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活力(精选12篇)
发展活力 篇1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 近两年来, 因其特殊的地缘因素与开放政策在东南亚诸国中后发优势明显。作为亚洲的最后一块投资乐土, 缅甸对欧、美、日等国家都展现出了极大的吸引力。
资料来源:安邦咨询东盟团队摄影
安邦咨询东盟团队近期赴缅甸对其现状进行调研, 走访了缅甸投资委员会及仰光蒂拉瓦经济特区近距离观察了缅甸日趋渐热的市场与投资环境。
尽管从官方视角看来, 中国因几个项目与缅甸投资往来进入冷淡期, 但身处缅甸, 仍可发现大街小巷上的华为、vivo和OPPO等中国品牌。目前华为手机在缅甸市场占有率为70%, 此外中兴与华为也在为缅甸修建3G基站, 来解决一些城市间网络互不兼容的问题。缅甸电信市场正在加速对外开放。
除了传统的中国手机与日本汽车, 其他如韩国三星电器、汉堡连锁店也渐渐走入缅甸人的视野。如今的缅甸已经改头换面, 虽然局部地区在高峰时段会限制电力供应, 但笑谈中那个“没电”的缅甸在大众眼里已经成为过去时。
缅甸开放投资政策日趋完善
此次安邦咨询走访的缅甸投资委员会 (以下简称MIC) 是缅甸国家计划经济发展部于1994年成立的, 在2000年的机构改革后, 该委员会于2011年重建, 负责审阅投资计划的委员会成员由4人调整为16人。在2012年的改革法案中, 为使投资审批过程更加透明高效, MIC由政府指定改为独立机构, 主要负责推动外国投资及相关审批工作, 目前主要职位仍由政府官员担任。
虽然MIC与其下属的投资与公司注册委员会上个月才从首都内比都搬回到仰光, 办公室内还堆着许多待输入电脑的文件, 但前来咨询和办理投资手续的商人仍是络绎不绝。据其工作人员介绍, 眼下前来咨询缅甸成衣制造业的最多, 有来自日本、韩国、德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各个国家的投资人。
目前, 为协助缅甸经济开放与改革, 来自各国的协力机构与国际组织都积极为其献计献策, 尤其是在各部门公务员的能力建设方面 (Capacity Development) 。除了UNDP、IMF、ADB和JICA外,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近期也开展了对DICA工作人员针对商务注册与投资流程规划的培训。值得一提的是, 在MIC的办公大楼里, 我们还看到了专门为MIC政策制定提供建议的日本办公室, 由来自日本协力机构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常驻专家组成。
外商来缅甸投资, 主要需参考其2013年11月制定颁布的新《外国人投资法》及相关实施细则。据MIC工作人员介绍, 该法涵盖了有关外国人投资的所有内容, 近期内不会有大的调整。随着缅甸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 包括为9家外资银行发放牌照、允许私营保险业发展等, 针对金融行业框架制定、监督与管理的相关细则还在酝酿与讨论之中, 预计年底还会有针对该行业的新法律出台。
经济开发区情况
缅甸政府为配合本国经济发展, 由国家主持开发了蒂拉瓦、皎漂和土瓦3个经济特区。缅甸与日本合作建设的蒂拉瓦经济特区距离仰光市中心30公里, 占地2400公顷, 作为第一个经济特区而备受各界瞩目。日本三菱、丸红和住友三大财团牵头开发蒂拉瓦经济特区, 目标在2015年前在经济区内20%的土地上开设工厂。
然而, 安邦咨询此次实地考察发现, 由于蒂拉瓦特区发生土地纠纷导致延误工期, 目前该经济特区还处于铺设管道的初期阶段。虽然距离仰光只有30公里, 但通往蒂拉瓦的路面破旧, 且不时有堵车, 周围看不到任何发展的迹象。该特区目前没有完善平整的土地, 预计很难在明年初期达成开设工厂的目标。2014年4月该公司开通股票交易, 每股价格10000缅元, 售出210万股, 可见对于蒂拉瓦的发展前景民众信心并不充足。
缅甸另外两个特别经济区虽然目前发展稍落后于蒂拉瓦特区, 但这两个经济区各具优势。其中, 皎漂特别经济区位于中缅铁路网的最南端, 接临印度洋, 一旦铁路、港口等基建配套设施完成, 经济区将面对国际企业招标, 发展潜力堪比蒂拉瓦。另一方面, 土瓦经济区虽然因经济原因搁浅, 但因其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而颇受两国重视, 缅泰两国已协商计划于今年11月初重启该项目。
除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区外, 政府还特别在仰光市中心建立信息科技园区, 作为缅甸发展高新科技的核心动力。该园区有50多家企业进驻, 专门致力于缅甸的数据收集、软件、网络发展。该区目前的项目不仅包含已建成的私人数据中心、与东盟单一窗口联网的电子关税系统, 还有正在建设中的缅甸商品交易系统及国家计量鉴定系统。该园区在帮助缅甸完善健全各电子系统的同时, 为也为其IT行业培养人才奠定了基础。
旅游业成为创汇动源
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 具有璀璨文化和独特人文景观的国家。其旅游资源丰富, 不仅有世界闻名的仰光大金塔、文化古都曼德勒、茵莱湖和万塔之城蒲甘, 近期还完成了骠国古城的申遗并增加了以原生态滨海风光为特色的海滩旅游。
自2011年缅甸民选政府成立后, 随着政治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缅甸旅游业发展迅速, 海外游客数量的增加使缅甸的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到去年, 外国对缅甸旅游业累计投资达19亿美元, 其中新加坡以8.8亿美元遥遥领先。
缅甸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 不但积极吸引外资完善旅游环境和软硬件设施, 简化复杂的签证手续、实施在线电子签证制度, 并为推广旅游开展了大规模宣传促销活动。为招揽更多的海外游客, 缅甸政府将2016年定位为“访问——缅甸——年”。缅甸酒店与旅游部副部长吴丁瑞透露, 预计2014年到访缅甸的海外游客有300万人次, 这一数字2015年将上升到500万, 外国游客的增加也将为缅甸民航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契机。
资料来源:安邦咨询根据缅甸酒店与旅游局数据整理
资料来源:安邦咨询东盟团队摄影
缅甸开放以来, 赴缅旅游和寻找商机的外国旅客不断增加, 缅甸的国际机场已无法满足需求。韩国企业联合体将耗资11亿美元在勃固为仰光建设第二机场 (汗达瓦底国际机场) , 并获得50年机场运营权。安邦咨询东盟团队到达仰光国际机场时发现, 仰光国际机场四周也正在进行扩建工程。与仰光国际机场相比, 曼德勒机场与蒲甘娘乌机场跑道、候机楼占地面积有限。为提升曼德勒国际机场建设水准, 日本三菱商事和日本航空组成的企业联合体预计投入60亿日元, 对机场进行扩改建并获取30年机场运营权。
资料来源:安邦咨询根据缅甸酒店与旅游局数据整理
总结
通过跟踪研究和实地调研, 安邦咨询对于缅甸的现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缅甸在经历了关键的政治改革之后, 正在进入以民主化改革与经济发展为主旋律的转型期, 转型中的缅甸已经确定向一个“正常化”的方向发展, 民主化改革已经确定, 经济发展虽然百废待兴, 但机会众多。
从经济上看, 缅甸各行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除了基础建设与能源亟需大力发展之外, 其他领域也都充满投资机会。投资缅甸的外国资本已呈多元化格局, 日本、新加坡的对缅投资增长迅速, 与中国对缅投资的波动形成对比。
作为农业大国, 缅甸在育种、产销及农村信贷方面还比较落后, 亟需与国际接轨。有关机构可参考JICA、GIZ等国际组织的做法, 向缅甸介绍农村发展的经验, 共同探讨其发展路径。
中国资本在缅甸的特区建设方面并不占优势, 日本资本的进展则值得关注。在皎漂特别经济区的建设上, 中国有关投资方应当充分吸收日本三大财团在处理土地纠纷、资金问题上的经验, 争取早日完工、引资投产, 真正参与到缅甸的建设与发展之中。
2015年缅甸即将进行大选, 投资者在赴缅甸考察商机的同时, 还需要充分考虑其政策变化、市场动态、货币贬值等因素, 规避投资风险。
发展活力 篇2
——F600创业社区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之核心篇
核心文化——和谐共赢,一言九鼎
在“和谐共赢,一言九鼎”的企业理念下,F600以诚信服务客户,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司的标准。米兰空间艺术坊的成功塑造,使其一夜成为知名艺术液体壁纸品牌,正是“和谐共赢,一言九鼎”理念的一个体现。
在“和谐共赢,一言九鼎”企业理念的熏陶下,员工把“和谐共赢,一言九鼎”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做人的准则。每一个F600人,都秉承着公司的理念为每一位客户热诚服务。
企业文化之价值篇
团队——众志成城,飞跃巅峰
优秀的团队,给每一位客户带来的是质的蜕变,众志成城的团队,定能与客户一起飞跃巅峰。在团队的不断努力下,F600创业社区网站成功改版,改版后的F600标志着和鼎核心网络招商产品线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充实。
共赢——携手共赢,创造未来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客户的支持,客户的生存离不开与公司的合作,公司与客户携手共赢,才能共创未来。互利共赢,是市场生存的客观条件,把客户、公司、员工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携手共赢,共创财富。
企业文化之诚信篇
诚信——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必衰
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信守承诺是企业的责任,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必衰,对公司诚信,是一种责任,对客户诚信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诚信亦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中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
责任——拥有责任心,前途一片光明
发展直觉思维 提升学习活力 篇3
一、丰富知识积累,夯实直觉思维的基础
直觉的获得看似偶然,但教师应该看到其中的必然性。如果学生对所涉猎的知识点一丝储备也没有,学生又怎能迸发出相应的灵感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得牢牢把握住这个原则。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更不会出现没有长期实践支撑的创造。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形成丰富的表象,丰厚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等,都是开启直觉思维的力量源泉。
如,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的一份综合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1小时的1 / 5是多少分钟?粗看习题,它是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感觉它已经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但是在学生的解答中我们却看到了令人惊讶的现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给出了正确答案。在吃惊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是怎么思考的。学生的回答同样出乎我的意料。生1:老师,这个问题不难的啊!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过1小时是指时针走过1个大格,分针走60小格,1小时的1 / 5,就是把1小时平均分成5份,把60小格平均分成5份,这样就得到12小格,即12分钟。生2∶1小时=60分钟,它的1 / 5就是把60分钟平均分成5份,这样就很容易算出60÷5=12(分钟)。学生的解答让我们明白,当学生的学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能够综合地运用知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跳跃式的思考方式,不正是我们常说的直觉思维吗?学生凭借厚实的学习积累,从容地运用知识去感觉、去猜测、去尝试,并在尝试中获得学习突破。数学直觉思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它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夯实学生的积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跟着感觉走”,实现思维的新突破。
二、渗透数学思想,促进直觉思维的生成
直觉思维是一种稍纵即逝的闪念,这种突然间的顿悟、灵感,都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极力鼓励多角度思考、多维度分析,努力达成一题多解的美好格局,这些都是求异思维的体现。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灵光乍现,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与技能去思考、去分析,用数形思想、替换策略等剥离出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数量关系,扩展学生的解题视角,在突破中求创新,实现视觉思维的大飞跃。
如,这样的一道习题:小明计划6天读完一本图书,每天读15页。实际因要参加英语比赛,结果要提前1天读完。这样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多少页?如果按常规思路,学生就会先算出总页数,再算出实际1天读几页,最后算出实际每天比计划多读的页数。如果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解读题中的数量关系,学生就会生成一种直觉感想:6天阅读的总量最后要5天读完,这就说明最后1天阅读的15页应平均分摊在前面5天中,这样就可轻松地获得新的解法:15÷(6-1)=3(页)。
