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考试大纲(精选9篇)
新旧考试大纲 篇1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受20世纪末招生及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 从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今天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指挥棒就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和学生的就业率 (前提是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等)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 需要进行课程改革, 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2000年开始,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成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 如何处理好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培训的关系成为争论的焦点。
1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新旧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1.1 旧教学大纲的特点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旧教纲) 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把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定位在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一线工作的高素质中、初级医药卫生专门人才。为此, 将文化课与专业课课时比定为2∶3, 从而突出文化课, 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比例为2∶1, 选修课及专题讲座占总学时的10% (见图1~4) 。
1.2 新教学大纲的特点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主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提出“以服务为宗旨,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即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
新旧教学大纲的宗旨是一致的, 都主张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 力图使学生毕业后尽快胜任工作。但侧重点不同, 旧教学大纲突出文化课的教学,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新教学大纲遵循“专业够用, 岗位实用”的原则, 把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调整为1∶2, 对文化课课时删减力度较大, 使文化课处于配角地位;专业课理论与实践比例为5∶4, 强调技能型、服务型, 使毕业生能贴近生活、贴近岗位。
2 体会
2.1 旧教学大纲存在的不足之处
旧教学计划和大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作了大胆尝试, 避免了学科越分越细, 各学科自成体系, 理论内容偏多、偏深, 并进行了部分整体优化, 课程偏重应用性、整体性和综合性, 如理化基础、正常人体学基础、临床护理等。但在教学实践中和逐步完善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 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课程并未显示出其课程整体优化的优势, 反而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衔接、专业考试细化等方面并没有达到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
2.2 新教学大纲的优势
新教学大纲立足于培养职业技能型、服务型劳动者, 确定临床护理方向、重症监护方向、口腔护理方向等, 以模块的形式进行课程设置, 并在旧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加以细化, 如将医用化学、解剖学、生理学分科, 把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妇科护理分别纳入专业课程模块。模块教学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 不但要求教师在某一学科方面有较高的操作技能, 而且将贴近学生以后就业要求和职业的课程不断细化。
3 对新一轮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修订的建议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劳动者, 因此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应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3.1 教学应满足岗位实际需求
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应由卫生行业的管理者及一线工作人员共同参与, 根据卫生行业需要, 更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更新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如新教学大纲删除的物理、化学等课程与医学相关的内容以讲座的形式定期讲授;调整课程时间安排, 将护理学基础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讲授不合理, 应适当推迟, 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而应将人际沟通、健康评估课程提前讲授。把握好职业能力培养与短期岗位培训的关系, 使毕业生在适应工作的同时, 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旧教学大纲与我校特色护理专业课程学时比较, 突出了计算机、英语、音乐、舞蹈及美容课, 将部分公共课挤出来的课时用于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及临床技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辅导, 见图5~8) 。
3.2 突出实用性
在学科细化的同时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践比例, 适当增加音乐、美育 (舞蹈、形体等) 课程, 并将音、美、体合成一门课程开设, 以工作需要、职业必需、适应和实用原则及培养高尚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设置课程 (如我校特色护理专业增加的音乐、形体舞蹈训练、计算机教程、美容按摩课程及ICU护理讲座等) 。
3.3 不宜淡化文化课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不应变成岗前培训或岗位培训。职业文化课、部分专业基础知识向选修课程模块过渡不利于学生终身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应放在必须选修模块, 通过第二课堂、讲座等形式授课。蒉
新旧考试大纲 篇2
【新旧对比】与2011年相比,2012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部分做了较大调整,增加考点11个,删除考点7个:
1.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中,原三节节下考点做了部分调整;
2.原第二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拆分为五章内容,每章两节,总计从原来的10个考点,增加为21个考点。
3.删除原第三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的四节共计7个考点内容。
二、法理学大纲
【新旧对比】与2011年相比,2012年法理学部分以修订完善教材内容为主,大纲没有增删考点。
三、法制史大纲
【新旧对比】与2011年相比,2012年法制史部分,大纲第一章第三节“清末、民国时期的法制”中,考点“清末司法体制的变化”下,新增子考点“大理院”和“法部”。
四、宪法大纲
【新旧对比】与2011年相比,2012年宪法部分大纲以修订完善为主,没有新增考点。教材改动较多,文字做了全面增删修订,并根据最新修订的法律法规等对社会团体、信访、保守国家秘密等内容做了调整和完善。
五、经济法大纲
【新旧对比】与2011年相比,2012年经济法部分大纲新增考点1个:
1.第四章第一节“税法”中,新增考点“车船税法”。
2.教材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等最新法律法规的变化做了修订。
【法规变化】《个人所得税法》(1980 年9 月10 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1年6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第六次修正)。
六、国际法大纲
【新旧对比】与2011年相比,2012年国际法部分的大纲以完善原有内容为主,没有新增考点。教材文字做了较大修订,根据国际法的最新发展,对如“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中的“保护的责任”等问题做了完善。
七、国际私法大纲
【新旧对比】与2011年相比,2012年国际私法部分以修改完善为主,大纲新增1 个考点:第七章第一节“区际法律冲突与区际冲突法”中,新增考点“法域的概念”。
八、国际经济法大纲
【新旧对比】与2011年相比,2012年国际经济法部分修订内容集中在第二章“国际货物买卖”中,大纲新增2个考点:
1.第二章第二节“《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新增考点“通则的选用”和“《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的主要内容,教材相应内容根据2010年通则全部重新撰写。
2.教材对于第三章第二节“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中的子考点“我国海洋货物运输保险的保险期限”做了详细的补充和完善。
【法规变化】原《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替换为《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2010年国际商会修订2011年1月1日起生效)。
九、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大纲
【新旧对比】与2011年相比,2012年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部分,教材根据最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和《律师执业行为规范》,对相应内容作了全面修订。
【法规变化】《律师执业行为规范》(2004 年3月20日第五届全国律协第九次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试行 2009年12月27日七届二次理事会修订)。
十、刑法大纲
【新旧对比】与2011年相比,2012年刑法部分以完善大纲教材为主,新增1个考点:第九章第一节“刑罚与刑罚2012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变化权”改为“刑罚的概念和特征”,新增考点“刑罚的特征”。
【法规变化】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1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32 次会议通过2012年1月17日公布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2011年4月28日公布 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3.删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1997年10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40 次会议通过 自1997年11月8日起施行)”。
十一、刑事诉讼法大纲
【新旧对比】与2011年相比,2012年刑事诉讼法部分调整较大,主要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最新修订,大纲和教材重新梳理和撰写。大纲新增考点32个:
1.第六章第四节“刑事代理”中,新增考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的代理”和“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中的代理”。
