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路基结合部

2024-09-06

新旧路基结合部(共4篇)

新旧路基结合部 篇1

煤矸石作为目前众多公路使用的一种廉价的路基材料, 在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北方地区的公路建设上被广泛使用,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小汽车使用量的急速增长, 交通量增加, 原有的公路交通量已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需要对公路进行改进和扩建。在这种情况下, 新旧煤矸石道路的拼接问题显得格外重要。原有公路路基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 其地基土体基本已经完成固结并且与路堤之间形成了整体, 其原有路基煤矸石在经过多次冻融循环后质量损失已基本完成, 承载力已经趋于稳定。因此在旧路拓宽时, 若新旧路基拼接处治不当, 在完工后很快在拼接处产生纵向开裂, 从而导致路基路面的破坏。虽然在《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对路基拓宽改建作出了一些规定, 但基本上都是原则性的规定, 因此, 在公路改扩建时, 为保证新老路基的紧密衔接, 提高改建后路基的强度和整体性, 必须从多方面来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从探讨新老煤矸石路基沉降机理为出发点, 分析影响路基结合部差异沉降原因, 提出防止新旧煤矸石路基差异沉降的常用方法。

1 新旧煤矸石路基差异沉降机理分析

1.1 新旧地基不同固结程度对煤矸石路基结合部差异沉降的影响

煤矸石路基是一种刚度相对较小的非线性材料, 它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压缩变形, 并且随着时间变化不断固结。新拓宽煤矸石路基的压缩变形和塑性累积变形要比旧路路基大, 旧路地基在路基填土荷载和机动车长时间碾压的作用后, 其地基固结基本完成, 旧路改建后, 其后期地基土体沉降量可以认为很小。但旧路拓宽的部分, 尤其在软土地基中, 其地基土体力学性能差, 在附加应力作用下, 会产生基体竖向沉降, 这是导致新老路基之间沉降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1.2 新老路基结合部位处理不当

旧路改建, 由于某些路段施工工艺粗糙, 施工操作简化, 新老路基结合部常有20~30cm宽的填土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 造成压实效果无法达到标准要求。同时, 随着近年来道路设计标准的不断提高, 路基路面结构设计也发生巨大变化, 新建路基材料强度与厚度有很大改善, 在路面荷载作用下, 在路基结合部处理不当造成新老路基在结合部连续性差, 为新旧路基的沉降留下隐患。

1.3 寒区路基冻胀变形影响

寒区公路新旧煤矸石路基冻胀系数不同, 冻胀系数越大路基变形量越大, 新旧路基不同的冻胀变形量造成新旧路基结合部出现差异沉降, 一旦造成纵向裂缝, 遇水损坏, 则冻胀现象会更为突出。

2 新旧煤矸石路基结合部处治技术

2.1 扩建部分的煤矸石路基的压实

煤矸石路基压实程度对煤矸石工程性质的稳定性有直接影响, 煤矸石的水稳性可通过充分的压实得到改善, 所以对于扩建的煤矸石路段应加大压实力度, 采用冲击压实法, 规范规定煤矸石路基压实度至少要达到93%, 但压实度过高不经济, 同时对降低路基沉降效果不明显。但新旧路基结合部是极易出现差异沉降的地方, 因此将新建路基压实度提高到95%, 并对新旧路基结合部处4m以内进行重点监测, 保证新旧路基结合部位置压实效果良好, 路基结合紧密, 尽可能降低由于压实度不够而引起的新旧路基差异沉降。图1为青兰高速邯涉段第9合同段的冲击压实遍数与压实度的关系图, 其路基为煤矸石路基, 采用的压实方法同样为冲击压实法, 工程实例中, 当冲击压实达到20遍以上时路基的压实度达到95%, 因此对于扩建的煤矸石路基宜采用冲击压实法, 碾压20遍以上可减少由于压实度不够而引起的新旧路基差异沉降。

