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活力(共12篇)
充满活力 篇1
众所周知,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对未来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和谐而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充满快乐的思考, 感悟过程中的喜悦, 交往合作的乐趣, 彰显个性与魅力的辩论, 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笔者认为, 新课改要求下的中学历史课堂应该打破以前的课堂教学的种种条条框框, 改变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 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动”起来, 即让课堂充满活力。
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的前提是: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当今初中教学面临的主要难题。创设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 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是课堂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者, 而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笔者认为, 要实现这一转变, 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必须重视科学地使用课堂用语。教师通过精心地设计, 巧妙地质疑, 和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让学生在宽松, 民主, 平等, 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无忧无虑地学习, 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用些鼓励性语言, 它直接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寄托了教师对学生的期盼, 让学生总感觉到老师在期待着我, 相信我能成功。使学生从心理上战胜自我, 摒弃杂念, 刻苦学习。笔者认为大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多用促进学生成功的语言。如:“你真行”、“你真聪明”、“你想得又快又好”、“你考虑得真周到”、“你思考问题真细致”等语言。
第二, 多用帮助学生成功的语言。如:“你的想法很好, 能不能把想法再说清楚点”、“你考虑得很好, 能不能再具体点”等等。
第三, 多用期盼学生成功的语言。如:“别着急, 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会想起来的”、“别灰心, 下次再有机会, 咱们再争取”、“要是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你再想想, 争取下次成功, 好不好?”
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的具体表现是让学生“想起来”, “动起来”, “说起来”
首先, 所谓“想起来”, 就是课堂上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从思考中体验快乐, 从思考中获取知识。历史课堂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古今中外历史, 很多历史现象不是可以用一种定论来囊括的, 正是这种学科特点才赋予了历史特殊的美韵。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观察和认识历史, 不要怕学生信马由缰、放纵思维, 只要他能够说出个“所以然”, 有一定的论据, 就不要轻易给予其“错误”的评价, 即使是一种暗示, 也是不妥当的。须知, 课堂就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 何况, 教师认为错误的地方并非一定错误。给学生一个“心理安全”, 所谓心理安全, 就是感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 在受到别人尊重时的一种心理感受。对学生表达的见解, 说的“真话”, 只要言之有据, 就应该多加肯定, 实在拿不准的, 也不要轻易给予否定的评价, 发挥评价的激励、教育、导向功能。笔者认为, 敢于思考是一个人的能力, 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 也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与快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享受思考过程的时间, 还应引导学生重视思维方式和探寻解答思路, 让学生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 比较, 自己去解释, 验证, 探索有关问题, 得出结论。
其次, 所谓“动起来”, 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亲自探究实践, 从实践中感悟, 从实践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如《中国远古人类》一课, 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打磨石器, 他们乐于参与, 并从实践中感受到原始人生活的艰辛, 体会也很深刻。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 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 更多的是“体验课程”。知识是靠自己在读中获得, 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 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 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
最后, 所谓“说起来”, 就是学生把自己思考所得的, 感悟到的东西讲出来, 表达出来。师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 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 丰富了教学内容, 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还有历史探究活动课, 这可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 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 别提有多高兴了, 常常是下了课, 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 意犹未尽。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学无常法, 教无定法, 教学方法不一而足, 具体怎样操作, 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活力, 因人而异, 因学生的具体情况而论。我们要始终牢记教育是一个跟随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的职业, 我们应该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让知识超越教材, 让教学超越课堂。当那么一天, 学生真正成为拥有独立思想, 敢于坚持己见, 勇于捍卫人格尊严, 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大写的“人”, 历史教育就会“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了。
充满活力 篇2
——听张人利校长《后茶馆式教学》感悟
3月22日下午聆听了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报告,他讲到上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提出了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意即课堂气氛不必过于严肃,只有教师讲学生听,而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像茶馆那样,随便交谈议论。这样的教学,在上海乃至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茶馆式”教学方法符合了教育发展总趋势,其中“议”是对话的一种重要方法,使我更有系统的加以认识和提进。
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认识
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张校长提到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突出问题也是我需要改进的方面,虽然接受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却还是有时觉得在教学中自己讲的不多不够清楚,懂的知识重复讲,教师讲的时间多,而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不清楚的没有呈现出来,更没有得到解决。注重“茶馆式”教学,学生活动多,积极性高,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自学能力,开阔思路,发展智力。
学生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活动中,互相切磋补充,也时时产生创见,有利于锻炼创造能力。因此,“茶馆式”教学的本质是让教育走向对话和合作,让教育走向学习共同体,将现行常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结合运用,只有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特别在新课程推进到现在,中、小学教师都有优化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诉求。
二、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
在全国的优秀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尝试教学,洋思经验,杜郎口和段力佩的茶馆式教学,他们都是成功教学先学后教,学生为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教师是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活力,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但由于不同学科体系逻辑结构变成以学生的学习为线索的逻辑结构,针对课的类型、学科特点、学段特点和学习方式等差异性,那么以上各种教学就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有相对的局限性。
