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活力(通用12篇)
生命活力 篇1
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 能激活生命的潜能;语文课堂的理想, 则能提升生命的价值。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进入学生生命的领域, 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语文生命课堂,尊重,情感,超越
活生命的潜能;语文课堂的理想, 则能提升生命的价值。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进入学生生命的领域, 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谈重;情感;超越
课语教育的人的发展, 真义是培养人领悟生命的真谛, 促, 追进堂文/激发生命活力文求生命的意义。打造生命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根,
生汪本要求。什么是生命课堂?生命焕命地云课堂, 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课堂为阵发课堂生流灵活魂命动, 实活。现力语着的文师思生生想命、双课方文堂的化犹、人情如生感一个价交生之值;语文生命课堂犹如一条命脉, 命魅课堂犹如一片绿洲指导着学生学会学习, 营;造着和谐语文生命活一力的学习、尊重环境。, 语文生命课堂的保力障1.尊重学生的自尊, 培养健
康的人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的尊严, 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就是保护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保护学生的自尊是我们教师手中的尚方宝剑, 以学生的尊严为首位, 在教学方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 学生答题正确时, 要加以充分肯定;出现错误时, 应给予正确指导;思维受阻时, 应善于启发引导。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 使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好的信心。曾听过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一堂课, 其中有个片段至今还记忆犹新。在检查预习时, 有一个学生将“歼”字读成了“qiān”, 众学生笑, 但是李老师并没有笑, 一本正经地说:“没什么可笑的。老师没有教, 读错了, 是正常的, 读对了, 那是超常的。”对于读错的同学来说, 受到嘲笑, 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感觉很羞愧。但是李老师巧妙的言说, 既给予了尊重, 又给予了信任。这无疑对学生是一种激励, 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尊重的种子, 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
2.尊重学生的个性, 服务学生的发展
著名特级教师曹少华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学校里也不应该有一模一样的课堂, 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个性。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个体, 生命的价值更在于他是一种活力的存在, 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为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学会信任、学会期待,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前不久, 听了特级教师黄厚江的《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 他让学生把每一个小标题用人物的某一句话来概括, 其中有一个小标题黄老师认为用“等我爸爸回来修”更恰当些, 但是有一个学生持反对意见, 并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面对自己的权威受到动摇时, 黄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并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更好。黄老师放下的是权威, 收获的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呵护, 收获的是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让学生在语文的广袤时空里进行生命的自由独白, 使得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有效交往的乐园。
二、情感, 语文生命课堂的纽带
1. 巧用言语, 以言传情
可谓“语言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在语文课上, 师生共同讨论、反思、学习, 通过提高语文素养来提升生命质量。语言是主要的交际工具, 一个人的语言即是他的生命之歌。教师充满感情, 文学气质较浓的优美语言恰当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便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激起阅读的热情。著名特级教师程翔, 讲课注意语调的技巧, 课堂提问多采用平和的、商量的语调。故而, 不论到哪讲课, 不论是什么样的学生, 他都能轻松自如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教师的语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同样, 学生的语言也能打动学生的心灵。“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佳境。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鼓励性、启发性的言语, 尽力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感情得到升华, 思想受到教育, “文”与“道”并行, 相得益彰。
2. 挖掘文本, 以心悟情
教师在课前要加强教学的情感设计, 使语文教学既重视认知发展, 又促进情感的交流, 使真、善、美有机结合。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情感点, 以情育情。发挥情感的信号、调节、强化等功能, 重点问题突出讲, 难点问题剥开议, 疑点问题展开争, 焦点问题精要讲。例如特级教师李卫东在教《风筝》一文时, 让学生针对全篇课文大胆质疑, 学生的问题有的很琐碎, 但他以重点问题为突破口, 引申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展开全课的教学, 学生们被文中的情感所感动、所震撼。教师要让学生自主体悟文本, 也要有智慧的引领,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素养发展。
三、超越, 语文生命课堂的张力
1. 超越教材
我们使用的教材,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 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资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讲述到: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 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我们语文老师要做到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 科学地补充教材, 准确地加工教材。
2. 超越课堂
教育的蓬勃发展告诉我们:学生的生命不能等待。作为教师, 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命得以增值。信息时代的到来, 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 课堂已经不是学习惟一的渠道。“课堂小天地, 天地大课堂”, 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要好好学语文, 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超越课堂, 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 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以尊重为保障, 以情感为纽带, 加以宽容的磁性、智慧的活力, 实践超越的张力。让我们在帮助学生珍惜生命的基础上发展生命、张扬生命。让我们的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深刻的感知, 达到人生的完满, 绽放生命的精彩。
生命活力 篇2
瞧,小花们个个张开笑脸,争奇斗艳;小树苗也伸展了腰肢,在微风中跳起欢乐的舞蹈。
“春天到了!春天到了!”我和朋友们欢唱着。为了庆祝这美丽的春天,我们该干些什么呢?有了,就让我们一一体验这美丽又富有活力的春天吧!
我们来到田野。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我们拿起一把种子,向田野撒去。去吧,种子!去吧,农民伯伯丰收的希望!你们在土里扎根成长,我们会等待秋天,等待你们胜利的果实!
我们来到树荫下。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让我们带着前人们的希望,坐在树荫下欣赏春的魅力,静静地感受那孕育了一个冬天的活力吧!
我们来到了小河边。河水清澈透明,像一面镜子,照映着河水下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世界。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玩耍,五颜六色的石头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水草在水下自由摆动,像一个个毛毛虫,慢慢地蠕动着……
生命活力的飞扬 篇3
记者:谷老师,您好!
谷老师,一般认为,人的大脑是以串行方式思维的,而您一向擅长多个大规模系列作品的并行思考、并行运作,您是怎么做到的?
谷文达:我确实经常同时运作好几个项目。就说今年吧,日前,我正在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美国馆创作一件装置作品;五月份,我的《中园》项目几乎同步世博会实施推广宣传。接下来的亚运会,我策划的天堂红灯项目正在接洽落实。
记者:《中园》的创意非常新锐,请先说说《中园》吧。
谷文达:这是一个为华侨城地产专门创意的绿色森林书法与河道书法园林方案,项目落成后的占地面积估计在4平方公里左右。
记者:规模不小。谷老师,这是您又一件大规模装置作品呢,还是您开始有兴趣房产开发、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建筑设计了?
谷文达:我不太在乎媒体的说辞。我思考了很久,我想把这个项目变成现实。
这样说吧,它首先是一片“谷式园林”。
记者:怎么理解?
谷文达:世界经典园林有两大系:东方以中国为代表的生态园林和西方以法国为代表的几何园林。当代园林除了仿造,没有原创。我有时候想,全世界的园林设计师都在忙什么?这里有空白!
记者:请您谈谈“谷式原创”吧。
谷文达:中园的总鸟瞰图可以部分传递我的思想。(图1、图2)从体量上看,中园占地面积大,绿地覆盖率高,可以改善城市呼吸质量,有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性,也有类似生态保护区的规模性。从设计语言的角度看,以“谷氏简词”书法“春风”、“夏日”、“秋雨”、“冬雪”造就的植被是欧洲园林几何化植被手法的活用,它不仅提供了中园层层递进的绿色的物质屏障,又形成一种以语词意味构成的精神的呵护屏障。(图3~图10)同理的还有核心部分由篆书谷氏简词“中国”、“园林”、“万国”、“四方”建构而成的蜿蜒河道。以世界唯一的“谷氏简词”作为园林识别标识,融古今中外园林规划之长,为人类提供既人文又绿色的活动环境,这是我的基础层面考虑。
记者:《中园》的创意非常新颖。谷老师,中园的植被和水体看来都被缜密考虑过了;关于地形,以相对单纯的“隆起”统帅所有地形变化,是否也有特别的设计呢?
