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能力

2024-09-01

机智能力(精选12篇)

机智能力 篇1

教学用语的机智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对象、上课情境等因素的不同, 教学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教师事前难以预料而又必须直面的问题。比如, 遇上突发事件, 意料之外的学生提问, 学生的恶作剧, 上课上捣乱的学生, 等等。教师如何应付, 能否扭转局面, 摆脱窘境,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遇此“险情”, 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用语的机智能力, 巧妙处置, 化险为夷。乌申斯基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学理论, 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 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所以,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的教学用语的机智能力, 是一种综合性的智能表现, 应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课堂反应, 及时把握教学内容, 调整课堂节奏。一位老师讲授《我与地坛》, 发现一位男生低下了头。原来该生曾患有小儿麻痹症, 有腿疾, 心理较自卑, 忌谈残疾之类话题。于是, 老师不动声色地引申开来:“生理的残疾难以改变, 但心理的健康, 思想的成熟, 意志的坚强更能有利于一个人在逆境中艰难成长, 做出非凡的成绩, 这种身残志坚的精神最值得颂扬。”话音刚落, 该生抬起了头, 恢复了常态。所以, 教学中, 教师要“目中有人”, 这个人就是学生, 多一份细心, 多一份观察, 于细微处见机智。

二、机警敏捷的反应力

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或意料不到的问题, 要善于作出敏捷的反应。用机智的教学用语, 及时采取合理对策。一位年轻女教师到理科班上课, 有个调皮生说了句俏皮话:“老师是位美女!”引得男生们哄堂大笑。这位老师稍思片刻笑了笑说:“谢谢这位同学对我的夸奖, 我很高兴。如果听到同学们说老师上的课更美, 我才会真正感到高兴, 为了更美的课, 老师希望同学们专心听讲, 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下面的同学齐声喊“好”。这位老师的机智语言化解了尴尬, 又调动了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 拉近了师生间心理距离。

三、迅速准确的判断力

在观察和反应的基础上,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表情、行为等外部特征, 判断他们的内心世界, 尤其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教师要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采取相应对策, 尽量不影响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一位教师讲解《五人墓碑记》的“望”字, 随即教师进行了适当扩展:农历每月初一称“朔”, 末天称“晦”, 十六称“既望”。突然有个学生冷不丁地说:“农历每月十四呢?”这个学生的问题一出, 全班学生呵呵一笑, 注视着老师, 等待着回答。这位老师稍思片刻, 首先, 教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勤学好问, 并不属于有意破坏课堂纪律或刁难老师的行为。其次, 教师坦城地告诉学生, 老师备课时也没有思考到这个问题。最后, 老师告诉学生, 等查到有关资料后再告诉大家答案。这位老师对学生上课随意讲话的目的判断准确, 既肯定了学生的善问, 又化解了问题, 没有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四、坚定、理智的自制力

课堂上, 经常会出现学生违纪的问题, 老师处置不当, 往往会出现学生的“顶牛”现象, 学生甚至会演出恶作剧, 戏弄老师, 遇此情况, 老师一定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保持冷静, 切不可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

一位老师及时制止学生打架时, 错误地批评了一位同学, 事后, 老师了解到了真实情况。当这位老师第二天上课时, 黑板上写出了这几个字“我冤我屈, 还我公道”。老师一看就知道是某同学所为, 此时全班学生都瞪大眼睛, 屏住呼吸, 个别捣蛋的学生甚至怀有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期待一场暴风骤雨的来临。如果这位老师不冷静处置, 正中某些学生下怀。这位老师轻咳一声, 从容说道:“经调查, 我认为对某同学的批评不能成立, 本人决定, 接受某同学的上诉, 撤销原判。”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 受委屈的学生也忍不住笑了。气氛轻松后, 这位老师诚恳地说:“昨天, 我错误地批评了某同学, 错怪了他, 为此向他表示歉意。”此时, 同学们都不笑了, 都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老师——既钦佩老师的机智, 又折服老师认错的襟怀, 对老师的尊重又深了一层。

五、灵活果断的应变力

课堂上的任何一瞬间, 都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事情。这就要求老师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应变能力不是“机灵”, 是老师的一种素质。它表现在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处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以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为依据, 随时控制和调节教学进度, 而不死扣教学计划, 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2008年1月, 我们这儿下起了五十年难遇的大雪。正好下雪天有两节作文课, 按照备课组统一要求, 写一篇读后感, 训练议论文的写法。上课时, 老师注意到了学生们纷纷看着窗外, 还有些同学在搓着冻红的双手, 有些同学在抖落身上的雪花, 教室里、走廊上甚至窗户上都散落着打雪仗后的“雪弹”。见此情景, 这位老师立即修改了已定的教学计划, 当场决定写一篇以“雪”为话题的作文。老师话音一出, 同学们立即喊出了“耶!”显然, 这是同学们对老师出的作文题的肯定。接着, 老师提出作文要求时, 教室里反而迅速安静下来, 聆听老师讲解写景文章的写作要求。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迅速完成了此次习作。

可见, 教学用语的机智能力不是单一的语言能力, 更不是“灵机”一类的产物, 它是老师的素养、学识、经验的综合结果。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质, 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才能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 教学用语的机智能力才能在构建和谐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发挥到极致, 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机智能力 篇2

做了老师并不是很长的时间,但是,我似乎开始学会向其他人索求。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似乎一直在向他人索要着什么。向书本索要教学内容,向教参索要教学活动,向络索要教学点子,向学生索要教学成绩。很多情况下,觉得自己似乎开始模糊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觉得成功的教育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成功灌输到孩子们的头脑中,觉得一名成功的教师就是学生考试获得好成绩。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加拿大着名教育学者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所着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我才开始反思,我一直在向外界索取我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因素,我是不是应该回过头问一问自己,你自己是否有做一名好教师所应该拥有的特质?如果没有,我该如何去自我培养?如果有,我又该如和正确去运用呢?

