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能力

2024-07-11

大学生择业能力(精选10篇)

大学生择业能力 篇1

当前“90后”是大学在校生的主体, 并且已经陆续有“90后”大学生毕业走出校门。然而在他们的学习与求职过程中, 我们发现“90后”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本文旨在对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观与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进行分析,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择业观, 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所谓“90后”大学生, 是指“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

“90后”大学生是特色鲜明的一代青年, 他们可以说是缺点突出、优点也十分明显的复杂的矛盾共同体。他们个性鲜明张扬, 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思想开放独立, 早熟老练而又叛逆;人际交往广泛多元, 关注朋友忽略父母;追捧时尚元素, 保护个人隐私;认同理想, 又缺少理想;渴望成功, 又缺乏进取;追求爱情, 又强调物质;认同规则, 又知行脱节。

二、目前“90后”大学生就业择业观与社会适应能力现状

当前全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 就业形势严峻。然而“90后”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出现的一些问题, 严重的影响着他们顺利就业。有的毕业生到了用人单位也不能完全被认同与接受, 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融入社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部分人很迷茫, 没有强烈的求职意愿。有的毕业生说不知道要干什么, 也不知道社会需要我干什么, 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 等毕业离校后再考虑找工作的事情。

(二) 缺乏自信, 害怕进入社会。有的毕业生对自己在大学里的成绩与表现不是很满意, 缺乏自信, 害怕参加招聘会, 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 过于依赖父母, 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先回家靠父母。有的毕业生说反正父母也没有催着找工作, 实在找不到工作先回家, 父母会养着自己的, 以后再慢慢找工作。

(四) 对于工作好高骛远, 工资待遇、工作地点要求多。有的毕业生有求职意愿, 但是眼高手低, 又希望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 又不想去偏远地区。

(五) 只想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 其它工作不予考虑。很多人找工作的首选是专业对口的工作, 实在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部分人会选择坚持要找专业对口的工作, 部分人会选择其它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先干着。

(六) 有的毕业生到了用人单位, 综合素质不高, 专业知识面窄与不够扎实, 创新能力有限, 不能胜任工作岗位, 职业发展受限, 于是频繁的更换工作。

(七) 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缺乏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不能成为一个“多面手”, 不能适应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

三、影响着大学生就业择业观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

(一) 家庭方面的因素

“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 自立意识不强, 过于依赖父母。父母也是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缺少对孩子自立奋斗意识的培养。进入大学后更多的是关注身边的朋友, 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少, 父母也不能很好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情况, 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教育。

(二) 社会方面的因素

“90后”大学生是受信息时代影响成长起来的一代, 新媒体信息传播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短信、QQ、微博、微信、流行音乐、动漫、旅游、健身、信用消费、流行语、网络语言等为“90后”大学生接受。但流行时尚文化的世俗性、无序性导致“9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目标功利化、价值评价审美化。而且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让他们倍感为了考上大学所付出的辛劳, 进入大学后更多强调的是自学, 不同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思想上松懈下来, 没有了目标与动力。

(三) 学校方面的因素

高校绝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是灌输模式培养, 不被“90后”大学生接受, 上课不感兴趣, 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缺乏对专业的教育与认识, 不明白毕业后到底能从事什么工作, 应具备哪些能力?学校重视理论教学, 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 自身方面的因素

“90后”大学生思想上希望获得成功, 但又经不起挫折。QQ、微信等成了他们主要的沟通方式, 真正的言语交流少了, 思想上处于一种既开放又封闭的状态。很多毕业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差, 没有办法制作一份好的推荐材料, 在面试时语言表达能力差, 经历过淘汰后就再不愿参加招聘会, 心理承受能力差。

四、高校如何应对

高校对“90后”大学生的培养与教育, 是“90后”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是高校发展的目标。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既然“90后”是特色鲜明的一代青年, 那么我们就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一) 创新教育理念, 改革教育模式

不同时代的大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要用欣赏与批判的眼光看待“90后”, 高校要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 在对他们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 因材施教, 推出不同的教育内容, 创新教育模式。要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改革, 合理设置课程, 构建教学内容, 与市场需求相挂钩;要增大选修课比例,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要改革考试方法, 进行综合能力测评;要增大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 推行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形成学术研究的环境,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

(二) 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要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分阶段有重点开展。特别要抓住大学生刚入校这个时机,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 通过开设系列讲座进行理想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增强社会责任感;要进行所学专业的宣传教育, 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实质性的了解, 提高学习兴趣, 规划好未来几年的学习生活。

(三) 注重专业教育的引导工作

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是大学生将来职业发展的准备阶段, 但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 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 只注重自己专业的学习, 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 许多大学生将会面临所学的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对口的问题。教师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帮助他们认清专业知识学习与就业的关系;让大学生正确看待专业、重视基础教育、淡化专业的界限, 学习实用知识与技能,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大学的学习获得知识, 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 成为一个“多面手”。

(四) 有针对性的开展校园主题活动

学校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活动,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 开拓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 融素质于活动之中;开展以困难挫折为主题的历练教育, 创设实际或模拟现实的实践机会;各类活动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结合, 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 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从中受益。同时还可以邀请校友回校与在校学生交流他们的学习与工作历程, 更能为他们所接受。

(五) 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90后”大学生经常会感到迷茫与无助, 心理承受能力差。我们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等隐蔽、快捷、实时的工具, 通过网上心理解析、辅导、咨询、诊断、治疗等方式向“90后”大学生介绍心理知识,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在这种匿名的形式下, 可以消除他们的心理阻抗和逆反心理, 使他们放下所有的负担和顾虑倾诉衷肠, 接受咨询, 也能使学校在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并做出切合实际的引导及处理。

(六) 加大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

要引导“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教师就要加大人文关怀, 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服务。加强师德建设,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为人师表, 教师要用真诚与关怀对待学生, 用丰厚的知识与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与大学生逐步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 帮助他们学有所成, 顺利实现就业。

