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精选11篇)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1
近一段时间,财务部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新的修订,并规定了推行时间, 新会计制度的推行会大大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但是推行过程不是能够一次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本文先从新旧会计制度的区别说起。
一、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的区别
(一)事业单位旧的会计制度在使用时主要有以下几项局限性
首先事业单位在使用旧的会计制度时满足不了国库集中支付下的会计核算。 由于建立了公共财政体制,事业单位目前已推行了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公卡消费已逐渐代替了现金公务消费模式,这是新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最大特点,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已代替了原有的库存现金,但是在新政实施后, 旧的会计制度并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善来适应新型国库集中支付方式。
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无法真实的反映单位资产的实际价值,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只含有账面原值,没有包含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固定资产的使用必然会造成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因此就会使得账面原值与实际价值不相符合。 而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事业单位无权进行处置,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才能进行处置,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一些固定资产已经没有了,但是由于审批程序未走完,在账面上就会依然显示固定资产的原值,反映不了资产的实际价值,同样无法对无形资产进行真实的核算,旧的会计制度也不包含提减值准备,很容易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
旧的会计制度第三个局限性表现在会计报表体系不完整。 在旧的会计制度中规定, 会计报表仅仅包含了资产负债表以及收入支出明细表等,在附注部分没有做出太多的规定,旧的会计制度在资产负债中规定了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大部分,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一年只有一次收入和支出的核算,无法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而且从结构上来看,与我国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
(二)财务部新制定的会计制度变化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一点表现在资产方面,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做了更多的更加明确的规定, 明确地提出了固定资产必须进行计提折旧,而无形资产则是明确要求进行摊销,还规定了摊销以及计提折旧等都要进行非流动资产基金的冲减处理, 这些从会计核算着手的新的规定更加能够真实地反映预算与财务状况, 更加的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使得账目资产更加符合实物资产。
新的会计制度第二个变化的地方表现在数据上的变化, 在事业单位建设项目中,基础建设占有重要地位,在旧的会计制度实行中,基建数据全部是进行单独处理和单独结算,反应不了收支的真实情况,保证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在新的会计制度中则规定会计大帐引入基建数据,实现统一处理,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核算的真实性,降低风险。
新的会计制度第三个变化的地方是投入的变化。 在新规定的会计制度中进一步明确规定了财政投入与非财政投入的会计处理, 对于财政投入需要进行收支双线处理,支出则是进行单独运算,收入方面要进行专门的处理,这些措施更加的具有科学化和合理化,能够保证财政资金得到最大的发挥,规定非财政投入进行专门的设置与处理,划分了财政补助与非财政补助的界限,提高了专项款的管理力度,大大的提高资金使用率。
二、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
不可否认新的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有着巨大的影响, 应该认识到新的会计制度实行需要一个过程, 必须保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在进行新旧会计制度链接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首先一点便是在思想方面,事业单位领导必须加强宣传与培训。 在上文提到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很多的不同, 因此一定要做好单位人员的思想工作,首先要通过各种渠道对新的会计制度进行宣传,对于提出问题的,也要注意引导和疑难解答,保证事业单位人员能够明白新会计制度的优点, 支持新会计制度的执行。 第二在执行新的会计制度时,还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对于新的会计制度来说,很多会计人员肯定会有一些不适应,因此一定要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培训,以便新旧会计制度能够进行很好的链接。
第二是领导人员应当要加强管理, 升级财务会计管理软件及信息管理设备等。到目前为止。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模式已变的日益成熟, 在管理工作中财务会计管理软件及信息管理设备被广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为更好的适应新的会计制度的执行,就要对现使用的一些软件设备等进行升级,才能更好地满足新的会计制度的需要,保证新旧会计制度链接时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三在新旧会计制度链接时要做好资产清算工作, 在前文提到新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方面做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因此就需要事业单位对单位的资产等进行全面的核算,同时还要加强资产的调查、分类以及核查情况,尤其要重视资产租赁项目等的清算工作,在以往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资产核算工作都有些弊端,因此在资产核算时一定要加大力度。 具体而言加强有形固定资产的分类工作,细化分类,同样无形资产也要进行性质用途等的分类。 其次在加强基建项目的核算工作时,设置基建工程的明细项目,提高新的会计制度执行的完整性。 在财政补助以及非财政补助的会计核算工作中,领导部门也要进行一些调整,分开核算收入和支出,各类拨款的核算工作纳入财政收入科目中,在财政支出方面设置核算科目,增强事业单位对收支的控制力度。 对于非财政补助而言,也要核算非财政补贴的拨款结余,并设置专门的科目来进行核算。 如固定资产的核算,对于不符合新制度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当转入到新账的“存货”中,已被领用出库的做好登记管理工作,并在新账中贷记存货科目。
第四方面是在新旧制度链接时落实好相关的规章制度。 为了确保新的会计制度得到很好地落实, 国家财务部也制定了新旧制度链接的处理规范, 为链接问题做出了指导, 因此事业单位要以此作为行动准则,调整科目余额编制科目余额表,确保新会计制度能够很好的链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讲述了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的特点与区别, 又讲述了新旧会计制度链接需要注意的地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财务管理的难度在不断的增加,会计制度也会被不断的进行修订,在连接过程中依旧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更多地管理人员去解决。
摘要:事业单位会计业务活动的重要依据是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财务部也对会计制度不断的进行了修订和改善,新制定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行,本文主要讨论在实行期间的一些心理体会,具体讲述了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的区别,并讲解了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链接需要注意的地方,希望能为管理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链接,新旧区别
参考文献
[1]吴红川.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比较探讨[N].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12(6):52-53.
