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政府会计制度变化

2024-08-19

新旧政府会计制度变化(共9篇)

新旧政府会计制度变化 篇1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比之变化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原制度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配套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实现了会计规范与其他财政法规政策的有机衔接,有利于促进各项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

第二,创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制度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并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第三,明确规定了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原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 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第四,着力加强了对财政投入资金的会计核算。新制度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要求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单独对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科目,对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和结余的形成过程设计了清晰的账务处理流程,对于实施部门预决算管理、加强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将发挥更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第五,进一步规范了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其分配的会计核算。新制度严格区分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通过设置“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科目,进一步将非财政补助资金区分结转和结余分别核算,并对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其分配情况设计了科学的账务处理流程。这些规定符合“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结余分配、不转入事业基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等部门预算管理规定,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支出和分配行为,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六、突出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新制度针对事业单位实务中普遍存在的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计2 量口径不统一、相关资产不入账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该种情况下资产的计量原则,要求在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将所取得的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情况。这些规定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促进取得的资产及时入账,通过资产的账实核对手段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第七,全面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科目使用说明。新制度按照此次改革要求,对现行制度下的科目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改进,新增、取消了部分科目,对个别科目名称进行了修改,同时全面完善了各科目核算内容、明细科目设置、确认计量原则、所涉及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账务处理等内容,为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操作供了更为科学、全面的依据。

第八,系统改进了财务报表体系。新制度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改进了各报表的项目、结构和排列方式,例如,借鉴会计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规定对资产负债表项目按照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分类列示,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原来的收入、支出项目;改进了收入支出表结构,既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支出全貌,又分资金类别列示“财政补助结转结余”、“事业结转结余”和“经营结余”,同时可以反映事业单位非财补助结余的形成及分配情况。这些改进一方面使事业单位 的财务报表体系与会计惯例更为协调,增强了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兼顾了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更为有用,更好地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新旧政府会计制度变化 篇2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化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脚步,一方面保留了原有会计制度的优点,另一方面进行了会计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使得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呈现出很多亮点。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反应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和真实状况,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具效率。

一、会计核算范围扩大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和各类事业单位中能够广泛应用,而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适用于我国的国有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运行之后,与国有事业单位相关的基本建设投资按照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本制度规定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并账处理。这种变革意味着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具有更广泛的涵盖范围,包括了基本建设投资的核算,因为原有的会计制度使得基本建设投资游离于“大帐”之外,新制度更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所占有资产,应承担的负债等,真正反映了事业单位完整的财务状况。

二、会计科目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更注重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根据我国财政改革的方向与重点进行了会计科目的调整,配合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及政府收支分类等改革的相关规定。

资产类增设了“零余额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在建工程”、“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更加重视资产的价值管理。“零余额用款额度”、“财政应返额度”两个科目,规范和统一了事业单位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核算,对贯彻执行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具有实际意义。固定资产科目下新增加了“文物和陈列品”,扩大了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保护了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原制度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按原值反映在报表中,不能反应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新制度增加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这一变化反映了资产的真实状况,为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提供信息支持。增设的“在建工程”科目,将基建投资并入该科目核算,将基本建设项目的收入、债权、债务并入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账目,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负债类科目的主要变化是增设了“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其核算内容不仅包括了旧制度中的应付工资、津贴和补贴,还包括按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净资产类取消“固定资产基金”和“结余分配”,增设了“非流动资产基金”、“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和“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等科目,净资产的变化细化了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的核算,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参与预算单位的分配,不得转入事业基金,体现了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严肃性,更好的监督预算执行情况。

收支类取消了“拨出专款”、“专款支出”、“销售税金”等科目。增设了“其他支出”科目,用以核算事业单位的借款利息、税费支出、捐赠支出等。新制度中“财政补助收入”科目核算范围有了变化,并在这个会计科目之下设置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明细;在这两个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又进一步将“基本支出”划分为“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经费”。相似的,“事业支出”科目按照“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等层级进行明细核算,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又进一步将基本支出划分为“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进行核算。项目支出按照具体项目分别核算。通过收支科目变化看,事业单位收支更清晰明了,体现了财政拨款专款专用,提高预算的执行力。

