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会计准则差异

2024-05-21

中俄会计准则差异(共4篇)

中俄会计准则差异 篇1

中国经历了三十年的经济制度改革,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却越来越明显。为了经济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保证社会公平,调节地区性差距,合理制定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办法。转移支付是将属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转至下级政府,作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来支付地方政府支出。俄罗斯与中国均于1994年开始贯彻实行转移支付制度,尽管制度开始的时间相同,可是两国的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规定和实施效果都存在不同之处。

一、中俄两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

(一)中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

中国目前还没有针对转移支付的法律,但中国在实践中也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转移支付方法,基本上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方式:第一,一般转移支付,是现行主要的转移支付形式,主要参照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差额按统一公式计算确定,不限定使用方向,以地方政府为单位进行分配。第二,专项转移支付,指定补助的用途,地方政府必须按照中央政府的政策规定专款专用。第三,税收返还,是每年从中央政府的税收收入中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给地方政府的部分,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财政收入。

(二)俄罗斯现行转移支付制度

俄罗斯于20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俄罗斯联邦预算法典》中就已经规定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方式与支付方法,将转移支付上升到国家法律加以规范。其中,规定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具体实施方式:第一,以固定的计算方法评估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能力,使其能够以具体的指标来体现,根据各地方政府实际收支指标进行计算评估,中央政府给予各地方政府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以此来平衡地方政府间的预算保障水平。第二,以固定的计算方法或根据国家的政策需要对特别的援助对象进行评估,以补助的形式对地方专项支出进行拨款。第三,通过对地方政府的预算借贷,弥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缺口。将转移支付的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有利于对政府转移支付过程的监管,使得各级政府预算各加透明化,强化各级政府的自律性。

二、中俄两国转移支付方式存在区别

俄罗斯是通过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提供贷款或借款的方式弥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不足,而中国是采取税收返还的方式。这与两国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有关。俄罗斯属于联邦制国家,中国属于单一制国家。两者之间的区别多数学者从国家政治结构角度去区分,认为联邦制的国家地方政府较单一制国家的地方政府在政治权利上更具有独立性,而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扮演的市场经济主体的角色却常常被忽视。俄罗斯地方政府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的特征在转移支付方式中得到了体现。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地方政府除了所拥有的行政管理权力外,与其他经济主体平等的拥有经营、收入和支出、盈余和赤字(亏损)及可以借贷的权力,当财政预算吃紧时,可根据地方政府的实际需要,得到中央政府的贷款,使得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紧密挂钩,一一对应,提高财政拨款的使用效率。

中国地方政府不具有政权独立性,但是按照中国经济法的规定,地方政府属于行政单位是独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主体,可以从事经济活动。虽然也明确了地方政府的经济主体的资格,在实践中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主体的权利得到了限制,其只能发挥其政府职能,却很难像一个经济主体那样对政府财政进行经营。这种转移支付方式固定了中央向各地方政府的返还比例,地方政府无还款压力,只要达到返还条件即可获得中央政府的税收返还,至于该笔补助的利用效率与税收返还的条件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将可能导致地方政府投资质量低,或出现重复建设等浪费。

三、俄罗斯政府转移支付比例低

国家想有效发挥转移支付的宏观调控效力,需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即中央政府拥有稳定充足的财政收入和较高的转移支付比例。2011年中国全国财政收入总额为103740亿元,中央财政收入总额为51306.15亿元,占前者49.46%,俄罗斯全国收入总额为20335.1亿卢布,中央财政收入总额为11211.3亿卢布,占前者55.13%;2011年中国中央财政支出总额为56414.15亿元,中央转移支付总额为39899.96亿元,占前者70.73%,俄罗斯中央财政支出总额为11019.4亿卢布,中央转移支付总额为602.7亿卢布,占前者5.47%。以上数据表明,俄罗斯的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高于中国5个百分点,而转移支付占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低于中国6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俄罗斯虽然中央财政收入比例较大,但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比例却非常小,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十分有限,财政权力过渡集中在中央一级政府,使得地方政府财权受到限制,导致地方政府缺乏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加剧地方政府财政负担,促使其在税收环节对中央税收的截留现象的进一步泛滥。与之相反,中国中央财政收入比例略小于地方政府收入比例,但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比例却高达70%以上,财政权力过渡下放到地方,尽管看起来中央对地方的直接调节能力增强,可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可是,对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支出监管就变得尤为重要了,监管不力,不仅会造成资金及资源的浪费,还会孳生腐败,扩大社会矛盾,影响国家政权稳定。所以,建立健全我国的财政支出监管机制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

摘要:目前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影响了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进一步的深化, 将中俄两个比较近似的转型期国家的转移支付制度进行比较, 分析两国在转移支付制度上存在的差异, 对我国财税制度的创新得到一点启示。

关键词:转移支付,比较分析,分税制,预算

参考文献

[1]高强, 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俄罗斯联邦税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53-76.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24.