[2]叶苏华.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较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6):28-29.
[3]杜娟.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差异分析及衔接处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4:25.
[4].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J].财会月刊,2013,05:126-128.
[5]吴红川.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比较探讨[N].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06:52-53.
[6]丘晓文.浅谈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比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6:35-36.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2
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为了确保新旧制度顺利衔接、平稳过渡,促进新制度的有效贯彻实施,财政部制定了《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
[2013]2号),明确事业单位执行新制度的有关衔接问题。
文件要求自2013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应当按规定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并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报财务报表。相关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原账编制2012年12月31日的科目余额表。
(二)按照新制度设立2013年1月1日的新账。
(三)将2012年12月31日原账科目余额按照本规定进行调整(包括新旧结转调整和基建并账调整),按调整后的科目余额编制科目余额表,作为新账各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上述“原账中各会计科目”指原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以及参照财政部印发的相关补充规定增设的会计科目。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3
摘 要 本文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原会计制度进行分析比较,从广东科学中心的新会计科目的设置入手,发现新的会计制度发生了许多变化,深入领会这些变化,对于更好的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范和约束会计核算行为,真实地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会计科目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以下简称“新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制度与1997年7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以下简称“旧制度”)相比,在会计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2013年1月,广东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科学中心”)开始按照新制度重新设置会计科目。比较新旧制度,从会计科目的数量方面看,新旧制度都没有差别,都是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47个会计科目。但是,从会计科目的名称的分类变化中可以看出,新制度更注重会计信息质量,注重国有事业单位的资产价值管理,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现实义务,准确反映事业单位收支的来龙去脉和政府投入, 体现了政府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一、资产类科目更重视资产价值管理
1.创新的提出了要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折旧
旧制度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没有考虑重置的资金积累,不计提折旧,没有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计提折旧,并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科学中心在旧制度下,从2007年起,固定资产价值累计1996万,许多已达到报废年限的资产仍然含在固定资产价值中。按照新制度,计提了折旧871万,使账面金额更加如实的反映了资产的真实价值。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2.突出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新制度针对事业单位实务中普遍存在的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计量口径不统一、相关资产不入账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该种情况下资产的计量原則,要求在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将所取得的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情况。作为科学中心的财务人员,感受到这些规定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促进取得的资产及时入账,通过资产的账实核对手段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二、负债类科目能清晰反映出应承担的现时义务
新制度增加了真实反映单位对应付职工义务的会计科目“应付职工薪酬”,增加了分别反映事业单位债务中的长期和短期负债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在旧制度中没有区分长短期借款,而是均列入“借入款项”科目),增加了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在筹资过程中的融资租赁形成的负债“长期应付款”。在科学中心的实务处理中,感受到新制度能从总体上更全面的反映事业单位应履行的各种现实义务,可以让利益相关者清楚的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以便做出各种信贷和投资决策。
三、净资产类科目强调了政府财政性资金使用的严肃性
净资产类会计科目增加了“财政拨款结转结余”、“非财政拨款结转”、“非财政拨款结余”等,删除了旧制度的“结余分配”科目。净资产科目的这一变化,细化了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的核算。将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与非财政拨款结转结余区分,并规定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能参加结余分配,结转下年或者退回财政。如此区别对待并作分别处理的规定,可以提高政府财政拨款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的监督财政资金的结余情况,也清晰的反映了政府对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提供的基本支出资金和项目支出资金的使用和结余。
四、收入支出类科目体现事业发展的一般性资金的来源支出状况
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删除了“拨入专款”科目。拨入专款的采购业务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或者财政授权支付等国库集中支付的支付方式来完成采购资金的专项使用用途。如此一来,一方面是通过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可以加强对采购资金的监督,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采购过程中的腐败问题。
五、明确规定了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
旧制度下,科学中心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新制度的这些改进一方面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与会计惯例更为协调,增强了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兼顾了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更为有用,更好地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2012.12.19.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较探讨 篇4
(一) 会计科目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的会计核算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 在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中已基本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传统的现金公务消费模式已被公务卡消费所取代, 用额度代替现金, 用指标进行预算管理是新财政管理体制的最大特点。原有的库存现金在实务中已经被零余账户用款额度代替。在新财政管理体制实施后, 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都没相应的会计科目满足事业单位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的会计核算。
(二) 未能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的实际价值
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非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一律以账面原值列报反映, 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也不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但在实际工作中, 只要使用固定资产, 就会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的产生, 这些都会引起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账面原值的偏离。由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基本归国有资产的范围, 在处置前必须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 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 这就导致了很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虽然已经毁损, 但由于审批程序的复杂, 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置, 在账面上仍旧列示固定资产的原值。这样不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也无法准确及时的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的实际价值。同样对于无形资产的核算, 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不进行摊销不计提减值准备, 直接按原值在账面反映, 很多情况下造成账实不符。
