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

2024-12-2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精选7篇)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 篇1

新时期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问题及调适

【摘要】求职择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选择,也是人生职业道路上必经的一个关口。渴望有一个好职业,能够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就一番事业,这是每个大学毕业生梦寐以求的亨情。受当前全球金触危机的影响,社会需求紧缩,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要想在未来就业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质,尤其是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内容是:智力正常、情绪德定、意志健全、行为适度等。

一、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心理特征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于眼下求职的大学生而言,职场求职一次面试即大功告成,可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不管你多优秀,准备得多充分,你都仍然有可能遇到失败。在这样的压力下,大家的心理底线都会经受一次又一次的考验。面对挫折、失败,有人能够东山再起,有人却一吸不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刻地影响着当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择业取向,很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和现代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呈现出各种心理表现,产生了许多就业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

就业的市场机制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既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面,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一部分大学生到了毕业的时候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本来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很多学生害怕自己也进人了这个行列而导致失败,过度的焦虑心理使一些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充满恐惧,对用人单位的录用程序胆战心惊,失去信心,尤其对自己向往的待遇高、发展前景好的单位。参加竞争的人越多,录用条件越严格,有些学生就失去了信心。另外,这种焦虑心理表现得很普遍的就是急躁,为了能很快找到工作,他们急躁地等待用人单位的笔试、面试和录用过程。一旦用人单位有了结果,不管自己是不是真正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与自己的愿望是否相符,就匆匆签下了合同。

(二)盲从心理

由于对自身和现实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表现出盲目的心理:首先,很多大学生都存在着盲目攀高的心理。大学生受传统就业意识的影响,还未完成从“天之骄子”到普通劳动者的思想转变。对现代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学历需求和调整缺乏充分的了解,缺乏恰当的自我职业定位,择业期望目标高于自己的实际状况。表现为眼高手低、挑三拣四,一味地求高、求大。这类大学生往往把“工作条件好、经济收人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作为择业目标,一心只想去大城市、大机关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认为读几年大学却到基层单位就业实在不值得,宁可待业在城市做闲人也不屈就。其次,还有些大学生有盲目从众的心理。毕业生的择业期望水平会受到其他择业者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在选择工作时自己毫无主见,常被家长和同学所左右,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丧失了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三)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弱化的个性,是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一些大学生过

低地估价了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还不健全的大学生、部分女大学生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自卑也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是一种消极的失去心理平衡的心理状态,常和怯懦、依赖等心理交织在一起。它不仅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以及沮丧、失望、孤独、脆弱等心理现象。大学生在毕业时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人人才市场与他人进行激烈的竞争,但一些学生在面对竞争时往往又顾虑重重,焦虑和恐惧心理并存,害怕遭到拒绝。这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认为自己学历不高或专业不好,也没有良好背景,在就业的具体过程中,一种自卑感不知不觉地产生。由于不自信,他们对自己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老是想着自己不如他人,从而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和激烈的竞争不能应付自如,最终导致错失机会。

(四)自负孤傲心理

与自卑相反,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或认为自己已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或认为现实太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择业中,这些大学生好高鹜远,期望值过高,看不上这个单位,瞧不起那种职业,横挑鼻子竖挑眼,没有自己满意的。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倘若未能如愿,则情绪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自负心理的大学毕业生通常有这几类:一类是名校的毕业生,他们具有“品牌优势”,时不时地表现出自己的骄傲和自负,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自我感觉良好,自命不凡。这些人在择业时常常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感,以自己的学历作为资本,在择业中挑剔、攀比,提出过分要求,最后导致择业不成功。还有一类是以学生干部或自身能力强、个体条件好的大学生居多。他们社会活动多,见多识广,无形之中产生了自负高傲的浮躁心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择业期望值过高,既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又对职业、薪金、发展前景、地区环境等过多挑剔,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五)依赖心理

在择业中,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勇气,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总想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老师,甚至父母和亲属为自己找工作。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现代大学生大多依赖心理重,尽管到了生理成熟的年龄,但往往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心理,反映在毕业生

身上就是心理上不就业,总感觉自己仍未长大,“校漂族”“啃老族”们就是典型的依赖心理严重的群体。他们不接受自己已经面临就业的现实,在行为上表现出自信,遇到问题往往缺乏勇气,不敢面对竞争。

二、求职择业常见的心理矛盾及心理误区

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通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又了积极的显著的发展。大学生毕业时都为自己即将走向社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本领奉献给人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