(七) 学校要加强与家庭之间的沟通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父母其实很想了解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 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进行合适的家庭教育。但往往学生对父母是报喜不报忧, 与父母的交流也是越来越少, 父母不能全面的了解孩子, 等到学生出现问题时再请父母到学校来已为时晚矣。学校和家庭有着共同的目的, 就是希望他们能成才。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建立家校互联的平台, 让父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境况, 共同为大学生的成长担负责任。

摘要: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90后”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出现了一些消极因素, 只有正确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就业择业观, 才能帮助他们实现顺利就业。

关键词:“90后”,就业择业观,社会适应能力,应对

大学生择业能力 篇2

职业指导管理就是帮助学生准备就业、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和转换职业的指导,开发和提高学生船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职业指导致力于指导和开发劳动力资源,以便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1 加强职业指导管理和创业教育

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初中毕业生。他们踏入职业学校,经过三年学习,毕业时年龄也就在18岁左右,却马上面临选择职业和身份适应,对他们开展职业和创业教育,很有必要。教师要有加强对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紧迫感。

为好奇而读书有部分学生来学校读书的主要目的只是对某个专业产生好奇,而不是为了获取职业,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能力都缺乏了解,因此,一旦到了真正选择职业的时候,便嫌这嫌那,东不成西不就。

造成职校生就业难的另一面是毕业生在供需见面时普遍存在自我推荐能力差,不善于包装自己等弱点,由此可见,学生在选择职业和就业创业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要改变这种不良善状况,就很有必要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通过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达到以下目的:

1.1 使学生与职业联系起来。

学生的就业愿望与社会的职业需求相分离的状况,是导致学生错失就业机会的一大障碍。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能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改变头脑中的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熟悉职业情况,明白学生为了工作,要生存必须工作,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努力工作的道理,进而有目的的发展自己的个性与潜能,并自觉地将社会需要与个人志趣结合起来,把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与未来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1.2使教育与职业联系起来。

传统的技工教育模式因没有突出“教育为职业服务”的环节而显得不够完美。近年来,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大力提倡“服务就业”,就是要求技工学校树立教育为职业的观念;另一方面,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环境也迫使技工学校必须树立“服务就业”意识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是“服务就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使我们的教育与社会的职业需求、与学生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

1.3 使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

经济结构要调经,产业要升级,对劳动力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给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而职业学校,只有紧跟市场步伐,及时调整、开设与社会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专业,培养社会所需技术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积极拓展推荐就业门路,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才能在招生工作中争取主动,进而促进学校规模的发展。

大学生择业能力 篇3

1 当今大学生的择业心理

1.1 利益驱动的择业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 大学生对职业的价值追求、定位以及评价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职业决策行为。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一个比较难以衡量和改变的心理品质, 男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趋于选择个人价值实现的职业, 而女大学生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 城市大学生更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而农村大学生更追求社会价值的实现。现今大学生择业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利益的驱动, 已经由过去的以社会服务为主的社会导向价值观转变为注重经济价值和个人发展为主的个体导向价值观, 功利心更加明显。有调查表明, 大学毕业生普遍希望到北上广和东南沿海等一线城市就业发展, 对基层工作则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大学生有远大理想但不能正确面对现实;注重实现人生价值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1.2 自我认知偏差

部分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 自我估计过高, 总希望能尽快找到实现自我的舞台, 经常在择业中存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想法。这都是对于自己的能力, 也就是对个人能力和品质做出了不适当的评价。盲目追求过高的择业期望, 只能使自己在就业中屡战屡败。因为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以及各个行业减员增效, 使得就业机会的减少和就业难度的加大。这种心理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从而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1.3 择业焦虑

大学生在未完全认识自我和尚未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时, 在择业方面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依赖心理、从众心理、自卑心理和焦虑心理。择业时的心理状态也是透视择业价值观冲突的有效观测指标。大学生在择业前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 这反映了大学生择业观的不确定性, 也折射出大学生缺少对自身兴趣和职业能力的客观判断, 还有对自身与职业之间匹配性的评估和抉择。很多大学生不明确自己的择业方向和定位, 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 能做什么。

2 择业心理成因

面对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有其深刻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包括个人性格和兴趣因素, 性格外向和内向的学生在择业和就业中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客观因素如社会经济环境、家庭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尚未完善的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易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较大影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之后, 更多的学生就把经济利益和物质待遇放在首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有着最直接的影响。高校应当加强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方面的心理辅导,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3 如何应对择业心理困难

对于克服大学生这些心理困难的策略主要依靠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正面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创业和向大学生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毕业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力与实际技能, 另外一些非智力因素如优良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意识也是很重要的考量。

3.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应对大学生择业困难应从心理上解决他们的困惑。首先, 要从根本上调整就业期望值和择业观。尤其是降低学生的急功近利的心理, 灌输他们脚踏实地、稳步发展的观念, 消除浮躁的情绪, 用长远眼光看待事物发展, 尤其是个人职业的发展。应从入学之日起, 就引导学生树立一个“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改变部分学生所抱持的一次就业观。要充分重视每一个就业机会, 锻炼自我, 发展自我, 为今后选择更能实现自我的平台作打下基础和累积经验。

3.2 充分自我认识、正确自我定位

其次, 设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一个人的择业期望值能否成功, 主要在于择业期望值是否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因此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该实事求是对自己的择业期望值有合理的分析。辅导员在日常的就业指导过程中, 就应引导学生分清学生角色和职业角色的不同在于, 前者要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工作中, 并将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此外, 大学生要学习调控情绪。在择业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要学会控制情绪, 自我激励。有部分同学在起初择业失败后就深受打击而失去信心, 使他们陷入“择业失败-消极情绪-再次择业”的恶性循环。大学生要增强自身心理的耐受性, 有预测性的择业, 有计划性的就业。

4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自觉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4.1 明确就业方向、确立就业目标

有效改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自觉性。为数不多的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清晰认识。研究表明, 大约只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3-5年有职业规划。多数学生在毕业就业时只是被动地由招聘方进行选择, 对自己的未来根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对于自己的未来还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大学生需从低年级开始就逐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进而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强化相关就业能力的锻炼,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注重自己在工作、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要尽早建构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树立有利于自己生存与发展并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观。要正视自己, 要正确评价自己, 给自己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 使自己保持对职业的创造性张力和饱满的热情。

4.2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是长期的系统工作。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为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课程, 但依然不能满足学生逐步增加的就业指导需求。这反映出一个现象就是:就业能力差意味着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高校的就业工作更应该从学生入学就开展, 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学校应在低年级即开展成材教育指导;在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实施素质教育指导, 大学四年级注重择业、就业技巧的指导, 使毕业生能够尽快的适应社会和工作单位的需求, 实现人和职位的匹配。

参考文献

[1]郭婧.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影响研究[J].前沿, 2012 (8) :100-101.