张人利校长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他结合自己学校的实践探究后,以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为基础,进行不断完善发展,并提出了“后茶馆式”教学,它主要以“议”为核心,他是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改变过去以往的按次序定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的讲解方式。也不像在杜朗口中教师在“讲”的用时上有什么规定,因为有规定就会有限制性,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内容处理都不一样的。而是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不确定“读、练、议、讲、做”教学方法的教学用时,不拘泥教学方法应用完整,更不规定教学方法的教学顺序,以教材为载体,进行以学定教,它的教学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是以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为导向来确定“读、练、议、讲、做”的合理选择。学生自己学得懂的,或部分学生学得懂的内容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了解学生的认知度,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让学生多交流,教师在对同一问题的讨论、对话中,对原先有错误的或不全面的想法进行修正,共同探讨或者拓展完善,从而提高实际教学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减少无效劳动,它不但关注学生今天的发展,更加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引入研究性学习
张校长在《后茶馆式教学》中倡导从“书中学”、“做中学”。他在80年代“茶馆式”教学的基础上多了个“做做”,从仅为单一的一种学生学习方式——“书中学”,发展为两种学生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不仅让学生获得间接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知识,张校长就是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因为有的概念、有的内容、有的方法,如果没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学生是很难掌握的。像小学自然就是适合这种教学模式,它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从小培养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关注身边的事物的意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才能有效的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体验科学的过程与本质,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建构起正确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态度。后茶馆式教学还会让学生在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发言自由,形式宽松,虽然气氛活跃,但议题也并不松散,也真突出了以“议”为特点。
让学生充满好奇 让教学充满活力 篇3
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让学生充满好奇让教学充满活力,在三年级半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让学生学会大胆质疑
因为大胆质疑能够激发探究热情。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提问能力尤显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材料”时,我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材料,再让学生比较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材料,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不同的材料特点不同”,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材料有那些不同的用途?”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二、主动参与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很有感触地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为有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使师生关系融洽,增进师生情谊,还可以让学生和老师如沐春风,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来彰显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呆板,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那么,我们如何在课堂上形成和谐的氛围呢?这就要取决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上教师能否尊重、信任、爱护学生,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注重探究过程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習、主动地发展。科学课不仅仅是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如教学“风的形成”,我让每个同学先说出周围出现的各种不同的风,再让学生画出风的样子,想象风形成的原因,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想出了不少风形成的原因,亦激发了学生想主动探求风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如果能认真地思考、讨论,将会加深理解,活跃思维,师生将在这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到欢愉,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注重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科学规律。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我首先提出课题,让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电磁铁?然后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电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提出了这样一些猜想:与电池节数有关;与导线粗细有关;与绕线圈数有关等等。然后我适时让大家针对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作好观察,记录好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很显然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课外拓展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还可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对于科学课堂来说,它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我们只有让这种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教师也能由此得到成长。唯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活力的课堂。老师和学生也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才能更投入,更能感受到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篇4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起来, 应力求做到:
一、依托文本, 拓展教学空间
(一) 感受文本语言, 体会魅力
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其审美功能的, 对作品语言的揣摩, 应当是语文教学首先关注的问题。我们的阅读教学应当从语言切入, 进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只有回归文本, 感受文本语言, 才能体会其独特的魅力。
(二) 寻找文本空白, 丰富想象
引起思考, 激发联想, 是文学欣赏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 而对文本中有意义的空白点的发现, 正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努力寻找文学作品中的空白点, 大到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命运的发展, 小到人物对话的神情、细节产生的缘由等。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 不断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空间, 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三) 挖掘文本内涵, 提高认识
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对作品的理解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有时需要被学生逐渐地发掘出来。这就要求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应当设计得尽可能单一一点, 不必面面俱到。同时, 还可以对学生过去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复读, 使他们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产生新的认识, 进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着眼主体, 提升语文素养
(一) 以教材为出发点
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变得越发重要, 但它们不能完全替代文本。语文教师要适时地教会学生通过语言信息去捕捉形象, 启发他们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照作品, 积极调动他们的联想、想象能力, 鼓励他们在所阅读的作品中发现问题, 提出自己的看法, 敢于对传统的观念作补充或修正, 并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 以课堂为突破口
