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中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2024-08-04

幼儿园教育中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精选8篇)

幼儿园教育中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篇1

幼儿园教育中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其主要区别在于,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本身则是灵活多变的,其结构性显得不足,而且往往并不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是指向于单个或局部的教学行为。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依据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比较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有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示范―模仿教学策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协作学习策略。这么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对幼儿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即幼儿教师应对各种教学模式和策略有一定深度的认识,结合自身的实际,加以灵活的运用,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融会贯通,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起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良好的效果。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更没有一成不变的学习者。所以,不能用一种模式去教授所有的课程。乔伊斯和威尔说过:“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的学习风格而设计的。因此,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种种方法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模式上。”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幼儿教师选择与设计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原则

现在社会各界普遍提倡的是幼儿园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反映在学前教育中,其最具核心、最具时代特征的是以“幼儿发展为本”。因而,幼儿教师在选取幼儿园教育模式中,就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这一精神,始终把幼儿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动精神。

在已确立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模式中,现代的幼儿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模仿”;“教师表演,幼儿观看”的做法,把幼儿的主动活动、积极活动放在首位,使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意识、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得到培养。在“游戏活动模式”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自主展开、自由选择、自由交流;在“体育模式”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条件,使幼儿能自由选择器具,自由组合,自己创造游戏规则。在“教学活动模式”中,教师应重视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教学中强调培养幼儿自信、自立、自知、自制、自尊等良好品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积极探索、观察、思考、想像、创造等能力。如“感知―体验式”教学模式就强调教学中通过幼儿主动体验,积极思维,相互交流,达到理解,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情感陶冶”及“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则强调教学中通过幼儿的表演及讨论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探索―发现”教学模式更是如此,它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交互作用,亲自去发现、探索新学的知识和规律,使学生成为发现者。

2.重视师生间的关系及合作学习的原则

现代教学论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识不再单纯是“教为主体”或“学为主体”,而是强调了两者的统一,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合作。幼儿园教学中更多地体现出教师创设一个幼儿能够自由探索、安全轻松的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相互作用。如“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就强调了教师创设一个幼儿自由探索的环境,并鼓励和允许幼儿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讨论,以获得新的知识或概念。“创作―表现”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教师与同伴认可的愉悦心理体验,使幼儿有信心,感到学习是快乐的。

3.重视幼儿情感、态度与认知相统一的原则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认知是紧密联系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情感与态度依赖于认知的发展,并作用于幼儿的认知。它既能推动也可以阻碍幼儿的认知的发展。能否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况且,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也成为当代教育教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当代幼儿园许多教学模式都十分强调教学中情感、态度与认知的统一,以充分发挥两者的相互作用。例如,在“情境―陶冶”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给幼儿创造浓郁的艺术情境,激发幼儿良好的情感,并使幼儿理解和掌握蕴涵在艺术作品中的“故事”,以达到明辨是非,指导其行为的目的。在“讲解―演示”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强调情感在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动力。“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则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通过幼儿观察、操作体验,深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进行学习,发现新知。所有这些,无不重视情感与态度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将情感作为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并使两者相互作用。

4.注重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原则

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幼儿教师所能给予幼儿的只是知识总量中的很少的一部分,教学应使幼儿掌握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这对于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并受用终身的。因此,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当代幼儿园教学模式也力求体现这一重要的思想。如“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就强调幼儿主动探索,强调让幼儿学会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会更好地使用和转换信息,从而发展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些教学模式的基本目的就是教给幼儿调查、分析、解释某种现象的能力,如何有效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能够进行独立的学习和研究。

5.与教学目标相衔接的原则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应依据事先制定的教学目标,它是为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所服务的,其宗旨是尽可能的整合各种资源以实现教学目标,促进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优化教学过程。

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是教师展现教育教学理念的一大重要途径,但幼儿教师怎样选择与设计出符合幼儿园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这需要幼儿教师遵循选择与设计的原则,用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武装自己,以促进整个教学设计活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实现。

幼儿园教育中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篇2

“动画片中70%的冲击力来自声音”——在经典的迪斯尼动画制作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虽然这句话有些夸张, 但是从另一种角度讲却证明了在动画片中声音与画面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它们的结合比在其他影片中显得更为亲密、更为新奇、更为机智、更富有创意。

动画片中的声音由语言、音乐、音响三个基本元素构成, 其中语言又有三种表现形式:对白 (对话) 是指动画片中人物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 使用最多, 也是最重要的语言内容;独白指片中人物在画面中对内心活动所进行的自我表述;旁白指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人物语言。那么, 动画片的语言应该怎样设计, 才能使孩子在模仿和积累中, 获得语言学习信息呢?动画片的语言设计有很多策略, 作者在此姑且抛砖引玉。

一、动画片语言设计时要讲求韵律

汉语讲求语言的音乐美, 这是汉语本身最突出的审美特征。上下五千年, 从文人的诗歌、散文, 到乡野的民歌、童谣莫不如此。老舍说:“一句话里有很高的思想, 或很深的感情, 而说的很笨, 既无节奏, 又无声音之美, 它就不能算作精美的戏剧语言。观众要求我们的话既有思想感情, 又铿锵悦耳, 既有深刻的涵义, 又有音乐性, 既受到启发, 又得到艺术的享受。”“我们不仅应当在意思上字字斟酌, 务期妥顺, 还须把语言的音乐性发挥出来。听着悦耳, 使人容易记住, 像诗歌那样。”动画片用语同样要讲究节奏和音韵, 和谐动听, 朗朗上口, 让幼儿充分感受汉语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韵律大致包括三方面:平仄、对偶和押韵。这三方面都来自汉语语音的特点, 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 有声调。在动画片的语言中恰当的运用平仄、对偶和押韵, 可以增强音乐感, 引导幼儿入情入境、体验节目的意境和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 丰富幼儿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其实, 很多孩子对带“音乐感”的语言很感兴趣。如“说济南, 道济南, 济南有个趵突泉。趵突泉里三股水, 咕嘟咕嘟冒不完。”顺口溜般的平民语言把城乡群众对家园的珍爱倾情道出, 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感染力。

《幼儿画报》动画版VCD是当前幼儿教育中比较优秀的幼儿读本配套动画版。《幼儿画报》文章语句风趣, 有些是“顺口溜”形式, 读起来琅琅上口, 易读易记, 其动画配音也根据对象不同各有特色, 非常风趣。如《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小河流水‘哗哗’淌, 有个河蚌晒太阳。张开两片蚌壳壳, 晒得心里暖洋洋。天上飞过小鹬鸟, 觉得蚌肉嫩又香。一个俯冲头朝下, 想叼块蚌肉尝一尝……”《闻鸡起舞》:“……从此每逢公鸡唱, 天天半夜就起床。宝剑舞得一团花, 读书读得顶呱呱……”这些生动的语句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储备, 而且带给幼儿充分的美感。

二、动画片语言设计时多用短句

学龄前幼儿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普遍较弱, 只能够理解和运用初级概念及其间的关系, 不能进行可逆性的思维。所以不管是旁白的解说还是动画剧情里的人物都尽量用简短的句子来表达感情。

短小简练的句子能够使语言变的通俗易懂, 简洁明快和生动活泼。特别是孩子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有限, 一定要注意断句和句式的调整, 少用并列定语, 尽可能变长句为短句, 分切内容, 简化内涵, 让孩子迅速理解和消化。如:

关键时刻, 有超能力、擅长各种踢术、动作极为迅速的戴拿出现了……

大人觉得这句话层次很清晰, 但对孩子来说, 定语太多容易引起思维混乱。如果改为:

关键时刻, 戴拿出现了, 他能力超强, 擅长各种踢术, 动作非常迅速……

则显得干脆利落, 明确有力, 更适合人们的视听习惯, 也好懂的多。

“天线宝宝”是针对12个月到4岁学龄前儿童的喜剧, 属于“低幼儿童节目”。这个被许多成人认为“幼稚、单调、慢节奏”甚至“弱智”的节目, 却博得了5000万儿童的青睐 (“天线宝宝”官方网站) 。事实上, “天线宝宝”节目中没有太多信息量, 画面内容简单, 主要以玩乐为主, 但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儿童观。“天线宝宝”不厌其烦地重复一些词、短语和短句, 对成人来说这是无比单调的, 但从儿童的认知特点来看, 这就是他们建构自己话语体系的过程, 总是看得乐此不疲。

在某些动画片中, 语言的简短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例如, 捷克的动画片《鼹鼠的故事》中, 小鼹鼠的语言全部是由“咦、呀、哦、啊”等, 不仅不妨碍欣赏, 还增添了无尽的童趣。

三、动画片语言设计时选词尽量要浅显

这里的浅并不是说越简单越好, 而是尽量用大众语言。人们在评价东汉古诗十九首时众口一词:“意愈浅愈深, 词愈近愈远”, 中国诗歌由乐府民歌演变而来, 是可以吟唱的古代“大众文化”, 因此, “浅”和“近”是其重要的美学标志。所谓“字字明白如画, 而意蕴无穷”, 正是这种音乐性语言文字的最高境界。

动画片语言和书本不同, 语言线性传播, 转瞬即逝, 这就要求随说随懂, 即听即明。因此要多用大众词语。例如, 形容悲凉痛苦心情的语词很多:“凄恻”、“凄楚”、“凄怆”、“凄迷”、“凄然”等等, 但在一般情况下, 我们还是用“凄凉”这种一听就懂的词汇。“凄恻”、“凄然”等虽然在具体语境中可能表述的更为精确, 但孩子很难听懂, 再精妙的语言也没有价值。

尽量不用容易误听、误判的词语。汉语的一些词语, 同音不同形, 意义相去甚远, 有些结合图像和前后的意思很容易区分, 不会误听误判, 但有些就很难说。如危机——危急, 走近——走进, 势力——势利, 期中——期终, 尽量不要使用, 以免出现歧义。

此外, 有些动画片里的理性内容, 语言一般显得冷峻。因此, 应该注意选用感情色彩较重的日常用语。例如, “他最终赢得了信任” (而不是“精诚所致, 金石为开”) , “肯特走入鳄鱼沼泽潭, 了解它们之间的沟通” (而不是“去从事一项危险的事业”) 。

还要注意慎用经典用语。在书面语写作中运用经典词语可以增加内容的厚度和文采, 使文章的知识含量更大, 但动画片中的语言还是要少用或精选经典用语。经典词语大多出自圣贤之口, 高屋建瓴, 高雅脱俗, 与孩子的认知心理有很大差距。即使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也要注意不要超过了孩子的接受能力, 例如: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把“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作为人生的信条……

文采有了, 思想深度也有了, 但孩子看动画片的兴趣可能也被“浇”灭了, 其效果适得其反。

动画片中也可以使用已经被广泛接受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不断产生, 但并不是所有的网络语言都能进入到艺术殿堂, 只有那些被社会广泛接受,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语言才能使用。如《加菲猫2》中的“顶”、“歇菜”、“灰常”这些词语已经被建立起新的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所以这些词语在对白中使用, 会引起孩子的会心一笑。

科技的发展成果使动画片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名词, 对这些专业术语也要浅化。或者解释, 或者比喻, 或者替换, 或者干脆省略。

四、动画片要注意创设口语化的语境

动画片的语言要具有口语化特点, 这种口语既不同于书面语言, 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随意的说话和聊天, 而是一种规范的口语。规范化口语实质上是口语的文学化, 即按现代汉语规范整理过的口头交流性语言。例如, 很多地方的群众见了面有句客套话:“你吃了吗”, 规范化口语一般应该是“您吃饭了吗?”仍然是口语, 但语义更加明确, 礼貌色彩更明显, 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很多动画片中已经尽量使用口头语言, 但是, 用于纸媒体的动画剧本一般注重可读性而忽略可听性, 需要进一步推敲, 让语言更符合孩子的听觉习惯。例如, 把“曾”换成“曾经”, 把“禁”换成“禁止”、“灾”换成“灾难”等等。在“大批农民离开大山, 渡过黄河, 走进戈壁寻求生路……”一句中, “离开”、“渡过”、“走进”、“寻求”也可以用“离”、“过”、“进”、“寻”等来表达, 但为了求得并列各项音节匀称, 选用双音节词, 语音结构自由中有整齐, 既便于说, 也适合幼儿听。汉语单双音节并存, 双音节词在表意上更为准确生动, 形式上也和谐匀称, 符合听觉习惯。

《变形金刚2》中翻译对白时就非常注意口语语言的使用。在萨姆等人刚进入元老们为保护矩阵藏身的处所时, 汽车人双胞胎在大门口争执厮打, “大黄蜂”厌烦他们打打闹闹, 一气之下把他们一手一个举起, 重重地摔在地上。双胞胎中一个在嚎叫同时发出不满大黄蜂的话语:“太没礼貌了” (英文直译是“太粗鲁了”) 。

译制片《加菲猫》中这样的口语也很多:你真的认为可以逃出海皮·查普曼的手掌心吗?、有何贵干?想占我的便宜?这招有点损了啊!搞掂, 我真佩服我自己……这样的口语词更贴近中国幼儿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当然, 并不是说书面语言一概不能使用, 只是要注意“度”, 有选择的使用。实际上, 常用的不拗口的民族熟语有必要让孩子多听, 以潜移默化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等, 具有形象生动、简洁精练、哲理性强的特点, 用在对白中能鲜明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结语

除了上文所说的几种, 动画片的语言还有很多设计策略, 如动词的准确使用往往能使语言生动传神、境界全出, 培养孩子的语言敏感力, 古人的“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就是动词用“活”的经典例子。《变形金刚2》中, 当盖洛威顾问提出要赶汽车人走时, 擎天柱反问到:“在你们总统做决定前, 请先问问他, 如果你们遭殃了, 有后悔药吗?”伦诺克少校赞许地对擎天柱说:“这个, 问得好。”要比直译英文的“一个好问题”生动得多。其余策略本文不再赘述。

幼儿园教育中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 幼儿教学 发展现状 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07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相应的对教育教学方面的要求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对幼儿教育要求更高。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家长对教学的重视,也进一步带动着教育相关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孩子抓起,注重对孩子的学前教育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将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我国当前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并能够为接下来的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积极的教学策略,从而奠定有效地教学基础。为此,在当下素质教育改革理念不断发展大今天,学前教育中的幼儿教学应当受到教师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教师和相关部门还需要对幼儿教学的教学现状,以及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细致的认识和理解,并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宜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来讲,教师或者学校等相关部门可以从多个层面入手,以不断实现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改善。

一、新课改背景下,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教育教学所取得的进步

新课程改革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方式,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对比下,日渐显示出积极的教学益处来,这种教学方式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来讲,在传统和创新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上来看当下的幼儿教育,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的进步之处。

首先,在幼儿教育教学领域内,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具体来讲,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的教学往往注重以自身为课堂的中心,而忽略了孩子在课堂中的自主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将孩子带入到一个“亦步亦趋”的教学环境下,并进一步影响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和施展。比如,在很多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教学的出发点的认识不恰当,尽管很多教师认为幼儿园阶段的教学无须进行大量的知识性内容的讲解,但是它们同样忽略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他们往往认为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实际上是家长们日常缺乏管理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才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机构之中,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能就是哄孩子、照顾孩子。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开始认识到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爱好培养的重要性,并能够进一步采取积极的教学措施,对教学理念加以实现。