2.2 新旧煤矸石路基结合部的处治

新旧煤矸石路基的结合部可以使用土工格栅, 土工格栅与土接触面会产生摩擦, 降低了拓宽路基土的垂直应力, 使土体承载能力得以提高, 降低了结合部的差异沉降;另外土工格栅还可以使土体抗剪强度得到充分的发挥, 约束了土体的侧向变形。由于铺设的土工格栅具有弹性及延展性, 在不同荷载的作用下, 不会产生累积变形, 能使路基与土工格栅形成一个连续柔性整体结构, 因此使用土工格栅可以有效地减少路基结合部的差异沉降及裂缝的产生。另外新旧路基结合部在施工时应切成阶梯形式, 在分别进行填筑加宽, 填筑时每层使用的土工格栅宽度必须大于1.5m。有条件的可用钢筋进行锚固, 钢筋穿过新旧路基结合部的土层对提高结合部土体抗剪强度有很大的提高。图2为土工格栅在路基中的铺设方式示意图。

2.3 提高新建路基的抗冻性

旧路路基在多年的反复冻融下, 其冻胀变形量已基本稳定, 由于年代关系新建路基使用煤矸石的种类和性质可能会与旧路煤矸石路基有较大不同, 造成新旧路基的冻胀系数有很大不同, 冻胀系数不同路基的冻胀变形量不同, 为了降低新旧路基结合部由于冻胀变形引起的差异沉降, 尽量选取与旧路路基种类相同的煤矸石材料, 煤矸石种类相同则日后的沉降量也会趋于一致。同时在新建煤矸石路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泥、粉煤灰、石灰, 用来提高新建煤矸石路基的密实性, 形成水泥二灰稳定煤矸石, 优化后的煤矸石路基在抗冻性、抗压强度、劈裂强度等多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另外, 根据新建路基填挖形式分别在路基防冻层上下设置隔水材料, 防止地表水及地下水浸入路基, 造成新建路基发生冻胀破坏。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新旧煤矸石路基结合部产生差异沉降的机理进行分析, 提出以下解决新旧煤矸石路基结合部差异沉降的一些处置方案, 为类似工程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1) 提高煤矸石路基的碾压次数至20遍以上, 使压实度达到95%, 以降低差异沉降。

2) 使用宽度大于1.5m的土工格栅, 提高土体承载能力, 降低差异沉降。

3) 在新建路基中掺入水泥、粉煤灰、石灰等胶凝材料, 形成水泥二灰稳定煤矸石, 增加路基密实度, 提高其抗冻性, 以降低差异沉降。

参考文献

[1]陈辉, 宁曙光.煤矸石中硫的存在形态及其自然条件下的转化途径[J].山东煤炭科技, 2000 (3) :18-19.

[2]王文静.新汶矿区煤矸石特征及综合利用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 2004.

[3]刘松玉, 童立元, 邱钰, 等.煤矸石颗粒破碎及其对工程力学特性影响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 2005, 27 (5) :505-510.

[4]刘春荣, 王东权, 朱玉晓.矿产废料煤矸石作为路基填料的试验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4 (10) :82-85.

[5]魏建明, 翟林.粉煤灰路堤稳定性对比分析[J].公路, 2012 (3) :26-28.

[6]张长森.煤矸石资源化综合利用新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7]王慧颖.煤矸石路基不均匀沉降浅谈[J].中国科技博览, 2013 (22) :123.

[8]申文胜, 王朝辉.高速公路煤矸石填筑路基路用性能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

新旧路基结合部 篇2

1 工程概况

文山—马关—都龙公路沿线金属铟矿和煤矿较多,在公路运营期间,多处路基产生了不均匀沉降,路面破损亦较为严重。原公路由于等级较低,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求,需要进行改扩建,对路基进行拓宽。其中K78+300~K80+460段靠近库容为1 109万m3的马鞍山水库,路基沉降变形与路面破损尤其严重。为了保证改建路基的安全,对K78+300~K80+460段路基病害进行了工程治理。

1.1 岩土体分布特征

为了查明路基沉陷原因,保证拓宽路基稳定与安全,首先对该路段进行了现场调查及工程地质勘察。据地勘结果,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填土(Q4ml)、第四系坡残积(Q4dl)粘土,基岩为灰岩。同时钻探孔揭露深度范围内,地下水一般埋深5.0 m~5.2 m。

对各土层的原位测试,并取样进行了室内试验,试验成果见表1。

1.2 存在的主要工程问题

根据钻探揭露地层结构,从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结果可知该段路基填土具有如下特点:低液限粘土(1)属中等压缩性土,强度较好,层位较稳定。低液限粘土(2)亦属中压缩性土,但强度低,呈透镜状产出,层位欠稳定。从地基结果中还可以发现,该路段路基各层岩土在纵向及横向上的厚度变化均比较大,且粘土层的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地基土内薄夹层甚多,属于不均匀地基,如图1所示。在上部土体自重及车辆荷载的作用下,路基将会产生差异沉降,进而影响路基、路面的稳定和行车安全,有必要进行工程治理。

