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策略选择

2024-05-29

融资策略选择(精选10篇)

融资策略选择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在快速推进, 城市交通运输需求量也在迅猛增长。由于城市交通建设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收期长, 且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如果完全靠政府的资金, 城市交通建设计划是很难实现的, 城市交通也很难发展。因此, 通过何种方式将资金引入城市交通建设中, 对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城市交通建设的融资渠道, 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建设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我国城市交通建设融资的新策略。

一、我国城市交通建设的融资渠道

1. 国家和地方政府直接投资。

国家和地方政府直接投资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要的资金来源。这部分主要资金来源于财政收入, 包括政府基金、城市建设基金、土地出让金、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专项基金、房产税等。

2. 发行股票。

发行股票是指为了城市交通建设资金需要, 建设和运营企业所发行的融资股票。这些企业积极上市, 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 为企业募集到了更多的社会资金。股票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成熟的融资工具。

3. 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包括国内银行普通贷款、银团贷款以及国外银行贷款等形式。由于我国还没有完全建立自有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因此, 在城市交通建设项目时只能以政府信用来担保向银行贷款, 这种普通银行贷款是国内城市交通建设项目选择的重要方式。

4. 发行债券。

发行债券的主要模式有发行政府债券、市政债券以及企业债券三类。政府债券是指政府财政部门或其他代理机构为筹集资金以政府名义发行的债券, 主要包括国库券和公债两类。市政债券是指城市政府或其授权代理机构利用政府信用从社会上吸收资金, 用于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支出的长期债务融资方式。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 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券。

5. 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提供的规格, 与第三方 (供应商) 订立供应协议, 根据此协议, 出租人按照承租人在与其利益有关的范围内所同意的条款取得工厂、资本货物或其他设备, 并且出租人与承租人订立一项租赁协议, 以承租人支付租金为条件授予承租人使用设备的权利。在城市交通建设项目中采用融资租赁方式, 集合了融资和融物的双重模式, 可以减少投资方一次性的资金投入, 盘活了自有资金。

6. 民间投资。

民间投资是来自于民营经济所涵盖的各类主体的投资, 具体包括个体投资 (居民个人的生产性投资和住宅投资、城乡个体工商户经营性投资) 、私营企业投资、私有资本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投资以及集体企业投资。

二、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建设融资的现状

1. 投资主体单一, 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

目前, 我国城市交通建设投资主要是以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资为主, 投资主体过于单一。随着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大, 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资根本无法满足城市交通建设的需要, 政府的财政压力日益增大。

2. 融资渠道狭窄, 融资风险大。

从融资渠道来看, 我国城市交通建设资金可以来源于专项拨款、土地转让收益、国内银行贷款、外资等。但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建设所需国内贷款主要来自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贷款和国内商业银行的投资贷款。且由于城市交通建设项目资金投放集中、回收期长、收入水平低, 从而使项目本身金融风险较大, 因此国内贷款筹资难度大。目前我国通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外金融组织引入了一部分资金, 但其规模相对于整个城市交通建设的资金需求量而言还太小, 仍然很难改变融资渠道狭窄的局面。

3. 融资成本提升, 融资难度加大。

自2011年以来, 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不断上调, 使国有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历史高点, 再加上政府相关部门以各种方式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 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进一步收缩, 因此, 城市交通建设通过金融机构间接融资的难度加大, 融资成本一路攀升。

4. 运营管理效率低下, 融资能力受限。

由于城市交通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运营成本高、盈利少, 因此, 目前城市交通的建设与运营大部分都是由国家承担。正因为城市交通的建设与运营融为一体, 管理机制不合理, 政企不分, 产权不够明晰, 从而导致城市交通的运营管理效率低下。在这种政企不分的体制下, 企业缺乏自主权, 经营僵化, 经营者经济意识薄弱, 对经营成本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由于没有完全形成融资、建设、经营一体化的市场运作机制, 目前城市交通建设不能满足大规模融资的需要, 融资能力受限。

三、我国城市交通建设融资新策略的选择

1. 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融资模式。

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将是解决我国城市交通建设资金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之前, 我国城市交通建设的融资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作为单一的投资主体, 或是以政府财政资金无偿投入为主的融资模式, 或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负债型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是由政府承担城市交通建设项目还本付息的压力。单一的投资主体的模式既不利于开拓资金来源, 也不利于改变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普遍存在的效率低下的情况。因此, 我国城市交通建设应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融资模式。通过政府投资、补贴或支持对城市交通建设项目进行商业化运作, 以吸引社会各方面投资, 形成城市交通建设项目投资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建设项目的融资成本, 也有利于改善企业治理结构, 提高交通企业管理水平。

2. 积极创新融资方式, 开拓融资新渠道。

我国城市交通建设首先要稳定财政拨款和银行信贷两个渠道, 然后要积极创新融资方式, 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 开拓融资新渠道。在开拓融资新渠道方面多做有益的尝试, 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政策的配套保障作用, 可多尝试应用近几年国内外新产生的主体多元化、运作商业化的融资模式, 拓宽融资渠道, 如BOT (建设—经营—转让) 、TOT (转让—经营—转让) 、ABS (资产证券化融资) 以及PPP (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 。第一, BOT模式, 是指政府给与某些公司新项目建设的特许经营权, 这些企业自己融资建设某项基础设施项目, 并在一段时间内经营该设施, 然后将此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或其他公共机构, 即建设—经营—转让。第二, TOT模式, 是指我国政府把已经投产的项目移交给资金实力雄厚的外国投资者经营, 凭借项目在未来若干年内的现金流量, 一次性地从国外融得一部分资金, 用于建设国内的新项目, 并在约定的时间, 外国投资者拥有该项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经营期满, 外方再把项目的产权和经营权无偿移交给我国政府或公共部门, 即转让—经营—转让。第三, ABS模式, 是指以项目所属的全部或部分资产为基础, 以该项目资产所能带来的稳定的预期收益为保证, 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来募集资金, 如地方政府可以地方财政收入为抵押, 发行城市交通建设专项债券, 也可通过全部资产整体置换, 借壳上市, 在国内A股市场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第四, PPP模式, 是指政府部门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与中标单位组建特殊目的公司签订特许合同, 由特殊目的公司负责筹资、建设及经营, 同时为了使特殊目的公司能比较顺利地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政府通常会与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达成一个向金融机构承诺将按与特殊目的公司签订的合同支付有关费用的协议, 这种模式实质就是政府通过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加快城市交通建设及有效运营。

3. 实现市场化运作, 合理配置资源, 降低融资成本。

由于我国城市交通的建设与运营合为一体, 城市交通的运营管理效率低下, 因此, 我国城市交通应以建设企业为主体, 完全实现市场化运作, 合理配置交通、旅游等各行业优势资源, 尽快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规范融资主体的市场行为, 建立高效、规范、合理的决策管理机制, 鼓励公司实行规模经营、滚动发展, 提高融资和还贷能力, 降低融资成本。

企业融资方式及其选择 篇2

一、留存收益融资

内源融资是企业长期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一般来说,内源融资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由于折旧主要用于重置损耗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因此,企业增量融资的主要内部来源就是留存收益。留存收益是指企业经营活动创造的利润扣除股利后的剩余部分,对于企业和股东而言,使用留存收益融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主要由于:

1、留存收益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股利或利息,能使企业保持较大的自由现金流量,既可缓解企业现金短缺与经营发展的矛盾,又能为今后的融资提供更大的余地。

2、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发生融资费用,因此,留存收益融资的资本成本要低于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成本。

3、对企业来说,留存收益与普通股的作用是相同的,都属于企业的权益资本,然而,企业利用普通股融资可能带来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稀释,不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问题等,而以留存收益融资则可避免这些问题。

4、留存收益融资可以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从而提升企业的信用。同时,使用留存收益进行生产经营而非将全部利润分配给股东,能够增加企业的每股净资产,提高企业形象,进而使股价上升,股东财富增值。

但是,采用留存收益融资也会给企业和股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留存收益与股利支付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企业留存收益过多,股利支付过少,可能不利于股价的上涨,会使企业再融资遇到困难。

2、投资者在购买企业优先股和债券时,也会对企业历史上的有关支付情况进行考察,一旦发现其普通股股利支付较少,就可能降低投资兴趣。

3、无法直接控制企业的股东,往往会认为不发放或少发放股利即意味着企业的利润是依靠不良资产堆积起来的,是经营者企图转嫁风险的一种做法。

二、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所筹集的资金是企业的长期自有的权益资本,从融资企业角度来看,股权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股权融资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这对保证企业对资本的最低需要,维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极为有益。

2、股权融资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股利的支付与否和支付多少,视企业有无盈利和经营需要而定,经营波动给企业带来的财务负担相对较小。

3、股权融资是企业获取资金的最基本方式,它反映了公司的实力,可作为其他融资方式的基础,尤其可为债权人提供保障,增强公司的举债能力。

4、股权融资的预期收益效高,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通货膨胀的影响。因而,股权融资容易吸收资金。

5、股权融资便于分散公司的资产亏损风险和经营风险。

尽管如此,股权融资也存在一些缺点:

1、资本成本较高。首先,从投资者角度来讲,投资于股票风险较高,相应地要求较高的报资报酬率。其次,对于融资企业来讲,从税后利润中支付的股利,不象债务利息那样作为费用从税前支付,因而不具有抵税作用。另外,股权融资要进行申报,承销等一系列工作,所用时间较长,所需费用较大。

