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心理(精选12篇)
大学生择业心理 篇1
一、引言
高职学生择业心理指高职学生在毕业时选择职业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的总和。不同的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自身素质等方面的不同, 择业心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高职学生能否拥有健康的择业心理并顺利择业, 取决于择业心理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社会职位与经济收入、性别差异。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个性差异、自我评价及一些传统观念 (比如攀高枝、首选国有企事业单位、盲目追求专业的需求量、一味要求专业对口等) 的影响。某高职学院心理咨询室利用两年的时间, 对该院2007届、2008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数据表明高职学生在择业心理方面有共同的特点, 也普遍存在着相同的择业心理误区。以下就调查数据进行列项分析, 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全面提高择业心理素质等方面, 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高职学生的择业心理特点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107份, 回收854份, 有效问卷841份, 回收率达75.97%。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学生在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单位选择上的特点。问题一、你认为理想的工作单位是哪类? (见表1-1)
问题二、你希望从事的职业是哪类? (见表1-2)
上述调查表明, 高职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理想的单位有国有企业、国家机关。08届愿到国企单位工作的人员比07届毕业生比例下降了6.3%, 而愿意到三资、私营、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提高了1.9%, 表明高职学生在择业单位的选择上不再重点选择国有企业, 而将私营、民营企业也作为主要选择目标, 他们开始重视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与单位的匹配程度, 重视个人职业的发展空间。
2. 在对择业中主要问题的看法上的特点。问题一、你认为当前择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见表1-3)
问题二、预计在择业过程中你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见表1-4)
表1-3、表1-4显示, 近50%的毕业生注意社会需求总量的增减和靠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影响。。另外, 他们也比较关注用人单位要求过高和毕业生期望值过高的矛盾。此外, 自己所学的专业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职位不匹配、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不够或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等问题均引起了高职学生的重视。
3. 在择业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上的特点。
问题一、你认为下列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如何? (见表1-5)
问题二、在求职过程中, 如果用人单位愿意录用, 你如何应对? (见表1-6)
问题三、求职失败后, 你怎么办? (见表1-7)
问题四、签约后若有更好的单位, 你是否违约? (见表1-8) 统计数据表明, 高职学生在处理择业过程中的问题时, 有如下表现特点:一是在影响择业的诸因素中, 毕业生注重实际能力和自己专业知识的科学化, 而实际能力则居首位;二是在与单位签订合约时更冷静、成熟;三是失败后并不气馁, 能主动分析自己失败的各方面原因, 再接再厉, 意志力坚强;四、高职学生已经能够懂得通过合法的程序来维护自己求职择业过程中的权益;五、高职学生对就业协议的合法性, 签协议的严肃性认识还有待提高, 毕业生违约率近几年都较高。从以上择业心理特点分析可以看出, 当下“自主择业”给予高职学生更广阔的择业空间, 许多毕业生能适应形势, 积极探索,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但是, 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在竞争中无所适从, 出现了一些择业的心理误区。
三、高职学生的择业心理误区
择业的心理误区指毕业生在择业时心理上特别是认知和人格上陷入了无以自拔的困境, 而本人对此又缺乏意识的状态。根据问卷调查, 高职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误区有以下几种:
1. 盲目攀高, 追求“热门单位”。
在择业中, 有一部分高职学生从众心理突出, 看到其他同学找到好的工作单位了, 自己也不管用人单位的好坏, 工作岗位的合适与否, 只要单位热门, 待遇高, 先签就业协议再说。
2. 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热衷于托关系。
不少毕业生依靠家庭亲友给自己找门路, 千方百计找朋友托关系谋职业, 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 而是寄希望于找关系递条子, 甚至不惜代价请客送礼, 用庸俗化的一套对待择业, 其结果不仅使公平公正的原则受到损害, 污染了社会风气, 对毕业生自己将来的健康成长与事业发展也带来危害。
3. 法律意识淡薄, 诚信意识不强。
一部分高职学生没有认识到就业协议的合法性和严肃性, 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 一旦再找到新的更好的岗位, 就不辞而别。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热情, 不仅影响了学校的诚信声誉, 破坏了就业市场的稳定, 甚至还可能给毕业生本来带来法律纠纷。事实表明, 以上提到的各种择业心理误区, 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求职择业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端正学生的就业动机, 调整择业心态,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和社会需要的职业。
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全面提高择业心理素质
近几年来, 高职院校针对毕业生开设了一系列就业指导课程, 高职学生择业心理的渐趋成熟和就业率的提高表明, 重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和择业技巧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要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择业心理, 全面提高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
1. 培养学生长远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意向以及对职业所持的主要观点。市场经济风云变幻, 社会上职业的冷热是相对的。因此, 高职院校应培养学生树立职业的长远意识, 加强学生的职业奉献意识、素质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 高职学生在真正进入用人单位工作的时候才能体现出训练有素的一面, 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赢得一席之地。
2. 掌握灵活的求职技巧。
高职院校应开设有针对性的面试求职技巧课程, 提高学生的面试能力。面试实际上就是求职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推销给用人单位的过程。在面试中, 高职学生要能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当碰到自己不懂的或对自己不利的问题时, 要能应变, 巧妙回答。笔者在参加某高职学院毕业生的模拟面试时, 曾经问一名学生:“你认为你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他回答:“不善与人交际”。虽然这名同学回答得很实在, 但是如果在正式的应聘场合, 这样的回答就有可能使他落选。对这个问题, 这名同学可以这样来回答:“由于平时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专业学习上, 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时间较少, 今后将在人际交往上多多学习交际技巧, 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
3. 诚信意识不可缺。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已经纳入市场体系的就业市场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所以毕业生要从大局出发, 树立信用意识。一是求职简历要诚实可信, 并附带相关的证明材料, 如毕业证、奖状及各类考级证书。有些学校的毕业生擅自篡改学校统一下发的推荐表内容、成绩单, 甚至伪造各类证书、奖项, 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形象, 也给自己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二是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 动机要端正, 要认识到签协议是一种法律行为。协议一旦签订就受到国家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就不能随便更改, 应严格履行。
4. 增强择业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素质的高低往往成为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步入社会的一项重要决定因素。当今就业形势严峻, 择业竞争激烈, 很多高职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体验到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心境。面对这种情况, 高职学生就应增强自身的择业心理承受能力, 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 平时注意锻炼自己的耐性与意志, 碰到困难能迎面而上, 不逃避。失败了, 能及时分析原因, 不气馁。二、提升自我意识的水平, 全面、客观分析自己的气质、性格、爱好、特长, 根据社会形势和就业机会, 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职业定向。第三,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 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并不顺利, 对此高职学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以利于就业与再就业的顺利进行。第四, 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求职不顺的时候, 向家人、朋友、老师倾诉并听取他们的建议。遭到用人单位拒绝时, 要客观、全面地分析原因, 适当调整择业目标, 重新制定择业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国梁.大学生心理健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施锡栋.高职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
大学生择业心理 篇2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悄然来临,随着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了解,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11万,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31万,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因此,给毕业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尽快实现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的择业认知心理对选择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认知心理指的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与择业有关事物的认识、了解以及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推理与决策。通过有着调查资料分析,目前大学生的择业认知状况有以下一些现象:
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较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同时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择业能力并不了解。
二是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缺乏全面了解职业的渠道和信息。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其社会经历主要是在学校,因而了解职业的机会和可能性委小,直接的亲身感觉就更少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仅靠他人的舆论,因此,什么职业“热”就向往什么职业,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
三是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存在着较多的想象成份,对影响择业的因素认识不足。大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对社会的了解没有全面、实际的体验,因此,在择业的思维认识过程中,对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面对当前的状况,我总结了调适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方法。
(一)大学生自身的逐步调整与完善
1.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2.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3.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成功的事业有时会由于良好的机遇而变得一帆风顺,但是绝大多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4.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二)外在的积极辅助与支持,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1.政府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难于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经济欠发达的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以及县以下的乡镇企业却急需这些知识型人才,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从实际出发,出台符合学生就业实际的规章办法,如户籍管、人事档案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配套政策和贯彻措施,以解除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后顾之忧,要给予去边远省区和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的大学生以优厚的待遇并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没有统一的管理,政出多门;招聘市场管理混乱;存在明显的学历差异性、学校差异性、性别差异性;用人单位失信等问题。社会应该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制,建立规范、完善的就业市场,为每一个有才华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尝试的机会,真正使毕业生找到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实现其人生价值。
2.高等学校就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高校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既介绍本地区的就业形势,也介绍全国整体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并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平和心态,从大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定位。