2 病害处治设计

2.1 路基病害原因分析

根据勘察结果,结合现场调查分析,该段路基病害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路基下伏透镜状软弱粘土层,承载力较低,压缩模量小,抗变形能力弱,稳定性较差,在上覆土体自重、车辆荷载和库水长期作用下,致使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路面产生破坏;2)因都龙方向铟矿和煤矿较多,导致交通流中重载车辆多,致使路基路面加速产生破损;3)水库水位的变化,使路基填土不断经历干湿循环,强度下降,加剧路基的不均匀沉降。

2.2 路基病害处治方案

针对该路段路基病害特点,提出以下几种工程处治方案:

1)开挖换填方案。

对路基中的软弱粘土采用设置土工格栅并进行换填处治,外侧设反压护道,路基底部设三层双向土工格栅,上部路堤采用碎石土等良性填料填筑,如图2所示。其具体工程措施如下:

a.清除路基填筑土体,开挖台阶,对下部软弱粘土进行碾压;采用碎石土等良性填料填筑,护脚墙顶部设50 cm砂砾石垫层,并铺设三层双向土工格栅,上部路堤采用碎石土等良性填料填筑。b.护脚墙右侧5.5 m范围内挖除1 m厚软弱土,采用粒径10 cm~40 cm硬质片、块石分层铺填碾压,外侧开挖3.0 m×3.0 m深沟抛填碾压大片石嵌锁,上层设50 cm厚砂砾石,后填筑反压护道土方。

2)夯扩碎石桩方案。

采用夯扩碎石桩加固路基下的软弱粘土层,碎石桩和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从而消除新旧路基间的差异沉降,如图3所示。其具体工程措施如下:a.清除现有路基顶部3 m内的填土。b.地基软弱层采用强夯置换方法进行处治,夯孔间距采用3.0 m,梅花形布设,强夯墩体材料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等坚硬粗颗粒材料。c.外侧设反压护道。d.在强夯墩体顶部设50 cm砂砾褥垫层,在其上部填土中设三层双向土工格栅,并深入到台阶中。e.在新旧路基结合部(填挖交界)处开挖台阶,上部路堤及路床部分用碎石土等良性填料填筑。

3)压力灌浆方案。

对路基下软弱土采用劈裂注浆,以提高土体的密实度和强度,降低库水对路基强度和变形能力的影响,以达到消除新旧路基间的差异沉降,如图4所示。其具体工程措施如下:a.注浆孔按梅花形布设,孔径70 mm,间距1.5 m,钻孔深度应揭穿软弱土层进入硬土层不小于50 cm。共设置9排注浆孔,其中路基中3排,路基边坡中3排,库岸边坡中3排。b.灌浆材料采用标号325号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2.3 路基病害处治方案比选

开挖换填方案施工技术难度较低,现有施工队伍即可满足要求,且采用常规作业方式,施工质量易于得到保证。但需要大量的开挖工作,工期较长,需要中断现有交通,对交通影响大。夯扩碎石桩方案也需要对现有的填方部分进行开挖,需要新的机械设备和施工队伍,施工难度较大,工期较长。同样需要中断现有交通,对交通影响较大。压力灌浆方案不需要对现有的填方部分进行开挖,需要新的机械设备和施工队伍,施工难度较高,质量控制较困难,工期较短。不需要中断现有交通,对交通影响较小。结合工程地质勘察结果以及路基病害成因分析,最终采用压力灌浆法进行了该路基病害治理。

2.4 处治方案的实施

灌浆材料采用325号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砂浆,路段灌浆浆液的28 d强度不小于5 MPa,结石率不小于90%,初凝时间为1 h。采用下行式灌浆,每个灌浆孔分为两次灌浆,第一次灌浆为地面1.0 m以下部分,第二次灌浆为地面以下1.0 m以内部分。灌浆浆液质量检查,在灌浆结束28 d后进行,每天一个工段取主灌配合比做试件各自检1组结石率,每500 m孔深检测2组抗压强度和初凝时间。

