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篇1
教学活动是施教者在一定教学环境中通过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受教者进行教学,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
一、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特征是对新鲜事物保持新鲜感,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急切想从他并不熟悉的事物中获得更多的乐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度, 就要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活动趣味性的体现。比如在拼音教学中, 教师可以编排一套儿歌来帮助学生加强印象, 如“我们经常说的儿歌, 张大嘴巴‘a’、‘a’、‘a’, 嘴巴扁扁‘e’、‘e’、‘e’, 牙齿对齐‘i’、‘i’、‘i’, 嘴巴突出‘u’、‘u’、‘u’……”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每个拼音字母发音时嘴巴圆展情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还能让学生在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同时, 教师也应当采取多种的教学形式来配合教学任务, 而不是一味地在课堂上讲授知识, 如通过“玩游戏”“讲故事”等活动, 调节课堂的活跃气氛,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二、教学活动的启发性
传统的教学活动大都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却无法及时消化理解, 形成了一个“师说生听”的教学模式, 可这样的一个模式只是增加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却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也就毫无艺术性可言了。比如教师在讲解“徘徊”这个词的时候, 有的教师就直接采取学生认读、跟读、识记的模式, 学生就成了一个木讷接受知识的容纳器, 对于所学的知识并不能完全的消化。而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会这样做:在讲解这个词的时候, 让学生先来谈谈自己所理解的“徘徊”是什么动作, 并让学生上台示范, 在哪些情况下会使用“徘徊”这个动作, “徘徊”所表达的心境有哪些。在一场学生自主理解之后, 教师再讲授这个词所蕴含的意义。这样, 学生对于知识就不是被动的接受, 而是主动积极的汲取, 而且还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渗入到这堂课, 而且也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恰当地融合到一起。同时,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时候, 要善于诱导学生层层发现问题, 并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当教学内容涉及到比较广的方面, 是开放性的问题, 教师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也要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正确性。
三、语言使用的艺术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语言的艺术性对于课堂效果是起着重要作用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使用得当,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而且在学生听来也具有一种美感。
首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备准确、鲜明、风趣的特点。语言的准确性是课堂教学语言的基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首先必须保证的是所传授的知识是正确无误的, 不犯科学性的错误。而且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增加教学语言的魅力。同时在教学中要避免重复啰嗦、语言生硬, 或用词追求深奥晦涩, 这样的课堂必然如一沟“死水”, 毫无生气, 而且会使学生陷入一个昏昏沉沉、不知所云的境地。所以说, 语言的鲜明性是很重要的。教学语言要风趣, 就是教师运用各种巧妙的表达技巧来活跃课堂的气氛, 如幽默、夸张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这样可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的目的。而且在这样一个轻松幽默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更容易迅速掌握重点知识, 提高学习的效率, 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形象、自然。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他们虽然能运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独立思考, 但他们的注意力是容易分散、受到外物干扰的。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必须要用较多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配合有声语言, 特别是教师的面部表情。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通过实验得出:人们获得的信息量7%来自文字, 38%来自语气, 55%来自面部表情。由此可见, 肢体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是具有很大重要的。富有表现力的表情、自然的动作, 都可以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能够积极地跟随着老师的思维进行思考。使用肢体语言时, 教师要做到自然、得体, 绝不可以呆板或做作。有时适当的夸张能增强表达效果, 但也要适可而止。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适当来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 比如朗诵一篇文章, 当读到伤感的句子, 教师可以做出忧伤的样子, 而当读到充满希望的句子, 教师则可以面带微笑。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学习的状态, 也能为学生做一个良好的榜样。
然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必须规范化, 充满激励性。在教学中, 语言的规范化首先是指教师必须严格执行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的标准, 避免方言教学。同时,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尽量避免一些文绉绉的语言, 如满口的“之乎者也”, 让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要激励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反思能力较差, 且自尊心较强, 希望受到他人的注意和更多的关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而且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于学生学习的热情度是有很大关系的。一些积极性的评价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启发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如“这次考试虽然没取得理想的成绩, 但千万不要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希望你能继续努力, 争取下次取得成功”“你的思维方式很独特, 看问题的视角也很正确, 但发言声音不够大, 希望你能够再自信一些”。反之, 一些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语言会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动力, 甚至会对教师产生一种抵触情绪。
综上所述, 要使小学语文教学富有艺术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教学, 也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 两者综合就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J].教育学报, 2005, (1) .
[2]王亚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河南教育, 2008, (4) .
