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行为

2024-05-20

居民消费行为(共12篇)

居民消费行为 篇1

0 引言

幸福是什么?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在《经济学》一书中从经济学角度给出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该公式说明, 幸福程度与效用成正比, 与欲望成反比。效用一定, 欲望越小, 或欲望一定, 效用越大, 人们感到越幸福。因此,幸福取决于效用与欲望的相对大小,获取幸福的途径有两条:增加效用或减少欲望。经济学利用实证数据分析收入对幸福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伊斯特林(Easterlin)在1974年发表的《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伊斯特林悖论”,即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时候,收入与快乐之间关联度较高,但是当收入超过一定水平后,这种相关性就会弱化甚至消失。除此之外,经济学还试图研究其他影响幸福的因素,如结婚与否、是否是独生子女、学生干部等。

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关注民生,注重提升人民幸福感受。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那么,从消费角度来看,什么样的消费才是幸福的消费?立足于幸福的消费初衷,居民消费时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家电为例,从幸福的视角分析安徽省居民的消费情况,以期更深入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完善居民消费模式,提高居民的幸福水平。

1 实证分析

1.1 研究对象及过程

1.1.1 调查对象

在安徽合肥、六安、滁州等地区随机抽取了479户城乡居民进行调查,并对典型个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完成有效问卷343份、访谈记录15份。本次调查中,男性占总样本的56.3%,女性占43.7%。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26人,占7.6%;20至30岁的有111人,占32.4%,所占比重最大;30至40岁的有62人,占18.1%;40至50岁的有92人,占26.8%;50岁以上的有52人,占15.2%。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其以下的占17.6%,初中及高中的占49.4%,大专及其以上占33.3%。家庭人口为有3~6人占到85%以上;家庭年收入为10000元以下的占总样本12.4%,10, 000至50, 000元的占71.2%,50, 000至80, 000元的占9.4%,80, 000元以上的占7.0%。

1.1.2 调查过程

根据幸福经济学理论和居民消费理论设计了“安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调查问卷,其内容包括家庭信息、消费现状、消费心理及消费预测等多个方面。经过培训,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调查团队深入安徽合肥、六安、滁州等地选取343名居民进行实证调查。调查过程中,对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当场发放问卷由居民自己填答并及时回收,对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居民由调查人员逐一口述每个项目及选项,被试做出口头选择后,再由调查人员帮助填写答案,最后利用SPSS11.0对343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 研究结果

1.2.1 幸福消费理念分析

根据幸福方程式,当效用和欲望的比例达到最优时,个人幸福感达到最大。对众多居民来说,适度消费是适当、合理的消费, 其消费数量和质量通常能达到个人欲望和实际购买力的平衡,消费行为带来的效用和个人被满足的欲望形成的比例在此平衡上容易达到最优。因此在通常情况下,适度消费能给居民带来最大化的效用,即最大化的幸福感。在对消费理念的调查中,选择适度消费、保守消费、超前消费的被试分别占78.1%、19.3%、2.6%。大多数居民的消费偏好受传统理念和客观经济水平的影响,无法接受超前消费,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反对滞后消费。居民在长期的消费实践中形成了适度消费的偏好,认为其最符合自己家庭消费的实际,也最能满足自身消费欲望,达到了客观实际情况下的最大效用。

1.2.2 幸福消费动机分析

1) 内部诱导因素分析

(1)物质基础动机

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来说,相同消费所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因而消费产生的幸福感也会不同。以购买促销产品为例,居民对待促销产品的态度不一。图1所示,居民对促销产品需求量上,中等收入水平的较大,高收入和低收入的较小,其中高收入的需求量最小,基本无需求。一般而言,促销产品能使居民在收入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实现效用最大化,获得较强幸福感,因此中等收入水平的居民愿意购买促销产品,且需求量较大。而对于低收入的居民来说,促销产品不一定是必需品,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可能无力购买;对高收入的居民来说,购买促销产品所带来的幸福感边际递减,这部分居民对产品的外观、档次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为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可能会放弃对促销产品的购买。

(2)情感需要动机

消费行为由居民的物质基础动机和情感需要动机共同促成。居民的情感需要因人而异,产品能否满足差异化的个人情感需要,是影响居民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如图2所示,在购置家电的幸福感来源的问题上,认为幸福感来源于使用需要满足的居民占67.8%,家电质量、服务好的占16.7%,和谐家庭氛围的占13.7%,获得同事友人赞扬羡慕的占1.8%。数据表明,只有满足居民差异化的情感需要才能使其产生最满意的幸福感。

(3)特殊需要动机

居民消费过程中除了考虑物质基础与情感需要外,有时还追求某些特殊的需要。攀比和炫耀消费动机作为较为常见的特殊需要动机,通常是为了保持相较于外界的优越感。对少部分居民而言,能满足其攀比和炫耀的心理会使他们获得较大的心理满足。

攀比和炫耀心理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图3所示,选择较小和非常小的分别占34.7%和20.7%,而选择非常大和较大的仅占2.9%和11.7%。这说明绝大多数居民是理性人,宁愿退而求其次也不愿消费超出自己能力承受范围的产品。但对于少部分居民来说,奢侈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异化为一种地位象征。由于职业需要、工作环境影响或其他原因,他们认为必须消费一部分高端或奢侈品来维护自己的外在形象,对他们来说消费奢侈品会产生更大效用,别人的赞誉比实用品更能带来幸福感。

2)外部刺激因素分析

(1)产品本身的影响

消费行为决策主要根据产品自身的特征。家电等耐用品具有单位价值高、购买频率低、使用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居民消费时会衡量产品能否最大化满足自身需求。表1数据显示,居民消费受价格、品牌、质量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从影响程度来看,选择价格、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影响大的居民所占比例都超过50%,其中认为质量影响大的占85.9%,而广告和促销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这说明了居民最看重产品的质量,其次品牌、售后服务、价格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是受产品整体影响的结果,不局限于产品的某一特征,综合满意才能最大限度的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

(2)相关群体分析

人们通常会根据心理距离远近将周围的群体从影响最大到最小依次分类,然后选取影响最大群体的意见,结合与自己相似或期望达到的人为参照点去评估一个结果。表2数据显示,在影响居民消费的相关群体中,家人占73.6%,亲戚占8.7%,朋友、同事、同学分别占7.8%、3.6%、1.5%,另外有钱人、明星、专家等相关群体共占2.1%。可见人们消费时通常参照与自己心理距离最近的家人亲友的意见,结合与自己相似或接近的群体习惯做出决策,此类消费评估的结果多为积极的幸福体验,有利于消费幸福感的增加。

(3)优惠政策影响

当居民产生消费欲望时,如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作为外部刺激,居民通常容易迅速做出消费决定并因此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目前国家为刺激消费,特别是农村市场的消费,实施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优惠政策。研究发现虽然这些政策会影响消费,但是居民普遍认为其具体实施效果一般。在对“家电下乡”政策的态度上,34.2%的居民认为影响一般,49.7%的居民认为影响较小;在对“以旧换新”政策的态度上,31.2%的居民认为影响一般,51.0%的居民认为影响较小。由此可见,居民希望政策能给自己的消费带来优惠,从而获得额外的幸福附加值。但实际上政策带来的满足度较低,政府需要更贴近实际地为居民考虑,从多方面权衡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切实满足居民的消费欲望。

1.2.3 追求幸福消费的顾虑

由于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当幸福消费的目标不能最大限度满足自身欲望时,居民通常会退而求其次来规避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居民产生顾虑,从而在消费过程中限制或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幸福感。表2数据说明,居民在购买家电产品中的确存在一些顾虑因素,而最为主要的是家电产品的自身问题,其比例占总比重的38.9%。担心市场价格降低和家电政策变化为第二和第三大影响因素。同时调查也发现仍有部分居民存在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顾虑。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居民消除这些顾虑,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居民放心消费。

2 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安徽省343份有效问卷的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及相应建议:

2.1 适度消费为主,适当鼓励超前消费。

适度消费是中国目前的主流消费理念,它倡导过一种理性的、合宜的物质生活,人们在这种消费方式下能获得欲望的满足与消费的平衡。但由于经济危机影响,中国需要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适当鼓励超前消费,制定相应政策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而使中国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2.2 消费需求多样,多层次开发产品才能满足居民幸福消费的不同需要。

幸福感受内部诱导因素与外部刺激因素的影响。由于物质基础、情感需要、相关群体等方面的差异,居民对幸福消费的目标定位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层次的需要,只有针对居民不同需要开发不同层次的产品,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2.3 政府应改善客观消费环境,深入贯彻并适时调整优惠政策,增加居民消费的幸福附加值。

社会保障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大环境问题会遏制居民消费欲望,影响居民的幸福程度,政府应采取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对产品的监督等措施,从多方面对其进行调整从而造福于民。对于优惠于民的政策要贴近实际、适时调整,以适应人们时刻变化的需要。

摘要:消费的本质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 给人一种幸福美满的感受。本研究在安徽合肥、六安、滁州等地选取343名居民进行实证调查, 从幸福度视角研究居民的消费行为, 分析居民的消费理念、消费动机以及消费顾虑等内容,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幸福,居民,消费行为,家电

参考文献

[1]郜燕群.经济学视角下“幸福方程式”的理解[J].市场论坛, 2010 (3) :88-89.

