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经济学(精选12篇)
居民消费经济学 篇1
一、文献综述
通过宏观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知道: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伯里相对收入假说和弗里德曼持久收入假说等经典的消费理论假说都认同收入和消费有非常密切关系。 (1) 在《通论》中, 凯恩斯提出绝对收入的假说, 他主要认为, 人们的消费支出通常由当期可支配收入所决定。 (2) 杜森贝利则把消费行为分为短期与长期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他认同消费支出不仅受本期收入的影响, 而且还会受到过去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影响, 尤其是受过去“高峰”时期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影响。 (3) 持久收入假说认为, 消费者是根据其预期的全部收入和可以支配收入的角度来安排其现期消费的。通常情况下, 持久收入会显著地提高居民消费支出水平。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二者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对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协整检验, 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关系;二是依据我国近年来内部消费需求不足给出相应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数据的选取
研究我国1952年—2011年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关系, 两变量均为用物价指数平减之后的实际水平。
三、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http://data.stats.gov.cn。
由以上ADF检验结果可知, LNGDP与LNXF均为非平稳序列, 且都是一阶单整。
四、时间序列的AEG协整检验
在本实验中, 进一步进行LNGDP与XF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 首先作LNGDP关于LNXF的线性回归:
令其残差为对残差进行ADF检验:
表明最终消费支出LNXF与国内生产总值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消费支出关于消费总额的平均弹性为1.03, 也即我国消费总额每增长1%, 可拉动GDP增长1.03%。进一步说明, 协整检验所体现的GDP和消费支出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五、我国GDP关于消费总额的误差修正模型
根据误差修正模型, 本期居民消费增量、上一期经济收入增量均对本期我国经济收入增量均有正的显着影响, 且经济增长受即期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很大, 系数为0.899,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仅仅是长期的作用, 而且短期的效应也特别明显。上面式子中, 上一期非均衡误差21%为本期经济增长对数增量误差调整值。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实证研究分析结果看出, 短期存在的误差项, 可保持我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平稳关系, 即自动地可以调整二者之间动态的均衡关系。因此, 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 加大力度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扩大我国居民消费, 推动经济中高速的增长, 以改善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投资领域涉及民生、“三农”、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环节, 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促进发挥社会的投资积极性和政府公共投资引导的有机结合。
其次, 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扩大我国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提高消费能力。应主动创新、完善相应的消费信贷政策。进一步合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 加大对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三农”的信贷支持, 针对性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信贷增长点。重点要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 提高农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 个性、多元化的消费方式是促进我国经济中高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经济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本文基于1952年—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的数据资料, 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 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后, 发现两者具有短期波动。最后针对我国目前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GDP,消费,协整检验
参考文献
[1]刘斌, 张怀清.冲击、经济波动与政策[J].金融研究, 2002 (2) .
[2]张晓峒.经济计量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3]刘金全, 于惠春.我国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 002 (1) .
[4]卢万青, 沈培喜.格兰杰因果检验在我国经济周期研究中的应用[J].统计研究, 2002 (2) .
居民消费经济学 篇2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年龄是?
A.25岁以下B.25--35岁C.35--45岁D45--55岁E55岁以上
3、您的职业是?
A企业员工B国家公务员C教师D事业单位职员E 医生F个体经营者G离退休人员H下岗待业I其他
4、您的月收入是
A 500—1000B 1000—1500C 1500—2000D 2000以上
5、您一般选择何种投资?
A 股票B 银行存款C 债券D 基金E 其他
6.您的消费方式
A事先做好计划再花钱,不会超支B能省就省,挣钱不易
C尽量满足自己,钱为人服务D随意消费,常会透支
7、您家里大部分的钱都用于什么开销?(可多选)
A子女上学支出B购房购车C形象消费D面子消费 请客送礼E基本生活F投资G医疗保健H保险I娱乐活动j 其他
8.您觉得受教育程度高低对经济收入有很大的影响吗?
A.很认同B.也许会C.不认同
9、您整个家庭平均每月用于食品的支出金额是
A.400-600B.600-800C.800-1000D.1000-1200E.1200-1400F.1400-1700G.1700-2000H.2000-2300I.2300-2600J.2600-2800K.2800-3000L.3000以上
10、您经常在网上购物吗 :
A是的,家常便饭B偶尔吧,有这么几回C没有,一次都没有
居民消费经济学 篇3
关键词:单位根与协整检验;因果关系检验;实证研
中图分类号:F1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4-0040-02
1引 言
我国现行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不协调,带来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畸型发育。这与我国的经济大国地位极不相称。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居民消费率一直很低,外贸依存度始终偏高。这个不协调问题的背后所潜藏的弊端,在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尚不明显。一旦社会经济生活出现问题,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弱势和不足就会充分暴露,进而引发经济生活的倒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主要是依靠外需的拉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严重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外部需求,导致整个经济发展速度的下滑。它告诫人们,尽管我国经济规模庞大,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外需,寄希望于国际大市场来发展经济,最终只能依赖内需的增长来拉动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要抓住时机,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民需和提升居民的消费需求上面,确立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构建我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
实施扩大内需,关键是准确理解生产性消费内需与生活性消费内需,切不要把两者混同。我们所说的扩大内需,主要是指扩大居民消费,强调的是后者,即“民需”。只有解决民需不足的问题,提升居民消费率,才能抓住扩大内需及其重点,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并且有助于构建健康的、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我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
从微观现象上看,居民消费表现为分散的个体行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作用似不明显,但是只要从宏观的视野来审视,把居民消费当作一个整体并将其置于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就得以突显。经济增长真实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体现了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反映了居民的购买力水平,也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走势。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投资需求只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才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消费需求才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又是影响消费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1936年凯恩斯在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全面论述了有效需求原理。其把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根据有效需求原理,单靠市场机制本身的作用,无法达到充分就业和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必须强调政府对于有效需求的管理,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政府干预,以增加投资和扩大消费,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从现实的经验看,由于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因此消费增长应该对经济增长影响大,而且具有持久性。按照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在一定时期内应存在一种共同的变化趋势与均衡关系。文章基于我国1978~2007年的数据就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协整检验。
2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2.1相关方法介绍
根据文章研究内容的需要以及计量经济学上对时间数据的处理原理,并且结合数据选取的特点,首先采用协整检验方法来处理时间序列变量的非平稳性,当然了,如果数据选取的很好,并不需要进行平稳处理,但是之前的检验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如果存在非平稳性,经过处理的数据还要进行Engle&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目的是检验时间序列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的、稳定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检验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如前者与后者为同阶单整,且它们之间存在平稳的线性组合,就表明协整关系存在,否则反之。在进行检验时,主要采用E-G两步法、ADF单位根法,Granger因果法来具体的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2.2数据来源说明
文章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水平两个重要的时间序列,在一般情况下,时序数列取对数之后一般不会改变其时序性质,不改变协整关系,故为了消除数据序列的异方差性,文章对经济变量数据进行了处理。其中变量GDP代表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时间序列,变量PCC代表居民消费水平的对数时间序列,对数曲线如图1所示。并且所有的数据均来自于的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时间段选取为1978年到2007年。
3分 析
文章根据研究的方法一,利用协整分析来先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从图1可以看出,GDP和居民消费水平PCC具有类似的时间趋势,这表明着两个序列可能具有共同的趋同成分,即:这两个变量均表现出非平稳的特征,而经过一阶差分之后的两个序列基本平稳(如图2)。
3.1平稳性检验
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主要是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平稳性又在建模过程中有重要地位,所以文章便对经济变量进行了平稳性检验。根据相关文献知道,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检验方法主要有自相关函数检验和单位根检验。目前采用最常用的是单位根检验,其结果如表1(保留2个小数点)。
从以上的检验结果中知道,样本区间内的GDP、PCC是非平稳的。而D(GDP)、D(PCC)却是平稳的。故D(GDP)、D(PCC)序列都是一阶单整所以GDP、PCC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
3.2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检验的相关步骤,可以知道:在进行检验之前,必须首先进行估计方程,这个步骤通常利用Eviews软件便可得,这里不需要做详细的论述,只给出相应结果为:
GDP=1.16*PCC + 0.88
(138.2)(33.4)
R2=0.9 985F=19 101.63
并且根据回归方程的分析看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对GDP的弹性约为1.16。说明对GDP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估计方程后,就要进行检验了,由上一步结果很容易知道估计的残差e是:
e=1.16*PCC-GDP+0.88
并且根据软件其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
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的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进一步表明GDP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是协整的。
3.3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前2个检验并不能说明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最后我们进行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 其检验的结果见表3。
同样从以上的图表分析可以看出,GDP与PCC之间的因果关系受滞后期影响,当滞后期为1时,在10%的显著水平下,可以发现在1978~2007年之间,我国存在从经济增长到居民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导致了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这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导致居民收入增加,进而促进消费的增加。当滞后期为2期和3期时,GDP与PCC具有很强的Granger双向因果关系, 这符合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的现实国情。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收入增长的“三驾马车”,尤其消费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也是一国发展经济的最终归宿,而经济的发展与居民收入增加之间的相互推进关系也表明了,经济的发展会引起消费的增加,同时,消费的刺激也促进了经济的向前发展。