谷文达:中园地界的“外圆”与中心岛的“内方”合为巨大的钱币状;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取自有万岁延年寓意的龟背;其实,中国古代商丘城垣就类似这种形状。
从整个布局看,《中园》构成的基本要素是核心部分的《阴园》和森林书法构成的《阳园》; 正东西南北朝向有四个功德碑广场大门,而将中园各基本要素连接起来的,是贯穿正东南西北的公园大道。
记者:中园有环境设计的味道,也像装置,只不过所用的现成品是您的“谷氏简词”,是“谷氏简词”结成的植被、河渠。
谷文达:这样的比较同样不是我关心的重点。《中园》不只关注形式,不只满足于指涉,《中园》具备一定的适用功能。它可以作为开放性公园,核心部分可以安排高档住宅。在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一个浸润中国文化、环抱绿色自然、有着与众不同的“唯一性”,同时又具备良好功能条件和消费指向的居住游憩环境,对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对正在寻求高端商业环境开发的市场来说,不是太多,实在是太少了。
记者:《中园》的规划如此诗意,而您刚才的考虑层面又非常落地,挟裹商业的、现实生活的气息。谷老师,如果《中园》建成了,您会选择居住在那里吗?
谷文达:当然。《中园》是我21世纪的梦想,建成它应该需要很长时间。如同我以12年光阴琢磨《碑林》,以12年时间经营《联合国》,我准备花可能更长的生命时间随着工程的深入不断调整完善它。如果有一天《中园》建成而创意者壮烈,我希望将自己的灵植入中园。
记者:您刚才的阐述层层递进,人们很难不被这样的“谷式推广”所吸引啊。
谷老师,您近些年的创作总的来看更加与大众生活环境发生联系,比方说《中园》,比方说《天堂红灯-茶宫》。
谷文达:2009年10月,我在布鲁塞尔用5600只直径60厘米的灯笼挂满艺术之丘王朝大厦。
记者:上世纪60年代,科里斯托夫就“覆盖”海岸;15年前,德国国会大厦也已经被“包裹”过了啊~
谷文达:与大地艺术不同,我饶不开形式,但我更加注重项目的表现内容,注重现成品集群后的现场感,注重其特立于所装置环境的喻指传递。
记者:与您之前的《碑林》、《联合国》不同,灯笼项目洋溢出波普意味的喜庆感。
谷文达:关于这个项目,我谈这样几点。
这是一次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关于体验中国的活动,我以灯笼的悬挂营造了一个外观、色彩、气氛都非常中国化的环境。大厦变成茶宫,人们在此了解中国和它的文化传统,同时沉浸在奇妙的中国氛围里。
这个项目的设计对我而言,意味着我的“天堂红灯”跨国跨文化作品系列进入实施阶段。我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对跨文化理念以及中西文化的碰撞继续深入探讨。探讨的形式是以天堂红灯遭遇全球范围的建筑经典,这些建筑可以是长城、金字塔、罗马斗兽场,也可以是金茂大厦、新凯旋门、帝国大厦。
灯笼的悬挂不简单是科里斯托夫式的覆盖或包裹;红灯笼在此项目中是一个文明的代言人,是一个人种的使者。当各地闻名的古今建筑成为世界不同文明及其发展进程的凝固的载体,“悬挂”和“覆盖”即成为一文明象征物与他文明象征物之间的具有独创方式的对话;即成为某一文明对他文明的重新理解与阐释,同时亦被他文明所重新理解与阐释。
记者:这有《唐诗后著》的意思了。
谷文达:天堂红灯还希望以一种独创的,并带有鲜明中国文化意蕴的庆典方式去庆祝当代多元文化社会的存在。视觉冲击力、技术高难度、媒体聚焦点、严肃艺术、波普文化经典等等等等,籍此矛盾复杂地交汇。一个个再普通不过的红灯笼,重复并置,四方延展,悬挂覆盖于一个异地社会与文化的象征物,环境与装置共响,强烈的现场感就这样引发出不同生存背景受众的思索。我看见异乡人为此驻足,看见远在他乡的华裔热泪盈眶,那种感觉是无以言表的。(图11~图16)
记者:天堂红灯的悬挂有没有时间上的设计?
谷文达:“节日”与“庆典”是天堂红灯艺术计划所要营造的瞬间。所以在时间上通常选择当事国历史上的重要纪念日、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和各种各样的节日;这样,片刻化为永恒,瞬间成为人们永远流连的历史。
记者:灯笼实体是道地中国的吗?
谷文达:我以中国国旗标准色制作红黄双色灯笼,灯笼表面加印谷氏简辞“中国”的组合字。覆面材料为阻燃布,骨架是钢圈,这样可以抵抗一定的风力,也符合有关消防规定。这批灯笼的设计制造请了荷兰人。
记者:您要有个巨大的仓库存放撤下的物品啊。
谷文达:在我的设计中,天堂系列红灯要挂上很多更为大规模的标志性建筑。因此,一次悬挂,灯笼的数量就可能过万。我的灯笼撤下后,就像涓涓细流,被事先设计并预约好的公共管理机构、学校、甚至学生、个人认领;天堂红灯经由时间流向不同的空间,文化的浸润、触碰直至变异就这样上演……
记者:这样一来,作品的意义就无法估量了。不过……
谷文达:要说资金,我的有些项目需要上千万资金支持,我以此实现自己的创作,这是非常惬意的事。
记者:谷老师,接下来说说《碑林》、《联合国》好吗?
