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新旧法律适用

2024-07-14

行政处罚新旧法律适用(共6篇)

行政处罚新旧法律适用 篇1

无证个体行医的行政处罚的法律适用

本文由一起无证行医处罚,探讨对个人无证行医处罚的法律适用,以期医政监督执法人员全面理解法律法规立法原意,正确适用法律。

关键词

非法行医;行政处罚;法律适用

个体行医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必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开放医疗服务市场,允许个体开业行医,以弥补国家医疗服务的不足,是医疗卫生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的开放和个体行医的增多,一些医师或非医师未经审批,擅自开办诊所行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成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打击非法行医的重点。本文通过报道案例探讨对无证个体行医行政处罚的法律适用。案情简介

2006年11月15日,**市市长公开电话转来急办件。市民李某举报某商业街灵龟脊柱调理中心非法行医,市、区两级卫生执法人员随即对位于某商业街36号的灵龟脊柱调理中心进行了监督检查。检查发现,该中心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治疗活动,经进一步调查核实,该中心为荆某某开办,其宣称能应用中药、烤电、针灸、拔罐、自制膏药为患者治疗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疾病,而他其只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保健按摩师》证书,无《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

争议焦点

本案责任人为荆某某,其未经登记而以灵龟脊柱调理中心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其只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保健按摩师》证书,无《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对其可以认定为非医师行医,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给予处罚。而部分执法人员认为,其开办了灵龟脊柱调理中心,是开办了医疗机构,根据《卫生部关于对医疗市场监督执法中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批复》(卫政法发[2005]81号)的规定(对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非法设立诊疗场所进行医疗活动的行为,第四十四条的规定进行处罚),应当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按无证行医处罚,况且,《执业医师法》第二条规定,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适用本法。荆某某是非医师,但其开办的灵龟脊柱调理中心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因此对其依照《执业医师法》处理不正确。

当事人荆某某认为,其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发的《保健按摩师》证书,其行为是保健按摩,而不是诊疗活动。

讨论分析

3.1 关于开展诊疗活动的认定

现场检查发现,该调理中心内有针灸针、纱布、手术剪、牵引床、TDP特定电磁波治疗器、HY-D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等,门口挂有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疾病名称宣传牌,以上有照片和现场检查笔录为证。在询问笔录中,当事人荆某某承认其对患者进行推拿按摩、对疼痛部位进行拔罐、烤电以及使用膏药等,使用TDP特定电磁波治疗器和HY-D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是针对患者疼痛部位通过电磁波等缓解疼痛,减轻其疼痛。上述活动,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理实施细则》第八十八条对诊疗活动的定义(诊疗活动是指通过各种检查,使用药物、器械及手术等方法,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活动)。当事人荆某某只承认其推拿按摩等是保健活动,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推拿按摩等活动管理中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三项规定(非医疗机构开展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活动,在机构名称、经营项目名称和项目介绍中不得使用“中医”、“医疗”、“治疗”及疾病名称等医疗专门术语,不得宣传治疗作用),其说法不应采信。

3.2

关于适用法律的认定

本案例当事人为荆某某,其只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执业资格》而无《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从事诊疗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二条规定,法定医师应当为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并经注册的专业医务人员。无医师资格或有医师资格未注册都不是法定医师,对荆某某应当认定为非医师。《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是对非医师处罚的规定,根据《执业医师法》释义和起草说明,该规定立法原义为,主要是针对一些无任何资格的野医和游医既非医师行医。至于《执业医师法》第二条规定,本法适用于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的适用范围的规定,应当是指《执业医师法》规定的医师的权利义务只适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法定医师,而不能排除对非医师处罚的规定。如要排除适用,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处理,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以及急救站等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条例及本细则所称医疗机构,是指依据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经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根据上述规定,《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对无证行医的单位或个人也不应适用。再者,参照法理要求,法律工作者的职业活动要忠于宪法和法律,既要严格适用法律条文,又要尊重立法原义的要求,根据立法原义,本案即可适用于《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也可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根据《立法法》对法律冲突的相关规定,法律和行政法规对同一事项有不同规定的,优先适用法律规定;《卫生行政执法文书指导手册》第98页介绍,要尽可能援引法律地位较高的法律法规条款作为依据。因此,对当事人荆某某的行为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给予处罚。对个体无证行医处罚的法律适用 4.1 对个体无证行医处罚的法律依据

个体无证行医包括医师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行医和非医师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行医。

个体行医者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违法行为,《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对其都设定了处罚条款,具体如下:

(一)《执业医师法》的相关规定

(1)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2)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申请个体行医的执业医师,须经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五年,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行医;

(3)第三十九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或者非医师行医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取缔,没收其违法所得及其药品、器械,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医师吊销其执业证书;给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医疗机构执业,必须进行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2)第二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3)第四十四条规定,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以上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行医的规定,《执业医师法》是针对有行医行为的医师或非医师个人即对公民的处罚,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亦可对个人处罚。对个人行医《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都有规定,产生了法律责任竞合问题,根据《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应当适用《执业医师法》的有关规定。

4.2 对卫生部《关于对医疗市场监督执法中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批复》(卫政法发[2005]81号)的理解

该批复中指出,对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非法设立场所进行医疗活动的行为,应当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进行处罚。作者感觉,卫生部的答复模糊,容易对执法人员造成误解,认为:个人开办医疗机构,应当区分二种情况:一是医师或非医师在没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也没有工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的情况下开办医疗机构自己开展诊疗活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诉意见》中,依法应登记而未登记而以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义开展活动的,应以直接责任人为当事人的规定,医师或非医师未经批准开办医疗机构行医当事人为医师或非医师本人,处罚应当依据《执业医师法》相关规定处罚。二是个人只是作为出资人开办医疗机构,自己不开展诊疗活动,而是雇佣他人(包括医师或非医师)在没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进行诊疗活动。此时,当事人为出资人,对其应当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进行处罚。对雇佣非医师行医的实行双罚制,即对投资人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进行处罚。同时,对开展诊疗活动的非医师按照《执业医师法》进行处罚。

思考

执法实践中,卫生执法人员要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正确理解法律法规的发条含义和立法原义,在查处个人无证行医过程中,要充分调查清楚违法行为的当事人,正确适用法律,达到法律的惩戒与教育功能。

行政处罚新旧法律适用 篇2

随着近年来我国司法社会环境的建设和完善,取缔这一概念在司法制度不断地实践中发展出来,成为多种行政法规法律设定的行政措施,涉及到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各项生产实践活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具体工作中,取缔已经成为执法机关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行政手段之一。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执法机关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具体的执行手段,使取缔这一行政措施更加切实可行,并符合法律要求。然而,在实施取缔行政手段时,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由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个部门对于取缔这一法律概念的认知不一致,常常导致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发生,以至于降低了政府执法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建立法制社会、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正确且全面的认识取缔的法律性质,并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新发挥取缔的有效作用,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是新时期治安管理处罚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管理处罚中取缔的概念内涵与取缔的法律性质

从语义上来看,取缔属于官方或政府对某一事物采取的禁止或取消的措施。但从法律的视角来看,对取缔这一概念还缺少一个统一的解释和辨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具体实施取缔这一行政行为时出现一些社会问题。目前,不同的学者们对于取缔的概念表述各有不同,在各种学术著作和研究论文中,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和侧重点进行取缔概念的论述,但大体上都围绕着取缔的三个基本要素展开论述,表明取缔这一行政概念具有一定的法律属性。具体来说,这三个基本要素分别表现在:取缔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和行政主体;取缔的对象为非法机构、组织或非法行为;取缔属于具体的行政行为。从上述专家学者的论述和公安执法机关的实际执法经验来看,取缔在治安管理处罚中的概念可以描述为公安执法机关依照相关法定程序,取消、禁止或终止对社会秩序产生威胁的相关非法机构、组织或非法行为,并使其从法律的意义上或事实上失去权利,保障其他机构或组织的合法权益,以良好地进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开展治安管理的工作,预防、制止和处理有害于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方式[1]。

