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2024-09-08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共11篇)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篇1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感谢雷玲老师主编了这本《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是她让我得以坐在家中便能够沐浴在名师的阳光下,徜徉在名师的风采中。

雷玲老师在这本朴素无华的书中,为读者介绍了八位小学语文界的名师。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于永正的“艺术人生”,孙双金的“情智课堂”,王崧舟的“诗意课堂”,赵景瑞的作文课堂魅力,闫学的语文之道,吉春亚的浓浓语文味的课堂,盛新凤的“和美语文”,周益民的诗化语文教学。八位名师各具特色、匠心独运的教育教学艺术,令人拍案叫绝,阅读此书,我充满激动、感慨、钦佩,同时更有深深的自责。

当读到王崧舟老师的《两小儿辩日》的情景对话时,我激动不已。【附教学片断】

教师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扮演两“小儿”要求学生在老师引读后只是忠实地读好课文中对话的语句,不要添加任何词语。

师:“好,剑拔弩张,开始辩斗。(念读课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甲组:“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师:一儿曰——

乙组:“我以日初出远二日中时近也。” 师:一儿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部位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教师适当添加提示语,但要求学生仍然只是读课文的内容)

师:一儿不服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争辩曰——、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扯着嗓子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以教跺地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以手相指曰——

甲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不甘示弱,也以手相指曰——

乙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学生身心投入,辩斗渐次激烈,全场掌声响起)

教师开始时读课文的提示语,进而又逐渐地设置新的提示语,不断地反复引读层层递升。在老师的不断“挑拨”下,两大组的“小儿”们辩斗的越加火热激烈,最后发展到指手跺脚、互不相让。场面激烈,效果斐然。书中像这样精彩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当读到于永正老师用充满深情的笔触写下《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时,我感慨万千。这是一位多么令人敬佩的人民教师啊!“教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要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的变化: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读了这20条建议,我仿佛听到了一位老教师对年轻一代的谆谆教诲,仿佛看到了于老师那满怀期待的眼神。这可是老先生一辈子的宝贵财富啊!我幸运的学到了可能一辈子也悟不到的教育细节,顿时觉得如于老师的女儿一样幸福。

当读到赵景瑞老师的累累硕果:„„在全国教育报报刊公开发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近400多篇约70万字。我充满钦佩。同样作为长期伏案的教师,我深知这些成果是花费了无数日日夜夜呕心沥血的结晶。

读了这本书,我更多的是自责。在前辈大师面前,我是何等渺小,教书育人又是一项多么博大精深的事业!孙双金老师为了讲好《只拣儿童多处行》整整半个月沉浸在冰心的世界里,他说 “很纯净,也很幸福。”《万里长城》是王崧舟的成名作,据他回忆,此课的创作数易其稿涉及伤筋动骨的构思调整就不下七八次。于永正老师反复强调“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而我呢?虽然也曾像孙老师那样为讲好一节课,主动阅读相关书籍资料,但那只是临时抱佛脚,为了需要而读书;虽然也曾像王老师那样为讲好一节课绞尽脑汁,但下功夫的程度显然不够,甚至有时别人指出缺点还不虚心接受;虽然也曾像于老师那样为讲好一节课潜心钻研过教法,但并没有坚持每节课都那样做„„值得庆幸的是,我还很年轻,今后的教育之路还很漫长,人生的画卷更多的是空白,我愿学习名师的执着、勤奋、刻苦„„潜心研究教育教学,使自己的人生绚丽多姿。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名师;课堂教学;追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42-03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指在学生回答了教师预设的问题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这种教学形式能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启发主动质疑,促进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英语教师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乐趣,合理有效的“课堂追问”应该是构建这种运行体系,促进师生、生生互动的催化剂。

近来笔者观看了多位英语特级教师的视频课,发现大师级的教师都非常善于捕捉学生口语表达的信息,通过“Why”“How”“When”等问题把会话引向深入,使会话内容更具体,语料更丰富,信息更全面。下面仅撷取几位名师的部分课堂实录,供大家研究与学习。

一、追问要“导”——有目的地步步为营

师生交流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对话形式。如果教师能在交流过程中巧妙地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就能使学生对所探讨的内容有更全面的认识。设计问题要有梯度,要为学生的自主思考留有余地,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小问题一步步由浅入深,进行主动思考,丰富课堂语言,从而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案例1】英语特级教师韩佩玲老师教《牛津英语U8》(5B)的Free talk环节:

T:What'' your hobby,×××?

