装、家庭设备及服务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消费, 其余消费项目为发展或者享用型消费。根据经济学理论以及实际的日常生活心理习惯可以知道, 人们都是根据当前收入以及预期的未来收入决定对消费结构的安排。当社会保障体系不完整的时候, 为了应对未来的突发事件以及满足未来的基本需求, 居民会增加储蓄的数量, 将满足生存之外的资金用于储蓄, 这就会减少居民用于娱乐和发展的消费资金, 不利于改善居民的消费结构, 降低了居民消费的幸福指数, 也不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 阻碍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因此, 要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增加居民的幸福感, 保持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稳定大局, 必须增加我国社会保障建设支出, 改善居民的消费结构。
2、增加居民的安全感, 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 储蓄通常被认为是消费的剩余部分。居民储蓄的目的除了投资和预防未来不测, 还需要为未来大额资金消费积蓄财产。当前我国房价、医疗、教育费用与发达国家相比, 普遍偏高。为了给未来购买房产、医疗保健以及支付教育费用, 大量居民减少当前即期的消费资金, 增加储蓄资金, 使得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不能落实。当前我国正处在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房价、教育、医疗是老百姓的重要负担, 严重的降低了老百姓的消费倾向, 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不利于老百姓提高生活水平。国家应该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 加快保障房建设速度, 扩大保障房建设规模, 降低居民医疗和教育成本, 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3、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平衡社会消费结
社会保障建设是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过程。我国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我国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就属于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范畴。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可以平衡社会不同阶层的收入水平, 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对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 可以有效的增加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与中高收入阶层相比较而言, 低收入者更具有消费倾向, 需要用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来满足消费需求。因此, 社会保障体系的再次分配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不同阶层的消费水平拉动了社会总体的消费水平, 有利于改善我国整体社会的消费结构,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三、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建设遇到的困难
社会保障建设不仅仅可以有效的改善民生, 维护社会稳定, 还可以刺激我国居民消费, 拉动内需, 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对转型期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建设有以下一些困难:
1、人口老龄化严重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统计结果, 我国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 0%以上, 按照国际的相关标准, 我国已经正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过快, 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配套,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不能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 本世纪3 0年代, 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最高峰, 也是社会负担最重的时期。如果不能很好的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相关问题, 不仅仅会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 也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危机。
2、农村老弱人群基本保障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 大批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 投入到城市的工业经济建设当中, 给农村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以及“空巢老人”, 这些人的行动能力以及经济收入十分有限, 急切需要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得到援助。
3、就业形势的多样化导致就业保障不易落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 同时也给我国的就业形势带来多样化。传统的就业把保障体系已经不能适用于当前多元化的就业局面, 一些企业甚至利用政策和法律的空缺逃避社会保险的责任, 给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带来巨大困难。
四、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增长有很大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难题, 要解决这些难题, 加快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速度, 全面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增长, 可以从以下几个发面入手。
1、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 一些发达国家经历过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逐步显现, 国民收入差距已在不断的变大, 在农村出现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 在城市出现了“农民工”、“城市蚁族”等群体, 这些群体受到的社会保障比较少, 消费能力以及消费倾向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需要国家进一步的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 促进这些特殊群体的消费行为。
2、强化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 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再分配的功能。当前我国收入差距不断被拉大, 导致很大部分低收入人群的消费倾向以及消费能力都受到严重的限制。要想进一步的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和消费能力, 需要进一步的强化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再分配功能, 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以及消费倾向, 促进整体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3、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特性来制定不同的社会保障政策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 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群体, 这些群体与正常社会成员相比, 具有特殊的社会保障需要以及消费倾向, 只有根据不同群体额社会保障需要制定不同的社会保障政策, 才能解决这些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之忧, 才能让这些群体将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 才能真正的改善这些群体的生活水平, 保证社会的稳定, 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才能真正的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才能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社会居民消费保障管理 篇6
