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会计准则(精选12篇)
基本会计准则 篇1
2015年10月23日,财政部发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基本准则》突破了1998年所确立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框架,将对今后的政府会计核算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通过分析《基本准则》中的规定,探析里面的重要变化,试图一窥政府会计改革。
一、《基本准则》的出台背景和主要内容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政府会计改革开始提速。2014年12月,国务院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是基于政府会计规则的重大改革,总体目标是通过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2014年12月底,《基本准则》在内部征求意见之后公开征求意见,并于2015 年10 月正式发布,为下一步的政府会计改革指出了方向和奠定了基调。
《基本准则》包括六章六十二条,全面贯彻了《方案》提出的“适度分离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政府财务报告与决算报告功能,全面、清晰反映政府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的要求,对《基本准则》的适用范围、政府会计的组成体系、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对外报告等做出一般性规定,并在附则中解释了几个关键概念。
二、对《基本准则》的几点探析
(一)《基本准则》的适用范围
《基本准则》第二条规定准则适用于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并将其统称为政府会计主体。为了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和“各单位”的范围,第二条第二款指出,各部门、各单位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或者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这说明,判断本部门或者本单位将来是否要执行《基本准则》的一条重要准绳就是本部门或本单位是否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发生预算拨款关系。具体可以参照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的执行范围,包括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以及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此外还应当包括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社会保险基金等内容。
但是,并不是只要存在预算拨款关系就必须执行《基本准则》,例如国有企业和财政部门之间也存在预算拨款关系,但是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准则》。再比如一些纳入部门预算的、在管理体制上还没有与行政机关脱钩的协会、学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这类组织的单位性质一般为社团法人或非营利机构法人,执行的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因此也不适用《基本准则》。此外应当注意的是,虽然这类单位不执行《基本准则》,但是将来有可能会受到《基本准则》或者相关具体准则的影响或约束。例如国有企业,虽然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但是其特殊的经济地位以及与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编制一级政府的综合财务报告时肯定要考虑是否予以合并以及怎样合并,将来出台的政府会计合并具体准则就可能会对此做出规定。
《基本准则》第二条第一款将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纳入适用范围,同时第二条第三款将军队、已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单位和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社会组织排除出去,这标志着我国统一的会计制度体系已经明确分为政府会计、企业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三大类,“三足鼎立”的局面清晰形成。
(二)政府会计的构成
《基本准则》规定,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并且分别规定了各自的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和报告体系。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三个会计要素,生成政府决算报告(包括收入支出表等);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会计要素,生成政府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等)。这是与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最大的不同。现行的预算会计实际上是预算执行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糅合。会计核算要实现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双重目标,在具体核算上需要通过“双分录”来实现。例如事业单位使用银行存款购买固定资产,首先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同时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该笔分录主要为了反映预算执行情况。计提折旧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可以看出,双分录下只能“虚提”折旧,计提的折旧金额无法以费用的形式体现,不利于成本核算和决策分析。笔者认为,执行《基本准则》后,可以采用平行记账的方式,即在财务会计下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以反映财务状况的变化,同时在预算会计下借记“预算支出”科目、贷记“预算结余”科目以反映预算执行情况。计提折旧时,在财务会计下借记费用类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预算会计下不做分录。这样可使两个子系统在一套体系中共存,相互独立互不干扰,更好地实现各自的目标。
许多专家认为除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政府会计还应当包括成本会计。《基本准则》并没有提及成本会计,笔者认为这种做法符合国际惯例和国情:一是无论是国外的概念框架抑或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都未对成本会计做出详细规定;二是在财务会计还没有成熟的条件下,无法准确地规定成本会计的具体内容。另外,《方案》中已经提到在条件成熟后再推行政府成本会计,因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政府成本会计将会以另外的形式予以规定。
(三)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三大部分,具体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医院、高校、科研单位、彩票机构等不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此外还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等。这些准则制度中,既有部门规章(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也有一般性的规范性文件;既有单位会计制度,也有基金会计制度(如《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既有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也有分业务的会计制度(如基建业务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现行制度体系庞杂,规定不统一,不同的制度之间甚至还存在矛盾,缺乏一个统一的框架予以指导和约束。《基本准则》出台后将会缓解甚至结束这一混乱复杂的局面,因为未来所有与政府会计核算有关的规定都不能违背《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和《方案》在2014 年年底就已发布,但是2015年新修订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并没有完全贯彻其中的理念,这确实令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一些困惑。《基本准则》实施后,需要再次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案》中也提到,在2018 ~ 2020年工作中仍然需要再次完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届时就应当在《基本准则》的框架下进行修订。
《基本准则》中规定,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政府会计制度等应当遵循《基本准则》制定,因此《基本准则》出台后,就要厘清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与《基本准则》的关系,对现行制度进行新一轮的修订。但是《基本准则》的实施并不意味着可以立即废除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并直接过渡到准则体系。这是因为:第一,单纯的一个《基本准则》并不能指导实务操作,而具体准则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的准则体系建立与成熟之前存在一个过渡阶段。第二,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虽然存在诸多弊端,但是其内容具体,易于会计人员的理解和使用,而且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也已经习惯了这种形式。第三,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刚经过一轮修订,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2013年实施,《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于2014 年实施,而修订后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仅比《基本准则》公布早半个月,因此,在时间上还需要一个缓冲。
三、结语
多年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渐进式改革适合我国的国情,政府会计改革也是如此。《基本准则》提出了“政府会计制度”的概念,笔者认为,在过渡期内实行“准则+制度”的模式是一种可行的改革路径,即先整合、修订目前的预算会计制度,出台政府会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并设计出双体系八要素的会计科目和报表体系,同时根据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制定具体准则,最终过渡到“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的模式(如下图所示)。
《基本准则》的实施日期为2017 年1 月1 日,在此之前要做好相关单位财务与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此外还要继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与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以配合《基本准则》的平稳实施。
参考文献
张琦,程晓佳.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适度分离与协调:一种适合我国的改革路径[J].会计研究,2008(11).
