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共12篇)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篇1
2000年以来, 为了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管, 我国相继推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等多项公共财政管理改革。为此, 也陆续发布了8个补充规定用于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方法的调整。为了进一步适应深化财政改革的需求, 财政部经过调查摸底、起草初稿、模拟运行和修改完善等阶段制定并发布了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于2014年1月1日起执行。
该制度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 在多个方面体现出了相同的管理要求和账务处理原则, 比如:完整体现财政改革对会计核算的要求;创新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基建会计信息要定期并入“大账”等方面。这些方面均体现了新制度与原有制度的改革差别和创新突破, 进一步提升了行政及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强化了会计核算信息的有用性。但两项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核算方法等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两项制度的总体比较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从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方面来看, 存在着不同的情况:会计科目名称和核算内容完全一致;会计科目名称相同、核算内容不同;会计科目名称相近、核算内容相同;会计科目名称和核算内容均不同。
下面将按会计科目的不同分类入手, 重点从相同业务涉及的相同或相近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和过程等多个方面对两项制度展开探讨和分析, 找出两项制度的差别。
二、资产类会计科目的比较
资产类科目中的“预付账款”和“存货”科目, 核算业务和科目名称相同, 但会计核算方法不尽相同。另外, 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各设置了单独的会计科目, 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
(一) “预付账款”科目
1、外购固定资产发生预付款项, 按实际预付的金额作相应账务处理, 事业单位仅作预付款项增加处理, 不作支出的处理;行政单位需作预付款项增加和确认支出的双分录。
事业单位:
行政单位:
2、收到固定资产并补付余款时, 事业单位冲销预付账款并以全额作支出处理, 同时以全额确认固定资产;而行政单位作预付账款冲减外, 还需作按补付金额确认支出和按全额确认固定资产的双分录处理。
事业单位:
同时,
行政单位:
(二) “存货”科目
1、购入存货已验收入库并付全款, 按入库存货的实际成本确定存货的入账价值。事业单位仅作存货增加处理, 不作支出的处理;而行政单位则需作存货增加和确认支出的双分录。
事业单位:
行政单位:
2、从库房发出存货时, 按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事业单位作支出处理;行政单位则作净资产减少的处理, 不作支出处理。
事业单位:
行政单位:
(三) 事业单位单独设置的会计科目
事业单位单独设置了“短期投资”科目, 核算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 持有时间不超过1年 (含1年) 的投资;“长期投资”科目, 核算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 持有时间超过1年 (不含1年) 的股权和债权性质的投资;“应收票据”科目, 核算事业单位因开展经营活动销售产品、提供有偿服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行政单位未设置以上科目。
(四) 行政单位单独设置的会计科目
行政单位单独设置了“政府储备物资”科目, 核算行政单位直接储存管理的各项政府应急或救灾物资等;“公共基础设施”科目, 核算由行政单位占有并直接负责维护管理、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工程性公共基础设施资产;“受托代理资产”科目, 核算行政单位接受委托方委托管理的各项资产, 包括受托指定转增的物资、受托储存管理的物资等。事业单位未设置以上科目。
三、负债类会计科目的比较
负债类科目中收缴财政款项的科目、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科目, 会计业务和科目名称相同或相近, 但会计核算方法不尽相同。另外, 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各设置了单独的会计科目, 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
(一) 收缴财政款项的科目
对于收缴财政款项, 事业单位设置“应缴国库款”和“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而行政单位仅设置“应缴财政款”科目。
1、收到应上缴财政的款项时, 按实际收到的金额作账务处理。
事业单位:
行政单位:
2、上缴财政款项时, 按实际上缴的金额作账务处理。
事业单位:
行政单位:
(二) “应付账款”科目
1、外购存货发生应付款项时, 按应付未付的金额进行账务处理, 事业单位只作存货增加的处理;行政单位不仅作存货增加的处理, 还要作净资产减少的处理。
事业单位:
行政单位:
2、偿付应付款时, 事业单位作应付账款负债的减少;行政单位作应付账款与在净资产中应冲减金额的减少和确认支出的双分录。
事业单位:
行政单位:
(三) “长期应付款”科目
1、融资租赁或跨年分期付款方式取得固定资产时, 事业单位按确定的固定资产成本增加固定资产, 按应付未付金额计入长期应付款, 按固定资产和长期应付款差额增加固定资产对应的净资产——非流动资产基金, 同时按实际付款金额增加事业支出;行政单位按照实际付款金额作经费支出, 按应付未付金额计入长期应付款和减少净资产——待偿债净资产的同时, 要按固定资产成本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资产对应的净资产——资产基金科目。
事业单位:
同时,
行政单位:
2.、分期偿付长期应付款时, 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虽然都按照实付金额作支出和净资产的增加, 但事业单位增加的净资产是固定资产所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 而行政单位增加的净资产是长期应付款所对应的待偿债净资产。
事业单位:
同时,
行政单位:
(四) 事业单位单独设置的会计科目
事业单位单独设置了“短期借款”科目, 核算事业单位借入的期限在1年 (含1年) 以内的各种借款;“长期借款”科目, 核算事业单位借入的期限超过1年 (不含1年) 的各种借款;“应付票据”科目, 核算事业单位因购买材料、物资而开出、承兑的商业汇票;“预收账款”科目, 核算事业单位按合同规定预收的款项。行政单位未设置以上科目。
(五) 行政单位单独设置的会计科目
行政单位单独设置了“应付财政补贴款”科目, 核算负责发放政府补贴的行政单位, 按照规定应当支付给政府补贴接受者的各种政府补贴款;“受托代理负债”科目, 核算行政单位接受委托, 取得受托管理资产时形成的负债。事业单位未设置以上科目。
四、净资产类会计科目的比较
净资产科目中重点对“非流动资产基金”与“资产基金”科目、期末结转科目进行分析比较, 体会两项核算业务的会计核算差异。另外, 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各设置了单独的会计科目, 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
(一) “非流动资产基金”与“资产基金”科目
事业单位设置“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 核算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长期投资和无形资产这四种非流动资产所占用的金额。
行政单位设置“资产基金”科目, 核算预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 公共基础设施等七项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用的金额。
两个科目在核算时存在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1、取得各项资产时, 事业单位涉及四项非流动资产需作在净资产增加的相应处理和确认支出的双分录;行政单位涉及三项流动资产、四项非流动资产共七项非货币性资产需作在净资产增加的相应处理和确认支出的双分录。
事业单位:
行政单位:
2、对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计提摊销, 事业单位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行政单位冲减“资产基金”科目。
事业单位:
行政单位:
(二) 期末结转科目
期末收支结转或年末结转时, 行政单位仅设置了“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和“其他资金结转结余”3个科目;而事业单位设置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6个科目, 结转核算较行政单位复杂得多。
1、期末对财政性收入的结转。
2、期末对财政性支出的结转。
3、期 (年) 末对已完工的财政性项目支出的结转。
4、期末对非财政专项资金收入的结转。
5、期末对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结转。
6、年 (期) 末对已完成非财政专项资金结余的结转。
7、期末对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收入的结转。
8、期末对非财政非专项资金支出的结转。
9、年末将非财政性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贷方结余进行结转。
(三) 事业单位单独设置的会计科目
事业单位设置“事业基金”科目, 核算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扣除结余分配后的滚存金额;设置“专用基金”科目, 核算按规定用途提取或设置专门用途的净资产, 主要包括修购基金和职工福利基金。而行政单位未设置上述科目。
(四) 行政单位单独设置的会计科目
行政单位设置了“待偿债净资产”科目, 核算行政单位因发生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相应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而事业单位未设置此科目。
五、收入类会计科目的比较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在收入类科目的设置上, 差异较大, 分别予以介绍。
(一) 行政单位收入科目的核算
行政单位仅设置“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科目, 核算收到本级财政拨款收入和除此以外的收入。
1、收到财政拨入经费的处理。
2、收到财政拨款以外收入的处理。
(二) 事业单位收入科目的核算
事业单位设置“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6个科目。
1、收到本级财政拨款的处理。
2、收到专业业务活动收入、非财政拨款、附属单位交来款项、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收入、其他收入的处理。
六、支出类会计科目的比较
(一) 行政单位支出科目的核算
行政单位仅设置“经费支出”和“拨出经费”两个支出科目, 前者核算行政单位自身发生的所有支出, 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财政拨款支出、非财政拨款支出;后者核算行政单位拨付下属单位的非同级财政拨款的资金。
1、单位自身发生支出的处理。
2、拨付下属单位的非同级财政拨款资金的处理。
(二) 事业单位支出科目的核算
事业单位设置“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经营支出”和“其他支出”5个科目。
1、事业单位开展主要业务活动或辅助活动发生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处理。
2、事业单位按规定上缴上级资金、用非财政资金对附属单位进行补助、在专业业务活动之外发生的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支出、其他各项支出的处理。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科技事业发展,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纳入事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国有科学事业单位。
第三条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与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四条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科学配置资金;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规范内部经济秩序;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控制和监督。
第五条 单位的财务活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第二章 单位预算管理
第六条 科学事业单位预算是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
第七条 国家对科学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国有根据科技事业发展计划和科学事业单位特点、财务收支状况,承担国家科技任务情况以及国家财政政策和财力可能,对单位实行定额或者定项补助的管理办法。
(一)对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单位,以及国家赋予专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单位,实行定额或者定项补助。
(二)对主要从事技术开发研究和科技服务的单位,实行定项补助,定项补助可以为零。
第八条 少数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科学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具体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财务主管部门制定。
第九条 预算编制内容
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收入预处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支出预算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上缴上级支出。单位预算必须全面反映单位的收 入和支出内容。
第十条 预算编制要求
在科学事业单位负责人主持下,财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业务部门,参考上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务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编制收地预算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单位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第十一条 预算编制和审批程序
科学事业单位应当根据事业发展计划提出预算建议数,经财务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核定预算控制数(一级预算单位直接报财政部门,下同)。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单位预算,由财务主管部门汇总报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后执行。
