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课程标准对比

2024-07-16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精选8篇)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 篇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有哪些变化?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并于今年初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与2003年5月颁布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相比较,《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一、明确指出了在初中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

实验稿中对在实践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没有明确的表述。修订稿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明确指出了在初中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的表述更为科学

实验稿中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表述为:“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这一表述太过宽泛,没有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特点。修订稿将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表述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门综合课程。”这一表述突出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特点,比实验稿的表述更科学。

三、对思想品德课程特性的具体表述更为科学

修订稿仍然认为思想品德课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但对这四个特性的具体表述作了修改。比如,在“思想性”中,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五爱”公德教育。在“人文性”中,强调要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性”中,强调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综合性”中,强调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法的掌握融为一体。

四、对课程基本理念作了修改

修订稿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按本课程的核心、基础和教学观三个方面依次对原有基本理念的顺序作了调整。同时,对个别的表述也进行了修改。如,在修订后的第一条基本理念中,将实验稿中原来比较抽象的表述修改为:“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善恶、是非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这样修改后,就使得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更加具体和明确。

五、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

修订稿将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块内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比“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包括的内容更为宽泛,它既可以包括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思路,又可以包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因此,这样修改对于教材的编写与教学更有指导性。此外,修订稿将实验稿中“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部分的表述作了较大修改,着重指出,初中学生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设计的基础。并明确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这三组重要关系构成了本课程的三大内容板块。每一内容板块中均涉及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六、对课程目标进行了修改

实验稿将“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两个部分。修订稿的“课程目标”部分,并没有将其内容分为“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两个部分,而是在第一自然段中简要指出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总体目标,然后分别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个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将这三个目标的具体要求内容进行了修改。一是对这三个目标中的具体内容的结构进行了调整。二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及其表述方式作了修改。比如,将“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修改为“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这样修改,使这一目标的表述更为准确。三对“知识”目标的内容进行了充实,增加了“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这一目标。

七、将“内容标准”修改为“课程内容”,并对“课程内容”部分的结构和具体内容进行了修订

1.修订稿将实验稿中第三部分的标题“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同时将这一部分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实验稿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由“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和“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三大板块构成。修订稿将第三板块“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我与集体的关系”的相关内容,前移到第二板块“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并将第二板块的标题“我与他人的关系”修改为“我与他人和集体”,将第三板块的标题“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修改为“我与国家和社会”。也就是说,修订稿的“课程内容”部分由“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和“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板块构成。再比如,实验稿的“内容标准”中的第一板块“成长中的我”由“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和“学法用法”三部分构成。修订稿将“学法用法”修改为“心中有法”。实验稿的“内容标准”中的第二板块“我与他人的关系”由“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和“权利与义务”三部分构成。修订稿将“交往的品德”改为“在集体中成长”。实验稿的“内容标准”中的第三板块“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由“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四部分构成。修订稿将“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和“承担社会责任”合并为“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将“法律与社会秩序”修改为“法律与秩序”,并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放在“法律与秩序”之前。作了这样的修改后,课程内容更合理、更科学。此外,修订稿将实验稿的第三部分的“内容标准”的三大板块的每个组成部分中的“目标”内容予以删除,避免了与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内容的重复。

2.修订稿对“课程内容”和“活动建议”的具体内容作了适当调整、整合和修改。较大的改动如下。

增加的“课程内容”主要有:“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理解文明交往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积极与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成长的意义”、“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增强公民意识,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懂得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等。

删除的“课程内容”主要有:“懂得知耻”、“为人正直”、“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增加的“活动建议”有:“讨论学习活动与游戏活动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游戏观念”、“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救、自护、互救、他救的常识”、“开展一次合法、安全的„行为后果体验‟活动,从中感受„对自己行为负责‟这一意识的重要性”、“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讨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搜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典型案例,讨论和说明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搜集身边的案例,讨论并说明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举办搜集„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活动,尝试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搜集灾难或其他事件中中学生勇救他人、互相救助的感人事迹,体会同学友谊的珍贵”、“开展多样化的班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温暖与力量”、“搜集因侵犯人身权利而受到法律严厉惩处的案例,说明公民的人身权利爱法律保护,并讨论维护人身权利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假如没有网络,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的讨论活动,思考如何正确使用网络”、“举办„祖国发展我成长‟的主题班会,认识祖国发展的大好形势,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感受二者之间的关系”、“分组搜集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独特文化,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世界地图为依托,开展„我在地图上旅行‟的演讲活动,搜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素材,积极感受„和平进步、和谐发展、和睦相处、合作共赢、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宪法在我心中‟的主题活动”、“以„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为主题,设计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保护环境的讨论活动,并进行相应的实践。”“结合本地实际,以„维护国家各民族的团结‟为主题,开展一次主题活动”。

