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比较分析(共8篇)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比较分析 篇1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比较分析
摘要:为能够实现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进一步细化与规范,我国在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与完善,在2012年颁布了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新制度的颁布一方面规范了新时期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另一方面也表明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基于此,本文就以新会计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新旧制度的联系与差异,旨在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实现新旧制度的衔接,以便顺利开展日常会计核算等工作。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比较;差异;衔接
为规范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我国于1997年7月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虽然旧制度在应用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要求的提高,旧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财会工作要求。基于此,我国于2012年正式出台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新制度在旧制度的整体框架上进行了细化与完善。为实现事业单位新旧制度的高效衔接,规范会计核算,本文以新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新旧制度的联系与差异,并从政府会计改革的角度谈到新会计制度的重要性。
一、新旧制度会计核算基础的比较分析
(一)旧制度完全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核算基础方面的差异是本次新修订中最为重要的修订内容,旧制度完全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为标志来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在当期实际收到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不属于当期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支出[1]。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无法真实反映出事业单位资产、负债、权益等情况,无法准确区分事业单位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造成不能准确核算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成本。如此,收入和成本无法有效匹配,不利于行政效率等的测算。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完全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也都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针对旧制度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核算内容偏窄等负面问题,新制度逐步引入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模式。
(二)新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
权责发生制是以取得收取款项的权利或支付款项的义务为标志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会计核算基础。也就是说只要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已经发生的或应当承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便是款项已在当期收到或是支付,也不可以确认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3]。此种会计核算基础具有以下几点作用:第一,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能科学、全面、准确地核算事业单位资产负债,有利于强化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管理。其次是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能准确、规范地核算事业单位成本费用,有利于降低事业单位运行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有助于事业单位开展绩效评价。第三是有利于建立权责发生制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制度,全面反映事业单位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现金流量等。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有助于科学、完整、准确地提供财务信息,有利于合并报表,编制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从而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的审计制度、公开制度和分析利用制度。
虽然从整体来看,权责发生制可取得显著的会计应用实效,尤其是在财务会计方面,但收付实现制在预算会计上是有优势的,被权责发生制完全取代是不可能的。所以新制度先在部分内容中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新的会计制度仅对部分经济业务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引入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渐完善的原则,一步一步扎实地推进引入工作,实际的推进也应按照先紧后缓的原则进行。
二、新旧制度会计科目的比较分析
(一)增设部分会计科目以满足现实需要
新制度虽然整体框架源自旧制度,但除了对一些原有会计科目进行修订外,还增设了一些新的会计科目。例如:为了细化投资核算,新设了“长期投资”以及“短期投资”的科目;为了优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及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分别增设了“累计折旧”以及“累计摊销”的会计科目;针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转让、出售、报废等资产处置的核算,新制度又增加了“待处置资产损益”的会计科目。新制度还设置了“在建工程”、“长期应付款”等新的会计科目。这些科目的新设主要就是为了适应当前实际情况,并从提升会计信息完整性准确性的角度出发,实现了会计科目的规范、科学、统一。
(二)根据现实需要删除部分旧科目
新制度除增设部分新科目外,还删除了旧制度中不适应当前发展实际情况的原有科目,例如新制度将“材料”以及“产成品”这两个科目删除了,并将这些科目的核算内容归入到新增的“存货”科目之中,通过这一科目对事业单位消耗的各类材料、产成品等进行核算。新制度同时还取消了“专款支出”以及“拨入/拨出专款”等科目。新制度下专项资金的收入是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分别在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以及其他收入中所下设的二级科目进行核算。这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新旧制度会计要素方面的比较分析
(一)新制度对于资产管理及核算方面的强化
新制度在原有旧制度的基础上加入了风险管控方面的内容,例如对于超过三年或以上、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按规定报经批准后核销,但必须记录到备查簿中。此外存货成本细化为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及其它成本等。如果某一存货核查结果为盘盈,旧制度中以实际成本进行计价核算,而新制度是根据公允价值进行计价核算,根据同期市场价入账。此外,新制度所增设的在建工程科目,可用于事业单位基建相关信息数据并入,这一科目的新设为基建账并入会计大账提供了依据,使事业单位的核算信息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新制度对于负债管理及核算方面的强化
为强化负债方面的管理,新制度根据负债的具体情况将其分成了非流动负债与流动负债两种类型,同时还根据借款期限,将原有的借入款项科目分解成长期和短期两种借款科目进行核算。此外新制度还首次引入了应付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科目,使新制度在人员薪酬管理方面有了核算依据。另外新制度还规定应付票据到期,对方无力支付时,应当以票面金额按短期借款进行核算,或按应付账款核算,并设置登记应付票据备查簿。
四、新旧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方面的差异
新制度中规定会计报表中除了含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支表等报表以外,还应包含附注。列报财政补助收支表是新制度的全新要求,这一报表明确反映了财政补助资金的收支情况,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报表体系,满足了新时期事业单位对于财政资金管理方面的更高要求。此外新制度还对财务报表的结构、排列进行了修订,例如取消了资产负债表的支出及收入项目,其余项目按流动性以及非流动性的顺序排列;收入支出表则改为多步式结构。从整体形式来看,新制度的会计报表更加贴近企业会计报表,增强了报表的通用性和可比性,便于公众阅读、分析、利用。新制度中财务报表列示的进一步规范,有利于财务报表的合并,编制出一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最终经专业部门审计后向社会公众披露,促进政府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从更深层次上说,新制度中对会计报表的新要求,有利于形成信息完整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除对新旧制度的联系与差异展开分析研究以外,还应提高会计人员对新制度颁布重大意义的认识。无论是2012年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还是2013年的科学事业单位、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彩票机构等行业会计制度都是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从政府会计改革的层面来讲,这些制度的制定都是为了建立健全我国政府会计标准体系,有利于政府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编制,从而完善报告的审计制度、公开制度、分析利用制度。
五、结束语