一、文献回顾
目前关于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研究始终在消费函数理论框架内进行。自从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主张国家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加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 直接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建立。
国内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认为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有促进作用且利大于弊。如刘畅[1] ( 2008)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及其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 并分析得出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 段景辉, 黄丙志[2] ( 2011) 利用1987—2009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了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的个体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 并发现我国各省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程度各有不同, 间接造成各省市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差异, 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对居民消费需求存在显著的“挤入效应”, 有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涂玉华[3] ( 2012) 运用协整分析法对1985—2010 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支出的消费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并发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扩大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韩冰、臧旭恒[4] ( 2006) 利用2002 年全国分地区城镇居民的横截面数据, 建立消费函数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存在正向影响; 张继海[5] ( 2006) 认为, 社会保障支出扩大可以使我国城镇居民的家庭消费支出显著增加, 并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即随着社会保障养老金规模扩大,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同时增加。除了以上这些主流观点之外, 也有些学者认为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如罗楚亮[6] ( 2004) 发现收入、失业风险、医疗支出不确定性等因素对城镇居民消费有显著的负效应, 但效应的大小随这些因素的可预期性变化而变化; 杨天宇, 王小婷[7] ( 2007) 通过研究发现社会各阶层之间享受的社会保障差距导致了社会保障刺激某些阶层消费的作用被其他阶层所“稀释”, 从而导致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出作用, 这就出现了社保支出对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 国内关于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尚无统一结论, 且大部分仍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相关实证研究较少。
二、新疆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时间序列模型, 并运用2000—2011 年新疆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 一)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本文采用2000—2011 年的社会保障支出费用SS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C作为分析变量, 同时也考虑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Y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数据来源于历年《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由于《新疆统计年鉴》没有具体的社会保障支出项目, 且2006 年前后统计口径不一致, 所以本文采用了偏宽型统计口径, 2000—2006 年的社会保障支出采用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新疆城镇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生育保险基金支出这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之和与 《中国统计年鉴》中财政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行政事业单位退休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之和作为新疆社会保障总支出; 2007—2011 年的社会保障支出采用的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之和与《新疆统计年鉴》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总和作为新疆社会保障总支出。居民消费研究的重点是狭义消费, 即个人消费, 不包括生产性消费和政府消费。
( 二) 数据模型的设定
本文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建立函数模型, 考虑到收入始终是影响消费的首要因素, 居民消费的增长一定依赖于居民收入的增长, 为防止忽略重要的相关变量对实证结果的影响, 本文使用修正后的凯恩斯消费函数, 即包括居民消费支出C、居民可支配收入Y、人均社会保障支出SS在内的3 个变量来建立时间序列模型。 其中为防止重复计量, Y是由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了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另外, 为了减少变量的波动性, 对所有变量一律取对数处理。建立数据模型如下:
其中t表示年份, Ct表示第t年的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 Yt表示第t年的人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SSt表示第t年的人均社会保障支出, β1、β2表示各个变量的系数, εt表示残差值。通过上式对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即可获得 β1的估计值, 并据此分析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当系数 β1大于零, 则表示社会保障支出增加使居民消费支出增加; 反之若系数小于零, 则表示社会保障支出增加使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减少; 如果系数等于0, 意味着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没有关系。
( 三) 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数据往往具有非平稳性, 为避免直接进行最小二乘法而导致“伪回归”现象发生。本文先对被分析序列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来确定各个序列的平稳状况和单整阶数。本文选择了最为常用的ADF检验, 即一个序列变量在成为稳定序列之前必须经过d次差分, 则该序列变量被称为d阶单整的, 记为 ( Id) 。从检验结果 ( 见表1) 可以看出, LNSS在一阶差分之后序列的ADF值小于在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拒绝原假设, 序列为平稳序列, 其他原序列和一阶差分之后序列的ADF检验值均大于在5% 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 所以除了LNSS在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之外, 其他变量的原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 而经过二次差分后变量LNC和LNY都是平稳的, 即变量LNSS为一阶单整序列, 变量LNC和LNY均为二阶单整序列。因此可以对这三个变量的长期关系进行协整检验。