4相关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从以上的检验结果中可以知道,居民的消费是与经济的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的,这也符合经济学常识。并最终得出的综合结论为:
①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从表2可以看出,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具体关系通过协整方程表现出来,居民消费PCC 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就增长约1.16个百分点。说明居民消费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且是众多发展因素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其作用明显。
②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当滞后期为1时,存在从经济增长到居民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会使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而当滞后期为2期和3期时,GDP与PCC具有很强的Granger双向因果关系。近几年国内提出“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也证实了居民消费在促使经济增长上的持久影响。且经济的增长最终也会促进居民消费的增加。长期作用下,居民消费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会达到一个均衡稳定状态。
4.2对策建议
目前,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水平要想提高,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以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①税收政策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手段,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角度,对现行的政策措施进行相应调整。适度降低居民个人的税负,相对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运用税收政策刺激居民的消费意愿,从而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②针对性地引导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将过去的引致消费转变为自主消费。如政府在鼓励消费者消费某一类商品或限制消费者消费某些商品时,可通过价格调控来引导,增加商议性价格的成份等等,注重闲暇时间消费的引导,尤其是对假日消费的引导,从而合理引导居民自主消费方向。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这是刺激居民消费最根本的方法,可以促进合理的社会消费供需结构的形成,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消费顾虑,减少预防性储蓄,促使人们大胆消费。
参考文献:
[1]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 马薇.协整理论与应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篇4
众所周知,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几个决定因素, 其中就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在消费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农村居民, 在现如今的条件下, 农村居民消费市场急需开发, 故本文主要研究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就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进, 虽未成功但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十二五”时期是其中最关键的时候, 借助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达到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 城乡差距巨大, 无论是从收入、生活质量还有消费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从我国整体消费水平来看, 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低于平均水平, 显而易见, 以如今的情况推断我国经济增长是非常困难的。如何充分调动起农村居民的消费积极性, 提高整体消费水平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只有将这个问题解决, 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强大自己。
消费的增长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关键, 而对于占据全国总人口55.06%的农村消费市场更是带动经济增站的主战场。但农村消费市场现阶段仍不景气, 其所占人口比例与其消费状况相当不对称。
二、近期有关农村改革发展的主旨思想
在最近有关农村改革发展的会议中, 为了使农村得到更好的发展, 提出了各种解决办法。国家为此出台诸多相关政策, 鼓励农民创业, 例如给农村居民提供相应的种植, 养殖等专业技术培训, 为其后的发展提供科学性、可持续性、专业性。我们知道生产与消费相辅相成, 这些政策不仅仅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 还能够加快生产环节的发展, 对于消费的促进起到双重作用。
三、主要问题
1. 我国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就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特色的、独一无二的, 如何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贴合我国实际的理论框架就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从前人研究来看, 虽然有许多关于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章, 但大多是从总量方面研究的, 这就导致写作过程中搜集资料难度比较大, 对于文章的编写没有太大的积极作用。
3. 在数据搜集方面, 由于网络的普遍性仍不足以及农村的信息落后性等一些实际问题, 导致数据的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 有一定的水分在其中。这就导致后续检验结果的不严密, 可能与实际会有一些偏差。
四、现如今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情况
1. 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
从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整个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总体上是呈现上升趋势, 且预测未来上升空间巨大。虽然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一直在上升, 但是这些上升相对于我国巨大的农村市场是微乎其微的。在现如今的中国国情下, 如何充分调动起农村居民的消费积极性, 提高整体消费水平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只有将这个问题解决, 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强大自己。
2. 落后的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居民日常生活中各种生活消费支出在全部支出中所占据的比重。由于收入、所处环境等存在差异, 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消费观念等的变化, 进而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不在局限于攒钱, 而是开始学会了享受,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仍存在不足, 消费结构仍滞后于城镇居民。
3. 城乡消费现状
(1)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用于满足人们享受方面的支出占据全部支出的比重。从搜集的数据来看,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一直以来都有比较大的差距。
(2) 平均消费倾向之比
简单的来说, 平均消费倾向就是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根据各项数据及对比表明, 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有着更加强烈的消费欲望, 农村居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五、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 经济增长与消费的内在联系
逐渐提高的消费水平预示着逐渐改善的生活水平, 尽量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是我们目前需要做的, 消费需求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它的变化又与经济增长的变化息息相关, 会对经济产生抑制或者促进的效果。人们通过生产来发展经济, 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 提高了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 但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渐渐地产生了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新的需求又会推动新的生产, 不断促使经济增长。
2. 经济增长对消费的影响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四大环节, 四者互相作用, 不可分割, 且在经济发展中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消费与生产联系紧密。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经济增长带来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呈递增趋势, 收入水平的提高给农村居民的消费带来了动力与条件, 也大大激发了农村居民对于消费品的需求, 激发了他们的消费欲望, 大大地利用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广阔。第二是经济增长并不仅仅是产出的增长, 还包括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随着经济的进步, 人们不仅仅只是满足于基本生活物资的需求, 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 农村居民亦是如此。如今提供给农村居民的消费品种类越来越多, 功能也更偏向享受、发展型, 消费结构从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迈进。
3. 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简单地说, 消费带来了税收, 为国家带来收入, 而国家又将这些收入用于对生产技术等的改进, 以及各种产业的规划。有着中国大半人口的农村居民, 在消费这个市场环境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而他们的消费水平的发展可以说是关乎经济增长的成功与否。
六、抑制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因素
农村居民收入的水平、来源及预期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不可或缺的内部因素。国家所采取的社会保障支出政策以及农村居民自身的消费环境、消费观念, 生产商针对农村的产品供给结构等影响着农村居民对于消费的选择, 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外部因素。中国农村居民如今的消费情况是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 内部因素
(1) 近年来, 虽然人们平均的收入水平在逐年递增, 但真实情况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 过低的收入使得居民没有额外的钱来购买消费品, 也没有消费的底气, 进而使得农村消费市场低迷萎缩。由此可以看出, 居民收入的高低与其消费行为有着直接的关联。
(2) 收入并不是以一概全的, 它也是有着不同的类型的。不同类型的收入对消费有着不同方面, 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 经营所得财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纯工资所得以及财产转移性所得带来的影响。
(3) 在我国, 由于各种原因的共同作用, 农民对于未来的收入所得没有把握, 加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全, 使得居民不敢消费, 而是选择风险低的存款方式, 影响了消费的提高。
2. 外部因素
(1) 人们对于未来的生活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期许, 现实条件的残酷影响着人们的期许, 而人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又会影响他们对待现在的生活的态度, 社会保障支出的设立就是对人们未来生活的一种保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可以适当地减少居民因为社会保障不足或对于未来不确定的预期而增加的不必要花费或者备用储蓄, 进而使居民敢于消费, 扩大消费市场, 推动经济增长的进程。
(2) 我国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消费有所不同, 对其所需商品的价格、性能及质量方面的要求具有自身特点。但是, 由于外在条件的差异, 企业生产产品时, 过多的倾向于城市产品, 忽略了农村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商品供给的不合理严重抑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3) 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 存在着不正确的消费观念, 诸如盲目攀比、过度消费、打麻将等一些行为。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居民正常的消费需求, 使得消费市场发生萎缩, 抑制经济的增长。
七、政策建议
1. 对内部制约因素的解决
(1)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收入是一切消费行为的起点, 没有收入消费就无从谈起。因此, 想要扩大农村的消费市场, 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才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收入增加了, 才会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居民的消费理念, 刺激其消费欲望, 增加消费。
(2) 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最主要办法是:打破农村消费市场的固有模式, 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 调动其消费积极性。
(3) 扩大农村的收入来源
目前, 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过于单一, 通过扩大农村居民收入来源, 改善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其消费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2. 解决外部制约因素
(1) 努力改善和优化农村消费环境,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环境较差, 缺乏优良的供给商, 消费项目相对城镇甚少, 造成农村居民消费不便。
(2) 企业要优化和改善农村市场的商品供给结构, 鼓励供给商服务的多元化、多样性, 使农村居民的消费生活更加丰富。
(3) 改变农村居民传统的消费观, 不要仅仅局限在温饱, 倡导其他各项消费。改变农村消息闭塞的缺点。
(4) 改善社会保障政策
社会保障可以使农村居民在未来养老、医疗等支出上大大减少, 这样使农村居民预期的消费支出可以大大提高, 使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得到了均匀,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
摘要:数据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总人口的55.06%为农村居民, 相比城镇居民在人数上更有优势。对于具有我国特色的消费市场来说, 占据全国大半人口的农村居民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使其敢于消费能够有效地打开农村市场, 提高全国消费水平。通过对我国多年来的经济情况以及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关注、研究, 发现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 二者之间为相互作用的关系:经济增长使农村居民收缩开支减少消费的同时, 消费的减少会使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甚至倒退。
关键词:农村市场,农村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收入,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胡宝娣.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西南大学, 2010.
[2]温涛, 孟兆亮.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12, 07:4-14.