在进行了取缔这一行政措施概念的辨析之后,还应当明确取缔的法律性质。为了在治安处理处罚中正确实施取缔行政行为,必须首先科学合理地界定取缔的法律性质,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取缔行为的有效性。在我国现阶段,法学界对取缔的法律性质存有两种界定方式。第一种界定方式认为,取缔是一种行政性质的强制措施,各级执法机关通过禁止或限制非法机构、组织或非法行为的发生和存在而并不制裁相对人的手段,对非法机构、非法组织或非法行为采取强制并具有约束性的行政行为,以实现政府执法机关的行政目的,维护行政管理的秩序。第二种界定方式则认为,取缔是一种行政处罚手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取缔是一种罚种,然而《行政处罚法》对其他未列罚种做出了明确的兜底规定,取缔作为其中的一种,应当属于行政处罚的行为。但从长期的治安管理具体工作的实践过程来看,取缔与《行政处罚法》中规定的罚款、警告以及行政拘留等罚种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实际的治安管理处罚中,由于主体资格违法,进而引起其所从事的活动违法,实行取缔行为是取消和终止这一违法行为,这在本质上与在行政处罚有极大的不同,取缔行为限制了主体的权利而不是处分其权利,比如说,行政处罚是对相对人权利的最终处分,而行政强制措施则是对行政相对人的临时性限制,而不属于最终的处分。并且,取缔是一种中间行政行为而不是最终行为,由于行政处罚是一种最终的处分,这一行政行为表明某一行政违法的案件已经处于处理完毕的阶段,而行政强制措施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措施,为保障最终行政行为的合理合法作出,通过这种对权利的临时性限制,达到取消和禁止违法行为的目的,以维护合法秩序,在这一过程中,行政违法案件尚未到达处理完毕的阶段。同时,取缔的非制裁性也表明取缔是一种行政行为而不是处罚行为[2]。

三、加强取缔在治安管理处罚工作中的具体适用对策

在进行了治安管理处罚中取缔的概念和法律性质的分析之后,应当结合社会形势的新变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统一规定取缔这一行政强制措施的实行方式,促进执法机关依照法律规范,正确形式取缔行为,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为在治安管理处罚中良好开展取缔行政措施,加强取缔在治安管理处罚工作的适用性,首先应当明确取缔的适用范围、适用程序,并明确正确开展法律救济工作,使得取缔在治安管理处罚中的应用更加正确、合理、合法,发挥好取缔的行政作用。

(一)明确治安管理处罚中取缔的适用范围

为了在治安管理处罚中正确使用取缔,应当首先明确取缔的使用范围,以合理地实施取缔这一行政强制措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中,取缔适用的对象是未经有关部门许可、擅自经营原本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由公安机关发布许可证的行业的主体,包括典当业、旅馆业、公章刻制业等多种行业。然而在我国现阶段,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实践过程来看,我国公安部规定的上述行业并不全面,结合社会综合情况,营业性的射击场以及爆破作业单位等行业,也应当包括在需要由公安机关许可经营的行业范围内,对于未经过公安部门的许可,擅自经营这两种行业的相关组织,应当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及时采取取缔强制措施。在具体实施取缔措施时,一定要首先明确取缔在治安管理处罚中的适用范围,才能有效发挥取缔的作用和功能,保证治安管理处罚工作的质量,提高治安管理处罚的工作的效率,良好维护社会治安的秩序,保护各个行业的良性竞争发展。

(二)规范治安管理处罚中取缔的适用程序

在明确了取缔在治安管理处罚中的适用范围之后,还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准则,规范好治安管理处罚中取缔的适用程序,重视取缔程序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合理形式政府的行政权力[3]。

程序是非人情化的各项管理和决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取缔行为的行使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是取缔的程序却缺少有效的规范,尤其缺少有关的法律规范。为了在行使政府行政权力时保障相对人的有关合法权益,应当首先严格规范取缔的程序,对其做出具体可行的规定,促使公安机关在实施取缔手段时,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合理进行取缔,既能有效禁止或消除非法组织、非法行为,又能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利。

在具体行使取缔手段时,必须履行公安执法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的一般程序:一是受理,执法部门在日常巡视中发现或由群众举报等途径中发现违法机构或违法行为,首先需要尽快立案,进行受理程序;二是调查取证,公安执法机关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调查取证的程序,同时参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传唤相关主体,制作详细准确和全面的询问笔录,并向案件有关人员沟通了解相关情况,对相关机构和场所进行全面的检查,必要时扣押、查封与无照经营相关的合同、工具设备、产品等,并及时调查主体违法经营的时间长度、经营的规模等情况;三是告知,公安机关应当通过书面告知的方式,明确通知对行政相对人拟作的治安管理处罚内容和取缔措施,并将其作为事实和法律依据,同时应当尊重行政相对人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四是审批,公安机关在进行了受理、调查取证等取缔程序之后,向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主体所在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报批,等待相关负责人的批准,并做出治安管理处罚和取缔的相关规定,进而执行取缔;五是送达与执行,在得到批准之后,公安机关应当尽快送达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书,依法执行取缔行为。

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公安执法机关可以通过在经营机构和场所张贴公告等方式,对行对人予以公告,责令其停止非法经营行为,公安机关还应当依法没收和追缴被取缔者的非法所得。对于拒绝停止非法经营活动的相对人,公安机关可以依法没收和追缴其经营场所中的设备等。对于已经取得营业执照的被取缔人,则应当尽快告知工商管理部门撤销其营业执照。

(三)完善取缔的法律救济工作

在实施取缔的强制措施之后,还应当结合相对人情况开展取缔的法律救济工作,并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完善救济[4]。

法律救济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行政复议,即可以向做出取缔决定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构申请行政复议;二是行政诉讼权,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行使行政诉讼权;三是国家赔偿权,这一权利表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相关组织可以向国家要求一定的赔偿,行使取缔相对人的财产救济权。不过,这三种权利都是在公安执法机关做出取缔决定之后才能行使的权利,因此,在进行违法行为的取缔工作中,首先必须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取缔,及时有效地解决违法经营行为,提高治安管理处罚中取缔的质量和效率,并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四、结语

在治安管理处罚中实施取缔这一行政强制措施,首先应当明确取缔的法律适用范围,并严格规范取缔的程序。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则需要遵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尊重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允许并采纳相对人的合理陈述和申辩,从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从公民切实需求出发,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参考文献

[1]郭庆珠.当代中国行政取缔的法律治理[J].现代法学,2015,06:14-27.

[2]高长永.治安管理处罚程序中告知制度研究[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5,04:21-26.

[3]李春华,李文燕.治安管理处罚与刑罚协调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4-19.

行政处罚新旧法律适用 篇3

关键词:行政处罚;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现状

一、 对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认识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确立的一条重要原则,其是指,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对被处罚人说服教育,同时对被处罚的行为、处罚的理由和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以一定的方式告知社会公众。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与处罚被处罚人相结合。教育与处罚均以违法行为的存在为前提,教育的方式主要是说服,向被处罚人说明其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使被处罚人认识到自己的违法行为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利,使其接受教训,不再违法。二是处罚被处罚人与教育社会公众相结合。处罚要讲究社会效益,对被处罚的行为和处罚的理由和结果,以一定的方式加以宣传,从而使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哪些行为是合法行为以及违法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教育人们自觉守法。

二、对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在行政处罚中的适用现状

近年来,许多地方执法机关在行政处罚过程中,背离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只罚不教、重罚轻教的现象日益普遍。有些执法者“以罚代教”、“以重罚代轻教”,把处罚作为行政执法的第一目的,会导致行政管理实践中“一头沉”的结果。

(一)杜绝“只罚不教”

行政执法的目的和功能在于通过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他们能够遵守法律法规,这样保证良好的社会管理秩序和公共安全秩序。达到这一目的有两个手段,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处罚。[1]在现实的执法实践中,一方面由于执法者工作方式的的简单化,不愿意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也由于利益的驱动,少数地方和部門将处罚作为执法的主要手段,甚至为处罚而处罚,这样的执法活动危害是很大的:

(二)不处罚才是行政处罚的理想目标

对于行政执法,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从立法目的角度理解,处罚手段的运用,其最终目的是达到公众行为不再出现需要处罚的情形。如果处罚不是为了这一最终目的,势必导致处罚的现行目的不明确或出现偏差。当处罚目的不明确时,会出现为了罚款而处罚和为了指标而处罚的情况。上述情况的出现,一是会引起公众对法律的不满、怨声载道,甚至出现对抗举动;二是使法律威严在公众心目中下降;三是也不利于今后执法工作的开展。

(三)处罚本身即是一种教育

处罚要从教育的目的出发。《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法律的名称上都突出了是处罚的法律。依法进行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责和重要手段。[2]如果对违法行为不处罚就是行政机关的失职,就是放纵违法,就无法保护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正确适用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几点建议

针对行政处罚实践中重处罚轻教育的现状,正确适用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的重点在于突出教育手段的作用,将教育贯穿于行政处罚全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落实:

(一)做好处罚第一步

正确适用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的第一步就是合理执法,行使行政处罚权。这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执法者应严格依法行权,改进执法方式,执法有据,执法合理,做到罚无所怨,群众理解,公众信服;二是注重处罚与纠正违法行为的结合,在处罚的同时,避免单纯的惩罚主义,重在“纠正违法行为”方面下功夫,发挥处罚对当事人的警示教育作用。

