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趣味的数学课堂

2024-11-05

充满趣味的数学课堂(精选7篇)

充满趣味的数学课堂 篇1

摘要:在小学数学中,运用趣味教学方法将会达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别有情趣;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魅力;提供争辩的时空,使学生乐享数学学习过程;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教学方法,让小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快乐和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教学,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那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一、注重强调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要想实现数学趣味教学,首先应当接近小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之间的距离感。笔者认为,要打破小学生数学学生与生活之间的隔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能够从数学学科基本知识入手,通过观察、寻找与学生生活切实相关的数学知识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不断接近小学生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来调动数学学习积极性。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创设教学情境来进行数学教学,通过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来感受到数学魅力。通过小学生生活与数学之间距离的不断缩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对于日后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进而乐在其中,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动性的发挥。

二、提供争辩的时空,使学生乐享数学学习过程

理不辩不明,利用辩论方法让学生即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小学生在争辩中达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上,老师不要喋喋不休,要让小学生主动参与。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争辩,在这种讨论和争辩中,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认知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从众多同伴的不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乃至思维和实践方式中获得种种脾益。在同学的合作中,情感的互动中,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意识,逐步积累学习体验,最终学会学习。

三、表扬与鼓励相结合,强化学习兴趣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数学教师的课堂就是教师的“一言堂”,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的“一问一答式”的提问方式使某些学生只是看客,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更是毫无兴趣。所以,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而应以“鼓励”为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地参与,自主地学习。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赞许和表彰都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加以正确引导和耐心辅导,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心情,从而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做游戏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方式。”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兴趣主要是感观上的,是具体可感可知的事物与具体的操作行为,游戏活动具有趣味性与操作性,可以消除学生对枯燥、乏味教学的厌倦心理,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此时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在游戏中找到快乐,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趣,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与创造性能力也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如在学习了基本图形后,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剪一些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拼组。这样的活动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先构图再操作,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设计师,有的学生还把图画在纸上,然后照着图有模有样地进行操作;有的学生还动手将图形进行粘连,制作出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一些立体图形。学生所拼组出来的图形也是各种各样的,这其中处处显露着学生的创新。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对各种图形的形状与特征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游戏操作活动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是促进学生认知内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循序渐进,由表及里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的“招”中,是有递进关系的,是由表及里的,而孩子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应当是最高的追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循序渐进的进行。当然,面对学生的想法,教师要做到:接纳、对接、等待。对接是指将书面语言与学生语言对接、把教师语言浸泡在学生的语言中。数学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严谨的思维逻辑,包括观察、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环节,以及在各个环节中由类比、迁移等思维品质带来的直觉思维。

综上所述,兴趣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前提,学生有了对数学的兴趣,才会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兴趣在数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必须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数学。同时,教师也应当努力结合自己专业特长,进而积极教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国才.打造和谐互动的数学课堂[J].小学时代,2011,(04).

[2]孙田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J].新课程学习,2010,(02).

创新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 篇2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那么,怎样营造趣味氛围,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必须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使学生有着创造的空间,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例如,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一上课,我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

小明带着3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4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明,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4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4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师的恰当点拨,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这样,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思维。

二、创设问题,让学生乐于提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先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的故事吧。今天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泣边说:“爸爸,小明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每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一回事吗?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烈欲望。

三、开拓发散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探索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的多向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答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我在教学“商店有白皮球24个和红皮球23个,卖出17个,还剩多少个球?”这道应用题时,学生在弄清题意之后,就纷纷列式计算:24+23=47(个),47-17=30(个)。按常理,这道应用题已经解答出来,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没急于小结。我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个个都进入思考当中,抓住这个机会,我马上启发,引导他们从问题入手,进行讨论,看谁最聪明,能够想出另一种解答方法。学生积极讨论,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问题中没有告诉我们是卖出哪一种球,我们可以想成他把白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就可以这样列式:24-17=7(个),7+23=30(个)。这位同学刚回答完,我来不及表扬他,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回答:还可以想成他把红皮球先卖出去,所以列式是:23-17=6(个),6+24=30(个),就求出还剩多少个球。我马上给予表扬——你们真聪明!

