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准则差异分析论文

2024-05-31

新旧准则差异分析论文(通用8篇)

新旧准则差异分析论文 篇1

新旧会计准则差异分析对照

准则是对原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大部分规定与原准则相同。抛开体例和文字表述等形式上的差异,两者的主要差异(并非全部差异)如下: 1.《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①存货发出计价

原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 ②借款费用

原准则:不能计入存货成本 新准则:符合条件的可以资本化

2.《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①规范的范围

原《投资》准则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且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新准则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短期股权投资纳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②权益法的应用范围

原准则: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新准则:

1、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2、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3、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4、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核算。3.《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①规范的范围:新准则分离出部分固定资产由《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范。②新准则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弃置费用因素。③新准则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

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其确认原则同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④利息

原准则:不考虑购买固定资产延期付款的折现和利息问题;

新准则: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格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计入当期损益。⑤减值:原准则允许转回;新准则不允许转回。

⑥新准则增加了至少每年末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的规定。4.《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①规范的范围

原准则包括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即商誉;

新准则仅包括可辨认无形资产,不包括商誉。商誉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范。②企业内部研发费用

原准则: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新准则:研究阶段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确认为无形资产。③利息

原准则:不考虑购买无形资产延期付款的折现和利息问题;

新准则: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格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计入当期损益。④摊销 A、摊销方法

原准则: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确定的期限内分期平均摊销。

新准则: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B、摊销年限

原准则:摊销年限为预计使用年限、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有效年限三者中较短者,如果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10年。

新准则: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C、残值

原准则:无形资产摊销时不考虑残值; 新准则:考虑残值。

⑤减值:原准则允许转回;新准则不允许转回。

⑥新准则增加了至少每年末对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以及未来经济利益消耗方式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进行复核的规定。5.《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①规范的范围

原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的非货币性交易; 新准则:未明确排除企业合并中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②计价 原准则:

A、企业发生非货币性交易时,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B、如果发生补价,支付补价的,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收到补价的,应按公式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和应确认的损益(公式略)。C、除收到补价方按比例确认一部分收益外,不确认其他利润或损失。新准则:

A、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B、交换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C、以上两种情况涉及补价的,直接用补价调整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用象原准则那样分配补价。6.《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利润

原准则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计入当期损益。7.《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①规范的范围

原准则:不涉及债务重组、建造合同、所得税、保险合同、终止营业、租赁、企业重组、环境污染整治等项目引起并由其他会计准则规范的或有事项。

新准则:建造合同、所得税、企业合并、租赁、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形成的或有事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②新准则明确了:

A、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待执行亏损合同和企业承担的重组义务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 B、未来经营亏损不能确认为预计负债。8.《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①商品销售收入计量

原准则:收入应按企业与购货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金额或双方接受的金额确定,即计量采用名义金额。新准则:

A、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收入金额,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显失公允的除外。

B、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商品销售收入金额。

C、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②提供劳务收入

新准则明确了混合销售(销售商品同时提供劳务)时的处理方法:能够区分的单独计量;不能区分的作为商品销售处理。

9.《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追加资产的建造 原准则:无规定

新准则: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作为单项合同:A、该追加资产在设计、技术或功能上与原合同包括的(一项或数项)资产存在重大差异;B、议定该追加资产的造价时,不需考虑原合同价款。10.《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①规范的范围

原准则:不涉及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融资费用和房地产商品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借款费用。

新准则: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融资费用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房地产商品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借款费用适用本准则。②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原准则:固定资产,不包括房地产商品开发企业作为存货管理的房地产。

新准则: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③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借款范围 原准则:专门借款

新准则: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 11.《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①租赁开始日

原准则:企业应当将起租日作为租赁开始日。但是,在售后租回交易下,租赁开始日是指买主(即出租人)向卖主(即承租人)支付第一笔款项之日。

新准则:指租赁协议日与租赁各方就主要租赁条款作出承诺日中的较早者。②融资租赁承租人租赁资产入账价值及未确认融资费用

原准则: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通常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并将两者的差额记录

为未确认融资费用。但是如果该项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大,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记录租入资产和长期应付款。新准则:

A、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并将两者的差额记录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B、取消了“如果该项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大,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记录租入资产和长期应付款。”的规定。③承租人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

原准则: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承租人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

新准则: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承租人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当计入租赁资产价值。④融资租赁承租人应收融资租赁款及未确认融资收益

原准则:在租赁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并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记录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出租人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

新准则:在租赁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并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记录为未实现融资收益。

⑤未确认融资收益/费用D的分摊 原准则:

A、承租人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也可以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等。B、出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当期应当确认的融资收入;在与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结果无重大差异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等。新准则:

A、承租人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 B、出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当期应当确认的融资收入。

⑥新准则取消了原准则“超过一个租金支付期未收到租金的,应当停止确认融资收入,其已确认的融资收入,应予冲回,转作表外核算。在实际收到租金时,将租金中所含融资收入确认为当期收入。”的规定。12.《企业会计准则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①追溯调整法

新准则增加了“不切实可行”的规定: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从可追溯调整的最早期间期初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各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②差错更正 原准则:

A、包括本期差错和前期差错;

B、前期差错划分重大和非重大差错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新准则:

A、仅规范前期差错,且不区分重大和非重大差错; B、采用追溯重述法改正前期差错;

C、“追溯重述不切实可行”时的处理方法类似于追溯调整法“不切实可行”的规定。

13.《企业会计准则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股利或利润分配

原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由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所制定利润分配方案中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应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单独列示。