其次,在幼儿教育教学领域内,教师的教学评价标准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在原有的幼儿教育中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小学入学基础,教师们也会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汉字教学和加减乘除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依靠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标准。但在新课程改的教学理念影响下,教师开始更加关注孩子的日常学习创造能力的发挥,摒弃了以往以成绩定成败的教学认识。在这样的教学培养的方式下,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学习,还能够将失去已久的童年乐趣找回来,这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也将对孩子的人生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教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手段还相对僵硬,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的开放。之所以说教师的教学手段僵硬,主要是指教师在开拓孩子发挥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这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这也许是受中国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中,中国的应试教育强调“一个问题有一个对应的答案”的教学方式,而教师也主要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角色,承担着传授知识的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一致延伸到幼儿教育教学的现实中。但实际上,这一教学方式恰恰是对人文化的教学理念的违背,也就是说,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一部分教师已经具备了传承新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意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手法的使用上仍然比较彷徨。为此,学习西方的幼儿教学方式,尤其是美国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也成为当下幼儿教师应当关注的问题之一。

第二,当前幼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还比较欠缺。这主要是针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幼儿教师引进机制来讲的,在很多城市和地区,幼儿教师的教学准则和教师准入机制相对较低,这一问题的突出表现,就在于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不高。一般来讲,一个获得了初中毕业学历的学生就有机会进入到幼儿教师的行列之中,而低学历的教师准入机制则意味着担当幼儿教师的教学主体所具备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实力还相对不足。这也是在当下社会中,屡见不鲜的教师体罚、虐待幼儿学生的教学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为此,提高幼儿教师的队伍建设的质量也是改善幼儿教育的一大方面。

三、解决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方面,教师需要采取轻松活泼的教学方式,并开放问题答案,尊重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教师可以采取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并通过具体的动手实践操作来构建学生的形象化思维。对幼儿来讲,堆积木的方式就能够促进孩子对几何图形的感知能力,拓展其思维想象空间,而绘画、涂鸦等的方式也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学校等相关部门要优化幼儿教师的引进机制,对幼儿教师的教学实力和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技能进行细致的考核,以保证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提高,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从而从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各方面为孩子的学习营造便利。同时,幼儿教师也要严格要求自身,不断学习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如在讨论问题时不设定答案,而是任由孩子去发挥想象,或者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幼儿园教育中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篇4

陈海洋

沈阳市和平区南宁幼儿园

摘要:随着各门学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关注到幼儿之间的差异性。在提倡以幼儿为教育主体的今天,因材施教更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本文阐述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针对每个不同幼儿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关键词:幼儿园因材施教、个体差异、原则、策略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幼儿就如同叶子一样,不存在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幼儿。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根据差异心理学中最新的研究成果,重新理解“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幼儿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幼儿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育。

目前国内幼教界较有影响的教学模式:活动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发现法、方案设计法。这些教学模式中都渗透了因材施教的策略与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因材施教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所以,要制定因材施教的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学习的主体、客体以及教师本人的特征这三组因素。首先,对幼儿的观察与研究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其次,家长的参与是因材施教的必要条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来提出因材施教的策略如下:

(一)正规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

作为幼儿园正规教育的教学活动,虽然只占幼儿在园时间的12%左右,但由于我国历来有重视正规课堂教学及其研究的传统,所以,每天的2—3节课,如果真正能体现因材施教,必将对每个幼儿才能的充分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层次的改造,大力推行“活动教学”。目前国内外广为流行的“活动教学”比较容易落实因材施教。“活动教学”不是一种模式或组织形式,它可以根据活动的主体——幼儿、活动的客体——内容与材料、活动的目标——课程目标灵活组织。目前已存在的活动组织类型有:分区活动、分组活动、集体活动和个体活动。如何在这些类型的活动中体现因材施教呢? 1.分区活动中的因材施教

分区活动主要是一种以课程内容和功能为维度分类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分为生活区、美工区、建构区、阅读区、益智区、表演区等。不少幼儿园还创设了形形色色的新区,诸如:新闻发布区、发现区、全球教育区、回顾区、休闲区等。因材施教应该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建立新区。活动区中的材料可以是个人化的,诸如,某幼儿在家学会了下象棋,它可以提出建一个棋类区,并将其带到幼儿园或由幼儿园购买。因材施教的活动区应强调一种活动材料、一项活动内容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2.分组活动中的因材施教

分组活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按能力分组,另一种是按活动内容分组。在按能力分组中,最多的是分为高、中、低三个能力组,然后冠以诸如苹果组、雪梨组、香蕉组、或其他名称,以免带来负面影响。在按能力分组活动中,一般的做法是老师根据自己对幼儿平日的观察,指定他们到不同能力水平组,而因材施教则因鼓励幼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按活动内容分组,除了考虑活动内容在质上的差异,还应考虑活动量的差异,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多选择一些活动或选择难度较大的活动。

3.集体活动中的因材施教

主要是指在课堂式的教学活动中渗透一定量的幼儿自主性活动。这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积极改造,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此种教学形式在全国各地的幼儿园运用很广。需特别强调的是:老师在组织集体活动中,不要以统一标准去要求每个幼儿;教师的指导既要做到面向全体幼儿,又要做到指导的个性化,要能艺术地将二者结合起来。此外,集体教学活动可采取“三段式”:第一段是个体自由探索的阶段;第二段是个别化指导的阶段;第三段是引导概括阶段。前两个阶段充分照顾了幼儿的特殊性,第三个阶段体现了对幼儿之间共性的重视。

4.个体活动中的因材施教

个体活动主要是指自选的或指令性的有个人单独进行的经验活动。此类活动对满足个别需要是必需的,是一种体现个人化的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的很好的活动方式。在指令性的个别活动中,教师要在科学分析该幼儿的特殊性的基础上予以指导和帮助,应注意扬长避短。

(二)游戏活动中的因材施教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教师若想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的游戏,就要体现“五自”精神。

1.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主题

为保证幼儿自己能够提出丰富的游戏主题,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幼儿积极关注和认真观察周围世界和日常生活,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印象。因为游戏是幼儿对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所处环境和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就越充实;幼儿头脑中的印象或知识经验越生动,游戏中的想象就越活跃。另一方面,教师要细致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行为,及时抓住它们,作为启发幼儿游戏的引子。

2.指导幼儿自己分配游戏角色 在游戏主题确定之后,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办法鼓励并指导幼儿自己选择和分配角色:

(1)自报公议——让幼儿先自己报名,然后由参加者讨论决定。

(2)教师支持能力强的幼儿担任新主题或大型主题游戏的主要角色(如商场经理等)

(3)建议胆小的幼儿担任勇敢的角色。

(4)帮助幼儿解决角色的纷争。3.指导幼儿自己组织游戏

在游戏开展以后,教师的任务是:(1)为使游戏充分展开和深入,教师要注意激活幼儿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展开积极的想象和创造。

(2)为使游戏成功,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引导解决。(3)为使游戏过程始终保持高涨的情绪,教师要以玩伴的角色积极参与游戏过程。(4)为使游戏更好地完成创造教育课程的任务,教师要特别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强化创新意识和动机,弘扬冒险精神,提高创新能力。4.指导幼儿自己准备或自制游戏用的玩具或材料

玩具和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展开的支柱,他们能引起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回忆,能激发幼儿反映生活经验的动机,能帮助幼儿有效的表现生活内容,所以,玩具的种类和丰富程度对游戏的内容和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幼儿对玩具或材料的选择和自制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智慧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切记不能包办代替幼儿准备游戏材料。

