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2024-08-20

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通用12篇)

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篇1

专著学习:

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单位:孟官营初级中学 姓名:张敬生

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进入新课程,扑面而来的是新词汇引领的新理念。随着新课程的纵深,新词汇变成了旧词汇,理念也说得越来越顺溜,而实践――课堂操作――教师每天要做的事,或者说,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成为新的焦点。现在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已是一种新“常规”,随之而来的课堂教学非线性结构带来了一些新挑战,如“预设与生成――节外生枝怎么办”、“有效学习――怎样选择教学策略”等,是我们实践中常见困扰。这些问题,名师当然也会碰到,他(她)们是怎么应对的,又是怎样想的。《名师教学机智》是一本名师的课堂实践案例,记录了名师的实践及所思所想。

通读掩卷,三点感受:

1.“道”“术”结合生成智慧。教学机智表现出来的,做出来的,看得见的部分是“术”――教学过程的谋略与方法。其背后是教师自身的“道”――是教学过程中的信念、价值观和伦理标准,是隐的部分。“道”为原则,“术”为方法,内外兼修,产生了教学机智。比如,学生层次不一,课堂上好学生常常“领先一步”,要学的内容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上课时经常要“叫”出来,怎么办?名师们应对方法不一:①有的名师请他做“评委”(P44、45)评判别的同学讲得对不对;②有的名师处理成“请你悄悄地告诉老师”;③有的名师则顺势应接话题:“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P10)。这些应对,结果都是让教师继续面向大多数学生展开后续教学,但效果不同。第一种应对,好学生更加专注倾听其它同学发言了,因为有评委的责任在身。第二种应对,好学生暂时会不发出声音影响别人,只悄悄地告诉老师――有一种神秘感,不过只有老师知道,而没有同学敬佩的眼光似乎有点不过瘾。第三种应对,暂时冷处理,顺势转移话题,好学生可能会有点失落。很难判定哪种效果好,但都不是简单制止,粗暴斥责。效果的不同折射了教师“道”的不同――学生观,道有境界,术就有高低。很赞赏书的一句话:“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也许,瞬间的灵感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点,一个侧面,但从中我们能够透析出教育行为背后的,但却是自觉的教育思考、教育智慧和教育理念。(P57 徐芳《游戏带来了灵感》)2.教学机智是一种情景性知识。需要我们不断在课堂中锤炼。

教学机智表现出来的行为很难模仿。因为这些应对是在一定的情景中有效,离开了特定场合很难说是“智”,这是我读《教学中出现10个意外怎么办》一文时的感觉。在读的时候总觉得提出的问题很好,很对,但所给出的指导“隔靴搔痒”,从某种角度去看,还很不“智”。因此,名师的机智(如《变被动为主动》、《弄拙成巧》)我们可以去揣摩,思考其背后理念;可以去引申,假想不同的情况他们会如何应对。更应该在实践中积累案例,反思场景,积极应对。3.怎样生成智慧

(1)行思结合,且行且思。“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只有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功夫没有错用的,你自己以为劳而不获,但是你在潜意识中实在仍然于无形中收效果。”(P6 引自朱光潜《谈美》)这段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智慧迸发的前提,也就是说,智慧不是凭空生成的,不是“飞来石”,而是厚积的结果,是平时的积淀遇上特定的情景自然绽放的美丽。(2)要利用机会教不同的学生。从名师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学机智和教师的专业知识密切相关。教师的专业知识至少有三种: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来源主要是经授受获得,或来自书本、或得自进修等,获得的多少与深浅与我们自身的学习有关。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自身,一方面自己要有悟性,另一方面取决于交往的学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教师交往的学生类型越多,自己的应对经验会越多。我们自己都有主教的班级,一般个把月的时间,师生之间就比较熟悉了,因此我们的预设也少有意外,少有机会磨炼我们的机智。我们不能像名师那样有机会在全国各地上课,但可以在同年级、校内其它班级、支部片等进行借班上课,在适度的未知情况中工作更能激发出我们内在智慧。

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篇2

一、学生的提问让你“难看”, 怎么办?

新课程倡导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由此也助长了学生的“胆子”, 衍生出了一些以往他们根本不敢问的问题。例如, “老师, 你的体重是多少?”“老师, 你觉得你今天搭配的衣服好看吗?”等。面对这些“难题”,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位教师的做法吧。

【案例1】在一次全国性的展示课中, A教师与学生们初次见面, 在课前谈话中有一生问道:“老师, 你的脖子怎么这么长啊?”A教师摸了摸脖子, 答道:“我这是向天鹅学习, 那叫高雅!”说完还特意抬了抬下巴。大家都不禁笑了起来, 起初有点拘谨的课堂瞬间轻松起来。

【案例2】学习了测量的知识后, B教师布置学生回家测量自己的腰围。第二天汇报时, 有个学生突然发问:“老师, 您的腰围是多少?”学生顿时哄堂大笑, 原因是B教师比较胖。虽然感到意外和难堪, 但B教师还是笑着说:“你们先估计一下!”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有一学生先询问老师是否怀孕了, 因为孕妇的腰围会比平常多出几十厘米, 在得到老师否定的答案后大家开始估计, 然后用测量来验证。由于问题突然, 手头上的工具只有直尺, 如何比较准确地测量出老师的腰围呢?这一挑战更是让学生跃跃欲试。接下来学生的表现真称得上是“精彩纷呈”——有的想到了用一根长纸条做一根米尺来量;有的想到了先用绳子在老师腰上绕圈, 再测量绳子;还有更绝的想到取下老师的皮带量一量……因一个尴尬问题临时变动后的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旧知, 又创生出了多样的测量方法。