( 四) 协整检验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LNSS是一阶单整序列, LNC和LNY都是二阶单整序列, 满足构造协整方程的必要条件, 进而可以检验变量LNSS、LNY和LNC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即三者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考虑到本文只涉及三个变量, 因此采用Engle—Granger提出的两步检验法, 也称为EG检验法, 其基本思想是两个变量为非平稳序列, 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可能呈现稳定性, 此时这两个变量之间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即协整关系。检验方法如下:
第一步, 建立协整回归, 根据上文公式 ( 1) 构造的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协整向量LNC、LNY和LNSS, 得出回归方程:
由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从长期来看, 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为0. 26276, 拟合优度为0. 977 > 0. 95, 说明数据的拟合度非常高。
第二步, 残差序列单位根检验。由回归方程得模型的残差序列为:
ADF检验结果表明, 残差序列e在 ( c, t, 0) 的趋势下的ADF检验值为- 4. 080544, 小于5% 置信区间的临界值-4. 008157, 则残差序列为平稳的, 即有e ~ I ( 0) , 表明LNCt、LNYt和LNSSt是协整的, 即存在协整关系。公式 ( 2) 显示新疆社会保障支出和新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长期静态关系, 表明新疆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存在长期的正相关关系, 即新疆的社会保障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新疆居民消费支出将增加0. 26276 个百分点。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因此, 新疆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公共均等服务,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水平, 努力使收入较低的农村居民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进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目前, 新疆除了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较高之外, 其他保险的参保率均较低, 主要依靠社会救济福利等方式发挥保障功能。因此, 应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到社会保证体系中来, 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社会保障支出结构, 健全社会保障功能, 进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2. 大力推进关系民生的各项改革。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改革。改革的初期, 居民对未来支出不确定性预期会有所提高, 将增加预防性储蓄, 减少当期消费。而随着改革不断深入, 居民对未来风险的预期就会降低, 预防性储蓄也会随之减少, 当期消费会随之增加。
3. 加快疆内产业转型步伐。并非简单以扩大GDP总量为前提, 而是要综合考虑新疆整体的建设和发展情况, 在保障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内需, 从而增加居民的当期消费。
摘要:以凯恩斯消费函数为基础并加以修正, 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社会保障支出为解释变量,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新疆2001—2011年社会保障支出的消费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 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促进作用, 最后提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进一步推进关系民生的各项改革, 加快疆内产业转型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城镇居民消费,协整检验
参考文献
[1]刘畅.社会保障水平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 2008 (3) :75-77.
[2]段景辉, 黄丙志.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J].财经论丛, 2012 (3) :44-49.
[3]涂玉华.农村社会保障支出与扩大内需—基于农村社保的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 (3) :121-123.
[4]韩冰, 臧旭恒.社会保障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 2006 (9) :17-21.
[5]张继海.社会保障养老金财富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 2008 (3) :106-113.
[6]杨天宇, 王小婷.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探索, 2007 (5) :63-66.
[7]罗楚亮.经济转轨、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J].经济研究, 2004 (4) :100-106.
[8]刘新, 刘伟, 胡宝娣.社会保障支出、不确定性与居民消费效应[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4) :49-55.
社会居民消费保障管理 篇7
投资过热和消费不足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我国的最终居民消费率仍在不断下降。2013年中国的最终消费率仅有36%,远远低于60%以上的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启动国内消费、扩大内需成为中国今后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而在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影响其消费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正经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这种转变必然会影响到决定居民消费行为的各种因素,包括当期可支配收入、未来预期收入、对私人养老储蓄的替代、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预防性储蓄等诸多方面。
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截至2014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减少到45.23%,但从总量上来看,近1/2的农村人口的消费总额却只占全部居民消费总额的1/4,从人均水平来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只有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1/3。由于高收入群体比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缩短贫富差距,使具有高消费倾向的低收入群体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消费欲望,从而使全社会的消费需求增大。因此扩大内需,目前最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满足低收入农民群体的有效消费需求。那么现今推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又是否有效的刺激了农民消费呢?