(三) 旧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报表体系不完整
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会计报表只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事业支出明细表, 而没有对会计报表附注部分有太多的规定。另外资产负债表属于静态报表, 按旧的会计制度规定, 资产负债表主要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要素组成, 按照“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公式, 以左右两边平衡的格式反映事业单位年度及各月的财务状况, 这样的结构主要是根据事业单位一年只结转一次收入和支出。虽然, 这种特殊结构的资产负债表是由账簿结转的原因而形成的, 但是五个要素的资产负债表不能真正反应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而且在结构上与我国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不一致。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一) 新增会计科目可以满足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的会计核算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有关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结算等公共财政改革会计核算内容新增了会计核算科目。其中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 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本科目主要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收到和支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进行核算。在事业单位收到“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时,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财政补助收入。在购买商品、劳务时, 借:材料 (事业支出等)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如果属于购置固定资产的款项, 还要记, 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在年终收到代理银行提供的对账单注销额度时,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在下年初恢复额度时, 依据代理银行提供的额度恢复到账通知书,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财政应返还额度。另外, 还要特别注意在本年度财政授权支付预算指标数大于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下达数时, 根据两者的差额,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贷:财政补助收入。当在下年度收到财政部门批复的上年未下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时,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财政应返还额度。
(二) 新增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 但不包括文物文化资产。折旧与摊销的计提能够反映资产因使用消耗而发生的减值状况, 从而可以使事业单位真实体现资产的账面价值。同时还规定了对折旧和摊销“虚提”的新的处理方法, 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不计入支出, 而直接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这一创新性的处理方法考虑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要, 既不影响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口径, 也可以及时反映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所发生的资产价值的减值情况, 有利于事业单位实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 并为事业单位的内部成本核算提供准确的会计数据。一直以来, 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核算都是按购入时的历史成本入账, 没有考虑日常的折旧和减值因素, 造成固定资产在财务报表上列示的账面价值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新会计制度的实施, 对固定资产实行了计提折旧, 这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这一核算方式的改变, 不仅符合资产负债表观, 而且与当前事业单位实施的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公共财政体制等各项财政改革工作相统一。
(三) 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会计要素发生变化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情况下, 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各个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和计量原则, 并对于一些会计科目进行了重新的定义。首先, 关于资产要素。新制度重新定义存货成本, 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等, 更加准确计量存货成本。对于盘盈的存货,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使其按市价或类似存货的成本确定存货价值。对于应收账款、应搜票据等应收款项, 新制度规定对于逾期三年没有证据可收回的款型应予以销毁。对于资产类, 新会计制度提出了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 更加准确和真实的反应资产的实际价值。其次, 关于负债要素。新会计制度对负债进行了重分类, 根据流动性分为流动性负债、非流动性负债;按时间长短将借入的款项分为长期借款、短期借款, 长期借款主要核算事业单位负债在一年以上的包括融资租赁或者其他固定资产等, 短期负债主要核算事业单位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一年以内的负债。最后, 关于收入支出要素。对于收入要素, 新会计制度只取消了专项拨款, 将利息收入并入其他收入的范畴。而对于支出要素的变化相对较大, 新会计制度将支出分为财政性支出和非财政性支出, 分别进行明细核算, 同时还增加了包括利息支出、银行手续费支出、税费支出、捐赠支出、资产处置损益等在内的其他支出项目内容。
(四) 新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报表体系更为完善
新会计制度在完善财务报表体系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新制度重新界定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内容, 主要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理顺了财务报表和会计报表的层次, 有效加强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及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此外, 新增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加强了对财政拨款收支结余情况的披露, 满足了我国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其次, 对各张报表的项目、结构和排列方式进行改进。新制度将原来的“资产+收入=负债+净资产+支出”改变为“资产=负债+净资产”, 更加符合会计基本原理, 而且方便核算。同时, 将资产按照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列示, 负债按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列示, 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另外, 新会计制度将收入支出表的格式由横式改为纵式, 将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及结余采用分块分步的方式列示出来。最后, 新制度重视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旧会计制度对会计报表附注, 仅在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内容时有所提及, 但实际工作中几乎不受重视, 新会计制度对报表附注有了明确规定, 要求事业单位就能够影响会计报表理解的重大投资、借款、重要资产处置情况等重大事项做出说明, 有效规范了会计报表体系的完整性, 同时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三、结语
随着事业单位不断地改革发展, 财务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新会计制度在旧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与完善, 对资产与负债有了重新的分类, 有效加强了资产负债的价值管理, 有利于事业单位合理应对财务风险。同时新制度增加了对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折旧与摊销, 更有利于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另外, 新会计制度对会计报表的附注部分有了明确规定, 较好地完善了会计报表体系, 有效地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因此, 从以上对我国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新会计制度对我国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准则比较 篇5
1月1日,我国事业单位就要开始实行《新规则》了,这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将要进去一个新的纪元。随着社会资源大量被占用和消耗,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矛盾日益变得激烈,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新规则》的及时推出起到了强心针和润滑剂的作用,政府明确的表明其非营利性的特性以及主动要求全社会监督的态度,将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对于全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丹.浅谈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完善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09期
