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堂

2025-01-13

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堂(精选12篇)

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堂 篇1

一、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 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 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 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 需要爱, 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 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 特别是“差生”更需要教师的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 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 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给予学习者取得成功的欢乐看作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 达到要求时给予肯定和赞扬, 并不断鼓励他们, 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用数学本身的内在力量唤起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 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开阔和敏捷, 数学思维的各种特殊而巧妙的形式……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的潜在的吸引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 辅助的反馈系统可以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及时, 有利于学生意志的培养。如利用教学软件让学生做计算练习, 学生答题错误时, 计算机会马上提示, 鼓励学生自己订正, 反复练习, 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举行各种竞赛训练等, 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师、教材、学生交互作用是智慧生成的关键

建构主义认为, 数学教学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过程,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 形成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思维, 同时要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 向书本质疑, 不唯书, 不唯师。

例如, 以“圆柱体表面积”为例, 教师组织学生课前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柱, 课中引导学生画圆柱, 画出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学生通过做圆柱, 画圆柱, 调用直观感知和积累的生活经验, 做中观察、做中探索、做中发现, 把感知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当学生初步感知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时, 这时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 你的圆柱体是怎么做出来的?你是怎样画出圆柱体的表面展开图的?让学生在表述中自己去得出结论、总结规律, 自己去建构数学模型。这样把文本中静态的、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动态的、有趣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的智慧在师生的互动中闪烁, 在师生的交流对话中生辉。又如, 在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时, 把圆柱体转化成等底等高的长方体, 推导出圆柱体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我引导学生质疑, 一个学生在看书时, 突发其想说:“如果把这个长方体横着放, 用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也可得到圆柱体的体积。”多年教学中, 我从没有过这样的想法, 在新课改的今天, 学生出现这样的妙想真令我惊叹。这就是学生对教师的挑战, 对书本的挑战, 是学生对教师的超越, 对文本的超越。

四、智慧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中迸发

数学教学要走向综合, 就是要求教师要利用和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使教学源头流淌的是“鲜活的智慧”, 而不仅仅是被反复咀嚼过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 一是要走向生活。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 寻找生动的、有价值的学习素材, 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真正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有效整合。二是要走向实践。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也可以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活动。三是要走向综合。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 开展丰富多彩的拓展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学中, 经常与学生一起开展玩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写数学日记等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力和“数学头脑”, 经常和学生一起进行“数学思维大冲浪”的活动, 或是在课末或课余, 用几分钟的时间, 出一些趣味性、发散性和启智类的问题, 让学生尝试解决, 所有学生都处于高度的思维兴奋中, 一旦有了答案便喜形于色, 那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的神情生动而迷人。

摘要:作为教师, 多么希望课堂上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期待, 总是积极参与到课堂的热烈讨论和探究活动中去, 学生们有一个自由广阔的思维, 并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上生动活泼与安静有序掌握得很好, 打造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堂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课堂,智慧,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钟启泉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刘兼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

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堂 篇2

摘要:数学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关键在于找准方法、认真对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打开困难之门,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获取新知识。

亚历山德罗夫院士说;“数学才能充满激情,它的某种东西与艺术家,音乐家的才能十分相近。”众多辉煌的数学成果往往来源于数学家敏锐的数学直觉,惊人的想象力及追求数学美的思想,可见,数学能力不仅包括知识的掌握,更离不开丰富的情感基础。

可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诸多问题的存在已让数学教学变得不在鲜活。以教师的教为本位,教师讲,学生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失去了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了。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学生死记数学定理、公式,机械的模仿教科书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有的合作学习和情感交流,答案的唯一和题海式的训练,使本来应该充满激情的数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和活力。

如何走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枯燥,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激情和智慧呢?我从以下几方面浅谈自己的做法:

一是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中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他们好奇的问题。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中,教师可以直接指着操场上一棵参天大树说:“在没有较大的工具的情况下我能得出这颗树的较准确的高度,你们知道怎么测吗?”然后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课后你也能测出树较准确的高度。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味,这也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动手做的话,可以达到90%以上。《数学课程标准》也给我们勾画出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框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轴对称”这一节课时,书本上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定义很抽象、难懂。课本开头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教师在教学举例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吗?以实际例子更形象展示,学生易懂。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剪纸、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再举举生活中的实例,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得扎实,学得主动,教得生动,学得有趣的教学目的。

三是引入竞争,体验合作学习的喜悦。

从合作学习的成功所取得的成就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激起小组每一位合作者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感受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要使学生合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先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组员都能拾级而上,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进一步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以获得更多的成功。如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新授课的练习中,提出1999年中考题“已知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函数y=kx+b的图象不经过()象限。”这时刚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学生,要解答这道题,确实难度较大,学生无从下手,我把这个题目改为“已知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那么:

(1)k()0(填“>”“=”“<”);

(2)函数的图象经过()象限;

(3)函数的图象经过()象限。

这时,学生“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怠情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合作分析、讨论,图形结合,解答问题。难题被突破了,合作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小集体,每个成员都应该为了集体荣誉而学习,要有相互协作精神,达到共同发展提高。为此,应把竞争引入合作学习中。比如进行诸如“看谁设计的图案多,变化大”,“看谁的解法多”,“比谁的方法更巧妙”等这样的小组比赛,让各小组成员在比赛过程中认识到合作学习交流的重要性,真正明白三个臭皮匠能抵得一个诸葛亮,甚至三个臭皮匠可以胜一个诸葛亮的道理。通过小组间各种各样的竞赛,还能让成功或是失败的小组都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例如,教“设计中心对称图形”,安排一个手工拼图制作比赛,比一比,看谁能用树叶拼成的中心对称图案最多。通过这场比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心对称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并且能增进他们之间团结协作精神,在竞争机制下,感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四是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展开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在于找准方法、认真对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打开困难之门,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获取新知识,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宗旨所在.参考文献:《儿童化数学课堂》长春出版社

《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教学应有激情 》 中学学科网 《我要做数学家》 保罗·哈尔莫斯

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 篇3

【关键词】智慧 先声夺人 陷阱 画龙点睛 课停意存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42-01

什么是智慧?智慧就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数学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需要启迪学生的智慧,因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应当是在教师充满智慧的启迪和引领下的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而且也必须是智慧的教师,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激活学生智慧的灵性,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

一、“先声夺人”的智慧

好的导入犹如乐师弹琴,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设计好的导入是教师的一种智慧。

如“比例尺”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神舟”五号的有关信息导入新课。

师:我们的“神舟”五号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想,在湛蓝的天空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飞奔太空(播放录像)请画出这条美丽的弧线。

(继续播放录像)师:飞船在离地球300千米左右的太空翱翔,这蓝色的星球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同学们,老师想请你们画出这300千米的距离。……

多媒体的声、光、色、图的配合,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一般的意境,让学生体验了新旧知识的不同层次:画线段,图上的就是实际的长度;画弧线,画出的只是形状;画300千米的距离,有的学生不会画,造成认知冲突,自然引出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这就是教师的智慧带给学生智慧的课堂,这样的数学必然是学生乐学、愿学、想学的。