独立思考, 是正确解读作品的前提, 也是当今学生十分缺乏的一种品质。文本的解读, 应该有接受者能动地参与, 通过讨论交流, 把文字材料变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变成充满哲理光辉的思辨材料。如阅读《我的叔叔于勒》, 读者会看到于勒这个人物形象的可怜、可恨之处, 但如果从更深的社会文化背景去思考, 就会发现这一形象的可悲之处。分析《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人们常常把他视为可有可无的多余人的代表, 其实, 在他身上多发现一点人性的东西, 或许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些。
(三) 以实际为着力点
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着想, 更要着眼于实际, 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考虑。进入初中, 由于练习考试往往更多的侧重于课外知识, 所以学生常常产生“上语文课无用”的错误认识。这就必须从激活课堂教学入手, 一方面从研究教材多元功能出发, 发现教材的实用点实施教学;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薄弱点, 因人施教,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有趣, 学得有用。教师只有把“活”这把钥匙真正地交到学生的手里, 才算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三、重视教法, 整合各种因素
(一) 激发情趣, 营造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教师这两者应该是共生互动的, 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力求让学生进入某种情绪状态。“情”字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也是把语文课堂搞活的关键。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 教师要像磁石吸针般地吸引学生“忘我地投入”, 使其潜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 改变角度, 学会取舍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 不仅要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出不同的特色, 而且要把相同类型的课文教出不同的风格。一句话, 要使自己所教的每节语文课, 其教学方式方法力求不雷同, 有个性。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学会取舍, 学会变换角度。
(三) 探索教法, 利用资源
新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全新的技术。对于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师不能总是“门外汉”, 而要设法拓展课堂的空间, 把课堂延伸到网络,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相整合。
四、学会赞赏, 实施激励评价
(一) 帮助树立信心
让学生准确写出一个成语, 背会一首诗, 回答一个问题, 做会一道题等;课堂回答问题时、作业批语、作文评语中多一些鼓励, 多说“你真棒”“说得真好”之类的句子, 让学生体会到“我能行”。即使学生出了错, 也应该选择合适的语言, 和缓的语气加以鼓励, 让他们在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同时得到进步, 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 最终获得知识, 受到教育和熏陶感染。
(二) 给予成功体验
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评比方法, 在学生表现出色时, 及时地给予奖励, 一堂课结束时, 进行小结和评比。这样, 不仅能刺激学生的思维, 活跃课堂的气氛, 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而且对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有很大的作用。另外, 适时适地的做出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 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文训练, 不断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
充满活力的岁月 篇5
初三的生活是紧张而充实的,所以就要“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大家常常围坐一团,攻克难关。当困心已久的难题被解开时,同学们都笑了,仿佛清风吹走乌云般的爽朗。一名同学填的《江城子》说得好:“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载,今将试锋芒……”这样的豪情壮志,使我也心潮澎湃,信心倍增。“之乎者也”、“加减乘除”、“ABCD”、“力电光声”,一个个知识点仿佛也充满活力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中午,同学们说说笑笑,教室里一派生机。可那一天,我们流泪了。教师用沙哑的声音为我们加油,望着教师那疲惫而又不舍得眼睛,我们流泪了。不愿让教师再为我们而担忧,为了这份爱,我们必须尽其所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回报教师。会的,必须会的!因为我们的活力和爱会创造奇迹。
记得一次,有位同学问我:“你怎样看待人生的成与败?”我先是一愣,过了片刻,我说:“追求和向往是人生必须的,而真正的成功却是来之不易的,只期望你们,也包括我自我,都能走完人生中完整或不完整的旅程。”他笑了,脸上充满阳光与稚气。我也笑了,为自我曾有过这样纯真而欢乐的日子。
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6
课堂变得更加活跃了,教室里不时会有笑声和掌声,学生的脸上也都变得更加阳光灿烂了。原来的课堂,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形式,课堂相对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现在,课堂形式变了,不但教师讲,学生也讲,或是可以对别人的讲解进行点评。当有学生讲得不到位时,其他同学或教师会及时进行点评,当有学生讲得精彩时,大家会自发地给予赞许的掌声,课堂由此变得更加活跃了,更加轻松有趣了。
课堂变成了小舞台,学生在这里勇于展现自我,争当“小老师”“小演员”。原来的课堂,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教师高高在上,像是演员,学生像是听众。如今,讲台没有了,教师站到了学生中间,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领者。学生个个都像是小演员了,而教师更像导演了,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站出来讲,教室里每一处都可以是讲台,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也都成了学生勇于展示自我的小舞台。
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班上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班干部和许多优秀学生。因为成立了学习小组,小组内同学间两两结成了帮扶对子,对子间在纪律、学习、卫生、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可以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互相取长补短。这样,很好也促成了差生转优,优生更优。一方面,班干部、组长们为了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他们会更自觉,各方面会争取有更好的表现。在他们的影响下,每一个学生的自觉性得到了很大提高,文明、守纪、乐学已经慢慢内化为绝大多数学生的习惯。另一方面,即使有一部分学生偶尔不自觉地违反纪律,只要他的对子、组长或班干部给一个温馨提示,他也能很快改正。
让识字教学充满活力 篇7
一、读音, 在互动中掌握
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了解字义、正确书写, 是学习汉字不同层面的要求。读准字音是最基本要求。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将识字教学编排在学习汉语拼音之后, 目的就是先给学生识字的“拐杖”, 然后让学生能够借助拼音自主认识汉字, 并在识字过程中巩固和掌握拼音。所以,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汉语拼音的这个学情, 引导学生自己拼读, 进行交流互动,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自己掌握汉字的读音。
[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汉语拼音, 你能自己拼读这几个新的生字宝宝吗?在拼读过程中, 如果有困难, 可以请教别的同学, 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生自主练习, 师巡视。)
师:太好了, 不用老师教, 你自己就能读对5个生字, 掌声祝贺他。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2全读对了。师又给予热情的表扬)
师:现在, 呜、呜、呜, 我们的火车要开了。
生 (齐) :火车火车往哪儿开?
……
在教学中, 教师充分关注了学生具有一定拼读能力这一学情, 创设情境, 给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的机会, 把学习和展示的机会留给了学生, 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学生学得主动, 学得扎实。
二、识记, 在创造中拓展
记住字形是学生学习汉字的一个难点。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谜语, 编口诀等是行之有效的记字方法。教学中, 教师应先让学生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记住字形的方法。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一个有创造力的生命体, 当学生在创造中发现自己的能力之后, 才会产生自信, 主动地参与学习,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教学片段]
师板书“原”和“泉”两个字, 然后说:这两个字长得有些像, 许多小朋友容易把它们写错, 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它们, 记住它们吗?
生1:泉水从白色的石头上流过, 所以“泉”是“白”加“水”。
师:泉水从白色的石头上流过, 来, 伸出你的小手捧一捧, 放到嘴边喝一口, 感觉怎样?
(学生人人面带笑容, 跟着老师的描述, 开开心心地表演着。)
师:我们喝水的时候, 嘴巴是什么样子呢? (生都撅起了小嘴巴)
师:我们念“泉”字的时候, 嘴巴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更兴奋了, 一遍遍地读q-u-án) 师用手指着另一个字问:那么“原”呢?
生2:蓝蓝的天空下, 有一群白色的小羊, 那一横表示天空。
师:我们好像来到了草原上, 看到蓝蓝的天空和洁白的羊群, 真美呀!
[教学片段]
师指着“燕”字说:仔细看一看图, 再仔细看一看“燕”字, 你有什么发现?