(二)在法律文书中突出教育这一执法手段

具体说,在对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时,对违法行为就予以指出,并在“现场笔录”上固定下来。在当事人进行陈述申辩时,也应当在“询问笔录”中体现出对违法行为构成的指控,违反法律的条文,以及给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性等内容。[3]为了实现处罚过程中加强教育作用的目的,笔者建议,可以借鉴《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第22条的规定,促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借鉴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将这个规定推广到所有的卫生执法中,不限于食品卫生。其次,将“巡回监督检查”扩展到行政处罚领域。再次,建议在将《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第22条规定中的“指导意见”适用到行政处罚时增加规定“加强教育”。

(三)重视事后宣传教育工作

做好行政处罚案件处理结束后的相关工作,使行政处罚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建议行政机关建立相关的制度规范,适时采取适当形式,将行政处罚案件加以公布,进行宣传。例如通过一些刊物、广播刊登宣传一些案例分析的文章,对案例进行点评,这对宣传法律规范,教育广大人民自觉守法有重要的意义。

(四) 完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的程序条文规定

第一, 规定教育为行政处罚的必经程序。 在工作总体进程中,教育应当在处罚之前,而不应当在处罚之后;处罚应当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并作为教育的有力后盾。应当把教育程序设计为硬性的必经程序,规定不经此程序或者此程序没有履行到位的行政处罚为程序违规,责任人应受到必要的行政处分。

第二,形成固定教育模式,规范执法方式。要有落实教育内容的具体方式要求,应结合各项告知内容形成明确、规范的教育模式,让被处罚人在接受处罚前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性质、处罚条款、法定处罚种类和幅度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第三,建立相关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规定办案人不经教育程序和不按规定程序教育的相关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并将其作为单位和个人工作考核的硬性指标;建立健全办案记录和监督检查记录,随案卷归档等。

参考文献

[1]李健和.新编治安行政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102.

[2]李健和.新编治安行政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176.

[3]罗豪才.现代行政法制的发展趋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68.

作者简介:

行政处罚新旧法律适用 篇4

监狱对罪犯适用行政处罚应执行《行政处罚法》,行政处罚形式宜为警告、禁闭、罚款、没收非法财物、责令赔偿或科以某种作为的义务。对罪犯适用行政处罚过程中,监狱规范执法活动,保障罪犯合法权利必须依据法定程序,必须用一套程序制度保障实施。

我国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监狱对罪犯违反监规纪律的处罚形式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处遇限制和禁闭,行政处罚没有单列。但是,受惩罚过程中罪犯的权利种类逐渐增多,处罚形式也有逐渐趋向人道、文明的趋势。建国以后,在有关监狱的法律、法规中,行政处罚才从对罪犯日常生活处遇的限制、制裁中分离、单列出来。但是,在行政处罚的方式中却列出了一个不规范的“记过”。

1、清朝末年与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监狱规则》

清朝末年是早期监狱立法的雏形期,监狱改良运动是北洋军阀政府正式颁布《监狱规则》的前奏。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监狱法典是《大清监狱律草案》。1904年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沈家本任修订法律大臣。他同武廷芳等人进行了一系列狱制改良的立法活动。1908年,清政府聘请了日本监狱学家小河兹次郎出任狱务顾问,起草监狱律及设计改建监狱的规划。同年《大清监狱律草案》递交法律馆审查,于1910年上奏,但未颁布实施。据《大清监狱律草案》第一百九十四条规定:“惩罚之种类如下:

一、叱责;

二、三月以内停止赏遇;

三、废止赏遇;

四、三次以内禁止接见;

五、三次以内禁止发受书信;

六、三月以内禁止阅读书籍;

七、十五日以内停止陈请作业;

八、一月以内停止使用自备之衣类卧具及杂具;

九、一月以内停止自备粮食;

十、七日以内 停止运动;

十一、削减作业赏遇金之一部或全部;

十二、七日以内之减食;

十三、二月以内之独慎;

十四、七日以内之屏禁。独慎令受罚人昼夜屏居于罚室内,其课作业与否得斟酌情形定之。屏禁令受罚人昼夜屏居于罚室内,暗其罚室,禁用卧具。”

《大清监狱律草案》第十二条规定了在监人不服的申诉权、申诉方式、监狱官员的回避及申诉裁决的效力。

《大清监狱律草案》是中国第一部独立的监狱法,基本上照搬了日本的监狱法。虽然没有颁布施行,但是却成为1913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的《监狱规则》的蓝本。

北洋军阀统治前后持续了16年,从1912年起到1928年起到1928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北洋军阀政权宣告覆灭。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是袁世凯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1920年至1924年、1924年至1928年分别为皖系、直系、奉系军阀统治阶段。由于政权更迭,连年战争,虽然全国创办了80座新式监狱,颁布了一些监狱法规,但是,由于国库空虚、监狱经费拮据,新监难以维持,受战乱影响较大。这一时期的《监狱规则》规定:在监者违反监规纪律时处以面责,停止发受书信、接见及阅读书籍,减食、停止运动,减削赏与金,慎独、暗室监禁,酌减赏与金等惩罚。受罚者有疾病及其他特别事由时得停止惩罚。受惩罚者,有悛悔情状时免除处罚。以上条款与《大清监狱律》的内容大同小异。

2、民国时期的监狱和监狱法规。

民国时期1927年至1949年的监狱,一方面基本上承袭清末、北洋军阀政府的狱制,同时又吸取了资本主义国家监狱立法的一些内容,监狱法规比较完备、严密。这期间南京国民政府于公布了《监狱规则》和《监狱处务规则》(1928年10月),《监狱行刑法》和《监狱条例》(1946年1月19日)。军政部公布了《军人监狱规则》(1930年8月)。监狱的内部机构设置、各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条件等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至今没有规定,可见其详细和完备。

民国十七年十月国民政府司法部公布的《监狱规则》第八十六条规定:“在监者违反监狱纪律时得处以下各种之惩罚:

一、面责;

二、三月以内停止赏遇;

三、撤消赏遇;

四、三次以内停止发受书信及接见;

五、三月以内停止阅读书籍;

六、七日以内停止运动;

七、减削赏遇金之一部或全部;

八、二月以内之慎独;

九、五日以内之暗室禁闭。前列一与各种惩罚得并科之。”

民国十九年八月军政部公布的《军人监狱规则》增加了“掌责”(由监狱长酌量情节轻重得施以四十板以下之掌责)。

康德四年十一月公布的《伪满洲国监狱法》第六十二条规定:“惩罚之种类如下:

一、叱责;

二、七日内停止运动;

三、二月内禁止阅读书籍;

四、二月内禁止使用笔墨;

五、削减作业赏遇金之一部或全部;

六、七日以内之屏禁;

七、二月内停止赏遇;

八、废止赏遇;

九、十五日以内停止著用自备之衣类、寝具;

十、十五日以内停止自备饮食。第一项各款之惩罚得并科之。”

台湾监狱,罪犯受行政处罚时,其权利较以往已有所扩大。

台湾现行的《监狱行刑法》是民国三十五年一月公布三十六年六月十日开始施行的。以后经过多次修订。该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受刑人违背纪律时,得施以下列一款或数款之惩罚:一训诫。二停止接见一至三次。三强制劳动一至五日,每日以2小时为限。四停止购买物品。五减少劳作金。六停止户外活动一至七日。”第七十八条规定了告知与辩解权,第七十九条规定了撤消惩罚的情形。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监狱和监狱法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建立的监狱溯源于1927年11月至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期间,早期是在各地工农武装暴动的过程中,各地肃反机关建立的拘留所、看守所。关押对象主要是各种反革命犯和部分刑事犯。由于政权不稳,经常处于游击状态,因而以看管住犯人不逃跑为主,管理简单,没有制定专门的监狱法规。1932年8月10日,中华苏维埃司法人民委员会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感化院暂行章程》,这是工农民主政权的第一部监狱法规,监狱管理初步有法可依。劳动感化院既是改造机关又是生产单位,是后来人民民主政权监狱机关的雏形,这时除看守所关押未决犯外,还设立了苦工队 用以关押短刑犯。这一时期曾出现了左倾错误,如:1934年5月人民委员会发布训令,在战争地区对地主全部编入永久劳役队,富农编入临时劳役队,强制劳动。后来随着南方根据地的丧失,监狱数量逐渐减少。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抗战时期。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各根据地的监狱陆续产生。抗日民主政权的监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37年至1940年时期缺乏监狱管理经验和统一的监狱管理制度以及旧的监狱管理制度和思想的影响,各监狱不同程度的出现过管理方面的偏差。1941年至1943年期间,监狱形态由单一的看守所发展为专门的刑罚执行机关-------自新习艺所和监狱,1937年7月12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成立并建立了高等法院看守所,1941年后,县级看守所设立。1942年9月陕甘宁高等法院监狱建立。1943年至1945年,颁布一系列监狱法规和监狱管理制度。