谷文达: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记者:您一定知道它们在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上的地位。
谷文达:它们还是已经过去的事。人生很短,我有太多的想法要去实现,未来5年、10年,事情怎样也做不完。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年轻,还像20多岁,精力充沛,但那都是对实现未来而言。
即时链接之一:谷文达装置作品《碑林-唐诗后著》
1993年到2005年,谷文达完成了《碑林-唐诗后著》。
谷文达《碑林》系列由50块长方形石碑组成,每块的尺寸是190*110*20厘米,重达1.3吨。每块石碑表面都镌刻着中文和英文文本,石碑表面装饰着鳞甲状的图案。石碑在谷文达的监督下由西安一队专业工匠历时12年制作出来。(图17~图18)
谷文达《碑林》镌刻的文本顺序从每块石碑的右面开始,垂直方向用原文书写了一首唐诗;紧接着的是这首诗的英文译本。英文文本采用西方方式,用泰晤士新罗马字体按照水平方向镌刻。(图19~图20)
紧挨着的文本是用较大的中文字体按垂直格式在石碑中央镌刻的,是谷文达根据读音而不是意义将先前的英文译本重新翻译成汉语;且这部分中文文字已经谷文达通过偏旁部首的偏移、重组和省略改造。接着是谷文达雕刻的印章。
沿石碑左侧的“脚注”文字首先以水平方向书写,是谷文达将其汉语新诗重新根据汉字的含义翻译成英文的译文。结果是,句法有合理性,语义方面完全没有意义。最后是一些英文和中文的说明。
谷文达的《碑林-唐诗后著》主张文化不可能被翻译;认为翻译一种文化的尝试往往带来一种新的创造。在预见文化移植的未来时,谷文达认为,公式是这样的,一方把一些东西输出给另一方,然后又在一种完全改变了的状态下引入进来。一旦它被受体作消化、诠释、消灭和使用,它就不再是同一样东西了。
巫鸿认为,谷文达的《碑林-唐诗后著》一方面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感的纪念碑式作品,凝聚着谷文达的传统文化修养和他对中国文化的敬意。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富于当代性的解构主义作品,表现了他对宏观叙事、全球化的深深怀疑。也正因为此,巫鸿将谷文达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早和最深入地对“反纪念碑性”进行严肃探讨的艺术家之一,认为他对这一潮流的出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述链接编辑自堪萨斯大学大卫•凯特佛里斯的《翻译作为一种改造:谷文达的〈碑林-唐诗后著〉》、芝加哥大学巫鸿的《谷文达〈碑林-唐诗后著〉的“纪念碑性”和“反纪念碑性”》,《文化翻译:谷文达〈唐诗后著〉》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
即时链接之二:谷文达装置作品《联合国》
谷文达从1994年开始实施一个涉及十几个国家、触及种族民族文化历史等问题的头发装置系列。谷文达收集男女老少、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个人的头发,配以与一定主题相切的其他相关材料,用人发组成具有各种揭示历史或现实的社会与文化冲突意味的装置,从而利用这种最自然的、生理性的而又最具有文化、种族、国家、民族区别意义的人体物件,营造出一种别具现实批判与历史反思意味的装置艺术品。谷文达的这类作品包括《联合国:波兰纪念碑——住院的历史博物馆》、《联合国:美国纪念碑一号——后殖义熔主炉民》、《联合国:英国纪念碑——迷津》、《联合国:台湾纪念碑——神话,遗失的王朝》、《联合国:非洲纪念碑——祈祷之墙》、《联合国:美国纪念碑二号——“美梦国”》、《联合国:中国纪念碑——丝绸之路》、《联合国:香港纪念碑——历史的冲突》等等。(图21~图24)
谷文达所采用的主要装置材料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发。作为共性的生理意义的人发,它们象征着不同人种不同民族的人同为平等的人类,在全球享有同等权利的意义。而另一方面,不同色彩且源自唯一个人的头发又表明全球不同宗教、文明、历史、伦理等存在的多重冲突。牟群认为,置身于《联合国》中,人们感到的是历史、传统的深厚积淀和当下的存在问题与困惑;感到强烈的现代化、全球化的刚性秩序与东方传统式的阴性氛围;既可以兴奋于陌生隔距的视觉震撼,也可以细细咀嚼血肉牵连于你的人生滋味。贺万里认为,在这里,艺术家已经不是只热衷于自我颐养、形式探索的逃避主义者,而是想要担负起试图解读人类命运和整个文明史的一只蜗牛。
(上述链接编辑自贺万里《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牟群《谷文达装置艺术〈联合国〉》,《中华手工》2004年)
记者:谷老师,您的许多作品,诸如《静则生灵》、《碑林》系列、《联合国》系列等已经被载入当代艺术史册。作为艺术家,您功成名就,却还不断探索前行;您怎么看“艺术家的创作动力”?
谷文达:艺术家的创作原动力是个很复杂的东西,或许还因人而异。我想,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哪怕是独立艺术家,也需要肩负起码的社会责任,这是这个问题的第一方面。另一方面,内驱力是后起的,它的质量与艺术家是否有能力目见真理有直接的联系。再则,艺术家对“高峰体验”的追求应该是无条件的,我想这也可以部分说明我的创作动力来源吧。
记者:谷老师,有没有写日记、记随想、准备回忆录之类?
谷文达:我以多国工作室、跨国工作团队进取既定工作目标,酝酿未来创作目标。目标的策划可以凭借“心有多高”,实现的过程却一定要依靠天时、地利、人和等要素的和谐。杂务繁冗,如有闲暇,我目前一定把精力付诸创作,付诸家人。当然,我的团队会帮我完成一些日常资料的积累。
记者:会不会觉得累?
谷文达:从事艺术创作是我最大的快乐,我不觉得我是在上班,或者在付出。作为独立艺术家,我陶醉于创意的样态,享受大大小小的工作成果,既理性也感性地憧憬接下来的挑战,我怎么会累?
告诉你,我当年考上海工艺美校时的竹刻作品还在,我将来有可能建博物馆,以我的积累贡献于民……
当然,先要把《中园》建好……,天堂红灯在中国的下一个大策划正在等一份官方许可,灯笼、覆盖工程、作品后续传播等等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了……
……说这些话的时候,谷文达的神情已经走出我们的言谈。思想脱缰,现实却需要一步一步走向理想,这或许对正在谋求更多在中国发展的谷文达来说平添了些许怅意。但这些都算不了什么,生命活力的飞扬始终是谷文达的主旋律;艺术,创造,生活,对谷文达来说,这实在是太好了!
本刊记者 徐勤
艺术家简介
谷文达,当代著名艺术家。一九七三年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一九八一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研究生班。师从陆俨少先生,并获文学硕士学位。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七年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
一九八七年,谷文达获加拿大国家外国访问艺术家奖并在多伦多约克大学举办了其首次在国外的个人展览。于同年移居美国纽约为职业艺术家至今。
谷文达的个人展览﹐国际展和双年展览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台湾﹐澳大利亚﹐伊朗﹐俄国﹐南非﹐加拿大﹐智利﹐墨西哥﹐以色列﹐挪威﹐丹麦﹐瑞士﹐法国﹐波兰﹐意大利﹐荷兰﹐英国﹐瑞典﹐德国﹐巴西和美国。一九八七年起,受邀演讲其艺术于世界各地的大学和美术馆,包括旧金山艺术学院﹐缅因州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乃尔大学﹐芝加哥大学﹐挪威国家艺术学院﹐瑞典皇家艺术学院﹐明尼阿波利斯设计艺术学院﹐多伦多约克大学﹐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旧金山现代美术馆﹐旧金山亚洲艺术馆等……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4
一、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情绪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 并用最简捷的方法获得最有用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 教师可从创设情境着手, 化抽象为形象, 化静态为动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如教学直线和线段,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我们一起到“线王国”去参观一下。然后出示多媒体画面“线王国”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一切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线组成的, 在欣赏中感知线是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之一。然后请学生将不同形状的线按曲、直或其他标准分类, 学生的求知欲就自然被激起, 师生就可一起进入新知识的探究讨论中。还可通过另一种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情绪。如请学生拿出自备的一根线, 告诉学生:“每个人实际都是天生的小创造家, 用你手中的这根线, 你能围成什么图形, 请试一试。”这样, 在每个学生的手底下肯定能变幻出各种用线构成的图形。由此再引导学生:“你有什么办法使你围的图形成为一条直线。”从而进入到认识直线的教学中。
再如, 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关键是数位顺序表及数的组成。如何掌握数位顺序表, 可先请学生各自发表见解, 最后选出最好的办法。如可伸出右手, 手心朝下, 从右边起, 小指代表个位, 无名指代表十位, 中指代表百位, 食指代表千位, 拇指代表万位。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地边看手边学:从右边起, 第一位是个位……这样课堂上充满热烈的气氛, 学生怎能不激情进发, 活力四射!