生1:最上面是小燕子的头。
生2:中间的“口”是小燕子的身子, 两边的“北”“北”是小燕子的翅膀。
生3:四点底是小燕子的尾巴。
师:是呀, 中国的汉字真有趣, 一个字就是一幅画。
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和创造, 学生就会放飞想象的翅膀, 把汉字还原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将识字过程变成一个发现创造的过程, 不仅记住了汉字, 还从中体会到中国汉字的美, 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对中国汉字的感情。
三、笔顺, 在引导中巩固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任政先生说过:“按照笔顺去书写, 不但容易把字写稳写好, 而且能提高书写速度。”当代书法家卞树彬也说过:“笔顺, 决定了笔画起笔收笔的方向, 按笔顺书写, 能用最短的时间写好字。”所以, 掌握正确的笔顺, 是识字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低年级是识字教学的起始阶段,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笔顺, 养成按照正确的笔顺写字的良好习惯尤为重要。
[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发现书写竖心旁的时候, 是按先两边后中间的顺序, 还有哪些字也是这样的呢?
生1:火。
生2:小。
师:仔细想一想, “小”字是先两边后中间吗?
生3:“小”字是反过来的, 是先中间后两边。
师:真聪明, 你们还发现哪些字和“小”字一样, 按“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来写?
生4:山。
生5:水。
师:汉字虽然很多, 但书写笔顺是有规律的, 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规律, 笔顺就不再是一个难题。
老师巧妙的引导, 不仅巩固了汉字的笔顺, 而且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自己归纳总结发现规律。《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中规定了笔顺的基本规则: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 先横后竖, 先撇后捺, 先外后内, 先进后关, 先中间后两边“等, 这些规律是掌握汉字书写笔顺的有效途径。规律在老师的引导下, 由学生自己发现, 自己归纳总结,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书写, 在规范中强化
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是低年级书写的基本要求。要做到正确、规范地书写, 就要从观察入手, 先观察汉字是左右结构, 还是上下结构;观察这种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 是左窄右宽, 还是上小下大;这种结构的汉字在田字格中应怎样占位。随后, 由教师规范书写, 引导学生了解笔画的起始位置, 固定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在汉字书写指导的起始阶段, 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角度, 训练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 规范地书写汉字。
[教学片段]
师出示生字卡片“最”:这个字是今天的生字中最难写好的一个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要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呢?
生1:“日”字头要写得扁一点儿。
生2:“耳”字的第一横要写长一点儿, 把“又”字盖住。
生3:“耳”字的第一横要写在田字格的横中线上。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请同学们打开书描一描, 描的时候要注意刚才同学们的提醒。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贝”字, 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呢?
生1:最后一笔是点。
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蚌的图案。
问:再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因为贝壳有大大的壳, 上面那个框就是它的壳, 所以要写大一些。
师:仔细看看撇和点。
生1:贝壳的头和脚很小。
生2:贝壳的身体软软的, 很小。
师:同学们, 现在都能写好这个字了吗?
生 (声音响亮地) :能。
教学中, 教师通过启发和引导, 强化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如何写好汉字的方法在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中获得, 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五、习惯, 在训练中养成
汉字的书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过程, 正确的书写姿势、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一定的书写能力都需要在实践中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习得和养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 讲究练字效果。”因此,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写字的训练。
[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堂练习本。身直、肩平、臂开、头正、握笔, “三个一”要做到:一尺、一拳、一寸。
(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调整自己的坐姿)
师:端正的书写姿势真漂亮, 开始描红、临写吧!
(学生专心地书写, 没有一点儿声音。教师巡视, 有时用手扶扶学生的肩, 纠正学生的坐姿, 有时俯下身来, 对个别写得不好的字作单独指导或对写得好的字给予表扬、称赞。)
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的同学坚持不住了, 姿势有些不好了。
师轻声地说:×××同学的书写姿势一直保持得特别好, 真棒!
话音刚落, 就有一部分同学直起了背, 调整了姿势。
师:好极了, 坚持就是胜利, 能坚持才是最棒的。
过了一段时间, 同学们几乎都完成了书写。
师:今天, ×××、×××同学书写姿势一直保持得特别好, 老师要给他贴一颗小星星。×××、×××的字有很大进步, 老师要也要给他贴一颗小星星。
创造,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8
一、唱唱歌来编编词
唱歌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最愉快的一件事。通过唱歌, 学生一方面可以获取有关音乐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愉悦身心, 获得快乐。当学会一首新歌后认真投入地演唱时, 学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手舞足蹈、乐在其中。唱别人的歌会乐, 学生唱自己的歌更会乐。有时我根据歌曲的特点, 启发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尝试创编歌词。当一段段新歌词创编成功时, 学生唱起自己编的歌曲时, 甭提有多高兴。
