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活力的课堂(精选12篇)
充满活力的课堂 篇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上好语文课, 就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优势, 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 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尽情释放,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如何打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在课堂中张扬个性
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的活力, 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的生命力在个性的张扬中显现出内在的活力。所以,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 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如在教学《最佳路径》一课时, 我以“如果你是顾客, 愿意买谁的葡萄?请充分说明理由”“假如你就是当年参与评价的评委, 我是电视台记者, 我现在采访你们, 你们为什么要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评为最佳路径”“当格罗培斯看到老太太管理葡萄园的方法后, 他会想些什么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进入角色, 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把教材中的“此情此境”变成学生的“我情我境”。这样一来, 学生就融“我”入境, 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 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 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增进了情感体验, 升华了思想认识, 学生所体验到的远远超出了课本上的内容。不仅如此, 这样的问题设计开放性极强, 便于学生敞开心扉, 宣泄情感。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体验中也得到了浸润、感染和丰富。
二、让学生在互动中激情朗读
语文课堂“以人为本”, 就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提高的过程, 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所以, 有效性朗读就应创设这种浓浓的教学氛围, 在朗读之前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天鹅的故事》片段中, 一位教师是这样来教学朗读的,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同学们读懂了老天鹅的行动, 但是你们是否明白它的心, 它的情?你们就做一回它的代言人吧。老天鹅啊老天鹅, 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一学生回答道:“没有关系, 为了大伙儿的生存, 我愿意。”接着教师又深情地说:“老天鹅啊老天鹅, 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 难道真是钢铁之躯, 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一学生又回答道:“不, 我也知道疼痛与寒冷, 但是为了我们的集体, 我必须这么做!”教师见学生已渐入佳境, 便随即话锋一转道:“请你们想着画面各自朗读。”学生便心领神会地朗读起来。最后, 教师让全体学生一起来感受这动人的情景。学生满怀激情、充满个性的朗读给听课的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让语文素养在探究中提升
何为“探究”?“探究”就是探寻、追究, 或者说深入探索、反复研究。对于学生来说, 探究能力的形成, 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 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可以说, 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也是创新的必经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学中, 当学生知道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 乌鸦就喝着水了”时, 竟然有学生提出:“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 那乌鸦该怎么办呢?”于是, 全班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探究。学生们各抒己见, 课堂中闪耀着他们思维的火花和个性的光彩。
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灵感, 让学生从课堂、生活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对象或问题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 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许多知识, 学会了查阅资料、分析研究问题, 丰富了知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也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四、让思维在赞赏中“助燃”
“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水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在课堂教学中, 合理采用语言激励学生, 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精神上的满足, “助燃”学生的思维。我们在学生发展中不仅要成为促进者和引导者, 更应该是学生成长中的放大镜, 耐心细致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适时运用激励语言。我们能用一种赏识、激励性的语言来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能发自内心地给予学生赞美和鼓励, 那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会变成“聚光灯”。
在课堂上, 我尊重每一个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 特别是为学生创造发表与众不同意见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拓展思维, 发展个性, 我经常这样启发:“来, 请你谈谈这个问题。我从你的眼中看出来, 你的心中一定是有了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看法。”“勇敢地站起来, 老师特别想听听你个人的看法。”“相信你能行, 再认真想一想, 别着急, 你一定行。”“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 真是了不起!听了你的发言, 我很感动……”即使有的学生说错了, 我也会给予热情的鼓励:“说错是正常的, 老师最喜欢爱说的孩子了。没关系, 再说一遍, 一会儿你想好了再告诉大家, 好吗?”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 体会到了尊重和爱, 心理上得到了满足。进而产生了自豪感, 这是学生成长的动力。
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 是学生求知路上的泉水, 探索求知的动力, 发挥想象的点火石, 启蒙创新的导火索, 让我们一起将语文的生命融入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堂中, 和学生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吧!