[2]顾明毅.论幸福对微观经济学效用最大化法则的修正[J].经济问题, 2009 (9) :20-23.

[3]王国聘, 郭兆红.构建面向节约型社会的消费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3) :9-12.

[4]邹陆林.和谐社会构建之消费伦理[J].企业家天地, 2010 (2) :153-155.

[5]苗元江.影响幸福感的诸因素[J].社会阅览, 2004 (4) :20-23.

[6]张映芹, 魏鹏.幸福经济学的发展轨迹探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0 (3) :183-188.

[7]陈景秋, 唐宁玉, 王方华, C.K.Hsee.从幸福学角度对和谐消费的阐释[J].心理科学进展, 2010:1081-1085.

[8]王芳, 陈福国.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6) :575-576.

[9]陈都.简论幸福消费[J].科技信息, 2008:57-58.

[10]左学金.幸福和幸福经济学[J].江西社会科学, 2007 (3) :8-12.

[11]苗元江, 王青华.大学生社会幸福感调查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76-81.

居民消费行为 篇2

不乱涂乱画、不乱扔垃圾。

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

不说脏话、有序排队不插队。

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树木。

文明娱乐,不噪音扰民、不酗酒、赌博。

邻里和睦,不搬弄是非、不闹纠纷。

遛狗要牵绳,及时清理宠物粪便。

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随意开车、不乱停车。

行人不乱穿马路、不翻越栏杆。

咳嗽、喷嚏用手遮。

文明用餐,勤俭节约,按需点餐、不剩饭菜。

注重礼貌,尊老爱幼。

路遇熟人先问好。

美国居民消费现状 篇3

一、美国居民处处节约,精打细算

迈阿密、芝加哥和德美因等各个城市里一到中午,快餐馆里人头济济,要排十个人的队,因为没有税,没有小费,而正宗的餐馆里客人稀少,因为除了餐费,还要加税,付小费。我们在芝加哥Willi's大厦附近发现一家匹萨店内人较少,不用排队,心想匹萨不会太贵,就要了2小块匹萨,加一小碟蔬菜色拉,账单显示是15美元。所以很多在大厦内上班的白领中午均自己带三明治或汉堡,躲在大楼附近广场的角落里吃。在市中心以外,美国人一般在Subway 这样的小店内吃午饭。我们进去要了一个全麦的长面包,服务员把它中间剖开,然后根据我们要求放入三明治色拉,土豆色拉,火鸡肉片,青椒,洋葱,西红柿,杂蔬菜,黄瓜片,腌黄瓜,再把面包一切两,每人大约有4号打印纸横的那么长的一个面包卷,不要饮料,总价是4.9美元。过几天我们又在一家汉堡店门口看到广告是2个汉堡王5美元。就进去排队,大约有20多人,轮到我们,服务员问2个汉堡王还要可乐吗?那天中午32度很热,我就说要2大杯。他记下我的名字,然后给了两个空的大纸杯。我看别人自己把可乐放满后等气泡走了再加,一直加到饮料满为止,就一样操作,然后服务员叫我去拿汉堡王。一共10美元,无税。2杯可乐要5美元,而在超市里最大号的一瓶可乐,仅卖2.16美元。企业因为没有税,没小费,就靠这个赚钱。美国普通居民目前每月税前收入就1000-2000美元,所以一般人均很节约。如在德梅因,公交车车费是1.75美元,一天来回就3.5美元。一周17.5美元,一月70美元。在外吃工作午餐5美元/天,一月100美元。租一室一厅或二室一厅,要500-600美元/月,加上通讯费,一月就700-800美元了。你还要在家吃早饭和晚饭,以及其它各种开支。所以很多人精打细算。因为大部分商店营业员,公交车驾驶员等,他们均无法得到服务的小费。

美国很多居民买东西,手里都拿着打折广告,对照广告买便宜货。此外商场和超市到处发息券(coupon),鼓励人们买东西拿回扣。买一送一(buy one take one)非常流行,甚至买一送三(buy one take three),如维它命店内的CQ10,一种保护心脏的辅助保健品。美国人还喜欢开车去大卖场(Costco)购物,卖场门口有警卫检查顾客的会员卡,只有美国居民才有这种卡。一个美国朋友带我们进去,里面人头济济,但不拥挤。相比超市里人烟稀少,这可说是奇迹。但卖场一律收现金,怕美国人信用透支。一般家庭买200美元吃一周。商场和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就大量贴商品打折招牌,如40% Off, 就是打4折,卖现价的6成,save 1.75$,就是节约1.75美元,真正的价格是原价4美元,现价2.25美元,不能搞错。7月4日是美国独立日国庆节,德美因的迪亚大超市,相当于Outlet,卖首饰60%Off,再10%Off,再25%Off,1000美元的4克拉的水晶项链,就卖270美元,但柜台上没有人问津。

二、美国物价比过去涨幅不小,普通超市人不多

美国的超市分档次,如芝加哥华丽一英里附近高档的意大利EATALY,德美因中档的Dahl's,中低档的Wal-mart,Walgreen,低档的Aldi,以及最受欢迎的大卖场Costco等。我们在各种超市均有购物,发现超市里人不多,大家对价格很敏感。

美国的水果相对还便宜,过去香蕉0.37美元/公斤,现在涨到最低的超市也要0.59/磅,一磅等于453克,相当1.32美元/公斤,约8元人民币/公斤。车厘子2.45美元/磅,大卖场里7.99美元4磅,约1.8公斤,2.22美元/斤,即13.85元/斤。同样在大卖场,草莓6.99美元4磅,蓝莓6.99美元4磅。橙汁3.75美元1.75升。

基本食品大卖场里两个全麦长面包3.99美元,1.81公斤。牛奶一般3.09美元—3.99美元1加仑,即3.75升。超市里最便宜的白面包1.19美元900克。奶酪(cheese)1.15美元22片。冰淇淋1.64美元1.65升。3.99美元1加仑。猪蹄1.69美元/磅,猪肉1.88美元/磅,牛肉2.45美元/磅。美国政府为稳定人心,民以食为天,所以从世界各国进口食品,价格低廉,这值得中国学习。任何企业均不能在食品上获取暴利。

但美国的蔬菜远比中国贵。西芹1.29美元/根,约8元,上海只要2元。卷心菜0.79美元/磅,一棵2.87美元,约17.9元,上海2元。洋葱0.69美元/磅,一根0.99美元,约6.23元,上海1元。大卖场里红壳鸡蛋6.79美元24个,约62.74元。超市里白壳鸡蛋1.59美元10个,约9.92元。土豆3.69美元5磅,上海1.5元/斤。胡萝卜0.99美元/磅。3根黄瓜3.59美元,一根要1.2美元,即7.48元,上海0.6元/根。

三、美国房价大幅上升,但失业者到处可见

美国为了提升经济,可能推迟加息时间,同时让美元保持弱势。所以近期美元兑主要货币全面下跌,兑欧元急跌至1.37,迫使欧洲央行实行量化宽松措施。美元指数最近跌到79.79。美国劳工部7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6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8.8万人,远超预期,6月份失业率6.1%,创2008年9月来的新低。但在芝加哥的马路上、地铁里、商场门口,到处都能见到黑人乞丐,坐在地上,身前一块字牌“我饿,请给些零钱”。在市中心Downtown,见到一个斯文的白种中年人,举牌写着“我受过高等教育,现在失业,请您帮忙”。我朋友的舅舅,欧洲拿的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待了10年,现在50岁也失业了,心情不好。美国6月28日这周申请失业救济金人数小幅增加0.2万人至31.5万人。

美国的房价经过金融危机后,独栋别墅从均价10万美元,很快攀升到2014年5月的均价31.92万美元,(见表一)由于上升过快,(见图三)所以有钱的拥有多套房屋的家庭均大量抛盘,各处均可以见到卖出(For Sale)的标记。另外由于租金上升到高位,出租房(For Lease)也大量增加,每条街上均能见到。一般走10分钟路,两边至少能见到10处房屋出租或出售。(见图四)说明美国经济仍不景气。我们住的Apartment 租金1000美元/月,3室2厅2卫,160平方米。朋友自住外,还招租一人。我们居住的大楼不远,就是习主席访问爱阿华州州长的官邸。

居民消费行为 篇4

一、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情况概述

1978年以来,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683.93元, 较1978年增长20.49倍。

与全国相比,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从绝对值看, 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683.93元, 低于全国976.77元;从增长速度看。1978~2008年,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0.59%, 低于全国同期增速1.6个百分点。纵观改革开放30年来, 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发生了较大变化, 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

