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倾向(精选4篇)
择业倾向 篇1
一、引言
择业倾向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 它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 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1】宏观层面上分析, 青年人的择业倾向必然受到整体时代风貌的影响。凌文辁等人的研究表明,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青年和学生的择业标准在不断的改变, 从过去看重实现自我价值改变为现在对自我发展与物质利益并重, 【2】大学生在做出职业选择时, “获得好的收入”这一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3】同时, 也要看到, 在进行职业决策时, 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于个人内在原因 (intrinsic reason) , 而不是外在原因 (extrinsic reason) 和人际原因 (interpersonal reason) 。【4】【5】比如, 有研究表明, 内隐自尊和风险偏好会显著地影响我国大学生的择业倾向。【6】
在众多影响择业的内在因素中, 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很关注个体的成就动机。叶琳琳以大、中专职校学生为样本, 测量了其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自我效能感, 得出结论:“个人的职业选择是一个在优势需要的基础上, 成就动机产生和作用的过程”。【7】张冬梅等所做的研究表明, 成就动机对师范大学学生的就业倾向可以给出8.9%的解释力, 追求成功的动机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能实现个人抱负, 能服务于社会的工作, 而对于工作的轻松稳定则考虑较少。【8】以山西的200名大学生为样本, 杨林等人发现追求成功的动机越强, 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越突出, 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越高。【9】一项元分析研究综合了47项成就动机与职业行为的研究数据, 表明成就动机与职业选择之间的确存在显著地相关。【10】
另外一个与择业倾向密切相关的内在因素就是自我概念。在职业发展研究中, 极有影响力的一个理论为自我概念理论 (Self-concept theory) 。该理论认为自我概念是遗传倾向、生理与心理的成长、个人经验与环境特质相互作用彼此妥协的产物。职业发展过程本质上就是自我概念的成长与实现的过程。【11】现有的国内研究主要关注自我概念与择业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择业效能感的操作定义中包含个体对自身有准确自知, 即自我概念的形成。【12】因此, 自我概念是职业自我效能感产生的基础, 同时, 自我概念对择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择业者常常倾向于按照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选择择业目标, 形成一定的职业期待。【13】可以看出, 自我概念这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对大学生的择业倾向构成影响。而目前尚没有实证研究对这一假设进行检验。我们结合有关成就动机研究的结论, 做进一步推断, 提出假设: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是在符合自我预期并有利于自我概念成长的基础上受成就动机影响的过程。
为了验证以上假设, 本研究调查了564名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自我意识和择业倾向, 通过t检验, 方差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 了解当代中国大学生在做出职业选择时会受到哪些外在因素 (比如性别, 年级, 专业, 城乡, 是否独生子女等) 和内在因素 (自我概念和成就动机) 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取样的方法, 选取了一所三年制大专院校600名大学生为样本进行数据收集。删掉无效数据后, 得到有效样本564名。其中男生318人 (56.38%) , 女生246人 (43.62%) , 大一学生107名 (18.97%) , 大学二年级学生262名 (46.45%) , 大学三年级学生195名 (34.57%) , 理科生108名 (19.15%) , 工科生293名 (51.95%) , 文科生163名 (28.90%) 。来自城市的学生37名 (6.56%) , 来自乡村的学生462名 (81.91%) , 城镇的学生65名 (11.52%) 。
(二) 研究工具
成就动机量表:采用由吉斯米和尼加德编制的成就动机测量表 (AMS) , 该量表由叶仁敏修订, 由两个维度组成, 分别测量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量表共30个条目, 为4点量表, 从“完全正确”到“完全不正确”分别记1-4分。在本研究中, 追求成功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79, 避免失败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86。
自我概念量表:采用由美国田纳西州心理学家Fitts于1965年编制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TSc S) , 该量表由台湾学者林邦杰于1978年修订完成。量表由70个条目组成, 包括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9个因子及自我概念总分。其中前五项为内容维度, 自我认同, 自我满意, 自我行动为结构维度, 自我概念总分和自我批评为综合状况。除自我批评以外, 其它维度得分越高, 表明自我概念越积极, 自我批评得分越高, 表明自我评价越低, 自我概念越消极。在本研究中, 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70-.90之间。
择业取向量表:采用由陈敏 (2009) 编制的量表【14】, 共有18个项目, 要求被试在5点量表的维度上对其择业时考虑的问题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 1为优先考虑, 5为完全不考虑。量表分为三个分量表, 分别为对社会需求 (如“工作是否体面”) 、物质保障价值 (如“薪酬待遇”) , 和自我发展 (如“是否有发展空间”) 的重视程度。本研究中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72, .72和.70。
三、结果
(一) 本研究中各变量的相关系数
表1中显示了成就动机的两个维度 (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 , 自我概念量表的9个因子与总分与择业取向量表的三个分量表得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以及各个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为避免同源误差, 本研究在问卷收集过程中向被试强调其回答的匿名性以及答案无正误之分。同时, 使用打乱题目顺序以及反向计分的方法来避免被试填答中的惯性回答倾向。另外, 对所有主观测量条目做Harman单因素检验, 在未旋转时得出的第一个因子解释了总变异的12.3%, 可以判断同方法偏差不严重。