充满活力的课堂 篇2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师着力研究的课题。本文试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问题处理能力、注重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活力课堂 教学效率 途径与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中心工作。如何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但往往收效甚微。那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就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思维的强大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成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最重要的,第一是要对科学有兴趣。”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何等重要。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身边的现有资源是很多的,如多媒体网络,还有和教材配套的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录音磁带、教学光盘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课堂教学过多的照本宣科,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活动的余地,就会束缚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就很难谈得上学习的兴趣了。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穿插游戏、故事、表演、辩论、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将相和》这两篇课文时,我并没有把时间花在讲、问、答上,而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导他们读文字,想动作,练语气,扮角色。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大胆想象、自主交流,随后认真扮演起其中的角色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表演课文中的人物,饶有兴趣地体会了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又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安排学生辩论:是否只需要做对人们有用的人,要不要做一个像苹果、石榴那样也注重外表的人。通过辩论,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的明白了“落花生”精神的内涵,知晓了如何做一个现代的“落花生”。
(三)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布卢姆认为,老师的心理激励及老师所教给学生的不断自我激励比时时斥骂要好得多。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一些提出与众不同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即使他的观点是毫无道理或错误的,切忌出现嘲笑、讽刺、挖苦现象,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使用这些鼓励性话语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你真会读书”、“通过你的朗读,老师知道你已经把课文读懂了”、“你真会学习”、“你的朗读真棒!”等。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要吝啬这些话语,因为这些话语像绵绵细雨一样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在运用这些鼓励性评价的语言时,也不能滥用、模糊的用,要把握好“度”。
二、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有了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对教学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导航,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对每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的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当一个人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学生一旦具有这种强烈的动机,那么这一节课他肯定是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的,也就是说,学生参与积极活动的时间在这一节课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制定的目标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要求过高,学生即使很认真、很努力也达不到目标,反而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目标要求过低,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在课堂上就紧张不起来,会产生“课堂疲软”。正如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教授所说:课堂教学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千万别“荒了自己的园,种了别人的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处理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和鼓励学生,使之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问题,是思考的结果。能够出题考对方或提出问题,一方面表明学生是思考过的,另一方面表示自己思考上的疑惑;这说明学生正参与着学习。但是,教师必须要对问题的提出与回答作出积极而又慎重的点评,点评既不能影响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达到修正思路的目的。还要注重加强学生对各种问题的反思性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处理能力,学生才能更好的主动参与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会大大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逐渐提高。
四、课堂教学注重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的作用,学生处在主体的地位。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同时,语文这门学科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模糊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通过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到和老师一起学习的快乐,同时又超越了自己的认识。而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了解彼此的见解,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学生更加正确和全面的理解课文内容。
打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3
一、营造创新和谐气氛,呵护学生创新的源泉
我在课堂上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讨论、质疑的机会多,创新机会才多。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知已”,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放下包袱,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更好地积极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发展、张扬,激发创新意识。我在课堂上首先是倾听,并且不是站在讲台上听,而是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身体与思想上的零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权威者,而是听自己意见的朋友。这种情况下,学生思想的火花会迸发而出。
二、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最佳思路
1、重视课堂导语、结束语的设计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曲,我们追求和谐的主旋律。一堂课开头几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一个动听的故事、一段幽默的童言笑话、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教师可以尝试以点评课文、课文续写、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优美。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热情,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2、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
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段首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适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
三、重视学生读、说、合作的训练
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训练。我认为,不管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都要通过学生以各种方式来呈现。注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训练,且训练注重实效,能使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默契,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较好地实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说标准的普通话,还有就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练习用“我认为……我感觉……我想……”进行说话,树立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训练学生小组合作怎样学,怎样汇报,怎样评价,并且注重每一个细节。比如,从小组学习过渡到汇报环节,我就训练学生对名言、诗句,我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生接“学海无涯苦作舟”等。每一项训练我都花了不少的工夫和时间,将训练目标落到实处,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效也比较显著。现在我上每一堂语文课都比较得心应手,我们师生间的合作交流轻松自然,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我想,这得归功于我对学生扎实的训练。
四、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
