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心理特征(通用5篇)
择业心理特征 篇1
一、引言
高职学生择业心理指高职学生在毕业时选择职业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的总和。不同的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自身素质等方面的不同, 择业心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高职学生能否拥有健康的择业心理并顺利择业, 取决于择业心理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社会职位与经济收入、性别差异。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个性差异、自我评价及一些传统观念 (比如攀高枝、首选国有企事业单位、盲目追求专业的需求量、一味要求专业对口等) 的影响。某高职学院心理咨询室利用两年的时间, 对该院2007届、2008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数据表明高职学生在择业心理方面有共同的特点, 也普遍存在着相同的择业心理误区。以下就调查数据进行列项分析, 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全面提高择业心理素质等方面, 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高职学生的择业心理特点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107份, 回收854份, 有效问卷841份, 回收率达75.97%。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学生在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单位选择上的特点。问题一、你认为理想的工作单位是哪类? (见表1-1)
问题二、你希望从事的职业是哪类? (见表1-2)
上述调查表明, 高职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理想的单位有国有企业、国家机关。08届愿到国企单位工作的人员比07届毕业生比例下降了6.3%, 而愿意到三资、私营、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提高了1.9%, 表明高职学生在择业单位的选择上不再重点选择国有企业, 而将私营、民营企业也作为主要选择目标, 他们开始重视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与单位的匹配程度, 重视个人职业的发展空间。
2. 在对择业中主要问题的看法上的特点。问题一、你认为当前择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见表1-3)
问题二、预计在择业过程中你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见表1-4)
表1-3、表1-4显示, 近50%的毕业生注意社会需求总量的增减和靠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影响。。另外, 他们也比较关注用人单位要求过高和毕业生期望值过高的矛盾。此外, 自己所学的专业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职位不匹配、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不够或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等问题均引起了高职学生的重视。
3. 在择业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上的特点。
问题一、你认为下列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如何? (见表1-5)
问题二、在求职过程中, 如果用人单位愿意录用, 你如何应对? (见表1-6)
问题三、求职失败后, 你怎么办? (见表1-7)
问题四、签约后若有更好的单位, 你是否违约? (见表1-8) 统计数据表明, 高职学生在处理择业过程中的问题时, 有如下表现特点:一是在影响择业的诸因素中, 毕业生注重实际能力和自己专业知识的科学化, 而实际能力则居首位;二是在与单位签订合约时更冷静、成熟;三是失败后并不气馁, 能主动分析自己失败的各方面原因, 再接再厉, 意志力坚强;四、高职学生已经能够懂得通过合法的程序来维护自己求职择业过程中的权益;五、高职学生对就业协议的合法性, 签协议的严肃性认识还有待提高, 毕业生违约率近几年都较高。从以上择业心理特点分析可以看出, 当下“自主择业”给予高职学生更广阔的择业空间, 许多毕业生能适应形势, 积极探索,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但是, 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在竞争中无所适从, 出现了一些择业的心理误区。
三、高职学生的择业心理误区
择业的心理误区指毕业生在择业时心理上特别是认知和人格上陷入了无以自拔的困境, 而本人对此又缺乏意识的状态。根据问卷调查, 高职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误区有以下几种:
1. 盲目攀高, 追求“热门单位”。
在择业中, 有一部分高职学生从众心理突出, 看到其他同学找到好的工作单位了, 自己也不管用人单位的好坏, 工作岗位的合适与否, 只要单位热门, 待遇高, 先签就业协议再说。
2. 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热衷于托关系。
不少毕业生依靠家庭亲友给自己找门路, 千方百计找朋友托关系谋职业, 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 而是寄希望于找关系递条子, 甚至不惜代价请客送礼, 用庸俗化的一套对待择业, 其结果不仅使公平公正的原则受到损害, 污染了社会风气, 对毕业生自己将来的健康成长与事业发展也带来危害。
3. 法律意识淡薄, 诚信意识不强。
一部分高职学生没有认识到就业协议的合法性和严肃性, 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 一旦再找到新的更好的岗位, 就不辞而别。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热情, 不仅影响了学校的诚信声誉, 破坏了就业市场的稳定, 甚至还可能给毕业生本来带来法律纠纷。事实表明, 以上提到的各种择业心理误区, 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求职择业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端正学生的就业动机, 调整择业心态,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和社会需要的职业。
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全面提高择业心理素质
近几年来, 高职院校针对毕业生开设了一系列就业指导课程, 高职学生择业心理的渐趋成熟和就业率的提高表明, 重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和择业技巧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要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择业心理, 全面提高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
1. 培养学生长远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意向以及对职业所持的主要观点。市场经济风云变幻, 社会上职业的冷热是相对的。因此, 高职院校应培养学生树立职业的长远意识, 加强学生的职业奉献意识、素质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 高职学生在真正进入用人单位工作的时候才能体现出训练有素的一面, 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赢得一席之地。