二、巧设“陷阱”的智慧

有些认识光靠讲是不行的,有些错误光靠提醒也是难以奏效的,只能是在错误中去分析,只能是在错误后去吸取教训。数学课堂不露痕迹设“陷阱”也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练习环节:这儿有0-9的数字卡片,选3张组成同时被3、5整除的数,再从剩下的卡片中选3张接着组成第2个,学生很快组出第1个数“150”,接下来怎么选呢?好些学生开始抓耳挠腮,束手无策了,大家开始小声讨论起来,突然,一个学生着急地举起手来,大声嚷嚷:“把5换成8,先组出180,再组出435。”全班欢呼。教师提问:“你怎么想到把第1个数的5换成8的呢?”“因为5的倍数的数个位必须是0或5,第1个数150的话就把0和5用完了,剩下的卡片再也不可能组出5的倍数了,所以要从第1个数中换出5或者0。”教师又问:“老师放卡片时你有什么发现吗?”“老师故意把1、5、0放在一起。”

是啊,故意将1、5、0放在一起,并与其它卡片稍稍分开但不露丝毫痕迹,学生没有丝毫的察觉,这样一个“美丽的陷阱”产生了,学生上当了,这就促使所有学生齐心协力,想办法跳出“陷阱”,不能单单想到150能同时被3、5整除,解决第1个数,还要去考虑剩下的卡片还要再组出第2个数,不能把0和5都用完。组成“150”道是无“错”却有“错”。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敢于否定,勇于创新,善于合作。

三、“画龙点睛”的智慧

课堂结尾的设計也可以独具匠心,别出心裁,让一节课生色许多,起到“画龙点睛”的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源于教师的智慧。

如:教学“约数和倍数”一课时,课末,教师没有常规总结和布置作业,而是和全班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巧出教室”的游戏。

游戏开始,老师先出示一张2的数字卡片,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得意地走出了教室,在门口向教室张望着,老师又分别出示3和5的数字卡片,学号是3和5的倍数的学生走出了教室,剩下的学生老师不再出示卡片,而是问学生:“你们怎么不走呢?”“老师出哪个数,大家都可以出去呢?”学生积极思考后,异口同声地说:“1。”老师出示一张大大的“1”,学生们在下课铃声中高高兴兴出了教室。

这节课多么与众不同,它熔铸了教师的智慧,这样的教学,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又一次的思维高潮,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正如一条画完的巨龙,最后的“点睛之笔”使得整条龙活灵活现。

四、“课停意存”的智慧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创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真诚地欣赏学生,数学课堂不仅仅有思维的碰撞,更应该有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这一切应该贯穿一节课的始终。

教学中,老师常常特别注意课堂导入吸引学生,也特别注意新知教学抓住学生,还特别注意练习过程调动学生,却常常忽视总结全课,传统教学的总结方式总是千篇一律:你学会了什么?很多老师甚至根本不把总结当一回事,草草结束。其实独特的总结也能具其独特的魅力,也能让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使学生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在新课结束时向学生抛出“设计一个千分号,好不好?”这样一个新颖的问题,“创造、设计”这样的字眼多么让人乐于接受,并令人跃跃欲试的一件事呀!正是这样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问题才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了学生“对称美的千分号”、“糖葫芦好记的千分号”、“滚山坡特爽的千分号”等奇思妙想的涌现,才使学生越做越想做,才使学生感到“课已停,意犹存”。

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堂 篇4

一、课前热身, 预伏“转化”

1. 脑筋急转弯

师:同学们, 上课之前, 咱们先来玩个游戏。看, 屏幕上是什么? (课件出示:一头牛的图片)

师:你知道一头牛有几只眼睛?几条腿?几条尾巴?喂什么? (为什么?)

师:到底“喂什么?”呢, 看看问题你一定清楚了! (出示:喂什么?)

预设:学生会笑。

问:你怎么笑了?

2. 猜字谜游戏:72小时, 猜一字。

学生讨论后交流谜底, 教师问:“你是怎么想到谜底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相机指出在这个过程中同学用到了一个重要的策略———转化。

3. 接下来的40分钟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转化的世界, 去领略转化的神奇, 好吗?

【设计意图】热身运动, 目的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 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 我更关注的是, 通过几个看似随意的问题, 如“你怎么笑了?”“你是怎么想到谜底的?”将原有的知识进行了必要的提升, 与本节课所要学习的转化策略进行有效衔接,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转化策略的应用规则上来。

二、具体体验, 感悟“转化”

1. 初次体验

出示方格图中的长方形, 长占5格, 宽占3格;正方形, 边长占4格。

师:同学们看, 这里有两个图形。你能想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预设:目测法 (有眼力!) ;数方格。

评价:咱们菖菖小学六 (菖) 班的同学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真聪明!

2. 再次体验

再出示图片, 详见图1。

师:这里还有两个特殊的平面图形, 你能一眼看出它们谁大谁小吗?

师:这样吧, 咱们先来估计一下, 谁的面积大?

师:估计得对不对呢, 下面请拿出练习纸用自己的方法验证。

提示:你可以动笔画一画, 动手剪一剪, 也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投影展示学生的方法)

师: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 同学们都有了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思考。 (可以让学生自己介绍, 也可以先让其他学生看, 问:你能看得懂他的想法吗?你来说说。)

师:现在一下子能看出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

师:猜对了的同学笑一笑!你们可真有眼力!

3. 反思观察

师:刚才同学们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我们熟悉的长方形, 再求面积就简单多了。让我们再来看一看, 动画演示。

配合演示师提示或提问:

(1) 在数学上这叫 (图形的平移) , 这叫 (图形的旋转) , 通过平移和旋转将原来的图形都转化成了长方形。 (板书:形→形)

(2) 师:这样转化可以吗?有什么道理呢?

引导理解: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形状变了, 但是面积不变。

师:既然转化后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那么我们就说 (原来两个图形面积相等) 。

(3) 追问:刚才大家怎么会想到转化的呢?这样转化有什么好处? (出示转化前后的图片)

交流明确:原图比较复杂, 转化后的图形容易计算面积, 比较简单。 (板书:复杂→简单)

4. 揭示课题:看来, 转化确实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策略。 (出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图1的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价值, 原来两个不规则的复杂的图形经过等积变形后, 竟然都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形, 再比较大小就变得简单多了, 这样学生就体会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课堂中, 通过恰到好处的评价、请学生上台讲解以及“猜对了的同学笑一笑!”等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到数学的力量, 不断给学生的数学学习营造一份美好的快乐的情愫。

三、抽象概括, 体会价值

师:其实在我们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 就常常用到转化的策略, 比如说一些图形面积或体积公式的推导, 能举例说一说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圆柱等图形的面积或体积推导图。

师: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 这些转化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要转化?

交流小结:这些知识都是没学过的新知识, 我们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知识, 从而解决问题。 (板书:未知→已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图形面积、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回顾, 让学生充分感知, 再通过适时的动态回放, 逐渐提高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感知深度, 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变化”中自然提升出“转化”的概念, 从而很好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感受转化策略应用的广泛性。

四、再次体验, 深化认识

师:其实数学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 不仅在图形的世界里常常应用转化的策略, 而且在其它领域也经常用到。

1. 请看, 这些平常的计算中有转化吗?

出示计算过程。 (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异分母分数相加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相加以及简便运算中的转化等)

2. 看来计算中也隐藏着转化, 这里还有一道计算题

师:观察算式, 你准备怎样计算? (先通分)

师:通分是数与数的转化。 (板书:数→数)

师:其实, 如果将这个算式转化为图形, 就更有趣啦! (逐步出示图形, 表示算式)

师:现在图中的哪部分就表示这四个数的和?结合图形, 可以把这个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追问:1和分别表示什么?