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篇2
教学活动的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兴致勃勃。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具有驾权语言的高超技能:亲切舒缓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张驰相间的语速、强弱适当的音量。使教学语言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流利动听、富有磁力的语感美的刺激,为教学增辉添彩。
一、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的,音乐需要和谐。音乐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进行描述,便于在学生大脑里形成表象,有利于学生把这种音乐形象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进行联系和想象,去深刻地理解音乐,从而发挥教学语言的直观作用。教师讲得引人入胜,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保持高水平,学习效果必然提高。
二、准确简练
所谓准确,就是用最确切、恰当的词语和句子表述概念和判断,使之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意义(即反映所讲授的内容)。教学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它离不开知识性这一原则。只有饱含知识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因此它要求教师自身对知识的掌握要准确,表达更要准确,如果用词不当,逻辑混乱,讲话 语法不规范,就会造成词不达意、语无伦次,从而影响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节拍”与“节奏”,“山歌”与“小调”,生活中的“快节奏”与音乐中的“节奏紧凑”等等,教师一定要咬文嚼字,不能相差一个字。言之无物、似是而非的语言是不受学生欢迎的。
所谓简练,就是在教学中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最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增强知识传授的透明度。由于教材内容繁多,教师不能被点滴零碎的知识牵着鼻子走,这也讲,那也抓,而要讲其所当讲,讲在点子上,紧扣教学目的,抓点带面。
三、幽默风趣
有人把幽默比作教学语言中的盐,它可以吊出语言中的百味,可以调节学生的听课情绪,减轻学生的疲劳强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形成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持,而幽默又往往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借助。当然,幽默不同于庸俗的说笑,它来自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学识,因此,表现幽默和风趣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语言修养。
四、情深意切
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教师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表情,都会让善解人意的学生心领神会。教师如果向学生发出各种教学信息时,情感不是诚挚深沉,而是 麻木不仁,那么就很难激活学生审美心理感受中的情感功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善于捕捉适当的教育时机表达自己的感情,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只有注入情深意切的教学语言,才能象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颤动和共鸣,拨动学生微妙的音乐审美情思,使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噱”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创造性
“噱”的本义是笑,在评话中噱是书中之宝,主要从说表中产生,靠内容的喜剧冲突和一些穿插性的插科打诨以及即兴式的“小卖”,幽默风趣、生动活泼,深受听众的喜爱。在这里,我姑且称它为音乐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要求以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及发展为主要目的,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多种教学方法,使其想象力更丰富、思路更扩展,从而达到鉴赏、表演、创造音乐美的能力的培养。
一、新课导入新奇多样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导入就象歌剧中的序曲、乐曲中的前奏一样,能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特定的情景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当然,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为了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新课导入要求新奇多变:从旧知识导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的目标;运用直观演示导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为学生搭建过渡的桥梁;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使其有一种亲切感;悬念式引入,可以在思想中激起波澜,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讲故事引入,变学生好奇为浓厚的兴趣„„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老生常谈”,始终保持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来接受学习。
二、环节过渡自然巧妙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审美过程,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由感知、感受、感动到最后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情感和能力的过程。同时它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它的每一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随着教学内容的一步步深入而展开在教学活动中。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然巧妙的过渡,让人听着、看着不会感到牵强和别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组织教学灵活多变
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上课前的准备无论怎样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上会发生的各种情况。所以教师要灵活机动的搞好课堂组织,发挥组织技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及时调整课堂结构与内容。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课堂结尾回味无穷
较好的结课,是为实现课时目标服务的。因此备课时,教师就要潜心钻研教材,有的放矢地设计出符合既定教育教学目标、体现教材本身特点的课堂结尾。但它绝不是单纯地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系统,更应是知识的转化和升华,4 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的心时时牵挂着音乐,期待着下一节课„„
“弹”是指教师的演奏伴奏要有技巧性
乐器的演奏和伴奏是音乐教师特有的教学基本功,它要求教师的乐器演奏能力要过硬,只有过硬的演奏技巧,才能给学生带来生动的音乐形象。而生动形象的演奏不仅可以用充满艺术的魅力感染学生,加深教师的音乐语言的讲解,而且能 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仰以及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为顺利学习奠定基础。
一、歌曲伴奏
课堂上歌曲的伴奏可以分为教师范唱的伴奏和学生演唱的伴奏。教师自弹自唱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无论对作品的诠释,还是随时随地的对学生预以纠正,都起到重要和及时的作用,同时还会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歌曲的认知更直接、更贴切。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选择伴奏的音型,假如旋律变化不大,可以采取“带旋律”的伴奏,节奏与曲调变化较大,速度要求较快,则采用“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演唱则以“带旋律”的伴奏为主,便于学生演唱时找到音高和节奏,帮助学生完整地表现歌曲。
二、乐曲范奏
乐曲的范奏是提供给学生直观的现场音响媒介,学生聆听教师的范奏,不仅能够感知器乐曲的音响,初步体念旋律、节奏、乐器的音色和性能,而且能够感知教师范奏的姿势、演奏的方法、演奏气质、演奏风格,提供学习的“摹仿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小学音乐课堂的乐曲范奏,主要是指在器乐教学时教师对乐器的范奏能 力(如口琴、竖笛、电子琴),当然也包括欣赏教学中一些器乐曲的范奏,它比单纯的听录音欣赏效果更好。直观形象的视听结合欣赏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音乐情感!当然,它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和高超的演奏技巧。
“唱”是指教师的演唱具有示范性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歌唱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范唱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它对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帮助其掌握音乐的情绪,理解歌曲的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歌唱教学的过程就是欣赏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表现音乐作品的过程;是学习音乐知识、识谱的过程;是学习他人的创作,由自己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用歌唱手段感染自己、教育自己、感染别人、教育别人的过程。
一、准确生动
准确生动的范唱,能较好地揭示歌曲的内容,让学生清楚的认识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调性、速度、力度及歌曲情绪,感受和理解歌曲风格与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同时教师正确的发声、咬字、吐字的口形与歌唱的姿势有利于学生的模仿,帮助学生较快的学会歌曲。
二、声情并茂
歌唱是歌曲的二度创作,教师要在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在演绎中对歌曲的再表现,声情并茂地把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学生。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 “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你自己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拨动学生的情思。充满激情的范唱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渲染,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适时适量
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师充当的只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责任是“点”、“拨”,即所谓“窗户纸一点就透”、“拨开迷雾见晴天”。因此根据具体情况,范唱要适时适宜,比如发声训练,需要老师多次、反复地范唱,以示强化刺激学生确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歌曲的学唱范唱就不宜过多,应让学生独立去学唱;而一些节奏复杂、音域跳度大以及演唱风格上,就需要教师适时运用具有权威性的范唱。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42-01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专业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教学艺术是指教师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掘施教材的审美因素,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与传统的只重视“传道、授业、解惑” 的语文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更重视按美学原理、艺术原则从事语文教学,因此比传统语文教学更加富有形象性、感染性、愉悦性、和谐性、新奇性和情趣性。为了更好地探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堂导入的艺术