这样教学,学生既自主参与到学习当中,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开拓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多创设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创造的欲望、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多尝试;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哪怕是一点点发现,教师应及时地表扬、肯定。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索中,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创造充满趣味的体育课堂 篇3

关键词:体育课堂,激趣,增趣,引趣

“快乐体育”这一教学指导思想 , 近年来备受推崇。“体育的魅力在于快乐”这一理念成为许多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学生有没有笑声, 趣味如何成为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志。体育课相比其他学科而言趣味性更强, 学生更愿意参与体育活动。有研究表明, 人类进行体育活动后的情绪是高兴的。无疑, 快乐的体育课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锻炼强健身体。在体育教学中, 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体育老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进入乐学、乐练的氛围之中。

一、激趣———因教材制宜

在众多学科当中, 学生特别喜欢上体育课, 一方面是因为体育课能使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锻炼身体、愉悦身心, 另一方面主要是丰富多彩的教材吸引着学生, 教材本身十分有趣。因此, 教学中我们应把握教材有趣的内涵, 引导学生进入有趣的氛围之中。如学习技巧前滚翻时, 先利用教具对此进行引导, 让学生领会团身成球的重要性, 然后让学生随“小皮球跳跳跳”练习团身跳, 体会团身动作要点;再让学生随“摇呀摇, 摇到外婆桥”练习团身前后滚翻, 进一步掌握滚动要领, 最后再通过前滚翻动作顺口溜, 在保护与帮助下, 练习沿斜坡滚动、前滚翻完整动作等, 让学生在一环连一环、生动有趣的练习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动作要领, 解决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 继续采用激趣法, 我先用手轻轻拨动一下小皮球, 然后让学生比较讨论, 老师及时引导:“今天, 我们要做勤快的小皮球, 不做懒惰的小皮球。”这样, 学生会带着深厚的兴趣争做勤快的小皮球,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体育课堂中运用一些具有趣味性、实用性的游戏, 则可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上欢声笑语, 效果显著。教师设置游戏时应结合教材, 创新游戏的活动方法。毋庸置疑, 游戏首先要有趣, 学生才愿意参与, 参与程度才会更深。如50米跑, 过去一味要求练习次数, 时间一长, 学生觉得又累又讨厌。针对这种情况, 我将学生分成四组, 进行接力跑游戏。当老师的哨子一响, 赛跑的学生个个奋勇争先, 候跑的学生则欢呼“加油”。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还会提高学生的速度, 增强腿部力量。

二、增趣———因时而异

1.开学初, 一般为秋、冬季节 , 学生经过假期的调整休息 , 情绪高涨, 练习主动性强, 兴趣易激发, 教师应抓住契机。第一, 加强常规管理, 通过严格有序的队列练习, 学生振奋精神, 养成守纪的习惯, 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纪。低年级力求教法与儿童的思维特点相符合,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身体。如转法练习中动令发出后, 集体呼1、2口令转身;踏步练习中, 教师随节奏说:“看谁踏得齐? ”学生答:“我们踏得齐, 谁也不乱挤。”这样使学生既情绪饱满, 又动作整齐。中高年级力求找到教材要求与学生需求的结合点, 变化练习形式, 采用反口令、小游戏的转法等, 提高练习兴趣。第二, 让学生明确全学期学习锻炼的总要求, 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标, 分析自己可能在哪些体育运动项目中存在困难, 从而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积极储备好开学初的运动能力。如春季学期开学初的几课时;可安排自然地形跑、定时跑、加速跑等内容, 学生可能不太适应, 教学时要从实际出发, 采用激励、故事引导、现身说法及讲述生活中真人真事等方式, 丰富学生对跑的认识, 激发兴趣。