基本会计准则 篇2
-------------------------乌鲁木齐辦證件http:///文章来源:新浪
【摘要】财政部于1992年11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此看作是基本准则并简称为原准则,它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工作开始走向国际化。2006年2月15日修订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笔者仅就前后两个版本的基本准则作一浅显的比较评述。
我国第一个《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于1992年11月,它是依据我国当时的国情,并借鉴国际惯例而制定的。它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工作开始走向国际化。当我国的会计需要走向国际化已成为共识时,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也日益迫切,企业会计准则的许多内容已不能适应会计和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修订。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适应了全球化、信息化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企业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准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国际通用性,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同时又保持了自身的特色。
原准则有十章六十六条,分为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财务会计报告和附则。新准则的总体结构与原准则类似,修订为十一章五十条,第二章的“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保证与准则体系目标的一致性。增加了第九章“会计计量”,引入多种计量属性,这应是新准则修订后重点把握的问题。现分述如下:
一、总则
新准则由原来的9条调整为11条。
目标和依据:原准则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它强调会计信息满足国家宏观管理、有关各方、企业内部等三个层次的需求。新准则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因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状况和资本市场尚未充分形成,故新准则将“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补充进来,更适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新会计准则目标更具体,依据表述更全面、严谨。
与具体准则的关系:原准则仅明确“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应当遵循本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
适用范围:原准则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境外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财务报告。新准则适用于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它在表述上更科学。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原准则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和货币计量。新准则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新准则将原来的会计原则—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提升到假设前提的位置上来。取消记账本位币,增加了中期的概念。
明确了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和使用人: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明确了财务会计报告使用人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原准则包括历史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以及谨慎性原则等12项基本准则。新准则包括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新准则将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历史成本作为一种计量属性体现在第九章中。将纵向一致、横向可比合并为可比性原则。真实性和相关性表述更加科学、严谨。谨慎性原则在原准则中只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新准则要求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对导致经济利益流入要素不得高估,对导致经济利益流出要素不得低估。新准则取消了配比原则将不利于损益的计量,容易造成操纵利润的空间。取消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此原则容易产生误导。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具体准则中大量运用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三、资产
原准则的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新准则的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新准则要求符合资产定义而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的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它更多地运用职业判断。原准则无确认规定,按分类进行了定义和会计报表列示说明。新准则没有分类,原准则有明确的分类。
四、负债
原准则中的负债是指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新准则中的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原准则没有确认规定,但按分类进行了定义和会计报表列示说明。新准则符合负债定义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二是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符合负债定义和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新准则没有分类,原准则有明确的分类。
五、所有者权益
原准则中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新准则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原准则所有者权益无确认规定,按分类进行了定义和会计报表列示说明。新准则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原准则有明确的分类。新准则对此没有分类,描述了所有者权益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六、收入
原准则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新准则中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原准则中收入的确认指企业应当合理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并将已实现的收入按时入账。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营业收入。将收入分为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新准则中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符合收入定义和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列入利润表,对收入没有进行分类。
七、费用
原准则中费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用。新准则中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原准则按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分别核算,结转损益等。新准则中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符合费用定义和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列入利润表。
原准则将费用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新准则中费用分类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以及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
八、利润
新准则的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原准则利润的构成和利润分配的各个项目,应当在会计报表中分项列示。仅有利润分配方案,而未最后决定的应当将分配方案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新准则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原准则的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新准则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九、会计计量
新准则全面引进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并明确了计量规则。在具体准则中全面采用公允价值是新准则的一大亮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最大区别在于大部分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其在每一会计期间的公允价值上下变动的部分,包括超过初始成本的增值部分,立即计入当期损益。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公允价值的引用意味着会计确认与计量不再一味记录过去,更多的是需要面向未来。
十、财务会计报告
原准则财务会计报告指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新准则财务会计报告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原准则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准则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同时考虑小企业的特殊情况,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基本会计准则 篇3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人员素质;会计监督
一、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包括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会计准则功效的发挥固然取决于会计准则本身的先进性,但协调的制度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协调的制度环境,再先进的会计准则也无法顺利地运作实施。
(一)政治和法律环境
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稳定的政策、法规等,为会计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是制定先进会计准则的有力保障。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会计法基础之上的,法律体系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会计准则的质量。会计准则属于经济规范体系,其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有赖于与配套经济法规的协调,尤其需要与其他会计法规相互协调和密切配合。会计准则与经济法规的协调包括会计准则与其他财务会计法规、税法、企业法和公司法、合同法、外汇管理法等方面的协调,其中会计准则与其他财务会计法规的协调主要是会计准则与财政法规等财务规定的关系处理。而且,主要表现为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关系的处理。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根本因素,具体包括经济体制、经济模式、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政能力和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等。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发展的原动力,是会计准则发展和完善的促进因素;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会推动各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势必影响了会计准则的执行力。
二、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准则的建设和执行不仅要注意到会计规范制定的现实适应性和远期前瞻性,而且还要充分考虑会计准则实施的土壤和环境。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信息不对称和企业契约不完全的背景下,影响会计准则实施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企业因素莫过于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
(一)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利益相关者之间保证科学决策、权利界定和利益分配的制衡机制或制度安排,这套制度通过对利益相关者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全面界定,对会计准则在企业的实施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强有力的监督、约束和保障作用。通常,人们将公司治理结构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被称为外部治理结构;一个是通过内部决策和执行机制形成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被称为内部治理结构。处于外部治理结构中的利益相关者依赖会计准则生产的会计信息做出决策和选择,会计准则建设质量和执行效果影响着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安排的效率和效用;反过来,外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也必然会促进会计信息的需求,进而影响会计准则的实施效率和效果。内部治理结构中,通常遵循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框架,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经理层权利、利益、职责和义务架构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模式,不同的架构模式对企业实施会计准则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各不相同,内部治理结构对于保证会计准则的实施和会计信息质量作用重大。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影响到会计准则在企业的实施,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为会计准则的正确执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指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措施。如果说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实现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那么,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帮助经营者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内部控制在企业制度中担任着内部管理监控的重要角色,它为会计准则在企业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内部平台,有助于提高会计准则的实施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又是紧密联系的,一起构成了会计准则在企业运行的内部基础环境,从而也成为会计准则在企业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石。规范、系统、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了会计准则的执行水平和监控力度,从源头上减少甚至避免了会计准则“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加强会计准则在企业的严格执行过程和会计准则的信息生产过程。
三、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主要是指会计人员的数量、素质、知识结构以及工作积极性等问题。它一般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要爱岗敬业、熟悉法规;要依法办事、客观公正;要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同时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较高的政治素质包括认真自觉遵守国家法令、法规;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廉洁奉公等。较好的业务技术素质要求会计人员做到善于涉猎各类学科,不断提高自身的阅历;要善于研究市场变化规律,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管理方法;善于总结会计实践经验,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有创新才能。较强的组织管理素质包括要有面向未来的预测能力,牢牢掌握会计工作主动权;要有多谋善断的决策能力,对各项经济业务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进行会计核算,客观、公正地办理会计事务,参与单位经营决策,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要有协调组织能力,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优化会计工作环境,使各方面都能保持和谐协调的工作状态。
因此,会计人员素质高则会计准则就会得到正确、有效的执行。相反,如果没有一支很好掌握会计准则的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再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外部会计监管
外部会计监管主要是指通过政府部门如财政部门、证券监督管理部门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公众媒体等社会机构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督管理,达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企业对会计准则的正确运用和遵循的目的。政府部门由于其权威性、独立性强,具有足够的强制力,实施监管权力较易于为社会公众和被监管单位接受,从而是会计准则得以正确执行的强有力的保证,因此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能力也就提高了会计准则的执行能力。注册会计师等中介组织则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优势,能迅速发现企业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即能及时和有效地查明企业是否正确执行会计准则和相关财务制度,因此发挥好注册会计师等组织的监管职能有利于督促企业对会计准则的正确执行。另外,媒体或社会舆论监管也可以在外部会计监管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会计准则的正确执行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此外,企业所有者、债权人、雇员、供应商和消费者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应是外部会计监管的组成部分。显然,外部会计监管得力是高质量会计准则得以有效执行并能真正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保障因素。
综上所述,我国会计准则虽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任何一项制度的产生和贯彻执行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土壤”,否则,只会“水土不服”、形同虚设。因此,要保证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就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与先进的会计准则相适应的内、外部环境,必须具备会计准则能够得到不折不扣执行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夏博辉,论会计职业判断[J].会计研究,2003,(4).