其次,高校应加强用人单位的情报收集、就业资料统计、行业需求分析、劳动力市场前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成熟的信息发布系统,使大学生能充分地获得就业信息;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准备自荐材料等面试应聘技巧和克服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实现顺利就业。
4.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学生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一定要作促进派,家长要带头克服乡土观念和传统就业观念,引导子女形成“劳动即就业”、“找工作靠自己”的想法,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竞争,同时,帮助子女形成自主自立意识,主动积极争取就业机会,促使子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首先大学生要确定好适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意识,克服攀比、焦虑、恐惧、依赖心理,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社会、学校、家庭也应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尽情学以致用,展其所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就业 心理
0 引言
笔者对浙江财经学院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择业意向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择业意向及择业心理,并对毕业生择业就业心态和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期望进行分析,为更好的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帮助。调查以普查形式展开,根据各学院实际人数发放问卷2399份,实际回收1834份,有效问卷1485份,回收率76.45%,有效率80.9%。
1 毕业生求职形势看法
调查显示有55%的同学对求职形势的态度表示一般,有33%的人对现在的求职形势感到不乐观,只有12%的同学对当前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由此看出大家对毕业以后的前景不太看好,这也反映了当今复杂社会形势下的一个热点问题——就业问题。可见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较大,就业问题依旧突显。
2 毕业去向选择分析
2.1 就业种类选择分析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将近74.6%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立即去工作;有12.7%的同学选择考研。这两部份占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直接去工作的占到了总数的近四分之三,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毕业生想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去,也为自己增加经验,也及早为自己经济独立做准备。当然,还有很少一部分同学会选择出国,创业等其他去向。尽管每个学院毕业生毕业后都是以求职为主要选择方向,但考研的比例存在着明显差异,法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经贸学院、数统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选择考研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院,这跟专业性质和专业就业前景以及各学院的学习氛围有很重要的关系,建议学校各学院应该针对各自学院毕业生去向特点做好指导工作。
2.2 考研和出国专项分析 在对188位想考研的同学的情况分析发现,有41.11%的毕业生希望找到一个好的出路而选择了考研。通过考研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将来预定一份好的工作。还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是因为对学术感兴趣、希望在高校工作、专业就业前景不好等原因二选择了考研。更有少部分同学因为害怕求职竞争,对自己很没信心而,选择了考研,来躲避这个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对于这部分人,学校应该给以一定的关心,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在出国的大学毕业生中,49%的同学选择去美国去留学深造,毕竟美国的高等学府较多,专业涉及面广,学生的选择余地较大。还有28%的同学会选择去英国去留学,这两个国家成了毕业生首选的留学国家,占了近四分之三。调查发现,想去日本留学大部分都是日语系的学生,这也跟他们的专业有关,其他还有少部分的人,会选择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国家留学深造。至于在通过何种方式出国留学的调查中,很多同学多会选择新东方等中介机构来实现他的出国梦,这也跟靠学校出国的难度大有关系。
3 求职选择
3.1 求职地域选择分析 对于就业地域选择进行分析发现,有55%的毕业生首选杭州,26%的毕业生首选生源地;关于次选就业地域,有33%的毕业生选择生源地,27%的毕业生选择经济发达地区,21%的毕业生选择杭州;很遗憾地看到,不管是首选次选,都只有1%的毕业生选择中西部大中城市,尽管国家和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去工作,西部地区也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仍难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同学选择在大城市或在家乡工作,这也反映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对于为什么选择上述的地域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有近44%的人是因为上述地域有良好的发展机会;21%的觉得该地域生活条件好;而相对来讲,好的人才政策,良好的创业机会以及回报家乡的比例都差不多,占了10%左右。这样看来,将来大城市竞争还是十分激烈的,就业、人口、公共设施以及交通压力都十分大。所以,毕业生们还是要考虑清楚,是否有能力在混乱的大锅中分得一杯羹。
3.2 行业选择分析 在就业首选企业调查中发现,金融、证券、保险业尤受毕业生欢迎,占了41.62%,其次便是政府机关,占40%,首选商贸业的同学也不少。进一步对男女生分别分析可看出,女生的择业趋向大致相同,但金融、证券、保险业稍偏男生,政府机关稍偏女生。今年毕业生的择业趋向于金融、证券、保险业和政府机关,金融、证券、保险业和公务员也是最热门的工作方向。在行业选择调查中发现,选择基于工作稳定考虑的最多,其次是与自己的专业对口,再次是对行业前途和行业收入的考虑,这正很好地解释了同学们为什么热衷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在对毕业生看重单位哪些因素选项分析发现,薪酬与福利的评分最高,平均4.415分,其次是发展潜力,平均4.367分,第三看重的是培训机会平均4.185345分,第四看重的是激励机制4.172414分,第五看重的是企业规模和名气,平均4.033分。在标准差分析中可看到标准差都不大,比较接近于0,一方面说明绝大多数毕业生的想法都相似,另一方面说明此次调查实施情况比较合理。
3.3 求职薪酬分析 在对1106名希望毕业后就去求职的同学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要求还是有点高的,有50%的大学毕业生认为他们应该要那2001-2500之间的工资段,有38%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刚出来能拿到1501-2000这个工资段的工资已经够了,还有少部分大学生毕业生认为刚毕业出来,没什么经验能拿到800-1500的这个工资段的工资就够了。谁都想要高的工资,但要求得合理,适合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要在充分认识自己能力的情况下,跟用人单位商量具体薪水问题,不能漫天要价,这样很容易到头来变的高不成低不就,没处工作。
同时我们发现,有29%的大学毕业生会考虑人才的市场的行情来确定自己满意的薪水标准,这个也是比较合理的,符合市场的供求关系,还有38%的大学毕业生会考虑自身的价值来确定薪水标准,这个虽然也符合现实,但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是很难的,很容易高估或低估自身价值,所以要确定薪水标准之前要对自己对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还有一些人会根据用人单位的实力和老师、父母或同学的建议来确定薪水标准,但这两个方法都很被动,不值得提倡。
4 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反馈
4.1 对学校就业指导的看法 学校就业指导是学校为了能使毕业生了解职场形势,找到一份满意工作而特地开设的,但从调查发现,觉得学校就业指导非常有用的学生只占了12%,觉得没多大用的却占了25%,另外还有54%感觉一般,9%觉得说不清。由此可见学校就业指导还没有对学生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学校应加大力度,而作为学生,也应该更加积极主动,遇到职场上的问题,应该多向学校就业指导的老师咨询、沟通。
4.2 最希望从高校就业指导获取哪方面的信息 绝大多数同学希望从就业指导中获取求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及专业出路,这间接说明了这部分同学对求职似乎还停留在最初始的阶段,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还不完整,但绝大部分同学最希望得到的信息是关于应聘技巧和用人单位信息,这两方面也是对求职来说最直接的问题,详细了解用人单位信息是应聘者进入该单位最基本的要求,而在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后,是否能够成为单位员工,在面试时至关重要,应聘技巧不容忽视。而对于应届毕业生,刚刚接触工作,应聘经历还很欠缺,技巧自然也不足,就业指导中心应多加重视,弥补应届毕业生这方面客观的不足。
4.3 最希望得到学校哪个机构和个人的就业帮助 调查显示,有24%的人希望从所在二级学院得到就业方面的帮助,也有24%的人希望从综合导师那里得到就业方面的帮助,这2个方面是学生最希望得到就业指导帮助的。由此看来,在学生心目中,综合导师和二级学院更加值得信赖和依靠,或者说他们觉得和综合导师和二级学院的关系更加密切。其次是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所以,学校要在就业指导方面开展工作的话,如果能通过二级学院和综合导师间接进行,相信学生将会更加乐于接受,而且效果也更佳。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我校09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普遍不是很乐观,但在不乐观的态度下,毕业选择直接求职还是占了绝大多数,考研其次。而每个学院的考研风有所差异,法学院、跨及学院、金融学院、经贸学院、数统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选择考研的比例还是比较多,而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学院、信息学院、艺术学院学生选择考研的比例还是比较低,这跟专业性质和专业就业前景有很重要的关系,这也和各学院的整体氛围有相当的联系。
5.1.2 毕业生首选的行业以金融、证券、保险业及政府机关为主,大家对选择行业主要基于对行业的稳定性和与自己专业对口程度的考虑,这一方面体现了找到一份稳定的又能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工作是大部分毕业生的美好期望。
5.1.3 国有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政府机关、大型外企等成为很多毕业生最想为之工作的企业。
5.1.4 在考虑求职地区时,杭州是最受欢迎的首选地,生源地为最受欢迎的次选地,其次受欢迎的次选地便是杭州,中西部大中城市不管对于首选次选,受欢迎程度都是最低,几乎没人愿意去。当问及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时,是否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是,绝大多数都表示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接受,显得如此无奈,这与大家都想生活条件好,有较好发展机会有关,
5.1.5 对企业,毕业生最看重的是薪酬与福利和发展潜力,其次是培训机会,再次是激励机制,而对企业的名气、企业规模、领导者风格、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国家化趋势、行业特点,他们尽管也比较重视,但相对来说,并不怎么看重,说明现在毕业生即看重眼前薪酬生计问题又看重未来发展潜力
5.1.6 大部分同学在薪酬标准考虑上根据自身价值的评价、用人单位的实力、人才市场的行情预期他们将来工资在2001—2500元,其中以觉得应该根据自身价值的评价来考虑薪酬标准最多。
5.1.7 一半同学觉得学校就业指导对他们求职成功的作用一般,态度比较中立,但有1/4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没有太大作用,而且他们表示获取企业信息大多通过网络媒体。
5.1.8 部分同学希望从就业指导中获取求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及专业出路,间接说明这部分同学对求职似乎还停留在最初始的阶段,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还不完整,但绝大部分同学最希望得到的信息是关于应聘技巧和用人单位信息,这两方面也是对求职来说最直接的问题,详细了解用人单位信息是应聘者进入该单位最基本的要求,而在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后,是否能够成为单位员工,面试至关重要,应聘技巧不容忽视。
5.1.9 在学生心目中,综合导师和二级学院更加值得信赖和依靠,或者说他们觉得和综合导师和二级学院的关系更加密切。其次是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
5.2 建议
5.2.1 由于对自身价值不能做出准确的定位,很容易高估或低估自身价值,所以建议毕业生首先要对自己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常可以利用一些职业测评软件对自我进行测试并取得一份合理的自我评价报告书,为自己准确定位自我价值提供参考。
5.2.2 学校及各二级学院应该针对各自学院毕业生去向类型特点,做好毕业生就业去向指导工作,对选择求职比较多的学院,应主要做好应聘技巧培训、求职心理辅导、及时提供求职信息。对选择考研较多的学院,应为学生多提供考研讲座,并极力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准备氛围,比如开设通宵考研教室、开展考研交流会等等。对一些考研风气比较弱的学院,应增强学术氛围,多鼓励学生考虑考研,毕竟将来的知识社会,多学多钻研是主要趋向。
5.2.3 对于应届毕业生,刚刚接触工作,应聘经历还很欠缺,技巧自然也不足,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多加重视,同时,就业指导形式要多元化,要会利用名人效应(马云现象),要能够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弥补应届毕业生这方面客观能力的不足。
5.2.4 学校应与企业之间建立长久合作与联系,多多建立针对性强的实习、见习基地,加强对毕业生实践经验的培养锻炼,要能够“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做好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5.2.5 学校要在就业指导方面更深层次的开展工作的话,必须要能够利用二级学院和综合导师的丰富资源经验,就业工作是全校性的工作,一个学校办学是否成功,最后就是看这个学校的学生就业情况是好还是不好,所以作为学校的教职工都应该有这份义务去帮助我们的学生,对于能够得到自己更加熟悉的二级学院的老师的帮助,相信学生将会更加乐于接受,而且效果也更佳。
大学生择业心理 篇4
一大学生常见择业心理分析
1. 矛盾心理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找工作难, 找到满意的工作更难。有些大学生希望自主创业, 但又觉得创业风险甚大;有些大学生理想高远, 却又不愿放低姿态, 从基层开始做起;有些大学生想要高额薪酬, 却又不愿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这一系列矛盾心理使其徘徊不定, 犹豫不决, 最终错失良机。
2. 自卑心理
此部分学生虽各方面表现不错, 但因信心不足, 认为自己能力有限、水平不高, 缺乏优势, 因而在激烈的竞争前鼓不起勇气面对, 临阵退缩, 因而错失许多就业机会。
3. 依赖心理
有些大学生自小由父母包办各项事务, 因而觉得择业也是父母的事, 从不主动参与择业、就业, 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家长、亲友、老师身上, 希望他们想方设法为自己安排工作。
4. 从众心理
有些学生择业时, 没有对就业形势及岗位进行正确定位, 也不了解自身的优、劣势, 因而缺乏主见, 当面对各种求职信息时, 往往不知所措, 盲目从众, 一味追求热门地区的热门企业, 忽略自身条件, 从而为顺利择业带来了困难。
5. 急躁心理