陕甘宁边区的监狱规定了罪犯不服处罚的申诉权。

1944年《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在押人犯服刑奖惩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如人犯服役有消极怠工或其他不良行为者,得按情节之轻重给予下列惩罚:“

(一)批评(包括个人及小组批评);

(二)全体讨论斗争;

(三)停止或撤消奖金之一部或全部(此项所称一部或全部分月季年三种,视其情节轻重定之)”。第十六条规定了不服惩罚的申诉权。即:“实施第十三条第三款惩罚应经各部门会议通过,如被惩罚人不服,得向本院申诉”。《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监狱管理规则》第十三条规定:“守法人如有违反规则,按情节轻重予以下列各种处分:

一、打扫公共卫生;

二、于工作时间外加工或分配较苦的工作;

三、扣除应得奖励或红利之全部或一部;

四、刑事处分。”

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刑事处分”与不属于同一层面的内容混列在一起,反映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立法的局限性。

解放战争时期成立的管训队以收押俘虏为主,劳动改造队以生产为主、半军事化管理,这一时期主要是专项打击的文件、政策,没有产生专门的监狱法规。

4、建国以后的监狱和监狱法规

建国初期的监狱主要是关押土改、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运动中的反革命分子和国民党军队的俘虏,当时,国家财政十分困难。1951年5月在全国第三次公安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指示“为了改造这些犯人,为了解决监狱的困难,为了不让判处徒刑的反革命分子坐吃闲饭,必须着手组织劳动改造工作”。于是,全国的县、专署、省、大行政区、中央各级均设立了劳动改造管理部门,开始劳动改造罪犯。1954年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以下简称《劳改条例》)。

1966年至1976年十年**时期,监狱工作受严重破坏。全国监狱数量减少百分之六十,法规、正常秩序被践踏,制造了以一大批冤假错案。

行政处罚的名称和形式是在建国以后的监狱法规中开始出现的,这是监狱立法的进步,但是,在行政处罚的形式中却出现了不规范的“记过”这一“罚种”。清末至建国前成文的监狱法均没有“记过”之规定。正式出现“记过”规定的是《劳改条例》第六十九条:“犯人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依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记过或者禁闭等惩罚:

(一)有妨碍其他犯人改造的行为的;

(二)不爱惜和损坏生产工具的;

(三)在劳动中懒惰怠工的;

行政处罚新旧法律适用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时公平、公正、合理地行使裁量权,促进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工商行政执法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全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实施行政处罚,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时,依据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综合考虑违法情节、违法手段、违法后果等因素,在职权范围内合理选择对当事人是否处罚以及适用处罚种类和幅度的权限。

第四条 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过罚相当原则。

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应当考虑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行为涉及覆盖面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等,作出的行政处罚要与违 法行为相当。

第五条

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基于正当目的,遵循公平、公正原则。

同一办案机关对于性质相同、情节相近、危害后果基本相当、违法主体同类、经济规模相当的案件,在实施行政处罚行使自由裁量权时,适用的法律依据、处罚种类及处罚幅度应当基本相同。

第六条 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

对情节显著轻微、无危害后果并能及时纠正的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对情节轻微的违法行为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

第七条 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程序正当原则,严格遵守行政处罚的法定程序。

第八条 行政处罚不得因当事人的态度加重或者减轻处罚。

第九条

适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应当遵循综合裁量原则。全面分析违法行为的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及社会危害后果等因素,应用逻辑、公理、常理和经验,对违法行为处罚与否以及处罚的种类和幅度进行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第十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处罚种类可以单处或 可以并处的,可以选择适用。规定应当并处的,不得选择适用。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没收违法(非法)所得,再作其他处罚的,不得选择适用。

第十一条

同一违法行为违反了不同法律规范的,在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掌握:

(一)优先适用效力高的法律规范;

(二)法律规范效力相同,属于特别规定的优先适用;

(三)法律规范效力相同,时间在后的优先适用;

(四)新法律实施前发生的违法行为,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新法律实施前发生并连续到新法律实施后的违法行为,适用从新兼从轻原则;

两年内未发现的违法行为不得给予处罚。

(五)不同法律规范规定的处罚种类不同,可以根据情况同时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给予处罚。但不得重复适用处罚种类。

第二章 自由裁量阶次适用

第十二条

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罚款处罚数额有一定幅度的,在幅度范围内分为从重处罚适用、一般处罚适用、从轻处罚适用。

从重处罚适用,可处以法定处罚幅度内三分之二以上数额的罚款;从轻处罚适用,可处以法定处罚幅度内三分之一 以下数额的罚款;一般处罚适用,可处以法定处罚幅度内三分之一以上、三分之二以下数额的罚款。

第十三条 对于违法情节轻微,没有造成社会危害的下列一般性违法案件,应当本着先教育(先警示)后处罚的原则,给其发出限期改正通知书,敦促其及时改正违法行为。如不改正,再依法作出处罚。

(一)个体工商户

1、擅自改变经营者姓名,时间不满2个月的;

2、擅自改变经营地点,时间不满2个月的;

3、超经营范围时间在2个月内,且经营的项目为国家已经放开经营不涉及国家专项许可的;

4、个体工商户办理验照手续时,未在规定的时限内上报验照材料,能在经责令补正时限内及时补正的;

5、经营条件、经营范围、经营项目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无照经营时间在10日以内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

(二)企业

1、企业擅自改变名称,时间不满2个月的;

2、从事商业、公共饮食、服务等行业的企业名称牌匾简化后未备案的;

3、企业的印章、银行帐户、牌匾所使用的名称与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不尽相同或增加字样、企业名称并无实质变化、对他人企业名称不构成侵权的;

4、企业变更登记事项(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企业类型、营业期限、股东)未按照规定办理有关变更登记,时间不满2个月的;

5、超范围经营时间在2个月内,且不属于国家限制、禁止,或者不涉及国家专项许可,未造成危害后果的;

6、未将营业执照臵于企业住所或者营业场所醒目位臵的;

7、企业在法定期限内报送年检材料,但因特殊情况未能按期通过年检的;

8、使用注册商标不规范的(不包含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

9、企业自行改变或转让注册商标、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未及时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的;

10、商标印制单位未按规定建立商标印制档案、商标标识出入库制度以及未及时销毁废次标识的;

11、广告用语用字不规范、不标准,但并非蓄意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一般性违章行为;

12、企业专项专营许可证、资质证有效期超期,未满2个月,未及时办理营业执照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的。

第十四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行政处罚:(一)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二)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 违法行为的;

(三)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四)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

第十五条

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

(一)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

(二)主动减轻或者消除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三)受他人胁迫而实施违法行为的;(四)配合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五)有盲、聋、哑等残障的;

(六)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辅助或者次要作用的;

(七)违法规模较小的;

(八)违法行为尚未造成实际危害后果的;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应当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情形的。

从轻行政处罚,应当在法定的处罚种类或处罚幅度内,对当事人在几种可能的处罚种类内选择较轻的处罚种类,或者在罚款幅度内从轻处罚适用。

减轻行政处罚,应当在法定的处罚种类或处罚幅度最低限度以下,对当事人进行处罚。

第十六条

当事人有下列

(一)至

(五)项所列目规定 的情形之一的,可以从重给予行政处罚:(一)违法主体:

1、在共同违法行为中起主要作用的;

2、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从事违法行为的;

3、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商业贿赂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二)违法客体:

1、侵害人身健康、生命安全、公共安全的;

2、危害社会稳定的;

3、破坏自然资源等环境保护的;

4、违反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规定的阶段性工作重点的;

5、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危害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6、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

7、传销或变相传销及为其提供服务条件的行为;

8、同一违法行为侵犯两个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法律规范保护客体的。

(三)违法主观方面:

1、两次以上实施同一类违法行为的;

2、经告诫、劝阻后继续实施违法行为的;

3、因同一违法行为被行政处罚后而再次实施的;

4、欺诈消费者或恶意串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

5、伪造合同或盗用、假冒他人名义签订合同及其他利用合同欺诈对方当事人骗取财物的违法行为;

6、胁迫、诱骗或者教唆他人违法的;

7、妨碍、逃避或者抗拒检查的;

8、拒不提供依法应当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的;

9、围攻或者煽动他人围攻执法人员,妨碍执行公务的;

10、作虚假陈述的。(四)违法客观方面:

1、违法手段恶劣的;

2、擅自转移已被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物品的;

3、销毁或者篡改有关证据材料的;

4、对证人、举报人打击报复的;

5、利用自然灾害、疾病流行等突发事件实施违法行为的;

6、出具虚假材料(评估报告、验资报告、审计报告等证明材料)骗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的行为;

7、超范围经营属于国家限制、禁止或者须经国家专项许可的物品的行为;

8、侵犯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等知名企业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9、走私贩私行为及违反国家专营专卖规定的违法行为。(五)社会危害后果:

1、对人身健康、生命安全、公共安全、社会安定、环境 保护等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

2、政府关注,群众反映强烈,媒体多次报道,社会危害大的;

3、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

4、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

5、群众举报或者消费者投诉三起以上、查证属实的;

6、违法经营引起群访的;

7、违法数额较大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应当从重行政处罚情形的。

从重行政处罚,应当在法定的处罚种类或处罚幅度内,对当事人在几种可能的处罚种类内选择较重的处罚种类,或者在罚款幅度内从重处罚适用。

第三章 自由裁量程序

第十七条 办案机构调查取证时要收集当事人是否具有不予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一般行政处罚、从重行政处罚情节的证据;

第十八条 案件调查终结报告应当适用自由裁量权,对拟不予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一般行政处罚、从重行政处罚的,要说明理由并附规范性依据和相应的证据材料。

第十九条 办案机构建议不予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一般行政处罚、从重行政处罚的,法制机构要审查是否说明理由并附有相关的证据材料;如未说明理由并附相应的证据材料,或者相应的证据材料不足,退回办案机构补正,或者建议办案机构改变处罚建议;

核审机构认为办案机构所建议的处罚阶次不当,提出改变处罚阶次意见的,也应当说明理由。

第二十条 《行政处罚告知书》或者《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应当载明拟作出减轻、从轻、一般、从重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第二十一条 拟作出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停产停业、万元(以市局名义作出的5万)以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数额或者违法财物价值万元(以市局名义作出的5万)以上的案件,以及拟不予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从重行政处罚的案件,办案机构应当提交局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需减轻处罚的,经本级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后,报上级机关批准。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涉嫌构成刑事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四章 执法监督

第二十三条

办案机关应当定期对本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复查,发现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的,应当主动纠正。

办案机关的上级机关应当不定期对其行政处罚自由裁 量权行使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的,责令纠正或者直接予以纠正。

第二十四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法制机构在行政执法检查中发现自由裁量权行使不当的,应当纠正并予以通报。

法制机构纠正不当处罚行为,适用《执法监督决定书》。第二十五条

办案机关违反本规则规定实施行政处罚,当事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审理复议案件时,有权直接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执法过错,依照《工商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过错责任:

(1)因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当,造成行政处罚案件被人民法院终审判决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的;

(2)因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当,造成行政处罚案件被复议机关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违法的;

(3)行政处罚案件在行政执法检查中被确认为故意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当的;

(4)因行使自由裁量权不当,引起当事人投诉,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实 施行政处罚,在规定的处罚种类和处罚幅度内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应当适用本规则及《平顶山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基准》(以下简称《自由裁量权执行基准》)。

本规则及《自由裁量权执行基准》没有规定或规定情形与违法行为实际情况不一致的,应依据相应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自由裁量权执行基准》中所称“以下”不包括本数,所称“以上”包括本数;所称“至”包括上限数,不包括下限数。

第二十九条 本规则关于期间的规定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

第三十条 本规则与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一致的,应适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

第三十一条

本规则由平顶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法制科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平顶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基准

目 录

第一章 违反登记管理行为行政处罚 第一节 违反公司登记管理行政处罚 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违反企业法人登记管理行政处罚 违反企业名称管理行政处罚 违反企业年检行政处罚

违反企业法定代表人管理行政处罚 违反私营企业管理行政处罚 违反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行政处罚 无照经营行政处罚 不正当竞争监督管理 不正当竞争行为行政处罚 传销的行政处罚

违反直销管理的行政处罚 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 消费者权益保护行政处罚 产品质量监督行政处罚 农产品质量行政处罚 食品安全监管的行政处罚 市场管理

违反商品交易市场监管的行政处罚 违反危险化学品管理行政处罚

违反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的处罚13

第四节 违反粮食流通管理的处罚 第五节 违反经纪人管理的处罚 第六节 违反烟草专卖行政处罚 第七节 违反网络交易管理行政处罚 第五章 合同管理

第一节 违反拍卖法行政处罚 第二节 违反动产抵押登记行政处罚 第三节 合同违法行政处罚 第六章 商标管理

第一节 违反商标法行政处罚 第二节 违反特殊标志管理行政处罚 第三节 违反商标印制管理行政处罚 第四节 违反商标代理行政处罚 第七章 广告管理

第一节 违反广告规定行政处罚 第二节 违反户外广告管理行政处罚 第三节 违反烟草广告管理行政处罚 第四节 违反印刷品广告管理行政处罚 第五节 违反房地产广告规定行政处罚 第六节 违反食品广告规定行政处罚 第七节 违反医疗广告规定行政处罚 第八节 违反广告语言文字管理行政处罚 第九节 违反广告经营许可证管理的处罚 第十节 违反广告经营资格行政处罚

附件:关于责令整改期限的规定

第一章 违反登记管理行为行政处罚

第一节 违反公司登记管理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

一、《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九条、《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六十八条、第六十九条:虚报注册 资本;提供虚假材料

(一)“虚报注册资本的,处虚报注册资本金额5%以上15%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实缴注册资本不足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1)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数额占法定最低限额的20%以下,股份有限公司虚报数额占法定最低限额的10%以下,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5%以上7%以下的罚款;

(2)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数额占法定最低限额的20%以上30%以下,股份有限公司虚报数额占法定最低限额的10%以上20%以下,处以虚报注册资金额7%以上9%以下 的罚款;

(3)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数额占法定最低限额的30%以上40%以下,股份有限公司虚报数额占法定最低限额的20%以上30%以下,处以虚报注册资金额9%以上11%以下 的罚款;

(4)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数额占法定最低限额的40%以上60%以下,股份有限公司虚报数额占法定最低限额的30%以上60%以下,处以虚报注册资金额11%以上15%以下的罚款。

2、实缴注册资本达到法定最低限额,仍虚报注册资本: 执行标准:(1)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数额在10万元以下,股份有限公司虚报数额在100万元以下,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5%以上7%以下的罚款;

(2)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数额在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股份有限公司虚报数额在10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7%以上9%以下罚款;

(3)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数额在30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股份有限公司虚报数额在300万元以上600万元以下,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的9%以上11%以下罚款;

(4)有限责任公司虚报数额在60万元以上,股份有限公司虚报数额在600万元以上,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的11%以上15%以下罚款;

(二)“对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的公司,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提交虚假材料或隐瞒重要事实一项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以下罚款;

2、提交虚假材料或隐瞒重要事实二项的,处以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3、提交虚假材料或隐瞒重要事实三项的,处以2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罚款;

4、提交虚假证明材料或隐瞒重要事实三种以上的,或者虽不属于上述情况但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以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二、《公司法》第二百条、《条例》第七十条,虚假出资: “处以虚假出资金额5%以上15%以下罚款”:

1、股东、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使公司注册资本不足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

执行标准:(1)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20%以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10%以下,处以虚假出资金额5%以上7%以下的罚款;

(2)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20%以上50%以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10%以上30%以下,处以虚假出资金额7%以上9%以 下的罚款;

(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50%以上,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30%以上,处以虚假出资金额9%以上11%以下的罚款;

(4)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50%以上,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30%以上,并且造成后果的,处以虚假出资金额的11%以上15%以下罚款。

2、股东、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但尚未使公司注册资本不足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

执行标准:(1)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30%以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20%以下,处以虚假出资金额5%以上6%以下的罚款;

(2)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30%以上70%以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20%以上50%以下,处以虚假出资金额的7%以上9%以下罚款;

(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70%以上,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50%以上,处以虚假出资金额的9%以上11%以下罚款;

(4)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70%以上,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虚假出资数额占应出资数额的50%以上,并且造成后果的,处以虚假出资金额的11%以上15%以下罚款。

三、《公司法》第二百零一条、《条例》第七十一条,抽 逃出资:“处以所抽逃出资额5%以上15%以下的罚款”:

1、股东、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使公司注册资本不足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

执行标准:(1)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10%以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10%以下,处以抽逃出资数额5%以上7%以下的罚款;

(2)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20%以上50%以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10%以上30%以下,处以抽逃出资数额 7%以上9%以下罚款;

(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50%以上,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30%以上,处以抽逃出资数额9%以上11%以下罚款;

(4)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50%以上,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30%以上,并且造成后果的,处以抽逃出资数额11%以上15%以下罚款。

2、股东、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但尚未使公司注册资本不足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

执行标准:(1)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30%以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20%以下,处以抽逃出资数额5%以上7%以下的罚款;

(2)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30%以上70%以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20%以上50%以下,处以抽逃出资数额7%以上9%以下罚款;(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70%以上,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50%以上,处以抽逃出资数额9%以上11%以下罚款;

(4)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70%以上,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抽逃出资数额占出资数额的50%以上,并且造成后果的,处以抽逃出资数额11%以上15%以下罚款。