二、互助合作, 激活小组化活动
充分的课堂交往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活跃思维, 形成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只要适时而又充分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就能提高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强度。如教学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 可分组进行, 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观察, 边看边想:相邻两个数间是多少厘米。掌握后动手量组内准备的小物体 (铅笔、橡皮等) 的边长是多少, 再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当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测量方法后, 教师可拿出一片树叶, 请学生观察。在小组内讨论该怎样量, 要注意什么, 并动手量, 看小组内大家互助合作的效果哪组最好。学生各抒己见, 在讨论中要多留给学生时间, 而不要急于评价, 让其他同学加以补充, 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 而且在互助合作、讨论中深化概念, 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鼓励质疑, 求新求异, 对比辨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 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使学生内心感到学数学是很有乐趣的。如二年级数学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根据下面所给的四个数, 你能编有余数的除法试题吗?能编几道就编几道, (1) 3、4、7、31。 (2) 5、7、9、52。 (1) 中可编两道:31÷4=7…3、31÷7=4…3。 (2) 中教师故意想当然地写出52÷9=5…7, 52÷5=9…7, 然后反问学生:“是这样吗?”有些“小马虎”会上当, 而更多的学生则瞪大眼睛, 细细观察, 接着纷纷举手, 甚至脱口而出第二道余数7大于除数5了, 不符合要求, 其他学生也频频点头称是, 最后全班学生都达成了共识。在学习中, 学生质疑问难, 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疑”是学习的需要, 是思维的开端, 是创造的基础, 而敢于质疑则是一种精神, 意味着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求新求异。如学了口算56+38, 除了原来的“56+30=86, 86+8=94”的方法外, 还应鼓励学生想出其他算法, 如“50+30=80, 6+8=14, 80+14=94”。这样注重算法的多样性, 有利于学生求新求异。
四、重视实践活动, 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实践能力
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上的。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如通过移动火柴棒不仅可使学生认识各种图形, 而且在摆放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最后可比比谁摆的图形最奇妙。也可利用七巧板拼出房屋、鱼、小兔或其他图形,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图形。再如, 教学“倍”的概念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引入, 教学各类应用题, 可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 使学习化难为易。教学“克”的认识更要重视直观操作, 要实实在在地称一称, 用手掂2分硬币感知, 用秤称出1克豆并数一数粒数, 再拿出学生自备的其他豆 (赤豆、绿豆) , 先估计几粒大约有1克重, 然后用秤称一称, 看谁的估计能力强。这样, 学生大胆猜想、质疑, 提出自己的看法,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他们实践能力和估算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五、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发掘思维的闪光点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5
——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课为例
江门一中李月珍
上学期,我在学校省内公开日中上了一节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受到了省内兄弟学校老师的好评:课堂气氛活动,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这节课,给我一个反思的机会,非常赞成这么一句话:“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老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是足可以让自己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
一、培养换位意识,精心设计教学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前提条件,是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的框架。因此是很重要的一环。
1、目标为学生而设计
由于我们的培养对象是学生,目标主要也应该是针对学生的。而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且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目标来。
教师在备课时,不应把精力放在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就应当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同样,这些教师在上课时,在沿着自已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的同时,也要顾及学生自己的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还要充分估计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反映,预想的困难一旦出现将如何克服。这是备课时必须认真考虑、周密设计的。这样就会避免了 “以教”代“学”,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的情况出现。
如《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课,我认为基础知识是航天、生物、计算机的成就,这是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归纳、整理知识并通过填充形式完成的,这既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又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两弹一星”的背景、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这是学生难理解、分析的,我把它归为难点,要突破。
2、设计开课导言,吸引注意力。
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公开课上,我让学生重温“神舟七号飞船升天并首次遨游太空”的视频片段,然后设问:除了“神七”以外,就在这刚刚开始不久的21世纪,我们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上还取得了许多的骄人的成绩,你知道有哪些吗?航天事业的成就让世界对我们中国刮目相看,我们中国人也为此感到十分的骄傲,告诉大家这只是我们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的一部分,由此导入新课。影视、问题情景的形式揭示本课的学习方向,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赞科夫说:“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创设情境就是形成学生渴求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的“学习场”,达成学生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这节课,针对“两弹一星”的背景,我用了大量了文字资料及图片,把当时的形势让学生充分感受我们发展国防科技的重要性。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登载美国对朝鲜进行大规模军事干涉,并派兵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直接威胁我国安全的资料;苏军装甲部队参与进攻珍宝岛的图片及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并设问:假设在五六十年代你有权参与国防项目的审批,你为什么认为中国要发展两弹一星呢?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
性。在讲袁隆平培育“南优二号”水稻时,用凯文·卡特的摄影作品 《饥饿的女孩》和兰斯·阿斯特罗姆的《垂死的女人》创设情景,让学生各抒己见如何解决饥饿和粮食这一世界性的问题。
4、设置问题,激发思维。
在历史课堂上,问题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存在。教师借助问题设计教学程序、实施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可以说是历史教学的常态,因为教师的问题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思维疲劳。但教师的问题必须切合书本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反,满堂提问、琐碎提问、幼稚提问,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就不是真问题、好问题。《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公开课上,我在学生自主学习各个成就完成填充后,提出两个问题:近代中国科技没取得长足进步,而新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能够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这样就能用最精粹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指向教学重点,形成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
5、安排课堂活动,发展学生潜能。
教师如果能借助课文,在课堂给学生提供各种适合自己的实践机会,一展自己的才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能被激发起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我组织两个活动:①学生开展辩论:中国是否需要发展核技术和航天技术?让学生当场猜拳定正反方,活跃了课堂。②到最后有一个升学本课的讨论:科学精神比人文精神更重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精神是科技给人以力量而人文精神给人以关怀,两者是并重的。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在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历史教学只看成统一共性的活动,采取统一“知识灌输”的方法,而应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将学生当作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诚然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同一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对学生的任何回答,我们都应细心处理,正确的回答应给予积极肯定;不完整地甚至错误的答案,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也要积极肯定;即便是一时答不出来,也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时候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就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浓浓的师生情,就能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开展中国是否需要发展核技术和航天技术辩论活动,学生从各个方面都分析,难免有跑题,但他们能自圆其说,我都充分肯定,然后再分析其观点正确与否。有的同学讲道,这些技术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一点都不值得,应该用在改善人民生活、教育方面,语言比较的尖酸。我是先肯定其观点,再引导他认识到国家独立强大是发展的前提,并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篇6
一、用个人魅力来感染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我们的言行举止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热情洋溢的微笑,带给学生的是娱悦;幽默活泼的话语,会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共鸣;亲切自信的眼神,给学生以力量;惟妙惟肖的示范表演,传递给学生的是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的笑容,亲切的眼神是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的先决要素,它带给学生的是好心情,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把学生引入与文本的对话,引入对文本感悟的交流,这时候教师是舵手,一定把握好航向,不管是风平浪静,还是大风大浪。面对课堂上的百家争鸣,有时候教师可能难以驾驭,这时首先应该保持冷静,静下心来听学生把自己的见解讲完。对独特见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告诉他们读文章就是应该这样读出自己的感悟。听到不满的地方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这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尊重。可以让他们听听其他同学的见解或是联系上下文、中心想一想再谈谈自己的想法。