(二) 影响择业倾向的外在因素
本研究以择业倾向的三个量表 (物质保障、社会需求和自我发展) 的得分作为因变量, 以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专业和是否独生子作为分类变量, 做单因素方差分析, 以了解大学生在择业倾向上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城乡差异和专业差异等。
1. 物质保障
大学生在物质保障的看重上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对物质保障的要求要显著低于男生 (t=3.38, p<.001) 。这可能与女生就业困难, 从而主动减低对物质保障的要求有关。也有可能与社会传统对女生所需要承担的经济压力不高有关;另一方面, 男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更多的经济期许和压力, 也会相应增加其在择业过程中, 对物质保障水平的重视。同时, 数据显示也存在明显的专业差异, 工科学生在择业时, 会更看重工作带来的物质满足, 而人文学科的学生相对要求较低 (F=3.19, p<.05) 。这应该也与就业整体大环境下, 工科毕业后整体收入比文科高有关系。对物质保障的价值评价还表现出城乡差异 (F=5.23, p<.01) 。来自城市的学生相对不重视考虑工作的物质保障情况, 县城或乡镇的次之, 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在找工作时会更看重工作可以带来的物质保障情况。除此之外, 在择业倾向的物质保障维度上也出现了年级差异, 大二学生比大三学生更加重视物质保障的要求 (F=3.52, p<.05) 。
2. 社会需求
在社会需求的择业价值观上表现出了年级差异 (F=13.12, p<0.01) 。由于不同年级面临的就业紧迫感、择业经验不同, 会表现出不同的择业需求的倾向。主要表现为, 一年级学生较不重视工作的社会属性, 在对工作的社会需求考量较少, 而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与大一学生相比则考虑的更为周全。另外, 学生的社会需求还表现出其家庭所在地的差异 (F=4.30, p<.05) , 来自农村的学生相对于来自城市和乡镇的学生而言, 更多地会看重职业的社会属性, 而来自城市和乡镇的学生则较少考虑这方面问题。
3. 自我发展
择业价值观问卷中的自我发展量表主要反映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过程中, 对个人未来发展的看重程度。调查的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个人自我发展的重视程度表现出专业差异 (F=3.23, p<.05) 和年级差异 (F=7.53, p<.001) 。进一步的比较可以看出, 人文社科的学生对自我发展要求要显著低于工科的学生;二年级学生最看重自我发展, 而三年级学生却在三个年级中对择业的自我发展维度评价最低。此外, 是否独生子女也对学生的自我发展上的得分有显著的影响 (t=4.45, p<.05) , 独生子女相比于非独生子女, 更加看重工作能够带来的自我发展的机会。
(三) 大学生择业倾向的逐步层次回归分析
在对择业倾向的逐步层次回归分析中, 首先控制之前检验的能够影响择业倾向三个客观因素, 如年级, 性别等。然后以社会需求, 物质保障和自我发展为因变量, 考察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预测作用 (见表2)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 社会需求受到避免失败和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以及社会自我三个因素的影响, 三者都对社会需求有负向的预测作用, 追求成功以及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越高, 越不注重择业时对社会需求的考量, 社会自我评价越高, 对社会需求的重视程度越低;物质保障主要受到自我认同的显著影响, 对自我认同程度高的大学生, 在择业过程中较不重视工作带来的物质保障;自我发展则受到心理自我, 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两个因素的影响, 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越强, 越不看重择业时的自我发展要求, 同时, 心理自我评价越高, 越重视自我发展的要求。
四、分析讨论与对策建议
从结果可以看出, 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社会价值总体稳定的情况下, 每个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工作带来的物质回报、社会需求的满足和自我发展的要求都有不同。这些差异受到了性别、专业、家庭收入、地域的影响, 也受到了大学生自我概念和成就动机的影响。
(一) 影响择业倾向中物质需求的因素
总体来说, 相对较容易就业而且就业后收入普遍较高的两个群体——男生和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更加看重工作所提供的物质保障, 同时, 来自家庭收入一般的乡村学生在择业时也更重视物质回报。这可能都与他们内化了社会对他们的较高收入的期许有关系。社会遵照一般的预期普遍期许男生和理工科学生有较高的收入水平, 乡村学生则背负了来自家庭对自己毕业后收入的期许, 这些期许的内化便成为了他们择业价值观上对物质保障价值的看重。
对物质需求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也是自我认同的一种外在表现。自我认同程度高的大学生, 对物质保障的要求更低, 因为他们较少以物质上的满足作为对自我认识的一个评价标准, 反而是那些对自我认同不高的学生, 希望以物质生活的品质或标准来加强对自身的认同。这提示我们, 要理解和重视男生群体、理工科专业群体和来自乡镇大学生群体在择业中的物质需求。在择业过程中, 每位大学生都会对就业后的工作收入和保障等物质方面有自己的要求。但面对有过高的, 甚至不切实际的物质需求的择业者, 我们要仔细地分析他们形成这样的择业价值观的原因, 是来自于自身不现实的期许, 还是家庭与朋友的压力, 抑或是自我认同程度不高的表现。特别是, 不能单单从表面理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 要将大学生的择业倾向与更深层的心理结构, 比如自我认同等联系起来分析。
(二) 影响择业倾向中社会需求的因素
工作的社会需求在本研究里不是指对工作的社会价值判断, 而是涉及工作是否稳定, 是否符合父母意愿, 是否体面等社会属性的重视程度。我们看到, 社会需求的价值倾向除了表现出年级差异和城乡差异, 还受到来自自我概念的社会自我和成就动机中追求成功与避免失败的共同影响。社会自我是反映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的价值感和胜任感。社会自我评价越高的大学生, 在平时的日常交往中已经可以获得良好的价值感, 对自己的社会关系有了良好的认识, 因此他们不太强调工作的社会需求。而同时, 由于工作是否稳定体面等可能会限制个人成就的实现, 因此成就动机较高的大学生也倾向于不太考虑工作是否稳定体面, 是否符合他人意愿等因素。
这里我们同样看到, 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价值倾向并不是在择业活动开始后才形成的, 它是个人长期稳定心理倾向性的一个具体体现而已。在本研究中, 大学生对工作的社会属性的看重程度, 其实是他的社会自我和成就动机的反映。面对在择业时, 非常看重工作社会属性的大学生, 我们也同样要分析他们这样价值观形成的原因, 是否可能来自于较低的社会自我, 或较低的成就动机。
(三) 影响择业倾向中自我发展的因素