[3]郭连成.新版《俄罗斯联邦税法典》 (第一部) 简介[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 1999 (11) .

中俄会计准则差异 篇2

摘要: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突出地反映着各个民族的特色和风情,其风格之各异、烹法之多样以及吃的方式真可谓是花样繁多无奇不有。中俄因不同的自然地理、历史传统、社会经济等因素孕育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观念 对象 酒文化 茶文化 烹饪 礼仪 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比较中俄两国文化就不得不比较中俄两国饮食文化的差异。俄罗斯的饮食文化虽然不及中国饮食文化细腻讲究和博大精深,但它也展示着俄罗斯的与众不同,彰显着俄罗斯的魅力。

俄罗斯与中国都是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民饮食习惯也就不同。在俄罗斯,罗斯托夫人来说如果煮鱼汤不加西红柿认为是不可思议的,而对于伏尔加河一带的居民则认为不加西红柿的鱼汤才是美味,乌拉尔人和西伯利亚人用稠李点心待客,而库尔斯克人却闻所未闻。而我们中国却是发展成了传统的“八大菜系”: 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川菜味型多样,以辛辣为主,粤菜注重质和味,口味清淡,将就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苏菜刀工精细、咸甜适中,讲就造型,闽菜讲究火候,注重调汤,鲁菜清香味纯。

在烹饪技巧上上俄罗斯人讲究量大实惠、油大味厚,喜欢酸、辣、咸味,偏爱煎、炸、烤、炒,好冷菜,制作粗糙。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它以极强烈的趣味性。中国烹饪方法奇多: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做出的菜肴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在饮食观念上,俄罗斯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中国人的饮食则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成份,多从“色、香、味、形、器”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优劣,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

中俄两国的饮食对象也是大不相同。俄罗斯人吃什么?择其要者,有面包、牛奶、土豆、奶酪和香肠——“五大领袖”,圆白菜、葱头、胡萝卜和甜菜——“四大金刚”,以及黑面包、伏特加、鱼子酱——“三剑客”。在俄语中,“面包加盐”意为“最珍贵的食物”,面包代表着富裕与丰收,盐则有避邪的寓意。赫鲁晓夫曾把共产主义简化为“土豆烧牛肉”,可见俄罗斯人对土豆的钟爱。而在中国,饮食结构丰富,菜式花样繁多,而且取材相当广泛,青菜、肉类、蛋类、奶类样样都可以作为食材。俄罗斯人尤爱红菜汤,中国饮食中汤类也占重要地位,但不像俄罗斯那样单一,而是丰富多样,荤菜汤、素菜汤应有尽有。