语文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艺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教师应用课堂导入艺术,可以形成巧妙衔接、切入主题、激起兴趣的导语,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可以很好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但主要的有:
1、故事引入激趣
这种导入艺术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验表明,讲好一节课的导语,设计好一节课的开讲,对于上好一节课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2、提问引入设悬
在教学当中,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3、温旧面而知新
这种导入方法是从回顾旧知识开始,将旧课中某些知识与新课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可起到相互对照、相互呼应的作用。
除此之外,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妙语导入、练习导入、演示导入等等。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求简练,短小精悍,尽快进入主题。
二、课堂教学的应变艺术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发情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它是一切教学智慧与机智的艺术结晶。
课堂上的偶发情况是相当复杂的,教师不可能都预料到或防止它的发生。在偶发情况下,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它,以从容的态度面对它,并灵活机智地处理它,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甚至获得比原来预期还要好的效果,这是一种高智慧的艺术。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
三、注重课堂语言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导入语的“异”,是指形式和语言的奇异、奇特和标新立异。如果你着装漂亮 ,必定会吸引过往路人的注意。同样,作为教师,如果能使得自己授课语言新颖.奇特,那么必定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能在刹那间擒住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年代中的孩子,在电视和报刊的影响下,知识面不断拓宽,那些理性、陈腐的陈述,逐渐被他们淘汰,他们需要的是那些新颖、奇特、标新立异、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导入语。
教学语言要“顺”,顺则通,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起了承接、小结的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
语言要“精”,“精”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精巧、细致,提炼精华,除去杂质。”提示语就好似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你照明前进的方向;提示语又好似一个舵手,在你快要触礁时,让你转变航向,顺利驶向彼岸;提示语又好比一支号角,在疲乏的时候,能激起前进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当中语言要“悬”,通常是指悬念,引发别人的思索。可见,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他的美学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
所以,构成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因素很多,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追求、不断探索,就能把每节课的教学,变为精美的艺术品,就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篇4
笔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以安徒生创作这篇童话的故事导入:安徒生到国外去旅行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 要求他按寄来的画片写故事。其中一张画片上, 画的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 金黄的长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 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 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 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他11岁时爸爸去世, 妈妈改嫁, 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傍晚, 他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 给他带来温暖, 为他解除饥饿……想着这些, 安徒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 写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这节课就让我和学生走进这篇凄美动人的童话。通过这样的导语很快能把课堂带入这篇童话所描述的氛围中, 使文本知识的传递融入情感交流之中, 同时又能使课内课外紧密结合起来, 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将学生导入一种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同样凄婉、悲怜的课堂氛围之中, 收到“一石双鸟”之效。
在教学《用冰点火》时, 我先板书“冰”和“火”二字, 然后让学生说出冰火之间的关系或含有冰火的成语, 待学生感受到冰和火是不相容的时, 补充课题《用冰点火》。这样的导入,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欲望, 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渐入佳境。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1、课堂表演
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 加以直观理解, 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 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演《宋定伯捉鬼》时, 学生主动把教室的灯全熄了, 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 由一胖学生扮演的“宋定伯”和一瘦学生扮演的“鬼”出场了。当轮到“鬼”背“宋定伯”时, 他吃力而哆嗦地说道:“卿太重, 将非鬼也。”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课本剧中的表演, 惟妙惟肖, 形象逼真, 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皇帝的新装》、《变色龙》、《蚊子和狮子》、《陈毅市长》等都可编演课本剧。
片段表演。语文课文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 也可让学生表演, 以激发兴趣。如《傻二哥》中傻二哥吆喝前的准备动作及吆喝的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 《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 都可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 加深体会。
2、开展竞赛或游戏
通过竞赛或游戏, 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 使其注意力更集中, 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擂台赛。如教《变色龙》一课, 根据课文情节制作七张幻灯片, 要求学生叙述画面的内容。男生与女生实行擂台赛。辩论赛。如教《杨修之死》, 可就“曹操该不该杀杨修”这一论题让学生展开辩论, 在辩论中分析与把握曹操与杨修的性格特征。接力赛。教语法中的词、短语、句子等知识都可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 还可采用接力形式让学生背诵古诗等。“抢凳子”游戏。教师设置五个问题让六个小组来抢答, 即六个小组“抢”五条“凳子”, 这样小组间能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积极气氛。
3、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
在课堂教学中, 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 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 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 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 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模拟教学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了教育, 获取了知识和体验, 应通过实践来巩固加深, 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我教《答记者问》一课, 便请校长来班上进行模拟答记者问, “小记者”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博采各科知识教学
语文是百科之母,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是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在课堂教学中, 如能使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 则会使学生获得求知的快感, 萌生学习的兴趣。
三、作业设计的艺术性
作业的目的, 在于巩固、消化、运用所学的知识, 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组织好学生的作业, 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 目前在如何布置学生作业的问题上, 比较普遍存在两个弊端, 一是数量多, 学生负担重:二是纯知识的机械性的作业多, 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从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上设计好学生的作业, 一般说来, 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1、灵活性
很多字词如果只是让学生读几遍、抄几遍, 就没有多大作用, 应该根据词语特点进行各有侧重的训练, 有的重要在读准字音, 有的重在比较中掌握字形词义, 有的重在理解中运用等。
2、阶段性
小学有低、中、高、三个阶段, 一个学期也有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作业设计也应有阶段性, 不要总是“老面孔”, 要有变化和发展性。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基本功训练, 作业设计也要相应地体现综合性。单一性的训练, 不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
3、趣味性
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一样, 也应该讲究趣味性, 要让学生爱做作业, 而不把做作业看成是一种枯燥无味的负担。
4、激发性
就是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欲望的作业, 这种作业往往有一定难度, 也应该像课堂教学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一样, 因人而异, 不一定要全班学生人人都做。
四、总结
总之, 好的语文课堂的教师语言必定是鲜活的, 有生命力的, 要成功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教师对自己课堂语言的锤炼必不可少。当我们徜徉在新课程实践的满目繁花之中时, 不要遗忘了对教学语言生命力的张扬和关注, 优化课堂教学, 让我们从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做起!