本研究一个有趣的发现是, 文科生和即将面临就业的三年级学生更少的考虑职业对自身的长远发展, 比如是否专业对口, 是否有发展空间和升迁机会等。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即将或已然面临找工作的实际困难而需做出的妥协。相比物质保障和社会需求, 自我发展因为存在不确定性, 这本应该是大学生在择业中优先并重点考虑的要求之一, 却成为大学生在以获得职位为首要前提的情况下, 容易向现实做出的妥协。
心理自我与追求成功的成就动机也对自我发展的择业倾向有显著的影响。心理自我用于表示大学生对其人格、价值、能力等的评价。对自我评价较高, 且强烈追求成功的大学生更加重视工作的自我发展。这与之前研究者对创业大学生与非创业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研究结论部分一致, 重视自我发展的创业大学生, 其心理自我普遍高于不创业的大学生【15】。对自己越自信的大学生, 对自我发展的重视程度也越高。择业价值观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择业价值观可能反映了择业者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合理的成就动机。这也再次提示我们, 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与工作不能仅仅面向毕业年级, 它应该与心理教育等结合起来, 成为大学生日常学生教育的一部分。
五、结语
我国大学生的择业倾向会受到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的双重影响。成就动机高的大学生不倾向于重点考虑工作是否符合父母意愿, 是否稳定等社会属性, 他们更为重视工作对自我发展的影响。自我概念的多个维度中, 只有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两个维度对大学生的择业倾向构成影响。社会自我的水平越高, 对物质需求越低;心理自我的评价越高, 对工作带来的自我发展要求越高。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其自我概念和成就动机在就业活动中的反映。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分析, 应该更加深入地与其潜在的心理结构相结合。大学生就业教育与工作应该面向每一位大学生, 成为日常学生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摘要:为考察大学生择业倾向的现状以及成就动机, 自我概念对择业倾向的影响, 采用中文版成就动机量表、自我概念量表和择业倾向量表对56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受到其自身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的影响, 成就动机和社会自我对社会需求有负向预测作用, 自我认同对物质保障需求有负向的预测作用, 心理自我和追求成功对自我发展需求分别有正向和负向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是在符合自我预期并有利于自我概念成长的基础上受成就动机影响的过程。
关键词:成就动机,自我概念,择业倾向
择业倾向 篇2
题目的选择
在选择题目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调查方向是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但是基于题目过大,并且调查对象多为一工作人群,为调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于是,我们将题目缩小为调查徐州地区大学生的择业观,从而缩小了调查人群范围,节省了调查时间,提高了调查效率。使调查结果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为我所用。并且,选择这个题目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因为,近年来择业问题逐步上升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择业难--对很多人而言都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特别是对大学生,更是一个必须面临的难题,多数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择业时一片茫然,无所适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日益严重,走出了象牙塔的大学生并不了解眼前社会的现状,从而盲目地将自己定位,走入了择业的误区。因此,大学生的择业压力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
1.社会需求高标准的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企业与企业,单位与单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战中,用人单位千方百计争取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人才,加之近年来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学历层次低、专业需求少的毕业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尤其大。
2.供求不平衡带来的择业压力
在就业市场越来越开放的情况下,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机会增多,但由于他们所学的专业有限制了择业的自由。社会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热门专业比较受欢迎。专业需求的不平衡是造成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差异明显的重要原因。
3.人为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压力
大学生在就业中有许多苦衷,如:一些用人单位点名要某某毕业生,没有门路的学生即使很优秀也难以找到合适单位;一些用人单位要重点学校的毕业生,普通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也常常遭到冷遇;受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的影响,大材小用、学历层次低的毕业生受歧视的现象也司空见惯;由于社会偏见导致的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更是有增无减等等。凡此种种,给大学生就业的竞争造成了不公平、不公正,给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较大的障碍,因而面对择业时,毕业生也带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清楚地反映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要求,协调好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我们五人最终决定选择徐州地区大学生择业观这一题目进行调查,希望可以将大学生择业观方面存在的普遍现状较全面地展现出来。
问卷的设计
制作问卷时,我们力求所选题目确切、简洁、针对性强,并牢记以下几点:问卷主题明确,所有设问都必须与主题有关;言语简明准确,以免影响理解和答问;问卷项目由浅入深,并注意其间的联系,使被调查者可以连贯做答;设问切合实际,充分考虑被调查人的差异。
调 查 问 卷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学生。希望同学们可以支持我们的调查工作!感谢大家!