三、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善

新的事业单位要求其财务报表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会计报表和附注。会计报表包括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取消了原来的收入和支出项目的核算,而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关系进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也就是:资产=负债+净资产。报表使用者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直接了解到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和净资产状况,简单易懂。收入支出表则是根据收入和支出多步走的原则来设置的,清晰明了的反映了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支出和结转结余以及年末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情况。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主要针对财政拨款项目进行核算,主要提供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新的收入支出表可以使报表使用者清楚的了解事业单位的收支变动情况和净资产的使用情况。新的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制度将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善起来,使得报表使用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使用财务报表,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而言之,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于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是政府会计改革进入新时期的标志。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推行意味着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逐步实现科学化,这会给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和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顾爱春,房敏鹰.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核算差异分析[J].财会月刊,2013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

新旧政府会计制度变化 篇3

目前,经济高速发展,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院总资产中固定资产的比例越来越高,而完善固定资产核算的管理就尤其重要,为了适应各方面发展与变化,财政部、卫生部出台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新制度里对固定资产科目的核算、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对科目的账务处理进行了科学改进。

1 新旧制度中固定资产科目变化对比

(一)固定资产定义

旧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指持有预计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的、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其中:专业设备的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一般设备的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

新制度中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则调整为:“专业设备的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一般设备的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

(二)固定资产核算范围

旧制度中,医院固定资产分五大类:1房屋和建筑物、2专用设备、3一般设备、4图书、5其他固定资产。且应用软件没有明确的规定。

新制度中,医院固定资产分四大类:1房屋及建筑物、2专业设备、3一般设备、4其他固定资产。图书则参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加强实物管理,但不需计提折旧。且新制度对于应用软件也有了明确的规定:如果该应用软件构成其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则应当将该应用软件价值包括在所属的硬件价值中,一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三)相关科目的应用

旧制度中,与固定资产相应使用的还有“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两个科目。固定基金科目一般与固定资产科目金额相等,反应的是医院积累的固定资产价值。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则体现的是医院为购置固定资产的储备。

新制度中,取消了上述两个科目,并增设了“累计折旧”科目,该科目作用于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使医院总资产更为真实的体现。同时,新制度还增设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以及“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变化的实质在于:当固定资产拟出售、报废或发生毁损时必需核销时,需先将固定资产的净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而旧制度则是在固定资产清理完毕后,才将清理结果进行账务处理。

2 固定资产改革的必要性

(一)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的必要性。

近年来,物价指数的不断高升,固定资产的界定如果仍延用原来的标准,那么低值固定资产势必会无形的加大管理投入,降低医院的管理效能。可以说,固定资产单位价值的提高,则更利于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

(二)固定资产核算范围改变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应用软件已成为医院运营中不可或缺的资产,在新制度中,就明确了应用软件的财务核算口径,将软件进行了非常清晰的界定与划分,让长期以来困扰在各个医院的难题得以解决。

(三)固定资产相关科目改变的必要性。

旧制度中,固定资产以原值反映,没有折旧,只要资产没有报废,无论其是否仍有使用价值,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价值就一直保持不变,那么,势必导致虚增医院总资产和净资產,会计报表反映失真,医院管理层与财务部门根本无法对资产的真实情况进行管理与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资产改革势在必行。

新制度增设累计折旧科目,能很好的反映了资产损耗的情况,也真实体现了资产实际的价值。同时,新制度还新设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能将固定资产处置的全过程以原貌反映。旧制度中,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在没有得到上级的批示时,资产就一直停留在固定资产总账里,清理过程无法核算,新的会计制度借鉴了企业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模式,解决了该问题。而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失真,所以更好地体现了会计谨慎性原则、真实性原则。

2012年全国统一执行的新《医院会计制度》,弥补了旧制度的不足,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的变化则更有利于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使得医院的资产信息更为真实、完整、准确、可靠,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医院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聂兴凯,黄国诚.医院会计制度讲解与运用【M].医院会计制度编审委员会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2] 陈武雄.医院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财会通讯杂志,2005,(8).