我国于2012年正式推出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在旧制度的整体框架上进行的细化与完善。综上所述,为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实现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迅速实现改革过渡,顺利开展日常会计核算工作,本文分别从会计核算基础、会计科目设置、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报表等方面对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的联系与差异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希望能为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提供些许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高文丽.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比较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5:10-12.[2]储锦超.基于对外投资核算视角的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比较[J].企业经济,2014,07:164-167.[3]王金荣,王迪.会计准则变革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多角度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10:151-152.(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财政管理事务所)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比较分析 篇2
1 新增质量保证金处理规定
事业单位在建造固定资产中为确保工程质量, 经常会使用质量保证金政策。旧制度未对此业务做出规定, 新制度则明确做出规定:如施工方按工程款全额开出发票, 应当按照构成固定资产成本的全部支出金额, 借记“科研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 按照实际支付金额,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按照扣留的质量保证金, 贷记“其他应付款”或“长期应付款”。
[例1]2014年5月, 某科研单位自筹资金建造一栋科研大楼, 工程造价5 000万元, 已经支付4 500万元, 其余作为质量保证金待工程验收合格后再支付给施工企业。施工企业已经按照全额开出发票。会计处理为 (单位:万元, 下同) :
借:事业支出5 000
贷:银行存款4 500
其他应付款 (扣留期1年内) /长期应付款 (扣留期超1年) 500
如果施工方按工程款开出发票金额不包括质量保证金, 应当按照不包括质量保证金的支出金额, 借记“科研支出”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质保期满支付质量保证金时, 借记“科研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假定例1中施工企业已经按照实收金额4 500万元开出发票, 其他情况不变, 则会计处理为:
借:事业支出4 500
贷:银行存款 (实际支付额) 4 500
保质期满, 支付保证金时
借:事业支出500贷:银行存款500
2 固定资产改扩建处理发生变化
旧制度规定: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 应按改建、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 增记固定资产。新制度规定: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修缮后的固定资产, 其成本按照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固定资产”科目账面余额减去“累计折旧”科目账面余额后的净值) 加上改建、扩建、修缮发生的支出, 再扣除固定资产拆除部分的账面价值后的金额确定。会计处理为:
(1) 注销固定资产的原价及累计折旧, 停止计提折旧, 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2) 发生改扩建支出时:
借:事业支出等贷: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
[例2]2014年5月, 某科研单位自筹经费对本单位办公楼进行改造。该办公楼原值3 000万元, 未提取折旧, 发生改扩建支出500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事业支出500贷:银行存款500
3 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
旧制度未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做出规定, 新制度则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对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入账的固定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不考虑预计净残值, 会计处理为: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累计折旧
[例3]2014年5月, 某科研单位自筹经费50万元购入一台科研设备, 预计使用年限10年, 会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5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50
借:事业支出50贷:银行存款50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5贷:累计折旧5
4 固定资产处置处理发生明显改变
旧制度规定: (1) 因报废、毁损及盘亏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 按减少固定资产的原值, 借记“固定基金”科目,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清理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残值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列入专用基金科目中的修购基金。 (2) 出售固定资产时, 按实际收到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 同时按原价借记“固定基金”科目, 贷记本科目。 (3) 投资转出固定资产, 按“对外投资”科目的有关规定处理。
新制度规定: (1) 出售、无偿调出、对外捐赠固定资产时, 按照待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按照固定资产已计提折旧,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 贷记固定资产。实际出售、调出、捐出时, 按照处置固定资产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 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2) 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 按照评估价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投资成本, 借记“长期投资”科目, 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 按照发生的相关税费, 借记“其他支出”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应缴税费”等科目;同时, 按照投出固定资产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 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 按照投出固定资产已计提折旧,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按照投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 贷记固定资产。
[例4]2014年5月, 某科研单位将一台设备出售, 所得价款为10万元, 该设备原值30万元, 已经计提折旧15万元, 出售过程中支付相关费用1万元, 会计处理为:
借:待处置资产损溢15累计折旧15贷:固定资产30
借:银行存款10贷:待处置资产损溢10
借:待处置资产损溢1贷:银行存款1
借:其他支出6贷:待处置资产损溢6
5 改进建议
(1) 新制度开始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但未考虑固定资产减值问题。事实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价格的不断波动, 拥有大量科研设备的科学事业单位也与企业一样面临固定资产减值问题, 建议有关部门应考虑这一问题, 并在将来做出相关规定。
(2) 新制度针对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盘亏设置了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该科目核算的内容过于复杂, 建议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用以核算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 固定资产盘亏仍由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
参考文献
[1]夏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及建议[J].财会研究, 2014 (2) .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较探讨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旧会计制度;比较
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日益明显,在竞争激烈,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的当下,会计制度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性也日益加大。为了进一步完善会计制,我国于2007年颁布实施了新会计制度,于2012年12月9日,财务部新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制度的改革不仅仅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发展上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与限制,同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文明发展、健康发展、绿色发展。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促进了企业管理的规范性、人性化、标准化,也变向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理水平。
一、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比较
1 .两种会计制度的简要概述
(1).旧制度:旧会计制度一般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国有事业单位,当涉及到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以及核算的时候不执行这个制度,需要按照专门的规定进行。
(2).新制度:新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级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同时也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单独的核算和建账。
总而言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较于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说,涉及到的范围更为广泛和全面,包括的内容要更多一些。
2 .会计科目内容的比较