1. 你的性别 ○男 ○女
2. 你所在的年级 ○本一 ○本二 ○本三 ○本四 ○研究生
3. 你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
○形势严峻,就业难 ○形势正常 ○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不了解
4. 你是否考虑过自身的择业问题
○认真考虑过 ○偶尔想想 ○很少考虑 ○到时候再考虑5. 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时,你会做何选择○愿意从事这种工作 ○先干着,以后待机向专业方面发展○不愿意从事这种工作 ○视工作情况而言
6. 择业时,你会选择去哪个地区发展
○家乡 ○内地省会城市 ○沿海开放城市 ○国外 ○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
7. 你期望企业每月支付给你的底薪是多少
○1000以下 ○1000-1500 ○1500-2000 ○2000-3000 ○3000以上
8. 你会以以下何种因素为主导进行择业(最多选2项)
□专业 □个人能力 □个人兴趣 □父母意见
□工作环境 □个人价值的体现
9. 你会选择以下哪种类型的工作
○挖掘自我潜质的工作 ○普遍稳定的工作 ○有挑战性的工作 ○舒适安逸的工作
10.就工作性质和内容而言,你会做何选择
○管理型工作 ○教育培训型工作 ○技术型工作 ○营销型工作 ○服务型工作
11.择业时,你主要看中公司的哪个方面(最多选3项)
□公司重视人才的程度 □公司的规范化程度 □公司的发展前景 □工资的高低□公司的人文环境 □公司给予员工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 □公司提供的社会福利
12.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求职者哪些条件(最多选3项)
□所学专业 □专业能力 □所毕业的学校 □学历 □潜力
□社会经历 □性别 □技能 □特长 □品德
分析:
对工作进行选择时,不同性别、年龄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决定。第1,2题对调查人群基本情况的划分不仅是问卷应当具备的一般内容,也是我们归纳总结时对人群观念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的度量衡。
接下来的两题,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设问了解被调查人如何看待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对于自己未来的去向是否有所打算,从而反映大学生是否能够“远虑”而非“近忧”,亦可透过其答案斟酌问卷的有效程度。
在大学的学习当中,很多专业有冷门与热门之分,时下经常会出现选择热门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挤破了头,而冷门专业对口工作门前空荡荡的现象。当然也有不少学生认同用非所学的选择。第5题的设立就是为了调查同学们在择业时是否接受更广泛的选择,向自己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挑战。
第9,10题的设计目的在于观察大学生会选择哪种类型的公司。一般来说,民营和国营企业的工作较为稳定,而外资、私营企业的工作则重在挖掘员工的自身潜质,相对的,能够考取公务员的毕业生在工作时会舒适安逸的多,当然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会选择极具挑战性的自主创业等等。我们就对以上情况进行归纳,列出几个选择,从而得出学生对于工作方向的确定。
面对各式各样工作的选择,大学生往往会考虑其专业、能力、籍贯等自身条件,而价值观念、文化素养、个人爱好、乃至家人的意见也在无形中成为影响决定的因素,这些都是我们设题的题点。当然,影响选择的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的因素,招聘公司所具备的种种条件也是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重点。公司的环境、制度、发展前景、对员工福利、薪金等方面都备受关注。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生理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即为最基本需求。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基础便是工作报酬,因此工资的高低,福利的好坏已
成为择业的重点,另外,在以人为本的经济时代,公司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与给予员工的自由发展空间也成为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告利其器”,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与开放,可以使员工的工作能力企业意识很快提高。再者,良好的环境氛围,明晰的企业制度可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这些因素都成为大学生择业时所考虑的内容。那么大学生在择业时最为重视的自身因素有哪些,面对用人单位所展现的各个方面又是如何看待,如何权衡的呢?针对以上两大方面,我们分别设计了数道单项、多项选择,希望通过一系列数据排列出各项因素的优先顺序,总结普遍规律。此外,为了全方面多角度的调查,我们还在结尾处的12题设计被调查人站在用人单位的立场上,从主观出发权衡利弊进行选择,我们会在结果分析中列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各项条件的关心程度,将两项数据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双方观点的差异,对比出大学生思想成熟程度,帮助大学生在选择发生偏差时走上择业的正轨。在设计多选题目时我们还限制了选项数目,一方面可以使答问者态度明朗,获得明确的答案,使最终结果更具对比性,另一方面也便于事后的数据统计工作。
在统计过程中,为使数据更加有说服力,更加有比较性,我们分别从3个角度将数据加以统计,进行总结归纳。调查总况如下:
就就业形势而言,53.6%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32.2%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正常;而认为就业形势好,就业容易,或者对就业形势不了解的人只占了14.1%。由此可见,多数的学生都已经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因此,在择业的时候就会更加的谨慎。
对于自身的择业问题,38.3%的学生表示曾认真考虑过,44%的学生会偶尔想想,12.2%的学生到时候再考虑,只有极少数的人很少考虑过。可以看出,当前,大多数大学生非常重视自己的择业问题,同时也提高了问卷调查的可信度。
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热门的讨论话题,当遇到这个问题时,13.2%的学生愿意从事这种工,50.7%选择的是先干着,以后待机向本专业方向发展,这就表明,面对现在择业难、就业难的状况,更多的大学生已经不在拘泥于本专业,而选择这种随机的就业方式,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另外,29.2%的学生会视工作情况而定,只有极少数的同学拒绝与本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至于毕业后择业的地区,大家的选择依次为:沿海开放城市(53.8%)家乡(22.6%)内地省会城市(15.3%)国外(5.2%)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3.1%)
这说明吸引大学生的还是那些基础设施更完备和可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的地区。提到薪金问题,34.2%的同学预测自己可以得到1500-2000元的月收入,26.7%的同学预测为2000-3000元,17%的同学保守估计为1000-1500元,另有22.1%认为自己可以得到3000元以上的月薪,1000元以下则没有人选。通常,大学生的求职薪金期望值是影响择业方向和就业的重要因素。刚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是重点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的,大多对薪金价位期望值较高,他们往往会参照本校上几届同专业毕业生的工资价位,确定自己求职的薪金要求。为此,导致有些大学生择业方向不切实际,事与愿违,从而失去多次就业机会。事实上工资价位并非是静态不变、只涨不跌的,它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的变化对其影响最大,某些专业人才在一定时期,当社会紧缺时,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就呈现需大于供,工资价位也就提高;相反,某些专业人才当社会充裕时,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就呈现供大于需,工资价位也就降低了。这一点大学生求职者必须有所认识,这也是劳动力市场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确定择业方向、制定个人求职工资价位时,期望值不能脱离实际要求过高。应该说,找一个有助于自己未来事业发展的工作岗位比薪金高低更重要。