在本书中,Max提出了一个良好的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即“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探求世界奥秘的激情,坚定的道德观,对世界的某种观察力,面对危机时刻乐观向上,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这洋洋洒洒一百五十多个字,仅仅只是一个良好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说实话,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几乎都有点泄气的感觉了。怎么做一名好教师是这么难的一件事情啊!那还不如做一名教书匠呢!但细细的再读一遍这些要求,忽然又发现,这写因素似乎确实是一个也剔除不得的。要做一名好教师确实需要我们去挖掘我们身上的这些特质,然后让它们更好的帮助我们成为一名良好的教师。

我把上述的基本素质分成三类。及道德层面的素质,能力层面的素质和性格层面的素质。

道德层面

在上述提到的因素中,“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坚定的道德观”这些都是与我们本身的职业道德相关。试问,一个没有职业使命感,不能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当成使命的教师,一个不喜欢孩子,对耗子没有责任感,在学生的道德感养成阶段不能给予学生正确引导的教师,如何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正如杜威曾经说过:教育者从长远来看发展一种指向于儿童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伴随着对儿童生活经验的重要性及其教育学意义的不断反思,远比去获得一套外在的行为技能要重要得多,因为这些行为技能只能短期地“改善学校的管理机制······但(仅此而已),不能使人成为一名灵魂生命的教师,鼓舞者和领路人。”所以,相对于一直追求的各种教学技能,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我们在道德层面上对于我们这份职业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能力层面

在能力层面,我觉得也是分两方面而讲,一方面当然就是技能方面。这包括“智慧的成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对世界的某种观察力”在这一方面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磨练,方能自如运用。只有上课时给孩子们正确阐述的文章、观点方能拥有阐释的智力,只有真正研究的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理论,方能拥有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而能力的另个方面,例如“自我批评的开放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则更多的是对于我们心理方面的要求。而如果本省缺乏这种心理素质,则更多地要求我们自己不断的自我要求,已达到这些“开放性,敏感性和果断性”。

性格层面

上面所提到的“探求世界奥秘的激情,面对危机时刻乐观向上”以及“幽默和朝气蓬勃”则都是属于性格层面的要求了。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我们对探求世界奥秘有了激情,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激情去探求世界的奥秘,只有我们乐观向上,我们的学生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才能乐观积极,只有我们朝气蓬勃,我们的学生才会充满活力,只有我们拥有幽默,我们的学生才能愉快学习。

机智、聪明和幽默 篇3

漫画家要有机智、聪明和幽默感。

一切事物都充满矛盾。漫画家要善于发现矛盾,揭露矛盾,批判缺点。

漫画要击中要害——稳、准、狠。

漫画能不能歌颂呢?当然可以,给人以温和的微笑、善意的幽默。

漫画要有巧妙的构思。

一看就懂,这就不容易了。过分曲折的题材就不适合漫画的表现。

笔墨要省略。最好不用文字说明,即使需要文字说明,也要做到简单、明快。集中在一点上——画龙点睛。

方成是一位有了几十年经验的老漫画家。他的漫画选给我们以美好的享受。

《伞》是三幅连环画,通过伞来表现。第一幅是求爱的阶段;第二幅是相爱的阶段;第三幅是有了孩子的阶段。简单、鲜明表现了三种不同的情况。这属于漫画的上乘。

《一边精打细算,一边送礼吃饭》,明显地揭露了矛盾。

《爷爷和孙子》——爷爷推着小睡车,车子里躺着孙子,爷爷含的是烟斗,孙子含的是奶嘴,不用说明就能看出各有所好。

《告状》的构思很巧妙,取材用旧戏的场面——开封府堂上坐着包公,一个告状的人指着一个被告说:“他诬蔑老爷,说老爷脸黑!”这样的画,一看就懂,很有风趣。

《不是天灾,胜似天灾》,批判大吃大喝也很深刻。

《愉快的合作》,寓庄于谐,可视为批判,也可以视为歌颂。

其它笔墨省略的如:《国事闲谈》、《脑瘤手术》、《公事公办》、《镜子讨厌》《家教》、《为人师表》、《神仙也有缺残》等。

《手艺太糟了!鲁班师傅呢?》的说明:“开会去了,他是劳模,又是代表,还是委员,一个月要开三十天会呢!”这样的说明太长了。题目也太长。用“鲁班呢?”或是“师傅开会去了”就可以了。这张漫画的笔墨也不节省。只要画出木匠在钉一两个凳子就够了,何必要画出十个凳子呢?

方成画的人物肖像很少。但是象他画的侯宝林只用了几笔,就把这个人物的特点画出来了;另一张画的张仃的肖像也很好。这样的画,具有漫画的趣味。

有些题材是不适宜作漫画的。

那种需要用大篇说明的,如《他的学习成绩》、《亲临体验》;那种只有看了大篇说明才能理解画意的,如《洗衣》、《武大郎开店》;那种只有看了说明,还是不甚清楚的,如《掣肘交响乐》之类,即使费了很多笔墨,也常常是吃力不讨好。

随便提一点粗浅的意见,供作者参考。

一九八二年八月十六日

机智能力 篇4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敏锐地洞察每一细节并对此作出反应和处理的一种心理素质,也是教师的教育技巧的体现。缺乏教育机智的活动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活动,而且它与教师的工作态度、知识能力、思维的敏捷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教育机智是链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媒介,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能力。教育机智是培养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如我们班的qq是个性格孤僻的孩子,想与同伴接近却不知道怎么表达,常常会做出让人无法预料的事情。所以,面对他我们总是学着克制自己的情感,冷静分析和对待,让他逐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大家带来的麻烦。在一次户外活动中,他看见rr在抢xx的塑料圈,便连忙跑去帮xx夺回塑料圈。可当xx看到他物归原主这一举动时,以为他又想跑来欺负自己,吓得一步步后退。虽然平时他很喜欢跟xx、rr这几个孩子一起游戏,但却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让他们更欢迎他,使得原来的好意总不能被人理解,经常是教师适时调解和帮助,才让他们又玩在了一起。

其次,教育机智是提高教师熟练使用教育教学技巧的关键。成功的教学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是相互整合的,其中教育教学技巧尤显得举足轻重。而在这种技巧中本身就包含着教育的机智,在提高技巧的过程中必然也会流露出教育机智。

二、运用教育机智

灵活运用教育机智能有效促进活动的开展。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用好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去指导实践,巧妙运用教育机智,从而真正实现机智教学。运用教育机智可以表现在:

(1)善于随机应变。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艺术的表现,也是教育机智的重要特征。孩子们对万物都是好奇的,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经常会问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手段。如“吹泡泡”活动中,我请幼儿讲述什么时候见过泡泡,xy却回答我说用嘴巴就能吹出泡泡来,虽然他没有回答出我所期盼的答案,但我没责怪他,而是当场表扬了他本领大,并直接出示了我做的吹泡泡器,很自然地引出了吹泡泡这一话题。这样,通过巧妙地转移话题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有效地开展了活动。