一是食品支出比重下降, 膳食质量提高;二是衣着消费成衣化、时装化趋势明显;三是居住支出增加, 住房质量提高;四是家庭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五是服务性消费比重有所增加。

2.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城镇, 且存在地区差距。

一是与全疆平均水平相比, 农村居民消费增速缓慢。1978~2008年, 新疆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72%, 比全疆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低3.95个百分点。由于消费增速缓慢, 新疆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消费量差距日益扩大。1978年, 新疆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65亿元, 占全疆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4.08%;2008年, 新疆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7.60亿元, 仅占全疆的14.39%, 比1978年下降29.69个百分点。二是各地区间的农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2008年昌吉州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569.15元, 和田地区则为1455.60元, 两者之比为3.14∶1, 而1990年两者之比仅为1.68:1。

二、影响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分析

1. 农民增收的有效空间不足。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很多, 如消费习惯、预期等, 但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本文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消费函数理论, 建立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C与其人均纯收入Y之间关系的模型为:

根据1980-2008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统计数据, 得出原模型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结果是:

方程中解释变量的系数说明, 在1980-2008年时段内, 新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变动1%, 人均消费支出就相应正向变动0.574%。农村居民的消费和收入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民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 农民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574。这个数值说明要拉动新疆农村消费市场, 最主要的手段必然是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但受以下两方面因素限制, 新疆农村居民的增收空间有限。

(1) 非农产业对新疆增收贡献率偏低。2008年, 在新疆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 农牧业收入占67.88%、工资性收入占12.07%;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 农牧业收入占38.32%、工资性收入占38.94%。由此可见, 目前农牧业收入仍然是新疆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2008年, 新疆城镇化率为39.64%, 同期全国为45.68%。由于城镇发展整体化水平不高, 导致城市辐射能力不足, 城镇带动能力有限, 严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在“打工经济”已成为各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的情况下, 2008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仅为422.82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430.91元, 相当于浙江 (4587.44元) 的9.22%, 江苏 (3895.5元) 的10.85%, 广东 (3684.47元) 的11.48%, 山东 (2263.46元) 的18.68%, 重庆 (1764.64元) 的23.96%, 河南 (1499.93元) 的28.19%。

2. 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离不开具体的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的完善程度的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 限制着消费数量的增加, 阻碍着消费质量的提高。

目前, 新疆农村消费市场中, 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供给结构不合理。生产和销售企业对农村市场缺乏深入的调查了解, 严重缺乏为农民服务的观念和意识, 没有对农村这个大市场引起足够重视, 工业品开发长期以城市市场为中心, 多数商品的品种、功能、价格不能适应农民的消费需求, 缺乏刺激农民消费热情的动力;商业硬件落后。目前农村市场硬件方面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规模偏小、设施简陋、配套不全等问题, 有的只好以路为市、以棚为市。一些商品的购买需要进县城, 既麻烦又增加购买成本,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在软件上, 郊区农村一些消费性产业尚未兴起, 专业特色市场或批发市场相对缺乏, 中介机构和组织不完善, 中介人才缺乏。消费软、硬环境不佳, 也影响消费愿望的实现;经营主体不适应。一些城市郊区原有国有和集体的商业、供销、物资等农村销售网络明显萎缩, 不能发挥主渠道作用。个体工商户虽然活跃, 但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较大。

3. 农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制约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影响, 长期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在公共财政的分配体制上, 重点关注城市和市民, 忽视农村和农民, 造成城乡社会资源占有差距扩大。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 新疆农村社会发展情况良好, 但整体发展情况仍相对滞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对新疆农村全面小康18项指标的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 新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度为7.8%,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20.4个百分点, 比东部发达省区总体水平低39.8个百分点, 比中部低16.8个百分点, 在全国仅排名第26名。总体来看, 新疆农村全面小康的进程比全国滞后近5年左右。至2008年, 全疆仍有近20%的村没有通自来水;10%的村没有通电话;2%的村没有通电;1%的村没有通汽车。

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 直接制约着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1.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新疆农村居民收入。

实证分析表明收入和消费支出是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居民收入水平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增长是决定消费者拥有较大购买力的先决条件, 是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规模扩大的直接动力。因此, 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必要条件。增加新疆居民收入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增加政府财政支农力度, 完善财政支农体系。新疆农村地区的和谐发展, 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应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 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同时, 针对新疆农业生产风险较大的情况, 继续完善农业生产补贴体系, 逐步扩大农业补贴范围,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并建立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税收制度。

(2)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方面, 国家应通过农产品补贴政策, 引导农户改变农产品品种较为单一的状况, 努力实现农产品品种多元化, 并努力增加科技含量, 提高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 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地区比较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是造成农产品销售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的主要原因。没有特色也就没有优势。因此, 在调整结构中, 应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出发, 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建设集中连片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从而在整体上增强新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拓宽农村居民非农产业的收入来源。新疆农村居民非农产品收入来源较为单一, 主要为农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在这方面, 政府应大力支持农民家庭发展非农产业, 逐渐增大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在这方面, 应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促进非农转移, 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实行“订单”培训, 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输送新型劳动者;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岗位的方式, 进一步拓展援助性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就业制度, 为农民创造平等竞争的劳动就业机会。对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各类企业, 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及财政奖励。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继续开拓农村市场。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对农村市场的开拓;三是重视发挥城市市场对农村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努力形成城乡消费品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3. 继续完善消费环境、合理引导消费。

应严厉打击各种消费欺诈行为, 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规范市场行为, 并制定尽量细化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具可操作性, 为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提供法律保证。在此基础上, 应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树立消费新理念:第一, 应大力对合理消费观念的宣传, 改变传统消费观念, 使人们树立“生产是为了消费, 消费才能促进生产”的消费观念;第二, 加强对各类商品使用功能知识的教育, 让消费者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消费品知识, 从而增加消费需求;第三, 要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 通过消费实践来引导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4. 强化信贷消费, 配套信贷消费法律法规。

首先, 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鼓励开展信贷消费, 同时要大力普及信用文化, 加快信用立法,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规范和鼓励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其次, 政府及金融等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 发展农村消费信贷。由于农村的环境、生活条件、经济状况等与城镇居民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需要建立具有农村特点的信用体系, 逐步扩大住房消费信贷规模, 增加品种, 拓宽消费信贷领域, 确定合理的消费信贷利率, 使更多的农民能接受信贷消费方式。

5. 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经济预期与经济安全是制约人们现期消费的重要因素, 要改善经济预期, 关键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增强农民的安全感, 从而降低其预防性储蓄, 激发农民的即期消费欲望。为此, 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逐步提高社会应负担比例, 减轻农村居民生病就医的经济负担。二是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使农村居民老有所养, 解决后顾之忧。三是完善贫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使扶贫规范化和制度化。而在制度设计上应考虑在自我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社会统筹的比例, 使得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 并设计向贫困人口倾斜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刘旺霞.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J].当代经理人, 2006 (8)

[2].陈旭红, 袁志远.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实证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

社区居民行为规范 篇5

一、政治行为规范:

1、坚持车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宪法中明确规定,是我国一切组织和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的活动原则。

2、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党和国家的政策从根本上体现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这就要求居民要顾全大局,做到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3、服从组织,遵守纪律。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宪法确认的组织原则,因此,要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的正确集中,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社区的自治地位,并且处理好与国家基层政权的关系。

二、法律行为规范:

法律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严格遵守法律的有关规定。二是严格遵守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居民的行为必须约束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其基本要求是:

1、学法、知法、守法。所谓法,包括国家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由于学法、不知法而导致违法;二是知法犯法。所以我们要一方面继续抓好普法教育,达到人人学法,人人知法,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广大居民严格守法的自觉性。

2、遵守国家政令,所谓政令,就是政府民布的各种施政命令的统称,诸如:戒严令、军管令、动员令、免职令、表彰嘉奖令、惩罚处治令实施计划令通过决议令、公布法律法规令等。对社区组织和广大居民的基本要求是: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按政令行事,受政令制约。

三、道德行为规范

1、居民之间的行为规范

(1)讲团结、讲友谊、讲互助:

(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于自己的.卫生责任区,勤打扫,公益性义务劳动积极承担,当他人有困难需要提供帮助时,乐于助人,对于他人批评意见虚心接受。

(3)待人诚恳,主持公道,要尊重他人的人格,不能自持高明,盛气凌人,要关心他人利益,不能唯利是图,以邻为 ;要诚心实意待人,不能嫉妒,陷害他人,遇到非原则纠纷要息事宁人,而不能搬弄是非,火上浇油。

四、邻里之间的行为规范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说明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

(1) 通情达理、礼让为先。说话做事要多替别人着想,注意是否妨碍了别人,谓之通情,办事要遵循道德规范,坚持正确的是非观念,符合常人情理,谓之达理,对别人尊敬,谦虚宽厚,谓这礼让。

(2) 尊重他人,杜绝猜忌,邻里之间出现矛盾,大部分是由于猜忌造成的,要分析具体原因,取得共识和谅解,以便建立良好的关系,要尽可能增加交往,以加强相互了解和信任。