在择业的主导因素上,个人能力、个人兴趣分别以47.1%、40.9%处于领先,而专业、工作环境、个人价值的体现的选择率也在20%左右,只有家长意见的选择率仅为1.9%,这些都说明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以自身的主观因素来选择工作,独立性越来越强。
就工作类型而言,43.1%的同学选择能挖掘自我潜质的工作,19.4%的同学选择普遍稳定的工作,而30.4%的同学愿意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只有7.1%的同学希望从事舒适安逸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性别决定了工作的类型:女同学多选择稳定、舒适的工作,而男同学大多选择有挑战性的、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
就工作性质和内容而言,38.4%的同学选择管理型工作,35.7%选择技术性工作,选择教育培训工作和营销型工作的各占10.9%和10.4%,极少数同学选择了服务性工作。可见,管理型和技术性这两种热门工作依旧广受大家欢迎。
那么,择业时,大学生最看重公司的哪些方面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公司的发展前景以及给与员工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分别以67.5%和50.5%居于首位,成为了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焦点。其它选项依次为:公司重视人才的程度(36.5%)公司的人文环境(23.8%)工资的高低(23.2%)公司的规范化程度(20.7%)公司提供的社会福利(15%)。
相对的,从大学生主观角度出发,又是如何看待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选择呢?62.4%的同学认为用人单位最为关心求职者的专业能力,而认为用人单位关心的是潜力、社会经历、技能和学历、品德的各占30%左右,选择率较小的是所毕业学校、特长和性别,分别为18.2%、12.7%和5.7%。不难发现,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会针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加以锻炼。
以上就是我们对调查数据的总体分析,接下来,我们将在比较中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数据比较与分析
针对不同人群对于问题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分别对调查人群的所在年级和所在学校的档次进行了比较,并统计了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择业倾向 篇3
关键词:宁波,德语专业,择业和就业倾向,问题和解决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日益加深, 小语种专业一度成为大学新新人类的热门选择。自2007年宁波大学开设德语专业以来, 浙江省出现了本科学校德语专业三足鼎立的局面:浙江大学、浙江科技大学、宁波大学[1]。随着中德合作日趋紧密, 对德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这对德语专业学生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宁波大学德语专业是新成立的专业, 在经验方面出于相对的劣势, 还需要对当地的市场状况进行适时的调查分析, 然后根据市场前景制定相应的教学方针和措施, 以促进德语专业的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就业率的提高。
此调研报告针对宁波地区德语专业学生择业、就业倾向的调研希望可以对在读的学生, 特别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 对德语专业教学和学生培养计划等不同层面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就业倾向
为了了解德语专业学生择业就业倾向, 我们在宁波地区各开设德语专业的学校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以下是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
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365份, 回收365份, 4份空白, 问卷有效率为98.9%。361份调查问卷中女生填写304份, 男生57份。
首先, 调查问卷所涉及题目从德语专业学生选择专业的初衷、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和对德语专业就业前景的设想, 德语专业学生如何选择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向以及大多数德语专业学生的择业倾向等方面展开, 通过数据统计可以明显看出大部分同学是因为看好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部门选择学习德语, 但是却没有充分了解和分析具体就业市场和前景, 导致大部分同学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普遍觉得德语就业前景渺茫, 丧失学习动力。于是考研、出国、考公务员、创业等成为很多同学热衷的就业选择, 数据显示50%的男生和58%的女生选择毕业然后就业, 同学们对中德合资企业抱有很大的期待, 其中女生中想要进入中德合资企业的人数占了总数的58%以上, 而男生也有78%的比例对进入商业领域、从事德语相关事业感兴趣;其次有19%的女生和24%的男生对从事政府事业单位的工作比较感兴趣, 其他行业领域也或多或少的有同学关注, 但是比例明显小于此二者, 或男女生所占比例两极分化较严重, 比如在新闻出版行业和旅游交通民航等领域女生比较集中, 分别占了总数的22%和25%, 而在IT与通讯和自主创业方面则是男生比较集中, 分别占了19%和18%的比例。虽然大家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了希望和想象, 但是从我们调查得到的宁波地区企事业单位可以给德语专业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来看, 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就业压力增加, 情况并不很乐观。
其次, 从调研所得数据中, 可以在较浅层面上分析现阶段大家普遍的择业心理如下:
(1) 有54%的女生和24%的男生首选“稳定有保障”的工作。说明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在择业的时候都会有求“稳”的心理[2]。追求工作安稳, 福利效益好, 可以保障生活即可, 这是大部分同学的心声, 但是对企业来说这种“人才”并不受欢迎。有28%的男生和38%女生选择挑战性较强可以锻炼能力的工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男生更能接受对自己有挑战性的工作, 这个现象形成可归因于性格差异以及男生自身的社会压力感。很少有人选择有风险的工作, 即使有利于自身潜力的挖掘。
(2) 在工资方面, 大家的选择并不统一, 根据数据显示, 很多人无法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相应得到的工资数额。据我们市场调查显示, 当下企业提供给应届毕业生的工资普遍较低, 平均工资为1500~1600元, 而从我们对在校学生的调查来看, 有37%的人选择希望毕业以后就可以有5000元以上月工资, 显然是和市场情况悬殊。
(3) 大家在选择就业地点的时候, 存在从众心理和功利心理[3], 有59%的女生和47%的男生选择到沿海开放城市, 29%的同学会选择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 很少同学选择去内地省市或中小城市。留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是很多同学的愿望, 但是相比较而言, 我们不难发现中西部地区正在蓬勃发展, 就业潜力大而压力小, 去内陆省份或中小城市就业也不失为一个较明智的选择。