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理解题意,不仅能拉近条件和问题的距离,把繁琐的思维过程逐步简单化,而且还有意识地训练了学生的简约思维,使直觉思维在学习中得以体现,并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教师科学地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去分析研究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够打破常规思维的定式,有利于学生寻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数学学习更具创造力。
三、鼓励大胆猜想,提增直觉思维的活性
直觉思维的发生不仅需要丰厚的积淀,更需要创设良好的猜想情境,激励学生大胆猜想,通过猜想激活思维,提增思维的活性,使学习的灵智获得呈现。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猜想,促使直觉思维的产生,实现学习突破。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课的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猜一猜今天会学习什么。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可能的内容。这时利用课件展示一组情境题:①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引导学生猜想下面还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季节的轮换……②彩旗的排列,红、红、黄、绿、红、红、黄、绿……请学生猜猜省略号里面是什么,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学生会轻松地找出:一个星期从星期日到星期六的往复不断,太阳的东升西落……继续设问:你能看出这些现象中所隐藏着的共同特征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在观察和思考中形成感悟:这些现象中的内容都在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为学生深入领悟循环小数的本质和掌握其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突破学习的重难点积累了必要的感知。
“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得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在直觉感悟、直觉猜想等方面的能力,以此开阔视野,拓展认知,让数学学习充满智慧的色彩。
坚持政策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篇4
1 综合施策, 小城镇集聚发展增动力
1.1 突出规划引领
制发了《小城镇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和《专项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对小城镇镇村体系、用地布局、生态环境、传统风貌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注重提高小城镇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水平, 200个示范镇总体规划由省住建厅统一组织评审。全省实现小城镇总规全覆盖, 示范镇建成区控规全覆盖。
1.2 加大财税支持
四年来, 为支持小城镇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 省财政累计下拨示范镇建设专项资金53.26亿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9亿元、小城镇产业发展贷款贴息资金2亿元;各市县配套示范镇补助资金86亿元。探索建立新型财税分配机制, 原则上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地方小税留给示范镇;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非税收入, 除国家和省规定有明确用途外, 全部用于示范镇。
1.3 保障发展用地
各县 (市区) 每年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支持示范镇的发展, 省里每年为示范镇直供不少于5000亩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增减挂钩节余的用地指标和存量用地挖潜节约的土地, 优先保障示范镇重大项目和城镇发展建设需要。同时, 探索实行“租让结合、先租后让”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 推行工业用地出让弹性年期制度, 最大程度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1.4 创新发展机制
全省所有乡镇 (街办) 全部设立不少于5个行政编制的乡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 实现省市县镇四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全覆盖。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应放尽放, 赋予示范镇县级经济类项目管理权限, 扩大示范镇发展自主权, 增强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关键要素的支配权。潍坊市示范镇全部建立独立财政, 临沂市示范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全部高配为副县级。
图1潍坊市寿光市羊口镇
1.5 严格督导考评
印发了示范镇考核办法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明确了7个方面46项评价指标。每年组织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34个成员单位对示范镇建设工作进行考核, 通报综合考核排名。对考核优秀的前10名予以资金奖励, 对排名后10位的进行通报批评, 连续两年达不到发展目标要求的取消示范镇资格。四年间, 共有28个示范镇被通报批评、约谈主要负责人。
2 落地成金, 小城镇提质增效结硕果
2.1 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2012~2015年, 全省小城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2.9%、17.2%、9.6%。其中, 示范镇相应指标年均增长幅度分别达到23.9%、33.4%、15.6%, 远超过同期全省小城镇增长幅度。2015年, 示范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41亿元, 同比增长32.8%, 比建制镇平均增幅高9个百分点。2个镇进入全国百强镇行列。
图2泰安市新泰市西张庄镇
2.2 镇区规模迅速扩大
小城镇集聚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底, 全省小城镇建成区面积、镇区常住人口分别比2012年扩大631平方公里、486万人。其中, 示范镇相应指标分别增长296平方公里、236万人, 占全省增长总量的46.9%、48.6%。全省小城镇镇均人口1.9万人, 为全省城镇化率贡献了23.2个百分点, 其中, 示范镇贡献了7.6个百分点。
2.3 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镇区道路硬化率和亮化率均达到90%以上, 供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3.3%、64.9%、67.7%, 村镇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27.4%、17.7%, 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其中, 示范镇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垃圾处理率全部达到100%。小城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图3临沂市费县探沂镇
图4烟台市蓬莱市刘家沟镇
2.4 产业支撑明显增强
小城镇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城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四年来, 全省村镇建设总投资达到6840亿元, 其中, 示范镇共完成各类投资2975亿元, 占全省小城镇总投资的43.1%。示范镇建设园区477个, 提供就业岗位约110万个, 增加就业人口约120万人, 示范镇成为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2.5 城镇特色初步彰显
立足小城镇特色资源和自然禀赋, 注重城镇特色与地域环境相融合, 深入挖掘、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塑造特色鲜明的城镇风貌。全省创建国家和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美丽宜居小镇等331个。
3 接续创新, 小城镇多元培育辟新径
3.1 实施新策略, 梯次培育发展重点小城镇
2016年, 省政府印发小城市培育和创建特色小镇的实施方案, 确定“十三五”期间实施“1·3·10”工程, 分三个层次发展小城镇。一是培育10个镇区人口超过10万人, 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 基础设施、城市功能比较完备的小城市。二是培育30个镇区人口超过5万人, 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 经济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的重点示范镇。三是创建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 成为创新创业高地、休闲养生福地、观光旅游胜地, 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3.2 探索新路径, 分类扶持指导一般小城镇
在实施“1·3·10”工程的基础上, 兼顾一般小城镇的发展。一是对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小城镇, 结合时代特征, 注重历史文化传承, 挖掘自然景观, 做好保护性开发建设, 激发小城镇再生活力。二是对于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小城镇, 围绕“一镇一品”, 培植主导产业, 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增强小城镇内生动力。三是对于其他小城镇,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打造美丽宜居环境, 提升小城镇发展潜力。
3.3 树立新理念, 提升小城镇长效管理水平
一是创新规划设计理念。避免照抄城市设计, 结合小城镇地域特色, 与周围山水环境相协调, 注重融入本土文化, 打造各具特色的城镇风貌, 改善小城镇发展环境。二是推进城镇管理转型。推行垃圾污水治理等政府公共服务外包, 培育和发展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和专业合作社, 参与、承担小城镇公共事务管理。三是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城管综合执法向小城镇和社区延伸, 开展“数字化小城镇管理”, 提升小城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激发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篇5
吕 薇 马名杰
《 人民日报 》(2014年03月25日06 版)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对创新的全局性和战略性地位的再次强调。随着支撑我国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变化,创新已经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坚定创新信心,发挥后发优势
我国是一个具有技术吸收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创新能力经历了一个从学习、积累、消化吸收到自主研发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已进入创新相对活跃期,不仅创新方式更加多样,而且开始出现由量到质的转变,取得了可喜成绩。
自201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首次突破万亿元后,2013年
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占全球比重超过15%。目前,我国科研人员数量跻身世界第二位,专利和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如,神舟十号遨游太空,嫦娥三号成功登月,蛟龙深潜再创纪录;超级计算、智能机器人、超级杂交稻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12年企业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超过74%,成为研发和创新的主力军,涌现了华为、联想、阿里巴巴、腾讯等一批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领军企业。制造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产业技术从跟踪模仿走向自主创新,部分企业进入世界前沿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一是互联网行业创新亮点频现。在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一些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开始出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毫不逊色。二是通讯设备、工程机械和交通设备等重大装备制造业依靠较强的集成创新能力,开始或已经进入国际中高端市场,有的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三是在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新兴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量涌现,原始创新初露端倪。