[2]金怡, 姚本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与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 :232-238.

大学生择业的误区及应对方法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择业 误区 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职业的理解与要求,已不再只把它看作是糊口谋生的手段了,而是认为职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上,还需体现在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上,这就赋予了职业选择更加重要的意义,但也使得人们对职业的期望变得复杂多样、难以把握。因此,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想要大展宏图,“英雄有用武之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让人生价值最大化,就必须把握好自己对职业的期望,正确地选择职业。但是,当代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却存在种种误区,从而影响就业。帮助他们应对择业误区,正确择业,从而走上成功之路,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1 大学生择业存在的误区

(1)大学生自我认知误区。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择业,不仅要知彼,更要知己。对自己不了解,评价过高或过低,就会在前途选择时像雾里看花,遭遇挫折。有的大学生自视过高、高估自己的能力,或留恋大城市,或一心希望能步入名气响亮的单位,或钟情于事业单位,但结果是事与愿违;而有的大学生,自我评价过低,胡乱签一个单位,事后又后悔不已。

(2)大学生择业观念误区。有的大学生有着高学历“情结”,认为学历越高工作越好找,人生价值也会越大,因而醉心于考研、读博、出国留学等,但却没有考虑过这种选择能否实现、是否适合自己。有的大学生则认为“城市越大个人前途就越大”,“大学生毕业就得坐办公室”,“一次择业确定终身”,因此择业时挑三拣四,瞻前顾后,导致就业良机错失。

(3)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择业心理误区主要表现有的毕业生盲目自信,好高骛远、浮躁自满而高估自己的优势;有的则畏首畏尾、妄自菲薄,充满自卑;有的喜欢跟周围同学进行盲目攀比,以别人的择业标准来给自己定位;还有的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存在焦虑不安、抑郁以及对父母与老师过分的依赖等不良心理。

(4)大学生“盲目考证”的误区。许多大学生盲目地参加各种培训班,如驾驶、英语等级、电脑技术培、各种认证等培训,以为技多好择业,但实际上就业单位更看重的是毕业生本职岗位的专业能力,看重的是知识结构、观念品德、思维习惯、吃苦敬业精神等综合素质。

2 应对大学毕业生择业误区的方法

(1)应对择业自我认知误区的方法:客观全面评价自己、做好职业定位。一是要“知己”,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并正视现实,使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相一致,才能择业顺利。二是职业定位要清晰,职业方向与目标必须适合自己的情况,“恰如其份”,并为此制定计划,才能避免盲目择业。走出自我认知的误区,关键在于要有“自知之明”。既要知道“我想干什么”,更要知道“我能干什么”;要了解我的优势在哪?劣势又在哪?要对自己的价值观念、个性、能力、优缺点以及兴趣爱好等有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与此同时,择业前也要了解职业,要对职业的工作内容与环境、工作的前景发展以及其对知识、技能、经验、性格等方面的要求等有详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认真权衡选择不同择业目标会对自己的有哪些利弊得失,从而少走弯路。

(2)应对择业观念误区的方法:端正价值取向,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大学生择业时应善于审时度势,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将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最有利个人未来发展等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而不要被单位的名气、规模、效益、地域位置等问题所困扰,也不能被“高学历”所迷惑,并将自己的择业期望值定得高不可及。因此,走出择业观念的误区,就是要以选择最能施展自己才干、最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职业为目标,这样才能脚踏实地,才能不受一些虚名虚利所牵绊。

(3)应对择业心理误区的方法:增强自身的心理品质。择业心理误区的存在,主要是毕业生自身的心理品质有不足。要增强心理品质,首先要有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调适自己的职业目标;既要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要有一步一个脚印、从平凡职位做起的心理准备。同时要积极使用心理自我调节方式,如可以选择沟通宣泄法,找家人、同学、老师沟通,倾吐、宣泄自己的不良心情;或选择静思内省法,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控制心境,冷静思考,客观分析、深入反省,从而稳定自己的情绪和心理;也可以选择转移放松法,就是将择业时的不良心理情绪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如游泳、打球等等各种体育运动,以此调节心理、放松心情。

(4)应对“盲目考证”误区的方法:形成合理知识结构,增加就业筹码。合理知识结构不等于是“证”越多越好,而是管不管用。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并非大学几年所能全部掌握的,而且每个岗位都有其相应的特定要求,盲目“考证”,多“证”在手,“杂”而不“专”,并不见得适合自己所期待的职业。因此,要实现职业目标,不是要多考证,而是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使自己成为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要想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善于不断更新自己知识;另一方面要有目的地考证,盲目的花过多时间学习与自己职业目标无关的知识,既会浪费大量学习的时间和精力,还会降低自己的专业岗位能力。

职业目标是人生定位的方向,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就意味着你将步入什么样的生存境界。作为大学生,择业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走进各种误区,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参考文献

[1] 石源.给自己定位[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

大学生择业能力 篇5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今,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刚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与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有密切联系。大学生不恰当的择业观会给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带来诸多困扰, 让大学生感到迷茫无措。