删除的“活动建议”有:“开展„青春日记‟活动,记录心路的历程和对成长的思考”、“开展一次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的活动”、“查阅有关法规,了解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实施哪八种犯罪会受到刑事制裁;知道已满16周岁的人对所有的犯罪都要承担刑事责任”、“以„我是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为题,交流各自解决矛盾的方法,讨论分享成功解决矛盾的经验”、“以„家长是否可以拆阅子女信件和日记‟为题,开展一次学生与家长的对话活动”、“讨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的理由”“就学生中的违法案件,如打架斗殴,使他人致伤、致残等进行讨论”、“联系„追星‟现象和„小团体‟现象,讨论在生活中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理”、“讨论在自然灾害中的社会救助活动和英雄事迹所反映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我的理想和选择‟为题,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交流探讨为实现理想应该如何努力”、“查阅历史资料,知道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深刻含义”、“组织少数民族歌曲演唱活动,了解少数民族风情”。

八、对“实施建议”部分作了较大的改动

1.将“教材编写建议”与“评价建议”的顺序作了调换,把“评价建议”置于“教材编写建议”之前。同时,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改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2.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部分的结构、内容作了修改。首先,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部分,增加了简单明了的指导语,确立了教学工作和评价工作的基本立场和方向。其次,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以下建议:“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修改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对于推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将“评价建议”中的“评价原则”改为“评价实施要求”,对评价工作的各个方面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和建议。将“学生学习评价”改为“评价方式”,增加了“谈话”、“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删除了“教师的教学评价”。修订后的“评价建议”更加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3.“教材编写建议”部分的内容也作了较大改动。一是将指导语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加简洁明了。二是将原来的建议进行了整合和修改,提出了以下5条建议: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导向;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体现思想品德学习的独特性;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倡导以主题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应充分考虑和体现不同地区的特点。

4.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的结构予以简化,并对内容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由指导语和重新拟定的5条建议组成。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 篇2

1.新旧课程标准描述生物学科本质上的不同

首先是用词的精准度不同, 新课标在“前言”中对生物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的实例做了更深刻具体的描述。比如旧课标中的“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 新课标描述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不仅明确地指明知识点的准确涵义, 同时隐含了科学研究成果艰辛的探究过程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其次是新课标对生物科学的时代定位不仅仅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 题方面发挥作用越来越大”, 同时强调“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 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新课标更能从社会需求和历史使命的角度吸引学生, 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2.新课程标准对生物课程性质的不同理解

新课标强调为适应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生物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具有相同的性质, 不仅要求一个逻辑性强、结构完整统一的结构体系, 同时也包括揭示学科本质规律的一切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新课标比旧课标更加凸显生物科学探究的延续性和持续性, 这些都是影响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课程性质进行了更加深刻和详细的剖析, 要求学生既要获得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同时也要领悟生物学家的研究观点及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规律同时获得生物学知识, 养成思维习惯, 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的补充

新课标指出旧课标中的三大课程理念实为生物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 尤其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面强调科学研究不仅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 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此外, 新课标在设计思路上凸显了植物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日益凸显”。由此可见, 新课标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 注重情感的体验和渗透生命的意义。

二、新推行的课程标准的新目标

1.新旧课标中“科学研究”的比较

新课标对于科学研究的内容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在亲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价值, 同时促进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形成。理解的层面具体来说, 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几个重要概念, 包括科学研究的内涵, 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等, 这一观点在旧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新课标在理解科学探究方面更积极, 清晰提出科学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控制单一变量, 增加重复次数, 这样获得的研究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还强调多方式呈现证据和数据, 并进行分析和判断。

2.新旧课标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比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课程内容是初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的重头戏, 是学生率先接触初中生物学知识的统领章节, 关系到是否能给学生建立夯实的学科分析能力和知识基础。在这部分内容中, 旧课表没有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驱动, 使得教学实践起来比较困难, 这样新课标应运而生, 明确告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六大重要概念, 包括细胞是基本单位以及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让学生从局部到整体, 从微观到宏观对初中生物学中涉及细胞的内容有深刻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3.新旧课标中“生物与环境”的比较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生物与环境主题下, 指导学生某一个生态环境的研究, 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 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促进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这部分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包括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性和影响性, 生态系统所包含的成分及作用, 生产者的定义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新课标要求学生既是学习者、探究者同时也是生物与环境中的参与者和活动者, 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新旧课标中“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比较

新旧课标在这部分的知识内容、教学活动建议方面没有太大差别, 但跟前面一级主题一样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五个重要概念。这些重要概念的形成,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绿色植物自身生存的条件需求, 了解植物的繁殖周期, 同时理解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初步了解细胞分解糖类物质的简单过程。新课标指出学习绿色植物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关爱生活、关爱身边花花草草的情感, 更关键的是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5.新旧课标中“生物圈中的人”的比较

新课标将这部分需要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按照总—分—总的形式罗列, 对应于第二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强调了功能层次, 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和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简明扼要地将“生物圈中的人”主题下最重要的知识点讲清, 最核心的还是将人作为生物圈中非常重要而整体的动物来研究, 指出人的组织、器官和系统高度有机组合完成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 同时调节与周围环境的活动。

6.新旧课标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比较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部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本质特征很重要。动物的行为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密切, 所以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很多日常生活问题。这部分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包括:动物的各种行为是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 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动物适应环境;动物的行为有先天的也有后天形成的。

7.新旧课标中“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之间的比较

我们知道, 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通过这三种行为维持种族的延续, 人类也是一样。新旧课标都指出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还增进学生认识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这部分知识的理论性强, 知识面广, 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新课标相对于旧课标更注重学科本质知识的准确性和传授的有效性。这样给一线的教学带来方便, 同时也表明了这部分知识的精华。