2.5 路基病害处治效果监测

为了评价处治工程的长期效果,采用基于GPRS技术的DST1-16无线远程监测系统(见图5),结合病害处治施工,在路基中埋设了沉降计、水位计和孔隙水压计等传感器进行路基长期健康监测。传感器布设如图6所示。

3 结语

采用压力灌浆技术对旧路基拓宽中的路基病害进行了处治,以减轻或消除新旧路基间的差异沉降,达到了预期效果。应用结果表明,灌浆处治可以在旧路拓宽工程中推广应用。同时,采用基于GPRS技术的路基健康监测无线远程监测系统对路基病害处治效果和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可为公路施工决策和安全运营管理提供依据。

摘要:采用压力灌浆技术对文山至都龙公路改扩建工程中旧路基病害进行加固处治,并应用基于GPRS技术的路基健康无线远程监测系统对其处治效果和健康状况进行了较长期监测,为公路施工决策和安全运营管理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压力灌浆,路基拓宽,差异沉降,效果监测

参考文献

[1]杨家丽.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技术:夯扩桩的设计与施工[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复合载体夯扩桩设计规程[S].

[3]彭振斌.注浆工程设计计算与施工[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4]曾国熙.地基处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新旧混凝土的结合问题探讨 篇3

1 薄弱层形成原因分析

对旧混凝土的维护, 修复等常常得浇筑修补混凝土, 旧混凝土结构物与修补混凝土的接触面形成新旧混凝土界面, 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质量决定新旧混凝土能否形成统一的整体, 保证混凝土结构物的整体性。

新旧混凝土的接触面即界面的出现是新旧混凝土结合的一个薄弱环节, 它降低了混凝土整体的抗拉、抗剪强度以及耐久性能。至于为何在新旧混凝土的接触面会是薄弱层, 较权威的解释是新旧混凝土界面处的骨料和硬化水泥石对修补混凝土而言犹如一个面, 像一块表面比较平坦的“大骨料”, 而这块“大骨料”与整体浇筑混凝土中的骨料相比不但体积大且只有一个“面”, 并且这个“面”很平坦。浇筑的新拌混凝土犹如只与这块“大骨料”的一个平“面”粘结。自然, 界面结构与新旧混凝土本身的结构差异, 造就了新旧混凝土之间一个性质独特的过渡层。

2 提高接触面粘结能力的措施

2.1 旧混凝土的表面处理

相关研究表面, 新老混凝土的接触面的力学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旧混凝土的表面性质及状况:粘结面 (旧混凝土表面) 的粗糙程度;粘结面的完好程度, 系指进行粘结面处理时粘结面受损伤的程度, 损伤越轻, 产生的微裂缝越少, 完好程度越高;粘结面的洁净程度。新旧混凝土粘结面的处理是新旧混凝土粘结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不恰当的粘结面处理会造成新旧混凝土粘结的失败。

目前, 新旧混凝土粘结面的处理方法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分为喷射处理和机械处理两种。喷射处理包括 (1) 高压水射法; (2) 喷砂 (丸) 法; (3) 喷蒸汽法 (4) 真空喷砂法; (5) 喷烧法。机械处理包括 (1) 钢刷划毛法; (2) 人工凿毛法; (3) 气锤凿毛法; (4) 机械切削法。化学方法常用的是酸浸蚀法。

高压水射法是利用高速喷出的水柱直接作用在混凝土的表面上, 在冲击压力的作用下, 混凝土表面有一部分混凝土被水冲刷掉, 形成凹凸不平的表面。

喷砂 (丸) 法是利用喷射机, 把小粒径的石子 (直径分别为1.2mm, 1.4mm, 1.7mm, 2.0mm) 或是小铁珠 (直径分别为1.0mm, 1.2 m m, 1.4 m m, 1.7 m m) , 喷射到旧混凝土的表面, 使混凝土表面形成粗糙面。通过控制喷射机喷射速度和喷射密度可以得到满意的粗糙度, 但是采用喷砂 (丸) 法的过程中铁珠或石子会在混凝土表面反弹回来, 容易对操作人员造成危险, 而且需要购置喷射机价格较为昂贵。

喷烧法是用可燃性气体的高压力火焰喷蚀新旧混凝土粘结面的方法。该方法施工操作的危险性较大。

喷蒸汽法是向旧混凝土待处理面喷射高压蒸汽来处理新旧混凝土粘结面的方法。该方法施工操作危险较其他方法大, 购置喷射机的价格较昂贵。

钢刷划毛法是在所浇筑基底混凝土初凝后, 终凝前可进行钢刷划毛处理。有些混凝土在12h~24h以内, 可用钢刷较容易地划毛处理其粘结面。对已硬化的旧混凝土的表面处理, 钢刷划毛法对粘结面只能做轻度处理。