[3]汤凯.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居民消费调查报告 篇5
前瞻式消费极大地依赖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和金融体系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能够理性地规划自身消费,也能够诱发经济消费,金融体系和产品不断创新,将财富变为可消费资金,实现当前与未来消费的统一结合,跨状态地进行资源互通,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提高消费效用;
二、由家庭个体化到家庭功能化消费
我国居民消费特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消费自主性得到加强,主观消费能力得到解放。
1、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也不是不相同的,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式也不同,在生命周期内,经济个体面临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形成了典型的生命周期交叠特征;
2、消费是一种经济行动,其行为具有社会性定位,不同的消费是不同经济社会互动的结果,社会关系对消费等经济活动影响很大,行动者可能因为自己的消费占用他人的社会关系,可强可弱,这是信息和信任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的结果,因此,当经济活动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关系的时候,社会关系比经济结果更重要;
三、消费模式在经济社会转型中演变
1、当前我国处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和经济制度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模式,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制度两个层面,正规制度包括正规的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一系列税制结构,非正规制度涉及支撑养老、医疗和失业的安排,这些社会保障的程度能够替代家庭内部部分经济功能,是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2、当把老龄化进程当做一个因素纳入经济的不确定当中,人口负担风险巨大,且不具备持续性,老年人养老需求是要多层次的,需要将基本经济保险从家庭功能中分离开来,这样才能更加合理法,情感需求也会更高稳定;
居民消费经济学 篇6
关键词: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SPSS;异方差性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5-0128-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不断增长。但在看到这个整体经济趋势的同时,还应看到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明显差异。为了研究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变动的原因,需要作具体的分析。研究影响各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并分析影响因素与消费水平的数量关系,可以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去研究,本文主要分析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1 模型的设定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的差异。居民消费可分为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由于各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人口比例及经济结构有较大差异,最具有直接对比可比性的是城市居民消费。而且,由于各地区人口和经济总量不同,只能用“城镇居民消费水品”来比较,而这正是可从从统计局网站中获得数据的变量。所以模型的被解释变量Y选定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建立的是2013年西部十二省截面数据模型。
影响各地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明显差异的因素从理论和经验分析,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应是居民收入,其他因素可以不列入模型,即便它们对居民消费有某些影响也可归入随即扰动项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解释变量X。另外,在分析解释变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时,在理论上能够解释解释变量的变量有“城镇居民就业人数”,“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等,在这我们仅选取这两个变量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解释。
2 所选用计量软件和计量方法
本文所选用的计量软件为SPSS-19,其分析方法主要为异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3 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分析步骤
3.1 回归分析
首先对西部十二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进行回归分析操作,检验其所构造回归方程是否通过F检验和T检验,如果通过检验,则证明方程显著。经SPSS分析后所得结果如下:经检验其拟合优度R2为0.773.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75。在计量经济学上来讲是一个很高的数值,表明模型在今后由可支配收入来预测居民消费水品有较高的可信度。西部十二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F检验结果,见表1。
由上表可得出其F统计量为34.040,其P值远小于0.05,故拒绝原假设,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所构造的方程是显著的,方程通过F检验。西部十二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由上表可得模型变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系数T值为5.834,其P值远小于0.05,故拒绝原假设,本模型中唯一解释变量系数显著,方程通过T检验。
3.2 异方差性检验
运用等级相关系数法来检验模型异方差性,即检验残差绝对值与解释变量间的关系,经SPSS计算处理,可以看出,等级相关系数r=-0.063,残差绝对值与城镇军民可支配收入间相关性非常小,并且其P值=0.846,P值大于0.05,我们可以认为残差绝对值与解释变量不显著相关,所以不存在异方差性。
3.3 回归方程
因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所以不需要做加权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直接进行回归分析,由表最终所得回归方程为:
Y=-10180.192+1.317X
方程表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大致呈一元线性关系,城镇居民消费水品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大而增大。想要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应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着手。
4 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分析步骤
在我们分析完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可支配收入关系后,是什么影响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此我们提出两个影响因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和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因为投资的多少能反应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段利率的变化;此外,就业人员的多少也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息息相关。由于数据的不可测性和数据获得的限制,我们在此只考虑这两个影响因素。
4.1 回归分析
首先对西部十二省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经SPSS数据处理可得:R2=0.769,调整后R2=0.718。这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表明所建立模型在今后预测方面有很高的可信度。
由上表可得其F统计量为15.021,其P值远小于0.05,故拒绝原假设,此模型构造的回归方程是显著的,模型通过F检验。西部十二省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由上表可得模型变量城镇居民就业人数T值为-3.866,P值=0004,远小于0.05,故拒绝原假设,解释变量城镇居民就业人数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系数显著;固定资产投资系数T值=4.976,P值=0.001,远小于0.05,故拒绝原假设,解释变量系数显著,方程通过T检验。
4.2 异方差性检验
同样运用等级相关系数法来检验模型异方差性,经SPSS处理后所得结果。经过等级相关系数分析可得,等级相关系数r=0.049,表明残差绝对值与城镇居民就业人数相关性较低,并且其P值=0.88,P值大于0.05,认为残差绝对值与解释变量不显著相关,所以表明模型方程不存在异方差性。
4.3 回归方程
在这里令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Y,城镇居民就业人数为X1,固定资产投资为X2。因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所以不需要做加权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最终所得回归方程为:
Y=20140.626-13.297 X1+0.668 X2
由方程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就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大致呈一元线性关系,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居民就业人数之间呈反比,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呈正比。所以,要想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可以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
5 分析结果解读
在一个社会中,消费可以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我们已经建立的模型当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必须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而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需要降低就业率或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据此,可以提出几点建议:
①政府可以通过降息、降税等措施来鼓励投资,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而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等目的。降息使企业增加向银行贷款,从而增加投资;降税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使企业敢于投资,提高投资拉动内需进而刺激市场发展。
②由菲利普斯曲线可得,通货膨胀率和就业率呈反向变动关系,这从我们的模型中可以反映出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就业人数之间存在反比例线性关系。温和的通货膨胀非但不是坏事,而且意味着经济的稳步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政府要发展经济,需要制定一些列的有效政策,把失业率控制在经济发展条件下合理的比例,不可盲目发展经济而导致失业率的大幅提高,得不偿失。
③居民消费水品可以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最直接体现在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上,在考虑居民可支配收入问题上,我们仅考虑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居民就业人数,事实上,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因素有很多,如医疗卫生补助,社会福利政策,免税政策等等。政府一直以来以GDP增速来确定经济发展水平,但真正能够把经济发展起来的是本国国民,政府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是民生,人民富则国家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郁菁.回归模型异方差性的检验与消除研究—以SPSS为分析工具[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2] 马骊.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J].理论新 探,2007,(19).
[3] 高远东,陈迅.中国省域产业结构的空间计量经济研究[J].系统工程理 论与实践,2010,(6).