如,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歌曲《爱唱什么歌》。这是一首描写小动物爱唱歌的歌曲, 学生唱着演着、唱着乐着。看着学生高兴的样子, 我也乐了。我说:“小青蛙和小蜜蜂唱的歌可动听啦!可是……其他的小动物不服气了, 也想来亮亮自己的歌喉, 你们猜还有哪些小动物爱唱歌呀?”接着我出示了填空, 让学生尝试歌词的创编:“%%%%爱唱歌, %%%%, 它爱唱, 什么歌?它爱唱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分别创作出:“小花猫, 爱唱歌, 喵喵喵喵喵喵喵, 它爱唱, 什么歌?它爱唱呀美味的小鱼。”“小山羊, 爱唱歌, 咩咩咩咩咩咩咩, 它爱唱, 什么歌?它爱唱呀青青的小草。”等。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先将学生创编的歌词唱给大家听, 然后让学生唱一唱自己编的词, 大家兴奋极了, 每张小脸都绽放出花儿一般的笑容。这种“歌词创编”是老师根据歌曲的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在原有的歌唱基础上拓展思路、发挥想象, 抓住各种小动物的特征爱好, 创作出的充满童趣, 属于学生自己的歌曲。课堂上, 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 创编气氛非常活跃。
二、击击拍拍编节奏
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的教育理论认为:“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第一教学。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 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因此, “节奏就是歌曲的骨架”, 根据这个理论, 我在小学低年级的节奏教学中做了一点探索与尝试, 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基本节奏进行节奏的创编。我认为, 节奏是音乐诸多要素中比较外显的一种因素, 学生可以在不识谱、不会唱歌的状况下体验和感受音乐的内在节奏律动。在学生学习掌握了“×、××、×—、×.×”等节奏后, 我就给出:2/4|‖, 让学生进行创编 (学生念出来老师书写) , 并由浅入深, 从二小节逐步扩大到四小节, 学生边创边念、边念边击, 创编气氛十分活跃。当一条完整的节奏创编完成后, 我让学生一起念读击拍, 并大声地问:“这条节奏是哪位同学编的?”然后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张某某!”趁着学生高兴, 我再表扬一下, 全班学生一起来个:“×××××张某某, 你真棒!”试想大家念着击着他 (她) 创编的节奏, 又得到同学老师的表扬, 他 (她) 心里肯定非常高兴。有时一些节奏感较差学生的“创编”听上去并不那么自然, 教师这时应该指导他们略加修改, 求得更好的效果, 决不能一票否决, 要以鼓励的口吻激励学生大胆尝试。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编兴趣, 我还让学生在创编节奏后用手击击、拍拍并配上“歌词”说一说, 学生的兴趣会更高。例如节奏2/4××|×·×|××|×-‖, 学生创编出2/4“我的|家·乡|真美|丽-‖”“我的|生·日|真快|乐-‖”。我让学生响亮地念出来, 再配上打击乐器一起演奏, 学生体验到了极大的快乐。
三、蹦蹦跳跳编舞蹈
低年级学生有好动、好学、好胜心强的特点, 若是让他们在音乐课堂上静坐四十分钟, 则显然是不现实的, 只有在“动静搭配”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才会学得自在、学得快乐。教唱歌曲时, 当学生学会新歌后, 我总是让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 根据“词义”跳一跳、蹦一蹦, 把最好的舞蹈跳出来。这种音乐表演活动, 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记忆歌曲, 又能营造课堂的活跃气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在创编表演中逐渐形成了活泼向上的性格, 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如一年级下册《颠倒歌》, 在表演歌曲时, 我请学生自己发挥想象, 表演小老鼠称大王时神气、骄傲的样子。有的小朋友挺起胸膛, 夸张地表现出十分神气的样子;有的小朋友把头抬得高高的, 双手叉腰, 把小老鼠得意的样子表现得栩栩如生;当表演大狮子看到小狐狸后软弱害怕的样子时, 大家把双手缩在胸前, 表现出瑟瑟发抖的样子, 有的小朋友更是害怕得把脚也蜷缩了起来……学生的表演生动逼真, 无论表情和动作都很到位, 课堂顿时沸腾了起来。
创编动作还能帮助学生解决歌曲的重难点。如一年级上册《小猴子》, 如何准确地空出小间奏的时值是演唱的难点。为了培养学生内心的节拍感, 我引导学生在小间奏处, 模仿两个小猴子活泼可爱又淘气的动作, 潜移默化地学生内心的节拍感得到加强, 自然地将两拍小间奏准确地空出来。这时, 再进行“小间奏”音乐知识的教学, 就变得容易、自然了。再如同册教材歌曲《小蚂蚁》, 歌曲中的八度大跳音程是演唱的一个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八度音程的音准, 我根据歌词的意义 (“哎哟哎哟哎哟”, 劳动号子, 是小蚂蚁搬运物品时的呐喊声) , 再结合一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 师生共同设计搬运的动作, 即将货物从地面抬过头顶。将音乐与形象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歌曲, 掌握歌曲音准。
四、听听想想编故事
故事对低年级小朋友来说是最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歌词, 增强对歌曲的记忆力。因此, 故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课堂上, 不仅老师讲, 而且学生自己讲, 自己编。
欣赏音乐时,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创编能体现音乐形象、风格的故事, 不仅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欣赏二年级下册的钢琴曲《洋娃娃的梦》时, 我先请学生闭上眼睛倾听音乐, 然后展开想象“刚才洋娃娃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学生根据音乐描绘的意境, 编织出美丽的梦, 然后讲给大家听。有的小朋友说, 洋娃娃梦见自己穿着美丽的衣服, 来到一个十分华丽的宫殿, 正和王子翩翩起舞。也有小朋友说, 洋娃娃梦见自己来到银河里, 坐在弯弯的月亮上荡着秋千, 闪烁的星星围绕着她。学生通过欣赏, 感受到乐曲宁静温馨、甜蜜柔和的梦境气氛, 从而展开联想, 以“讲故事”的方式, 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以及对音乐风格的把握。
让古诗教学充满活力 篇9
1. 抓住“诗眼”整体感知
古诗语言精练, 内蕴丰富。教学时如果抓住诗眼,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将有助于准确把握全诗的主旨和诗人内在的情感。
《赠汪伦》这首诗写唐代大诗人李白到泾川游览, 受到当地豪士汪伦的热情款待后, 在欲乘舟返回时汪伦又前来踏歌送行。真挚的友谊温暖了李白的心, 遂作《赠汪伦》以表感激。“送”是这首诗的关键所在, 所以孙双金老师在教《赠汪伦》时引导学生:“对这首诗, 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生: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
师:问题提得很好。但我相信你们再读读诗, 再思考思考, 讨论讨论, 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生: (疑惑地) 老师, 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 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
生: (大声地) 老师, 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 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
师: (高兴地) 这两位同学很聪明, 提出两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按常理送人应在家里告别, 送别朋友一般比较难过, 他们发现了诗上写的与生活实际不同。下面请你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想想看, 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再送?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中第四句的“送”, 提出疑问, 并解决疑问。学生进入了本诗的整体意境, 体味了诗人的情感, 合情合理地想象, 说得有理有据, 成了李白和汪伦的知己, 成了这首诗的知音!