有些学生性格较为外向, 择业过程中情绪过于亢奋, 急于求成。不少人在还未完全了解用人企业时, 就匆匆签约, 待了解实际情况后, 便满腹牢骚, 无法冷静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过于急躁。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自我调控的途径
1. 做好择业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 在择业前夕, 要了解国家在大学生择业就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及法规, 以便在择业过程中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应注意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 包括公司的规模、前景以及自身的发展空间等, 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其次, 应注重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除了做好知识储备以外, 还应树立打胜仗的信心和失败的准备。具体而言, 除了主动出击, 积极推销自己以外, 还应培养竞争意识,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 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最终成就自己的事业。
第二, 应迅速适应社会, 以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潜能, 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充分运用自身优势, 并针对社会的需求, 逐步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 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自我
对于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而言, 必须对自己进行深入地了解, 分析自身的性格、兴趣、气质及综合能力等特点, 对自身进行恰当地评价, 同时, 结合就业单位的实际情况, 在择业过程中注重扬长避短。
3. 正确面对择业中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 应主动调整自身的心理定位。 (1) 对自身个性、心理特点进行正确评价, 特别是对自己的能力进行科学评价。 (2) 了解自己对于择业目标的相关要求, 如应聘企业的前景、规模、效益、个人发展空间等, 两者相结合, 确定一个合理的期望值。
第二, 在面对机遇时, 并非每个人都能把握住。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乏机遇, 如学校所举办的“双选会”, 邀请众多用人企业来学校招聘, 此时, 能否顺利签约完全取决于自身的表现, 这无疑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一次机遇。
第三, 面对择业中的困难和挑战时, 应正确对待主、客观因素所带来的心理冲突, 勇于面对挫折, 方可成功择业。大学生应树立强大的自信心, 摆脱对于老师、家长的依赖心理, 独立自主地面对择业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选择恰当的自荐方式, 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和推销自己, 并掌握相应的面试技巧, 游刃有余地展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 从而顺利通过用人单位的面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大学生在择业期间应正视社会现实, 了解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 同时, 结合自身能力、兴趣进行准确定位, 面对机遇和挑战时应勇敢面对, 真实、自然地展现自己的魅力, 从而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1]裴吉慧.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6)
大学生择业心理题目试析论文 篇5
2、2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由于新的就业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还有一定市场,“优生优荐”,“优生优选”的原则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出现优生不一定有好单位,差生凭借关系照样能找到好单位的现象,这些现实存在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题目。
2、3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家长希看自己的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高,无风险又稳定。这种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子女安排一切,往往不考虑子女的主观愿看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由于家长和子女思想得不到同一,或者家长的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相矛盾,往往导致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
2、4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一些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授,放松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题目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题目。2、5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强,他们或者心理发展不成熟,承受不起挫折与失败;或者由于不努力,学习成绩差,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经验;或者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道德修养差,胸无大志,只考虑眼前利益;或者由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熟悉,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些素质的欠缺导致竞争实力欠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造成求职过程中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4]。
3对策
3、1更新择业观念,重视社会现实大学生中诸多心理障碍往往是由于择业观念不正确而产生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择业中,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关系。在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其次要改变过往那种“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对于毕业生,不必向以往那样看重毕业时的第一次就业,由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活动日益频繁,人们择业的空间和选择余地也在逐步地扩大;第三,择业时,应该把用人单位的环境是否具备一个有利于个人健康发展作为主要考虑因素。毕业生的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用人单位的待遇方面,而应该结合自身特点,考虑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个人潜能发挥的空间。重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机会也在增加。我国目前的经济、教育结构仍存在不公道的现象,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令每一个人都满足。因此,大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更新择业观念,重视社会现实。
3、2树立择业信心,积极参与竞争自信是大学天生才的基础,也是择业成功的条件。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熟悉,把客观条件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树立择业信心。这就要求大学生平时就应该留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择业中布满自信,积极参与竞争。
3、3培养独立意识,进步承受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都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对于择业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最主要还在于进步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平时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练习,特别在面对挫折时,要善于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客观分析,积极进取[5]。
3、4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心理教育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题目,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就业政策的不了解,对求职择业的环境不熟悉,盲目择业,造成了心理失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先容社会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并对其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全面熟悉与理解政策和就业形势,把握求职中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二要进行榜样教育,既要在往届毕业生中寻找艰苦奋斗、业有所成的榜样,又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树立意志坚定、自愿到基层工作的榜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三要早抓、齐抓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应从学生走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抓起,它不仅是就业指导部分的工作,而且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全体教、职工,尤其是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了解学生与就业的关系,社会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同时,学校要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把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客观熟悉自己,做好择业前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预备[6]。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题目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题目,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3、5心理调适方法
3、5、1自我心理暗示自我心理暗示是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对自己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自我心理暗示,大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择业中大学生可以经常用一些诸如:“沉着、冷静”、“谦虚”、“我一定能行”等简短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调节自己的情绪。
3、5、2适度宣泄法适度宣泄法是通过某种途径把内心的冲突发泄出来,以使心理得以平衡。当感到紧张或焦虑时可以进行适度宣泄,向老师、同学、朋友倾诉自己的忧虑和不满,也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消除心理压抑。
3、5、3放松练习法放松练习法是通过练习,学会身心放松的方法。大学生可以利用某一物件来发挥自我想象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自己的头脑清醒、心情愉悦,该法可以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反应,如焦虑、紧张、头痛等。
大学生择业心理 篇6
【摘要】对桂西南本土大学生的就业流向和择业心理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桂西南本土大学生存在“外流”现象,且在性别维度和专业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地区维度上则不存在显著性影响;择业心理表现为“理性”与“盲目”共存。
【关键词】桂西南人才外流 择业心理本土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028-02
大学毕业生特别是本土大学生是当前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队伍。对于桂西南地区来说,其本土大学生能否顺利回到家乡就业发展,对于其中小城市的发展影响较大,这也从侧面折射出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吸引力等。本文选取桂西南本地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这里指的是拥有桂西南籍在读的本科及大专学生),以反映当地人才的就业选择倾向,说明本地大学生是否能“回流”为家乡的建设出力,也探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否能吸引、留住人才等。
一、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就业选择倾向、流向等,主要调查本土大学生是否存在“外流”现象;第二部分涉及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观念等,主要调查本土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特征。问卷回收后,对有效问卷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处理。
(二)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取样方法选取研究对象,包括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钦州学院等三所大学本科院校学生共300人,分发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 282份,有效回收率94%。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根据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桂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象、问题和本土大学生择业心理特征等。
表1被试的就业流向情况
流向性别地区专业总体
男女城市农村理科文科
回本土12.4%22.7%20.3%16.1%13.6%23.6%35.4%
不回本土37.6%26.9%29.7%34.8%37.2%26.3%64.5%
表2影响被试就业流向的差异分析
性别地区专业总体
X214.22**0.247.52*16.37**
注:*代表p<0.05;**代表p<0.001。
表3 择业影响因素排序
择业影响因素所占比例
个人发展空间27.83%
工资薪酬24.66%
福利待遇19.43%
企业文化13.18%
工作环境10.22%
其他4.68%
1.本土大学生存在“外流”现象。调查结果显示,虽有50.32%的本地大学生表示会考虑回桂西南地区工作,但却只有35.4%的人表示回桂西南地区的可能性较大,而64.5%的本地大学生表示选择回桂西南地区工作的可能性较小(见表1)。卡方检验结果为:X2=16.37,df=1,P<0.001(见表2),由此可知本土大学生在就业流向的选择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本土大学生确实存在“外流”现象。在影响本土大学生就业流向的因素中,结果分别为:X2=14.22,df=1,P<0.001;X2=7.52,df=1,P<0.05。这说明在不同的性别和专业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数据分析可知,在本土大学生“外流”现象中,男生多于女生,理科生多于文科生。此外,在地区维度上,X2=0.24,df=1,P>0.05,说明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更趋向于流向目前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等地或其他经济发达地区(37.0%)。