S1:I like swimming.

T(追问):Great. Can you swim very fast?

S1:Yes.

T:Super.

T(转向另一学生):What'' your hobby,×××?

S2:I like swimming.

T(面对同样的回答,追问):Oh, I see. Do you often play table tennis?

S2:Yes, I play table tennis after school.

T(追问):Do you play with your friends?

S2:Yes, I do.

T:Oh, that''s very great.

【赏析】打枪要切中目标,追问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这种“热身”加“复习”式的师生对话到前两句就结束了。对于两个学生相同的回答,韩老师紧扣教学目标不断追问,对学生的回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让师生对话得到进一步的延续。这种简短的延续,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去积极表达,从而让毫无感情的师生问答,转为一种有意义的运用。

二、追问要“追”——有逻辑地抽丝剥茧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努力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说得更自然、更放松、更投入。谈话中教师的善于倾听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信任、尊重、民主、平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教师把握谈话内容,及时发现学生在反馈中所产生的宝贵的教学机遇,并开展有逻辑的追问。

【案例2】特级教师鲍当洪老师在上《What do you need?》一课时是这样与学生对话的:

T:What''s your name?

S1:My name is Chen Dongsheng.

T(追问):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S1:...(没反应)

T(追问):Do you have a telephone? ( 做打电话的动作)

S1:...(没反应)

T:Ok. It doesn''t matter. But I want to write down his name Chen Dongsheng.

But I don''t have a pen. I need a pen. Can I have your pen?

S2: Yes, here you are.

T:Thank you.

T:Hello! What''s your father''s telephone number?

S3:134 ...

T:I know your father''s number is 13466666666. (学生答不出,老师就随意说一电话号码)

T:(面向全班问)Can I write his father''s number in my hand?

S5:No, you can''t.

T:You are right. I need a notebook. (再次追问)May I have your notebook?

S6:OK. Here you are.

这时候老师就在黑板上板书:I need a pen. He needs a basketball. She needs an apple. 并带读这些句子。

【赏析】教师原意是想通过问一学生的名字和他家的电话号码,以向他们借笔和借本子做记录为由,呈现本课的句型:I need...没想到农村学生比较害羞,并且和教师事先没有见过面,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课堂陷入僵局。但是老师仍然亲切自然地与学生拉家常,通过追问让学生理解telephone number,从而理解该词组和notebook的逻辑关系,再追问讨论并逐渐尝试语意表达,启发学生的观点产生,让学生理解了need的含义。正是教师一步步逐层深入的追问,引起了学生对话题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诱发了学生自己主动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使得文本的导入水到渠成。

nlc202309031058

三、追问要“拷”——有深度地盘根问底

追问的价值在于探明学生的思维状态,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浮于表面,一时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追问,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其思维水平,但应避免设计思维含量太高的问题追问学生,以免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案例3】特级教师龚海平老师在“小学英语现代与经典观摩课”上对学生的追问,堪称经典:

T:Madam, it means “married woman”. Understand?

Ss:(众口一词地回答)“Yes!”

T:(追问)Really?Are you married?

Ss:(疑疑惑惑地回答)No.

T:(追问)Is Peter''s father married?

Ss:(齐刷刷地回答) No!(台下听课老师都笑了)

T:(龚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married 已婚的”)Peter''s father has a son, so he''s married.

S1:(小声嘀咕)那可不一定。

T:Yes, you''re right. Maybe he''s divorced.(台下老师又笑了)I have a daughter. (追问3)Am I married?

Ss:No.(台下又是一片笑声)

T:My wife and I are not divorced, so I''m married. We''re in a family.

对于这一话题讨论到此为止,继续上课。

【赏析】追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话题的理解与认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实现教学预期效果。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出龚老师对这一环节的处理非常精彩,第一次追问“Are you married?”学生回答“No.”他没有被学生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也没有急着往下赶进度,他停了下来,通过深度追问让学生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在这个过程中,龚老师的追问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追问要“活”——有创造地节外生枝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应该是动态的、生成的。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观察、发现、体验英语,通过大量的实践,使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学生个体对某个特定话题的理解程度、所持观点态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教师在备课时是无法完全预测这种差异的。只有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间真实的交流,这种差异才能表现出来。追问恰恰是挖掘这种真实信息的有效手段。

【案例4】特级教师沈峰老师在上六年级的一堂复习课时,学生们询问有关沈峰老师的姓名、喜欢的颜色和动物之后,一个学生意外提问:

S1:Excuse m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park?