1. 注重物质利益, 功利色彩浓重

从择业意向上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加大, 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更加注重物质利益, 金钱意识不断增强、功利色彩浓重。有的大学生在经济利益、物质财富的驱使下, 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倾斜。在择业地域方面--“就大不就小、就东不就西”, 主要考虑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较少考虑经济落后、环境恶劣的中西部偏远地区;在择业领域方面--“就高不就低、就热不就冷”。在择业领域的选择上, 事业单位、外企、国企等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首要选择, 而那些民企、私企等相对来说比较冷落,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向公务员、教师、医生、金融、计算机等热门职业, 而那些农业、林业以及体力付出的工作往往存在招工荒。加之大学生比较倾向于管理层的工作, 排斥基层工作、体力劳动。从择业意向上看, 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重视物质需要、追求个人享受的思想倾向。此外, 部分大学生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与自己专业的相关度、自己的兴趣爱好, 他们感兴趣的是职业的附属物, 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等。由此可以看出, 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再是以社会价值为主, 他们更加注重经济价值, 把追求经济利益放到了首要位置。

2. 以自我为中心, 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大幅度改善。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多样化,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在悄然发生改变。部分大学生重视个人发展、轻视国家需要、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党和人民培养一个大学生是花费很多心血的, 但是有部分大学生却从不考虑对社会的回报, 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的利益与要求, 把薪金待遇、兴趣爱好以及个人发展空间等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上, 把是否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特长、实现自我、获得发展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如果有的单位待遇高、条件好, 甚至可以放弃户口、制作假档案, 放弃所学的专业, 坦然的奔“钱”程。[1]此外, 我们必须肯定的是大学生个体意识觉醒、注重实现自我价值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但是如果大学生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价值观, 容易不切实际的高估自己的能力与长处。抱着这样的态度与别人交往,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甚至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异常形态。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会导致个人欲望膨胀, 过度高估自己会使许多大学生失去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机会。

3. 择业态度不端正, 盲目就业

首先, 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大多能在“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就业氛围下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但也存在部分学生不能积极面对它, 在择业过程中产生各种不恰当的心理 (盲目求高、攀比、自负、不平衡、自卑、依赖等) , 消极对待就业;其次, 不少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缺乏竞争意识、停滞不前, 为减轻就业压力, 一些人把择业机会寄托在社会关系上, 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找工作的最佳捷径抑或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 只要有足够的“活动经费”就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最后, 毕业后在一个好公司上班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但不现实, 因此很多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 但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先就业后择业, 往往随随便便找一份工作、不认真对待, 盲目就业或者在工作过程中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总想跳槽, 如果发现更好的单位, 大多数人倾向于毁约以求得更好的工作岗位, 再加上心理素质差, 在单位碰到一点困难、挫折就想辞职, 严重破坏了大学生的择业诚信。没有职业理想、职业目标的先就业后择业只能是“瞎就业”、“错误就业”;没有人一辈子只从事一个职业, 但仍有不少人期盼着在毕业后一次性就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 实现就业。不得不说, 这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

4. 诚信意识弱化、创业意识不强

当前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不少大学生丧失了基本的诚信, 以欺骗的手段获得工作机会。比如有的用人单位要求有工作经验, 但有部分大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工作经验, 但在自己的简历上却赫然写着有相应的工作经验;伪造荣誉证书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管理者的经历;隐瞒真实年龄、户籍所在地等现象并不少见。加之, 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会随随便便签约, 当找到更好的工作时, 大多数人会选择跳槽到更好的岗位;还有的大学生盲目攀比, 看到自己的同学找到好工作, 心里不甘心、不平衡, 就违约甚至毁约去找一份“体面”工作, 他们首先考虑的往往是自己的利益, 不顾用人单位被毁约造成的后果, 这是一种极其自私的行为。这些行为导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弱化,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产生不好的印象。此外, 从就业到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改变, 尽管我国政府、高校、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提供诸多条件, 但总体来说, 大学生创业的数量并不多, 应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对策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 我们必须纠正不恰当的择业观、走出择业误区。上帝关上了一扇门, 必定会打开另一扇窗。与其在原来的门前流连忘返, 不如去开着的窗外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 我们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总会有一份合适的工作属于自己。为了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营造公平的就业氛围、优化社会环境

首先,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择业就业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制建设, 运用法律的手段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利益受到损害时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其次, 努力打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规范市场运作, 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保护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保证公平竞争, 为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 要大力弘扬奉献和艰苦创业精神、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引导大学生更多地从国家、集体、人民的利益出发去选择职业, 在择业过程中要脚踏实地、诚实守信, 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最后, 相关部门可推出优惠政策,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走进农村、走入基层、走到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 到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此外, 通过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就业政策法规的引导使大学生明白自身的价值, 锻炼坚强的意志、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奋斗。

2. 加强高校择业观教育, 完善高校对大学生择业观的指导

首先, 高校应把毕业生择业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 高校的领导、教师等要予以高度重视, 充实大学生择业就业教育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逐步走专家化发展的道路, 加强就业择业的相关课程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创新大学生择业就业方面的课程形式。此外,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意识指导, 开设指导课程, 帮助大学生了解求职择业的程序和择业就业的注意事项, 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 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以及高校心里咨询中心的作用, 注重培养高校毕业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针对大学生存在的盲目求高、攀比嫉妒、自卑依赖等心理误区进行辅导、治疗, 帮助大学生改正重视物质利益、功利色彩浓重、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忽视国家、社会需要等不恰当的择业观, 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最后, 优化校园文化。21世纪是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 高校可建立就业信息网。通过这个平台, 大学生注册成为用户, 可以将自己的基本信息发布到网上, 而用人单位也将招聘信息公布到网上, 保障供需双方信息交流的顺畅。高校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手机报、电子屏等媒体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创新教育、三观教育、择业观教育,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优化校园文化。