第十二条 预算调整
科学事业单位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一般不予调整。当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单位可以报请财务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调整预算。其余收入部分需要调增或者调减的,由单位自行调整,并报财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单位收入预算调整后,相应调整或者调减支出预算。
第三章 收入管理
第十三条 收入是科学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
(一)财政补助收入,即单位从财政部门取得的事业经费。
(二)上级补助收入,即单位从财务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三)事业收入,即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中:按照国家规定应当上缴国库的预算资金和应当缴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四)经营收入,即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的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五)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即单位附属独立核算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
(六)其他收入,即单位除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收取的违约资金等。
第十四条 科学事业单位的事业收入包括:
(一)科研收入,即单位承担科研课题(题目)和接受委托研制样品样机取得的收入。
(二)技术收入,即单位对外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和技术承包取得的收入。
1.技术转让收入,即单位有偿转让专利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等科技成果取得的收入。
2.技术资询收入,即单位提供专业信息、可行性研究、技术和经济论证等知识等智力服务取得的收入。
3.技术服务收入,即单位对外提供技术设计、工艺编制、分析测试、标准配方、标准审定、分析化验、摄像制图等专业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
4.技术培训收入,即单位接受委托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专业训练取得的收入。
5.技术承包收入,即单位承包工程中的技术合同项项目和技术引进中的消化吸收项目取得的收入。
(三)学术活动收入,即单位开展学术交流、学术期刊出版等活动取得的收入。
(四)科普活动收入,即单位开展科学知识宣传、讲座和科技展览等活动取得的收入。
(五)试制产品收入,即单位从事中间试验产品的试制取得的收入。
科学事业单位上述五项收入中属于从财政专户领拨的预算外资金以及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作为单位的预算外收入计入事业收入,同时,在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表中反映。第十五条 科学事业单位的经营收入包括:
(一)产品(商品)销售收入,即单位通过销售定型、批量产品(不包括试制产品)和经销商品取得的收入。
(二)经营服务收入,即单位对外提供餐饮、住宿和交通运输等经营服务活动取得的收入。
(三)工程承包收入,即单位承包建筑、安装、维修等工程取得的收入。
(四)租赁收入,即单位出租、出借暂时闲置的仪器设备、房屋、场地等取得的收入。
(五)其他经营收入,即单位取得的除上述收入以外的经营收入。
第十六条 科学事业单位收入管理的要求
(一)单位组织收入要严格遵守国家政策规定,各项收入的来源应当合理合法。
(二)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调整收费范围和标准,必须按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批准。
(三)单位必须按规定使用财政、税务等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
(四)单位应当加强账户管理,各项收入要及时入账,防止收入流失。
(五)单位的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和管理。
第四章 支出及成本费用管理
第十七条 支出是科学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包括:
(一)事业支出,即单位开展专业业务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按用途分为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它费用。
(二)经营支出,即单位在专业业务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按用途分为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
费和其它费用。
(三)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即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资金安排自筹基本建设发生的支出。单位自筹资金安排基本建设,应先落实资金来源,并按审批权限,报经有关部门列入基本建设计划。单位应在保证正常事业支出需要,保持正常预算收支平衡的基础上,统筹安排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批。核定的自筹基本建设资金纳入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四)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即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五)上缴上级支出,即实行收入上缴办法的单位,按照规定的定额或者比例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第十八条 科学事业单位对同一期间发生的各项支出,应当使用途归集到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相关科目中。无法直接归集的,应当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相关科目中合理分摊。
经营支出应当与经营收入配比
第十九条 科学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和财务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并且要求单独核算的专项资金,应当在统一的会计账簿中专项予以核算,按照规定的用途开支,并按照要求定期向财政部门和财务主管部门报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专项资金支出决策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接受财政部门和财务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
第二十条 为加强支出管理,主要从事应用开发研究和科技服务的科学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条件的单位,可根据专业业务及其辅助活动、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经济管理的实际需要,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 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办法和科学事业单位,应以研究室、业务部、课题组等为核算单位,以科研课题、项目、产品等为基本核算对象,进行多层次的成本费用核算。成本费用开支划分为:
(一)直接费用,即单位在科研、生产过程中直接耗用的材料、支付的工资及其他直接支出所发生的费用。直接费用直接计入科研课题、项目、产品等成本中。
(二)间接费用,即单位内各研究室、业务部、车间等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科研生产活动所发生的费用。间接费用按一定比例分配计入各课题、项目和产品等成本中。
(三)期间费用,即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管理科研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销售费和财务费用等。
期间费用计入当期结余。
第二十二条 科学事业单位的实验厂、中试车间以及其他生产经营部门,应当实行独立核算,并参照执行同行业或者相近行业企业财务制度。因规模较小或者承担的科研试验和研制任务较重,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应当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办法。
第二十三条 为保证国家事业财务管理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办法的科学事业单位,其成本费用应当按照支出用途分别归集到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相关科目中。
第二十四条 科学事业单位支出及成本费用管理的要求
(一)单位支出及成本费用开支的范围和标准,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国家没有统一规定的,由单位自行规定,报财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单位的规定违反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财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
(二)单位应当根据资金管理要求安排各项支出。
(三)单位应当按照实际发生数列报支出。
第五章 结余及其分配
第二十五条 结余是科学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第二十六条 科学事业单位的结余(不含实行预算外资金结余上缴办法的预预算外资金结余),除专项资金按照规定结转下一继续使用外,可以按照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单位以后收支差额。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科学事业单位的经营收支结余应当单独反映。经营收支结余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弥补以前经营收支发生的亏损,按照规定提取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其余部分并入单位的结余中进行分配。
第六章 专用基金管理
第二十七条 专用基金是科学事业单位按照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
(一)修购基金,即单位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在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列支(各列50%),以及按照其他规定转入,用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
(二)职工福利基金,即按照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以及按照其他规定提取转入,用于单位职工的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待遇的资金。
(三)医疗基金,即未纳入国家公费医疗经费开支范围的单位,按规定提取并参照公费医疗有关规定直接用于职工公费医疗开支的资金。
(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即单位按照事业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在业务费中列支,以及在经营收支结余中提取转入,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
(五)其它基金,即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资金。
第二十八条 专用基金的提取比例和管理办法,国家有统一规定的,按照统一规定执行;没有统一规定的,由财务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确定。
第七章 资产管理
第二十九条 资产是科学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财产、债权和其它权利。第三十条 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第三十一条 流动资产是指科学事业单位可以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在研项目和在制产品等。
存货是指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产成品和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等。
单位应当加强流动资产的管理,建立健全对现金及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应收及预付款项及时清理;对存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清查点,保证账实相符。发生的盘亏、报废和毁损,应当及时查明原因,按照规定处理。对在研项目和在制产品按照合同要求或者完成进度情况及时结算或结转。
第三十二条 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标本、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它固定资产。财备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系统的具体情况制定各类固定资产明细记录。
第三十三条 科学事业单位应当指定专门机构或者专人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终了前必须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做到账、物、卡相符,对于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当按规定及时进行处理。
第三十四条 科学事业单位报废和转让的固定资产,一般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后核销销。报废和转让大型的、精密或者贵重的设备,应当经过有关部门鉴定,报财务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第三十五条 无形资产是指科学事业单位拥有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和其他财科权利。
单位应当加强无形资产的保护。单位转让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取得的收入计入事业收入,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单位取得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计入事业支出。
第三十六条 对外投资是指科学事业单位用倾向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向其他单位的投资。单位对外投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报经财务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对外投资必须进行充分的技术和经济论证,坚持投资回报原则,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单位利用实物、无形资产等对外投资,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第三十七条 科学事业单位对外单位投入的要求回报的投资,应当用于兴办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签订投资协议或者合同,明确投资者、受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责任、权利和利益。