8.新旧课标中“生物的多样性”的比较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关系, 新课标强调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 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对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对这部分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根据生物间的不同特征对地球上的不同生物进行分类;分类单位的划分;各种生物在生物圈发挥的不同作用;生物进化的原因;为进化提供证据。生物多样性跟现今的很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构建并形成重要概念, 不仅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还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9.新旧课标中“生物技术”的比较

生物技术每天都在更新,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生物技术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如何引起学生对发展的生物技术的敏感度以及了解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价值是新课标一直思考的方向。在教学中, 新课标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发酵技术的原理和产品;现代生物技术已被用于生产新的产品, 并对个人、社会和环境具有影响。新课标更注重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体验, 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生物学知识, 同时利用生活实例理解和学习生物学技术原理。

10.新旧课标中“健康地生活”的比较

新课标中对健康的内涵做了新的释义:健康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良好, 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健康对生活的重要意义。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青春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疾病的分类;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个人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对健康的影响;了解基本的急救程序和方法。

三、新课程标准的崭新内容

课程标准中最受一线教师关注的还是课程内容的实施建议。在第一部分教学建议中, 新课标不仅强调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和每一个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 更多地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良好全面地发展。相对于旧课标, 新课标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发展的研究和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 这样更能体现和促进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更大范围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建议中, 新课标指出不同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 是学科中心内容。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专业术语传递重要概念, 如“细胞呼吸”, “植物细胞全能性”也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重要概念, 如“细胞是植物和动物的基本单位”, “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方向”, 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使用了这两种表达方式。

不管是专业术语的传递还是陈述性语言的描述, 重要概念的引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目的是为了教学更有效, 并且让学生的知识水平随着学段的升高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初中生物教学中, 一方面需要重视学生的能力提高, 一方面要将教学设计的水平放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重要概念的第二个作用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能迁移应用学到的知识, 这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每个单元乃至每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时力求以某个重要概念为核心, 活动围绕重要概念展开, 最终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头脑中重要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在“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方面, 新课标指出要注意实验室废弃物的妥善处理, 让学生有爱自然、爱生活环境的意识, 现代社会的公民不仅需要专业技术, 也应该具有环保意识, 同时应该关注并发挥自身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主人翁精神。

新课标相对于旧课标的第二大变化体现在评价建议中, 新课标更加注重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 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评价的依据是生物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全面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 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以便教师能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让教学更合理更高效。当然, 为了保证评价的结果更科学可信, 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评价结果应该完整呈现, 为后期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通过课堂教学的及时性评价, 帮助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让教师能够迅速总结和反思。

在评价内容方面, 新课标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状况的评价, 并有实例方便广大一线教师理解和借鉴。评价方式方面鼓励多样化, 因为任何单一的评价都只能说明学生学习结果的某方面情况, 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更精准实现评价的目标和功能。具体操作方式可以包括笔试和实验操作等方式,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在多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地学习。

另外, 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用语应该更加精准, 尤其在介绍生物学科中的很多重要定义、原理和规律的时候, 多用通俗的语言, 最好利用生动实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和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 全方位地提高教学质量, 达成教学目标。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初中生物课程是帮助学生接触和理解生物学科本质的重要课程, 生物课程应体现学科自身的特点及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 肩负起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培养高素质人才, 必须建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生物课程知识体系。本文罗列了课程标准的几大部分, 逐条对初中生物新旧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 力求了解新课程的特色和准确掌握相关标准, 为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方向。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 篇3

新课程标准 重要概念 生物学科 评价方式 课程内容

一、初中生物新旧课程标准相同内容的对比解析

1.新旧课程标准描述生物学科本质上的不同

首先是用词的精准度不同,新课标在“前言”中对生物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的实例做了更深刻具体的描述。比如旧课标中的“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新课标描述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不仅明确地指明知识点的准确涵义,同时隐含了科学研究成果艰辛的探究过程和重要的科学意义。其次是新课标对生物科学的时代定位不仅仅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方面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强调“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新课标更能从社会需求和历史使命的角度吸引学生,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2.新课程标准对生物课程性质的不同理解

新课标强调为适应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生物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具有相同的性质,不仅要求一个逻辑性强、结构完整统一的结构体系,同时也包括揭示学科本质规律的一切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新课标比旧课标更加凸显生物科学探究的延续性和持续性,这些都是影响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课程性质进行了更加深刻和详细的剖析,要求学生既要获得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领悟生物学家的研究观点及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规律同时获得生物学知识,养成思维习惯,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的补充

新课标指出旧课标中的三大课程理念实为生物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尤其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面强调科学研究不仅是科学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学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此外,新课标在设计思路上凸显了植物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日益凸显”。由此可见,新课标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注重情感的体验和渗透生命的意义。

二、新推行的课程标准的新目标

1.新旧课标中“科学研究”的比较

新课标对于科学研究的内容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在亲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价值,同时促进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形成。理解的层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几个重要概念,包括科学研究的内涵,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等,这一观点在旧课标中没有明确提出。新课标在理解科学探究方面更积极,清晰提出科学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这样获得的研究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还强调多方式呈现证据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判断。