新会计制度相较于旧制度来说,增加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管理以及政府收支等科目。其中包含有: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财政补助结余结转、财政应返还额度、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累计折旧、累计摊销、长期应付款等等。通过增设这下会计科目有效完善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体系,丰富了会计核算的内容。除此之外,新会计制度也取消了一些科目,例如拨出专款、拨出经费、拨入专款、借入款项等等。与此同时在保证核算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也对一些科目进行了规范和调整。这些优化和调整使新会计制度变得更加的完善和合理,内容也更加丰富,各方面的记录相较于以往更为详细和准确。
3 .会计资产要素的比较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较于旧制度来说:
(1).重新界定了存货成本,使得成本核算标准变得更加规范。
(2).同时新会计制度也对负债进行了重新重新定义和重新分类,将其分为了非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资产。
(3).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核算标准,对其进行了更为明细的核算。
(4).取消了拨入专款,并将其划分到了其它收入的范畴。
4 .关于财务报表体系的比较
在财务报表方面:
(1).新会计制度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完善了报表的结构以及排列方式。
(2).在制定资产负债表的时候新会计制度完全遵照国际惯例,取消了收入和支出项目,并将其进行了严格的分类。
(3).调整了收入支表的结构模式,将其从横式调整为了竖式,使其变得更为严格和规范。
二、事业单位实行新会计制度的重要性
1 .进一步完善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新会计制度对附注部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使得会计报表体系变得更加合理、完善,有效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严格规范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新制度框架和新会计新会计之间的对接予以了完美的体现,同时也严格规范了记录、核算、以及收支等方面的会计信息。除此之外也对对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以及岗位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提供了有力依据。
3 .有效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新会计制度相较于就会计制度来说,可以让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跟进一步的认识到新制度的优越性,然后严格按照新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端正工作态度,避免在工作中出现任何的失误以及违规操作。使得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全面性,大幅度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三、结束语
眼下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势日益明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也使我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向国际靠拢。新制度的实施不仅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也大幅度上提高了事业单位的信息质量、管理水平,扩大了发展的范围,增加了的发展机会,全面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正是是我国经济发展进一步飞跃的体现,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目前发展前进的脚步,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体企业来说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妍.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比之下的几点思考[J] .商业会计.2013,(11).
[2]李丽霞,聂菊玲.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发展探析[J]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3]钟怀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思考[J] .财会通讯.2009,(25).
[4]乔培东.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几点思考[J] .现代商业.2010,(08).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比较分析 篇4
摘要:针对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在会计核算中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即应付税款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笔者试图通过对两种方法的分析比较,给使用者提供一些选择依据。
关键词:应付税款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
2000年12月《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允许企业计算所得税时,用应付税款法计算所得税,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又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一所得税》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那么各大中小企业到底该选择何种方式计算所得税,我们不妨做一下比较,再进行选择。
一、二者概念区别
应付税款法,是指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的会计处理方法。在应付税款法下,不需要确认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因此当期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交所得税。
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时,需要设置两个科目:“所得税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从本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核算企业应交的所得税。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计算公式为:
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其中概念中所指的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差额。根据该差额对未来应税金额影响的不同,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由于该暂时性差异的转回,会进一步增加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额金额,在其产生当期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会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当期,符合确认条件时,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会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时,需要设置四个科目:“所得税费用”科目,核算企业从本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核算企业应交的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负债。二、二者账务处理区别
下面我们以同一案例为例,用这两种方法计算所得税,总结各自的利弊。
A公司2007利润表中利润总额为3000万元,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不存在期初余额,与所得税核算有关的情况如下:
2007年发生的有关交易和事项中,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存在差别的有:
(1)2007年1月开始计提折旧的一项固定资产,成本为1500万元,使用年限为10年,净残值为0,会计处理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税收处理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假定税法规定的使用年限及净残值与会计规定相同。
(2)向关联企业捐赠现金500万元,假定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向关联方的捐赠不允许税前扣除。
(3)本期取得的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股票投资成本为800万元,2007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1200万元。税法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市价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4)违反环保法规定应支付罚款250万元。
(5)期末对持有的存货计提了75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原账面价值2075万元。
2008利润表中利润总额为4555万元,与所得税核算有关的情况如下:
(1)期末对持有的存货计提了200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原账面价值4200万元。
(2)本期取得的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股票投资成本为1000万元,2008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1675万元。
(3)对售后产品保修,预计负债250万元。
(一)若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账务处理 1、2007年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土纳税调整项目金额=3000+150+500-400+250+75=3575(万元)
全年应纳企业所得税额=3575×25%=893.75(万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8937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8937500
借:本年利润8937500
贷:所得税费用8937500 2、2008年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土纳税调整项目金额=4555+200+290-675+250=4620(万元)
全年应纳企业所得税额=4620×25%=1155(万元)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115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1550000
借:本年利润11550000
贷:所得税费用11550000
(二)若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账务处理