2.本土大学生择业心理“理性”和“盲目”并存。调查结果显示,本土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理性”与“盲目”并存。首先,在择业的影响因素中,个人的发展空间居于首位,占到27.83%,接下来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工资薪酬、福利待遇、企业文化、工作环境等(见表3)。这表明,本土的大学生不再只关注薪资的高低,而是同时关注到其他的各种待遇等,他们在择业过程中逐渐趋于理性。同时,本土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又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地方面,更趋向于流向目前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等地或其他经济发达地区(37.0%);薪资水平方面,在收入水平的期望上,40.68%的大学生选择将标准定在2000~3500元,有15.77%的大学生选择为4000元以上;工作性质方面,62.37%的本土大学生希望能一开始就找到带有自主性、创新性和稳定的工作等。
(二)分析
1. 造成本地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分析。造成本地人才“外流”的原因有多种,从大学生自身发展方向和认识来看,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能发挥自身才能并能够得到较好的待遇等。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8.73%的受访大学生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表示乐观及满意;而有近54.69%的大学生则表示不乐观或目前发展前景不广阔等。由此可见,本地大学生对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不足。与此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8.79%的受访大学生了解广西地区“十二五”规划及桂西南地区相关发展政策,而有40.21%的大学生对此类信息是完全不知道的。这也表明本地大学生对家乡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关注程度的不足,对政府制定、实施的各项政策没有足够的了解和关注。对家乡的发展和前景评价过低和对政府各项政策的了解不足,也是造成人才“外流”至其他地区的主要原因。
2.不同影响维度的分析。第一,不同性别对就业流向的影响分析。导致本土大学生“外流”现象在性别维度上存在差异,出现男生多于女生的现象,主要是与当地传统文化背景及观念有关:认为女生不宜为了工作而远离父母、离乡背井。同时,女生也更愿意在周边地区寻找较为稳定及便利的工作,而不是出外闯事业;而男生则不然,男生认为出外历练,为事业奔波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开拓进取。第二,不同专业对就业流向的影响分析。不同的专业对本土大学生“外流”现象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出现理科生多于文科生的现象。这与学科性质有紧密联系,文科属于社会科学,其学科过大,而职业分类设计都比较狭窄。理科属于自然科学,学科较为具体,毕业后有直接对口的职业分类,专业性较强。故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理科生更容易实现就业和职业理想,总体就业率也较高,特别是在珠三角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因此,这也导致本土大学生在“外流”现象中出现了理科生多于文科生的情况。第三,不同地区对就业流向的影响分析。不同的地区对本土大学生的就业流向不存在显著性影响,因为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的本土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知识青年,都渴望出外闯一番事业或者出外增长阅历和见识等。因此,来自不同地区的本土大学生均存在“外流”现象。当然,这也可能跟本研究所选样本量偏小有关。
3.本土大学生“理性”和“盲目”择业心理的分析。本土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性”和“盲目”,都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时代背景及角色地位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理性程度的上升,表现为不再只关注薪资的高低,而是同时关注到其他各种待遇等,特别是对自身发展空间和企业文化的重视等。这说明,本土大学生的目光长远,能够理性思考择业问题,注重自身未来发展道路,科学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等。与此同时,“盲目”的存在也不容忽视。工作地的选择上,一味追求、向往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等地或其他经济新兴地区;薪资水平的期望上,希望获得较高的工资待遇,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自身的能力价值等;在工作性质的选择上同样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这说明当代本土大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存在理性化倾向,无法正确认清社会形势,但也显示出他们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时代特征。
endprint
三、对策建议
本文根据本次调查研究及分析结果,针对桂西南地区当前发展形势及本土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特征等,对于桂西南地区大学生就业引导和指导工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引导学生认清形势
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树立起良好的政府形象,加大开放程度及宣传力度,以高绩效、高透明化、公开化为目标,提高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人才环境,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行特殊的人才优惠政策和政府津贴。如针对新型产业,可通过政策鼓励技术入股或自行投资创办智力资本型企业等,使人才“回流”,并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倒流”至本地发展。此外,还应引导学生认清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自身能力价值,消除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性认识等。
(二)建立强有力的吸引、留用人才机制
应充分利用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在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就业难度逐渐增大的契机,通过建立强有力的吸引、留用人才机制,包括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薪资、福利待遇,改善企业就业环境,拓宽人才发展空间,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培训道路等,使本地人才和大学生“回流”到桂西南地区来,甚至让外地人才也“倒流”至桂西南。
此外,还应通过多种有效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本土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增强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促使他们顺利“回流”,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永霞.大学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政府对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3
[2]董碧水.缺乏择业目标 大学生求职难在就业能力差[N].新华社,2007-04-30
[3]章远新,蒋升湧,高旭,等.“十一五”广西人才供给与需求矛盾及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6(11)
[4]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刘志虹,廖继胜.高科技中小企业如何强化人力资源管理[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2)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教育厅高校“党的十八大”专项课题(DSBD13YB047)
【作者简介】李昭志(1969-),男,广西上林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工处档案馆馆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及研究工作;刘 锟(1987-),男,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及求职心理。
(责编王一)
endprint
三、对策建议
本文根据本次调查研究及分析结果,针对桂西南地区当前发展形势及本土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特征等,对于桂西南地区大学生就业引导和指导工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引导学生认清形势
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树立起良好的政府形象,加大开放程度及宣传力度,以高绩效、高透明化、公开化为目标,提高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人才环境,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行特殊的人才优惠政策和政府津贴。如针对新型产业,可通过政策鼓励技术入股或自行投资创办智力资本型企业等,使人才“回流”,并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倒流”至本地发展。此外,还应引导学生认清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自身能力价值,消除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性认识等。
(二)建立强有力的吸引、留用人才机制
应充分利用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在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就业难度逐渐增大的契机,通过建立强有力的吸引、留用人才机制,包括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薪资、福利待遇,改善企业就业环境,拓宽人才发展空间,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培训道路等,使本地人才和大学生“回流”到桂西南地区来,甚至让外地人才也“倒流”至桂西南。
此外,还应通过多种有效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本土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增强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促使他们顺利“回流”,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永霞.大学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政府对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3
[2]董碧水.缺乏择业目标 大学生求职难在就业能力差[N].新华社,2007-04-30
[3]章远新,蒋升湧,高旭,等.“十一五”广西人才供给与需求矛盾及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6(11)
[4]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刘志虹,廖继胜.高科技中小企业如何强化人力资源管理[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2)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教育厅高校“党的十八大”专项课题(DSBD13YB047)
【作者简介】李昭志(1969-),男,广西上林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工处档案馆馆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及研究工作;刘 锟(1987-),男,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及求职心理。
(责编王一)
endprint
三、对策建议
本文根据本次调查研究及分析结果,针对桂西南地区当前发展形势及本土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特征等,对于桂西南地区大学生就业引导和指导工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引导学生认清形势
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树立起良好的政府形象,加大开放程度及宣传力度,以高绩效、高透明化、公开化为目标,提高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人才环境,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行特殊的人才优惠政策和政府津贴。如针对新型产业,可通过政策鼓励技术入股或自行投资创办智力资本型企业等,使人才“回流”,并吸引外地优秀人才“倒流”至本地发展。此外,还应引导学生认清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自身能力价值,消除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性认识等。
(二)建立强有力的吸引、留用人才机制
应充分利用人才和大学毕业生在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就业难度逐渐增大的契机,通过建立强有力的吸引、留用人才机制,包括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薪资、福利待遇,改善企业就业环境,拓宽人才发展空间,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培训道路等,使本地人才和大学生“回流”到桂西南地区来,甚至让外地人才也“倒流”至桂西南。
此外,还应通过多种有效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本土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增强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促使他们顺利“回流”,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永霞.大学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政府对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3
[2]董碧水.缺乏择业目标 大学生求职难在就业能力差[N].新华社,2007-04-30
[3]章远新,蒋升湧,高旭,等.“十一五”广西人才供给与需求矛盾及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6(11)
[4]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刘志虹,廖继胜.高科技中小企业如何强化人力资源管理[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2)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教育厅高校“党的十八大”专项课题(DSBD13YB047)
【作者简介】李昭志(1969-),男,广西上林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工处档案馆馆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及研究工作;刘 锟(1987-),男,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学及求职心理。
(责编王一)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篇7
1.1 择业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择业问题上, 自卑感强的人表现为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 缺乏自信心, 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部分大学生过低地估价自己, 总是自惭形秽, 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 犹豫、退缩、信心不足, 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不敢说“我能行”, 而总是“试试看”, 当遇到几次求职挫折后, 更是萎靡不振, 自我封闭。