反思观察:回忆整个解题过程, 我们用到了什么策略?是怎样转化的? (板书:数→形)

3. 创造算式

师:本来算加法, 比较繁;转化后, 算减法, 比较简单。所有的分数加法都能这样转化吗?这些加数有什么特征?

师:同学们, 你们能创造出一个像这样的算式吗?

师:确实, 数形结合有助于思考, 可以帮助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休。” (出示)

【设计意图】其实学生在以往的计算学习过程中, 就已不自觉地应用了转化策略, 这些都是感悟策略的宝贵资源。通过回忆, 提取学生记忆中的诸多信息, 再现当初解决问题的过程, 把原来学过的内容进行再次体验和升华, 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 其实转化并不遥远也并不神秘。为了帮助学生明确如何灵活使用“转化”这一策略, 在教学中还突出了“数与形”的转化,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策略意识,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转化的价值, 从而逐步形成用策略的心理倾向。

五、行为应用, 感受神奇

师:下面就让我们继续感受转化的神奇。

练习十四第2题。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学生完成在练习纸上。

学生汇报。

第一小题:通过旋转将零散的部分转化成了一个整体。

第二小题:通过平移将复杂的图形转化成了一个正方形。

第三小题:先纠正的方法, 旋转后出现什么现象?阴影正方形的边长并不是3, 看来旋转并不能解决问题。谁有不同的想法?

师:除了图形的面积, 在有关图形的周长问题上我们也要运用转化的策略。

练习十四第3题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第一小题:1米表示的是哪部分的长度?你是怎样想的?平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小题:这个图形的周长在哪里?你是怎样想的?

师:解决了这些问题, 现在你对转化的策略有怎样的体会?

【设计意图】关于图形面积和周长的转化这两个习题, 便是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的转化策略去解决问题, 体会转化的实际应用价值。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将转化的策略运用到极致, 不仅会用, 而且还能灵活地选择合适的转化方法, 从而切切实实地体验到转化的魅力, 完成从初步认识到主动应用的内化过程。

六、实际应用, 灵活“转化”

师:转化在数学学习中无处不在, 那转化在实际生活中又有什么应用呢?

1. 练习十四第1题。

师:大家知道, 中国的足球事业得到很多人的关心。 (出示题目)

师:谁来读题?怎样理解“单场淘汰制”?

动画画图示范, 得出结论。

问:如果不画图, 有更简便的方法吗?把产生一个冠军转化为什么?

追问:如果有64支球队参加比赛, 产生冠军要比赛多少场?有N支球队呢?

2. 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化少为多)

3. 如何测量一个不规则花圃的周长? (化曲为直)

4.4本书选3本, 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选3本转化为留1本)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做?列举。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随着学习的深入, 学生所遇到的问题类型不断变换, 然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却始终如一。策略的学习回到实际应用中时, 转化的具体方法也就逐渐清晰起来, 学生对策略的运用越来越熟, 对策略的理解也必然会越来越深, 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也必然得到彰显。

七、反思概括, 提升策略

师:同学们, 刚才我们一起度过了非常愉快的四十分钟, 菖菖小学六 (菖) 班的同学给严老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你能把你的快乐、你的收获、你的感悟和大家一同分享吗?

师:的确是这样, 转化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中很重要、也是很常用的一种策略。匈牙利数学家路莎·彼得曾这样说过:“数学家们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 而是不断地将它变形, 直至把它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出示)

师: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解决问题时都能善于运用转化策略, 在数学中灵活地转化, 在生活中快乐地转化!

【设计意图】学生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具体问题中来, 对具体问题必然还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这里的反思概括是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的一个再认识。超越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 指向策略的形成, 这正是解决问题的教学区别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本质所在。

课后思考:

上完课后, 工作室成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交流, 我知道, 大家给予我更多的是鼓励, 是期盼。离理想中的“情思数学”还有一段遥远的路要走, 我才刚刚起步。

1. 要更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学生, 释放情感的力量

策略的内隐性极强, 较之于以前学习的相对“具体”的策略来说, 比较抽象。策略的抽象性决定了课堂容易走向枯燥乏味。同时, 由于是公开课, 听课环境、授课教师等都发生了改变, 学生难免会紧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课前安排了“脑筋急转弯”和“猜字谜”两个小游戏, 这其实就是体验学习的第一个环节“热身运动”。小小游戏, 蕴藏的是教者对儿童心理的准确把握, 是对转化策略的前期孕伏。当“喂什么”几个字出现在学生眼前, 预设中的笑声如期出现。笑声中, 紧张气氛开始消融, 转化的神奇得以彰显。但是因为游戏安排在课前, 板书“转化”一词还是不够妥当, 期待在后面的教学中能够改进。

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与呈现的内容和问题的特点有关, 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 它是多样而又灵活的。教学图1的图形转化时, 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首先请他们估计两个图形的大小, 接着放手让学生去验证、理解, 从而比较、感悟转化策略的优越性, 他们有的在材料纸上画着, 有的干脆用上了剪刀, 最终他们从数学的角度这样回答分析问题:“左边一个图形上面的半圆向下平移5格转化为一个长方形, 右边的图形左右两边的半圆分别旋转180°也转化为一个长方形。两个长方形所占格子一样多, 因此面积相等。”这时, 教师请猜对了的学生笑一笑, 课堂上扬起了一张张自信的笑脸。正是在这样不断丰富解题策略的过程中, 学生领略了参与的快乐、思维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充分地感悟了转化的策略。

教学中, 我坚持不惜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如在解决图形的等周变化一题时 (见图2) , 如何运用转化策略将复杂的图形简单化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一个学生站在座位上想表达却无法说清楚, 这时, 我干脆请他到讲台上来, 拿着教棒, 边说边指, 他很清楚地陈述了他的想法。当他自信地走下讲台, 相信他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

2. 要更多地体验和感受策略, 发展数学思考

库伯教授在他的著作《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现的源泉》一书中把学习看作是“结合了体验、感知、认知与行为四个方面整合统一的过程”。确实如此, 策略的学习也不能直接简单地从外部输入, 必须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和感受等获得。如果仅仅停留在重复练习阶段, 学生往往学会的只是简单的模式套用, 一旦更换了题型他们将手足无措, 停留在原有经验水平的方法在解决不同实际问题时还常常会导致一些严重的错误, 究其缘由就是没能形成策略的意识, 没能进行很好的数学思考。

我们的教学过程应更多地展现学生思维的轨迹。在教学中, 我通过课件呈现, 使要解决的问题变得直观形象,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和数学现实, 让形象思维得以展开, 从而实现了策略的感性应用, 同时也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提供有力的表象支撑, 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充分的体验感受中得以显现。例如, 在解决“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时 (见图3) , 很多学生得出十六分之九这一错误结论。此时, 教师绝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和思维, 否则学生仍然只能是囫囵吞枣, 无法领悟到策略的本质。要舍得花时间, 让学生去解释去阐述自己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说出是将阴影部分旋转时, 课件适时演示旋转后的样子, 学生发现旋转后的正方形边长并不是3, 他开始了自主的反思。接着反思的成果指引着思考前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 他们中有人开始考虑将其中两个直角三角形通过切割、旋转, 使原来的图形转化为这样可以一下子数出方格个数的图形, 从而解决了问题。更有甚者, 他们想出了不看阴影部分只看空白部分的办法, 发现每两个空白的三角形正好可以组成一个长3宽1的长方形, 因此, 空白部分共占6格, 那么阴影部分就是10格, 这样也解决了问题。在比较鉴别中, 大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感悟到换一个角度思考的好处。教学进行到这里, 外显的策略才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应用意识。