第八章 负债管理
第三十八条 负债是科学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包括:
(一)借入款项,即单位开展各项活动向财政部门、上级单位、金融机构以及其它单位借入的款项。
(二)合同预收款项,即单位与国家有关部门及外单位签订研究和试制合同以及其他经济合同后,按合同规定预收的款项。包括政府专项合同款项和委托合同款项及其他合同款项等。
(三)应付款项,即单位按照规定和要求,应付而暂时未付的各种款项。
(四)暂存款项,即单位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收到的代为保管或者暂时尚未确定性质的款项。
(五)应缴款项,即单位按照规定应当上缴而未缴的款项。包括应当上缴财政预算的资金和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应缴税金以及其他应缴款项。
第三十九条 科学事业单位应当对不同性质和不同期限的负债进行分类管理。对借入款项应当按时清偿;对合同预收款项在合同完成或者阶段性完成后及时结转为收入;对应付款项,要按时清付;对各项应缴税费,应当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计缴。
第九章 财务清算
第四十条 科学事业单位按照规定划转撤并时,应当对单位的财产、债权和债务进行清算。
第四十一条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清算期间,应当在财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成立财务清算机构。财务清算机构应当制定清算方案,对单位的财产、债权、债务等进行全面清理,编制财产目录和债权债务清单,提出财产作价依据和债权债务处理意见,做好国有资产的移交、接收和划转和准备工作。
第四十二条 财务清算意见报经财务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后,由财务清算机构妥善处理单位各种遗留问题。
第四十三条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清算结束后,经财务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其资产分别按照下列办法进行处理。
(一)因隶属关系改变,成建制划转的单位,全部资产无偿移交,并相应划转事业经费指标。
(二)转为企业管理的单位,其全部资产扣除负债后,转作国家资本金。
(三)撤销的单位,全部资产由财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处理。
(四)合并的单位,全部资产移交接收单位或者新组建单位,合并后多余的国家资产由财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准处理。
第十章 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第四十四条 财务报告是科学事业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财务报告集中、总括反映单位预算的执行、调整以及执行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等的情况,是国家制定科技政策的重要依据。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定期向财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的报表使用者提供财务报告。
第四十五条 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有关附表以有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单位收入及其支出、结余及其分配情况、资产负债变动的情况,财务收支变动对科研事业发展的影响,本期或者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财务收支计划执行情况以及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等。
单位应当定期按照财政部门和财务主管部门规定的统一格式和要求编制财务报告。
第四十六条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预算执行、资产使用、支出状况等。
财务分析的指标包括: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分别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资产负债率、收入计划完成率、总收入增长率、事业收入增长率、经营收入增长率、支出计划完成率、专用基金增长率等。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增加财力分析指标。
第十一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科学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八条 中国科协和地方科协所属事业单位执行本制度;非国有科学事业单位可以参照执行本制度。第四十九条 下列科学事业单位执行《企业财务通则》和同行业或者相近行业企业财务制度,不执行本制度;、(一)经财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的具备条件的科学事业单位。
(二)科学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的生产经营单位。
第五十条 军工科研单位财务制度另行制定,不执行本制度。
第五十一条 科学事业单位可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本制度的规定,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规定,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十二条 本制度由财政部和国家科委负责解释。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篇3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新内容
1.会计主体定义的变化
以往的会计准则中会计活动的主体是资金活动,过去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内容主要是管理资金的收支情况。新的会计制度规定了会计主体扩大为事业单位本身。也就是说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现在涵盖了事业单位全部的经济行动,现在会计需要管理包括事业单位的投资,盈利,资产购置,基础建设等各方面的行为。
2.预算资金核算和预算管理的变化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再将预算内外资金分开核算,而是合并为一个整体的会计核算。同时,在新会计制度之中原本的预算管理方法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增加了如下的新预算管理方法:核定收支,也就是事业单位统一对预算进行编制,要求事业单位对各类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定额补助如同其名,也就是根据事业单位实际收支情况来进行财务补助。定项补助的概念是只对事业单位出现资金不足的项目进行补助,不补超支情况下的结余留用。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资金管理显得更为现代化和规范化,通过会计核算能更好的衡量事业单位运行绩效,运营效率,财务状况的情况,是会计行为更好的达到监督和评估的效果。
3.明确了会计要素的组成
在过去的事业单位会计业务中并没有规定事业单位会计需要采取何种要素,在实际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一般以收入支出结余作为三大会计要素。在新的会计制度中会计要素被详细划分为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净资产这五种。对于新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规定而言,不断地接近企业会计准则,吸取了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有益经验。使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加贴近事业单位实际运行情况,对事业单位的行动决策,财务管理,资金分配等行为有着巨大帮助。
4.会计科日更改
新会计制度加入了同定资产折旧准备和无形资产摊销的概念,对于事业单位的同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开始像企业会计准则那样计提折旧费用。同时,根据新会计制度的规定,折旧和摊销费用计人非流动资产基金,不仅便利了事业单位日常的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又体现了事业单位的特性,也符合资产价值规律与实际T作的要求。对我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进行了极大的改进。
二、新会计制度对于会计工作的影响
1.进一步的规范了会计行为
对于旧的会计规范而言,年限过丁久远,许多市场情况不断发生改变,旧的会计规范在进行会计工作的过程中有许多规定不明或是不合情理之处,影响了会计工作的准确性要求。新的会计规范添加了许多内容,进一步的为会计工作提供了规范与参考,同时它也参照了一些企业会计规范中的内容,使得事业单位的会计T作变得更加规范化和更加明确化,便利了会计工作的开展与进行。
2.使得会计工作变得具有可比性
基丁会计行为的规范性,会计工作的数据与格式变得更加规范,使得不同单位的会计报表变得可以进行对比,同时也方便了会计报表的检阅。
3.提高了会计行为的适用性与配套性
我国技术与各项制度都在随着时间不断进步,这也要求事业单位的會计制度进行改变。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能够更好的与事业单位其他的制度与特性相配合,与事业单位的特性与会计行为的准确性规范性相契合,有效的帮助了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开展,更好的为人民大众服务。
三、事业单位如何正确迎接与实施新会计制度
1.增进对新会计制度的了解与运用
事业单位的有关管理者需要对新会计制度加以认识并重视其意义,积极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人员加以管理和配置,增强会计单位财务能力,更好的运用新会计制度所发挥出的管理便利性。
同时,事业单位在运行中要结合会计制度与本身实际,对本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调整,加强财务监督工作,使新会计制度能够有效的对事业单位的运行起到帮助。 2.加强会计人员素质管理 会计人员的素质是进行良好的会计管理的基本,会计单位需要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与管理,不断加强他们的职业能力与对新制度规定的认识与掌握。对于会计人员素质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在岗培训和经验交流,另一方面对会计人员队伍进行更新,引入一些素质更高的专业性人才。
3.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方法
在财政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会计制度做出重大变革,旨在适应新的体制,规范事业单位的运行管理。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当正确编制预决算,准确核算各种渠道来源的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结余结转,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会计人员应基丁对新制度的科学认识,对资金以外的资产管理、折旧的计提,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业务,能够根据单位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会计处理,以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为单位的运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同时还要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对会计报表的制订加以规范。
四、总结
新事业单位会计规定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是重要的改进与变化,能够有效的改进会计工作中的各类问题,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对于会计人员而言要增加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与应用,不断对工作作出改进。
参考文献:
[1]杨旭庆论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对会计工作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2-28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篇4
1 会计主体的改变
在原会计制度中, 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 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 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新会计制度则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 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 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身份参与市场竞争, 谋求自身发展。
因此, 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不能像原会计制度下那样, 仅仅是单纯的记帐、算帐、报帐和简单的比较分析, 而应更加注重资金的“效益性”、“灵活性”和“流向性”。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应当是依法筹集和运用资金, 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管理, 包括:合理编制单位预算;积极组织收入, 努力节约支出;加强资产管理,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 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 加强经济核算,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等, 其内容要全面涉及到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和负债管理等各个方面。
2 预算资金核算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改变