2.第八章第六节“逮捕”中,新增考点“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
3.第十二章“侦查”中:
(1)第二节“侦查行为”中,新增考点“技术侦查”,包括子考点“技术侦查的概念”和“技术侦查的程序和要求”。
(2)新增第六节“对违法侦查行为的申诉、控告”,包括考点“申诉、控告的范围”和“申诉、控告的受理及处理”。
4.第十三章“起诉”中:
(1)第一节“起诉的概念和意义”中,新增考点“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的犯罪追诉机制”。
(2)第二节“提起公诉的程序”中,新增考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5.第十五章第二节“公诉案件第一审程序”中,对考点“法庭审判”做了细化,增加了“量刑辩论”等5 个子考点。
6.第二十章第三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特点”中,考点“诉讼工作的全面性和细致性”下新增子考点“社会调查报告制度”,考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特别的诉讼权利”下新增子考点“合适成年人在场制度,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考点“区别对待的起诉政策”下新增子考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7.新增第二十一章“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其下新增3个考点。
8.新增第二十二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其下新增两节共计10个考点。
9.新增第二十三章“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其下新增3 个考点。
【法规变化】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刑事抗诉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1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18 次会议通过 2011年10月14日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二次修正)。
十二、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大纲
【新旧对比】与2011年相比,2012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部分主要根据《行政强制法》做了较大修订,大纲新增考点18个:
1.第七章“行政强制”全部重新撰写,从原来的两节内容扩展为五小节,共16个考点。
2.第九章第三节“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新增考点“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
3.第十章第五节“行政复议的审理、决定和执行”中,大纲考点根据教材做了调整完善,考点“行政复议的审理”中新增子考点“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改变、行政复议中的和解和调解”。
【法规变化】
1.《中华人民共共和国行政强制法》(2011年6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2011年6 月3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9 号公布 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0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5次会议通过 2011年7月29日公布自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
十三、民法大纲
【新旧对比】与2011年相比,2012年民法部分改动较大,主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以下简称《婚姻法解释
(三)》)修订:
1.大纲新增考点2个,第二十八章“婚姻家庭”中:
(1)第二节“离婚”中,考点“协议离婚”中删除子考点“离婚登记的撤销”,对考点“离婚时对生活困难一方的经济帮助”与“离婚诉讼无过错方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及其行使条件”进行合并调整,新增考点“离婚救济”。
(2)第四节“父母子女关系”中,考点“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中新增子考点“亲子关系的确认与否定制度”。
2.教材根据《婚姻法解释
(三)》对相应内容做了大幅修改,除以上相关考点外,另涉及“诉讼离婚的法定条件”、“离婚时的财产处理”和“法定夫妻财产制”等考点。
【法规变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2011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 2011年8月9日公布 自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
十四、商法大纲
【新旧对比】与2011年相比,2012年商法部分大纲新增4个考点:
1.第一章第三节“公司的股东”中,新增考点“名义股东与实际股东”。
2.第五章“企业破产法”中:
(1)第二节“破产申请和受理”中,考点“破产案件的申请”下,根据教材内容,大纲新增子考点“破产申请的撤回”和“破产申请的接收”。
(2)第五节“债权申报”中,根据教材内容,大纲新增考点“债权申报的范围”。
【法规变化】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2006年3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82次会议通过2006年4月28日公布自2006年5月9日起施行)。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二)》(2008年5月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47 次会议通过2008年5月12日公布自2008年5月19日起施行)。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三)》(2010年12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04 次会议通过2011年1月27日公布自2011年2月16日起施行)。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2011年8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7次会议通过 2011年9月9日公布自2011年9月26日起施行)。
十五、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大纲
【新旧对比】与2011年相比,2012年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部分,大纲新增考点5个:
1.第四章第四节“反诉”中,考点“反诉的条件”下,根据教材内容,大纲新增子考点“反诉与本诉之间存在牵连关系”。
2.第七章第一节“民事证据概述”中,根据教材内容,大纲新增考点“民事证据的证明力”。
3.第八章第四节“证明程序”中,大纲根据教材内容重新调整了考点,“举证时限”下新增子考点“‘新证据’的界定”。
4.第十九章第三节“公示催告案件的审理”中,新增考点“公示催告程序的终结”。
新旧考试大纲 篇3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自1987年开始进行以来, 在近三十年的不断发展、改革和尝试中, 始终以考查大学生的英语听、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 先后经历了几次题型调整:1997年, 试题中首次添加了“阅读简短回答问题”、“短句翻译”、“听力复合式听写”等题型;2005年以后, 逐步由试点到全面推行710分总分计分制变革, 把听力题型的比重由20%增加到了35%, 增加了长对话题型, 并且把原有的选考项段落理解和复合式听写变成了必考项;降低了深度阅读的比重, 由40%降到了35%, 增加了快速阅读题型, 以任务型阅读等常见题型进行考查, 即:判断正误, 多项选择, 理解填空, 简短回答问题及英译汉。2013年12月, 四六级考试题型再次调整:变听力部分的复合式听写为单词、短语听写, 变快速阅读题型为阅读理解信息匹配, 去掉完形填空题型, 变短句翻译为段落汉译英, 考试时间由一贯的120分钟延长至130钟。
在2013年12月四六级考试刚刚结束之后, 笔者就自己所带的六级强化班学生对此次考试新题型和旧题型的难易度对比做了一次调查, 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现状, 调整教学策略, 改善题型处理技巧, 更好地指导后期的教学和更好地适应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试验设计和实施
本次调查对象为200人, 全部为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大学二年级学生, 具有较好的英语语言基础, 先后经历了2013年6月的旧题型测试和2013年12月的新题型测试。问卷从学生民族、籍贯、性别三个维度, 对新旧题型的难易度分别进行对比分析。问卷作答时间为考试结束的第三天, 学生对新题型印象深刻, 对新旧题型的变化感触最清晰, 因此可以有效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新旧题型难易度调查问卷结论
1.听力部分:单词、短语听写填空和复合式听写难易度总体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 学生中有70人认为单词、短语听写填空比复合式听写难不多, 占总人数的35%;58人认为容易不多, 占29%;46人认为难很多, 占23%; 只有5人认为难特别多, 占2.5%。总体来说, 学生普遍认为单词、短语听写填空和复合式听写难度相当, 略微难一点。
(1) 不同民族学生比较结果
(2) 不同籍贯学生比较结果
(3) 不同性别学生比较结果
2.阅读部分:段落信息匹配和快速阅读难易度总体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 学生中有71人认为阅读段落信息匹配比快速阅读容易不多, 占总人数的35.5%;50人认为难很多, 占25%;44人认为难不多, 占22%; 只有1人认为容易特别多, 占0.5%。因此, 总体来说, 学生普遍认为段落信息匹配和快速阅读难度基本相当。
(1) 不同民族学生比较结果
(2) 不同籍贯学生比较结果
(3) 不同性别学生比较结果
3.翻译部分:段落汉译英和单句翻译难易度总体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 学生中有109人认为段落汉译英比单句翻译难很多, 占总人数的54.5%;46人认为难不多, 占23%;20人认为难特别多, 占10%。此三项总人数为175人, 占87.5%。因此, 非常明显,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段落汉译英比单句翻译难很多。
(1) 不同民族学生比较结果
(2) 不同籍贯学生比较结果
(3) 不同性别学生比较结果
四、结语
本次新题型的调整, 整体难度较大, 对学生听、读、译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尤其是翻译能力, 考查要求较以前有很大提高。新调整的三个题型中, 听力部分单词短语听写填空和原有的复合式听写难度相当; 阅读部分的信息匹配题, 作为一个新题型, 其在四六级考试中首次出现, 也是四六级考试题型向国际性考试 (如雅思) 接轨的一个尝试, 事实上, 此题型本身难度并不大, 只是作为全新的题型, 学生仍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段落汉译英题型, 作为考研、PETS、专业四八级考试的常考题型, 在四六级考试中正式作为必考题型, 显然是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大挑战, 这个题型的增加, 毫无疑问是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严峻形势下, 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突出实用性的更高要求的集中体现。同时, 从不同民族、不同籍贯、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比数据来看, 几个新旧题型难易度程度略有差异, 总体来说, 汉族学生仍然较少数民族学生占优势, 东部和中部省份学生普遍较西部学生占优势, 男生和女生新旧题型难易度对比差别不太明显。以上结果清晰体现了民族院校学生在语言基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化理念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由此, 民族院校学生在新题型适应和对应语言技能方面还需加大力气, 亟待提高。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四六级题型调整说明[S].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 2013.