人工凿毛法是使用钢钎和锤凿毛新旧混凝土粘结面。这种方法在凿毛过程会产生很大的振动, 对混凝土容易造成较大的损伤, 容易使旧混凝土表面产生许多新的小裂缝, 削弱界面的粘结强度。但此方法较简单, 而且成本最低。

酸浸蚀法是粘结面处理的一种化学方法, 但经验表明这种方法不像其他粘结面处理方法那么可靠, 而且一些酸浸蚀液含有氯化物, 这些氯化物会腐蚀钢筋。除非不能采用别的粘结面处理方法, 是不建议采用酸浸蚀法来处理新旧混凝上粘结面的。

在以上几种方法中, 对于新旧混凝土的粘结, 为获得干净、理想的结合面, 高压水射法是效果较好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处理新旧混凝土粘结面, 不扰动周围保留的混凝土, 周围混凝土中没有新的微裂缝产生, 粘结强度高, 同时混凝土表面清洁干净、湿润具有良好的粘结条件。在有钢筋存在的情况下, 不但不会损伤钢筋, 且能为钢筋除锈。并且通过实验发现, 随着喷水压力的增大, 反映混凝土粗糙度的灌砂深度, 有增大的趋势, 通过粘结实验发现, 粘结强度在本实验的范围内, 随着界面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大。由实验结果我们建议, 在采用高压水射法处理旧混凝土的粘结面时, 宜采用200MPa的喷水压力, 喷水时间控制在1分钟左右为宜。

3.2界面剂的种类

在新旧混凝土粘结界面填充柔性密封材料 (如水泥浆等) 、聚合物材料 (如环氧砂浆等) , 不但可以提高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 减小粘结面的收缩, 而且对粘结面可以起到防水、防潮的作用。不同的界面剂对粘结性能的改善程度不同。与不使用界面剂的新旧混凝土粘结性能相比, 水泥净浆、水泥砂浆、快硬铁铝酸盐水泥浆、掺膨胀剂的水泥浆及聚合物类界面剂, 都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新旧混凝土的粘结微观结构, 提高粘结强度。从粘结效果、成本及施工等方面综合考虑, 水泥净浆是其中比较理想的一种界面剂。

2.3 修补材料的选择应用

为了使混凝土结构在修补后能够耐久, 修补用材料的范围是很有限的, 最大量应用的材料是与原结构中相同的混凝土和砂浆, 其水泥和骨料的品种则力求与原有混凝土所用的相同, 如结构是因化学侵蚀而损坏, 则可能要改用其它品种的水泥和保护涂层, 以便在钢筋周围重新形成耐久的保护性环境。修补后结构的耐久性取决于新旧混凝土粘结的耐久性和修补材料的耐久性。因此, 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合适的修补材料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 对修补材料来说, 最重要的性质是它与旧混凝土的粘结力, 此外, 还要求其热膨胀系数及弹性模量与原混凝土的相接近, 而且耐久, 强度至少要比原混凝土的强度高一个等级。混凝土修补常常因为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失效而导致破坏。虽然在开始时新旧混凝土之间有较好的粘结性, 但由于新混凝土的收缩在新旧混凝土粘结面上产生应变。该应变大的足以能使粘结破坏, 为此应选择收缩小的材料。修补用新混凝土中加碳纤维可以改善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在砂浆中加入短碳纤维, 粘结抗剪强度增大。其增强原理是加入碳纤维后使新混凝土的干缩减小。试验结果表明, 使用收缩补偿砂浆效果很好, 可以提高修补结构的耐久性。

3 结语

有关新旧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目前国内外已做了一定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新旧混凝土的接触面是新旧混凝结合的薄弱环节。其主要的控制因素是旧混凝土表面的性质及状况、界面剂和修补材料。本文就薄弱环节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提高薄弱层粘结能力的措施, 对正确理解新旧混凝土的结合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旧混凝土,粗糙程度,界面

参考文献

浅谈新旧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 篇4

一、借助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拓展, 获取新知识

学生对某些新知识的掌握, 是通过相关的已有知识加以拓展、引申、类比而获取的, 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 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案例1 F是椭圆 (a>b>c) 的右焦点, 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于A, P, PF垂直于x轴, 直线AF交椭圆于B, PB⊥PA, 则椭圆的离心率为________.