[2]孙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11期
[3]王园.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进建议[J].今日科苑;期
[4]胡锦.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的探讨[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1期
公立医院新旧会计制度之比较 篇6
摘 要 2011年7月1日,在对1998年《医院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后,卫生部与财政部于2010年12月31日联合出台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并首先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施行,并且将于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新《医院会计制度》规范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别进行独立核算的医院的会计核算规定,制度内容包括了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各种专科医院以及门诊和疗养院等。本文将对旧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新会计制度的创新进行分析。
关键词 医院新会计制度 医院旧会计制度 比较
医院会计是医院经济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记录、核算,反映和监督医院经济活动,达到促进医院业务工作开展、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合理分配医院结余的目的。而随着医疗卫生体制和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医疗机构的运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活动也更加复杂,迫切需要进一步健全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会计和审计监督制度,完善财务会计管理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准确核算反映财务信息,满足各方面管理监督的需要。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在2009年8月与2010年7月财政部发布的《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由财政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发的。它是在将近2年的时间里,对《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进行深入的讨论并结合各个方面的意见进行综合而最终形成的。2011年7月1日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施行,2012年1月1日起将在全国施行。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深度解构了现有的医院会计制度,全面考虑了当前的医院会计工作的具体问题与情况,在多个角度的理念融合下最终完成。继承了旧会计制度的优点,并进行合理的创新,对于现代医院的会计制度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
一、医院旧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核算方面的问题
医院购置固定资产的过程即是流动资产转化为非流动性资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会引起实物资产的增减。但在现有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对相关科目的核算只涉及到医院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内部转移的经济运行模式,对人为地在医院净资产内部进行的再次转移无法涉及,从而导致医院固定资产净值不明,因此资产负债表中所体现出的净资产不能充分反映所有者权益,医院当期乃至全年的收支结余失实。另外,按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一定比率提取修购基金,会导致净资产的虚增,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或盘亏时,才按原值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平时不记提折旧和减值准备,导致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损耗或减值无法反映,资产负债表中也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原值,还会导致医院虚增资产。当购置固定资产金额较大,所提出的修购基金不够时,医院会计制度没有对应的处理办法,使得“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科目余额为巨额赤字,严重虚减了医院的净资产。
2.缺乏公益性会计科目
新医院会计制度在体现公益性方面有明显的缺失。首先反映在没有公益性类的科目设计,不能提供任何医院公益性的会计信息,从而无法体现医院任何的公益性性质。而在现实生活中,医院尤其是非盈利性医院,不论是公有制还是多种所有制性质的,都具有承担救助“三无病人”,社会公共事故抢救,国家自然灾害抢救的责任和义务。然而,目前医院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还未形成有效责、权、利相对称的补偿机制。
3.净资产核算方面的问题
医院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和待分配结余,但无法反映医院建立时投入的资本金和运营期间产生的留存收益,且因为长期未计提折旧导致的虚增资产,这样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因固定资产核算方法造成的净资产忽增忽减,不利于考核单位负责人的业績,也不利于固定资产实有价值的动态反映,容易导致单位家底不清。同时,“专用基金-福利基金”科目支出在净资产中核算会虚增医院的净资产。
二、医院新会计制度的革新
1.提高了权责发生制的深入程度
本次会计制度改革,“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 在制度中明确了实施方法,明确了医院中收入、费用、负债、资产与净资产等会计要素。现有的会计制度中,医院会计核算中仅仅在制度层面上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具体的实施方法均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所规定的原则和规定为标准进行会计工作。而事实上,医院与通常意义的事业单位有很大的区别,医院在自主经营中对成本核算有更高的要求,要以成本核算作为基础完成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权责发生制的采用有一定要求,但具体的会计制度却是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为框架的。因此,权责发生制在医院中的具体实施较为困难,没有合理使用待摊费用等,也无法准确区分权益性支出和资本化支出。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会计信息不能满足成本核算精细化的要求。所以,在成本核算中权责发生制的明确实施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由于修购基金的取消,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明确了资产负债的结构与发生。旧的会计制度中,修购基金的计提是以医院的收入或者结余作为基础的,与固定资产的价值没有直接的关系(修够基金的提取是按固定资产原始价值的一定比率为基础的,在提取修够基金是不减少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这种计提方式抛离了固定资产的本身价值,导致计提与固定资产价值具有极大的差异性,甚至超过固定资产本身的价值,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中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而且之前,对固定资产没有折旧的计提,医院账面中只有固定资产的初始价值,医院资产的负债表与资产负债率的准确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2.科学界定收支分类,体现医院公益性原则
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医疗收入类取消了药品收入,加入了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那么这一变革充分体现了医院要降低药品盈利的模式。弱化了药品加成对医院的补偿作用,更为合理的体现了医院的公益性原则。医院的责任是救死扶伤,尤其对于非盈利性的公立医院来说,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大。药品价格一直是医药改革的重点问题,弱化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就是在减轻患者的看病成本,是对医院公益性质一种非常好的体现。除了在弱化药品收入外,本人认为还应该单独设立公益性科目,如“公益性支出”会计科目。以便医院在承担救助“三无病人”,社会公共事故抢救,国家自然灾害抢救能够更加积极有效的发挥自身的职责。
3.收支与会计科目的变革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不仅对会计核算进行了规范,也对实务工作进行了变革。新医院会计制度中收支的反映更全面,设定的会计科目实用性也更强。医院是作为医、教、研三位一体的整体而存在的,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收支管理中不包括科教资金,科教资金划入往来款或专用基金管理中,影响了医院收入数据的完整性,医院收支的真实情况无法明确。新医院会计制度对“大收大支”概念进行了确定,将医、教、研分类处理,在收支管理中纳入了科教项目。
在整体经济发展的环境中,与医院外部经济环境相适应,对会计科目进行了变更、调整和新增。新医院会计制度将药品与医疗的会计核算作为整体的会计科目,与医院实际的需要更加符合。药品管理是医疗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品和医疗的分开核算具有不合理性,并且管理费用的人为分摊方式对医院收支结余的准确度也有很大影响,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规定更加合理一些,与国际惯例相符合。新制度下报表体系更加完整,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制度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三、结语
新医院会计制度是对旧制度的一种改革和创新,是在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来的更加符合当下医院运行模式的一种尝试。新医院会计制度是否能有效的适应社会的需要,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考验。
参考文献:
[1]财务部.关于印发《新旧医院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通知.财会[2011]5号.