可以说,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较好地发挥了后发优势,创新表现优于其他金砖国家,发展势头较好。这些进步是在不
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中取得的。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指出的“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有智慧实现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还有很多困难和障碍需要解决。目前,支撑前沿技术发展的科技和人才基础依然薄弱,知识产权价值不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率低。企业总体创新能力不强,少数领先的创新企业与大量低水平模仿企业并存。总装和集成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迅速成长,但大量配套企业发展缓慢,关键部件和基础技术欠账较多。国家创新体系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创新差距呈扩大趋势。技术、人才、风险资本、创新型企业,以及价值链中高端活动明显向少数发达省市聚集。一些传统产业密集地区在创新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
创新发展面临的不少障碍是我国在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法治社会中要解决的基础制度问题。市场机制不完善,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激励不足。如,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没有反映真实成本,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尚未完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亟待加强,等
等。同时,还要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减负、铺路,使创新者真正获益。只要及早有序地解决好这些问题,就能让积蓄在市场中的巨大的创新潜力爆发出来,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能够早日实现。
以改革开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实现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的关键,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
一是坚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营造有利创新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创新动力。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规则,使各种所有制企业获得资源和进入市场的机会平等。加快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形成促进企业创新的市场倒逼机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消除行政垄断,为创新创业营造新的发展空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假冒伪劣等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护企业创新积极性。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创新创业企业融资渠道。严格环境、安全、能效和质量标准,促进优胜劣汰,以标准促创新。
二是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开放、合作、活跃、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建立适应制造业
强国和创新型国家需要的教育制度和多层次人才结构。明确各类创新参与者的定位,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有效发挥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率。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就是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技术集成、成果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大学的作用。消除制约人才和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跨部门跨区域流动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区域创新体系改革试点力度,促进试点地区创新体系与国际接轨,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释放改革红利。
三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政府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转变政府支持重点和方式。政府在外部性和社会效益较大的领域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社会公益研究、共性技术研究,以及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对一般竞争性技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政府辅之以普惠性鼓励政策。
四是建立适应开放、合作创新与全球竞争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创新环境是各种制度和各项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要
加强科技政策、财税政策、贸易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竞争政策、教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的协调配套,形成目标一致、部门配合的政策合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我们要建立适应国际规则的创新政策和环境,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吸引和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建设创新型国家。
释放特大镇发展新活力 篇6
一是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道。让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住、有事做。“进得来”,就是优化外来人口市民化通道。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改革,大力解决一批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的人员落户问题。在全省首推镇级长安“优才卡”,向具备条件的投资纳税型、学术技能型和企业推荐人才等发放长安“优才卡”。“留得住”,就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重点解决好外来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有事做”,就是提升城市承载人才就业创业能力。
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改革。按照大部制和尽量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原则,稳步推进机构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开展“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搞好科技创新和投融资创新。
三是抓好长安新区开发建设。长安新区规划面积20.36平方公里,紧靠广东自贸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努力将其打造成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科学谋划新区发展定位,大力推进围填海工程,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长安存在典型的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倒挂问题,在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为此,建议加强指导,加快推进撤镇设市设区等有关工作;加快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事权划分财权,以支出定收入;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在低碳发展中迸发活力 篇7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 (以下简称为陕煤化集团) 是陕西省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 从培育壮大以煤炭开采、煤炭转化为主的能源化工支柱产业出发,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在铜川矿务局、渭河煤化工集团公司等省内国有重点煤炭、化工企业的基础上, 重组成立的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近年来, 陕煤化集团乘着西部大开发的时代东风, 依托自身机制体制优势, 紧密围绕“打造中国一流安全节能环保能源化工企业”的愿景, 以项目为纽带, 以产业化为方向, 通过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内部协作、科技创新等一系列措施, 既实现了老企业的转型和振兴, 又抢抓机遇构建了新的竞争优势。
发展低碳经济是陕煤化集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十一五”规划基本方略的重大举措。自成立以来, 陕煤化集团就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要求, 注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陕煤化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华炜表示:“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同时, 也配套制定了节能减排‘十一五’规划和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积极探索实践低碳经济, 使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的取胜之道。”
技术改造助推老企业转型振兴
陕煤化集团下属的部分老企业, 因生产装置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老系统, 产品结构单一、工艺技术落后、历史包袱沉重, 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为使这些企业尽快摆脱困境, 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集团公司以技术改造为突破口, 加大资金投入, 对老企业的老设备进行改造优化, 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节能减排的效果显著。
在煤炭产业上, 集团公司对所有矿井进行了一轮拉网式的安全技术改造和采掘机械化改造, 调整生产布局, 简化生产系统, 推广以提高煤炭回收率和高效利用率为主的源头节煤技术, 减少资源损失。对老矿井中具备资源条件的玉华、韩家湾、王村斜井、象山等矿井实施了技术改造, 大力发展采掘机械化, 大大提高了矿井采煤效率。集团公司投入大量资金, 对所属的铜川蒲白、韩城、澄合矿务局原有的风机、锅炉、供电系统等进行技术改造, 逐步淘汰高耗能、低效率设备。加快瓦斯抽采利用步伐, 逐步建立了陈家山、大佛寺、象山、下石节4个瓦斯抽采利用示范矿井。编制矿井水处理方案, 使矿井水处理能力与矿井涌水量匹配, 确保了“十一五”末矿井水复利率达到70%以上。加强对现有矸石电厂、洗煤厂技术改造, 淘汰落后工艺, 减少了电耗、水耗和介质消耗。逐步关闭经济效益差、污染大的焦化厂, 降低了能耗,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陕煤化集团总经理高仰才说:“通过这几年的技术升级和改造, 这批老企业在节能减排上得到了快速提升, 生产经营、效率与职工生活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现在煤矿的整体形象, 从技术含量到环境保护, 再到综合利用, 都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