度,提供了挑战的竞争的基础条件,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专业领域内以展身手,但是,在择业过程大学生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心理矛盾也可理解为心理冲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机、欲望、目标和反映同时出现,由此而引起的紧张心态。心理冲突是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心理矛盾并不奇怪,人的一生就是在矛盾心理中度过的,甚至可以说心理矛盾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动力。但是过分强调持久的心理矛盾冲突对人的心理健康和活动效果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心理矛盾就属于后者,这类矛盾既有需求矛盾,也有目标矛盾,主要表现为:

(一)有远大的理想但拄拄不能正视现实

人的一生总是在追求美好的未来,大学生在择业中这种追求和憧憬更为丰富,更为远大。经过充实而丰富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知识的羽翼日渐丰满。面对汹涌的市场经济大潮,他们豪情满怀准备搏击一番。然而,由于他们接触社会较少,理想往往脱离客观条件,如许多大学生都想成为大经

理、大老板、“大款”,想走商业巨子之路,但是在择业中他们并未深人思考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气质等是否适合从商;或者慎重考虑所选择的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发展,以致出现了理想自我膨胀和现实自我萎缩之间的矛盾。

(二)想做一番事业但是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在择业中,很多大学生都愿意从专业出发,准备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意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但同时他们又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想走捷径,想涉足层次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想一举成名,一墩而就。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去,不愿意深人基层。希望一毕业就进人好单位,在较短时间里一举成名,沉溺在对未来的设想中,却不能从小事做起。

(三)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己的能力

丰富的大学生生活,使大学生的自我日趋完善,他们对自我的存在及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择业中,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人才,将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敏和才智,同时,他们也迫切需要社会的承认。但是,由于他们涉世尚浅,社会经验不足,自我还不完善,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很容易产生自卑自残,自怨自艾的心理。以致出现期望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在面对择业现实时,有时又不能把握自我,遇到顺利的事,忘乎所以,狂喜狂欢;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冷静的理智的对待现实,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

(四)渴望竞争,但缺乏竟争的勇气

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大多数学生对此渴望已久,他们已经意识到,在商品意识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世界经济面向“大市场”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竟争意识,就不可能成就事业。但是,真正面对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时,许多大学生又顾虑重重,缺乏勇气,有的怕竞争失败丢了面子,有的怕竞争伤了和气,有的认为不正之风干扰太大,竞争肯定会败北。人们把不愿参与竞争的原因都归结到外界,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们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够,缺乏实践能力和勇气,尤其是一些学生在择业中遇到困难时,不善于调整目标,调整自己,而是自己给自己打退堂鼓,自己拱手出让竞争的权利。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 篇2

一、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

1.毕业生在职业角色意识上存在的心理误区

(1) 职业心理定位普遍比较模糊。所谓职业心理定位是自我角色定位 (我是谁) 和社会角色定位 (我应该从事什么职业) 这两者的统一。相对于大学生的自我角色定位的明晰, 他们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的定位就比较模糊。而对于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发扬自己的优势则是从未考虑。有的是从未规划过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或是对于自己将要从事某种具体的职业没有明晰的认识;有的是不清楚哪些是适合自己的职业或自己擅长做什么工作;更多的是不了解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的具体内容, 当然就谈不上社会角色的定位。职业心理定位的模糊或是缺失最终导致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过分依赖家庭的安排或依靠运气, 促成了他们求职中的通病。

(2) 缺乏职业信息的获得与整合。就业心理调查显示, 毕业生对职业的认知主要来自社会的渠道 (如网络、报纸、电视、家人和朋友) , 但是他们获得的这些关于职业的相关信息是很不完整、很不系统的;同时他们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积累和锻炼等方面所作的准备也是非常薄弱的,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毕业生对于职业角色的认知。对于未来的职业角色对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性格等的要求不明晰, 更没有系统地考虑自己将如何更快更融洽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和胜任新的工作角色。毕业生存在的这一现实而明显的缺陷也造成了他们求职的被动局面。

(3) 求职中过分注重对自己的外部包装, 而对职业角色的内部深化和准备不够。职业角色意识的不健全, 使得他们求职的目的性、针对性都不充分, 以外在条件是否优越作为准则, 人为地掩盖了职业所体现的深层价值, 于是无形中就忽视了一些适合自己, 能够帮助自身实现自我价值的有发展潜力的工作岗位, 浪费了很多就业的机会。