四、《公司法》第二百零五条第一款、《条例》第七十四条,公司合并、分立、减少注册资本或清算时不通知或公告债权人:“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公司合并、分立、减少注册资本、清算不通知或公告债权人超过法定期限10日以内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2、公司合并、分立、减少注册资本、清算不通知或公告债权人超过法定期限10日以上30日以下的,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3、公司合并、分立、减少注册资本、清算不通知或公告债权人超过法定期限30日以上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五、《公司法》第二百零五条第二款 “公司在进行清算时,隐匿财产,对资产负债表或者财产清单作虚假记载或在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财产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对公司处以隐匿财产或者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财产金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隐匿财产或者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财 产占清算财产的10%以下,对公司处以隐匿财产或者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财产金额5%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2、隐匿财产或者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财产占清算财产的10%以上30%以下,对公司处以隐匿财产或者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财产金额6%以上7%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3、隐匿财产或者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财产占清算财产的30%以上50%以下,对公司处以隐匿财产或者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财产金额7%以上8%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5万元以上8万元以下的罚款;

4、隐匿财产或者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财产占清算财产的50%以上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公司处以隐匿财产或者未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财产金额8%以上10%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8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公司法》第二百零七条第二款、《条例》第七十五条:

“清算组成员利用职权徇私舞弊,谋取非法收入或侵占公司财产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违法所得在5千元以下的,处以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2、违法所得在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处以2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3、违法所得在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处以3倍以上4倍以下的罚款;

4、违法所得在2万元以上的,处以4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七、《公司法》第二百零八条、《条例》第七十九条,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提供虚假材料或因过失提供有重大遗漏的报告:“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1、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提供虚假材料的(造成1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或恶劣影响的除外):

执行标准:(1)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下,处以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2)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处以2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3)违法所得20万元以上,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2、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因过失提供有重大遗漏的报告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造成1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或恶劣影响的除外):

执行标准:(1)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下,处以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

(2)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处以2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3)违法所得20万元以上,处以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八、《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一条、《条例》第八十条,未 依法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或分公司,而冒用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分公司的:“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冒用有限责任公司名义的

执行标准:

1、冒用时间6个月以内的,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

2、冒用时间6个月以上12月以下的,处以3万元以上6万元以下的罚款;

3、冒用时间12月以上,处以6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冒用股份有限公司名义的

执行标准:

1、冒用时间6个月以内的,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

2、冒用时间6个月以上12月以下的,处以3万元以上6万元以下的罚款;

3、冒用时间12月以上,处以6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冒用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名义的

执行标准:

1、冒用时间6个月以内的,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

2、冒用时间6个月以上12月以下的,处以3万元以上6万元以下的罚款;

3、冒用时间12月以上,处以6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冒用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名义的

执行标准:

1、冒用时间6个月以内的,处以3万元以 下的罚款;

2、冒用时间6个月以上12月以下的,处以3万元以上6万元以下的罚款;

3、冒用时间12月以上,处以6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九、《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二条第二款、《条例》第七十三条,未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逾期不登记的,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涉及公司名称、住所、公司类型、经营范围、营业期限内容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2、涉及公司法定代表人姓名、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以及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前臵许可经营项目内容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3、变更经营范围涉及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须经批准的项目而未取得批准,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十、《条例》第七十三条第二款“公司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办理有关备案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限期办理;逾期未办理的,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1.逾期不超过六十日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2.逾期超过六十日,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一、《公司法》第二百一十三条,《条例》第八十三条,外国公司擅自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并可处以五万元以上 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时间6个月以内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2、时间6个月以上12月以下的,处以10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

3、时间12月以上,处以1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二、《条例》第七十七条“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的,由公司登记机关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出借、出租,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2、转让营业执照,处以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3、涂改营业执照的,处以3万元以上7万元以下罚款;

4、伪造营业执照,处以6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节 违反企业法人登记管理行政处罚

《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

十三、《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未经核准登记擅自开业从事经营活动的,处非法所得额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执行标准:

(一)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非法所得额一万元以下的,处以一倍以下的罚款;

(三)非法所得额一万以上的,处以一倍以上三倍以 下罚款,最高不超过三万元。

十四、《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申请登记时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伪造营业执照的,处违法所得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下罚款”:

执行标准:

(一)申请登记时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除责令提供真实情况外,视其具体情节,予以警告,没收非法所得:

1、隐瞒登记事项一项的,有非法所得的,处非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经审查不具备企业法人条件或者经营条件的,吊销营业执照;

2、隐瞒登记事项二项以上的,有非法所得的,处非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三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经审查不具备企业法人条件或者经营条件的,吊销营业执照。

(二)伪造营业执照,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3倍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罚款。

十五、《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擅自改变主要登记事项,不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有非法所得的,处非法所得额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执行标准:(一)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非法所得五千元以下的,处以非法所得额一倍以下的罚款;(三)非法所得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处以非法所得额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

(四)非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处以非法所得额二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最高不超过三万元;

(五)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十六、《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超出核准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方式从事经营活动的,有非法所得的,处非法所得额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执行标准:(一)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非法所得五千元以下的,处以非法所得额一倍以下的罚款;

(三)非法所得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处以非法所得额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

(四)非法所得一万元以上的,处以非法所得额二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最高不超过三万元;

(五)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十七、《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六)项:“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出卖营业执照的,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额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3万元;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执行标准:

(一)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涂改、出租、出借、转让、出卖营业执照的,没收非法所得,处以非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

(三)伪造营业执照的,没收非法所得,处以非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

(四)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十八、《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八)项:“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额3倍以下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执行标准:

1、抽逃、转移资金企业注册资金不足法定最低限额的:

(1)抽逃、转移资金数额占出资数额的10%以下,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1倍以下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3千元以下罚款;

(2)抽逃、转移资金数额占出资数额的10%以上30%以下,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3千元以上6千元以下罚款;

(3)抽逃、转移资金数额占出资数额的30%以上,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2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6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2、抽逃、转移资金,但尚未使企业注册资金不足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

(1)抽逃、转移资金数额占出资数额的30%以下,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1倍以下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3千元以下罚款;(2)抽逃、转移资金数额占出资数额的30%以上50%以下,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3千元以上6千元以下罚款;

(3)抽逃、转移资金数额占出资数额的50%以上,有非法所得的,处以非法所得2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6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十九、《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十一)项:“拒绝监督检查或在接受监督检查过程当中弄虚作假的,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执行标准:

1、拒绝监督检查的,处以1千元以下罚款;

2、接受监督检查过程当中弄虚作假二项以下的,处以3千元以下罚款;

3、接受监督检查过程当中弄虚作假三项的,处以3千元以上5千元以下罚款;

4、接受监督检查过程当中弄虚作假三项以上的,处以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二十、《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第六十四条:“对提供虚假文件、证件的单位和个人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提供虚假文件或者证件未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2、提供虚假文件或者证件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节 违反企业名称管理行政处罚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

二十一、《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二十六条第(一)项:“使用未经核准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责令停止经营活动,没收非法所得或者处以两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

执行标准:

1、使用未经核准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从事经营活动时间在三个月以下的,责令停止经营活动,没收非法所得或者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

2、使用未经核准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从事经营活动时间在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的,责令停止经营活动,没收非法所得或者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

3、使用未经核准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从事经营活动时间在六个月以上的,责令停止经营活动,没收非法所得或者处以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

二十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二十六条第(二)项 “擅自改变企业名称的,予以警告或者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并限期办理变更登记”:

执行标准:

1、改变名称3个月以内的,警告或处以罚款1千元以上2千元以下;

2、改变名称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处以罚款2千元以上5千元以下;

3、改变名称超过6个月以上,处以罚款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

二十三、《规定》第二十六条第(三)项:“擅自转让或者出租自己的企业名称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执行标准:

1、擅自转让或者出租自己的企业名称的,没有非法所得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2、擅自转让或者出租自己的企业名称的,有非法所得的,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十四、《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二十七条:“擅自使用他人已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或有其他侵犯他人企业名称专有权行为的,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执行标准:

1、擅自使用他人已经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或者侵犯他人企业名称专用权行为时间在30日以内,或经营额在1万元以下的,处以罚款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

2、擅自使用他人已经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或者侵犯他人企业名称专用权行为,时间在30日以上60日以下,或经营额在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处以罚款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

3、擅自使用他人已经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或者侵犯他人企业名称专用权行为时间在60日以上90日以下,或经营额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处以罚款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

4、擅自使用他人已经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或者侵犯他人企业名称专用权行为时间在90日以上,或经营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以罚款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第四节 违反企业年检行政处罚

《企业检验办法》(国家总局令第23号)

二十五、《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七十六条:

(一)“公司不按照规定接受检验的,由公司登记

机关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在年检日期截止后6个月内不申报年检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2、在年检日期截止后6个月以上12个月以下不申报年检的,处以3万元以上6万元以下的罚款;