(2)善于对症下药。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征,我们要承认和尊重个体差异并认真分析和对待,从而因材施教,找到适合每个个体发展的教育方法。如zm小朋友平时比较顽皮,尤其在集体活动时,很少能遵守活动规则,但他比较注重自己在妈妈心目中的形象,很担心妈妈向我们询问他在园内的表现。一次户外活动时,我们正在组织孩子们玩一项新的体育游戏,他在旁边故意阻止别人听讲,于是我走到跟前告诉他:“妈妈今天又打电话问你表现得怎样?我告诉她你表现得可好啦,说不定还能得到五角星呢!”听我这么一说,他连忙站好,还急着问我:“老师,你看我这样能不能得到五角星啊?”我朝他笑着点了点头,结果,一整天他都为怎样得到老师奖励的五角星而努力着。可见,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非常必要。

(3)善于掌握教育的时机和分寸。在教育孩子和处理问题时,教师要以孩子为主体,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并善于运用批评与表扬,从而促进教育机智的发挥。xy和zh是两个内向的女孩子,平时不太愿意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在一次唱歌活动中,她俩唱的声音特别响亮,我及时表扬了她们,并用请求的口吻让她们扮演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唱,两个孩子别提有多开心了。在这过程中,我学会了赏识孩子,她们也从中产生了荣誉感,增强了自信心。

三、培养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和教育技能娴熟性。为了更好地展示教育机智,我觉得需要努力做到几个方面:

(1)积累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人们常说:“你要给孩子一碗水的知识,自己就得拥有一桶水的知识。”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注意积累点滴经验,时刻做好迎接孩子的挑战,这样才不至于在面对孩子的提问时会不知所措。如在开展“海底世界”活动课时,孩子问我:“老师,海底到底有哪些东西啊?”一句简单的问话触动了我的内心:是啊,在开展活动之前我又知道多少海底世界的知识,又比孩子了解多少呢……这些都应值得我们深思的。可能在教师眼里孩子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在孩子的心里,老师却有着高下之分,相信谁都希望自己在孩子的眼中是富有智慧的高明之师。

(2)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教育机智是建立在教师仔细地观察、分析、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的,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则谈不上灵活的教育机智。因此,我们要确保自己观察到的结果有一个好的发展。如在小班户外活动“郊游”时,天空中飘着好多白色绒毛,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它很像棉花。”“像我吃过的棉花糖!”“这是什么?”“又是从哪里来的?”带着疑问,大家一起随风向找去。找到后他们才知道,原来是柳树种子上面像棉絮的白色绒毛,并知道了柳树就是靠柳絮飞扬把种子传播到远处的。

(3)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一个人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我们对工作的态度是能否表现教育机智的前提,它直接影响到教育机智的发挥。如果一个教师对工作缺乏责任感,很有可能会以厌烦或置之不理的态度对待眼前的现象。因此,教师只有抱着满腔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才能胜任身上肩负的重担。

(4)学会深刻的内省和反思。对于自己和周围发生的事,我们经常要想一想、问一问:这件事我该不该这样做?为什么会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经过这样不断地反思与内省,能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机智 篇5

俄国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需要教师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妥善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这一基本能力素质,否则,纵有高超的学识,也难以真正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正确运用教学机智,也成为我们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重要内容。初读范梅南教授《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一经典之作,感受颇深。此书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教育方面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经常有一些一纵即逝的教学时机,如果我们能把握住机会,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一日下午,语文课上一半时,突然下起了大雪,天越来越暗。安静上课的学生骚动起来了,眼睛不时瞟向窗外,并传来了窃窃私语声。显然这时如果整顿纪律再讲下去效果肯定不佳,干脆停下来让学生做作业或读课文也不是好办法。于是我顺水推舟,停下课走出教室微笑着与学生一起欣赏雪景。学生一会儿指指这儿,一会儿指指那,兴奋极了。我不时让学生观察操场、树枝、房屋等地方的变化。回到教室后,又让学生站起来讲讲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反映热烈,讲得头头是道。下课了为学生们布置写话为<<下雪了>>.第二天作业交上来,效果出奇地好。其实,我们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准确、迅速、敏捷地作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处理,并非易事。这就涉及到教师的反馈机智了。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文教材涉及面极广,这就需要教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具有精深广博的学科知识。这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同时,我们教学的对象——学生,他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复杂的大环境中,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作用于他们的感官,给他们的身心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古人机智拒贿 篇6

《左传》中记载,宋襄公十五年,一人得一洁白无瑕的宝玉,跑去献给大夫子罕,并说:“如此稀世之宝,只有您这样清正的大人才能佩带!”子罕回答:“你有你的宝贝,我也有我的‘宝贝’。你的宝贝是美玉,我的‘宝贝’是‘不贪’。假如我收下你的宝贝,那么我们俩都没有宝贝了,咱们还是各自守住自己的宝贝吧!”来人见子罕言衷意诚,只好红着脸将美玉拿走了。从此,“人贵不贪”便成为千古名言。

婉辞拒贿

北宋文豪苏轼曾在京做过大官。一日,其乡友带上厚礼想求他帮忙谋个一官半职,并说:“如您不便,劳令弟之驾也行。”乡情不便明伤,苏轼便先给来客讲了一则“寓言”。大意是:某人穷极盗墓,数掘无获,便想去掘伯夷、叔齐之墓。只听伯夷在墓里说:“我是在首阳山上饿死的,除了一把枯骨,别无一物,何如尔愿?”盗墓人丧气地说:“那我就挖开叔齐之墓,碰碰运气吧!”伯夷又说:“连我也不过如此,我弟弟(叔齐为伯夷之弟)就更帮不上忙了!”苏轼的弦外之音是:您的苦衷我知道,但我们兄弟都无法帮忙啊!乡友悟知求官无望,只好知趣地带上礼物走了。

挂联拒贿

清末著名爱国志士林则徐曾任两广巡抚挂帅处理鸦片顽疾。林素知南方贪、贿二风盛行,上任伊始,便在衙堂和客室各挂一副对联。一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为:“求通民情,愿闻己过。”二联一出,准备行贿“走后门”者纷纷龟缩,贪风大敛,民心大振,终于取得了禁烟运动的胜利。这种用悬挂对联的方式表明心志,拒收贿礼的方法,类似如今的“颁布政纲”或发表“施政演说”,大多收效明显。