2.毕业生在就业的基本心理素质准备方面存在的心理误区分析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结构中所具有的状态、品质与能力的总和。具体包括智力因素 (认知、运筹、决策等) 和非智力因素 (需要、动机、情感、意志、责任感、成就动机、气质、审美、社交等) 两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这里我们重点考察和分析毕业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他们择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的特点。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毕业生对他们自身所具有的竞争意识、成就动机、心理承受能力、就业信心等方面的评价较高, 对自身具有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创新意识的评价普遍偏低, 而对当今的公司、企业这些用人单位特别看重的团结协作精神、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的自我认同则更低。他们很认同自己的成就意识、竞争意识、心理承受能力, 但对于如果有更好的机会出现是否会选择跳槽这一问题却表现了很高的热忱;他们对于签约又毁约的严肃性的不以为然, 其敬业精神和信用水平确实令人担忧。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心理素质, 尤其是他们的非智力品质的现状体现了这一类学生群体的自身的鲜明的特点。它们的形成既有来自家庭因素的影响, 也有来自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但就是这种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差距、与职业角色要求的差距, 成了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很难跨越的一道门槛。

3.毕业生在求职的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的心理误区分析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 (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 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全面认识和把握。由于各自不同的成长背景的制约造成这部分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有着不确定性。

一般说来, 一部分毕业生的自我认知还是相对比较客观的。就业心理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也显示了他们愿意到和自己专业相对口的, 和自己比较擅长的设计、施工等一线岗位去工作。在对自己将来工作的层次选择上, 三分之二的毕业生选择的是做普通技术职员, 只有小部分毕业生选择做管理层, 个别选择自我创业。

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 另一部分学生择业时只顾眼前利益, 过分注重经济效益, 讲究实惠, 忽视个人的发展。他们的观点是“管它专业对不对口, 挣钱第一”, “前途、前途, 有钱就图”, “先挣钱, 后搞专业”。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 有些毕业生把工作待遇是否优厚、工作环境是否优越、工作本身是否轻松作为择业的重要标准。这也是导致他们求职屡屡受挫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对单位性质的选择上, 毕业生优先考虑经济收益高和有良好发展空间的部门和职业, 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公司任职。

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准备不足, 加之性别和个性的因素, 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 求职中自信心严重不足, 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求职过程中稍稍受挫便感到无能为力, 从而产生悲观、焦虑的心理, 这样, 人为地增加了他们求职的难度和压力。

二、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心理调适

1.客观评价自己, 树立良好心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 这就是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所以, 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 都应该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 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只有这样, 我们每个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的心态, 在求职中抓住机遇, 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良好的择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

一个人的择业目标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 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 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目标的适当, 决定于知己知彼。研究目标, 扬长避短是成功择业的钥匙。

(2) 避免从众心理。

毕业生处在择业洪流中, 期望水平会受到其他择业者期望水平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

学成从业、服务社会, 实现自身价值, 是每一名大学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是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 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 而是在同学中盲目攀比, 好像不到一个比别人更好的单位就不能实现自身价值。到头来, 只求得一时的心理平衡, 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3) 避免理想主义。

近几年, 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已经影响到毕业生顺利就业。有些毕业生由于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 而错过了其他好的机会, 有的甚至造成就业困难。尤其是有些条件好的毕业生, 在择业过程中, “脚踩几只船, 这山望着那山高”, 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以致后来就业困难, 悔之晚矣。

(4) 克服依赖心理。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 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 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 孰不知, 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的印象。当今社会, 挑战与机遇并存, 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 敢于竞争, 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2.正确认识社会, 寻找最佳位置

选择职业, 就是选择未来。每个毕业生如果正确地选择了职业, 就是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 毕业生要把握好机遇, 迎接挑战, 争取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那么, 如何迈好这第一步呢?这就需要毕业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是客观存在的, 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会, 适应现实;消极的心态是脱离现实, 逃避社会。要敢于面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并对此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弄清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由于我国人口多, 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 加之国企改造、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 下岗人员日益增多, 特别是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高校毕业生却在逐年增多, 导致就业形势更趋紧张。尽管社会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 多数大学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获得较满意的职业。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一部分大学生的志愿难以实现。有的专业较为对口, 但地域偏僻或工作在基层;有的地域优越但专业不对口等等。对于这些问题, 大学生应该有充分的估计, 要从长计议, 正视现实、适应现实, 放眼未来。

要看到不管怎样, 职业是自己生活的新起点, 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才能使自己生长、发展、充实、满足, 从而实现人生的目的, 实现服务于社会的目标。

要认识到基层是锻炼人的最好地方。众所周知, 我国的现状是大城市、大机关、科研单位、高校人满为患, 容易人浮于事。基层却是人才匮乏, 有的还相当奇缺。基层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要想成才, 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只有立足基层, 才能大有作为。

要看到边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 边远地区采取了很多吸引人才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措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 应该怀着一腔热血,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奉献青春。

3.努力转变求职择业观念

(1) 要改变一家统包的观念。

大学生就业由计划走向市场, 有一个渐进性、阶段性的演变过程。就业制度的变化需要大学生主动适应, 放开眼界, 转变观念。要丢掉依赖思想, 不等不靠, 树立自主择业和多渠道就业的观念,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和聪明才智。