新旧政府会计制度变化 篇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知识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无形资产在企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显得非常重要。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六号―无形资产》针对1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对该准则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无形资产的定义;

(2)商誉的处理;

(3)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4)有关无形资产信息披露。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修订后的无形资产准则的主要变化。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无形资产对社会经济进步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它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将产生约束性的影响,因而如何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从而更完整地、公允地、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进而更好的满足投资者等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评估和决策需要,显得尤为重要。20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及相关信息的披露,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该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而20新发布的会计准则对其进行了修订,下面就分别从上述几个方面讨论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修订前后的主要变化。本文中引用的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有关无形资产的规定称为“原会计准则”,年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中的有关无形资产的规定称为“新会计准则”,以示简约和区别。

一.原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1 无形资产定义的问题

原无形资产准则认为,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商誉等。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认为,无形资产指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原无形资产准则把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确定为非货币性长期资产,不区分是否可辨认,即无形资产包括可辨认无形资产,如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也包括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如商誉。而国际会计准则把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确定为可辨认非货币资产。也就是说,不可辨认非货币资产不属于无形资产,如商誉。两者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主要原因在于国际会计准则可以把商誉放在《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修订)》中予以规定,而我国原无形资产准则还没有类似准则。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就将商誉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原无形资产准则继承了这一做法,但国际会计准则是将商誉放在企业合并的会计准则规范中。因而原准则不如国际会计准则那么完善,而且在实务操作中对商誉的处理也存在着矛盾,这一点将在下面的无形资产范围的问题中提到。

2形资产范围的问题

这主要指的是商誉的问题。原无形资产准则第4条规定:“无形资产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1)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但同时第7条又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不能加以确认。”在原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但同时又规定,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这导致了会计准则适用范围上产生了矛盾,在实务操作中会有很大的麻烦,又容易被人为的操纵,导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真实性出现偏误,不利于投资者以及相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使用和作出经济决策。

3、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

原会计准则第13条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符合会计的稳健性原则,且核算简单,便于会计人员操作,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政策支持,使企业获得了税收优惠,有利于企业进行更多的研究与开发。但从会计确认和计量角度来看,存在如下问题:

(1)不符合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此看来,无形资产准则规定将研究与开发费用作为当期损益处理,显然歪曲了企业的财务信息,造成企业在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虚减当期利润,也可能使企业当期的盈利转为亏损;而在依法申请取得无形资产后,由于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没有计入成本,从而使得每期摊销的费用减少,进而又虚增了企业利润。这难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有悖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原则。另外,若将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费用化,企业管理者为追求短期的盈利指标,会不适当地削减研究开发支出,这不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更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不符合配比原则。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费用、成本应当合理配比,同一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和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内予以确认。而我国无形资产准则将研究与开发费用作为当期损益,即在依法申请取得前将研究与开发费用予以费用化,而仅仅将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资本化,这显然严重低估了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使得无形资产依法申请取得后,能为企业创造收益时,分摊的成本远远少于实际获得所耗费的总成本,与以后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配比产生了差异,不符合成本与收益配比原则。企业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目的是让企业未来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它与未来各期的收益密切相关,该项费用支出也理应与未来收益相配比。

4、有关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问题

对无形资产重视不仅仅应准确的加以确认,而且还应有一种较为完整的披露体系,以全面的提高无形资产的利用价值。原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无形资产的`披露部分规定如下:

(1)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

(2)各类无形资产当期起初和期末余额,变动情况及其原因;

(3)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及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成本和取得方式。然而,在当前知识资本的比重日益提高的今天,仅仅披露这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伴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许多新兴的无形资产种类将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在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过程中应更加完整地披露无形资产信息。

二.新会计准则中的修订

由于原会计准则在理论层面和实务层面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新的会计准则对此作了一系列的修订,相应地体现在以下几点:

1、无形资产定义的修订

新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同时规定,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只包括可否辨认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从而排除了商誉,这样就参照了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使得我国无形资产的会计确定、计量和报告同国际上的通例具有了可比性,也有利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的竞争,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无形资产范围的修订

新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只包括可否辨认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从而排除了商誉。同时规定,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这同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是一致的,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化和全球化的要求,也解决了原会计准则适用范围上产生了矛盾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3、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的修订