(3) 增强辨别力,不轻信传言,邻里之间的矛盾往往来自信口开河,道听途说,各人管好自己的嘴巴,并对捕风捉影,添枝加叶的议论加以辩析,分清是非。听到不负责的话敢于制止,才能成为处事公道,爱人欢迎的好邻居,邻里关系“十四忌”,

一忌凡事为已,不睦邻里,二忌恶语伤人,动手打人,三忌幸灾乐祸,危难不救,四忌猜疑嫉妒背后议论,五忌偏袒子女,轻信纵容;六忌经济往来,帐目不清;七忌得理不让,劝阻不听;八忌谈笑逗趣,分寸不明;九忌高声噪音,不得安宁;十忌公用地方,已物乱放;十一忌晒衣浇花,影响邻里;十二忌走动脚重,小计孩跑跳;十三忌饲养家禽,有碍卫生;十四忌违章建筑,侵占绿地。

五、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规范:

居民消费行为 篇6

【关键词】社会阶层;体育消费行为;影响因素;消费引导

On the Sports Consumer Behavior of Henan Residents of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FAN Yong-fe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The sports consumption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and strata may differ from each other.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from five aspects, namely, the purpose of physical exercise, the frequency of exercising, the individual sports participated in, the sports events cared about, and content of consumption. It also offers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ifference existing in sports consumption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social strata.

【Keywords】 social stratum, sports consumer behavior, affecting factor, guidance of consumption

1前言

社会阶层是由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持久的群体。对于社会阶层进行划分的方法很多,著名的有科尔曼地位指数法和霍林舍社会地位指数法。这两种社会阶层的划分方法都是由国外的专家研究制定的,不太适合于我国的国情,所以,在研究我国社会阶层划分时,应适当改变其中的变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课题组对中国的社会阶层进行了划分,得出了五个等级十大阶层,五大等级即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和底层,本文将分析这五大层级的消费者行为差异。

2研究设计和方法

笔者先对河南省的几个城市的消费者进行了小范围访谈,了解了消费者的基本状况、体育消费内容和特点、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根据访谈结果,分析了影响河南省消费者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确定了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选择了郑州、洛阳、新乡、周口、漯河等五个有代表性的城市的市区和所属乡村的居民进行调查,被调查的居民均为18岁以上。共发放15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432份,回收率为95.5%,其中有效问卷为1358份,有效率为94.8%。有效问卷中参与调查的男性消费者有682份,占总数的50.2%,女性为676份,占总数的49.8%。

根据调查的数据,对社会各阶层的某种体育消费行为进行统计,并计算出每个社会阶层中具有某种体育消费行为的人数占该阶层总人数的百分比,根据百分比来分析各阶层体育消费行为的差别。

3社会各阶层的消费行为的异同

社会各阶层的消费者的体育消费行为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本文将从体育锻炼目的、锻炼频率、从事的体育项目、关注的体育赛事、体育消费内容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各社会阶层的消费需要的差别

各社会阶层的体育消费需求差别不大。各社会阶层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健身,这是出于对健康的需求,这是人性本质的一种体现,是每个人对生命重视的主要体现。各社会阶层对提高运动技巧和改善心情都有需求,然而中上层与其他阶层有一点差别。中上层参与体育运动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改善心情,而对提高运动技巧的需求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中上层的工作压力较大,所以运动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在瘦身的运动目的上,各社会阶层的需求都不大,差异也不大,但从总体上是所处的社会阶层越低,出于瘦身的目的比例越大。

3.2 各社会阶层锻炼频率的差别

各社会阶层运动频率的差别不大。每个阶层都大约有30%的人每周运动3次以上,另外有大约30%的人每周运动一次,有大约28%的人每周运动1-3次。所以每个社会阶层的消费者都比较喜欢体育运动,基本上每周都会至少参加一次体育锻炼。每个社会阶层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很少,但是对于底层的消费者来说,还有25.7%的人不参加体育锻炼,占这一阶层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这是底层消费者与其他社会阶层的消费者的主要区别。经过回访,可大概确定其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二是由于经济压力,没有经济能力参与体育锻炼。

3.3 各阶层从事的体育项目

从总体来看,各阶层所从事的体育运动项目不太一样,但是都比较喜欢羽毛球、乒乓球、健身器材和三大球(包含篮球、足球、排球)。社会上层的消费者基本上都喜欢某种体育运动,最喜欢羽毛球,其次是三大球、健身器材和网球,再次是游泳和乒乓球。中上层的消费者最喜欢健身器材,其次喜欢羽毛球、乒乓球、游泳和三大球,很少的人喜欢网球。中中层的消费者最喜欢健身器材、羽毛球、乒乓球、其次是三大球和游泳。中下层的消费者喜欢乒乓球、健身器材、三大球、羽毛球等运动,很少人参加游泳和网球运动。底层的消费者最喜欢三大球,很少的人从事羽毛球、乒乓球、健身器材和网球运动,没有人从事游泳运动,甚至大部分人不从事任何体育运动,这是底层消费者最明显的一个特征。

3.4 各阶层关注的体育赛事

从表4可以看出,各阶层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大部分是一样的。例如,各阶层都特别关注NBA赛事,都不太关注CBA、中超、欧洲杯。除此之外,各阶层关注的赛事还有区别。上层的消费者最关注NBA,其次关注欧洲冠军联赛和网球大满贯,对其他赛事都不太关心。中上层最关注NBA,然后是CBA,对其他赛事都不太关心。中中层和中下层最关注NBA,其次关注中超,对其他赛事不太关心。而底层最关注的是NBA,其次是中超,但对这两项运动的关注度的差别不大,对其他赛事都不关心。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中下层和底层的消费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对任何赛事都不关心。

3.5 各阶层体育消费内容

各阶层最重要的体育消费内容就是实物消费,其次是劳务消费,最后是信息消费。但劳务消费和信息消费所占的比例都不大。所处的社会阶层越低,实物消费所占的比例越大,信息消费和劳务消费所占的比例越小。

4对策与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不断增加,制约体育消费的最主要的因素——收入的影响也会不断减小,消费者就会将更多的支出用于健康需求上,体育消费也将不断增加,因此在中国,体育产业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特别是随着中原经济区的构建和发展,体育产业对中原经济的贡献更不能小觑。所以政府应采取一些积极措施应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

(1)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健身理念的宣传,创造健身运动的氛围。首先加大健康重要性的宣传,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让居民认为适度地花钱进行体育消费是值得的,是对健康的一种长期而必要的投资。其次加大体育有益健康的方法的宣传,例如练习太极有利于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等,健美运动既有利于瘦身又有利于增强体魄,每周锻炼1-3次能提高身体机能等。再次采用各种宣传渠道进行宣传,特别是要通过电视宣传,因为60.3%的消费者通过电视得到体育信息。针对年轻人,主要采用网络宣传手段,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体育运动感兴趣,让人们所处的社会群体有浓厚的体育运动气氛,才能增加人们的体育消费。

(2)增加体育场馆的建设,特别是小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在调查中发现,有的人喜欢体育运动,但由于缺少体育运动场馆而放弃参加体育运动。所以增加运动场馆建设,特别是小型的、费用经济实惠的场馆很受人欢迎。

(3)分阶层营销。每个社会阶层的消费者行为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应该根据较显著的差异对不同的社会阶层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

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分析 篇7

作为西部省份, 甘肃整体经济中的消费比率较低, 投资比率偏高, 2007年, 甘肃省投资率为48.94%, 消费率为59.78%, 比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高速增长时期的消费率要低15%-25%。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市场对经济推动乏力。如何刺激消费, 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 是能否实现甘肃经济平稳增长、提高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

1 消费函数理论模型

关于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 许多学者进行了分析研究[1,2], 基本认同了农村居民消费与其收入和储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 还受预期的收入、利率及政策指导等的影响, 在实践的基础上, 人们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 主要有:

生命周期假设消费函数模型:Ct=αYt+βSt+μt, 其中0<α, β<1

“不可逆性”相对收入假设消费模型:

绝对收入假设消费模型:Ct=α+βYt+μt, 其中:0<β<1, α<0

其中:Ct表示消费额, Yt表示收入, St代表储蓄。α, β为参数, μt为随机误差项。

由于储蓄具有流动性和安全性, 代表着更现实的购买力, 在居民的流动资产中占很大比重, 所以居民拥有的储蓄额对当期消费更有意义。所以本论述选取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量 (Ct) 为被解释变量, 人均年纯收入 (Yt) 和人均年储蓄额 (St) (以储蓄额代表资本存量 (At) 为解释变量;再利用各种消费函数模型对甘肃农村居民的消费数据进行模拟, 来验证和发现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理论, 进而对刺激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拉动甘肃省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2 样本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了1990-2007年18年的数据资料作为进行数量分析的样本, 如表1所示。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和《甘肃统计年鉴2008》。由于统计年鉴中没有给出农村居民人均年储蓄额, 故通过:农村居民人均年储蓄额=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年末总人口数计算得到。