T(追问):Go to the park? Yes, I’d love to. Now? Shall we go to the park now?

S1:No.

T(追问):When are we going to the park?(停顿,接着追问) After the class, right?

S1:(思考沉默)At the weekend.

T:At the weekend. OK, OK, thank you. Sit down, please. So we’re going to …

【赏析】本案例充分表现了授课老师高超的课堂追问技巧。面对学生意外的提问,沈峰老师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在老师一点一点的重复、追问、提示中步步深入会话,学生内心倾听的能动性达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在倾听、沉默、思考中内化吸收语言,最后输出自己的语言,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真正思考问题作出回答后,老师再一次反复,归纳小结的同时,学生内在的语言结构体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获得多方位的听、思、说的能力。相信学生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和别人进行交流时要真实,不能敷衍了事。

五、追问要“补”——有拓展地随机应变

新课程倡导生成性理念,呼唤生成的课堂。但预设和生成,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或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因此,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诱发的。教师要借助教学文本,把握契机,在文本的空白处适时追问,引领学生发掘文本,促成拓展延伸,提升文本价值,让学生在课堂结尾处再形成一次思维高潮,体现出“课已终,情犹存,意更深”的课堂教学艺术。

【案例5】还是沈峰老师,在牛津4B 《Unit 6 Let′s go by taxi》的教学中,和学生谈论回家的话题:

S:Let’s go home now.

T(追问):OK. But how?

S:By taxi.

T:(追问)I have no money.(教师的回答都辅以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S:On foot.

T(追问):I’m so tired.

S:By bike.

T(继续发难,追问):I can’t ride a bike.

S:我骑车带你(学生被逼无奈,急得说了汉语,师生大笑)。

【赏析】案例中的内容实际已经超出书本,延伸到了现实生活。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重要工具,学生学会某种语言后要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以固定句式应付教师的提问。沈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发难,逼得学生不停地想办法来解决老师的问题。在师生大笑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沈峰老师对于语言学习的独到见解和课堂设计的独特创意。在老师发难的过程中,学生不停地接受思维和表达的挑战。这样的训练不但有力提升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也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语言的实用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追问是艺术课堂的有效催化剂。小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课堂追问的意识,更要具有追问的精神。敢于追问和善于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展现。它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课堂调控能力;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敏锐捕捉生成信息,将“意外”巧妙地转化为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品悟名师课堂上追问细节的同时,我们更要借鉴、吸纳,在实践中不断地消化、锤炼,以成就自己的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1]葛玲芬.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2]熊银华.建立课堂口语活动机制 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3]张传宗.构建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语言教学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1,(3).

[4]龚亚夫.重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10,(12).

[5]周兴国.对话教学:有待进一步澄清的几个问题——对当前对话教学理论研究的审视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0,(7).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篇3

慈溪市白云小学

俞亚南

喜欢《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一书,不光是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王崧舟、窦桂梅、闫学、武凤霞、刘发建、郭初阳这些我们普通语文老师心中的偶像的经典课堂实录,更重要的是还让我们听到了来自不同层次的专家、老师对这些课的客观评价的声音。“书中附有或褒或贬的评课文章,其针对性、理论性、建设性,无论对名师本人,还是对广大一线教师,都是极富启迪的。”(摘自窦桂梅为本书作的序《赢在课堂》。)我想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吧。说实话,以前无论是看还是听这些名师的课,我更多的是认同,而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认为名师的课堂都是精心打造的,当然也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于是在内心中是全盘接受。但是看到这本书的序,我眼前一亮“不唯名,不盲目迷信权威,一切从课堂出发,既肯定名师课堂精彩的一面,也客观地评判名师课堂的缺憾是本丛书的又一特色。”(摘自本书的序)读后我不得不佩服专家、老师们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二辑《语文教学,要加法还是减法?》:

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的《宴子使楚》的简要设计过程是——

主题:尊重

步骤:对宴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

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

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自我的尊重的思考。

单看这步步递进的步骤就可以看出在她的语文课上是非常注重学生的思考的,而且学生的思考是逐层深入的。她说要让孩子思考得更加深入,才能让孩子的精神之树长起来。语文课要走向深度,拒绝肤浅。