基本会计准则 篇4
一、新基本准则的主要变化
1. 新增了“会计计量”一章, 在这一章里明确规定了会计计
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 并且规定, 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可靠计量;同时, 增加了财务会计的目标, 强调了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2. 第二章的名称由“一般原则”变更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突出了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原准则中规定了12项基本原则, 新基本准则变更为8项质量要求 (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将“权责发生制”、“配比”及“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支出”作为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 不再作为一般原则;将“历史成本”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将原“可比性”和“一贯性”合并为“可比性”。
3. 增加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从而使利润的计算公式有所改变。
4. 对会计要素的定义做了重大调整, 是本次基本准则修改
的核心部分, 主要是以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进行了重新定义, 取代了原准则会计要素的定义。
二、新基本准则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 新基本准则对原基本准则的变更、补充和完善, 强调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补充了除历史成本以外的其
文福建苏翠娥
他计量属性,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新基本准则的出台是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一次转折, 具有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但是由于新会计准则出台的时间比较仓促, 新基本准则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给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带来了障碍, 对经济全球化下的财务报告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
1. 会计目标不明确。
会计目标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是指导准则制定的基础, 而且更是评价会计准则制定和执行情况的衡量标准。会计目标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决定了计量属性的选择, 决定了财务报表的格式。目标不同, 则可能导致具体准则制定的不同和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不同。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 国外大部分国家的会计目标都从“受托责任观”转向了“决策有用观”。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我国新基本准则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目标, 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从以上表述来看, 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既是“决策有用观”, 同时也体现了“受托责任观”。这种两者兼顾的状况使得我国会计目标问题摇摆不定, 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计量属性的选择带来不利影响, 更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2.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结构层次不合理。
新基本准则以先后顺序并列的形式明确了8项质量要求, 并没有揭示出这8项质量要求质量的本质特征和结构层次,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关系模糊, 缺乏可操作性。而实际上, 企业会计之所以要提供财务报告, 是因为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对财务报告使用价值的需要, 所有质量要求的最终目的在于是否对决策有用。决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选择, 即在不同的可能方案中进行决断。这种选择的基础就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因此, 是否有利于决策人进行决策, 就成为评价会计信息的最根本的质量标准。因而, 诸如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都可以看成是决策有用性派生出来的具体特征。而在这些具体特征中, 相关性与可靠性则是决策有用性的第二层次特征。因此, 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规定是不合理的, 将影响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的选择, 不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3. 会计要素和会计动态等式的矛盾。
新基本准则明确了六大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的确认和计量, 这六大要素构成了两个会计等式, 其中的动态等式为“利润=收入-费用”。正如上述, 由于新增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 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使得利润的计算公式发生改变。然而, 关于直接记入当期利润的利得与损失, 新基本准则中虽然给出了概念, 但在具体准则中并未进行详细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利润表的单列项目不包括利得与损失, 同时没有更为明细的讲解, 使得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衔接不明, 并且利得和损失并没有列入要素定义, 因此, 会计要素与会计动态等式产生了矛盾, 给利润表的列示和报告带来了不利影响, 给企业经营成果的确认和计量带来新的问题。
三、我国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 简称为CF) 是由若干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 其作用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 也可以说是制定准则的准则。
而基本会计准则对各项经济业务的核算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是对会计工作的一般规范, 反映的是对会计信息的一般要求。可以说, 基本会计准则是准则的准则。如果说《会计法》是整个会计规范体系中的基本法, 那么, 基本会计准则就是整个准则体系中的基本法。它通过假设、目标、要素、确认、计量、披露等基本概念和一般原则, 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 评估已制订的会计准则, 并可据以对在没有具体准则的领域中所发生的一些交易和事项进行恰当的会计处理。目前, 我国虽然未明确颁布概念框架性质的公告, 但很多学者认为, 新基本准则就是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它立足于我国国情, 并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所以, 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 既是概念框架, 又是准则。
然而, 正是基本准则的这种双重功能定位, 引发出我国会计准则的诸多问题。从基本会计准则适用范围来看, 《企业会计准则》虽说适用于我国境内的所有企业, 但在实际运行中愈来愈表现出缺乏调整力度的问题;从基本会计准则的内容来看, 理论深度不够、理论阐述不多, 有些原则空泛抽象, 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端, 缺乏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各准则之间的关系来看, 基本准则无法保持会计准则相关文件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不同准则之间出现矛盾或冲突, 无法保证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缜密性;从基本准则的作用来看, 缺乏对已发布的会计准则进行评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无法对原准则做出修订和完善, 也不能给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指明方向和为重大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综上所述, 新基本准则比修订前更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特征, 但仍存在无法克服的自相矛盾, 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功能上来分析, 新基本准则都不如直接采用概念框架的形式更为合适。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 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 建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体系, 并以此取代基本会计准则已是大势所趋。
四、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注意的问题
从本次修订之后的基本会计准则看, 虽然财政部在基本准则与概念框架两者的权衡中, 选择了继续保持基本会计准则的形式, 但是在具体内容上, 更多地纳入概念框架的思想和内容。对比IASB概念框架与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的修改内容, 从会计目标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 再到会计要素和财务报告, 就可清晰地看到, 在修改中制定机构的权衡选择, 正如葛家澍教授所论:“通过引入国际通用的概念且通过在信息质量的特征确认和计量上的充实, 我国的基本准则至少距离IASB的概念框架已不太远。”在我国现阶段, 真正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没有建立, 创设一种理想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我国当前会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并顺应国际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趋同之势, 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借鉴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法律地位问题。
如果要采用概念框架形式来规范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与执行, 且由财政部制定和颁布, 其地位与国务院发布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相矛盾。作为概念框架, 它既要充分吸收会计理论的最新成果, 同时又要考虑现实的会计实务和环境, 必须保持一定的前瞻性, 来保证它能够用理论的内在逻辑避免准则间的矛盾与冲突, 形成相对坚固的基础而不受相应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这在立法层次较低的情况下, 是很难实现的。而如果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切遵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更高层次法律法规的规定, 则缺乏弹性去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 与基本准则没有区别, 故而也就失去了制定的意义所在。这是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 时间问题。
受建国后计划经济的影响, 我国的会计职业团体起步晚, 不成熟, 几乎没有能力独立制定会计准则。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1992年颁布的基本会计准则由财政部会计司制定, 是当时唯一的选择。也就是说, 基本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体现了国家的意志。过渡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 这种并不是由社会当事人反复博弈所产生的会计制度变迁, 属于非帕累托改变, 它就具有过渡性。而国家针对当时的现状, 则偏好于准则的可操作性和政策性。因此, 要建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就必须加大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力度, 进行观念创新;加强概念框架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制定详细的时间表, 为构建既具中国特色, 又与国际趋同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提供时间上的保障。
3. 成本效益问题。
会计具体准则对于上述规范形式的遵循, 主要是通过规范的法律地位进行保证的。法律地位越高, 会计准则的成本也就越低, 执行效率也就越高。因此, 只有采用较权威的规范形式, 增强会计准则的法律地位, 从而才能降低社会各利益集团对于同一会计规则达成一致意见所耗交易费用。由于中国会计人员众多, 总体水平不高, 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问题。