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堂 篇5

2013年1月9日上午,在崭新的学术报告厅,清华大学教授张学政给全校体教职员工做了一场《让课堂教学充满激情、智慧和欢乐》的报告。在4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张教授情绪饱满,激情高昂,抑扬顿挫,侃侃而谈。他主要讲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注意课堂语言艺术、应用现代教育艺术、热爱教学、为人师表、怎样做一个好教师等六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阐述得很精彩,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仔细看,认真听,用心记,唯恐落下任何一个细节。通过这次报告,我觉得作为一个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因该在严谨、严格、严厉等方面下功夫。

一、严谨

严谨指的是一种治学态度。张教授的治学严谨体现在用心上好第一节课上。为此,他精心备课,准备大量材料,包括视频、素材等。每次给新生上第一节课,他总是播放旧中国物价高涨的视频,新中国第一辆汽车的视频,并且采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感悟所学专业的的重要性,应该苦练技能,报效祖国。每一次上课,他也认真对待。及时生病严重,也依然抱病上课,充分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张教授相比,我的严谨性要相差甚远。比如,课堂教学环节的设置逻辑性不强,设计的问题开放性不够,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强,难易程度搭配不合理,无法引领学生充分的思考。我觉得,今后,要在严谨上下功夫,首先,要有一种一切为了学生的意识,要牢记国家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当前国家职业发展形势,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其次,要注意搜集材料,做好笔记。日积月累,就会建立素材库,故事、案例可以信手拈来。张教授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十个A4纸大小的笔记本和十个32开大小的笔记本。我们看到,每个笔记本里,都认真的记录了各种数据,画了很多图,没有一点错误,值得我们学习。再次,在课堂上,要处处为学生着想,考虑到学生的各种困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是胡搅蛮缠的,就要坚决驳斥,不会的,可以如实说不会,找时间弄明白了,再讲给学生。最后,课下里,要关爱学生,帮助学生。

二、严格

所为严格,指的是一种制度。如严格管理,严格要求。课堂上,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不要迟到、不要早退、不要旷课、不要随便说话、不要玩手机。学生可以不听,但必须认真写作业,考试能及格。要做到严格管理学生,管理者本身要严格管理自己,以制度办事。作为教师,要严格管理自己,约束自己不做违反校级校规的事情,还要严格管理学生。要防患于未然,保证课堂正常教学秩序。试想一下,如果很多学生目中无师,各行其是,玩手机、说话、打闹等,那么,教师还有心情上课吗?所以,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正常教学秩序的形成,形成浓郁的学风,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实习课上,涉及到安全管理问题。教师更应该教育学生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当然,有的学生会不理解,不在乎,我行我素。教师就可以以案说法,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吸取教训。我们学校,服装车间里电器设备较多,对用电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形成安全意识,显得非常必要。更为重要的是,要用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学生的实训实习安全。因为,安全无小事!

三、严厉

严厉说的是一种手段。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必须严厉指出来,帮助其改正。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心如果保持平气和的态度,学生可能不在乎,批评不一定会收到良好的作用。所以,该严厉就要严厉。当然,严厉要分轻重,要注意场合,要给学生留情面。在批评学生时,切忌当众批评,让其颜面顿失。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心中,这是严厉批评能否有成效的前提条件。你可以公开表扬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你也可以单独严厉批评学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严厉,不是单纯的打骂体罚,而是摆事实,讲道理。我曾经当过班主任,批评过学生。在我的印象中,严厉必不可少。现在,我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违规行为,首先面带微笑,让其速速改正。如果学生置若罔闻,就要拉下脸来,让其感受到老师的凛然不可侵犯。通过语气的变化,声调的高低,起到教育感化的作用。所以说,严厉可以用,但不能常用。可用可不用时,就不要用。只有到了非用不可的时候,再用,效果大不一样。

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堂 篇6

【关键词】语文学习;慧眼;移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练就一双语文学习的“慧眼”,就是指让学生真正地会学语文,具备语文学习的素养和能力,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语文教学变革是否深刻的标志是,学生有没有学好语文;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学语文,是语文教学变革是否深刻的最终检验。当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语文的活动及其过程的时候,语文教学才回归到自己的本质。如何让学生练就语文学习的“慧眼”呢?

智慧抓手一:移情与想象,激活孩子的表达兴趣

如果说课堂是一个“场”,我希望我的语文课堂能成为一块“磁场”,吸引住孩子的目光和心灵,让他们乐于在此想象和表达。因为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能学得最好;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的思维最为活跃。

移情与想象可以有效地激活孩子的表达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表达水平。

教学片断:第二册《草原的早晨》第二小节原文: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跨上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

师:醒来后的草原是怎样的呢?小朋友赶快自己读一读,想一想。/生1:醒来后的草原是热闹的。/生2:醒来后的草原是美丽的。/生3:醒来后的草原是欢乐的!/师:是啊,草原上的羊儿可欢乐呢!读读这一句,你是从哪里读出了羊儿的欢乐呢?/生:我从“蹦跳”这个词儿看出来了。羊儿在草原上蹦蹦跳跳的。/师:小羊儿你蹦蹦跳跳的,这么开心,是要到草原上去干什么呀?/生1(笑着):我要去草原上吃草。/生2(开心地):我要去和伙伴们玩耍。/生3:我想在草原上打个滚儿! /生:我从“奔向”这个词看出羊儿很欢乐。/师(追问):小羊儿,你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呢?/生1:因为我想快点去草原上吃草。/师:怪不得你的脚步这么轻快呢!/生2:我很想去看看草原另一头是怎样的,我得快一点跑,赶在太阳落山前回来。/师:真是一只迫不及待的小羊呀!

……

在这个片段中,教者采用了以下策略来增进教学效果: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孩子产生移情体验。教者问孩子“小羊儿你蹦蹦跳跳的,这么开心,是要到草原上去干什么呀?”这与“小羊儿要到草原上去干什么呀”相比,重点就差在一个“你”上。孩子们立刻把自己想成了一只草原上的小羊,这样“摇身一变”的感受让他们觉得有意思,于是课堂的气氛立刻不一样了。孩子们虽然不一定去过草原,但是他们已有一些生活的积累,通过前面的学习对草原也有了一定认识,于是很自然地能感受羊儿玩耍、吃草、打滚的欢乐。

2.给学生的想象以广阔的空间。在有了以上“移情”的基础上,教者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力图进一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小羊儿,你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呢?“我很想去看看草原另一头是怎样的,我得快一点跑,赶在太阳落山前回来。”这样富有童趣的想象只有从孩子的口中才能听到。想象源自于生活体验,又远远超越了生活的界限。孩子能将自己曾经的心理体验融进一只小羊的奔跑中,并把它叙述得如此真切。我们的语言中因为有了想象的元素而变得鲜活、独特起来。

智慧抓手二:调动“体验”,深入浅出

我们语文老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敏感度。在诵读与教学中,我们的思维会变得越来越精细而敏锐,思考越来越深刻,智力情绪越来越积极。我们的心中和眼中始终要有学生。在阅读中注重学生的体验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孩子的经验与问题,体验孩子的情感与生活,切实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让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也让课堂成为感性、灵性与悟性交融的世界。