许多学者都认为现今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消费起积极作用,可以平滑农户的消费曲线,降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减少预防性储蓄。尹华北等(2011)认为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提高可以提升农村居民对未来收支预期的信心,从而增加居民现期的消费意愿。姜百臣等(2010)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财富效应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最后表明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有引致效应。另一些学者认为在不同阶段,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不同的。张治觉等(2010)认为在1978—1998年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产生了引致效应,在1999—2007年则产生了挤出效应。但也有学者认为由于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在短期内甚至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谢文等(2009)指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并未带动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
对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不仅城乡间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差异,由于起点不同,政策不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地区性差异也很明显。对于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很多学者仅从总体上研究了社会保障制度对其消费影响的普遍性,但由于区域间经济水平、资源禀赋和文化环境的差距,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其农村消费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存在区域间的特殊性。而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西部因其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系统脆弱,自我更新的社会能力差,相对中部和东部来说一直都未进入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本文从微观个体角度,选取了经济环境和社会保障制度较为相似的西部地区,深入调查了农村居民对于本地社会保障的看法及其消费行为,以期了解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二、西部地区农村基本情况
西部地区由陕西、甘肃、宁夏、云南、四川、重庆、贵州、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组成。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迅速发展,西部地区形成了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了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社保体系。但由于中国西部的农村,不仅是少数民族的主要居住地,而且还集中了中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乡村人口比例也高于全国水平,2014年全国乡村人口数占总人口的45.23%,西部地区的乡村人口比例则为52.63%,占全国乡村人口的31.34%,高比例的乡村人口数也使西部的农村社会保障的有效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表1),2014年西部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8295元/人,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而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尤甚,相差4849.64元/人,其相差额接近于西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可见,西部地区农民的经济水平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表2为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情况,截至2014年,西部地区参加新农合26944万人,占全国的36.6%;补偿收益人次共计53784.5万人次,占全国的32.6%;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564.5万人,占全国的49.2%;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393.2万人,占全国的28.7%。其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占全国地区的将近一半,可见西部农村地区贫困人口众多。
三、西部地区消费与社会保障的典型调查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是于2014年在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西部地区不同(州)市的农村地区,利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实地调研所得。为全面体现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被调查对象为年龄在10周岁以上的农村户籍居民,各个年龄段在调查中均有涉及。最终共收回112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927份,问卷有效率达82%。
(二)样本基本特征
如表3所示,在所调查的927份有效问卷中,在家庭总人口方面,被调查人的家庭人口数在4~6人的占样本总数的76.59%;在年龄构成方面,21~30岁、31~40岁、41~50岁的人占样本总数的比例相当,均在25%左右;在家庭人均年收入方面,31.28%的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在4000元以下;在家庭人均年支出方面,36.46%的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年支出在4000元以下。
(三)西部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与消费情况
1. 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初次分配收入不均衡。
从家庭人均年收入来看,调查显示,西部地区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平均水平为每人8263元,而其中位数则为每人6667元,有超过60%的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平均水平。
由调查数据(表4)可知,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仍主要是由农业生产得到的,占总收入的43.15%,靠天吃饭仍是现今西部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其次有37.54%的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其他收入来源仅占19.31%。
2. 解决温饱仍是西部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水平落后是影响其消费的主要原因。
在调查中,有42.83%的农村居民选择了其家庭收入主要用于解决温饱问题,一大部分农村家庭仍维持在基本的消费水平上,这也是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过低的体现;在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因素选择上分别有63.65%和63.97%的人认为是价格过高和收入增长缓慢导致的消费不足,由此,提高总体经济水平,增加收入是刺激其消费的重要手段。