3.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首先, 父母对子女要有一个合理的期望值。家长要改变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大学毕业就意味着“精英”的错误观念, 现在的高校教育不再是以前所谓的“精英”教育, 而是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对子女抱有高期望值本无可厚非, 但不必事事都要求完美, 若超过一定的度可能会物极必反, 也不要将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理想抱负强加在儿女身上, 让儿女背负过多的压力, 摆脱人分三六九等的思想束缚, 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的儿女是大学生, 走入社会只能从事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其次, 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 客观地看待孩子成长中的每件事情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广泛的兴趣、乐观向上的性格等, 帮助他们确立切合自身情况的职业目标, 在子女择业时给予鼓励、支持与引导。最后, 夫妻关系要和睦, 改善家庭成员关系,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家庭关系冷漠、暴力、紧张的家庭中, 孩子往往胆小、怯懦、自卑甚至具有报复心理;在家庭关系温馨、关爱、和谐的家庭中, 孩子往往活泼、开朗、乐于帮助他人。[4]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温馨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对于塑造幸福人生、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总之,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意义重大, 因此, 这就需要家长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以身作则,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发挥积极作用。

4. 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引导、合理定位

首先, 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需要、自身价值的实现同社会、国家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差距, 大学生在思想上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 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 决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要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克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大城市化”倾向,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价值。此外, 大学生在择业时要转变“等、靠”等不正确的观念, 不要将自己的就业寄托在依赖权力、金钱上, 要敢于主动出击、靠自己的实力实现就业。其次,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优化心理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实际出发、从大局出发, 提高自身思想觉悟, 正确客观地看待金钱、名誉、权力等, 崇尚艰苦奋斗, 通过不懈努力改善生存环境, 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调适择业心态、形成正确的择业观、顺利实现就业。再次, 大学生要认清我国社会发展趋势, 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 转变注重物质利益、以自我为中心的不正确的择业观。中小企业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贫穷落后地区蕴含着更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大学生应将就业的目光从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 乃至于贫穷落后地区, 在社会、国家需要的地方开拓一片新天地。最后, 大学生要革新思维方式,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只要你用心去做, 总会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得到社会的承认与认可, 基层、农村与大城市一样都可以成为大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摘要:当前, 不少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存在着一些认知偏差, 不能客观公正的实现择业就业, 不恰当的择业观使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本文主要从择业意向、择业自我定位、择业态度等方面入手, 找出其中存在的择业问题, 继而通过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着手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观,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大学生择业能力 篇6

高职学生择业心理指高职学生在毕业时选择职业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的总和。不同的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自身素质等方面的不同, 择业心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高职学生能否拥有健康的择业心理并顺利择业, 取决于择业心理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社会职位与经济收入、性别差异。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个性差异、自我评价及一些传统观念 (比如攀高枝、首选国有企事业单位、盲目追求专业的需求量、一味要求专业对口等) 的影响。某高职学院心理咨询室利用两年的时间, 对该院2007届、2008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数据表明高职学生在择业心理方面有共同的特点, 也普遍存在着相同的择业心理误区。以下就调查数据进行列项分析, 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全面提高择业心理素质等方面, 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高职学生的择业心理特点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107份, 回收854份, 有效问卷841份, 回收率达75.97%。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学生在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单位选择上的特点。问题一、你认为理想的工作单位是哪类? (见表1-1)

问题二、你希望从事的职业是哪类? (见表1-2)

上述调查表明, 高职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理想的单位有国有企业、国家机关。08届愿到国企单位工作的人员比07届毕业生比例下降了6.3%, 而愿意到三资、私营、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提高了1.9%, 表明高职学生在择业单位的选择上不再重点选择国有企业, 而将私营、民营企业也作为主要选择目标, 他们开始重视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与单位的匹配程度, 重视个人职业的发展空间。

2. 在对择业中主要问题的看法上的特点。问题一、你认为当前择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见表1-3)

问题二、预计在择业过程中你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见表1-4)

表1-3、表1-4显示, 近50%的毕业生注意社会需求总量的增减和靠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影响。。另外, 他们也比较关注用人单位要求过高和毕业生期望值过高的矛盾。此外, 自己所学的专业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职位不匹配、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不够或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等问题均引起了高职学生的重视。

3. 在择业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上的特点。

问题一、你认为下列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如何? (见表1-5)

问题二、在求职过程中, 如果用人单位愿意录用, 你如何应对? (见表1-6)

问题三、求职失败后, 你怎么办? (见表1-7)

问题四、签约后若有更好的单位, 你是否违约? (见表1-8) 统计数据表明, 高职学生在处理择业过程中的问题时, 有如下表现特点:一是在影响择业的诸因素中, 毕业生注重实际能力和自己专业知识的科学化, 而实际能力则居首位;二是在与单位签订合约时更冷静、成熟;三是失败后并不气馁, 能主动分析自己失败的各方面原因, 再接再厉, 意志力坚强;四、高职学生已经能够懂得通过合法的程序来维护自己求职择业过程中的权益;五、高职学生对就业协议的合法性, 签协议的严肃性认识还有待提高, 毕业生违约率近几年都较高。从以上择业心理特点分析可以看出, 当下“自主择业”给予高职学生更广阔的择业空间, 许多毕业生能适应形势, 积极探索,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但是, 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在竞争中无所适从, 出现了一些择业的心理误区。

三、高职学生的择业心理误区

择业的心理误区指毕业生在择业时心理上特别是认知和人格上陷入了无以自拔的困境, 而本人对此又缺乏意识的状态。根据问卷调查, 高职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误区有以下几种:

1. 盲目攀高, 追求“热门单位”。

在择业中, 有一部分高职学生从众心理突出, 看到其他同学找到好的工作单位了, 自己也不管用人单位的好坏, 工作岗位的合适与否, 只要单位热门, 待遇高, 先签就业协议再说。

2. 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热衷于托关系。

不少毕业生依靠家庭亲友给自己找门路, 千方百计找朋友托关系谋职业, 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 而是寄希望于找关系递条子, 甚至不惜代价请客送礼, 用庸俗化的一套对待择业, 其结果不仅使公平公正的原则受到损害, 污染了社会风气, 对毕业生自己将来的健康成长与事业发展也带来危害。

3. 法律意识淡薄, 诚信意识不强。

一部分高职学生没有认识到就业协议的合法性和严肃性, 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 一旦再找到新的更好的岗位, 就不辞而别。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热情, 不仅影响了学校的诚信声誉, 破坏了就业市场的稳定, 甚至还可能给毕业生本来带来法律纠纷。事实表明, 以上提到的各种择业心理误区, 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求职择业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端正学生的就业动机, 调整择业心态,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和社会需要的职业。