设P (c, b2/a) , 则, 根据题目的特点可得, 从而得出离心率为.

这个题目依托这样的结论:曲线C:椭圆 (a>b>c) , A, B是椭圆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 M点是椭圆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 直线MA、MB的斜率都存在, 且分别设为:k1, k2, 则k1k2为定值.

如果单独这个结论, 学生完全可以解决, 但题目往往需要学生根据信息挖掘出这样的结论, 从而能更好、更有效地解决相关问题.为了使学生牢牢掌握这个新知识, 先由圆引出这个知识点, 把曲线C改为圆:x2+y2=R2, 其他条件不变, 学生很快能得出结论k1k2为定值-1.然后再提出:曲线C改为椭圆、双曲线有无这样的结论?学生又自然地得出了结论。进一步提出:若焦点在y轴又有怎样的结论?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方法结论迁移拓展到新知识, 从而解决问题。把学生原有的知识作为新的生长点, 引出新的内容,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二、学新带旧, 新旧内容相结合

进入高三, 教学计划不可能集中一段时间去补, 否则会使学习目的变得模糊, 影响新的教学内容。新旧知识的联系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及经验建立关联, 从而巩固旧知、深化新知。

案例2讨论形如函数的单调性;

通过研究f' (x) =ax2+bx+c的正负性来完成单调性, 而它的本质是研究函数g (x) =ax2+bx+c的图像问题, 包括开口、与x轴的交点情况等。学生在高一时对这部分内容比较模糊, 大部分是被迫地接受或者根本就不会, 没有深刻理解, 而仅仅是记忆和模仿例题, 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给以后的学习埋下了隐患.为了弥补遗漏、强化薄弱, 借助案例2的题目分层次地设计问题,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具体到抽象初步完善关于方程、不等式、函数的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有顺序地解决以下问题: (1) 求函数的单调性, (2) 求函数的单调性, (3) 求函数的单调性, (4) 求函数的单调性。问题 (1) 转化为研究g (x) =x2- (b+1) x+b, 可由因式分解得方程的两个根, 比较根的大小结合图像开口共分成三种情况讨论;问题 (2) 在最高次系数不确定的情况下大方向分成三种, 系数为0、大于0、小于0, 然后问题同 (1) ;问题 (3) 转化为研究函数g (x) =x2-x+d与x轴的交点, 所以通过讨论Δ与0的大小关系, 再结合图像分成两种情况讨论, Δ≤0, Δ>0得到函数的单调性, 问题 (4) 转化为研究函数g (x) =ax2-x+1, 在最高次系数不确定的情况下大方向分成三种, 系数为0、大于0、小于0, 然后问题同 (3) 。

然后进行归纳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先定方向, 再定是否有根, 如果能因式分解先因式分解, 然后求出根比较大小, 如果不能因式分解就求出Δ, 比较Δ与0的大小, 充分体现分类讨论的思想, 对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起到了很好的复习作用。这种学新带旧的方法比笼统复习旧知识的效率要高, 真正做到新旧知识两不耽误。

三、利用旧知识与新知识的不同, 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与旧知识之间有暂时的矛盾与冲突,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或者是本质的差别, 利用旧知识不能解决问题, 必须引入新知识, 从而完善原有的知识结构, 这种方法常用于新授课的教学中。不同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可比性,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知识结构之间的关联, 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时, 一定要思考, 与本节课知识结构密切相关的知识有哪些?学生的掌握程度怎么样?其中和本节课最相关的知识是什么?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如何突出这种差异来防止出现负迁移?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可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有时当新知识与旧知识出现许多相同点时, 应采用类比方法。将新旧知识对照, 分析异同点, 让学生集中注意二者, 避免新旧知识的混淆。有时可以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提出某些问题, 此时学生利用相关旧知识却不能全面解决了, 自然会产生想学新知识的欲望。当然, 这种方法必须是在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到。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 使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每时每刻都应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 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促使正迁移实现。把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产生关联, 形成体系, 要做到“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使新旧知识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组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完整化的有机整体。

摘要:在教学中, 运用好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共同点,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很重要的,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对学生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上一篇:支原体抗体下一篇:择业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