在新矿区开发中, 从设计到建矿都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来设计、施工、建设、投用, 全面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大型现代化装备, 采掘机械化程度均为100%。在建设的同时, 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绿化、井下等建设, 都要达到工厂的管理水平, 建设矿井的同时也建设了一个花园。预计到2010年底, 集团公司将实现在煤炭板块累计完成投资212.8亿元, 煤炭产能达到10479万吨/年。目前, 生产矿井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4%, 综掘机械化达到75%, 矿井安全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普遍增强,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化工产业上, 陕煤化集团围绕原有化工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 分别实施了陕化工艺系统技改、陕焦公司95万吨/年焦炭及20万吨/年甲醇、渭化公司11万吨/年醋酐联产醋酸、陕化公司节能减排技改等7个项目。
以陕化公司为例, 该公司是上世纪70年代建设的老化工企业, 已运行了近40年, 工艺设备明显落后, 能耗高、污染重, 合成氨、尿素运行成本居高不下, 与同行业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2006年6月, 陕化公司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千家重点用能企业之一。2007年, 该公司对制约合成氨生产的造气、净化和压缩系统进行扩能改造, 使吨合成氨生产成本下降150元, 年均经济效益达3600万元, 生产环境全面改善。
陕煤化集团所属的陕西比迪欧化工公司以1, 4-丁二醇为主营项目, 采用美国、瑞典等国先进的工艺技术, 被陕西省发改委确定为重点建设项目, 自2009年5月建成投产以来, 1, 4-丁二醇产量达到了日产90吨, 纯度99.63%以上, 在全国处于领先。今年, 该公司准备再次斥资45.76亿元, 投入到节能减排技改项目中, 新建6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52万吨/年尿素装置, 预计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增加产值26亿元、税后利润6.3亿元, 届时将有力促进产业全面升级。
在陕煤化集团上下的一致努力下, 2009年, 集团公司万元产值能耗降为1.25吨标准煤, 提前实现了“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目标。
产业升级构建节能高效新格局
较之部分成立较早的老企业, 陕煤化集团所属一些产业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以先进生产技术装备为支撑, 在主导产业链条前后延伸和闭合循环上下功夫, 创新生产模式, 积极促进产业升级, 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节能高效的循环经济格局。
陕煤化集团所属的黄陵矿业公司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 是目前国家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的重点矿区。近年来该矿区投资100多亿元, 不断在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上下工夫, 进一步延伸了煤炭产业链条, 增加了煤炭资源的附加值。
2008年, 黄陵矿业公司已建成投产的130兆瓦煤矸石热电厂年发电量5亿多千瓦时, 实现收入2亿多元, 消化该公司一号煤矸石超过80万吨, 减少排矸费用支出3000多万元。煤矸石电厂产生的部分粉煤灰和炉渣被粉煤灰砖厂用于生产粉煤灰砖, 形成了5000万块/年的生产能力, 产值逾3000万元。目前正在建设的2×300兆瓦的煤矸石电厂项目在配套粉煤灰砖厂的同时, 还规划了一个以粉煤灰和炉渣为原料的水泥生产项目。该项目完工后, 黄陵矿业公司的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730兆瓦, 可消化一、二号煤矿选煤厂的副产品矸石、中煤、煤泥300万吨, 年产粉煤灰砖2亿块、水泥60万吨, 产值超过10亿元。2009年, 黄陵矿业公司投资近100亿元的黄陵曹家峪和白石两个焦炭生产能力为2×98万吨的煤化工生产厂区相继开工建设, 项目建成后, 将形成400万吨/年的焦炭生产能力和100万吨/年的化工产品生产能力, 产值在100亿元以上。
陕煤化集团所属的渭河煤化工公司以美国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为龙头, 关键设备采用了法国、德国、丹麦、日本等国的专利技术和生产工艺, 依托西部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 生产过程体现“清洁、文明、绿色、环保”。
近年来, 为促进节能减排, 渭河煤化工公司通过建设循环利用装置, 每天回收100吨二氧化碳, 销售到食品企业用作食品添加剂。一套二氧化碳装置每年产值是1500万元, 可带来500万元的经济效益。与之类似, 合成氨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气体经过回收处理, 变成了高纯度的硫黄副产品, 氧、氮、氩等也变废为宝, 销售到下游公司充当原料和添加剂, 每年为公司增收3000万元。仅2009年, 该公司就启动技术改造项目56项, 其中重大技改项目18项、中小项目38项。在这些项目的推动下, 该公司累计完成节能量17.84万吨标准煤, 超额完成了陕西省政府下达的重化工公司的节能任务 (8.4万吨标准煤) 。同时, 依托装置优势和潜力, 2009年该公司开工建设20万吨/年甲醇、联产1万吨/年二甲醚项目, 还拟建1.2万吨/年三聚氰胺项目。项目全部投产后, 产值规模将增长1倍以上, 利税将大幅度增长。
陕煤化集团所属的北元化工公司作为陕西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不断更新发展观念, 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依托榆林地区丰富的电石、原盐资源优势和园区基础设施的有力保障, 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010年底, 二期100万吨/年PVC生产装置将投产, 届时公司将成为全国最大的聚氯乙烯生产企业。目前, 正在逐步形成“煤、焦、电、电石、聚氯乙烯、水泥、聚氯乙烯下游产品”的一体化循环生产模式, 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循环经济产业链, 做到对既有资源的吃干榨尽。此外, 该公司与中国碳基金签订了《碳减排量买卖协议》, 建立清洁发展机制 (CDM) 项目, 每年可收益6000万元。
结构调整发挥集团化运营优势
陕煤化集团的发展战略是:以煤炭开发为基础, 以煤化工为主导, 多元发展。成立以来, 集团公司先后实施一系列并购重组, 已经拥有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50余个, 并逐步形成了煤炭开发、煤化工、电力、运输物流、机械制造、建筑施工、金融等多业并举的产业格局。
在产业结构的规划上, 陕煤化集团立足于煤炭开发这一基础产业, 充分挖掘煤炭资源的潜在价值, 将煤炭初级产品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 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以煤炭产品为龙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实现了资源就地转化。围绕陕北新兴煤基产业升级, 集团公司重组北元化工、天元化工、富油科技等3个民营企业, 并对其进行扩能改造, 预计2010年底, 将增加60万吨PVC、60万吨燃料油的产能。同时依托韩城、黄陵配焦煤煤种优势, 走特色资源深加工路线, 建设了韩城、黄陵各500万吨焦化及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 2011年将全面竣工。
围绕北元化工PVC项目及天元化工煤焦油加氢制油项目的上下游配套, 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的绿色和谐发展, 陕煤化集团整合了一批地方兰炭、电石企业, 开展了柠条塔工业集中区煤焦电化循环经济集群项目、麻黄梁工业集中区煤焦油加氢及循环经济项目、府谷庙沟门工业园区240万吨/年兰炭及50万吨/年燃料油项目、锦界工业园区锦源30万吨/年电石项目等, 其中部分工程已经建成, 全部工程将于2011年建成投运。
为了延长产业链, 陕煤化集团积极与发电专业企业合作, 参股建成马屋、庙沟门、清水川等3个大型燃煤坑口电厂的一期工程, 新增装机容量300万千瓦。还积极实施“走出去”储备资源的总体部署, 在阿根廷火地岛建设了80万吨/年天然气制尿素项目。通过并购重组开源证券, 参股长安商业银行, 陕煤化集团进入金融证券领域。近两年来, 先后获得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共计500多亿元的授信额度。2009年, 陕煤化集团充分利用国家和陕西省调整和振兴物流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把发展物流产业、建设大物流体系提高到战略高度, 力图通过构建大物流体系、整合内部储运销售资源, 使销售阵地前移, 进一步优化资源、运力、市场配置, 降低总体物流成本, 实现产销平衡。2009年6月和11月, 陕煤化集团分别与湖北、江苏、山东、江西和枝城港、徐州港、日照港、连云港这“四省四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与“四省四港”联手建设陕西煤炭物流体系和煤炭销售基地, 使省外物流节点布局初具雏形。
为实施集团内部产业板块整合, 2009年11月17日, 西安重工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将陕煤化集团所属的西安煤机公司、陕西建设机械公司等10余个机械制造企业重组。全力进军机械制造业, 不仅为集团公司在采煤机、掘进机等机械设备上提供了现代化武装, 还促进了集团公司机械化程度的大幅提升。
集团化运营也为产品的创新研发提供了坚实后盾。该公司研发的MG900/2210-WD重型超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 年产量可达800万吨以上, 装机功率最大, 居全国之首, 被专家认定为成功填补我国大采高、超大功率重型综采机械领域的一项空白,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的MG500/1130-WD交流电牵引采煤机被评为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并成功出口俄罗斯等国。
为提高集团内部资源利用效率, 增强各主体协同效应, 陕煤化集团特出台内部协作政策, 号召各所属企业尽一切可能“抱团取暖”, 并组织召开内部产品服务洽谈会, 有力促进了内部协作工作的开展。在2010年初召开的内部产品与服务协作洽谈会上。集团公司所属的19家单位参会, 其中17家单位和46个厂家的210多种产品和服务参加了这次会议的展览并举办了座谈会、推进会和分专业座谈交流, 在集中签约会上, 各所属企业共签订合同81份, 签订框架协议61份, 涉及总金额80多亿元。
陕煤化集团还围绕产业布局开展了一系列并购重组, 不但提高了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 形成较大规模优势, 而且整合了相关技术、人才等发展资源, 提升了发展实力, 为集团统筹整体产业布局创造了条件, 更加有利于产业链条的联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企业市场信赖度的提升。随着化工、焦炭企业煤炭来源的内部化程度提高, 各产业、各产品的成本优势将更加突出, 各个板块的交叉进入, 优势互补, 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搭建了优越的平台。同时, 集团化运营和内部协作充分发挥了所属各企业的优势, 进一步优化了内部资源配置, 激发了内部相关产业的发展活力, 为陕煤化集团大循环经济格局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科技创新确保产业高水平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近年来, 陕煤化集团科研工作进展顺利, 科研项目数量连年增长, 在矿井安全治理、新型煤化工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的一些科技成果已达到国际国内一流水平。
在煤炭生产领域, 经过研发引进, 重点抓好矿井灾害治理、高产高效与机械化的技术配套、调整转型等方面的科技研发。尤其注重煤层气赋存规律与资源潜力、煤矿瓦斯抽采系统技术改造、煤层气地面抽采技术、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创新, 在下石节、大佛寺、陈家山、象山建立了4座低浓度瓦斯电厂, 总装机2.25万千瓦, 形成年减排甲烷6000多万立方米能力, 既保障了煤矿安全生产, 又充分利用了资源, 保护了生态环境。
陕煤化集团所属的彬长矿业公司将瓦斯治理与电力开发相结合, 建成了目前全国装机容量最大, 年发电能力8000万千瓦时的低浓度瓦斯电厂, 每年减排二氧化碳37.8万吨。由于利用低浓度瓦斯发电机组余热尾气发电的电厂, 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陕西省首家CDM (清洁发展机制) 项目。根据规划, 该公司还将陆续在胡家河、小庄、文家坡等矿井配套建设低浓度瓦斯电厂, 使矿区瓦斯发电装机容量最终达到5万千瓦以上, 年减排二氧化碳160万吨以上, 届时将形成全国规模最大的低浓度瓦斯发电产业集群。2010年5月15日, “第二届中国绿色产业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 彬长矿业公司荣获“2009年度中国节能减排功勋企业”。