该公司2007年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金额及计税基础如表19-3所示单位:万元1、2007当期应交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3000+150+500-400+250+75=3575(万元)
应交所得税=3575×25%=893.75(万元)2、2007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资产=225×25%=56.25(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400×25%=100(万元)
递延所得税=100-56.25=43.75(万元)
3、利润表中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893.75+43.75=937.5(万元),确认所得税费用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9375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562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8937500
递延所得税负债1000000
该公司2008年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金额及计税基础如表19-3所示单位:万元
(1)2008当期应交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4555+200+290-675+250=4620(万元)
应交所得税=4620×25%=1155(万元)
(2)2008递延所得税
①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675×25%=168.75
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100
本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68.75
②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740×25%=185
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56.25
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128.75
递延所得税=68.75-128.75=-60(万元)
(3)利润表中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1155-60=1095(万元),确认所得税费用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10950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12875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1550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687500
三、总结各自利弊
可以看出,应付税款法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完全受税法规定的影响,核算比较简单,缺点是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和本期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但现实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高,通常采用“应付税款法”。
而对于一些大中型企业,则应该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尤其是上市公司要与国际接轨,必须采用这种方法。因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更侧重于暂时性差异,对差异的处理更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能够提供更多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断繁荣,企业重组、并购和股份制改造大量涌现,资产重估业务必将日益增多,这必将引起许多暂时性差异的发生。而且,资产负债表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分门别类地处理与披露,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更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无论从理论上的合理性还是从实践上的实用性来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都具有优越性。但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也存在某些不足,例如一些暂时性差异在原差异尚未全部转回的情况下,又产生了新的差异,很难分清差异的属性,由此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其合理性不足,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研究讨论解决,但无论怎样,它毕竟是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的产物,是我国会计发展创新的一个方向。所以使用者在选择哪种核算方法时应充分考虑本企业的情况和各种方法的特点,确定相关方法,使之既能符合国家政策,又能节省企业资源。参考文献:
新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较 篇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是惠及全国9亿农民的利好政策,是探索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从2003年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展试点以来,较大地促进了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已有不少农民从中获益,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有所缓解。新农合作为一种涉及人口最多的制度,它的改革发展和完善问题尤为引人关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国家、地方和农民个人三方筹资、卫生行政机构统一管理的新农合,在资金的筹集、管理、支出以及完善补偿方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环节,尚存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何让更多的农民参合、如何又快又好地帮助农民拿到报销金额,是值得卫生管理部门深思的问题。
(一)“旧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在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曾发挥过不可低估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范例”。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一制度历经曲折,几起几落。
1、概念
这里的“旧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相对于新农合而言的,是在合作化运动基础上,依靠集体经济,按照互济互助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集资医疗制度,就其实质来说是一项低补偿的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社、队集体核算制度相对应,其经费主要来源于集体公益金的补助,社员看病只需要交纳少量的费用,从而实现健康人群和病患之间医药费用再分配。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我国农村普遍实行新农合,城市推广社区卫生服务。
1、概念与做法
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目的主要是为了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帮助农民抵御大病风险。其基本做法是,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按每人每年10元(部分东、中部地区稍高)缴纳合作医疗资金,同各级政府每年每人补助的20元一起形成合作医疗基金,储存在县(市)国有商业银行或信用社的
财政基金专户内;参合农民每次到县(市)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凭合作医疗证可直接按比例报销部分医药费用;定点医疗机构将为农民报销所支付的资金数额以及相关凭据,定期报到县(市)或乡(镇)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经县级经办机构和财政部门审核并开具申请支付凭证,由代理银行或信用社直接将资金转入有关医疗机构的银行账户,做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作与旧合作医疗制度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创新,具体表现为:
1. 加大了政府支持力度。过去各级政府对合作医疗的支持主要是宣传,组织和发动,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明确规定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5元至20元 给予补助,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不低于10元给予补助,进一步完善了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2. 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往的农村合作医疗,除少数地区外,大多将保障的重点放在门诊或小病上,即“保小不保大”,或者“保医不保药”,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重点放在迫切需要解决的农民因患大病而导致贫困的问题上,对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药费用进行补助,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3. 提高了统筹层次。改变了过去以乡,村为单位开展合作医疗的做法,要求以县为单位统筹,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可以从乡统筹起步,逐步向县统筹过渡,提高了抗风险和监管能力。
4. 明确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因,赋予了农民知情权和监管权,提高了制度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
5. 由政府负责和指导建立组织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加强领导,管理和监督。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比较分析 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资产核算