两位教师之所以能“化险为夷”, 是因为他们都用了一颗善意的、包容的心来对待学生。很多时候, 学生的问题大多源于好奇, 并非恶意。如果我们能不受干扰、不带偏见, 灵活机智地进行处理, 相信定能化解“尴尬”。如A教师运用自己特有的幽默感, 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而B教师则能及时捕捉到尴尬问题背后隐藏的教学契机, 将“尴尬”转化为诱因,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让学生学得主动, 学得愉快。

二、学生公然与你“唱反调”, 怎么办?

(一) “有理有据”的质疑

在教学中, 多数学生对来自教材、教师、同学的信息缺乏必要的独立思考, 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长此以往, 学生何来创新思维?因而在教学中, 教师务必抛开架子, 给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

【案例3】在分数应用题的练习中常出现这样的选择题:“两根同样长的铁丝, 第一根减去米, 第二根减去, 哪一根剩下的长?”A.第一根长;B.第二根长;C.两根一样长;D.无法解答。题目编拟者认为, 由于铁丝的长度不知道, 所以无法确定剩下的铁丝哪根长。一直以来大家都对“正确答案”D没有异议, 但在一次试卷分析时, 却有学生提出质疑:“老师, 我觉得你不该给我打错!我选ABC应该是对的!”

“哦?!”这位学生的发难让我有点意外,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我决定见机行事。“铁丝长度的变化会引起答案的变化, 但并不是无法解答的, 而是ABC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原来如此, 还真有些道理。但是其他学生都听懂了吗?何不借此机会进行深入探讨呢?“真的是这样吗?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学生们带着好奇, 纷纷开始动笔试验, 最后大家得出结论:正如这位学生所说, 这道题并不是“无法解答”, 只是答案不唯一。当铁丝比1米长时, 答案就是A;当铁丝比1米短时, 答案就是B;当铁丝刚好长1米时, 答案就是C。作为单选题, 把选项D“无法解答”改成“以上答案都有可能”更合理些。

上述案例中的学生能进行批判性的质疑, 说明他能不依赖于已有的方法和答案, 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 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 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思维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如果当时教师武断地认为这个学生是在无理取闹, 不让他发言辩驳的话, 那将会错过一次极好的教学机会。因而在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唤起学生的质疑意识, 鼓励学生批判地看待新事物, 敢于质疑问难, 能向课本、向常规解法、向教师勇敢地发问。

(二) “哗众取宠”的怪论

在课堂中, 总有那么几个学生特别喜欢标新立异, 希望自己的言论方法与众不同, 借机得到老师与同学的注意与欣赏。但他们自鸣得意的发言往往会成为让教师头痛的“怪论”。

【案例4】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中, 有这样一道讨论题:“1分钟有多长?你可以在一分钟里做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大多符合常理, 但有一对同桌的回答充满盲目比拼的意味。一个说:“我能在一分钟内抄完一首小诗。”我点头赞许。另一个不服气地说:“那算什么!我一分钟能抄完一本三字经!”哦?这分明是在吹牛啊!我故意不表态, 而是和大家说道:“来, 下面就给大家一分钟, 请你试着做一做自己认为能做到的事。”实践过后, 我问大家:“一分钟抄完一本三字经, 行不行?”学生 (包括那位学生) 齐答“不行”。

有价值的信息需要教师运用敏锐的“嗅觉”, 巧妙地加以捕捉和利用, 反之, 无价值或者价值不大的信息, 教师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排除和处理, 使课堂教学回到有效的轨道上来, 以保证教学方向的正确性。上述案例中的教师就采用了延时评价的策略, 没有用否定批评的方式来打击学生, 而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通过自身的体会来获取生活经验, 这种方式比空洞的说教效果更好。

三、学生被突发事件偏移了注意力, 怎么办?

课堂是灵活多变的, 教师可以备教案, 但备不到学生。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当他们被一些突发事件“迷住”时, 作为教师又该如何应对呢?

【案例5】在一节评优课上, 一位教师就碰到了让他措手不及的事情:在小组合作时, 一个小组因为分工问题发生了争吵, 组内的两个男生都想当操作员, 谁也不让谁。全班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这两位吵得面红耳赤的男生身上, 课难以继续下去, 该怎么办呢?“孩子们,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一句话轻松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老师身上。“有一次, 天鹅、鱼和虾, 一起想拉动一辆装东西的货车, 三个家伙套上车索, 拼命用力拉, 可车子还是拉不动。车上装的东西不算重, 只是天鹅拼命向云里冲, 虾尽向后倒拖, 鱼直向水里拉动。究竟哪个错?哪个对?用不着我们多讲, 只是车子还停留在老地方。我发现我们现在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大家说说该怎么办呢?”不少学生一听就明白了教师的寓意, 纷纷当起了调解员, 而吵架的学生也意识到了教师的弦外之音, 羞红了脸。一场“风波”悄然而逝, 合作继续进行。

遭遇突发事件时, 教师首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上述案例中的教师临危不乱, 才能在短时间内抓住问题的症结, 继而随机应变, 机智应对。其次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对于课堂上学生之间的矛盾, 如果单纯采用简单专断的方式来制止, 教学虽能继续, 但因为学生心不甘情不愿的合作, 也许会真正陷入尴尬的境地。因而只有冷静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及时捕捉到问题潜在的教育价值并利用好它, 才能将存在的问题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机会, 将尴尬的一幕转化为课堂意外的精彩。

四、学生的问题你解答不出来, 怎么办?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现今教师被学生考倒已不再是稀奇事。那么, 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处理被学生难倒的尴尬呢?