2. 掌握灵活的求职技巧。
高职院校应开设有针对性的面试求职技巧课程, 提高学生的面试能力。面试实际上就是求职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推销给用人单位的过程。在面试中, 高职学生要能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当碰到自己不懂的或对自己不利的问题时, 要能应变, 巧妙回答。笔者在参加某高职学院毕业生的模拟面试时, 曾经问一名学生:“你认为你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他回答:“不善与人交际”。虽然这名同学回答得很实在, 但是如果在正式的应聘场合, 这样的回答就有可能使他落选。对这个问题, 这名同学可以这样来回答:“由于平时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专业学习上, 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时间较少, 今后将在人际交往上多多学习交际技巧, 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
3. 诚信意识不可缺。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已经纳入市场体系的就业市场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所以毕业生要从大局出发, 树立信用意识。一是求职简历要诚实可信, 并附带相关的证明材料, 如毕业证、奖状及各类考级证书。有些学校的毕业生擅自篡改学校统一下发的推荐表内容、成绩单, 甚至伪造各类证书、奖项, 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形象, 也给自己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二是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 动机要端正, 要认识到签协议是一种法律行为。协议一旦签订就受到国家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就不能随便更改, 应严格履行。
4. 增强择业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素质的高低往往成为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步入社会的一项重要决定因素。当今就业形势严峻, 择业竞争激烈, 很多高职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体验到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心境。面对这种情况, 高职学生就应增强自身的择业心理承受能力, 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 平时注意锻炼自己的耐性与意志, 碰到困难能迎面而上, 不逃避。失败了, 能及时分析原因, 不气馁。二、提升自我意识的水平, 全面、客观分析自己的气质、性格、爱好、特长, 根据社会形势和就业机会, 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职业定向。第三,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 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并不顺利, 对此高职学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以利于就业与再就业的顺利进行。第四, 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求职不顺的时候, 向家人、朋友、老师倾诉并听取他们的建议。遭到用人单位拒绝时, 要客观、全面地分析原因, 适当调整择业目标, 重新制定择业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国梁.大学生心理健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施锡栋.高职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
择业心理特征 篇2
一、研究目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日趋合理,大学生已过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近几年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一些企业转制造成了劳动力过剩,经济发展速度由于通货紧缩等因素而处于缓慢回弹阶段,而用人单位又有了一定的人才基础,这导致了我国社会就业总量出现适当紧缩。加上近两年高科技IT企业不太景气,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大幅缩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据报道: 2002的前10个月,北京各中介服务机构登记用人单位招聘职位需求50•7万人,登记求职人员150•1万人,供求比例为2•96∶1,严峻的就业形势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和心态进行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其变化趋势,对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样本来自沈阳东陵区白塔大学城四个校区,按文、理、工、医学四个科类分别随机取样,样本全部由二、三年级本科生组成。共发放问卷204份,收回203份,其中有效问卷201份,有效回收率98•5%。样本包括男生112人,女生89人,涉及中医学专业、数学、信息电子、中文、新闻、旅游、建筑、临床医学、全科医生、土木建设、机械等专业。
本研究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现今社会发展情况编制了一份包括择业价值取向、择业标准、择业自主性、影响因素、理想职业、工作单位及地域的选择、对专业的认同性、入世及大开发对自己的影响等方面在内的调查问卷。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为探索性调查研究,所得数据按其百分数排序,以获知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具体结果见下表:择业趋向(地区趋向、单位趋向、个人趋向);择业标准(个人导向、社会导向、经济导向);就业单位。
纵观调查问卷所得结果,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大致呈现出如下倾向:
(一)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识,认为自身素质是影响择业的首要因素。
个体的职业价值取向与其择业意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本次调查中居于“职业价值取向”前四位的分别是“为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28•84%)、“为施展才能和完善人格”(20•90%)、“为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15•92)%、“为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14•93%)。这表明当代大学生重视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渴望自身价值能够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认可。这种意识的形成受他们的文化知识的迅速增长、生活阅历的不断积累、社会接触面的日益扩大、内心萌发了强烈的成才渴望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社会上虽然将他们称为“天之骄子”、“国家栋梁”,可他们实际接触社会之后的经历告诉他们,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并非如此。这也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社会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与完善,大学校园内自立自强、奋发进取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和成才意识亦逐渐加强。由“择业自主性”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倾向于听“自己”的意见(61•19%),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的独立意识比较强。但我们也应看到,男生和女生在选择职业时的自主性是不同的,男生的自主意识可达到72•