(2) 要改变一次就业的观念。

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事, 不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做到, 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不可能完全做到。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更新和提高, 人才资源总是在不断的交换和流动中得到优化配置、有效利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的快速更替, 用人制度的改革和人才市场的建立, 必将使失业和就业成为今后大学毕业生一生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因此, 每个大学生在一生中, 都要有多次就业的思想准备。

大学生朋友不要因为第一次择业不够理想就丧失信心。要抱定豁达乐观的择业态度, 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西方不亮东方亮”, 逐步树立多次择业的观念。通过反复比较, 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 在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3) 要改变一步到位的观念。

大学毕业生择业一般很难一下子就能找到合适的理想工作, 大学生朋友在就业问题上要树立逐步到位的观念, 勤奋务实、努力上进、专心致志、勇于创新,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正确对待事业挫折, 在曲折的工作经历和多次的工作更替中, 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总之, 困难也好、挫折也好, 就像人的影子一样, 当你背对着太阳时, 影子就在你的面前;而当你面对太阳, 迎着太阳而站时, 影子就被抛到了背后。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调适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毕业生在离校时,待就业的数量呈逐年上涨的趋势,与此同时,全国的就业形势也颇为严峻,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低迷、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考验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只有从自身出发,端正思想、摆正心态,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求职大军中越战越勇,赢得自己人生的第一场胜仗。本文将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相应的调适方法进行探析。

1.求职择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消极心态其成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有毕业生主观认识的偏差,也有整个社会就业大环境所存在的客观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心态是一个综合的矛盾体。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社会用人单位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当前全球经济低迷,这些因素都使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然而,社会、学校因素固然重要,大学生自身原因也是不可小觑的,相对于我们不可控的客观因素而言,剖析各种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而探索相应的应对措施就尤其重要。

1.1 大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和职业认识严重不足是影响其顺利就业的首要因素

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没有全面地认识,不知道自己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择业时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有的大学生自我评价过高,加之对社会、就业形势和职业的了解不足,就业目标过高,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遭受挫折。同样的,对客观环境及自我的认识不足在浮躁、从众、自卑、自负心理的形成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方向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然而这种目标和方向的确立是建立在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大学生在就业时的浮躁、盲目心理主要就在于其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这类毕业生不可能充分兼顾整体与局部、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之间的关系,最终面对纷繁复杂的抉择时不知所措,导致盲目从众。

1.2 大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也是形成不良心理的因素之一

例如有的大学生缺乏竞争、自主意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养成了一种依赖性,竞争意识缺乏。另外,有些毕业生先天存在的悲观性格,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一遇到竞争就忧郁,一感到压力就紧张。这使得这类学生遇到问题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情绪的困扰。还有部分学生对职业的理解过于理想化,没有充分意识到社会现实的严峻性,在求职的过程中,不断接受相对较客观的择业信息,修正自己的职业理想,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了解到自己所期望的职业岗位越来越少时,势必会产生一定的担忧心理。也正是因为自身个性的特点,他们恢复自己积极的心态要比别人来得更困难些,需要的缓冲期也更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种情况受到一定程度的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却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改善的。因此,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应注重自身的个性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1.3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各种事情就由家长一手包办,生活上一帆风顺,同时,长期的校园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没有经受过大的挫折考验,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加上毕业生都是初次面对就业现实,对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因而在就业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例如挫折心理、冷漠心理,就是毕业生在面对困难时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而产生的负性反应。

2.求职择业心理的自我调适方法

面对就业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1 转换角色的心理准备

大学生活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上有老师同学为伴、经济上有父母的呵护和支持,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大学生校园被称之为“象牙塔”,成为大学生回避社会压力的港湾。然而,几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面对环境的巨大差异,在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转换角色。

所谓转换角色,主要是指由一个受父母老师呵护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要想正确、理性地选择职业,就必须做好转变角色的心理准备。要很好地适应环境,就必须对环境的变化有敏感的察觉,进而找准自己的位置。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就必须客观、冷静地进人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关键的一步。所以,做好面临挑战的心理准备,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认识,是大学生理性面对就业压力的第一任务。

2.2 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职业需求,确立适宜的就业目标

要增大就业的成功几率,大学生在就业前必须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彼就是要了解社会大环境,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了解自己要从事的行业对大学生有什么样的特殊要求。知己就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等有比较清晰的了解。逐步清晰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扬长避短,恰当选择适合自己奋斗目标的职业和单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也只有将择业目标与本人所具备的实力匹配起来,才能避免理想主义,避免从众心理,一切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3 树立自信心,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如果说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规避竞争压力的屏障,那么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大学生首次体验到了社会中激烈的竞争。在走向社会之前,要迎接新的挑战,要在新的环境中赢得胜利,强化竞争意识是最基本的心理准备。大学生要克服自卑、胆怯的心理,树立自信心,勇敢地面对就业竞争,树立较强的竞争意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就是要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达到理想目标,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心理准备。