【案例6】在一节复习课接近尾声时, 一名学生询问了我一道奥数题, 说是考考我。我看了一遍, 发现一时还真找不到解题思路, 禁不住皱了皱眉头。下面的学生注意到了我的变化, 开始小声猜测:“老师好像被难住了。”众目睽睽之下, 我有些尴尬。该怎么办呢?于是想了想, 我还是决定直面它。“看来这题可真够难的, 说实话, 老师也被它难倒了, 但我相信这种困难只是暂时性的。这样吧, 我们来个‘师生竞赛’, 看谁先‘攻克’这道难题, 你们敢应战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个个想和老师比拼一下。我把这道题工整地抄在小黑板上。第二天就有不少学生围在我身边把他们昨天和父母研究的结果和老师交流, 着实让人欣喜。

教师被学生难倒听起来并不是什么好事, 但只要摆正好心态, 勇于向学生真诚地坦露想法, 承认自己的不足, 教师形象并不会因此而“一落千丈”, 相反, 学生会和我们更加亲近, 也更乐意主动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教师并不是“神”, 保持一颗教学相长、互相学习、师生平等的心, 才能坦然地面对“尴尬”, 使“尴尬”转化为教学中的有利条件。但同时教师也需从这些“尴尬”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才能让这样的“尴尬”越来越少。

例谈教学机智 篇3

在上《坐井观天》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们研读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理由,然后品读该句。可是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怎样将学生的目光引回到我的问题上来呢?我仔细一听,临时设计问题:青蛙为什么要说自己没有错呢?引出——(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引导用“因为……所以……”说话。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把问题引回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来了。

在口语交际《猜谜游戏》中,为了增强学生们猜谜的兴趣,我设计了评选“猜谜大王”这一环节。为了万无一失,我特意做了两顶金光闪闪的皇冠,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互动效果也很棒。可是,出人意料,出现了三个“谜语大王”!我愣住了,他们也睁大了双眼,三个学生更是激动无比地站到了台上。面对两顶皇冠和台下听课的老师,我灵机一动:“孩子们,三个小朋友都表现得十分棒,可是只有两顶皇冠,怎么办呢?”(其实,我既给自己思考留了缓冲,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动脑筋思考)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让他们再猜一次。”“让他们划拳,谁输了谁就不要皇冠。”“老师,选王锐杰和肖浩男吧,他们回答问题更响亮!”……我微笑着看向台上的三个学生:“你们呢,说说你们的想法。”三个学生看向我,有点紧张,一个个有点犹豫。突然,王锐杰举起手对我说:“李老师,我不要。”我倒是有些意外:“锐杰,为什么你不要?”“这次只有两顶皇冠,我们有三个小朋友,我可以以后再挣!”多可爱的孩子啊!我激动无比,刚想表扬,肖浩男也举手了:“老师,我也不要,我不要老师为难!”多懂事的学生啊!我无比激动地说:“孩子们,老师看到了比皇冠更闪亮的东西,那就是王锐杰、肖浩男谦让、善解人意的精神,也看到了小朋友们许多金点子,你们真棒,让我们为自己、为王锐杰、为肖浩男鼓掌!”最后,我选择了第一个学生的“金点子”——再赛一次,赛出一个名副其实的“猜谜大王”。这样,既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又与生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篇4

感谢雷玲老师主编了这本《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是她让我得以坐在家中便能够沐浴在名师的阳光下,徜徉在名师的风采中。

雷玲老师在这本朴素无华的书中,为读者介绍了八位小学语文界的名师。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于永正的“艺术人生”,孙双金的“情智课堂”,王崧舟的“诗意课堂”,赵景瑞的作文课堂魅力,闫学的语文之道,吉春亚的浓浓语文味的课堂,盛新凤的“和美语文”,周益民的诗化语文教学。八位名师各具特色、匠心独运的教育教学艺术,令人拍案叫绝,阅读此书,我充满激动、感慨、钦佩,同时更有深深的自责。

当读到王崧舟老师的《两小儿辩日》的情景对话时,我激动不已。【附教学片断】

教师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扮演两“小儿”要求学生在老师引读后只是忠实地读好课文中对话的语句,不要添加任何词语。

师:“好,剑拔弩张,开始辩斗。(念读课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甲组:“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一儿曰——

乙组:“我以日初出远二日中时近也。” 师:一儿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部位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教师适当添加提示语,但要求学生仍然只是读课文的内容)

师:一儿不服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争辩曰——、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扯着嗓子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以教跺地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以手相指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不甘示弱,也以手相指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学生身心投入,辩斗渐次激烈,全场掌声响起)