智慧抓手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汉字充满了神奇与奥妙。教孩子识字的老师首先应当是智慧型的教师——不仅拥有对祖国文字真挚的感情,有丰富的理解,而且对孩子的学习心理特点了然于心。智慧型的老师决不会是把教生字当作枯燥任务的人,他们能够独具匠心,因势利导,点拨引导学生将一个个抽象的汉字符号,变为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字;他们会让孩子从一个字的学习中寻找到学习一大串字的方法,从一个字的理解中理解一系列丰富的、鲜活的事物。

“授人以渔”,注重探究与引导,寻找识字的规律是一种智慧的教学。

案例:教学生字:人、个、大

师: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谜语:一撇一捺,本领最大。/生:人!/师:(出示三个生字)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生:这三个字里都有一个“人”。/师:对呀,“人”字怎么来记?/生:一撇一捺。/师:对,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站着的样子,像什么字啊?/生:人!/师:没错,古人就是根据人站着的样子创造了“人”这个字。“人”字怎样写?为什么先写撇再写捺?/生:写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师:真了不起呀,我们已经能总结出写汉字的规律了。再看,“个”字怎么来记?/生:“人”加一竖就是“个”。/师:“大”字怎样记?/生:“人”加一横就是“大”/师:对呀,小朋友,天底下,就数人的本领最大了!/生:还有一种方法:“太”去掉一点就是“大”。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让学生练就一双语文学习的“慧眼”,便是使之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成为有学习能力的智慧型学生。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孜孜不倦,乐于发现,真正独自破茧飞翔。

充满智慧的导入,让课堂富有灵性 篇7

一、揭题导入, 开门见山

俗话说:好题文一半。好的课题就是凝聚了文章精华的眼睛。听王菘舟老师讲《圆明园的毁灭》一课, 让我受益匪浅。王老师在板书课题的过程中, 以组词的方式导入, 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 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毁灭了。然后学生齐读课题。从课题入手导入课文, 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轻松谈话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过渡到教学内容中来。还有不少文章, 比如《将相和》《酸的和甜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一定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 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二、音乐导入, 入情入境

歌曲就是流淌的艺术, 美好的音乐, 让人心情舒畅, 如沐春风。讲课文之前, 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乐曲, 能在情感上唤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小英雄王二小》时, 我先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使学生对文章倍感亲切。在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这一课时, 让学生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 歌唱家那圆润的歌喉, 那动听的歌声, 那优美的歌词, 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那一碧千里的大草原。让学生带着对美丽草原的向往走进文本。

三、复习导入, 新旧链接

这种方法一般用在第二课时, 通过回忆再现上一节课的内容。有意地链接下一节课, 使某一方面的知识更为系统化。让课文主要内容历历在目, 为本节课学习作好铺垫。一般适用在回忆录、古诗之类的导入。利用回忆形式,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咏柳》的导入。

师:同学们平时积累了不少关于春天的古诗, 谁能来朗诵一首? (学生汇报)

师: (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地读一读《咏柳》, 感受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异同?

四、谈话导入, 活跃气氛

我在执教《小鹿的减法》公开课时, 教室后面听课的老师很多, 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场面, 不少学生有些紧张, 为活跃气氛, 我以轻松地谈话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交流。

师:这么多老师听课, 紧张吗?

生1:不紧张

生2:紧张

师: (对生2) 咱们握个手, 我来给你力量。好吗?

生2: (大声地) 好!

师:同桌互相握握手, 鼓励一下对方。是不是感觉信心倍增啊! (孩子们状态好了很多。) 让我们先用歌声欢迎听课的老师们。 (上课铃响) 一握手, 同桌成了好朋友, 课文中的词语朋友也来了, 谁能跟它们打个招呼?就这样顺利走进课堂。

五、猜谜导入, 激发情趣

教学《风娃娃》一课时, 抓住低年级孩子思维活跃, 喜欢猜谜语的特点,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 喜欢) 今天我们就来猜一个谜语, 看谁最快猜出谜底!大屏幕出示谜语:云儿见它让路, 小树见它招手, 禾苗见它弯腰, 花儿见它点头。 (学生思考, 汇报答案。)

此时老师揭示谜底, 鼓励表扬猜得又快又对的孩子。师:你知道风有什么用处吗? (鼓励、指导孩子用完整流利的话说清楚。学生汇报) 师:可是做了好事的风娃娃却有一个烦恼, 让我们来看一封信。 (出示:风娃娃的一封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风有关的课文, 一起来帮帮它。请看课题——《风娃娃》。

比如教学《小小的船》, 也可以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点燃起孩子们思考的小火苗和探求知识的欲望, 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六、游戏导入, 加深理解

英国一位教育家说:“只管学习不玩耍, 聪明的孩子也变傻”。我根据学生爱动手、爱探索的心理特点, 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 使学生学得开心愉快,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 先准备了下列教具:一个装了半瓶水的饮料瓶, 一堆小石子。指名两个孩子上台, 自己动手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孩子的兴趣瞬间高涨, 一个个聚精会神地看着, 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然后老师自然导入新课:同学们用心读读课文, 说一说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乌鸦喝水》涉及物理原理, 低年级的孩子光凭想象难以理解, 采用这个小游戏的形式,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轻松理解了课文内容, 这样避免了学生在文字上兜圈子, 同时也使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 活跃了课堂气氛, 诱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境界。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导入有法, 也无定法。通过教学实践, 我认为导入语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导入要简洁精炼。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 它的作用只是为教学打开思路, 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的导入语不可叙述过多, 语言一定要尽量简洁, 否则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失去导入语的原本目的。切不可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而离题万里。

(2) 导入要妙趣横生。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表现出积极主动性, 学习过程亦变得轻松愉快, 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

(3) 导入要有启发性, 课堂不只是在于传授本领, 更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导入的设计因文而异, 因班而异, 灵活多样。新课的导入既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种创作。在设计导语时, 我们要充分发掘自己的智慧, 拓宽学生思路, 真正做到“课伊始, 趣亦生”。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音符”, 定好动人乐曲的基调, 让课堂富有灵性!

摘要: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语像磁石, 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课堂伊始, 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而富有智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让课堂灵动起来。

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堂 篇8

教师应抓住课堂师生互动中“生成”的无法预设的、极具个性的突发事件, 去开启学生的智慧, 展现课堂教学的精彩, 让语文课堂变为“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跃动着人性魅力”的动态过程。

一、风起雪飘, 机智转化出精彩

课堂就像一个小世界, 经常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无关教学的突发事件。教师应该敏锐的发现偶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 通过巧妙的处理, 化被动为主动, 化平凡为神奇, 将一些看似与教学过程毫无关联的成分, 有机地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 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出彩。

《登泰山记》是清桐城派姚鼐的代表作品, 对于这样比较枯燥乏味的古文, 学生积极性一向不高, 课堂气氛异常沉闷。不知是谁, 冒出了一句:“快看, 下雪了!”于是学生们, 齐刷刷地将目光转向窗口:雪花飘飘, 一片银光素裹。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所以, 大家都激动极了。刚才沉闷的气氛都不知跑哪去了, 只见学生个个手舞足蹈、欢呼雀跃, 嘴里还惊叹:“呵!真美……”, “一会儿下课了, 去打雪仗!”面对学生的喧闹和兴奋, 我估计继续上课的效果也不会好, 于是, 灵机一动对学生说:“大家把窗户打开, 好好欣赏一下, 一定要好好观察。”过了五分钟, 大家的新鲜感过去了, 我让每个同学当堂写了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

下课了, 我收上来这些“即兴作品”。精准的描写, 细腻的感觉, 兴奋的情感, 美妙的诗句, 让我大开眼界, 同时感觉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确是真理。