[2]苟红岩,韩云,温薇.公立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实施问题的研究.中国证券期货.2011(5).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7
一、新增经济业务的处理
此处所谓新增经济业务, 是指原制度中没有规范, 而在新制度中做了规范的经济业务。
1. 折旧业务。
新制度中规定固定资产需“虚提”折旧, 即计提折旧时, 不确认支出, 而是直接冲减净资产, 会计分录是: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累计折旧。同时规定了折旧的计提规范, 包括: (1) 时间规范:当月增加当月不提, 下月开提, 当月减少, 当月照提, 下月不提。 (2) 对象规范: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外, 都计提折旧。 (3) 残值规范:事业单位计提折旧不考虑残值。 (4) 折旧方法: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
2. 坏账业务。
新制度规定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 如果逾期三年或以上, 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 按规定报经批准后予以核销。审批前:借: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贷: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审批后:借:其他支出;贷:待处理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重新收回时:借:银行存款/库存现金;贷:其他收入。
3. 无形资产核销业务。
所谓无形资产核销是指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事业单位带来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的, 应当按规定报经批准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核销。审批前:借: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 累计摊销;贷:无形资产。审批后:借: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贷: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
二、相同业务处理的对比分析
此外所谓相同业务是指新制度做出了明确规范, 而在原制度中也有相关规定的经济业务。
1. 非基建在建工程业务。
新会计制度中设置了“在建工程”科目。例如, 某事业单位改造中央空调, 处理拆除下来的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设施, 加装环保除尘装置, 以财政补助事业经费支付工程款55 000元。
原制度会计处理:支付工程款:借:事业支出55 000;贷:银行存款55 000。调整固定资产价值:借:固定资产55 000;贷:固定基金55 000。
新制度会计处理: (假定该中央空调原价60万元, 已提折旧7万元) 将固定资产转入在建工程:借:在建工程53万元;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同时,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53万元, 累计折旧7万元;贷:固定资产60万元。结算工程款:借:事业支出55 000;贷:银行存款55 000, 同时, 借:在建工程55 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55 000。工程完工交付使用:借:固定资产585 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585 000, 同时,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585 000;贷:在建工程585 000。
2. 固定资产报废业务。
某事业单位的一台仪器因使用期满不能继续使用, 予以报废, 以现金支出清理费用1 300元, 残值变价收入4 800元存入银行, 该仪器账面原值88 000元。
原制度处理:注销固定资产原值:借:固定基金88 000;贷:固定资产88 000。支付清理费用: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1 300;贷:现金1 300。取得残值收入:借:银行存款4 800;贷:专用基金——修购基金4 800。
新制度处理:注销固定资产原值, 即审批前 (假定已提折旧81 000) :借: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7 000, 累计折旧81 000;贷:固定资产88 000。审批后: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7 000;贷: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7 000。支付清理费用:借: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净收入1 300;贷:库存现金1 300。取得残值收入:借:银行存款4 800;贷: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净收入4 800。结转处置净收入:借: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3 500;贷:应缴国库款3 500 (4 800-1 300) 。
3. 无形资产摊销业务。
新旧制度都要求事业单位应当自无形资产取得当日起, 采用年限平均法, 按月摊销。
原制度处理规定: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取得无形资产时, 一次性列支:借:事业支出;贷:无形资产。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 在受益期摊销时:借:经营支出;贷:无形资产。
新制度处理规定:除按名义金额入账的无形资产外, 均要按月摊销。增设“累计摊销”科目, 摊销时,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贷:累计摊销。
4.“其他支出”科目涉及的相关业务。
新会计制度在支出要素中, 增设了“其他支出”科目。
(1) 借款利息支出业务。原制度:发生借款时:借:银行存款, 贷:借入款项。支付利息时:借: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贷:银行存款。偿还借款本金时:借:借入款项;贷:银行存款。
新制度:发生借款时:借:银行存款;贷:短期借款/长期借款。支付利息时, 借:其他支出;贷:银行存款。偿还借款本金时:借:短期借款/长期借款;贷:银行存款。如果是购建固定资产的专门长期借款利息, 应分情况处理:若属于工程建期间的利息应资本化计入工程成本, 借:其他支出,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在建工程;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若属于工程完工后的利息, 借:其他支出;贷:银行存款。
(2) 捐赠支出业务。原制度没有具体规范该业务。
新制度会计处理: (1) 捐赠现金时, 借:其他支出;贷:库存现金; (2) 捐赠存货, 审批前, 借:待处置资产损溢;贷:存货, 审批后, 借:其他支出;贷:待处置资产损溢。
(3) 现金盘亏业务。原制度会计处理:发现盘亏时, 借:其他应收款;贷:现金。属于原因不明的, 借:事业支出;贷:其他应收款。新制度会计处理:发现盘亏且属于无法查明原因的, 借:其他支出;贷:库存现金。
(4) 存货盘亏。原制度会计处理:发现盘亏时, 借: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贷:材料/产成品。
新制度会计处理:发生盘亏审批前, 借:待处置资产损溢;贷:存货, 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审批后, 借:其他支出;贷:待处置资产损溢。
(5) 接受捐赠 (调入) 非流动资产发生税费支出。原制度会计处理:借: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贷:银行存款/现金。
新制度会计处理:借:其他支出;贷:银行存款/库存现金。
5.“其他收入”科目涉及的相关业务。
浅析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化 篇8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脚步,一方面保留了原有会计制度的优点,另一方面进行了会计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呈现出很多亮点。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反应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和真实状况,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具效率。
一、会计核算范围扩大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和各类事业单位中能够广泛应用,而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适用于我国的国有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运行之后,与国有事业单位相关的基本建设投资按照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本制度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并账处理。这种变革意味着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具有更广泛的涵盖范围,包括了基本建设投资的核算,因为原有的会计制度使得基本建设投资游离于“大帐”之外,新制度更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所占有资产,应承担的负债等,真正反映了事业单位完整的财务状况。
二、会计科目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更注重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根据我国财政改革的方向与重点进行了会计科目的调整,配合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及政府收支分类等改革的相关规定。
资产类增设了“零余额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在建工程”、“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更加重视资产的价值管理。“零余额用款额度”、“财政应返额度”两个科目,规范和统一了事业单位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核算,对贯彻执行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具有实际意义。固定资产科目下新增加了“文物和陈列品”,扩大了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保护了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原制度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按原值反映在报表中,不能反应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新制度增加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这一变化反映了资产的真实状况,为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提供信息支持。增设的“在建工程”科目,将基建投资并入该科目核算,将基本建设项目的收入、债权、债务并入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账目,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负债类科目的主要变化是增设了“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其核算内容不仅包括了旧制度中的应付工资、津贴和补贴,还包括按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净资产类取消“固定资产基金”和“结余分配”,增设了“非流动资产基金”、“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等科目,净资产的变化细化了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的核算,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分配,不得转入事业基金,体现了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严肃性,更好的监督预算执行情况。