提到饮食,就不得不提酒,酒在人们的日常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提到俄罗斯酒,我们就不得不提伏特加。伏特加在俄文中的直译为“可爱的水”,因为俄罗斯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伏特加与厚厚的御寒衣一同成为了俄罗斯人抵御严寒法宝,随着时间的累计快速的融入到了俄罗斯人的生活之中。而中国的酒文化更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酒种类繁多,有白酒、红酒、黄酒、老酒、药酒还有啤酒等等。中国的名优白酒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白酒,论品牌,那是五花八门,什么茅台、五粮液、酒鬼、二锅头等等;论制造工艺,又分为大曲、老窖、佳酿;论配方,又分为降香型;按浓度不同又分为高度、低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要比俄罗斯的酒文化更加的丰富多样、更加的博大精深。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茶文化享誉世界,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人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俄国人饮茶的历史虽不算太长,但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占有重要位置。俄国人不但喜欢饮茶,而且逐步创造并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直接传入俄罗斯,从17世纪70年代开始,莫斯科的商人们就做起了从中国进口茶叶的生意。直到18世纪末,茶叶市场才由莫斯科扩大到少数外省地区,到19世纪初饮茶之风在俄国各阶层始盛行。从饮茶形式上来看,中国人饮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细品慢饮;俄国人喝茶,则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等“茶点”。从功能上看,中国人饮茶多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国人喝茶则常常为三餐外的垫补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当然,喝茶之际谈天说地是必不可少的,俄罗斯人把饮茶当成一种交际方式,饮茶之际达到一种最好的沟通效果,而独自饮茶则可以给自己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进行一种“我”与“我”的交流。从饮茶的品种来看,中国人喜喝绿茶,俄罗斯人则酷爱红茶。从饮茶的味道看,俄国人更喜欢喝甜茶,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柠檬片,有时也加牛奶。从饮茶的具体方式看,俄罗斯人喝甜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里,用 搅拌后喝;二是将一小块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搁到茶水里,也不含在嘴里,而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第一种方式最为普遍,第二种方式多为老年人和农民接受,第三种方式其实常常是指在没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当中想着糖,一边品着茶,结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觉。中国的茶文化讲究茶具。谈到俄罗斯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到有名的俄罗斯茶炊,在古代俄罗斯,从皇室贵族到一介草民,茶炊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同时常常也是人们外出旅行郊游携带之物。茶炊通常为铜制的,为了保持铜制品的光泽,在用完后主人会给茶炊罩上专门用丝绒布缝制的套或蒙上罩布。茶炊的外形也多样化。有球形、桶形、花瓶状、小酒杯形、罐形,以及一些呈不规则形状的茶炊。由此可见,俄罗斯饮茶习惯源于中国,但是又形成了与中国决然不同而又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饭桌上的礼仪复杂严谨。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在俄罗斯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就不再劝人家吃,,爱吃的菜,可以吃个底朝天,主人反倒高兴。入座上,中国一般是客来齐后在入席,而且座位是按长幼顺序来坐。座次“尚东为尊”、“面朝大门为尊”。在俄罗斯,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上菜的顺序,在中国第一道菜是汤,紧接着是主食如干饭,再则是餐酒最后一道菜是水果用来促进消化;俄菜的丰富多样特别体现在凉菜上,一次家宴往往要上近十个品种的凉菜,晚餐通常不上汤,凉菜后就是正菜,一般是烧烤的鸡鸭鱼肉。正菜吃过,主妇就撤去刀叉和菜盘,端出自制的大蛋糕或甜馅饼,以及果酱、巧克力、水果和冰淇淋,沏上一壶浓茶,就是一通闲聊。

中俄文化差异之比较 篇3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比较;建筑风格;宗教意识;对外态度;民族性格

1.建筑特点

中国建筑有较明显的阳刚阴柔之分。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就存在着两大体系。其一为正规的官式建筑,主要包括直接为皇帝服务的皇宫殿庭。为封建宗法礼制服务的祭词性坛庙,以及京师及各地的官衙、府邸和防卫性建筑,这些建筑一般均按中央政府工部颁布的法式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这类建筑的共同特点是规正,严谨,高大,常采用颜色亮艳的琉璃瓦屋顶。檐屋亦常二重甚至三重,以加强气势。斗拱及彩画装饰华丽庄重,较强地表现出雄伟壮丽的阳刚之美来。与之相对的另一类是分布在大江南北,边远村寨的各式民居,这些古代最大量的建筑,营造自由,不拘一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密切地溶化为一体,它们的平面布置灵活,结构上也随宜地采用当地的物产,因村致用,从而变幻出极为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就说江南丘陵的农村住宅,三间四柱,白墙青瓦,依山傍水,与清风,白云,烟霞晨曦,幽林曲溪,自然地融化在一起,表现出一种亲切、秀丽而又含蓄的美,那些专门为观赏自然风景美而设置的,各名山胜水的风景建筑,以及再造山水美的小巧园林,亦以清丽,明秀,脱俗而有韵味取胜,是表现阴柔之美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民族早先居住在森林周围,就地取材搭建居所,木材资源又取之不尽,传统建筑是以木造为主。自10世纪末接受基督教后受了拜占庭影响开始出现石造建筑,但多用於公共建筑。然而,俄罗斯人传统的木造建筑技术仍保留下来,混用於石造建筑上。

石造建筑,形式上则是典雅大方高阔端正,这样的主建筑结构搭配多个矗立上端的半圆形顶盖。

这种建筑形式最主要目的,就是一切以神为依归,塑造庄重典雅伟大高尚的气氛,让信徒心生崇敬之感。在那个多神信仰的时代,对於一般老百姓,的确有此神胜过一切的感受。

归纳下来,可以发现俄罗斯传统建筑的几个特色:从木结构发展出来的技巧,如层次叠砌架构与大斜面帐幕式尖顶,还有衍生而来的外墙民俗浮雕;另外,独立的塔形结构与堆砌成团的战盔形剖面装饰则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2.宗教意識