3 关于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

3.1 生命周期假设消费函数模型的拟合及检验

普遍观点认为, 农村居民对自己的储蓄额极不满意, 加之针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极不完善, 所以他们比城市居民有较高的储蓄倾向, 他们的消费行为应该服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假设。但是经过对甘肃省农村居民的实证研究表明, 这种认识是没有根据的。

(1) 生命周期假设消费函数模型的拟合

以储蓄余额表示资产存量。用OLS方法估计, 得到回归方程 (1) :

(2) 模型检验

经统计检验发现, 两个参数的经济意义合理, 变量均可以通过t检验, 方程在总体上也能通过F检验, 拟合程度好。接着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用White检验方法检验模型的异方差性, 结果如表2所示。

nR2=1.3212

杜宾-瓦特森检验表明:模型不能通过检验, 存在正向序列相关。做Yt关于St的回归, 得:回归方程 (2) :

注:1989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375.8元。

R2=0.853203, 说明回归方程 (1) 中的Yt和St之间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并不服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假设。

3.2 相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的拟合及检验

(1) “不可逆性”相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的拟合用OLS方法估计, 得到回归方程 (3) :

统计检验表明:模型中两个参数估计量的经济意义都不合理, 常数项和Yt-1项均通不过t检验。

(2) 剔除常数项后模拟

得到模型 (4) :

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 但参数的经济意义不合理, Yt-1项的t统计量很小, 通不过检验, 说明该模型很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D-W=1.279249, 可能存在自变量序列相关, 经分析发现:解释变量Yt与Yt-1的相关系数为0.99355, 存在很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所以该模型也不适于分析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

3.3 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的拟合及检验

(1) 采用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拟合

利用OLS方法估计, 得到如下模型:

模型中反映变量间关系的结构参数估计量经济意义合理, 统计检验全部通过。但是模型存在严重的序列相关性, 常数项也不显著。

(2) 剔除常数项后模拟

得到模型 (6) :

参数估计量经济意义合理, 通过了统计检验。也不存在异方差。但是模型依然存在一阶序列自相关。

(3) 修正序列相关性

通过广义差分法修正序列相关性, 得:

此时, 参数估计量经济意义合理, 统计检验全部通过。并且D-W=1.884324>1.39, 说明已经消除了一阶序列自相关性。由于模型以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 一般不存在异方差性, 统计检验全部通过。

4 结束语

通过对甘肃省1990-2007年相关数据的模拟表明:模型 (7) 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这就说明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可以用来描述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仍然由收入决定。

甘肃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和边际消费倾向低是造成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所以欲启动甘肃省农村消费市场以拉动整体经济增长, 必须研究如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问题。

鉴于此, 建议:第一, 因地制宜扩大收入渠道;第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及流通渠道建设, 优化农村消费环境;第三, 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拓宽农村消费信贷领域;第四, 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消除农村居民的消费顾虑。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4.

[2]傅丽萍.中国居民消费行为计量经济分析[J].统计教育, 2007.4.

吉林省居民牛肉消费行为研究 篇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肉牛产业崛起,中国牛肉产量增长最快,由2000年的499.1万t提高到2014年的689万t,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65%,明显高于同期猪肉平均增长率的5.30%和羊肉平均增长率的3.74%。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玉米转化率较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饲料资源为肉牛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在政府惠农政策的支持和市场机制的正确引导下取得了卓著的成效,牛肉产业已经成为吉林省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吉林省不仅是肉类生产大省,也是肉类消费大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肉类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影响居民牛肉消费行为的因素进行研究,对于企业制定消费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样本来源与样本特征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笔者2015年在吉林省内包括长春、松原、德惠、梨树和公主岭市等地的居民发放和收集的调查问卷。本次共发120份问卷,由于漏答,主要问题理解错误,以及关键信息不明等原因共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合格率为90%。其调查结果对于企业的营销策略具有参考价值。

根据牛肉产品的消费特点将其影响要素分为三类。

样本中,男女比例适中,24~45岁这一年龄区间的比例最大,已婚比例达到了70%左右,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年左右,收入波动区间为3300~3700元。

消费者购买牛肉大多追求其营养价值和口感,平时更倾向于在超市或农贸市场自己会根据菜品的要求买一些普通的牛肉,其安全性比较高。

消费者在购买牛肉时基本上都会考虑价格、色泽以及替代品价格,同时销售人员的素质也会相应的影响其消费行为。

3 解释变量与计量模型

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结合吉林省牛肉消费的特征,本文将18个影响因素分为消费者基本特征描述(见表1)、消费者购买行为特征(见表2)、营销要素特征三类(见表3)。

将消费者购买牛肉的意愿设为被解释变量y,将影响其购买行为的三类因素呈现为3个维度,利用Logistic理论模型,使Y服从二项分布,“1”表示肯定的答案,“0”表示否定的答案,设y=1的概率为p,则y的概率具体形式:

其中,p(y)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牛肉的的概率;是解释变量,表示第j种影响因素;表示第j种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m表示这一概率影响因素个数;表示回归截距;表示随机扰动项,i表示样本个数编号。

4 结论与分析

本文运用Logistic统计模型,对所调查的108个截面数据进行二元回归分析,采用变量全部进入法,得出结果如表4所示,对消费模型统计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4.1 消费者自然因素影响牛肉消费行为

根据表4计算结果,性别和婚姻状况没有通过显著性检测,即该变量不是影响居民牛肉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和受教育状况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收入水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年龄、受教育状况以及收入水平对消费者牛肉消费行为都具有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对牛肉消费行为作用方向为正向,受教育程度越高以及收入水平越高的人群更愿意购买牛肉。而年龄对牛肉消费行为作用方向为负向,这说明年龄越大购买牛肉的人越少。

注:*表示估计系数非零的显著性水平为10%;**表示估计系数非零的显著性水平为5%;***表示估计系数非零的显著性水平为1%。

4.2 消费者购买行为特征影响牛肉消费行为

在1%的显著水平下,牛肉安全性对于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决定性因素,消费原因、何时购买、购买哪种牛肉和购买地点等对牛肉消费行为作用为负,表明了牛肉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牛肉消费已悄然进入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消费者在购买牛肉时更多的是为了追求牛肉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他们更倾向于在大型的超市和更加稳定的农贸市场,根据菜品的选择购买相应不同类型的牛肉。在消费者购买行为特征中,如何选择与购买牛肉的类型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二者对居民牛肉消费行为影响不大。

4.3 营销要素特征影响牛肉消费行为

色泽、销售人员素质和替代品价格在5%的水平下是显著的,这就表明了同期替代品的价格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牛肉消费行为。肉品颜色属于感官指标,可以直接影响消费者对牛肉质量的辨识。销售人员选项与消费行为负相关,说明销售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应更为礼貌热情的接待消费者。老嫩程度和是否为品牌牛肉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居民在购买牛肉时不会太在意牛肉品牌和老嫩程度,价格在1%的水平下是显著的,系数为0.431,而替代品的系数为0.371,说明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制约居民牛肉消费行为的最主要的因素仍是价格水平。

5 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居民的牛肉消费水平随着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由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自身、消费特征、营销要素的影响,所以无论是市场决策者还是企业消费计划的制定者都应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注重营销的协调性,主要建议如下。

其一,价格水平是制约牛肉消费的主要因素,吉林省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对此,政府可以根据牛肉消费的季节性特征分发补贴,并针对特定群体销售一些特惠牛肉,以保障其基本消费需求和营养需求。

第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速,居民对熟牛肉制品消费的更多,生产商应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增加熟牛肉制品的品种,丰富熟牛肉制品的口味,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第三,企业可以细化市场,研制牛肉的附加产品,多方位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客流量较多的地方设置专卖店,保证牛肉产品的感官质量,实施绿色营销,满足消费者一站式需求。

第四,政府应继续大力推广肉牛产业发展,努力吸引外资,延长牛肉产业链。利用吉林省的地理和饲料资源优势发展肉牛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吉林省的就业率,还可以增加居民收入,进而增加牛肉消费量。

摘要:将吉林省居民牛肉消费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吉林省108位消费者抽样调查,将影响牛肉消费行为的18个因素设为消费者基本特征、居民消费特征和营销要素三个维度,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牛肉的价格水平、居民的收入、受教育水平和购买牛肉类型等因素极大地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在此基础上,对消费政策的制定者和企业生产者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牛肉消费行为,Logistic回归模型,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曹建民,张越杰,田露.我国肉牛产业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J].现代畜牧兽医,2010(03):5-6.

[2]李丰.质量安全牛肉购买行为的实证分析-基于吉林省消费者的调查[J]..当代生态农业,2011(3):60-64.

[3]时延鑫.中国牛肉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场经济管理,2008(4):53-55.

[4]王桂霞,霍灵光,张越杰.我国肉牛养殖户纵向协作形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8):64-90.