[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教育部办公厅, 2007.
[3]金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思路与未来展望[J].中国大学教育, 2005 (5) :49-53.
[4]杨惠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十五年回顾[J].外国语, 2003 (3) :21-29.
新旧考试大纲 篇4
民法
基本要求
全面把握民法的体系,理解民法的各项制度在民法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联系,尤其是民法总则对民法的各项具体制度的指导作用以及物权制度与债权制度之间的联系;准确掌握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对各类民事行为的性质及其所形成的关系进行准确的分析;综合运用民法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例进行分析并得出有依据的结论
第一章 民法概述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
民法的概念 民法的含义(形式上的民法与实质上的民法 广义的民法与狭义的民法 民法典与民法通则)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法调整的对象 人身关系及其特征 财产关系及其特征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民法的渊源
民法渊源的含义 制定法(民法通则经及民事单行法 国务院制定发布的民事法规 地方性法规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解释规范性文件 国际条约中的民法规范)习惯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节 民法的适用范围
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 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民法的生效和失效 民事法律规范的溯及力问题)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五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的含义平等原则 自愿原则 公平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 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六节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民事权利(民事权利的概念 财产权与人身权 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绝对权与相对权 主权利与从权利 原权利与救济权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既得权与期待权) 民事权利的救济(民事权利的公力救济 民事权利的自力救济) 民事义务(民事义务的概念 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 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 基本义务与附随义务) 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合同责任、侵权责任与其他责任 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 无限责任与有限责任 单独责任与共同责任 按份责任与连带责任 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 民事法律事实(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 事件 行为)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一节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自然人与公民(自然人的概念 公民的概念)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类型(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 对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与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认定)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自然人的住所
住所与居所 住所的设定与变更 户籍与身份证 住所的法律效果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节 监护
监护的概念 监护人的设立(法定监护 指定监护 委托监护) 监护人的职责 监护的终止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五节 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宣告失踪(宣告失踪的概念 宣告失踪的法律要件 宣告失踪的效力 失踪宣告的撤销) 宣告死亡(宣告死亡的概念 宣告死亡的法律要件 宣告死亡的效力 死亡宣告的撤销)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六节 个体工商户与农村承包经营户
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的概念 个体工商户的特征) 农村承包经营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概念 农村承包经营户的特征) 个体工商户与农村承包经营户的财产责任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七节 个人合伙
个人合伙的概念 个人合伙的财产关系(合伙的出资 合伙财产)个人合伙的内部关系(合伙事务的执行 入伙 退伙) 个人合伙的债务承担 个人合伙的终止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章 法人
第一节 法人概述
法人的概念和特征 法人应具备的条件 法人的分类(民法通则的分类 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 公益法人与营利法人 本国法人与外国法人)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法人的能力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和特征 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法人机关
法人机关的概念 法人机关的类型(意思机关 执行机关 代表机关 监督机关) 法人与法人分支机构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节 法人的成立、变更和终止
法人的设立(法人设立的概念 法人设立的方式 法人设立的要件) 法人的变更(法人变更的概念 法人的合并与成立) 法人的终止(法人终止的概念 法人终止的原因 法人的清算)法人的登记(登记的概念 登记的类型)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五节 法人联营
联营的概念 联营的形式 联营规避行为的效力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章 物与有价证券
第一节 物
物的概念和特征 物的分类(动产与不动产 流通物与限制流通物 特定物与种类物 可分物与不可分物 消耗物与不可消耗物有主物与无主物 主物与从物 原物与孳息 ) 货币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有价证券
有价证券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有价证券的类型 常见的有价证券(票据 债券 股票 提单 仓单)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五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 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民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单方行为、双方行为与共同行为 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 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诺成性行为与实践性行为 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 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的概念 意思表示的类型(明示和默示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与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对特定人的表示与对不特定人的表示 对话的表示和非对话的表示) 意思表示瑕疵(欺诈 胁迫 乘人之危 重大误解)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法律行为成立的共通要件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特别要件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效力)民事法律行煌生效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节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的特征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的类型 民呈法律行为所附条件的成就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对当呈人的约来呼)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期限的法律要件期限与条件的我别始期和张期期限的效力)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五节无效民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无效民事行为的类型(行为人不具有行为能力实施的民事行为意思表示不自由的行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装行为违反法笃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无效民事行驶的效果民事行为的部分无效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六节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概念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类型(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科人之危欺诈、胁迫)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效果(撤销权变更权除期间)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七节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概念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类型(无权处分行为欠缺代理权的代理行为俩权人同意之前的债务承担限制行为能力人待迫认的行为)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效果(迫认催告权撤销权)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六章代理
第一节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代理的概念和特征代理的法律要件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代理的类型
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委托代理与法定代理一般代理与特别代理本代理与复代理(复代理的要件复代理的效力)单独代理与共同代理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代理权
代理权的概念代理权的发生(法定代理权的取得委托代理权的取得)代理权的授滥用代理权之禁止(滥用代理权的概念头滥用代理权的类型)代理权的终止(代理权终止的共同原因委托代终止的特别原因法定代理终止的特别魇因)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节无权代理
无权代理的概念狭义的无权代理(狭义无权代理的类型狭义无权代理的效果)表见代理(表见代理的概念表见代理的法律要件表见代理的效果)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七章诉讼时效与期限
第一节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的概念(时效与诉讼时效诉讼时效的特征诉讼时效与除期间)诉讼时效的法律要件的法律效果诉认出时效期间(普通诉讼时效期间特殊诉讼时效期间)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期限