在原会计制度下, 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分别核算, 这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一种有效办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府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合理组织业务收入, 增强了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由此, 预算外收入大幅度上升, 并直接影响到了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当前, 在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 同一种业务支出有多种资金来源的情况下, 再采用预算内外资金分别核算的办法就显得不相适应了, 会带来很多问题。这是因为, 预算内外资金分别核算, 各自平衡, 就好像是一个单位有两套账, 各自分别记账、算账和报账, 不利于资金的统筹使用和合理调度, 从而影响资金的使用效果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 在实际业务运营中, 事业单位需要的是充分利用各项资金在取得和使用方面的时间差, 以调剂余缺, 统筹兼顾。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正是从这点出发, 在核算内容上取消了预算的内外分设账户、分别核算并专户储存等方面的规定, 成为核算内容统一的会计主体单位。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取消了原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三种预算管理方式。“核定收支”, 就是事业单位要将全部收入与各项支出统一编制预算, 报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各单位的预算内外拨款和预算外收入, 统一纳入单位财务收支计划, 统一管理, 统一核算。“定额或定项补助”, 是对非财政补助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事业单位实行的办法。其中“定额补助”, 是根据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 按相应的标准确定一个总的补助数额, “定项补助”则是对某些支出项目进行的补助。“超支不补, 结余留用”, 是事业单位预算在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后, 预算由事业单位自求平衡。这种新的预算管理形式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对其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核算、综合平衡。事业单位在政府的支持下, 可以合理组织业务收入, 以增强单位自身发展的能力;同时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和合理调度预算内、外资金, 事业单位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核算, 将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
3 会计要素的改变
在过去的预算会计体系下, 没有明确提出会计要素问题, 但会计科目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三类, 故可理解为三个会计要素。资金来源类科目反映的是资金收入的来源情况, 资金运用类科目反映的是资金付出的情况, 而资金结存类科目反映的则是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的结存情况。这种分类是由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决定的, 同时也不甚科学、合理。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 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资产表示事业单位现有的各类财产和可动用的经济资源, 负债表示事业单位从银行、财政部门或其他单位借入的各类款项和应向财政部门等单位上缴的款项, 净资产表示国家或其他出资者对事业单位的产权净值, 收入表示事业单位累计从各方取得的各种财产物资, 支出表示事业单位为进行业务活动的累计耗费。进行这样的变动, 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改革后的会计要素比原有的三个要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有利于事业单位改善管理状况, 同时易于与企业会计和国际会计接轨, 解决原有体系不能处理, 但已成为客观实际事务的问题, 促使事业单位提高核算水平, 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洋为中用, 更主动地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做好。
4 会计等式和记账方法的改变
会计的基础理论为:有什么样的会计要素, 就会有什么样的会计等式, 就会有与其相适应的记账方法。国际会计经验和我国的实践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会计要素是基础环节, 它表示着会计要反映内容的基本方向, 即会计要提供什么样的信息, 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会计要素;会计等式是复式记账方法据不同会计要素而做出的积极反应, 即复式记账方法下一定要求有一个平衡等式将各会计要素联系起来, 但各会计要素怎样组成等式, 则要依要素的划分状况而定;记账方法与会计要素的划分有关, 有的方法虽可适应于几种要素划分方式, 却有着不同的使用效果, 与此相应的记账方法改为借贷记账法。
采用新的会计等式和借贷记账法, 可适应现代会计的发展要求, 使事业单位摒弃其他类型的记账方法, 求得在整个事业单位范围内会计基本处理方式的一致性, 使事业单位会计在全国范围内、在各行业之间具有更大的可比性, 同时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融各业会计之长, 促进本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会计被社会公众所认识、了解, 使事业单位更有效地利用资金, 更好地完成其业务活动, 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并能够促进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管理, 从而有效考核单位资金使用效果, 监督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
参考文献
[1]凌君.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5.[1]凌君.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5.
[2]黄俊英, 陈贵英.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要把好四关[J].发展研究, 2005.[2]黄俊英, 陈贵英.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要把好四关[J].发展研究, 2005.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5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已经XX年12月5日财政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公布,自XX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部分 总说明
第二部分 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
第三部分 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第四部分 会计报表格式
第五部分 财务报表编制说明
一、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下列事业单位除外:
(一)按规定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二)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制度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三、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
五、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按照本制度规定处理。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不设臵本制度规定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在进行账务处理时不考虑本制度其他科目说明中涉及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
六、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七、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运用会计科目:
(一)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设臵和使用会计科目。
在不影响会计处理和编报财务报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明细科目。
(二)本制度统一规定会计科目的编号,以便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查阅账目,实行会计信息化管理。事业单位不得打乱重编。
(三)事业单位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当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或者同时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号,不得只填列科目编号、不填列科目名称。
八、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编报财务报表:
(一)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二)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应当按照月度和编制。
(三)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制度规定编制并对外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报表。事业单位不得违反本制度规定,随意改变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不得随意改变本制度规定的财务报表有关数据的会计口径。
(四)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五)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
九、事业单位会计机构设臵、会计人员配备、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档案管理、内部控制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规定执行。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事业单位,还应按照财政部制定的相关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执行。
十、本制度自 XX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1997 年 7 月 17 日财政部印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 号)同时废止。
序号 科目编号 科目名称
1001 库存现金
1002 银行存款
1011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101 短期投资
1201 财政应返还额度
1211 应收票据
1212 应收账款
1213 预付账款
1215 其他应收款
1301 存 货
1401 长期投资
1501 固定资产
1502 累计折旧
1511 在建工程
1601 无形资产
1602 累计摊销
1701 待处置资产损溢
负债类
XX 短期借款
2101 应缴税费
2102 应缴国库款
2103 应缴财政专户款
2201 应付职工薪酬
2301 应付票据
2302 应付账款
2303 预收账款
2305 其他应付款
2401 长期借款
2402 长期应付款
净资产类
3001 事业基金
3101 非流动资产基金
3201 专用基金
3301 财政补助结转
3302 财政补助结余
3401 非财政补助结转
3402 事业结余
3403 经营结余
3404 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
收入类
4001 财政补助收入
4101 事业收入
4201 上级补助收入
4301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4401 经营收入
4501 其他收入
支出类
5001 事业支出
5101 上缴上级支出
5201 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5301 经营支出
5401 其他支出
报表格式
编 号 财务报表名称 编制期
会事业 01 表 资产负债表 月度、
会事业 02 表 收入支出表 月度、
会事业 03 表 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附 注
资产负债表
会事业 01 表
编制单位: 年 月 日 单位:元
资 产 期末余额 年初余额 负债和净资产年初余额
期末余额
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
货币资金 短期借款
短期投资 应缴税费
财政应返还额度 应缴国库款
应收票据 应缴财政专户款
应收账款 应付职工薪酬
预付账款 应付票据
其他应收款 应付账款
存 货 预收账款
其他流动资产 其他应付款
流动资产合计 其他流动负债
非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合计
长期投资 非流动负债:
固定资产 长期借款
固定资产原价 长期应付款
减:累计折旧 非流动负债合计
在建工程 负债合计
无形资产 净资产:
无形资产原价 事业基金
减:累计摊销 非流动资产基金
待处臵资产损溢 专用基金
非流动资产合计 财政补助结转
财政补助结余
非财政补助结转
非财政补助结余
1.事业结余
2.经营结余
净资产合计
资产总计 负债和净资产总计
收入支出表
会事业 02 表
编制单位: 年 月 单位:元
项 目 本月数 本年累计数
一、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财政补助收入
减: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
二、本期事业结转结余
(一)事业类收入
1.事业收入
2.上级补助收入
3.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4.其他收入
其中:捐赠收入
减:(二)事业类支出
1.事业支出(非财政补助支出)
2.上缴上级支出
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4.其他支出
经营收入
减:经营支出
减:非财政补助结转
减:应缴企业所得税
减:提取专用基金
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
会事业 03 表
编制单位: 单位:元
项 目 本年数 上年数
(一)基本支出结转 ——
1.人员经费 ——
2.日常公用经费 ——
(二)项目支出结转 ——
××项目 ——
(三)项目支出结余 ——
(一)基本支出结转 ——
1.人员经费 ——
2.日常公用经费 ——
(二)项目支出结转 ——
××项目 ——
(三)项目支出结余 ——
(一)基本支出结转
1.人员经费
2.日常公用经费
(二)项目支出结转
××项目
(三)项目支出结余
(一)基本支出结转
1.人员经费
2.日常公用经费
(二)项目支出结转
××项目
(三)项目支出结余
(一)基本支出
1.人员经费
2.日常公用经费
(二)项目支出
××项目
(一)基本支出
1.人员经费
2.日常公用经费
(二)项目支出
××项目
(一)基本支出结转 ——
1.人员经费 ——
2.日常公用经费 ——
(二)项目支出结转 ——
××项目 ——
(三)项目支出结余 ——
(一)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声明;
(二)单位整体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的说明;
(三)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其主要构成、增减变动情况等;
(四)重要资产处臵情况的说明;
(五)重大投资、借款活动的说明;
(六)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名称、数量等情况,以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理由的说明;
(七)以前结转结余调整情况的说明;