2.新旧课标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比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课程内容是初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的重头戏,是学生率先接触初中生物学知识的统领章节,关系到是否能给学生建立夯实的学科分析能力和知识基础。在这部分内容中,旧课表没有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驱动,使得教学实践起来比较困难,这样新课标应运而生,明确告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六大重要概念,包括细胞是基本单位以及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让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对初中生物学中涉及细胞的内容有深刻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3.新旧课标中“生物与环境”的比较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生物与环境主题下,指导学生某一个生态环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促进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这部分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包括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性和影响性,生态系统所包含的成分及作用,生产者的定义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新课标要求学生既是学习者、探究者同时也是生物与环境中的参与者和活动者,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新旧课标中“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比较

新旧课标在这部分的知识内容、教学活动建议方面没有太大差别,但跟前面一级主题一样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五个重要概念。这些重要概念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绿色植物自身生存的条件需求,了解植物的繁殖周期,同时理解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初步了解细胞分解糖类物质的简单过程。新课标指出学习绿色植物相关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关爱生活、关爱身边花花草草的情感,更关键的是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5.新旧课标中“生物圈中的人”的比较

新课标将这部分需要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按照总—分—总的形式罗列,对应于第二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强调了功能层次,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和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简明扼要地将“生物圈中的人”主题下最重要的知识点讲清,最核心的还是将人作为生物圈中非常重要而整体的动物来研究,指出人的组织、器官和系统高度有机组合完成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同时调节与周围环境的活动。

6.新旧课标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比较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这部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的本质特征很重要。动物的行为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密切,所以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很多日常生活问题。这部分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包括:动物的各种行为是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由骨骼和肌肉共同完成;动物适应环境;动物的行为有先天的也有后天形成的。endprint

7.新旧课标中“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之间的比较

我们知道,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是生命体的基本特征,通过这三种行为维持种族的延续,人类也是一样。新旧课标都指出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健康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增进学生认识遗传育种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让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这部分知识的理论性强,知识面广,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新课标相对于旧课标更注重学科本质知识的准确性和传授的有效性。这样给一线的教学带来方便,同时也表明了这部分知识的精华。

8.新旧课标中“生物的多样性”的比较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关系,新课标强调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亿万年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对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对这部分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根据生物间的不同特征对地球上的不同生物进行分类;分类单位的划分;各种生物在生物圈发挥的不同作用;生物进化的原因;为进化提供证据。生物多样性跟现今的很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构建并形成重要概念,不仅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还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9.新旧课标中“生物技术”的比较

生物技术每天都在更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掌握大量的生物技术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如何引起学生对发展的生物技术的敏感度以及了解生物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价值是新课标一直思考的方向。在教学中,新课标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发酵技术的原理和产品;现代生物技术已被用于生产新的产品,并对个人、社会和环境具有影响。新课标更注重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体验,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生物学知识,同时利用生活实例理解和学习生物学技术原理。

10.新旧课标中“健康地生活”的比较

新课标中对健康的内涵做了新的释义:健康包括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良好,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健康对生活的重要意义。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青春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疾病的分类;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个人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对健康的影响;了解基本的急救程序和方法。

三、新课程标准的崭新内容

课程标准中最受一线教师关注的还是课程内容的实施建议。在第一部分教学建议中,新课标不仅强调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和每一个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更多地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良好全面地发展。相对于旧课标,新课标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发展的研究和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这样更能体现和促进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更大范围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建议中,新课标指出不同教学内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是学科中心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专业术语传递重要概念,如“细胞呼吸”,“植物细胞全能性”也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重要概念,如“细胞是植物和动物的基本单位”,“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方向”,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使用了这两种表达方式。

不管是专业术语的传递还是陈述性语言的描述,重要概念的引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概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目的是为了教学更有效,并且让学生的知识水平随着学段的升高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初中生物教学中,一方面需要重视学生的能力提高,一方面要将教学设计的水平放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重要概念的第二个作用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能迁移应用学到的知识,这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每个单元乃至每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时力求以某个重要概念为核心,活动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最终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头脑中重要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在“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方面,新课标指出要注意实验室废弃物的妥善处理,让学生有爱自然、爱生活环境的意识,现代社会的公民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也应该具有环保意识,同时应该关注并发挥自身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主人翁精神。

新课标相对于旧课标的第二大变化体现在评价建议中,新课标更加注重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评价的依据是生物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全面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以便教师能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让教学更合理更高效。当然,为了保证评价的结果更科学可信,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评价结果应该完整呈现,为后期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通过课堂教学的及时性评价,帮助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教师能够迅速总结和反思。

在评价内容方面,新课标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状况的评价,并有实例方便广大一线教师理解和借鉴。评价方式方面鼓励多样化,因为任何单一的评价都只能说明学生学习结果的某方面情况,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更精准实现评价的目标和功能。具体操作方式可以包括笔试和实验操作等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多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

另外,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用语应该更加精准,尤其在介绍生物学科中的很多重要定义、原理和规律的时候,多用通俗的语言,最好利用生动实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和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全方位地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

————————

[作者:杨青青(1984-),女,湖北恩施人,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数理学院讲师。]