二、创设一定的情境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而合理的情境创设能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理解。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即兴表演等都可创设出良好的情境。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境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上教材《灰椋鸟》时,我在正式上课之前,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女孩救一只丹顶鹤的动画,同时播放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极大地触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他们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动作,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
三、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在其渊博的学识上,而且表现在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去感悟、去思考,在合作交流探究中他们学习的热情足以使整个教室春意盎然。
在教学中,让学生读一读,品一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在一些地方写上批注。学生们低着头专注地读着,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喜笑颜开,时而拿起笔在书上刷刷地写着。通过反复地朗读,细细地品味,静静地思考,热烈地讨论,学生就这样读中生疑,读中解疑,教学进入高潮,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洋溢着浓浓的人文魅力。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的确,我们从教会学生学习出发,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四、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课堂教学贵在创新。教学时,老是一个模式,千篇一律,教师教得乏味,学生学得沉闷,常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怎能活跃?课堂上语文教师应有自己的独创性,能够灵活驾驭教材,因文而异,精心设计,教出新意。
拿到一篇新课文,教师首先考虑的就是从何处教起,即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口。这时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词语、句子为切入口,奇峰突起,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其次,抓重点段,抓剪裁。处理教材往往在剪裁上见功夫。《爷爷的芦笛》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大海的描写感受大海的美丽与狂怒,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前两段,我让学生品读描写大海的语句和芦笛声的语句,从读中感悟大海的美,感悟爷爷对大海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第三段是一个重点,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大海狂怒的句子和描写强强的句子,通过自读、互读、男女生对读的形式感悟强强当时的恐惧,并由此质疑爷爷为什么要把他一人留在小木屋里?听到笛声他为什么又不害怕了?在惊涛骇浪的黑夜里,这神奇的琴声告诉强强很多很多,在热烈地交流讨论中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悟。随后我让学生把想到的感受到的写了下来。在学生们流淌的笔尖,在学生们深情的话语中我感悟到了他们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理解。
五、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
生命活力 篇7
关键词:地理课堂;生命化;分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 我们教师无论在教学思想与理念, 还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作为教师, 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要给学生提供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为他们升学、就业和将来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而对于人文性极强的初中地理学科, 我们只有从课堂教学的活力入手, 确立以下几种教育和教学观念, 才能更好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一、调整教学方法, 让课堂活力
近年来的地理会考试题有开放性、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命题突出“活”字——思路活, 考查知识的方式活。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 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 教师备课、上课的着眼点也不应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透彻, 而是应当考虑和研究如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如何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从而使学生达到增知、长智、练能的目的。例如, 讲授“日本经济特点”时, 结合当前的金融危机, 引导学生广泛收集信息, 让学生在收集与处理信息的同时, 真切感受到日本经济极大的对外依赖性, 从而明白其经济下滑的必然性。
二、让学生活跃起来, 突出其主体地位
在正常教学下, 教师的作用在于使学生自觉做学习的主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具有主动性, 还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主要表现在教师话语权的开放, 把课堂当成师生互动的场所。例如《西双版纳》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我主要向学生展示问题:旅游业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近年来, 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却呈下滑趋势。请你分析原因, 并为西双版纳长久发展出谋划策。同时, 通过查找资料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不同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有机会发言, 有权利提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看法观点, 改变了学生以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 我经常的做法是在某知识的理解基础上, “反馈练习”这一环节, 把主动权让给学生, 请学生编题, 并让其指定对方答题人员, 互相评议, 共同学习, 让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 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学生才能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
三、灵活运用教具、教法, 通过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地图、模型是地理教学是最主要、最简便、最常用的直观手段, 通过学习地图可以让学生具有更好的“空间感知性”, 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模型、学生地图册和书本上的插图等, 使得感知具有可行性。我们在备课中也要重视地图的运用, 在每一幅图中发现有效的地理信息, 为课堂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例如在《地形图的判读》一节的教点学中, 也, 是难点等高线, 在这里我利用了自制的等高地形图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绽们之间线模型, 的关系并举例。再如说明,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它在《中国的地形》的教放学中, 我首先引导学生在图上获得地理知生习识, 地图熟悉, 总结出我国地形类型主要山脉骨架的分布。丰富多样学生通过, 山学命的基本特征区面积广大。;最后地势西, 高东低将整节知, 识在地图上归呈阶梯状分布的纳、概括、浓缩在一张地图上。地图的反复色感性运用, 材料使学, 为地理空间感的建立打下了基生在脑海中积累了丰富的地图彩础。同时, 地理教师绘制的简化图, 在教学, 给替的上的。在教学中作用是其他, 教师迅速准确的板图易引先进教学手段难以完全代地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这样, 教师边教边东山理合画, , 学生习惯以图忆文每一知识点出现就在, 图上落实图文转化顺, 利图文, 融会乳课大大促进学生地理空间感的形成。●山堂
由四、重视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于地理知识的多样性与联系的广泛刘海以性, 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 发挥各自的优英生势展与, 提高让每个。所以学生, 每位教师要留心观察教学过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命程中学生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 为他们创活的教学中造展示才能, 的机会我将本节。课内容设计成三大块例如在《澳大利亚》一:位课力置概况、地形气候、丰富的资源。在明确了本
节课的教学任务后,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教师的提示有选择性地完成任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学点除书本以外的更多的知识, 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少学一点, 完成任务即可。这样, 既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使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解放学生的头脑, 激活逆向思维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大胆动脑, 大胆创造, 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知长智。例如在学习《黄河》一课时, 教材提出了“黄河有过也有功”的观点, 我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黄河的功与过的看法并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进行辩论。正方提出:“黄河功大于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她为炎黄子孙奉献了塞上江南以及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反方则提出:黄河是中国的忧患。长期以来, 黄河流域就存在洪水威胁、泥沙淤积等问题。部分河段初春时节, 受凌汛威胁。近年来, 又出现水污染。”这样, 不仅让学生们在激烈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地增长了知识, 而且懂得了一分为二、辩证地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
总之, 新课改对新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地理教学也不例外, 也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 去探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当然, 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是一定的, 只要对教学有利, 对学生的发展有利, 都是我们教师可以学习和利用的。
(乳山市大孤山初中)
摘要:近年来的地理会考试题有开放性、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赋予地理课堂以生命活力, 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篇8