再次, 对于作为德语专业学生更想提高哪些方面素质这一问题, 我们获得的数据显示:有51%的女生和58%的男生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缺乏的是“工作和实践能力”, 在这方面需要投入更大的注意力;31%的女生和30%的男生觉得, 就业过程中要注意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方面的加强;有30%的学生认为提高社会工作能力是迫切需要的;此外, 在“心理素质”、“实干和吃苦精神”、“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意识”等方面, 大家表示需要不同程度上的提高。被问及除德语外最想掌握的专业技能时, 有48%的人选择了英语, 这与我们对德语专业学生就业市场调研的情况比较契合, 很多企业表示应聘者应熟练掌握英语, 必要时进行英德互译;除英语外, 大家较看重的专业技能还有计算机技能占15%、法律知识占13%、机械工程技术占10%, 对国贸、传媒、旅游、会展、经济管理、饮食健康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行业领域有所了解也被部分同学提到。在德语专业学生急需提高的综合素质能力方面, 大家的想法较统一:在彰显个性的现代, 如何与人交往成为需要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关注;再者, 上面的分析中已经出现过的社会工作能力仍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团队合作的技巧以及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策划等成为同学们要加强培养的素质;此外, 德语口语水平、电脑操作技能、吃苦耐劳的精神、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也被提及。
最后, 关于如何获得就业信息, 同学们普遍反映渠道较广泛。网络信息在现代择业选择上已经开始在发挥重要作用, 有42%的人选择通过求职网站等媒体获取招聘信息;而同学们也表示会积极参加社会招聘会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二者分别占38%和30%;此外还有向老师、校友或同学咨询、参加用人单位的校园宣讲会、利用亲友社会关系等也被同学们认为是就业择业的重要途径;也有不少同学觉得会对自己感兴趣的用人单位主动上门或致电咨询。
二、就业市场
近期, 我们对宁波地区德语专业学生就业市场进行了走访, 对在甬德资企业和能够吸纳德语专业人才就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初步了解。以下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
首先, 我们对宁波地区翻译公司进行了访问, 其中5家为实地走访, 1家为电话采访。六家翻译公司均表示没有聘用全职德译工作者, 即使兼职译员也有较高要求:尽可能丰富的职业翻译经验、深厚的语言功底以及尽可能多的其他专业知识 (墨林翻译公司负责人表示, 光懂语言, 对其他专业无所涉猎是无法从事翻译工作的) 是基本要求。在调研走访过程中, 各翻译公司表示个人实际能力是最重要的, 文凭只是敲门砖, 像拉拉和易德的负责人认为, 如果不是从事专门的、对学历有特定要求的行业 (如教师等) , 考研没有很大的必要, 但是, 也有部分翻译公司负责人也表示, 德语水平光靠大学四年的学习是不可能达到一定高度的, 如果可以, 还是要考虑考研。六家公司普遍认为英语能力是很重要的, 就目前翻译需求来看, 德汉互译之外更多的是英德互译, 因此德英双管齐下会提高就业概率和自身竞争力;汽配和外贸领域是很多翻译公司建议德语专业学生积极涉足的领域, 表示这是应届毕业生的好去处。
其次, 为了调查人才市场中德语专业学生的招聘情况, 我们走访了包括宁波老三区在内的七家人才市场, 由于宁波地区德资企业数量有限, 所以只有一家人才市场表示, 有过企业在他们的人才市场中招聘过德语专业人才。据了解, 企业关于德语人才的素质要求除了各类证书 (如德语等级证书和口译证书) 以外,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是十分必要的, E X C E L、WORD等办公软件的运用技术也是基本要求, 应聘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德语口语的运用和各种场合的随机应变能力, 另外, 所求员工要性格开朗、积极进取, 此外, 某些岗位还要求有驾照, 如业务员。从人才市场, 我们还了解到了现阶段大学应届毕业生普通岗位就业的一般工资状况:实习期月薪在800元左右, 转正后1500~1600元左右。
再次, 小语种培训机构招聘德语专业人才是根据具体需求而定, 数量也视情况而定, 一般是1~2个, 数量不会太多, 提供的职位全兼职皆可。
对于应聘者的要求, 精通德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基础, 对有无经验不做要求, 所以也会招收应届德语专业毕业生, 但是最好有教师资格证书。应聘一般是先通过人才网报名, 网上投递简历 (不提倡上门投递简历的行为) , 然后进行面试, 面试一般包括两轮试讲, 在试讲过程中, 除了授课方式和备课、课件等的质量外, 仪表及课堂礼仪也成为重要参考。面试通过后, 单位愿意为新人提供相关培训。
而政府机关对于德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极少。在公务员考试中, 外经贸局和工商局有可能会点名要求招收具备外语方面技能的公务人员, 但是数量很少, 而且专门针对德语技能的要求迄今为止还没有。外交部招收行政公务人员时对德语专业人才会有较大的需求。
最后, 我们还在网上搜集了关于德语专业学生招聘信息[4], 就网上挂出的德语专业学生招聘信息 (以德语翻译职业为例) , 种类较多, 有兼职工作信息, 几天、几周、几个月不等;也有全职信息, 主要职业种类主要集中在教育类、企业翻译、德语客服、外贸助理等, 要求普遍较高, 包括最多的是关于工作经验的要求、道德素质高、具有爱心、有团队精神;对性格和外形气质的要求;最好对国际贸易及德国市场有所了解, 掌握营销和经济方面的基本知识;有些企业还提出德国留学者或从事过出口贸易的优先考虑录用。
三、问题及措施
关于宁波地区德语专业学生择业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的探析:
从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以及对在甬德资企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调研中发现, 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大部分学生对宁波地区可以提供的德语专业学生就业岗位没有明确的概念了解。
2、宁波地区德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并不是很广阔。
3、书本知识和市场需求的不契合性。
据最新数据统计, 德国客商在宁波累计投资的三资企业有167家, 合同利用外资3.12亿美元, 实际使用外资1.23亿美元, 其中全球500强公司有林德气体、德马格、麦德龙、康迪泰克、博世等。德国是宁波第五大贸易伙伴。2008年, 我市对德国进出口总额为33.75亿美元, 同比增长31.1%。其中, 出口27.95亿美元, 主要出口商品包括船舶、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等;进口5.8亿美元, 主要进口商品有钢材、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等。德国还是宁波企业境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截至2009年9月底, 宁波累计批准在德国投资的企业和机构共有7 6家, 总投资371 7万美元[5]。与往年相比, 在甬德资企业明显增多, 但是德语专业学生数量也急速增长, 如何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宁波地区得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成为刻不容缓要好好思考的问题。对此,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希望可以为大学生更有准备的投入就业竞争和德语专业学校人才培养等提供不同层面的借鉴:
1、对德语专业学生的建议和意见:
(1) 强化语言学习, 形成专业优势
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是最基本的, 在我们对翻译公司的采访中, 意神和拉拉两家翻译公司的负责人说过, 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以学习为主, 而不是无谓地担心以后如何就业。把握好就业大趋势的前提下, 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把内功修炼好了, 工作自然水到渠成。所以, 我们现在要做的, 首先就是把德语学好, 会流利的德语口语!