摘要:刘国正先生说:“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 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小学语文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许多优秀语文老师已经用事实证明, 艺术化的教学乃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 以艺术为载体, 把教育与美妙的艺术结合起来, 对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性
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 2011 (02) .
小学语文作业批改的艺术 篇5
从师范学校毕业,我就一直从教,至今有12年了。在工作中,我对批改学生作业感触较深。我们教书责任重大,我们工作面对的是一群小孩子,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带有艺术性。我们讲课要有艺术性,我们处理问题要有艺术性,批改作业也要有艺术性。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在所难免,关键是教师学生应正确对待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在这里我就谈谈我批改作业的几种方法
(一)三个巧用
1.巧用符号,避免红“×”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的逻辑来说,是不断关心儿童的生活,请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儿童是极易受到伤害、极其脆弱的灵。”非常醒目的“×”对学生的错误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可又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巧用符号,将“×”变为“?”“。”可以避免“×”带给学生的消极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
(1)“。”提醒,表明错误。如果在作业中,学生出现了错字或别字,教师可用上一个小圆圈标明,告诉学生赶快更正。
(2)“?”提醒,表明遗漏。粗心是学生作业时的一种通病,他们常常会丢三落四。针对这种现象,教师批改时,可在遗漏处打上一个小问号,通知学生及时补救。
其实,符号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习惯自由选择,只要能达到目的即可。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2.巧用等级
(1)“A☆”奖励优秀生
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作业字迹工整,书面整洁,正确率高。对于“实力雄厚”的他们来说,“A”已不能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需要“锦上添花”。这时,我毫不吝惜“A☆”,让大红的“A☆”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促使其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我也是无意间发现我这方法的。有一次,我批改学生的写字本时,有个同学的字写得特别的好,我就一改以前的批改等级,给他打了个A☆。待作业本发下去后,我留意了这位同学的表现。只见他拿着作业本,高兴地说了声“耶”,还拿给同学看。当时我就觉得,同学们是非常在乎我们老师对他们的肯定的。
当然,当优秀生有了麻痹思想,作业质量出现下滑趋势时,教师应当机立断,取消额外奖励,敲响警钟,让他们意识到“A☆”的可贵,及时调整自己的作业质量。
(2)“A☆”鼓励进步生
作业中的进步生,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作业正确率明显提高,二是作业字迹明显端正,三是两者兼有。面对这些现象,教师不可无动于衷,认为他们离优秀生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应及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给予“A☆”作为鼓励。这样,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兴趣,不断进取,从而逐步真正达到“A☆”的作业质量。3.巧用评语,和谐发展
评语,是语文作业批改中一种常见的批阅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发展。将评语引入语文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不仅要判断正误,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书面整洁等方面要严格把关。及时用恰当的评语委婉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能使学生很快地加以改正。例如,“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书写认真,但格式正确吗?”等。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切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你的字写得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学生作业做得又快又好,除了打上“A☆”外,还可加上各种评语展开竞赛。如“你真棒!”“太出色了!”对于这些陌生而新鲜的评语,学生充满了兴趣,自然使其学习语文的优势得到了顺势迁移。当然,写评语时,语言要简洁、明了、自然、亲切、实事求是,充满希望,富有启发性。
教师予以热情洋溢的评价,使学生在受到肯定和表扬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信任,同时也使学生在教师的热切企盼中了解自己作业中的缺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师生间感情的融洽交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心。
(二)教师主导,互动批改
1.互批互改。即同桌学生先将作业相互交换,相互判断对错,并要求学生在错误之处批上记号,然后还给本人。同桌相互讨论错误的原因,及时改正。最后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批”和“改”的情况。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作业的责任心。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使教师及时而全面地掌握信息。2.自批自改。即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先作出判断,认真检查和验算,发现错误立即作上记号并及时改正。然后由同桌学生互相检查批改情况,最后学生将情况汇报给教师。这样做对不诚实及粗心的学生起督促作用。
3.面批面改。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的错误题要让他自己耐心地寻找原因,对差生要重点辅导,及时捕捉学生作业信息,发现问题后启发学生解决问题。通过交谈方式进行提问、反问等,启发诱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从中注意发现不足,再通过辅导加以弥补。这种方法,不仅能起到及时补差的作用,还有助于增强学习落后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教师的“下水作业”。教师在上课前,把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自己先做一遍,像 “下水作文”一样,我们叫它“下水作业”。通过“下水作业”,教师为学生做出一个示范,同时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故意做错,给学生提供一个错例。对于多解的问题,列出几种解法,以便给学生以启示。上课后利用复习提问的时间组织学生批改教师的“下水作业”。由于学生从长期被教师评价,一下子变成评价教师的作业,积极性很高,批改得十分认真,在逐题批改教师的“下水作业”,学生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反思性的思考与评价,弄清了正确答案,理清了思路,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从教师的“错误”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错误。批改教师“下水作业”的过程,就是学生反思和提高评价能力的过程。
5.小组批改课堂作业。批改小组通常4人为宜,即前后桌组合。作业批改时,教师提出批改要求,由组长主持,先以某一人的作业做“示范作业”,大家逐题研究,集体批改。这一过程是明确正确答案,集体进行反思的过程。批完“示范作业”,然后逐个自批、互查。
小组批改这种形式的主要好处有:
(1)由于每个学生的作业,都呈现在小组和全体同学面前,集体的赞扬、鼓励、批评与帮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作业水平明显提高。