2009年8月12日, 财政部会计司下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的通知》 (以下简称新制度) , 针对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改革, 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与现行1998年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试行) 》 (以下简称旧制度) 比较, 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变化包括如下方面: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基础由旧制度的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改为全部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工资津补贴、国有资产管理等公共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为了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合理确定教育成本, 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并修改了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对收入支出类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了调整, 以更好地反映高等学校现实的收支情况;规定高等学校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及报表附注, 并相应重新设计表中项目构成, 改进了报表格式、完善了报表体系。新制度的实施, 必然会对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带来一场变革, 而资产核算向来是高校会计核算的一个重点, 下面笔者对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与新制度的资产核算进行比较, 分析新制度下高校资产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
一、资产类会计科目的比较分析
新制度下资产类会计科目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科目的名称与企业会计准则趋同性加强, 增加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等备抵账户, 对外投资类账户的名称更加符合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等。资产类账户的变化其实也影响了其他类账户的变化, 如在支出类账户中取消了结转自筹基建, 而这部分内容由在建工程和基建工程等账户来进行核算。会计科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权责发生制的全面引入, 权责发生制能客观公正地反映绝对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水平,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的会计核算, 能够准确反映高等学校的资产情况、负债情况、偿债能力、债务风险以及项目运行成本, 最终服务于预算管理目标。
二、货币资金业务核算的比较分析
现金核算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将原“现金”科目改为“库存现金”, 在核算名称上与企业会计准则一致。在现金清查上, 对与现金短缺或溢余的会计处理新旧制度有很大的区别。旧制度下由于没有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对于现金溢余和现金短缺首先分别计入“其他应付款”和“其他应收款”, 查明原因后再转入“应交预算款”或冲减相应支出。新制度规定, 发现现金短缺或溢余, 应当及时查明原因, 并根据管理权限, 报经批准后, 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尚未查明原因的现金短缺或溢余, 应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核算, 属于现金短缺的, 按实际短缺的金额, 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贷记“库存现金”;属于现金溢余, 按实际溢余的金额, 借记“库存现金”, 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现金短缺或溢余查明原因后, 作如下账务处理:如为现金短缺, 属于应由负责人或保险公司赔偿的部分, 借记“其他应收款”, 贷记“库存现金”;属于无法查明的其他原因的部分, 借记“其他费用”, 贷记“库存现金”, 如为现金溢余, 属于应支付给有关人员或单位的部分, 借记“库存现金”, 贷记“其他应付款”;属于无法查明的其他原因的部分, 借记“库存现金”, 贷记“其他收入”。
新制度银行存款核算明确了银行存款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的填制日期和依据, 在外币折算上增加了一些内容, 主要变化体现在外币折算差额作为汇兑损益计入财务费用, 而不是旧制度增加或冲减相应支出。增加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使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高等学校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收到和支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核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高等学校年终应收财政下年度返还的资金额度。
三、应收及预付款业务核算的比较分析
新制度保留了“应收票据”科目, “应收票据”核算高等学校因开展业务活动而收到的商业汇票, 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应收票据核算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应收票据的贴现处理上。新制度规定, 持有未到期的应收票据向银行贴现, 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即扣除贴现息后的净额,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按应收票据的账面余额, 贷记本科目, 按其差额, 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而旧制度把贴现差额计入相应支出账户。
新制度取消了“应收及暂付款”、“借出款”科目, 新增“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科目。“应收账款”科目核算高等学校因开展业务活动应收取的款项。明确了如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的会计处理规定, 即报经批准后予以核销, 计入“其他费用”科目, 已核销应收账款在以后期间收回的, 贷记“其他收入”科目;“预付账款”科目仅核算高等学校预付给商品供应单位或者服务提供单位的款项, 但不包括按合同规定向施工企业预付工程进度款, 其通过“基建工程”、“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如有确凿证据表明预付账款不符合预付款项性质, 或者因供货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再收到所购物品的, 应当将预付账款账面余额转入其他应收款;“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高等学校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以外的其他各项应收、暂付款项, 明确了逾期三年或以上、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款的会计处理规定。
四、存货业务核算的比较分析
新制度将原“材料”科目改为“存货”科目, 核算高等学校库存的各种材料、物品、低值易耗品及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工具、器具等的实际成本。新制度明确了存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新制度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拨的存货的成本计价比照同类物品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确定, 在会计处理上借记“存货”, 贷记“捐赠收入”、“财政补助收入”等科目, 而不是旧制度的冲减相关支出。对于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新制度规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计价方法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开展业务活动等领用存货, 按照存货的实际成本, 借记“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存货”, 而不是旧制度规定的计入相应支出。新旧制度在存货核算上最大的区别在于修改了存货盘盈、盘亏或者毁损、报废的会计处理。旧制度规定对于盘盈或盘亏的存货分别冲减和增加相应支出, 而新制度则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盘盈的存货, 应当按比照同类或类似存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入账, 并确认为当期收入;盘亏或者毁损、报废的存货, 应先扣除残料价值、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的赔偿等, 将净损失确认为当期费用。
五、投资业务核算的比较分析
新制度取消了原“对校办产业投资”、“其他对外投资”科目, 改设“长期投资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科目, 对外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不再涉及“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投资收益计入“其他收入”科目, 其核算思路基本与企业会计制度相同。
“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高等学校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 (不含1年) 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 主要指对本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在取得时, 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 (包括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交易费用) 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以未入账无形资产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按照评估价或合同确定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投资成本;接受捐赠、无偿调拨的长期股权投资, 按在原单位的原账面价值作为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 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 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 按应享有的份额, 确认当期投资收益, 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 贷记“其他收入”科目。处置长期股权投资, 其账面余额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其他收入”) 。
“长期债权投资”核算高等学校购入的在1年内 (不含1年) 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国债等债权性质的投资, 主要指长期持有的国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债权投资, 还应在“债权投资”一级明细科目下设置“成本”、“应收利息”明细科目。长期债权投资在取得时, 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 (包括支付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交易费用) 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接受捐赠、无偿调拨的长期债权投资, 按在原单位的原账面价值作为投资成本。长期债权投资应当按照票面价值与票面利率按期计算确认利息收入。处置长期债权投资时, 其账面余额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其他收入”) 。