魏勇在听了窦桂梅老师的《晏子使楚》这一堂课后的有些评价我十分认同,如他说“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不缺乏字词句的灌输,他们缺乏的是思考有价值问题的机会。”由于我们的学生长期缺少思考,所以就出现了魏老师所描述的这一普遍现象:学生到了中学阶段以后,尤其是高中,大多能够做到写作流畅,错别字少,但很少有有见地的文章,很少有新颖的叙述。这种状况显然跟小学开始的重字词轻思考的语文教育有关。不要说到了初中,我们扪心自问,我们的学生中有多少人在习作中透露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说流露着自己特殊的感受,平庸、千人一面,是现在学生作文的最大特点。他又例举了国外的一些语文教育,如日本,把“使学生思考明晰起来”定为国语科教学的第一目标,特别强调培养人才的独立思考能力。国语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站在“阅读即思考”、“语言即思考”、“作文即思考”的立场上认识教学,指导教学。这让我想起了《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一书中的这几句话:“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也给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那么我们就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静下心来思考,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里就涉及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问题,就像窦桂梅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自己在思考上的挖掘与突破,使她的课堂教学设计呈直线深入的趋势,从而突出了学生思考的价值。所以,要想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师首先要学会思考,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

但是对魏老师所说的:“从根本上说,决定学生的语文素质的不是字词句功夫,而是思考的欲望和能力。”我不敢全部认同,假如一个学生连最基本的意思都表达不清,最基本的字词都不认识,试问他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或者说他的表达别人都无法听懂,那我想他的思考也就失去了一定的意义。我想对具备初步阅读能力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以思考为主,在思考中学习表达,或许更能培养出鲜活、生动的语文能力,但是我们在教学设计时

也要考虑到,他们也才是小学生,他们思考的深度毕竟受年龄、阅历等影响。课堂是要有难度支撑,但难度要有个限度,只要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多考虑教什么,少想过多的花架子,不要只是追求出现热闹与浮躁,那么课堂也就会深沉。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篇4

蚶江镇第二中心小学邱扬扬 以吴正宪《商不变规律》为例

(一)齐天大圣图片导入

吴老师:谁的笑是最聪明的?(猴王的笑最聪明的)由简单的几幅图片渲染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挺耳熟,但是由于吴老师独特的语言表达与肢体面部表情的生动风趣使人觉得还是很有趣。所以有句话说的好:老师同时也要是一个最好的演员!朝着奥斯卡影后的目标前进!在这一环节板书出第一组商不变的式子:6÷3=2;60÷30=2;600÷300=2.(二)出示一个坐标统计图(图1)

由学生自己解读这个表格。生1:2×5=10;生2:2支10元,4支20元等等。由此引出第二组商不变的式子:10÷2=5;20÷4=5;40÷8=5。坐标统计图我第一次听到这么完美的解释,全部由孩子来说,吴老师点拨。所以说教师的点拨功能,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能力很重要,话少并能一语击中要害,这样的技能我想锻炼,但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路,毕竟读了这么多年的书都是沉默过来的。鲁迅说的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人都是不想死的,至少我想快乐的活着。金口开了缺没料好无奈。

(三)自主写一组商不变规律的式子。

这里的自主吴老师做得太棒了。选三组板书在黑板上,并且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先其他同学解释为什么商不变,并由班上其他同学提出质疑。这些过程三言两语我写不出来,只有看过的人才有印象,什么叫拨动孩子内心的知识琴弦,弹奏了一首美丽的大合奏曲。有这样一句话说得不错:只有亲自去写了、做了、说了,你才会有印象,因为听,有点梦幻,左耳进右耳还可以出,这对孩子也一样道理。但是我在教学的时候有时候还是经常忘记让学生自主起来,由于不熟练内容或者本身各种教师技能不熟练等原因。

(四)PPT出示学习建议:

独立思考:写出你的发现;小组交流:说出你的发现;吴老师巡堂,5名学生上台讨论。并且陆陆续续又叫了几名同学。吴老师把整个班级写出的规律分成了三类:窗外、窗台上、窗内。又让班上的同学对照自己写的规律并判断自己是属于哪一类的学生。这个过程吴老师上得很生动有趣。也是课后孩子们认为最印象深刻的一个环节。

(五)得出结论

PPT: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并前呼后应:原来齐天大圣他笑得最聪明,他利用了商不变的规律成功把小猴们忽悠了。

听研讨后记录:1.课要放大重点,有取有舍,忍痛也得割爱。(比如对0不处理)