教师开始时读课文的提示语,进而又逐渐地设置新的提示语,不断地反复引读层层递升。在老师的不断“挑拨”下,两大组的“小儿”们辩斗的越加火热激烈,最后发展到指手跺脚、互不相让。场面激烈,效果斐然。书中像这样精彩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当读到于永正老师用充满深情的笔触写下《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时,我感慨万千。这是一位多么令人敬佩的人民教师啊!“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要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读了这20条建议,我仿佛听到了一位老教师对年轻一代的谆谆教诲,仿佛看到了于老师那满怀期待的眼神。这可是老先生一辈子的宝贵财富啊!我幸运的学到了可能一辈子也悟不到的教育细节,顿时觉得如于老师的女儿一样幸福。

当读到赵景瑞老师的累累硕果:„„在全国教育报报刊公开发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近400多篇约70万字。我充满钦佩。同样作为长期伏案的教师,我深知这些成果是花费了无数日日夜夜呕心沥血的结晶。

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篇5

闲暇中我认真阅读了《99个班主任的教育机智》一书,99个班主任精英用爱心和大智慧教育学生的生动感人的故事,让教育学和教育实践中的难题在他们手中一一得到化解。对其中部分案例反复学习并反思总结,感动、感慨之余是认同,尊敬和顿悟。

一、学习教育理论,用心教育实践

从教快了,几乎一直在做班主任或与班主任有关的工作,深切感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特别是近几年对外开放日趋扩大,经济发展异常迅猛,收入分配显著差异,重重压力由社会大环境传递给了教育部门,直至到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社会的浮躁功利与人人要成功的矛盾日益尖锐,教师们碰在一起常常发出一致感叹:教师太难做,班主任更难做。给班主任们减减负吧!面对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学生问题一并进入学校,矛盾的尖锐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常使一些老师们措手不及,学习与反思《99个班主任的教育机智》让我豁然开朗,做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更要有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形成自己的教育机智。

二、灵活用好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难题

韩文清老师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学习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原则“只有建立了统一的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这种舆论力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他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据此,韩老师开始了班集体建设的实践,班级逐渐形成了具有共同目标、价值观、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行为准则的真正意义上的班集体。学生道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有一名学生例外,引起了韩老师重新审视集体教育。如孩子在特殊成长环境下已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缺乏集体教育所需要的根据环境自我调整的能力,甚至有比较严重的自闭倾向,不愿意融入集体,则常规集体教育在该孩子身上很难发挥作用。找到问题的根源后,有针对性地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做一名具有教育机智的班主任

读《名师作业设计经验》有感 篇6

湖滨小学陈闽桂

一直以来烦恼学生的作业写得不认真,不知道怎样才能改善?想了多种方法,效果也不好。最近读了《名师作业设计经验》才发现自己对作业的认识有问题,以前认为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做好其他的题目,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抄写的题目多,让孩子动手动脑的题目很少。学生对这样机械性的作业不喜欢,时间长了就成了应付,字也就越写越不认真了。在作业的布置上想得太简单,花费了大量精力在批改作业上,却没有提高学习效率。

改进作业,从何做起?《名师作业设计经验》这本书带给我很多作业设计方面的启发。

在于永正老师的《作业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一文中,发现他的一些观点是我现在正在努力尝试的,因此想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字是小学生的必做作业。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写好硬笔字,也得遵循“描红、仿影、临帖”的规律去写。”现在学生写字质量普遍下降,原因在于没遵循写字规律去写,都是“想当然”地写。而老师对书写的质量不够重视,所以对于生字词我想除了要求学生写两至三遍外,还要写规范写正确。讲明写字的重要性让孩子知道,使所有学生都能认真书写作业。

“语文课本要读,课外书更要多读。”现在孩子虽然有条件读书,但是却读得很少,原因有很多,作为老师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书,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

渗透读书方法,推荐有关的书籍,布置作业时也要注意渗透。只有大量阅读,厚积而薄发,学生运用语言时自然会游刃有余,靠读书长大的学生,才有持续发展的后劲;有了积累与读大量的书,而不是死写作业,学生的作文水到渠成,就不会怕语文考试了。

钱老师说,平时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多写,考试前,搞“应试”。有“考试”就有“应试”。考前利用一点时间做做历年来的考试卷子,做做针对考试出的练习题。会的不做,不会的要做;做不出来则给学生讲讲,并告诉他们,考试时遇到这种类型的题,怎么对待。钱老师说,如果平时也这样做,就叫“应试教育”了。”

读着于老师的文章,我深深感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要性。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千万不能因“考试”而乱了手脚,更不能因“改革”而错了方阵!