六、固定资产业务核算的比较分析
新制度固定资产的核算与旧制度相比, 其变化内容是最多的, 最大的改变在于核算的基本思路发生了变化。旧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 对于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其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不能及时反映出来, 新制度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对固定资产要计提折旧, 在核算时不再涉及“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毁损要通过“固定资产清理”核算, 固定资产的盘亏、盘盈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核算。
第一, 固定资产在初始确认时, 新制度明确了固定资产的判定标准, 是指高等学校拥有的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一年 (不含一年) 、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拥有文物文化资产的, 应当增设“文物文化资产”科目核算。文物文化资产指高等学校用于展览等目的的历史文物、艺术品以及其他具有文化或者历史价值并作长期或者永久保存的典藏等, 如高校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图书馆典藏的善本等。文物文化资产属于固定资产范畴, 除不计提折旧之外, 其他会计处理与固定资产相同。而旧制度把文物或陈列品纳入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而不单设“文化文物资产”。新制度还规定固定资产在取得时, 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而且对于不同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确定和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
第二, 新制度规定除文物文化资产、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其他的固定资产应按月计提折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 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折旧金额进行系统分摊。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 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一般为其预计使用年限;以科研项目经费购入的固定资产, 按照资产使用年限和项目期间孰短确定其使用寿命。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折旧方法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金额为其成本,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 即假设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为零。在折旧时间选择上, 高等学校一般应当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 当月不提折旧, 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 当月照提折旧, 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 无论能否继续使用, 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 也不再补提折旧。高等学校的普通图书, 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 于购入时一次性提足折旧。计提的折旧费借记“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等,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第三, 对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 新制度规定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寿命而发生的改建、扩建或大型修缮等后续支出, 通过“基建工程”等科目核算;为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使用而发生的日常修理等后续支出, 应当计入当期费用, 借记“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也就是说, 新制度借鉴企业的做法, 把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分为了资本化和费用化, 资本化支出增加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而费用化支出则计入当期损益。而旧制度规定对已经入账的固定资产一般不得任意变动其价值。
第四, 新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在处置时, 对于出售、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 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而旧制度则是简单的从账面上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 所发生的清理支出和收益则计入“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对于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 应当按照评估价或合同确定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按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贷记“银行存款”、“应缴税费”等科目, 按照投出固定资产已计提的折旧,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按投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 贷记本科目, 按其差额, 贷记“其他收入”科目或借记“其他费用”科目。对于无偿调出、对外捐赠固定资产:按照发出固定资产已计提的折旧,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按照发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 贷记“固定资产”, 按其差额, 借记“其他费用”科目。
第五, 新制度将基建帐纳入财务帐, 增加了“基建工程”、“在建工程”等科目, 增加了专门借款利息资本化的处理。其中:“基建工程”科目:核算高等学校经发展规划部门批准而进行的建造、改建、扩建固定资产等工程及设备购置所发生的建设成本。下设“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预付工程款”、“待核销基建支出”、“基建转出投资”等明细科目, 进行明细核算。“在建工程”科目:核算高等学校未在发展规划部门立项的修缮及设备安装等在建工程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本科目应当设置“修缮工程”、“设备安装”、“预付工程款”等明细科目, 进行明细核算。
第六, 新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清查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进行核算, 盘盈的固定资产, 应当按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入账, 并确认为当期收入;盘亏的固定资产, 应先扣除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的赔偿等, 将净损失确认为当期费用。而旧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盘盈或盘亏只是简单的增加或减少“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
七、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业务核算的比较分析
新制度重新描述了无形资产的定义和内容, 高等学校的无形资产是指为开展业务活动、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且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高等学校购入的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组成部分的应用软件, 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对于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 新制度增加了自行研发取得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对于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 借记“无形资产”,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依法取得前所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 应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借记“科研费用”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新制度增加了“累计摊销”科目, 用来核算计提的无形资产摊销额。计提无形资产摊销时, 借记“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累计摊销”。而旧制度虽然规定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但其摊销额计入相应支出。新制度还规定如果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高等学校带来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 应当将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予以核销。报经批准后, 按准核销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 借记“其他费用”科目, 按准核销无形资产已计提的摊销, 借记“累计摊销”科目, 按准核销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 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新制度还增加了“长期待摊费用”科目, 核算高等学校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一年以上 (不含一年) 的各项费用, 如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教育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试行) (Z) .1998.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比较分析 篇7