2、股权融资会增加新股东,这可能会分散企业的控制权。新股东分享融资前积累的盈余,会降低每股净收益,从而可能引起股价下跌。

3、股权融资需要公布企业的资金使用计划和未来发展计划等一系列重要信息以增大企业的透明度,从而可能导致这些信息被竞争对手所利用。

三、债务融资

债务融资是企业资金的又一重要来源,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是只靠自有资本,而不运用负债就能满足资金需要的。况且,完全通过权益资金筹资,不能得到负债经营的好处,也是不明智之举。一般来说,企业选择债务融资的动因包括:

1、有利于保持现有股东控制企业的能力。通常,作为债券持有人无权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不具有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表决权,或者是对企业利润或留存收益的享有权,不会造成现有股东的控制权稀释。

2、融資成本较低。债务融资成本低于股权融资成本,其原因有二、一是负债利息在税前支付,可以抵减一部分所得税;二是债务融资风险小于股权融资,持有人要求的收益率低于股票持有者。

3、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一般认为负债融资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良好。经验性研究表明,企业价值是与负债比率成正比的,经营状况越好,市场价值越高的企业的负债经营能力越强。所以,投资者倾向于把债务水平看作经营状况较好的一个信号。

4、根据代理学说,任何一种融资行为都是一种契约或合同。在股权契约的条件下,由于存在委托—代理问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随时可能产生。如果有一种契约安排,可以使道德风险只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发生,并使得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的需要大大减少,成本大大降低,这种契约就更有吸引力。债务契约恰好具有这种特征。

同样,企业债务融资也存在自身的缺陷:

1、筹集的资金具有使用上的时间性,需到期偿还。

2、不论企业经营好坏,需固定支付债务利息,从而形成企业固定的负担。

3、负债的限制较多,从而形成对融资企业的种种约束。

四、融资方式的选择

融资方式的合理选择,其一般方法是根据每股收益的变化来衡量。能提高每股收益的融资方式是合理的,反之,则不够合理。每股收益的高低不仅受权益融资(留存收益融资与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构成的影响,还受到销售水平的影响,处理以上三者的关系,一般运用融资的每股收益分析的方法。

每股收益分析是利用每股收益的无差别点进行的。所谓每股收益的无差别点,指每股收益不受融资方式影响的销售水平。根据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可以分析判断在什么样的销售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融资方式。

当销售额高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销售额时,应选择债务融资;当销售额低于每股收益无差别点的销售额时,应选择权益融资。

融资策略选择 篇3

一、中小创新型企业的成长特质分析

(一) 中小创新型企业的特点

中小型创新企业是具有较为健全的创新机制,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形成以技术、品牌、制度、管理、文化等全面而持续的创新能力, 并借此获取超额利润的中小规模企业。

中小创新型企业研发过程中风险过大, 但如果产品研发成功并受到市场的认可, 则会产生高收益, 公司专注于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 与其他中小型企业的最重要的差别是生产中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设备技术而是创新意识, 并在生产过程中面临着由创新带来的风险。由于中小创新企业的研发过程中风险比较大, 从降低破产的成本考虑, 在融资过程中偏向于股权融资。由此, 中小创新型企业的界定主要看两方面, 一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持久的创新力, 二是企业在研究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对企业的研发过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并形成了高效的产出。

(二) 中小创新型企业的成长过程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催生了大量中小创新型企业出现, 从企业成长的过程来看, 中小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主要分为孕育、高速发展, 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呈现不同的特质。

企业处在孕育阶段时, 企业人员规模比较小, 企业的成长性比较好, 但是由于规模小, 缺乏竞争力, 工作不够规范, 创新精神虽强, 但是发展速度不稳定, 波动大, 且缺乏自身形象, 所以极易破产。企业需要从一个实验性生产流程发展为有一定竞争力的公司, 需要足够的资金链来维系生存发展, 融资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

企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 企业的关注点由生存转到如何争取有利的发展机会和争取各种发展资源层面上来, 需要全面估量自己的实力, 避免摊子铺的过大, 企业的生存关键在于如何留住客户。

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其目标在于如何延缓衰退期的到来, 最重要的问题是巩固和控制快速成长带来的经济收益, 以及为了发展创新, 如何提供大量的资金来维系和满足巨大的成长需求。最后, 进入衰退期的企业, 具体表现为市场份额下降, 费用紧张, 各项开支捉襟见肘, 需要把资源留在最有力的细分市场, 降低成本尽量维系原利润。

可见, 无论在企业的任何发展阶段, 融资问题都是企业生存发展必须解决的。在上述四个阶段。面临的融资问题和融资渠道也各不相同。

二、中小创新型企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选择

(一) 企业融资策略分析

企业融资可分为扩张性融资、调整性融资以及混合融资。融资理论认为外部性融资远高于内部性融资。在公司融资的顺序是内部融资先于债务融资, 债务融资先于股权融资。公司融资除了公司内部的资金以外, 还运用了银行贷款和增资扩股等方式, 同时也可利用政府的政策资金。

(二) 中小创新型企业的内部融资策略

提高中小创新型企业自身素质, 不断改善设备, 升级产品, 降低成本, 把握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时规范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 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内部融资能力, 增加留存收益, 保持中小创业型企业的诚信机制, 建立自己的商业道德体系, 以减少信贷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成本, 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搭建中小创新型企业的信用体系, 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平台, 完善中小创新型企业的信用等级制度, 使商业银行共享中小创新企业的信息, 改变中小创新型企业的信用缺失和抵押物缺乏的局面。中小创新型企业应重视加强与中小金融机构的合作, 以形成长期合作的关系, 相互之间信息透明公开。努力改善目前信息环境, 向相关机构披露目前的经营情况, 应搭建中小创新型企业信息平台, 让有意愿的公司在上面披露信息, 以改变他们的融资现况。商业银行可以引入战略投资者, 建立股权投资基金。银行可以与股权投资资金建立合作关系, 共同扶植中小创业型企业的发展。

(三) 中小创新型企业的外部融资策略

大力推进银行行业改革, 为中小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人民银行应积极推动辖区内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的研发, 例如推动供应链金融模式, 突破传统融资过程的评级授信和抵制押担保审批流程方面的限制。

改善中小创新型企业的融资环境, 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由于缺乏社会评级机构, 所以中小创新型企业很难获得投资贷款, 必须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 促进银行、海关、工商等部门的相互合作, 扩大行业部门的分布范围和信息化的建设, 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 设置本地信用体系, 融合当地和国家的信用体系, 发展第三方评级机构, 促进社会公平, 提高评价效率, 加强贷款人和借款人的相互信任, 使企业和信贷机构能够有效运作。

各地的商会应建立中小创新型企业的管理机构, 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审查市场机制, 政府应给予中小创新型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 降低贷款风险保障机制的安全风险, 调整安全法律, 加大动产担保。

(四) 中小创新型企业整体融资策略选择

根据公司的生命周期理论, 当公司在萌芽期较多采用债务融资的方式, 当企业达到创业阶段的时候, 将减少对债务融资的需求。公司继续发展, 一般将通过权益融资和债券市场进行融资。公司从处于创业阶段, 到逐渐步入早期成长期, 最后进入衰退期。

2015年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要为更多创新创业的小微企业, 通过政府引导资金吸引更多的种子基金, 我国中小创新型企业需结合新常态下融资策略的新特点, 加以细化落实, 进一步推动“双创”, 强化经济

摘要:中小创新型企业是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的一支潜在力量, 尤其在经济新常态下, 中小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将日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然而, 中小创新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还是融资问题。结合中小创新型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特质, 分析其资金需求情况, 进而提出不同的融资策略。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成长特质,融资策略

参考文献

[1]蔡进兵.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及其解决措施.改革与战略, 2009 (12) .

[2]黄亚静.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研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0.

[3]林毅夫.创新型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J].瞭望周刊, 2010 (3) .

[4]刘安坤.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研究—基于深圳市的经验对策分析[J].期刊论文企业技术开发 (学术版) , 2010 (2) .

[5]张岭, 张胜, 王情.美国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研究[J].亚太经济, 2013 (4) .

[6]王化成.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解决途径期刊[J].全国商情理论分析, 2011 (11) .