高中语文新旧教材对比 篇4

语文组吴熹

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高中语文教材又进行了改革并开始实施到教学过程中。由过去的旧教材转变为现在重新改换具有时代气息篇目的新教材,既然是新教材,它与旧教材相比,到底有哪些变化,又是怎样来体现新课标的要求的。通过粗浅的比较,发现新旧教材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新旧教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主要目标发生了变化

高中语文新教材的指导思想,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要提高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二者相辅相成。在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要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同时,把“过程和方法”放在突出地位,以此来联系、整合“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目标和相关内容。例如,在新教材中,“表达交流”部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学习方法的了解、模仿与反复训练。其中包括:表达交流的过程和方法,如“心灵共鸣”“亲近自然”“发现幸福”“美的发现”等;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如“善于思辩”“直面挫折”“缘事析理”等。由于教材所设计追求的是渗透式的学习“过程”,又重在“方法”上的引导,学习训练的落脚点在“能力”,从而改变了以往常见的那种偏重课堂灌输的方式,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创造性来学习,这在“梳理探究”部分表现的尤为明显,它要求学生在读写能力得到稳步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自然受到陶冶。另外,新大纲也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例如,教材中的文章很注重人文思想。如《别了,不列颠尼亚》、《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等文章鼓励学生关注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不去追究学生议论与探讨的深浅和正确与否,至少可使他们拥有了用一种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世界、审视自我。新教材有的文章表现了人类共同性的东西,这样就有了一种超时代的效果。如对生命的热爱、对人文精神的关怀等等。

新教材与旧教材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成了新教材的教育目的。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即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就打破了过去那种只追求知识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把语文学科由重工具性的培养向重人文性培养。从新教材所选文言和古诗词篇目的增加也可以看到对“国学”的重视,这也能体现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变化趋向。

二、新教材突出特点

新旧教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语文教材构成看,过去就是一本语文课本,现在语文课本就分为必修和选修,另外还有语文读本,高中三年加起来共有21本书,对学生的阅读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课文的编排来看,以前是按照文体编排,如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等。而现在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内容的综合性和模块化:这也是本套教材的一个主要特色。“综合性”表现在教学目标的综合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教学目标的综合是指教材中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综合。课程内容的综合是指教科书中包括语文学科本身各种要素的综合,如几个部分内容的设置包括了阅读鉴赏、表达写作等方

面的内容;语文学科与跨学科内容的综合,一些课文涉及了物理、生物、天文等方面的内容,如《动物游戏之迷》《宇宙的边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内容的综合,以及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综合。这在梳理探究部分表现的最突出,它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不再把语文学习局限于课堂之中。其中对探究性问题的研究也是对学生实践活动方向的指导。名著导读部分也是语文课堂的延伸。

“模块化”是指教材内容的排列不再拘泥于通常采用的文体编排或以表达形式编排的纯文学性的角度,而是注意遵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用语文的基本要素构建模块化的教学系统。一方面是“化整为零”,把整个教学内容系统分解成不同模块。如每册中均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同时每一部分又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如“阅读鉴赏”安排了不同类型的文选,又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表达交流”分成不同专题,再包括相关内容单元,从而适应教学安排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聚零为整”,在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中,各个不同模块可以灵活组合。例如在“阅读鉴赏”部分学习“情节与语言(中外小说)”文选系列时,就可以结合学习“表达交流”部分中的“语言表达(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专题,同时结合学习“梳理探究”部分中“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等内容,让学生举三反一,从而收到学习训练的体验与认识反复归拢、提升的效果。

课后习题设置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课后练习的设计中也能看到新旧教材考查的侧重点的不同,旧教材注重于语文的工具性知识性,而新教材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注重于人文性。题目的设置也更加的关注于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体验。

(1)在实用文体的阅读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从而理解文本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如:《谈中国诗》“你读过不少中国诗,也读过一些外国诗,你认为中国诗有那些特征?作者对中国诗的特征是怎样阐述的?你怎样评价作者的观点?”通过阅读后思考中外诗歌的异同来深刻体会中国诗的特点,并在评价作者观点中理解文章的思想。

(2)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中,注重从形象、情感、手法、语言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提升审美境界;注重个性化阅读,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审美创造的能力。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课后2题“作者认为,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说一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给你那些影响?你这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题目的设置明显更加关注于孩子的心理,让学生自己去反思自己,在反思中体会文本的艺术魅力。

(3)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注重诵读,强调积累,注意古今汉语的沟通,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如:必修四中诗歌单元“《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那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在《定**》中,作者通过仕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负责任的态度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必修一的第一篇就命名为心灵共鸣,要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5)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如:必修二中“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通过对成语来源、结构、运用的介绍,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外延伸设置了“在不下万条的成语中,四字成语占绝大多数,而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成语很少,这是为什么?试探讨这个问

题。”学生想要知道答案,就必然要对很多成语进行研究,在兴趣的指引下就自然而然的达到了语文的学习目标。

(6)注重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应用与实践,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如:《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丰富的选修内容为学生开拓了语文的另一片新天地。新教材必修的内容较旧教材是缩减了,每单元至少要少一到两课,但丰富的选修内容却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就拿《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来说,它分为了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又有专题的设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等。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对于学生的学生不仅起到了补充的作用也能让学生从枯燥的课堂走出来,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不过在现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对教师的教学的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6年新旧西藏对比简报 篇5