会计基本信息采集 篇5
一、会计人员基本信息采集对象
全市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每个人员。
二、会计人员基本信息采集时间安排
我市会计人员基本信息采集的时间为2011年4月10日—2011年6月30日(双休日除外)。
三、会计人员基本信息采集的主要内容
会计人员基本信息采集的内容为会计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及其所在单位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学历、会计专业技术职称、会计工作单位、会计工作岗位情况以及工作单位组织机构代码等有关信息资料。
四、会计人员基本信息采集方法
本次我市会计从业人员基本信息采集分两步进行,先由会计从业资格持证人员本人登录苏州市财政会计之窗网(),核对或修改本人基本信息资料,并选择预约确认时间和确认地点,然后按预约时间到预约的确认点办理确认手续。(我市设杨舍、金港、塘桥、乐余四个审核确认点,详情见附件3),具体操作如下:
1、核对、修改信息,选择确认时间和地点。会计从业资格持证人员登录苏州会计之窗网站()首页,点击“江苏省会计从业人员基本信息采集”栏目,根据《会计人员基本信息采集表》的内容,结合本人实
际情况,进行逐项核对和修改后,按会计人员便利自己,自愿选择的原则,网上预约时间和地点,然后保存并打印《会计人员基本信息采集表》。
2、进行现场审核确认。会计人员按自己网上预约的确认时间,携带《会计人员基本信息采集表》(无工作单位者个人签字;有单位工作须个人签字和单位盖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中专以上才需要)、学位、二代身份证(没有二代身份证的需办妥后才能确认采集)、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有单位的,用A4复印)等材料,到自己网上预约的确认地点办理信息采集的现场确认手续。(具体操作步骤、要求详见附件2)。
根据省财政厅要求,为保证本次信息采集工作顺利进行,我市信息采集(含数据准备)期间(3月25日至7月31日)暂停所有会计从业资格信息变更、调转、申领等相关事项(会计继续教育除外)。
五、其他
本次会计信息采集,无论本人会计基本信息有无变动,每个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都务必要参加本次信息采集活动,凡是本人不上网修改完善本人基本信息和不到现场审核确认的,以后新的信息库就没有该同志信息,造成的一切后果由本人自负。
附件1:《江苏省财政厅关于采集全省会计从业人员基本信息的通知》(苏财会【2011】14号)
附件2:会计人员基本信息采集的操作步骤和要求
附件3:张家港市会计人员基本信息采集现场确认点
张家港市财政局
二0一一年四月一日
附件1: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采集全省会计从业人员基本信息的通知
苏财会[2011]14号
各省辖市及常熟市财政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和《财政部关于推进省级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13号)精神,推动我省会计管理信息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会计管理工作水平,我厅正在加紧建设全省联网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预计7月正式上线运行。当前,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开展全省范围内的会计从业人员基本信息采集工作(以下简称“信息采集工作”),以补充、修改、完善会计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夯实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做好信息采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信息采集工作是完善会计从业人员信息、建设信息数据库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顺利实施全省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提,对实现提高会计人员管理效率、提升会计管理工作水平意义重大。鉴于信息采集工作涉及广大会计人员的切身利益,请各市务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投入,通过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介,大力做好信息采集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会计人员知道并积极配合,认真完成基本信息的维护与确认,严格按照规定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信息采集工作。
二、信息采集的内容和方式
根据财政部制定的会计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内容,结合我省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我厅拟定了江苏省会计从业人员基本信息及其所在单位基本信息标准,由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信息采集要求完整填报。
为切实提高信息采集工作效率,我厅专门设计开发了会计人员信息采集系统(内含现有管理系统中会计人员及其单位基本信息),该系统以各地市为单位,安装在外网服务器上。信息采集时,由会计人员登陆网站对其个人及其所在单位信息进行修改维护后,携带身份证等相关资料到当地财政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现场确认(具体要求见附件3)。
各市要根据自身实际,按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权限,精心部署,设计各种合理有效的方式开展信息采集。各地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采取提供确认时间预约、送服务下基层等形式,认真做好本地区的现场确认工作,切实保证信息质量和信息采集率。
三、信息采集的时间安排
2011年3月31日为信息基准日。为确保数据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从4月1日至7月31日,各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暂停办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的一切业务。具体时间安排为: 4月,各市完成信息采集软件安装培训和基准信息上网,并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开始采集时间;6月30日前,各市完成现场审核确认工作;7月,各市集中上报采集信息,并完成全省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安装调试和上线运行。
四、统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单位档案号
为便于会计从业人员信息汇总和跨地区调转,财政部要求,今后将统一采用身份证号作为会计从业人员信息惟一档案号。持港、澳、台身份证件的从业人员,以其本地身份证号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档案号;持护照的外国从业人员,以其护照号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档案号。
为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效率,决定在全省会计管理系统中引入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组织机构代码,作为单位信息的惟一档案号。更改会计从业人员信息档案号和采集单位组织机构代码的工作,结合本次信息采集工作一并进行。
五、注意事项
(一)为避免采集信息期间出现信息丢失等问题,请各市务必做好相关数据的备份工作。
(二)各地应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现场确认工作,要选派责任心强、作风正派的人员承担审核确认工作,并建立有效的档案保管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对截止2011年3月31日已经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调出但尚未办理调入的会计人员,不参加本次信息采集,待全省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后,再到调入地财政部门办理信息采集与调入手续。
(四)对以前(2005年以后)考试合格人员截止2011年3月31日尚未申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由各市进行集中整理,并于4月底前以EXCLE形式(字段包括考生姓名、身份证号、考试)上报我厅会计处。
(五)对在本地区审核确认、上报信息工作中,出现审核不严、违规操作行为的,一经发现,我厅将取消其2011全省会计管理工作考核评比的资格。
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如有疑问或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厅会计处(联系人:石方,025—83633205)。
江苏省财政厅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附件2:
会计人员基本信息采集的操作步骤和要求
会计人员基本信息采集的操作步骤、要求和确认点地址
会计人员需要对本人基本信息和所在单位基本信息两部分内容进行修改维护,具体操作步骤及要求如下:
(一)、登陆苏州会计之窗网站(),首页,点击“江苏省会计从业人员基本信息采集”栏目,填写本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档案号和身份证号码(与持有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上一致),进入信息采集系统界面。
(二)、会计人员需要对《会计人员基本信息采集表》显示的内容(2011年3月31日基准信息),结合本人实际情况,进行逐项检查及修改,具体内容如下。
1.个人基本信息:可以对性别、民族、政治面貌、所属国家或地区、有效身份证件类型等五项内容进行修改。其他栏目信息不能修改,如姓名、身份证号码发生变更的,须携带本人身份证(修改姓名的还须携带户口簿)原件和复印件(A4),到现场进行修改确认。
2.学历:填写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最高学历、学位相关信息,中专以上(含中专)的须携带相关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和复印件(A4),到现场进行确认。
3.专业技术资格:检查修改相关信息内容,如有变更,须携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A4)到现场进行确认。
4.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有单位的,请输入本单位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无单位人员、有单位但不在岗人员不填写单位信息。联系方式原则上为本人的手机号码。
5.其他:如有变更,请携带相关执业资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A4),到现场进行确认。
(三)、上述基本信息检查修改保存后,会计人员按照本人便利、自愿原则确定预约时间和现场确认地点。
(四)、所有会计人员网上信息修改填报完成后,均须打印《会计人员基本信息采集表》,本人签名并加盖所在单位公章(有单位的),携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二代身份证(没有二
代身份证的需办妥后才能确认采集)、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有单位的,用A4复印)及前述相关证明材料原件和复印件,按预约时间,到自愿选定的确认点进行现场审核确认。
特别说明:会计人员不管本人基本信息是否发生变更,均须持《会计人员基本信息采集表》、本人身份证、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有单位的),到现场进行审核确认。
附件3:
基本会计准则 篇6
一、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包括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会计准则功效的发挥固然取决于会计准则本身的先进性,但协调的制度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协调的制度环境,再先进的会计准则也无法顺利地运作实施。
1.政治和法律环境
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稳定的政策、法规等,为会计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是制定先进会计准则的有力保障。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会计法基础之上的,法律体系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会计准则的质量。会计准则属于经济规范体系,其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有赖于与配套经济法规的协调,尤其需要与其他会计法规相互协调和密切配合。会计准则与经济法规的协调包括会计准则与其他财务会计法规、税法、企业法和公司法、合同法、外汇管理法等方面的协调,其中会计准则与其他财务会计法规的协调主要是会计准则与财政法规等财务规定的关系处理。而且,主要表现为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关系的处理。
2.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根本因素,具体包括经济体制、经济模式、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财政能力和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等。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发展的原动力,是会计准则发展和完善的促进因素;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会推动各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势必影响了会计准则的执行力。