期限含义期限的效力期限的性质及类型期间的计算方法期间的始期与终期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八章物权概述
第一节物权的概念的效力
物权的概念和特征物权的效力(物权的优先效力物上请求权)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物老板娘的类型
物权法定主义民法上物权的种类(年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民法学上物权的分类(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主物权与从物权年有权与限制物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有期限物权与无期限物权民法上的物权与特别法上的特权本权与占有)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物权的变动
物权变动的概念物权变动的原则(公示原则公信原则)物权的变动原因(物权的取得物权的消灭特权行为)物权的公示(交付及其法律效果登记及其法律效果)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节物权的保护
物权保护的概念 物权的保护方法(确认产权 返还原物恢复原状 排除妨碍 损害赔偿)【2006新增】
第九章所有权
第一节所有权概述
所有权的概念头的特征所有权的内容(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所有权的种类(国家所有权劳动群从集体组织年有权和法人年有权扑克然人财产所有权)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不动产所有权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的概念国家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所有权
(房屋所有权的概念头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相邻关系的概念头征理相邻关系的原则几种主要的相邻关系)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动产所有权
善意取得先占抬得遗失物发现理葳物添附(附合混合加工)时效取得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十章共有
第一节共有的概念头的特征
共有的概念共有的特征共有的种类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按份共有
按份共有的概念按份共有的内部关系(共有物的占有、使用权用、收益共有物的处分共有物的管理及费用负担共有人之间的物上请老谋深算权)按份共有的外部关系(共有人对于第三人的权利共有人对于第三人的义务)共有物的分割(实物分割变价分割作份补偿)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共同共有
共同共有的概念和特征共同共有的内外部关系共同共有的类型(夫妻共有财产家许共有财产共同断承的财产合伙财产)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十一章用益物权
第一节用益物权的概念的特征
用益物权的概念用益物权的特征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头和特征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土地承包人的权利和义务(承包人的权利承包人的义务)发包人的权利和义务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取得和消灭【2006新增】
第三节国有土地使用权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概念和特征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产生和期限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内容
【2006新增】
第四节宅基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 宅基地使用权的内容【2006新增】
第三节地上权【此节删】
地上权的概念头地上权的产生和期限地上权的内容
第五节 【原:第四节】地役权
地役权的概念和特征【2006新增】地役权的取得【删】 地役权的内容 地役权的消灭
第五节典权
典权的概念头和特征典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典权人的权利典权人的义务)出典人的权利和义务(出典人的权利出典人的义务)典权的消灭(回赎找贴作绝别卖)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六节 居住权
居住权的概念和特征 居住权的取得 居住权的内容 居住权的消灭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十二章 担保物权
第一节 担保物权概述
担保物权的概念 担保物权的特征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抵押权
抵押权的概念和特征 抵押权的设立(抵押合同的内容 抵押登记 抵押权的标的
抵押权的范围) 抵押权当事人的权利(抵押人的权利 抵押权人的权利) 抵押权的实现(抵押权实现的要件 抵押权实现的方法 抵押权的实现与诉讼实效) 抵押权的消灭 特殊抵押权(共同抵押 最高额抵押 财团抵押)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质权
质权的概念和特征 动产质权(动产质权的设立 动产质权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权利质权(权利质权的设立 权利质权的标的 权利质权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节 留置权
留置权的概念和特征 留置权的取得(留置权取得的积极要件 留置权取得的消极条件)留置权的效力 (留置权人的权利 留置权人的义务)留置权的消灭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五节 担保物权的竞合
担保物权的竞合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抵押权与质权的竞合 抵押权与留置权的竞合 留置权与质权的竞合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十三章 占有
第一节 占有概述
占有的概念和性质 占有的种类(自主占有与他主占有 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 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 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 无过失占有与有过失占有 无瑕疵占有与有瑕疵占有)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占有的效力和保护
占有的推定(事实的推定 权利的推定 )占有人与返还请求权人的关系 占有的保护 (占有人的自力救济权 占有保护请求权)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占有的取得和消灭
占有的取得(直接占有的取得 间接占有的取得)占有的消灭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十四章 债的概述
第一节 债的概念和要素
债的概念和特征 债的要素 (债的主体 债的内容 债的客体)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债的发生原因
合同 单方允诺 侵权行为 无因管理 不当得利 其他原因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债的分类
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 特定之债与种类之债 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 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 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 主债与从债 财物之债与劳务之债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十五章 债的履行
第一节 债的履行规则
履行主体 履行标的 履行期限 履行地点 履行方式 履行费用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 节 债的不履行和不适当履行
履行不能 拒绝履行 迟延履行 瑕疵履行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十六章 债的保全和担保
第一节 债的保全
债的保全的概念 债权人代位权( 债权人代位权的概念 债权人代位权的成立要件 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 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债权人撤销权(债权人撤销权的概念 债权人撤销权的成立要件 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 债权人撤销权行使的效力)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债的担保
债的担保的概念和种类 保证 (保证的概念和种类 保证的设立 保证的效力 无效保证及其法律后果 保证责任免除)定金(定金的概念和种类 定金的成立 定金的效力)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十七章 债的移转和消灭
第一节 债的移转
债的移转的概念 债权让与(债权让与的概念 债权让与的要件 债权让与的效力) 债务承担 (债务承担的概念和种类 债务承担的要件 债务承担的效力)债的概括承受(债的概括承受的概念 合同承受 企业合并)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债的消灭
债的消灭的概念 清偿(清偿的概念 代为清偿 清偿费用 ) 抵销(抵销的概念 法定抵销的要件 抵销的方法 抵销的.效力 )提存(提存的概念 提存的事由 提存的标的 提存的方法 提存的效力) 免除(免除的概念 免除的方法 免除的效力)混同(混同的概念 混同的成立 混同的效力)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十八章 合同概述
第一节 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合同的概念 合同的特征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合同的分类
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 主合同与从合同 束己合同涉他合同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十九章 合同的订立
第一节 合同订立的程序
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要约的概念 要约的要件 要约邀请 要约的效力 要约的撤回与撤消 要约的失效 承诺的概念和要件 承诺的效力 承诺的撤回和迟延)合同的特殊订立方式(悬赏广告 招标投标 拍卖)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格式条款合同(格式条款的概念 格式条款的订立规则 格式条款的无效)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合同的内容和解释
合同的内容(必要条款 一般条款 )合同的解释 (合同解释的方法 格式条款的解释规则)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十章 双务合同履行抗辩权
第一节 同时履行抗辩权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概念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成立条件 当事人一方违约与同时履行抗辩权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不安抗辩权
不安抗辩权的概念 不安抗辩权成立的条件 不安抗辩权的行使 不安抗辩权的效力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先履行抗辩权
先履行抗辩权的概念 先履行抗辩权的成立条件 先履行抗辩权的效力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十一章 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第一节 合同的变更
合同变更的概念 合同变更的条件 合同变更效力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合同的解除
合同解除的概念 合同解除的条件 合同解除的程序 合同解除的效力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十二章 合同的责任
第一节 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违约责任的规则原则与构成要件 违约行为的形态 违约的免责事由(不可抗力 免责条款)违约责任的形式(继续履行 采取补救措施 赔偿损失 违约金 定金责任)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缔约过失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缔约过失责任的适用 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十三章 转移财产权利的合同