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树立竞争意识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善于竞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如果一个人自始至终都以良好的情绪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那就会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要做到善于竞争,还要做到在面试时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锻炼出较好的口才,交流时口齿伶俐、表达清晰;合理利用有关规则等。

2.4 正确对待挫折,学会负性情绪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是正常的,要取得最终的成功,取决于个体如何看待挫折。遇到挫折,不消极退缩,采取积极的态度,勇于向挫折挑战。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各种挫折是正常现象,切不可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果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败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首先要正视挫折,把挫折看作是锻炼意志、增长能力的好机会。其次,要善于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挫折原因的科学分析,找到合理的心理调适方法。自我调适的方法有很多,如转移、自我安慰法、寻求社会支持法、自我暗示法等等。转移是指个体在遭遇不良情绪时,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其他事情上。例如,在遭到用人单位拒绝后感到很沮丧,为了让自己尽快地从这种情绪当中走出来,可以让自己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投入到未完成的学习当中去,借行为的改变转移自己情绪的焦点。自我安慰法是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心理免疫力的常用方法。例如,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可以安慰自己最适合自己的岗位还没有出现;遭到拒绝,可以多想想这家单位不好的地方。这是心理学当中著名的“酸葡萄”效应,可以帮助自己尽快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社会支持是帮助我们支撑我们的重要力量。遇到困难时,可以找到自己信赖的亲友倾诉,向他们寻求帮助,适度宣泄情绪,尽快从失意的泥沼中解脱出来。另外还有自我暗示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对人的影响作用不可估量,在生活中,特别是在求职择业这样的应激事件中,大学生应当学会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调节自己的情绪。每天有意识地关注自己优点,告诉自己:我一定可以。通过时间的积累,必定会在重塑自信心方面产生巨大作用。此外,还有很多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缓解自己因就业产生的不良心理。

2.5 遇到困惑要善于求助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在心理上难免会出现困惑、迷茫甚至悲观情绪,对前途失去信心。遇到这些问题,大学生自己不能处理时,要学会向相关人员求助。比如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谈谈这方面的感受,以取得帮助,或向就业指导老师求助、向心理咨询老师求助等。平时应多听一些校内安排的毕业生就业心理专题讲座,多看一些相关资料,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心理困惑。

值得提出的是,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既需要一定时间的保证,还需要家庭的配合,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与大学生个体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大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心理问题,力争共同努力、最大程度地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曾恒.大学毕业生的不良就业心理及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08.1.

[2]虞鲲.大学生就业消极心理探析[J].经济师,2003.8.

[3]宋荣绪.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5,(23).

[4]敖晓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挫折现象及其辅导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3.9.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 篇4

积极调适心理,实现优质择业

——与大学生谈“择业”

何安明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一次重大选择,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转折点。面对日趋激烈的择业形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择业压力,择业是大学生综合实力的大比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导读】

一次失败的择业经历

某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招毕业生时,小李去面试,可没有几分钟就被淘汰下来了。据了解,小李是因为得知与其一起来应聘的有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高手”,深信自己无用武之地,一时间信心全无,甚至想打退堂鼓,结果很快就被淘汰下来了。

自信心不足,自愧不如,是自卑的心理表现。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属于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出过低的评价。青年对与别人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因而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尤其是对有竞争性的活动,怕受到挫折被嘲笑而往往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而求职并非一般性的竞争活动,如果在有限的机会面前畏缩退让、精神不振,只会让本该属于自己的工作白白丢失。

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择业压力。择业制度的改革,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择业难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毕业等于失业”成为众多将要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口头禅。造成大学生择业困难的原因,除社会方面的客观因素外,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心理知识讲坛】

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择业形势,不少大学生存在着诸如矛盾、攀高、焦虑、恐惧、依赖、求稳守旧、自卑、盲从等不健康的择业心理和心态问题。

其一、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造成矛盾心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往往成就动机较高,择业的理想化成分居多,部分大学生还以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身份自居,无视日趋激烈而残酷的就业现实,无视高等教育早已平民化的客观实际,不能客观务实的对待求职。他们的择业理想与现实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容易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冲突,这就导致他们在择业时面前犹豫不决,坐失良机。