一、激发情感参与,实现有效互动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自制与课文相关的头饰。第二天,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戴着各种动物的头饰(小猴、狐狸、松鼠、小兔子)来到学校,准备学习17课《酸的和甜的》。虽然还没到上课的时间,但他们已经完全进入状态了。“只有参与才能引起互动”,一个小小的头饰,已经让学生参与到了要学的课文中,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他会细细地阅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动物,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描绘剪裁,满怀喜悦地戴在头上,憧憬着怎样去表现这个动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在这之前,我还曾担忧他们做得出来吗?看来,我确实低估了学生,他们真的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生命,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智慧,正等待我们去发掘和启迪。课堂上充满生机,我把画的几串葡萄贴在黑板上,学生们把课文中的四种动物制作成卡通画,贴在相应的位置。他们开始进入自己的角色了,我就像一个导演在帮助我的演员们更好地表现自己,孩子们认真地读着,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捕捉,努力地表现自己塑造的“小猴子”、“小兔子”、“小松鼠”、“狐狸”,我启发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动作、表情去表现动物的特点,采用表演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并让学生互相评价。在阵阵读书声中,在句句评价声中,学生们有了进步和感悟,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琅琅的读书声贯穿了四十分钟的课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让我们珍视“童心世界”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关爱、激励、培养自信,实现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自信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从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看出: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从18个班中随意抽取了一些名单,却以赞赏的口吻,煞有介事地将“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郑重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浓厚。为什么这些本来十分普通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暗示老师,坚定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信心,激发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掩饰不住深情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唤醒了他们的信心,点燃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自爱自强,一股幸福、欢乐、奋发的激流在孩子们的心中荡漾。这种由于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就是“罗森塔尔效应”。如:在听谢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一课时,对于学生的发言,谢老师总是用“OK”、“真棒!”或伸大姆指来响应,即使学生的回答很平常,谢老师也毫不吝啬地给学生以鼓励;当学生不敢表述时,全班学生会一起呼喊本班的奋斗口号:“掌声响起,鼓励自己,我能行,我最棒。”被鼓励的学生像汲取了信心和勇气,声音洪亮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最让人感动的是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时,一位较差的学生这样评价自己:“老师,我觉得这节课的内容有点深,我比较笨,没学会。”谢老师马上提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孩子回答出来了,谢老师高兴地说:“孩子,这就是你的收获,你又进步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我禁不住看了孩子一眼,他那懊丧的神情不见了,眼中流露出欣喜、自信、感激的神情。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时刻是孩子生命中的绿洲,这样的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回来后,我也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关爱、激励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而且渗透着心灵的交融,使课堂充满“人情味”。学生变得乐于回答问题,敢于回答问题,思维开放,智慧互相碰撞,实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实现有效互动在课堂教学中
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着力采用多元参与的互动评价,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比如:在执教小学语文第三册《酸的和甜的》一课时,在指名初读后,让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你想怎样读。在范读、赛读时,师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可以来评价老师。在小组互读时,其他同学评价他们小组合作得怎样。在本课结束时,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你认为这节课自己或别人的表现怎么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评出本课的“小能手”、“表现奖”、“创新奖”等。在老师和同学一次次的评价中,他们互相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老师和同学的一次次鼓励中,他们互相有了进步和感悟。孩子们从自己情感的投入中,发现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感悟故事中感悟了生活,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亲自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说的道理。每一次评价,都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呈现,使师生、生生在有效互动中增进了了解,形成了积极、友好的评价关系,同时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
让识字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篇9
一、立足课堂, 激发识字热情
课堂是学生识字的主阵地。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识字。例如:教学《识字1》时, 教师声情并茂地说:“春姑娘真是位神奇的魔术师, 只要她一出现, 世间万物就悄悄地发生变化。”接着, 伴随《春之歌》的乐曲, 出现课件:春风轻轻地吹, 春雨细细地下。柳树冒出了嫩芽, 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 桃花、杏花、梨花张开了笑脸。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美丽的春天呈现在孩子们的跟前, 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 沉浸在美的体验中。这时, 教师让学生从图中寻找春天的影子, 并根据学生的回答, 在景物旁出示相应的字词, 让学生把孤立的字词和美丽的画面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生识了字, 学了词, 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巧设游戏, 提高识字能力
教学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 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汉字, 并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1. 猜字谜游戏。
教学完《小松树和大松树》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些字谜。例如:“一位老公公靠树上——松。”教师多次示范后, 学生就会对字谜产生兴趣, 他们也会编像“一个人立正——位”“两个小人在土上——坐”等谜语来互猜, 虽然学生编的字谜比较粗糙, 但在编字谜的过程中, 学生对字进行了分析、推敲, 思维进入了一种积极的状态, 这促使他们在自学、自悟、自得中不断探索, 这样的教学就能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2. 联想识字游戏。
教学中, 教师可针对小学生善于想象的特点,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情境, 联想识字, 熟记字形。
(1) 根据汉字联想动作。例如:教学“看”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孙悟空把手放在眼睛上左顾右盼的样子, 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字, 学生马上就能记住。
(2) 根据汉字想一幅画。例如:教学“休”时,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
(3) 根据汉字联想神情。例如:教学“笑”时, 让学生想象一个人眼睛弯弯, 嘴角向上翘的样子。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运用多种游戏进行识字教学, 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还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探索规律, 掌握识字方法
汉字是最古老、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 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汉字造字有一定的规律, 所以汉字教学还要符合字理。教师在指导学生识字时, 要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 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例如:教学“舟”字, 让学生在字形和图画之间产生联想, 从而记住要认识的字。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10
一、鼓励猜测和争辩, 让奇思与妙想熠熠生辉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认为, 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缺罐子, 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奇“思”妙“想”是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开发智慧潜能的教学良方。
如, 教学“乘法交换律”, 师生有如下一段对话:
师:加法中有交换律, 同学们猜猜哪些运算中也可能有交换律呢?
生1:减法中可能有。
生2:减法中没有, 比如:3-2=1, 可是2-3就不够减了。
生3:乘法中也可能有。
生4:除法中可能有, 比如:8÷8=8÷8
……
“除法、减法、乘法中有没有交换律”这个探索过程是一个“猜测———举例———验证”的争辩动态过程, 首先让学生猜测除加法中有交换律外, 哪些运算中也有交换律, 当有的学生认为除法、减法中也有交换律, 而且举例“2-2=2-2、4÷4=4÷4”这样的等式成立时, 就引发了争辩。争辩必然激励学生去探讨、去寻找反驳的例子, 于是就出现了“8÷4和4÷8等式不成立”这样的例子。在这样的争辩中, 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而且通过争辩让学生发现:一个规律的得出不能只看一些特殊的例子, 必须看大量、普遍的例子。同时渗透了在使用不完全归纳法时, 只要发现有一个反例, 规律就不能科学存在的公理。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测与探索、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 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并从中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学会沟通和分享, 让互动与合作焕发和谐色彩
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 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分享的过程。
在执教有关周期问题的“找规律” (五年级) 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请看一串珠子:
想想第17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学生独立思考, 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大胆地说说自己的判定方法?
师:这个同学画了一些图形, 看明白他的意思了吗?
生:用□表示红珠, 用○表示蓝珠, 第17颗珠子是□, 也就是红珠。
师:用符号表示, 形象直观, 大家一眼就看明白了第17颗珠子是红珠。
生:单数都是红色, 双数都是蓝色。所以第17颗一定是红色。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好孩子。用双数、单数的知识来判断, 有什么好处?由此来判断, 第28颗是什么颜色?第1001颗是什么颜色?就用你的方法考考大家, 说一个大一点的数字。 (略。)
生:还可以通过列算式来解决问题:17÷2=8 (组) ……1 (颗)
师:你能解释一下你的算式吗?比如说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师板书:17÷2=8 (组) ……1 (颗) ]
生:17表示有17颗珠子, 2表示每2颗为一组。就用17÷2, 商8表示一共有8组, 余数是1, 表示还有1颗珠子。
师:那第17颗珠子是第几组的第几个?
生:是第9组的第1个。
师:计算的结果明明是8组, 这里怎么有了第9组?
生:剩下的1颗珠子, 就是第9组的。
师:原来第17颗珠子就在第9组的第1个位置上, 那它是什么颜色呢?
生:是红色。
师:你怎么知道它是红色的?
生:看第一组的第一个珠子是红色。
师:明明是第9组的第1个, 为什么可以看第1组的第1个?