2. 关注“空白”展开想象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古诗的语言特征为精警、跳跃与含蓄, 为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引导学生根据诗的意思, 发挥想象, 将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空白填补起来, 展示意境, 表达情致, 使学生产生共鸣。
3. 进入“意境”品味情韵
教材选编的古诗都是名篇佳作, 每个字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推敲的。优秀的教师往往在教学时通过品词析句, 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品味其情韵。孙建锋老师在教《泊船瓜洲》时, 这样安排:
师:这首诗写景自然, 抒情真挚, 所以受到了后人的喜爱, 但是这首诗更为后人称颂的是王安石用字用得特别妙。你认为这首诗中, 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呢?
生: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师:对, 这个“绿”字用得特别好, 据说有人看过王安石的手稿, 他开始用的不是“绿”字而是“到”字。 (板书:到) “春风又到江南岸”, 觉得不行, 又换成“过”, 还是觉得不好, 就换作“入”, 仍然不行, 又改成了“满”, 前后一共改了十几个字, 最后选定了“绿”, 那么我们来讨论讨论看, 用“绿”好在哪儿呢?我们一个一个摆到句子里试一试, 先把“到”摆进去读一下, 齐读——
生: (齐读) 春风又到江南岸。
师: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好, 用“到”读不出春风的动感, 与其他的季节夏、秋、冬没有区别, 只是说明春天来了。
师:春天到江南, 江南有没有变化? (生齐说:“有。”) 江南有变化, 但在“到”字里能不能体现出来?
生: (齐声说) 不能。
师:这样太平淡了, 没诗味, 不行。那再把“过”字摆进去读读。
生: (齐读) 春风又过江南岸。
师:这句话怎么样?
生:不准确。
师:春风一吹而过, 什么痕迹也没留下, 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这种感情。但比“到”字稍好一些, 把春风的动态写出来了, 但是没有把江南岸的景色写出来。
师:把“入”字摆进去呢?
师:“入”字用得怎么样?
生:“入”字用得不好, 因为“入”字一般指人到什么地方去, 写春风用“入”好像一定是春风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师:用“入”字, 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江南岸是—— (师生齐说:是一扇门、一座房子一样) 。江南是一个很辽阔的平原, 用“入”字显然不合适, 再把“满”摆进去读一读。
生: (齐读) 春风又满江南岸。
师:大家感受怎样?
生:不准确, 因为春风是会动的。
师:春风来无影去无踪, 满不满有谁看得出来呢?还是不准确。
师:再把“绿”字摆进去齐读。
生: (齐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绿”字用得好在哪儿?
生:把形容词当作动词, “绿”字把江南生机勃勃的景象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师:说得好。谁还有补充?
生:增加了诗情画意。
师:这个“绿”字使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色彩、美感、生机感、勃勃的春意, 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个“绿”字使全诗生辉, 一个“绿”字, 使《泊船瓜洲》成为了千古绝唱。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篇10
一、将幽默引入课堂, 增强感染力
作为数学教师, 要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和丰富的数学知识, 还要掌握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课堂上能够随机拓展, 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此外, 数学教师要有一定的语言功底, 能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 或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来表示数学知识, 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教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进行教学, 可以让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如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 有位数学教师为了强调格式的重要性, 故意没有按照规范的格式写.结果教室像炸开了锅, 学生纷纷挑刺儿:“老师, 证明全等的三个条件必须按照SAS的顺序写!” (两个三角形全等, 我们是由SAS证明的) “老师, 三个条件后面必须写‘已知’、‘已证’、‘公共边’!”“老师, 左边必须写左边三角形的条件, 不可以颠倒的!”“老师, 证明三角形全等, 得出来的结论后面要写‘两个三角形全等, 对应边相等’!”有学生实在挑不出毛病了, 竟然说:“老师, 你那个‘∴’写得不标准, 写的像‘∵’!”教师哭笑不得, “恶狠狠”地把那个“∴”擦掉, 说:“我不写它了, 行了吧”“老师, 不行, 不写扣分呢!”……教师最后总结:“原来你们都知道书写格式啊, 可是做作业时你们为什么会出错呢?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严以律人, 宽以待己’?”“哈……”欢笑中, 学生们记住了写作业时一定要规范.
幽默如春天里的花朵, 让数学课堂生机勃勃, 无形中使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 点燃了学生的激情, 进而浇灌出数学课堂的知识花朵.