二、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准则的建设和执行不仅要注意到会计规范制定的现实适应性和远期前瞻性,而且还要充分考虑会计准则实施的土壤和环境。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信息不对称和企业契约不完全的背景下,影响会计准则实施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企业因素莫过于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
1.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利益相关者之间保证科学决策、权利界定和利益分配的制衡机制或制度安排,这套制度通过对利益相关者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全面界定,对会计准则在企业的实施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强有力的监督、约束和保障作用。通常,人们将公司治理结构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被称为外部治理结构;一个是通过内部决策和执行机制形成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被称为内部治理结构。处于外部治理结构中的利益相关者依赖会计准则生产的会计信息做出决策和选择,会计准则建设质量和执行效果影响着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安排的效率和效用;反过来,外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也必然会促进会计信息的需求,进而影响会计准则的实施效率和效果。内部治理结构中,通常遵循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框架,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经理层权利、利益、职责和义务架构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模式,不同的架构模式对企业实施会计准则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各不相同,内部治理结构对于保证会计准则的实施和会计信息质量作用重大。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影响到会计准则在企业的实施,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为会计准则的正确执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2.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指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措施。如果说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实现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那么,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帮助经营者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内部控制在企业制度中担任着内部管理监控的重要角色,它为会计准则在企业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内部平台,有助于提高会计准则的实施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又是紧密联系的,一起构成了会计准则在企业运行的内部基础环境,从而也成为会计准则在企业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石。规范、系统、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增强了会计准则的执行水平和监控力度,从源头上减少甚至避免了会计准则“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加强会计准则在企业的严格执行过程和会计准则的信息生产过程。
三、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主要是指会计人员的数量、素质、知识结构以及工作积极性等问题。它一般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管理素质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要爱岗敬业、熟悉法规;要依法办事、客观公正;要熟悉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情况,运用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同时还应当保守本单位的商业秘密。较高的政治素质包括认真自觉遵守国家法令、法规;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廉洁奉公等。较好的业务技术素质要求会计人员做到善于涉猎各类学科,不断提高自身的阅历;要善于研究市场变化规律,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管理方法;善于总结会计实践经验,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有创新才能。较强的组织管理素质包括要有面向未来的预测能力,牢牢掌握会计工作主动权;要有多谋善断的决策能力,对各项经济业务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进行会计核算,客观、公正地办理会计事务,参与单位经营决策,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要有协调组织能力,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优化会计工作环境,使各方面都能保持和谐协调的工作状态。
因此,会计人员素质高则会计准则就会得到正确、有效的执行。相反,如果没有一支很好掌握会计准则的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再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外部会计监管
外部会计监管主要是指通过政府部门如财政部门、证券监督管理部门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公众媒体等社会机构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督管理,达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企业对会计准则的正确运用和遵循的目的。政府部门由于其权威性、独立性强,具有足够的强制力,实施监管权力较易于为社会公众和被监管单位接受,从而是会计准则得以正确执行的强有力的保证,因此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能力也就提高了会计准则的执行能力。注册会计师等中介组织则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优势,能迅速发现企业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即能及时和有效地查明企业是否正确执行会计准则和相关财务制度,因此发挥好注册会计师等组织的监管职能有利于督促企业对会计准则的正确执行。另外,媒体或社会舆论监管也可以在外部会计监管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会计准则的正确执行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此外,企业所有者、债权人、雇员、供应商和消费者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应是外部会计监管的组成部分。显然,外部会计监管得力是高质量会计准则得以有效执行并能真正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保障因素。
构建我国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的思考 篇7
关键词:政府会计,基本准则,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国际上迎来了政府会计改革的浪潮。尽管各国采取的改革路径和模式不尽相同, 但多数国家采用与企业会计类似的技术手段和规范处理———注重成本管理, 强调绩效评价。这些国家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的选择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等国家、地区在会计准则中多制定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 是用来指导并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我国用基本准则取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立足国情、国际趋同 (刘玉延, 2007) 。我国的基本准则是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 (葛家澍, 2006) 。由于我国基本上属于成文法的国家, 政府会计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 包括《会计法》、《预算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试行) 等, 法律环境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政府会计往往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因此, 我国政府会计规范应当采取基本准则加一套会计制度的模式 (北京市预算会计研究会课题组, 2010) 。
我们主张制定基本准则而不是概念框架, 理由有三点:一是出于对法规形式一致性 (与企业会计一致) 的考虑。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应该比照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进行构建。“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的提法具有准确的概念和鲜明的特色。二是采用“基本准则”的表述, 既简明易懂, 又便于人们清楚地理解其性质和地位, 很容易看出它的特点:基本准则高于具体准则, 统驭着整个准则体系。这种制度安排, 比较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三是从内容上讲, 基本准则和概念框架大体一致, 但基本准则在我国属于法规范畴, 而概念框架是研究报告, 属于理论研究范畴。相比较强制性较弱的概念框架, 基本准则的法规形式在我国更容易得到严格执行。
二、我国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应涵盖政府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新西兰率先发起, 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先后进行了政府会计和预算改革, 基本建立了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核算基础的政府财务会计, 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 在完全实行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国家, 遇到了政府政策信息需求方面的困难 (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 而不得不重新审视收付实现制会计。在实行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的国家, 随着改革财政理论的推行, 也遇到政府会计报告外部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压力, 因而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 逐渐建立起政府财务会计体系 (如法国、波兰等) 。在美国, 虽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政府财务会计, 但从来也没有放弃使用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可见, 将政府预算会计体系和政府财务会计体系有机结合将成为大部分国家政府会计的选择模式 (赵西卜等, 2007) 。
政府会计的结构选择应当服从于政府会计目标———提供预算执行的信息和体现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信息。为了实现政府会计目标, 就需要主体提供管理和决策的预算和财务两方面信息, 将政府会计的结构设计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方向和现阶段相关条件看, 我国应在保持提供现金制基础预算收支执行信息的同时, 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 逐步建立政府财务会计体系, 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 为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和宏观调控服务。
三、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
1. 政府会计 (财务报告) 目标。
(1) 基本取向:有主次的双重目标。美国政府责任总署 (GAO) 将政府受托责任定义为, 受托管理并有权使用公共资源的政府和机构具有向公众说明它们的全部活动情况的义务。李建发 (2006) 认为, 公共受托责任应当是受托管理公共资源的政府、机构和人员, 履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并向公众报告的义务。从我国政治体制看, 政府主要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委托, 代表国家意志行使对公共财务资源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的权力, 这就是广泛存在于政府及其管理当局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公共受托责任。