第一节 买卖合同
买卖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买卖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出卖人的主要义务 买受人的主要义务 )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和风险责任负担及孳息归属(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 风险责任负担及孳息归属)特种买卖合同(分期付款买卖 样品买卖 试用买卖 拍卖)房屋买卖合同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供用电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供电人的主要义务 用电人的主要义务)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赠与合同]
赠与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赠与合同的效力(赠与人的义务 受赠人权利义务)赠与合同的终止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节 借款合同
借款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借款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贷款人的权利义务 借款人的权利义务)自然人间的借款合同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五节 租赁合同
租赁合同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租赁合同的内容和形式 租赁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出租人的义务 承租人的义务 承租人的转租权 买卖不破租赁)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六节 融资租赁合同
融资租赁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融资租赁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出卖人的义务 出租人的义务、承租人义务)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十四章 完成工作成果的合同
第一节 承揽合同
承揽合同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承揽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承揽人的义务 定作人的义务)承揽合同的终止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建设工程合同
建设工程合同 的概念和特征 建设工程合同的订立和主要条款(勘察、设计合同的订立 施工、安装工程承包合同的订立 分承包的禁止 建设工程合同的主要条款)建设工程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发包人的主要义务 承包人的主要义务)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十五章 提供劳务的合同
第一节 运输合同
运输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客运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客运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旅客的义务 承运人的义务)货运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托运人的主要义务 承运人的主要义务 收货人的主要义务) 多式联运合同的特殊效力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保管合同
保管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保管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保管人的主要义务 寄存人的主要义务)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仓储合同
仓储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仓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仓储保管人的主要义务 存货人的主要义务)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节 委托合同
委托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委托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受托人的主要义务 委托人的主要义务) 委托合同的终止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五节 行纪合同
行纪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行纪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行纪人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委托人的主要权利和义务)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六节 居间合同
居间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居间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居间人的主要义务委托人的主要义务)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十六章 技术合同
第一节 技术合同概述
技术合同的概念和特征,技术合同的订立和主要内容(技术合同的订立技术合同的主要内容 )技术合同的价款、报酬和使用费的支付技术合同成果的权利归属和风险负担(成果归属 开发风险的负担)技术合同无效的特殊规定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技术开发合同
技术开发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委托开发合同当事人权利和义务 合作开发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技术转让合同
技术转让合同的概念和特征技术转让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节 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
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的概念和特征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
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十七章 不当得利、无因管理
第一节 不当得利
不当得利的概念不当得利成立要件 (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一方受有损失 取得利益与所受损失间有因果关系没有法律上的根据)不当得利的基本类型(给付型不当得利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不当得利之债的内容 (善意受益人的返还义务 恶意受让人的返还义务)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无因管理
无因管理的概念 无因管理的成立要件(管理他人事务为他人利益的意思无法律上的原因) 无因管理之债的内容(管理人的义务管理人的权利 损害赔偿责任)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十八章知识产权概述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概念和范围
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征知识产权的范围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法的概念知识产权法的渊源(知识产权国内立法渊源 我国参加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的民法保护(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知识产权民事责任 知识产权权利冲突 知识产权诉讼时效知识产权诉讼特殊程序问题)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 独立保护原则自动保护原则优先权原则)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十九章 著作权
第一节 著作权的客体
作品的概念 作品的种类 著作权法不予保护的对象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著作权的主体
一般意义上的著作权主体(作者 继受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演绎作品的著作权人(演绎作品的概念演绎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及行使) 合作作品的著作权人(合作作品的概念 合作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及行使) 汇编作品的著作权人(汇编作品的概念汇编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及行使) 影视作品的著作权人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人(职务作品的概念 职务作品的种类及著作权归属)委托作品的著作权人 原件所有权转移的作品著作权归属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著作权归属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著作权的内容
著作人身权(发表权 署名权 修改权 保护作品完整权) 著作财产权(使用权许可使用权 转让权 获得报酬权)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节 著作权的限制
合理使用(合理使用的概念 合理使用的情形)法定许可使用 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五节 邻接权
邻接权的概念 出版者的权利 (出版者的权利内容 出版者的主要义务 ) 表演者的权利( 表演者权的主体和客体 表演者的权利内容 表演者的主要义务)录制者的权利(录制者权的主体和客体录制者的权利和义务)播放者的权利(播放者权的主体和客体播放者的权利和义务)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六节 著作权侵权行为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概念承担民事责任的著作权侵权行为 承担综合法律责任的著作权侵权行为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七节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客体和主体 (机软件著作权的客体 软件著作权人及其权利归属)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内容(软件著作人身权 软件著作权财产权 软件著作权的期限和限制(软件著作权的期限 软件著作权的限制)软件登记 侵犯软件著作权行为及法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承担综合法律责任的侵权行为 软件复制品有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十章 专利权
第一节 专利主体
发明人或设计人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单位 受让人 外国人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专利权的客体
发明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 专利法不予保护的对象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条件(新颖性 创造性 实用性) 外观设计专利的
授权条件(新颖性 实用性 富有美感 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节 授予专利权的程序
专利的申请(专利申请的原则 专利申请文件 专利申请日) 专利申请的审批(发
明专利的审批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审批) 专利的复审和无效宣告(专利复审 专利的无效宣告)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五节 专利权的内容和限制