32%,而女生则只有47•19%,两者相比有一定差距。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女生由于传统思维的局限和对社会缺乏了解,面临职业选择时不知所措,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从另一角度也反映出社会和学校对于女大学生如何择业缺乏强有力的影响和正确的择业指导。
(二)重视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感淡漠
当代大学生择业时最主要的三个参照因素是“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64•68%)、“经济收入高”(64•68%)、“能实现个人抱负”(23•88%)。由此可见,大学生选择工作时优先考虑的是个人需要与性趣的满足,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希望尽快从对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早日实现经济上的自主、自立,自己创造出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并争取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这种择业观相对于传统的择业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业不再纯粹是为社会做贡献和个人的谋生手段,其中不乏进步意义,因为它更有利于个人才智和创造性的发挥。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倾向,由以往抽象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增强的务实主义。从“职业价值取向”的得分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益意识在当代大学生中日益体现出来。他们希望在职业实践活动中达到自我对物质利益、地位、成才渴望等需求的满足,具有较强的利己性和功利色彩。择业时,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和人生定位。特别要指出的是,“为社会发展做贡献”(2•49%),在“职业价值取向”中排在第七位,即倒数第一位,这与我们想象中的结果有很大差异。因为从九年义务教育一路走过来的当代大学生其根本的责任就是要为祖国的现代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可悲的是,我们的调查却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是作为职业价值的最后一个选项被考虑的。在考虑到当今社会上功利思想盛行的现实之外,我们也需要好好考虑一下大学思想教育的成效问题。
(三)淡化男女差异、学科差异,向综合性人才靠近
统计结果表明,排在择业影响因素前两位的依次是“个人的实际能力”(73•13%)、“性格因素和交往能力”(49•75%)。这说明自身素质被当代大学生认为是影响择业的首要因素,大学生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凭借自身实力,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也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市场正逐步走向公平、公正及规范化。“有无社会关系”被大学生们认为是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同时在问及“您对那些靠社会关系取得社会职位的人的态度”时,持赞成态度的只有13•43%,这表明大学生对那些靠不正当手段择业的态度是坚决反对的,他们渴望公平的择业竞争。在调查时我们也发现,除了在少数几个方面(创业意识和择业自主性)上,男女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外,在其他各个方面,男女大学生都没有什么差异。同时对于不同专业的同学来说,他们在调查中也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差异,这些都表明,现在的大学生在择业中淡化男女差异、学科差异,向综合性人才靠拢。
(四)工作地域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性质注重稳定性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绝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工作地域集中在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城市和京津沪等直辖市,而选择西部大开发地区和人才紧缺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仅占4•98%和3•48%。这主要由于沿海城市较重视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好,经济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并且接受新信息快,因而具有较强吸引力③。
当代大学生首选的理想职业是“企业管理人员”(54•73%)和“大学教师”(36•32%)。
“人际关系融洽”(23•39%)、“工作轻松自由”(21•39%)、“工作稳定”(16•92%)是当代大学生择业时的重要参照因素,分别列“择业参考因素”的3—5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作为当代大学生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危机感,再加上当代中国社会由于经济转型所引发的就业高风险,因此把工作的稳定性看作择业时的一个重要参照标准,期望在现今竞争日益
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有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来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实现个人抱负。
在单位性质的选择上,“高校及科研单位”(56•72%)、“三资企业”(56•22%)、“国家党政机关”(41•79%)成为当代大学生选择工作时的主要目标,而城市集体企业、中小学校、乡镇企业、国有小型企业倍受冷落。国家机关、高校及科研单位工作稳定,工作环境比较宽松,且有住房、医疗方面的保证;三资公司经济收入高,环境优越,物质待遇丰厚,发展机会多。而且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力度正在加大,教师、公务员待遇不断上升,因此成为当代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也就不为奇怪了。
(五)当代大学生择业的时代特点
(1)创业潮流突显