3、在年检日期截止后超过12个月不申报年检的,处以6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4、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二)属于分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来华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以及其他经营单位的,“并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在年检日期截止后不申报年检逾期六十日以下的,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2.在年检日期截止后不申报年检逾期六十日以上一百二十日以下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3.在年检日期截止后不申报年检逾期一百二十日以上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十六、《企业检验办法》第二十条:“在年检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一)公司在年检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执行标准:

1、年检报告书中除涉及财务数据内容外,其他内容虚假的,每虚假1项,处以罚款1万元,最高不超过5万元;

2、年检中企业提供的其他年检材料,有虚假成分的,每虚假1项,处以罚款1万元,最高不超过5万元;

3、财务报表虚假的,处以罚款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二)属于分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来华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以及其他经营单位的,“并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隐瞒真实情况一项,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

2、隐瞒真实情况二项,处以罚款1万以上2万元以下;

3、隐瞒真实情况三项以上的,处以罚款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

第五节 违反企业法定代表人管理行政处罚

《企业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规定》(国务院批准、国家总局令第90号)二

十七、《企业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规定》第十一条:隐瞒真实情况,采用欺骗手段取得法定代表人资格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隐瞒真实情况事项一项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2、隐瞒真实情况事项二项的,处以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3、隐瞒真实情况事项三项以上的,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4、情节严重的,撤销企业登记,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二十八、《企业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违反本规定,应当申请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而未办理的,由企业登记机关责令限期办理;逾期未办理的,处1万

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企业登记,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执行标准:

1、超出限期6个月以内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2、超出限期6个月以上12个月以下的,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3、超出限期12个月以上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节 违反私营企业管理行政处罚

《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

(国务院令第236号)

二十九、《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未领取营业执照,而以合伙企业或者合伙企业分支机构名义从事合伙业务的,由企业登记机关责令停止经营活动,处5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经营额1万元以下或者经营时间3个月以内的,处以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2、经营额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或者经营时间在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3、经营额5万元以上或经营时间6个月以上的,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十、《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 第三十七条:提交虚假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合伙企业登记的,由企业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5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企业登记,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一)提交虚假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登记的:

1、虚假文件1件的,处以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2、虚假文件2件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3、虚假文件3件以上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登记的,处以3万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二)提交虚假文件骗取登记,情节严重的:

1、虚假文件1件的,情节严重的处以5万元以上7万元以下罚款;

2、虚假文件2件的,情节严重的处以7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3、虚假文件3件以上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登记的,情节严重的处以10万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十一、《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 第三十八条:合伙企业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未依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的,由企业登记机关责令限期登记;逾期不登记的,处2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超过限期6个月以下的,处以2千元以上5千元以下罚款;

2、超过限期6个月以上12个月以下的,处以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3、超过限期12个月以上的,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十二、《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合伙企业未依照规定在其名称中标明“普通合伙”、“特殊普通合伙”或者“有限合伙”字样的,由企业登记机关责令限期改

正,处2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未给他人造成损失的,由企业登记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2、给他人造成损失的,由企业登记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三、《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 第四十五条:“合伙企业涂改、出售、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营业执照的,由企业登记机关责令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执行标准:

1、出借、出租,处以2千元以上4千元以下罚款;

2、转让营业执照,处以4千元以上6千元以下罚款;

3、涂改营业执照的,处以6千元以上8千元以下罚款;

4、伪造营业执照,处以8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节 违反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行政处罚 A 《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三

十四、《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四条第二款:转借、出租、出卖、涂改营业执照的,“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

执行标准:

1、转借、出租,处以2千元以下罚款.2、出卖,处以2千元以上3千元以下罚款;

3、涂改营业执照的,处以3千元以上5千元以下罚款; 三

十五、《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四条第三款:持假营业执照或假营业执照副本经营的,“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执行标准:

1、无非法所得,处以5千元的罚款;

2、有非法所得的,没收非法所得,处以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六、《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根据《条例》第七条和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未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颁发营业执照擅自开业的,属非法经营,应予取缔,没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有违法所得的,没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2、无违法所得的,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三

十七、《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二)、(三)项:擅自改变字号名称或擅自改变经营方式或超范围经营的,“处以五千元以下罚款”:

执行标准:

1、有违法所得的,没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2、无违法所得的,处以三千元以下的罚款

十八、《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第二款:擅自经营不准个体工商户经营的商品的,“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执行标准:

1、有违法所得的,没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2、无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九节 无照经营行政处罚 《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国务院令第370号)

十九、《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对于无

照经营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经营额5千元以下或者违法所得2千元以下或者经营时间30日以内的,处以3千元以下罚款;

2、经营额5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或者违法所得2千元以上5千元以下或者经营时间30日以上90日以下的,处以3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3、经营额5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5千元以上或者经营时间90日以上,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十、《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对于无照经营行为规模较大尚不构成刑事处罚的,“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无照经营行为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一)、对于无照经营行为规模较大尚不构成刑事处罚的:

1、经营额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或违法所得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或者经营时间30日以内的,罚款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2、经营额2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或违法所得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或者经营时间30日以上60日以下的,罚款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3、经营额30万元以上40万元以下或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7万元以下或者经营时间60日以上90日内,罚款10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

4、经营额40万元以上或违法所得7万元以上或者经营时间90日以上,罚款1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二)无照经营行为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 :

1、经营额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或违法所得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或者经营时间30日以内,罚款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2、经营额2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或违法所得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或者经营时间30日以上60日以下的,罚款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3、经营额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或违法所得5万元以上7万元以下或者经营时间60日以上90日内,罚款2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

4、经营额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或违法所得7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或者经营时间90日以上120日内,罚款30万元以上40万元以下;

5、经营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或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或者经营时间120日以上的,罚款4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十一、《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五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属于本办法规定的无照经营行为而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运输、保管、仓储等条件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按本标准第三十九条执行,但不得超过对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幅度。

十二、《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五条:为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无照经营行为提供生产经营场所、运输、保管、仓储等条件的,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按本标准第

四十条执行。

十三、《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六条:当事人擅自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被查封、扣押财物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被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财物价值5%以上20%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被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财物价值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财物价值1万元以下的,处以财物价值5%-10%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倍罚款;

2、财物价值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处以财物价值10%-15%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

3、财物价值5万元以上的,处以财物价值15%-20%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2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第二章 不正当竞争监督管理

第一节 不正当竞争行为行政处罚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十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使用与之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混淆,“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擅自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

2、擅自使用与知名商品相同的名称、包装、装潢,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二条:商业贿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执行标准:

1、贿赂额不超过一千元的,或者与贿赂有关的商品(服务)交易额不超过三万元的,处以一万元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2、个人对个人贿赂额超过一千元不超过二千元的,或者个人对单位贿赂额超过一千元不超过一万元的,或者个人收受单位贿赂额超过一千元不超过二千元的,或者单位对个人行贿额超过一千元不超过一万元的,或者单位收受或给予单位贿赂额超过一千元不超过二万元的,或者与贿赂有关的商品(服务)交易额超过三万元不超过五万元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3、个人对个人贿赂额超过二千元不超过三千元的,或者个人对单位贿赂额超过一万元不超过三万元的,或者个人收受单位贿赂额超过二千元不超过三千元的,或者单位对个人行贿额超过一万元不超过二万元的,或者单位收受或给予单位贿赂额超过二万元不超过四万元的,或者与贿赂有关的商品(服务)交易额超过五万元不超过十万元的,处以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4、个人对个人贿赂额超过三千元不超过四千元的,或者个人对单位贿赂额超过二万元不超过四万元的,或者个人收受单位贿赂额超过三千元不超过四千元的,或者单位对个人行贿额超过二万元不超过四万元的,或者单位收受或给予单位贿赂额超过四万元不超过六万元的,或者与贿赂有关的商品(服务)交易额超过十万元不超过二十万元的,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5、个人对个人贿赂额超过四千元的,或者个人对单位贿赂额超过四万元的,或者个人收受单位贿赂额超过四千元的,或者单位对个人行贿额超过四万元的,或者单位收受或给予单位贿赂额超过六万元的,或者与贿赂有关的商品(服务)交易额超过二十万元的,或者虽不足以上数额但对公平竞争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或者致使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遭受较大损失的,处以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十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三条:“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的,省级或者设区的市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一)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的:

1、指定商品销售款在1万元以下的,处以5万元以上7万元以下罚款;

2、指定商品销售款在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处以7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3、指定商品销售款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处以10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罚款;

4、指定商品销售款在10万元以上的,处以1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二)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机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

1、经营额3万元以下或违法所得在1万元以下的,处以1倍罚款;

2、经营额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或违法所得在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处以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