5.指导幼儿自己评价游戏

评价在认知能力中处于最高层次。评价是以感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认知活动为基础的。所以,要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不能不给幼儿评价的机会。以往有许多重要的评价都由老师“垄断”,这就等于剥夺了幼儿发展评价能力的机会,导致幼儿评价水平低下,只会人云亦云或“师云亦云”。因此,要将评价游戏的权利和机会还给幼儿。

(三)生活活动中的因材施教

幼儿园教育同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生活活动是完成保教任务的重要途径。生活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入园接待、进餐、水面、盥洗、如厕、收拾整理、离园等环节。生活活动富含重要的教育因子,“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从这里起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品质从这里形成,人生重要的生活经验从这里获得。生活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突出地位,表现在实践上,他约占一日生活(9小时)的50%,若能高质量地利用好着50%的时间,因材施教定能使每位幼儿获得更大的益处。

过去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存在严重的“三多”和“三少“(教师包办多,幼儿锻炼少;排队等待多,有效利用的时间少;包的多,搅的少)的现象,随着贯彻《规程》的深入,狠抓一日活动的优化,“三多”和“三少”的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观。但是目前幼儿园生活活动还存在着语音人士交相背离的新的“三多”和“三少”,即教师指令性多,幼儿的选择性少;统一要求多(如统一和水时间、统一的如厕时间),个别照顾少;集体活动多,自由活动少。为了使幼儿园的生活对每位幼儿都有吸引力,就要讲新老“三多”和“三少”颠倒过来,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自由和自主。

(四)环境中的因材施教

由于环境对幼儿有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任何教育都应主动借助于环境的影响力量。因材施教亦是如此。适宜于因材施教的物质环境,主要体现在:活动区的材料上多一些层次性,多一些特殊性;区域的设计上多一些适合个别活动、个别需要的小空间;材料的使用上多一些选择自由,增加开放程度,即在使用的时间、方法、合作和地点上增加幼儿的自主决定性,减少教师的指令性。

适宜于因材施教的精神环境,主要体现为“九多”:教师对幼儿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表扬、多鼓励、多关注、多信任、多自由、多自主。这是形成融洽、和谐、健康精神环境的必要条件。研究还表明,生活在温暖、支持气氛中的幼儿,容易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学习成绩;这种精神环境也是幼儿创造性、道德、自尊心、社会行为以及使用工具的能力等方面发展的关键变量。以美工活动为例,以往的做法是让孩子们画同样的画,做同样的手工造型,这样的活动方式和内容无法适合每个幼儿的兴趣、原有经验和水平。在我们的实验班,孩子们可以选择绘画、粘贴、印印章等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小娃娃装饰衣服。孩子们可以选择纸盒、金属的饮料罐等不同质地和不同形状的的材料,做自己设计的火车;还可以选择胶水、胶条、铁丝或绳子等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式来连接车厢„„ 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地形成、实践、修正着自己的认识。积极健康的师幼关系是幼儿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本保障。在自由安全的心理条件下,幼儿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因材施教的宗旨是让各种学习类型、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幼儿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照顾中间状态的多数幼儿,或精心培养那些尖子幼儿,而是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幼儿受到忽视,得不到他们应有的发展。因材施教并不是要消灭学习上的差异,而是使他们得到适宜于自己的教学指导,使差者不再差,加快发展;使自由的幼儿不再因等待而裹足不前。总之,因材施教要使各类幼儿的发展都进入快车道,使幼儿所富有的巨大发展潜能得到更充分的显现。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教育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幼儿园教育中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篇5

科研论文:幼儿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与策略

摘要:

本文通过外界对家庭教育的一些不正确认识进行分析,浅谈了幼儿教师如何指导家庭教育的一些案例和教师所处的角色,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幼儿园课程中,发挥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师 家庭教育 转变角色

一、教师在家庭教育中的错误定位

当了二十多年的幼儿教师,接手过好多新生班。每次接手新生班,我总会听一些家长这样说:“这下好了,总算有人管了。”“你再不听话,我告诉你们老师。”这时候,老师的角色就是家长举在孩子头上的“教条棒”。有时家庭成员之间还会互相推卸教育责任,如:“我是不惯孩子的,都是他妈给惯的,你跟他妈说说吧。”这时候,家长期待老师是家庭教育中的“和事佬”。老师时常会因为家庭教育的偏差,而陷入尴尬境地。

案例一:

一次家长半日活动,在晨间锻炼时,顾峥涛兴致勃勃地和小朋友在玩耍,一旁的奶奶不时拿着毛巾帮忙擦去他头上微微渗出的汗水,因为影响了顾峥涛运玩,顾峥涛很不耐烦地推开奶奶的手,教师提醒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显得如此苍白。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原则之一:凡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正因为如此,老师在幼儿园教育中往往需要坚持:凡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一定要“逼”着他做。

案例二:

这几天天气比较炎热,早操时石晓涵爸爸看着女儿躲在树荫下的样子,连忙说:“太热了就回班吧,别做操了。”而这时全园所有的孩子都在进行早锻炼,家长根本无视那么多坚强而又勇敢的孩子一样在进行晨间运动。

案例三:

教室门口,因为忘带老师要求带的东西,时俊贤正在对奶奶大发脾气,因为奶奶责备了他一句,居然挥掌打奶奶。奶奶拉着时俊贤来到老师跟前,希望老师能帮助改正其任性的缺点。家长往往在遇到问题时,完全寄希望于老师,而没有意识到迫切需要改变的其实是他们自己。

二、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指导家庭教育

1、以学者、专家的角色帮助家长形成正确观念

通过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家长可以深入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坚持科学的导向,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中,观念是起决定作用的,正确的观念可以使每个家庭有自己正确的教育方法。我们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指导:

(1)召开新生家长会。

在幼儿入园前邀请家长来园召开新生家长座谈会,安排家长签到,并注意没有来园的家长,与他们保持沟通,务必保证新生家长的100%到会率。向家长宣传我园的教学理念,发放宣传资料。这样做一方面希望家长和幼儿园在教育理念上取得共识,家长在今后能配合幼儿园的各项措施;另一方面也为了加强家长对幼儿园、对教师的信任。

(2)定期进行育儿讲座。

及时了解家长的育儿困惑,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或者邀请家庭教育有特色的家长现身说法,以同伴之间的互相交流,丰富家长的育儿策略。

(3)注重祖辈家长的个别辅导。

隔代教育带来的包办、溺爱一直是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多与这类家长进行沟通,及时指导具体问题,并且注意跟踪随访,帮助祖辈家长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幼儿一生发展的意义,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以示范者的角色为家庭教育构建有效平台

与幼儿园教育及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亲情性、生活性、个体性。及时的家访、电访、《成长档案》中“老师的话”和“回音壁”都是教师与家长进行个别沟通的好形式,在《成长档案》中家长可以通过“教师的话”了解孩子在认知、行为习惯、性格、合群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通过填写“回音壁”,我们知道家长对老师、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长与教师共同探讨教育幼儿,使家园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家长园地》可以刊登幼儿一周的学习内容、卫生保健知识、育儿心得、需要家长配合的工作等信息。我园还开设有幼儿园网站,便于家长了解班级动态、主题进展情况等。老师在与家长的个别交流中,能够反映孩子在园的点滴,并且可以把老师的教育策略及时传递给家长,引导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通过亲子活动,融洽亲子关系。比如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资源,它是孩子自信、独立、有责任感等良好品质形成的必不可少的营养素。