读《名师课堂的生命高度》有感 篇7

——宇庄小学

李喜梅

《名师课堂的生命高度》通过众多名师经典课例的启示,让我们真实感受其教学价值及其课堂生命的高度,既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成为名师的理论依据,更具备了课堂教学所特有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成为名师背后的深刻寓意,同时对普通教师而言,也具有更好的借鉴意义,从而带来自己课堂的飞跃。

下面,是我自己的一点感受和体会。

一、名师课堂的欣赏与享受

手捧《名师课堂的生命高度》这本书如久逢干旱的禾苗汲取着甘露的滋润,品读着名师的经典案例,犹如身临其境:愉悦的课堂氛围,巧妙地课堂设计,孩子们的情感思维是随着教师的思路是跌宕起伏,那叫一个享受,教师带给孩子们的是一桌色味俱全的精神大餐。其中名师巧妙的提问、师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精彩的课堂生成和教师的巧妙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师幽默艺术的评价语言„„我们在领略着名师的风采。

许丹红老师在接手一个新班准备第一节课时,用了整整两个晚上的时间,把全部53个孩子的名字各编成一句诗,打印,裁剪,整理好,真正做到用心去记下每一位学生的名字,架起师生间愉快沟通的桥梁。许老师凭借高超的艺术和课前充分的准备,把学生的姓名牢记在心。把注重对名字的呼唤视作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这是决定她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巧用课前三分钟”是著名特级教师李烈的教学智慧。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上台讲成语故事、名人名言或谚语,并让学生自己说说对所说内容的感受。用好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迎接“智力体操”的开始。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的“仙”,水中“龙”。没烈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在华美的语言也无法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窦老师执教的《难忘的一课》就是通过创设情境,用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内心强烈的情感,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陶冶和熏陶。一堂灵性的课离不开激情,包括教师的激情和学生的激情,教师的激情源于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学生的激情来自老师的激情焕发的引导,师生的激情感悟交流中,形成对各自人生观、价值观的新的感悟和定位。

欣赏名师的课堂是一种享受,你能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名师的课堂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二、教学感悟

我们在享受名师精彩的同时也无形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对比自己的课堂为什么就达不到如此精彩而高效的效果,不是学生的笨拙,不是环境的拙劣,也不是软硬件配套设备的问题,而是教师本人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的高度有待提高,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教书,关键的是育人。自身素养提升不到位,不能只盯着学生的成绩和分数,要想想这个成绩和分数是学生自愿的学习得到的,还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学得来的。我们要学习名师靠近名师,让我们的课堂由“知识型课堂”走向“生命化课堂”。

我们要学习名师那样真正的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当学生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害怕答错问题时,更应该了解学生为什么这样,消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能够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即便是学生回答错了,我们更应该学习名师那样让学生有尊严的坐下,让学生感到自己确实是班级中的一员。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对我们的课堂感兴趣就会喜欢上自己的课堂。

提升自身素养多向名家名师学习,学习他们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学习他们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评价语言,加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融合。精心构思教学设计,结合文理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由易而难,由熟悉而陌生,引发学生的兴趣,巧妙突破重点难点。让教学设计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

对生活充满激情,要让自己的世界变得更精彩。对上课充满激情努力使课堂变成对生命历程的体验。去感悟、去关注和感受关注,去启迪和呼应启迪,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篇8

思荣碎语:

这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改变,这种改变为教学环境带来一阵清新,班主任开始变得宽容起来,他们不再和学生计较。他们的思考也显得更加深邃、更加长远,从盯着学生一天的一举一动,到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从急躁、喜怒无常中走出来,变得大度、自信、宽容。机制的变化,带来了可喜的局面。

我们教师希望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知识人”、“理性人”,学生则希望能得到学习快乐,而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更加迫切,谁错了呢?其实,谁都没错,只是方法错了。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态平衡的教学环境,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完满精神世界的构建,而不是片面地去培养出一个个考试机器。当然,教学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干扰和压力具有一定的弹性,其自我调节能力也是有限度的,这就更需要教师的智慧。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我们也要活的教育。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课本也是活的。我们大家一齐振作起来,研究儿童的切身问题,为儿童谋福利。尽量地利用儿童的手、脑、口、耳、眼睛,打破只用耳朵听、眼睛看,而不用口说话、用脑子想事的教育。我们不能再把儿童的聪明、儿童的可塑性、儿童的创造能力埋没了,我们要效法狂风暴雨的精神,对教育也要用同样的手段纠正过去,开发未来。这就是“活”教育。我们的教学也急需这种充满理解与信任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情绪的出口。

教学环境要求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所需要的条件因素。其中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心理环境,本讲我们来看看名师们是如何建立生态课堂和和谐师生关系下的情感环境,进而让教学的时空环境走向统一有序,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充满幸福。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学生营造一个人文的、和谐的、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是每个教师的职责。这就是生态平衡的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重新回到那个宁静的、祥和的、书声琅琅的环境中来。在校园里,他们可以开心地学习和生活,快乐地成长。平衡的生态教学环境,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拥有人文视野中的生态课堂。

作者:思荣

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篇9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后心得体会前些天学校里又推荐了一本好书,书的名字叫《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本书的作者是加拿大的教育家马克斯?范梅楠。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一开始总是想对自己没有什么用处,就没有很认真的去看。可是当我看到书中通过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那么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很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去阅读、品味。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范梅南先生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必须具备诸多素质和条件。

我们常说某位老师富有教学机智,就是夸奖他能够很好地处理课堂上生成与预设的问题,随机应变能力强。读完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机智的理解才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机智表现为克制,“有些时候,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范梅南教授在书中这样解释克制。“机智也包含一种这样的敏感性,知道什么该随其自然、什么该保持沉默、何时不介入、何时‘不注意’什么。” 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通过沉默来调和”,“ 默默的聆听”原来有时比话语更重要,更有影响力,是最有力的调和剂之一。有时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唠叨很不适宜,多余的提问也只会打扰和伤人。我们知道这就是沉默的力量,这就是教育的智慧。然而,范梅南教授却对沉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他指出“机智的沉默并不是指你有系统地、有条有理地拒绝说话,而是你认识到有些时候,不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建议或任何评论要更加重要些。„„自然,机智的沉默不应该与否定的沉默相混淆。否定的沉默给某人以沉默的对待,如成人惩罚性的沉默或孩子挑战性的、报复性的沉默。”这就把机智的沉默与否定的沉默区别开来,指出了沉默的细微差别,却折射出两种大大不同的意境。读到此处,一种油然而升的羞愧感、敬畏感,袭击着我们,是对着大师那颗细腻的心,对着那些文字,是惊叹和吮吸,是被征服,是俯首贴耳。