(八)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全文详见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XX年12月19日通知全文PDF)
新旧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对比浅析 篇6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制度 财务规则
一、引言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行为的规范性,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监督,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事业单位持久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2012年2月7日发布第68号部令,对旧有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997年起实施)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旧有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经不再完全适应现今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近些年来,我国财政部门加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与科学化,强化了监督职能,这也给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所以,我国财政部门适时性地对旧有规则进行了修订,从而能够加强财务工作的可行性与规范性,强化预算管理,保障事业单位的稳定生产与健康发展。
二、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989年前,我国都没有形成一套事业单位的财务体系,那时事业单位所依据的财务标准与制度,都是与行政单位的财务体制相融合的,或是以行政单位的有关标准作为依据来执行的。直到1989年1月,财政部才首次颁发了有关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若干规定,随后又相继颁布了诸多辅助的财务管理制度,例如全额预算单位、差额预算单位、自收自支单位财管制度,由此,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与制度得到了初步构建。
1996年10月5日,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并于转年的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规则一经颁布就逐步实施到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践工作中来,它健全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建设,加强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程序性与规范性,不断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朝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努力迈进,同时也保障了事业单位的持久发展。但伴随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我国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工作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旧有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事业单位的发展与要求。所以,为了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质量,强化财务运行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及时、适时地对旧有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进行修订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也是我国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工作时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三、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优点与特点
1、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财政体制的改革成果相辅相成
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各项财政改革相继展开,包含有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等,这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它影响着单位预算、收支、资产、财务核算手段与方法等诸多环节的工作。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各项财政改革逐渐趋于稳定,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各项改革的成果进行了最为全面与深刻的体现,它创新了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内容,充实了财务工作的方法与手段,促进着事业单位自身的稳定、健康发展。
2、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强化了财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以及精细性
现如今,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也被逐渐应用到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方面,这既给财务工作带来了一定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它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可靠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由于财务信息是单位进行政策制定与预算管控最为主要的依据,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而新的财务规则中遵循的是大收大支综合预算管理理念,这有效完善了预算测算依据,强化了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与控制,很好地反映出了决算与预算的完整性。同时新规则也加强了财务制度方面的建设,保障了财务工作规范性,实现了资产的有效合理配置,提升了资产的使用效率,强化了财务控制与监督。
3、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为制定会计制度提供支持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正在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工作。而新修订的财务规则给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分别提供出不同的制度供以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事业单位进一步的会计制度制定提供了支持。
四、相对旧有规则,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产生的主要变化
比较而言,新旧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在文字以及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近五十余条规定的变化,同时还增添了二十条左右的内容,概况地讲,新规则首先弥补与健全了原规则使用过程中的部分缺陷,其次能够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把财务改革与财务管理的成果与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连结起来,最后重点强调了财务控制、绩效考核以及资产监督等方面的职能。具体而言,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进一步加强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职能
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当中,一共增添了一章四条“财务监督”的内容,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内容、监督制度以及监督机制进行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其中第59条对财务监督具体方式进行了明确,即事业单位应该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结合,专项监督与日常监督结合的方式展开工作;第60条明确了信息公开、建立监督依据等方面内容,即事业单位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经济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督,保障信息公开的合规性与合法性。
2、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的开支标准与开支范围
在新规则中,第20与21条内容明确规定,事业单位每一项支出都必须纳入预算,同时,各支出应该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开支标准与开支范围严格执行,对于那些国家财务制度未进行统一规定的,单位可自行规定,但必须报给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而旧有的财务规则当中并没有涉及到上述内容。实际上,长期以来国家都没有形成一套统一、健全的经费开支标准与开支范围,最近一些年来,部分课题与项目在资金管理制度中对其有所提及。从审计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部分事业单位列支费用的随意性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不利于单位的长久发展。新规则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好解决,从制度上对随意列支开支的不良行为进行了治理,提升了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
3、规定了基建投资财务管理适应新的财务规则,同时把在建工程纳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新规则的第63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基建投资财务管理适应新的财务规则,同时在第36条与42条中对在建工程含义以及竣工交付手续进行了规定,在建工程指的是已经产生了必要支出,但未进行交付使用的建设工程,当在建工程可以交付使用时,就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办理竣工交付与财务决算。
比较而言,旧有财务规则在其43条中规定,国家对单位的基建投资财务管理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来办理,这就说明旧规则没有将事业单位的基建投资财务管理纳进规则当中。新规则恰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决,将基建投资财务管理纳进单位财务管理的范围当中,近年来,国库集中支付与部门预算都推进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基建投资财务管理的相互融合,与此同时,受到事业单位会计政策改革以及企业基础建设投资财务管理的良好实践影响,国有单位的基建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化经济下的发展要求,与财务管理的实践相比较体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所以,这一规定也给事业单位新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关于基建投资财务管理规定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4、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加大了对外投资的控制力度
新规则的第44条明确指出,事业单位必须对对外投资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在保障单位良好发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对外投资,同时还要保障审批程序的规范性与严肃性。此外,事业单位不能利用财政拨款以及结余展开对外投资,不能从事股票、基金、期货等投资。这些规定都是以事业单位的本质为出发点进行考虑的,事业单位的设立就是为了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单位最应该追求的应该是社会效益,并不是经济效益或经营效益。从这一角度考虑,再结合目前诸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不良状况,新规则才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规定,加大了对对外投资行为的控制力度,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拨款应用于事业发展,而不是去考虑怎样获取利润。
5、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资产处置程序进行了明确
新规则的第45条明确指出,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必须按照公正、公平、公开原则,以及竞争、择优原则,遵循相关的审核程序,进行资产的出租与出借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由主管部门同意后报财政部门进行审批。第一,新规则中的资产范围是单位的全部资产,而不仅是固定资产。第二,进行固定资产处置时必须按照程序进行,而取得的相应收入也应纳进单位预算,进行统一管理。第三,新规则的第46条明确指出,事业单位可依法进行资产的共用与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6、事业单位收益不再强制上交
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强调其公益性,所以,新规则中对事业单位收益不再强制上交,只对非财政补助的收入大过支出较多的单位实施上缴办法。就是说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国家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所取得的非税收入,依据收支两条线的要求,应上缴国库。此外,事业单位通过社会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应全部纳进单位的预算当中,进行统一的管理与核算,明确使用方向,积极投入到公益事业的发展当中。
7、预算管理办法的转变
旧有规则中,事业单位实行的是结余留用这一预算办法,而在新的财务规则中对这一情况进行了修订,将其转变成为结转与结余要按规定使用,新的预算办法加大了财务管理的灵活性与实用性,促进着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孙梅:关于财政部重新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几点认识[J].现代商业,2012(4).
[2] 胡文上:对新修订颁发《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几点见解[J].中国外资,2012(5).
[3]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答记者问[J].会计之友,2012(3).