参照国际准则规定,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原准则中,对于研究开发期间所发生的所有费用均作费用化处理,待研究开发成功后,申报相关专利时,对于发生的专利费和律师费等才作为无形资产的帐面价值。因为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不利影响,所以此次准则修订,将企业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区别对待:对于研究开发阶段发生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但是对于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前提下,允许资本化。为了防止企业利用该规定操纵会计信息,财政部在运用指南中对有关问题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2.4有关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修订

新会计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 企业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下列信息:

(1)无形资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2)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

(3)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

(4)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等情况。

新旧政府会计制度变化 篇5

现金收入业务中常见的漏洞主要包括()正确答案:A,B,C 良好的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的特征包括()正确答案:A,B,C,D,E,F 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哪几个方面的风险()正确答案:A,B,C,D,E 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包括()正确答案:A,B,C,D,E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正确答案:A,B,C 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建设项目招标工作,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下列有关建设项目招标控制说法正确的有()正确答案:A,B,C,D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是()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正确答案:A,B,C,D 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中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包括()正确答案:A,B,C 内部控制缺陷包括()正确答案:A,C 竣工决算应重点审查下列哪些内容()正确答案:A,B,C,D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一般包括以下哪些内容()正确答案:A,B,C,D,E,F 建设项目控制的基本目标()正确答案:A,B,C,D 有关预算执行控制的说法:为了确保预算目标的全面完成,关键应做好以下哪些方面的工作()正确答案:A,B,C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目标有()正确答案:A,B,C,D 内部授权审批控制主要包括()正确答案:A,B

“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经营支出”、“销售税金”、“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年末无余额,不需进行转账处理。()正确答案:正确

按照新制度规定,无形资产需要摊销的,自2013年1月1日起设置和启用“累计摊销”科目,2013年1月1日以前相关科目金额需要追溯调整()。正确答案:错误

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内部监督方式包括持续性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正确答案:正确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严格履行合同,对合同履行实施有效监控,强化对合同履行情况及效果的检查、分析和验收,确保合同全面有效履行。()正确答案:正确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合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正确答案:正确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确保固定资产数量、质量等符合使用要求。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的验收工作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同实施。对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应及时办理入库、编号、建卡、调配等手续。()正确答案:正确

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安全保密的管理。对于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单位应当与相关供应商或采购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设定保密条款。()正确答案:正确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方法: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以“零基预算法”为基础,采用综合方法编制年度预算。()正确答案:正确

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正确答案:正确

新旧高校会计制度比较 篇6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 不能满足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预算等公共财政改革, 很多涉及到预算单位会计核算方法的调整与改进, 而高校会计制度却从未改变, 滞后于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不利于制度执行。

2. 基建会计单独核算。

现行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规定, 国家对高校的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不执行本制度, 也就是说, 高校财务会计只核算教育事业活动。这就使得高校的基建资金要单独核算, 而国家也没有针对高校基本建设出台具体的财务制度和处理方法, 在做法上只是参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进行基建财务核算。因此, 高校事业经费会计报表不包括基本建设经济业务运营的会计数据和信息, 而基本建设会计报表中也不包含教育事业活动的信息, 这就违背了会计制度要求反映会计主体的整体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另外, 基建会计游离于学校财务会计, 也增加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 容易出现基建会计监督与核算不严谨、基建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现象。在高校财务实务中, 经常出现一些工程早已交付使用, 但因基建会计与财务会计衔接不严而导致竣工工程多年无法入账, 从而使得高校资产严重失实的现象。

3. 高估固定资产价值。

按照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试行) 》, 在收付实现制下, 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而是在购入时一次性作支出处理。在该项固定资产报废之前, 固定资产账户余额反映的是学校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 因此, 在会计报表中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和损耗情况, 这样就虚增了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 必然导致高估资产价值。

4.无法提供成本核算信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试行) 》规定高等院校会计核算除经营性收支业务外, 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不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只是按照业务当期发生的金额全额列入教育事业支出。如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中对设备购置费、结转自筹基建、资金贷款利息支出等业务, 未将这些资本性质的支出按照受益期间进行分配, 而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 在款项付出时一次性计入当期支出。这必然导致各期收入与成本无法在各期完全、准确计入, 因此无法进行成本的合理配比, 即无法提供成本核算真实信息。