收支类取消了“拨出专款”、“专款支出”、“销售税金”等科目。增设了“其他支出”科目,用以核算事业单位的借款利息、税费支出、捐赠支出等。新制度中“财政补助收入”科目核算范围有了变化,并在这个会计科目之下设置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明细;在这两个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又进一步将“基本支出”划分为“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经费”。相似的,“事业支出”科目按照“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等层级进行明细核算,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又进一步将基本支出划分为“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进行核算。项目支出按照具体项目分别核算。通过收支科目变化看,事业单位收支更清晰明了,体现了财政拨款专款专用,提高预算的执行力。
三、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善
新的事业单位要求其财务报表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会计报表和附注。会计报表包括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取消了原来的收入和支出项目的核算,而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关系进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也就是:资产=负债+净资产。报表使用者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直接了解到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和净资产状况,简单易懂。收入支出表则是根据收入和支出多步走的原则来设置的,清晰明了的反映了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支出和结转结余以及年末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情况。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主要针对财政拨款项目进行核算,主要提供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新的收入支出表可以使报表使用者清楚的了解事业单位的收支变动情况和净资产的使用情况。新的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制度将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善起来,使得报表使用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使用财务报表,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而言之,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于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是政府会计改革进入新时期的标志。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推行意味着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逐步实现科学化,这会给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和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顾爱春,房敏鹰.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核算差异分析[J].财会月刊,2013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的对比分析 篇9
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 财政部于2012年12月发布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并于2013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既继承了原制度的合理部分, 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创新。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关于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 提出了对于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等;这些改革和创新之处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与管理效率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二、事业单位实施新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一) 这是满足公共财政发展的需要
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对于财政管理的透明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要求财政管理工作能够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促进政府预算的公开化、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实现上述要求目标, 事业单位必须具有一套科学的、完善的、真实的会计信息作为依据, 然而, 事业单位当前执行的会计制度不能够真实有效的将事业单位的资产及各种资源状况进行反映和处理, 难以满足公共财政发展的要求。因此, 必须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 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使得其能够可靠反应事业单位资金运行的状况。
(二) 这是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对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 我国的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 现有的成本核算无法将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进行准确的反映。在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中, 重要的会计信息内容得不到充分反应, 比如单位的成本费用、现金流、支付、经营性收入等。会计信息质量的低下使得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缺乏可靠真实的依据, 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 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财务工作, 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效率。
(三) 有利于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 会计信息使用对象的范围也在逐步的增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事业单位的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 因此, 除了政府和事业单位管理者之外, 事业单位的其他会计信息需求者也必须包括在内。因此, 传统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无法满足广大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必须推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 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比旧制度的改革之处
(一) 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得到了重新界定
根据新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的目的得以重新界定, 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更加规范, 会计信息质量也得到了保障。我国会计界对于决策有用观认可度比较高, 强调会计的决策功能。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会计的决策功能得不到重视, 会计只是以技术性方面的事项为重点, 忽略了会计的决策功能, 这与会计的目标是不一致的。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制定会计目标时, 结合了事业单位的实际状况, 不仅重视会计技术性的记账查账等事项, 更强调了对会计的社会性事项的关注, 从而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以及财务状况。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使得会计的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有利于帮助事业单位的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管理以及监督决策。同时,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未来的现金流量数量、时间以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进行了预测, 这一会计制度的设计能够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作用。
(二) 尝试性地引入了权责发生制
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 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下的事业单位会计基础难以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真实的反映出来, 因此, 收付实现制不适合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 需要加以摒弃。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 并通过预算等财务控制方法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效率, 使得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行效果以及财务状况得到了很好的反应。例如, 事业单位在采购业务方面采用权责发生制, 很好的解决了跨年支付问题, 保证了采购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在债权债务方面实施权责发生制, 对于债权和债务的形成期间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在国库集中支付中实施权责发生制, 使得事业单位预算滞后支付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从而保证了实际支出得以准确反映。
(三) 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以及无形资产摊销制度
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提出折旧和摊销的要求。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借鉴了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 要求事业单位按照财务准则来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折旧和摊销。新制度对于“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创新, 即计提的折旧和摊销不再计入事业单位的支出科目, 而是直接冲减事业单位的非流动性资产基金。这一新的处理规定使得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都得到了兼顾, 既没有对事业单位支出原有的预算口径进行产生较大的冲击, 也有利于对于事业单位的资产价值消耗情况进行准确的反应。这一规定促使事业单位逐渐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理念和原则进行了落实, 并为单位进行成本核算等提供了详细的会计信息依据。