新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利润分配方案中拟分配的以及经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不确认为资产负债表日负债,但应当在附注中单独披露。14.《企业会计准则31号——现金流量表》 新准则与原准则没有实质上的变化。15.《企业会计准则32号——中期财务报告》 新准则增加了以下规定:

①基本的和稀释的每股收益应当在中期利润表中列报。

②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各中期财务报表项目时,对项目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不应以财务数据为基础。中期会计计量与财务数据相比,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估计,但是,企业应当确保所提供的中期财务报告包括了相关的重要信息。16.《企业会计准则36号——关联方披露》 新准则:

①关联方关系扩大到包括

A、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B、母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C、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间接地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

②母子公司关系披露的层次:母公司、最终控制方、对外公开提供财务报表的最低中间控股公司 ③关联方发生交易披露,取消金额或比例选择,要求企业必须披露交易金额

④强调只有在提供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企业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采用了与公平交易相同的条款

2010年1月1日甲公司向丙公司支付现金500万元,受让丙公司持有的乙公司60%股权(甲公司和丙公司同受A公司控制),受让股权时乙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甲公司该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应计入()科目 A.财务费用 B.资本公积 C.营业外收入 D.营业外之处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600万

贷:银行存款

500万 资本公积 100万

新旧准则差异分析论文 篇2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014年3月13日财政部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新准则”),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与2006年发布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以及后续的会计准则解释(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两者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异: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范围

旧准则在正文中并未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范围做出规定,只是在解释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范围时,明确了长期股权投资主要包括四类:一是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二是投资企业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共同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三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即对联营企业投资;四是投资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新准则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将第四类权益性投资的核算划归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22号准则”)进行规范,将其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为什么财政部要变更第四类权益性投资的资产类别呢?其背景究竟是什么?众所周知,金融资产是指以价值形态存在的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项、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因此长期股权投资实质上也是金融资产的一部分。而基于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取被投资单位股份价值的变化差价,而是通过控制或影响被投资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来实现自身的经营目的,从经济意义上看,基于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投资方与被投资方实质上已经形成一个集团,因此这种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比较复杂,需要单独进行规范。而没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其投资目的在于获取股利或获取股份价值变化的差价,与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目的相同,应作为同一类资产类别。但是旧准则对没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的分类存在重复的地方。

按照旧准则的规定,有公允价值的,执行22号准则,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没有公允价值的,执行旧准则,归类为长期股权投资;而22号准则第32条规定又指出,“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但是,下列情况除外:1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2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在这里,22号准则却将没有公允价值的股权投资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导致旧准则与22号准则之间出现了矛盾。

笔者认为,资产分类的依据在于用途或管理目的,而不是有没有公允价值,旧准则对没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的分类,缺乏科学依据。因此新准则将长期股权投资限制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将没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投资全部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一种科学的分类,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意图,从而实现了新准则与22号准则之间的协调,也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有关会计处理。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按22号准则规定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成本法计量,不会对会计实务工作产生过大的实质性影响,也有利于新准则的贯彻实施。需要注意的是,旧准则发布以来,在职称考试和大中专院校的教学中,一直有一种错误的概念,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22号准则第32条规定表明:有公允价值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没有公允价值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成本计量。这一点有待在今后的会计专业教学、职称考试和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中加以宣传。

二、同一控制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旧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新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当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由此可以看出,新旧准则的差异非常大,新准则为什么要做如此大的修改呢?

笔者认为,所谓成本,是指为取得某项资产而发生的耗费。在没有关联方关系的情况下,投资方投资交易所支付的对价是市场上供求关系的真实反映。但是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基于关联方关系发生的,其对价的高低取决于最终控制方的决定,而影响最终控制方决策的因素就是合并财务报表中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而不是被投资方自身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更不是被投资方自身的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因此新准则的规定是合理的。现举例说明两者之间的差异:

例1:从2012年1月1日起,A公司拥有C公司60%的股权,股权取得日C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4 000万元,公允价值为4 600万元,差异为设备,设备剩余使用年限为6年,不考虑净残值。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底,C公司实现净利润500万元,没有发生其他影响所有者权益的事项。2014年1月A公司将上述股权转让给子公司B,转让价为3 000万元。

在本例中,C公司2013年底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4 500万元(2012年1月1日C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4 000万元+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底C公司实现的净利润500万元),但是从最终控制方A公司角度看,C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为4 900万元(2012年1月1日C公司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4 600万元+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底C公司实现的净利润500万元-设备公允价与账面价值的差异600万元对利润的影响200万元),因此在合并财务报表中C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应从4 500万元调整为4 900万元。按照旧准则的规定,B公司取得的对C公司60%股权的成本为C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4 500万元的60%,即2 700万元,编制如下会计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27 000 000,资本公积3 000 000;贷:银行存款30 000 000。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B公司取得的对C公司60%股权的成本为C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4 900万元的60%,即2 940万元,编制如下会计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29 400 000,资本公积600 000;贷:银行存款30 000 000。

三、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在旧准则中,原来没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关系的投资方通过追加投资取得了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或者因处置部分投资使得原来的控制关系变成了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由此需要将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从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原来有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关系的投资方通过追加投资取得了控制权或者因处置部分投资失去了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由此需要将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从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但是在新准则下,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只包括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因此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只局限于处置部分投资使得原来的控制关系变成了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只局限于追加投资取得控制关系。因追加投资等使得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以及处置投资导致投资方失去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时,需要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之间进行互换,这种经济业务的实质是资产类别的重新分类。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投资方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按照22号准则确定的原持有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原持有的股权投资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以及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转入改按权益法核算的当期损益。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新准则将这种资产类别的转换细分为连续的两笔经济业务:首先,将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让,转让所得(即原持有股权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差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并相应结转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其次,将转让所得连同追加的投资用于购买股份,从而取得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而旧准则规定,追加投资引起的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过程中,原持有股权在初次投资日与追加投资日之间应享有的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化,与损益有关的,调整相应年度的损益;与损益无关的,调整资本公积,旧准则的这种规定,不但合理,而且杜绝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而新准则的规定则可能有助于企业开展盈余管理。举例说明如下:

例2:A公司于2012年1月初取得B公司10%的股权,成本价为900万元,取得时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8 400万元(假定与其账面价值相同)。A公司按10%提取盈余公积,2014年1月初A公司又以1 800万元的价格取得B公司12%的股权,当日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2 000万元,A公司可以派人参与B公司管理。初次投资和再次投资期间B公司实现净利润为900万元,除此之外没有发生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事项。2012年末和2013年末,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分别为10 000万元、11 900万元。

按照旧准则的规定,2012年1月初至2014年1月初之间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增加额为3 600万元,其中900万元属于以前年度损益引起的变化,A公司应按比例增加年初留存收益,剩余的2 700万元与以前年度损益无关,按比例增加资本公积,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损益调整900 000、——其他权益变动2 700 000;贷:盈余公积90 000,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810 000,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 700 000。

上述分录登记入账以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账户的余额为2 70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总账余额为3 060万元,与追加投资日所分享公允价值的份额2 640万元(12 000×22%)之间的差异420万元,就是前后两次投资所形成的商誉之和。同时长期股权投资明细账户也能够反映前后投资之间累计分享的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90万元。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2012年取得股权投资时应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12年末和2013年末应确认公允价值变动100万元和190万元,2014年1月初追加投资后,原持有股份的公允价值1 200万元与追加的投资成本1 800万元合计数3 000万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原持有股份公允价值与其投资成本的差异300万元作为当期投资收益,编制如下会计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30 000 000,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2 900 000;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9 000 000、——公允价值变动2 900 000,银行存款18 000 000,投资收益3 00 000。

上述分录登记入账以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账户的余额为3 00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总账余额也是3 000万元,反映的商誉价值只有360万元,也就是说初次投资所形成的商誉以及初次投资应分享的被投资企业净利润90万元都没有得到反映。同时通过追加投资,轻易获取了投资收益300万元,因此新准则的这种规定,很容易成为投资方未来盈余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需要引起社会上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充分关注。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投资方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在编制个别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原持有的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改按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这一点新旧准则的规定是一致的。旧准则对追加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如何处理,没有进行明确,但是新准则对此规定,对于该部分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处置该项投资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购买日之前持有的股权投资按照22号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的,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公允价值变动应当在改按成本法核算时转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规定,投资方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等原因丧失了对被投资单位的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处置后的剩余股权应当改按22号准则核算,其在丧失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原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终止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

投资方因处置部分权益性投资等原因丧失了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的,在编制个别财务报表时,处置后的剩余股权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并对该剩余股权视同自取得时即采用权益法核算进行调整,这一点与旧准则相同;处置后的剩余股权不能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应当改按22号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其在丧失控制之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举例说明如下:

例3:A公司原持有B公司60%的股权,其账面价值为9 000万元,未计提减值准备。2014年1月1日,A公司将其持有的对B公司50%的股权出售给某企业,出售取得价款12 400万元,当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4 000万元。A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剩余股权为10%,无法对B公司实施重大影响。

按照旧准则的规定,出售收入与相应的成本之差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借:银行存款12 400 000;贷:长期股权投资75 000 000,投资收益49 000 000。

剩余股权部分的账面价值1 500万元依然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按照新准则的规定,由于剩余股权只有10%,无法对B公司实施重大影响,因此应将其转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按处置日公允价值2 400万元确认其成本,公允价值与剩余股权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当期投资收益,编制如下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124 000 000,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4 000 000;贷:长期股权投资90 000 000,投资收益58 000 000。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同样经济业务,新准则下确认的收益比旧准则要高。

四、处置股权时对权益法下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的处理

旧准则第十六条规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方因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而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置该项投资时应当将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按相应比例转入当期损益。而新准则规定,股权投资因采用权益法核算而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处置该项投资时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相对于旧准则而言,新准则的规定比较含糊,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是否结转至当期投资收益。目前笔者还没有在相关杂志或报刊上看到对此的合理解释或处理方法。如何理解新准则的规定呢?

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指出: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其他会计准则规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应当根据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分为下列两类列报:1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主要包括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导致的变动、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资单位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等;2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主要包括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资单位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现金流量套期工具产生的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等。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其他综合收益可以在满足条件时转入当期损益,而有的其他综合收益不能转入当期损益,但是旧准则在处置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时,将与投资相关的资本公积全部转入处置当期的投资收益,显然是错误的。因此笔者认为,新准则的规定应该理解为:如果被投资企业处置资产或负债时将与其相关的资本公积转入收益,则投资方在处置权益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时,也可以将相关的资本公积转入收益,否则不能结转至收益。也就是说,新准则“采用与被投资单位直接处置相关资产或负债相同的基础进行会计处理”所指的“基础”是指被投资单位资本公积在满足条件时是否能够转入收益。举例说明如下:

A公司拥有B公司30%的股份,B公司因发行可转换债券而确认资本公积100万元,现A公司处置上述股权。

按照旧准则的规定,A公司处置上述股权时,在确认处置损益的同时,还应将资本公积30万元转入当期投资收益。但是在新准则下,由于发行可转换债券而确认的资本公积不能在偿还债券或转换为股权时转入收益,因此A公司在处置股权时也不能将与该投资相关的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财政部.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通知.财会[2014]14号,2014-03-13.