2.学期中, 正处于春、秋季节。学生对学习环境已经很熟 悉, 对老师的教学模式也已习惯, 就会出现学习情绪不够稳定的问题。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 (1) 锁定教材, 推陈出新, 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 所谓不变, 指教材内容、学生、教师相对不变, 而变指教师的观念得变, 学生的求知欲、教法要变。上等生用优秀的成绩严格要求, 调高高度, 提出更高要求;中上等生高度适当, 改进动作, 争取优秀;中等生高度一般, 巩固动作; 下等生降低要求, 树立信心, 基本掌握动作。这样, 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达到各自要求, 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 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 鼓励积极, 表扬先进。因此, 要使不变中有变, 还要变得有趣, 学生乐意接受。如小学生不喜欢呆板的活动形式, 在学习投掷垒球的过程中, 为了提高练习密度, 我让学生自己动脑筋, 每人做一个轻物练习。别看学生年龄小, 却带给我各种有创意的作品,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创设情境, 培养兴趣。小学生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 他们容易接受真实的、具体的事物, 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感情。教师可根据季节变化, 创设不同情境, 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也可根据事先准备好的器材, 让学生自己设计场景, 然后, 通过实践, 比比谁的效果好, 老师及时表扬、鼓励, 这样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设置环境, 乐学乐练, 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学习、锻炼环境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语言环境。老师有感情的语言唤醒学生的情感, 老师宽松、幽默的语言在课堂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激励性肯定的语言给学生无穷的力量。二是活动环境。课堂教学是一泓活水, 老师不可能用刻板如一的公式要求学生, 应放手让学生尝试、练习、思考, 给学生自由空间。如准备活动中的游戏应用、轮流当体育委员、采用抽签的方式抽学生喜欢的游戏等。

3.学期末 , 正值冬、夏季节 , 学生情绪波动大 , 容易兴奋 , 练习主动性不强, 老师不能因为临近放假而放松自己, 教学常规依然不能松懈, 不能虎头蛇尾。此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竞赛活动等, 如民间体育游戏活动、小组间的各种球赛及对抗赛、室内课的猜谜活动、智力竞赛等。

三、引趣———因人设法

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如学习新授、练习巩固、比赛等环节中, 针对学生的参与热情、与人合作能力和活动效果等方面给予不同级别的评价, 如表演示范、口头表扬、物质奖励、记录在案等, 这些都将激发起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活动评价, 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丰富多彩的各类小比赛, 能有效增强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增强小组内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交际及合作能力。学生存在思维、能力、智力、体能、性格等诸多方面的不同,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老师不能只注重自己的教法, 而忽视学生的学法差异, 忽略学生承受能力的不同。实践中首先要让每个学生树立学和练的信心, 让他们都觉得“我行, 我一定能做到”, 而不能训斥学生、歧视学生。自由组合的分组形式, 在教学中, 改变过去一般按男女学生、高矮的分组形式, 其次, 根据不同教材, 备学生、备教材、备自己,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激发学生学和练的欲望, 如根据体能分组,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练小组。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营造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 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实现奋斗目标, 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安排相应的练习形式, 还应多给予平时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表现机会, 给予他们鼓励, 让他们当体育小组长等。长此以往, 每个学生都会在我们的指导下,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夏峰.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中国学校体育, 2001 (05) :56-57.

[2]贺光荣.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安徽体育科技, 1999 (02) :85-87.