5.会计科目设置不科学。由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试行) 》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 对现有应收应付科目只按实际发生的业务登记入账, 这样就使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的应收应付业务不能得到反映, 无法实现收入成本的合理配比。其次, 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中没有设立固定资产备抵调整科目, 无法计提折旧, 使固定资产核算始终停留在最初的原始价值, 高校资产情况严重失真, 也无法合理摊销成本。再次, 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中, 专用基金科目核算失控。因为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对各类专用基金的计提并没有强制性规定, 提与不提单位自行决定, 这样专用基金便成为单位操纵结余的工具, 不利于客观评价单位财务收支状况。

6.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中, 会计报表体系不尽合理, 缺乏现金流量表等重要报表;会计报表列报的项目和内容不科学, 如资产负债表中列报收入、支出项目;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缺乏对报表附注披露内容的规范。因此, 修订高校会计制度, 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是会计配合公共财政改革, 落实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 也是进一步规范高校会计核算, 促进高校加强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的客观要求。

新高校会计制度的变化

2009年8月12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 对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试行) 》进行了大幅的修订和完善。新高校会计制度的主要特点, 是在高等院校会计制度中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 同时兼顾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 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相比, 主要变化如下:

1.新增公共财政改革政策涉及的会计核算。《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对近年来随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工资津贴补贴、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拨款结转结余管理等公共财政改革配套出台的若干补充规定, 进行了清理和研究, 新增了有关会计核算内容。

2.基建会计并入财务会计。《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将基建会计并入“大账”, 同时增加了相应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 符合高校财务会计只有一个主体的会计原则, 解决了多年来基建会计游离于高校财务会计之外且不易监督与控制的问题。高校基建会计与高校财务会计的并轨整合, 使基建会计纳入核算体系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全面的反映高校的资产、债务和收支等整体经济活动, 实现了高校会计核算主体单一、完整的需求。

3.计提资产折耗。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的要求, 高校应当按月对固定资产 (文物文化资产除外) 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 在预计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成本。这样就很好地克服了在收付实现制下高校固定资产因不计提累计折旧、无形资产也不摊销而产生的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虚增高校资产价值的问题。并且, 对固定资产计提累计折旧、对无形资产摊销可以反映这些资产因使用中的消耗而发生的价值减少, 从而真实反映高校资产价值, 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观是一致的, 因此能够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真实的资产状况。

4. 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中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 改现行制度中的“支出”要素为“费用”要素, 将高校的支出区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一般来说, 教师工资、办公费用等都是收益性支出, 而购置设备、图书以及房屋建设等支出都属于资本性支出。将高校发生的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费用, 发生的资本性支出以资产折耗 (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的形式分期计入费用, 就可以真实地反映当期消耗的各类资产的费用, 可以进行教育成本的合理配比, 也符合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

5. 改革会计科目。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对现行制度中的会计科目体系进行了细致的修订。比如, 按照国库集中支出改革要求, 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为更科学地反映净资产构成, 精简了净资产类科目;专用基金只保留住房基金和留本基金, 将“事业基金”改为“累计盈余”、“事业结余”改为“本期盈余”。收入类科目新增了基建拨款、财政调剂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后勤收入科目。改现行制度中的“支出”要素为“费用”要素, 费用类科目新增了资产折耗、财务费用、以前年度盈余调整, 明确了教学支出、科研支出、行政支出、后勤支出等科目内容。为实现营建合一, 增设“基建工程”、“在建工程”科目等。虽然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中还没有设置明确的教育成本核算科目, 但它对现行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科目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调整, 这也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信息的分类与统计以及进一步设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科目做了充分的准备。

6. 完善会计报表体系。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中增加了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基建投资表等会计报表和报表附注;取消了现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 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表项目等, 优化了报表的结构, 完善了报表体系, 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作者单位:辽宁医学院财务处)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较探讨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旧会计制度;比较