丰富的语言来自于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古诗、名言谚语、课外阅读等方面的积累。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骤展开这方面的教学。第一步,我首先抓住教材每单元练习中的“读读背背”,通过记忆比拼、开火车、快速接龙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第二步,我送给学生一句话——“日积月累求真知”,让学生铭记在心,懂得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积累”的意识;第三步,围绕“读读背背”这个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建小词库,设计语文小报,古诗配画、开心小练笔等,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学生在活动中读读写写画画,收获不小。然后我组织展示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很喜欢些活动方式,现在不少同学在家里也自主创设一些积累库,兴致勃勃地拿给我看。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都用心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积累,那么学生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起来。
五、重视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读中感悟”。我在教学中积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每一篇课文的阅读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并且注重了朗读的指导.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进行阅读教学,就必须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我对学生朗读进行深入指导,引导学生把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色彩从朗读中充分表现出来,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从中得到培养与提高。我还对学生进行过这样一次语感训练,出示了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今天的天气真……”要学生读出不同感情来。学生反复读,反复品位。一句简单的话被学生读出了丰富的感情,有自豪的,有骄傲的,有疑问的,有害羞的,有毫不在乎的。就这样,只要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六、充分发挥评价作用,鼓动学生们的自信心。
教师的一句称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兴奋剂,能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发言,从未用“不对、不行、错了”这样很否定的词语来评价学生。因为我感受到,孩子们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很在意老师对他的评价。我对学生的上课表现一般都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谢谢你,给老师带来了惊喜,你真像个小老师,你为同学带了个好头,你的想像好奇特,你的朗读很动听,你真会观察,你的小脑瓜真会想问题等,如果学生答问有偏差,我会说,你的想法不一样,没关系,老师很欣赏你积极发言的表现,再静下来想想一定会找到答案了。我观察到,学生往往在得到这样的评价之后,表现都更加踊跃,更加主动大胆。孩子们的表现告诉我,教师善于用亲切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能带给学生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敢想敢说,更加充满自信,从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4
关键词:形象,精神,微笑,语言,多媒体,幽默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导演”水平。课堂乏味, 没有活力, 缺少激情, 这不能说是一节好的语文课。本人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 喜欢语文课的同学不到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究其原因, 恐怕主要是我们的语文课缺少活力。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 下面我就谈一下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以良好的形象、饱满的精神状态走进课堂
形象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创造能力和职业特征;也反映一个人对他人的态度以及对自身价值的重视程度。作为教师不必刻意打扮自己, 但衣着要整洁得体, 都说“形象重于生命”, 不少教育家、心理学家都提出: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 只有美丽的教师才能让孩子更健康、更快乐、更美丽!饱满的精神状态能给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能让学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为整堂课的教学做好了愉悦的精神准备。当然, 作为一线的广大教师, 平时难免会有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压抑, 我们应该学会自我排遣心中的不愉快, 适时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 切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 更不能把自己的精神垃圾扔到学生的心田, 甚至拿学生当出气筒。试想, 一个衣着不整、垂头丧气、满嘴脏话的教师, 即使他满腹经纶、出口成章, 又怎么能让学生喜欢他的课呢?他的课堂必定是一汪死水, 还有什么活力可谈?因此, 良好的形象, 饱满的精神状态是我们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的先决条件。
二、微笑, 充满活力课堂的催化剂
曾听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老师, 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我想, 这句话很有道理。微笑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孩子们最想看到的就是老师的笑脸, 你的笑容会让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得到极大的放松, 想上好一堂课, 我认为, 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 给学生一种亲切的感觉, 亲其师, 信其道, 让他们能够走进你的心灵。和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沟通。这样, 你的笑容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为你的语文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上, 教师给学生以更多的微笑, 也就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信, 更有利于营造一种和谐友好的课堂气氛。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那么你的语文课堂不就充满了和谐, 充满了活力吗?试想, 一个愁眉苦脸的教师怎么能生发活力?一个没有笑声的课堂是很可怕的。
三、抑扬顿挫的语言, 是充满活力课堂的关键
一些语文课缺少激情, 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语言平淡, 一节课上总是一个腔调, 一种语速, 没有节奏, 没有重音, 没有变化。睡, 语文课上总会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些厌学情绪, 常常以搞小动作、低声讲话和睡觉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情绪产生, 主要的还是教师在讲课时缺少一个“情”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和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而没有情感交流的语文课不能算是好课。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 要善于通过情感交流, 去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 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教育家李镇西也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 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语调变得抑扬顿挫, 充满激情。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 而且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 情感自然而充分的流露。这样的语文课堂, 学生就会感觉轻松、愉快、充实, 与其说在学习语文知识, 不如说在“享受”语文课堂。激情进入语文课堂, 必将使语文教学更加魅力四射, 风采迷人, 更具活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为充满活力的课堂加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 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愉快、主动地学习,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兴趣是一种与情感相联系的积极情绪, 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多媒体教学的动态画面, 逼真的声响效果, 丰富的色彩对学生不同感官产生有效刺激,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我在上《苏州园林》一课时, 搜集了有关苏州园林的一些图片及相关资料, 制作了一个课件, 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学生的兴趣极大,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很多同学希望更多课文能到多媒体上。在学习《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举行》这则新闻时, 我下载了当年交接仪式的视频, 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并让学生全体起立参加视频中的升旗仪式,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尽管时间很短, 但它胜于一切的空口说教, 那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教学任务高效完成。
五、巧用幽默, 提升语文课堂的活力
语文课堂学习中, 学生难免会有疲劳的时候, 如果教师适当地幽默一下, 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活力。比如, 春季的课堂, 温暖的春风吹得一些学生睡意很浓。看到这样, 我也佯装打瞌睡, 并絮絮呓语:“暖风吹得师生醉, 直把教室当卧室……‘春眠不觉晓’, 还是睡觉好。”语调抑扬顿挫, 充满幽默风趣的情味。学生们立刻被逗乐了, 立即投入到愉快地学习中去。还有一次, 作文课上有个女同学偷偷做英语作业, 我发现后, 没有点名批评, 而是说:“我们班有位女同学在用英语写作文, 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那位女同学很不好意思地收起了英语作业, 马上开始写作文。我想, 这种幽默感的提醒, 比声色俱厉的指责效果要好得多, 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提升语文课堂的活力。
高校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特征初探 篇5
高校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特征初探
高校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课堂,往往是充满生命活力的..通过大量的观察与比较.发现这些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往往都是自然、轻松、快乐而充实的,且富有创意和美感.