上市公司融资行为选择研究 篇4

[关键词] 融资行为股权结构资本结构

近年来,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国复杂的经济和制度环境下,上市公司表现出较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融资时的顺序是,先股权融资,然后债权融资,最后才是内部融资。而西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企业优先偏好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即所谓的优序融资理论。

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为什么会与西方国家的融资结构存在如此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表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对其成因进行剖析,并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理性化回归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现状分析

据统计,我国境内上市公司自1991年首次从证券市场进行融资以来,到2001年底,通过这一方式共融资2521.31亿元,其中配股融资达2068.17亿元,增发融资达453.14亿元,一级市场筹资总额达到6206.78億元。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较之银行的间接融资近年来已呈显著的增加态势。另外,从上市公司的负债比例看,除了在1992年较高(达到65.02%)以外,以后各年基本上稳定在50%左右,应该说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但1997年后略有提高。从负债结构来看,历年来上市公司的短期流动负债比例都很高,流动负债占总资产的比例平均达到40%左右,显示了高流动负债比例的特征。这说明在上市公司的外部资金来源中,债务融资的比例总体上趋于下降,也即证券市场上股权融资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总体而言,在中国上市公司总体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比重普遍较低,外源融资比重较高。其中,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所占比重平均超过了50%。中国上市公司的外部资金来源表现出典型的“轻债务融资,重股权融资”的特征,融资顺序的一般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债务融资、长期债务融资。融资方式选择体现着较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二、上市公司融资行为选择的原因分析

1.融资成本角度分析

成本因素是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体,在融资时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在企业资金使用效率既定的情况下,筹资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所能获得的利润,因此,考察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成本的高低,对于解释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是有必要的。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债权融资的直接成本是利息成本、债券发行成本,潜在成本还包括破产成本、偿债硬约束的厌恶成本等。我国上市公司如果采取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融资成本主要包括债券发行成本和债券利息成本。债券发行成本约为发债数量的1%,目前三年期、五年期企业债券的利率最高限为3.78%和4.032%。由此测算,发债的融资成本约为4%~4.2%。但由于我国企业发债存在较强的政策约束,目前企业的债权融资多以银行借款为主,其融资成本可以按照现行利率水平(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为5.31%,三年期银行贷款利率为5.49%,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为5.76%)进行估算。

股权融资的直接成本包括股息支付成本、股票发行成本,隐性成本还包括市场负面效应以及由于股权融资造成控制权减弱后的控制权损失等。公司股息支付成本就是投资者的股利收益率。1996年至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股利收益率约为1.42%;目前大盘股发行费用大约为募集资金的0.6%~1%,小盘股大约为1.2%,配股的承销费用为1.5%,故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成本大约在2%~3%左右。

因此,仅就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直接成本而言,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大大低于债权融资成本,这成为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如果考虑到其他潜在成本,特别是股权融资所带来的市场负面效应和控制权收益的损失,股权融资的实际成本和风险会随着不断采用的股权融资行为而日益增大。如果新的股权融资不能带来超额的收益以抵偿这些风险和成本,上市公司就会放弃股权融资而权衡选择其他的融资方式。因此,融资活动是否能带来这样的超额收益以及收益的多寡就成为决定上市公司融资选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2.股权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国有股比例较高、“一股独大”的现象。这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导致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和融资价格进行再融资。又因为证监会配股和增发新股的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1997年以前任何上市公司都可以配股,造成上市公司的“圈钱热”,1997年以后虽然多次修改配股和增发制度来抑制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但由于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度也不完善,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债务重组来达到配股或增发标准;有的上市公司则利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处理的可选择性进行盈余管理;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通过“造假”来达到配股或增发的目的。在这些问题上,由于中小股东都处于劣势地位,无论是在股东大会表决权方面,还是对大股东的监管方面,对大股东的“圈钱”行为几乎无能为力。同时我们也看到,大股东不仅可以通过高价配股或增发获得净资产增值收益,还可以通过控制股利发放率、配股或增发价格等手段将股权融资的成本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这也是上市公司偏好股权再融资的原因之一。

从我国目前国有股管理情况来看,存在多头管理、委托监管不力、股权代表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也即“所有者缺位”。由于国有股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公司“代理链”过长,造成产权模糊,企业经营者会利用这种产权不清晰的“资源”,形成强大的内部人控制。这种事实上强大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又导致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失衡,造成公司治理效率低下、代理成本增加,失去控制的内部人完全能够控制公司,基本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价值取向选择融资方式和安排融资结构,使上市公司可以大量、低成本的套取股东的钱,却不必高效的使用这些钱,不受股东和市场的约束,这必然导致股权融资的强烈偏好。

三、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理性化回归

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特别看重股权融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在我国当前特殊的股权结构下,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还有就是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股东对上市公司经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使得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过低,上市公司经理层过分追求资本的控制权,而非专注于企业投资的回报。其实股权融资从来不是公司融资的最优方式,要改变当前上市公司过分偏好股权再融资行为的现状,使其回归到应有的理性状态,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进一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优化股权结构

要逐步统一股票市场,解决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流通问题,增加流通股的比例,减少政府对国家股进入市场流通的限制和对市场行为的干预。同时还应强化股权约束机制,加强管理层的股权激励作用,控制“内部人控制”现象,建立有意愿又有能力选择和监督管理者的大股东治理结构。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资本市场不是很有效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应形成少数大股东的股权结构,通过少数大股东的联盟治理来改进公司治理结构,监督和约束管理者。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适宜的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司治理效率的好坏。

2.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大,很容易通过控制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左右企业的融资、股利分配等重大决策,而持股比例较小的小股东很难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要使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理性化,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国有股、法人股全流通问题,以及国有股减持,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一股独大”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应加强和培养中、小股东对公司的监督意识和能力,增加中、小股东对经理人员进行监控的激励,保护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

3.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建立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约束机制

虽然从长远看,股票市场不应是企业融资的重要场所,但它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现代企业制度运转不可或缺的条件。在世界范围来看,一般国家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企业股票融资在直接融资中都占较大比重,我国也不能例外。但一定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股票市场,规范股权融资行为,加强对股票发行、股利发放、资金使用的法律监管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发挥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和监督的功能,而不是成为上市公司“圈钱”的场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抑制企业争相上市和过度偏好股权融资的现象。

总的来看,除了以上建议与措施之外,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鼓励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都有利于改善当前上市公司主要依靠股权方式进行再融资的局面。市场化的程度越高,对再融资行为的约束也就越理性。同时,随着融资方式的多元化,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信号作用也会显现。因此,我们认为,发展多元化的再融资方式,是我国资本市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也是使再融资趋于理性化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吴晓求主笔: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明虎著:上市公司财务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陆正飞: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会计研究,2004,(4)

融资策略选择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物流金融

一、引言

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问题,融资难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且往往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从内部因素来看,中小企业符合“银行标准”的抵押物较少,而有效担保与抵押则是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必要条件。其次,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小、频、短”的特点,银行为了保障自身利益,更愿意向大型企业提供信贷资金。从外部因素来看,金融监管部门对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审查非常严格,使其几乎无法通过债券、股票进行融资,而银行的高度市场垄断地位则进一步压缩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获取空间。其次,政府缺乏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的政策,无法提高银行的积极性。最后,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为了降低放贷风险,也不愿选择各项信息模糊不清的中小企业,客观上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二、物流金融的相关概念

唐元琦、邹小亢(2004)在《物流金融浅析》一文中首次在国内提出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物流金融实际上是工业经济中,现代服务业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涵盖了金融服务功能的物流服务,主要指的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所提供的一种物流、金融相集成的创新式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有物流、融资、监管、咨询、资产处理等,客户除了能够享受到高水平的物流与加工服务外,还能直接或间接的享受金融服务,是物流与金融行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可以提高客户的资本与经营运作效率。物流金融通过自身平台,对各类金融产品与服务进行应用,以此实现提高资金运行效率、促进资金流动的目的,最终收到让各参与者互利共赢的效果。

三、物流金融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资产流通模式

资产流通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两种:

1. 替代采购。

在该方案中,物流公司会替代中小企业向供货商采购商品,同时获得商品的所有权,随后根据中小企业所提供的保障金选择商品的释放比例。在采购过程中,物流公司一般会向供货商开具承兑汇票,并根据所采购商品的内容签订购销合同。另外,物流公司还负责商品的运输、仓储、变现、加工、销售等业务,从而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2. 信用证担保。

在该方案中,物流公司会通过信用证的形式将货款支付给供货商,然后将商品运往监管仓库,控制商品的所有权。最后再根据中小企业所提供的保障金选择商品的释放比例,间接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采购融资问题。

(二)资本流通模式

资本流通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四种:

1. 仓单抵押。

所谓仓单抵押,就是借款企业将质押物送往物流公司的仓库进行保管,随后持仓单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则根据商品价值等因素提供相应贷款。所涉及的抵押物品不仅可由借款企业提供,也可由供货商或物流公司提供。利用动产质押授信、应收账款票据等金融工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

2. 买方信贷。

在该方案中,金融机构会先行开出承兑汇票,借款企业以此为担保向供货商采购商品,并交给物流企业作为质押物。在承兑汇票到期时,金融机构兑现,同时将款项打入供应商账户,物流公司则在接到还款义务履行结束的通知后释放质押物,若借款企业未能履行此义务,则由物流公司或供货商回购质押物。

3. 授信融资。

所谓授信融资,就是物流公司提供信用担保,金融机构授予其决定贷款额度的权力,随后根据借款企业的条件和实际需求完成质押贷款与结算,金融机构实际上并不参与具体的运作。在提供质押融资的同时,物流公司同时向中小企业提供质押品的监管服务。这种方式使对中小企业更为了解的物流公司成为了融资担保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4. 反向担保。

所谓反向担保,就是物流公司以质押物作为反担保抵押物,向金融机构提出信贷申请。同时,也可由需要贷款的若干中小企业联名向物流公司担保,再通过物流公司向金融机构担保,在一些情况下,也可将质押物与物流公司的担保能力相结合,作为申请贷款的条件。

(三)综合运作模式

综合运作模式是资产流通、资本流通模式的综合体,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金融物流运作办法,但是该模式对于金融物流的提供商有着更高的要求,例如必须要拥有全资、控股或参股的金融机构等,因门槛较高,综合运作模式在国内的实际应用相对较少。

四、结语

在一体化运作的时代,现代物流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同时,金融机构也需要市场对自身的金融资金进行消化和吸收,以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物流金融模式为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条崭新的发展思路,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不仅有利于融资难问题的解决,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是实现中小企业、物流企业、金融机构三方共赢的有效融资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利红, 沈鹏飞.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中的物流金融分析[J].投资与合作:学术版, 2011 (8) :269-270.