赋诗拒贿

明代有个名叫吴纳的监察御史,曾受命到贵州考察“三司”吏治。返京城时,已走入四川境内,后面却追赶来一位骑者,说是奉命向巡按大人献上黄金百两。吴纳一边戏说“姓吴名纳”就是“无纳”之意,一边取笔墨在礼盒上题诗一首,以示拒受。诗云:“萧萧行李东西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言下之意,即使你勉强塞给我了,到前边我也要扔掉,绝不会收受带回。骑者只好将原物并诗带回复命。

诗拒行贿

明代还有一个著名政治家名叫于谦,曾任兵部尚书等要职多年,素以刚正清廉闻名朝野。他不仅有名诗《石灰吟》历代传诵,还有一首拒绝行贿的诗《入京》也颇有名。当时,外官每年回京述职,多有携带名贵土特产向权臣国戚送礼,而他却每次都是两手空空,不凭关系,只凭政绩。同僚有人劝他随风入俗,明哲保身,他不但谢绝了同僚的好意,还给他题了一首诗:“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国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代廉吏颇多,吴纳和于谦这两首诗,都拒行贿,堪称“合璧佳作”。“两袖清风”和“沉诸碧波”两句成语,至今还被用来比喻为官清廉,一尘不染。

沉物拒贿

北宋著名的“包青天”包拯曾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当地盛产一种极为珍贵的特产——端砚,列为朝廷贡品。许多官吏额外加征,或中饱私囊,或贿赂权贵。包拯不但一尘不染,还严格按贡额征收,余者由百姓自由买卖,砚工深为感激。包拯三年任满,有一百姓精制一砚,悄悄塞到包拯船上。船到采砚石的羚羊峡时,包公让书童看行李中有无端州百姓财物,书童如实禀报。包公一面向端州百姓鞠躬致谢,一面果断地将砚石掷沉江中。后人为了表彰包公清廉,还特意在其掷砚处修了一座纪念亭,名叫“掷砚亭”。

棍棒拒贿

五代时的顾协曾任南梁皇帝的诏书起草人,既参与人事,又参与赏罚,自然想巴结者不少。他有一个学生在府中当听差,无非是当今通讯员一类差使。一天,他溜进顾家,捧上一堆金元宝,以谢先师提携之恩。不料顾协怒从中来,厉声喝道:“来人呀,把这个行贿的家伙拉出去打二十大板!”那个门生被打得皮开肉绽,还被赶出了大门,从此再也不敢给谁送礼了。

编辑胡莉莉

E-mail:hulily123@sina.com

机智追拍 篇7

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 培养学生机智果断的应变能力和自觉遵守规则及集体合作的意识。

二、场地与器材

在一块平整的地面上, 画边长为16米的正方形一个, 再将其分为16等份, 依次连接正方形各边的中点 (由大至小) , 划出多个四边形, 再连接角平分线;最后, 以中点为圆心, 用虚线画一个半径为0.6米的圆。

三、游戏方法

1. 同组追拍

如下图所示 (“▲”为追者, “☆”为逃者) , 将学生以10个人为一组分为若干组, 其中2人站在圆内作为追者, 其余8人为逃者在各角处站立。游戏开始后, 追者可以沿任何一条线去追逐场上的任何一名逃者, 而逃者也可以选择任何一条路线奔跑, 以免被拍击到。追者必须在同一线上拍击到在逃者的躯干部位方为获胜, 且直至将场上所有在逃者拍击完毕或到达规定的时间, 游戏重新开始或换组。

2. 异组追拍

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A、B、C、D四个组, 采用循环制的方法, 每组选出2~4名学生, 去追拍另一组的8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 每追拍到一人得1分, 最终以积分多者为优胜或名次列前。

四、游戏规则

1. 游戏或比赛的开始必须在统一的指令下进行。

2. 追逐者, 不得用力推、拉被追逐者, 更不得用脚踢或绊对方, 违者取消游戏与比赛资格;被追逐者, 不得离线奔跑, 否则被判为被拍击到。

3. 追者与被追者均不得从一条线的途中折返, 若想改变跑进路线, 应在两线的交界处进行。

4. 场内小圆的虚线, 为追者的绿色通道, 仅供追逐者使用, 而被追者不得沿此线奔跑, 违者判罚出局。

五、游戏建议

1. 该游戏场地的大小可根据学生的水平段与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 为了增强游戏或比赛的激烈性和精彩性, 可不受规则第四条的限制, 可在任何一条线上, 随时或随意改变跑进路线, 以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鲁肃机智调解 篇8

在一次宴会上, 周瑜对诸葛亮说:“孔明先生, 我吟首诗你来对, 对出来有赏, 对不出杀头问罪如何?”

诸葛亮从容笑道:“军中无戏言, 请都督说。”

周瑜大喜, 便开口道:“有水便是溪, 无水也是奚, 去掉溪边水, 加鸟便是鶏 (鸡) ;得志猫儿胜过虎, 落魄凤凰不如鶏 (鸡) 。”

诸葛亮听罢, 心中暗想, 自己身为蜀国军师, 今日落入周瑜之手, 岂不是“落魄凤凰”吗?便立即吟诗以对:“有木便是棋, 无木也是其, 去掉棋边木, 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水遭虾戏, 虎落平阳被犬欺。”

周瑜闻言大怒。鲁肃早已留意这场龙虎斗, 急忙劝解道:“有水也是湘, 无水也是相, 去掉湘边水, 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

周瑜怒气未消, 又吟诗一首:“有手便是扭, 无手便是丑, 去掉扭边手, 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 江南没有更丑妞。”

诸葛亮听了知道这话是在嘲笑自己的夫人黄阿丑长得丑, 便立即对道:“有木便是桥, 无木也是乔, 去掉桥边木, 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 铜雀奸雄锁二娇。”

周瑜知道这话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 怒发冲冠, 几次都想发作。

剑拔弩张之时, 鲁肃在一边和了句:“有木便是槽, 无木也是曹, 去掉槽边木, 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 龙虎相斗岂不糟!”

教师的教学机智 篇9

一、正误的教师机智———促学生准确获知

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 这就是学生“无错”原则, 但是无错并不等于不纠错, 教师机智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从错误转化为正确, 获得准确的知识。

教学片段1:一段有几句话。

师:同学们, 读读《葡萄沟》第1自然段, 看看有几句话。

生: (默读后) 这段有三句话。

师:同意有三句的, 请举手。 (几乎全班学生都举手)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是四句话。 (这是错的)

师:你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很好!这样吧, 你推荐3行同学朗读这段, 每行读一句, 你就读第4句, 好吗?