作 者:唐晓蓉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湖南常德,415000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G40 关键词:生命活力 高校 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6
一、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有人说: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是“一本有趣的童话书”。这话一点也不假,捧着这样一本有意思的语文书。学生们觉得百读不厌,会不断受到课文的启发,产生奇妙的联想和想象,例如在教学《太阳和月亮》一课,孩子们对太阳和月亮产生了许多大胆的想象。
师:学了《太阳和月亮》一课,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老师,为什么白天的太阳到了晚上就成了月亮?它们是双胞胎吗?为什么太阳在早晨是红色的而到了中午又成了白色的呢?
教师给孩子一个空间,促使孩子们展开了热情奔放、毫无拘束、无限快乐的想象,从而使他们活跃了想象思维,拓宽了想象空间,同时又在想象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愉悦。
二、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学民主,肯定并欣赏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超越,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动脑,主动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在学习《太阳》一课时,课文中讲到太阳是雄鸡叫出来的,太阳是从大海里跳出来的等,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看日出时的具体体验,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师:你觉得太阳是从哪里出来的?
这时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
生:太阳是火箭冒出来的,因为我看到火箭上天时下面会冒出很多火。
好家伙,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于是我肯定了他的答案。
教师: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你不仅想象的好,而且把理由都说出来了。
话音刚落,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答案告诉大家。
生:太阳是飞机拉出来的。太阳是被爸爸的拖拉机吵出来的。太阳是早操的哨声吹出来的。太阳是被妈妈的切菜刀吵出来的。
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跨入新的千年,我们时常提到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来看待。有人曾这样说过:回归人,把人置于教育的中心,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把权利还给学生。这样学生的素质会提高的更快,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天地。在一次识字课上,对于那些陌生的方块字,我用了浑身解数,有些孩子还是对它无动于衷。我想,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该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去学呢?于是,我让孩子们自由组合,形成小组。十几分钟后,当我再去检查孩子们的识字情况时,他们竟奇迹般地认会了。这种办法不是老师“教”的,而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学生们正是在这种“权利回归”中提高了自己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理想,虽然他们现在年龄还小,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理解还不够深刻,但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有他们自己的游戏规则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因此,成年人尤其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用儿童的角度看待问题,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用儿童的标准来要求他们。
《小猫的梦》一课中小鱼做了很多美妙的梦,上课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老师,我现在想做梦”,他给自己出了一个题目,何不让大家一块去做呢?我于是用孩子的口气说:“让我们一块做梦,一块睡觉,开始!”不一会儿,孩子们说起了自己的梦:老师,我梦见和春姑娘一块跳舞。我梦见大鲨鱼把我吃了。我梦见乌鸦没喝瓶子里的水,它喝了我给它准备的水。我梦见我长了翅膀。我梦见我又尿床了,妈妈没有打我。
归来吧, 充满活力的课堂 篇7
课堂教学中, 我们时常发现许多学生无精打采, 无所事事, 甚至哈欠连天, 昏昏欲睡。我想一节好课的标准是“学生大部分时间应该处于兴奋状态”。可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呢? 如何才能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杜郎口的教学模式, 学生四面围坐, 教师穿梭于他们之间, 学生一个个轻松自如, 讨论发言是那么的有模有样, 完全是一种在为自己做学问的样子。这个形式就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学生要的是属于自己的课堂, 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的课堂。
一、创造氛围, 科学搭配
赞可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营造这样的教学气氛, 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发挥作用。”
回到自己的课堂, 我不能完全推翻原先的那种课堂形式, 计划让学生按部就班, 一步一步慢慢走来。我就给全班按照自愿组合的分组原则, 并且把空着的黑板报和黑板分成六块, 分给每一个组, 告诉他们这是他们的成果展示天地, 还让他们为自己小组命名, 没想到一向沉默的班级一下活跃起来了。很快什么谨瑜组, 天使组, 勤奋组都出来了。他们主动将自己的组名贴在展示领域的上面。学生就像解放了的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一样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为了能在自己的“责任田”中种出好的庄稼, 我发现同学中的配套的辅助性的读物也多起来了。我就趁机让他们各组互相打分, 这样一来, 课堂上又多了一分竞争力, 课堂的氛围就更加活跃了。看着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强着说的样子, 我也跟着兴奋起来, 我的情绪也更为饱满了。
二、有目的的预习, 重视学生的展示
学生习惯了以往的教学方法, 一下子让他们变成主角的确有点难度, 因此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曾经有人这样说过“误尽苍生是语文”, 的确语文教学少了一些规律, 多了一份对生活的思考; 少了一些死记硬背, 多了一点理解与感悟;少了一些一成不变, 多了一些“与时俱进”的内容。因此在预习课上我进行了说课示范, 让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特点, 怎样把握一篇课文的重难点以及怎样进行课堂设计。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说课训练, 培养他们把握课堂的能力, 从中教师也可以观察到学生的授课能力, 从而调整自己的授课策略。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学生学会了自学, 自习课上能够独立的解决语文的双基知识, 并且找出了重难点。
展示课就是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 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这一关非常重要。引导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展示课型。如戏剧表演展示, 知识梳理展示, 诗歌朗诵展示, 辩论赛展示等。有一次学诗歌单元时, 我们师生进行了朗读与表演展示。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 有个小组的同学居然采取奏乐、伴舞的形式表演朗读, 这样, 不但增加了效果, 活跃了气氛, 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 如果不是具备这样的开放课堂, 绝对是不会允许的。这节普普通通的语文课, 融入的却是音乐、舞蹈、表演等综合内容, 培养的是学生方方面面的综合素质。就连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总结, 他们也不要求学生一种模式, 无论用诗歌, 还是用演唱, 还是引经据典, 只要能完整表达意思, 老师都许可。在这里的课堂上, 完全没有了传统意义的教学过程。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培养学生能力, 张扬学生个性, 体现出的是“我参与, 我快乐, 我自信, 我成功”。
三、反馈要及时, 检测要及时
反馈就是反思和总结, 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 突出“弱势群体”, 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在语文的反馈课上应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检测。检测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组长检查双基知识, 老师检查能力提升题; 或者学生根据教学重难点合作出题, 全班同学共享。通过反馈课教师及时给学生以指导或帮助。