在化工板块, 陕煤化集团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合作组建了陕西煤化工技术工程中心, 围绕甲醇制烯烃及下游产品、聚甲醛及“双醋”工艺催化剂回收、煤干馏焦油加氢、煤焦油深加工综合利用四条技术路线, 增加资金投入, 抢占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2010年6月21日, 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历时17年研究开发的“块煤干馏中低温煤焦油制取清洁燃料工艺”顺利通过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鉴定结果为: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为块煤干馏煤气和中低温煤焦油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6月26日, 由陕煤化集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联合开发的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烃 (DMTO-II) 技术在北京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汪燮卿等专家和教授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 DMTO-II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工业化试验装置工艺合理, 运行安全可靠, 技术指标先进。较之先前的DMTO技术, DMTO-II技术每吨烯烃甲醇消耗可降低10%以上, 是甲醇制烯烃技术的又一次创新, 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套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的工业化试验装置, 规模和技术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与各大科研院所的合作过程中, 陕煤化集团在MTP、粉煤催化干馏、煤焦油综合利用等项目上捷报频传。这些项目以其投资少、耗能较低、热能利用率高、节水效果明显、环境指标优良、经济效益可观等优势为煤炭深加工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必将对煤炭资源高效清洁利用产生深远影响。
依照“科技开发产业化”的思路, 陕煤化集团现正积极筹备成立科技创新板块, 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入不少于40亿元, 专门用于科技创新工作, 力争为集团公司在“十二五”期间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低碳引领显示未来良好成长性
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体系, 近年来, 陕煤化集团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经济规模跃上了新的台阶, 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销售收入由2006年的112.1亿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234.08亿元, 两年翻了一番。特别是2009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工业经济下滑的困难与挑战, 陕煤化集团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 积极主动地应对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 多项指标在逆境中取得新的成绩:全年煤炭产量突破710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321亿元, 实现利润20亿元, 实现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9年, 陕煤化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中位居第243位, 排名比上一年度提高了66位, 在入围500强的9家陕西省企业中, 位次提升最多, 营业收入增长率最高, 并首次入围中国企业效益200佳榜单, 特别是在资本积累率、收入利润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资产增长率、研发费用增长率等排序中有良好表现, 成为陕西省入围企业中入单项目最多的企业之一, 显示了良好的成长性。
活力:企业创新之源、发展之力 篇8
一、缺乏活力企业的表现及分析
毋庸讳言, 当今一些缺乏活力的企业普遍存在着上班按部就班, 不思进取;做事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遇到困难不是积极想办法, 而是绕着走;对待问题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无事最好;只要保证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出问题就万事大吉的现象。然而, 我们确信每一个应聘到企业的员工, 都是信心满怀, 豪情万丈, 希望能够做一番事业的。但是, 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流失, 却变得越来越平庸, 越来越不思进取, 不敢、不愿、不想求新求变, 只凭经验和老方法、老措施维持着自己的工作?他们的创新活力哪去了?纵观员工活力缺失的主要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管理者缺乏活力意识。一是企业管理者自身缺乏活力。西方有俗语说:“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绵羊, 能够打过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中国也有俗话说:“兵熊熊一个, 将熊熊一窝。”很难想象, 一个自身萎靡不振的管理者, 手下能有一群生龙活虎的员工。作为企业文化创建者和企业机制运行的管理者如果缺乏活力, 必然会使员工“上行下效”, 潜移默化中形成对员工的消极影响, 而使整个企业逐渐消失活力。二是企业管理者缺乏活力管理意识。面对员工的活力表现, 比如员工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些合理化建议不置可否, 久而久之, 员工就会产生“提了也是白提, 想了也是白想”的想法, 从而逐渐失去主动思考、主动工作的兴趣, 变得越来越被动, 直至完全丧失活力。
员工考核机制缺乏公正合理。大锅饭时代, 每个人工作的时间并不短, 工作效率却极端低下, 主要的原因是分配机制出了问题。市场经济时代, 效率优先, 多劳多得是主导的分配方式, 但是, 如果员工考核机制缺乏公正合理, 仍然会极大的挫伤员工的积极性。相当一部分企业, 虽然也建立了员工考核制度, 但是, 由于制度本身的问题, 如不科学、不合理, 或是执行制度有问题, 如不严格、不公平, 而使考核变成空谈, 结果是“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
企业文化建设缺失“上下同欲”。一个有活力的企业文化, 首先应该是一个说到做到, 值得信赖的诚信文化。诚信是一种文化, 也是一种战略资源, 既是世界观, 也是方法论。一个天天喊着“争创一流”, 管理却是粗放落后, 时时将“以员工整体利益为上”挂在嘴边, 员工却得不到真正实惠的企业, 员工自然就会产生“这个企业不值得信赖”的想法, 工作当然就会没有积极性, 更不要提活力了。因此, 企业应当用诚信经营人心, 要让员工觉得, 为这个企业工作是值得的, 有保障的, 从而唤起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诚信也要有制度设计, 人的行为模式多半不是由人自身决定的, 而是由人所在的系统决定的。为什么国人好随地吐痰, 而到新加坡就立刻改变?制度设计合理, 人就不容易偏离诚信的轨道。
员工职业生涯缺失规划设计。有一句话说“我靠企业生存, 企业靠我发展”, 其实, 真正从员工的角度看, 员工不光要生存, 更要发展。尤其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生存已不是员工追求的根本目标, 自己的职业前景、事业目标、发展后劲才是员工关心的根本问题。企业要“事业留人”, 就不能局限在“员工给我工作, 我给员工工资”的思维定式上, 而要为员工进行职业规划, 让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提升、不断发展, 员工工作有目标, 工作积极性才能被调动。否则, 对员工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 今天上班, 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 或者今天上班, 就知道明天还和今天一个样, 就算薪水再高, 待遇再好, 有能力、有抱负的员工, 也会跳槽走人。
二、要用科学的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先进的企业文化激发企业活力
激发企业活力就要有持续不断地变革, 就要有创新的思想、优秀的人才, 建立优胜劣汰的组织运作系统, 强化企业自身的活力的再生。
以明确的战略规划和持续变革的发展方式为企业活力提供方向。有一个寓言故事说, 鱼、马和老鹰一起拉一辆大车, 行动开始后, 鱼拉着大车往水里游, 马拉着大车往陆地上走, 老鹰拉着大车往天空中飞。虽然它们都使出了吃奶的劲, 但大车却纹丝不动。为什么?道理很简单, 因为它们都不知道大车前进的方向。
企业其实就像那辆大车, 如果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 员工不知道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那么, 员工纵然再努力、再使劲, 企业的大车也不会前进。付出未能见成效, 对企业的失望、对自己付出的怀疑就不可避免。失望怀疑的下一步, 就是消极怠工、得过且过、推一下动一下。所以, 企业要有活力, 必须得有明确的战略规划, 给员工一个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 让员工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企业这辆大车才能顺利前进。2013年以来, 公司领导班子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提出了立足诚信、平安、活力、品牌企业建设, 在发展目标上, 达到行业强企;在发展战略上, 实施品牌立企;在发展手段上, 推进人才兴企;在发展方式上, 立足和谐建企的战略规划。并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 通过注重和提升企业发展的质量, 使公司的施工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同业先进水平, 进入同业前列;在电建市场拥有较高的美誉度和信誉度;公司整体素质提高, 初步建成较高水平的管理、技术、技能队伍, 形成具有科学发展理念、持续创新活力、优秀企业文化、高效管理模式和市场一流竞争力为特征的品牌企业。最终实现公司内和外顺、上下协调、机制灵活、充满活力、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和谐的“一强三优”现代施工企业目标。明确的、可操作的战略规划, 在每一名员工心中设立了一个“方向标”, 使员工按照这个“方向标”不断调整自己的着力点, 主动和企业的发展保持步调一致, 将自己的发展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
一个企业如果发展方式一成不变, 时间一长, 形成“熟悉的地方没风景”, 也会失去活力。因此, 持续变革的发展方式, 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 使企业充满活力的重要手段。这几年来, 公司在持续变革发展方式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先是积极申办核资质, 进军核电建设, 接着又积极参与风力发电建设, 进军风力发电市场, 在2006年承建了国家特高压示范工程——晋东南变电站施工建设, 在电网建设领域也大大地向前跨进了一步。这些新的发展方式, 一方面因为其新的课题、新的挑战, 刺激了员工的征服欲望, 另一方面, 调动了员工的学习工作兴趣, 表现出了超前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企业活力被大大激发。
以“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活力营造氛围。有一句企业管理俗语说:“三年企业靠生产, 五年企业靠品质, 百年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已越来越被更多的企业管理者所认同。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内驱力, 实际上就是营造企业的生存活力。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一个有活力的企业文化, 应当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文化。公司大力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把“企业关爱员工”作为“员工忠诚企业”的前提, 积极为职工办实事, 办好事。“培训是最好的福利”, 公司每年分“外培、公司、分公司”三个层面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 每位员工都享受到培训带来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益处。而《岗位成才奖励办法》, 又为职工学习和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公司先后开展了为“留守家庭”服务活动, 解除外地一线员工的后顾之忧;投资了十几万元增添医疗设备, 为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单身职工宿舍进行了公寓化改造……一件件和员工休戚相关的实事, 不仅使员工体会到了公司的温暖, 更使员工感受到了发展的益处。在这样一种“以员工整体利益为上”的文化氛围下, 员工“受惠于发展”, 自然就会“忠诚于职责”, 企业的活力不言而喻。
用文化的内驱力激发员工活力, 关键是培养员工对企业价值的“认同感”。2013年公司深入开展“忠诚企业”主题教育活动, 以纪念公司成立20周年为契机, 开展了厂歌征集、演讲比赛、书画摄影比赛、员工誓词、市场用语征集等10项系列活动, 所有活动都是开放式的, 全体员工皆可参与。活动培育了员工内诚于心、外信于人的品德和热爱企业、忠于职守的良好道德情操, 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与此同时, 大力开展“月度明星员工”、“品牌员工”、“首席技师”等评选活动, 并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通过这些活动, 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 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使员工充分感受到了企业对自己的认同和接纳, 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并且, 通过参与系列活动, 员工对公司的发展、前景、文化有了进一步更深入的了解, 也增强了自己对企业的认同感, 员工在信任、融洽、正向激励的氛围中工作, 身心顺畅, 活力迸发。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还在于让员工深度参与企业管理, 融入到公司的经营管理中去, 员工在企业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就会调动其一切智慧和活力为企业发出谋划策。公司重大决策方案、进行干部选拔、评选先进劳模等重大事项均在公司局域网、月度例会、企务公开栏公示, 充分听取员工的建议和意见, 员工利益诉求渠道畅通, 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民主决策权得到充分落实。