(2) 克服就业心理障碍, 积极寻找机遇
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要克服心理障碍,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 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该注意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兴趣等[6]。
(3)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宁波地区德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
正如调查显示, 宁波地区德语专业学生就业机会并不多, 而学习德语专业的学生却越来越多。宁波近几年发展的主导行业是重化工、外贸、物流、会展服务、外包等, 其中后三种为无烟工业, 有利于经济发展品质的提升, 所以在未来几年里将会成为发展的重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也会对宁波形成辐射作用, 会展行业将会成为宁波经济发展重头。在未来几年里, 每年预计举行500次会展, 而其中有200次是单纯的展览。再者, 德国在外包服务和会展方面都是遥遥领先的, 其中, 在国际会展行业, 德国是居世界首位的会展国家, 宁波在此领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可以借鉴德国, 因此宁波和德国合作自然也会成为一种潮流, 这是我们潜在的工作机会, 我们可以用前瞻性的眼光来观望宁波和德国合作的契合点, 积极寻找就业机遇, 而不是仅仅着眼当下的已有企业。近年来宁波交通网络的完善加强了宁波和外界的联系, 也给宁波经济注入了不容忽视的活力, 这也无疑将成为推动就业的重要因素。
所以, 在宁波地区德语专业学生就业市场方面我们不需要太悲观, 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去看这个市场, 了解它的前景。
(4) 充实自我, 涉猎多方面知识
德语专业的学生应该认识到, 德语只是一种择业的工具, 而不能作为就业的资本, 所以德语专业的学生不能把眼光只定位在有限的范围内, 要适当接触其他领域,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根据自己期待的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将自己的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 达到1+1>2的效果。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德国强势行业, 比如机械类, 这是德国比较发达的工业种类, 也是宁波主要工业种类之一, 适当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丰富知识面也可以增加我们就业资本的砝码。
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得到理想职业的有效方法。不同的人生阶段设立不同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收获达成目标的喜悦, 人生迈出的每一步、踩下的每一个脚印都会成为记忆中宝贵的财富, 这样有目的地往前走, 最终会实现人生目标。
2、对学校意见和建议:
(1) 实践应用方面的训练和锻炼机会:希望学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 让每位学生可以享受同等的机会, 锻炼德语口语水平和积攒实践经验;
(2) 注重培养大学生多元化知识, 了解德国风土人情的同时, 可以增加对现阶段德语专业就业市场的介绍, 并融合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知识教育;
(3) 注重学生口语教育, 加强口语锻炼;
(4) 注重课堂气氛的调动, 争取以创新、有效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德语语言和德国文化。
择业倾向 篇4
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 研究表明以下 4 个问题:是否愿意到农村工作?是否愿意去西部地区工作? 最想去什么样的地区工作?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是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 的关键。调查结果发现,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近一半的学生愿意去西部 就业;沿海地区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 向于外资企业。22.6%的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而 77.4%的学生不愿意去,也就 是说有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从性别来看,男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 比例比女生高出 5 个百分点。41.5%的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这比一般人想 象的比例要更高些,因为西部地区并不等于农村地区,特别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 末期以来,国家西部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显得落后,因此,45%的毕业生最愿意到沿海地区工作。由于学生最看重的是发展前景,而沿 海地区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市场化程度,为大学 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沿海地区成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首 选。相比较国有企业,大学毕业生更多倾向于外资企业。我们将单位划分为 8 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 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实 际上,最近十几年来,外企一直受到学子们的青睐。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消 融,“党政机关”的吸引力较以前相比减弱,但仍有近1/5 的学生选择了党政机关。究其原因,分析认为,除工作相对稳定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公务员是个非常 体面的职业。“高新技术企业”排在了第三位,超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我国近年来重视科技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密切相关,也与高新技术 企业的待遇有关。尽管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仅排 在第四位,但仍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之
一。分析认为,择业取向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受到个人因 素如偏好、理想、能力等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因素比如父母职业、家庭收入等的 影响,更受到社会因素比如劳动力市场状况、经济景气程度等的影响。如果大学 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则可以说个体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大;如 果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则可以说是社会因素的影响大。从调查统计可知,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比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可以
推断社会经济环境对他们的择业意识和择业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存在着明显的倾向性:大部分同学更看重未 来的发展前景,愿意到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作,愿意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和单位工作。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倾向的普遍性可以看出,一种大的经济环境背景 在制约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
二、家庭经济状况,是择业时形成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 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大学生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择业目标。大 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选择更具风险性职业的可能性增加。课题组通 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是不 同的,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收入相对较高,风险较大,富裕群体在择业时更倾向 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比其他群体高出 3 个百分点。而其他群体对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概率较大,如党政机关、学校和科研部门等。
三、联系单位个数越多,就业概率越高;期望收益越高,就业概率越低 从工作搜寻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课题组研究大学生就业问 题的另一个切入点。课题组通过“信息和获取信息的途径”、“期望工资水平和搜寻 成本”和“搜寻密度和搜寻广度”这三个方面,将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细化和量 化,研究结果发现,性别、专业属性的不同,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比如,男生的搜寻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 要比师范类专业的毕业生高;学校所在不同地区的毕业生其工作搜寻行为表现出 极大的差异性,东部地区毕业生的搜寻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 区的毕业生期望收益过高是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模型的推演和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联系单位个数每 增加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 2%,大学毕业生着重联系单位个数每增加 一个,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将提高 1.4%。从“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资水平