中国虽然庙宇众多,但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灭绝运动,国民中虔诚信徒的比重并不高。中国的宗教不参与政治,这在宗教意识甚重的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的宗教往往宣扬向善和普世救人,所以没有强烈的排他性或扩张意识。

俄罗斯人被认为是最具宗教品格的一个民族,在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东正教所宣传的爱与宽恕的思想处处可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种种宗教的哲理。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影响深远,其宗教思想已经渗透进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思想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俄罗斯信教的人增加,宗教,特别是东正教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宗教参与政治的趋势逐渐明晰,新下水的军舰、新落成的楼房往往要举行祝圣典礼,总统就职典礼的贵宾中必有东正教大牧首和其他主要宗教领袖,这些人已经成为本国政治精英的一部分。用东正教凝聚人心、扩展俄罗斯价值观和文化影响、促进国家复兴的意图越来越强烈。

3.对外态度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天朝大国”自居,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只是在近代由于饱受列强欺凌,开始对西方文化推崇备至,“崇洋媚外”,偶尔“仇洋排外”。慈禧太后曾“宁赠友邦,不赐家奴”。前几年,我们对普通外国人处处“外宾优先”,给外资企业多种优惠。如今我们改章程了,给外商国民待遇,平等相待。

多数外国人来华后对中国的印象好转。他们喜欢中国浓厚的人情味,觉得中国社会容易融入,在中国有安全感,不少人愿意长期留居中国。有些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至于外国人在中国受到官员或警察欺负,简直是天方夜谭。

俄罗斯相反,他们具有很强的排外性。有些俄罗斯人歧视外国人,尤其是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对某些官员和警察来说,外国人,尤其是不懂俄语的中国人,简直是一棵小小的“摇钱树”,隔三差五查查证件,弄个三五百卢布买伏特加喝。近年来甚至孳生出光头党,对非斯拉夫民族打砸烧杀。

俄罗斯对外国人戒心重,虽然劳力紧缺,但很怕吸收外国劳动力,特别是中国劳动力。

4.民族性格

中国人天生乐观,万事求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把坏事变成好事”,容易“居危思安”,任何事都往好处去想。

俄罗斯人生来悲观,居安思危,万事往坏里想。

俄罗斯人有浓重的悲剧情结。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一个人的遭遇》也好,托翁的三大长篇也罢,都有很浓厚的悲剧色彩。《天鹅湖》原本是悲剧,被苏联领导下令改成喜剧结尾——光明战胜黑暗,但原创音乐的悲情是改不了的。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也好,瓦尔特菲尔的《女学生圆舞曲》也罢,维也纳和法兰西风格的圆舞曲全是大调,华丽欢快。而俄罗斯的古典圆舞曲风格独特,不论是50年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在满洲里的山冈上》、《黑龙江的波涛》和《秋天的梦》,还是旅俄德国人德列津作的《小白桦圆舞曲》,轻快中带着忧郁,无一例外,以“6”结尾,都是小调。而且,除了西伯利亚民歌以外,俄罗斯民歌也用小调,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凄婉。

5.总结

中俄会计准则差异 篇4

目 录

摘要----------------------------1

一、中国茶文化------------------1

(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1

(二)中国茶文化内涵------------2

(三)中国的茶具----------------3

(四)中国茶的文化特性----------4

(五)中国的茶与文学------------6

二、俄罗斯茶文化----------------6

(一)俄罗斯茶文化的历史源流----6

(二)俄罗斯茶文化的内涵--------6

(三)俄罗斯的茶炊--------------7

(四)俄罗斯的茶与文学----------7

三、中俄茶文化差异--------------7

(一)茶的功能------------------7

(二)饮茶方式------------------8

(三)饮茶的品种----------------8

(四)茶具----------------------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浅析中俄茶文化差异

摘要:茶文化是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俄两国茶文化各具特色,其文化内涵和饮茶习俗存在一定差异,但茶文化的地位和功能方面亦存在相同之处。本文分别从茶的起源、茶的品种、茶的功能、饮茶方式以及茶具与茶炊五个方面对中俄两国的茶文化进行比较,从而促进中俄两国茶文化共同向前 发展。