以重视员工素质提高为企业活力提供保障。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 关键还要看其是否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公司建立健全了培训、考核、使用、待遇四位一体化的人才工作机制。坚持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开展技术比武、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等手段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着力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一是加强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培训、专题学习、专项考核等形式, 拓宽经营管理者的经营思路, 提高经营者的业务水平, 打造思想政治素质高、科学决策能力强、熟悉施工管理、具有创新精神的经营管理者队伍。二是加强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备较高安全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业务精通、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科技攻关能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三是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技能人才建设的投入, 通过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活动, 努力提高专业技能人才的素质和水平, 建设一支爱岗敬业、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精一门, 会两门, 通三门已经成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动, 公司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省劳模、国网公司劳模为代表的先进典型。
以施工项目部的团队活力为提升企业整体活力提供基础。项目经理部是施工企业的市场阵地, 是企业效益源泉, 是生产经营的中心、安全质量的第一道防线, 激发项目管理团队的活力, 是企业活力管理的重点和核心。一是要增强项目部管理的凝聚力。一个项目部是根据其工程规模组建机构, 组织人力, 工期长短不一, 工作环境艰苦, 远离家人城市, 团队的工作氛围等因素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活力。项目管理者要随时关注团队里每一名员工的身心状态, 及时发现并帮助团队成员处理问题, 困难时扶持一把, 生日时庆贺一把, 加班时顶替一把, 形成相互支持, 密切协作, 目标一致, 精诚团结的优秀团队。二是强化正面导向力。用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企业文化告诉员工什么是大力提倡的, 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什么是道德规范不允许的。通过正面导向力来引导员工奋发进取的意识, 追求完美的意识, 实现个人价值的意识, 激发员工个体活力。三是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工程项目部一般远离公司本部, 而在日常的的施工管理过程中, 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 必须用制度来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 制度的执行力就尤为重要, 只有强化培养与持续维持团队成员制度执行力, 项目部才能以统一的步调, 整体的活力完成任务。
一个企业没有了活力, 就会形成可怕的“惰性”, 就会形成安于现状、害怕变革和不敢冒险的不良文化, 失去不断进取的勇气和动力, 进而导致组织功能的退化和衰老, 行动缓慢, 思维僵化, 最终被环境所淘汰。活力是优秀文化的核心, 是名牌企业、百年老店的制胜法宝。
《中国中小企业》理事会单位
湖南伊宅购购物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圣莲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嘉恒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深圳北斗星科技有限公司
陕西斯达建材实业有限公司
环宇集团 (南京) 有限公司
北京天佑星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聚鑫投资担保公司
江西汇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曲阳元盛管业有限公司
黑龙江金业汽体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农村发展的活力问题研究 篇9
一、统购统销, 曾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
要贡献, 但随着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
被称为新中国财经战线上“三大战役”之一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 是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农产品购销制度, 持续时间长达三十多年之久, 深深地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 统购统销有功有过。
农产品的统购统销, 是从粮食的统购统销开始的。粮食历来被认为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 特别是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 粮食问题始终是任何一个领导人都不敢掉以轻心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 百废待兴, 然而, 解决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土地改革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 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1952年, 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 850亿公斤, 超过战前最高水平1936年的1 500亿公斤。虽然粮食产量增加了, 但是由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已经展开, 城乡供应面扩大, 农民生活消费了一部分增产的粮食, 再加上粮商囤积居奇等原因, 导致粮食供销矛盾开始加剧。1953年, 毛泽东要求中央财经委员会拿出具体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在中央财经委员会提出的八种方案中, 中央经过反复权衡利弊, 最后确定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粮食购销制度。可以说,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陈云当时就说:“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药, 前面是‘黑色炸药’, 后面是‘黄色炸药’。如果搞不到粮食, 整个市场就要波动;如果采取征购的办法, 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 都是危险家伙”。两害相权取其轻, 中央也只能采取选择走统购统销这条路了。
1953年10月16日, 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11月19日, 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命令》。从此, 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不久, 中央紧接着部署了食用植物油的统购统销, 第二年又部署了棉花的统购和棉布的统销。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统购统销制度也在不断发展, 逐渐成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一直到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宣布用合同定购制度代替统购派购制度, 才标志着统购统销制度寿终正寝。
统购统销, 首先为稳定我国的政治局面, 保障“一五”建设计划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那时如果不采取这一措施, “在粮食战线上, 不久就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严重的供销脱节的混乱局面, 以至形成牵动全面的物价波动, 影响整个的国家建设计划”。薄一波认为:“我们国家遇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灾难, 这两次大灾难所以没出现更严重的局面, 应该说, 与统购统销制度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密切相关的”。其次, 统购统销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积累了巨额资金。这主要是通过“剪刀差”实现的。据统计, 1952—1978年间, 通过“剪刀差”, 农业净流出资金3 120亿元, 相当于同一时期国有企业非固定资产原值的73.2%。诚然, “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 过去曾起了保证供给、支持建设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生产的发展, 它的弊端就日益表现出来, 目前已经影响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它的主要弊端“就是限制了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 因而不能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和工商企业经济核算的实施。”统购统销割裂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 排除了价值规律这一市场经济主要法则对农业生产的自发调节和刺激作用, 反而人为地制定了诸多条条框框, 随着形式的发展与不断变化, “不得不从购销两头越勒越紧”, 严重束缚了农民手脚, 阻碍了农民积极性发挥, 限制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由于实行统购统销而逐年扩大的“剪刀差”, 加重了农民负担, 也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所有这些都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设下了诸多障碍。统购统销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所以说, 这一短缺经济时代特殊条件下的产物已经不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 它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逐渐让位于更有活力、遵循价值规律法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客观形势的需要, 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表现。
二、在新形势下, 市场的活力逐渐凸显出来, 要
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改革方向, 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我国水火不容, 市场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无立身之地, 而计划经济则无处不在, 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市场经济的威力逐渐显现出来, 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 市场经济从破土而出到被全党全国人民所接受, 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曾指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然而, 这个观点当时还不可能被国人所接受。1984年, 十二届三中全会决议正式肯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概念。这是市场经济理论在我国的一大突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重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十四大又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至此, 市场经济终于可以在中国大地上名正言顺地发挥威力了。