1.2 择业焦虑
毕业分配制度改革使大学生求职择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拓宽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面。而对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 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 择业心理压力便越大。有的大学生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 (如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 而感到胆战心惊;有的因性别、学历层次等而不敢大胆求职;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毕业前夕, 过度焦虑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 则会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1.3 茫然心理
“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在历经十余载寒窗苦读之后, 渴望在社会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 但自己究竟能够做什么自己心里却不清楚。部分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对一般用人单位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大学生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 对自己缺乏自信, 优柔寡断, 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 从而错失良机。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 在就业的过程中都容易引起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偏差, 出现好高骛远或者悲观失望的情况, 严重影响就业的选择[2]。
1.4 嫉妒心理
择业嫉妒心理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地位等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嫉妒心理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 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 甚至恐惧和愤怒, 于是借助贬低、诽谤甚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在求职问题上的嫉妒心理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 产生羡慕, 转而痛苦, 又不甘心的心态, 甚至为了不让他人超越自己, 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他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在择业中嫉妒心理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 使朋友关系恶化, 人际关系紧张, 当然也影响自己求职的顺利进行。
1.5 盲目攀高心理
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攀高, 即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 一心追求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用人单位。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 自我评价过高, 认为自己是德才兼备, 所以求职中不肯屈就, 对稍有不满意的用人单位就抱拒绝态度, 结果是机会错过, 难以择业。或者是大学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 只是想找待遇或工作条件最好的单位, 而不顾自己的专业或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业。
1.6 消极依赖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 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 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 依赖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青睐, 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 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 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 缺乏择业的主动性, “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 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3]。
2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择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学生分配制度被彻底打破, 但是, 人们已经习惯的包分配观念还依旧存在, 自主择业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为家长及大学生所接受;又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单一的就业观念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同时旧的择业观念仍然束缚着部分大学生及家长的思维, 从而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偏差或产生心理问题。
2.2 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由于新的就业制度还不完善, 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 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还有一定市场, 优生优荐、优生优选的原则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以至出现优秀学生不一定有好单位, 后进生凭借关系照样能找到好单位的现象, 这些现实存在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 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2.3 家庭因素的影响
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 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 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 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高、无风险又稳定。这种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子女安排一切, 往往不考虑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的行为, 造成家长和子女思想得不到统一, 或者家长的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相矛盾, 往往导致大学生择业时产生矛盾心理。
2.4 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
一些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授, 放松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 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 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
2.5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强, 他们或者心理发展不成熟, 不能承受挫折与失败;或者由于不努力, 学习成绩差, 动手能力不强, 缺乏实践经验;或者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道德修养差, 胸无大志, 只考虑眼前利益;或者由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些素质的欠缺导致其竞争实力欠缺, 直接影响就业, 造成求职过程中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4]。
3 对策
3.1 更新择业观念, 正视社会现实
大学生中诸多心理障碍往往是由于择业观念不正确而产生的, 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择业中,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关系, 在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 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 对于毕业生不必看重毕业时的第一次就业, 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才流动日益频繁, 人们择业的空间和选择余地也在逐步扩大。再次择业时应该把用人单位的环境是否有利于个人健康发展作为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毕业生的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用人单位的待遇方面, 而应该结合自身特点, 考虑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个人潜能发挥的空间。正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机会也在增加。我国目前的经济、教育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令每一个人都满意。因此, 大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 更新择业观念, 正视社会现实。
3.2 树立择业信心, 积极参与竞争
自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也是择业成功的前提。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 把客观条件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 树立择业信心。这就要求大学生平时就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 把握好每一次机会, 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在择业中充满自信, 积极参与竞争。
3.3 培养独立意识, 提高承受能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在生活, 还是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都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对于择业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 最主要还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平时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特别在面对挫折时, 要善于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 客观分析, 积极进取[5]。
3.4 加强就业指导, 开展心理教育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就业政策的不了解, 对求职择业的环境不熟悉, 盲目择业, 造成了心理失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 介绍社会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 并对其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 使其全面认识与理解政策和就业形势, 掌握求职中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二要进行榜样教育, 既要在往届毕业生中寻找艰苦奋斗、学有所成的榜样, 又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树立意志坚定、自愿到基层工作的榜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三要早抓、齐抓就业教育, 就业教育应从大学生走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抓起, 它不仅是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 而且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全体教职工, 尤其是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让大学生了解学习与就业的关系, 社会职业对人才的要求, 使大学生尽早培养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同时, 学校要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 了解掌握择业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通过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 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 做好择业前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6]。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排除心理问题, 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3.5 心理调适方法
3.5.1 自我心理暗示
自我心理暗示是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 对自己施加影响, 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自我心理暗示, 大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择业中大学生可以经常用一些诸如:“沉着”、“冷静”、“谦虚”、“我一定能行”等简短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语调节自己的情绪。
3.5.2 适度宣泄法
适度宣泄法是通过某种途径把内心的冲突发泄出来, 以使心理得以平衡。当感到紧张或焦虑时可以进行适度宣泄, 向教师、同学、朋友倾诉自己的忧虑和不满, 也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消除心理压抑。
3.5.3 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法是通过练习, 学会身心放松的方法。大学生可以利用某一物件来发挥自我想象力, 在此过程中使自己的头脑清醒、心情愉悦, 该法可以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反应, 如焦虑、紧张、头痛等。
3.5.4 注意转移法
注意转移法是通过转移注意力, 使个体的注意力由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的一种方法。为此, 大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 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活动中, 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良情绪中。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李晓东.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8 (6) :57.
[3]刘颖.大学生择业不良心理浅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4, 4:59.
[4]梁光霞.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调适方法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 2005, 4:35.
[5]孟勇.试析高校特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6, 10 (1) :67.