让数学充满生活的趣味 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活应用 趣味培养 终身发展

生活是教育的本源,生活就是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于21世纪的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生活情境,使学习充满生活的趣味

传统的学习内容固定,学习方式单一,问题和答案标准化,忽视学生的个性,忽视学生自己的认识、体验、发现和创造。数学生活化好比给传统枯燥的数学课堂扔进了一块石头,泛起了朵朵浪花,为学生营造出趣味盎然的学习气氛,用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来吸引学生,用生活的素材和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好奇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景:4个同学上台表演跳远。先排好队,再按顺序跳,每次跳完的同学排在最后,连续几次,学生很容易就找到规律:1234,2341,3412,4123,1234……又如教学循环小数的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做事:“从前有个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说,从前有个山,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不能只凭书本,要和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懂。

我在教学行程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趣的游戏。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两个黑板前,听老师口令相对而行。我一说“出发”,两个同学很快就碰面了。我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叫做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在一起就叫做相遇。我再叫这两个同学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前后两个黑板前。我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并告诉同学们这就叫做相背而行,到黑板前停下的地方就叫做终点。我再让两个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快走,做一次追及表演……在让学生游戏的同时又从中引出了数学知识。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中,熟悉的生活事例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导入新知,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三、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同时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使数学生活化,而且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促使生活数学化。

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后,让学生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一块地砖(地板)的长和宽,最后算一算客厅里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元钱,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拓宽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

四、作业设计生活化,联系生活促发展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由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

打造充满趣味性的小学英语课堂 篇5

一、激发学生在听力的过程中的兴趣

也许有些人觉得听故事只不过的一种打发闲暇时光, 将人从生活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的一种娱乐方式而已, 而事实上, 好故事的摄取和好形式的叙述都能为人们积累生活经验和理解现实社会提供有效的途径。

听故事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因此教师要把故事这种方法作为吸纳知识的一种形式, 要充分考虑故事的难易程度。对于听众——学生来说, 故事之所以有难度就在于学生自身对背景知识的缺乏, 从而导致了学生对故事的错误理解。不过教师在放磁带之前若能进行必要的介绍和解释则完全可以弥补这一点。因此, 教师要善于挑选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故事, 确保在故事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应该适量。因为那些看起来似乎有趣的故事, 由于陌生的词汇过多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令他们无法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故事内容。所以这样的故事是不可取的。例如在《牛津小学英语 6B》Unit3 PartE中, 有一篇抓小偷的小故事, 文章中有适量的生词,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上下文来猜测生词的意思。比如“He steals my purse and runs out of the shop”, 这里的“steal”是个生词, 根据下文“Stop thief!”不难猜出“steal”的意思是“偷、抢”。又如“I shout:‘stop thief’”, 这里“shout”也是生词, 不难推断出“shout”是个动词, 联系上文他偷了我的钱包, 所以自然而然地我会大喊:“抓小偷”, “shout”意思为“大喊, 大叫”。

学生们如果能够正确猜测出生词的含义, 就会反过来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加了他们学习的满足感。

此外, 故事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讲故事的其中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增强学生对文学的赏析能力。众所周知, 故事是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展现给听众们具有各种性格, 情感和观念的人物, 供学生们欣赏, 分析和评论。这样一来, 听众得以就故事的各个方面发表意见, 比如人物、情节、写作风格等。

另一个好处就是故事采用的是真实而地道的语言。学生们通过接受这样的听力训练, 能够增长语言知识, 尤其是对语言的变化更为敏感。了解到不同国家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 促进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和吸收。

二、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培养能力

从近年来的国外外语教学经验来看, 不少中小学的英语教学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讲故事这种形式。教师们针对不同的年龄, 不同的英语水平的对象, 采用了不同的故事内容和不同的故事形式来进行外语教学, 这也与故事本身的特点和体裁有关。