(2)小组批改的过程,是一个互相传递信息的动态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彼此之间的横向交流,又有与教师之间的纵向交流。这种信息交流,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作业批改方式的改革,推动了教学民主。学生在问题面前善于动动脑,敢于发表意见;在不同观点面前,善于追根究底,敢于据理力争。
6.集体评改。前面提到教师利用学生举手掌握信息不全面,不真实。教师如有意识地将一些题目改为判断题或选择题,并要求学生准备标有“√”和“×”,其效果会好得多。在这些题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将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由教师作综合评析。此法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提高辨析能力。
8.延时打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时候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激发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对于那些不能打及格分数的作业,暂时不打分。先给学生指出毛病,提出修改意见,再告诉他们只要认真修改就可以得到好的分数。为了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必定会全力以赴。改完后老师再给孩子们批上令孩子们满意的分数,这样使每个学生都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篇6
关键词:艺术性语言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是以一种载体的形式存在着,对于人们的情感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用到的最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准确的语言对教材内容进行表达,可以起到寄厚于轻、寄直于曲、寄深于浅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教材中还新加入一些国内外的经典文章和名言名句等,使得小学语文教材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情感。不但塑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同时还描绘出了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将各个时代的社会百态和人情冷暖都描述得淋漓尽致。
经过不断改革,小学语文教材变得丰富多彩,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教师不但要对教材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还要对教材内容给予准确诠释,在适当的时候还要融入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美感,从而使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才可以真正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艺术性
有的教育家说:“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语言修养来决定的。”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用最为通用的语言来进行诠释,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特点,就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展开思维,以此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语言艺术独有的魅力和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课时,教师可在讲课之前为学生播放一段录像,录像的内容就是送总理的过程,伴随着音乐的节奏,教师对课文中比较深刻的话语进行朗诵,让学生动容,从心里打动学生,让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生动形象的艺术性语言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的特征。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一般都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并且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都不是十分成熟,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事物列举出来,从而有效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地列举具体的事物,并没有具有想象力的语言进行配合,这样单纯直观的想象在更多的时候会更加让学生感觉到无聊和单调。
例如,在讲解疑难词“躁”和“噪”时,如果只是单纯以字的直接意义和用法进行讲解,是很容易让学生混淆的。如果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用以下方式,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两个字进行观察,一个左边是个“口”,一个字的左边是“足”,两个字的读音是相同的,左边是“口”的“噪”是不安静的意思,就像很多的人在说话一样;左边是“足”的“躁”是急躁的意思,就像一个人在办一件事情的时候,没有办成就去另外的一个地方,显得这个人非常急躁。在经过了教师的生动讲解之后,学生对于疑难词的记忆就会变得非常深刻,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风趣幽默的启迪性语言艺术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助手就是幽默。”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幽默语言艺术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有效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幽默并且生动的语言对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要比单调和枯燥的说教效果要好很多。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的时候也可以采取一些比较幽默的语言,在不打击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同时,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所在,同时还不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机智灵活的敏捷性语言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维持课堂秩序和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好语言的意识。单纯的教训和批评是不能够对学生起到绝对的教育意义的,甚至严重的时候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和后果。当学生出现矛盾的时候,教师不要上来就是对其进行指责,应该先对其进行安抚,然后私下无人的时候对有冲突的双方进行询问,然后了解事情的始末。如果当学生之间发生了冲突,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对双方学生进行批评,虽然有可能解决问题,但是会严重地耽误教学进度,耽误了其他学生的课堂时间,同时还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为以后教学出现副作用埋下伏笔,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因此,教师在维持课堂秩序和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时,一定要掌握好语言的艺术,以恰当的方式来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的质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艺术性的语言进行充分利用,以合适的语言和方式来维持课堂的秩序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使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党志波.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学周刊,2013(1).
[2]李华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3).