亚堆完小 2016 年 3月28日

感党恩 跟党走

为庆祝“3.28

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结合在全区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热潮,校党支部精心组织,于3月28日下午,在校委会大力支持下,我校的全体师生参加了开展的新旧西藏对比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由巴桑曲珍老师的认真讲解,学生们了解了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经历了改革开放,到迄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西藏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黑暗残酷的旧西藏到人民当家作主过上幸福日子的新西藏,民主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改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学习,让广大师生明白了,在党的领导下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伟大征程。

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了解到了旧西藏农奴没有人身自由、被挖眼睛砍手脚、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生活状况时,都禁不住潸然泪下、感

家长学校新旧模式对比论证 篇6

沧州市马奇学区马奇中学 郭春燕 王正浩

家长学校本无固定模式可依。由于家长学校主要依托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各校的特性和需要不同,校长和教职员工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认识和技术准备不同,学校管理的方式和能力不同,学校所在地区域环境、人口素质、经济条件不同,家长参与的能力和需要的层次不同,诸多因素决定了家长学校的管理模式因校而异。

我们的家长学校新模式研究已经历时两年多了,感想很多。原来一直认为学校就是上课的地方,家长学校就是给家长上课的地方,可实际一做起来,真的不是那么简单。上课容易,但要家长愿意听很难,上课资料发的很多,但来的家长不是很多,有的真没空,有的觉得来的没价值。我们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了各地家长学校的模式,大体介绍如下:

1传统家长会型。农村大部分中小学期中和期末考完后,按惯例都召开家长会。先是学校领导讲话,介绍学校总体建设情况和教育方向,然后班主任发放成绩报告单,集体训话。然后,各课任老师和家长交流,散会。

优势:到会家长人多,覆盖面广。

制约(1)时间不够的问题。原来家长会模式属于学校大会讲完,任课老师进班级轮番轰炸型。几个教师上台交流几个方面,两个小时已经过去,没有时间再作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与交流。

制约(2)交流没有针对性的问题。全班“训话”式家长会结束,被点名的家长留下个别交流(家长感觉很没面子),其余家长参加一次家长会的收获有多少呢?个别家长可以说是没有,即使留下个别交流的家长,也不可能和所有学科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态度等全方位的交流。

2、沙龙研讨型”。内容,是家长们各需所好,面对家庭教育的问题,可能都无答案,要通过研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式,是通过自主选择家庭教育活动内容。有的自愿组合,有的老师为他们组合,他们自选活动地点。这是一种比较休闲形式的家长学校。他们有的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有的几个家庭联合一起,一起去公园,一起到茶室,家庭教育是他们共同的话题,他们相互切磋,共同成长。优势:自由、休闲

制约:家长有必要的空闲时间,参加人员少,不和老师沟通,了解的信息少。

3、网络互动型。家校平台开设网上家长学校,家长通过点击,了解家庭教育新方法、新内容,开设家长学校短信平台,通过手机与电脑,把家校联系经常化。开设“家长学校DV广场”,把家长学校中授课指导与生活实践拍摄成数码DV。通过影像、图片、文字、音响,让参与的家长的反思,有教育的积累,让没有参与的家长也从情景中有体验。开展网络亲子情,网上共学习活动;网络冲浪——父子、母女比高低;网络家长学校培训;开设学校——家庭一线通,短信交流其乐融融,好短信征集与比赛;开放DV数码广场,举行开放日活动,将亲情交流,家教联谊结合在一起。优势:方便、省时、内容丰富。

制约:家庭必须上网,对家长素质要求比较高,不适合农村家庭。

4、参与体验型。是家长的观摩参与。因为大多数家长不了解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可是他们又非常地想了解这些,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即将放学前,好多家长拥在校门口,有的急急地站在教室的窗台下张望着。我们又经常听到家长抱怨,说家长与老师教学方法不一样。于是我们在一定的时间,请家长来听课,让他们来感受学校里新教学方法,在课堂实景中,看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的,老师在授课中有意创设家庭情景,模仿家庭学习氛围。优势:效果相当好,学生积极,老师认真。

制约:一般是全职妈妈或退休奶奶才会有这样的时间。

5、“三个一”。从一般意义上讲,“三个一”家长学校是以幼儿园、中、小学新生家长为重点、以全体家长为普及对象,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教育理论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为宗旨的成人继续教育。

优势:是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教合一”,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

制约:培训对象只涉及初中、小学、幼儿园起始年级新生家长。我们中学地处农村,客观地讲,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很需要学习家教知识,但由于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困难等多种因素制约,难以经常集中到学校参加规范、系统的培训。实践证明,简单地把适用于城市办家长学校的做法照搬农村,必然难于推行。因此,实事求是,分类指导,才有利于家长学校在农村开办,有利于家庭教育知识在广大农村家长中普及。因此,为有效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我校进行了构建农村初中家长学校新模式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家校多元化联合教学”的新模式。