专利权人的权利(独占实施权 实施许可权 转让权 标示权) 专利权人的义务 专利权的期限 专利权的限制(强制许可 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六节 专利侵权行为
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专利侵权行为(专利侵权行为的概念 专利侵权行为的表现
形式)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十一章 商 标 权
第一节 商标概述
商标的概念 商标的种类(平面商标和立体商标 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 集体商
标和证明商标)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商标权的取得
取得商标权的途径 商标注册的原则(申请在先原则 自愿注册原则) 商标注册
的条件 (申请人的条件 商标构成的条件) 商标注册程序(申请的代理 注册
申请 审查和核准)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商标权的内容
专用权 许可权 转让权 续展权 标示权 禁止权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节 商标权的消灭
注册商标的注销 注册商标的撤销(注册无效的撤销 违法使用商标的撤销)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五节 商标侵权行为
商标侵权行为的概念 商标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 商标的合理使用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六节 驰名商标的保护
驰名商标的概念 驰名商标的认定 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措施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十二章 婚姻、家庭
第一节 结婚
结婚的概念和特征 结婚的条件(结婚的法定条件 结婚的禁止条件) 结婚登记机关和程序【原2005:结婚登记】 事实婚姻与非法同居关系(事实婚姻 非法同居关系 事实婚姻关系和非法同居关系的处理) 无效婚姻(无效婚姻的概念和范围 确认婚姻无效的程序 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可撤销婚姻(可撤销婚姻的概念 请求撤销的程序 行使撤销权的法定期间)
第二节 离婚
协议离婚(协议离婚的概念和条件 协议离婚的主管机关和程序 离婚登记的撤销) 诉讼离婚(诉讼离婚中的两项特殊保护 判决离婚的法律原则) 离婚的法律后果(离婚时的财产处理 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探望权(探望权的概念与主体 探望权的行使 探望权的中止 探望权的恢复行使)离婚诉讼无过错方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及其行使条件(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 过错的内容 承担责任的内容)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夫妻关系
夫妻人身关系 夫妻财产关系(法定夫妻财产制 约定夫妻财产制)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节 父母子女关系
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婚生父母子女关系 非婚生的父母子女关系) 继父母子女关系 养父母子女关系(收养关系的成立 收养的法律效力 收养关系的解除)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十三章 继 承 概 述
第一节 继承权
继承的概念 继承权的概念和特征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保护自然人私有财产继承权原则 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 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 养
老育幼原则 互谅互让、协商处理遗产的原则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继承权的取得、放弃、丧失和保护
继承权的取得 继承权的放弃 继承权的丧失 继承权的保护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十四章 法 定 继 承
第一节 法定继承概述
法定继承的概念和特征 法定继承的适用范围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法定继承的顺序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代位继承
代位继承的概念 代位继承的条件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节 法定继承中的遗产分配
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 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酌情分配遗产问题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十五章 遗嘱继承、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
第一节 遗嘱继承概述
遗赠继承的概念 遗嘱继承的适用条件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遗嘱
遗嘱的概念和特征 遗嘱的形式(公证遗嘱 自书遗嘱 代书遗嘱 录音遗嘱 口头遗嘱) 遗嘱的效力(遗嘱的有效 遗嘱的无效) 遗嘱的变更和撤销(遗嘱变更、撤销的明示方式 遗嘱变更和撤销的推定方式) 遗嘱的执行(遗嘱执行人的种类 遗嘱执行人的职责 对附有义务的遗嘱的执行)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遗赠
遗赠的概念和特征 遗增与遗嘱继承的区别不同情况 遗赠的有效条件 遗
赠的执行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节 遗赠抚养协议
遗赠抚养协议的概念和特征 遗赠抚养协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受抚养人的权利
和义务 抚养人的权利义务) 遗赠抚养协议的解除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十六章 遗产的处理
第一节 继承的开始
继承开始的时间 继承开始的地点 继承的通知和遗产的保管(继承的通知 遗
产的保管)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遗产
遗产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遗产的法律地位 遗产的范围 认定遗产应注意的问题(被继承人的遗产与共有财产的区别 被继承人的遗产与保险金、抚恤金的区别)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遗产的分割和债务清偿
遗产分割 被继承人的债务清偿(被继承人债务的确定 清偿被继承人债务的原则)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节 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
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的概念 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的确定 无
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的处理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十七章 人 身 权
第一节 人身权的概述
人身权的概念和特征(人身权的概念 人身权的特征)人身权的分类(人格权 身份权)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人格权
人格权的概念 一般人格权(一般人格权的概念 一般人格权的特征) 具体人格权
(生命权 身体权 健康权 姓名权与名称权 名誉权 肖像权 隐私权 荣誉权)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身份权
身份权的概念 亲权(亲权的概念 亲权的内容) 配偶权(配偶权的概念 配偶权
的内容) 亲属权(亲属权的概念 亲属权的内容 侵害亲属权的法律后果)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十八章 侵 权 行 为
第一节 侵权行为概述
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侵权行为的概念 侵权行为的特征) 侵权行为的分类(一般侵权行为与特殊侵权行为 单独侵权行为与共同侵权行为 积极的侵权行为与消极的侵
权行为)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二节 侵权行为归责原则
侵权归责原则的概念 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三节 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
行为的违法性 损害事实的存在 因果关系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四节 共同侵权行为
共同加害行为(共同加害行为的概念 共同加害行为的特征) 共同危险行为(共
同危险行为的概念 共同危险行为的特征)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五节 特殊侵权行为
职务侵权行为 雇佣活动或雇佣关系中的侵权行为 帮工活动中的侵权行为 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地面施工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建筑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的侵权行为 经营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中的侵权行为
备注:[本节考点没有变动]
第六节 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的概念、方式与适用(侵权责任的概念 侵权责任的方式 侵权责任的适用) 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正当理由 外来原因) 侵权责任与其他民事责任的竞合(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 侵权责任与不当得利责任的竞合) 人身损害赔偿
叩问新旧中国之门 篇5
《The Urban Design of Concession》
作者:Peter Cookson Smith
出版:MCCM Creations
1976年毛泽东去世的那个清晨,Peter Cookson Smith在香港落机,一住三十年。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的他并不只意在香港,七十年代末他开始频繁进入中国内陆,巨大变动中的国度,新与旧的接合,都引起他的强烈兴趣。本书是Peter亚洲城市三部曲之二,由据晚清不平等条约而开放的十二个通商口岸入手,讨论城市空间文化变迁,广州、上海、天津、哈尔滨……
“有些地方看来就像维多利亚英国、巴洛克法国、文艺复兴意大利或拜占庭俄国。它们是古老中国的新‘门户’,改变了中国对现代化的态度,也刺激了政治的变化,改变了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而所有这些都在城市发展设计中有所体现。”
与他人不同,Peter很少使用照片,而大量使用自己的手绘,画建筑更画人对建筑的使用和对空间的日常使用路线:“手绘比摄影更具表达力,它需时较长,可观察更多,画下身处彼处的感觉。很多旧城市由于中西混合的建筑而风景独特,人们又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很有个性,画下这一点是挑战。摄影有实时感但也更表面,我希望最后的结果能更多触及城市的灵魂、历史和性格,而其中人是中心。谈论中国经济力量未来影响的人已很多,但我认为它更厉害的资源在于人和社会。”
Peter自称实践者而非学者,他体悟城市的方式是漫步,“穿坏了几双鞋”,一手观察和与人交谈令他的思考与众不同:“有人认为口岸城市在十九世纪中期只具边缘意义,因当时中国为非工业的农业国家,只有不足5%的人口居住在口岸城市。但我认为这些与其他区域大体上隔离却在规划中势必影响其所在城市架构的西方租界,提供了一种另类的都市主义,外在于守旧迂腐的传统和当时的国家控制,它们反映了中国由旧而新过程中动荡却无可避免的转变。它们也可能反映了中西之间挥之不去的相互敏感,反映了仇外情绪总是存在于全球化时代的不同价值观之间。”反观同为条约口岸的香港,Peter惋惜“香港已失去那么多旧建筑和独特的混血特性,而中国大陆虽因种种理由怨恨西化的城市设计,却惊人地保留了大量遗迹。”
新旧三包规定的比较 篇6
一、依据法律的变化
由于有关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发布实施, 对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保障、推广使用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对农机产品生产、经营和维修做了有关规定, 新的三包法依照的法律发生了变化。新版三包规定主要依据的法律为“产品质量法”和“农机化促进法”, 而旧版三包规定主要依据的法律是“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法”。
二、拓展了适用范围