高职学生择业心理的调适与保养 篇8
心理调适是指改变或扩大原有的知识结构, 以适应新的情境的过程, 其作用是帮助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或冲突时, 改变原有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使之能适应新环境, 解决新问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主要包括自我心理调适以及外界帮助调适。自我心理调适是指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 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节控制,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 维持心理平衡, 消除心理困扰。
面临毕业, 高职学生非常关注社会提供了哪些职位, 有多少可选择的机会, 但这都不是毕业生的主观意志和努力所能决定的, 高职学生所能做的是认识自己、调整自己, 作出最佳选择, 并尽快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因此,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控制好自己的心境与情绪, 自觉地调整不平衡心理, 增强心理素质, 也是一门求职择业的必修课。
常见的心理调适方法
自我评价法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是自我心理调适的基础, 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 才能找到自我调适的切入点。自我认识与评价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自我静思五步法。即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 能冷静理智地思考、认识和评价自我, 找到自我的确切位置。面对择业, 高职学生可以采用“归零”思考模式, 从自己是谁开始, 问自己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 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将优点和缺点一一列出来。第二个问题是“我想干什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心理趋向检查。第三个问题是“我能干什么?”对自己的能力与潜力进行总结。第四个问题是“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这种环境支持包括客观的经济发展、人事政策、职业空间等条件, 也包括人脉资源等条件。从上述四问中找到对实现职业目标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后, 第五个问题是“自己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此时, 学生自然会有清晰明确的理性认识。通过这样的自我思考, 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评价, 才能把握择业的主动权。
2.外界对比评价法。可在客观上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来认识自己, 比如, 将自己与社会上和自己条件、地位类似的人进行比较认识自己, 通过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认识自己, 通过自己参加社会活动的结果认识自己等等。俗话说“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与所获得的各种比较信息基本一致, 就基本可以认为自我评价是比较客观的, 反之则不够客观, 缺乏自知之明对顺利择业会产生不良影响。
3.职业心理测评法。通过心理测量的方法快速地从各个方面了解自己的职业特质, 包括职业能力倾向测评、人格测评、职业适应性测评等。高职学生可根据需要在专家指导下选择使用不同的方法。
自我调适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激励法。是指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激励自己, 排解各种不良情绪, 并坚信未来是美好的。遇到意外事件或者择业受挫时, 要鼓励自己冷静思考, 寻找应对策略。
2.安慰法。是指在自己不顺心和不如意时, 能够自己替自己辩解,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不钻牛角尖。在择业中遇到挫折、经过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 可适当进行自我安慰, 只要自己尽力了, 就不应对自己苛求, 凡事不可能尽善尽美, 应承认并接受现实, 保持内心的安宁。
3.转移法。是指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当不良情绪出现时, 可采用迂回的方法, 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 激活新的兴奋中心, 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兴奋中心, 消除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如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或者做一些自己一直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情等。
4.适度宣泄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适度宣泄是消除不良情绪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心中的郁闷埋藏得越深越久, 对自身的伤害越大。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心理困扰, 比较好的方法是向自己信任的朋友、师长倾诉, 一吐为快, 及时疏导不良情绪。也可以通过大运动量活动或野外高喊消除心理压抑, 恢复心理平衡。
5.理性情绪法。人的不良情绪的产生根源于人的非理性观念, 只有设法将人的非理性观念转变为理性观念, 才能改变人的不良情绪。高职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很多不良情绪来自非理性观念, 比如“用人单位要求太高”、“社会上提供的就业岗位太少”等, 如果能改变这些不合理的认知, 调整认知结构, 不良情绪就能得到舒解。
外界支持法在促进和维护高职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的过程中, 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及家庭应在各方面给予热情的关怀和必要的支持帮助。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 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 完善就业市场, 配套切实可行的就业政策, 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为高职学生营造良好的择业氛围。用人单位要努力建立科学、公开的人才选拔聘用制度, 提高招聘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 尊重、关注毕业生, 重视人才招聘对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学校要加强高职学生择业心理健康教育, 拓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视野,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开展求职技能与方法指导以及职业心理教育、职业心理咨询与测量活动, 增强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高职学生择业期间的心理状况, 帮助处理择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提出有益的建议, 缓解心理压力, 鼓励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渡过求职择业期, 顺利步入职场。
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有很多, 但最重要的还是高职学生要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对择业充满信心, 乐观豁达, 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形成健康的择业心理。
良好择业心理的保养方法
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和职业价值观择业观是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 直接影响和决定择业行为的产生。正确的择业观可以引导高职学生走向合适的岗位, 从而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 我国大学生的择业观经历过五次大转变: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但服从国家分配;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大学生的追求第一是社会地位, 第二是社会意义, 第三是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前期, 大学生第一求职业稳定, 第二求职业发展;第四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大学生要寻找与职业的最佳结合点;第五次是进入21世纪至今, 大学生开始关注职业能否给自己提供最大的发展前景。透过择业观的转变, 高职学生应该意识到要结合客观社会现实树立合理的择业观。目前, 高职学生应树立阶段性就业的观念, 分阶段由基础工作岗位向理想工作岗位迈进, 而不要设想通过一次就业就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初次就业是高职学生步入社会生存、生活的第一步, 是向理想工作岗位迈进必不可少的积累阶段;通过几年时间的实践锻炼, 提高技术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建立人脉资源后, 逐渐达到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标准。另外, 职业发展对个体的意义已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 职业的价值非常丰富, 高职学生在择业时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不能只考虑工作的薪酬待遇、工作条件等因素, 对薪酬条件、工作条件不太好, 但发展空间大, 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用人单位要优先考虑, 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
明确自我职业定位, 规划具体就业岗位据调查, 高职学生在择业时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缺乏职业理想, 或对自己的职业理想不清楚, 或有理想但不切实际, 近半数人就业意识不强, 不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六成以上的人缺乏就业准备, 而且普通缺乏职业规划。高职学生择业过程中的许多心理困扰都与不能准确地进行自我职业定位有关, 不能确定与自己的价值、兴趣、技能和世界观相适应的职业, 不能将专业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需要相联系, 对有关职业的认识建立在含糊不清或不准确的信息基础上, 缺乏各种不同职业的信息或经验, 缺少通过调查途径获取职业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当开始进行职业选择时, 感到困惑、焦虑和压抑, 当亲历求职活动后, 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高, 容易感到失望、悲观和不满。因此, 正确地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明确职业定位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 也是帮助自己找到合适职业的最佳方法。
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促进人格完善择业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高职学生在择业时面对各种压力, 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或不健康的心态, 这是正常的, 不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出现某些不良心态影响到自己的求职时, 就要自觉主动地进行调适, 选择对自己有效的方法加以化解和调整。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鼓励自己, 坚强地渡过难关;也可以向朋友、师长倾诉, 寻求外部的安慰和支持;还可以通过看电影、听音乐、野外静思、运动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排解烦闷, 放松心情。其实, 产生择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自己人格上存在某些缺陷, 通过对自己择业时出现的不良心态的分析, 可以进一步认识自己, 积极地改变和发展自我, 完善自己的人格, 为处理好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充满自信, 坦然面对挫折一些高职学生因为各种原因, 认为自己竞争不过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 在面临毕业时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其实, 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例如比本科生动手能力强, 比中专生知识结构优, 进入企业后能较快地适应生产需要等等, 因此大可不必因为自己的高职学历而缺乏自信。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 将自己的主观愿望与社会的客观需求结合起来, 充满自信地积极择业。在日常的校园活动和学习中, 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自信坚强、乐观豁达、正直诚实的良好品质;在求职的过程中, 要不怕困难, 始终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 应注意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值, 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 认同社会现实, 确定合适的择业目标, 并主动捕捉现实机遇。
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 要学会客观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 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对待。在就业市场化、人才需求不旺、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 求职择业不可能一帆风顺, 一次成功的概率小之又小。据统计, 2006年北京大学生为找工作平均投出42份简历, 最多者投出500份简历。所以, 对求职受挫要做好心理准备, 并把就业求职作为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良机, 通过求职活动促进自我职业成熟。另外, 求职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比如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 或者所学专业与招聘方的岗位要求有差距, 或者价值观与求职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 等等, 还可能有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求职失败后, 最重要的是正确分析失败原因, 及时调整求职策略, 调适心情, 为下一次成功求职做好积极准备。
摘要:高职学生要想以平和的心态理性择业, 其前提是能够掌握并运用心理调适和保养的方法。因此, 应分析研究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调适与保养的具体方法, 并对其有效运用加以指导。
关键词:高职学生,择业心理,调适,保养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杨兴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4.
[3]张泽玲.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4]周家华, 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放飞的故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大学生就业指导 (第3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7]干旭.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8]华中师范大学职业技能鉴定研究所求职指导组.大学生就业指导手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9]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10]李开复.一网情深[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11]陈凯元.你在为谁工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大学生择业心理 篇9
1.1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接踵而至,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 2009年全国待就业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今后几年毕业生人数还会持续增加, 大学生就业形势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依然严峻。
1.2 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2005年开始, 我国大学毕业生首次突破300万人的规模, 达到325.77万人。就业市场将长期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人才积累还不可能富裕到大学生群体难以找到工作。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不存在。
2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分析
在当代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 其择业的成败与其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 毕业生心理素质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然而, 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必然会受到影响和波动。以及随着经济利益的不断调整和社会风气中一些不健康、不合理现象的沉渣泛起, 更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压力和忧虑, 导致一些毕业生在就业前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悲观心理
毕业生有此种心理状态, 主要是对自己缺乏信心, 对当前的就业状况心存疑虑, 片面地考虑, 自己并非名校, 并非热门专业, 无社会人际关系, 在就业去向, 单位选择上目的不明确。一些毕业生对自己的估价不够, 自惭形秽;还有个别毕业生在生活道路上受过挫折 (如受过处分) , 更觉低人一等, 抬不起头来;另有些毕业生自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学历太低、专业不好, 由此走向自我孤立, 以致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和勇气。
2.2 焦虑心理
毕业前夕, 多数毕业生都喜忧参半, 喜的是即将步入五彩缤纷的社会, 庆幸赶上了就业制度改革给自己提供的择业机遇, 但更多的则是忧愁和焦虑。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 自己能否如愿以偿。在人生的转折关头, 这些焦虑使他们精神负担沉重、心神不宁, 有的毕业生由于心理压力太大, 过于紧张, 甚至患了“择业焦虑症”。
2.3 从众心理
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 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忽视自己的特性与创造性, 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 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大部分学生在择业方面缺乏对自身条件的认知, 不能很好地把握机会, 容易出现随大流的思想, 因而导致扎堆, 而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2.4 精英心理
部分大学生往往自视过高, 俨然以社会精英而自居, 自我感觉良好, 择业要求不切实际, 所谓的“眼高手低”, 不现实, 要求过高, 表现在不是大都市不去, 不是好职业、职位不去, 导致错过机会。
2.5 不满心理
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评估过低, 有不满的心理情绪, 其中包括对学校、对社会、对家庭甚至是对周围所有的事物和人, 并有种万事皆空, 人人都与自己过不去, 形成自我否定和否定社会的不良心理状态。
2.6 投机心理、理想化心理
一些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意识, 不愿参与市场竞争, 把找工作寄希望于父母与亲朋好友, 表现为在一些事情面前毫无主张, 缺乏应有的处事和办事能力。部分大学生还存有计划经济的痕迹, 把就业问题看成是学校的事情、家长的事情, 凭运气, 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自己不积极联络招聘单位, 坐享其成。
2.7 攀比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 许多大学生不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 不量力而行, 而是一味地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 当主观上认为职业选择不理想或不及其他同学时, 便会彻底否定自己的选择, 最终错过许多的择业机会。在就业单位、就业去向上, 同学之间会出现攀比现象, 因而出现“心高、眼高、攀比热度高”, 这样就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 有虚荣心理。
3 大学生择业时的对策研究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前的心理状况分析, 提出以下几项对策。
3.1 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用人单位重视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 也越来越重视考察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高校应从思想 (职业) 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入手, 加强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加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学习与教育,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交与表达能力以及适应环境与应变能力的培养。
3.2 开展创业教育,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
199 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为方便毕业生就业, 高等教育就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 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校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更新就业观念。高校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 从入学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符合专业和个人实际的职业理想, 及早根据个人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3 发挥主体意识, 调动学生能动作用
作为就业的主体, 毕业生在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方面, 本身的动力性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要努力促使高校毕业生在打造良好的职业素质中学会学习, 在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学会交往, 在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 在审视竞争中学会合作, 在接受就业指导的同时, 做好充分的应聘准备, 思考如何有效地推销自己, 为成功求职作设计。
3.4 树立正确的求职心态, 立足基层, 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 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毕业生关注的是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 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而在企业界看来, 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因此, 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寻求就业, 人弃我取, 从“等、靠、要”转向依靠自己。同时, 对于一时没有理想选择的大学生来说, 应积极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观念。因为自主创业, 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 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摘要:当今社会,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他们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着心理变化。在大学生中, 存在着多种对就业的心理改变。就其产生的原因而言, 主要有社会渊源, 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大学生的就业观有较大的差异。怎样指导学生就业, 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又一新课题, 并值得高校教师进一步去研究、去探索。
关键词:就业,心理,择业
参考文献
[1]蔡养泉, 田海花.“8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3:44~47.