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篇10

岱岳实验中学小学部 马美超

能够有幸去泰安市第一实验学校花园校区参加“睿师育人——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我首先要感谢学校领导给我的这次机会,也要感谢这两天学习中优秀教师带来的精彩课堂。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优质课和专家的讲座,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在两天紧张的听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东平的刘晓倩老师,刘老师气质优雅,和蔼可亲,最让我难忘的是她那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像电台主持人。刘老师在讲座中讲了三点:

一、要想让学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首先需要让学生走进写文章的作者,体会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这样再去讲授课文,学生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感悟。刘老师在讲授《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时,几次介绍叶圣陶老先生及其作品。让学生非常深度了解了作者,为学习课文,感悟文章的真谛打下有力的基础。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还要了解编者的意图,大纲的要求以及学龄学情。这样才能因材施教。

三、语文老师要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这里的高度是指阅读的高度,思想的高度),这样就能多角度,深入的解读文本,就能引领学生走向思想的高度。刘老师强调语文老师要热爱阅读,想办法用自己的阅读热情去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语文老师要在课上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文字美,内容思想上的人文美。这才是语文老师要实现的目标。刘老师说:“苍白的心灵无法产生丰富的语文素养!我们应用书籍充实自己的头脑。” 陈炳峰老师的课堂也是智慧满满。把主要部分拿出精讲,细讲,不可面面俱到。感情要荡漾一点,该高兴时愉悦一些,该悲伤时就压抑一些。陈老师强调,作为一名普通老师,不可盲目去效仿某位名师的风格,学窦桂梅的热情奔放学不好就会学成疯子,学支玉恒的深邃丰富,学不好就学成了傻子。名师有名师的特点,自己要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只要是你自己的特长就可以发挥,发扬。我很认同他的这一说法。

从几位名师的教学和专家的讲座中感受到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素养。这方面包括语文素养和专业素养。正如吴勇老师讲座中谈到的一样,教师应该加强人文阅读和专业阅读。因为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作者之间情感碰撞的过程,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正能量,怎么也擦不出情感的火花来。就像王文湛老师说的那样:语文老师要有文学素养,不要说教学的语言有语文味儿,就连批评学生,骂学生都要有语文味儿,让学生听了就觉得是一种享受,感受到一种美。因此,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要品读古今中外名家的笔墨,不断去积淀自己的文化内涵。

其次是关于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在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和讲座中,都非常重视文本解读。突出了文本解读要细读和深读,因为文本就是语文教学中最直接最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前我们的教学中最多的是“初读课文,把握大意。”但是,听了专家们的讲座后,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把握文章大意,更要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句,甚至是透过文本字词的缝隙,揣摩词句后隐藏的更深层的含义。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和真实的写作意图。

读《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有感 篇11

10月19日,有幸参加了在厦门举行为期两天的“第十届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上,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张兴华带领他的名师团队张齐华、施银燕、刘延革、刘伟男、强震球等名师,为我们与会的老师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盛宴。

两天的学习,让我获益匪浅,其中最有感触的是“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结合自身经历,为我们做的主题讲座——《做最好的自己》。张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感悟,他为在座的老师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学习别人,切勿迷失自己;博采众长,取长未必补短;认识自我,发现优势领域;理性探索,创造独特风格,把数学课堂上成有文化的数学课。

那么,如何把数学课堂上成有文化的数学课呢?从张老师的课堂和讲座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首先要相信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可能。人的潜能犹如一座沉默的活火山,蕴藏无穷,价值无比,我们能做的远比我们想像得多很多,而这份潜能等着我们去发觉,等着我们去唤醒。人的成功源于际遇,更源于潜能的释放,火山不是沉寂,不是自我封闭,人生就是不断找寻一个个突破口的历练过程,小小的成功源于坚持不懈的努力,自信源于日积月累的成功,循环反复,成功——自信——成功,人生小宇宙的爆发为你造就际遇,把握际遇为你带来人生不一般的高度。

其次,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贵人;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总会遇上数不清的支流。我们要懂得感恩,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贵人。感恩母亲,是母亲给我生命,抚养我成人;感恩我们的老师,在求学生涯中为我们指引;感恩我们的朋友,在我们低落的时候给我们鼓励,在得意的时候给我们鞭策!