融资策略选择 篇6

一、中小企业现状

(一) 中小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从数据上看, 我国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99.5%, 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 中国出口总额中约60%来源于中小企业, 所取得的GDP已经超过50%, 税收也超过了50%, 可以说我国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解决就业、推动改革、增加税收特别是促进改革开放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相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贡献, 它们的处境却艰难得多。

(二) 近期中小企业主“跑路潮”现象及原因

一般来说,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 不被外界看好, 更兼有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不高, 信用评估较为困难, 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显得更为谨慎, 某些急需资金且个人较为愿意承担风险的企业家就会被迫选择向民间进行高利息贷款, 这样的企业大多在经历短暂的风光后迅速萎靡直至破产。由于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异常困难, 导致其不得不游走于“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之间, 企业稍有不慎就会坠入刑事责任的“深渊”。

2011年4月, 温州龙湾区江南皮革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某失踪;温州波特曼咖啡因经营不善, 企业主向民间借入高息资金, 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出走;位于乐清的三旗集团董事长陈福财, 因资金链出现困境、企业互保出现问题出走。

6月, 温州铁通电器合金实业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范某出走, 估计涉及上千万元民间借贷;位于乐清的浙江天石电子公司老板叶某出走。

7月, 瑞安的恒茂鞋业老板虞正林出逃;位于温州龙湾区海滨街道的巨邦鞋业有限公司老板王某出走。

8月位于温州瓯海区的锦潮电器有限公司老板戴某失踪, 原因可能是其参与经营的担保公司出现问题;位于温州鹿城区的耐当劳鞋材有限公司宣布停工;永嘉县温州部落之神鞋业公司老板吴伟华失踪。

9月永嘉县蝶梦儿鞋厂老板黄杰失踪;在龙湾颇有名气的家电老板郑珠菊共欠债权人现金借款、银行承兑汇票等高达2.8亿元;浙江祥源钢业、温州宝康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保忠失踪, 欠银行贷款2亿多元, 民间借贷8000万元, 承兑汇票5000万元没有归还。温州福燕兄弟实业有限公司倒闭, 老板欠了几个亿的高利贷资金链断裂, 房产被银行转卖。温州龙湾蓝天大药房老总跑路, 涉案资金8000万等等。

这些企业的倒闭、企业主的出逃, 几乎都是由于资金链的断裂,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危机导致企业利润下降, 企业无法偿还所借资本的本息, 这又造成了融资公司或个人借贷者资金出现困难, 资金链断裂后融资公司或个人资金无法再对其他客户提供后续支持, 影响了对其他客户的借贷, 这些客户的企业在得不到资金周转后也被迫倒闭, 才在九月份出现了中小企业主出逃现象的井喷。

二、苏州地区与温州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比较分析

(一) 温州模式具体如下:

(1) 温州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温州是我国民营企业经济的领头者, 而中小企业则是民营经济中最多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温州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对资金的依赖程度较低, 经过一定的资金积累后, 有些企业主有了拓展的资本, 随即开始将人脉、经验、资金等资源投入到下一轮的企业发展中, 温州企业主开始探寻更高端的产品生产, 但随着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 对流水线的要求也开始提高, 要求增加机械化水平, 流水线的更新使得资金的缺口变大, 以前累积的资本瞬间转化为固定资产, 而营销费用与员工培训开始增加, 原材料的采购也有更高的要求, 这样的变化使得企业主的资金显得捉襟见肘。政府对当地企业的支持只停留在地租、审批、开辟交易市场等, 融资方面并没有表态支持, 大规模的借贷是当时银行所畏惧的, 只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得到了银行的贷款, 而这些企业几乎都发展成为了当地的龙头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有实力的企业主谋求更大的发展前景, 此时温州的一个民间传统开始发挥作用:民间标会。通过民间集资, 利率虽然要高于正常利率, 但如果和高利贷做比较就会觉得还是合理的。标会的特点是以邻舍与亲友为单位, 以长期互信关系为依托, 集中零散资本, 交给有能力的一个或几个人管理, 投入到市场中运作。

由于个人资本的不足、银行贷款需要严密的审核、加之无法获得标会的信赖, 一些中小企业开始从民间寻找高额利息的贷款, 这种行为造就了不少“奇迹”与“大款”, 随之而来的是一轮又一轮的泡沫。近三年来金融危机的深入, 整个经济的大环境都出现萎靡, 这些企业主的利润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滑落, 还付本息的能力不如以往, 所以被逼无奈下也开始出现自杀或潜逃的现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民间标会、高利贷是温州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本文把这一特殊的融资方式称为温州模式。

(2) 温州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利弊。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民间标会融资。民间标会自古就有。温州标会更多的是为了抓住商机的股金聚集, 如今标会规模可以大到几千万甚至上亿。正是标会将社会散钱集聚为资本, 使温州人能迅速抓住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出现的商机。

近年来媒体不时提及的温州炒房团、炒煤团、炒股团, 很多都是标会的资本。这种标会涉及到利益和风险的复杂分配形式, 其前提是对主持人的信任。当然偶尔也会出现借助标会欺诈他人钱财的丑闻, 但总的来说, 温州标会的信誉是可靠的, 这才使得温州的民间标会经久不衰。民间集资兴旺的背后, 是人与人之间的信用关系牢靠, 这才是温州所特有的现象。这样的信任关系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就成了一笔巨大的社会信用资本。

二是高利息贷款融资。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 金融政策转为银根收紧, 温州中小企业几乎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当企业运转资金缺乏时, 不少老板的第一选择便是高利息贷款, 由此原本利率就高于市场正常额度的高利息贷款的利息也再次攀升。相比标会, 高利息贷款的代价要大的多, 如果只是救一时之需要还可以勉强应付, 如果是将高利息贷款作为企业的流动资金, 那么企业的次年净收益必须超过贷款一倍, 否则将永远被“套牢”乃至破产。

到了2011年, 楼市调控政策步步紧逼, 巨额高利贷使得一些企业家不得不选择卷款潜逃, 而多米诺骨牌效应则使得影响范围不断扩散, 因资金断裂跑路、跳楼等事件在2011年屡见不鲜。起初只是极少部分企业倒闭, 但这些大企业倒闭后, 与其互相担保的企业往往会受到牵累, 和其有业务往来的企业资金链也会受到影响。紧接着出现多米诺效应, 民间高利息贷款的放款也开始收缩, 使得原本还可以勉力支持一段时间的企业也开始出现危机, 引发了温州的信用危机, 打破了整个温州的信用体系。

(二) 苏州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具体分析如下:

(1) 苏州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苏州中小企业在苏州经济发展中逐渐显示出主力地位, 成为了苏州地区经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11年苏州的进出口贸易中, 中小企业异军突起, 进出口达到214.8亿美元, 同比增长37%。

中小企业贡献了苏州市外贸增长量的三成, 加工贸易成为苏州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助推器, 也推动了苏州经济在金融危机下继续平稳地上升。据统计, 在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内经营保税物流、保税仓储业务的企业80%都是中小企业。2011年1至8月苏州中小企业通过保税仓库和保税区进出境、仓储和中转货物突破了88亿美元。

苏州的经济一直在全国是保持领先地位, 苏州中小企业主无论是在初期累积的资本、还是本身的工业基础上都是要远远大于温州企业, 而近年来的发展却使得双方的中小企业走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 这是因为苏州中小企业主的融资主要是通过向银行借贷筹集的, 银行的审核机制使得只有前景优秀的企业才能获得融资资格。

但在第一轮淘汰后存活下来的苏州中小企业也同样抓住了一个机遇, 找到了扩张自己的机会, 那就是上市融资, 目前苏州上市的公司已经高达60家, 其中很多企业几乎都是从中小企业开始的。经过自己的努力, 企业达到了融资的资格, 再通过融资的方式筹集更多的资金继续发展。当然这样的公司数量并不是很多, 这与苏州地区自古富庶, 民众、金融机构都偏向稳健的作风大有关联。

最后要提到的是, 苏州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是一直持支持态度的, 这种支持是多方面的, 从最初的政府直接为中小企业担保, 到现在的政府搭桥银企对接, 都是非常常见的手段, 在苏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苏州的中小企业获得了相对柔和的融资环境。

可见, 苏州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是由银行借贷组成, 尽管有上市融资渠道但数量较少, 因此较为单一, 其回报是融资风险低, 对借贷双方都较为安全。

(2) 苏州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利弊。银行借贷的优势在于利息较低, 这是显而易见的, 相对于苏州地区较为保守的民间借贷, 苏州地区的银行借贷显得更为大胆, 在改革开放初期, 银行就给了不少转制重组的企业予以贷款的帮助, 其中以中信、光大等合资银行最为突出, 其实当时很多企业都有良好的经营前景, 在获得银行贷款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当初借款的银行也建立了互相的信任与友谊, 成就了一个良性循环。

虽然苏州地区的银行在初期给予了中小企业很大的帮助, 但也应该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那就是这些贷款中并不都是合理的, 这造成了很多坏账, 在银行体制逐渐完备后, 很多企业都得不到后续的贷款, 有的新兴企业则没有办法说服银行借出款项, 这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打击。

与此同时, 经济增长放缓, 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居高不下, 加大了资金供求矛盾。当前, 美国经济持续疲软, 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加剧,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这导致企业订单增长下滑, 销售增速普遍下降, 库存积压增多, 资金周转放慢, 资金压力增大, 对企业而言流动资金被压缩, 急需借款, 而对银行而言则因为看不到这些企业在未来的盈利能力, 不敢大量地放款。流动性收紧, 增加了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各经济主体获得资金的难度, 并导致市场利率上升。