生: (三行学生每行读了一句后) 老师, 他们都读完了, 我没有读的了。

师:你很认真听他们读, 知道为什么你没有读的第4句吗?

生:我把“五月有杏儿, 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 到了九、十月份, 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这句看成两句了。

师:你发现得很准, 为什么看成两句呢?

生:我把逗号看成句号了。这段有3句。

师:对了!不管是哪月, 都是说水果丰收了, 所以用逗号。

这个片段虽说只是个简单的, 解决个体的问题, 但教学机智表现在, 遇到似乎不会出现的不同意见, 要冷静巧妙地处理。在绝大多数学生都对的情况下, 教师并不放过个别不同, 而是鼓励不同。出现分歧后, 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 尊重不同, 表扬不同, 并给予推荐权, 舒缓了学生的自卑心态, 抓住这个学生要等待自己读的第4句, 就要认真听前3句的起止的心理, 实际上是启发孩子自悟自明, 在体验中发现错误之处, 准确获知, 恰到好处。这比采取让学生坐下再想想、举手表决、教师告诉的简单处理要好得多。

二、破难的教师机智———开启学生思维

教师备课定要备难点, 课堂要突破难点, 破难是显示教师机智的功夫处。在学生难点出现时如何应对, 既突破难点, 又能开拓学生思维, 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

教学片段2:用“跳”组词。

师: (板书“跳”) 谁能用“跳”字组个词语。

生: (纷纷举手) 跳高、跳远、跳绳、跳皮筋、跳水、跳伞……

师:你们这些“跳”都是用什么跳?

生:都是用脚跳。

师;对呀!从字中哪儿能看出用脚?

生:跳字是“足”字旁。

师:汉字确有表意的功能。但是不是“跳”都用脚啊?现在希望同学们再用“跳”组词, 但不许用脚跳。谁能组? (生面面相觑, 没有人举手, 料想不到。)

师:看来同学们有困难。我帮帮你们, 请看我做个动作 (用手在左胸轻轻地摸了一下) 。

生: (心领神会) 心跳。

师:好极了!不用脚的心跳。还有吗? (再引扩展)

生: (指自己的眼) 眼跳。

生: (指自己的手腕) 脉搏跳。

生:跳棋。

师:真好!手都上来了。看来, 汉字的偏旁表意在发展。

当教师提出不用脚也用“跳”组词时, 学生遇到困难了, 此时, 怎么办?正是需要教师的应对机智。如果放弃, 当然不行, 教师直接告诉“心跳”等, 用灌输的办法, 越俎代庖, 也不好。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启发, 于是, 我采取以动作启迪, 用体态语言, 只引不发, 开而拂达, 指路不带路, 给学生思考表达的空间, 去寻找自己身上既在“跳”又不用脚的部位, 并用恰当词语表达, 取得破难的效果, 不仅获得结果的优效, 点拨汉字字义发展的知识, 而且, 达到思维过程的优效。

三、亲和的教师机智———开讲拉进师生距离

每当开始上课, 特别是我经常应邀借班上课, 而且台下有许多听课老师, 我与学生初次见面, 素不相识, 生疏的面孔往往会造成学生紧张、好奇、拘束, 情感距离疏远, 不利于教与学。此时, 如何尽快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开讲如何拉进师生距离, 学生如何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就需要教师的亲和机智。

教学片段3:我在沈阳珠江五小四年一班上的作文课。

师: (我与这班学生素不相识, 刚刚见面。) 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什么吗?

生:学作文。

师:你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这是实话。我是第一次给你们上课嘛!我说三个字谜, 猜一猜我的姓名。我的姓是“我走在岔路口”。

生:是“赵”。

师:我的名字是“北京的上空有日头”“王山而凑一凑”。

生: (学生纷纷在桌子上猜写) 您的名字叫“景瑞”。

师:猜对了, 你们真聪明!怎么称呼我?

生:赵老师。

师:还有别的称呼吗?

生:我非常惊讶, 给我们讲课的居然是个“爷爷”。

师:真亲切!你为什么把我称作爷爷呢?

生:因为我看您已经有白头发了, 看起来很老了。

生:我听过一句话:真人不露相, 我猜您的头发可能是染白的。

师:哈哈, 你有判断!不过, 我可没染头发。就是染也应染黑, 哪有染白的? (众笑) 怎么形容我有白发呢?

生:白发苍苍。

师:我还有黑头发呀!将来才会“白发苍苍”, 这是努力方向。 (生笑)

生:是“黑白相间”。

生:是“黑里透白”。

师:我头上的黑发白发并不分明, 用哪两个字表示更准确。

生:雪白。

师:没那么严重。

生: (笑) 斑白。

师:头发有病啦!

生: (笑) 花白。

师:很准确。还有什么称呼?

生:赵先生。

师:对!我比你先生出来的。 (大笑)

生:赵教授。

师:你看我瘦吗? (笑) 我开了个同音字的玩笑。你们再猜猜, 我最喜欢你们叫我什么?

生:朋友。

师:对极了!我们就是朋友嘛, 加上我的姓, 一起称呼我。

生: (齐) 赵朋友。

师:小朋友们好!开始上课。

万事开头难, 开讲拉近师生情感距离, 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 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它看不见, 摸不着, 时时刻刻离不了。亲其师, 信其道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课前的教师亲和机智绝非无关紧要。多年的实践, 我悟到几点规律:1.从教师自身选取有趣话题与学生交流 (教师姓名, 称呼) , 使学生喜欢, 消除心理障碍。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达, 以亲合、幽默的态度与其对话, 拉近情感距离, 放松心态。3.在交流的过程中, 不丢语文学科的特点, 随机训练语言 (猜字谜, 准确用词) 。

四、“现挂”的教师机智———借机渗透学习方法

课堂上, 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预设教案中也没有, 教具、课件都没有准备, 时间也不允许你长时考虑, 如何处理?让它溜过去, 这往往会失去难得的教学资源, 这时如果教师注意运用“现挂”, “现挂”是相声界顺手拈来现场事物的巧妙包袱, 即随手拈来的现场教学资源, 借机渗透学法, 即会化难为易, 柳暗花明。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教学片段4:一次, 我在上作文观摩课, 台下是刚刚认识的几十名小学生。孩子望着我这个身材高大又生疏的老师, 略带惊异, 紧张。

师: (微笑) 你们面前的老师姓赵, 大家说说赵老师的身材给你们什么印象。

生: (异口同声) 高!

师:谁能具体地形容赵老师怎么高哇?

生:赵老师高极了!

生:赵老师特别高!