(四) 系统地完善了财务报告体系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财务报告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完善。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以及会计信息需求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财务报表格式和内容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系统的财务报告体系, 才能够真实完整的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设置的财务报告体系应该包括主财务报告和辅助财务报告, 改进了资产负债表, 完善了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使得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指标以及对外投资收益指标得到了改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单位的现金流量和资产实际数量等事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从而保证了事业单位在运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完善的解决。例如, 新制度在财务报表中要求事业单位的收支状况要按照政府收支的分类科目进行核算, 在财务报表中专门设置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从而提供了更为科学精细的会计信息, 为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 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 针对接受捐赠、政府补助等计量口径不统一以及资产不入账的情况制定了新的规定要求。事业单位接受捐赠以及政府补助等资产的计量原则得到了明确, 即使在资产或者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无法准确取得的情况下, 要求将取得资产按照名义资产入账, 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于资产状况进行披露。例如, 对于盘盈的固定资产, 如果相关的资产价格无法可靠取得, 则按照名义金额入账, 借:固定资产, 贷:非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对于接受捐赠或者政府补助的固定资产, 应按照固定资产的名义金额入账, 借:固定资产, 贷:非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项目。这些新的规定使得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有利于资产及时准确的入账, 从而加强了国有资产管理效率, 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四、结语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深化财政制度改革, 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的会计制度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以及会计的方法与企业会计制度更加趋于一致, 大大地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有利于事业单位更好的进行财务管理以及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新会计制度的研究和学习, 从而对于新会计制度的改革之处进行准确的掌握, 为做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雪芬.新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4) .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10
一、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
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在会计原则方面存在的一个基础问题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事业单位并非全是公益性以财政拨款为主, 还有一些是经营性的, 如医院。以往不加区分的一律采用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导致会计信息的反映与实际业务的运行有较大出入, 致使其不能如实反映业务的真实状况, 信息失真;其次, 没能真正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状况, 事业单位使用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 能够客观地反映当前的收入和现金流入流出的状况, 但是由于其收入只考虑现金的流入, 而支出只反映现金的流出, 无法使收入和费用进行配比, 这样使事业单位的真实资产和负债情况无法得以真实再现;其三, 在收付实现制下, 事业单位只能在实际收到拨款单据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购入的材料物资, 如果采购过程跨年度, 则不能完整反映该项经济业务活动。收付实现制已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 以及行业事业单位, 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 在有关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这样, 对于经营性的事业单位, 就可以按照经济运行和会计核算规律来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能够如实反映事业单位当期的收入与支出的状况, 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真实情况。
二、全面性原则的增加
全面性原则的增加也是本次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修订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全面性原则就是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 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以往只是对事业单位进行发生的业务的核算, 而有一些与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可以进行一般处理, 无需统一纳入会计核算。这样导致事业单位对许多会计事项核算的遗漏, 不利于资产与负债的核算, 也无法反映事业单位真实的资产、负债水平, 最终导致会计报表信息失真。加入全面性原则以后, 会计信息可以反映事业单位运行而产生的事业成果状况, 衡量单位资产、负债的运营状况, 如实的表达单位的真实财务资金情况。同时也对本单位的事业执行情况加以披露。
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会计核算问题
1、旧制度下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建筑物、运输工具及与生产、经营相关的设备等。从会计层面看, 固定资产可被细分为非生产用固定资产、生产用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等。值得注意的是, 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 但其耐用时间在1年之上的大批同类物资, 可被确定为固定资产予以核算。
事业单位传统会计核算具有下述几大特征: (1) 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时, 通常以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账户的方式反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并非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式进行价值计量与判断, 仅是极少一部分固定资产以修缮基金的方式进行计提折旧, 其中修缮获得的资金往往难以真实的反映和维持固定资产价值。上述会计核算形式不仅不能够达到维护固定资产的目的, 反而造成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状况与账面直接背离; (2) 因固定资产的价值减损无法准确反映, 以致资产大幅度虚增, 大大弱化了会计报表的资金项目的正确性; (3) 因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以至于固定资产账户难以准确反映出固定资产的真正使用状况。
2、旧制度下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旧制度背景下, 对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存在下述问题: (1) 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反映资产的实际运用状况。早期, 会计机构未构建完善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体系, 多数无形资产无需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会计核算。尽管在事业单位设置了无形资产账户, 但也未能够对成本管理形成足够的重视, 以至于难以准确反映无形资产的运用状况; (2) 无形资产转化利用率较低。实际上, 与固定资产相比, 无形资产的寿命与使用价值极高, 基于多数人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 以至于对其会计核算工作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解决方案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事业单位应对固定资产予以计提折旧, 对无形资产予以摊销。同时, 新制度还要求事业单位应以财务规则确定是否计提折旧, 并明确了“虚提”折旧与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 即在计提折旧或摊销时对非流动资产基金进行冲减, 并不将其直接计入支出。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不会对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造成影响, 而且还能够准确反映出资产随着时间推移与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状况, 为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丽霞, 聂菊玲.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发展探析[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01)
[2]张源渊.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浅析[J].中国外资.2011 (02)
[3]王维维.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问题探讨[J].经济师.2011 (03)
[4]程冀.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研究[J].才智.2009 (11)
[5]钟怀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思考[J].财会通讯.2009 (25)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11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意义
(一) 更好地适应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
近几年来, 公共财政体制建设, 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深入推进, 在这一背景下, 旧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顺应大局修订出台, 将财政改革的众多关键着力点落实在实务层面。
(二) 更好地配合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实施要求
2012年2月, 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在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以及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结转结余、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能更好地贯彻和细化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要求。
(三) 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用性
随着近年来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 原制度在诸多方面逐步暴露出不适应和不协调, 如基建“游离”大账、财政资金核算不清晰等。新制度弥补了原制度的缺陷和不足, 能更好地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二、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较