数据显示选择“自办公司”的大学生比例达到26•37%,排“工作单位选择”的第四位。这反映出一种新的就业观念:在创业的艰辛中体验丰富的人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入世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本身就是人才创业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目前,教育部已出台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文件和政策:“要引导、鼓励和教育毕业生面向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个人独资企业法》也已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对“最低注册资本金”没有规定,这样大大降低了开办企业的难度,使创业变得更加容易。有了良好的政策,一些大学生,特别是一些高素质自主创业意识强的大学生,开始创办公司。自主创业的风气正在形成,为经济急速增长的中国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同时,在选择“自办公司”的人数中,男生的比例为31•25%,女生的比例仅为10•22%,二者相比差异显著,说明女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社会等等,创业的意识不如男生强烈。而且女生有一种避免成功的动机,因为一旦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则可能导致社交上的拒绝。再加上社会上的性别歧视,也影响到女士的成功创业欲,因而女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不如男生强。
(2)西部大开发的影响。
调查显示,在问及“您认为入世和西部大开发对你的择业的影响有多大”时,绝大多数同学(76•12%)认为有影响。但在“择业地域”的选项中,选择西部及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作为自己择业地域的仅占4•98%和3•48%。大学生在该问题上的矛盾心理是值得学校及社会重视的,主观上的认同和客观上的犹豫也是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不成熟的体现。同时从另一角度来看,毕竟我们的调查对象多为生长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对西部有一定畏惧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学校和社会需要加大国家政策的宣传力度,从多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指导。
四、总结
研究生不良择业心理初探 篇3
摘要:研究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其择业问题已目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本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影响择业心理的因素以及几种不良擇业心理,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择业心理;不良择业心理;干预对策
G647.38;G643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即便是研究生群体也依然存在就业困难的现象,研究生择业问题已引起有关教育部门和社会的重视。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析硕士生的择业心态,分析硕士生的不良择业心理,并提出干预对策。
一、择业心理的概念
研究生的择业心理,是指研究生在毕业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的总和。要想择业成功,就必须了解自身的心理素质状况,并根据择业的现实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实现顺利择业。[1]
二、现代研究生不良择业心理
(一)择业期望值过高
很多研究生认为自己毕竟多读了那么多年书, 花去的成本大, 所以在研究生毕业时的择业期望值肯定比较高。大部分人都对工作表现出:选择大城市、对单位性质比较挑剔、薪水待遇要求较高、对工作岗位高层次的追求、专业对口度、工作的稳定性等期望。而一些单位宁愿招本科生也不招研究生,他们认为研究生对待遇期望过高,工作不稳定;而本科生工作踏实肯干,对待遇期待合理。
(二)“求稳求好”心态明显
虽然现在研究生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环境有所改善, 但大部分研究生依旧是在一个专攻书本知识的环境下学习, 实践、实习等接触社会的机会少, 了解单位实际运作的机会更少。严峻的择业形势下,研究生更愿意找个安定的、挑战性小的工作, 机关事业单位、高校研究所、大型企业, 成为他们心仪的首选。
(三)年龄、婚恋与择业的矛盾心理
研究生阶段,研究生年龄一般在22岁至28岁之间,一些研究表明,研究生特别是女研究生,在这研究生阶段,年龄一般都处于婚恋阶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的择业心理[2]。在择业中单身者要面对工作和恋爱中的年龄劣势及生活压力;有恋人但未婚者要面对职业选择与恋爱、婚姻的相关问题;已婚者则要面对家庭的负担。过度焦躁、沮丧、不安等消极情绪影响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给研究生择业设置了专业障碍、年龄障碍、性别障碍等[3]。
三、研究生不良择业心态的问题应对策略
(一)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
研究生在择业的过程中,要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做出准确的定位。对自己的优势、不足、爱好、特长、能力等各方面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对择业的社会大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对竞争对手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二)加强职业心理辅导和择业指导
部分硕士生由于在校园学习的时间比较长久, 对于社会上的职业分工和职业特点了解还很不够, 尤其是对于应届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更是对社会职业知之甚少。所以学校就应该发挥高校的整体既有资源, 重视硕士生的职业心理辅导和择业指导,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抗挫折能力。通过各类职业心理辅导形式使硕士生真正明确职业自我概念,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改革研究培养机制, 注重创新和应用
随着硕士的扩招、培养质量的下降和硕士创新能力的不足, 导致其择业形势的严峻。所以研究生要根据自己的综合情况和导师实行双向选择, 确定好培养方向, 而不是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培养同规格缺少个性和适应力的学生, 这样才能增强研究生的择业竞争力, 实现多元化的择业渠道, 才能改善研究生择业环境, 从而在宏观上改善硕士生的择业的不良心态。[4]
(四)切实关注和解决研究生的婚恋心理需求与矛盾
研究生的婚恋问题是与本科生有较大区别的心理和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在研究生阶段比较凸显,一是由于研究生本身的生理、心理达到了成熟阶段,二是因为社会舆论和家庭对研究生婚恋问题的重视。现在社会和学校之间已有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机构针对研究生的婚恋问题进行服务。但数量较少,形式单一,成功率不高,网络出现了不少进行婚姻中介,运行得十分成功的网站。各方面应对此而产生的需求和矛盾给与关注和解决。
(五)重视和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择业中的作用
研究生导师首先应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在日常管理中, 积极配合学校和院系所不定期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包括理想教育、奉献教育、成才教育、道德教育、敬业教育等。导师也可凭借自身在本行业中的各种优势, 向一些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学生, 认真做好择业技巧指导, 帮助他们择业。[5]