二、建立和谐关系,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亲其师, 信其道.”师生关系处理好了, 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和学生应相互尊重、互相信任, 真正做到理解和接纳对方.只有这样, 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更浓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往往会使知识的学习事半功倍.教师无论是在学习上, 还是生活上都要一视同仁地关爱每位学生, 给予学困生和有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必要的帮助, 用心教学, 用情护生, 无论学生学习成绩好坏都尊重他们,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不以“唯我独尊”的姿态自居, 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习引导者为目标, 使学生轻松地参与教学,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数学课堂上, 对于学生独立思考后的回答, 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课堂中的“插嘴”, 教师不要一味地理解为学生不遵守纪律而给予生硬的批评, 因为这常常是学生思维敏捷、开阔的表现, 应适当引导或互相交流, 给予学生发表意见、想法的空间,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这样的课堂充满了快乐、合作和渴望, 少了沉闷、不快和矛盾.一旦将枯燥的数学课堂变为趣味无限的教学活动, 就会让学生保持最好的精神状态, 主动、愉快地参与数学活动, 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走向生活,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 传统的数学教学会使得原本简单的问题, 在经过“正规”的学习后变得枯燥、晦涩、深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围着教科书打转, 学生“学习数学”变成“学习数学书”.课堂也几乎与生活隔绝, 成为孤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学生通过课堂, 很难接触到社会中的数学素材.没有生活经验的支撑, 没有生活乐趣的体验, 这样的数学学习自然就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指引了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挖掘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契合点, 将课堂引向生活, 将生活融入课堂, 使学生快乐学习.
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 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有一张厚度是0.1毫米的纸, 如果将它对折1次, 会有多厚?2次呢?3次呢……请估算一下, 如果将它连续对折27次, 会有多厚?”折纸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项活动, 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都争相回答问题, 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这样就给数学课堂注入了生活化因素, 引导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其中,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力量, 让学生能团结合作, 使数学课堂丰富多彩, 更具生命活力.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也会越来越丰富, 能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 让数学教学生动形象
教师要学会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既能增设疑问, 巧设悬念, 又能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 积极配合教师,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提高学习效率.如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用课件展示“日食”的过程, 先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然后用几何画板制作出“日食”现象的动画.这样既体现数学与地理学科的整合, 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五、正确运用评价功能, 让学生充满自信
在学生回答问题、产生设想的过程中, 教师暂时不要作出评价, 以便使参与讨论的学生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 互相启发, 最终得出尽可能完美的结论.例如, 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 你的身边都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很容易发现窗户符合要求, 思考一段时间后, 发现文具盒也符合要求……这样既让课堂变得热闹非凡, 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 又因受到教室电扇的启发, 学生发现“时钟时针是旋转”、“甩呼啦圈也是旋转”等现象.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了评价, 不利于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空间拓展, 更不能很好地理解概念的外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注意倾听, 要以和悦的态度去接受, 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教师要经常用“你的想法真不错”“你真聪明”“你的想法妙极了”“请继续努力”等赞扬激励的话语去评价学生的回答.教师的鼓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力量, 再加上亲切的表情, 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诸如“你真行”“再试一次, 老师相信你这一次一定比上次做得还要好”“你瞧, 你比以前进步多了, 继续努力, 争取更优异的成绩”“你试一试, 相信你一定能成功”“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进步”“你们真棒, 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等鼓励性的语言,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有利.教师若不注意学生的答语, 学生就会敷衍塞责.当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时, 教师应该指出答案中有价值和可接受的地方,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在一定的场合中, 一句话可以产生巨大的“现场效应”, 有时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人生.
充满活力去上班 篇11
美雅应该算是很幸运的,目前从事的人事工作和自己专业对口,自己也很喜欢。而且她所在的公司是一家效益很好的外企,待遇很不错。到今年,她在公司工作了整整6年。6年来,她职位没有提升,也不愿意跳槽。渐渐的,她觉得自己越来越不想面对工作。
“我不想工作,对工作没有了热情。曾经每天踏踏实实的工作,充满激情。但是现在,每天想的就是不要出错,只要不出错我的任务就完成了。我有时想想,感觉特别失落,现在的工作曾经是我最喜欢的。我也曾经怀揣着梦想,为实现它去努力。但现在那种激情没有了,自己具备的这些知识,应付目前的工作绰绰有余,学习新的东西好像也没什么必要。难道就这样一直到老吗?我才30岁啊。想想都觉着恐怖。”
人们在稳定工作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失去新奇感,缺乏持续不断的驱动力。如果继续呆在以前同样的工作环境里,就会感觉身体能量消耗殆尽、精疲力竭,或者注意力、思维力、创造力降低,很容易疲劳。这种现象就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指人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我们知道,不思进取、懒散、没有能力的人往往会在工作上面临很大的问题。殊不知,过于勤劳也会使许多青年人患上“疾病”,当今社会如此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相当普遍。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人在长时间从事同一项工作,适应某种相同的刺激一段时间以后,必须接受比以前更大的刺激强度,才能产生与以前相同的反应强度,这叫感觉适应现象。职业倦怠就是一种工作上的感觉适应。
有效地消除职业疲倦,才能天天活力四射。你感觉自己对工作是否已经倦怠了呢?那么跟心理专家一起来恢复活力吧!