[4] 吴玉鸣.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经济分析,
居民消费经济学 篇7
一、制度及制度约束的经济学解释
虽然不同学者对制度含义的表述不同, 但基本内容很相近。诺斯认为, 制度是社会的游戏规则或者说是人制定的规范, 相互交往的准则。凡勃伦认为, 制度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的思想习惯。制度具有规则约束作用, 制度是人们交换活动和发生联系的行为准则, 它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选择和决定的, 又反过来规定着人们的行为, 决定了人们行为的特殊方式和社会特征。制度约束经济人的行为,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制度具有认识作用, 制度是社会的意识定式和行为定式, 它以强有力的力量把社会成员的认识和行为统一到社会制度上来, 迫使人们以社会制度的眼光认识和观察事务, 理解和解释对象, 解决和处理问题。制度具有配置资源作用, 制度将一定的人财物按一定比例组合起来。
制度的作用在于对既定资源进行高效的资源配置, 在任何制度下都要进行资源配置, 但不同制度的资源配置效果有很大差别。最优配置是能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资源配置。任何制度都会通过约束对既定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发挥作用, 这种约束分为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也称非正式规则, 即非正式制度, 是形式上没有正式规定的制度, 包括习惯、行为准则、风俗、社会道德、意识形态等等, 它以正式约束为基础, 是正式规则的拓展、细化和限制, 是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和内部实施的行为规则。非正式约束受到文化的影响非常大。文化特征会使非正式规则的变化率与正式规则不同, 一种新的非正式规则常常在正式规则变迁后逐渐演化, 具有滞后性和渐进性。正式约束也称正式规则、正式制度, 是人设计和制定的规则, 包括政治规则、法律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等等。正式制度的效力只有当其与相关的非正式约束一致时才明显, 低效率的经济制度并不少见。
二、制度效率与制度选择
制度变迁是从一个制度向另一个制度过渡的过程。诺斯将历史的路径依赖理论引入制度变迁的分析中。诺斯认为制度变迁具有自我强化机制, “当制度的创立……初始建立的成本就很高, 由制度框架所提供的机会集合会产生显著的组织学习效应……正式规则将导致大量非正式规则的建立……还会产生适应性预期……”, 学者韩毅将诺斯的观点概括为, 一种制度矩阵的相互依赖的构造会产生巨大的报酬递增, 而报酬的递增又会使特定的制度轨迹保持下去, 从而决定经济长期运行的轨迹。[1]诺斯还认为, 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 现有制度在其设立初期实现报酬递增, 继而企业家会利用其经验、技能、资本和魄力寻求潜在的经济利益, 从而会产生一些强势的利益集团, 使得报酬递增的形势逆转。也就是, 即使是经济绩效较差的经济制度也会因其路径依赖而长期存在。因而正式约束的变迁, 往往是由政府推动的。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阶段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 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尚是不完善的。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特殊历史时期建立起来的与消费有关的制度 (正式约束) 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 已经进入报酬递减阶段, 阻碍了社会消费能力的释放, 限制了社会福利的增加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对居民消费具有抑制作用的城乡二元制度。
中国在过去较长时期内, 施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国家采取强制性经济政策, 在保障基本消费品供应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压低居民消费, 以实现工业的高积累。比如压低农产品价格, 提高制造业产品价格;实行低工资和低利率;忽视服务业这个非生产部门的重要作用, 使服务业的发展长期受到压制。其结果是, 城市成为工业生产的载体, 在经济生产的地位上逐渐和农村差别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抑制消费的二元制度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割开来, 最终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和二元消费结构。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消费品市场不健全不发达, 居民消费水平很低, 几乎没有消费剩余, 二元结构对于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没有充分体现, 因为即使是城市居民, 消费品市场对其基本消费也难以满足, 需要国家的补贴和配给。但是, 在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的今天, 城乡二元制度对于消费的抑制特别是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抑制非常明显。广大农民即使进入城市, 由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限制, 也很难有就业机会和良好的生存条件, 我国10亿农民的消费能力难以积蓄和释放, 无法发挥对经济应有的拉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对于城乡二元制度的改革就迫在眉睫, 但在改革的过程中, 还必须重视政策的渐进性以及客观经济规律。
图1表示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制度偏好与消除其伴随损失的过程。纵轴表示制度X的偏好强度, 横轴表示制度Y的偏好强度。曲线I1表示某条社会效用曲线, CD为制度的成本曲线。在完全市场的条件下, 成本线CD和社会效用曲线I1相切于点F, 社会效用达到最大化, 此时, 社会的制度偏好应为:对制度X的偏好为OM, 对制度Y的偏好为OR。但是如果此时政府介入, 强有力地推行偏向制度X的政策, 新的均衡点就偏离了F点而到了E点。在E点, 对制度X的偏好为OH, 对制度Y的偏好为OP。在均衡点E上, 社会总效用暂时没有改变, 但社会承担的总成本会比完全市场条件下的社会总成本要高, 新的成本线为CD右上方的AB。直线AB和CD之间的距离就是政府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制度偏好给社会带来的成本增加。如果想要这个均衡点E保持下去, 政府就必须对社会的成本增加进行补偿, 但政府的补贴不可能是长期的, 成本增加最终会造成社会经济效率的低下。同时, 市场各个主体也不会长期以私人成本换取社会的效用。为了把成本降低到原来的水平, 各个经济主体选择收缩经济活动, 收缩的同时又要符合政府对于制度X的特别偏好, 于是, 社会对制度的执行情况沿政府制度偏好线OG下滑至点Q。Q点位于更靠近原点的社会总效用曲线I2上, 即社会总效用较完全市场条件下的均衡下降。以上分析可以说明, 虽然政府不合理的制度偏好维持了下来, 但这是以社会总效用的下降为代价的, 这就是不合理的制度偏好带来的制度损失。进而, 可以用制度X代表重视城市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 制度Y代表重视农村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目前处于城乡二元制度中即Q点, 这种不合理的消费制度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损失, 因为各个主体对自己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消费能力进行了收缩, 真正的经济实力无法释放, 城乡消费扭曲。为了减少这种损失, 应当使均衡点尽量靠近F, 这将是一个无限调整的过程, 但每次调整都将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社会总效用的增加。这个调整的过程, 同时就是城乡二元制度的融合、统一的过程。
三、消费抑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历史制度分析起源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艾夫纳·格瑞夫。他认为, “新制度经济学所依赖的交易成本经济学, 产权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意味着它只能考察由国家界定并实施的制度。这些理论妨碍了它对‘自我实施制度’……对非经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制度的选择和路径依赖的影响的考察”。自我实施制度可以被近似地理解为非正式约束。历史制度分析的对象, 正是被诺斯的新制度经济学所忽视的非正式约束, 历史制度分析将自我实施制度视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度博弈的一种均衡状态或均衡结果, 而这个结果只有在历史的逻辑和进程中才能得到解释。
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释放速率明显慢于收入水平的提高速率,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受到非正式约束的作用。诸如节制消费, 鼓励储蓄的“花钱就花在刀刃上”, “养儿防老”等口头禅往往成为人们消费行为和消费认识的潜在准则。这种潜在的准则就是我国社会对于消费的自我实施制度 (非正式约束) 的选择。将格瑞夫的历史制度分析的观点应用到消费领域, 可以得到, 一个社会的居民对于约束其消费行为和消费认识的自我实施制度的选择受到历史的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综合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 消费的自我实施制度的变迁会受到历史的相关因素的阻碍。即制度变迁的轨迹是路径依赖的, 我国居民对于鼓励个人消费的制度特别是非正式制度的选择是不会轻易达成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 社会对于新的消费非正式约束的选择受制度路径依赖的阻碍机理是:阻碍形成的初始因素为文化信仰, 文化信仰首要地决定了个人对其他人及本人在各种偶然情况下所采取行为的预期方式, 这是一种难以改变的消费认识。经济制度和组织制度都是文化信仰的历史的函数, 现存的组织和制度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对于外生变化的反映, 也引导着未来的制度和组织的发展。过去的行为、文化信仰、经济制度和组织制度共同影响着社会居民消费实现的机制, 抑制着与过去路径相背离的新型消费的非正式约束的选择。可见, 政府鼓励居民消费的相关政策, 必须考虑到如何扭转消费非正式约束的路径依赖的问题, 这种扭转所遇到的抵抗力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特别对我国来讲, 建国前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和建国后特殊的历史情况, 造成我国各方面的正式制度不健全的现实, 导致非正式约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因而, 新型鼓励消费的非正式约束对于国家鼓励消费的正式约束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对于实现我国消费能力的释放, 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孟祥林.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思想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 5:27~30
[2].韩毅.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研究———理论、方法与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1:20~51
[3].刘艺容.消费增长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消费集聚的视角[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6:118~126、177~183
[4].孙斌栋.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12:30~43
居民消费经济学 篇8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国高外贸和投资依存度的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进一步突现,因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刺激居民消费水平就成了我国各级政府在“后危机时代”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提升、促进内需有多种渠道、手段和措施,但农村地区需求水平提升缓慢,农村消费占国内消费比例与其人口所占比例极不相称,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政府长期的“二元投资”衍生的后果是城乡的“二元消费”特征。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大、中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已基本现代化,而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和县、镇居民却是“囊中羞涩”、无钱消费,生活水平明显低下,我国农村消费市场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程度。因此,“三农”问题不解决,县域经济不振兴,就无法真正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解读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会发现该会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城镇化建设。这意味着政府经济工作重点由原来的三农建设转变为城镇化建设,以此撬动农村、城镇这个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还将带动城镇投资、改善进城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一重大决策凸显城镇化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它将成为后危机时代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我国内生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源。回顾各国工业化进程,与工业化同步并进的便是城市化或城镇化,这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典型特征。农村边际消费效应高,我国提升内需的难点、重点和关键点均在农村。因此,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地区的消费,应该是支持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农民脱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间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当前新的发展背景下,重新审视农村消费与城镇化互动机理与路径,对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以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城镇化是启动农村居民消费的现实选择
建国60年来,我国城市化经历了从低速、波动、停滞走向稳定、快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整体仍然偏低。据联合国世界发展报告统计,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7%,发达国家为74.4%,而我国2009年底仅为46.6%,比发达国家低二十几个百分点,与我们的邻国日本的86%、韩国的81%相比差距甚大,因此城镇化进程的意义巨大。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处于全面过剩的情况下,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启动城乡居民消费品市场,创造最大增长空间,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1 城镇化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资料。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过低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增收困难和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过低。从上表可见,近二十年来,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6.52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0.37倍。2009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3.33:l。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正是因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过低才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过低。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地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因为城镇化所产生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效应会创造大量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从而缓解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矛盾,增加农民即期收入水平,对消费总量直接产生影响。同时,城镇就业岗位的相对稳定性和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会降低农村居民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约束,提高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从而增加即期消费比例。
2.2 城镇化能够优化消费结构,改变消费模式,推动需求结构的升级
我国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受阻,住房、小汽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普及和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尚需时日;二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换断档,农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转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2]。根据詹姆斯·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理论,人们购买新消费品的倾向取决于其周围的消费环境。城镇化引起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变化,会产生农村居民消费城市化。所谓消费城市化即消费的完全商品化所产生的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城镇化通过促进城乡经济、文化、技术、信息的交流与协作,有效地实现城乡市场的统一与对接,改变农村居民相对闭塞、落后的文化观念,优化现有的产品需求结构,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主体,扩大农村市场的消费空间。进入城镇的农村居民,购买各种消费品时,不仅会与同一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比较,而且会受到较高收入阶层消费时尚的影响以及各种广告的诱惑。所有这些影响诱使农村居民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向高消费率与低储蓄率转变。由于消费示范的影响,城镇化使迁入的农村居民的偏好改变,更加偏好教育和健康相关的消费性支出。此外,城镇化使家庭规模缩小,就业率提高,增加了对住房、家庭设备和服务的需求。
2.3 城镇化可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拓展农村市场