综上所述, 银行借贷的优势在苏州中小企业中正在减少, 而劣势却在逐渐增大。

(三) 比较与结论

从温州融资模式的探究上可以发现, 温州企业主较为激进, 敢于用高额利息为代价换取贷款, 哪怕是在当地较为“合法”的“标会”形式的借贷, 其利息明显高于市场正常利率, 这样的模式下对其信用依赖程度高, 但信用担保体系却不完善, 一旦该体系中某一环节资金出现问题, 整个体系将会面临崩溃。

从苏州融资模式的探究上可以发现, 该地区的中小企业主对借贷偏向稳健, 而当地银行或个人办理的小型融资机构的风险爱好同样也较温州地区偏向保守, 这样的融资条件下苏州地区的中小企业很少出现井喷式地崛起。

通过两种模式的对比可以发现, 偏向保守的苏州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资本的需求, 同样的保守融资机构也会使得一些原本很有前景, 只是暂时缺少资金的企业面临窘境, 而温州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则过大, 对于融资双方的压力都很大, 风险必须要得到控制, 现在已经是时候去寻找一条“中间路线”, 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 以温州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为基础, 同时参照苏州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来修正温州模式下融资风险过大的现象, 这样的对策需要政府尽快用行政力量引导市场, 既要为民间的一些合理融资机构正名, 保护融资双方的利益, 又要严格控制不合理利率的融资方式, 原则是要在不破坏市场良性发展的前提下打开更多的融资渠道, 尽量使融资双方成为合作模式。

三、中小企业融资新路径

(一) 提高传统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取信于银行

首先, 要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 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 通过不断改进产品质量, 提高生产效率, 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只有做出成绩, 才能得到那些良性融资机构的青睐。其次, 信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也是融资的关键。累计信用记录不足是中小企业客户普遍存在的问题, 无法获得银行认可。中小企业要赢得银行的信任与支持, 就必须提高认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内部财务管理, 规范经营, 自我约束, 确保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必须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透明度,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这也是中小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要求的。

(二) 大力推进高新企业发展, 寻找天使投资人

中小企业中的高新企业基本是IT业界与新技术研发两种行业组成, 这两种行业的风险较大, 前途未知度很高, 银行基本不会对这样的企业进行投资, 但这样的企业需要的资本却不少。天使投资是权益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 指具有一定净财富的个人或者机构, 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初创企业进行早期的直接投资, 属于一种自发而又分散的民间投资方式。很多天使投资人本身是企业家, 了解创业者面对的难处。

成功的天使投资人认为起步的公司是最佳融资对象。天使投资人不一定是百万富翁或高收入人士, 他们可能是人们的邻居、家庭成员、朋友、公司伙伴、供货商或任何愿意投资那些公司的人士。天使投资人不但可以带来资金, 同时也带来联系网络。如果他们是知名人士, 也可提高公司的信誉。

(三) 引导与规范民间资本发展, 发挥民间融资的作用

近年来, 温州部分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和企业主出走现象, 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开展金融综合改革, 切实解决温州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不仅对温州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而且对全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对于全国民间金融而言, 这也令人充满想象空间。

众所周知, 在利率管制政策之下, 必然会形成银行“基准利率”与民间“真实利率”的严重脱节。而在这一结构性阻碍未打破之下, 所谓的民间金融尤其是民间信贷的放开, 仅是实现其从“地下”到“地上”表面身份的转变, 因此民间金融真实层面的运作机制需要根本性的改变, 从而有效地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此外, 对民间金融放开需要进一步的明确细化。如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这一举措, 需要有对其成立条件的放宽、审批程序的简化等有针对性的量化明确政策。

(四) 抓住金融改革的政策机遇, 为资金瓶颈“解困”

开展金融综合改革,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 使金融服务明显改进,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金融环境明显优化, 对我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依托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 应该秉着改革开放的经验和精神, 努力拓展新的融资渠道, 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谋出路。

首先, 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应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政策和金融支持;尽快组织并制定有关中小企业贷款的法律或规定;同时要落实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财政资金渠道与执行机构及管理办法。其次, 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只要经过人民银行批准, 工商部门注册, 符合有关法规, 就可以开设地方性金融机构。同时, 强化监督、鼓励竞争, 形成规范的地方金融机构优胜劣汰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这样才能聚集更多的闲散资金, 支持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再次, 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体系。政府要引导中介机构经过科学评估和论证, 建立企业经济档案和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档案, 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信用体系。最后, 大力推进现有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 建立法人治理机构。在地方金融机构中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拓展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种类和范围。

参考文献

[1]谢静:《如何破解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中国商贸》2011年第18期。

[2]刘倩薇、杨惟舒:《浅析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相应对策》, 《中国商贸》2011年第5期。

[3]白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讨论综述》,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9期。

[4]何烛竹:《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原因分析及相关对策》, 《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

[5]徐慧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及其对策分析》,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第9期。

[6]陈长星:《对我国民营企业非正式融资活动的理性思考》, 《特区经济》2006年第7期。

[7]郑琼:《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分析》, 《财会通讯》2011年第20期。

融资策略选择 篇7

一、中间融资的含义和特征

中间融资是指企业融资结构中处于债权和股权之间, 兼具两者现金流及风险特征等的附属条件的无担保契约安排。这些附属条件由融资双方相互妥协达成, 内在并相互关联于融资协议的各条款中, 如股票增发、认股权或利润分享权、现金分红率、担保、企业价值、看涨看跌期权等。中间融资可以分为附条件债权、附条件可转债、可赎回优先股三大类, 具体包括类似于银行贷款的优先债、附不可撤销的认股权的债权、普通股认股权、可转换贷款、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等。中间融资的资金来源通常为风险资本的有限合伙人、清算银行、保险公司、专家理财公司、财务公司等提供的股本、银行贷款, 也包括高收益债券或垃圾债券等上市证券。

相对于纯粹的债权融资和纯粹的股权融资来说, 中间融资的特点在于其兼具债权和股权两方面特征, 试图在两者间取得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从债权特征来说, 中间融资有固定收益, 要求利息和本金偿还, 并对企业财务杠杆有一定要求。从股权特征来说, 它对债权融资的超额收益主要以附加认股权等形式为贷款人提供更高的风险溢价, 期限可能长达10年, 价值至少等于股票市价与面值之差, 而面值通常远低于市价。当资产负债率低于85%时, 中间融资通常被称为次级债权或第二索取权债权, 并附加担保甚至更严格的合同条款, 更像是债权融资;而当资产负债率高于85%时, 它通常被称为优先股或缺口性股权融资, 参与超额利润分享, 更像传统的股权投资。中间融资的出资方通过选择股权转换或认购新股, 决定是否持有企业股票;也可通过在企业承诺的特定日期卖出股票, 改变企业控制权、进行资本调整或返还认股权给企业等, 以分享企业利润和获得股权回报, 而非总是要求股息回报或取得控股权地位。这一点, 对于成长期企业无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从收益率来说, 中间融资的波动范围有限, 一般大于债权投资但小于股权投资, 最终取决于相应企业价值的比重及其基础资产内在风险。从投资领域来说, 中间融资主要集中在市场规模较小而又具有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制造业、物流业、服务业等, 这些行业一般不会出现迅速的技术变迁, 也不会出现交易量和利润等的周期性剧烈波动, 收益相对较为稳定。从退出渠道来说, 中间融资主要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新股发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转出本金或卖出认股权以顺利退出, 因为其目的并非是控制企业, 而只是获取目标收益。

二、小型成长型企业采用中间融资的利弊分析

(一) 中间融资相比传统融资方

式的好处

1.融资活动更具灵活性。中间融资结构各异、无统一标准, 利率、相关附加权、融资期限等都通过双方私下谈判产生, 能比较充分地反映资金供求双方偏好, 并根据其意愿构造满足其特定状况、特定需求的投资结构, 体现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各种结构化组合。当小型成长型企业面临成长机会时, 中间融资可以起到杠杆作用, 使企业融资量由2至3倍现金流量增长到4至5倍, 将企业与长期投资者的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 并使得中间融资的贷款人能保留部分可用资金, 以便投资到更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从融资期限看, 典型的中间融资长达5至10年, 还本付息期限结构可以根据企业项目特点确定, 甚至无需定期偿还债务, 这样, 在企业成长初期, 便可大胆将现金流用于发展, 以期在到期日获得更多回报。

2.更有利于投资者保护。一方面, 中间融资允许企业主就股权配置做出灵活安排, 小型成长型企业股东可以保留对企业的控制权, 防止控制权稀释。另一方面, 相对于普通债权, 中间融资的提供者对于借款人的要求比较严格, 通常坚持风险投资者所要求的诸多保护性条款, 从而有效干预企业。这些约束虽未直接增加企业融资成本, 却促使企业改善经营、保证债权收益底线的实现, 这在特定情况下将有利于小型成长型企业吸收额外股本。