同样, 农村改革也必须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唯有如此, 才能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我国农民是市场导向改革的先行者, 我国农业和农村是市场导向改革的起始点和发源地。十一届三中全会, 揭开了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序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突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模式, 也就逐渐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 从此, 我国的农民、农村、农业逐步迈向了市场, 迈向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首先, 确立了农民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农民在生产经营上有了自主权, 可以因地、因时面向市场发展生产, 搞活流通, 调动了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推动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其次, 改革了农产品流通体制, 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样, 既能发挥价值规律的自我调控能力, 又能避免出现国家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 为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 推动农村改革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发展, 给农民带来了福祉。
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是一个范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从1984年初建立, 经过短短十年发展, 到1994年, 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寿光以蔬菜批发闻名全国, 也带动了寿光经济的全面发展。8个蔬菜批发市场带动发展蔬菜50万亩, 收入18亿元。种菜效益提高, 农民对农业的投入能力就增强, 粮食单产、总产均稳步发展。蔬菜批发市场的发展, 也带动了其他批发市场的发展, 粮油批发市场、畜禽专业市场、水产品专业市场都得以迅速发展, 特别是服务于蔬菜生产、服务于农业的大小生产资料市场在全市最为火爆。可以说, 寿光菜农的富裕靠的是蔬菜批发市场, 寿光全市的经济活力也是源于蔬菜批发市场。
在全国同样是如此。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改革方向, 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带来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首先, 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大幅度增长, 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 丰年有余。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票证供应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其次,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革以及小城镇的发展, 开创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再次,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并且逐步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但是,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在农村要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显然需要一个艰难而又曲折的过程。在深化农村改革过程中, 必须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必须继续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 完善农产品市场, 搞活农产品流通。正如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 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要根据各类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和供求状况, 采取相应的方针和步骤, 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这样, 在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充分发挥市场在农村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逐步建立起适应中国农村发展特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有力的外部环境,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历史经验证明, 农村发展的活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不断寻找农村发展的活力。计划经济曾经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活力, 但随着经济生活发生的变化, 它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威力逐渐显现出来, 它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活力之源。
关键词:农村发展,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
参考文献
[1]陈云文选 (1949—1965)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207.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478.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280, 280, 282.
[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610-611.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36.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73.
发展活力 篇10
1 现代农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一些法令的颁布, 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及推广, 农业发展被高度重视, 其成果也是相当可观的, 提高农业综合能力, 使农业结构不断完善, 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升, 从而促进农业产业不断发展。但其总体上还不够成熟, 仅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 仍然不能与国际上的现在农业相比。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争强农村发展活力, 我们必须继续努力, 使现代农业有更好的发展。
2 现代农业所出现的问题
2.1 污染问题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农资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很多的农业工作者对于用多少的问题并没有准确的把握, 经常过量的使用化肥、农药等。除此之外, 养殖业也存在污染问题, 农业工作者常常不能很好地处理养殖排污。还有一些废弃的农膜, 也是污染的重要来源。
2.2 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天敌, 据有关报道称,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它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同时我国的研究人员也对其进行了分析后发现, 自然灾害不仅阻碍了我国整体的农业生产能力提高, 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稳定性, 一旦发生, 会直接导致我国国民经济的无法正常运行,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繁多, 发生的频率高且涉及范围广, 如何建立有效的自然灾害保障体系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
2.3 缺乏人才
现代农业虽然发展的越来越好, 但要想长期稳定的发展, 需要足够的人才, 特别是一些技术和管理人才, 但是现如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从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发展。
2.4 农业投入力度不足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 但现阶段, 每个地区每年平均累计发展, 总会出现资金不足, 农业研究成果不高, 技术少, 资金利用率低这样的问题, 这会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的创造力。
3 几点建议
3.1 鼓励更多的社会群体加入现代农业发展的事业中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各方的努力及大力支持, 所以, 我们必须先要改善其所处的环境。目前, 如何推广现代农业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筹集更多的资金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 为此, 我们应该采用积极鼓励的方法, 聚集更多的资金, 只要是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好处, 任何形式的经济体制我们都要对其进行帮助, 坚持唯才是举的原则。除此之外, 采取相应的措施, 提高经济与现代农业之间的链接,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3.2 实现农业产业化
对农业区域进行合理布局, 使其更加专业化、规范化, 在以市场需要为方向, 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原则下, 选择主要产品重点发展, 这样可以完善经营体制, 使现代农业形成自己的发展轨道并沿着这条轨道不断发展, 不断进步。
3.3 提高科技水平, 进一步发展产品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少不了现代科技的帮助,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 当前经济作物在整个种植比例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 将我们的特色农业做好, 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所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它所产生的价值, 如何对其进行加工使其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而现代农业出现, 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该问题, 通俗点说, 现代农业就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的过程, 对农产品的加工很精细, 但目前我国的这种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 应该不断地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
4 结语
现代农业的应用范围很广, 相比较传统农业而言有了很大的改善, 它能够实现农业产业化继而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提高农业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同时也使产品更具有竞争性。然而现代农业并不单单是一种概念, 它是一种具体存在的事物, 在农业的发展史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我国的现代农业仅仅处于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 不断地完善并建立一整套机制, 然后对其进行大力推广和使用, 使农业生产更加科学,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开辟一个很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卢良恕.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新形势与新战略[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 .
[2]路明.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动[J].农村能源, 2011 (1) .