旧版三包规定, 以附件的形式规定了适用范围, 而新三包规定以定义的形式确定了适用的范围, 范围宽泛了。另外, 第四十四条规定:“农机产品因用于非农业生产活动而出现的质量问题符合法律规定的有关修理、更换或退货条件的, 可以参照本规定执行。”扩展了适用范围, 在机具合理的使用范围内保护了使用者。
三、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明确监管责任
新版三包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工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业机械工业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划。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按照本规定的要求, 根据生产者的三包凭证样本、产品使用说明书以及农机用户投诉等,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对生产者、销售者和修理者的三包承诺、农机用户集中反映的农机产品质量问题和服务质量问题向社会进行公布, 督促生产者、销售者、修理者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这是旧版没有的, 是对农业机械产品加强监管的重要措施, 有利于消费者掌握产品质量信息, 甄别产品质量和服务, 选择好产品,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企业改进农业机械产品质量, 重视和增强服务意识。
另外, 新版也对监管做了明确的界定, 第三十九条规定:“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认真履行三包有关质量问题监管职责。生产者未按照本规定第二十四条履行明示义务的, 或通过明示内容有意规避责任的, 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依法予以处理。销售者未按照本规定履行三包义务的, 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理。维修者未按照本规定履行三包义务的, 由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理。”明确各部门的相关职责, 强化了对农机产品三包过程的监管,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四、生产者的责任更大
同样是实行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 但承担责任的主体顺序发生了变化。旧版是按照销售者、修理者、生产者的顺序, 而新版是按照生产者、销售者、修理者的顺序。生产者是主导, 产品生产、销售和服务这都是由生产企业决定的。生产者承担更大的责任, 这更显合理。这对生产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和维修, 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同时, 这就要求我们鉴定工作要做细, 要对企业及时宣贯新的国家标准, 特别是强制性标准, 要严格把握质量关, 对标准要吃透, 对测试严要求, 为企业把好测试质量关。
五、三包有效期的变化
旧版三包规定“三包有效期自开具发货票之日起计算”, 新的三包规定“农机产品的三包有效期自开具购机发票之日起计算, 三包有效期包括整机三包有效期, 主要部件质量保证期, 易损件和其它零部件的质量保证期”。提出了主要部件、易损件和其它零部件的质量保证期的概念, 这是区别于旧版三包规定的, 这就要求企业要有良好的质量保证体系, 特别是采购的产品, 应建立健全完善的检验规程, 保证质量。
六、换退货规定
新三包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三包有效期内, 农机产品因出现同一严重质量问题, 累计修理2次后仍出现同一质量问题无法正常使用的;或农机产品购机的第一个作业季开始30日内, 除因易损件外, 农机产品因同一一般质量问题累计修理2次后, 又出现同一质量问题的, 农机用户可以凭三包凭证、维护和修理记录、购机发票, 选择更换相关的主要部件或系统, 由销售者负责免费更换。”第三十条规定:“三包有效期内或农机产品购机的第一个作业季开始30日内, 农机产品因本规定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更换主要部件或系统后, 又出现相同质量问题, 农机用户可以选择换货, 由销售者负责免费更换;换货后仍然出现相同质量问题的, 农机用户可以选择退货, 由销售者负责免费退货。”这是与旧版不同的内容, 对于买方在非农忙季节购买的农机产品, 相当于延长了换退货日期。同时, 这也对企业生产有利, 缓解了农机产品的季节性销售特点。
七、明确告知适用范围
新版三包规定第三十二条:“因生产者、销售者未明确告知农机产品的适用范围而导致农机产品不能正常作业的, 农机用户在农机产品购机的第一个作业季开始30日内可以凭三包凭证和购机发票选择退货, 由销售者负责按照购机发票金额全价退款。”这有利于促进生产者和销售者加强对用户的培训, 特别是初次购买的机手, 使用户熟练掌握产品的操作和使用, 才能保证机器的使用性能。
这里做一提示:产品使用说明书作为企业的一项明示担保, 生产企业对机具的适用范围和操作使用应有详细的描述和规定。同时, 使用者应该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避免超范围使用和违规操作,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新旧资源储量的对比 篇7
1 新标准分类结果
新的分类将固体矿产资源分为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两部分, 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 16个类型, 新标准分类结果汇总, 如图1所示。
2 旧标准储量分类分级
2.1 旧标准储量分类
第一类:能利用储量 (表内) 。此类储量按矿床内、外部技术经济条件又分为两个亚类:a亚类是符合当前的采、选、冶、加工技术条件, 符合当前的工业指标要求, 符合当前的矿山建设的内、外部经济条件, 国家现行法规允许开发利用的储量;b亚类是符合当前的采、选、冶、加工技术条件, 符合当前的工业指标要求, 符合当前的矿山建设的内、外部经济条件, 但交通、供水、能源等矿山建设的外部经济条件差, 改善经济条件后即能利用, 国家现行法规允许开发利用的储量。
第二类:尚难利用储量 (表外) 。是由于有用组分含量低, 矿体厚度薄、埋藏深, 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开采条件特别复杂, 或对矿石的选、冶、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 或位于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交通干线之下和有争议的国境线附近, 受国家法规限制, 当前难以利用的储量。
2.2 旧标准固体矿产储量分级
1993年我国制定《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 (GB13908—92) 规定, 在勘探阶段或矿山开发过程中, 用工程取样揭露了工业矿体的厚度和位置, 测定了矿石质量, 并且符合工业指标要求的矿体, 根据地质条件计算储量, 按地质勘探研究程度依次分为A、B、C、D、E五级。
3 新旧资源储量分类分级对比
新标准是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种全新的标准, 笔者认为, 新、旧标准的资源储量类 (级) 别是不能一一对比的。但新标准在修订过程中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 所以, 新、旧分类标准的内容仍有一定的联系, 可以大致、相当地对比。新标准资源量只有分类, 没有分级, 但可以把“探明的”、 “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看作分级。这样, 新分类就把矿产资源分为“4类3级16个类型”。
在类别上: (1) 经济的——相当于旧标准表内矿的a亚类; (2) 边际经济的——相当于旧标准表内矿的b亚类; (3) 次边际经济的——相当于旧标准表外矿; (4) 内蕴经济的——相当于其他储量;
在级别上: (1) 探明的——相当于B级; (2) 控制的——相当于C级; (3) 推断的——相当于D级和部分E级;
4 总结
A+B、C、D级分别套成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至于旧规范各级储量与新规范中各个类型的对比, 则要给原各级储量赋予经济意义后才能对比。上述为单一及主要矿产储量, 而共、伴生矿产储量, 除尚难利用 (表外) 的储量其经济轴为2S外, 其他 (经济轴) 与主矿产对应资源储量分类编码一致。
为了把旧标准的储量转换成新标准的资源/储量, 国土资源部于1999年制定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套改技术要求》方案, 对新旧标准资源储量套改作了明确规定。根据该方案的有关规定, 对于现在开采矿区的新、旧标准资源/储量对比归纳, 见表1。
摘要:新、旧标准资源/储量分类有较大的区别, 经过新、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的归纳与对比, 认为新标准资源/储量与旧标准储量是不能简单地一一对比, 只可以做大致地、相当地对比, 这样对比, 是矿产资源储量核查、矿产资源评估、矿产供给研究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
关键词:新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归纳,对比
参考文献
[1]候徳义, 刘鹏鄂, 李守义, 等.矿产勘查学 (M)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7:145-158.
[2]GB/T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S].
温故知新 新旧交融 篇8
一、自主整理是温故而知新的主要途径
“温故而知新”要通过什么途径?是教师的全盘授予?还是学生的自主整理?我认为,任何学习行为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都是无效和低效的。因而温故不是简单、反复地温习,而是应该以学生的自主整理为基础,结合教师适度的引领和指导。如本课的活动二:
师:除了前面说的“乘法分配律”,我们还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呢?谁来说说。(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师适时点击屏幕出现相应的运算定律。)
屏幕出现表格及整理要求:请写出各运算定律相应的字母公式,并举一个应用该运算定律的例子。
学生动手整理在表格上。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整理的?这些运算定律,你觉得哪一个运算定律需要特别注意的?
生:乘法分配律要注意中间是加法运算,后面要记得乘c。
师:后面要记得乘c,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结合你写的例子说说。
生:比如(15+25)×2=15×2+25×2,表示有40个2等于15个2加上25个2。
师:很好!学会了运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谁再来说说?(生略)
师:我们再来看看她的,每一行都要看。好,你们觉得呢?同意就点点头来表示。这些运算定律,你觉得哪个比较难?你还有什么要和同学分享的吗?
本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整理的时间,学生在自主整理中唤醒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但如果仅停留于学生的自我整理,这种“温故”可能只是零散的、浅层的、模糊的。因此在学生的自主整理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在学生自主整理前提出整理的范围和要求,自主整理后引导学生运用列表、比较等数学方法深化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
二、数学本质是温故而知新的主要核心
“温故而知新”中的“新”除了指通过温故将遗忘、缺漏的知识再次地重现、唤醒外,另一方面是增进内在的领悟。这种内在领悟体现在数学上就是对数学本质的深化认识。如本课活动二,教师在学生自主整理过程中结合具体例子,以乘法的意义解释乘法分配律,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及其合理性。交流反馈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各个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请看片断:
师:如果把运算定律归类,你会把哪几个放在一起?
生: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一类;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一类。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交换律是位置变了,结合律是加了个括号。
师:谁也来说说?(生略)
师:我明白他的意思,交换律是位置变化,结果不变;结合律是运算顺序变化,结果不变。
生:哦?!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一类;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一类。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两个都是加法运算,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两个都是乘法运算。
师:乘法分配律呢,怎么自己一个呢?