生:每组的第1个珠子都是红色的。
师:哦, 原来同学们发现了这种不断重复的规律, 余1就可以看每一组的第一个……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围绕“第17颗珠子是什么颜色”这一问题, 课堂呈现一种互动的态势, 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每一次小小的发现都表达着他们对数学学习个性化的感悟与创造;每一次小小的补充, 都见证着他们数学经验的积累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教学活动由此变成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建构的不再是呆板的数学, 而是充满灵性的数学。
三、拥有智慧与真情, 让多彩与感动充盈心灵世界
肖川博士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中指出:没有智慧, 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 没有智慧, 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 没有真情, 生活就是无边荒漠, 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教学“估算”一课时, 选择了学生熟知的教学素材———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大象和石头一样重, 要知道大象的质量只要称一称石头一共有多重就行了。这时课件出示六次称石头的数据 (单位:千克) 328、346、307、377、398、352, 然后请学生自己尝试估算出这头大象有多重。在交流估算的过程中, 学生还饶有兴趣地给每一种估算法取了个恰当又亲切的名称:小估、大估、中估、凑估、调估等, 却有一位学生坚持要用精算的方法。吴老师当时没有直接给予否定, 而是让学生先体会估算的作用, 再请那位精算的同学说说学习估算的感受。这位学生边点头边说:“这些数相加的确不是很好算, 再说求大象的体重, 没有必要精算。所以对于这个问题, 我觉得还是估算要比精算好。”吴老师深情地说了一句:“你的眼神告诉我, 你真的懂了。”并向学生鞠躬表示感谢。吴老师用她的教育智慧有效触动学生心灵, 课堂盈溢着人文的光彩。
点润生命 激扬活力 篇11
关键词:生命化政治课堂 师生关系 合作探究 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2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因此,让教育与生命同行,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者为之奋斗的目标。新课程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的生命化课堂教学。笔者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渗透了生命化教育的思想,积极探索生命化政治课堂的策略,对生命化政治课堂有了一定的认识。生命化政治课堂在对话和体验中,让学生谈体会、说感受、想意境、做表演等,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构建生命化政治课堂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究。
一、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是构建生命化政治课堂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需求。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碰撞与交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关怀学生。为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笔者的主要做法是:
(一)挖掘学生优点,增强自尊自信
古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些都说明了每个人都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感性个体。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学生优点并加以强化,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长处,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的欣赏和关注,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尊、自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优点的挖掘可以是一次微小的进步,可以是一次勇敢地发言,也可以是一次完美的作业,事无大小,关键是我们的态度和看法。例如,在进行“外汇”教学时,笔者为了让学生了解现在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提到了2015年9月8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1美元对人民币6.3654元。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早就突破7了”。面对这个情况,笔者没有指责这个学生在上课随意发言,而是趁此机会表扬这个学生,说:“刚才××同学的这句话,说明他在日常生活中关心时事,關心国家大事,是一个有心人。”我们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挖掘学生优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进步的快乐,这也为融洽师生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挖掘学生优点,激励学生自尊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基础而又必要的工作。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民主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多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多给学生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时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师生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探讨中得到知识的提升,即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学生都可以而且也应该获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样,通过对问题的共享和对话,才能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师生在教学互动中获得相互的信任和尊重,在悄无声息中培养民主意识。如果只是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让学生变得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失去了创造力,这本身已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例如,在进行《文化对人的影响》教学时,创设学生参加学校艺术节的情境。设问(1)你认为参加艺术节是一种文化体验吗?说说你的理由。(2)结合你的体验,谈谈某种文化形式对你的影响。每个学生对参加艺术节的印象深刻,发言踊跃。学生肯定了参加艺术节是一种文化体验,在活动中展现才艺、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这种文化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调动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又如在进行《文化塑造人生》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将学生的听觉充分调动起来,获得精神的愉悦和知识的理解,切身感受到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教师创设情境,提高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民主意识。通过创设情境,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三)倡导师生对话,加强师生合作
生命化政治课堂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课堂,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互动的、全方位的、充满情趣的、有意义提升的(双赢)。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多类型的:师—生、生—生、生—本、生—机。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和交流,要给每位学生基本的人性,如尊严感、自主性、表现欲这些最普通的人性,并使之得到正常的释放。在对话过程中,加强情感交流,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灵更加直白地碰撞,学生对老师会产生一种亲近感和仰慕感,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也很容易为双方所接受。
另外,师生之间的角色互换,不仅为双方带来崭新的体验,还可以在相互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认同意识,也能融洽双方的关系。例如在教学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给课文划定目标,分析重点,一起探讨感兴趣的话题。一方面可以活跃气氛,调动思维,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师生的互动关系,使师生关系在学习中得到健康发展。
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更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生命历程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二、引导学生建立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这是构建生命化政治课堂的重要保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求知的习惯,形成学习的素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生命化政治课堂的真情期盼。
(一)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多种需求,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设置成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成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活动中、合作中、探究中获得收益。如在进行《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教学时,创设模拟区水价调整听证会场景:
区发改委接到区水务集团的调价议案,开始审议方案,并商讨通过何种方式来解决此事,最后决定对水务集团提出的调价方案进行听证。
区水价调整听证会(模拟)
区发改委(听证会组织者) :水价的调整关系全区人民的切身利益,根据价格法有关规定,对水务集团提出的调价方案进行听证。
调价申请人——区水务集团:一是为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二是为促进居民节约用水。另外,该集团在报告中以大量的数据说明,如果不调价,自来水集团的亏损将逐步加大。
调价方案:区自来水价格调整听证会在X中学高一(X)班举行,拟从7月1日起调整区自来水价格。水价拟平均上调0.23元,其中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从现在1.60元/立方米(注:不含污水处理费),建议调整为1.70元/立方米,还将首次对“一户一表”的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水价。
某一学生充当区发改委主任,主持此次听证会; 一个学生充当区发改委工作人员,记录本次听证会的过程和内容;三个学生充当水务集团的代表,陈述水价调整的原因,并听取相关人员的建议;部分学生充当市民代表,发表意见和建议;部分学生充当相关企业的代表,发表意见和建议;部分学生充当专家代表,从专业角度分析提供意见和建议。由学生来充当各角色参与这次水价调整听证会的讨论。讨论氛围激烈、浓厚,学生参与发言的积极性高涨。
A:算算我家每季度将多支出水费7.5元,一年也就30元,应该说还能承受,但我对调价能增强人们节水意识的理由表示怀疑。
B:市民陈先生认为像水价这些涉及公众利益又有垄断性质的行业价格涨价,信息要公开,涨价的理由要用数字说话,最好能做到企业的财务报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C:涨价不应是供水企业投资建设资金的惟一来源,不能将企业成本转嫁到用户身上,不能靠涨价来扭亏。企业应从内部着手,进行成本核算,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比如减少漏损率,铺设管道时与煤气、电信等管道一起施工,节约开挖成本。水价上涨部分不能作为员工工资或奖金、福利发放。
……
各有关部門、专家和一些企业、社区代表大多肯定调价的必要性,但他们也认为水的调价涉及千家万户,应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等。
通过这次模拟听证会,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成长。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情感、智慧和能力。
(二)组织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给学生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时空,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个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的机会,多一次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天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做过如下尝试:学生以四人或六人为一单位,围桌而坐,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内部各人均有分工,如有人负责讨论的要点、有人代表本组陈述讨论结果等,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从彼此的讨论合作中相互学习、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由讲台来到学生的中间,与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尤其是鼓励那些比较内向或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表意见,对小组或个人多给些正面评价,用亲切鼓励的话语,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这样吸引每个学生真正进入课堂,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自信和成就感。
(三)设疑质疑
合作探究学习的核心就是“问题”,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意识是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探究。同时兴趣是学生探究学习最有能量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疑”和“趣”,作为学生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动力,从而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例如,在进行《用对立统一 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时,给学生讲述了辽沈战役,并提出了三个疑问。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毛泽东全面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认为,虽然攻打锦州比攻打长春、沈阳要困难得多,但先攻打锦州是夺取这一战役胜利的关键。因为锦州是通向关内的咽喉,是东北敌人在陆地上的唯一通道。辽沈战役的胜利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结合图示,在讲述这个战役的过程中,学生听得津津乐道。然后,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1)在辽沈战役中存在哪些矛盾?(2)为什么把首攻地点选在锦州?(3)辽沈战役的胜利在哲学上说明什么问题?由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由于学生对这个战役特别感兴趣,讨论氛围热烈。学生很积极地回答了问题,说:“在辽沈战役中存在三个矛盾:我军与长春之敌的矛盾;我军与沈阳之敌的矛盾;我军与锦州之敌的矛盾。”“因为锦州是通向关内的咽喉,是东北敌人在陆地上的唯一通道。在三个矛盾中,我军与锦州之敌的矛盾最为重要,是取得这场战役胜利的关键。”“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多个矛盾。我们要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我们要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先解决主要矛盾。”
激趣设疑,能诱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并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这样才能进行有效合作探究,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只要学生能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就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生命化政治课堂的本质目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可以自由、合作、入情入境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解知识、体验知识、赋予知识意义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最大可能的恢复教育教学的生命本元。
三、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
这是构建生命化政治课堂的关键。叶谰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认为生成性的教学特点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生成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教师应该从生命的高度,从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超出预设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一)贴近学生实际,创设适合知识生成的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习知识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动手操作便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在进行《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时,设计手工制作环节——折千纸鹤,并请学生思考(1)千纸鹤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那价值又有什么决定呢? (2)千纸鹤的价值(价值量)是由哪个学生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个别劳动时间还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动手操作的时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知识,懂得了每个学生的劳动千差万别,决定价值的只能是劳动时间;千纸鹤的价值是由整班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平均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不是由某一个学生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在活动环节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感受到了快乐,真正做到了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以“动”促“动”,以“动”促“思”,在动态生成过程中展示政治学习的无穷魅力!