其二、缺乏职前准备产生焦虑心理。择业是每一名大学生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他们真正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和转折。面对如此重大而又陌生的课题,大学生往往缺乏充分的择业心理准备和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之目前高校的就业、择业指导教育相对滞后,往往不能给初涉职场的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择业指导和建议。职前准备严重不足,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往往瞻前顾后,无所适从,一时难以做出正确抉择。一旦求职受挫,容易怨天尤人,指责抱怨,心理冲突便由紧张烦躁、忧心忡忡发展到惊恐不安、不知所措,甚至产生绝望心理,这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也妨碍了他们的正常择业。

其三、依赖心理严重,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面对择业这一人生的重大课题。不少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或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就业单位,希望学校能够做好“全职保姆”,给自己明确的择业指导意见和帮助;或希望家人、亲戚能够为自己安排好工作,自己坐享其成。此种依赖外界的心理状况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其四、求稳守旧心理明显,缺乏进取精神。现代大学生择业的依据大体表现为报酬、发展机会、特长兴趣对口、权利、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稳定性、工作自由度、工作的地域等。综合这些要素,加上国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驱动,公务员无疑成为众多大学毕业生的理想工作。在有编制的事业

单位和具有风险的企业单位之间,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女性大学生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而在大学生遍地都是的今天,事业单位的岗位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僧多粥少现象异常严重。

其五、明显的自卑心理,造成悲观沮丧。自卑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不少大学生或会因自己“出身不好”而自卑沮丧,这种所谓的“出身不好”可能是因自己仅仅是专科、普通二本或三本毕业,或因所学专业冷门,面对毕业于重点高校、热门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往往自贬身价、自惭形秽,自卑感严重,不敢与之竞争;或因己社交能力不强、社会经验缺乏、综合素质欠佳而郁郁寡欢;或因屡次求职失败而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择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立足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倾向,针对他们择业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理,加强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调适势在必行,这需要大学生自身和高校从下属方面共同做出努力:

第一,大学生自身要调整心态,振奋精神。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1)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等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在择业时才不至于对自己提出苛刻的、不求实际的期望和要求;才能不依个人喜好为转移,不为个人得失和名利所诱惑;才能自觉克服急功近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等不良心理;才有利于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优势,发掘自身潜力,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2)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心理。自信是人迈向成功的第一秘诀。拥有自信是个性成熟的表现,也是求职成功的关键。自信是大学生择业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必须树立自信心,要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相信自己具备能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自信不是自负自傲,自信要有资本和基础,这个资本和基础就是真才实学。有真才实学作后盾,才会有真正的自信,因此,要树立真正的自信心,也就意味着要切实搞好学业,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判断决策的能力,尽快成熟起来。(3)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竞争,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适者消失,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强化竞争意识,做好参与竞争的心理准备,把握机会,主动进攻,克服“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适应能力争取求职的成功。(4)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性格、气质特征,能力、专业也不尽相同,对未来的期望与规划也有很大的区别。尽早地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学生的基本特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有效地指引、鼓励学生合理安排大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智能型、复合型人才,从而使学生朝着既符合个人特质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迈进。(5)学会自我调适,养成良好心态。大学生在择业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素质决定命运,心态成就未来。心态不同的大学生会在求职择业时选择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积极者会将挫折、困难归因于个人能力、经验的不足,会乐于不断向好的方面改进和发展;而消极者则怪罪于机遇、环境的不公,强调外在不可控的因素导致自己的人生错位,他们总是抱怨、等待乃至放弃。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调适心态,学会调控情绪,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

第二,高校要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开展系统的择业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1)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就业指导教学意义重大,既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又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掌握求职技巧,还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提升。随着就业择业形势的发展,就业指导教学越来越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影响面最广的教学活动之一。然而,反观现实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高校的择业指导教学尚处于学校整体课程教学体系的边缘,教学活动的研究与探索工作也刚刚起步,缺乏专业的师资,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致使择业指导教学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择业指导教学,要研究择业指导教学在目标、师资、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方面的特殊性,将择业指导教学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强对大学生择业的个性化指导,为他们提供分层次、分类别的针对性教学和“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教学辅导与咨询;要加强活动课程建设,通过采取模拟面试、顶岗实习、作业实训、个别辅导、心理疏导、团体训练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演练的平台,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求职压力,增强择业意识,提升择业综合竞争力。(2)加强择业心理辅导,提供完善的心理支持。大学生择业阶段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因而,加强择业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主要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行为观察、访谈和问卷等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和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拟定相应的辅导计划,重点解决“四困”(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惑、择业困难)毕业生的心理辅导问题。二是注意提高大学生参与择业心理辅导的主动性。三是帮助大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增强其社会心理承受力。四是积极探索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职业指导的有机结合。五是加强对辅导结果的反馈追踪。(3)加强择业咨询力度,解决毕业生的困惑及心理问题。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择业的心理教育,如可在大学生中开展“我是谁”的测试活动,可进行人格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的教育,更可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通过测试分析,让毕业生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准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白我,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做好在求职、自荐、笔试、面试等各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对应。

总之,择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一次重大选择,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转折点。理性、正确的择业就是选择自己的发展契机,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要想做到理性、正确的择业,不仅需要大学毕业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完善的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素养,更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也需要高校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开展系统的择业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服务。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调适 篇5

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健康.而且自卑心理在大学生中是一普遍现象,本文将从自卑心理及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诱因和自卑心理的调适方法三方面阐述大学生自卑心理及调适.