3.有利于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从表面来看, 相对于债权融资, 中间融资成本较高, 同时其股权特征又涉及较高的、难以数量化的额外成本, 但它通常不要求抵押担保, 且清偿义务次于普通债务, 这就有效降低了企业财务杠杆, 增加了融资总量和利润总额, 因而总的来说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实际综合资金成本。引入中间融资时, 债权人便可降低其融资比例、采用更稳健的策略, 而借款企业也可凭借更少的股份获得更高的潜在收益。中间融资使得债权人减小融资金额、降低财务杠杆, 但能增加债权融资总量。这种灵活的结构化操作能更完全地反映双方特定的风险收益偏好, 使其利益更能满足, 更准确地对每种投资定价, 使资金总成本更接近边际成本曲线下的面积。除上述利益外, 在资本市场上, 企业获得中间融资也往往意味着投资者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 这样的企业将来更容易获得银行支持。此外, 由于中间融资的投资回报部分取决于企业的业绩表现, 资本提供者往往比普通债权人更乐意为企业提供建议和战略指导, 这对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的小企业来说无疑是十分难得的。

(二) 中间融资对于小型成长型企业存在的负面效应

首先, 中间融资产品的设计理念往往比较复杂, 要让缺乏资本运作经验的小企业充分理解并实践尚有一定的难度。其次, 出于对资金安全的考虑, 中间融资往往对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较高, 这对于规模较小的小型成长型企业来说, 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再次, 中间融资的契约中往往包含一些限制性条款, 例如对企业未来追加融资进行一定的限制等;中间融资自身的成本通常超过普通债务融资;达成一笔中间融资协议比较耗时, 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等等, 这些也是小型成长型企业在选用中间融资时必须正视的问题。

三、现阶段发展中间融资面临的挑战

发展中间融资将是支持小型成长型企业成长的一个新选择。但是,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发展中间融资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首先, 投资主体问题。国外中间融资的投资方多为大型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房地产投资信托机构, 他们除了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外, 还具备较为完善的风险控制体制。国内此类金融公司在风险控制、项目筛选甄别和运营以及金融工具的掌握程度方面与西方相比差距较大, 在操作上可能存在风险。第二, 法律环境尚不成熟。中间融资在清偿次序上低于债权而高于股权。如何确定中间融资出资方的权益, 如何明确中间投资人和抵押贷款人的关系, 需要对我国《公司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进行必要的补充。作为新概念的中间融资, 没有相关的法律去界定, 其暗含的风险难以捉摸。第三, 退出机制不完善。中间融资退出的主要方式有关联方回购、股权转让和项目上市等。对于小规模成长型企业来说, 通过项目上市来实现中间融资的退出比较困难。通过股权转让退出也不现实, 因为股权转让过程需要就转让价格和条款进行谈判, 而目前国内的信托产品到期必须兑付, 没有任何弹性空间。采用关联方回购的方式, 也将使得中间融资产品面临与股权信托相同的问题。

投融资战略的选择 篇8

关键词:投融资,战略选择,生产技术,核心竞争力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投资融资在当前已经是非常普通的观点和普遍的现象了, 而良好的投资和融资不仅能够带来更大的利益还能很好的让一个有潜力的项目得到良好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共赢, 这也是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而慢慢出现的。但是对于目前众多的投资项目以及投资者来说, 想要进行一个正确的投资融资从而获取更多的盈利并达到共赢的状态, 毫无疑问是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战略进行支持的。因此根据一个科学有效的核心战略观念来对投融资进行一个正确的认识和选择才会达到一个良好的投融资效果并减少财务风险。

一、投融资的概念以及对企业的重要性

1、投资和融资的概念

投资指的是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 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的标的物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简单的来说投资就是投入一定的资金再获取更多的资金, 先通过投入, 然后获得更多的回报, 同时解决了被投资者的资金困难问题, 从而达到了共赢的目的, 所以归根到底现在的投入资金就是为了将来的盈利, 而良好有潜力的项目选择对于投资来说是最为重要的。

融资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 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说投资是给别人钱那么融资就是找别人要钱了, 融资的目的就是在需要发展和扩张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的时候, 让其他有足够资金的人来提供支持并在今后得到发展并扩大盈利的时候将利润也与提供资金支持的人分享, 解决了当前扩展资金缺乏问题的同时实现共同获利, 可见投资与融资本就是两个相互关联密切的事情。

2、投融资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

一个企业的良好发展一定离不开正确的投资和融资。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更多先进的理念体系正在形成, 因此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唯有将每一笔资金都良好的运用到位, 实现更高的性价比才能更好的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下去并笑到最后。对于财务资金方面, 则需要拥有更高的灵活性以及更多的利润增长点来帮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投资就是将当前可调用的富余资金进行再次增值。毕竟企业如果产品过于单一那么增长点自然较少, 而唯有将富余资金更多的投向有潜力的其他方向才能有效的增加利润增长点并提升利润增长率。而融资则是抓住机会和市场需求进行扩张, 在瞬息万变的商战里, 任何一个机会都要紧紧的把握住, 而融资能更好的帮助解决在抓到了机会却发生资金不足的问题。可见有效的投资和融资能更好的帮助企业抓住机会, 提升利润增长率。

二、投融资的方式选择以及战略重点

1、投融资的主要选择方式

合资合作是当前比较主要的投融资方式, 合理将股权分割使得在获取足够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还能有效保证对企业的掌控力, 这样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性价比从而帮助企业更迅速的发展。企业的独资虽然能更好的保证技术垄断和对企业整体的绝对掌控力, 但是合资合作能拥有更广泛的资源人脉、技术来源以及市场渠道, 以更强大的资源在更短的时间内占领市场获取利润, 显然在面对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上合资合作能更加良好长久的生存下来。

当然除了合资合作以外也同样应该允许多种融资方式并存。当前的金融极其衍生工具越来越多, 那么融资的方式也更加趋于多样化。资金往往是一个企业发展壮大最为重要的发展因素之一, 那么面对多种融资方式企业也应该通过合理的视角结合本身的特点进行筛选和纳入, 最终才能更好的帮助企业得到全面的发展。

2、投融资的战略发展重点

首先对于生产技术的投入将是最大的战略重点之一。在当前的IT社会中信息传递已经非常便捷, 那么当推广和宣传手段所产生的效果都大同小异时, 生产技术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所在。技术能力更强更全面的产品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 帮助企业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拥有了核心技术就拥有了发展潜力, 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 除了将投融资的重点放在核心技术之上, 完善风险预防机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任何一场投融资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并不是说完善风险预防机制就能将所有的风险全都避开, 只是说这么做能更好的将整个投融资战略执行的更加体制化、系统化、全面化, 从在更大的程度上保证投融资的利益产出, 提高经济效益。

三、基于不同阶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投融资战略规划

1、企业在核心竞争力在前中期的投融资战略选择

对于初期各方面的资源和都不丰富, 企业可调用的资源较少, 因此应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迅速占领市场的关键领域, 并且在资源运用方面也应该集中一点进行攻破而不是多点撒网分散投资, 这样才能在资源相对匮乏信息相对落后的前期更快的取得突破从而有效的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同时进行着迅速的资源累积。良好的进行集中投融资是前期战略发展的重点方向。

等前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之后中期的重点就是要放在扩大经营规模方面了。首先, 实行一体化投资战略, 将企业的横向产业链和纵向业务层发展都进行投资扩张, 这样就能全面且综合性的将经营规模扩大和发展了。然后适当的增加一些负债融资战略。因为在中期发展和扩张, 全面铺开是非常重要的方向, 但是因为资金的紧张在一些方向就不一定能够良好的放开手脚。而适当的融资则能很好的解决一些资金不足而阻碍了扩张进度的问题。

2、企业在核心竞争力在成熟和衰退期的投融资战略选择

在核心竞争力达到成熟期的时候, 鉴于当前企业的可调用资源已经非常多了, 过度集中反而会形成更大的风险, 因此也就必须开始考虑分散投资, 从规模效益向一个产品多元化的方向来发展。逐渐加强和巩固之后的产业链, 稳步发展循序渐进, 让整个生产流程都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慢慢成长。多元化的投资和尝试则帮助企业去寻找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发展潜力。

当然, 核心竞争力也自然会有衰退的时候, 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衰退, 相应产品的市场自然也就会逐渐的下降, 所产生的利润同样也会大不如前甚至是被迫退出市场。因此, 企业就应该尽量维持一个充足的现金流, 看准时机进行剥离转移投资战略, 甚至直接进行企业转型也未尝不可。而因为衰退期其经营风险已经急剧降低, 且企业也累积了一定的资金, 那么在此时实行较高的负债融资战略能在更大程度上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四、结束语

投融资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良好准确的投融资战略选择将在极大程度上帮助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而扩张扩大赢利点, 提升利润的增长。以合资合作为主并允许多种融资方式并存, 注重对技术发展的投入以增强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科学合理的加强完善风险预防机制, 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企业占领更加广泛的市场, 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 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叶学平, 倪艳.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设计[J].当代经济, 2015, 13:56-57.

[2]李治, 钟俊达, 吴晓云.基于短期资金市场的高科技企业融资战略及其影响因素——依据台湾1233家高科技企业的面板数据[J].财经论丛, 2015, 06:49-56.