(二)贴近生活实际,促进课堂教学自如生成
例如,在进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时,笔者提到了作为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国家。这时,有个别学生提出:“消费是我自己的事情,和别人无关。”针对个别学生的这一想法,笔者及时改变教学计划就此展开讨论。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大部分同学赞同“消费是自己的事,但与国家也有关。”他们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进行分析,还例举了一些具体事例,如现实生活中的铺张浪费,造成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在消费过程中缺乏环保意识,出现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造成环境污染,破坏了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通过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升华,更塑造了学生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生活态度。谁又能说这节课因为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失败呢?这样的课堂教学,学习气氛轻松,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学到知识。事实已经证明,课堂 自如生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内在的分析潜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
(三)善于制造教学“冲突”,让课堂生成精彩分呈
教学冲突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原动力,是提炼课堂生成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人为地为掌握知识设置各种矛盾,在互相冲突中促使学生学习质量不断上升。这时的学生的情感亢奋,思维敏捷,讨论激烈,千方百计想出理由为自己辩解,从而使冲突迭起,达到高峰。课堂教学因“冲突”而精彩分呈,也因争论而达到教学生成的理想教学境界。
例如,在进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教学时,有学生提出我国的政党制度不如西方国家的好,主张在我国实行多党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论纷纷,此时教室里热闹非凡。笔者就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亮出自己的观点并反驳对方的观点。学生提到了西方国家实行多党制的弊端,容易导致国内政局动荡,造成国家决策效率低下等;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点,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等。在争论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能进一步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学生分析了多党制的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一项政治制度;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国的政党制度。在“冲突”和争论中,学生不仅对知识有了更全面、准确的认识,而且做到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到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既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培养了善于动脑的科学品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如教案的设计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对教材的思考与钻研时应更多地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充分预设,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独特另类的发言,要能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等等,生成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师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生机、激发活力、具有魅力、展现生命力。
生命是跃动的,生命化政治课堂是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充满人文精神的。这样的课堂,教师轻松、学生快乐、幸福,永远对学生有一种魅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程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生命化政治课堂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让学生体验着生命的快乐、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光彩。生命化政治课堂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的殿堂,是学生展示生命活力的世界。让学生在有活力、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生命化政治课堂中自由遨游吧!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3.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4.[东德]凯特琳·勒德雷尔主编,邵晓光译:《人的需要》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放飞思维翅膀 绽放生命活力 篇12
一、让课堂充满诱惑, 启迪学生思维
未知的世界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而初中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好奇心是学习好美术的内驱力。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创设特定的情境, 激发和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所以, 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 创设情境, 让学生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让美术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例如, 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活动一课时,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投放了各种款式的居室装饰的画面, 并尽可能选择居室类型 (如书房或学生房) 相同, 但表现方法不同和人文特点不同的居室设计作品, 让学生进行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学生对这些不同居室装饰感到非常好奇, 加上教师的分析讲解, 学生很快就了解了运用美术作品进行居室装饰的多种表现方法和不同特点, 认识了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然后,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一次模拟的居室装饰设计, 学生兴趣盎然, 兴奋不已, 一节课就在高潮起伏中结束。
二、让课堂充满灵性, 发展学生思维
美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开放式的活动过程。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要创设开放性的课堂, 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观察、尝试、操作、交流、讨论, 让学生自己去欣赏、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创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尽可能产生更多、更新甚至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性, 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 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装点我的居室》活动二这一课时, 因为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 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 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为此, 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 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 不是照抄自然, 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予强化的表现。在造型上, 中国花鸟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 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 借以实现对象与作者的情感;在构图上, 它突出主体, 善于剪裁, 对画析枝, 讲究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 而且在写意花鸟画中, 尤擅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名, 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写出来, 辅以印章, 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在画法上, 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 又比人物画丰富, 所以工笔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 而写意花鸟画则笔墨更加简练, 更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易性。因此, 在教学中, 我根据以上情况, 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合作讨论, 观察探究, 在展示悬挂写意花鸟画小品的居室图片让学生感受运用写意花鸟画小品装饰居室的效果后,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在介绍写意花鸟画小品时, 让学生结合居室装饰的特点谈谈自己的观点;在介绍写意水墨画的画法特点和用笔、用墨方法后, 引导学生尽情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独立创作, 也可以合作创作。擅长做诗的可以赋诗, 擅长书法可以题字, 有图章的学生可以加印, 几个人共同完成作品。
三、让课堂充满个性, 活跃学生思维
人类已经步入信息社会了, 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美术课堂教学应十分注重个别化和个性化,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才能随之发展和提高。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要大力提倡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 认真观察, 发散思维, 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欣赏、尝试、操作、讨论、交流, 从而自己去发现问题, 摸索知识, 寻找规律, 表现画法, 总结绘画技能技巧等, 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画法, 只要合理, 就允许存在, 这样才有利于保护和培植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
例如, 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增一分活泼添一份情趣》活动一时,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并根据纸盒的形状、色彩与相关动物产生联想, 如黄色为主体的纸盒设计成猫、虎、狮、马、牛。可以参考动物图案资料、工艺品、寓言、神话故事进行合作;也可以让学生用纸盒进行人物、植物、建筑的造型设计、创作;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其他废旧材料, 如瓜子皮、蛋壳、毛线、羽毛等进行动物造型设计, 注意发挥媒体的自然特性。这样, 让学生无拘无束, 灵活地进行创作, 展示自我, 表现自我, 超越自我, 开拓创新, 发展思维, 张扬个性, 放飞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生命活力】推荐阅读:
让早读焕发生命活力05-16
生命因活力而丰盈10-18
自主,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07-15
构建有效教学行为,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06-11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区“高效课堂”教师论坛演讲稿06-27
教育活力07-14
青春活力10-18
增强活力05-08
组织活力06-04
活力文化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