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日益明显,在竞争激烈,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的当下,会计制度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性也日益加大。为了进一步完善会计制,我国于2007年颁布实施了新会计制度,于2012年12月9日,财务部新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制度的改革不仅仅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发展上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与限制,同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文明发展、健康发展、绿色发展。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促进了企业管理的规范性、人性化、标准化,也变向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理水平。

一、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比较

1 .两种会计制度的简要概述

(1).旧制度:旧会计制度一般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国有事业单位,当涉及到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以及核算的时候不执行这个制度,需要按照专门的规定进行。

(2).新制度:新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级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同时也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单独的核算和建账。

总而言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较于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说,涉及到的范围更为广泛和全面,包括的内容要更多一些。

2 .会计科目内容的比较

新会计制度相较于旧制度来说,增加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管理以及政府收支等科目。其中包含有: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财政补助结余结转、财政应返还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累计折旧、累计摊销、长期应付款等等。通过增设这下会计科目有效完善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丰富了会计核算的内容。除此之外,新会计制度也取消了一些科目,例如拨出专款、拨出经费、拨入专款、借入款项等等。与此同时在保证核算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也对一些科目进行了规范和调整。这些优化和调整使新会计制度变得更加的完善和合理,内容也更加丰富,各方面的记录相较于以往更为详细和准确。

3 .会计资产要素的比较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较于旧制度来说:

(1).重新界定了存货成本,使得成本核算标准变得更加规范。

(2).同时新会计制度也对负债进行了重新重新定义和重新分类,将其分为了非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资产。

(3).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核算标准,对其进行了更为明细的核算。

(4).取消了拨入专款,并将其划分到了其它收入的范畴。

4 .关于财务报表体系的比较

在财务报表方面:

(1).新会计制度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完善了报表的结构以及排列方式。

(2).在制定资产负债表的时候新会计制度完全遵照国际惯例,取消了收入和支出项目,并将其进行了严格的分类。

(3).调整了收入支表的结构模式,将其从横式调整为了竖式,使其变得更为严格和规范。

二、事业单位实行新会计制度的重要性

1 .进一步完善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新会计制度对附注部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使得会计报表体系变得更加合理、完善,有效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严格规范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新制度框架和新会计新会计之间的对接予以了完美的体现,同时也严格规范了记录、核算、以及收支等方面的会计信息。除此之外也对对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以及岗位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提供了有力依据。

3 .有效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新会计制度相较于就会计制度来说,可以让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跟进一步的认识到新制度的优越性,然后严格按照新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端正工作态度,避免在工作中出现任何的失误以及违规操作。使得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大幅度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三、结束语

眼下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势日益明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也使我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向国际靠拢。新制度的实施不仅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也大幅度上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信息质量、管理水平,扩大了发展的范围,增加了的发展机会,全面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正是是我国经济发展进一步飞跃的体现,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目前发展前进的脚步,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体企业来说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妍.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比之下的几点思考[J] .商业会计.2013,(11).

[2]李丽霞,聂菊玲.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发展探析[J]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3]钟怀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思考[J] .财会通讯.2009,(25).

[4]乔培东.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几点思考[J] .现代商业.2010,(08).

新旧政府会计制度变化 篇8

会计科目和报表》的通知

财会[2017]25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适应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需要,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我部制定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现予印发,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鼓励行政事业单位提前执行。

执行本制度的单位,不再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彩票机构会计制度》《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暂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等制度。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

2017年10月24日

新旧政府会计制度变化 篇9

一、政治环境与会计制度的关系

政治在很多方面影响着会计制度,国内国际的政治环境变化可能会造成一个国家会计制度模式的改变。

1、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会计制度的模式

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大小决定了其在会计制度制定中所担任的角色,同时决定了会计制度的实施力度。政府对企业会计的约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多,其会计实务也趋向统一性和标准化,而且会计制度是由政府部门制定发布的。同时,强调公共福利和计划指导的政府,也要比主张自由放任、完全竞争的政府更多地参与会计实务、主张统一会计,例如法国政府推行的会计总方案就与英美等国家由私人机构制定的会计准则有所不同。