摘 要 本文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原会计制度进行分析比较,从广东科学中心的新会计科目的设置入手,发现新的会计制度发生了许多变化,深入领会这些变化,对于更好的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范和约束会计核算行为,真实地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会计科目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以下简称“新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制度与1997年7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以下简称“旧制度”)相比,在会计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2013年1月,广东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科学中心”)开始按照新制度重新设置会计科目。比较新旧制度,从会计科目的数量方面看,新旧制度都没有差别,都是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47个会计科目。但是,从会计科目的名称的分类变化中可以看出,新制度更注重会计信息质量,注重国有事业单位的资产价值管理,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现实义务,准确反映事业单位收支的来龙去脉和政府投入, 体现了政府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一、资产类科目更重视资产价值管理
1.创新的提出了要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折旧
旧制度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没有考虑重置的资金积累,不计提折旧,没有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计提折旧,并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科学中心在旧制度下,从2007年起,固定资产价值累计1996万,许多已达到报废年限的资产仍然含在固定资产价值中。按照新制度,计提了折旧871万,使账面金额更加如实的反映了资产的真实价值。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2.突出强化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新制度针对事业单位实务中普遍存在的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资产计量口径不统一、相关资产不入账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该种情况下资产的计量原則,要求在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将所取得的资产按照名义金额入账,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情况。作为科学中心的财务人员,感受到这些规定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促进取得的资产及时入账,通过资产的账实核对手段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二、负债类科目能清晰反映出应承担的现时义务
新制度增加了真实反映单位对应付职工义务的会计科目“应付职工薪酬”,增加了分别反映事业单位债务中的长期和短期负债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在旧制度中没有区分长短期借款,而是均列入“借入款项”科目),增加了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在筹资过程中的融资租赁形成的负债“长期应付款”。在科学中心的实务处理中,感受到新制度能从总体上更全面的反映事业单位应履行的各种现实义务,可以让利益相关者清楚的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以便做出各种信贷和投资决策。
三、净资产类科目强调了政府财政性资金使用的严肃性
净资产类会计科目增加了“财政拨款结转结余”、“非财政拨款结转”、“非财政拨款结余”等,删除了旧制度的“结余分配”科目。净资产科目的这一变化,细化了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的核算。将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与非财政拨款结转结余区分,并规定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不能参加结余分配,结转下年或者退回财政。如此区别对待并作分别处理的规定,可以提高政府财政拨款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的监督财政资金的结余情况,也清晰的反映了政府对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提供的基本支出资金和项目支出资金的使用和结余。
四、收入支出类科目体现事业发展的一般性资金的来源支出状况
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删除了“拨入专款”科目。拨入专款的采购业务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或者财政授权支付等国库集中支付的支付方式来完成采购资金的专项使用用途。如此一来,一方面是通过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可以加强对采购资金的监督,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采购过程中的腐败问题。
五、明确规定了基建数据并入会计“大账”
旧制度下,科学中心的基本建设投资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都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这一规定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为事业单位全面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发挥会计信息支撑作用。
新制度的这些改进一方面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与会计惯例更为协调,增强了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兼顾了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更为有用,更好地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2012.12.19.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比较分析 篇8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6-13 9:48:00 点击:1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概念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在购买时便将其定性为出售获利,主要有交易性股票投资、交易性债券投资、交易性基金投资和交易性权证投资等。比如,在二级市场购买的为了赢得收益的股票、债券、基金和权证等。2007 年为了和新准则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新增加了一个科目———“交易性金融资产”,取代了原来的短期投资,二者在会计核算中既有相同又有相异。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点
1、企业在购买该资产时便将其定性为出售获利,且是短期就将其出售,应该是不超过1 年的。
2、这项资产在取得时就有能够获取公允价值的活跃市场。
3、该资产因为是短期内就将其出售,所以在其持有期间是不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满足条件
1、在购买时便将其定性为短期出售。
2、有客观证据显示企业是采取短期收益方法对其进行会计核算和集中管理。
3、是财务担保公司金融衍生工具的一部分,在其中被划分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不能获取公允价值的权益工具相关,但是不包括需要通过交付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
四、准则介绍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和23 号》分别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上用交易性金融资产取代了以往的短期投资,并对金融资产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规定如下:金融资产的划分要适应企业经济业务的要求和特点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1)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另外,根据准则要求,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如果已经把某项资产划分到交易性金融资产,则该项资产便不能再划分到其他类资产,同时其他类已经被划分好的资产也不能再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二)具体解析各个会计核算期间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短期投资会计分录的编制
1、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在旧准则情况下,资产的买进按获取时的实际成本计入短期投资账户,包括购入时的买价、税金、经纪人的佣金和其他费用,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被投资单位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计入应收项目核算,如“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科目。新准则情况下,公允价值为其初始确认金额按公允价值借记该科目,根据重要性原则所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借记“投资收益”,而不是直接计入成本,对买价中所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利息或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增加“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按所支付的货款,贷记货币资金的三个子科目等。
2、在持有该金融资产期间,旧准则情况下,对于被投资单位所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所支付的利息,不确认投资收益直接冲减“应收股利”、“应收利息”或者直接冲减投资成本(此种情况主要适用于资产出售时)。新准则情况下,对于被投资单位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被投资单位一次付息、分次付息的债券投资所得的利息收入计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确认为投资收益。
3、在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价,旧准则情况下,在成本法、市价法与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采用了第三种对其进行期末计价,即公允价低于购入价时(减值)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而当高于购入价时则不作会计处理。在新准则情况下,交易性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价,当市价高于其购入价时,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当市价低于购入价时,则作相对的账务处理。