3. 用于医疗与教育的消费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在收入去向这一方面,医疗支出和教育支出的选择比例分别是33.33%、42.93%,高于维修改善住房、农业生产、人情往来等方面的支出比例;并且有将近一半的农村居民认为,在近3年来,家庭支出在医疗和教育方面增长较快。可见,西部的农村居民如今对医疗和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同时也使其在教育和医疗支出方面的负担加大。
(四)西部农村家庭参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情况
调查的927名农村居民中(表5),在2013年期间,其参合率为100%,被调查居民所在家庭所获得报销金额平均为775元;36.57%的被调查家庭参加了养老保险,获得补助平均为1456元;14.35%的被调查家庭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平均为117元/月;在其他农村社会保障中,享受子女上学生活补助这一保障的家庭数最多,占14.78%。
(五)西部农村社会保障与消费问题分析
1. 西部农村居民对其社会保障了解程度不足。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表6),西部农村居民只有33.12%对其当地的社保制度基本了解,有16.07%的人对当地的社保制度完全不了解。
究其原因,一是当地政府宣传引导不到位,即使对于参合率100%的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来说,地方政府为了号召中央政府参合率达到95%的要求,虽然努力宣传介绍新农合带来的好处,但宣传大多停留在表面上,有些甚至会强制参加,许多农民并不了解其具体意义和补偿标准;二是西部地区整体教育水平较低,2014年对全国受教育程度的统计结果显示在6岁以上人口中,西部地区未上过学的达20612人,占全国的37%,而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上的比例仅有9.78%,低于全国11.53%的比例。较低的受教育水平使西部地区相对其他地区对新观念、新的社保制度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低;三是受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和文化因素影响,西部农村地区大多比较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为宣传工作的有效落实造成了困难,另外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密集,而在少数民族家庭生活保障中,家庭养老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这也使其对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较为淡漠,自主关注意识不强。
2. 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在对927名农村居民的调查中(表6),对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34.52%认为实际领取低保人数太少,26.65%的人认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配套制度不健全,23.62%的人认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象限定不合理;对于当地养老保险制度,有35.06%的人认为养老金较低,29.02%的人认为其体制有待完善。
虽然全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相差不大,但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缴纳金额,补助标准等具体内容,一般是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建立的,缺乏外部约束,其设定的合理性也很难判断。对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来说,西部农村贫困居民本来就较多,建立农村低保需要巨额投入,而一般财政越紧张的地区,其贫困人口越多,而贫困人口越多,就更加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从而导致越是贫困地区的低保落实情况越困难,再加上农民特殊的生产方式,收入的计算存在困难,缺少规范的低保对象设定方法,导致有一部分本该获得低保的人群没得到该有的生活保障,促使其更加贫困。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其实行的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办法,个人账户实账管理,按储备积累总额确定养老给付标准,也就是说,个人缴纳费用越多,领取的保险金就越多,低收入水平的西部农村居民必然会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缴纳较少或者不交养老金,这也就意味其领取的养老金额水平低,使其并不能通过缴纳养老保险来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再加上西部大部分农村地区土地和家庭等传统保障观念仍旧起着主导作用,对养老保险政策信任度不高,从而进一步降低其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3. 西部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居民消费刺激不大。
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承担的风险越来越高,责任越来越大,子女教育、自身养老和健康等方面的预期支出越来越多,再加上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稳定,导致正常的消费支出被挤出。因而现行的社会保障是否能消除其在这些方面的顾虑,使其心理预期发生改变,减少现期储蓄,显得至关重要。从整体上,在西部地区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是否使其生活得到切实保障的调查中(表6),只有4.7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保障使其感觉很踏实,31.7%的人认为并未得到切实保障。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现行的社保制度,在农村居民心理上未产生有效预期,他们认为其实施的社保制度并不能在未来产生实质的经济收益,或者产生的经济收益并不能满足其未来的需求。
在调查“新农合”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程度中,有57.28%的农村居民认为,“新农合”对医疗支出和消费没什么影响,只有7.66%认为“新农合”使其医疗支出减少,敢于消费。分析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对于收入水平大多不高的西部农村居民,所缴纳的医疗保险金从一定程度上本身就是一种负担,在调查中发现88.78%的农村居民都认为其可承受的缴纳范围在50元以下,而西部地区“新农合”的平均缴纳额为每人90元,高于其可承受的范围。二是“新农合”的报销率和救助金额不足,使其对未来生病的预防性储蓄并未因为“新农合”的保障而减少,被调查者中只有20.71%对其报销率和救助金额满意,也就是说参与“新农合”的农村居民,只有少部分认为自己得到了保障,不用担心未来无钱医病,可以将未来的预防性储蓄在现期提前消费。
四、促进西部农村地区消费水平的思考
(一)提高整体收入水平,创新收入来源方式
一方面应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促进其农业收入增长;另一方面应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大非农收入的比例,政府可以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实行降低乡镇企业贷款的利率等有效鼓励措施,鼓励农村个体户及民营经济的发展,进而加大西部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的比例。只有西部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后,在其敢消费的基础上,社会保障才能由一种支出负担变为有效减少其预防性储蓄的调节器,促进有效需求。
(二)推进总体教育水平,加强宣传引导工作