2.数学课要教着今天,想着明天。

对本课感想总结:吴正宪老师魅力所在:

1.对教材熟悉。

2.对学生这个群体的热心,也就是天生喜欢孩子的心,从上课时的吴老师的眼睛里就看到了满满的童真。

3.吴老师本身的人格魅力,舞台表现力。(这需要自身知识的博大精深,词汇量不够就没法吸引孩子的目光。)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篇5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通过介绍于永正、王松舟、赵景瑞等八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案例以及教学观点等等,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老师。如:于永正老师的“艺术人生”,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王松舟老师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让我感受到一个个名师的教学风采,让我领略了名师们的艺术修养。让我知道了语文课可以上的这么有魅力。

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把课上的这么有魅力的呢?细细思考,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精心备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对于这句几乎人尽皆知的话,有的`老师可能要说,我们每天都在备课,那有什么稀奇的?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两字的恐怕就有难度了。何为精心?于永正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教师的艺术修养。概括来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正如于老师所说:“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是教过好几遍了。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我的一切好的方法几乎都来自读。年轻的时候,我备课总是先看‘教参’;现在也看,但是在我思考过之后看。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我是从来没上过让我满意的课的。”回想自己真是惭愧,备课时不也是读完一两遍教材就开始看教参,抄教案,按照教案的设计去上课。很少在看教参之前去自己想想该如何去上这节课,缺乏思考。更何谈做到精心?这样的课怎能让学生感到兴趣呢?于老师说得好,“教学艺术来自执教者对所交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这是每位教师应该做到的,也是教学艺术的第一步。

另外,书中的每位教师的艺术修养也是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在课堂上的收放自如,与他们的艺术修养分不开,与他们渊博的知识分不开。我想作为现在的我来说,那就是要多学习,多读书,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篇6

——读《钱守旺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有感

河滨小学 尹雪斐

工作室开班那天,我拿到了《钱守旺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这本书,让我进一步走近了钱老师。钱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在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第四版的分册主编,他始终致力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虽然每天事务缠身,但他并没有离开教学第一线,现在还担任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从书中可看出钱老师是一个很有思想,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对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教育总是看得准、分析得透,对如何构建有深度的小学数学课堂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和经验。《钱守旺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这本书是钱老师二十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结晶,钱老师通过25个教学主张,向我们阐释了他对数学教育的理解,他的25个教学主张站位高、定位准、观念新、方法实。体现了知、情、意、行的整体性,尤其突出了教书和育人的各谐性。文中的每个教学主张都是按“观点分享——行为跟进”两方面进行阐述、分析。

在“25条教学主张”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以下几条:

一、观念更新,理念内化

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核心能力充分发挥的“启动器”和“方向盘”。对于教师而言,课程改革首先是一个以转变已有观念为前提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其次是一个以反思已有经验为基础的实践过程。现《课标(2011年版)》已经正式颁布了,这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老师专业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作为一线的教师,要特别注意比较、分析《课标(实验稿)》和《课标(2011年版)》,从而领悟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如由“双基”到“四基”的变化,由“两能”到“四能”的变化等,都是教师研读和研究的重点。

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事业,教育的智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是实践智慧,而教育实践的主阵地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香港科技大学的孔宪铎先生有句名言:学习的最佳方法是向最棒的人学。是的,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远。我们的教师要特别关注在课程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原创经验,广泛涉猎名家的教育著作,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地的教育现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模仿和学习他人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要改变以往的注重“老师讲的如何”为现在注重“学生学的如何”,要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让学生做到“会学”、“学会”,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共同享受学习及成长的快乐。

二、读懂学生,把握起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教育规划纲要》中一个很重要的精神。由于学生是思想、性格、身心发展特征等差别都很大的一个群体,因而对学生的了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而读懂学生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做到读懂学生,真正了解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过程观察法、调查问卷法、出声思维测评法、教师访谈法、痕迹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去读懂学生的特点、基础、需要、思路、错误、情感,抓住学生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形成精彩、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教不越位,学要到位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课标(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读《名师》有感 篇7

杜方华

一个美术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历练。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美术课堂的教学是我的主要任务,有了深入的研究,教学自然就会出彩,有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老师也就不是难事。谈到研究,如何研究呢?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是自己的专业有所长进。在美术报中看到了对一本关于美术教学书的推荐,随即从网上买下来,读后受益颇丰。