一次次课堂写作练习, 从来没有这么精彩。我们的教学如果能够更贴近学生, 更结合实际, 那么, 学生写作就不会出现言之无物, 下笔艰难的状况。我真的感谢这场雪, 它让学生们轻松地掌握了写作的真谛———“我手写我口”, 它让我真真切切地见识了学生的才华。

二、旁逸斜出, 适时疏导教育

中国神话故事中有鲧禹治水的传说。鲧用堵塞的方法治水, 虽有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鲧的儿子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 彻底解决了问题。语文教学也应重在“导”, 应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

讲授《石钟山记》的第一课时, 我围绕文学大家苏轼进行教学。当用课件在大屏幕上映出苏轼的照片和名字时, 一个学生异常兴奋地站了起来, 像发现什么宝藏似的大声说:“老师, 我来, 我来给大家讲一讲苏轼!”他讲到了苏轼的生平, 特别是坎坷的遭遇, 讲到了苏门四学士, 讲到了苏轼的诗词歌赋, 讲到了苏轼的爱情, 讲到了苏轼的书法绘画。他滔滔不绝, 讲得学生们屏住了呼吸, 讲得我连连点头, 佩服至极。原本我想讲讲苏轼的生平, 一带而过, 没想到冒出了这样一个“苏轼通”。我们一起为他送上了掌声。

我及时抓住教育学生的机会, 号召学生们向他学习, 做一个眼界开阔, 知识丰富的学生, 号召学生们向苏轼学习, 做一个不畏艰难, 乐观向上, 才高八斗的通才、全才。抓住两个学习的榜样, 适时引导学生, 教育学生, 效果非常好。

三、知错就改, 收获知识和尊重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课堂上说错话、写错字的尴尬情况在所难免。面对这些, 是选择坚持到底, 维护教师尊严, 还是选择知错就改, 因势利导。我认为, 后者更见智慧。作为语文老师, 也不能保证说的写的完全正确, 学生正好是我们的监督者。一旦犯错, 就应该及时纠正错误, 挽回损失。否则, 误人子弟。

有一次上课, 我误将“详细”写成“祥细”。刚写完就听到有学生小声说话。我迅速地查找声音来源, 原来是语文状元。我以为他病了, 问他怎么了。他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 你把‘详细’的‘详’写错了!”我顿时觉得脸上发烧, 很惭愧, 一时间觉得无法下台。但考虑到必须对知识正确传授, 我让他坐下, 然后, 对全体同学说:“对不起, 我写错了!谢谢××同学, 给我及时纠正!下面我们一起来区分一下这两个字。”我讲述了‘言’字旁和‘示’字旁的区别, 用这两个形声字为例讲述了有关构字法的知识。然后, 我又让学生练习默写了几个和这两个字有关的词语, 达到了让学生理解辨认的目的。同学们很有兴趣地和我一起改正了这个错误。

这样做, 不但不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更能展现老师的大度和治学严谨, 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 岂不是一举多得。孔子说:“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教师可以从学生身上学到许多东西, 教师在提高学生的同时, 学生也提高了教师,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正符合《学记》中的一句话:“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四、幽默风趣, 化尴尬为愉快

课堂上发生的意想不到的事情, 只要不是学生故意所为, 教师应该付之一笑, 不必当真。每当这时候, 教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化解一下, 便可消除紧张的气氛, 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如果教师发火, 大声训斥学生, 不但使课堂教学无法进行, 还会伤害教师身体, 也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有一次上课, 一位同学竟然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为了弄醒他, 我朝他那边走过去, 他的同桌推了推他, 可他依旧在大梦周公。为了给自己、给他解围, 我对全班同学大声说:“我太崇拜我自己了!”全班同学都瞪大了眼睛, 很不可思议地望望我。我接着说:“因为我的课居然让他如此倾倒!”全班同学了然地发出了笑声, 笑声惊醒了他。他知道自己上课睡着了, 很不好意思, 经同桌讲述刚才的过程。他脸红了, 只剩下非常窘迫的傻笑。我和同学们看到他的样子, 一起大笑。原先的紧张气氛没有了, 那位学生觉得不好意思, 专心上课了, 以后再也没有在课堂上睡过觉。

幽默风趣是智慧的体现, 也是吹拂学生心灵阴影的春风。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幽默一点, 风趣一点, 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也只有这样, 才能化险为夷, 从容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五、情动歌起, 演绎生动课堂

传统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 教师往往通过备课预设各个环节, 学生只有被动地做一个倾听者。今天课堂教学新的方向和追求是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融入课堂, 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让他们或有所感悟, 或产生联想, 或得到知识, 或受到启迪, 让课堂真正具有生命活力。

讲授乐府《孔雀东南飞》, 我用刘兰芝和焦仲卿凄美爱情故事导入课文。我的导入刚刚说完, 有一个学生举手, 站起来说:“老师, 我能唱一首歌吗?”我很诧异, 但考虑到这个学生不是一个爱捣乱的学生, 再看着他坚定认真的目光, 决定让他唱一下, 结果出奇得精彩。一首流行歌曲《孔雀东南飞》, 被他演绎得精彩纷呈。他的歌声刚落, 我和全班学生一起为他热烈鼓掌。他说他非常喜欢屠洪刚的这首歌, 因为曲调婉转, 歌词优美。今天, 学习《孔雀东南飞》, 听他们的故事, 有感而发, 情不自禁, 非常想把这首歌拿出来与大家一块分享。

他的话让我想起了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中的一句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 (咏) 歌之, 永 (咏) 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原来, 课堂可以有这样的魅力, 让学生自己动起来。用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来表达我当时的感慨最恰当不过了。

其实, 课堂中教师唱独角戏, 哪能比得上调动所有学生一块来唱好这台大戏。语文课堂讲授的很多文学作品, 文学性、人文性、审美性都是非常强的。如果能够师生互动, 达到一种情感共鸣、和谐完美的结合, 那我们的课堂将会熠熠生辉, 教与学也会变得既轻松活泼又趣味盎然。

吕叔湘在《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中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作为教师, 我们都希望看到精彩的课堂, 都希望享受愉悦的课堂。但课堂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 它需要教师从预设的环节中走出来, 积极面对富有清新活力、情感张力的真实地“生成”的课堂, 巧妙应变, 让课堂充满智慧, 让课堂绽放精彩, 让课堂真正成为孕育人性发展的沃土, 让每一个动态生成都流光溢彩。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学会驾驭课堂尤其是课堂上的种种“生成”。要善于发现偶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 用机智转化出精彩;因势利导, 捕捉教育机遇;知错就改, 促进教学相长;幽默风趣, 化尴尬为愉快;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让课堂更有生命活力, 使语文课堂更加轻松活泼, 趣味盎然, 精彩绽放。

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和智慧 篇9

一、静水投石,打破语文课堂的沉闷氛围

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教学是新理念下依托新教材上演的教学“新戏”,而使“新戏”流光溢彩的关键是作为“导演”的教师。每部“戏”的演出,作为“导演”的教师都应精心琢磨与学生的对白,在需要引起学生特别注意和思考的地方,有意识地借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用学生喜闻乐听、风趣幽默的语言来打破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如上课发现部分学生精神状态不佳时,灵机一动说:“哇!我们教室不知什么时候飞进一只瞌睡虫?”学生一阵悚然,我又笑嘻嘻地说:“现在瞌睡虫已经飞出教室了。”学生会心一笑。这种风趣、幽默的语言,犹如静水投石,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点,使课堂活起来了,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怎能不喜欢呢!