3、以引导者的角色创设和利用家庭资源

我们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由过去强调单一的“教”转化为家庭教育资源的创设及合理的运用。现在的新《纲要》强调应建立现代教育资源观,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家庭中教育资源的创设及合理的使用这些有效资源上。现代资源观的建立,能更有效地实现“终身教育”。“珍重幼儿期生活”及“尊重和发展幼儿主体性”等理念;同时,也可以避免有些家长陷入过于功利的教育观,剥夺孩子主动发展的各种权利。例如,在主题活动《热闹的马路》中,教师要求家长带幼儿去乘乘公交车,观察一下市中心马路上一些交通标志和警示标志,了解一些相关的交通规则,家长的参与度高,激发了幼儿对主题的关注,后期家长主动收集来一些交通标志、警示标志图片和各种车辆的图片布置于活动室之中,更推动了主题的发展,使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园的活动,并且尽自己所能为幼儿服务。

4、以组织管理者的角色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幼儿园、家庭必须协同教育,才能共创一种有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环境。幼儿园开放活动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意义及课程活动,了解幼儿园“教什么”和“怎么教”,从而更好地配合老师的工作。二能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幼儿发展观,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有关知识,让家长重新考虑如何配合幼儿的发展运用适合的方式来教育幼儿,避免拔苗助长。三能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途径,分享育儿经验,帮助家长了解、重视民主、支持与关怀的教养度,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在错误中学习成长,协助家长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家庭教育。例如:我园的特色项目是纸艺,课题是关于民间故事的,所以我们在家长开放日中,有目的地选择了民间故事教学和亲子纸艺活动,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特色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孩子们所学的和我们所教的。

幼儿园教育中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篇6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说提问是幼儿园日常教学中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问题提得好,好像平静的海面投入一颗石子,能激起孩子思维的浪花。”那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呢,很值得我们思考与反思。

一、提问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

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令”。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二、提问的类型

1、复述型问题

这类问题常用“是什么”“怎么样”一类文字引出,一般能直接从教学内容中找到答案。如综合教育活动《粘粘贴贴说说》,老师提问:“熊猫来了,它长的怎么样?”引导幼儿从胖乎乎、可爱的、美丽的、淘气的等形容词修饰。然后小狗、猴子、大象挨个出现,并告诉幼儿这些动物都是杂技演员,“他们在表演什么杂技呢?”要求孩子说出“小狗走钢丝”、“猴子爬竹竿”、“熊猫踩跷跷板”、“大象吹口琴”,便进行添画或粘贴。从思考的角度讲,这类问题着重于语言上的理解。

2、演绎型问题

这类问题是已经抽象出某种概念,要求答出具体表现,把概念具体化,常用“表现在哪”一类问题引出。如科学活动《秋天》,老师提问:“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现在是什么天气?”幼儿回答“秋天”,老师问:“你们是从哪看出来的?”幼儿答:“从树叶天空大雁那看出来的。”这类问题不想复述性问题那样可以直接找到答案,需要一个“对号入座”的思考过程。这类问题也为下一个概括型问题打下基础。

3、概括型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孩子从已有的事实中抽象出概念。比如说在给孩子讲完故事后,提问“从······中看出······的句式引出,由于概括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类问题的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实际教学中常常把演绎型问题和概括型问题结合起来组织提问。

4、分析性问题

分析性问题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采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由表到里地思考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为什么“引出,例如在讲解我的家乡时,在幼儿观察过事先准备的图片等资料后,教师提问:”你觉得家乡那最美?“"你最喜欢家乡的什么?”“你知道我们家乡为什么变得越来越美么?”通过提问使幼儿通过分析推理,得到课堂内容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答案或信息。

5、想象性问题

通过想象或再现形象,这类问题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如赵老师以前上的装饰画《手套》,幼儿欣赏完图片后,感受到了装饰后的手套变得很美后,教师提问“你想有个怎样的小手套?”启发幼儿想想,并鼓励孩子和老师装饰的不一样。

6、比较性问题

即启发幼儿比较事物的异同,如装饰手套中老师在让孩子在观察过装饰前的手套和装饰后的手套后提问“你能看出这两种手套有什么不同么?”

7、分类型问题

即启发幼儿用概念进行思维的提问,比如说:“这些果实中,亲你说说哪些是蔬菜,哪些是水果。

8、追问型问

就是把所传授的只是分解为一个个问题,一环又一环系统的提问幼儿。追问的特点是教师发问的 语气较急促,问题问题之间间隙时间较短,能训练幼儿的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追问能使幼儿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全面理解内容,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应老师在教学绘本《分萝卜》文本时,为了检查幼儿听读文本的效果,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谁给他们分萝卜?他们为什么分萝卜?他们是怎样分萝卜的?这个故事你发现并懂得了什么道理?正因为应老师这样的穷追不舍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是这届活动精彩而有节奏同时”穷追不舍“的提问避免了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益,保障了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9、选择性提问

选择性提问就是针对某一个教学内容提出若干解释,让幼儿惊醒分析鉴别,做出肯定或付定的的判断。例如,在讲读本《沙滩上的大鳄鱼》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小鸟、鲸鱼、青蛙中你觉得鳄鱼会吃了谁?理由是什么?这个提问迅速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10、假设性提问

即启发幼儿想象的提问,如:”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人们怎么办?“或者”你遇到这种事情,你会怎么办?“等等。

11、反诘性提问

指对幼儿在观察感知过程中初步的出的判断进行反对,如:”你增么知道这个比那个长?“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幼儿进一步精确、仔细观察,从而形成正确的结论。

另外还有:

预设性提问、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陈述性提问、指令性提问、否定性提问、自答性提问等总之,教无定法,问也无定法,只要做到问需有法,问需知类就行。

三、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方式的现状

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思考、探索、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提问较随意、机械,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

比如:在大班艺术活动《小老鼠打电话》中,教师播放了一遍歌曲后。

教师:这首歌好不好听?幼儿:好听。教师:你们喜欢吗?幼儿:喜欢。教师:小老鼠怎么不高兴地摇头了?为什么?幼儿:为什么?(幼儿重复着老师的话)教师:因为小老鼠把电话打到小猫家了啊。幼儿:噢。教师:明白了就跟老师唱这首儿歌吧。在活动结束之前教师又问:小老鼠厉害不厉害,棒不棒?幼儿随声附和:厉害,棒!

▲暗示性提问,导致幼儿不能深入思考

【场景二】在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睡姿》中,教师带孩子做”大灰狼抓睡姿不正确的小动物“的游戏

教师:有没有睡姿不正确的小动物呢?幼儿A:没有!教师:请你再看看,有没有?幼儿A:没有!教师:你看看看萍萍睡得对不对?幼儿A:萍萍睡得不对,洋洋睡得也不对。

(分析和思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象征性地向幼儿发问,要求幼儿回答,学前期的幼儿比较容易受暗示,特别是中、小班幼儿,本身就缺乏思考问题的能力,”你看看萍萍睡得对不对“这句话明确告诉幼儿在萍萍身上找问题,这种具有暗示性的提问会导致整个活动中幼儿不能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所以,教师应提出客观的能引起幼儿思考的问题。

▲提问脱离孩子的经验和水平。

比如在《我的身体》教学活动中,老师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肚子里面什么东西会动?你是怎么知道它会动的?幼儿回答:“心脏在身体里一跳一跳的动”老师又问:“肚子里除了心脏还有什么会动?”没有小孩回答,因为 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所以使提问不能得到很好的回应。

▲提问单向,不懂“追问”,孩子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

比如:遇到错误答案时教师会向大家发问:“谁来纠正他?”“谁来帮助他?”这种提问的实质是“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关心思维过程。无论教师得到的答案是对是错,都不要忘了追问:“是吗?”“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想的?”……追问使孩子养成追根究底的意识,也可以使孩子暴露自己的一知半解和随声附和。

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它不仅不能较好地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孩子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

在实践中要切实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注重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