模式解读:“家校多元化联合教学模式”是指以家校联合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家庭知识教育讲座和专题家长会为主要手段,另设有课堂教学开放日、家访接待日增进家长和学校的联系;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开展校外教育工作;搞好家访工作,对个别家教方式与方法不当的家庭进行专题或单独家访,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的一种模式。其中的家访形式主要采取了电话家访、网上家访、专题家访。其具体操作如下:

1、家庭教育讲座。每学期两次。每学期初举办一期家庭教育讲座,七、八、九年级分别召开,针对每个年龄段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对家长进行专题辅导。比如,七年级新生刚入学,要经历由儿童向青春期的转变,同学和老师的改变,学校环境的改变,很多地方需要了解、适应、改变,所以迫切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因此,我校应利用家长送新生入学的时机,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了新生入学心理辅导。期中考试后一次,利用开家长会的有利时机,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题辅导。辅导前,进行书面调研,了解家长在教育中的困惑;辅导时,发放辅导资料;辅导后,家访或书面征求意见。

2、专题家长会。每学期两次,期中期末。我校设计了《学生情况阶段汇报表》,弥补以往老师全班性汇报的局限性。家长会前任课老师只需要很短时间用打“∨”方式对全班学生作一次评价。家长会上家长收到这份表格,每位家长就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孩子在校的基本情况。回去后与孩子的交流就比较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孩子分析成绩优异和偏差的原因,便于孩子矫正不良习惯,避免了以往挨了老师批评回家盲目打骂孩子的情况。

形式上,改变以往老师站讲台,家长坐下面的挨训模式,改用围成一圈“沙龙”的形式,倡导了一种互相交流的轻松氛围。家长和老师共同磋商、联合教学,不再老师一言堂。

内容上,增加了心理教育专题。比如:初三中考前心理辅导。有效地解决了家长和学生的担忧和困惑。

3、课堂教学开放日。每学期一次。就是让家长在今天无论上午还是下午随便听课。那个教师的课也可以听,听课完毕后要填写听课意见表。“开放日”活动起到了四个促进作用。一是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每当“开放日”到来之时,每一个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案,都想在家长面前汇报一下自己的教学技艺,提高自己。二是促进了家长教育孩子责任感的不断强化。家长在课堂上看到自己的孩子活泼主动地学习,都非常高兴。三是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学习。“开放日”活动振作了孩子们的精神,激起了努力学习的情趣,课堂上,人人积极思考,大胆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四是促进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优化。“开放日”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从而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出现了孩子督促家长做模范家长,家长教育孩子做“三好学生”的可喜局面。

4、成立家长委员会。我们在实验年级成立了家长委员会,选举一些热心教育事业,能积极为大家服务,有一定教育经验的人选作为家委会委员,家委会有成员6-7人。主要职责是:组织家长共同研究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学校开展校外教育工作;沟通家长和学校的关系;为学校的教育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特别是走进新课程后,利用家委会能极大地开发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对开发校本课程,实现各类课程的有机整合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沟通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并参与班级管理,协助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

5、搞好家访工作。这是家校多元化联合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因为本校地处农村,有部分家长因实际情况不能定期参加讲座和家长会,所以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就针对学习有困难,心理有障碍,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或对个别家教方式与方法不当的家庭进行专题或单独家访,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其中的家访形式主要采取了电话家访、书信家访、随意家访。

6、设立家访接待日。我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课题组里有参加过专业培训的心理辅导老师。每周四为心理辅导咨询日,也就是家访接待日。心理辅导室对家长和学生都开放。家长也可以随时预约来访,课题组成员每周轮流值日,负责接待家长来访,帮助家长排忧解难。

通过两年多的摸索实践,我们进行了多次口头和书面的调研,觉得“家校多元化联合教学模式”还是比较适应农村初中办学实际的,是可操作的,有实效的,可以运行的。

参考文献: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作者 张晶www.xmsonger.net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 篇7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母儿结局

妊娠期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 指女性在妊娠期首次出现或首次发现糖代谢异常。 GDM对母儿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是导致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1]。 临床研究表明, 及早给予GDM患者科学有效的血糖诊断, 能够明显降低GDM给母婴造成的危害, 改善母儿结局[2]。 但目前临床关于GDM诊断标准尚无统一定论, 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 (IADPSG) 于2010 年提出GDM新诊断标准, 即IADPSG诊断标准。 该次研究中, 该研究就GDM新旧诊断标准对母儿结局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 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自2011 年12 月—2012 年12 月收治的执行GDM旧诊断标准150 例孕产妇为对照组, 年龄26~35 岁, 平均 (29.5±2.5) 岁; 孕周37~41 周, 平均 (38.7±3.1) 周。 另选择该院自2013 年1 月到2014 年1月收治的执行GDM新诊断标准150 例孕产妇为观察组, 年龄27~36 岁, 平均 (29.3±2.6) 岁;孕周37~42 周, 平均 (38.5±3.3) 周。 两组在年龄、孕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方法