企业融资渠道的比较与选择 篇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多样的经营方式和创新的经营理念,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为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分别为60%和40%,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尽管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也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困难,其中,筹资难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下面主要从金融市场资金需求者——企业的角度,谈谈对企业融资方式的看法。

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个渠道,其中内源融资主要是指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外源融资即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部分,主要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类方式。直接融资是指企业进行的首次上市募集资金(IPO)、配股和增发等股权融资活动,所以也称为股权融资间接融资是指企业资金来自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债权融资活动,所以也称为债务融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部融资已经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而外部融资已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外部融资可分为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

在接下来的几期里我们将分别介绍几种融资方式及其特点:

银行借款信贷融资是间接融资,它以银行为经营主体,按信贷规则运作,要求资产安全和资金回流,风险取决于资产质量,信贷融资需要发达的社会信用体系来支持。银行借款是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渠道,但银行的基本做法是“嫌贫爱富”,以风险控制为原则,这是由银行的业务性质决定的。对银行来讲,它一般不愿冒太大的风险,所以对风险大的企业或项目银行是不愿放款的,哪怕是有很高的预期利润。相反,实力雄厚、收益或现金流稳定的企业是银行欢迎的贷款对象。

由以上的特点可以看出,银行借款跟其它融资方式相比,主要不足在于:一是条件苛刻,限制性条款太多,手续过于复杂,费时费力,有时可能跑一年也跑不下来;二是借款期限相对较短,长期投资很少能贷到款;三是借款额度相对较小,通过银行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金是很难的。特别对于处在起步和创业阶段的企业,贷款的风险大,是很难获得银行借款的。比如,现实中企业根据对未来市场变化的预期,制定了相应的产品开发计划,但其所需资金往往受贷款规模的限制,等到银行申报增加的贷款规模批下来以后,也许市场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使企业失去了一次有利的投资机会。可见,我国银行贷款的“时滞”增加了企业融资的机会成本。

企业如希望获得银行的借款则必须要让银行了解您有足够的资产进行抵押或质押,有明确的用款计划,企业利润来源稳定,有还本付息的能力。而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也需要对企业进行信用考评,一般来讲,其对企业的考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信用考评(包括结算信用考评和借款信用考评)

结算信用指申请借款的企业现金结算情况正常,未发生过违反结算纪律、退票、票据无法兑现和罚款等不良纪录。借款信用指申请借款的企业有良好的还款意愿,曾发生过银行借款的,无逾期贷款或欠息等无力偿债现象。特别要提醒的是:老板一定要亲自抓财务,有的企业因一时忽视忘记了还款日,还款期限一过,变成逾期,就上了银行系统内的“黑名单”(现在银行系统内部是联网的)。你变“黑”了,全市都知道。那怕你第二天想起来,再请求转期都难了,就算行长要帮你忙,也无能为力了。切记: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二、商业信用考评:包括申请借款企业在合同履约,应付账款的清偿上能恪守商家的诺言,不失信。

三、财务信用考评:会计结算规范,会计报表真实可信,资产实在,无抽离现金或其他弄虚作假行为。

四、纳税信用考评:企业能按时上缴应纳税款,无偷、漏税等不良记录。

企业若想顺利取得银行借款,还需要向银行提供以下涉及企业财务结构、偿债能力、现金流量、经营能力、经营效益的财务指标:

一、企业财务结构指标

1.净资产与年末贷款余额比率。必须大于100%(房地产企业可大于80%)。

2.资产负债率。必须小于70%,最好低于55%。

二、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1.流动比率。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通常该指标在150%—200%较好。

2.速动比率。一般情况下,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通常该指标在100%左右较好,对中小企业适当放宽,也应大于80%。

3.担保比例。一般讲,比例小于0.5为好。

三、现金流量指标

1.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应为正值,其销售收入现金回笼应在85~95%以上。

2.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支付的采购商品、劳务的现金支付率应在85-95%以上。

四、经营能力指标

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一般讲,如果主营业务收入每年增长率不小于8%,说明该企业的主业正处于成长期。如果该比率低于-5%,说明该产品将进入生命末期了。

2.应收账款周转速度。一般企业应大于六次。一般讲企业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越高,企业应收账款平均收款期越短,资金回笼的速度也就越快。

3.存贷周转速度,一般中小企业应大于五次。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

五、经营效益指标

1.营业利润率,该指标表示全年营业收入的盈利水平,反映企业的综合获利能力。一般来讲,该指标应大于8%,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综合获利能力越强。

2.净资产收益率,目前对中小企业来讲应大于5%。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回报越高,股东们收益水平也就越高。

科技融资模式选择路径研究 篇10

1 文献综述

对于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解决方法。在国外的学者中, Zvi Bodie和Robert C.Merton[1]认为, 金融系统具有筹资融资、资源配置、价格发现、择优筛选、信息处理、代理监控等诸多方面的比较优势, 可以较好地应对科技创新中遇到的难题, 良好的金融环境和完善的资本市场是做好科技金融的关键。Berger和Udell[2]在其“企业金融生命周期”理论中引入了信息隐蔽性的观点, 从理论上推导并提出了五阶段理论, 较好地说明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分阶段融资的特点;此后, 他们于1998年提出中小金融机构更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3], 2002年又提出关系型融资假说的理论, 认为企业与银行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4]。Bencivenga等[5]认为二级资本市场的发展对技术创新具有较大影响, 并分析了市场交易成本、市场流动性等变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Kortum等[6]以美国20个产业30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了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的影响, 研究表明, 在某一高技术产业中, 风险资本增加会带来专利发明数量的增加。Hellmann和Puri[7]对硅谷高技术公司的数据资料实证研究发现, 风险投资能够显著减少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 同时, 与其它融资方式相比, 公司更倾向于支持获得风险投资的高技术产品。Revest和Sapio[8]指出因为信息不对称, 欧洲中小科技企业在成立初期主要依靠内源融资, 因为英国的贡献, 欧洲风险投资增长速度与美国相当, 但欧洲资本市场不如美国很发达, 公共投资基金和研发税收优惠对欧洲科技企业有正面作用。Dirk Engel和Joel Stiebale[9]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指出私人持股对企业投资和融资组合具有决定性作用, 但在资本扩张后企业负债能及时降低金融约束带来的影响。

国内学者中, 敖建猛[10]研究了金融支持企业创新体系中政府的作用, 他提出澳大利亚以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为主, 加拿大在金融支持企业创新体系中的主要特点是政策担保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公衍照[11]构建了金融支持技术创新体系, 包括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和功能、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建设、鼓励地方和民间金融发展、促进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等。仇书勇、龚明华等[12]建议通过商业银行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进行风险控制来促进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金海军、陈杭生[13]提出一种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 以债权信托基金为平台吸引社会资金有效参与的企业融资的模式。洪银兴[14]指出需要针对现有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本的特性, 以必要的制度安排进行引导、激励和培育科技金融的发展, 尤其是发展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薛庆根[15]采用中国省市面板数据,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研究发现, 从全国看, 政府科技投入的创新效率最高;企业科技投入的创新效率次之, 处于小幅稳定波动状态;金融机构贷款的创新效率最低, 看不出增长的趋势, 但波动在缩小。

总的来看,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问题, 结论虽不尽相同, 但对于科技融资模式相关问题的讨论都存在其合理性, 尤其在经过反复学习与研究后, 我们发现一些学者提出的科技融资的相关观点趋于一致:一是科技型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有分阶段融资的特点;二是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的发展对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推动作用;三是政府政策性引导和支持是构建科技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 一些发达国家科技融资体系发展的比较早, 在科技融资体系的分阶段、多元化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 科技融资模式现实选择的比较分析

科技融资分阶段融资的特点决定了科技融资模式的多元化路径, 不同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别, 科技融资体系也有明显不同。我们将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这三个发达国家科技融资模式现实选择的比较, 探索不同融资模式类型存在的区别和取得的成效。

2.1 融资模式类型

(1) 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美国。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 并一直将市场自由配置作为经济有效竞争和资源优化的主要手段。美国的科技金融模式形成了以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相互联动的一整套发现和筛选机制。美国政府的作用仅在于制定法律法规、成立相关机构、建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等方面, 为科技型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在这一融资模式中, 即使政府采用政策扶持的手段, 也主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发挥作用。

(2) 政府主导型融资模式———日本。日本政府对科技创新企业有强有力的经济资助政策, 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优惠。日本为促进科技创新形成的金融支持体系还包括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受政府政策引导的大中小型金融机构互补的商业银行体系, 以及较为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日本采取政府主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科技研发活动先行融资, 以低于商业银行的利率向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支持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开发, 然后引导民间金融机构进行后续融资, 进而带动社会资金流向科技研发企业。

(3) 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德国。二战后, 德国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建立了德国复兴信贷银行 (KFW) 等政策性银行, 并在整体上形成了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金融发展模式, 并发展了一批满足不同层次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机构。面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除了政府制定政策以及成立基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开发性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还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信贷资金。从德国金融体系对科技融资的支持来看, 多样化的金融工具较好地满足了科技型企业的需求。

2.2 融资模式比较分析

(1) 不同融资模式的特点。各类型融资模式在科技资金来源方面都由政府投入、金融机构资金投入、风险投资构成, 但构成的方式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见表1) 。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在政府投入方面侧重于政策引导和帮扶, 在金融机构资金投入方面是依靠科技银行的市场运营模式对科技型企业进行资金支持;政府主导型融资模式在金融机构投入资金和风险投资方面仍侧重于依靠政府的力量建立政策性金融和专门的风险基金;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在资金来源方面, 无论是间接融资还是直接融资都体现了金融机构的参与性。

(2) 不同融资模式科技发展取得的成效。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的市场成熟度较高, 对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支持主要集中在保证市场公平、消除不利于公平竞争的障碍方面;政府主导型融资模式则主要通过提供融资、信息、技术等各种服务来支持企业, 财政性支持力度较大;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通过设立专门的担保银行等多种金融机构形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支持。从融资规模上来看, 科技融资规模最大的是日本的政府主导型融资模式, 其R&D经费占GDP比重在几种类型的融资模式比较中是占比最高的, 2000—2012年的平均值为3.28%;其他两种融资模式类型的国家———美国和德国的融资模式相差不多, 2000—2012年的平均值分别为2.71%和2.62%;而中国这一值仅为1.40% (见表2) 。从科技发展取得的成效来看, 科技发展水平最好的是以市场主导进行融资的美国, 以ESI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这一指标进行考察, 美国科技发展水平最为发达, 均居世界首位;德国、日本发展水平相当;而中国从ESI论文数量上来看排位较靠前, 但从被引用数据上来看, 与其他几个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见表3) 。