二、创设动境,调动学生亲历探究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识的探究,从而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已有的经验,丰富其认知、情感和体验。

如我在教学口语交际《美丽的校园》时,结合学校的变化,课后我让学生分组对整个校园进行观察,看看校园的各个位置都有什么建筑和特点,然后利用数学课上所学的绘制平面图的方法绘制一幅美丽的校园图,之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绘制的图画,看着图讲述美丽的校园,然后各组选派代表带着自己的图在全班交流,并将图画利用投影仪显示出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关注了学科间的融合,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精心预设,让课堂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

所谓“精心预设”,正如于永正先生提倡的:课前备课翻来覆去,诵读默想,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现代阅读教学认为:使学生进入主动阅读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问题驱动,当阅读者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时,就不会产生阅读期待,更不会产生迫切阅读的动机。为此,课前教师应精心做好预设。

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堂 篇10

一、练在语言训练点

[案例1]《埃及的金字塔》

师:默读课文的第3节,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具体地说明金字塔的宏伟的。

*(塔身高)

生:“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我从这句话知道了金字塔很高,有146米多呢!

师:这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胡夫金字塔很高?

生:这是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师:但146米究竟有多高呢?你能想象得出吗?

生: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师:比较这两句话:1.“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2.“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你有什么感受?

生:金字塔高146米,可是我们并不能感受146米究竟有多高,作者就告诉我们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这样我们就能具体感受到金字塔的高了。

生:为了把金字塔的高表现出来,作者用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遥远而陌生的金字塔离我们近了,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金字塔的高了。

师:是啊,作者不光列举了具体的数字,这儿还用到什么说明方法?

生:还有作比较。

师:你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把这句话写具体呢?出示:“这棵雪松有20多米高,_____________。”

生:这棵雪松有20多米高,相当于我们学校的4层教学楼那么高。

*(周边长)

师:作者还从哪些角度具体地说明了金字塔的宏伟?

生:“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这句话写出了金字塔底座很大,周边很长。这也是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师:你能把这句话写具体吗?出示:“这棵雪松的主干真粗啊,_____________。”

生:这棵雪松的主干真粗啊,需要两个同学手拉手合起来才能将它抱住。

*(巨石多、工程大)……(略)

师:为了具体地描写出金字塔的宏伟,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用到了哪些方法?

生:作者从金字塔的塔身高、周边长、巨石多、工程大这些方面写出金字塔的宏伟,用到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师:接下来请你写一个片段,介绍校内的雪松。要写出雪松高大挺拔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

生:雪松的树身高,主干粗、枝叶多、树冠大等方面。

师:为了写具体,我们可以像作者介绍金字塔一样用上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

生:(练写片段)

(交流修改)

[反思]

此案例设计的练习是模仿例文介绍校园雪松,采用了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局部模仿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应指出的是,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段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教师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段,进行仿写练习。换句话说,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这仿写之“点”,就是范文中将被模仿的地方。因为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可仿之“点”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哪些该仿,哪些不该仿,模仿哪些“特点”,怎样模仿等,都需要教师细细指点。

例如这篇课文中的第三小节,这一段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我首先请学生分别找出能让他们感受到金字塔宏伟的句子,然后说一说,这些句子到底是哪些地方让他们有了这样的感受。在此引出“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接着,和学生一起来体会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对于难以想象的数据,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呢?在此让学生体会“作比较”的好处。通过句子对比,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引起学生对作比较这种说明方法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静心思考,用心揣摩,感受金字塔之宏伟,体悟语言文字之精妙。像这样在写法上独具特点的片段,就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点”进行仿写。在教学中我设计的练笔是: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手法,写一个片段,介绍校内的雪松,要写出雪松的特点。这一设计是学习本课的说明方法后让学生练一练,也是本课教学的有效延伸。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引导,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用写作教学强化语言教学,学生也较容易理解与接受。

一篇文章(一个语段),语言训练点是很多的。一节课上,朗读要训练,造句要训练,写段要训练……名目繁多的训练,在短短的一节课内是很难收到效果的。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文本的特点,舍次要的语言训练,突出主要的语言训练点,做到“一课一得”,循序渐进地训练。

二、练在文本空白点

[案例2]《海伦·凯勒》

默读课文第4~6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表现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圈画出相关语句、词语,甚至一个标点,感受深刻的地方多读几遍,做上批注。

*生各自交流“摸盲文和拼单词”(略)

师:课文里有一幅插图,这就是在不分昼夜地摸读盲文的小海伦。透过文字与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生动笔写)

生:也许这是一个夏天的早晨,东方的启明星还没有落下,小鸟也没有开始歌唱,海伦感觉现在该是学习的时候了。她悄悄地披衣下床,小心地摸到书桌旁,翻开昨天还没有摸完的书,又开始了阅读。

生:早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但海伦依然坐在书桌旁,继续摸读盲文。她觉得好累,多想休息一会儿,可想到还有很多没有读完,就又打起精神来继续阅读。

生:夜已经很深很深了,万物进入梦乡,但海伦还在那儿书写单词和句子,一阵阵困意袭来,海伦打起精神,她仍在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

生:这时海伦发现自己的手指都已经摸出血来了,她忍住疼痛,还在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

生:我忍不住想对海伦说:“我被您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您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感动,您对知识如饥似渴,是我的好榜样!”

生:我想对海伦说:“你是多么渴望学习呀,你虽然看不到也听不到,可是你却没有被厄运打倒,而是不停地朝着自己美好的目标奋斗,不停地创造奇迹。你真是太令我感动了!

师:是啊,不论是早晨、中午,还是白天、深夜,海伦她不分昼夜——(引读)“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都摸出了血。”

师: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海伦不分昼夜,凭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学会了(生)——书写、阅读和算术。

[反思]

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大多留有一定的艺术空白,让读者可以想象、填补、拓展。此案例中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引领学生走进画面;通过反复诵读交流,将无声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将单个枯燥的文字展现成立体美丽的画面,使读书成为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学生的想象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

想象性练笔就是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在捕捉这些空白点,启发学生想象时,应指导学生立足文本,合理想象,在关注人文内涵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语言的表达。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语言,灵活运用语言。学生通过想象,能正确表达,说明学生对文本的内涵、人物的情感已有所感悟与体验。本案例通过有效的课堂拓展练习,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得到充分的练习实践,尽可能全面巩固掌握学习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课均有所得,从而真正形成知识的内化,促成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三、练在思辨争议点

[案例3]《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1.请学生找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语句。(劳苦功高“从江西出发就跟着彭德怀,一路上又驮……又驮……”;感情深厚“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深情地望着”“背过脸去”“缓缓的摘下军帽”“发火推开肉汤……”等)

2.请学生找出彭德怀非要杀了大黑骡子的语句。(态度极其坚决:“一出口就是命令、大声地说、怒吼,甚至是用枪逼着副官长动手……”)

师:彭德怀到底爱不爱他的大黑骡子呢?请写出他的心声。

(生写后交流)

生:我的大黑骡子,我也不忍心杀你,可是你看现在情况很危急,部队断粮了,连野菜也找不到了,什么吃的都没有了,战士们纷纷倒下了,再不杀牲口作为食物充饥,将会有更多战士倒下,后果不堪设想啊,你能理解我吗?