居民消费行为 篇9

关键词:收入结构,农村居民,消费行为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2008 年以来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使得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挑战, 拉动国内消费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 覆盖近6 亿人口的农村市场蕴涵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最大潜力在农村。虽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但农村消费需求增长却仍然缓慢, 总体消费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因此, 深入研究农村消费问题, 更好、更快地启动农村消费市场, 对我国内需的扩大、经济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问题的研究视角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农村居民收入视角, 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对消费的影响;二是农村金融视角, 如农村金融对农村消费的支持效应;三是社会保障视角, 如养老保险与农村消费的关系。比较而言, 收入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中占有最重要地位, 因此本文将基于农村居民收入的视角研究农村消费问题。

基于居民收入考虑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 国外起步较早。在西方消费理论中, 收入是决定消费行为的最主要变量。绝对收入假说认为, 当期可支配收入对消费起到决定性作用 (Keynes, 1936) ;而相对收入假说认为, 除当期可支配收入外, “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也会影响消费行为 (Duisenberg, 1949) ;生命周期假说认为, 消费支出不仅取决于当期收入, 还受到消费者一生总收入的影响 (Bromberg, 1949) ;而持久性假说认为, 决定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不是当期收入, 而是持久收入。也就是说, 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应最大化, 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 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来作出消费决策的 (Milton Friedman, 1956) 。

国内学者也在收入影响农村消费方面做了一定研究, 并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李锐, 项海容 (2004) 将收入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 并得出从长期看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受持久性收入的影响;王刚等 (2007) 通过协整分析得出,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与年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并且农村居民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李芙蓉 (2011) 通过总结美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经验得出农民的收入与农村的消费需求有着极强的相关性,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胡小军 (2012) 通过建立多层次统计分析模型得出中国农村消费能力不足来源于农村人口的绝对收入过低。

从以上综述中可以看出, 收入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根本性因素, 但是国内外学者在收入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方面的研究至少在两方面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第一, 现有文献只是单纯地考虑收入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 并没有将收入细分。我国统计年鉴上将农村居民收入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不确定性以及流动性约束等因素的影响下, 不同性质的收入对居民消费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 将收入细分并研究其对农村居民消费是必要的;第二, 现有文献在实证研究方面缺少动态分析, 尤其是基于时间和横截面的面板数据分析。针对以上不足, 本文将采用1995~2013 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来研究不同性质的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 并对不同区域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二、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及消费市场现状

(一) 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农村经济也驶入了快车道, 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 年的1, 577.7 元提高到了2013 年的8, 895.9 元, 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了2.9 倍, 平均每年增长6.3%。此外, 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 家庭经营性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占有重要位置, 根据图1 所示, 虽然经营性收入逐年增加, 但其在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从1995 年的71.4%下降至2013 年的42.6%, 平均每年按照1%的速度下降; (2) 农民工资性纯收入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从1995 年的22.4%增长至2013 年的45.3%, 这说明工资性纯收入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支柱; (3) 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和人均转移性收入虽然所占比重较少, 但从图1 中可以看出, 二者均呈现上升趋势, 而且转移性收入的年增幅要快于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从1995 年的41元增至2013 年的293 元, 平均每年的增速为13.6%, 而转移性收入从1995 年的57.3 元增至2012 年的784.3 元, 平均每年按照24.3%的速度增长, 由此可见, 转移性收入在收入结构中的增速最快。 (图1)

收入结构呈现出的这种变化说明农村居民的收入渠道拓宽, 农民外出打工和在乡镇企业中收入的比例增大, 不再把家庭经营性收入作为唯一收入来源。在2013 年的收入比重中, 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占比分别为42.6%和45.3%, 根据图1 中所显示的趋势,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将很快取代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转移性收入的高速增长也说明国家对农民收入的重视, 而且正逐渐加大投入, 促进农村居民增收。

(二) 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现状。从1995 年到2013 年, 这20年来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从1995 年的1, 310.4 元增长到2013 年的6, 625.5 元,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了2.5 倍, 平均每年递增11.6%。由图2可知, 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同步增长, 且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1995~2013 年18 年间实际消费对实际收入的弹性系数平均约2.34, 即农村居民收入每增加1%, 农村居民的实际消费增加2.34%。这表明增加收入对扩大农村消费具有根本性作用。 (图2)

从图2 中可以看出, 农村消费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5~1996 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呈现平缓上升趋势, 年增长率约为6.1%;1997~2002 年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明显放慢, 有时还出现停滞的情形, 1997~1998 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这一阶段平均年增长率约为3.1%;2003~2013 年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农村人均消费的高速增长期, 平均每年的增速可达13.6%, 这也说明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在逐渐释放。

三、模型的建立与指标说明

(一) 模型的建立。时间序列数据或截面数据都是一维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是变量按时间得到的数据;截面数据是变量在固定时点的一组数据。面板数据是同时在时间和截面上取得的二维数据。面板数据是截面上个体在不同时点的重复观测数据。Panel Data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上式是考虑k个经济指标在N个截面成员及T个时间点上的变动关系。其中N表示截面成员的个数, 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期总数, 参数 αit表示模型的常数项, βit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αit向量的k×1 维系数向量, k表示解释变量的个数, 随机误差项 μit相互独立, 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的假设。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分类方法, 将农村居民收入分为四种不同性质的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 (FMI) 、工资性收入 (SI) 、转移性收入 (TI) 以及财产性收入 (AI) 。根据西方的消费函数理论的基本观点:个人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 同时结合国内一些学者的相关论述, 本文构建了如下Panel Data模型 (均取对数) :

上式中, RPC代表历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FMI、SI、TI、AI分别表示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支付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α0为常数项, β、γ、θ、λ 分别表示消费的收入弹性系数;μ 代表随机误差项;t (=1, 2, …, T) 代表第t个时间的观察值, i代表第i个地区。

(二) 指标说明

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RPC)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指农村住户用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费支出。消费支出分为食品消费支出、衣着消费支出、居住消费支出、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交通通信消费支出、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其他消费支出。和大多数文献一样, 本文选取历年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作为衡量消费行为的标准, 并采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其进行调整, 以1985 年作为基期。

2、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 (SI)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工资性纯收入是指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 靠出卖劳动力而获得的全部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收入。

3、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FMI) :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家庭经营活动按行业划分为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文教卫生业和其他家庭经营。

4、农村居民转移支付性收入 (TI) :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 不包括无偿提供的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一般情况下, 指农村住户在二次分配中的所有收入。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转移性纯收入不包括农村内部亲友赠送收入。

5、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AI) :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 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

本文采用1993~2013 年全国31 省份的农村分组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的面板数据, 为了减少指标数量级以及异方差性对模型的影响, 本文对以上五个指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并且采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上述指标进行调整, 以1985 年为基期。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四、实证分析

(一) 面板模型的选择。Panel Data模型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对面板数据进行估计时, 如果模型形式设定不正确, 估计结果将与所要模拟的经济现实偏差较大。因此, 本文首先采用协变分析检验模型的正确形式, 主要检验两个假设:

假设1: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上和时间上都相同, 但截距不相同

假设2:截距和斜率在不同的横截面样本点和时间上都相同

如果接受了假设2, 则没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如果拒绝了假设2, 就应该检验假设1, 判断斜率是否都相等;如果假设1 被拒绝, 就应该采取如下模型:

构造F统计量来检验两个假设, 经过计算, 拒绝假设2, 接受假设1。因此, 本文的数据符合变截距模型。

(二) 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的选择。确定了模型的正确形式后, 需进一步选择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对于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 见表1。 (表1)

由表1 可知, 该检验拒绝了随机效应的原假设, 因此应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所以本文建立的变截距固定模型如下:

(三) 模型的估计。运用Eviews6.0 软件对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 得到如下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注:括号内为t统计值, *** 分别表示在1%、5%水平上显著

从上表回归结果看, 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四个方程的F检验值都通过了显著水平为1%的F检验, 表明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高。同时, 不同区域自回归AR (1) 的过程都在1%水平上显著, DW值 (DW=1.65) 均大于5%水平的临界值, 无序列相关性, 即回归结果适用于分析。

(四)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从全国范围来看, 虽然家庭经营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最大, 但工资性纯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是日益显著的, 二者一并称为农村居民消费的双动力;同时, 转移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具有乘数效应, TI、AI每增加1元, 居民消费支出分别增加1.402元和2.604元, 具有明显的引致消费效应。

由于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不一致, 所以其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也不相同。本文划分了中、东、西部三个地区进行研究。由表2 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三个地区不同性质收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三个地区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中, 东部地区家庭经营性收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最好, 弹性系数为0.7905, 而中部地区最弱, 消费边际倾向为0.5703。20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这可能与农业边际产出的下降和增收困难有关。

2、三个地区的工资性收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也都较为显著。其中, 西部地区工资性收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明显高于中、东部地区, 也高于全国总体水平。近几年, 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 所以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3、在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对消费影响的检验中, 东部地区的财产性收入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其他地区两种收入对消费的影响都具有乘数效应。其中, 财产性收入对农民消费的促进作用不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对于转移性收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中西部地区较为明显, 这与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采用1993~2013 年我国31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通过建立Panel Data模型, 实证研究了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

(一) 从整体上看, 虽然农村居民的基本收入 (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纯收入) 在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但居民的非基本收入 (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对消费的促进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而且从长期看来, 这种促进效应是日益显著的, 而且具有乘数效应。因此, 在未来的“增收促消”计划中, 我们不仅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 提高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还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以及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财政补助, 提高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 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此同时, 我们还应加快改革农村金融制度, 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降低流动性约束对农村消费的不利影响。

(二) 从区域上看, 对于东部地区来说, 家庭经营性收入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对于西部地区来说, 工资性收入对消费的拉动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收入。因此, 针对中、东、西部的差异, 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增收促销”。东部地区二三产业比较发达, 中小企业较为集中, 政府应加大对东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支持, 从而拉动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中部地区地少人多, 农村人力资源丰富, 政府应更好地引导农村居民进城打工, 加大对这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民的技术培训, 从而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西部地区虽然发展相对落后, 但是其消费潜力是巨大的, 发展前景也广阔。短期来看, 政府应采用补偿性的财政政策促进西部的农业发展,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长期来看, 政府应积极建立与完善西部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减轻农民养老、医疗的负担, 间接增加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 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1936.