%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gov.cn) 、经合组织网站 (http://www.oecd.org)

注:数据来源于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 时间从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2月28日

从以上数据来看, 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所产生的科技水平的效率最高, 其用较少的资金 (美国R&D经费占GDP的2.71%) 产生了较大的科技产量和较高的科技水平 (ESI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居世界首位) ;而政府主导型融资模式所产生的科技水平的效率相比之下略低, 其投入的资金 (日本R&D经费占GDP的3.28%) 产生的科技产量和科技水平较其他模式偏低 (ESI论文被引用次数居世界第4位) 。

3 科技融资模式的理论选择模型

根据前述对三种融资模式的梳理, 我们对科技融资模式的现实选择进行了比较。本部分将在前一部分分析的基础上, 对科技融资的不同模式进行理论解释, 对不同模式下的金融资源配给导向进行比较分析。

3.1 模型构建

(1) 基本假设。科技研发项目是否值得投入的影响因素较多, 其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科技研发项目的价值;同时, 科技研发项目资金投入的主体进行科技研发项目甄别时也是根据项目的价值进行判断的。因此, 我们将建立科技研发项目价值模型, 对科技研发项目投资主体进行分析, 进而对不同类型科技融资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采用净现值法 (Net Present Value) ②构造模型。假设一个科技研发项目根据回收期的现金流收入评估投资 (初期、追加期) 是否可行。假设科技研发项目的投资初期是0期, 回收期是t期, 在1至t期都有预期现金流ct流入, 投资人在0期投资I0, 并可能在m期追加投资Im, 追加投资后有预期现金流增值Δct, 需要的初始投资I0和追加的投资数Im由项目本身决定。时间价值为r。实际现金流入在预期现金流较为确定的情况下受投资主体的管理能力影响。投资主体的能力包括对风险项目的甄别能力、投入研发期的风险控制能力、项目开发回收期的运作能力等。本文假设投资主体的能力为qi (i=1, 2, 3) ;q1、q2、3分别代表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部门, qi的值越小说明投资主体的管理水平越低。根据经验及实际情况假设0

(2) 建立模型。在不追加投资情况下, 科技研发项目的现值为:

在追加投资情况下, 科技研发项目的现值p'为:

3.2 模型推导

(1) 基本模型。根据我们的基本假设, 进行投资的科技研发项目价值存在4种情况。一般情况下, 当科技研发项目的现值大于等于0的时候, 项目可开发并值得进行资金投入。

第1种情况:p≤0, p'≤0, 则项目没有投资价值;

第2种情况:p>0, p'>0, 则项目从初始投资到追加投资期间都具有投资价值;

第3种情况:p≤0, p'>0, 则项目在初始投资期没有投资价值, 在追加投资期具有投资价值;

第4种情况:p>0, p'≤0, 则项目在初始投资期有投资价值, 在追加投资期没有投资价值。

根据模型建立产生的4种情况, 我们将t期模型简化为0-1期模型进行分析。

(2) 模型简化。首先将式 (1) 、 (2) 简化为以下0-1期简化模型:

在不追加投资情况下, 科技研发项目的现值p为:

在追加投资情况下, 科技研发项目的现值p'为:

在假设中, 需要的初始投资I0和追加的投资数Im由项目本身决定, 时间价值为r, 实际现金流入在预期现金流较为确定的情况下受投资主体的管理能力影响。因此根据式 (3) 、 (4) 得到关于qi的取值范围:

3.3 模型分析

(1) 投资模式选择。通过以上模型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在我们的模型假设中, 科技研发项目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主要取决于投资主体的管理水平。在模型分析的第1种情况下, 由于投资主体的管理水平无法胜任科技研发项目的管理要求, 因此科技研发项目没有投资价值;而在第4种情况下, 投资主体对追加投资的管理水平有限, 因此项目在初期具有投资价值, 但在投资追加期没有投资价值, 就可持续发展而言, 项目没有投资价值。

具有投资价值的是第2种情况和第3种情况。第2种情况中, 科技研发项目在投资初期至投资追加期都具有投资价值;第3种情况下, 虽然投资初期没有投资价值, 但在追加期是具有投资价值的, 因此该科技研发项目也是具有价值的。这两种情况是我们具体分析的对象。根据第2种情况和第3种情况qi的取值范围, 我们得到存在投资主体的限制条件为:, 设, 则qi在区间 (0, Q1, Q2, 1) 内取值。根据假设, q1、q2、q3分别代表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部门的管理能力, 各投资主体将根据管理能力和项目投资数的需要来进行科技投入与否的选择。由于0

各类投资主体根据自身的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是否出于公益性角度的考虑采取投资策略选择 (见表4) 。

即:当q1, q2, q3∈A时, 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部门都不会对科技研发项目进行投资。

当q1, q2, q3∈B和q1, q2∈B;q3∈C时, 金融机构不会进行初期投资但会加入追加投资, 政府、风险投资部门会对科技研发项目进行投资。

当q1, q2, q3∈C和q1∈B;q2, q3∈C时, 政府、金融机构、风险投资部门都会对科技研发项目进行投资。

当q1∈A;q2, q3∈B和q1∈A;q2∈B;q3∈C时, 政府不会对项目进行投资, 金融机构不会进行初期投资但会加入追加投资, 风险投资部门会对科技研发项目进行投资。

当q1, q2∈A;q3∈B时, 政府、金融机构不会对项目进行投资, 风险投资部门会对科技研发项目进行投资。

当q1∈A;q2, q3∈C时, 政府不会对项目进行投资, 金融机构、风险投资部门会对科技研发项目进行投资。

(2) 模型分析结论。从以上模型分析中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投资人投资与否取决于管理能力, 当投资主体的管理能力较高时, 将保证科技研发项目持续有投资价值。因此, 不同国家在进行科技融资的路径选择时, 选择不同模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各类投资主体管理能力存在差别。

二是当不同投资主体的管理能力有区别时, 由于科技研发项目在投资初期不能见到效益, 只有在追加投入后才有盈利能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 政府出于社会效益角度出发, 会设立财政性引导基金或进行政策性扶持, 帮扶科技研发项目度过初期投资不能见效益的难关, 然后由金融机构或者风险投资部门介入追加投资的发展期。另外, 风险承受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强的风险投资基金也可能出于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对科技研发项目进行投资。

三是当一个社会的投资主体的管理能力水平较高时, 各类投资主体都能够通过对科技研发项目的甄别和投入期管理进行投资回收, 这时, 仅依靠市场就可以完成对科技研发项目的融资支持, 不必过度依赖政府优惠政策和财政性引导基金。

4 结语

4.1 结论

(1) 不同类型的融资模式有共同之处, 但形成的最终路径有较大区别。本文所阐述的三种类型融资模式的共同点是政府都在科技融资方面做出了努力, 但政府所处的角色和功能有较大不同。市场主导型融资模式表现为政府在科技融资的实际路径上居次要地位, 市场资本在该模式下自发地流向科技型企业;而政府主导型融资模式表现为政府不仅在宏观层面进行引导, 同时在微观层面也予以扶持;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下政府的作用是成立专门的金融机构对科技项目投入初期进行支持, 待科技项目进入成熟期再将融资来源转移至商业银行贷款。

(2) 不同类型科技融资模式的形成是由经济主体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科技融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经济主体的政府政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美国的金融市场高度发展、投资者的风险投资意识高度发达, 政府只需发挥引导作用即可;而日本形成了由政府、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密切关系所构成的主银行制度, 因此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作用尤为重要;德国的金融体系以全能银行为主要模式, 因此其金融制度和融资方式也是以银行系统为主要地位。

(3) 科技融资模式路径选择的关键在于投资主体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通过对科技融资模式的理论选择模型进行分析, 我们认为科技融资模式路径选择的关键取决于融资过程中投资主体的能力。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高度发达, 仅依靠发达的金融市场就可满足大部分的科技型融资;而日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局面, 非政府类投资主体的管理能力较为有限, 因此要依靠政府的介入才能完成对科技融资的支持;德国拥有较多的管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投资主体———金融机构, 需要政府或政府建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投资初期介入, 而商业银行在回收期介入投资追加参与科技融资。

4.2 对我国的借鉴

(1) 应针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设计科技融资路径。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需要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金融体制变革也正在进行中, 在这样的经济金融环境背景下, 采用以市场主导型的融资模式必然不能充分发挥科技融资效用。因此在现阶段, 应采取完善政府引导基金的运营机制、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等措施, 向科技型企业早期项目进行投资, 待科技型企业发展到一定成熟度时, 通过搭建融资平台、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为科技企业融资。

(2)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融资模式。目前, 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在进行科技融资模式设计时需要政府在融资过程中起到扶持和引导的作用, 一方面优化政府作用机制, 一方面营造科技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但同时也要相机抉择, 随着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 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体系不断发展, 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逐渐深入, 我国的科技融资模式应向强化金融机构、风险投资、直接融资对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支持的方向转变。

上一篇:充满活力的课堂下一篇: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