”的系数符号 和“搜寻成本”的系数符号反映期望工资越高,搜寻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 低。因此,建议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寻的主动性,具备市场意识和竞争 意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尽可能地挖掘劳动力市场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寻的 过程中把个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给用人单位,减少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同 时应制定与自身水平相适合的期望工资水平,工资标准定得过高,将会影响就业 效率。工资攀比和“漫天要价”以及不切实际的工资要求,往往使用人单位在选择大 学毕业生时望而却步。
四、社会资本影响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 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三种选择:就业、继续上学(包括在国内和国外 上研究生)或不就业。调查数据显示,打算就业的毕业生占大多数,决定继续深造 的学生也占据相当的份额,在做出这种选择前途的决策时,毕业生的父母及其家 庭的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影响。父母的职业等级越高,毕业生往往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也就是说,积累了一定社会资本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继续求 学提供稳定的经济资助。
同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和事业 单位,而更加偏好去企业单位。其中,父母职业等级和收入的影响作用相当显著,而母亲的学历和职业对毕业生这一选择的影响比父亲更为突出。可见,家庭状况 较好的学生比较偏好去机制相对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而家庭状况越差即拥有 的社会资本越少的学生,选择去稳定的党政机关单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心理特 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业生所掌握和了解的信息量多少的影响,而社会资本是 开拓信息渠道的重要工具,可以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竞争实力,增加求职的“砝码”。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有 26.4%的学生认为社会资本是获取就 业信息的重要途径,仅次于招聘会(51.5%)和网络媒体(45.9%);12.3%的学生认为 社会资本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仅次于招聘会(39.7%),排在第二位;认为社会资 本是自身竞争优势的学生占 19.5%,25.9%的学生可能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 而 低而意识到社会资本是自己在求职竞争中的不利因素。由此得出结论: 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 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
五、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学毕业生极化现象 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
现象加剧了高 素质劳动者的区域和城乡分布不均衡,短期内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 经济发展,减弱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能力,但从全局来看,提高了资 源配置的效率。从微观角度来看,它提高了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回报率,也对东部 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市 场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大学毕业生就业极化现象是市场机制 作用的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极化现象,加剧了高素质劳动力的地区分布 和城乡分布的偏斜,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据相关报道: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约为百分之五十左右,而今 年的大学生毕业总人数是二百一十二万。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有一百万左右的学 生尚未落实工作。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百分之七十二的被访者认为 是由于扩招的原因;百分之六十三的被访者认为是由于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出现 不协调造成的;百分之五十八的被访者认为,由于还存在一些阻碍毕业生就业的 制度和非制度因素造成就业难;百分之五十一的被访者选择了是由于学生自己的 问题,比如说就业期望值过高或个人能力问题;还有百分之四十五的被访者认为 是单位自身的原因。调查中,百分之四十七的被访者表示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他们已经意识到生活不是想象,柴、米、油、盐才是最重要的。百分之二十九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地区去发展。他们认为,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虽然对他们极具诱惑力,但是就业 压力太大,竞争太大,留在这样的城市,很可能会造成自身资源的浪费。调查表明,今后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大致是:在未来五年中,头三年看好,后 两年有变,大学生总的就业趋势比较好,尤其在前三年形势更是看好,因为国内 生产总值到 2010 年要比 2000 年翻一番,要求今后五至十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每
年至少要保持百分之七的增长速度。专家预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八 十至一百万个就业岗位。另外加入 WTO、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都会增加更多的 就业机会。国企改革的逐渐完成,也将使企业在最近几年大规模储备人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内在因素:
1、眼高手底 我国的大学教育体系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大学生在动手的 实践能力上明显的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学生。在只注重理论教学不注重实际能力的 培养已成为我国大专院校的通病,要调整大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不
是说一句口号那 样简单。学生大学毕业后理论知识非常的丰富,但在实际工作中在学校所学的理 论根本应用不上,一个工作任务下来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从哪里开始实施。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学过在工作当中遇到实际问题该怎么办,这就行成了学生毕业 后就业的很大障碍,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有经验的员工,不愿意用只有理论而没有 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2、心态浮躁 我见到一个大学生,她说,毕业后让我到宾馆中当服务员,我肯定不会去,我没法面对我的乡亲父老。其实她很可能从服务员干成老总。20 多年前,私营企 业主并没有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但现在他们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观念上能不能领先一步解放,就决定你能不能更好的获得资源。现在的大学 毕业生总是想到一家知名企业或大企业找一份薪水较高的职业,但在这样激烈的 竞争当中这些企业和工作岗位才能容纳多少人就业呢?毕业后就想找最一个高薪 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不想从基层做起,不想从基本的工作做起,不想到中小企 业工作,这是大学生就业心态浮躁的具体表现。
3、社会知识的缺乏 我们的大专院校大都是封闭教学,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和社会的沟通和了解很 少,他们总是感觉校园美好,而不愿意去接触社会,这就导致了和社会的脱节,走上工作岗位根本不能适应社会和融入到企业当中。在单位中的人际关系学自己 如何定位、怎样和上级沟通、个人的形象仪表、个人的口才、自己的营销能力、这都是学生缺乏的学习课程。加强学生的社会知识的培养是学生走上成功就业的 重要保障。
【择业倾向】推荐阅读:
大学生择业倾向调查问卷09-14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及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10-24
择业教育10-23
择业意向10-27
择业行为12-04
新择业人员07-20
择业心理特征05-13
择业决策效能05-30
择业不良心理08-13
择业影响因素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