[2]郭鹏, 沈超.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0:93~95.
大学生择业心理 篇10
1 强化思想教育, 更新就业观念, 主动拓宽就业渠道
在以市场为导向、国家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下, 如何转变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观念, 实现充分就业, 是当前独立学院在稳定规模, 提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事实上, 双向选择, 归根结底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选择。对学校来说, 用人单位是“顾客”, 是“上帝”, 不可能要求其适应我们的学生, 能够适应并改变的只能是学生自己, 是学校自身。
一方面, 面对学生纷繁复杂的就业思想与自我定位的偏差, 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要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 把握学生的思想波动, 了解学生的择业意愿与动向, 帮助其克服和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障碍, 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整体效应。随着教育部26号令的贯彻深入, 逐步脱离母体高校光环效应的独立学院, 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要在社会上找到满意的位置, 不仅要有良好的竞争意识, 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要引导树立独立学院学生不仅要与“本一”、“本二”学生“抢岗位”, 更要与高职院校学生“争饭碗”的择业观, 大力引导学生的“自救”意识。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劳动观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 有相当一部分将从事企业生产劳动, 从基层干起。因此我们的学生必须转变轻视大众化就业岗位的观念。不可否认,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一部分通过竞争进入了精英岗位, 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将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大众化的就业岗位。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灰领将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层次的本科教育, 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的培养。要引导学生以大众化的心态择业到中小企业、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就业。
2 加强就业指导, 完善服务体系, 提高就业指导的满意度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的效能, 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 就不能对学生进行“事务型”、“阶段性”、“速成型”的指导, 必须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全过程。
首先, 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按照“一把手工程”的要求, 形成党政领导带头抓, 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全员化就业指导队伍;另一方面, 要按照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要求, 不断提高专、兼人员的业务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其次, 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 实施分层次指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进行启蒙职业意识教育、培养职业道德、树立职业理想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 正确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做到既注重挖掘自身潜能, 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 又能根据所学专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弥补自己的不足, 主动适应职业要求。二是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决策能力, 加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训练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三是帮助学生了解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发展状况及其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 使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求职就业和创业的技能和方法。四是指导学生正确进行求职、就业、升学等问题的选择。指导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就业形势及有关政策法规、用人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本着指导为先、服务至上的原则, 帮助学生顺利决策。指导工作到位了, 学生观念转变了, 自然就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无形之中也提高了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
3 政府宏观调控, 提供社会保障, 创造良性就业环境
目前,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固然有其自身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和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等因素, 但政府的相关就业政策未能将独立学院毕业生与普通公办高校毕业生公平对待也是重要原因。2007年1月19日, 出席河北省两会的省政协常委、省九三学社副主委郑世钧委员提交了《关于关注“本三”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紧急提案》。提案称, 目前社会上存在严重的“本三”就业歧视, 尤其一些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 更是明文限制录用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应制止某些单位对“本三”毕业生的就业歧视行为。
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不仅现在大学生之间, 也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只要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存在, 这种不公平的局面就不可能完全改变。就长远而言, 政府必须要为独立学院学生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制度保障。此外,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也需加快步伐。政府要着力在制度、体制、机制上解决大学生、特别是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引导;要积极推进基层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宽松的人才流动机制, 在大学生的户口迁移、档案接转、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晋升等方面提供便利, 真正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选拔、考核人才的重要指标。政府无论是从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 还是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角度都应该重视独立学院的就业问题, 为独立学院的学生创造一个客观公平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夏国军.从择业认知心理解析大学生就业难[J].江南论坛, 2006 (10) :60-61.
[2]马于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大学生择业心理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心理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19-01
一、择业形势
自从我国1999年第一次实行高校扩招后,据统计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从2001年114万,到2015年的749万,在就业岗位有限,就业人数激增的情形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既不易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求职成功。在此情形下,深刻分析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择业。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探析
(一)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于对未知世界的不确定和感觉无能为力。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表现出焦虑症状。他们常常夸大自己眼前的困难,对前途感到担忧,甚至感到大学几年的学习在能力上并未让自己提升,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行业。因此,对未来做出选择的时候表现出茫然和不知所措。适度的焦虑可以让学生动力十足,增强人的进取心。但如果焦虑长期无法缓解和调节,则有可能会向病态发展,如情绪紊乱、注意力无法集中,身心疲惫、心悸、失眠等。这种情况不但干扰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还成了择业的绊脚石。
(二)自卑
自卑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最大障碍。自卑的学生不敢正视现实,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考虑问题总是从最坏的角度出发,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容易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求职的勇气。
(三)自负
相反,如果毕业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好高骛远,一味把目光锁定在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其结果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迟迟难于落实单位。看到比平时不如自己的同学都成功签约,他们常常有怀才不遇、怨天尤人的心理,对社会学校和他人都怀有不满情绪。严重者还有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出现自卑心理,消极避世,不敢去应聘。
(四)依赖
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信心不足,犹豫观望,过分依赖父母、朋友、老师。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去面试、咨询用人单位的例子屡见不鲜。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还有学生认为择业必须走后门靠关系,认为自己的努力作用不大,把择业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家庭背景不好,因此,依赖心理也是择业过程中不良心理的突出表现。
(五)冷漠
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应对心理,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一些学生在择业中挫折后失去信心,进而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自认为看破红尘,决定听天由命,觉得前途一片黑暗,不再想主动去争取择业机会,即使再次有单位伸出橄榄枝,也兴趣不大,觉得会以失败告终而无动于衷。
(六)从众心理
实践证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就业价值目标,包括地域选择、行业选择、岗位选择、工作条件选择等。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难以做出理性选择,容易跟风产生从众心理和行为。部分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定位不明确,一味追求高薪职业,忽视职业前景。
三、高校大学生择业心理对策
(一)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在择业价值观上不够理性存在眼高手低的误区:择业时过分看重薪资待遇和舒适度高的工作,把个人的发展和能力的体现放在其次。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状况下,大学生在择业时,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思想教育,要认真考虑所学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家庭情况等确定职业期望值。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以实现职业理想。
(二)加强专业技术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由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较为偏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也有一定的距离。学校应根据社会和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去培养“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是用人单位衡量应聘者的首要标准,所以,高职高专院校依然要特别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苦练基本功。其次要注重“一专多能”的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不仅仅只是专业人才,而是具备多方面能力的“通才”。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在专业外的培养力度,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广泛涉猎各方面领域。再次,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做好从象牙塔到社会的角色转变,更好地适应到社会中。由于学生现在频繁跳槽的现象发生,对职业没有起码的认同和敬业精神,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也要培养学生的正确职业观。
(三)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力度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很乐观,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而从学校宣传得到就业信息的学生只有19. 5%,从这些数据看来,学校很有必要加大对毕业生国家就业方面的政策、方针,就业的形势,就业的方式、有关的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宣传力度。比如择业技巧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基本内容之一,大学生普遍缺乏恰当的择业技巧,这是引起择业浮躁心理的主要原因;至于具体的应聘程序、资料的整理和使用,面对用人单位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了解对方,以及应有的礼仪和言谈举止,就业后的适应期,都需要学校进行必要的指导。主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等都是值得借鉴的方式,从大一新生入学时开始教育效果最好。同时要教育大学生从个人实际出发,克服急功近利、虚荣攀比的错误择业心理,树立自主择业、竞争上岗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朱倬然,白云利. 积极思维视角下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研究[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2.
[2]徐复智,崔运坤.大学生择业心理现状和对策研究[J].岱宗学刊,2008(12):83.
[3]陈庆红.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04(2):113.