生:赵老师非常高! (学生看来不太会具体表达, 出乎我的意料, 我认为这是渗透说具体学习方法的好机会, 于是……)

师: (打趣) 篮球运动员姚明身高2米26, 我还是个矮子呢! (一片笑声)

师:看来, 这么形容身材高, 不太好, 不具体, 怎么办?其实, 我说姚明就是个什么好方法? (静了下来, 仍没有举手的, 也出乎意料。)

师: (我迅速观察了现场全班学生的身高, 请全班最高的和最矮的两个学生上台, 站在老师左右。这样现场情况的直观, 学生心神领会, 纷纷举手表达。) 观察后, 谁能再具体说说赵老师的高?

生:班上最高的同学才到老师的肩膀, 至于最矮的嘛, 刚到老师的腰, 赵老师真高呀!

师: (顺势点拨) 你们看, 不比不知道, 一比吓一跳, 一比就知道!这是怎样的方法呢?

生:比较的方法。

师:对极了!大家还能找到其他比较物吗?再说说。 (学生指挥老师的活动场面出来了)

生:您手触灯管边。

生:您进门试试。

生:您摸摸黑板上边沿。

师:写写我怎么高吧!

生: (习作后表达) 赵老师不用踮起脚, 手就能摸到灯管, 我蹦起来也够不着。您太高了!

生:教室门已经很高了, 可您进门还要低头弯腰呀!

……

师:一比较观察, 我的特点就显出来了, 也就写具体了。

此片段以现场观察自己, 描写身“高”为题, 指导写具体。当学生看来不太会具体表达, 出乎我的预料, 我认为这是渗透说具体学习方法的好机会, 于是运用了手到擒来的活生生现场资源, 以打趣方式说道:“篮球运动员姚明身高2米26, 我还是个矮子呢。”引出悬念, 巧妙地为比较埋下伏笔。又让全班最高的和最矮的学生上台, 站在老师左右的表演, 不留痕迹地揭示了比较中的表达方法, 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接着, 放手让学生找比较物, 扩展训练, 又一次运用现场资源, 而且是学生在运用,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比较表达的技巧。现场事物到处有, 恰当使用就能变成鲜活的教学资源, 关键在于教师遇到问题, 不慌, 冷静下来, 善于发现身边有用的事物当资源, 迅速作出判断, 恰当运用,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当然, 要做到游刃有余, 需要多年的刻苦实践, 做有心人, 才能水到渠成。

五、评价的教师机智———发现、激励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是机智的重要方面, 因为每次评价都是针对学生当时的表现而做出的, 而且要迅速、恰当地做出, 学生不同, 教学内容、环节不同, 事先是不可能预测评价的, 所以, 这种应变能力往往成为衡量是否是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如何优化教师评价, 先来看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5:当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故事《狼来了》之后, 教师要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感想、启发, 出现了下面的课堂情境:

师:同学们, 读了《狼来了》这个故事, 你们有哪些感受呀!

生:骗人是不对的。

生:骗人没有好下场, 结果狼真的来了, 把羊吃了。

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生:骗人就是骗自己。

生: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

(下面这个学生的发言很独特, 出乎老师的意料。)

生:我觉得, 骗人不能骗三次。 (大家都感到突然)

师: (略加思索, 冷静) 按你说的, 假如我来骗骗你, 每次只骗两回, 让你受害, 你对我怎样看?

生:不好。

师:怎么不好。

生;太坏了。

师:是呀!学骗人行吗?

生:不行。

师:对!同学们, 读文章, 就要明主旨, 学做人。

师: (话题一转) 这个同学虽然读文章没有抓住主旨, 他的感受是“骗人不能骗三次”, 还有个优点呢?你们发现了吗? (生惊讶, 没有人举手。)

师:他虽然没有注意文章的思想内容, 但他是从哪个角度看问题的?

生:注意孩子骗人一次、二次、三次。

师:你真了不起!会发现闪光点。他注意了事情发展的次数, 与你们思考的角度不同, 很独特。值得同学们学习。看问题就要从不同角度思考。只是需要用在正确的方向。

这个片段中, 当某个学生说出“我觉得, 骗人不能骗三次”的意想不到的独特感受时, 很明显, 他的观点是错误的, 价值取向是不对的。对这突如其来的发言, 教师如何评价?

如果教师采取避开当场评价, 让这个学生坐下, 显然不好, 不光这个孩子茫然, 其他学生也失去一次受教育的机会。应该说, 这样做, 教师无教学机智。

如果教师直接批评孩子“你怎么能学骗人!”一棒子打入冷宫, 可能就此扼杀这个学生的今后学习的积极性, 也可能遭到同学的冷遇, 其实, 这个学生并非要学骗人, 只是一种认识而已, 教师这样评价就未免有些武断。如果教师采取发动学生评议:“同学们, 你们对这个同学的发言有什么看法?”很可能出现群起而攻之的情况, 这样, 不仅会使这个学生从此抬不起头, 而且, 其他学生也未能从中学到独特的思维角度。

对于学生说出“骗人不能骗三次”的价值取向明显偏离, 而上面的教学片段, 教师的评价与众不同, 十分巧妙, 有以下几点评价机智值得欣赏:1.遇事教师十分沉着冷静, 不急躁,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尊重学生, 这是教师评价机智的情感前提。2.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要知道, 事情都是可以一分为二的, 学生的表现常常是优缺并存, 教师既善于在学生优异发言中指出还须朝哪个方向努力, 又善于在学生错误发言中发现优点, 正如片段中教师针对“骗人不能骗三次”的错误取向, 一分为二,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换位办法使学生自悟观点不对, 这种做法是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的。这是教师评价机智中所具有的辨证思考。3.教师评价要具体化。常见有些老师课堂上用“答得对”“你真好”“你有进步”“大家给他鼓掌”……等空洞评价, 表面上似乎在鼓励学生, 实际上这是“漂亮的大话、美丽的套话、亮丽的空话”, 教师说这些话不用思考, 学生听后仍不知何处好, 也不知道该如何向他学习。而上面的教学片段评价就与众不同, 好在哪, 错在哪, 一目了然, 学生真能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4.教师在针对个别学生评价的同时, 始终不忘以点带面, 发动学生寻找闪光点, 并引申到阅读要首先抓住文章的主旨, 还要多角度思考, 提高全体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六、升华的教师机智———拨亮学生的认知盲点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出现认知的盲点, 或是不知, 或是偏知, 或是窄知, 这就是盲点。课堂上当学生出现盲点时, 教师如何应对, 拨亮学生的认知盲点, 升华认知, 让光明照亮前程, 正是教师的责任。举一个我的教学实例。