新旧准则差异分析 篇3

一、新旧会计准则之异同分析

(一)准则名称改变

原准则的名称为《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新准则的名称为《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新准则将“会计差错更正”修订为“前期差错更正”。

(二)增加了无法进行追溯调整和追溯重述的规定,并要正确理解追溯重述法

运用追溯调整法需要确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运用追溯重述法需要确定前期差错的影响金额。如果这种影响无法合理确定,追溯调整和追溯重述也就无法进行。因此,新准则增加了无法进行追溯调整和追溯重述的规定。就以前某一特定期间而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即可认为无法对会计政策变更应用追溯调整法进行调整或无法对某项前期差错应用追溯重述法进行更正:1.应用追溯调整法或追溯重述法的影响数不能确定;2.应用追溯调整法或追溯重述法要求对管理层在该期当时的意图做出假定;3.应用追溯调整法或追溯重述法要求对有关金额进行重大估计,并且不可能将提供有关交易发生时存在状况的证据和该期间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信息这两类信息与其他信息客观地加以区分。实际工作中,要正确理解并按规定执行。而且,要正确理解追溯重述法,它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例如:2005年年报中的收入为1100万元,在2006年10月发现多计收入100万元;在编制2006年年报时,应视同该差错没有发生过,即2005年的年收入应改正为1000万元。

(三)将会计差错改为前期差错

原准则将会计差错分为本期发现的与本期相关的会计差错、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和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本期发现的与本期相关的会计差错和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会计差错的会计处理,调整发现当期的相关项目。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及相关会计报表其他项目的期初数。如不影响损益,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新准则将重大会计差错改为前期差错,增加了前期差错和追溯重述法的定义。前期重要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采用追溯重述法。确定前期累计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应该注意的是,新准则中,将舞弊产生的差错单独做了强调。对存货、固定资产的盘盈,按原制度作为当期事项计入营业外收入中;新准则规定应作为会计差错,进行追溯重述。例如:2005年6月购入一台设备,价值100万元,货款未付。2006年年末财产清查时,盘盈设备一台,应作为会计差错更正,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同时补提折旧。这种做法,比原制度将盘盈结果100万元转入营业外收入要合理得多。

(四)对披露要求更具体

新准则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披露要求更为具体。例如,对于会计政策变更,原准则要求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累计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新准则除要求披露以上这些内容外,还增加了会计政策变更的性质、当期和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调整金额及无法追溯调整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的时点、具体应用情况等信息披露要求。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会计处理和会计披露,没有区分非重大变更与重大变更,而是将它们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披露方式以同样的方法或方式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方法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使会计信息提供的成本大于其产生的效益。笔者认为,对重大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进行充分、详细的会计处理和披露;对于非重大的变更,则可以采用简化的处理办法(重要性原则)。对于重大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前期差错的更正,应将其对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影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如果由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的更正,使股东财富受到重大影响,股东应该更清楚地了解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的变化情况。新准则对重要的前期差错与非重要的前期差错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重要的前期差错要采用追溯重述法进行更正,非重要的前期差错可以直接调整相关的科目,若涉及损益的,则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新准则对于如何界定前期差错是否重要,并没有清晰阐述。笔者建议,新准则可增加相关规定,如“重要的前期差错一般来说金额比较大,通常某项交易或事项的金额占该类交易或事项的金额的10%及以上,则认为金额比较大”。

二、新旧会计准则衔接规定

新准则是对会计政策变更处理方法的具体规定,因此仅指明了生效日期,而未专门提出衔接办法。新准则主体部分指出,企业按照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变更会计政策时,应按国家发布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执行。如果没有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定,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并将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调整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但不需要重编以前年度的会计报表。如果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因此,对于新准则施行之日以前发生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其会计处理方法与新准则规定的方法不同的,应予以追溯调整。如果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则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并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

三、执行新准则由于所得税处理方法的差异对企业权益、损益的影响

新准则规定,所得税核算方法由原会计制度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法下的递延法和收益表债务法,改为纳税影响会计法下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核算注重的对象由原来的永久性差异、时间性差异转为暂时性差异(包括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考察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分别反映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中。

(一)会计政策变更

新准则要求,除特殊情况外,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变更引起的累积影响数调整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因此,会计政策变更将直接影响期初的留存收益,使所有者权益出现变动。同时,会计政策变更涉及的相关资产、负债科目的调整,将导致资产结构发生变化。例:某公司2002年12月购入一台管理用电子设备,原价32万元,预计使用5年,净残值为2万元,采用直线折旧法,2003年6月25日,设备闲置,按照当时制度规定,该设备从7月份开始未计提折旧,2004年1月1日,该公司开始执行新准则,按新准则规定,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该公司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税率33%。税法规定,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不得计提折旧,但可以在固定资产清理时作为清理成本在税前扣除。因此,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小,而其计税基础大,两者差异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10%计提盈余公积,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

1.计算累积影响数(单位:元)

2.2004年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1)调整累积影响数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0100

递延所得税资产9900

贷:累计折旧30000

(2)调整由于净利润的减少而调减的盈余公积

借:盈余公积(20100×10%)201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010

3.调整会计报表项目

该公司应调整2004年资产负债表年初数、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2003年栏有关项目。对于资产负债表,应调整2004年年初数,即调减盈余公积2010元,调减未分配利润18090元,调增递延所得税资产9900元,调增累计折旧30000元。对于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应调增2003年管理费用30000元,调减2004年年初未分配利润18090元。