[3李立实.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11(3).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探讨 篇7
近年来, 随着语文课程的迅速改革, 整个小学语文课堂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质的提高有了更多的要求。那么, 如何更好地教语文、如何更好地学语文, 已经成了当今学生与老师面临的棘手难题。相对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安排, 语文课往往占了绝大部分的课堂时间, 但学生的成绩却大多不尽人意。那么, 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本文基于此, 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问的艺术性, 并对教师如何更好地提出问题给了一些合理建议, 希望能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二、精心设计提问, 做到灵活多变
就目前的形式而言,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比如提问的设计存在极大的依赖性和随意性, 有些教师直接依靠于参考书来设置问题, 提问的设置直接成了专门的教辅机构的任务, 教师的工作成了“拿来主义”, 教辅书的问题直接就变成了自己的问题, 还有些教师在提问前灵机一动, 问题就提出来了。这些课堂问题的设计很明显是不合格的。严重来说, 课堂提问的低效性抹杀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 更是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 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传统的问题设计往往较为单一, 并且多以课后习题为主, 绝大部分学校已经如出一辙, 丝毫不具有独特性。然而, 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是丰富多彩的。同样, 教师在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计也应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应充分思考, 如何设置新型创新的问题, 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结合。教师不应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 而是应充分调动起小学学生的天性, 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运用起来, 让学生从而在思考问题中而不是题海战术中获得知识。
实际上, 语文这门课程的开放性非常强, 与生活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在现实生活中, 怎能缺少了语文呢? 生活中有丰富多彩的的语文教育资源, 语文问题的设计为何不能从生活中着笔呢? 所以,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应注意从生活中出发, 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资源, 让提出的问题和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还要让提出的问题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充分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提出问题时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一般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 在心理上更倾向于追求具体的形象事物。因此, 想要调动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想取得更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课堂中问题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而课堂提问这种教学方式就对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这对学生学好语文是十分有意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 要注意一些小技巧,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果。比如在设计课堂问题时, 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这样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 学生才更愿意积极参与到其中。同时, 教师创设的问题更要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起来。另外, 教师还需要注重所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 只有给学生设置一些难易程度适中并且让学生觉得新奇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解决这个较为困难的问题中才更愿意多用心思考, 并且更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对于小学生而言, 老师的评价可谓是重中之重。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 在整个小学阶段, 学生对自己的教师的尊敬和依恋之情是非常强烈的, 他们对于教师给自己的评价非常看重。然而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很多老师往往对问题的设计把握得很好, 却在给予学生的评价下表现不佳。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 教师的评价应从学生的自尊心出发, 保护每个学生不受伤害。在课堂上, 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 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鼓励, 可以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 让每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取得的进步都可以得到肯定, 从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五、课堂提问后教师需及时关注问题的解决
在提出问题以后, 回答问题的学生能够说出准确的答案、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又生成了新的问题, 这些方面都是值得教师关注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可能有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 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在遇到这种情况时, 教师不应迅速将问题转给优秀的学生回答, 而是对学生一步步进行启发, 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因为这个学生遇到的问题, 很有可能就代表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 解决了这个问题, 可能就解决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了大部分学生。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有新的问题生成,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 争取让这些新生成的问题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六、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如何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来, 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在进行问题创设时, 更需要把握一定的设计技巧, 同时还要结合小学生的具体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 只有这样, 整个课堂教学才能够在互动的教学模式中达到优秀的教学效果。事实上, 教师灵机一动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什么意义, 一个好的提问是经过教师仔细的设计和推敲之后方得出的杰作。希望每一位小学的语文教师, 都能多一份思考与认真, 更严谨地设计好每一次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更好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迅速落实推进, 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在一门课程上的优秀程度, 和教师课堂教学的成果是分不开的, 而提问实际上就是一种优秀的课堂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一讲到底, 而是适当地提出问题, 通过对不同认知程度的学生所给出答案的分析, 了解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现状。这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方面交流, 更多的是师生教学的双向沟通。在语文课堂上, 优秀的问题往往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好的理解, 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重要的语文素养。因此, 只有深入地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进行探讨, 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语文这门课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蒋丽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11, (6) :53-54.