2.3.1 城镇化可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化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而且可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现代化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使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真正成为农民的消费热点。当前,许多农村地区未铺设自来水供应管道,收不到电视信号,生活用电价格高,这些都限制了消费,使家用电器无法成为农民的消费热点。2008年,农村每百户居民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机的拥有量分别为99.2,30.2,49.1,9.82,仅为同年城镇居民拥有量的74.6%,32.3%,51.9%,9.8%。因此,城镇所提供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是提高农民居住质量,使现代化的生活消费品进入农民家庭,提升农民的生活消费层次,进而大幅扩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3]。
2.3.2 城镇化有利于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
加快城镇化建设可以构筑适应农村市场特点的流通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城镇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逐步把连锁经营、代理配送等现代流通形式向农村延伸。企业向消费者提供安装、调试、维修、包退、包换等售后服务,解决好农村对家电产品经常出现的购买难,维修更难的问题。应该看到,农民对于现代生活方式是向往并且乐于接受的,近年来的家电下乡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就是很好的说明。农民在家用电器、交通工具、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消费,很大程度上依赖城镇提供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没有城镇作为载体,农民就是有消费能力也无法消费。
2.4 城镇化可以刺激投资需求,扩大民间投资
去年我国经济强劲的复苏背后,房市、车市、股市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我国有1.4亿异地流动农民工,他们有“住房梦”、“城市梦”和“创业梦”三大小康梦,这三个梦想的背后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三大梦想在拉动内需方面所产生的效应要比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大得多,农民的市民化将引爆巨大的市场需求,首先就是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城镇化也可以有效地带动民间投资。当前强劲的复苏背后主要是靠政府的投资,未来民间投资如何接力政府投资则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城镇化是与民间投资紧密相连,如温州模式、晋江模式和苏南模式,这些地区的城镇化主要就是靠民间投资带动的。
3 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支的实证分析
近几年来,一方面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缓慢。中国城镇化发展是否如理论分析对居民消费有巨大的拉动效应,需要通过我们实证的进一步检验。
本文用1994年至2008年中国城镇化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对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支出进行回归分析,来研究城镇化对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效应。
3.1 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
以X表示城镇化率,Y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对X与Y的关系进行回归,分别得到回归方程①、②
方程①(城镇居民)=1789.01+178.15X;r=0.761
本文采用t检验方式对直线相关系数r值进行假设检验,计算得tr=4.229 。
方程②:Y(农村居民)=801.81+52.91X;r=0.8601,同理,计算得tr=0.68 。
给定显著水平α=0.01,查表得t0.01/2,(13)=3.012,因为方程①、②的tr>3.012,故,本文认为城镇化率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的直线相关关系。
3.2 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
以X表示城镇化率,Y表示人均消费性支出,对X与Y的关系进行回归,分别得到回归方程③、④:
方程③:Y(城镇居民)=1580.43+129.89X;r=0.8132
同理,采用t检验方式对直线相关系数r值进行假设检验,计算得 。
方程④:Y(农村居民)=622.73+40.29X;r=0.8474,同理,计算得 。
给定显著水平α=0.01,查表得t0.01/2,(13)=3.012,因为方程③、④的tr>3.012,故,本文认为城镇化率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的直线相关关系。
上述资料及其计算结果表明:第一、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都随着城镇化比率的增长而增长。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城镇化比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加52.91元;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会增加178.15元。第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均随着城镇化比率的增长而增长。城镇化比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40.29元;而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会增加129.89元。这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越多,相应地消费结构升级也越快。第三、从城乡对比来看,城镇化率对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的影响一直大大高于对农村居民的影响,这表明城镇化的收益大部分为城镇居民所享有。通过对回归方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城镇化比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多增加125.24元;而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比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多增加89.60元。这表明城镇化比率的提高对于消费的拉动可以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比率的提高可以增进原有城镇居民的消费,这或许可用城镇发展的规模经济来解释;第二、城镇化比率的提高使得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从而促进了消费的增加;第三、城镇化比率的提高意味着一部分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该部分农村居民由于所处环境和收入状况的改变亦会增加消费。这充分说明了城镇化的发展对消费的拉动。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11 243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3 661元,这意味着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消费支出的绝对值平均将会增加5 867.53元,光是增加的部分就是农村居民原有人均消费支出的2.1倍。因此,城镇化会有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如果我们考虑到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对基础设施和住房投资等方面的需求,那么,城镇化所产生的需求就更多了,由此产生出持久增长的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4 加快城镇化进程,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城镇化滞后是我国农产品和工业品双重过剩的症结所在,因此,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转变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提高其消费水平,是启动农村市场的重要方面。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4.1 加快制度改革,夯实农村居民消费基础
城镇化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因此,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大因素——户籍制度和土地政策,就成为城镇化进程无法回避的两大难题。要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彻底转移到城镇,必须突破两个问题:
4.1.1 创新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长期以来阻碍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一个门槛。在城乡户籍管理中,要进一步消除各种影响人口集聚的制度障碍,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制度保障。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要“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这是迄今中央关于户籍制度改革最具突破性的规定。因此,要消除户籍歧视,还农民完全国民待遇,应尽快变户口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淡化户籍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实行用工制度与户籍制度弹性挂钩,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并逐步用身份证制度代替户籍制度,用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来调节人口迁移,真正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最终目标是保障公民迁徙自由的权利,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从而使迁移做到有法可依。要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种种倾斜政策,保障城乡人口在就业、居住、教育、社会保障、公共设施与福利服务等基本权利的完全平等,避免出现对农民的制度性歧视,彻底解决进镇农民的后顾之忧[4]。
4.1.2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如果土地制度不变,与土地相关的制度不改,仅仅是把农民的户籍变成中小城市与城镇的户籍,基本上不会有太大作用。目前我国缺乏必要的交易机制,大多数离农进城的农村居民的宅基地与承包地被变相低价出售了,仅给农民住房与社保,这一点是不够的,必须要解决他们的创业资本或者就业问题,才能稳定。因此,需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使农村居民在长期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能够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积极鼓励离农进城的农村居民将原承包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既可以作为进城定居或创业的启动资金,又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一是改变土地供应方式。将现行的城镇出让的建设项目用地由审批制变为市场化,即由国家垄断城镇土地一级市场,开放土地二、三级市场,公开竞价交易。要在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原则下,处理好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在接受国家监督和调控下,由县、市政府对乡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一次性买断土地所有权,逐步批租。属于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益应实行专户管理,并按规定使用。二是要建立建设用地有形市场。在坚持土地有偿使用和严格实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促进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发育,并逐步规范。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以作价入股、联营等方式举办企业;进镇农户的承包地,可以通过股份制、有偿转让等方式转让经营权。
4.2 科学规划,错位经营
城镇化战略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但错误的城镇化道路,可能会成为引发严重问题的导火索。因此,要研究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我国的城镇化道路不能急速冒进,必须依据规划循序渐进地推进。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也是城镇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要针对当前城镇化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突出问题,做好充分的论证和规划工作。由政府多个部门、多学科组成,吸收学者、专家、企业、居民参与,广泛搜集国内外各类城镇规划的成功经验和模式,研究其产业配置和转移的成功经验和具体操作程序,科学调整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注意对城镇体系、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态系统保护进行综合的规划,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中小城市各司其职的产业体系和城镇体系,为产业的设置和调整、为各城市功能的分工与协作创造较好的条件,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等级分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高效城镇化体系。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远期与近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在城镇发展的质量上做文章。同时,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应该有所差异,各地区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个地区实际的发展目标,不能盲目地在城镇化率及有关城镇发展指标方面进行攀比。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一个个城镇看作是一个个经济体,那么这些城镇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就在于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发展。此外,各级地方政府要自觉遵守规划,带头执行规划,按照规划要求一任接着一任干,要保持规划的严肃性。过去在一些地方的城市发展规划中,朝令夕改、盲目规划,而“每一次规划失误或不科学所造成的浪费,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想象力,动辄以几亿或几十亿计”。
4.3 建立有利于劳动力转移和集聚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使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加快城镇化建设,还应该为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提供制度平台,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健全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统一开放、公开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政府应从战略高度把城乡劳动力的转移纳入统一管理,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效调节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规模和速度。
一要打破城乡分割壁垒,消除劳动力流动和集聚的行政性障碍,建立“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由择业”的市场化就业制度,其关键是加快城市就业用工、福利体制和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改革,以消除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的病根。
二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支持系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技术培训、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加快建立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使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连结起来,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合理使用。
三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建设,依法保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益。防止市场垄断、歧视、非公正交易及侵犯自主交易权和人身权利、契约权利等不正当行为,使劳动力转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4.4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素质
推进农村城镇化,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必须培养一批新型农民,也就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农民。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包括义务教育、各类型高中、技校、职业中等教育等资源,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不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要加强对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农民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通过教育离开土地、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或城镇工作和生活[5]。二是结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农民培训。农业科技人员要走到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里,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技术培训的力度。三是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从而达到减少农村人口和培养新型农民的目标。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但政府不能唱独角戏,把所有的事情都承担起来,而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与企业之间创造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实行以订单、定向、定岗培训为重点的培训机制,使培训和就业对接。这也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的一个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龚映清,王瑞.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07(3):50-52.