1、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在设计提问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到关键之处。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培养孩子整体发展的目标和活动具体的目标。如:一位老师在讲数学时提问:“汽车城停有几辆车?”幼儿在那数呀数,数不清,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老师意识到自己的提问有问题,马上调整自己的提问:“汽车城有几层楼?每层楼停有几辆车?”幼儿里解教师的提问后,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目标意识,明确探究活动到底能够引导幼儿明确哪一原理,获得哪一概念、和哪一方面的经验。只有目标明确,教师才能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幼儿探究活动中的关键性问题,引发幼儿积极思考、质疑、争论、促使幼儿发现科学原理和现象。

② 可接受性。提问应注意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水平、不同的个性,正确估计孩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在主观上,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着不同的喜好,我们教师从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组成转移到关注不同个性幼儿的发展,使师幼互动既面向全体,又突显个别。如:教师一般都会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取所要的信息,如“关于狮子,你知道什么?”“你看到过哪些颜色的花?”“什么是英雄?”等等,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提出有效提问的探究,随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

③ 趣味性。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孩子的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孩子觉得活动没有趣味。提问要有情趣、有意味和有吸引力,要注意引发孩子的情感体验,激活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获得发展。如:《有趣的汉字》这一活动咱们老师都知道这种活动很难组织,因为活动内容本身就很枯燥。从一般教学流程来看,活动有四个环节:

一、找汉字

二、看图猜字

三、交流关于汉字的经验

四、尝试看图识字,这四个环节是节节相扣,一个也不能少的,所以从能激发的兴趣出发,《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的一个案例是这样组织的:在组织的第一个环节,先在黑板上无顺序的写了三个国家的文字--中国、美国和日本,提问:“这是什么?”“你们能找到我们中国的字么?请你帮助老师指出来。”,孩子们非常兴奋,因为孩子们对汉字还是有点了解的,而且还是帮助老师指出来,能帮老师做事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这就在第一时间抓住了孩子的心。在第二个环节中,改变了先让幼儿猜字然后总结出象形文字的教学思路。而是,先给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情境:古时候是没有字的,可是,我们要传递信息,怎么办?孩子们说出了很多答案,有的说:“大声喊”,有的说“让小白鸽告诉他(她)”……孩子每说一次这位老师都提出疑问,后来有孩子说“做记号”,孩子们能想到做记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是“怎样做记号呢?”,在孩子没有回应的情况下,我说:“古时候的很聪明的,他们想了个好办法,就是把要说的话,用画画出来。”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人”的象形图案,提问“你看这个象什么?它可能是哪个字?”“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并请小朋友上台表演。接着,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象形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汉字,是从各种具体形象的图画中演变而来的,然后继续玩猜字游戏……幼儿的积极性很高。

④系统性

提出的问题要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教师在活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目的,合理地安排问题的难易次序,一般以认知性问题在前,理解性问题次之,创造性问题最后。这样,既体现了活动中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又为幼儿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了“脚手架”。如诗歌教学“家”。教师首先提认知性问题:“今天老师带来一副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画上都有些什么?”(答案:天空、树木、河水、花儿);其次是提理解性问题:“天空是什么样子的?树木长得怎样?河水是什么样的?”等等;最后是提创造性问题:“蓝蓝的天空、密密的树林、清清的小河会是谁家的呢?还有什么地方会是谁的家?”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达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2、减少简单低层次的提问

一种是教师很随便地提问“好不好”、“对不对”等等,幼儿无需思考,只要通过揣摩老师提问的语气来回答“好”或“不好”,滥用这类提问易导致幼儿养成不动脑、过分相信和依赖教师的不良品质;另一种情况是简单重复的提问,这种情况较易出现在一些有重复情节的语言活动中。如在语言活动《老鼠太太请客》中,老鼠太太共请了5位客人,老师出示第一幅画面提问:“第一位客人是谁?它带来了什么礼物?”后面几幅图依次出现,提问也是依次类推。幼儿才看到第二幅就没劲了。可以这样提问:“今天老鼠太太一共请了5位客人,我们来看看它请了哪些客人,你最喜欢谁带来的礼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做引导,幼儿很快就理解了故事。记得应彩云老师上的《幸福的大桌子》中了解三个兔宝宝职业的环节,应老师这样提问: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兔老二是厨师,你在哪里见过厨师?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这种提问拒绝简单重复,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活跃了幼儿思维,提升了活动效果。

3.避免毫无线索的提问

有老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了吸引幼儿注意,常常会先不出示教具而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客人,猜猜它是谁啊?”这种毫无线索的提问问过几次,就引不起幼儿回答的兴趣了。

(二)要注意问题的广度,使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与孩子的经验密切相关,避免主观设疑。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孩子。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内容和孩子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孩子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孩子的哪些新经验呢?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比如:在一节《树真好》的实践课中,在第一环节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出示了一棵树的图片),然后直接问幼儿:“这是什么呀”

“树”。

“为什么在我们的周围要种树呀?种树有什么好呢?”

“树可以给我们乘凉”、“树可以挡风。”……

当时,她觉得幼儿回答的很好,与其预设的也正好吻合,于是她就匆匆忙忙进入她预设的第二个问题。后来,经过教研组老师的集体教研讨论,发现这位教师的提问局限于活动本身,提问目的单一,即目的性太强,仅仅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她想要的答案,而忽略了这幅简单的图片可以实现的多元价值,如可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等。于是,在经过反思与各位老师的建议下,她将问题设置如下:

(出示了三棵错综的树)“这是什么呀?”

“这是树”。

“有几棵树呀?”

“有三棵”。

“你们在哪里也看见过树呀?”

“在幼儿园里、在马路上、在小区里……”

“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种树呢?种树有什么好?”

“种树可以挡风、给我们乘凉、给小动物吃的东西……”

虽然,问题变动不大,但是就是在简单的追问当中,充分激发了幼儿自身的经验,一方面调整了课堂的气氛给跟多孩子提供了回答的机会,另一方面自然地衔接下一个问题,推动了活动的发展。

(三)提问要具有开放性,使幼儿积极思考、充分想象。

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使活动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划一或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它对幼儿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幼儿必须对活动内容作进一步探究。如:在欣赏,学习诗歌《春天》时,老师问:“春风吹来了,你觉得它像什么呢?”,课堂陷入静默状态。老师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即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天空中、池塘里都有些什么小动物?”“柳树、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春雷、春雨会发出什么声音?”……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围绕中心问题,引出了连锁性的提问,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地淋漓尽致,找到最终答案。特别是在经故事时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有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等等。由于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能理解故事,而且还能将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提问的语言有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的语言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昆虫”的学习活动中,老师想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昆虫有六条腿的特征,于是就说:“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瓢虫和蜘蛛有什么不同?”却发现很多幼儿的注意力不会马上集中过来,有的仅仅是迫于教师的指令去看和想,特别是班级里面一些活跃的孩子。于是在下次的调整中,经过思考换了一种方法:“现在有许多瓢虫宝宝和蜘蛛宝宝躲在叶子里,谁能帮我找出来吗?你是怎么区分两位宝宝的?”刺激性的语言再配上老师略感神秘的体态语,果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区分两位“宝宝”不同的愿望也就产生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可见,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问题的回应效果。

(五)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及时的鼓励与激励

在教师提问后,总会出现幼儿的一些平行答案。比如在《植树好处多》的活动中,教师问幼儿“树有什么好呀?”一个幼儿说树上能结苹果给我们吃。于是第二个幼儿说“树上当能接橘子。”之后每个幼儿几乎都说了此类答案。在这个问题中周旋了很久。当时老师若是批评后来回答的孩子,那么那么这些幼儿以后就不会在这么积极的回答问题了。老师应该鼓励问道:“树除了可以给我结果总给我们吃,谁还知道树的其他好处么?如果说出不一样的答案,老师会给你···奖励。”以这样的方式肯定会激发幼儿的思考,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

二、回应的技巧

1.帮助幼儿有效提升

● 善于追问

(1)当幼儿回答离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时,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顺利到达终点。如看图讲述活动中,第一幅图是许多小动物围在一起讨论谁当村长的事,孩子不会一下子看出来,有孩子说到“中间有张纸”,教师马上追问:“大家围在一起,中间还有纸和笔,可能会在干什么?”有孩子回答“在开会”;教师继续追问:“看小动物的表情,它们在开什么会?或是会因为什么事开会?”经过追问启发,孩子回答到:“可能在讨论工作。”

(2)当幼儿回答偏离主题时,教师的追问可以把帮助幼儿驶回正确航道。如口才书《小路哪儿去了》中,教师提问:“你们家周围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一个孩子从家旁边的公园说起,说着就说到自己的奶奶常在公园里锻炼、妈妈在公园里跳舞等等,教师马上追问:“你奶奶、妈妈都喜欢到公园里去,肯定是因为公园里的景色很美,谁来说说公园里的美丽景色?”