四、讨论重要, 独立思考更重要
讨论式教学方法是杜郎口教学方法的主打方法。课堂气氛浓厚, 师生情绪高涨, 学生相互交流、切磋、碰撞、借鉴、去伪存真, 合作共赢, 达到言之有物, 达之有序, 书之规范, 言之精彩, 作之有情, 述之有感, 评之有度, 改之到位。讨论是不可少的, 然而静静的独立思考, 自我梳理, 搜集信息, 咀嚼体味, 形成主见, 也是非常必要的。活是条件, 实是根本。
讨论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的内容有的是为了加深和扩大知识而讨论而组织的专题讨论, 有的是某种疑难问题的讨论, 有的是有争议问题的讨论等。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同桌, 可以是小组, 也可以是全班。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毕竟考试是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不允许商量与讨论。语文课堂更是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预习课上, 不能事事都讨论, 也不能时时都讨论。要根据题型, 题的难易程度以及题目的要求灵活选择学习方式, 教师适当的做好预习指导。如字词、文学常识的梳理需要合作完成, 然后共享劳动成果; 词语的运用, 语言的实际运用需要讨论, 然后形成个人的见解;阅读理解需要合作, 需要老师的方法点拨; 主观性的言之成理即可的题目, 写作训练题目则需要静下心来独立完成。综上所述, 独立思考与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 切忌追求讨论的形式, 忽视教学的内容。
五、教学相长, 讲解加点拨, 教学要扎实
课堂教学无论怎么改, 都应是扎实的、务实高效的。如果离开教师的讲解与点拨、引导与组织, 那么知识的升华、知识的生成等无从谈起。如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 读到什么程度才能体现课文要求;边读边悟中“悟”, 应悟出什么道理来;数学教学中性质、概念的生成等, 都离不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充分体现“一导双主体”, 即教师主导、学生教师均为主体, 才能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导为主体服务, 当主体遇到障碍时, 疑惑不解时, 走偏失向时, 无从着手时, 茫然无助时, 心猿意马时, 教师适时去引导、点拨、激发、唤醒, 教师是参谋, 是催化剂, 是风向标, 但绝不是主角,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把学习的权利、机会、快乐还给学生。那么, 这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堂。课堂是学生学知识, 长智慧的地方,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 充满活力, 教育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构建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 篇8
关键词:构建,活力,课堂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以人为本,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使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让重创活力竞相迸发,就是历史老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营造民主氛围,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而和谐发展的核心是人格的和谐发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激活学生主体意识的基本条件。人的心理往往趋向于轻松、愉快、教师应注意创设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另外,教师应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并不十分正确的意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慢慢形成更为正确的见解。教师要改变自己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的角色,用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有时甚至不妨“蹲”下来看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才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不怕出错和失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教师只有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才能把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二、增强教学情趣,让学生有快乐的学习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深厚的个人情绪,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使学生学起来觉得愉悦、轻松;反之,如果没有深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觉枯燥、乏味,从而消极、被动地对待学习。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我们的课堂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吸引力,让学生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地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教师有义务、有必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轻松、融洽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听起课来便会消除紧张和疲劳,从而学起来也信心十足,精力集中,对课堂的喜爱与欣赏也会随之增加。
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3注意学科之间的综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课堂教学服务。比如可以将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知识进行巧妙综合,这样都会使历史课堂更显活力与魅力。
三、转变教学方式,还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权利
从教育心理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式和发现式两种。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从而导致了对学生认知过程及规律的极端处理,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主,强调学生的记忆、背诵、模仿和答题,使学生缺乏对亲情、人性体验。传统学习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讨、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重构教学进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说,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方案的设计。但是,教学过程毕竟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的特别: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维构建的教学过程引起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课程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都给教师留下极大的余地而引起教堂内容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的规格、答案和评价标准进行个别化教育引起的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教师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课堂上可支配的因素增多引起的教学方式与过程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使教学方式不能过分强调预设,更不能拘泥于固定不变的预设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不能回避师生在认识上的矛盾,而要以学生的疑问作为契机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把学生创造性的主体活动与教师创造性的主导作用自然而然、和谐地结合起来,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当然,强调探索过程,也意味着学生将要面临问题与困惑,甚至是困难与挫折,也有可能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却所获甚少,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所耗费的代价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的。
五、开放课堂教学为,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
构建充满活力的主体参与课堂 篇9