3、经营额5万元以上或违法所得在3万元以上的,处以2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十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经营额五万元以下的或者宣传时间3个月以下,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2、经营额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或者宣传时间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3、经营额十万元以上的或者宣传时间6个月以上,可以根据情节处以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八、《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五条:违反本法第十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没有实施经营行为的,处以罚款1万元;

2、实施经营行为,经营额在10万元以下的,处以1万

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3、实施经营行为,经营额在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4、实施经营行为,经营额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5、实施经营行为,经营额在100万元以上,处以罚款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十九、《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六条: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十三条规定进行有奖销售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最高奖额1万元以下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2、最高奖额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处以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3、最高奖额5万元以上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七条:投标者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投标者和招标者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的,其中标无效。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一)投标者串通的

1、标的在100万元以下的,对中标者处以罚款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对未中标者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2、标的在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对中标者处以罚款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对未中标者处以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3、标的在500万元以上的,对中标者处以罚款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对未中标者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二)招、投标勾结的

1、标的在100万元以下的,对招标者处以罚款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投标者处以罚款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2、标的在100万元以上500以下万元的,对招标者处以罚款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投标者处以罚款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3、标的在500万元以上的,对招标者处以罚款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投标者处以罚款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八条:经营者有违反被责令暂停销售,不得转移、隐匿、销毁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的行为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被销售、转移、隐匿、销毁财物的价款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财物价值1万元以下的,处以财物价值1倍罚款;

2、财物价值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处以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

3、财物价值3万元以上的,处以2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十条: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反本法第七条规定,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区之间正常流通的,由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或者上级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经营额3万元以下或违法所得在1万元以下的,处以1倍罚款;

2、经营额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或违法所得在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处以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

3、经营额5万元以上或违法所得在3万元以上的,处以2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B 《药品管理法》

十三、《药品管理法》第九十条 :药品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在药品购销中暗中给予、收受回扣或者其他利益的,药品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或者其代理人给予使用其药品的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药品采购人员、医师等有关人员以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的营业执照,并通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吊销其《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执行标准参照本标准第45项规定

C 《河南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

十四、《河南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第三十四条:经营者违背购买者意愿强行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的,监督检查部门应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首次实施违法行为,处1千元以上3千元以下罚款;

2、两次以上实施违法行为的,处3千元以上7千元以下罚款;

3、实施上述违法行为,受过行政处罚又实施的,处7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十五、《河南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第三十五条:经营者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业声誉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执行标准:

1、造成较轻影响或损害的是不特定竞争对手的,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2、造成重大影响、损害的是特定竞争对手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3、虽未损害特定的竞争对手,但造成严重后果,或者给特定的竞争对手造成经济损失,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六、《河南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三十七条: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实施强买强卖、欺行霸市以及其他方法强迫对方接受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的,“处以5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强买强卖金额在3千元以下的,处500

元以上3千元以下罚款;

2、强买强卖金额在3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处3千元以上7千元以下罚款;

3、强买强卖金额在1万元以上的,处7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D 《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

十七、《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 零售商或者供应商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可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一万元以下罚款;并可向社会公告。

执行标准:

(一)有违法所得的

1、非法所得额5千元以下的,处以非法所得额1倍以下罚款;

2、非法所得额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处非法所得额1倍以上2倍以下罚款;

3、非法所得额1万元以上的,处以非法所得额2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

(二)没有违法所得的

1、非法经营额5千元以下的,处以3千元罚款;

2、非法经营额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处以3千元以上5千元以下罚款;

3、非法经营额1万元以上的,处以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节 传销的行政处罚 《禁止传销条例》

(国务院第444号令)

十八、《禁止传销条例》第二十四条:有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行为,组织策划传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非法财物,没收违法所得,处五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行为,介绍、诱骗、胁迫他人参加传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财物,没收违法所得,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行为,参加传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一)组织策划传销的,没收非法财物,没收违法所得: 1.经营额十万元以下的,处以五十万元的罚款; 2.经营额超过十万元不超过五十万元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3.经营额超过五十万元不超过一百万元的,处以一百万元以上一百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4.经营额超过一百万元的,处以一百五十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介绍、诱骗、胁迫他人参加传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财物,没收违法所得: 1.经营额不超过十万元的,处以十万元的罚款; 2.经营额超过十万元不超过五十万元的,处以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3.经营额超过五十万元不超过一百万元的,处以三十万元以上四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4.经营额超过一百万元的,处以四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参加传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十九、《禁止传销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为本条

例第七条规定的传销行为提供经营场所、培训场所、货源、保管、仓储等条件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违法所得不超过三万元的,没收违法所得,处以五万元罚款;

2、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违法所得超过三万元不超过十万元的,没收违法所得,处以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3、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违法所得超过十万元不超过二十万元的,没收违法所得,处以二十万元以上四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4、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违法所得超过二十万元的,没收违法所得,处以四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禁止传销条例》第二十七条:当事人擅自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被查封、扣押财物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被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财物价值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被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财物价值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执行标准:

1、当事人擅自动用、调换、转移、损毁被查封、扣押财物所占扣押财物比例不超过百分之二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财物价值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财物价值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

行政处罚新旧法律适用 篇6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依法、合理实施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适用规则(试行)》(国家安监总局令第 31 号)、《广东省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 164 号)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结合我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佛山市高明区应急管理部门或其委托实施行政处罚的组织或者机构依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作出行政处罚行使自由裁量权的,适用本规则;具体实施行政处罚需要自由裁量的,参照《佛山市高明区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执行。

第三条 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实行动态调整,确保及时调整修正不适于执法实际的部分实施标准。

新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规章中涉及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及时确定或修改与具体违法行为相适应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不予处罚:

(一)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二)事故隐患或者违法行为在应急管理部门检查发现前,已自行整改完毕,且未发生严重危害后果或不良影响的;(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予处罚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从轻处罚:

(一)已满 14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公民实施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二)事故隐患或者违法行为在应急管理部门检查发现前,已开始组织整改,且有所改善的;(三)事故隐患或者违法行为在应急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期限内,按照法律法规、规章与相关标准提前全面完成整改并主动上报有关材料审查,整改期间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未被举报投诉或者虽被举报投诉但经查不实;(四)配合应急管理部门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包括当事人有揭发他人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并经查证属实;或者提供查处其他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重要线索,并经查证属实;或者阻止他人实施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从轻处罚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从重处罚:

(一)拒绝、阻碍或者以暴力威胁应急管理部门行政执法人员的;(二)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力,其违法行为处于持续状态的;(三)一年内因同一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受到应急管理部门

两次以上行政处罚的;(四)纳入安全生产诚信管理“黑名单”管理期间,发生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五)隐匿、销毁违法行为证据的;(六)对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七)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逃匿或者瞒报、谎报的;(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从重处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

违法行为轻微与否,应当综合违法行为性质、持续时间长短、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大小、是否初次违法、有无悔过表现、主观恶性大小等因素加以认定。

第八条

违法行为同时具有从重、从轻、减轻处罚情形的,应当综合考虑,根据主要情节实施行政处罚。

第九条

有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处罚幅度的中档以下确定行政处罚标准。自由裁量标准在法定处罚幅度范围内设定有多个次级处罚幅度的,应当在具体违法行为对应的次级处罚幅度中档以下确定处罚。

对于涉及罚款的处罚,按照以下标准确定:

(一)自由裁量标准范围内的罚款为一定金额的倍数的,应当低于相应标准的中间倍数;(二)自由裁量标准范围内的罚款为一定幅度的数额的,应当低于相应标准的最高罚款数额与最低罚款数额的平均值;(三)自由裁量标准范围内只规定最高罚款数额没有规定最

低罚款数额的,应当低于相应标准的最高罚款数额的 50%。

第十条 有从重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处罚幅度内选择较高或者最高幅度确定处罚标准。自由裁量标准在法定处罚幅度范围内设定有多个次级处罚幅度的,应当在具体违法行为对应的次级处罚幅度中档以上确定处罚。

对于涉及罚款的处罚,按照以下标准确定:

(一)自由裁量标准范围内的罚款为一定金额的倍数的,不得低于相应标准的中间倍数;(二)自由裁量标准范围内的罚款为一定幅度的数额的,不得低于相应标准的最高罚款数额与最低罚款数额的平均值;(三)自由裁量标准范围内只规定最高罚款数额没有规定最低罚款数额的,不得低于相应标准的最高罚款数额的 50%。

第十一条

实施行政处罚实行调查取证与决定处罚相分离原则。应急管理部门案件调查部门向案件审查部门移送案件时,应当对执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裁量标准的情况予以说明,建议不予处罚、从轻、减轻或者从重处罚的,应当说明理由。对于不予处罚、从轻、减轻或者从重处罚的建议,行政处罚案件审查部门在决定处罚幅度时,应当重点审查。

第十二条

本规则所称以上、以内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上一篇:双七工程小结下一篇:彩钢房拆除安全管理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