(3)当幼儿因为受同伴的影响回答千篇一律时,教师的追问可以帮助幼儿自主思考。由于幼儿的从众心理比较普遍,教师能经常注意有效追问,可以培养幼儿自主思考的良好品质。如教师提问怎么安慰生病的同伴时,第一个孩子说要送给她“冰激凌”,后面的孩子都跟着说要送给同伴什么好吃的,这时教师可以追问:“送些好吃的给朋友,朋友很开心,还能做什么事也让朋友感到开心?”

● 善于梳理和总结

当幼儿的回答表述不够清晰、比较零散时,教师应在充分倾听幼儿回答的基础上,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梳理、提炼和总结,帮助幼儿将零碎的经验系统化和条理化。如在大班语言活动《找工作》中,孩子们为许多动物都安排了工作,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了梳理总结:“刚才小朋友为动物安排工作,有的先选动物再帮它安排工作,如安排小狗当保安……有的是根据村里的工作来选择合适的动物,如村里需要卫生管理员,你们选了松鼠……从这些来看,你们都是根据动物的特长来安排工作的。”

2.给幼儿适当的思考空间

好的提问往往需要幼儿做出一定的思考,这时教师不能急于告知答案,而应耐心等候。特别当有的幼儿举手后被老师叫起回答却又突然答不上来时,教师不要给予批评,允许幼儿坐下去再思考一下。

3.给幼儿评价的机会

让幼儿对同伴的回答作出评价,可以让幼儿对老师的提问再一次进行思考,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可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意识,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在中小班慎用,他们还缺乏评价的能力。在大班运用时,要在幼儿对答案正确与否有较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这时让幼儿评价就有针对性。如语言活动中教师经常会让幼儿给故事起名,当幼儿各抒己见起名后,不妨问幼儿:“你们觉得哪个名字最好?好在哪里?”

幼儿园教育中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篇7

●误区分析

1. 教学媒体的缺位

对于微观现象的分析, 如蔗糖的溶解, 如果教学媒体缺位就会影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进而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教学媒体的缺失, 有些时候是因为教师对知识进展顺序或学生认知现状把握不准, 看不到其中的障碍和关节, 更不会去寻找适当的教学媒体;有些时候是因为怕麻烦或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 看到了问题不愿意或不能够去解决, 尤其是常态课更是如此。因此, 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2. 教学媒体的错位

记得在一次听课中, 我通过对课堂现场的观察, 发现学生能积极思考, 能顺利地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似乎是一堂很成功的课。但当我询问执教教师, 为什么用多媒体动画来代替真实的实验, 该教师的解释是这个实验弄得不好会出现蜡烛不熄灭, 甚至上层蜡烛先熄灭的现象, 这样将不能正确地得到二氧化碳的性质。原来是害怕实验失败!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失败是实验的真实, 有时候还是实验的魅力和价值, 科学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为了说明问题的正确与方便, 我们选择计算机模拟实验, 虽然不可能有失误 (除非机器故障) , 但是这种模拟的真实远离了科学的实质与学生真切的体验。这是媒体选择的错位!媒体选择的错位还常常表现在:课件代替板书、课件代替当堂练习卷、图片代替模型等。

3.教学媒体的越位

在提示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中的错误, 提醒化学方程式书写中的注意点时, 有的教师演示课件时用了一套带有实物投影的多媒体设备, 其实大可不必。例如, 随手选取一个书写错误的案例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必要时还可放大) , 让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标出书写中的错误并改正, 其他学生观察后评价。在处理这个问题上, 实物投影比多媒体课件要简单, 操作便捷, 而且互动效果更好。这种能用简单媒体就能解决问题的反而选择了复杂媒体的现象, 我们称之为教学媒体的越位。

●策略导引

1.认清媒体的特性和功能

选择教学媒体首先要了解媒体的功能和特性, 如教学中的板书与课件相比, 它及时地记录了教学进展脉络, 展现了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 这就是它的及时重现性, 它方便擦拭和修改, 具有便捷性和生成性, 它可以较长时间保持在黑板上, 具有反复刺激学生视觉的特点, 便于学生记忆教学中的要点, 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从来不用课件代替板书。再如, 模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相比, 模拟实验不可能真实地再现操作过程和物质的变化过程, 也缺乏说服力和可信度, 甚至可能使学生对实验的现象产生怀疑, 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协作精神,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精神。用多媒体进行的模拟实验, 不能真实反映实验现象, 如要闻气体的气味, 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等实验, 模拟实验就不可能实现。知道了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的这些特性, 教学中我们就不会随意地用模拟实验代替真实的实验。

2. 依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特点

教学媒体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性质和程度来确定。一些较为抽象的微观世界, 可以通过模型、图片以及动画进行演示, 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具体的经验, 促进学生形成认识, 理解原理。尤其在初三化学启蒙阶段, 由于学生还处在一定的形象化思维阶段, 形成认识的阶段中往往需要凭借较为丰富的形象。当然, 为学生提供的微观演示要注意科学性, 毕竟微观图景与宏观现象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能形象模拟的进行模拟, 不能模拟的宁可留白, 绝不能为了类比而出现科学性错误。

初中化学中有些实验如果操作不当会造成一定的后果, 甚至危险, 这些内容不适合用真实的实验来展示, 但通过教师的讲解又缺乏一定的说服力, 如果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 分解步骤, 慢放动作, 不仅能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 而且可以渲染气氛, 学生看后印象深刻。例如,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 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水倒吸试管炸裂等。当然, 对于一些难以见到的现象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动画来模拟。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需要提供生活、生产场景, 创设真实情境的内容, 如钢铁的锈蚀、生活中的有机合成材料、自来水的生产、生铁的冶炼等可以选择图片或录像。对于化学中一些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 可以借助实物投影来放大效果, 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感知。

3. 考虑学生的特点

选择教学媒体时要注意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实践证明, 在所有的感官中, 视觉感官的感受能力最强, 因此视觉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设计、选择和制作视觉媒体时, 要尽可能把学习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爱好联系起来, 了解学生对图片的优选规律, 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 学生在彩色与非彩色之间偏爱彩色, 在照片和图画之间优选照片, 喜欢逼真的形状和颜色, 低年级学生喜欢简单的插图, 高年级学生喜欢复杂的插图。视听媒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也相当重要。关于记忆的研究结果表明, 视听并用能够使记忆保持的效果最佳。将视听结合所形成的媒体, 具有直观、鲜明的图像与生动的语言、语音、语调有机配合的特点, 能创造出一种美好的学习氛围, 不仅使教学信息得到充分表达, 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包括学生的认知程度, 如果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 就不必刻意通过教学媒体去唤醒、强化, 如果学生认识中存在不足, 尤其是存在认知发展的障碍时, 要注意设计合适的教学媒体, 去补充、铺垫。

4. 考虑教学成本与实用

在交流与评价学生书写的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 实物投影学生的书写, 并在作业纸上现场更改是最有效的, 也是教师精力投入最少的一种媒体选择。相比较而言, 如果教师选择用PPT, 就要投入制作的精力, 就会增加教学成本, 也未必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中, 尤其是公开课上这种情况还非常普遍——本来观察教科书上的图片就能解决的问题非得要制作课件;本来通过一些教具如挂图、模型等能感受到的非得要进行动画模拟;本来教学现场中就有的非要播放一段生活中的镜头, 如此等等。

要从教学成本和实用的角度出发, 摆正媒体在教学准备中的位置。要在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教学准备的几个关键环节考虑充分的基础上, 才能考虑教学媒体的使用, 不可以本末倒置。

摘要:结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案例, 分析了教学媒体选择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策略。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媒体,策略

参考文献

[1]章伟民.教学设计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8.