教学片段6:一次, 我上作文课, 目的是指导学生写具体。采取现场观察一张纸, 写这张纸的训练。我发给每个孩子一张白纸 (是张B5纸被裁成4份的无字纸) 。

师:同学们, 观察每人手里的这张纸, 说说你们观察的结果。

生: (观察后) 这是一张纸。

生:这是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纸。

生:这是一张上面没写字的纸。

(学生的发言出乎预料, 使我感到他们说的很不具体, 看来, 学生不会观察, 可能对什么是观察都不清楚。于是……)

师:我问问, 你们认为什么叫观察?用一句话说说。

生:观察就是看东西。

生:观察是仔细地看事物。生:观察是认真、细致地看。 (经过应对初步调查, 果然发现学生对观察是盲点, 于是, 继续深入调查。)

师:这几个同学都说了, 他们三个中有哪一个字是相同的?

生:是“看”。

师;对, 再问问你们, 什么叫“看”。

生:看就是“瞧”。

师: (追问) 那是用什么“瞧”?

生:用眼睛瞧。

师:我明白了, 你们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地瞧事物。大家同意吗?

生: (齐) 同意。

师: (开始升华) 好, 就用你们的观点, 我们一起继续用眼睛观察手上的这张纸。这张纸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

生:是一张白色的长方形的纸。

师:刚才几个同学说到这些了吗?

生:没有。

师:接着用眼睛仔细瞧, 纸的四边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两个边是齐的, 另两个边是毛边。

师:对, 刚才几个同学说到这些了吗?

生:也没有。

师:是呀, 你们把纸放在眼睛前平视, 又看到了什么?

生:这张纸成一条线。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张纸是薄纸。

师:虽然你们刚才也用眼睛看了, 为什么看不到这些?

生:因为看的不仔细。

生:因为没有平着看。

师:就是呀!用眼睛也要变角度看, 才能有新发现。

师: (继续升华) 请同学们拿起这张纸, 用手摸一摸, 发现了什么?用一个词表示。

生:平整。

生:平滑。

生:柔滑。

师:这些感觉是眼睛看到的吗?

生:是手摸出来的。

师:你们再用手抖一抖这纸, 出现什么了。

生:听到“哗啦哗啦”的纸声。

师:这纸声是眼睛看到的吗?

生:是耳朵听到的。

师;你们闻一闻纸。 (我事先在纸上喷了点香水)

生:啊!真香! (学生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

师:怎么香?用词句形容形容。

生:纸上有股清香。

生:一股茉莉花香扑鼻而来。

师:这香气是用眼睛看出来的吗?

生:是鼻子闻出来的。

师: (再升华) 如此看来, 观察只靠眼睛吗?什么是观察, 你们有什么新看法?

生:观察是用眼看, 用手摸, 用耳听, 用鼻子闻……

师: (升华) 有进步, 还须用脑想, 有时还得用嘴尝, 用脚踢呢!这眼、耳、鼻、嘴、手……都是什么, 谁能用一个词概括。

生:器官。

师;对的, 那什么是观察?

生:观察是用多个器官了解事物。

师: (升华) 人的器官不仅是生活的需要, 也是观察认识事物的有力武器。加上前面说的, 多角度、多器官协同了解事物才是观察。

……

这个教学片段是针对学生的认知盲点———观察, 逐步引导升华的。当我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看时, 当时很高兴, 因为问题暴露了, 比问题没有暴露要容易处理得多, 这是好事, 学生犯错是正常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学习就是不断犯错、改错的过程, 教师的一个责任就是让错误暴露, 帮助纠错, 要正视它、重视它、研究它、解决它。我在发现学生的盲点后。对于这意料之外的可贵资源, 去拨亮学生的认知盲点, 引导不断升华。由用眼睛粗看到用眼睛多角度细看, 再到用其他器官了解, 再到用多器官协同了解———多角度、多器官了解, 四次升华, 学生不断顿悟, 透彻理解了观察的概念。这里, 有以下几个环节:1.乐于发现盲点。到了课堂上, 教师胸中有教案, 目中有学生, 应乐于全神贯注地观察、乐于倾听学生的表现, 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 及时发现, 如获至宝。2.精于思考盲点。针对发现的情况, 迅速、准确究其原因, 是教案不足的原因, 是学生理解的偏差, 思考解决办法。3.善于解盲升华。思考后, 应立即做出反映, 调节教学, 做出应变, 速于评价。顺学而导, 在师生互动中, 循循善诱地课堂升华, 促进学生发展。

七、反诘的教师机智———启发学生的自省反思

所谓“反诘”, 既以学生对语言的初步认识为依据, 教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问形式, 逐步达到正确的理解。

教学片段7: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一词“爱戴”, 为了帮助学生能准确理解, 用反诘做了下面的一段导引。

师:你们知道“爱戴”是什么意思吗?

生:“爱戴”是对一个人很喜欢。

师:那你很喜欢邻居的小弟弟, 可以说“爱戴”吗?

生:不行。小弟弟只是天真可爱, 值得“爱戴”的人必须有突出的成绩。

师:照这样说, 我校杨丽同学是全区的三好学生, 对她说“爱戴”行吗?

生:不可以, “爱戴”必须是晚辈对长辈的喜爱。

师:“噢!你们都很喜欢自己的妈妈, 能不能用“爱戴”呢?

生:这…… (学生答不出, 处于非常想知道的“愤悱”状态。)

师: (顺势) “爱戴”是敬爱和衷心拥护的意思, 不是一般的喜爱, 通常表现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态度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受爱戴的人。

顺着学生理解的思路, 导引着学生不断否定自己的认识, 使他们对“爱戴”一词显然已处于想说又不会的“愤悱”状态, 产生了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言的积极思维状态。此时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兴趣浓厚、集中注意、思维活跃, 是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最佳时机, 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前提。这时教师讲解词意, 是雪中送炭, 学生听得聚精会神, 听后茅塞顿开, 尝到获知后的甘甜。这种“反诘”, 遵循了“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原则。

八、善诱的教师机智———引领学生的渐入佳境

要解决学生不知怎么读的傻读、以多取胜的复读、脱离语言因素的空读, 教师应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安排有层次的教学环节, 随着课文理解的深入, 朗读也步步登高。举一例:

教学片段8:

课题:小语《饲养员赵大叔》

课文原句: (第五小段)

他只顾跟牛说话, 冷不防旁边一头驴伸过嘴来抢吃簸箕里的料。赵大叔推开它, 用一个指头指着它的脑门说:“你呀, 就爱占便宜!批评你多少次了, 一点儿也不改。”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五小段。想一想赵大叔用什么口气对驴说话?