但是, 现行政府财务报告注重政府相关部门和组织内部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强调了政府预算信息的重要性, 忽视了政府外部的相关利益主体, 从而忽视了作为国有财产终级所有者———公众的利益, 其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 树立外部信息使用者利益导向观, 重整政府会计 (财务报告) 目标是大势所趋。因此, 我国政府会计总体目标是, 以公共受托责任为基本出发点, 同时提供满足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全面的政府财务信息。也就是说, 总体目标主要反映政府履行受托责任情况, 其次还要反映有助于决策的信息。
(2) 具体目标:递进的三个目标。为了使政府会计目标兼具前瞻性和操作性, 我们根据政府会计总体目标结合具体的环境 (国情) 条件制定具体的政府会计目标。现阶段需要考虑三个层层递进的具体目标:第一, 提供有助于使用者了解和评价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政府会计应当提供预算收支的预算数和实际数——通过比较预算计划和实际执行情况, 为监督预算执行的合规性等日常预算收支管理提供依据。第二, 政府会计应充分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变化及未来可能的变化, 提供包括政府经济资源的来源与用途、政府融资与流动性状况、政府主体年度运营结果的财务状况等方面的信息。第三, 提供反映政府运营绩效的信息。政府会计应提供有助于评价政府的服务能力、成本和成果的信息, 反映政府的运营绩效等信息。
2. 政府会计记账主体与政府会计报告主体。
(1) 我国政府会计的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对于政府会计主体的确定, 目前比较倾向于两个层面的主体方法, 一方面按照具体核算的需要划分记账主体, 另一方面根据政府的行政层级确定报告主体。这种方法既满足了会计核算的需要, 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对外信息的输出 (陈劲松, 2009) 。只要明确了政府单位会计主体及其范围, 即明确哪些单位属于单位会计主体, 就可以明确政府部门层次和政府整体层次会计报告的内容范围。
(2) 政府会计单位主体的界定。目前, 国内关于政府会计报告主体一般认为分三个层次, 即政府整体、政府部门、政府单位。前两个层面报告主体的界定比较明确, 讨论的焦点在第三个层面报告主体如何界定。对第三个层面报告主体的界定,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立单位委员会提出了四种可供选择的划分方法, 即资金授权分配法、控制法、法律主体法、受托责任法。除了政府权力机构以外各种形式的政府组织, 英美等国家主要采用控制法作为区分其是否属于政府会计主体的方法。
按照我国实际情况, 我们赞成采用控制法和资金授权分配法双重标准法。也就是说, 使用控制法标准将接受政府补贴的非公立单位排除在外, 使用资金授权分配法标准将所有权受控于国家但在财政上无稳定拨款关系的国有企业和公立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排除在外。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 并且能够使报告主体与部门预算主体基本保持一致, 将纳入部门预算审批的单位作为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
对于有严格限定用途的受政府委托从事某些政府基金的管理工作的基金主体, 如社会保险基金、三峡建设基金等, 它们有特殊的或专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特定的受托责任使这些基金成为政府会计的特殊主体, 即基金会计主体。从国际经验来看, 基金主体和政府单位主体都是各级政府的组成单位, 它们承担有限的受托责任, 最终要将政府单位的财务报告进一步汇总、合并为政府主体的财务报告 (张月玲, 2009) 。
因此, 我国的政府会计主体可以建立多层次、多样性的政府会计主体结构, 可以采用单位会计主体与基金会计主体并存的模式。
3. 政府会计核算基础:
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大多数学者认为, 政府会计基础需要改革, 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很少有学者主张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 而普遍认同渐进式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路。基于我国政府会计 (财务报告) 的双重目标, 以及现阶段计量技术和成本的限制, 并且采用修正权责发生制的效益将大于成本, 现阶段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是比较合适的。
应该注意的是, 在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改革中, 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是可以共存的。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 在政府会计系统中采用某种单一的核算基础并不合乎需要, 同时采用几种核算基础不仅有效而且可行, 因此, 在采用某种主导性的会计基础的同时, 附加其他类型的会计基础是可行且合乎需要的 (王雍君, 2004) , 典型的例子如美国。政府会计包含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前者可以主要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强调财务状况的反映;后者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 强调预算收支的会计处理。在不同的领域使用收付实现制 (或修正的收付实现制) 或权责发生制 (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 发挥它们各自的优点, 相辅相成。
4. 政府财务报告和政府综合报告。
目前, 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财务报告, 有关政府财务受托责任的信息不完整地分散在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因此, 有必要建立政府财务报告, 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政府财务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和业绩仅仅考虑财务、经济、定量方面的因素是不够的, 还要充分考虑非财务的、非经济的、非定量的因素。因此, 财政部门还应代表政府编制政府年度综合财务报告。
从我国目前各方面对政府财务信息的需求来看, 我国应选择以政府为主体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它包括两个报表体系和综合文字说明:一个报表体系是财务报表体系 (基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 包括财务状况表、财务运行绩效表 (简称业绩表) 和现金流量表;另一个报表体系是预算报表体系 (基于收付实现制) , 包括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表及一些附表 (张雪芬, 2008) 。综合文字说明部分包含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政府财务状况和管理绩效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分析、财务报表以外应予披露的附加信息等内容。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会计研究, 2006;3
[2].张通.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回顾与展望.预算管理与会计, 2009;2
[3].陈志斌.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结构.会计研究, 2011;1
[4].张琦等.我国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构建研究.会计研究, 2011;1
基本会计准则 篇8
第一,会计要素的创新。在新的政府会计准则下,会计要素包含了八项内容,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会计要素。其中,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以及预算结余这三个会计要素。而财务会计要素则包含了收入、费用、资产、负债以及净资产这五个会计要素。预算会计要素主要是用于对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而财务会计要素则主要是对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核算和监督。这八项会计要素都能够体现出可计量性、可定义性、可靠性以及相关性的要求,内涵和界定都比较清晰。除此之外,新的政府会计准则下还第一次将自然资源也在政府财务会计要素中进行列示,并归入了非流动性资产这一会计项目,这有助于摸清和梳理自然资源信息,方便会计核算。
第二,政府会计结构的创新。在新的政府会计准则下,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共同构成了政府会计体系。其中,财务会计主要是围绕政府这一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相关的会计核算和会计计量,而预算会计则是围绕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计量和反映。这种新的政府会计结构划分既可以涵盖政府财政的年度预算情况,同时又可以详细反映出政府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权益等的增减变动情况,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政府会计的合理性、全面性以及科学性,同时也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出政府会计主体的实际情况。
第三,信息披露模式的创新。对于政府会计信息的披露,一方面是通过财务报告,另一方面是通过决算报告。根据新的政府会计准则,政府作为会计主体应当编报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其中,财务报告包含了政府部门财务报告以及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政府部门财务报告主要是指政府各单位、各部门所编制的财务报告,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则是由财政部门所编制的,能够反映出政府整体运行情况、财务状况以及财政持续性的财务报告。政府的决算报告跟预算会计是对应的,围绕政府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计量和反映。政府财务报告则是跟政府财务会计相对应的,目标是围绕政府的运行情况、财务状况以及现金、资产等情况进行计量和反映。新的政府会计准则下的会计结构在信息反映上比较全面完整,能够对政府的财务状况、预算收支、权益变动等进行全面反映,在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决策有用的管理目标。
二、新政府会计准则的实施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新的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布是政府会计体系的重大改革,也是对政府会计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但是由于政府会计体系在整个会计体系中的地位相对比较低,社会对于政府会计的认知度也不够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的政府会计准则的影响力。正是基于此,有必要围绕新的政府会计准则进一步强化宣传力度,积极扩大其影响力。一方面,借助于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依靠形式多样的宣传增强宣传报道力度和辐射范围。通过网上答题,举办会计知识大赛等形式全方位增强政府会计人员对于新政府会计准则的认识和了解,准确把握新的政府会计准则的内涵和要求。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财政部门应当积极对新的政府会计准则进行宣传,结合单位具体业务实际,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宣传教育,实现对新会计准则的普及。
第二,强化对相关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想确保新的政府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有必要围绕新的政府会计准则对相关财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政府部门财务人员为主强化对新的政府会计准则的普及力度,提高新政府会计准则的培训效益和培训效果。除此之外,中国会计学会等相关科研单位部门也需要提升跟高校之间的密切协作,提升高校新政府会计准则的教学水平,提高社会对于新政府会计准则的认知和了解。
第三,切实落实好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是新的政府会计准则的重大创新,也是新政府会计准则实施的重点和难点,能否落实好新政府会计准则中的权责发生制既关系到政府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对能否顺利实施政府会计制度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权责发生制的落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强化:一是进一步明确权责发生制的实质。对于政府相关资产的获得和消耗都是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发生的,实现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内对费用以及收入等会计科目进行界定和计量反映是新政府会计准则的权责发生制本质。二是进一步明确新政府会计准则的权责发生制业务范围。落实新政府会计准则,需要对具体的业务范围进行界定和明确,明确哪些经济业务应当使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对于收入、费用等会计科目以及相应的会计期间进行明确界定和列举,有助于理清政府部门各项收入和费用情况,确保其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和会计计量。
参考文献
[1]张琦,王森林,张娟.我国政府会计研究的回顾与评价[J].会计与控制评论,2011(02).