综上所述,硕士生不良择业心理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影响的结果,帮助研究生建立良好健康的择业心态一方面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合作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另一方面也需要研究生个人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改善研究生的不良择业心理,维持良好的心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振娟.大学生择业心理与社会需求之矛盾分析,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王琦,许艳丽.女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辽宁工学院学报[J].2005,7(4):137-139
[3]秦攀博.硕士研究生择业心理探析及干预对策,社会心理科学[J].2007,22(3-4):387-388
[4]吴启迪.未来几年研究生扩招比例控制在5%以内,中国教育新闻网
择业心理特征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调适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毕业生在离校时,待就业的数量呈逐年上涨的趋势,与此同时,全国的就业形势也颇为严峻,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低迷、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考验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只有从自身出发,端正思想、摆正心态,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求职大军中越战越勇,赢得自己人生的第一场胜仗。本文将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相应的调适方法进行探析。
1.求职择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消极心态其成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有毕业生主观认识的偏差,也有整个社会就业大环境所存在的客观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心态是一个综合的矛盾体。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社会用人单位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当前全球经济低迷,这些因素都使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然而,社会、学校因素固然重要,大学生自身原因也是不可小觑的,相对于我们不可控的客观因素而言,剖析各种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而探索相应的应对措施就尤其重要。
1.1 大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和职业认识严重不足是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首要因素
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没有全面地认识,不知道自己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择业时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有的大学生自我评价过高,加之对社会、就业形势和职业的了解不足,就业目标过高,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遭受挫折。同样的,对客观环境及自我的认识不足在浮躁、从众、自卑、自负心理的形成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方向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然而这种目标和方向的确立是建立在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大学生在就业时的浮躁、盲目心理主要就在于其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这类毕业生不可能充分兼顾整体与局部、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之间的关系,最终面对纷繁复杂的抉择时不知所措,导致盲目从众。
1.2 大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也是形成不良心理的因素之一
例如有的大学生缺乏竞争、自主意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养成了一种依赖性,竞争意识缺乏。另外,有些毕业生先天存在的悲观性格,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一遇到竞争就忧郁,一感到压力就紧张。这使得这类学生遇到问题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情绪的困扰。还有部分学生对职业的理解过于理想化,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现实的严峻性,在求职的过程中,不断接受相对较客观的择业信息,修正自己的职业理想,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了解到自己所期望的职业岗位越来越少时,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担忧心理。也正是因为自身个性的特点,他们恢复自己积极的心态要比别人来得更困难些,需要的缓冲期也更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种情况受到一定程度的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却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改善的。因此,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应注重自身的个性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1.3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各种事情就由家长一手包办,生活上一帆风顺,同时,长期的校园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没有经受过大的挫折考验,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加上毕业生都是初次面对就业现实,对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因而在就业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例如挫折心理、冷漠心理,就是毕业生在面对困难时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而产生的负性反应。
2.求职择业心理的自我调适方法
面对就业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1 转换角色的心理准备