读有效教学有感 篇12

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将书视作精神的食粮。开学初,我给自己选定了一本书,那就是《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这本书里所阐述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教学,很有实用价值。一个多月以来,我认真阅读着它。从中,我收获了很多。

近期,学校一直在为打造高效课堂方面,不断提出新的举措。而我也在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通过阅读《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一书,我认识到,课堂永远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才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主渠道。从这本书中,我领会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我知道光有理念并不行,还应该把这些先进的理念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下面,我将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谈谈,怎样让我们的科学课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认识:

1、抓好课堂纪律,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是提高科学课教学效率的前提。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阶段,许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小学科学是副科,因此对科学课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同时,也由于科学课本身的学科特点,使得科学课堂课堂纪律有点“乱”,从而影响了科学课的教学效率。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抓好课堂纪律,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是提高科学课教学效率的前提。因此,作为科学教师,我认为:在刚一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便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向学生讲述学习科学的重要,同时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使学生重视科学课的学习,从而自觉遵守纪律,使科学课堂也和语文数学课堂一样,学生能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所以,科学课堂的纪律好坏是上好科学课、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的前提。

2、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陈教授在本书中不止一次地强调教师要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是的,教师在上课前,只有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才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才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突破难点。例如教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变咸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溶解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我在备课时,深入挖掘教材、除自己进行研究外,还和同学科的教师一起研究怎样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如认识溶解概念时,我们要把能溶解的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进行观察。那么这个物体到底是选择食盐还是选择用高锰酸钾呢,教师要动一番脑筋,要做好充分的考虑。如果只直接把食盐放入水中,实验的效果不会太理想,因为食盐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学生不易观察到,而换用高锰酸钾时,学生便很容易地观察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于是,我选择了让学生用高锰酸钾来做实验,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边实验边思考:(1)、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后,它有什么变化?(2)、过一会,用小棒搅拌一下,看看它又有哪些变化?(3)、让它静置一会,再观察液体的变化?这样,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在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中发现了物体溶解的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确了像食盐、高锰酸钾那样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到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且不会自行沉降的现象就是溶解。总之,通过多次的认真备课,我发现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关键。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博思广义,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从儿童的视角来设计教学。

在阅读《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时,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讲《《朱德的扁担》一课,在课快要结束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有一位同学的回答是“因为朱德的扁担更好吃”,教师开始以为他在捣蛋,可看他的表情不像,而且这又是一位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这时,下课的铃声响了。在课下教师找到他,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而他说他没有见过扁担,不知道,心中想到了鸡蛋、鸭蛋,就想到是不是朱德的扁担更好吃呢?执教老师哭笑不得,为这节课的失败而苦恼。初读这个故事,我也为执教老师感到委曲。但细想起来,令教师哭笑不得的不是学生,而应该是教师自己。是的,今天的孩子又有几个认识扁担的呢,而教师的心中却有一个潜在而肯定的假设:“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是扁担”,而这个假设却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效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是否有效,需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来检验、来发展。

读了这个故事,也使我认识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设计教学时,要合理地进行假设,不要想当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情,要从儿童的视角来设计我们的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同时,使自己成为有较高教学实践水平的教师。

4、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否能够全员参与到学习中是衡量课堂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够体现是否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都能得到提高。

例如学习三年级科学下册《关节》一课,教材中设计了让学生通过做几项运动(立定跳远、踢键子、跳绳)让学生体会用到了哪些主要的关节。一个教师在讲课时,让三个同学分别演示了这三个动作,然后其余的学生讨论,分别运用了哪些主要关节。虽然学生也大致说出了所运用的关节。但我认为,仅让三个学生的参与,并不能体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如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全班同学自主做自己喜欢的动作,体会用到哪些主要关节。我想学生一定会兴趣大增,而且也确实能在自己的活动中真正获得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我想,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精心研究教材,不要被教材束缚住。同时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打造宽松民主的课堂,让学生主动并且全员参与,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并感受到科学学习的快乐和科学知识的无穷魅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做好课外延伸,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创新也是提高科学课教学效率的因素。

通过阅读这本书,也使我认识到:生活离不开科学,生活之中处处有科学。所以,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延伸工作,把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也能提高科学课的效率。班上有许多是农村的孩子,每当粮食丰收后,他们家总要把粮食运到平房上去晾晒,这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在我们学习了五年级下册《滑轮》一课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制作一个动滑轮或滑轮组利用滑轮来提起粮食,让科学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再者,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一些实践创新、做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比如学生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制作望远镜、潜望镜、万花筒、电磁小秋千、热风轮等,总之,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及实践创新,既培养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又提高了科学课教学的效率。

总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还有很多,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利用直观的现代媒体技术、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等,都能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在,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高效课堂,以促进学生最优化地、最可持续性地发展。

读《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有感

在“高效课堂”走红全国的当下,我读了陈大伟老师的新著——《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细细品完全书后,掩卷深思,我为陈大伟深刻、全面、有效的思考而感动。

首先,我读此书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高效课堂”已经叫响全国,为什么陈大伟不把本书改为《高效课堂的理念与实践》呢?我发现,这与他思考的深度有关系。在本书开始的“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一节中,陈大伟从三方面谈了自己对“有效教学”的思考:

1、有效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

2、有效教学是有效益的教学;

3、有效教学是有合适效率的教学。咋看之下,好像是在玩文字游戏一般。深入研读之后,你会为作者的深度惊叹。比如,他在论述上述第三点时,就说了这么一段话:“曾经观察过一节数学课,教学密度大,智力含量高,同学们一直处于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中,应该说是一节高效率的课。但我坐在学生身边,感觉学生学得很累,下课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显得疲惫,我认为是效率过高导致的后果。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另外把学生的油榨干了,学生以这样的身心状态走进下一节的教学,不利于后面上课的老师教学„„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追求有合适效率的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是针对“无效教学”提出来的,“高效课堂”又是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要在“效”字上做文章,我觉得也应该有适度才行。这是陈大伟老师的思考给我的第一点启示。