[2]毛永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
基本会计准则 篇9
一、会计基本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会计工作原则主要有:成本计价原则、收入确认原则、费用配比原则、权贵发生制原则以及会计披露原则五种。在这五种基本的会计工作原则中, 有的会计工作原则是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形成, 并一直沿用下来的, 比如成本计价原则而有的是在其他两种原则上创新出来的, 如权贵发生制原则。但不管这五项原则的来源如何, 其均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开展会计工作必须要遵循和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 成本计价原则
成本计价原则, 实质是指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这项基本原则在传统会计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软资产的价值进行了忽视没有物质形态的无形资产。
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能够在未来为企业创造大量的超额经济效益, 但如果利用历史成本计价方式来对无形资产所创造的, 或者说可能会创造的经济效益进行计价, 则很可能出现低估无形资产价值的现象, 严重者还可能会出现排除计价, 将无形资产排除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之外的现象发生。
2、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企业会计信息。
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市场经济环境也是瞬息万变, 这对于企业经营来说, 无疑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而为了敦实企业基业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 企业管理者就必须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和管理企业, 做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 以便减少企业利润损失,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是企业实行会计管理, 绘制会计报表的最终目的, 但如果在具体实施时将历史性的会计信息当作决策参考, 则往往会误导管理者的判断, 导致其做出不正确, 或者不符实际的管理决策, 阻碍企业发展。
3、成本计价模式的优势在不断降低。
时代的进步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 都使得传统历史计价模式的优势不断降低, 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处理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与可靠性, 且由于拓宽了企业获取资料的途径, 为企业节约了一定的资料获取成本, 对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二) 收入确认原则
收入确认原则, 是有关收人人账时间确认的原则。传统收入确认原则的最大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 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判断。
传统收入确认原则更确切地说是营业收人的确认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知识密集型产品, 具有较高的增值性, 忽略其置存收益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整体评价。
(三) 费用配比原则
在传统会计的费用配比原则下, 首先应确定成本是否已经消耗。末耗成本仍具有未来经济效益, 应作为资产处理, 而已耗成本则应予转销。已耗成本与营业收入配合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 根据因果关系直接配比; (2) 系统和合理地分摊; (3) 立即确认为费用。配比概念是传统会计理论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费用与收入的配比是否合理, 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 权贵发生制原则
权贵发生制原则是在收入实现原则以及费用配比原则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传统会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当下,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再利用权贵发生制原则来实施会计管理, 则面临着很大难题:权责发生制不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 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 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有效评价。而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知识创新、扩散的速度很快, 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 企业稍有不慎, 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
二、知识经济下的会计基本假设
(一) 会计主体假设
“网络经济”的兴起, 使得会计主体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信息的扩散与应用大大加快, 交易、决策瞬间完成, 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 使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网络经济”。“网上公司”又可称为“无实体公司”, 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万个个体联系起来, 一旦业务完成时, 又可在几秒钟内解除这种联系。
(二) 持续经营假设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使竞争愈演愈烈, 企业稍有不慎, 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并购潮流将进一步加剧, 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竞争激烈可想而知, 并购将成为一种趋势;“网上实体”不适用持续经济假设, 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知识经济社会中, 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 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上实体”的特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市场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之后, 企业想要在新变化的经济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就必须从内部管理机制入手, 改革现有的会计基本原则, 摒弃过时与落后的管理模式去, 并引进和提出新的、符合当前形势的会计架设理论, 探讨其可行性后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从根本上促进会计管理事业的发展,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摘要:结合当前时势, 本文对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假设理论作了详细分析与论述, 指出会计环境以及会计工作理念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改变, 比如货币的计量方式等, 只有改进计量方式和手段, 才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会计财务报表的信息容量, 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系统且全面的信息。
关键词:会计基本原则,基本假设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谷强平, 张东, 李玉凤.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 (12)
[2]刘瑞鸿.试论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和核算原则[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 (02)
基本会计准则 篇10
关键词:农业会计,准则,基本,资产
1 农业会计准则特有基础概念内涵的界定
一个高水平的准则的制定, 就一定要弄清楚其所依靠的实际情况, 并进行可靠的合理的分析, 农业会计准则也是会计准则当中的一部分, 所以, 在具体活动中也必须遵照相应的会计准则来实行或会计基本概念框架的界定, 需要作出补充界定的主要是关于农业所特有概念。这些概念主要包括农业活动、生物资产及其分类、生物转化等等。而这些概念在我国以往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从没有结合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需要作出明晰的界定。
在确定农业会计准则时, 应当明白生物资产在其中的作用。将其内容和倾向性的差异, 来确定其对于农业活动的特殊作用, 并通过信息的输出给予决策者最适当而准确的评判标准, 现在, 会计制度缺乏生物资产的明确性。而对它的划分和归类难度都进一步加大。
2 农业会计准则与存货等准则的关系
会计准则能够直接指导核算工作, 并对纰漏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但是, 从准则所面对的各个问题的角度来说, 会计准则平级之间所具有的功能和产生的效果都是不同的。观察限制有实际效果的会计准则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 从对象上来划分可以有通用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准则和报表准则四类。通用业务准则是用来规范所有企业都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特殊业务准则用来规范并非所有企业都会发生而只有某些企业所特有的经济业务;特殊行业准则用来规范只有某类特殊行业才发生的经济业务。
农业会计准则涉及到的方面较多, 所以和其他准则之间在某些问题上会出现重复, 使得准则变得冗余。应当怎样恰当处理这一现象, 把准则的科学和全面与准则的精炼结合起来, 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与农业会计准则相关的准则主要有:存货、固定资产、收入、政府补助、无形资产、资产减值等。
我们认为, 对于农业所特有的政府补助项目的会计处理应该在农业会计准则中加以规范, 其他非农业所特有的政府补助项目的会计处理则可以在政府补 (援) 助会计准则中规范。由于农业中土地使用权、专利权、专利技术等与其他行业中的无形资产并无明显的不同, 所以, 我们认为, 这类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在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规范即可。与其他资产的状态类似, 生物资产本身也会发生价值的转变, 并且变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动的范围和程度都应当有所规范。不必要必须被减值会计准则所包含。
3 农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农业会计准则的特殊性表现在, 它的规范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特殊信息的掌握和处理工作中。依据国际上的相关准则以及当前我国所使用的框架, 将农业会计准则所具有的特性融入其中, 可以认为, 农业会计准则应当包涵下列内容:
3.1 特有术语的定义。
一项具体会计准则必须首先对其所涉及的特有术语作出定义。农业会计准则应予以专门定义的术语有:农业活动、农产品、生物资产、生物转化、收获、活跃市场、公允价值等。以上术语中的活跃市场、公允价值的定义与其他会计准则的定义应保持含义上的一致性;其他术语则是农业会计准则所特有的, 应作出简洁的定义。
3.2 生物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由于生物资产是有生命的即“活”的资产, 这便加大了有关其确认和计量的复杂性。这里的关键是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具体计价方法的运用。IAS 41已将公允价值作为农业会计准则的基本计量属性。由于IAS 41刚刚生效, 而实际上至今世界上并没有哪个国家已经采用该准则, 因此, 我国究竟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还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还是将二者综合, 是农业会计准则制定中需要考虑的一个情况, 通常来看, 会计准则的最终形成受到外部环境和主观目标双方面的限制, 并且不可能独立于这些因素单独存在, 因此, 从这一角度来说, 我国农业会计准则目前还只能坚持历史成本为主的计量属性, 暂且不宜采用以公允价值为主的计量属性, 像IAS 41第20条规定的:在无法取得生物资产或农产品在现存条件下的市场价格或价值的某些情况下, “企业应利用该资产的预期现金净流量按当前市场的税前利率折现后确定公允价值”, 与当前的大环境下还不能有效全面的适应。不过因为农业自身具有的特性, 采用过于统一的方法也不恰当。例如自繁自育的幼畜成龄转为产畜, 如果市场的气氛较为活跃, 那么公允价值的概念就比历史成本更为恰当。
生物资产本身依赖于土地状况, 它也是会计准则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通常, 生物资产市场并不活跃, 而农业土地也是如此, 市场都较为冷淡, 这也是因为土地在我国还是公有制的计算方法, 不可以私人进行交易, 也就无所谓土地所有权的市场。所以, 公允价值, 包含土地价值的观念于我国发生的几率很小,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国家, 生物资产使用历史成本的办法进行测量。以上是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这样认为, 土地改良造成的花费以及数额的变化能否实现资本化应当都是农业会计准则应当考虑的问题。
3.3 农业活动利得与损失的确认。
实际实现销售的生物资产, 其收入的确认如同其他资产。但自产自用或转化用途的生物资产则需要单独规范。根据前面文章记叙的内容, 因为我国农业会计准则对生物资产的计量应采用历史成本为主的计量属性, 所以说, 农业生产活动在数据的测量和判定上肯定会受到这一情况的约束, 这是有助于严谨和谨慎地对待贯彻任务的。从这个角度推崇这一状态, 而另外一些状况应当推荐公允价值的测量办法。
3.4 政府有关农业补助的确认与计量。
尽管许多行业都有可能得到政府的补助, 但由于农业的特殊重要性和弱质性, 任何国家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增强都会程度不同地加大包括政府补助在内的农业扶持力度。现在各个国家对于这一点的存在都持肯定态度。伴随经济能力的不断增长, 我国对于农业生产的各项投入的程度和范围都将进一步加深, 所以, 政府在考虑农业补助问题的时候, 应当充分了解它的特点。在农业会计准则中单独对政府补助计入企业损益时点的确认与价值的计量方法做出规范性指导。
3.5 农业特有项目的列报与披露。