生:战士们都提议,杀其他5头牲口,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刚才饲养员对我说“: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来,它为革命立过功。”这么久了,枪声依然没有响起,大家是真的不忍心杀大黑骡子,其实我又何尝忍心?但凡是部队里的牲口,就得一视同仁,全部杀掉,包括大黑骡子,我不能搞特殊,我要给大家做榜样,否则谁还愿意跟着我继续干革命呢?

……

师:彭德怀爱骡子,他不忍心杀它,但他一定要杀骡子,是为了什么?

生:他杀骡子是爱战士的表现,可见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但更爱他的战士们。

师:看,正是彭德怀对战士们的爱以及他的伟大精神鼓舞着战士们奋勇向前,终于战胜了天险,走出了草地。这真是——(出示)

生:“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反思]

课文故事情节中的矛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教师在讲析课文时,要抓住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本篇课文中就暗含着一对对矛盾,而这一对对矛盾恰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打破段的束缚,从全文着眼,通过品位、对比、判断重点词句,寻找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一对对矛盾点,从而为全文的学习打开突破口。

此案例中,教师巧妙抓住文本中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的一对对矛盾(杀——不杀)(无情——有情)(只杀——全杀)并辅之以引导、启发,让学生脑海中产生疑问,接着顺学而教,直奔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本文的重难点突破奠定了扎实有效的开端。教学中,让学生找到杀与不杀的原因,通过情与理的激烈碰撞,逐渐使学生明白:杀是爱战士,不杀则是爱骡子。这样就使学生很容易地体会到了彭德怀对战士们的大爱战胜了对大黑骡子的私情,就能进一步体会到彭德怀更爱战士们。教学时,我设计了“写出彭德怀的心声”这一练习,学生通过对比、讨论,达成共识:“彭德怀以身作则,大公无私,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风亮节。”通过对比、思辨、争议,巧妙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文章主题的彰显也如同层层剥笋,水到渠成。

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堂 篇11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教育应该如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巨变,教育应该如何顺应社会的变化,培育社会需要的人才资源?这些问题引发了整个社会对教育教学效益的审视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就是“人的发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确立的基本信念。新课程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人人参与,机会均等。

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充满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充满智慧的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共建充满生机的课堂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获得创新的体验。

人人都有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欲望,而使学生获得欲望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即机会和勇气,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那种机会都给了少数的优秀学生,其他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即使要发言,也得先举手,获准后才可以发言,未能允许的质疑问难则被斥之为“插嘴”。学生的心理一点也不自由。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应该解放思想,辨证的看待学生的“插嘴”,要知道,有的学生插嘴正是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表现,应该肯定和赞扬。让学生敢说,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判断能力都会随之而提高。

由于学生存在个别差异,在许多问题上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先让他把问题写在纸上,再照着念,循序渐进,不能要求过高,久而久之,学生就敢表达表现自己,从而获得创新的体验。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驰骋的想象和活跃的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堂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因此,那些有远见的教育家发出了“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呐喊。教师应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去查询资料,自己动手寻找问题的关键,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新占有的知识去“拔高思维”,让学生去摧理论证,真正做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如果课堂上“满堂灌”,而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想。在这个意义上,一般的课堂,学生发言与活动的时间至少不能少于1/2。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主。要变“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做个好的“懒”教师。要设置疑难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要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三、学生创设研讨情景,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动脑动手动口,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小组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具有内在的互补性。小组通常由4人组成,一名为优等生,一名为差生,二名是中等生,各小组总体水平要求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缩影或截面。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境界和“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 的新局,使得评价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有利于学生养成规则意识,使学生实现自律,使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这种和谐的气氛,有尊重的理解,增加了集体的凝聚力,有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

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的光亮點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没有美妙的旋律,能产生动听的音乐。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堂。

四、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多元化”的评价。

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方式依然存在,但难题、偏题应该少出,取而代之的是与社会、生活、科技有关的开放性题目。考试题型也应由以前的“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变化为“填一填”、“想一想”、“试一试”等,变化的虽然是题型,实际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增加了课程对学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充满智慧的数学课堂 篇12

一、充满活力地用英语做事情当以小学生为本

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总发现不少同仁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 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课堂教学的诸多精彩出在自己的身上, 根本不能顾及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感受。小学生虽然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英语去做事情, 但总是体现不出小学生所应有的勃勃生机。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必须真正意义上让孩子们去充满精彩, 让小学生去活力四射地用英语做事情。平时的教学让笔者深深意识到, 多去以我们的小学生为本, 才是其唯一的出路。譬如在平素的教学中, 我们充分注意了课型的转化处理,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应当说我们所使用的牛津英语教材特色是比较明显的, 单元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 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去实施课堂教学, 课堂上就显现不出生气。因此, 注意抓住单元教学内容的“神”。如教学《阅读与欣赏》4B How are you blue blue sky Greetings and free talk笔者感到先与4年级的小朋友做个简短的交流, 谈及今天美好的天气, 可以让学生的心情得以充分舒展比较好, 因为小学生也有小学生自个儿的心情, 而且有时是我们英语教师所猜不着摸不透的心思。事实上, 在教学下面小诗内容时就因为这比较理想的铺垫使得小学生能够充满活力地用英语去做许多方面的事情。

二、充满活力地用英语做事情当以小优化为本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当以小学生为本, 这是我们英语教学首先必须遵循的原则。但在我们所见到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多半是从一年级一直到六年级都是一个近乎没有任何改变的模式, 应当说这样也就显得不是很好了。小学生虽然不能跟初高中学生去比, 但随着年龄的变化, 其学习英语的需求和方式方法也应当做出一定的调整, 及时达成优化的目标。还以教学《阅读与欣赏》4B How are you blue blue sky Greetings and free talk为例, 我们在和学生进行简短交流以及学生在进行前置性的单词预习的基础上, 开始让学生进行广泛的朗读训练。怎样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 而且要读得准确优美呢?笔者就充分利用学生相互之间的朗读和评价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在读之前教师交待评价的标准。

T:Now, you can read this rhyme by yourselves. (语音、语调准确, 可以给一个星;如果要给同位置的两颗星, 那朗读时一定要是语音、语调优美的。)

读者有意识地、认认真真地读到位, 极力争取语音、语调的准确优美;听者也是那样认认真真。读第一遍时, 没得到两颗星的, 第二遍时极力争取。尤其笔者还比较欣喜地发现, 评价者不仅仅就是简单的评价, 而且在做着比较恰当的指点和矫正的事情。

三、充满活力地用英语做事情当以小创造为本

新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的智育应该面对个性, 没有失败,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享受学习的快乐。”对于创造, 应当面对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个性差异, 促使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可能;对于创造, 我们必须努力思考小学生创新创造的成功。以下是笔者教学《阅读与欣赏》4B How are you, blue blue sky Greetings and free talk的最后一个环节:

T:Yes.If we don’t love our earth, what will happen then?Maybe, it will be like this... (Flash, 关于环境污染) Look, there’s pollution everywhere...

T:Look, if we don’t protect our earth.Our earth will be sickly.What can we do then?Now, here are some exercises for you, let’s try! (出示两道关于环境保护的题目)

Let’s say

紧接着给出两个句子, 让学生读。Protect our earth, and try from today.Love our earth, protect our world.

(1) T:Now, boys and girls, let’s lookat the picture and try to recite this rhyme.

小组合作形式多样去表演。

(2) 表演结束, 学生全体站立宣誓:Our earth—Our world—please save it!

T:We know, this is a nice rhyme.Do you know?This is a beautiful song, too.Now, let’s listen.

上一篇:环形钢筋混凝土电杆下一篇:产权调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