大学生活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上有老师同学为伴、经济上有父母的呵护和支持,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大学生校园被称之为“象牙塔”,成为大学生回避社会压力的港湾。然而,几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面对环境的巨大差异,在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转换角色。
所谓转换角色,主要是指由一个受父母老师呵护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要想正确、理性地选择职业,就必须做好转变角色的心理准备。要很好地适应环境,就必须对环境的变化有敏感的察觉,进而找准自己的位置。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就必须客观、冷静地进人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关键的一步。所以,做好面临挑战的心理准备,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认识,是大学生理性面对就业压力的第一任务。
2.2 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职业需求,确立适宜的就业目标
要增大就业的成功几率,大学生在就业前必须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彼就是要了解社会大环境,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了解自己要从事的行业对大学生有什么样的特殊要求。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等有比较清晰的了解。逐步清晰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扬长避短,恰当选择适合自己奋斗目标的职业和单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也只有将择业目标与本人所具备的实力匹配起来,才能避免理想主义,避免从众心理,一切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3 树立自信心,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如果说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规避竞争压力的屏障,那么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大学生首次体验到了社会中激烈的竞争。在走向社会之前,要迎接新的挑战,要在新的环境中赢得胜利,强化竞争意识是最基本的心理准备。大学生要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树立自信心,勇敢地面对就业竞争,树立较强的竞争意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就是要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达到理想目标,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心理准备。
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树立竞争意识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善于竞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如果一个人自始至终都以良好的情绪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那就会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要做到善于竞争,还要做到在面试时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锻炼出较好的口才,交流时口齿伶俐、表达清晰;合理利用有关规则等。
2.4 正确对待挫折,学会负性情绪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是正常的,要取得最终的成功,取决于个体如何看待挫折。遇到挫折,不消极退缩,采取积极的态度,勇于向挫折挑战。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各种挫折是正常现象,切不可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果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败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首先要正视挫折,把挫折看作是锻炼意志、增长能力的好机会。其次,要善于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挫折原因的科学分析,找到合理的心理调适方法。自我调适的方法有很多,如转移、自我安慰法、寻求社会支持法、自我暗示法等等。转移是指个体在遭遇不良情绪时,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其他事情上。例如,在遭到用人单位拒绝后感到很沮丧,为了让自己尽快地从这种情绪当中走出来,可以让自己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投入到未完成的学习当中去,借行为的改变转移自己情绪的焦点。自我安慰法是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心理免疫力的常用方法。例如,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可以安慰自己最适合自己的岗位还没有出现;遭到拒绝,可以多想想这家单位不好的地方。这是心理学当中著名的“酸葡萄”效应,可以帮助自己尽快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社会支持是帮助我们支撑我们的重要力量。遇到困难时,可以找到自己信赖的亲友倾诉,向他们寻求帮助,适度宣泄情绪,尽快从失意的泥沼中解脱出来。另外还有自我暗示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对人的影响作用不可估量,在生活中,特别是在求职择业这样的应激事件中,大学生应当学会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调节自己的情绪。每天有意识地关注自己优点,告诉自己:我一定可以。通过时间的积累,必定会在重塑自信心方面产生巨大作用。此外,还有很多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缓解自己因就业产生的不良心理。
2.5 遇到困惑要善于求助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在心理上难免会出现困惑、迷茫甚至悲观情绪,对前途失去信心。遇到这些问题,大学生自己不能处理时,要学会向相关人员求助。比如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谈谈这方面的感受,以取得帮助,或向就业指导老师求助、向心理咨询老师求助等。平时应多听一些校内安排的毕业生就业心理专题讲座,多看一些相关资料,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心理困惑。
值得提出的是,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既需要一定时间的保证,还需要家庭的配合,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与大学生个体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大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心理问题,力争共同努力、最大程度地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曾恒.大学毕业生的不良就业心理及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08.1.