作 者:刘晓华 LIU Xiao-hua 作者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湖北武汉,430050 刊 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年,卷(期):20xx 6(5) 分类号:B84 关键词:大学生 自卑心理 调适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 篇6

特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对某高校107名女特困生所作的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验显示,女特困生群体心态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相对剥夺感、自我满意度低、情感敏感脆弱、心理负荷重、情绪调节能力低等特点.优化她们成长的主客观条件是社会、学校与女特困生自身的共同责任.

作 者:程肇基 谢旭慧  作者单位:程肇基(江西上饶师范学院社科部)

谢旭慧(江西上饶师范学院中文系)

刊 名:青年探索 英文刊名:YOUTH STUDIES 年,卷(期):2003 “”(2) 分类号:B84 关键词:女大学生   经济贫困   心理健康   自我调适  

★ 增强四个意识党课内容

★ 增强意识,提高德育工作效率

★ 增强四个意识的认识和体会

★ 专题一增强四个意识组织生活会

★ 教师应增强教学资源开发意识

★ 高考议论文写作之增强论证意识

★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教案

★ 女大学生择业心理

★ 本科毕业女大学生求职信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调适 篇7

1 农村籍大学生几种常见求职择业不良心理

几年大学时光一晃而过,部分农村籍大学生面对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在他们拥有了更多求职自主权的同时,因不适应这种多元化的求职趋势而表现出无所适从,产生如下几种常见的不良求职择业心理。

第一,功利心理。十年寒窗,农村籍大学生终于跳出“农”门,很容易滋生“早日脱农”的急功近利心理。甚至部分农村籍大学生受困于经济压力,不敢待业,需要尽快工作赚钱,这样会导致他们从择业的利害关系出发,仅热衷于对自我利益的追求,对自身准确定位及就业环境的客观分析相对缺乏。因此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会产生过分看重经济、地位等心理,急于追功逐利。如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一心只想进一线城市、去北上广及沿海发达地区;在就业单位选择方面:热衷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国企、机关事业等单位。有了这种求职择业的功利化心理,会导致农村籍大学生产生择业居高不下的期望值。

第二,求稳心理。部分农村籍大学生们受其父辈、亲属的一些计划经济时代传统观念影响,仅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热衷于在那些会有“有编制”、“有保障”的领域寻求工作,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主创业。因而,每次“国考”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总是上演。若农村籍大学生们将稍具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之外,这样会导致选择范围变窄,甚至与一些较适合自己的招聘单位擦肩而过。

第三,从众心理。面对多元化的求职选择,农村籍大学生可能会表现出缺乏主见、难以抉择,很容易滋生随波逐流、盲目从众心理。有的学生会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确定自己的就业标准,别人选择大城市,自己也选大城市,别人考公务员,自己也考公务员,别人观望,自己也就等待。甚至求职时只盯住那些应聘者多的热门职业,完全不顾所选岗位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完全没给自己一个准确定位,导致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第四,依赖心理。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村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很多现代化农村并不亚于城市,富足的生活让很多农村籍大学生的父辈们将更多精力倾注在孩子身上,很多事替孩子包办,时间长了这也会导致部分农村籍大学生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体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如面对应聘单位畏首畏脚,犹豫不决,缺乏主见,缺乏自我选择和决断能力,而是听父母、学长之意进行取舍,错失良机。甚至在择业中缺乏勇于独立、敢于担当意识,如“等、靠、要”思想严重,老是想着学校推荐、朋友介绍,父母“跑关系”等。

第五,保守心理。农村籍大学生受教育经历、成长环境等影响,多数比较传统,比较内向,比较保守,这既是一种优良的品格,但同时也会受到一些束缚,产生一些弊端。如有的农村籍大学生从小到大接受偏重应试的教育,即使完成了大学学习,也在个人自信和其他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一些欠缺,体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部分农村籍大学生没有信心面对招聘单位,不敢竞争,缺乏勇气,不敢大胆展示自己的特长,不能引起用人单位注意,受不到用人单位青睐。