作者简介:
大学生择业心理 篇12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 经济形势不断变化, 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统计,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人, 比2007年增加85万人, 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9万, 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人的速度增长。在金融危机冲击、高就业压力下, 大学生对就业问题将会更加忧虑, 心理承受力将会加大。
一、大学生择业求职心理的误区
在就业群体中, 大专院校毕业生与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民工、复员退伍军人、残疾人等群体相比, 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 在就业竞争市场上相对处于优势地位。然而, 当代大学生由于缺少艰苦的磨练, 心理承受力弱, 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矛盾心理, 如胸怀大志却不敢面对现实的反差;注重专业能力发展, 但在实际价值取向上更看重物质利益。大学生群体在求职过程中, 常常出现以下六种心理误区:
1. 对自己认识不足, 就业期望值过高。
一些名牌或重点大校毕业生, 仍以“天之骄子”自居, 对自己的定位缺乏客观评价。在择业过程中, 好高骛远, 追求高薪, 进大机关、名公司, 不愿到基层单位。然而, 过高的期望值一旦落空, 就容易心灰意冷, 对未来失去信心。
2. 就业观念陈旧, 市场竞争意识较低。
人力资源总是在不断竞争、交换、流动中达到最佳配置状态, 但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求稳怕动, 追求一步到位, 把毕业前的择业看成“一锤定音”的终身大事, 不懂得预定目标, 分步实现美好人生。
3. 自主择业意识不够, 缺乏主动性。
多数大学毕业生, 寄希望于学校推荐, 等着单位上门招聘;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等或靠父母找关系, 缺乏主动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 靠自身的实力赢得竞争的积极求职心态。
4. 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择业范围狭窄。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 过分注重专业对口。师范学院出来一定要选择当教师, 医学院毕业的只愿进医院, 限制了自己其他潜能的发现和发挥。
5. 过分追求自我包装, 夸大自己能力。
有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注重那些如烫金的简历、彩色名片、艺术照片等华而不实的包装, 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追求虚荣的印象。有的在面试时夸夸其谈, 过分夸大自己, 给招聘单位留下骄傲、不踏实的印象。
6. 盲目从众心理, 缺乏独立的择业见解。
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 忽视自己的特长、兴趣、所学专业的特点, 缺乏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总体规划和职业设计, 看到大部分同学选择热门单位、热门职业, 自己瞎跟风, 人云亦云, 缺乏个人主见。
经济危机促进人们就业观念更新。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阶段, 大学毕业生就业“直通车”已不复存在。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延伸, 国内经济困难将逐步增加, 高就业压力下, 大学生的求职心理、就业观念必须改变。
二、大学生择业求职心理问题诊断
1. 自我同一性混乱。
大学生大多尚未达到自我同一性的定向, 还处在迷茫、仿徨或摸索之中, 表现在就业问题上, 常常在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几乎是紊乱不清的, 面对选择茫然无序, 犹豫不决, 躁动不安, 情绪时好时坏, 独立性、自主性弱化, 自我目标的追求受他人和同伴群体的制约。由于同一性的混乱, 极易在就业问题上心理失衡、盲目从众和攀比。
2. 追求自我实现的痛苦。
大学生的择业动机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一方面追求个人潜能和特长的发挥,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现实利益的高追求, 两者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择业动机的主导方面, 并成为其理想中自我实现的标志。但是, 他们往往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 常常自命不凡, 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结果“高不成, 低不就”, 错过择业良机。当片面的自我实现价值标签受到打击粉碎后, 自我被痛苦所折磨, 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
3. 追求公正的偏执。
大学生在择业中渴望有公平的竞争环境, 机会均等, 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 目前大学生就业还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 行业壁垒和地方壁垒还没有打破, 从政策上对生源等还有种种限制。此外, 有些单位只接收男生而不接收女生, 或者附加如身高、相貌等“苛刻”条件。还有由于市场发育的不完整, 难免有人情关系、钻空子等丑恶现象。凡此种种, 使不少毕业生深感平等、公开的市场原则没有在自己身上得到体现。有的因此抱怨自己“出身”不好, “生不逢时”, 怨天尤人, 而缺乏必要的理解、耐心及发展的观点。在求职问题上追求公正本身无可厚非, 但若表现得过于偏执, 则难免给求职择业笼罩上一层心理阴影。
4. 自卑感的重负。
大学生自卑感强的来源多种多样, 不仅仅表现在事业、能力方面, 某些生理、心理缺陷及个人目前地位和生活挫折等原因也会使他们产生轻视自己、厌恨自己, 自感不如他人的心理状态。自卑感强的学生, 在求职时缺乏信心, 缺乏勇气, 不敢竞争, 更怕竞争失败的打击, 心理上往往采取退缩性的自我防御。
5. 挫折耐受性低。
择业挫折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 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挫折本来难以避免, 有的可能经过多次挫折才能获得成功。但是, 有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对于求职过程中受到的挫折, 不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而是一撅不振, 情绪低落, 产生失望、焦虑、苦闷及心灵扭曲等心理。
6. 社会适应恐惧。
云南省呈贡大学城内实施
学分互换互认制的必要性及意义
陈
(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云南昆明
摘要:云南呈贡大学城作为云南西部地区第一所新建大学城, 对促进云南本土高等教育发展、达到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进一步加强和东南亚联系、合作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云南呈贡大学城的实际情况出发, 阐述在其大学城内建立学分互换的必要性及实施学分互换的意义。
关键词:云南省呈贡大学城学分互换互认制必要性及意义
一、云南省呈贡大学城的基本情况
1.规模简介
云南省呈贡大学城集合了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昆明学院、云南交通职业学院、云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1所高校, 占地43.15平方公里, 总投资约100亿元。2010年三期工程结束后, 在校生将达到10万人以上。
2.发展前景
由于大学城建设之前, 云南各高校一直处于各校独自发展模式, 云南省呈贡大学城的建立有利于联合各校办学力量, 综合有效利用各校教学资源, 提高云南的办学质量, 促进云南高等教育的发展, 满足学生多样性发展的需要, 为学生营造更和谐的校园环境;大学城的建立更有助于吸引国内外大学的进驻, 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 促进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 加快云南省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形成以大学城为中心的教育迅速发展、科技研究集中、文化生活丰富的新城区, 并加强与东南亚等国的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 进一步推动云南省国际化进程。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资源共享, 则需要在各校实施学分制基础上, 推广学分互换互认制, 最大限度地挖掘呈贡大学城教学资源及办学潜力, 展现大学城的独有优势。
二、云南省呈贡大学城实施学分互换互认制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发展大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市场化加深, 自廊坊东
这些年来, 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较差, 如进入工作角色慢, 动手能力差, 协调关系能力弱, 空有理论, 小事看不起、大事干不了, 等等, 这使大学毕业生们深感社会对他们的接纳有偏见, 给其走上工作岗位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小、独立性较差的大学生, 心理恐惧难以消除。
三、大学生择业求职心理职业指导
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选择是以自己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进行的。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 大学生群体的职业选择行为、标准、心理也将会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加强职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1. 正确分析就业形势, 正确认识自己。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克服求职过程中的心理困难。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参与社区就业, 灵活就业, 自主创业。
2. 确立人生目标, 设计职业人生。
樱
方大学城2000年建立以来, 全国各地相继建立大学城。究其原因主要是科教兴国大提前, 高校扩招大背景, 城市化加速契机 (1) 。大学城的建立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扩大教育供给、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办学质量。
呈贡大学城是云南省首建的大学城, 其融合了11所高校, 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背景, 结合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大学城的建立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云南省高校的发展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问题, 逐步缩小云南省高校与先进地区高校的差距 (2) 。有利于联合各校办学力量, 综合有效地利用各校教学资源, 形成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有助于提高云南的办学质量, 促进云南高等教育的发展。
2.开放系统原理要求教学资源共享。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 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 封闭系统只可能走向无序。一个社会系统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 才可能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一原理被称为开放系统原理。大学作为文化和知识的传承, 必须保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才能使其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 最终走向发展和有序。大学城是多所高校的融合形式, 高校间必须不断发展交流和合作, 才能实现优势互补, 整合资源和信息, 从而共同发展。
共享是开放的高级形式, 教学资源共享则指各高校校际之间教学资源共享的过程和方式, 它包括资源共享的过程和方式, 对资源共享提供的服务、支持, 资源共享的决策和执行。根据大学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共享的目标、进程、层次和策略, 逐步推进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 才能开创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新局面。
3. 学分互换互认制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
学分制是当前世界各国比较普遍实行的教学运行机制, 它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 方便学生转学、各学校之间的学分换算、课程学分的互认、按学分收费等。我国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实施某种形式的学分制, 要在大学城实现教学
了解自己, 了解周围环境, 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 顺利通过就业或自主创业, 并不断地发掘和拓展自己的潜能。
3.实事求是。
在求职过程中, 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对职业市场作详细的调查分析, 结合所学专业及个人的兴趣、价值取向, 设计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蓝图。
参考文献
[1]吴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理性趋势[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 (08) .
[2]王自强.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1) .
[3]黄希庭, 徐风妹.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大学生择业心理】推荐阅读: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09-25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09-23
大学生择业心理指导与咨询策划书09-29
大学生择业06-06
大学生择业能力07-11
当前大学生择业观10-05
大学生择业调查表08-21
大学生择业倾向调查问卷09-14
大学生择业与社会实践05-21
女大学生择业观论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