[2]李永周.农村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消费启动[J].消费经济,2004(1):23-26.
[3]应焕红.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及其政策建议[J].科技与经济,2009(5):47-50.
[4]周晓农.加速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现代化[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0-63.
[5]傅晗,黄长春,赵强.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农民素质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143-145.
居民消费经济学 篇9
一、实证研究
1. 全量角度下的分析。
选取贵州统计年鉴中1990年到2012年贵州省GDP、农村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的数据。变量设为经济总量GDP=Y;农村居民消费RCS=x1;城镇居民消费TCS=x2;政府支出GCS=x3。结果为:
由线性模型的统计结果知, 考虑全量的情况下, 线性模型的拟合优度=0.9956, 说明模型变量对模型的解释程度较高。模型总体的F值通过F检验, 说明模型总体良好。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以及政府支出的t值分别为6.29、3.47、3.14, 意味整体情况下, 三者变量各自都通过了t检验;此外它们的系数分别为2.175、1.504、1.089、都符合现实经济意义, 综合起来线性模型不存在共线性、序列相关以及异方差问题。农村居民消费X1的系数是2.175, 其现实意义是, 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X1每增加1元所带动的贵州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额为2.175元。同理, 城镇居民消费X2的系数为1.504, 意味着贵州省每增加1元的城镇居民消费X2支出, 就能给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GDP带来1.504元的收入;政府支出系数1.089, 意味着贵州政府部门每增加1元支出, 贵州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会增加1.089元。从这方面可以看出, 消费对于贵州经济增长的显著性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期间, 贵州面临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组织转型升级困难重重的情形下, 消费对于推动贵州经济发展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
2. 增量角度下的分析。
在考虑增量的情况下, 贵州农村居民消费增量、贵州城镇居民消费增量以及贵州政府支出增量对于贵州GDP增量的解释显得科学合理:
由线性模型的统计结果知, 在考虑增量的情况下, 线性模型的拟合优度R2=0.9413, 说明模型变量中贵州农村居民消费增量、贵州城镇居民消费增量以及贵州政府支出增量对于贵州GDP增量的解释度较高。模型总体的F值通过F检验。贵州农村居民消费增量、贵州城镇居民消费增量以及贵州政府支出增量的t值分别为4.7847、4.0528、2.9771, 意味整体情况下, 三者变量各自都通过了t检验;此外它们的系数分别为2.171、1.8285、2.9441都符合现实经济意义。所以, 综合起来线性模型不存在共线性、序列相关以及异方差问题, 这个模型可以很好解释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增量、城镇居民消费增量以及政府支出增量对于贵州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其次, 分析变量系数的意义以便于找出相关关系并以此探究经济增长这一现实问题的路径。贵州农村居民消费增量E的系数是2.171, 其经济意义是, 贵州省农村居民消费增量E每增加1元就能带动贵州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量Y增加2.175元。同理, 贵州城镇居民消费增量F的系数为1.8285, 意味着贵州省每增加1元的城镇居民消费增量F, 就能给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量变动Y带来1.8285元的收入;贵州政府支出G系数1.089, 意味着贵州政府部门每增加1元政府支出增量G, 贵州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量变动Y就会增加1.089元。从这方面可以看出, 消费对于贵州经济增长的显著性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期间, 贵州面临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组织转型升级困难重重的情形下, 消费对于推动贵州经济发展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通过对比可知, 政府支出增量的变动对经济增量的变动最为明显, 可在当前政府削减开支的情况下, 政府支出用于国民建设的用途显得更为重要;其次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量, 它的变动对经济增量的变动也很明显。因此要扩大内需, 就要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为增长点, 促使贵州经济社会健康良好发展。
二、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 贵州省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 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 贵州经济增长受到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政府购买的显著正向影响, 而且在目前阶段, 贵州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城镇居民消费的作用要大, 显示出来未来农村居民消费有可能是消费需求的重要支撑点, 并且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
建议是:首先必须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其次, 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而不必扩大政府消费支出;三是调整政府消费结构, 减少政府直接消费, 加大政府转移支付性支出, 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同时, 在相关政策方面, 推进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以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胡永刚, 郭新强.内生增长、政府生产性支出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 2012 (9) .
居民消费经济学 篇10
天津市居民消费的现状及趋势
(一) 居民消费增长较快但仍滞后于经济增长
从消费总量看, 2014年, 天津市居民消费支出4258.11亿元, 比1990年的119.32亿元增长了34.7倍, 按可比价计算, 年均增速为10.6%, 实现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而同时期的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 (GDP) 增长了49.6倍, 按可比价计算, 年均增速达13.3%, 快于居民消费支出2.7 个百分点。 可见, 1990年以来, 尽管天津市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明显, 但依然滞后于经济增长。
从消费水平看, 2014年, 天津市居民消费水平为28492元, 比1990年的1338元增长了21.3倍, 按可比价格计算, 年均增速8.1%。而同时期的人均GDP增长了30.2倍, 按可比价计算, 年均增速10.9%, 快于居民消费水平2.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也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
(二) 城乡居民消费全面增长但差距明显
数据显示, 2014年天津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分别是1990年的39.5倍和19.6倍, 按可比价格计算, 城镇居民年均增速为10.9%, 快于农村居民2.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消费总量都取得了大幅增长。
从人均消费支出看,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明显。2014年,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比为1.8∶1, 比2000年的2.6∶1明显缩小, 但从绝对差额看, 2014年城乡人均消费支出差额为10551元, 比2000年扩大了6823元, 城乡居民消费仍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三) 恩格尔系数明显降低,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与20年前相比, 在2014年天津城乡居民八大类消费中, 占比下降最快的是食品, 分别比1994年降低19.4和22.6 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4年的50%以上分别降至32.7%和33.8%。 根据国际通行标准, 20年来, 天津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由温饱步入相对富裕阶段。
从消费结构看, 20年前, 天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占比最高的三类分别是食品、 衣着和生活用品及服务, 农村居民消费占比最高的三类分别是食品、 衣着和居住, 居民消费以衣、 食、 住、 用这些基本生存需求消费为主。 消费支出中50%以上都是食品支出。 到了2014年, 天津城镇居民居住、 交通通信、 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支出占比迅速提升, 分别达到21.9% 、 13.1% 、 8.3% 和7.1% , 合计占比过半, 为50.4%, 比1994年提高了30.1 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在这几个方面的消费占比也达到50%, 比1994年提高了26.9个百分点。 可见, 随着食品这一基本生存型消费占比的降低, 改善、 发展和享受型消费需求不断释放, 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天津市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消费规模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边界。而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 提升消费水平。从消费对天津经济增长的贡献看, 2004-2014年,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5.5%, 平均拉动GDP增长5.4个百分点, 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为了从数量关系上求证消费对天津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力, 课题以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增长的指标, 构建与居民消费支出的回归关系:
其中, G为地区生产总值, C为居民消费支出, x0、 x1为回归系数, Ut为随机扰动项。
将1990-2014年天津市GDP与居民消费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85, 证明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相关性很高; 判定系数为0.968, 拟合度较高; 标准差为0.214, 误差较小。 回归方程为:
由回归方程可知, 天津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支出呈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 居民消费支出越多, 经济增长将越快。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 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每增加1个单位的居民消费, 能影响天津市GDP增长4.735个单位。 因此, 消费是拉动天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应千方百计破除消费障碍, 寻找开启居民消费的动力之钥。
天津市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分析