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全面提高择业心理素质

近几年来, 高职院校针对毕业生开设了一系列就业指导课程, 高职学生择业心理的渐趋成熟和就业率的提高表明, 重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和择业技巧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要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择业心理, 全面提高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

1. 培养学生长远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意向以及对职业所持的主要观点。市场经济风云变幻, 社会上职业的冷热是相对的。因此, 高职院校应培养学生树立职业的长远意识, 加强学生的职业奉献意识、素质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 高职学生在真正进入用人单位工作的时候才能体现出训练有素的一面, 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赢得一席之地。

2. 掌握灵活的求职技巧。

高职院校应开设有针对性的面试求职技巧课程, 提高学生的面试能力。面试实际上就是求职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推销给用人单位的过程。在面试中, 高职学生要能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当碰到自己不懂的或对自己不利的问题时, 要能应变, 巧妙回答。笔者在参加某高职学院毕业生的模拟面试时, 曾经问一名学生:“你认为你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他回答:“不善与人交际”。虽然这名同学回答得很实在, 但是如果在正式的应聘场合, 这样的回答就有可能使他落选。对这个问题, 这名同学可以这样来回答:“由于平时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专业学习上, 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时间较少, 今后将在人际交往上多多学习交际技巧, 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

3. 诚信意识不可缺。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已经纳入市场体系的就业市场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所以毕业生要从大局出发, 树立信用意识。一是求职简历要诚实可信, 并附带相关的证明材料, 如毕业证、奖状及各类考级证书。有些学校的毕业生擅自篡改学校统一下发的推荐表内容、成绩单, 甚至伪造各类证书、奖项, 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形象, 也给自己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二是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 动机要端正, 要认识到签协议是一种法律行为。协议一旦签订就受到国家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就不能随便更改, 应严格履行。

4. 增强择业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素质的高低往往成为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步入社会的一项重要决定因素。当今就业形势严峻, 择业竞争激烈, 很多高职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体验到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心境。面对这种情况, 高职学生就应增强自身的择业心理承受能力, 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 平时注意锻炼自己的耐性与意志, 碰到困难能迎面而上, 不逃避。失败了, 能及时分析原因, 不气馁。二、提升自我意识的水平, 全面、客观分析自己的气质、性格、爱好、特长, 根据社会形势和就业机会, 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职业定向。第三,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 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并不顺利, 对此高职学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以利于就业与再就业的顺利进行。第四, 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求职不顺的时候, 向家人、朋友、老师倾诉并听取他们的建议。遭到用人单位拒绝时, 要客观、全面地分析原因, 适当调整择业目标, 重新制定择业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国梁.大学生心理健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大学生村官择业机制研究 篇7

一、我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动机

1、影响我国大学生村官职业动机的积极因素。

首先, 大学生目前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意识, 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因此会主动的将自身的职业需求与国家及社会的需求融为一体,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长远的制度探索, 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同时也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目标与动力;第二, 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转变, 就业制度及用人制度发生了变化, 高校开始实行双向选择的择业方式, 这使得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关注就业的政策规定以及社会的需求, 虽然一方面仍然听取别人的意见, 但是, 自主择业的意识开始增强, 择业策略呈现出目的性及计划性;第三, 由于大学生职业风险意识的不断强化, 大学生终身的职业观念越来越淡化,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会抱有流动的心态, 找寻适合自己的职业, 同时不放弃任何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因此大学生的流动较大。

2、影响我国大学生村官职业动机的消极因素。

首先, 部分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淡化, 没有将自身的职业规划与国家及社会的需求结合, 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 这种只重视个人利益的择业观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第二, 大学生的择业动机向务实性转变, 大学生在选择大学生村官时往往不是抱有建设新农村的目的, 而是希望以此作为考公务员的资本, 真正的职业动机是趋向于经济发达地区, 将经济利益放在了首位;第三, 部分学生的择业动机不具有奉献精神,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择业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许多大学生开始追求物质条件, 因此缺少社会的责任感, 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

二、我国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问题

工作满意度主要是指员工在工作中所做出的情感反应及在工作中所做出的表现。态度决定行为, 大学生村官对于工作的满意度, 对于自身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大学生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村官一般都是刚从学校进入社会的青年, 他们对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非常看重, 因此, 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工作的支撑点, 一方面希望与同事和谐相处, 达到良好配合的状态;另一方面希望与领导之间和谐相处, 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二,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对于工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工作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知识性及技术性的工作, 在大学生努力工作为农村做出贡献的同时, 如果工作的内容具有太强的压力, 不能符合自身的兴趣及爱好, 且不能体现自身发展的成就感, 将会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持续性。第三, 工资待遇也是影响大学生村官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抱着满腔的热情建设新农村, 虽然一开始没有对工资待遇没有做过多的考虑, 但是一旦步入社会, 生活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使得大学生不得不重视工资待遇, 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低于城镇的平均工资水平, 对工作的满意度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我国促进大学生村官发展的机制

第一, 加强对我国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支持, 为大学生村官的长效机制提供政策保障。我国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机制及发展机制还不健全, 需要我国政府加强政府方面的支持, 一方面要不断地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制度, 形成规范性及制度性的整套选拔机制, 加强大学生村官与基层组织对接机制的完善;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完善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 在发展变化中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制定相应的岗位考核机制及村民满意度测评, 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出规划, 给予一定的晋升及发展机会。

第二, 建立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 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保障制度。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本身就与城镇的福利待遇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 为了激励大学生的工作, 保障大学生的生活, 需要国家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待遇, 加强政府的财政补贴的力度。同时, 要在资金及政策上对大学生创业予以支持, 政府设立农村创业专项资金, 银行挺小额创业贷款, 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 为农村的领导力量储备新鲜血液。