[4] 彭源波:现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篇7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以历史成本作为唯一的计量基础;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坚持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的同时, 对于一些特殊的交易事项, 如接受政府补助、接受捐赠等, 引入了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基础。这主要是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接受政府补助、接受捐赠等而形成的资产均是无偿取得的, 有可能无法取得实际成本或实际成本难以真实、完整地反映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产情况。因此, 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应经济情况变化的要求。但是对于公允价值如何取得, 如何确定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否则公允价值可能成为部分单位操纵财务报表数据的工具。
2 会计核算基础的比较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从制度上明确了民间非营利组织收入、费用或支出的确认基础。非营利组织收入和支出期间的准确界定, 对于收入归集、成本的分配以及最终财务成果的形成和计税所得的确认至关重要。为了使不同行业、类型及部门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有可比性, 只能在所有组织间选择唯一的收入和支出确认原则, 按照收入和支出实际发生的时间确认收支期间。从这一点看, 我国的非企业会计正在与国际相关领域会计接轨。而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上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 按收付实现制原则确认收支期间, 这虽然简便易行, 但它无法准确反映经营的真实情况。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多种信用形式并存的今天, 权责发生制是最好的选择。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上, 权责发生制取代收付实现制, 无疑是会计理论和实践向国际会计接轨的一大飞跃。
3 会计要素的比较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划分五个会计要素, 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 但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 在具体的表述和规定上却有着显著的差别。具体差异如下:
(1) 资产的比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资产定义为“是单位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虽然定义了资产最基本的特点即“占有”, 但忽略了作为资产最重要的性质即“预期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将其修订为“资产是指过去的经济业务形成并由民间非营利组织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民间非营利组织带来经济利益”。这就符合了当前国际通行的以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人非营利组织作为资产的这一基本特征。
(2) 负债的比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负债是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 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它包括借入款项、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各种应缴款项。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将负债定义为“是过去的业务活动形成的现时义务, 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非营利组织”, 体现了负债的本质, 即负债是一种经济义务, 履行这种义务会导致民间非营利组织可用经济资源的减少, 从而使该组织的经济利益相应地减少。具体项目变化如下:首先, 事业单位会计设有一个“借入款项”科目, 统一核算借入的有偿使用的款项。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为了便于安排债务偿还及分析偿债能力, 将负债项目按流动性分设“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两个科目, 分别核算不同期限的借入款项。其次, 事业单位会计设有“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 用于核算应上缴国家预算的收入和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根据业务需要, 取消了上述科目, 增设了如“预提费用”、“预计负债”等科目。这表明民间非营利组织对不确定性负债的关注, 充分体现了“谨慎性”的会计原则。
(3) 净资产的比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净资产是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 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净资产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而在构成民间非营利组织收入来源的相关资产中, 则又因其使用是否受到限制而在性质上有所不同,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将净资产分为两类, 即限定性净资产和非限定性净资产。如果资产或者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使用受到资产提供者或者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所设置的时间或用途限制, 则由此形成的净资产即为限定性净资产, 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净资产的使用直接设置限制的, 该受限制的净资产亦为限定性净资产;除此之外的其他净资产即为非限定性净资产。需要强调的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中的净资产不予分配。因此, 资源的提供者包括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因出资而拥有所有权, 不予以分配净资产。民间非营利组织一旦进行清算, 清算后的剩余资产只能交给政府或其他非营利组织, 继续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这既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相区分的重要标志, 也是与政府及其各行政事业单位区分的重要特征之一。
(4) 收入的比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等。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中收入是指民间非营利组织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导致本期净资产增加的经济利益或者服务潜力的流入, 按其来源分为捐赠收入、会费收入、提供服务收入、政府补助收入、投资收益等。
(5) 费用的比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支出是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损失以及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由于事业单位会计采取收付实现制来核算成本耗费, 因此反映的现金收付与收入、费用没有对应关系。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核算基础为权责发生制, 而且费用科目的主要功能是用以评价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经营绩效, 因此, 要求在费用的会计核算中, 应当严格区分业务活动成本和期间费用, 将两者分别列报。
4 财务会计报告的比较
事业单位会计中的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书组成。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
(1) 资产负债表的比较。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中的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是“资产-负债=净资产”, 报表的左方是资产, 右方是负债和净资产, 报表中不含收入与支出项目;而事业单位会计资产负债表理论依据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 报表的左方是资产和支出, 右方是负债、收入和净资产。从等式上, 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将静态要素 (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和动态要素 (收入、支出) 集中通过一张资产负债表予以反映;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仅将静态要素 (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通过资产负债表予以反映。此外,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在资产负债表中对净资产按照非限定性净资产和限定性净资产分类列示, 与事业单位会计有所不同。
(2) 业务活动表的比较。民间非营利组织业务活动表是由收入、费用要素组成并对会计要素的构成情况分别予以提示, 通过业务活动表可以判断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活动成果, 预测未来公益事业发展趋势, 而事业单位会计编制的是收入支出表。两者的报表反映的内涵基本相同, 只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业务活动表中按收入和费用的用途分设了限定性与非限定性两栏格式。
(3) 现金流量表的比较。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 日常核算多采用收付实现制, 不论是资产负债表, 还是收入支出表, 都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 通过这些报表反映单位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 权责发生制使账面收益与账面支出难以真实体现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现金性收益与现金性支出, 因此须编制现金流量表。
(4) 会计报表附注的比较。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报表附注与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附注相比, 拓展信息披露内容, 揭示非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 如资产提供者设置了时间或用途限制的相关资产情况的说明;受托代理交易情况的说明;重大资产减值情况的说明;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的说明等。
参考文献
[1]落千丈严安:浅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特点, 中国总会计师[J], 2007年第3期.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篇8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台对于事业单位的财会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客观性的需求, 会计制度的改革对于具体的会计工作, 做出了相应的最规范的改善。新的会计制度的出台, 整个中国的会计制度做出了新的规定殷规范, 与财会制度相关的公共财政逐步深化, 新的会计制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善以及适应, 从而推动市场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此之前, 事业单位传统的会计制度, 不能够更加适应新的环境以及管理的需要, 因此顺应趋势地发展, 会计制度的改革出现, 做出了相关的比较大的调整。此次会计制度的改革, 主要是借鉴了前几次的改革的经验以及实际的情况, 并且借鉴了全球比较新的会计制度改革的相关的实践经验以及理论知识。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的改革方面, 新的会计制度对于会计报表、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科目的分类, 有了比较大以及相对可信的改善。总而言之,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出台, 在事业单位的各个方面带了不同以及有力的影响。事业单位财会制度需要做出相关的改革, 努力来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二、财政体制改革对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影响
1. 加强了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
目前事业单位之中普遍存在着一些捐赠的资产, 对于资产捐赠并不登记入账, 新的会计制度的改革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做出了相关明确的规定, 对于没有任何凭证以及价格不能够经过正常渠道进行资产的清理, 对于捐赠所来的资产名义上的金额进行登记以及入账, 并要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对此行为进行详细的说明。从这点新的规定来看, 可以了解到新的财政制度改革, 使得资产的计量原则更加透明以及科学化, 使得事业单位的相关会计信息可比性增强, 准确性增强。从而相应地推动了事业单位的资产取得的快速入账。此种方法, 其实质便是对于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了账实核对方法, 有利于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 并且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
2. 引入了无形资产摊销和固定资产折旧
新的会计制度改革之中, 对于无形资产的摊销以及固定资产的折旧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对于事业单位的财会制度的影响也有较大的影响, 对于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提出了比较高以及完善的要求, 严格按照新出的会计制度规定, 对于在资产之中的是否计提折旧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在最新的财政制度的实践改革之中, 改革以及确立在资产的处理之中”虚提’折|日和摊销的先进处理方法, 充分地满足以及确立了事业单位对于相关的资金预算管理以及全面改善的途径。此种程度加强了事业单位的制度的完善以及科学化。此种制度的出台, 使得事业单位能够在资产使用以及消耗的整个改善过程, 对于资产运营之中的实际价值的消耗和相关的产业的调整做出了对应的比较好的反映。整个资产的折旧以及无形资产的摊销能够推动会计制度的价值管理和食物管理相关的资产管理原则和最新的科学化管理理念的落实以及实施。
3. 加强了财政投入资金的核算
改革后的会计制度, 对于财政相关的资金的投入以及会计核算进行了比较深刻以及完整的调整。对于财政补助的收入的口径进行了相应的新规定以及界定, 并对于会计制度的相关的支出项目为最基本的基础, 对于财政的补助殷收支相关的核算进行了较为细致与合理的确立。改革后的新的财政制度, 对于财政的补助以及结余的类似的形成过程, 其中有着比较重点的补助。改革后的财政改革之中, 对于非财政补助的分配、结转、结余相关的会计核算的结算以及余额的改善。从而对于非财政的补助结余以及结转与财政补助的结余和结转进行了严格的确认以及划分, 并对经营结余、事业结余以及非财政补助结转等科目进行了重新设置。新的财政制度严格规定了部门预算管理行为的规定一一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不参与预算管理单位的结余分配、财政拨款结余转账不转入事业单位的基金, 并大大推动了事业单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进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创新
1. 明确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
在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的改革的之中, 首先, 需要注意明确财务管理的职能, 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避免事业单位之中具体的部门的会计结算的功能与正当的会计财管的功能重合, 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情况需要及时改善, 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之中, 需要制定相关的比较合理以及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案, 对于财务管理之中的财务的支出结构, 关键的部分需要优化以及设计的重新改善;其次, 对于事业单位之中的监督以及失衡的现象, 继续拧单位的资金以及费用相关的核算流程的管理, 防治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相关的收支平衡不平衡的现象, 最后, 对于财务管理的绩效考核以及相关的人员的评比, 管理的创新以及改善, 需要不断的巩固以及完善, 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财政制度的改革。
2. 改革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体系
新的财政制度对于其中固定资产的核算以及相关的资产的确定了有了明确以及严格的规定。在其中, 事业单位的核算方法以及与体系相关的财政体制的改革, 需要做出微妙的改善以及平衡。在会计核算体系的最终形成的过程之中, 需要将相关的收付的实际发生的过程, 改变为权责发生的制, 最终确立以及构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以及清查制度。在新的制度下并不会做为与收入相配比相关的支出处理;在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处理的过程之中, 财务会计制度的处理需要通过计提折旧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流转过程中的实际价值, 在具体的明文没有规定的相关的支出的方面的规定, 可以按照确立的权责发生的制度进行确定的核算以及登记管理。在具体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之中的固定资产的管理, 会计单位的账面管理的固定资产的实现, 不能够及时并且科学合理地发现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实际的价值, 以及相关的价值的确立。为了能够适应事业单位财政制度的革新, 对于相关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改革, 和相关的会计核算的体系的构建, 在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购买以及安置的时候, 需要对于固定资产的实际的收支进行相关的列表的实际确定。在实际进行的改革过程之中, 针对现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不能够全部来源于国家拨款,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其中很多来自于自身募捐、盈利收入, 甚至还有捐款等多种方式。所以, 事业单位在适应财政改革的过程之中, 可以对于自身的资金的性质进行相关的分类, 对于资产的折旧, 可以进行比较简单的直线法计提折旧, 在资产的折旧以及报废的处 (下转第133页) 理, 需要不用超期折|日, 对于资产之中需要超期使用的资产不用再计提折旧, 需要根据资产项目之中, 比较固定以及明显的资产项目的固定的项目进行固定的折旧。
3. 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事业单位建立相关监督检查制度, 内部控制的完善以及重新构建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有着比较关键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以及管理需要结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自身的特点, 从而进行检查以及监督的管理的提升。并接受监督检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之中, 将审批的手续进行相应改革, 将传统审批手续, 从一人决定变为分层次分级别进行的审批实践模式的改善以及管理, 对于手续的经办人的管理以及审查, 预算的财政预算的管理之中范围的确立, 以及相关的审批手续的控制。
综上所述, 在这新的财政制度的发展的情况下,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在制度上的改革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以及会计制度改革息息相关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模式”的全面建立与发展,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在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也必将成为我国经济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 使其走向市场化甚至是国际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更加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摘要: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会计制度的调整, 原有的财务会计制度已经无法与现有的经济环境相匹配。事业单位的事业支出跟年终报表之间相互矛盾、预算分开管理制度与预算内外划分的取消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会计核算中票据的出具与行政事业性质的收费主体之间也彼此矛盾, 可以说, 事业单位在实行财务会计制度的过程中, 面临着诸多的矛盾支出, 其财会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规范与保障, 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在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已是势在必行。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清书, 丁世贵.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10, (12) :132.