4、处置该资产时,旧准则情况下,短期投资卖出价格与买入价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当卖出价格高于买入价则贷记“投资收益”,反之则借记“投资收益”。在新准则情况下,按卖出价格,增加货币资金的三个子科目,按该资产的买入价格,减少交易性金融资产,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同时将刚开始计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结转出来,增加或减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或减少“投资收益”科目。(表1)项目 新准则(交易性金融资产)
旧准则(短期投资)
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包括证券的买价、购买后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息,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期末计价 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变动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
出售 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的公允价值与其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五、例题分析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甲公司于2004 年5 月20 日购入乙公司股票500 万股,每股1 元,其中0.01 元为已宣告发放但尚未支付的现金股利。用银行存款支付的各种交易费用为6 万元。
旧准则:
借:短期投资501 万应收股利5 万贷:银行存款506 万新准则: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500万投资收益6 万贷:银行存款506 万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收益的确认1、2004 年6 月20 日,乙公司分派现金股利,甲公司收到上述已宣告的股利5 万元。
旧准则:
借:银行存款5 万贷:应收股利5 万新准则:
借:银行存款5 万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5 万2、2004 年7 月15 日,乙公司分配现金股利2 万元,7 月31 日甲公司收到分配的现金股利。
旧准则:
借:银行存款2 万贷:短期投资2 万新准则:
借:银行存款2 万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 万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计价
1、股票跌价:2004 年12 月31 日(资产负债表日),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488 万元。
旧准则:在旧准则情况下,短期投资账面成本为501 万元,而该资产此时的公允价值为488 万元,下跌了13 万元,固提取减值准备13万元,分录如下:
如果短期投资发生减值,则要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但如果短期投资增值则不作会计处理。
短期投资出售收入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或损失。取得成本 按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成本入账,交易税费(如持有期间购买后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税金、佣金、手续费等)发生时计入投资收益。税金、经纪人的佣金和其他有关费用。
获得收益 股利或利息,确认为投资收益。借:投资收益13 万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3 万新准则:在新准则情况下,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成本为500-5=495 万元,而该资产此时的公允价值为488 万元,下跌了7 万元,故提取减值准备7 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7 万表1项目持有期间获得收益出售新准则(交易性金融资产)
取得成本期末计价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7 万
2、股票涨价:2004 年12 月31 日(资产负债表日),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522 万元。
旧准则:不做会计分录新准则: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成本为500-5=495 万元,而该资产此时的公允价值为522 万元,上升了27 万元,即为公允价值产生的收益,会计分录如下: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7万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7 万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
1、部分出售:接上述例题,股票跌价情况下,2005 年5 月20 日,企业将该股票300 万股出售,所得价款为320 万元,款项已存入银行。
旧准则:在旧准则情况下,300 万股资产的成本为300.6万,因为提取了7.8 万元的减值准备,所出售的收益为320-(300.6-7.8)=27.2 万元,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320 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7.8 万(13/500×300)贷:短期投资300.6 万(501/500×300)
投资收益27.2 万新准则:在新准则情况下,300 万资产的成本为495/500×300=297 万,因为提取了7.2 万的减值准备,所出售的收益为320-(297-4.2)=27.2 万,同时还要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到投资收益里面去,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320 万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2万(7/500×300)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297 万投资收益27.2 万同时:
借:投资收益4.2 万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2 万
2、全部出售:接上述例题,股票跌价情况下,2005 年5 月20 日,企业将该股票500 万股全部出售,所得价款为520 万元,款项已存入银行。
旧准则:在旧准则情况下,500 万股的成本为501 万元,因为提取了13 万元的减值准备,所出售的收益为520-(501-13)=32 万元。
借:银行存款520 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3 万贷:短期投资501 万投资收益32 万新准则:在新准则情况下,500 万股的成本为495 万元,因为提取了7 万元的减值准备,所出售的收益为520-(495-7)=32 万元,同时还要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到投资收益里面去,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520 万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7 万贷:交易性金融资———成本 495万投资收益32 万同时:
借:投资收益7 万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7 万
(五)部分出售股票以后,继续分配现金股利
1、若股票的公允价值低于成本。接上述试题,部分出售300 万股票,2005 年12 月31日,乙公司继续分派现金股利,每股0.9 元。
旧准则:在旧准则情况下,短期投资成本为501-2-300.6=198.4 万元,剩余股票的市场价值为200 万×0.9=180 万元,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账户的贷方余额为13 万-7.8 万=5.2 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投资收益13.2 万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3.2 万新准则:在新准则情况下,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的账面价值为500-5-297=198 万元,而此时剩余股票的市场价值为180万元,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的借方余额为-2-7+4.2=-4.8 万元,则需要增加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成本为180-(198-4.8)=-13.2 万元,即减少13.2 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3.2 万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3.2万
2、若股票的公允价值高于成本。接上述试题,部分出售300 万股票,2005 年12 月31 日,乙公司继续分派现金股利,每股1.2 元。
旧准则:市价高于成本价值,仍然按照成本价值198.4 万元作为入账价值,故不需要调整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会计分录如下: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5.2 万贷:投资收益5.2 万新准则:新准则情况下是需要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需要变动的账面成本为1.2×200-(198-4.8)=46.8 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6.8万贷:公允价值变动收益46.8 万
六、结论
从上面的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做出了改变,二者各有其利弊,旧准则情况下资产的成本一直处于变动的情况,不利于企业查看其历史成本,但却体现了它与时俱进随时间变化。在资产取得时不易体现出投资获得的利润,但是从侧面却反映出这种做账的方式不利于企业篡改利润,有利于体现真实性。在期末计价时,旧准则短期投资发生增值时不作会计处理,不利于反映企业资产价值,但却不会像新准则那样使企业利润增加,在短期投资持有期间对利润总额产生影响。在资产进行处置时,旧准则在股票公允价值高于成本时,仍然按照成本价值入账,不利于反映企业真正的收益,而且在各个期间收益还是亏损,也没有考虑时间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比较分析】推荐阅读: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08-28
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的比较07-11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07-24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10-24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建议08-21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分析论文10-22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第一、二部分)07-04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之我见06-27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详解 课后练习08-25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6年试题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