(二)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估计变更时不需要计算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也不需要重编以前年度会计报表,但应对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估计进行处理。可见,会计估计变更不影响以前年度的权益和损益。如果变更仅在当期有效,那么其影响数将计入当期损益,同时造成相关资产、负债科目的变动;如果变更的影响持续到未来期间,则其影响数还要计入未来期间与前期相同的相关项目中。

四、延伸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和差错》(以下简称IAS8)中相关内容的规定基本相同,但还是存在以下差异

(一)关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IAS8在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方面,规定了管理层应如何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尤其是在没有适用准则和解释公告的情况下管理层选择会计政策时应参照的文献;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对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进行处理,其他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关于披露内容

IAS8要求披露尚未采用的已发布未生效的准则或解释公告将产生的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新准则对此未作规定。

(三)关于重要性

IAS8对“重要性”进行了定义,从采用会计政策和更正差错角度阐述重要性的应用:

新旧会计准则下损益处理差异 篇4

□ 文 宋月霞

2007年1月1日开始,企业开始实行新会计准则。新准则由于倾向于与国际准则趋同,在诸多会计处理规范上与旧制度有较大差异,本文就成本、费用、损失和收入,利得的确认和计量,介绍新旧制度的若干差异。

一、费用、成本、损失的确认和计量。

(一)开办费

行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开办费计入递延资产,分5年摊销计入管理费用;《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则规定开办费发生时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在企业生产经营开始的月份一次摊销计入管理费用。

新准则完全变更了上述规范,规定:“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费、培训费、差旅费、印刷费、注册登记费,以及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等”,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借记“管理费用-—开办费”科目,货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福利费

旧制度下,所有企业均按工资总额14%计提职工福利基金,借记有关科目,贷记“应付福利费”科目,实际使用时再借记该科目和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所有企业不再按工资总额计提职工福利基金,而按实际支付的福利费计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该规定与新的《企业所科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下合称新税法)的规定相问,但新税法对该费用设置了上限,规定只能在不超过年工资总额14%的范围内在税前扣除。

因此,在新的财务制度下,职工福利费核算的具体账务处理应为:

1.执行旧制度的企业:(1)企业实际发生应归类于职工福利费的支出,借记“应付福利费”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2)期末,应将当期支付的福利费,按照其当期分配工资的比例等相对合理的方法,分配到各有关成本费用科目,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福利费”科目。2006年年末结余的福利费,可以在支出福利费超过年工资总额14%时,超支部分直接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

2.执行新准则的企业:(1)发生福利费支出时,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2)期末,再按当期分配工资比例或其他最近于合理的方法进行分配,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科目。

3.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的管理方法不变;(1)提取时,借记“利润分配———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科目,贷记“职工福利费”科目(执行新准则的单位);(2)实际支付时,借记“应付福利费”、“应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新税法和财务制度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仍可从成本费用中列支职工福利费。

(三)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执行行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可以按照年末应收款余额的3———5%和库存商品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和商品削价准备,其相应损失计入管理费用。

2.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应根据预计可收回金额、市价或可变现净值低于相应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非流动资产不得计提减值准备。计提以上三项准备的相应损失,分别计入管理费用和投资收益。

3.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应根据预计可能发生的减值损失(可实现、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或存货的跌价准备,以及长期的投资、委托货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的相应损失,除投资、委托贷款的减值损失计入投资收益外。其他与流动资产相关的,计入管理费用;与非流动资产相关的,计入营业外支出。《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都规定,已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以后如果其价值得以恢复,已确认的减值应予以转回。转回时,应作与计提时相反的会计分录。

4.执行新准则的企业,应当按照各类资产应确认的减值损失,分别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货款损失准备,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商誉等十几项资产减值准备,相应的损失统一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不计入其他损益科目。

对于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的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其相应的收益或损失统一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上述资产中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外,均不得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新准则规定,已提减值准备的流动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货款等,以后如果相关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按已提减值准备余额与恢复增加的价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与计提时相反的会计分录,转回已确认的减值损失;而其他非流动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当然,在资产处置、出售、对外投资等情况下转销的除外。

(四)进货费用

1.旧的三种会计制度规定,商业企业商品采购过程发生的运输费、保险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以及入库前挑选整理费用和其他相关税费,均应在发生时直接作为期间费用计入“营业费用”、“经营费用”科目。

2.则下,只设置“销售费用”科目,不设置“营业费用”、“经营费用”等可包含进货费用的科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应用指南》规定:商业企业采购过程中发生的时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主营业务成本);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的存货成本。

二.收入、利得的确认和计量

(一)政府补助收益

1.旧的三种会计制度下:(1)政府拨款附有专门用途且按相关文件规定应免征所得税的,应先计入专项应付款,用后形成企业经营资产的,其价值再转入资产公积;(2)企业收到先征后返还、先征后退的营业税、消费税和按国家税法规定返还的企业所得税,应在收到时分别贷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所得税”等科目;(3)企业收到退还的增值税、按地方优惠政策退还的所得税和收到没有规定免征所得税的财政补助,应贷记“补贴收入”科目;(4)企业应收按销量或工作量和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按期给予定额补贴,可在期末先借记“其他应收款”(小企业)、“应收补贴款”(其他企业)科目,贷记“补贴收入”科目,实际收到时再转销应收项目。

2.新准则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及其《应用指南》规定: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补助两类,其补助形式包括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和无偿划拨非货币资产四种。相关的账务处理规范为:(1)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取得时,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自相关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时起,在该项资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即收到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按期分摊时,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如果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转让,出售、报废损毁的,其尚未分摊完的递延收益余额亦应转入营业外收入。(2)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以后期间相关费用或损失,应在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在确认相关费用或损失时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前期发生或本期已发生的费用或损失的,在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3)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入账,无法取得公允价值的,按照名义金额入账,名义金额为1元(单价),具体确认原则同上。