[2]马小芳.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18) :161-162.
[3]林纳.基层事业单位适应财政制度改革和自身发展对策[J].时代经贸, 2012, (12) :80-81.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篇9
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现行制度的落后
为了保障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我国于1998年分别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制度性文件。但局限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背景, 事业单位现行的制度与其他国家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相比, 在理财思想及制度上还存在着许多亟需改进的地方, 还存在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地方。首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事业单位能够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体, 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体系却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还没有一个清楚的、科学的、合理的处理模式, 这就极大的阻碍了许多事业单位的发展。其次, 从改革发展的长期趋势上来看, 我国事业单位在管理和业务处理等许多方面都正不断地发生变化, 这势必就会引出了一些新的会计事项, 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对如何应对这些会计业务变化需要做出新的规定, 这使制度本身对这些事项处理和操作缺乏一定的有效性。
(二) 现行制度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
事实证明, 事业单位如果想要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就必须与国际经济融合, 从而能够不断加强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深化合作, 伴随着这么多年来我国事业单位的多次改革, 会计环境也随之不断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因此, 必须经常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合作, 同国际相关团体和组织进行合作, 以此提升会计活动内容的质量。但是当前事业单位的财会制度在许多方面和国际的惯例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很难和国外进行交流合作。
(三) 现行会计报告体系不健全
目前, 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是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的主要会计报告, 然而它们却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整体的财务状况、偿债能力和资金流动等情况;很明显的一点是, 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中缺少现金流量表, 同时有的事业单位甚至并没有完全按收付实现制这一会计原则进行会计核算, 所以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表也就很难完整地反映现金的增减变动情况。这也就造成了事业单位很多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我国当前实行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因此, 事业单位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寻求生存和谋求发展, 就必须迎合市场经济的需求, 改革财会制度, 去除制约单位和整个经济发展的不适合的制度, 加强新经济环境亟需的新制度, 进一步地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 我国事业单位管理的内在需要
任何单位的一切活动都与财会制度紧紧相关, 因此, 相配套的财会制度也是单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相应的制度能够适应单位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就能够很好地管理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活动和价值形态, 最终才能实现财务会计的统一管理。
(三) 经济快速发展和新的社会形势所趋
不可否认, 目前在我们国现存的财务会计制度中, 尚且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使得制度能够很好地为单位财务的管理服务, 从而健康、有效地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经济快速发展, 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
三、加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加强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
(一) 进一步完善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现存的财务会计制度, 首先, 应该打破事业单位所有制性质和行业的限制, 形成一个能够满足所有事业单位财务需要的制度, 新的制度不仅仅只是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依据, 还应该是所有运行的事业单位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其次, 要与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新形式相结合, 针对改革中已经出现的具体问题、产生的新的特殊经济活动, 适当地借鉴国外现行的有效的管理经验, 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进行适当的改善。
(二) 加强内部控制, 建立财务评价系统
针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内部控制和财务系统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解决手段。通过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将预算内外部的资金有机地融入事业单位的预算, 把有限的资金同一管理, 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最终能够达到强化收支管理的目的。
(三) 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要根据我国事业单位当前发展的需要, 满足各个层次不同信息需求, 改善事业单位信息质量, 就必构建新的财务报告体系, 保障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全面性并具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就可以对事业单位整个资产的存量和增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 保障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篇10
1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分析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是基于原有会计制度, 同时沿用相关有效部分进行科学创新及改善。 具体来讲,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原制度相比其主要变化为:1会计要素及主体的变化。 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要素并没有明确界定, 导致事业单位会计实务操作时将会计科目作为会计要素, 同时把会计科目分为资金来源科目和资金应用科目及资金结存类科目。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会计要素给出了明确规定, 主要是将会计要素详细分为资产及负债和收入,再加上支出及净资产等方面,这充分健全了会计要素内容, 也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主要依据。 2新会计核算内容的添加。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与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收支分类及国有资产管理, 再者是部门预算等方面会计核算内容, 这也可以说是和国家财务法规政策完美衔接的实现。 3核算方式的改变。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止添加了非流动资产基金及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科目, 其合理去掉了固定基金科目。 4添加了核算在建工程科目。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基本建设投资需求单独核算。 5健全了会计科目体系及应用说明。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体系进行了补充及修改, 按照之前会计核算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会计科目删减及修改与界定,从而将会计科目编号逐渐统一。 6财务报表结构及体系。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严格规定了事业单位财务报表是会计报表及附注组成。
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同时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缺失,再者是会计监督检查机制不严且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则主要表现为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并且其间存在诸多虚假问题,记账凭证也不规范,账簿设置书写问题众多。 同时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并不注重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更是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这导致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混乱且无章可循,从而各项工作仅流于形式。 并且,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使得会计核算不能发挥其效用, 这也降低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效率及质量, 再加上监察机制的缺失而导致事业单位财务问题长时间不能纠正,或是存在各类财务犯罪问题。
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衔接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对旧制度技术方面的深层改革,从而实现了财务管理方式及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会计职能等方面的修正及改进,这样能够深刻反映出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这也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及财务管理水平提升, 从而降低财政资金风险,同时加强财政对事业单位科学合理的精细化管理并且有效健全了政府预算会计体系,全方位促进政府会计改革。
4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宣传
财政部门应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广泛的宣传, 不断加强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对该方面的认识及理解。 事业单位也应持续加强财会人员培训工作, 使其能够深刻了解新制度的内容及精髓,掌握新旧制度的不同点,保障新会计制度具体操作规范性、正确性,同时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及全面总结。
5会计核算软件及信息系统更新
事业单位应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及时更新及完善自身单位的会计核算软件及会计信息系统, 从而保障会计新旧科目的完美衔接,确保各类会计信息正确录入,同时为计算提供可靠依据。
6新旧制度衔接会计实务处理
新旧制度衔接会计实务处理应注重自身单位各项资产清查,保证账账相符及账实相符,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同时无形资产计提摊销,基建数据应记入在建工程,财务补助收入支出资金和非财政补助结转及结余等方面均应根据新制度中各类规定展开会计核算,确保事业单位会计会计制度严格落实。
7结语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可以说是一项综合性及系统性较强的工程,该工程长期且复杂多变。 事业单位财务关系非常复杂,会计核算时应注重事业单位具体情况,从而健全会计基础工作,且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和会计监督检查, 以便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因此应持续改进及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以便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推进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更为科学合理。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化,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更加紧迫。 新会计准则制度满足了经济全球化会计国际趋同化的新时代发展要求, 这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事业单位应注重自身特点,再深刻考虑改革具体条件及步骤,使得事业单位会计系统更为强大、完整。 本文就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了深层分析,并提出实用性衔接策略,以期提升国内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促进国内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摘要:会计核算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工具,更是确保事业单位稳定运行的基础,由于市场主体及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导致其会计核算也大相径庭。随着事业单位业务逐渐多样化,使得其会计核算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国家为适应财政改革及形势发展在2012年颁布了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同时也印发了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均是基于原有制度而对相关内容做了合理调整。文章分析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并提出实用性应用策略。
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篇11
关键词: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3-0082-02
1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改革是近几年持续“高烧”的话题,2009年更是炙手可热,它是改革开放以来继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以后,我国所面临的最重要、最复杂、最艰难的一次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是因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不容忽视。首先,公有资产挪作私用,存在着较大数量的闲置资产,资产价值名不副实。在购置资产时,资产购置存在随意性、领导意图性、临时突击性,违背了“节约、合理、有效”的原则,没有认真考虑和贯彻国家政策,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其次,存在较大数量的账外资产。一些通过上级单位下拨实物,没有合法的单据和当事人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造成长期在账外存在。一些单位还存在收入不入账、少入账,以及设账外账和账外购置资产等违规违纪行为,造成与资产账不相符。再次,一些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随意性处置十分严重,甚至以合法程序掩盖非法目的。最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原则、会计核算、会计报表等方面存在弊端。以上弊端影响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政府应加快政府和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
2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自颁布实施以来对于规范会计处理、加强资产管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也应看到,现行制度越来越不适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需要,主要问题表现在:①不能如实反映事业结余。事业单位的事业结余是衡量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那么事业单位当年实际发生的收入与支出费用的差额就是当年的事业结余,可能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虽然本单位从账面上看可能反映的事业结余较多,但并不能说明该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符合规定,可能存在着大量的预算,安排在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而暂时未能支出的项目上;另一方面,一些事业单位为了完成预算执行指标,从而能实现当年的收支平衡,很有可能人为地将本期的收入或支出列入下期,也有可能人为地把下期的算入到本期,进而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和一致性。②“固定资产”科目的核算方法存在问题。根据现行准则和制度,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不计提减值准备,而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又规定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購基金,在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的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各列支50 %。上述会计处理存在着3个缺陷:一是价值背离;二是成本不完整;三是按收入的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不足以维持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护,且缺乏科学合理的计提依据。