讲故事向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知识的语境。例如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当场编故事时,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根据明确的语境, 使用适情适景的语言的能力。学生编故事的过程也是一种锻炼、培养的过程;是学生根据一定的场景灵活运用语言、组织语言提升能力的过程。教师必须让学生处在一种比较轻松活泼的氛围中, 因为这样容易克服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的焦虑情绪, 和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即怕犯错误的心理, 怕犯错误是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一大心理障碍。讲故事体现了外语教学以口语为根本的语言学观点和教学目标。学习语言要以交际为目的, 而讲故事以传递信息为主;语言以口语为基础。例如在复习《牛津小学英语 6B》Unit3 Text问路部分中, 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将对话编为一则叙事小故事。“One day, Mr Smith wants to visit the History Museum, but he doesn’t know the way, so he asks YangLing how to get there.She tells him to go along this street…You can’t miss it.He also takes bus No.5 in front…”使用这种方法, 就能将对话都连贯起来, 有了情节和顺序, 更能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和理解, 教师可以在重要的部分停下来, 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自己说出来, 课后还可以叫学生将对话编写成故事, 叙述对话, 上课时叫一部分学生站起来讲出故事, 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口语和表达能力。讲故事也正是突出一个“讲”字。学外语提倡听、说领先, 多讲多练。由此可见, 讲故事既符合了语言学这一观点, 又是进行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历史上, 最优秀的书面文学乃出自于口头文学。从讲故事这一最原始的、自然的形式开始学习语言, 就是抓住了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因为语言来自生活, 而生活中充满了故事。讲故事学语言乃顺理成章, 相辅相成。

三、扩大学生知识面, 丰富生活阅历

如果故事精彩, 而且朗读的人读得很清晰的话, 那么对于语言学习者, 不论其水平是高是低, 都很愿意听这样的故事。尤其以年轻的语言学习者为甚, 比如学生。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手法之一——故事能够展现语言的各个方面。从自我的角度来看, 故事可以帮助人们避开身份的刻板性。走进故事至少意味着人们可以暂时地远离理性的、静态的自我。故事还有助于人们积累社会经验。叙述故事的真正目的并不仅仅只是诉说, 它同时也是一种听与读的过程。叙述者既是一则故事的消费者, 同时又可能是另一则故事的生产者。一种创造故事的愿望比仅仅只是听已经存在的形式更能证明人们对故事的渴求, 所以, 听、讲故事其实就是一种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和对社会经验的积累和释放。

在听力教学中, 要充分重视听力课的重要性。研究发现, 听力课的组织通常有三个阶段, 以听的过程为划分标准, 分为听之前的准备阶段, 听的过程以及听过之后的巩固阶段。准备阶段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为自己即将听到的材料做好准备, 根据所听故事的内容, 介绍故事背景的方式要有所差别。在实际训练中, 作为对复杂信息进行处理的听的行为过程, 它涉及到听话人的主动参与性、对信息的正确估量、辨异的能力, 以及直接采取措施确保理解和记忆的能力。有效的听首先需要听话人的主动参与, 而这种参与又取决于听的兴趣, 它表现为听的学习动机并直接支配着外语学习行为。因此, 英语听力教学中, 教师应对听者的学习动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综上所述, 英语听力中采用故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在听力过程中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听力的兴趣, 并发展学习英语的兴趣。选用故事作为素材能够使学生加深对听力内容的理解, 此外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和语言表达能力, 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使学生更能有效地把英语学好, 因此, 故事教学法的积极性不容忽视, 教师应呈现一个充满趣味的课堂内容,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在英语听力教学中, 有效的听力理解离不开有趣的故事情节。故事作为易于小学生自然吸收的语言材料,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能够激发小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

充满趣味的数学课堂 篇6

一、美味

所谓“美味”, 即让语文课堂有美的感觉, 就是让语文味充盈课堂的每个角落, 从而引领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体味语文之美, 感受语言的唯美、文字的优美、课文的意境幽美, 以此给学生创造“完美”的氛围, 来体悟语言美的“味道”。

1. 建立读书角。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或课后为学生提供阅读的素材,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作者进行对话, 让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这样的机会可以在课堂里, 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可以让班级里建立读书角, 让学生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建立读书角, 定期进行检查。通过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感悟语文之美, 感悟文字之美, 大量阅读、细细体味, 仔细体会字里行间的“美”。