工作枯燥——职业倦怠的病灶
一般认为,枯燥的工作内容是职业倦怠形成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就要把枯燥的工作变的丰富,消除疲劳,找到工作的乐趣。我们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
1调换工作或转岗:一方面单位领导,应多提供轮岗的机会,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员工们对于换岗,应视为一种有利克服职业倦怠,发挥个人潜能的极好机会。
2设定合理的工作进度:为保证自己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下工作,应设定合理的工作进度,这样就不易紧张和疲劳。尽可能以人为本,而不要以时间和任务来设定工作进程。
3每天定时休息:从神经生理的活动看,大脑的兴奋和抑制是交替进行的。得到充分休息以后才有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工作。
4从事创造性工作: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人要深刻的认识自我,将自我的兴趣与工作选择结合起来,尽量找到工作的乐趣,就不容易出现倦怠。
心理技巧——职业倦怠的良药
1察觉法
大脑之所以会疲倦,是因为过去的记忆不断残存在大脑皮层里面,阻碍新的大脑神经反应。据科学统计,人的意识有50%时间处于对过去的回忆,30%时间在未来的预想中,只有10%~20%注意现在的事件。如果人能放下对过去和未来的浮想,就能集中90%~100%的思维来处理当下的任务,精力就会充沛,就可以胜任更多更大的工作量。
察觉法的具体训练技巧如下:
首先,完全安静的坐下来,让自已保持舒适放松,然后观察大自然中一些事物,比如树和山等。不要用你的头脑想,而是用你的眼睛看,让大脑完全的放松。
其次,观赏过外在的事物后,就把注意力从外转向内。闭上你的双眼,开始观察内心正在发生的事,不要思考记忆的东西而只是察觉。对大脑里出现的任何念头都清清楚楚地觉察,从他的源头,并跟随它的思想过程,直到它离去为止。这样的大脑永远处于一种单一境界的觉知当中,而无其它妄念干扰。
察觉的方法对任何欲望都不回避,自己审视自己的欲望,用平静的心态去化解它。当内心平静后,新的活力就产生了。
这种原理和方法经过练习掌握以后,能不受时空局限,随时随地灵活运用,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2观想法
现在社会上所教授的冥想、禅定、呼吸放松术、静修、念经都是这一类的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观想的方法,将人的注意力引开,呈现心一境性,达到单一的意识状态,大脑最终处于空杯状态。
观想法的具体训练技巧如下:
以禅定为例,双腿盘坐,全身放松,双眼闭合,开始观想。想象草地阳光、蓝天白云、山河大地等自然风光。随后观察自已的呼吸,让呼吸放缓,越来越平静。最后抛却所有的杂念,只剩下呼吸,甚至于连呼吸也意识不到,只有存在感,细细体会,非常微妙。放松出定,睁开双眼,呈全新的意识感受。每次30分钟左右,一般早晚各1次,也可每天4~6次。
科学测定,修习禅定过程中尤其是深入正定以后,随着意念和情绪活动的放松、停息,一些以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为主因的疾病可能会逐渐不药而愈。为什么僧人成天打坐、诵经,也不会感到单调,原因正在于此。
禅定的练习,可以达到随时皆可入定,可以说是消除倦怠的好方法。
3游戏法
人在游戏时为什么不累?穷其原因:
(1)没有固定的目标和时间。
(2)游戏内容人性化,具有灵活性。
(3)结果随机,交替刺激,具有趣味性。
有些特殊的工作,可以模仿游戏原理进行处理。南京珠江路口有一个交警,把红灯黄灯绿灯分别用不同的舞蹈动作演示,过往行人都会心一笑,非常有效果。人生既是演员,也是导演,喜剧悲剧都是一出好戏。我们可以发挥想象,把工作的压力转化成游戏中的会心一笑。在没有唯一的今天,发挥你的创造力,以游戏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就能够解脱紧张和疲劳,保持持久的活力。
业余休闲——职业倦怠的预防针
现代社会,工作之外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可以选择。如果一个人在工作外能取得良好的身心舒展,那么将会对工作的效率有很大的提升。工作和休闲合理安排,就能保持精力充沛。
具体减压方法如下:
体育活动:跑步、游泳、球类、瑜珈、健身等;
旅游:野外宿营、徒步旅行、自驾旅行等:
艺术:音乐、绘画、舞蹈、影视等;
交友:聊天、讲座、讨论、演讲、聚会等。
俗话说,会玩才会工作,人们应该像重视自己的工作一样重视业余休闲活动。人的一天24小时都合理地运用。不要太忙也不要太闲,这样生活才是充实的、丰富多彩的,才能充满活力的面对每一天。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篇12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趣激“活”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课比较枯燥乏味,许多学生对其不感兴趣。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设计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三角形,让学生把这些三角形按角分类。学生很快根据所学概念将其分成了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接着,依次出示下图,被盖住的是一个三角形,分别露出了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和一个锐角,你能判断是哪种三角形吗?
在多媒体演示下,既有漂亮的图案,又有动听的音乐,伴随着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学生产生了一种急切探究的欲望,顺利地判断出前两种三角形。而第三个露出的是一个锐角,由于受前两个图形的误导,露出一个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露出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得出露出一个锐角的当然是锐角三角形的错误结论。于是点拨第三种图形,除了是锐角三角形,还能是别的三角形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又投入到新的探索中去,寻找不同的答案。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教学达到了高潮。
二、巧设开放性习题,以练促“活”
开放性练习题的答案并不唯一,而且有多种解法,它的解题思路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课堂“活”起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立体图,根据给出的条件,让学生直接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2.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6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大的长方体,有几种摆法?
3.用3个长、宽、高分别是3厘米、2厘米、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多少?
练习题的难度逐渐加深,依靠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索活动很难得到准确而又全面的答案。因此,要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时,教师就需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非常突出。
三、鼓励学生质疑,疑中求“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改变以往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
例如,教学“比的性质”时,我引导学生质疑:“比的性质与我们以前学习的什么性质比较相似?”学生讨论片刻后,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有的学生说自己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也有的学生说自己想起了商不变的性质,还有的学生说自己想不明白,为什么“商不变中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不用“同时乘,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的说法呢?……
学生质疑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我逐一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解除心中的疑惑,疏通思维障碍,使学生懂得除法、分数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了他们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总之,数学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巧设开放性练习题,并鼓励学生质疑,这样数学课堂就会生机盎然,妙趣横生。
【充满活力】推荐阅读:
充满活力的课堂05-29
充满活力的导语设计07-04
怎样让课堂充满活力08-03
充满活力的黎明美文07-26
班班通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06-26
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10-02
让语文课堂在探究学习中充满活力05-11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doc(论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