天津市消费增长长期滞后于投资增长, 消费率波动不前。 2000年以来, 伴随着投资率从47.7%上升到2014年的76.5%, 消费率持续下降, 从49.6% 下降到2014年的39.8%, 居民最终消费率由35.1%下降到2014年的27.1%。 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收入分配制度欠合理使得居民 “没钱可花”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保障, 如果居民收入没有实质性增长, 消费就不可能明显增加。 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看, 2014年, 天津市居民收入占比仅为40.1% , 政府和企业收入占比59.9%, 比居民收入占比高19.8个百分点, 收入分配长期以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状况没有改变, 其直接结果就是天津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与经济增长。 特别是2000年以来, 天津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 年均增速达14.5%, 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没有同步增长, 扣除物价年均实际增速仅为9.2%和8.8%, 分别低于经济增速5.3个和5.7个百分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财政收入增速长期以经济增速1-2倍的速度增长。 在经济运行中, 政府、 企业是投资生产的主体, 居民是消费的主体。收入分配不合理, 居民收入得不到合理增长必然导致消费率的下降。
从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看, 2014年天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86, 比2000年的1.85仅缩小了0.01, 而绝对差额扩大了2.84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由2000年的54.8%上升到2014年的80.8%, 高于城镇居民3.7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消费增长是平均消费倾向快速提升的主要因素, 收入已成为继续扩大消费的瓶颈。 按不同收入层级的收入与消费情况分析, 以城镇居民为例, 高收入户年收入增长额是低收入户的2.8倍左右, 差距在扩大, 而最高收入水平户的平均消费倾向为61.9%, 比最低收入户的79.5%低17.6个百分点, 低收入户的消费率已经偏高, 消费潜力基本用尽, 而高收入户虽然收入高、 增长快但更容易转化为储蓄和投资, 也不利于促进消费。
(二) 社会保障体系待完善使得居民 “有钱不敢花”
近年来, 尽管在市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支持下, 天津市养老、 医疗等社会保障的覆盖率有较大提升, 但与居民的需求相比, 仍存在差距。 这使得居民支出负担加重, 预期消费增加储蓄意愿增强, 挤占了居民对一般消费品的消费。
从医疗看, 2014年, 天津市人均卫生费用支出是2000年的6.4倍, 其中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是2000年的4.8倍而同期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2.9倍, 医疗费用支出明显快过居民收入增长。
从住房看, 在房价上涨的带动下天津市城镇居民居住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快速提升, 由2002年的13%提高到2014年的21.9%, 超过了教育文化娱乐消费, 成为仅次于食品的第二大消费支出。 2014年天津市房价收入比达到9.6, 高于国际标准4-6的合理区间范围, 居民的住房支出负担较重。
从教育看, 尽管义务教育免除学费, 但是名目繁多的课外辅导班、 提高班、 兴趣班均收费不菲, 大多数收费在一小时50-200元不等, 有的精品班或一对一培训收费更高, 而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尽管花费高, 仍尽可能让孩子多参加。
由于住房、 教育、 医疗等方面的预期消费不断增加, 老百姓不得不挤占当期消费, 增加储蓄。 2000年以来, 天津市居民储蓄存款以年均14.6%的速度快速增长, 2008 年增速还高达29.1% , 远超同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到2014年底,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916.90亿元, 占GDP比重达50.3%。
(三) 供给不能有效满足需求使得居民 “有钱难以花”
供需矛盾是指供给能力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初期所说的供需矛盾, 多是指社会生产力低下导致的供给能力不足, 不能满足百姓对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 而现阶段, 在生产力迅速提升、 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 我国的供需矛盾呈现出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是国内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库存积压, 价格下行; 另一方面是内需外流日趋加快, 海外商品热度持续升温。 海淘、 海外代购这类新兴购物方式日益壮大, 购物需求也从原来较为集中的国外奶粉、 名牌包逐步扩大到普通食品和日用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除去价格因素, 更多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人们对商品的质量、 品质、 品牌的消费需求日益提升, 与我国当前产品检验标准较低、 质量不够高、 假冒伪劣时有发生、 国际大品牌匮乏的生产结构和供给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
2014年, 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超过1亿次, 海外旅游消费超过1万亿元, 同比增长近30%, 连续3年居世界第一。从天津市情况看, 2015年上半年, 百盛百货、 远东百货、 津乐汇百货、 海玛特等多家大型零售企业和大型超市相继停业、 关闭;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天津国展中心开业的进口商品直营店销售火爆, 节假日购物结账有时甚至需要排队一小时以上。
扩大居民消费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居民增收和缩小收入差距
扩大居民消费最基础和根本的措施就是要增加居民收入。 为此, 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首先, 加大初次分配向居民倾斜的力度,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建立和完善工资提高的集体协商机制、 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工资支付的保障机制, 监督和规范企业的分配行为, 严查部分企业以延长劳动时间、 提高劳动定额等手段变相违反最低工资标准的行为, 将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强制性要求在企业推行, 使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 随企业效益同步增长, 改善一线职工工资低、 增长慢的现状。 其次, 加大二次分配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的力度, 缩小收入差距。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增加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 加快税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个人所得税, 加大对高收入者的所得税征收, 有计划的开征遗产税、 大额财产税等税种, 充分发挥税收对缩小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 打破行业壁垒, 破除垄断, 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为企业和劳动者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
(二)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保障水平的提升能消除人民的后顾之忧, 从而增强消费信心, 开启消费闸门, 实现高储蓄向高消费的转化。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继续深化住房、教育、 医疗等关键领域体制改革。 增加公共财政支出, 强化政府在教育、医疗投入中的主体地位。 加强房地产价格监测和调控, 保持房价合理增长。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除了进一步提高养老、 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率, 还应建立 “多层次、 多渠道”的社会保障体系, 对高龄老人、 婴幼儿、 残疾人、 重大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开设有针对性的保障和救助, 减轻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压力。 加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 扩大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房建设投入, 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缓解 “夹心层” 群体的住房压力。 三是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 规范市场秩序, 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基本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
(三)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改善供给结构, 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供给不仅可以满足需求, 还能创造需求。 扩大居民消费, 不仅要在消费端创造条件, 更应该在供给端生产出满足居民需要的产品, 用供给去引导消费。 这就要求产业结构要与消费结构同步升级, 行业标准要与消费需求同步提高, 形成一个质优价美、 货真价实、 层次丰富、 服务完善的消费环境。 为此, 政府应强化市场管理,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严厉打击生产、 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虚假广告、 虚假打折等误导消费者的违法行为, 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及时根据社会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修订和完善行业标准, 规范产品质量, 并加强监管, 满足人民对商品品质的需求;加大政策性补贴力度, 对生产新兴、先进、 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产品的企业给予财税优惠和定向补贴, 对消费者也给予一定的购买补贴, 以鼓励产业结构升级, 引导消费热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扶持自主品牌建设, 把 “ 中国制造” 变成 “ 中国品牌”; 利用天津市自贸区和天津港的双重优势, 大力发展海外商品的直营销售模式, 把消费需求更多的留在本土, 促进天津市商贸发展和经济提速。
摘要:本文通过对天津市城乡居民消费现状的分析, 结合经济发展数据, 尝试探索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深入剖析天津市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扩大居民消费, 提升消费水平的相关对策建议。
美国居民消费现状 篇11
一、美国居民处处节约,精打细算
迈阿密、芝加哥和德美因等各个城市里一到中午,快餐馆里人头济济,要排十个人的队,因为没有税,没有小费,而正宗的餐馆里客人稀少,因为除了餐费,还要加税,付小费。我们在芝加哥Willi's大厦附近发现一家匹萨店内人较少,不用排队,心想匹萨不会太贵,就要了2小块匹萨,加一小碟蔬菜色拉,账单显示是15美元。所以很多在大厦内上班的白领中午均自己带三明治或汉堡,躲在大楼附近广场的角落里吃。在市中心以外,美国人一般在Subway 这样的小店内吃午饭。我们进去要了一个全麦的长面包,服务员把它中间剖开,然后根据我们要求放入三明治色拉,土豆色拉,火鸡肉片,青椒,洋葱,西红柿,杂蔬菜,黄瓜片,腌黄瓜,再把面包一切两,每人大约有4号打印纸横的那么长的一个面包卷,不要饮料,总价是4.9美元。过几天我们又在一家汉堡店门口看到广告是2个汉堡王5美元。就进去排队,大约有20多人,轮到我们,服务员问2个汉堡王还要可乐吗?那天中午32度很热,我就说要2大杯。他记下我的名字,然后给了两个空的大纸杯。我看别人自己把可乐放满后等气泡走了再加,一直加到饮料满为止,就一样操作,然后服务员叫我去拿汉堡王。一共10美元,无税。2杯可乐要5美元,而在超市里最大号的一瓶可乐,仅卖2.16美元。企业因为没有税,没小费,就靠这个赚钱。美国普通居民目前每月税前收入就1000-2000美元,所以一般人均很节约。如在德梅因,公交车车费是1.75美元,一天来回就3.5美元。一周17.5美元,一月70美元。在外吃工作午餐5美元/天,一月100美元。租一室一厅或二室一厅,要500-600美元/月,加上通讯费,一月就700-800美元了。你还要在家吃早饭和晚饭,以及其它各种开支。所以很多人精打细算。因为大部分商店营业员,公交车驾驶员等,他们均无法得到服务的小费。