生:赵大叔是在批评这头驴。

师:谁能用批评的口气朗读这一段? (生用严厉批评的语气朗读)

师:请大家再朗读这段, 想一想这时赵大叔说的话是很严厉的吗? (生自由朗读)

生:说话不严厉。赵大叔是用亲切语气批评的。

生:赵大叔带着温和的语气说的。

生:赵大叔非常爱牲口。

师:对!从这段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大叔喜爱牲口呢?

生:赵大叔推它不是生气地“推”, 而是“轻轻推开”;指着脑门不是气愤地指, 而是喜爱地“指”。这些动作表现了赵大叔对牲口的爱。

生:牲口不懂人话, 可赵大叔却像和这头驴谈心一样, 虽然是批评它, 但很亲切, 不严厉。

生:赵大叔说:“……批评你多少次了, 一点儿也不改。”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赵大叔对这头驴的贪吃习惯非常了解, 不爱它怎么能这么了解呢!

生:赵大叔说:“你呀, 就爱占便宜”, 说话时充满了对牲口的喜爱, 不是讨厌它, 而是帮助它, 就像妈妈在耐心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谁能用喜爱牲口的亲切语气朗读这段呢? (生带着表情朗读, 语气亲切。)

师:读得不错!大家再想一想, 既然这头牲口这么贪吃, 又是一贯的缺点, 为什么赵大叔还这样爱它呢?

生:因为这头驴是集体的财产。

生:毛病再多的牲口也是国家的财产。赵大叔因为爱集体, 所以爱牲口。

生:因为赵大叔热爱自己的饲养员工作, 所以他对什么样的牲口都不讨厌。

师:对!赵大叔对牲口的深厚感情体现出他热爱集体的优秀品质。谁再用赵大叔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朗读这一段? (先指名读, 后齐读。)

机智出版商 篇10

某出版商手头一批书卖不出去, 眼看要亏本, 情急之下想了个主意, 给总统送一本书, 忙于公务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 便回一句:“这本书不错。”出版商立刻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被抢购一空。

不久, 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 他又给总统送了一本, 总统上过一次当这次学乖了, 奚落出版商说:“这书糟透啦!”出版商又大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人们出于好奇, 书又售罄。

第三次, 出版商又送书给总统, 这回总统总结了上两次教训, 干脆闭口不说。没料到出版商这回广告是:“现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于是又被一抢而光。 (摘自:插画剪报荐稿网) 中

刘局长的“机智” 篇11

过去某些官员对媒体“摆谱”,多自称“我是谁谁谁”,好像一个公权力赋予的职位能带来格外骄傲的权利。相比之下,刘局长这番“我不是”倒显得有些搞笑。前去采访的记者当然很快证明,自称“不是局长”的这位男子正是刘局长本尊;而贵阳方面的处理意见,也在舆论发酵后迅即而至:“市委决定,免去刘朱贵阳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职务,按法定任免程序办理”。

自称“不是局长”,于是真就不再是局长——当初“灵机一动”编出谎言的刘朱,怕是想不到后来的结局。但这个处罚决定,未必能解答公众的未竟之问,而若只是关注于刘朱个人的戏剧性命运,恐怕也会放过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谁都知道,刘朱的这句谎言是一次不折不扣的“推诿”。其试图推却的,正是身为住建局局长需担负的行政责任;而其折射出的,又何止是一个局长的尴尬?

引出这句谎言的新闻,人们已经熟知:据审计署新近发布的公告,全国有五个省已建成的五万七千五百套保障性住房闲置,仅贵州省贵阳市,就有三万套保障房未分配,其涉及投资八十五亿四千三百万元。而就在两年前,贵阳市“克服财力不足等困难,不断创新完善保障房建设管理体系,有效封堵各种监管‘漏洞’”的消息还一度见诸报端。换言之,在财政出钱、项目立项、房屋建成之后,当地保障房建设这一页,似乎已经被轻轻翻过了。

近百亿财政资金换来三万套空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可见一斑。然而,直至审计署的公告出炉,规模空前的资金沉淀公之于众,住建局局长才如梦方醒,作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反应,相关方面也才匆匆启动问责程序,并表示要对保障房建设的“决策科学性、决策规范性、落实不到位和职责不担当等进行责任追究”。这番表态固然态度坚决,但无论是对苦等两年盼着改善居住条件的市民来说,还是对投入两年本应及早见效的真金白银,“追责”显然有些姗姗来迟。

平日里缺乏责任意识,亦鲜少接受监督的官员,到了“紧要关头”,是有可能惊慌失措的。自称“我不是局长”的局长,倒未必真的是有心撒谎,或许只是内心潜意识的一种自然流露呢?从这句谎话里,甚至还能读到另一种“真实”——如此重大的保障房工程已至此,比照一个局长该负的职责,刘局长的作为,还真的算不上“局长”。而要处理这样的个案,似乎也并不难——“不是局长”的局长真的不再是局长,闲置的保障房终也会有个说法。只不过,要解决背后的大问题,单单处理一个局长,怕是远远不够的。

【原载2015年11月25日《解放日报·评论》】

机智的小猪 篇12

大灰狼看见森林里住着一只胖乎乎的小猪, 立刻转动眼珠子, 打起了坏主意:得想个办法, 把它吃了!

大灰狼哆哆嗦嗦地敲了敲小猪的门, 说:“小猪先生, 我冻得直发抖, 您能让我进去暖暖身子吗?我是一只善良的狼, 绝对不会吃你的!”小猪看到哆嗦的大灰狼, 心软了, 就让大灰狼进了屋子。大灰狼斜着眼睛看着小猪, 嘴角的口水都快要流下来了。见此, 聪明的小猪顿时明白了什么, 但小猪假装不知道。小猪对大灰狼说:“你快去床上躺着休息吧!”大灰狼看见小猪要走, 连忙问:“你呢?”小猪说:“我洗洗碗就来!”大灰狼等着等着就睡着了。小猪见大灰狼睡了, 拿起厨房的火把, 往大灰狼的屁股烧去。大灰狼疼得大叫, 连忙跑了出去。

机智的小猪用智慧战胜了大灰狼, 救了自己!

上一篇:充满活力下一篇:中职学生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