[2]祝智庭.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8.

幼儿园教育中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篇8

关键词:艺术教育;动漫作品;动漫

动漫就是使用各种影视镜头语言来组织画面,就是利用时间轴的运动将漫画画面连续呈现。而动漫作品是通过文字与图画、与音乐交织起来的作品。学前艺术教育指的是对3~6岁儿童进行的艺术教育,幼儿园具体的艺术教育活动一般包括音乐活动、美术活动、语言活动。

1 动漫作品运用到艺术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

1.1 动漫作品中包含丰富的艺术元素,能够引起和维持幼儿的注意

学前幼儿无意注意占较大的优势,但是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容易分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容易被教学内容以外的事物所吸引。动漫作品中不仅有生动有趣的动画场面为支撑,还有丰富的文学内容和音乐。幼儿不仅会被逼真的形象、艳丽的颜色等所吸引,随着文学内容的不断凸显教师,还能够引导幼儿思考绚丽的画面背后的深刻的含义,音乐能使幼儿在观赏生动的画面的同时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幼儿身临其境。

1.2 简洁、夸张的形象和语言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动漫作品中利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人或物的某些本质的、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使微小的夸大化;使平淡的更加凸显;使藏在事物内部的东西充分的显露出来,从而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符合幼儿想象力的夸张性,令幼儿可以在感受连续丰富的画面带来的视觉刺激的同时,通过动漫内容了解一些简单的道理。动漫中夸张的形象在幼儿头脑中留下丰富的表象,也为幼儿创作美术作品积累经验,为幼儿再造想象提供基础。

1.3 动漫的虚幻性,丰富幼儿情绪情感

动画大师迪斯尼曾说过:“动画的首要责任就是把生活卡通化,在动画片中充分发挥幻想和夸张的特性”。因此,动漫世界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绝对不是只停留在对生活粗浅的模仿上,而是在现实世界基础上的幻想和夸张。在动漫世界中,动漫中的角色随着虚幻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情绪情感,当幼儿被想象夸张的内容吸引时就会体验到跟角色相同的情绪,进而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体验。

1.4 动漫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

动漫以各种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比如,电视电影、报刊杂志上的漫画插图形象、广告上的动漫形象、手机、网络上的动画等各式各样的途径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动漫元素,所以,动漫随处可见,因此幼儿更容易与动漫接触。

2 幼儿艺术教育中动漫作品的筛选与应用

2.1 幼儿艺术教育对动漫作品的筛选

动漫作品多种多样,并不是每种动漫都能运用到学前幼儿艺术教育中,有些动漫内容超出了幼儿的生活范围;不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所以,在应用前首先应根据学前儿童发展特点和幼儿艺术教育的特点、目的和过程对幼儿艺术教育中应用的作品进行筛选。

2.1.1 所要选择的动漫作品应该具备审美教育功能。对幼儿的审美教育就是要让幼儿在艺术欣赏活动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下,使幼儿在思想、感情、追求、理想、态度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引导幼儿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前儿童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生活阅历还不丰富,具有审美教育功能的动漫作品可以成为幼儿正确了解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因此,要求所呈现的审美对象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另外,所选择的动漫作品中包含的创作者的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认识、理解、评价和态度应该是正确的和积极的,感情是真挚的、热情的。只有具备这样的特点才能为幼儿提供可以模仿的榜样。

2.1.2 动漫作品应该为幼儿展现能引起幼儿积极的内容、形象。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具有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抽象思维刚开始发展,情感占优势,对事物的区分和概念的概括离不开具体的表象。所以,运用在幼儿艺术教育的动漫作品中的形象应该色彩鲜明、形象、可爱,并能将对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和想象以恰当的形式探索体现在美术角色设计的过程中,使创造出来的角色形象、色彩和所要表达的具体内容达到统一。向幼儿传达真正的美的事物,使幼儿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美好、积极的事物有个正确的感受。

2.1.3 应用于幼儿艺术教育的动漫作品中的色彩和线条能促进学前儿童对其中所表现的意义的理解。应用于学前艺术教育中的动漫作品的色彩要符合学前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水平。儿童在观看动漫的时候能够直观了解到不同颜色所具有的不同属性和各种线条所表达的各种现实事物,而且能让儿童能够直观的领悟到不同颜色在具体场景中所代表的意思,如绿色象征大自然,代表宁静、悠闲、安全等意境;黑色代表沉默、恐惧等;并能让幼儿了解到不同类型的线条所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如直线表现挺拔、坚实、呆板等;曲线表现柔和、流动等。给予幼儿在美术创作中模仿的对象,有了模仿,才能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2.2 幼儿艺术教育中动漫作品的应用

2.2.1 在音乐教育中使用动漫作品。在歌唱教学中利用动漫可以将歌词的内容以动态、优美、富于想象的画面表达出来,不仅有利于幼儿记忆和理解歌词,而且有利于幼儿感受歌词的意境美,辅助教师达到活动目的。在韵律活动和打击乐演奏中运用动漫可以将动作按照音乐节奏共同表现在动漫中或者运用动漫中的各种线条来表现节奏,可以为幼儿提供韵律动作的榜样。

2.2.2 在美术活动中运用动漫作品。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动漫作品中的具体角色的形象作为幼儿美术作品模仿的对象。还可以给幼儿提供动漫作品中的背景和场景图画,让幼儿想想场景中发生的事情和故事中的的角色,在场景图画上进行创作。动漫作品中有一些作品还适合给幼儿做美术欣赏活动,如《小蝌蚪找妈妈》水墨动漫中就是以水墨画的形式将这个故事展现出来,像这样的作品就可以运用到美术欣赏中,引导幼儿欣赏水墨画的特点和线条。

2.2.3 在文学欣赏活动中运用动漫作品。在故事的欣赏活动中,可以专门根据幼儿园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由相关部分专门为幼儿欣赏的故事制作可供教师使用、幼儿观看的动漫。还有一些非正式的活动中,幼儿教师在幼儿欣赏的动漫作品选择上特意选择一些讲述优秀故事作品的动漫作品。如一些我们成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并且这些故事是值得我们一代一代传承的故事,像大禹治水、完璧归赵等。在诗歌、古诗等这类简洁不易懂的作品时,同样可以制作相关的动漫作品帮助幼儿理解其要表达的意境和道理。

在文学活动中,老师经常会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这时就可以实用动漫中的场景和故事内容为幼儿布置游戏背景、场地。使用动漫形象为幼儿提供游戏的材料,如指偶、棒偶、手偶等。但是在以上活动中运用动漫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的动漫作品一定要有本活动的具体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注意动漫作品展示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间。否则,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弓,汪洋.动漫艺术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6 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港口码头工程审批程序下一篇:技能竞赛动员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