2 农村籍大学生求职择业不良心理主要成因

2.1 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当前,双向选择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尤其目前我国大学生大多为90后独生子女,农村籍大学生也不列外。在校期长,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生活经验,多数父母的包办抚养,导致他们依赖心理强。当大学毕业需要靠自己身体力行亲自去解决就业问题时,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显得迷惑不定、底气不足、缺乏信心、手足无措,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2.2 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尤其在农村,家长和学生常常把就业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就脱离了农村,毕业后就应该找一个体面的工作,怀有较高的就业期望值,更没有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会有较大的失落感。尤其面对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毕业即失业”残酷现实,家长心理更难以接受,难以理解,甚至觉得是一种羞辱,无颜面对乡亲。在本就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这种传统的就业观带来的巨大压力又直接施加给农村籍大学生们,他们一旦就业受挫,更容易诱发不良心理。

2.3 自身定位不准确

部分农村尤其偏远农村,有的农村籍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上的佼佼者,特别一旦考取大学,便成为村子的骄傲,整个成长经历都充满优越感,甚至进了大学还有“天之骄子”的自我满足心理。毕业时仍然对自己估计过高,求职择业期望值较大,没有把自己放于整个就业市场中考虑,缺乏对市场总体了解,不能有一个准确地自我定位。这些都会导致他们会在就业地域选择趋向、就业单位选择意向和就业岗位选择考虑等方面有许多不切合自我实际的设想。

2.4 受其他社会因素影响

除了自身原因使农村籍大学生形成不良求职择业心理,还有一些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我国长期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大大削弱了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能使他们就业缺乏信心。有的农村籍大学生讲他们刚进大学时深感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口语能力,甚至讲普通话的水平都远远赶不上来自城市的同学;又如高等学校扩招带来的学校软硬件建设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人数需要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问题,这使得很多农村籍大学生不能充分就业,诱发不良心理问题;再如国家各项引导就业的政策未能落实到位,还未能在全社会完全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也是农村籍大学生产生不良择业心态不可忽视的因素;最后如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健全,对于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遇挫时,不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疏导,便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

3 农村籍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求职择业心理事关农村籍大学生们的就业心态,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取向。因此,克服种种不良心理,正确自我调适,是他们成功迈入职场的关键因素之一。

3.1 主动适应社会,调整就业期望值

正确的认识社会现实是农村籍大学生求职择业必需具备的健康心态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基本现实情况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自主择业与就业的市场化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就业市场上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有人没事干”现象,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有事没人干”现象相当普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要顺利就业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就业形势,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不能抱着择业就是要“一步登天”,寻求绝对安稳的观念,要正确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职业生涯。当求职择业时机还不成熟时,可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都将会先后步入社会,逐步寻求自己生存及发展空间,找到自己较为理想的位置坐标。欲达到此目的,那么就先要评估自己专业知识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根据这些自身基本条件去比照,有针对性去应聘,可大大提高应聘的成功率。

3.2 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传统观念认为就业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生存的需要,但是对于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中人来说,正确认清就业形势,结合社会需求,把握个人追求,才是正确的就业观。当今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应将个人的需求与社会的需要有机的统一起来,甚至个人的需求服从于社会的需要。只有树立正确择业观,敢于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欠发达地区去,甚至要敢于返乡就业创业,回报家乡。要知道,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的地方,恰恰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寻求更多的创业机会。另外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若敢于从最辛苦、待遇也谈不上理想的工作做起,对于那些虽然眼前工作条件不算好,但对于自己发展空间大,能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那么“就业难”是会变成“就业易”的。

3.3 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视为正常现象,必须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来对待。遇到挫折不能一蹶不振,重要的是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因为我们要明白事物的发展轨迹是呈波浪形的,有起有伏以及平稳过程,是动荡的。因而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会受到种种意外打击。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农村籍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会受到很多委屈。要明白在就业市场化、需求疲软、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难免的,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就业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主动调整自我来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通过求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农村籍大学生往后的职业生涯都是非常重要的。

3.4 释放求职压力,缓解不良情绪

农村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状态时,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埋藏在心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适,可以很好的释放和缓解压力。可以尝试综合运用释放法、转移法、安慰法、角色扮演法、自我慰藉法、自我激励法等轻松释压,以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态投入到求职择业过程中去。

3.5 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业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近年已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积极就业政策。大学生是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因此要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可以先就业,积累经验后再择业,后创业,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先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求职择业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的积极心态体现,不仅有利于自身成长成才,还能通过创业来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的需要,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体现人生的价值。农村籍大学生更要把返乡创业视为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尚玉峰,刘超,赵彦军.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J].中国电力教育,2009(01).

[2j李晓东.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极其调适[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0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员工入职资料档案清单下一篇:暑假阅读《寂静的春天》读后感600字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