高中学校美术课堂教育教学中的知识问题,是对美术教学认识论进行研究的基本问题。其中需要揭示的问题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学科知识学术研究领域的知识例如: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关系如何。第二,美术课堂教学究竟是传授“现成美术学科知识”的过程,还是创造新知识、理解新文化的过程,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呢?第三,美术课堂教学研究的性质是什么?通过这本书,我渐渐的好像得到了一些答案。

书中介绍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传递的效果如何,是对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检验的基本标准。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学习策略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重构美术课堂就是对美术课堂尽心那个再设计、再造和重构。最终让美术课成为引导学生创造新知的教学目的。

这本书也指出了我国美术课堂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公开课中以展示为目的的中国特色的教学,我认为是不可取的。让我们的课有

内涵有深度,不再是一种表演而是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思想和灵魂中去。让美术能打动每一个孩子的心。

读《透视名师课堂管理》有感 篇8

——读《透视名师课堂管理》有感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课堂管理在于细节,名师课堂细节管理迸发智慧、传递真情、彰显人性、演绎精彩。细细品味名师课堂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在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幽默委婉的话语间展现名师独特的课堂管理艺术和魅力。

是的,如你细细地品味名师课堂管理66个经典细节,会被他们智慧地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艺术拍手叫绝;会被他们的敏锐灵动、丰厚深刻所折服;更会惊叹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个细节成就一段精彩。课堂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课堂细节虽小,却能闪耀出教师生命智慧的光坏;课堂细节虽小,却是他们灵动地创造„„让我们用心走进这些经典细节,去阅读、去领略名师们课堂上的风采。

一、巧用课前三分钟

当我看到《巧用课前三分钟》这个案例时,让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我们学校的有效举措——课上五分钟的背诵积累。于是乎,我仿照这篇文章也写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体会。文中说到:“巧妙地利用课前五分钟,可作为改进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的确,不管是简单的背诵、解释意思、还是成语故事的讲演,都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它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上课时要充满激情

《上课时要充满激情》这个细节以窦桂梅老师上的《难忘的一课》中的片段为例,让我们感受到了她的课堂处处闪现诗意,处处流淌灵性,处处涌动激情。窦老师把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进行了恰到好处地加工、提炼,收到了以情生情、以情促知、以情并育的效果。这篇文章中的“思乡”“爱国”之情怎样才能真正的地被激发从而形成价值观呢?窦老师并不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创设《思乡曲》音乐情境,通过感情朗读余光中的《乡愁》来感悟。文本中的爱国之情和诗歌中的思乡之愁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一堂有灵性的课离不开师生的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点燃心灵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因为只有激情才会有创造;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诲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

窦老师曾这样说:“如果说你的激情是平和宁静的,那你的激情就像春日里的阳光,温暖无香,十分适宜禾苗的成长;如果说你的激情是奔腾豪放的,那你的激情就像夏日里的暴雨,沁人心脾——适宜禾苗成熟。„„”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我没有直接到现场观摩过她的课,感受过她的澎湃激情,但通过网络我聆听过她热情洋溢的讲座,那迸发的是生命的激情。

三、做一个真实的人

当我读着《做一个真实的人》这个课堂细节时,张万化的话:“真实的遗憾比虚假的完美更加动人,更加具有生命力。”让我懂得了老师必须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学生沟通,和他们达成一致的意见,即使老师失去了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可他却可以收获做人的真实,体会到活生生的心灵的震撼。

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我的跟班生涯,是一段逐渐撕去假面具,呈现真实的人的蜕变过程。我跟班四年,现在得到了许多家长的认可,许多学生的喜爱。这也许与我肯放下架子,平等地走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交流,与他们谈心分不开的。

我班学生张宁作文中写的一句话最让我感动:“

三、四年级时,我最讨厌袁老师,永远那么严厉,那么不苟言笑,到了五、六年级,我最喜欢的就是袁老师,对她上的语文课越来越感兴趣了。”他是一个特别爱看历史故事的学生,我也略知一二。我俩共同探讨了几回,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也许,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改变对我的看法吧!钟俊文妈妈也反映,孩子回家常说:“原来最喜欢的是数学课,而现在最喜欢语文课。”原因是语文老师在同学面前读过他的好几篇作文,还经常请他回答问题。也许,这些都是不经意的举动,都是教育中的小事,并没有刻意为之,但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上,我喜欢偶尔开开玩笑,活跃一下课堂氛围;课间,经常抚摸学生的头,语重心长地批评,循循善诱地教育。有时,看到学生的笔、橡皮、书本掉在地上,我总是不声不响地拾起放在他们的台上,生怕影响他们的注意力。有时,我会关心地询问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时,我会耐心地倾听孩子们发自肺腑的心声。正是做着这样的小事,让孩子们信任老师,这就是常说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一个个经典细节历数不完,就让我伴随着名师们的智慧、艺术、魅力而入眠,化作一个个甜美的梦„„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篇9