2. 体味文章意境。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思维空间、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如我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 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意境, 并提出问题。一位学生提出:“这么冷的天, 那位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我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有的学生认为老翁家里穷, 只能以捕鱼为生;有的学生认为老翁是个钓鱼爱好者;有的学生认为老翁可能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我相机向学生介绍了柳宗元的生平, 学生对课文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二、趣味

小学语文应该充满趣味, 可以通过教师优美的语言进描绘、叙述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也可通过小故事、儿童喜爱的卡通片, 等来体现。其次, 还可开展一些活动来激发趣味。教师优美的语言, 学生美的感受也可激发趣味, 给学生以诗情画意的享受,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应改变那种以成人为主宰的教学模式, 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已不再是教导和控制学生, 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更活跃、更开阔、更民主的语文实践平台。

如教学《王冕学画》, 我出示了一幅教学挂图:大雨过后, 湖里荷花开得很鲜艳, 荷叶碧绿, 花瓣粉红。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 同时放有配乐的朗诵。有的同学说:“老师雨后的荷花真得很美, 在阳光的照耀下, 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还闪闪发亮呢!”也有同学说:“雨后的荷叶更加干净、漂亮, 它翠色欲滴, 叶面上的水珠晶莹剔透, 就像一颗颗珍珠。”……最

应该怎样修改, 即将评价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然后各小组再把此作业交上来, 我根据每组作业完成的情况, 选出三组比较好的, 给予表扬或奖励小红旗, 并专门把优秀学生作品在橱窗中展示。这样评价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自己自主的学习状况, 而且鼓励了学生积极参加小组合作学习, 这样有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要求的提高, 英语课堂教学必须要努力实现从“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向“培养语言能力”进行转变, 这也使每位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利用积极因素, 采用更适合于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 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关键问题。“自主、合作”教学方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后, 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也画成画来和王冕比一比, 才能让学生充分驰骋在自己的世界里。要让学生真情流露,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欢乐, 语文课就要让学生来做主宰, 就要上的有趣味, 使他们的童心在课堂上尽情闪耀, 让他们的童声在课堂内嘹亮, 给他们的童年插上金色的翅膀。

三和谐味

语文教学只有达到与社会的和自然的和谐,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

1. 营造充满情趣的学习氛围

我在教学《此地无银三百两》时, 我采用了表演课本剧的方法, 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使课堂真正动了起来。学生丰富的想象、传神的表情使课堂洋溢着人文的光芒。而通过学生的表演加深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张三、王二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更是和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了促使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达成和谐地统一和落实, 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不同的学生都在学习语文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在教学《麻雀》时, 当学生都感动于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这一瞬间时, 我启发学生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老麻雀不顾自己的安危呢?”大部分学生都说是伟大的母爱。这时, 一个学生却说道:“我觉得这只老麻雀不一定就是小麻雀的妈妈, 也有可能是小麻雀的爸爸或其他长辈。”我没有立即进行评价, 追问道:“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他说:“只要是长辈都会保护弱小者的。”我立即给予了肯定:“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吗?他说:“一次邻居家的一个小孩掉进水沟里, 就是他叔叔救起来的。”看似与教学不相干的提问, 却尊重了孩子的个性, 成全了孩子的自主个性化学习, 拓展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 读为媒, 悟为介

《纸船和风筝》一文以小熊和松鼠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字里行间流露出小熊和松鼠的友情。我在教学时, 紧紧抓住这个“情”字, 以情促读, 以读品情, 力求突出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学会宽容, 珍惜友谊。在阅读方式方法上, 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做到常中有变, 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给学生带来新鲜的刺激, 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 使其注意力集中于文本, 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新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 我们既要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也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像诗一样激情飞扬, 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充满想象。总之, 我们的语文课应“有滋有味”——富含“美味、童趣味、和谐味”, 让学习者如沐春风, 既可口也可心,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条可能的途径, 它有助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有助于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问,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的单一、单向教学方式;有助于实现学生自主, 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多元的信息交流, 从而真正体现尊重学生、尊重生命, 为每个学生放飞思想、性情与心灵搭建平台,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季红斌杨宇学“与青年教师谈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7期.