对照组采用GDM旧诊断标准:孕周24~28 周时给予孕产妇葡萄糖 (50 g) 负荷检查, 葡萄糖溶于200 m L水中, 于5 min内喝完。1 h后行静脉血糖检查, 阳性:静脉血糖≥7.80 mmol/L。 初次诊断为GDM患者再给予葡萄糖 (75 g) 耐量试验筛查:禁食10 h后, 葡萄糖溶于300 m L水中, 5 min内喝完。 分别抽取患者空腹、 服糖1 h后、 服糖2 h后及服糖3 h后的静脉血糖并进行检查。 孕产妇符合以下2 条以上 (包括2 条) 即可确诊为GDM患者: 空腹血糖超过5.60 mmol/L; 服糖1 h后血糖超过10.30 mmol/L;服糖2 h后血糖超过8.60 mmol/L;服糖3 h后血糖超过6.70 mmol/L。 观察组采用GDM新诊断标准:给予葡萄糖 (75 g) 耐量试验筛查, 分别抽取孕产妇空腹、服糖1 h后、服糖2 h后的静脉血糖。 孕产妇符合以下1 条以上 (包括1 条) 即可确诊为GDM患者:空腹血糖超过5.10 mmol/L;服糖1h后血糖超过10.00 mmol/L;服糖2 h后血糖超过8.50 mmol/L。 确诊为GDM阳性患者, 需同时给予血糖控制结合饮食干预治疗方法。 若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为5.80 mmol /L, 餐后2 h血糖≤6.70 mmol /L, 即可确定患者血糖恢复正常水平。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GDM诊断率、产妇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结局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GDM诊断率比较

观察组GDM诊断率为6%, 显著高于对照组GDM诊断率为2% (P<0.05) 。 详细见表1。

2.2 两组孕产妇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羊水异常、 羊膜腔感染等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胎膜早破发生率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妊娠结局比较

观察组孕产妇经阴道分娩率为69.3%, 显著高于对照组经阴道分娩率为55.3% (P<0.05) ;且观察组剖宫产率为30.7%, 显著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为44.7% (P<0.05) 。 详细见表3。

2.4 两组新生儿结局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症、呼吸窘迫综合征、巨大儿、低体重儿、黄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详细见表4。

3 讨论

GDM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 高发于妊娠中期, 是由于孕妇胰岛素敏感性发生改变及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而导致。临床研究表明, GDM是2 型糖尿病的一项高危因素, 并且GDM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结局[3]。若不给予GDM患者及时有效的临床诊治, 易导致孕产妇发生羊水异常、羊膜腔感染、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等妊娠并发症以及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症、 呼吸窘迫综合征、巨大儿、低体重儿、黄疸等并发症, 严重威胁母儿健康。 因此, 给予孕产妇早期GDM临床诊断, 同时结合血糖控制和饮食干预, 对降低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母儿结局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临床研究发现, 采用GDM新诊断标准 (即IADPSG诊断标准) 对妊娠期女性进行临床诊断管理, 能够明显增加GDM的临床发病率, 但如果对GDM的孕产妇采取积极的临床干预措施, 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围产儿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显著改善围产儿的临床结局。 该次研究中, 观察组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症、呼吸窘迫综合征、巨大儿、低体重儿、黄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此外, 高血糖进入胎儿体内后, 易导致胰岛素大量分泌, 进而导致蛋白质与脂肪和糖结合, 显著增加了巨大儿的发生风险。 众所周知, 巨大儿易引发产妇宫缩乏力、头盆不称等危险情况, 增加剖宫产率[4]。 该研究中, 观察组孕产妇经阴道分娩率为69.3%, 显著高于对照组经阴道分娩率为55.3% (P<0.05) ; 且观察组剖宫产率为30.7%, 显著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为44.7% (P<0.05) 。 且观察组羊水异常、 羊膜腔感染等严重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对GDM患者采用新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和控制管理, 能够显著降低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经阴道分娩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斌武, 姜雪锦, 张宝霞.湖北麻城市2007-2012年不良妊娠结局的流行病学特征[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3, 24 (4) :118-119.

[2]吴建发, 吴素勤, 柳洲, 等.新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5, 26 (3) :121-124.

[3]孙笑, 苏世萍, 孙伟杰, 等.新诊断标准应用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儿结局及一日门诊效果的初步评估[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4, 17 (3) :186-190.

新旧课程标准对比 篇8

2001年实验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标)从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高度,阐述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价值,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打破了按学科体系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的传统框架,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化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潜力。相对于之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实验稿课标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习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和调整。

2011年修订版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与2001年的实验稿课标都是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验稿课标为: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部分进行编写。

2011年版课标仍然坚持了实验稿课标提出的关于化学学科的价值、课程的启蒙性和基础性、基于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体系、科学探究的具体要求以及5大课程内容主题等观点及框架结构。但较之于实验稿课标更充分地体现了作为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增强了实用性和指导性。

二、两个版本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对比

1.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结构及其说明

(1)基本框架结构两个版本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框架结构上基本相同,都涵盖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2011年版课标在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中增加了一个二级主题“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明确规定了在义务教育化学教学中学生至少应完成的8项基础实验。

(2)说明一级主题的每个二级主题(单元)从“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学习内容加以说明,后附“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2.课程内容对比

针对两个版本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涵盖的5个一级主题进行了详细的对比。表1至表5以实验稿课标为基准,逐一整理出了2011年版课标一级主题下的二级主题中改变、强化、增加的内容及降低、删减的内容。

上一篇:商车改革下一篇:开挖电缆沟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