[2]詹姆斯·S·杜森贝里.收入、储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M].1949.

[3]莫迪利安尼.储蓄-收入比率的波动:经济预测问题[M].1949.

[4]李锐, 项海容.不同类型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 2004.4.

[5]杨颖, 王刚.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 2007.9.

[6]李芙蓉.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J].特区经济, 2011.5.

[7]胡小军.基于多层次分析模型中国居民消费能力评估[J].数学实践与认识, 2012.8.

[8]张秋惠, 刘金星.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其消费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 2010.4.

居民消费行为 篇10

情景即消费情景, 指消费者所面临的能引起消费者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情景理论最早起源于管理学, 这一理论认为影响管理学者管理行为的因素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几个方面, 不同的刺激因素使管理者行为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 因此, 管理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 提出了不同的情景理论。在此基础上, 情景理论的思想被广泛应用到营销学、消费行为学等学科。按照情景理论, 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外部情景因素主要有时间因素、消费者购买的任务及性质和市场环境三个方面。时间是衡量过去或未来有消费情景参与的元素, 其长度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几周或几个季度, 其中包含先前的准备或购物时间;购买任务包括选择与购买时所需的资讯, 而购买者若不是使用者, 则购买的情景一定不同;市场环境包括实体环境和社会环境。实体环境包括地理位置, 店面设计, 灯光, 音乐, 天气或其他可刺激消费者的实体;社会环境指消费者以外其他人的表现, 人与人的互动或明确的角色, 社会环境提供情景深入的描述。

二、不同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1、时间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

时间因素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重要的影响。首先, 农村居民可以用于消费行为的时间越充足, 其获得的消费信息越多, 消费愿望越强烈, 能够刺激消费者消费, 作出越理性的消费行为。其次, 农村居民空闲时间的多少、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及间歇性因素也会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再次, 农村居民的消费也符合从众效应, 一旦具有充足的消费时间, 口碑好的消费品很快会成为生活必需品。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 农村居民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农村居民不可能像城镇居民一样具有规律的空闲时间。农村居民由于受农业生产本身的影响, 在一年中存在明显的农忙时间和闲暇时间。在农忙时间, 农村居民的生活里没有周末, 他们需要按照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持续地安排劳动生活, 直到农忙结束。在这个时间段内, 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的频率相对较低, 一些必需的消费行为大都被推迟或取消;同样, 在闲暇时间里农村居民可以自由安排。当他们有购买大宗消费品, 例如, 冰箱电视机等, 他们会利用充裕的闲暇时间收集更多的消费信息, 分类抉择, 选择最优的消费行为。同时, 闲暇时间刺激居民有更多的消费行为。农村居民的闲暇时间不能以“天”或“周”为周期来界定, 只能以“季”作为空闲周期。农业生长周期导致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农村居民在农忙时消费行为相对较少而且较之于季节明显滞后。农村居民在消费前会收集大量的关于消费品的信息并进行咨询比较, 在消费后更关注消费品的使用状况及相关的售后服务等。所以, 时间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2、农村居民的消费任务及性质

消费任务及性质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又一重要情消费行为的认同度很高。例如, 给子女操办婚事, 建房及子女教育上, 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很高。在前期准备和后期投入上消费行为带有明显的目的性, 他们的消费行为截然不同。前期准备是日积月累, 而后期投入上往往举全家之力投入毕生大部分财力。以结婚前后为例, 当今农村青年在结婚消费上一点不比城市青年逊色, 他们在消费方式上表现出超前性、奢侈性和攀比性, 消费结构严重失衡, 与他们往常的消费行为无法比较。近年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农村居民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一些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及农村学校整合, 考虑到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 农村居民为子女的教育问题往往竭尽全力投入大量资金在城镇买房或租房, 甚至家长陪读。另外, 如果消费行为的主体不是自己, 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也与平常有很大的不同。随着农村消费性质的不断变化, 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也将发生质的变化。因此, 消费任务及性质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年鉴, 2008年。)

3、市场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长久以来, 城乡消费市场环境泾渭分明。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0—2007年城市家庭电视拥有量趋于稳定, 而农村家庭拥有量逐年增加。2007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量为137.79台, 比上年增加0.36台。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94.38台, 比上年增加4.95台, 增长5.5%。城市家庭彩电拥有量是农村的1.46倍。城乡居民家庭彩电拥有量差距增大, 除收入差距外, 更多的是由城乡消费环境的差异引起的。

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市场发达程度和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之间有明显的差距。就市场环境而言, 城镇居民消费基础良好, 消费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 消费行为个性化, 而且消费环境趋于良好, 具有良好的配套服务设施;而农村居民消费基础粗糙, 消费环境相对封闭, 消费信息不畅, 缺乏良好的物流配送和服务设施, 商家采取的促销模式单一, 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以有限电视的城乡覆盖率为例 (如表1) 。受客观的经济发展水平, 城乡交通状况及有线电视的覆盖传播路径等因素的影响, 城乡居民在享受有线电视服务方面存在明显的失衡性。从表1可以看出, 各频道在县城和农村的覆盖率比值分别为25、7.8、7.6和21.2。同样, 城乡经济发达程度的迥异造成城乡之间的消费环境也有巨大的差异。在城市中, 消费环境在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良好的室内设计的基础上, 在音乐灯光等背景的衬托下, 良好的服务态度时时激励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而在农村, 消费环境非常简单, 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因此, 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有重要作用。

(数据来源:崔燕振, 陈州, 城市与乡村:中国电视传播的二元结构, 市场观察与广告, 2007年第8期。)

三、政策与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不同的情景因素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有不同的影响。为此, 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针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特征, 在农村居民农闲时间, 加大消费信息的宣传, 采取灵活的适合农村居民的促销方式, 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把握好促销活动的时机, 它能刺激消费者迅速且较大量地购买产品。

第二, 针对农村居民不同的消费任务及性质, 进行有效的广告传播。企业在制定广告方案时, 首先要明确定位的目标市场是农村, 了解消费者群的心理状态, 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购买动机、购买习惯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 不同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要有的放矢, 而且要随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第三, 为农村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一方面,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在水利、电力、广播电视、公路等基础建设方面与城市有很大差别, 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另一方面, 加强农村地区的物流流通渠道和服务体系建设。首先, 减少中间渠道环节, 简约并加快商品流通速度, 以县城为主要批发地和立足点, 形成企业—县级批发商—村级零售商的通路。其次, 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 利用现有的技术和人力资源等, 联合或委托建立具有资格的部门做代理网点和维修点。

第四, 建立有效的经销商管理体系。与经销商共同做好品牌在当地的宣传推广, 对经销商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治理, 使市场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第五, 加强终端建设力度, 完善终端服务。企业应加强终端建设力度, 做好服务定位并不断深化服务, 在售出及售前提供的咨询、讲解、操作、维修等服务, 形成良好的口碑。

摘要:情景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重要的影响。文中分析了不同的情景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不同影响, 据此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来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关键词:情景因素,农村居民,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疏仁华:当代青年农民婚姻消费的特点及原因探析——以铜陵市农村为例[J].消费经济, 2006 (4) .

[2]崔燕振、陈州:城市与乡村:中国电视传播的二元结构[J].市场观察与广告, 2007 (8) .

[3]吴晓义:影响消费者消费决策的情景因素[J].消费经济, 2005 (7) .

[4]辛斌:影响消费者心理效应的情景因素[J].现代消费者心理, 2007 (8) .

[5]吴聪治:浅析情景因素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 (12) .