(一) 总体要求的不同
1. 遵循依据更加明确
原制度规定“事业单位需要贯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总则第一条明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制定本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明确将《会计法》作为遵循依据, 更强调了新制度的制定是有法可依, 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新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
2. 适用范围不同
原制度适用于我国的国有事业单位, 新制度原则上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仅对下列两类事业单位作了排除: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由此可见, 新制度的适用范围更为广泛, 通过将各事业单位纳入统一的框架中, 新制度在规范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同时使各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加具有可比性。
3. 会计核算基础的差异
原制度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 新制度明确规定“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 从而能够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当期收入和支出情况, 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成本管理。
(二) 会计要素的改变
1. 强化了资产的管理核算
第一, 引入了风险管理的理念, 明确对于“逾期三年或以上、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 按规定报经批准后予以核销”。第二, 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规定对于“盘盈的存货, 按照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实际成本或市场价格确定入账价值”。第三, 引入了“名义金额”的概念, 要求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资产, 在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情况下, 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第四, 基建资产并入“大账”, 新制度通过设置“在建工程”科目将基建资产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
2. 强化了负债的管理核算
与原制度相比,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更加重视财务风险:为加强负债管理, 根据负债的流动性, 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按照借款期限的长短, 原“借入款项”科目分由“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来核算;按照支付期限, 原“其他应付款”科目分由“其他应付款”和“长期应付款”来核算。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业务发展的需要, 财政拨款已不再是事业单位唯一的经费来源, 新制度关于负债处理的这几项改进能客观反映事业单位的债务情况, 不但有助于金融机构等债权人评价其财务状况, 也有利于事业单位管理者分析负债风险, 从而能有效地防范和规避相关的财务风险。
3. 规范了净资产的管理核算
与原制度相比,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净资产管理核算方面的变化主要有两点:第一, 着力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会计核算。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 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第二, 创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新制度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处理方法, 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 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 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日常使用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
(三) 会计科目设置的改变
第一, 增加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应缴国库款”、“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会计科目, 取消了“结余分配”科目, 调整了“事业结余”科目核算范围。新制度对以上各个科目做了明确定义, 严格区分财政补助收支与非财政补助收支结转结余资金, 并对其账务处理进行了科学设置。
第二, 取消“对外投资”科目, 增加“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科目。取消“借入款项”科目, 增加“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科目。通过按照时间期限进行划分, 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第三, 增加“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规范职工薪酬的核算。新制度规定, 将原制度中工资、离退休费、地方 (部门) 津贴补贴、其他个人收入以及“其他应付款”科目中核算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内容均归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
第四, 增加“长期应付款”科目, 调整“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科目的核算范围。将偿还期限在一年以上 (不含一年) 的“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转入“长期应付款”核算。重新划分后, 这三个会计科目能更清晰地体现事业单位的现时义务。
第五, 增加“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累计摊销”、“待处置资产损溢”、“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 取消“固定基金”、“结转自筹基建”科目, 规范非流动资产的核算。
第六, 增加“其他支出”科目, 取消“拨入专款”、“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专款支出”、“成本费用”、“销售税金”科目。
(四) 会计报表的差异
1. 新增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由于财政资金在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便于财政部等上级部门及事业单位管理者能及时、准确了解事业单位财政拨款的收入、支出以及结转结余情况,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财务报表体系中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该表将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以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分别列示, 同时又对基本支出细分至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 使各主管单位和部门对财政资金的情况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2. 调整资产负债表的内容与格式
借鉴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负债表项目按照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分类列示, 按照流动性对资产、负债进行分类列示能更清晰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同时, 新制度取消了原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支出项目。新制度对资产负债表的上述调整有效提高了会计报表体系整体的科学性。
3. 完善收入支出表的内容与格式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进了收入支出表结构, 既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支出全貌, 又分资金类别列示“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转结余”和“经营结余”, 同时可以反映事业单位年度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分配情况, 便于事业单位管理者了解本单位盈利情况, 从而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
三、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衔接探讨
(一) 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培训
事业单位应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新制度和财政部出台的《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 (财会[2013]2号) , 着重了解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出台的背景和具体变化内容, 强化财务人员对新制度的了解, 对于新制度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组织研讨, 从而在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专业能力的同时, 促进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顺利衔接。
(二) 全面核查事业单位各项资产
事业单位需要对本单位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核查, 确定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 对非流动资产, 进一步核实使用年限和折旧摊销情况。同时, 通过制定内部控制制度, 采取落实责任制、定期监督核查等措施对各项资产相关业务及账务处理进行约束和规范。
(三) 重视会计系统升级工作
事业单位应根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变化、报表体系的变更等变动情况及时维护和更新会计核算系统, 尤其是对变动较大的模块, 例如固定资产管理模块, 应在组织专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更新升级。值得注意的是, 在更新软件之前要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 防止出现信息丢失的情况。
摘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财政部于2012年12月修订发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在事业单位全面施行, 这对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 提出做好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的相关建议。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推荐阅读: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比较分析11-03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08-28
新旧政府会计制度变化08-19
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差异分析10-13
新旧会计处理05-11
新旧制度衔接12-13
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06-24
新旧会计准则下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比较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