这种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严重地影响着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笔者对阅读教学中如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进行了思考, 并进一步研究了主体参与的实效性问题, 力求改变教学中那些不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做法, 使主体参与落到实处。
学生的主体参与, 是指教学过程中处于认识客观世界主体地位的学生, 在外界多种因素 (尤其是教师) 的作用下,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获得自身发展。主体参与是发展性教学的重要思想, 是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发展的理想途径。
一、融洽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情感参与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师生双方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 特别是教师要以情激情, 以自己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和期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才能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1援切实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 建立一种伙伴型的师生关系。
2援善于利用爱的“期望效应”, 架设师生情感的桥梁, 让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 从而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3援诚心诚意地尊重、信任和鼓励学生, 要承认差异, 决不歧视任何学生。
4援以宽容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 勇于接受学生的批评、建议、质疑甚至挑战。
二、创设参与情境,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1援创设乐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乐于参与的心理。
课堂上枯燥的讲解、大堆的问题, 常常使学生忙于应付“听”与“答”, 感到课堂学习单调、乏味。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环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智力活动进入最佳状态, 实现“以学为乐”的内心体验。如, 教学《海底世界》一课,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海底世界。在融洽的气氛中, 学生们认真练习讲解词, 相互修正、补充, 不仅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而且自主突破了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援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渴求参与的心理。
在教学中, 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 不愿思考时, 教师应把握住适当的教学时机,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 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如, 教学《田忌赛马》一课, 在学习了第一场和第二场比赛后, 我安排学生小组讨论: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些搭配方法?这些方法能不能让田忌取胜?从而让学生明白:虽然还有几种调换方法, 但每种方法田忌都是两败一胜, 而能转败为胜的只有孙膑的方法。此时学生们就会认识到, 孙膑是一个观察细致、考虑全面、善于思考的人。继而再让学生思考:如果齐威王不轻敌, 在第二场的第一轮比赛后, 能及时发现对方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推测对方策略, 结果又会如何?这样的教学过程不断地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探求答案, 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培养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 强化创新意识, 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为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针对性和层次性, 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问题的难度要尽量接近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3援创设“留白”情境, 使学生有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课堂教学的40分钟时间里, 学生活动的时间应超过60%。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给他们一个宽松的发挥个性的空间。如, 教学《麻雀》一课, 一位教师讲到文章的主题是“赞扬母爱的伟大”, 这时有位学生提出异议:文中并没有说老麻雀是小麻雀的母亲, 它也许是小麻雀的父亲, 因为面对庞大的猎狗, 父爱的力量会更强大。另一位学生提出:既然父爱、母爱难以确定, 可以说赞扬了“爱的伟大”或“亲情的伟大”。对此, 同学们都表示赞同。此例说明这位教师平时就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 经常给学生一定的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自由, 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的创造力离不开丰富的想象,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如《黄山奇石》一课, 作者只重点介绍了几块奇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的描写方法, 对文中没有具体介绍的“天狗望月”“狮子抢球”等进行创造性的描述, 为那些叫不出名的奇形怪状的岩石取名, 并进行描述。
4援创设成功情境, 使学生坚定参与的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与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儿童的潜能发挥出来, 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通过恰当的时机、途径和场合, 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展示,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交往形式中, 学会倾听、交流、表达、协作、分享, 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并在体验中走向成功。当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适当渗透挫折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成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
三、沟通课堂内外, 实现全程参与
语文教学应“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课内时间有限, 课外则有广阔的学习天地。教师要沟通课堂内外, 让学生充分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促进其个性全面发展。
1援将课外阅读实践所得引入课内,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前要鼓励学生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 (如网络、电视、电影、广播等) 中搜集一些与课文主题相似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信息 (如文字、图片、音像、实物等) , 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援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 或是对课内所学内容进行延伸, 或是对学习方法的运用等, 使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增长知识, 提高阅读能力。 (1) 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如, 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发学生, 以酷爱读书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 等等。 (2) 创造种种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如, 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引导学生选择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对比阅读、拓展阅读;组织读书交流活动, 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阅读的好作品;利用早读时间带领学生朗读或背诵优秀的古诗文。
3援创造性地开展各类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 篇10
一、立足学生的发展设计教学