3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主要是结合目前日益严重的会计问题和日益急迫的资产管理需求,从会计核算范畴、价值管理、财务报表体系、财务信息披露、审计、分析等方面进行改革,具体而言可做一下几项工作。
3.1引入权责发生制
由于收付实现制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客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不能适应以绩效为导向的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需要。因此可引入企业会计的理念,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一般核算原则。权责发生制计量的是在会计分期的前提下各个期间收入与费用配比的财务成果,能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或产品所耗费资源的成本,并能更好地将成本与绩效作比较,为事业单位管理当局的决策提供更多的、有用的会计信息,促进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
3.2改变固定资产核算模式
可参照企业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充分体现固定资产的净值。购置固定资产时,可直接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这样的会计处理既简洁又清晰。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可采取直线法或工作量法对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期末时,如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3建立完善的会计报表体系
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可设计成4张表:资产负债表、业务收支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资产负债表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去除原表中的收支类项目。业务收支表反映事业收支、经营收支等各项收支情况。预算收支表反映预算收入和支出金额。基建投资表反映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使用和项目建设情况。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Institution Accounting System Reforms
Wang Yumei
Abstract: The unceasing deepening which reform along with our country reform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Institution, the Institution accounting inside and outside environment has had the immense changes, more and more does not meet the situation develop need, this causes the present Institution accounting system to reform imperative. This article in the elaboration Institution reform as well as in the accounting system reform necessary founda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Institution accounting system existence the subject matter, proposes finally to Institution accounting system reform several suggestions.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篇12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过渡
我国整体的经济环境已经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事业单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已经逐渐步入到市场,其原有的会计制度已经难以很好的满足时代的需求,目前常用的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更能满足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积极引进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本文就主要针对此予以简单探讨。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相关问题
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基础工作的规范性有待加强,事业单位的性质比较特殊,粗略意义上来讲,可以将其看作是介于企业单位与政府机关的组织,正是由于存在这种特殊性,使得其在开展会计管理的过程中,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的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并且缺乏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个别财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求不够严格,一些会计管理的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的专业性难以保证,这些基础问题的不规范,对于整个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质量的提升都具有较大的影响;
会计核算方式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目前事业单位所采用的会计管理制度不管是有关会计核算基础还是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都有一些与当前的管理需求不相符的地方,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基础的过程中,通常应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在这种核算方式中,一些信息的有效性与真实性是难以保证的,这很容易导致出现账实不符的问题,难以将整个经济业务活动予以完整的反映;其次,在开展固定资产的核算的过程中,将固定资产的价值应用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共同反映,这种核算方式中,会导致随着时间的延长,固定资产的现时净值与账面价值出现差异,难以真实的反映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项;另一方面,在成本核算的内容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经营性的业务开展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应用债权发生制开展核算,而对一些非经营性的业务不实施成本核算,这会直接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并且难以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财务管理上的问题,由于外部的监管力度不够强硬,导致一些事业单位在开展账务核算的过程中,没有严格依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来开展核算,账务处理的不准确、不严谨,账目的随意设置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很大一部分会计信息存在严重失真的问题,对于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以及事业单位决策者的决策正确性具有严重影响,并且很容易导致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过渡的必要性
从上文中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事业单位先行的会计管理制度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积极开展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化管理制度过渡是否必要,下面予以简单探讨,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财政改革与经济改革不断深入,预算会计的职能也具有了较大的发展,另一方面,预算单位会计的主体地位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事业单位作为非盈利性组织是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其与企业会计之间的差别会越来越小,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适用性会越来越强;对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进行简单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较多的共同点,二者在开展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都遵循一贯性、可比性、相关性、真实性等基本原则,并且二者的会计前提都由货币计量、会计分期、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主体等部分组成;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化会计制度中所规定的内容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对支出、收入、负债、资产等方面的规定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对于所有者的净资产、利润、权益等的规定在原则上能够保持一致,因此,在开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的过渡是可行的,同时,站在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的角度来讲,实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的过渡是非常必要的。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过渡的具体内容
(一)积极提升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事业单位在过渡到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之后,在开展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各项制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为了能够很好的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的合法权益,需要对已有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完善,与此同时,还需要能够保证会计监督职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这就对相关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其能够在了解新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各项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就需要积极开展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在培训工作中,要促使所有的会计人员能够对新的企业化的会计管理知识与管理制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人员的核算水平,对于其相关工作的规范性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培训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提升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更新会计知识,使其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工作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维护财经纪律,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转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保证其顺利过渡,还能够保证其过渡的规范化与系统化。
(二)应用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与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在开展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应用权责发生制,对于其成本控制力度的加强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很好的体现其业务活动的运营效果,事业单位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实现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的过渡之后,在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应该能够坚持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为辅、企业财务准则为主的基本原则,在相关的报表与总账中要能够反映出企业采取准则,而可以应用事业单位准则来反映事业经费;在开展固定资产核算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以往的核算方式,积极应用能够与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相配套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保证固定资产的产生、使用与处置等各个方面设置的科学合理性,积极采用与其相适应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以便于能够保证所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能够将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予以准确反映。另一方面,要能够保证会计科目设置的科学合理性,事业单位在实现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的过渡之后,要能够结合实际需求,积极建立起系统全面的管理制度,并对其中的会计科目予以科学合理的设置,尤其是其中一些难以反映财务活动对于会计工作又非常重要的会计科目,应该严格按照统一、科学的基本原则来进行设置。
(三)注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过渡的管理要点
在开展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企业化管理的过程中,尤其要加强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的管理,在开展企业管理之后,其主要的收入表现为:经营性收入、事业收入与财政收入,其中最主要的收入就是经营性收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提升事业单位的有偿服务水平与经营管理水平,在会计管理工作中,要能够保证各项收入计算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事业单位会计企业化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支出表现为:经营性支出、事业型支出与缴拨性支出,保证支出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的前提是要能够划清支出界限,并要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尽量的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在开展事业单位会计企业化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强化外部监管,保证执法力度,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强化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保证事业单位在日常的会计管理工作中,能够严格遵守相关的会计与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并要在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中对企业会计准则予以明确的规定,将相关的工作规范作为监督检查的衡量标准,对会计工作的实施质量与力度进行监督,保证各项会计基础工作开展的规范性,防止在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出现各种违规违法问题。
三、结束语
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工作中,实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化会计制度的过渡是可行的,同时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更加规范,保证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和健康发展。本文就主要对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对于事业单位实际的会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剑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过渡的必要性[J].现代商业.2014(2).
[2]乔成浩.探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化会计管理制度过渡的必要性[J].财经界(学术版).2013(10).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推荐阅读: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08-25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试题12-14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07-24
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1-16
事业单位财务保密制度10-13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11-22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建议08-21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第一、二部分)07-04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比较分析11-03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之我见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