[2]张绪梅.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教学方法与艺术, 2011, 5 (7) :12-14.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篇8
一、处理课堂突发性问题的艺术性
在上课时经常会发生一些预料不到的问题, 需要及时处理。如果处理不妥, 会影响老师和学生的情绪, 课无法继续上下去。开始从事小学教学工作时, 我想:专科生应付小学生简直是小菜一碟, 只要对他们严格一点准行。可后来发现“凶”对他们根本不管用, 还得采取点艺术。我们现在提倡师生互融, 微笑上课,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们就像五彩斑斓的画卷, 需要用不同的眼光逐一欣赏, 不同对待。记得去年在上三年级的一节课时, 有个小男孩在玩贴画, 被我发现了。我怒气冲冲地走过去, 夺过他手中的贴画, 一边撕一边批评道:“这么大了, 上课还玩贴画, 下了课到我办公室来。”这个男孩子根本没听我说的话, 而是心痛他的贴画。看着被撕烂的贴画, 顿时号啕大哭, 课堂无法安静下来。我急中生智, 对他说:“你别哭了, 坐下来认真听讲。下课后, 老师买些贴画给你, 但得保证只能在课余玩, 否则, 我又会撕掉。”小男孩高兴地点点头, 后半节课他专心致志地听讲, 兴趣越来越高。晚上, 我深刻地反省了一下:如果当时我还继续批评他, 这节课就无法上了。
二、课堂设计的艺术性
课堂设计对于一节课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一节课形式单调, 学生如鹦鹉学舌般跟着老师读, 我想不管老师的语音、语调多么具有吸引力, 学生也会感到厌倦。反之, 如果老师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 在黑板上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 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地导演和组织, 学生就很有兴趣, 学习效果既好又快, 而不是按照一成不变的程序:复习、新授、巩固。比如一位教师教学“We Love Animals”, 里面有很多动物的单词, 如果按上面的方法, 学生读了后面的又会忘掉前面的, 学得相当乏味。在授新单词时, 教师先用简笔画画一种动物在黑板上, 然后把相应的单词写在旁边, 并带读。在巩固单词时, 教师做动作, 学生说出相应的单词。例如:教bird这个单词时, 教师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一只小鸟, 然后带学生读bird, 再做小鸟飞的动作, 学生读bird, 最后对换。这样才是真正的师生互动, 教学模式多样, 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印象深, 记得牢。
三、“导演”课堂舞台的艺术性
课堂就是一个大舞台, 老师既导又演。在这个舞台上, 老师需要施展各项才能, 运用各种道具, 卡片、实物、录音机、投影仪等各种设施。总而言之, 想方设法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 又快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而且还要把这个舞台让出来给学生, 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教师这个导演兼演员要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昂的热情。我也看过了不少观摩课, 老师制作的课件很精彩, 语言也很流畅, 开始老师和学生都很投入, 可由于缺乏艺术性, 导致了学生的懒散, 以至于后来课堂的一泻千里, 像这种虎头蛇尾的课并不少见。
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育中添加“欢乐”这种调味品?让课堂游戏化是关键。游戏解决了儿童“学与玩”的矛盾, 它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表现欲望强烈的需求。若能将知识融于游戏中, 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 使教学游戏化, 让学生在蹦蹦跳跳中学英语, 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快, 记得牢, 也不会觉得学习内容枯燥, 乐于参与, 自然也乐于与其他人交流。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所学内容, 增强运用英语的能力, 提高口头表达力。如在学“买东西”的对话时, 我把课桌布置成柜台, 我扮营业员, 一个学生做顾客, 用学生的文具等作道具进行一番买卖交易, 最后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简单的表演既逼真又生动, 学生兴趣很浓, 表演时全心投入, 表情丰富, 对这一内容也轻松地掌握了。
四、突破重点、难点的艺术性
怎样有效突破重点、难点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例如:词汇、句型、语音等各个方面问题的解决。三年级学生是初学者, 词汇掌握近乎为零。学生在学习对话后, 还要进行替换词练习。对于初学者, 词汇、句型都是全新的, 给学生增加了难度, 难度的增加使学生学习新课有了畏惧感, 减少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一情况, 我就提前教授新词, 一上课, 我就先出示给学生卡片, 包括学过的、正在学习的、以及下一单元将要学习的卡片。这样等到下一单元讲新课时, 单词已经不成问题, 只进行句型的讲解及单词的替换练习, 而且学生掌握的也比原来好得多, 老师也不必为了让学生按时完成任务而累得汗流浃背了。
课堂教学就如一瓶醇香的酒, 越品越有滋味, 越品越有兴致, 我们平常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创新, 大胆尝试, 刻苦钻研, 做个有心之人, 不断积累经验, 用教学艺术把课堂装扮得婀娜多姿, 芬芳宜人。
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 篇9
一、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加强背诵
小学生年龄小, 活泼喜动, 好奇心强, 在教学中指导背诵时可采取以下步骤。
1. 第一遍播放课文录像, 学生跟读, 字幕清晰播放全文, 录音柔和悦耳, 伴随着古筝乐曲。
2. 第二遍消除录音, 取消全文, 只有重点词闪烁提示, 学生根据记忆随着画面的变动将课文完整地进行复述。
3. 第三遍只播放画面与轻音乐, 取消所有的文字提示, 学生依次背诵。
4. 关闭多媒体, 从头到尾背诵课文。
采用这样的背诵方法,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背诵任务, 没有一点思想压力, 最关键的是, 他们爱学爱背, 学得积极主动, 学得趣味盎然。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环境影响
教育者营造的环境对小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 孟母三迁, 择善邻而居, 弃不善而不惮于数次, 最终养育出一代圣贤, 彪炳史册, 传为佳话。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理解德育、注重德育、实施德育, 达到让社会满意、让学校满意、让家长满意。
三、教育要一视同仁, 要关爱所谓“学困生”
根据成功教育理论, 所谓“学困生”, 其实智力都属正常, 但由于厌学, 才导致学习效果差、学习上暂时落后。其实, “学困生”实际上是潜力生, 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资源, 只不过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差, 学习习惯差。假如能积极调动他们自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激活他们体内的内驱力进行语文学习, 就能成功转化“学困生”。
四、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突破课文重点
学习《北大荒的秋天》这课时, 我向同学们介绍了这篇文章, 此文重在写景, 细致地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旖旎风光和丰收景象, 赞美了北大荒的富饶美丽, 此文文字洗练、清词丽句, 全篇流畅优美, 作者对北大荒的喜爱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原野热闹非凡”。我让学生们找出来关于“热闹”的句子, 同学们马上划出诸如“乐呵呵地演唱”“哗啦啦的笑声”, 我给予鼓励以后, 发现“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没有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因为同学们感性认识比较薄弱, 同学们对人们的喜悦之情无法感知。
我播放了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们再次感受“成片豆荚、高粱成熟时发出的声响, 人们在田地里欢快的收割”的兴奋之情, 体会到了“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的意境, 使得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突破课文重点, 学生们轻松地理解了难点。学生们静静地上课, 没有喧闹, 没有心神不定, 下课了, 还沉浸在课件里的美丽画面中。