[2]虞鲲.大学生就业消极心理探析[J].经济师,2003.8.
[3]宋荣绪.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5,(23).
[4]敖晓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挫折现象及其辅导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3.9.
择业心理特征 篇5
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分析
1.心理机制不够成熟,缺乏稳定性,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
从大学生心理年龄看,他们心理不够成熟,社会经验少,自我控制和缓解压力的途径单一。加之正处于“第二心理断乳期”,面对即将进入的外在世界显得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内心的惶恐不安和恐惧,导致毕业前心理过分焦虑。据《中国青年报》进行的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学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焦虑。心理学认为,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人产生压力感,增强积极向上,主动竞争的能力。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过分焦虑使大学生情绪消极,烦躁不安,悲观失落,面对选择常常不知所措,犹豫不决,缺乏果断性,影响就业的选择甚至失去机会;无法理智、清醒地分析问题,甚至无法面对和接纳事实。最近,网上载一则消息,南方某高校研究生由于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跳楼自杀。这就是由于心理不够成熟,缺乏心理调控机制,导致的心理失衡。必须帮助大学生摆脱这种焦虑和恐惧的危害,排除心理障碍的困扰。
2.面对竞争缺乏自信,导致自卑心理
随着毕业人数的增多,研究生、博士生也加入到了择业竞争的行列中,这在无形中给本科生、专科生的择业带来更大的压力。一些大学生只看到别人的长处盯着自己的不足,缺乏对自身优势的正确分析,对自身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遇到几次挫折,就退缩羞怯,不敢迎接挑战,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导致自卑心理。有调查显示,在“你对你的专业能找到工作是否有信心”的问题回答中,47.6%的人回答“有些信心”,28.6%的人回答“毫无信心”,只有21.7%的人回答“很有信心”显示出大学生对自己的工作信心不足。
3.对自身期望过高,产生自负心理
有些大学生特别是优秀的大学生,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对自身实力估计过高,缺乏对现实择业市场的全面了解,产生人不如己的优越感。或是认为自己拥有一技之长,这山望着那山高,屡屡违约。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孤芳自赏,缺乏从基层做起的信心,对用人单位的待遇期望过高。北京某高校在2003届毕业生中进行择业工资期望调查,38.98%的被调查者希望毕业后就拿到2000~3000元的月薪,30.98%的被调查者甚至希望拿到3000元以上的月薪。无法摆正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招聘时盛气凌人,用人单位也往往“敬而远之”,导致屡屡碰壁。
4.缺乏自立意识,产生依赖心理
现在的大学生中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宠爱,事事由父母包办,养成了“万事不操心”的习惯,父母已成为某些大学生的“全职保姆”,大学生只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工作的选择也缺乏主观能动性,开创意识和独立竞争的能力不强。在择业时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也会调动一切力量为子女找到一份在他们眼中不错的工作,而往往忽略子女的兴趣爱好。这种依赖心理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父母安排的工作没有兴趣或是本身性格不适合从事父母安排的工作,工作没有积极性和进取心,影响自身未来职业的发展。
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原因
1.社会转型时期,造成大学生个体择业价值选择的矛盾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知识经济时代使大学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有对未来的渴望,也有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出现差异,以及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念也面临双重选择,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造成冲击。
在价值选择上,出现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的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往往胸怀宏伟的理想与抱负,渴望报效祖国,为国家建设出力。希望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改变家乡祖国的落后面貌;另一方面,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却往往注重的是个人利益和未来发展,不愿到祖国的乡村、西北等艰苦的地方。
在价值判断和实现上,出现吃苦奉献与享乐索取的对立。大学生大多有正义感,崇拜英雄和模范,也渴望自己为社会奉献力量。然而,面对社会的种种诱惑,也会出现贪图享乐讲求实际的心理。大学生追求个性、新奇,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在价值实现上出现多元性,然而却忽视自身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可能导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背离。
2.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要
如果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本着市场需要的原则,来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基本上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然而,一些高校专业设置相对落后,知识陈旧,适应不了知识更新的需要。还有一些高校在自身师资、设备尚不具备的条件下,盲目开设一些热门专业,使热门专业毕业生急剧增多而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存在欠缺,没有竞争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信心。另外,现代企业需要的是有一定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既有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而现在高校盲目追求理论教育,忽视技能的培训,使大学生感到学无所用,能力不足,导致在择业时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从而产生自卑,焦虑心理。