从国际范围来看,近年来各个国家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会计制度的干预程度。例如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已经不再由会计职业团体制定,改由财政部长负责;美国在财务丑闻过后,新颁布了法令,加强对会计职业的监管;我国也在去年将中注协的批准设立会计师事务所等行政职能收归财政部。

2、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制化、透明化、高效率与会计制度的完善

尽管各个国家制定会计制度的机构不同,但是法制化、透明化和高效率的政府行为对会计制度的完善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美国的会计准则是由民间机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但同时要受到政府部门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近年来发生的会计丑闻引发了美国对会计监管的重新审视,政府迅速出台了《萨班斯一奥克斯莱法案》对《1933证券法》、《1934证券交易法》作了不少修订,并在会计师行业监管、公司治理、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严格要求。新法案要求SEC就美国是否采取原则导向会计准则来代替规则导向会计准则进行调查研究,SEC向社会征求意见,并召开圆桌会议讨论。

3、产权结构与会计制度服务对象

会计制度是规范会计信息加工与披露的规则、方法和程序,最终产生的会计信息将影响经济决策。会计制度的服务对象不同,必将导致会计制度的内容有差异。例如英美国家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投资人,因此强调利润表,财务信息强调公开性;而德国、日本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债权人,因此强调资产负债表,以谨慎保守著称;我国的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政府,企业会计制度更多地强调资本保值增值和税收服务,历史上企业会计一度是为国家计划服务的,即使是目前也有一些企业会计的目标实质上就是为了报税,而非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

4、政治环境的改变与会计制度的变迁

近年来各种政治力量的出现和日益强大,导致新的利益相关理论诞生,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不再是以资本为核心,而要关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会计制度的内容也相应发生改变,例如欧洲一些国家要求或鼓励企业编制增值表和社会资产负债表,日本要求编制环境会计报表。政治环境的改变可能影响一国会计模式的发展方向。例如俄罗斯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全盘推翻过去的统一会计制度,并决定完全接受国际会计准则。通常来说,经济转轨国家的政府在推动市场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也受到政府行为的重要影响。

二、加入WTO后我国政治环境的改变及对会计制度改革将产生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以后,政治体制改革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和大多数国家一样,政府对经济领域的管理将实行有限的宏观管理,将由管理允许性规定转向管理禁止性规定,由单一的行政手段走向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的综合运用。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促成更多民营企业家的成长,这些新兴阶层参政将成为未来政治环境的一个新的特征。

(一)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方式将发生变化

我国长期实行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为履行WTO承诺,适应经济的发展,政府体制的改革将被推到前台。我国政府的定位将从一个“无限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只需负责组织和执行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不必也不该去管私人物品的供给,只有在市场调节失灵的方面才由政府作补充性的调控。政府要按照市场化方式来配置资源,许多原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将要由市场、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来承担。政府调节经济的方式,不再是直接的行政干预,而是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状况、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升级战略,采用税率、利率、汇率、最低工资标准、环保标准、技术标准、生产安全标准等参数调节经济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实现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十六大报告探讨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事实上是开始重新界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是向“有限政府”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制化和透明化

1、政府行政行为的法制化

世贸组织的最大特点就是为各成员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提供了一套法律框架,即WTO规则,用来规范和约束成员的政府行为,以消除或****各成员政府对跨国(境)贸易的干预。从这个角度出发,国外还有学者把WTO规则称之为“国际行政法典”。受到约束的政府行为包括与WTO框架下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商贸投资等有关的所有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这实际上包含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大多数部门的大部分行政行为,同时还包括立法机关规范经济活动和行政活动的立法行为,以及司法机关审判经济纠纷和监督行政活动的司法行为。例如服务贸易总协定第6条规定:每个成员应维持或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司法、仲裁或行政法庭或程序,在受影响的服务提供者请求下,对影响服务贸易的行政性决定迅速做出审查,并在请求被证明合理时给予适当的补救。这样,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政府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即抽象行政行为)也可进行司法审查。这种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要求各成员国政府必须依法行政。