政府应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的投资,为偏远山区增设学校,增加老师人数,提高教育水平,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对无力承担教育经费的家庭加大补偿力度,避免中途辍学的发生。
西部地区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人口,因此在社会保障的宣传工作中应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论,应结合当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进行宣传和引导,坚持群众自愿原则,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当地农村居民真正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规则,并领会到对其生活的益处。
(三)加大社保财政投入,优化社保制度设计
在对农村医疗合作、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调查中,发现均存在缴纳金额过高和补助金额不足的问题。因此在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时,应遵循与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对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应加大财政的投入,对于地方政府资金困难的,中央政府需加大其补助比例,保障其社保制度的实施。在对社保制度的设计上做到因地制宜,对于社保的缴纳金额和补偿方案实行差别比例制度,不仅是在省域上的差别对待,在对同一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也设定不同的方案,使其感受到未来能受到切实保障,从而最大限度的刺激其参保的积极性,使其对现期消费所产生的引致效应高于挤出效应,提高乐观的预期,增强消费意愿。
摘要:本文阐述了西部农村地区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的总体情况;并根据西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情况的调查问卷,分析了西部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及参与社会保障的具体情况,研究其在社会保障和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西部农村居民对其社保制度不理解且认为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合理,其并未因现行的社保制度对未来产生良好的心理预期;最后提出有效提高西部农村地区消费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西部农村居民,刺激消费
参考文献
[1]尹华北,张恩碧.社会保障覆盖率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社会科学,2011(7):54-61.
[2]姜百臣,马少华,孙明华.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32-39.
[3]贾小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拉动农村消费增长[J].财经科学,2004(5):84-87.
[4]张攀峰,陈池波.新型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农户调研数据的微观分析[J].调研世界,2012(1):25-28.
[5]季吉.社会保障下的农村居民消费状况[J].调研世界,2015(27):34-35.
[6]索志林,盖华卿.农村社会保障对中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5(2):116-118.
[7]鲁全,郭泓.社会保障影响居民消费的内在机制及其效应[J].社会与人口,2010(8):84-89.
[8]王志.制约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原因及促进政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4(2):24-26.
[9]黄维民,冯振东.文化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农村少数民族社会保障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社会居民消费保障管理 篇8
1 山东省居民消费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现状
1.1 山东省居民消费水平现状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山东省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整体社会保障支出状况息息相关,经济收缩时,社会保障支出较少,居民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少,消费水平随之下降,比如2001年-2004年间,山东省的社会保障支出缓慢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也缓慢增长,从3 726元增加到4 924元;而经济繁荣时期,社会保障支出较多,居民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多,消费水平较高,比如在2005年以后,居民消费水平增长速度加快,从5 916元增长到16 728元。整体来看,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断上升的,居民消费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在短短12年的时间也增长了348.95%,年平均增速达到29%。
从绝对数额来看,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远远小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数额一直保持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数额的2倍以上,2006年差距最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是3 608元,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是11 193元,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3.1倍。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在2010年以前是逐渐上升的,2010年以后是波动下降的,这说明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一直有但却是在逐渐缩小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是逐渐提升的。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很强但是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存在很多问题,这和山东省的社会保障事业尚未健全是有很大关系的[2]。
1.2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现状
社会保障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保障发展的重要指标,目前国际上主要用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一指标作为衡量标准。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山东省以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为试点,先后启动了养老、失业、生育、工伤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由于当时的社会保障改革刚刚起步,原来以单位为主的保障功能逐渐弱化,因此扩大覆盖范围的工作难以开展。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2002年社会保障支出仅为220.13亿元和273.70亿元,社会保障水平也仅为2.39%和2.66%,山东省社会保障支出总额较小,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很小。