3.社会就业环境变化,企业用人观念与大学生择业理想存在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的国营大企业不适应市场竞争,面临困境,导致大量职工下岗,富余劳动力充斥就业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一些企业在引进人才的时候,盲目追求高学历,造成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也造成人才浪费。而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乡镇,大中专毕业生本该有用武之地,但大学生却不屑一顾。据调查资料统计,只有28%的大专生愿意“屈就”到这些行业,仍有超出三分之二的大专生即使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仍然不肯放下架子。这种人才需求与人才供应之间的矛盾导致大学生择业时选择范围缩小,增加了择业压力和心理负担。
排除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对策思考
1.高校根据大学生不同心理特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
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服务主要侧重于高年级毕业生。所指导的内容也仅限于思想教育、形势分析、技巧传授等。基本属于“临阵磨枪”型,缺乏系统的规划,往往收效甚微,起不到真正的指导作用。高校在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级个体的不同学习任务以及心理发展的不同,进行各有侧重的职业生涯辅导。迷茫期:一年级,大学生处于适应期,面临着对自己的重新定位。这一阶段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规划职业生涯对自身未来职业的重要性。清晰期:二年级,大学生心理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开始了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深层次思考。这一阶段,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价值观、职业个性等,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的基本方向。形成期:三年级,职业目标逐渐形成,大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这时可以开展职业心理测试与职业生涯心理训练。帮助大学生不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完成角色转变。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提前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有效地缓解大学生择业时的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大学生拥有稳定积极的心态迈入社会。
2.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与形势政策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就业政策、择业价值取向的教育与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使之既有个人的远大理想,又有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奉献的精神;既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可以拓宽大学生就业领域,增加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了大学生的精神境界,能有效地弥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避免心理失衡。
3.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
高校应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有些高校专业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对知识的需求,应该及时更新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建立弹性学制,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利条件;许多大学生知识单一,技能不足,应鼓励大学生跨专业、多方向的选择课程,开阔大学生知识视野,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含量。同时适当扩大实践在大学生课程中的比例,增强实践能力,建立技能培训基地。改变大学生“学无所用”的择业困境,增强就业竞争力。
4.净化社会环境,建立公平、公正、平等的择业竞争机制
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就业制度、就业规范还有待于完善。一些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可能依靠不正当关系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反而落榜;还有一些单位存在性别歧视,招聘时倾向男生而把优秀的女大学生拒之门外。这种不公平现象严重地挫伤了大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怀疑整个求职环境的公平性,开始反思自身价值,以致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竞争机制,完善大学生择业政策措施,加强法制的监督指导,用人单位进一步提高平等意识,唯才是用。
【择业心理特征】推荐阅读:
择业不良心理08-13
择业心理问题12-17
大学生择业心理12-13
大学生择业心理11-05
择业心理咨询的目标10-12
4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06-19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09-25
职业学校择业心理问题07-30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09-23
大学生择业心理指导与咨询策划书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