“朗读”让课堂充满趣味 篇7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可以看出读的功用。走进校园,听到琅琅书声,心中便觉得充满阳光。走进语文课堂,师生激情飞扬,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会让人忘记一切,进入到文本所蕴涵的奇特严谨的结构的美妙境界。可是,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渴望的文思泉涌、各抒己见却很难出现,更多的是无助的眼神,喑哑的沉默,没有了激情四溢。如何打破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笔者觉得:朗读——能让课堂充满趣味。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钱梦龙指出,一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进入文本深处,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获得求知和审美的愉悦。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心真情的流露,字里行间总渗透着丰富的情感,我们总能被它打动。学生也是如此,他们有想倾吐感情的冲动,可是,长期形成的严肃紧张的课堂氛围压抑着他们,使他们诵读的冲动逐渐衰退。针对这种情况,营造课堂诵读的氛围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满怀激情,以和善的教态、亲切的语调、深厚的情谊感染学生,使之受到激励和鼓舞。同时,教师要勇于示范,用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去带动学生,运用现代科技音像材料,将学生引入文章的境界之中,让学生随着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脉络。

在教学《拉萨的天空》一课时,笔者用一组西藏的图片,配上高亢的歌曲《青藏高原》,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白雪皑皑的西藏,他们对拉萨这个神奇的地方充满好奇,为祖国有这样的奇境而感到骄傲,朗读成为学生最好的抒情方式,真诚的赞美成为学生的心声。

二、不断挖掘朗读的趣味

朗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课文,理解了课文又能朗读得更有感情,二者相辅相成。朗读还能增加对文章的理解,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使朗读更具有个性。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角色,采用不同的语言基调,表达不同的情调。王菘舟老师在课堂上就巧妙地利用文本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在课堂与社会之间架起五彩的桥梁,课堂生成精彩纷呈,活力四射。

以下是王菘舟老师在南京执教的《两小儿辩日》的片段:

师:为这事两小儿有了一场———

生:辩斗。

师:“辩斗”是什么意思?

(生争论得很厉害,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

师:谁来辩?

(生1生2读对话)

师:谁来评一评?

生3:生1和生2读得还可以,只是不像是在辩,倒像是在谈话。

师:谁再来?

(一男一女两生读得很有辩论的架势。)

师:我也想来与你们辩一辩,谁来?

(留下刚才读书的一个男生。)

师:你怕不怕?

生4:有点儿。

师:你是男子汉吗?我现在不是王老师,是王小儿。(众生笑)你要据理力争。

生:好。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提高音量)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大声地)瞎说!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快速地)你怎么那么啰嗦?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4:(手叉腰)胡说!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其余的学生及全场老师一片掌声,师生共笑。)

师:此叫什么?

生5:辩斗。

师:用什么辩?

生6:用语言。

师:只是用语言来辩吗?

生7:用知识。

生8:用自己的观点。

生9:用切身的感受。

生10:用掌握的理由和智慧。

师:这是一场——智斗。

(板书:智斗)

……

这是一段充满诗意而又引人入胜的师生对话,是一堂意境深远而又妙趣横生的课,在激烈的争辩中,学生和听课的教师渐入佳境,领略其中的奇幻之妙。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了“辩”的趣味,深奥难懂的古文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剧本台词,实在是妙!

三、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

平日的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地为学生搭建诵读的舞台,可以开展以评促读的评价模式。每天腾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上台表演,朗读或背诵自己刚学的内容,或者是自己课外所积累的美文,或者讲一个故事,或者两人表演一段相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享受朗读带来的快乐,提高了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在教师的引领和同学的带动之下,久而久之,学生由他律到自发,逐渐能养成朗读背诵的好习惯,进而“能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朗读,能够打开语文课堂的新天地。让朗读走进课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书郎”。[e]

上一篇:大学生择业心理下一篇:激素和卵巢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