居民消费行为 篇11

【关键词】城镇居民 消费函数 极大似然估计

一、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现状

河南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日趋优化。但仍存在着服务开支比重过低,精神消费没有成为新的热点等诸多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物价上涨过快,生活负担加重

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过快,加重了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在所统计的八大类商品价格中,居住类价格受水、电、燃料等价格上涨的拉动全年上涨2.5%,食品类中粮食类、油脂类等涨幅特别明显,涨幅分别达到4.1和5.0%,食品全年涨幅达到3.6%。这些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给生活必需品呈刚性消费居多的城市低收入群体造成影响是最深的。

(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大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居高不下,调查资料显示,2012年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20.5元,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940元。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大,在2011年达到6.7∶1,到2012年仍有6.5∶1。

二、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

(一)收入水平

居民的收入对消费有直接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单一收入分配政策,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较低的绝对收入约束了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水平的提高十分有限。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河南省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所以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二)物价水平

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收入已定的情况下物价的高低会影响购买量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居民的消费是遵循价值规律的,物价上涨,居民就会减少对该种商品的需求,从而导致对其消费的减少;物价下跌,则会增加对该种商品的需求,从而增加对该种商品的消费。但是特殊情况下,对于刚性需求的产品,物价上涨时也不得不消费,从而导致现期购买相同种类相同数量的商品的支出总额的增加,即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上涨。价格作为各种经济杠杆中最灵敏、最有效的杠杆之一,在分析经济消费时要充分运用。

三、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特点分析

(一)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收入差距大

河南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虽然已经赶上全国水平,但是城镇居民收入仍旧相对较低,居民收入分配不均,收入差距大。城镇居民最高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是6.5:1。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收入低下,居民购买力的源泉不旺,直接导致了其需求不足,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低下成为制约其消费的关键因素。

(二)负担沉重

形成现实购买力的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河南省城镇房价的居高不下缩减了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随着社会进步,居民培育下一代的教育费用也在不断攀升,这些都在给居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限导致消费减少。

(三)消费环境较差

市场经济体制不规范,城镇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与劣质服务,如各种伪劣产品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药物安全问题等。大量的产品制造商、经销商、服务供货商以虚假的广告宣传欺骗消费者,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消费环境差导致消费者缺乏诚信同时也进一步恶化了消费环境,抑制了居民的消费。

四、主要建议

(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稳定政策,强抓机遇。确保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近年来,河南省正是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政策指导下,才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良好发展。在国家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环境下,河南省经济发展既面临量的扩张又面临质的提高。河南省应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确保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扩大消费。

(二)引导合理消费

引导合理消费,加强河南省城镇消费管理,采取综合措施治理不合理的消费现象。减少居民之间因为互相攀比而引起的社会资源的浪费。防止某些人为了一己之私而罔顾社会大众的利益,如环境污染等。要创造理性的“消费示范”,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加强居民的消费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减少人们消费的随意性和盲目模仿性。

(三)完善各项经济制度建设

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消费行为。完善产权制度,遏制产权模糊为争名寻位及消费畸形提供机会;完善税收制度来调节收入分配的不均;改革分配制度,缩小相对经济地位的差距,特别是从制度安排上遏制非法收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以实现消费的合理化。尽快完成各项经济制度改革,促进居民稳定预期的形成,减少预防性储蓄,从而扩大消费。

参考文献

[1]尹世杰.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吴玉霞.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述评[J].科技信息,2011(17).

[3]王明胜.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建议[J].中国商贸,2007(7).

[4]吴晓明,吴栋.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收入分配状况关系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5).

居民消费行为 篇12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这意味着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长吉图先导区包括长春市城区,九台市、农安县、德惠市 ;吉林市城区,永吉县、蛟河市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境。该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吉林省的1/3,经济总量占吉林省的1/2,进出口总额占吉林省的82.8%,是我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核心地区和重要支撑。

对比1996—2013年长吉图先导区和吉林省的消费数据发现,吉林省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年消费性支出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分别从3037.32元、1513.19元增长到14613.53元、6186元,年均增幅分别为10% 和9%。相比较而言,长吉图先导区的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一直约为吉林省平均水平的1.1倍,城镇和农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年均增幅分别为12%和11%,长吉图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由1996年的3198.58元达到2013年的20856.32元,虽然长吉图先导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在1996和1997年一直低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但从1998年起逐步上升,其数值一直约为吉林省农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的1.15倍。不难看出,长吉图先导区的整体消费水平在吉林省平均水平之上,在吉林省具有领先优势。

为进一步反映长吉图和吉林省城乡消费水平的高低,采用比率分析法,将长吉图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除以吉林省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长吉图农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除以吉林省农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由上述比率可知,1996—2013年农村家庭消费间的比率变化范围大于城镇地区,可以推断无论是吉林省还是长吉图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较为稳定 ;至于农村地区的消费性支出为何波动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其收入受多方面不确定因素影响,如自然灾害、市场农副产品价格波动等,所以相对于城镇家庭消费性支出来说波动的程度较大。除此之外,以1996年为起点,长吉图先导区城镇与农村家庭消费性支出的差额比吉林省城乡间的差额数值大且增速快,在2013年达到12612.76元,消费水平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就是收入水平的差距,结合收入数据发现长吉图先导区的城镇居民收入涨幅显著高于该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涨幅,可见,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任重道远。

二、长吉图先导区消费的实证分析

长吉图先导区的消费性支出对提升吉林省整体消费性支出具有带动和先导作用,本文借助长吉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其居民消费的影响加以分析。对于一个地区来说,GDP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快慢。为计量长吉图先导区人均生产总值对消费性支出的贡献,以长吉图人均GDP为解释变量X、长吉图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为被解释变量Y进行实证检验。

由相关系数可知,长吉图先导区人均GDP和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为避免回归分析时出现伪回归现象,在回归前对变量做平稳性检验发现,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性支出均为一阶单整时间序列,通过协整检验证实二者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

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回归参数显著有效,但存在一定的自相关。运用E-G两步法对二者的线性关系是否平稳加以判断 :ADF的值小于5% 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残差序列平稳,进而确定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性支出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该稳定关系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实现,意味着存在解释变量由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误差修正模型 :

上式表明: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存在稳定的动态关系,二者呈同方向变动,并且影响显著。从长期看,长吉图人均GDP对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弹性为0.7632,即人均GDP增加1%单位,会带动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增加0.7632% 单位 ;从短期看,人均GDP对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弹性为0.8872,即人均GDP增加1% 单位,会带动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0.8872% 单位 ;误差修正因子的系数代表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因子会以0.8474的调整力度将它从非均衡状态调整到均衡状态。

三、与其它经济圈的消费比较

为全面了解长吉图先导区居民的消费水平,选取环渤海、长三角以及全国的消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1996—2012年,全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总体呈现出下降态势 , 在2012年维持在7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吉图居民显现高位的消费倾向且波动明显,1996年时还处于四个消费倾向中的最低值73%,进而升至2008年的最高点85%,虽2008年后有所回落,但仍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以及全国平均水平。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的消费倾向与全国消费倾向的变动极为相似,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但前者消费倾向总体高于全国,后者消费倾向多数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消费倾向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每人消费性支出的增速慢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人们将增加的收入越来越多地用于非消费领域。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社会医疗保障较为完善,居民后顾之忧较小,且收入较高,在满足日常消费后,居民将收入投资其它金融资产、购买保险等领域造成消费倾向下降。相比较而言,长吉图先导区居民收入在三个经济圈中最低,经济欠发达、社会医疗保障尚不健全,医疗费用在很大程度上由居民自行承担,一定程度上也提高其消费倾向。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 消费水平较高,城乡消费差额较大。长吉图先导区的消费水平在吉林省具有领先优势,但城乡消费差距反映出严峻的问题。如何在提高消费水平的同时控制或缩减城乡消费的差距,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理论角度上讲,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总量最大化的条件下,存在着一个最优的城乡和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换言之,在社会总收入这块蛋糕大小不变的前提下,在城乡居民各阶层之间总会存在着最优的切蛋糕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居民消费需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2. 消费倾向高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长吉图先导区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低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由于收入水平不高,在计算消费倾向时,是将收入作分母,长吉图先导区的居民消费倾向变高,特别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他们的储蓄和投资都极少,收入几乎全部用于消费,困难人群甚至出现透支,他们的消费倾向必然更高。长吉图先导区消费倾向较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联。由于长吉图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于其它经济圈尚不健全,相当多的消费者对于未来支出预期不稳定,即使收入总额增加,也不愿意增加当期消费,以便为可能出现的失业、医疗支出以及养老等进行储蓄。

(二)建议

1. 适当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消费倾向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函数,总消费量一般主要决定于总所得量,但城镇居民总体收入增长过慢是制约消费增长的首要因素,因此,调整收入分配比例,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最主要的途径。制定增加居民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政策时要区别对待,逐步提高城镇低收入户基本生活的最低保障标准,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相对扩大的势头,使之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所提高;同时可通过加大义务教育的政府投入、重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依法保护高收入者合法取得的各种收入,通过税收手段缩小再分配后的收入差距。

上一篇:亲子球类游戏下一篇:催化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