美国很多居民买东西,手里都拿着打折广告,对照广告买便宜货。此外商场和超市到处发息券(coupon),鼓励人们买东西拿回扣。买一送一(buy one take one)非常流行,甚至买一送三(buy one take three),如维它命店内的CQ10,一种保护心脏的辅助保健品。美国人还喜欢开车去大卖场(Costco)购物,卖场门口有警卫检查顾客的会员卡,只有美国居民才有这种卡。一个美国朋友带我们进去,里面人头济济,但不拥挤。相比超市里人烟稀少,这可说是奇迹。但卖场一律收现金,怕美国人信用透支。一般家庭买200美元吃一周。商场和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就大量贴商品打折招牌,如40% Off, 就是打4折,卖现价的6成,save 1.75$,就是节约1.75美元,真正的价格是原价4美元,现价2.25美元,不能搞错。7月4日是美国独立日国庆节,德美因的迪亚大超市,相当于Outlet,卖首饰60%Off,再10%Off,再25%Off,1000美元的4克拉的水晶项链,就卖270美元,但柜台上没有人问津。
二、美国物价比过去涨幅不小,普通超市人不多
美国的超市分档次,如芝加哥华丽一英里附近高档的意大利EATALY,德美因中档的Dahl's,中低档的Wal-mart,Walgreen,低档的Aldi,以及最受欢迎的大卖场Costco等。我们在各种超市均有购物,发现超市里人不多,大家对价格很敏感。
美国的水果相对还便宜,过去香蕉0.37美元/公斤,现在涨到最低的超市也要0.59/磅,一磅等于453克,相当1.32美元/公斤,约8元人民币/公斤。车厘子2.45美元/磅,大卖场里7.99美元4磅,约1.8公斤,2.22美元/斤,即13.85元/斤。同样在大卖场,草莓6.99美元4磅,蓝莓6.99美元4磅。橙汁3.75美元1.75升。
基本食品大卖场里两个全麦长面包3.99美元,1.81公斤。牛奶一般3.09美元—3.99美元1加仑,即3.75升。超市里最便宜的白面包1.19美元900克。奶酪(cheese)1.15美元22片。冰淇淋1.64美元1.65升。3.99美元1加仑。猪蹄1.69美元/磅,猪肉1.88美元/磅,牛肉2.45美元/磅。美国政府为稳定人心,民以食为天,所以从世界各国进口食品,价格低廉,这值得中国学习。任何企业均不能在食品上获取暴利。
但美国的蔬菜远比中国贵。西芹1.29美元/根,约8元,上海只要2元。卷心菜0.79美元/磅,一棵2.87美元,约17.9元,上海2元。洋葱0.69美元/磅,一根0.99美元,约6.23元,上海1元。大卖场里红壳鸡蛋6.79美元24个,约62.74元。超市里白壳鸡蛋1.59美元10个,约9.92元。土豆3.69美元5磅,上海1.5元/斤。胡萝卜0.99美元/磅。3根黄瓜3.59美元,一根要1.2美元,即7.48元,上海0.6元/根。
三、美国房价大幅上升,但失业者到处可见
美国为了提升经济,可能推迟加息时间,同时让美元保持弱势。所以近期美元兑主要货币全面下跌,兑欧元急跌至1.37,迫使欧洲央行实行量化宽松措施。美元指数最近跌到79.79。美国劳工部7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6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8.8万人,远超预期,6月份失业率6.1%,创2008年9月来的新低。但在芝加哥的马路上、地铁里、商场门口,到处都能见到黑人乞丐,坐在地上,身前一块字牌“我饿,请给些零钱”。在市中心Downtown,见到一个斯文的白种中年人,举牌写着“我受过高等教育,现在失业,请您帮忙”。我朋友的舅舅,欧洲拿的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待了10年,现在50岁也失业了,心情不好。美国6月28日这周申请失业救济金人数小幅增加0.2万人至31.5万人。
美国的房价经过金融危机后,独栋别墅从均价10万美元,很快攀升到2014年5月的均价31.92万美元,(见表一)由于上升过快,(见图三)所以有钱的拥有多套房屋的家庭均大量抛盘,各处均可以见到卖出(For Sale)的标记。另外由于租金上升到高位,出租房(For Lease)也大量增加,每条街上均能见到。一般走10分钟路,两边至少能见到10处房屋出租或出售。(见图四)说明美国经济仍不景气。我们住的Apartment 租金1000美元/月,3室2厅2卫,160平方米。朋友自住外,还招租一人。我们居住的大楼不远,就是习主席访问爱阿华州州长的官邸。
居民消费经济学 篇12
一、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现存的突出问题
过去30年期间, 投资和出口增长强劲,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需求动力, 而消费不振则是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结构问题。
新常态下, 我国扩大内需的重心要从投资需求转向消费需求。新常态下, 我国需求结构方面, 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从2014年上半年的数据看, 最终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54.4%, 投资为48.5%, 出口则为2.9%。城乡居民的消费而言, 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 消费总额增长缓慢。
我国最终消费总额年均增长速度长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GDP增长9.8%, 国家财政收入均增长14.6%, 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年均增长分别仅为7.4%和7.5%。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经验表明:最终消费总额的增长, 大体上都保持与国内生产总值相近的增长率。
(二) 消费率偏低。
目前, 我国居民的最终消费率为60%, 不仅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 (美国、英国的消费率均在80%以上) , 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印度、巴西为80%) , 比国际平均水平低约10多个百分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估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 , 这意味着通过提高消费率刺激经济增长在我国仍具有广阔的空间。
(三) 消费周期变化较快, 使生产难适应。
我国居民目前正逐步进入新一轮消费周期。这一轮消费周期, 将以家电在农村普及。住房、轿车、电脑商品逐步进入城市家庭为主要标志, 即城镇居民消费从千元级向万元级、十万元级消费发展。农村从百元级向千元级、万元级消费发展。而目前社会生产还难以满足消费周期的巨大变化。
(四) 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滞后。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 在长期以小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中, 形成了一种重生产、轻消费, 重节约、喜积蓄的传统观念, 时至今日, 这种传统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同时, 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福利化”传统观念, 也使人们有钱不想花。
另外, 人们对预期消费和收入不确定性存有担忧心理。一方面一些正在出台和正在酝酿出台的改革措施诸如医疗、保险、养老、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都要求居民自己支付相当一部分费用, 这就使居民未来的支出预期增大, 从而不得不减少即期消费;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不够景气, 加上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在低位徘徊, 这就使人们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缺乏信心, 不知以后能否赚到钱, 因而即使有钱也不敢花或者省着花, 以免将来陷入困境。
(五) 消费环境不好, 消费积极性不高。
第一, 政策环境不适应。消费政策如何, 对消费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在过去短缺经济条件下, 我国的消费政策是限制性的。而今天短缺经济已经结束, 买方市场已经形成, 迫切需要的是鼓励消费的政策。但是, 我们的很多消费政策依然是限制性的。房地产行业的限购、限贷, 一些城市实施的汽车限购政策等, 这些政策严重地制约了人们消费的增长, 必须加以修改或废除;第二, 生活环境不配套。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原因, 许多地方的生活消费环境不佳, 因而抑制了消费的增长;第三, 信贷环境不宽松。信贷消费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且贷款的条件过于苛刻, 贷款数额低、期限短、利率高、范围窄, 使一些本想进行信贷消费的居民望而却步, 只好把消费建立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 这样在实现购买前他们势必要进行长时间的储蓄, 从而拉长了消费的周期, 使一些本来可以适度超前的消费得不到实现;第四, 市场环境不通畅。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流通事业和市场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流通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是现代化的大商厦过多;另一方面是方便城乡居民日常购物的商业网点特别是连锁商业发展过慢。二是市场流通秩序比较混乱。特别是农村市场, 由于监督管理力度太弱, 一些行业和产品的无序竞争和不正当竞争难以得到有效治理, 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商品的流通和农村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积极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 适当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当前有效需求不足, 消费不旺制约着经济的增长。如何刺激内需和引导消费, 是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积极扩大内需, 拉动经济增长, 当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首先, 增加转移支付, 以促进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 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其次, 增加政府购买, 一定意义上讲, 就是扩大政府的公共消费, 以刺激生产;第三, 减少税收, 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个人税收负担, 从而直接推动生产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
(二) 减少低收入群体。
根据凯恩斯主义学说, 随着个人收入水平提高, 边际消费倾向会呈现递减趋势, 也就是说收入越高的人, 它用于消费的部分占总收入的比重相对越低。所以, 只有大多数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 才会加速社会消费总量的增加。减少低收入群体, 一是拓宽普通劳动者就业门路, 实施再就业工程, 逐步减少城镇低收入群体比重和人数;二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进程;三是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 增加有效供给。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 当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 它就失去对各类商品购买的动力。这时要想让消费需求增加, 就必须有更高层次的商品和服务, 以满足新的消费需求。这就是用增加有效供给的办法, 来提高全社会的消费水平。
(四) 大力发展假日经济。
假日是人们习惯购买的时间。长假的推出, 改变了人们的休闲方式, 不仅给旅游、商业、餐饮业等带来生机, 还拉动了铁路、航空、通讯、金融等各行业的发展, 因而假日经济是启动消费、拉动内需、推动市场经济繁荣的突破口。
(五) 积极扩大消费信贷。
消费信贷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银行为消费者提供的, 用来满足消费需求的贷款, 是利用信贷手段促进消费的重要方式。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 传统的“攒钱消费”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应该广泛宣传消费信贷, 发挥其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 鼓励借贷消费。
(六) 拓宽和优化社会性消费空间。
优化社会性消费空间, 就是要通过新型城镇化率蕴含的巨大机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 着力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新型城镇化促使城镇消费群体扩大, 结构升级和潜力不断释放的同时, 也会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巨大的投资需求, 从而拉动城镇化的巨大需求空间。在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 务必要加强社会治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人的素质等, 为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消费创造安定团结、心情舒畅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任仲文.大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5.
[2]刘文革, 崔日明, 王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