第三, 通过培训不断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 为建设新农村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我国政府应当从两方面提升大学生工作的能力, 一方面是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心理素质能力, 基层的工作具有一定的艰苦性, 同时也面临着困难及挫折, 大学生村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压力承受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化的培训及外派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 提升自身的知识技术能力, 最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摘要: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我国政府出台大学生村官计划, 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择业动机及其满意度评价, 提出促进大学生村官长效发展的机制, 希望以此作为促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的借鉴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择业动机,满意度,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段爱琴.新农村视角下健全大学生村官运行机制的思考[J].社会纵横, 2009.4.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篇8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

虽然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择业观不尽相同,但都包含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因素。

(一)积极因素

首先,择业自主意识明显加强。在“双向选择”就业制度下,大学生十分关注就业问题。他们不仅想了解就业政策、规定,而且很关注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形势、对专业的需求状况及各类职业的基本情况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择业策略,既听家长的意见,还听老师、同学、朋友的意见,但是最终多数是独自作出决断。

其次,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普遍增强。虽然大学生仍重视专业对口,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部分大学生主张初选的职业只是暂时的,然后再努力寻求流动机会,逐步过渡到位,实现自我价值。职业流向也由过去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双向或多向流动,高层次的需要逐步凸现,有的甚至来回流动,在一个单位几进几出,兼职的更是大有人在。

(二)消极因素

首先表现为社会价值观念淡化。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倾向较严重,忽略了社会价值,从而导致其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难以履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从中可以发现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

其次是职业奉献意识弱化。时下,大学生明显地把奉献与索取放在同等位置上,这对一个具体的部门来说,影响不大,但与整体社会的主导价值出现了较大的反差。部分大学生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和名利,轻事业和奉献,缺乏诚信意识,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是高期望值久居不下。当前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考虑社会需要和个人实际需求,盲目追求超越个人素质的职业。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对策

导致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的择业观直接影响其职业的选择,不良的择业倾向将导致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受挫。因此,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择业观,既是当务之急,又是关系到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造就合格人才的重要问题。

(一)坚持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择业观教育时,高校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原则。大学生就业,首先应该是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与需要,只有在满足了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满足个人需要,其个人价值也就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就业所提供的社会价值越大,大学生自身发展也就越快,个人价值实现的程度也就越高。只有这样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才能融和个人价值于社会价值之中,从而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

第二,享受权利与承担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权利和责任是人类社会道德的评判标准之一。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他在依法享有个体权利的同时,也被赋予一定的社会责任。大学生择业必须把权利和责任辩证地统一起来,在不损害集体、社会、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

第三,自我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的原则。理想是关于社会和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每一位大学生都会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精心的设计,并为其目标而奋斗。当代大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大学生把个人的事业融入到祖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二)切实加强就业指导

首先,要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整个教育工作的大局出发,将毕业生作为事关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大事来抓。针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出现的问题和情况,高校要转变观念,构筑科学、系统、专业的就业指导实践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与理论研究,促使就业指导向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发展。高校有必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业务水平精湛的专门的就业指导队伍,其既要有负责具体就业工作人员参与,又要有社会、教育、心理、市场学等多方面的专家的加入,不断加强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改进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提高就业指导的层次和水平,真正实现就业指导向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再次,要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使就业指导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的过程性和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必须全面、广泛、深入、连续,要贯穿于在校教育的全过程,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政策指导,使大学生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避免在求职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是信息指导,通过传播沟通信息,建立教育部门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而架桥铺路;三是心理指导,高校可对大学生进行与择业活动有关的心理测量,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

目前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与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是一致的,现实主义是它的最大特征,在市场经济的大时代背景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功利性色彩和个人主义色彩,与此并存的一些传统的择业价值观念,如就业中的“求稳定”心态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念的嬗变,既反映了主体意识的扬弃和重塑的基本走向,又反映了社会变革的痕迹。但我们相信,随着就业结构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将日趋理智与成熟,寻求自我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兼顾个人发展与经济收入将成为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的主流。

参考文献

[1]田景海.大学生择业社会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2.

[2]谢维和, 王洪才.从分配到择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杨德广, 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4]朱贻洲, 朱炳.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嬗变[J].青年探索, 1993, (5) .

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择业意向研究 篇9

【摘要】随着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日益庞大,他们期满再就业问题开始受到重视。从往年数据统计以及调查结果看,即使国家和政府在各条出路上均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大部分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还是选择报考公务员。该文深入了解了大学生村官再就业现状与意向,结合大学生村官期满再就业考录公务员出路的意向,分析影响,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公务员 影响 对策

大学生村官一般都与政府签订合同,合同期一般为2年或者是3年,合同到期以后,这些村官们将面临再次择业的问题。中央给出的五条再就业出路以及政策倾斜,虽然对他们选择再就业道路提供了引导和帮助,但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还是会选择考录公务员,希望进入事业编制。目前,在岗大学生村官已有22万之多,而由于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致使失业和就业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若是不能解决“公务员热”在大学生村官中的风潮,会导致大学生村官再就业问题加剧,影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推行,同时也会带来就业市场的矛盾。

一、大学生村官集中选择报考公务员的影响

(一)加剧公务員编制压力

由于社会上报考公务员人数较多,国家又有给大学生村官定向考录的优惠以及其他优惠政策,而公务员队伍又已趋于饱和,能接收的人数有限,每年退休人数与新招录人数完全不成正比,导致公务员队伍逐渐庞大,且国家承受能力有限,优惠力度和照顾范围也有限,2010年来更是取消了加分政策,大学生村官报考非定向考录的公务员职位并不比普通社会人士容易。

(二)造成人才损失

大学生村官经过2到3年的村官工作之后,对基本的农村工作已经非常熟悉,甚至有些比较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独当一面。如果这样优秀的村官不选择留人续聘而是去报考公务员,对基层而言是一种人才的损失。

(三)不利于农村发展

大学生村官的“五条再就业出路”中包括自主创业和留任村干部。留任村干部能助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奠定基层人才队伍基础,为我国储备后备人才。而自主创业则有利于资金的流动,也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建设,村官创业可以围绕农村特点开展特色农业开发,不但能创造经济效益,还可以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如果选择报考公务员,对农村而言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也达不到国家推行村官计划的目的。