数据来源:2002-2014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伴随着社会保障改革的深化,养老、医疗、失业、 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步伐也开始大大加快。如表2所示,社会保障覆盖面范围逐步扩大:2003年社会保障总支出达到了419.67亿元,财政社会 保障支出 达到了146.70亿元,是2002年的5.3倍。随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了1 116.17亿元,2011年为2 153.35亿元,2013年突破了3 078.18亿元,比2001年增加了2 858.05亿元,12年的时间翻了近13倍。 社会保障支 出占GDP的比重在2003年达到了3.47%,2004年略有下降为3.22%,随后的时间里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逐步上升,在2013年达到了5.57%,和2001年相比翻了一番。
2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 证分析
通过前面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整体社会保障支出状况是息息相关的,但具体的数量关系是多少却不清楚[3]。本文选取2001-2013年的社会保障水平(SSC)和居民消费水平(CR)的数据作为具体研究对象(具体数据见表1),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山东省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具体关系。
2.1 Birariate相关分析
如表2所示,社会保障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964,显著性水平为0.000,所以社会保障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关系为正向,并且相关性非常强。
**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2.2 线性回归
模型的拟合情况反映了模型对数据的解释能力, 调整的R方越大,模型的解释能力越强。如表3所示,调整的R方为0.930,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对数据的解释能力很强。
a.预测变量:(常量),社会保障水平
方差分析反映了模型整体的显著性,一般将模型的P值(Sig)与0.05作比较,如果小于0.05,即为显著。如表4所示,模型是非常显著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
a.预测变量:(常量),社会保障水平 b.因变量:居民消费水平
回归方程的系数是各个变量在回归方程中的系数值,Sig值表示回归系数的显著性,越小越显著,一般将其与0.05作比较,如果小于0.05,极为显著。 观察结果 分析如表 所示,模型中常 数项是 -8 100.913,T值是-5.594,显著性是0.000;社会保障水平的系数是4 463.135,T值是12.045,显著性是0.000,所以两个结果都是显著的。通过表5,可以写出最终模型的如下表达式,这意味着社会保障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 水平就增 加4 463.135元。
CR(居民消费水平)=-8100.913+4463.135* SSC(社会保障支出)
a.因变量:居民消费水平
2.3 基本结论
通过上述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原因,两者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即社会保障水平每增长1%,居民消费水平随之增加4 463.135元,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对居民消费水平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 政策建议
1)完善社会保障立法,解除居民后顾之忧。国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者,也是制度实施的组织与监督者。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都要以法律为基础。当然,立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修正。国家要尽快完善社会保障法律的体系结构,保证立法体系的完整性;完备制度的内容,追求立法保障体系的科学性;强化法律的实施机制,以彰显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有序、良性运行。只有通过国家立法这种社会传导强烈的信号,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固地位,才能让居民从根本上消除顾虑,从而提高即期消费水平。
2)加快扩大社会保障各项目的覆盖面,提高居民的未来消费期望。特别是要做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重点保障项目的覆盖工作;从社会保障对象上看,要重视对私营企业、 “三资”企业、个体户、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等群体的参保工作。只有扩大了社会社会保障的享受范围,让更多的人覆盖其中,减轻居民的生活压力和不确定性, 降低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风险预期,有可能将部分储蓄和潜在需求转换为现实消费,才能扩大内需。
3)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标准,为促进居民消费水平创造必要的条件。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财政拨款仍然是社会保障资金的最主要的来源。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财政拨款应该有针对性的倾斜,对农村地区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其次,规范保障基金的收缴、支出及运营,要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可以适当增加高风险投资工具的使用,适当调整投资的比例和结构,以规避风险,保障基金的收益率。建立公开、透明、安全的基金管理监督体系, 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科学、合理、高效地运用。只有社会保障资金充裕了,基金保值增值能力提高了,才能在保证居民基本保障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保障标准的提高为促进居民消费水平创造必要的条件。
4)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加坚实经济基础。目前山东省经济增长进入 “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平稳增长,这不仅可以为居民消费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还可以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山东省既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又要给予足够的政策力度以保持经济回升的好势头,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社会居民消费保障管理】推荐阅读:
中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现状调查研究10-16
内蒙古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论文08-24
居民社会幸福感09-02
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07-19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险08-14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1-07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宣传标语05-13
汤阴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07-04
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启动仪式致辞05-18
江安县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