充满活力的课堂首先要有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生活经验的个体, 每个人在参与课堂学习时都带着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思维、灵感和独特的兴趣。因此, 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显著差异, 要充分考虑其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让课堂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有效参与、有效体验, 最终得到有效发展, 即要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
教师应当围绕三维目标, 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有效规划, 是教师用系统的方法把与三维目标有关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并对教学过程中相互关联的各个部分的安排做出整体规划, 建立一个分析和研究的方法, 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 并对其结果做出估价。可以这样说, 要使课堂富有活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就要本着关注学生学习这一出发点, 既不是程式化的执行命令, 更不应是知识数量的堆积, 设计的目的不再是给学生思维的上下左右给出限制, 而更是给学生一个目标,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思维和兴趣去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从而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发现、去理解、去创造。
二、立足学生的发展组织教学
如果教师只是教学设计的执行者, 课堂只会成为教师自己的展示舞台, 学生只能成为真实的听众, 最多不过偶尔有些台上台下的互动, 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会活力四射, 更可能是死水一潭;如果教师的眼中尽是活蹦乱跳的学生, 始终想到学生如何学的有效、学得快乐, 自己主动把自己的地位放在“伴奏者”、“协作者”的地位, 变传授知识为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管理知识。当学生茫无头绪时, 我给他们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 我成为唤起他们的力量, 让他们在课堂上学会合作, 感受和谐的欢快, 发现的欣喜, 让他们由“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到“悠然心会”, 让他们由“怦然心动”、“浮想联翩”到“百感交集”, 让他们在争论中擦出思维的火花。
三、立足学生的发展评价学生
首先, 教师要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的同时, 也要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课堂, 让活力课堂充满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
其次, 评价需要贯穿于课堂始终。有些教师的课堂只有当堂课结束时才进行评价, 评价一般在回忆中进行, 很难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的动力绝大多数来自对知识的渴求、兴趣、爱好的驱动, 但决不能忽视青少年儿童心底深处被承认、被肯定的渴望, 要使课堂具有持续的活力, 教师就应抓住孩子需要被肯定、被认可这一特性, 迫切需要教师用评价手段来维系这种持续性, 学生的学习态度需要及时肯定, 学生的问题解答需要评价, 学生的小组学习状态需要评价, 学习的独特性需要肯定……这些有效的评价需要贯穿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需要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唱响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说;赛;演
一、诗意盎然品诵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一定要指导学生把握好句子的节奏、重音、停顿、语调、语气,还要创设很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感受、有体会地读,能使学生更容易领会课文的内容和意义,感受文章的情感和韵味。
如,在教学《月光曲》的重点段——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首先请学生先自由读一读,感受课文中盲姑娘的感情变化。学生进行第一次读。
2.读文中的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时,把自己当作盲姑娘一样。学生进行第二次读。
3.再一次朗读体会,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是贝多芬心情的变化,感受当音乐停了,贝多芬心情平静的时候,兄妹俩仍然在回味着音乐的意境。把自己当作是在作示范朗读一样(小组先揣摩,再进行朗读)。学生进行第三次读。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情景朗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相信只要我们老师用心去琢磨,用心去体会,一定还会找到更多让学生喜欢读的方法。
二、巧设情境激言语
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发现班上有一部分学生总是“沉默是金”,我觉得这和学生学习兴趣有关系,当然也有可能与我们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关系。新课程要求我们要面向全班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因此,我们要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想要说的欲望,让每个学生都爱说话,都愿意说。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如空白话题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这样能有效地扩展每个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锻炼。
如,教学《花之咏》,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出示要求:花之咏里充满了“美”,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实例,用“花之咏美,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
2.示范:花之咏美,美在奉献,美如星星坠入碧绿的地毯,美如朋友间的一份礼品,美如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
3.学生按要求说话、讨论后明确:
花之咏的花美,美在舞姿轻盈,为草原打扮得更娇、更亮。
花之咏的香美,美在让大地芳香四溢、空气新鲜。
花之咏的心灵美,美在招徕白天、宣报光明、永远仰慕朝天。
……
在学习《草原》《中国结》这类课文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扮演小导游,介绍文中的某个景点或饰品。说可以抒发每个孩子的情感,孩子们说得多了,课堂上爱说的孩子就多了,气氛就活跃了。
三、兴趣导航赛中学
课堂上的比赛不但能激起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语文教学添增很多的性趣味。语文教学中的比赛,常常会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课文中比较优美的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活动;或抓住课堂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小能手比赛;或选择课文中比较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形式多样:既可以安排男生、女生分开比赛,也可以安排小组合作比赛,还可以安排全体同学进行抢答比赛:
如,《田忌赛马》的教学,我安排三个教学板块:比赛(读—问—讲)
1.读文比赛。
(1)让学生先进行自由地朗读课文,同时对他们提出一些朗读要求。
(2)接着让学生进行竞赛朗读。或小组合作比赛,或男女对抗赛。
2.问题小能手比赛。
(1)各小组合作在文中找出富有价值的问题。
(2)赛一赛,哪一小组的问题最有价值。
(3)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解答比赛,评选是疑问难小能手。
3.讲故事比赛。
(1)请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编成一篇故事。
(2)学生先各自读一读、各自讲一讲。
(3)分小组讲故事。
(4)各小组派选手上台讲。
四、放飞思绪演中乐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普遍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为了缓解学生的疲劳,我经常会在课堂中穿插一点小插曲,或让学生站立起来做做操,或让学生齐读一段话,或让学生分组表演……都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实践证明,小学生的表演欲望都很强,我们要不断地给他们锻炼的舞台。
我让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太史们的神态语言,另一个是相国崔杼的神态,接着分成小组合作进行表演,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们在笑声中学习课文,并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不断地排练中感受到太史们的秉笔直书、恪守本分、战胜邪恶的品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真正地把好这四部交响曲,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才能唱响一堂堂充满活力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會真正地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张冰洁.课堂中合作小组学习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03-15.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12