生:它含有加法运算和乘法运算。
小结: 看来把它们放在一起观察、对比,还有新的发现,原来这些运算定律中还有些我们所不知道的联系或区别呢。
复习课堂不能只是“波澜不惊”,还应该有学生的惊讶声,这种惊讶声来自于学生对数学知识间联系的发现和对数学本质的领悟,正如本课学生经过自主整理及归类等数学活动,从本质和联系上深化了对运算定律的理解。
三、纵横联结是温故而知新的主要追求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到,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组织者,数学教师应具有组织整合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因而“温故而知新”中的“知新”还应该理解为新发现,即对大脑中原有认知的再认识,对原有学习材料的再联结,对材料、对资源、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创造性理解。如本课活动三,教师组织了一个“发现之旅”:
师:运算定律是不是只有在简便运算中才运用到呢?你认为呢?是或不是,我们需要具体事例来说明,现在请前后桌交流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也用到了运算定律的?(生略)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我们来看看。
(1)口算题:
24+5=
(2)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46×37=
(3)解决问题:
停车场原来有8辆小轿车,又停了5辆小轿车,现在一共有多少辆车?
(4)图形计算:
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周长多少厘米?
题目一一呈现,学生围绕“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逐题思考,交流。最后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原来运算定律的作用还真大,不仅可以使计算简便,还可以用来口算、乘法竖式计算、验算、拓宽解题思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再去研究研究。(师板书“…”)
复习不仅仅是温故,还应该是认识上的“增值”,为此“发现之旅”环节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这些素材都是学生以往学习过的,学生围绕“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个问题,对这些“熟视无睹”的原有材料进行再思考,从而发现了其中的“潜流”即运算定律。学生在知识在再次联结中拓展了对运算定律价值的认识,体验其普遍性存在性。
课末教师以“温故而知新”为话题,围绕温了什么“故”,知了什么“新”进行课末反思总结,鲜明地凸显复习课的主要功能,体现了数学文化的无痕融合,意味深长。
农村新旧交往空间对比分析 篇9
1.1 主要空间变化分析
1)室内交往空间:传统室内就寝不分,待客不分,缺少私密性;现代室内出现了客厅,待客相对分离,具有私密性。庭院始终是共享空间。2)室外交往空间:村委大院是传统公共活动场所,设施简单,以村民会议为主;村民广场是现代公共活动场所,环境优雅,以休闲健身为主。3)过渡空间:胡同是传统街道空间,小尺度、门对门增加了村民交流的机会;街坊是现代街道空间,尺度开阔,行列布局,但交流机会减少。村口作为内外的过渡空间,标识性不变,但设施更加醒目,以交通为主,交往活动减少。住宅入口处的开敞地是由街道的公共空间向半私密空间过渡的空间,交往功能减弱。庭院作为由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过渡的空间,私密性增强,承担的交往活动减少,以交通过渡为主。
1.2 主要交往场所变化
如表1所示,台西头村交往场所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只要少量传统空间得以保留,增加了大量现代交往空间。空间场所也更类似于城市,并且与人们的工作和休闲结合在一起。传统空间的休闲活动以及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交往场所的性质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2 变迁原因分析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影响。新农村建设及城市化导致村庄结构变化,进而引起农村交往空间的变化。
1)村庄布局结构变化引起交往空间的变化。随着新农村建设及社会化的推进,村庄的布局结构由“门对门”的布置格局逐渐转变为“排排坐”的布置格局,进而导致了农村交往空间的变迁。“门对门”的布置格局将交往空间定位在对门邻居大门与大门之间的区域;“排排坐”的布置格局,大门面向的前排邻居的后墙,交往空间发生变化,人们往往聚集在宽敞的街头、健身广场周围。
2)村庄经济产业结构变化导致农民职业变化,从而引起公共活动场所的变化。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台西头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由主要从事捕鱼和农业生产转向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和旅游业。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人们活动的主要公共空间发生变化,由最初的海边、田间地头逐渐丰富起来。目前,村民大都聚集在水产品养殖场,水产品晾晒场等地方,村民在劳动的同时完成交流活动。
3)村民日常活动变化的影响。日常活动变化使交往空间变迁,新空间的出现同时也引导村民的日常活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村民自身生活习惯的改变,村民的公共活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居民的公共活动逐渐丰富多样,但是仍有部分以往居民习惯和经常进行的一些活动项目现在仍然受农村居民喜爱。尽管如此,像打牌下棋这些活动项目的活动场所却发生了改变,被逐渐改进和完善,由以往的街头转变成新农村的棋牌室等等。随着活动项目的逐渐丰富,交往空间也不断地丰富,例如:健身场所,居民广场,网吧,图书阅览室等。
4)经济发展与居民文明意识变化的影响。私密性意识增强,使交往空间更具私密性。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经济的发展,农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导致农村住宅室内空间的变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在参加新交往空间活动过程中,村民更侧重于工作和休闲的交流,而不仅是以往的拉家常。
3 新旧交往空间的优缺点对比分析
新旧交往空间的对比分析见表2。
4 结语
4.1 影响因素与场所变迁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村庄的结构面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日常活动及文明意识等发生了相应改变。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居民的日常交往活动与交往场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1)部分传统交往空间渐趋消失,新的交往空间出现,室内公共场所更加丰富。2)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集体劳动、拉家常的邻里关系转变为以工作、休闲为主的同事关系,邻里关系依旧存在,但日渐淡簿。3)居家室内空间交往的程度降低,交往空间以广场、街道、公园及其他室内娱乐等公共场所为主。但村民比较怀念传统的交往空间,原因在于其适应性程度高。
4.2 传统空间与新空间
传统村庄功能混合,不刻意划分交往空间,处处皆可交往。空间场所繁多,遍布较广,尺度适宜,私密性不强,村庄趣味浓厚,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环境设施状况有待改善。
现代村庄功能分区明确,交往空间划分清晰,场所集中,尺度开阔,环境设施先进,整洁优雅,开放与私密并存,追逐城市形式,但缺乏村庄特色,使用率不高,空间浪费较大。
4.3 新农村交往空间塑造要点
新农村交往空间塑造的要点在于:如何在跟随时代创造新空间的同时不失去农村的趣味,使其更适应农村的交往特征,提高使用率,主要措施有:
1)增加特色交往空间。利用农村产业、自然环境等特色创造特色空间,如农家乐、泛海游、绿色观光园等,使人们在工作的同时增加日常交往,体会农村趣味。2)丰富特色活动。根据农村日常活动特征,定期组织集体民俗活动,提高空间使用率。3)控制公共空间尺度。划分各种小尺度空间,以适应小群体活动与交流。
摘要: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新旧交往空间的变化及其原因,通过比较分析,指出新农村交往空间塑造的要点在于:如何在跟随时代创造新空间的同时不失去农村的趣味,使其更适应农村的交往特征,提高使用率,并提出增加特色交往空间、丰富特色活动、控制公共空间尺度等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交往空间,建议
参考文献
[1][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0.
[2]陶锋,包伊玲.传统交往空间构建浅论[J].宁波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0-22.
[3]陈航,张艳,罗新.住区交往空间的设计探讨[J].科技信息,2010(10):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