三、缓解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集中报考公务员的对策和建议

(一)减少政策倾斜,淡化公务员引导

从2010年开始,政府部门已经出台相关通知取消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加分政策。这个政策的变化已经逐渐开始减弱大学生报考村官的愿望,但是虽然取消政策加分,村官报考公务员的政策优势依旧存在。考虑到这些政策优势,仍然有很多人想报考公务员。所以,政府需要尽量淡化再就业中考取公务员的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留任或创业,积累足够基层工作经验再进行公务员报考政策的倾斜。

(二)优化村官选聘制度

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首先要关注被选者的报考目的,他们必须要全心全意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其次需要对口的专业,倾向农、林学校的毕业生,也要关注他们是否来自农村,是否有较强的适应性。如果报考者的报考意向达标,专业对口,且来自农村,有比较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要优先考虑。

(三)拓宽村官的再就业渠道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拓宽大学生村官就业渠道。在创业方面,可以定期举办创业培训和专题讲座,传授创业知识和经验,解答村官的创业疑惑。在继续深造方面,给予一定的加分优惠和学费减免优惠,完善农村学习条件,与地方院校联系,招收村官研究生,鼓励村官继续深造。在留任续聘方面,要让大学生村官看到上升发展的空间,完善大学生村官培养成长机制,在工作中多鼓励、多激励,调动村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融入农村工作。在再择业方面,政府联合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积极帮助大学生村官进入劳动力市场,企业多与村官交流,使其获得就业技能;中介机构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多方联合以保障大学生村官再就业道路。

(四)加快农村经济建设

加快农村经济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应之后,留任村干部,进入两委班子深入基层,也会让他们一展宏图。

(五)平衡公务员待遇和权力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分析 篇10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可谓陷于一种“迷茫”的状态。面对如今这个丰富多彩的社会, 机会多了, 选择多了, 若大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 想做什么, 那就很容易在就业大潮中陷入迷茫而不知所措。

很多大学生往往不从自身实际出发, 一位追求所谓的“高薪”职业, 这大大增加了求职的难度。而且很多时候, 为了追求一份不切实际的高薪工作, 在漫长的等待中错失了许多事实上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工作。除了“高薪”, “体面”也是许多求职者所追求的, 致使许多基层岗位无人问津, 而且很多人都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蜂拥, 使得人力资源得不到均衡高效的配置。

在江苏卫视与中国教育频道合作推出的大型电视求职类节目《职来职往》中, 企业招聘者青睐的往往是求职意向明确的, 而且求职意向与专业功底相匹配的。那些求职意向不明确或是不坚定的, 往往不能应聘成功。

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应该是从自身实际出发, 从自身专业知识、兴趣所在出发, 并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 注重职业的“成长性”。当然, 想追求一份薪酬尽可能高的职业无可厚非, 但对薪酬的期望要从实际出发。如, 在制定自己的薪酬目标时要考虑同一岗位的平均水平、校友同类岗位工资中间值等参考因素。此外, 对一份职业的选择, 不应仅仅考虑薪酬, 还要考虑工作具体内容、个人在工作中成长发展的条件、晋升的通道、单位的整体氛围等。大学生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抛弃那些“好高骛远”的想法, 敢于从零做起, 从基层做起。有一句话说的很对“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 这样, 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你都是快乐的”。的确, 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而且也适合自己的工作, 不仅使自己在工作的时候是快乐的, 而且因为兴趣所在, 也容易激发自身的潜能, 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使自己拥有更好、更长久的职业发展。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

1、个人因素

首先, 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判定。一个在大学里学习成绩优异, 担任学生干部, 各方面能力都比较突出的学生, 在求职时对工作的要求就会比较高, 如工作环境、薪资水平、职业发展、福利奖金等。其次, 个人的兴趣和专业知识。大学生毕业后对自己首份工作的选择往往会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 或者是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若求职者的兴趣与专业知识相匹配, 求职成功的概率往往会大大提高。因为这样的求职者往往有清晰的职业定位,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自己想做什么, 准备也就更充分, 求职成功的概率也就越高。

2、家庭因素

(1) 家庭背景。家庭背景对一个人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进而影响一个人的专业选择、职业选择。比如一个出生于音乐世家的孩子, 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音乐氛围的熏陶, 再加上家庭的传承思想, 以及家长会在音乐发展发面给予孩子更多的指导与帮助, 那么这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就更容易走上音乐之路。看看如今的娱乐圈, “星二代”并不少见, 他们的发展当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上一辈在娱乐圈已经奠定的事业为他们的发展扫除了不少障碍也提供了不少人脉与机会。

(2) 家人的意见。许多家人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在自己的身边工作, 于是会通过自己的人脉为儿女铺好一条就业之路。许多人认为这样一则方便照顾父母, 一则使自己的求职之路变得容易。

(3)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求职者往往会选择发展势头比较好的行业, 一方面热门行业由于发展势头正旺, 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大;另一方面, 热门行业的薪资水平比较高。

(4) 国家的政策会对求职者的求职意向产生影响。如由国家汉办主办的汉语志愿者的招募。汉语志愿者经培训合格后, 被派往国外, 汉办会为志愿者提供生活津贴等。许多应届毕业生为了积累经验, 开阔视野, 同时也能有一定的收入而报名参加汉语志愿者的选拔考试。

三、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大学生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所规划, 而非盲目从众, 要通过毕业前的工作实习尽可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

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毕业生确立明确的就业方向。

2、家庭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与建议, 同时也要尊重孩子自身的意愿。

3、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体验教育。

4、企业要珍惜人才, 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新入职的大学生有归属感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信心。

5、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促进大学生就业多元化, 同时保障大学生就业时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曹欣荣.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J].邢台学院学报, 2005 (03) .

[2]夏卫东, 滕爱玲.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1) .

[3]方泽宏.高校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J].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1) .

[4]满海龙.论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 (04) .

[5]范明, 安戈锋.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结构性原因分析[J].教育探索, 2009 (03) .

[6]蒋琴雅, 胡玉东.浅谈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 (10) .

上一篇:客户端/服务器结构下一篇:美学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