关键词:创设情境,课堂气氛,启发引导
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枯燥无味和缺乏激情的, 而理想的课堂应该是鲜活、灵动, 充满生命活力的, 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如何激发学生的快乐因子, 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 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师如何依据课标理念, 创造性地用“新”、用“活”教材, 变教材的“执行者”为教材的“决策者和创造者”, 在教材的选择和处理上, 追求科学、合理、灵活、有效, 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热情
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 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 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能使知识得到较持久的保持, 以便深入理解, 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1]. 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 新课伊始, 我让学生最喜欢的动漫明星美羊羊、喜羊羊走进课堂, 让学生帮美羊羊、喜羊羊解决问题, 从心里上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愿望.
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 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 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情况下, 不知不觉中感觉数学就在生活中, 就在我们身边, 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学生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 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如, 学习完“统计表”后, 正值学校买回一批体育器材, 我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 题目是“分析学校体育器材购买情况”, 制成统计表, 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分析: 学校买回的体育器材中, 哪种的数量最多? 哪种的单价最高? 买回的小足球有几个? 单价是多少? 这次买体育器材一共用去多少钱……我这样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实际, 调查了解有关问题, 收集相关信息, 并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二、运用数学游戏, 活跃课堂气氛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和定量刻画基础上, 逐步抽象概括, 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应用的过程. 它以精确著称, 数学游戏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 也应具有高度的科学性[2]. 在我们的生活中, 到处都充满着数学.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是现实的, 有趣的, 富有挑战性的, 这样的内容也有利于他们自主地从事观察、发现、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例如,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打电话”这一个生活经验, 在课堂上开展“打电话”的游戏. 让学生在电话的对话之中交流学习的感受, 并在打电话的情境中掌握和巩固着知识技能. 在教学“11 ~ 20 各数的认识”时, 老师做着打电话的姿势, 对学生说: “我这个电话打给小泽, 请问19 里面有几个十, 几个一?”小泽也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回答说: “19 里面有一个十, 9 个一. ”然后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做这个游戏. 这样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游戏, 这样, 不仅使学生学会掌握了11 ~ 20 中的每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十, 几个一, 又使学生在这个游戏中掌握了数的组成规律; 还可以在游戏中比比谁打电话打的好,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这样的游戏使学生从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学习数学知识, 学得轻松又愉快. 可见, 数学游戏在展现科学知识的时候, 辅以各种有趣的形式或语言, 可以让数学变成一种轻松有趣的活动.
三、注重启发引导, 促进思维发展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 “别的东西都可以代替, 惟有人的思维不能代替. ”这就是说,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 发展思维只有在学生积极的思维过程中才能实现. 启发式教学注重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得出结论, 学生不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 还发展了初步逻辑思维能力[3]. 例如, 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 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 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 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 的比例进行分配, 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 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如, 学习“万以内加法笔算” ( 第五册) 时, 我首先复习笔算两位数加法和整百整千数加法口算, 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笔算加法法则和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有关经验, 为学生在接触新知识之前在知识、思维方法上作好铺垫, 接着巧妙地设疑激思, 出示多位数加法算式, 这时学生原有计算经验已不能解决眼前问题, 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调动他们的思维指向新知的学习. 再通过启发引导, 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得出多位数加法法则,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 另外, 教材上有许多例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本提示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 任教者应充分利用这些教材,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求, 开阔思路, 掌握思考的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思维得到训练.
总之,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途径很多,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 使学生变学为思. 为求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觉、主动、自信地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进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敢于创新、追求科学、锲而不舍、勇于攀登的精神, 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开放和具有活力.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玉元.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7) .
[2]何俊萍.数学教学中的“玩物立志”[J].数理化学习, 2014 (5) .
【充满活力的课堂】推荐阅读:
怎样让课堂充满活力08-03
班班通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06-26
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10-02
让语文课堂在探究学习中充满活力05-11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区“高效课堂”教师论坛演讲稿06-27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doc(论文)10-28
充满活力的导语设计07-04
充满活力的黎明美文07-26
充满活力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