(二)固定资产盘盈收益

1.旧的三种制度都规定:盘盈的固定资产,应按重置净值确认其价值,其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2.新准则规定:盘盈业务作为更正前期差错处理。将资产盘盈作为重要的前期差错处理时(通常指盘固定资产价值占企业固定资产总价值10%及以上),具体操作比较复杂,需要编制调账、调表共三套调整分录,分别调整入账的账务、入账资产负债表的年初余额(年初数)和利润表的上期金额(上年数),将盘盈利得计入以前损益(营业外收入)。限于篇幅,不作详细介绍。

(三)债务重组、受赠资产、核销债务收益

1.执行行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债务重组收益、受赠收益扣除应交所得税,净收益均应计入资本公积,转销无法偿还应付款项的收益,则应付计入营业外收入。

2.《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都规定:企业债务重组、受赠资产和无法转销支付的应付款,扣除应交所得税后的净收益,均应计入资本公积。

3.新准则规定:企业债务重组、受赠资产收益均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其中债务重组的债务人应按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偿还债务支付的资产或发行股份(债转股)的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重组收益并收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重组债务时支付的资产或发行股份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或面值总额的差额,按转让资产进行账务处理并确认转让损益,或按发行股份确认资本公积。

作者未见新准则中有转销无法偿还应付款项的账务处理规范,但按新准则的基本精神,转销无法清偿应付款项的收益应参照受赠确认营业外收入。

(四)股权投资差额

所谓股权投资差额,是指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权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与投资时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称为股权投资借方差额;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称为股权投资贷方差额。

1.执行行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对投资时存在的股权投资差额,均不作账务处理。

2.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确认初始投资成本时存在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单设“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核算,分期摊销记入“投资收益”的借方;存在贷方差额的,将差额转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无论确认“股权投资差额”或转增资本公积,均应同时调整投资成本。

新旧准则差异分析论文 篇5

新准则对基本会计准则适用范围及财务报告目标进行了修改。首先是对适用范围的修改,原基本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财务报告”。其适用范围包括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新准则调整为“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其次是对于财务报告的目标进行了修改。原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规定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新准则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新准则对基本会计准则依据会计基本原则进行了修改,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等原则。公允价值应用是新会计准则修改的重点。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客观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在本质上是强调对资产客观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会计的真正创意有两点:一是资产计价必须坚持客观价值计量,价格要能真正反映资产客观价值;二是资产计价必须立足于现在时点,坚持动态的反映观。公允价值会计是会计反映从静止观点向运动观点转变的开始,是科学的会计反映观的开始。公允价值的运用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

二、新旧具体准则的差异

(一)新会计准则中增加的具体准则。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工具列报和金融资产转移准则。关于金融工具的四项具体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这些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上市或拟上市的金融机构则首当其冲。例如,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就要求上市银行和证券公司善用衍生工具这把“双刃剑”,因为表内化将对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企业不但要考虑现金流等经济因素,还要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报表的影响,以避免给报表带来过大的波动。新会计准则与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共有五方面的差异:引入了金融工具的概念、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计价基础的不同、确认方面的差异和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

原保险合同与再保险合同准则。我国一直没有对原保险合同制定准则,实务指导以《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为准。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新准则有如下特点:区分保险风险和非保险风险;增加准备充足性测试;区分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

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这条准则是对我国现行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业务处理的描述。新会计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矿区权益、井及相关设施折耗的计算方法,原制度采用直线法,新准则引入产量法和年限平均法。新准则允许提取弃置支出准备,并设置了“油气资产”、“累计折耗”和“油气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同时取消了“地质成果”科目。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旧准则并没有将房地产作为一个单独项目来加以处理,而是把现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内容分散在其他相关准则之中。新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两种方法。成本模式的计量方法与原准则相同,但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时,不需要摊销或折旧,也不需计提减值准备,只需要在期末按公允价值对账面进行调整,将其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生物资产、企业年金基金和股份支付准则。这三条准则对旧会计准则中未曾规范或者没有详细规范的方面制定了更为严谨可行的操作指南,填补了在农业资产、补充养老保险和期权激励行为的会计核算规范方面的空白。

(二)新旧会计准则中发生重大变化的具体准则。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新旧准则主要区别在:新准则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则的使用范围,在资产减值迹象判断上,新准则比现行制度要求更加明确,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也更具有操作性。并且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使用做出了限制性规定,强调一旦使用公允价值就停止历史成本价值的账务处理。同时由于使用公允价值所产生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可谓是新旧准则中减值准备部分差异最大的地方。

债务重组方法。新旧准则最大的差异就是公允价值的使用和债务重组收益将计入当期损益,因此采用新准则以后影响的是当期损益而不是权益。新准则中债务重组的定义是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时,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新准则突出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前提和债权人最终让步的业务实质。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目前中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不一定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双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值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所得税的影响。新旧准则的差异体现在:在计税基础上,旧准则强调收入和费用与纳税收益和纳税扣除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从发生额的角度进行分析,新准则则强调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所存在的暂时性差异,从余额角度来进行分析。在所得税确认上,旧准则要求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新会计准则则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在减值确认计量上,旧准则没有递延税款借项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而新准则则规定在一定的情况下,可计提减值准备,并在日后符合规定时可以转回。

长期投资核算方法。新旧准则的差异表现在:旧准则对投资中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进行确认,并分期进行摊销,以调整投资收益,如果是负的股权投资差额就应确认为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的确认为商誉,该商誉不进行摊销;如果是小于的,则直接冲减留存收益。