活力虎门,踏准时代发展重音 篇11
也许谁都没想到,当2012年11月虎门镇成立全市第一个镇级电子商务协会后,依托虎门服装电商生存的快递业,可以占据东莞的半壁江山。仅仅两年时间,虎门全镇年快递业务量已达到2.63亿票,日均电子商务快递业务量近72万票,约占全市快递业务量的50%,成为华南地区网购物流集聚区。
服装电商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袭来。近年来,虎门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力推传统市场与电子商务齐头并进,已成为中国服装服饰电商的重要基地。服装电子商务在虎门的产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呈现出发展规模庞大、势头强劲、市场成熟度高、集群效应明显的优势。
区域创新体系作为新价值链条循环的关键节点,以产业集群为基础,能否孵化出更多市场承认的高端品牌?能否形成一个更加专业化的市场分工,摆脱目前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境?一直以来,虎门被时代的洪水推着向前冲,并交出了“上网提速”的答案。
“1+N”格局凝聚产业实力
作为服装电商的一名尖兵,近两年来,虎门电子商务发展喜人。据了解,目前虎门镇形成了以虎门服装电商产业园为龙头,以大莹服装电商城、意法电商城、虎门跨境电商园、裕隆小商品电商城、黄河时装城、百达国际电商城、客天下国际布辅料城为纺织服装产业链配套的“1+N”电商产业集聚格局。现有的9个电商产业园区总建筑面积超过28万平方米,落户或签约入驻的电商企业现已超过3000家。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虎门全镇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网上销售额332亿元,相当于全年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2%,尤其是服装批发市场B2B模式方兴未艾。比如,大莹服装电商城以传统服装批发为基础,创新发展网络批发、淘宝供货、一件代发等服装销售模式,目前已成为东莞市最大的网络服装供货中心,去年供货额达32亿元。
而在今年3月举行的东莞B2B电商产业生态峰会上,虎门镇委副书记、镇长曲洪淇表示,2016年是虎门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经济,打造经济新引擎的关键一年。虎门镇除了继续加强与阿里巴巴集团等知名电商及互联网百强企业的联动合作,还将不断吸引优秀电商和第三方服务资源积极落户虎门。同时,力争把虎门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的、覆盖服装全产业链的特色电子商务集聚区。到2017年,虎门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电子商务及现代信息服务普及率将提高到100%,创建10个以上销售额超10亿元的线上知名品牌,服装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500亿元。到2019年,基本形成覆盖服装全产业链的服装产业电商体系,完成虎门服装电子商务及品牌推广全国核心城市布局;创新形成较完善的电子商务政策和标准体系,优化适应服装电子商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如果说,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是虎门服装产业集群的第一次创新升级,那么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则是虎门二次创新升级的着力点。以前,虎门的服装工厂主要为大型服装企业提供加工服务,自身创新水平滞后。随着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不断上涨,市场竞争激烈化,品牌打造是虎门服装企业寻求出路的重要途径。如今,虎门镇依托丰富的服装服饰产业资源、雄厚的客商基础和强大的实体经济支撑,以服装行业电子商务研发中心为抓手,大力发展服装电商,全镇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及个体户超过 8000家,其中从事服装服饰产业的约占90%。
随着品牌孵化不断成熟,并成功培育出一批成长型服装品牌,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虎门服装企业积极开拓渠道,积极加入电商队伍,引入“互联网+服装”的活水。虎门电商的优势在于,这里不仅线上销售批发服装,还提供服装服饰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服务,包括服装面辅料供货、电子商务品牌孵化等,成功实现全产业链电商化。未来,虎门还将实施 “五个100”电商品牌培育工程,力争培育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电商品牌,全力打造具有虎门特色的电商品牌集群。
品牌孵化搭上“网红”经济
5月18日,由虎门电商协会打造的“东莞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落成上线。“虎门拥有完整的服装产业链条,虎门电商产业园也已经比较成熟,基于这两点,我们选取在东莞虎门建立联盟体系内的广东省第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中国电子商务公共服务联盟主席张铁柱表示,东莞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是该联盟在广东省建立的第一个公共服务平台。目前,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联盟在全国范围内已建立了170多个电商服务平台,这些平台可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东莞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落户虎门,一个由废置天台改造而成的“1840电商公共摄影基地服务平台”也正式启用,为东莞的电子商务提供更完备的产业链服务,助推东莞电商业务的发展。中心今后将作为东莞电子商务对外宣传推广的窗口,将为全市电商企业提供政策导向、人才服务、创业孵化、数据分析等“一条龙”服务。
1840摄影基地是东莞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的标杆服务平台,位于虎门电商产业园内6楼,建在楼顶天台,包括两栋楼顶楼,中间由横梁连接。基地规划了室内室外两个场景,面积达到3800平方米,包含了斑马线、咖啡馆、电话亭、木板路、草地等数百个流行时尚拍摄场景,包含欧美风、日韩风、简约风、宫廷风、复古风等,能够满足电商企业的不同需要。
“虎门电商发展迅速,但缺乏本地的时尚、潮流拍摄场景,客户的需求又很大,大公司往往拿产品到广州、深圳拍摄,我们要留住这批客户。”基地相关负责人朱惠州介绍,虎门有100余家摄影公司,基地与其中的50~60家达成协议,可以为电商企业提供静态摄影、模特、化妆等一系列服务。
朱惠州表示,为迎合时尚潮流变化,该摄影基地计划每隔半年对部分场景进行更换。有了这个平台,今后东莞电商要为新产品拍摄高大上的模特秀,用不着再跑去广州深圳了。而作为东莞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的重要配套平台,摄影基地潜在服务对象不仅仅是虎门周边2万家服装企业、1万家服饰类电商企业,还包括厚街鞋业、大朗毛织、石龙服饰、茶山童装等东莞区域服装和鞋业。可以说,1840摄影基地成了虎门服装品牌孵化与庞大“网红”经济之间的红娘。
虎门是改革开放先行地、珠三角工商业重地,将发展服装电子商务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助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着力加快信息技术与服装服饰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形成网络平台与现货市场捆绑互动、电子交易与传统交易双轨并进、虚拟市场与实体市场协同发展的发展模式,并加快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将对全国其他区域、其他行业发展电商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强大的引领作用。
虎门电商产业园添“国字号”荣誉
近日,从虎门电商产业园传出喜讯,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平台)名单正式公布,该产业园榜上有名。据悉,这是该产业园继荣获“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之后,新添的一个“国字号”荣誉。
据介绍,此项评选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统计部、流通分会于今年1月发起。经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示范试点工作专家评审,6月3日,在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示范基地揭晓名单。
同时,虎门电商产业园投资商、东莞市衣电园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也获得2011~2015年度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推动奖。
在谈到再获国家级荣誉时,该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力争在区域(市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专业化、系统化和市场化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在企业(商户)品牌孵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供应链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从而推动虎门乃至东莞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谢文玉)
和谐电力增活力创新发展上台阶 篇12
1 电网建设绘蓝图
建设坚强电网, 服务永新经济, 服务社会发展, 这是永新县供电公司一直坚守的承诺。永新电网人忠诚地履行着自己的责任, 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近年来, 永新电网人按照建设坚强的现代化电网的要求, 制定出高标准电网规划, 千方百计筹资建设。目前, 永新县供电公司所辖35 kV变电站7座, 10 kV开关站2座, 全部实现了无人值班管理和双电源供电, 城区供电配电网全部实现了手拉手供电。近年来, 永新电网建设进入快车道, 为了永新县电网供电更加可靠, 公司一直在为电网“强身健体”, 加大农网改造升级力度。在改造升级工程中,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设立农网改造协调员, 做到宣传在前、动员在前、协调在前, 做到电网建设和政府城乡建设目标同向、规划同步、协调同心。坚强的电网为永新经济的持续攀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也见证了永新县供电公司“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豪情壮举。
2 优质服务提形象
建立服务长效机制并非一日之功, 回顾永新供电服务“版本”的一次次升级, 清晰地显现了永新县供电公司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的脉络。
发展是目标, 服务是核心。永新县供电公司始终坚持“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理念, 追求一流的服务品质, 打造一流的服务品牌。他们树立了“处处都是服务窗口, 人人代表企业形象”的服务理念, “首问负责”、“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已经深入人心, 成为永新电网人的自觉行为。
服务创一流, 沟通零距离。按照“五统一”标准打造一流的服务环境, 本着“服务就是生产力”的思想, 开辟了办电绿色通道, 为企业报装用电保驾护航。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难事协办, 已成为优质服务常态机制。为方便客户交纳电费, 永新县供电公司不断拓宽交费渠道, 努力打造“十分钟缴费圈”, 积极与移动、邮政储蓄银行沟通签订合作协议, 增开电费代收业务, 同时在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交费点, 彻底解决居民客户交电费排长队、走远路等难题, 满足客户个性化交费需求, 进一步提升优质服务水平。
创新服务方式, 拓展全新服务领域。把优质服务和行风工作向各项工作环节延伸, 打造“全员化、全面化、全程化”的服务网络。共产党员服务队走进千家万户, 及时发现和处理广大用电客户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专人收集相关信息, 对能解决的问题马上就办, 全县百姓对此无不交口称赞。
3 精神文明上台阶
近年来, 永新县供电公司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认真贯彻落实国网、省、市公司的决策部署, 以抓队伍建设、经营管理、安全生产、优质服务和党建工作为目标, 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上台阶。
结合实际情况, 以夯实管理基础为重点, 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为手段, 以提升管理水平为目标, 以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线, 明确思路、精心组织、完善机制, 开展党员示范岗、岗位技术练兵等多项比赛, 组织了以精神文明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开展了庆“五一”、“十一”登山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充分发挥党员、团员和职工先进代表的作用, 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职工的参政议政作用, 重大事项和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通过职代会讨论通过;积极倡导职工多提企业发展、安全稳定和优质服务等方面的建议, 保证了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体现了民主治企原则, 真正把职工当作企业的主人。
4 企业文化聚人心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近年来, 永新县供电公司全面推动企业文化发展, 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工作上不断探索, 运用新思维, 演绎企业文化, 开展企业文化整合传播,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性, 大力实施企业文化创新发展, 并把企业文化与公司各项工作有机结合。曲艺故事《我是95598》, 如今成为企业文化重点项目实践成果, 该曲目已被选送到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传播工程、落地工程。
【发展活力】推荐阅读:
增强国企改革发展活力06-26
发展社会组织 激发社会活力01-16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08-29
教育活力07-14
青春活力10-18
增强活力05-08
组织活力06-04
活力文化06-08
党建活力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