三四街小学魏永红

读了黄双喜老师写的《名师成长密码》一书之后,我忽然感觉今年的寒假收获格外充实幸福。自己就像一只常年居住在井底的青蛙终于跳到了井口,突然发现教育的世界原来是那么广阔。书中的小故事都蕴涵着大道理,黄老师用清晰的笔触指出当前教师所欠缺的问题,用朴素的文字告诉我们如何清理负性积淀,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又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追求,同时也多了一份清醒,原来真正的教师应该这样做。

要好好规划自己的教育人生。

读《教育教学艺术》有感 篇10

建新小学夏淑雨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从教几年来,所教学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遇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也尽一一体会,总结过去,甚感工作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有时真想不明白,为何有人对教育却还津津乐道,珍爱有加,师生关系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潇洒和轻松,自己的认真和负责为何就不能起到与别人相同的结果呢。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搞教育同样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自认为责任心强的自己对自己的学生又了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学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与学生聊天、谈心,是否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无论其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好坏,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是否真愿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我想,以上这些除某些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实处的还相差太远,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听话、懂事,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如此,教师、学生、家长皆大欢喜,所以“很有责任心”的自己会在班上制定出许许多多的“不准”和“禁止”,有时还用相互监督的方法来检查不准和禁止的落实情况,结果却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总体看,班级的纪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却大大减退了,热情少了,积极性没有了,总体成绩也不见上涨,学生在课外活动时的好奇、好动、好玩、好积极思维的特点不见了,而作为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就更大了,上课不活跃或太活跃,有问题也不问了,这种课上得实在难受,是谁让他们变成了这样子,是我们自己,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必须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首先必须了病人的病情一样。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长期以来,辩证法已在对待学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是在总结先进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少年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示出来的教育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师凭借这些理论的显微镜,常常能发现许多经验认识不到的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而自己在过去几年的教学生活中,多为一点论,把后进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师生互相埋怨,甚至和自己对着干,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期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师生关系也有很大改善,与学生的友谊加深了。

俗话说得好,“要得公道,打个巅倒”,几年来,我常觉得教师在地位上就是与学生不一样,教师就要高一层,就是权威,所以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不得顶撞和不满,如有违反,那就是对老师的无理,就是不听话。所以师生平等很难在现实中体现,殊不知,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我相信往后的教学生涯不再是枯燥无味,更不会是苦与累的集合,正如他所说,应该是一种幸福和享受,我会努力的。

关于小学语文读孟子有感 篇11

孟子是一个富有使命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的为人之道,身处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仁政思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无路可走,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谣辞,以承三圣”,从而匡正世风世俗。这样有目标、有理想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终有其伟大之处。

曾经有位作家,他从书中看见了“吃人”二字,自此,中国文学就涌入了一股正气浩然的劲流,流进了千万人的心中,他就是鲁迅,一位以笔为武器的战士,仿造他的方法,从孟子的书中,我也得到一字“顺”,是顺变的“顺”,是顺从的“顺”,是顺流而下的“顺”。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都曾当过继承与传播儒家思想的重任,然而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发展,建立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对儒家思想进行新的诠释已是势在必行。于是孟子顺应了时代变化,提出性善、仁政、王道一系列思想,从而维护了儒家发展,“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孟子的顺变是儒家思想兴起的重要因素。

在他的思想中,提升个人修养是关键。所以他提出了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是故,人的行为要顺应本心,顺应胸中的恻隐之心,从而学会“仁、义、礼、智”的君子精神,在政治领域,他提倡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君主应顺从民心,顺从民意,同时也要百姓如同对待父母一般,顺从君主。如此,国家的强大也就如水一般顺流而下,无可阻挡,由此观之,孟子的思想确实是关于“顺”的。

《孟子》中有许多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这句话看似现代社会的分工关系,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不让人敬佩吗?

上一篇:外业补助规定及文件下一篇:运动会运动员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