按照这种要求,我国政府必须对行政行为进行改革,政府的权力要严格地受到法律的****,政府的行为不得违背法治所认可的价值前提。政府和企业是构建在法律基础上的两大平等主体,政府不是企业的领导,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既要符合经济实体法的要求,又要符合行政程序法的要求。我国已颁布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本届人大已经关注制定《行政程序法》,该法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政府行政行为的透明化

WTO要求各成员国政府有关的行政过程公开、透明,便于监督,具体包括详细的通报制度和监督机制。通报制度要求成员政府向WTO有关机构报告其所采取的贸易措施,公布有关影响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及外汇管制的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并且在紧急情况下,应使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最迟在实施或执行时可以获得等。WTO还要求各成员政府必须通过经常性的“通知”程序告知WTO及其成员新修改了的贸易措施、政策和法规。WTO采取的监督机制主要是贸易政策审议机制。WTO本身及其推动我国贸易政策透明的实践,不但会增强我国贸易政策的透明度,有助于我国贸易的发展,也必将推动我国整个经济政策和所有公共事务透明度的提高。透明度的增强有利于改进市场信息的传播和准确性,降低交易成本,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经济,减少腐败,提高经济的效率。这也是未来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产权结构的变迁和新兴力量的参政

关于国有企业是否具有市场主体地位是加入WTO谈判的一个焦点问题。但是毋庸置疑,民营企业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大程度体现在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已经超过了50%,2001年底我国民间金融资产已经超过了国有资产总量,社会资本总额的比重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变迁。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当选为第十届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的人数比上届大大增加。这种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市场经济是在一定规则下进行公平竞争的经济,规则的制定要符合参与竞争各方的利益,因此就必须听取各方的声音。

三、政治环境转变对会计制度改革的影响

(一)政府干预经济方式的改变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1、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要求以宏观调控为目标来制定会计制度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特定历史背景,一直以来都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是政府。会计制度作为一项法规始终是由政府制定并推动实施的。这样的会计制度不仅反映了国家作为宏观管理者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例如对企业的税收要求,而且也反映了微观管理要求,例如招待费的开支比例、广告费的比例、坏账计提比例等。根据上述分析,加入WTO以后,政府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管理经济,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过去会计制度具有更多的微观指导作用,是因为政府在代替企业进行企业的制度设计,实施微观管理;将来政府的管理重心应当转向信息的规范和监管,会计制度以宏观控制为目标,着眼于恰当地反映经济现实,会计制度安排将更多地考虑如何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行。因此,会计制度应该更侧重于规范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标准,控制企业会计决策的过程,减少对会计记录与报告的管理,将这种管理交由资本市场或企业信息使用者去规范。

2、恰当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助于实现政府在会计制度中的定位

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政府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信息,从而做出各种经济决策。政府的双重角色要求建立一种恰当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其监管职能与作为所有者的职能分离,才能保证实现WTO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国民待遇和公平竞争。在党的十六大和第十届人代会上,都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作为一项重要议题。从会计制度的角度来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应当有助于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角色的分离,从宏观角度来制定和监管会计制度,从微观角度来参与会计制度的博弈。

(二)政府行政行为改革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机制尚不完善的转轨经济国家,采用法律形式保证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来看,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制度由国家制定并以法律形式颁布,判例法系国家的会计制度由民间机构制定,但通常也要受到政府的监管。我国的法律体系类似于大陆法系,通过会计立法来规范会计行为是我国会计的重要特征。但是法律体系本身具有“刚性”,采用行政法规形式来颁布会计制度可以保证会计制度根据经济形式做出迅速灵活的调整。我国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完善会计体制的纠错机制,行政行为受到程序法的约束,可以保障会计制度的颁布和修改更加谨慎,这有利于会计制度的统一可比。而且,行政行为公开和透明将有助于社会各界参与会计制度的制定,使会计制度更加客观地反映经济现实。

(三)产权结构的变化将会计制度强制性变迁改为诱导性变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我国社会资金构成发生变化。两权分离加大,投资不断分散化,筹资渠道更加多样化,企业的利益集团逐渐增多,主体信息需求者也发生相应变化,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需要了解有关信息来做出各自的决策。然而,由于会计的不确定性,使得不同利益集团通过不同的会计方法组合,可以得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结

上一篇:食品包装设计下一篇:塔机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