新旧准则差异分析论文 篇6

一、新存货准则的主要内容:新存货准则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共四章内容组成。

1、第一章“总则”部分,说明了制定新存货准则的目的、依据等。

2、第二章“确认”部分,说明了存货的定义以及存货确认的条件。(1)、定义: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2)、确认条件:A、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B、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3、第三章“计量”部分,说明了存货成本的初始计量、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以及存货成本的期末计量等内容。(1)、存货成本的初始计量: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但下列费用在发生时应当确认为当期损益,而不计入存货成本:A、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B、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C、不能归属于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等。(2)、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其中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存货的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3)、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通常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empirenews.page--](4)、存货成本的期末计量: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4、第四章“披露”部分,规定了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存货有关的信息内容。

二、新旧存货准则的差异比较与分析

(一)、新旧存货准则总体结构差异的比较与分析新存货准则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共四章二十二条组成;而旧存货准则由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的结转、披露、衔接办法和附则共十部分三十条组成。从总体内容上看,新存货准则比旧存货准则更为概括、具体。

1、新存货准则取消了旧存货准则的“定义”部分,而是将其内容贯穿于整个存货准则体系之中。例如,在“确认”中明确了存货的定义;在“计量”中明确了可变现净值和制造费用的定义等。

2、新存货准则“计量”部分涵盖了旧存货准则“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的结转”等部分的内容,显得更为简单而且精确。

3、新存货准则取消了旧存货准则中“衔接办法”和“附则”两部分内容,而是由财政部所同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来规定。

(二)、新旧存货准则具体内容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1、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内容的规定与说明。旧存货准则中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而在新存货准则中没有这样的规定与说明;相应地,新存货准则在“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中也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有关“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仓储费等费用”的内容。

2、新存货准则在“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中将旧存货准则中“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成本”的内容修改为“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使之更加明确、更加具体。

3、新存货准则中增加了对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的具体规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从而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使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了存货中(而不再只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因此,使得一些需要通过取得专门借款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将导致使存货处于长时间生产周期中的企业损益表中当期的财务费用减少,利润增加;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资产额和权益额也相应增加。从而使那些专门为出售而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所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例如,船业公司A(以下简称A公司)按照与远洋运输公司B(以下简称B公司)签订的合同,于2007年7月1日开工,为B公司建造大型车辆滚装船,预计建造工期为22个月。为建造该型车辆滚装船,A公司于2007年6月30日由银行借入3年期、到期还本付息,不计复利的专门借款2000万元。2007年度,A公司借入该项专门借款计提的借款利息为66、95万元,其中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计算的符合资本化的借款利息为25、025万元,即应将借款利息中的25、025万元计入存货成本(该大型车辆滚装船的成本),而将其余41、925万元的银行借款利息计入发生当期的财务费用;但按照旧存货准则的规定则应将66、95万元的借款利息全部计入发生当期的财务费用。[!--empirenews.page--]

4、新存货准则中增加了“收获时农产品的成本和企业合并时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本次新制定的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同时又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关于捐赠方提供了有关证据和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证据情况下企业接受捐赠的存货成本确定的相关说明。

5、新存货准则中增加了“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的内容;相应地,新存货准则在第十四条中将旧存货准则中“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当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内容重新修订为“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当发出存货的成本”,以与新存货准则第十三条相对应;而旧存货准则中则没有对“提供劳务”存货成本作出规定。

6、新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即应当按照公允价值来确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而公允价值的确定是本次新修定会计准则的一个亮点;而旧存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所以旧存货准则对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人为可操纵性很大,容易造成存货资产的不实。

7、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旧存货准则中关于发出存货成本的后进先出法。因为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企业发出存货的成本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存货的流转情况,会造成存货的实物流与成本流相互脱节。从目前来看,取消后进先出法,会使原来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存货较多而且周转率较低的企业,造成毛利率和利润的不正常波动;但从长远来看,取消后进先出法,可以使企业更加真实的反映存货的流转情况,以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信息。

7、新存货准则对旧存货准则中“盘亏或毁损的存货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在发生的当期计入损益”,在第二十一条中作出了相应的修定:“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帐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帐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使企业对存货发生盘亏或毁损的会计处理规定更加明确、具体。

新旧准则差异分析论文 篇7

一、“债务重组”新旧 (2001年与2006年) 准则的主要差别

1、债务重组定义及范围的差别:

旧准则为: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新准则为: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财务困难的情况下, 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 是指因债务人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陷入困境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等, 导致其无法或者没有能力按原定条件偿还债务的情况。“债权人作出让步”, 是指债权人同意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现在或者将来以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金额或者价值偿还债务。“债权人作出让步”的情形主要包括:债权人减免债务人部分债务本金或者利息、降低债务人应付债务的利率等。

新准则当中的债务重组概念, 强调了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的前提条件, 并突出了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实质内容, 从而排除了债务人不处于财务困难条件下的债务重组、处于清算或改组时的债务重组, 以及虽修改了债务条件, 但实质上债权人并未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事项, 如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时, 债权人同意债务人用等值库存商品抵偿到期债务, 但不调整偿还金额, 实质上债权人并未做出让步, 不属于债务重组准则规范的内容。而旧准则所定义的债务重组既包括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 也包括债权人未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

2、债务重组计量属性及重组损益确认方法的差别:

2001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 确认为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债权人应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

而2006年在对2001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进行修订完善而成的新债务重组准则中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 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举例如下:

2007年6月13日, 日光工厂因购买材料而欠红星公司材料款及增值税351 000元, 由于日光工厂发生财务困难, 不能按合同规定归还欠款。2007年12月20日, 经双方协定, 日光工厂以其生产的产品归还其全部欠款, 该产品的不含税销售价格为200 000元, 实际成本160 000元, 双方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按2001年规定的会计处理:

按2006年规定的会计处理:

如果按旧的债务重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对债权人及债务人来讲, 不能准确核算资产成本, 造成资产负债表的不真实。如上例, 对债务人来说, 债务重组中“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57 000”, 其实是包含了资产转让损益40 000元以及债务重组利得117 000元, 在纳税环节上要适当进行纳税调整;而对于债权人来说, 债务重组中“原材料317 000”, 破坏资产的实际成本, 因为原材料的实际公允成本只为200 000元, 其中多出的117 000元实为债务重组损失。但如果按新的债务重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税法上按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计税基础, 而会计上按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资产的入账成本, 同时把资产转让损益以及债务重组利得分别确认, 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相同, 因此无需作纳税调整。

二、“外购存货 (商品) 成本计量”中新旧 (2001年与2006年) 准则的主要差别

旧准则为:企业外购存货 (商品) 的成本即存货的采购成本, 指企业物资从采购到入库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 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如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等) 。而商品流通企业购入的商品, 按照进价和按规定应计入商品成本的税金作为实际成本, 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不计入商品的实际成本, 应作为进货费用,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新规定为:企业外购存货 (商品) 的成本计量方法基本不变;取消了原准则中“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的规定, 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 应计入所购商品成本。在实务中, 企业也可以将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先进行归集, 期末, 按照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对于已销售商品的进货费用, 计入主营业务成本;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 计入期末存货成本。商品流通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 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销售费用。举例如下:

2008年1月13日, 甲批发企业向乙公司购进A商品一批, 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进价金额120 000元, 进项增值税额20 400元, 购进过程中发生装卸费3 000元, 商品同时验收入库。根据仓库转来的“收货单”和供货单位“发货单”及转账支票存根, 作如下会计处理:

甲批发企业按2 0 0 1年规定的会计处理:

假设甲批发企业“库存商品——A商品”账户1月份期初余额为385 890元, 本期增加金额为358 960元, 期末余额为389 250元;“进货费用---A商品”账户期初余额为4536元, 本期增加金额为4 253元。分摊本月份A商品进货费用如下:

A商品进货费用分摊率= (4 536+4253) ÷ (385 890+358 960) ×100%=1.18%

结存A商品应分摊进货费用=3 8 9250×1.18%=4 593.15 (元)

已销A商品应分摊进货费用=4 536+4 253-4 593.15=4 195.85 (元)

根据计算结果, 作以下会计分录:

从上面例题可以看出, 新的存货准则要求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存货的采购成本构成与其他企业的采购成本核算思路是一致的。

新企业会计准则, 将理念基础、指导思想、体系设计、内容安排、技术标准等融为一体, 整个体系逻辑严密、首尾一贯, 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诸多重要创新。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讲解.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2006

关于借款费用新旧准则差异的探讨 篇8

一、 新旧准则中借款费用的差异比较

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包括借款利息、债券溢折价的摊销、辅助费用和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新旧准则关于借款费用的确定有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

根据旧准则,应予资本化的资产是固定资产。而新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存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如有些以船舶、大型设备为生产产品的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就应计入存货成本。

2.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

根据旧准则,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为专门借款,即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不包括流动资金借款等。根据新准则,应予资本化的借款不仅包括专门借款,而且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一般借款的,应将一般借款中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资本化。需要说明的是,新准则中的专门借款是指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

3.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有所差别

新旧会计准则中,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的计算方法是不变的,即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资本化金额,包括计算截至资产负债表日的累积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计算资本化率和利息资本化金额。不同的是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源于借入专门借款的,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超过专门借款的部分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利息中应予资本化的金额。 资本化率应当根据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计算确定。这一变化,对于某些企业来说,影响可能会很大。

4.计算借款费用扣除项目不同

旧会计准则中不考虑借款费用扣除用于短期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新会计准则允许借款费用扣除其用于短期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有些借入资金常常在发生符合条件的资产支出前,用作临时性投资。此种境况下,在确定本期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时,将获得的投资收益从发生的借款费用中减去。比如说,计算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时,要按全部借款费用减去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

5.折价或溢价的摊销方法和调整内容不同

旧准则规定,如果专门借款存在折价或溢价,应当将每期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金额作为利息的调整额对资本化率作相应的调整。折价或溢价的摊销,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也可以采用直线法 。新准则规定,借款存在溢价或折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可见,新准则取消直线法,只允许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这样减少了企业的会计选择,使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所增强。

6.辅助费用的资本化及其金额不同

根据旧准则,因安排专门借款而发生的辅助费用,例如,银行借款手续费、承诺费和发行债券的手续费等,属于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予以资本化;如果辅助费用金额较小,也可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根据新准则,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予以资本化。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对企业的影响

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企业如果借款,会发生借款利息等各种费用。对于这些费用的处理,会计上有两种方式:一是将借款费用计入相关资产的价值;二是将借款费用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借款费用的两种处理方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不同的。借款费用作费用化会计处理,会增加当期费用,减少当期利润;借款费用作资本化处理,会减少当期费用,从而增加当期利润。

三、新准则存在的问题

新准则把借款费用范围扩大,对于先进制造业是有利的。由于许多先进制造业公司的生产周期比较长,而且借款金额巨大,因此实施新会计准则,将会提升企业当前的会计利润,改善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指标,从而提高经营者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这体现了国家对先进制造业的扶持政策。

上一篇:关爱自然的作文下一篇:大学生实习实训欢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