其次,思考“有效教学”的问题,光在课堂上转圈行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教学要有效,功夫在‘课外’”。我看到陈大伟老师除了对有效教学的课堂细节极其重视外,还从“课外”下足了功夫。比如在论述“有效的教学设计”时,陈大伟首先告诉人们“不要轻率地说‘教学内容很简单’”。他指出,“深入地阅读教材,读出新的理解和自己的理解,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教学的时候‘照着讲’”。他还提出了教学设计要从“儿童视角”出发;备课要瞻前顾后,注重“整体意识”;设计“教学结构”时,需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最好能利用“先行组织者”进行有效教学;要根据文体样式风格设计教学„„光一节“有效的教学设计”,作者就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八个注意事项,这样全面的思考让人肃然起敬。原先我以为“教学设计”也没什么可探究的,读过此书之后我才感觉里面大有学问。所以,陈大伟老师对“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的全面性也让我受益匪浅。

当然,思考“有效教学”,你必须得让自己的思考也“有效”才行。因此,陈大伟为保证自己的思考“有效”的措施也是十分令人佩服的。当好多优秀教师走上领导岗位或进了教学研究部门而脱离了课堂时,陈大伟却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这位曾经的优秀中学地理老师,一步步成长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时,却在别人的不解中为了“有更多的机会回到课堂”而毅然辞去了科研处长一职,成为了“课堂上快乐游动的鱼”(见本书作者自序)。我是理解他的。他这样做,使自己有了更多的机会沉入到中小学的课堂之中,去捕捉现象、发现问题、深入思考。而且可以保证自己的思考不落空,不成为“空中楼阁”。所以,我们看到的陈大伟,就不仅仅是一个“学者”了,还是一个“行者”。他行走于小学、初中、高中各科课堂上,亲执教鞭,访问学生,指导教师,并同时向学生、教师学习,与他们展开探讨,促进“有效教学”,达成“理想课堂”,再凝成宝贵经验,奉献给世人。

思考是一个人生命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必要保障。做课堂中快乐游动的鱼,需要像陈大伟那样深入、全面、有效的思考。

探讨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

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初中数学教学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正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正在改变——由原来教师的单一灌输,逐步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自主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获取新知识转变教学过程,也成为了师生相互交往、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课堂教学正走向有效,每一节课都将争取成为常态下的高效课堂。

一、关于有效教学的论述:

如何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数学教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关注逐渐被一个新的名词所代替,那就是“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美国鲍里奇等教授的研究指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体现五个特征:(1)清晰的教学思路;(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3)任务导向明确;(4)学生的投入;(5)成功率高。我国的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国内的教学专家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特征要求:(1)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2)是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3)是富有个性化的、多种学习需求的过程。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二、有效课堂必须追求高效课堂

1.课堂是什么?

第一,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第二,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第三,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第四,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2.关于高效课堂的论述

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认为评价一堂高效课堂的标准应主要考察:(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

(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课堂实施的角度说,好课要满足以下标准:

(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

(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

(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最终的外显形式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3.好课的基本特征:

对一节好课,其教学应努力体现教学内容中所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更为重要地是关注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以及学生能够获得的基本活动经验,把“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目标与“知识技能”目标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

好课之好,好在教学目标有机融合。

好课之好,好在情境创设指向合理。

好课之好,好在教师引导作用明显。

好课之好,好在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好课之好,好在双基训练扎实有效。

好课之好,好在情感交流渠道畅通。

三、研究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缺乏有效教学。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关系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当今的课堂教学缺少什么

(1)缺少正确“引导”。

(2)缺少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

(3)缺少智慧的生成。(4)缺少对生命的关照。

1.精心创设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是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

情境性问题是指教师按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有目的,有意识地添加能给认识带来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再按一定的表现形式编结而成的问题。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它能使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经过自己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经历发现数学知识的全过程而获取知识,掌握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学会学习。有人说,开始3分钟就基本看到一节课的效果,说明问题情境在实现有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个人认为,有效的问题情境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符合学生的经验(生活的、数学学习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2)能反映数学本质的;(3)能引发学生思考,并能迅速引入主题。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其中问题情境放在首位,从认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被视为一种信息载体,或者说,视为人的认知活动的信息来源,作为教师,要创设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用真实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探究的情境,以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帮助学生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知识的理想阶梯。这样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在这样的情境下,不仅能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也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依据和依据。6.多维综合,激情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有效数学教学的开展。对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热情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

总之,教学是一门值得钻研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体验;必须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有利于学生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必须对必学内容、选学内容、基本要求、较高要求等做到心中有数。

当今的讲台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舞台,而成为师生知识、智慧、能力共同展示的舞台。

课堂上,只要我们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时间与空间,他们就会给我们一个惊喜和新的天地。

关注课堂,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教师要成为自觉的教学研究者,教研促进有效教学

深入推进有效教与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具有的品质

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必须彰显教师的主体性

应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

必须关注师生生命成长

共勉

“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的反应。”——杜威

上一篇:环艺生实习报告下一篇: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