关键词: 中国 俄罗斯 茶文化 差异

Разница чайной культуры между Китаем и Россией

Аннотация:Чай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неотчуждаемый важный состав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культуры.Культура чая Китая и России имеет свои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разницы в своей 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ннотации и питьевых обычаях.но в состоянии и функции также имеют такое же место.В этой статье отдельно от начала чая, разнообразия чая, функции чая, питьевых мер чая, комплект чая и чая,всего 5 частей, сравняют культура чая между Китаем и Россией, таким образом делает культура чай Китая и России вперед совместно.Ключевые слова:Китай Россия Чайная культура Разница

一、中国茶文化

(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但“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

(二)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 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三)中国茶具

1.陶土茶具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成为别树一帜的优秀茶具,明代大为流行。紫砂壶和一般的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采用当地的紫泥、红泥、团山泥抟制焙烧而成。《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瓷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名贵。明文震享《长物志》记载: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2.瓷器茶具

我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器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3.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4.玻璃茶具

玻璃,古人称之为流璃或琉璃,实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茶具,能给人以色泽鲜艳,光彩照人之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面圈足淡黄色琉璃茶盏和玻璃茶具素面淡黄色琉璃茶托,是地道的中国琉璃茶具,虽然造型原始,装饰简朴,质地显 混,透明度低,但却表明我国的琉璃茶具唐代已经起步,在当时堪称珍贵之物。

唐代元稹曾写诗赞誉琉璃,说它是“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

5.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他饮具共用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

6.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

(四)中国茶文化的特性

1.历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社会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

茶文化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 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2.时代性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3.民族性

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纳西族、哈萨克族、白族等很多少数民族的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4.地区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5.国际性

古老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同各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及人文相结合,演变成英国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韩国茶文化及俄罗斯茶文化等。在英国,饮茶成为生活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需的仪程。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俄罗斯饮茶,也源自中国。上至总统,下至平民都喜欢喝茶,俄罗斯饮茶的历史虽不算太长,但茶文化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茶文化是各国茶文化的摇篮。茶人不分国界、种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联合起来,切磋茶艺,学术交流和经贸洽谈。

中国茶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

(五)中国茶与文学

现在能看到最早的关于茶的文学作品是杜育的《荈赋》。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2800部诗歌作品中,与茶有关的有60首。而他本人也是品茶行家,一天到晚茶不离口。

唐代诗人卢仝所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二、俄罗斯茶文化

(一)俄罗斯茶文化的历史源流

历史上,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直接传入俄罗斯,这一过程没有西欧国家的介入,据一些史书和百科全书的记载,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是在1638年;当时,作为友好使者的俄国贵族瓦西里·斯塔尔可夫遵沙皇之命赠送给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赠的礼品便是4普特(约64公斤)的茶;品尝之后,沙皇即喜欢上了这种饮品,从此茶便堂尔皇之地登上皇宫宝殿,随后进入贵族家庭;从17世纪70年代开始,莫斯科的商人们就做起了从中国进口茶的生意。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167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关于俄国从中国长期进口茶叶的协定。但是,从中国进口茶叶,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数量也有限;因此,茶在17、18世纪的俄罗斯成了典型的“城市奢侈饮品”,其饮用者的范围局限在上层社会的贵族、有钱人,喝茶则一度成了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直到18世纪末,茶叶市场才由莫斯科扩大到少数外省地区,如当时的马卡里叶夫,如今的下诺夫哥罗德地区;到19世纪初饮茶之风在俄国各阶层始盛行

(二)俄罗斯茶文化的内涵

俄罗斯人重视饮茶,也就常常赋予饮茶以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使俄语里的“茶”(чай)一词有了更多的意义;俄罗斯人中常以пригласить(звать)на чай(на чашку чая)(请来喝杯茶)向友人发出作客的邀请,同时也是向对方表示友好诚意的一种最佳方式。

(三)俄罗斯的茶炊

俄罗斯有“Какой же чай без самовара”(无茶炊便不能算饮茶)的说法;在民间,人们还把“самовар”亲切地称作“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Самовар”,或是“Золотой 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以表示对茶炊的钟爱和尊崇;在古代俄罗斯,从皇室贵族到一介草民,茶炊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茶炊通常为铜制的,为了保持铜制品的光泽,在用完后主人会给茶炊罩上专门用丝绒布缝制的套或蒙上罩布。

到19世纪中期,茶炊基本定型为三种:茶壶型茶炊、炉灶型茶炊,烧水型茶炊。

(四)俄罗斯茶与文学

俄罗斯作家和艺术家的作品里也多有对俄罗斯茶炊的描述,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有这样的诗句:

天色转黑,晚茶的茶炊

闪闪发亮,在桌上咝咝响,它烫着瓷壶里的茶水;

薄薄的水雾在四周荡漾。

这时已经从奥尔加的手下

斟出了一杯又一杯的香茶,浓酽的茶叶在不停地流淌

诗人笔下的茶炊既烘托出时空的意境,又体现着俄罗斯茶文化所特有的氛围。

三、中俄茶文化的差异

(一)茶的功能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从饮茶形式上来看,中国人饮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细品慢饮;俄国人喝茶,则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等“茶点”;从功能上看,中国人饮茶多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国人喝茶则常常为三餐外的垫补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当然,喝茶之际谈天说地是必不可少的,俄罗斯人把饮茶当成一种交际方式,饮茶之际达到一种最好的沟通效果,而独自饮茶则可以给自己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进行一种“外我”与“内我”的交流。

(二)饮茶的品种

从饮茶的品种来看,中国人喜喝绿茶,俄罗斯人则酷爱红茶,有趣的是红茶在俄语是“чѐрный чай”,直译为“黑茶”;之所以称之为“黑茶”,似乎有合乎逻辑的道理:一来红茶在没泡入水中时呈黑色,二来俄罗斯人喜喝酽茶,浓浓的酽红茶也呈黑色;从饮茶的味道看,俄国人更喜欢喝甜茶,喝红茶时习惯于加糖、柠檬片,有时也加牛奶。

(三)饮茶的方式

从饮茶的具体方式看,俄罗斯人喝茶有三种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里,用勺搅拌后喝;二是将糖咬下一小块含在嘴里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搁到茶水里,也不含在嘴里,而是看着或想着糖喝茶,第一种方式最为普遍,第二种方式多为老年人和农民接受,第三种方式其实常常是指在没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当中想着糖,一边品着茶,结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里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人还喜欢喝一种不是加糖而是加蜜的甜茶—чай с мѐдом。这种喝茶的方式俄语中叫“用茶碟喝茶”,有时代替蜜的是自制果酱,在18、19世纪的俄国乡村这是人们比较推崇的一种饮茶方式。

因而,在俄罗斯的茶文化中糖和茶密不可分,人们用Спасибо за чай-сахар(直译谢谢糖茶)来表示对主人热情款待的谢意。

(四)茶具

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堪称世界无双,有茶碗、茶杯、茶盅、茶盏、茶壶、茶匙等;按质地分为瓷、玻璃、紫砂、竹木、漆器、金属等。中国 的茶具不仅品种繁多,而且造型优美,集实用价值与艺术之美于一身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宜兴紫砂茶具、景德镇的白瓷茶具、浙江龙泉哥窑的青瓷茶具、福建建安的黑瓷茶具等都已驰名中外,被人推崇备至。

俄罗斯的茶具也十分讲究、漂亮。与中国的茶具不同,俄罗斯人喜欢用茶炊煮茶喝。茶炊是有银、铜、铁等各种金属原料和瓷器烧制而成。形状多种多样,有球形、桶形、花瓶状、酒杯型、罐行等。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一朵亮丽的奇葩。与之相比,俄罗斯茶文化在其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饮茶文化,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比较两国的茶文化传统,我们发现两国茶文化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相似之处表现为:茶在两国的日常生活中都极其受到重视,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俗;两国人民喜欢以茶待客,客来宾至,清茶一杯,来表敬意,叙友情,从中表现出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而两国茶文化的差异表现在饮茶的历史、饮茶习俗、茶具等方面。

从以上方面,我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俄罗斯茶文化,从而在中俄文化的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彼此不断互相学习,使中俄茶文化向更深远、更广泛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晓霖.中国古代茶诗选[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2】欧阳勋.陆羽研究[J].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3】姚国坤.中国茶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4】姚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5】胡晓军.茶具[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6】夏涛.中华茶史[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7】格里高利耶娃.俄罗斯茶炊[M].2010

致 谢

本文是在张金玲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亲切关怀下,经过不断的学习和修改完成的。老师的谆谆教诲,将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这大学三年的生活中,各位领导,各科老师以及导员王雯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和启示,让我不仅可以顺利毕业,而且还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还要深深的感谢我的家人和同学,是他们给予我物质上的资助和精神上的鼓励,是我顺利完成学业。

上一篇:给水排水设计及施工下一篇:过滤与分离:设备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