主要规范生物资产分类披露的方法, 生物资产价值的初始确认及其变动, 生物资产实物指标及其他非财务指标的披露, 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计提的方法等。涉农企业除了一些农业活动之外还有其他的活动, 以此可以得出对于财务的数据探索和指标, 包含计量的方法方式和使用目标等必须充分进行说明, 对于另外一些必须进行披露的内容都应当通过报表的方式以及附录的形式, 向使用者进行汇报。
参考文献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2003.国际会计准则2002.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友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篇11
友善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谦敬礼让、帮扶互助。即在工作和生活中不矜能、不伐善,先人后己,保持谦虚低调。面对道德高尚、品质优秀的人,要虚心学习,做到见贤思齐;面对他人的过失、缺点,要设身处地给予体谅和包容,诚心诚意进行提醒和帮助。戮力同心、同舟共济,在他人有困难时及时解急救难、雪中送炭。谦敬礼让、帮扶互助的友善风气在人们之间流转和传递的是温情与爱心,能消除隔阂、融冰化雪,使人如沐春风。
志同道合、携手奋进。同类相感,同声相求。友善之情往往生发于志趣相投的人们之间,因此人们常说“同志为友”,“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说友善意味着志同道合、友善的基础是志同道合,那么,在当代中国,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之“志”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之“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同心同德、共同奋进,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珍惜资源、关爱自然。人类不仅生活在群体、社会中,而且生活在天地、自然中。人们在自身的生存发展中不仅要和他人、社会打交道,而且要和自然打交道。“爱人”与“爱物”密不可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们共有的生存家园。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同时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人他国的生存发展权利,就是尊重和保护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利,就是尊重和保护人类自己。
友善价值观的践行途径
所以,在实践中积极倡导、培育友善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培育与践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创造性地用活我国传统优秀道德资源。我国古人强调“仁者爱人”,主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论,主张“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论,将“民胞物与”视为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在此基础上,古人还发展出了丰富的道德实践理论,包括“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的忠恕论,“责友以善”、“以友辅仁”的友善观。在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过程中,应科学继承这些传统优秀道德资源,并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夯实力行友善价值观的物质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
开展以友善为主题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榜样的教育、示范和引领,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人间自有真情在,生活中从来不乏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善行义举。因此,道德教育应贴近百姓生活,着力捕捉、发掘和宣传群众身边的善意与真爱。此外,还要在社会中广泛开展人人参与的以关爱他人、奉献爱心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着力引导全社会成员关注、关心、关爱困难群体,营造帮扶互助的友善风气。
基本会计准则 篇12
一、 《基本准则》的起草背景
在市场经济逐渐完善, 政府会计环境发生变化的今天, 为了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重要战略部署, 符合新《预算法》明确提出的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要求, 为了满足政府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应对政府会计实务中暴露的种种缺陷以及完成和国际政府会计的趋同, 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准则是当前政府会计改革应该迈出的一大步。根据《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 我们要以要构建科学、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为前提和基础, 进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 这是一项基于政府会计规则的重大改革。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应用指南和健全完善政府会计制度。然而, 要建立健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就需要以科学、完整、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为基础, 加强政府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客观反映政府运行成本和运营绩效, 防范政府财政风险, 加强政府财务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促进政府财政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 制定出台《基本准则》是《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确定的2015年应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构建科学、规范、统一、完整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并有助于全面深化税制改革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二、《基本准则》的内容及特点
《基本准则》是我国多年以来在政府会计理论的研究和改革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基本准则》主要有六章的内容共六十二条。依次就准则制定的依据和目的、会计主体、适用的范围、政府会计的构成与核算基础、政府报告的构成、目标和使用者, 会计的基本假设和记账基础、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和政府财务会计要素的定义、列示、计量, 政府综合报告的内容、构成以及相关概念的定义和施行日期做了明确的规定。
1.构建了适应当前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收付实现制也称为现金制是以现金为基础, 以现金实际收到或付出为标准, 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权责发生制亦称为应收应付制, 是指在会计核算中, 不考虑款项是否到账, 而是按照在本期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在处理收入和费用时这两种核算方法的处理是不同的。权责发生制作为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扩大政府会计信息含量, 以便于监督、规范和约束政府的活动, 提高财政透明度。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目标是满足预算管理需求, 而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服务于单位资产、负债管理、成本管理与控制等。明确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系统的基本改革思路是职工新准则中的最大的亮点。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系统在部分实践中要求完成两套帐的建立, 虽然工作繁重, 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作为一种过渡是必不可少的。曾经有人提出在一个系统里同时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和预算管理目标, 以便降低改革成本。但实践中, 如果满足财务管理目标就需要较大程度地运用权责发生制, 而如果满足预算管理目标, 则需要较大程度地运用收付实现制。这对相互冲突的会计基础无法在一个系统里同时被运用, 所以这种思路在目前还是不可行的。
2.确立了“3+5要素”的会计核算模式和七方面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基本准则》规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财务会计要素和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预算会计要素。和现行预算会计中的收入和支出要素不同的是首次提出收入、费用两个要素, 可以准确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运行成本, 科学评价政府资源管理能力和绩效, 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基本准则》规定了七方面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分别是可靠性、全面性、及时性、可比性、相关性、实质重于形式和可理解性。与企业的准则相比多了全面性, 但少了谨慎性和重要性。不要求谨慎性是因为政府会计要求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从而不提取坏账准备等。此次, 新增的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实际上在政府经济业务中已经实施, 例如在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同购入、计提折旧等。
3.科学界定了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相关内容。《基本准则》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规范了三个预算会计要素和三个财务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 规范了政府在对于涉及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和制度时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处理, 使得政府会计标理论准则和实务的结合达成了一致性。特别是, 《基本准则》充分考虑当前财政管理的需要对政府资产和负债进行界定, 在界定政府资产时, 特别强调了其中的“服务潜力”, 在政府会计核算范围应该包括政府储备资产、公共基础建设、文化文物资产、自然资源资产和保障性住房等, 而自用的固定资产则不在这个范围内;对科学界定政府的负债时, 主要强调了负债在当前的“现时义务”, 因此政府因承担担保责任而产生的义务中属于预计负债的也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4.明确了负债和资产的计量属性。《基本准则》第四章提出, 负债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公允价值、现值和历史成本, 资产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公允价值、重置成本、历史成本、现值、和名义金额。考虑到了当今中国政府会计事务的实际状况, 所以《基本准则》对于资产负债的计量强调了历史成本计量原则。采用除历史成本外其他计量属性的,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金额能够持续、可靠计量。《基本准则》引入了现值计量属性, 考虑到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对政府会计系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与企业相比, 政府会计计量属性中不包括可变现净值, 这与企业不要求谨慎性, 不提各项资产跌价准备相一致。
5.构建了完整、统一政府财务报告体。《基本准则》规定了政府财务报告包括政府决算报告, 和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和现金流量表在内的财务报告, 并据此编制符合规定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健全现时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使其与现在的政府财务制度相匹配。财务报告反映政府的各项资产负债以及资金状况, 会计信息含量更多。其资金包含的范围除预算资金以外的非预算资金的收支。包含的信息不只是当前会计年度, 还会列出之前科比会计年度财务信息。预算报告侧重预算资金层面, 只政府当年的预算资金的实际收支情况, 以当年预算数字和财政款项的比较为报告重点。要构建统一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编制提供更多信息的财务报告就需要以《基本准则》中的相关规定为基础, 增大了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力度和范围, 更有利于利益相关者监督约束政府的各项经济活动。
三、《基本准则》的实施
1.基本准则实施的保障。我们要完成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就必须要《基本准则》的内容、内涵深入人心, 被每一位政府会计财务相关工作的人所牢记, 要在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实施《基本准则》需要各方的密切配合。 (1) 要以《基本准则》为基础和核心, 尽快制定并出台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和准则指南, 具体准则用于规范政府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处理, 详细规定经济业务或事项引起的会计要素变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准则指南包括会计科目设置及使用说明、财务报表格式及编制说明等。 (2) 要大力开展关于《基本准则》的宣传工作, 对于长期按照预算会计体系处理业务的政府部门会计人员来说在会计素养和能力上都是一种挑战, 要让准则的精神迅速在政府各级、各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中渗透, 使《基本准则》深入人心;开展以《基本准则》为主的人员培训, 使相关人员能够准确认识和理解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 准确把握《基本准则》的各项规定和精神实质, 并在各项经济业务和活动中注意体会《基本准则》的真正内涵, 培养自己的职业判断, 是《基本准则》得以顺利实施。
【基本会计准则】推荐阅读:
政府会计基本准则12-23
会计基本概念06-13
会计核算基本工作06-29
会计基本思路管理10-11
会计基本原则11-22
银行会计基本业务06-02
会计核算基本流程12-22
会计的基本准则与做人07-31
财务会计基本假设06-16
政府会计基本假设研究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