五、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 因此, 作为教师, 要和学生交朋友, 鼓励他们写日记, 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大胆地记录下来, 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记得在一次批阅日记时, 有个学生在日记的下面写了一句话:“老师我有个问题可以向您请教吗?”我当即回复:“当然可以啦!”第二天, 她果然请教了一个很隐私的问题, 在回复中我很客观地帮她分析了原因, 告诉她解决的办法, 并告诉她会帮她保守秘密, 就这样, 日记本上留下了许多我们师生间真诚的对话。除此之外, 我也经常和学生一起谋划班里的板报、讨论热播的动画片、讨论最有名气的明星, 以此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指引他们。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篇10
一、简洁明快,具备简洁性
教学语言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啰嗦重复,要言简意赅、意明、意丰,学生既容易接受,又便于记忆。如果所用的教学语言含糊不清,就会引导失误,导致学生思维障碍,这在数学课上尤为明显。一位教师在上“直线和线段”一课时,想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出直线的特点,师问: 直线从头到尾有没有端点? 生答: 有。本意是想通过设问强化直线没有端点,但“从头到尾”一词,产生了误导,使答案意思相反,更模糊了学生对“直线”一词的理解。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语言精练,少说废话,才能得高效率,就是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内容。
二、准确明晰,讲究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严密、精确的科学,数学语言表达必须严谨、科学。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在打基础,教学中对各种数学概念以及逻辑关系的表达要求就更高。概念的揭示、问题的剖析、内容的阐述都必须用正确科学的语言表达。具有科学性的语言应当周到严密、含义准确、措词精当。这样才能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认识。如果辞不达意、 模糊不清,或用语含混,模棱两可,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从而搅乱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情况下成立的结论,在无限的情况下不一定成立。自然数、奇数、偶数都有无限多个,因而,不存在谁多谁少的问题,也不存在谁是谁的一半的问题。
三、生动形象,突出启发性
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我们听过不少这样的课,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说的话很多,而且重复的话很多,多数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只有个别几个“好”学生才有发言的机会,全班学生没有动起来, 所以课堂气氛沉闷。老师在课堂上,应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尤其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让不普通股积极思考,如果大多数学生没有想出来, 那么可以让学生前后桌讨论一下,让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这样课堂气氛绝不会沉闷了。
四、幽默风趣,凸显趣味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猎奇是小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老师上课时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运用有趣的教学语言,寓教学于趣味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上课,用语要鲜明活泼,形象生动,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绘,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成语、箴言等,使讲课富有趣味性,使课堂充满幽默感和笑声,使单调艰苦的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欢声笑语中达到知识的彼岸。生活活泼、风趣幽默、耐人寻味的语言的生动形象、风趣幽默,要注意到课堂是庄重严肃的育人场所,要注意语言的纯净化,做到生动准确,活泼有度。
五、轻松机智,体现真实性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学生课堂插嘴的现象越来越多,原因是由于学生在现今那种轻松、活泼、没有约束的气氛中学习,使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这是一种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现象。如果能盘活这种“插嘴现象”,将教学进行二度开发,使学生插嘴成为教学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 发现规律的新起点。这就要靠教师如何去组织语言进行临场发挥。教学 “时、分、秒的认识”,正当师生讨论激烈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说: “我要小便。”全班哄堂大笑。“你去! ”老师无奈地说。说完却有了主意: “小朋友, 我们一起在心里默默地数,看这位小朋友去了几分几秒?”该生回来后,学生纷纷将自己感受的时间与别人交流。这样的插嘴通过教师别具匠心的过滤,转化成一支美妙的插曲。
六、结合实际,调动生活性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
七、无声语言,蕴含艺术性
表情亲切。语调适中,笑盈盈的面庞,亲切的目光,使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就会主动、自觉地学习。 教态是无声的教学语言,教态自然、亲切的教师,一般都热爱学生,教学语言是他们感情的真实流露。
准确、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还能提高课堂效率。因此,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必须下功夫锤炼自己的语言,加强语言修养,使自己的语言不断规范、准确、明快、流畅、妙趣横生,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八、总结
总而言之,老师要像演员一样,不能只顾自己展示自己的知识和技巧。 有时候也装作不知道,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听懂理解别人意思的同时用语言表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问题时多以疑问的语气,让学生积极思考。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科学、深刻、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充满情激情,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 教师要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 使之入学生耳、入脑、入心灵。才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
摘要: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探讨 篇11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艺术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的迅速改革,整个小学语文课堂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质的提高有了更多的要求。那么,如何更好地教语文、如何更好地学语文,已经成了当今学生与老师面临的棘手难题。相对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安排,语文课往往占了绝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但学生的成绩却大多不尽人意。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本文基于此,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问的艺术性,并对教师如何更好地提出问题给了一些合理建议,希望能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二、精心设计提问,做到灵活多变
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比如提问的设计存在极大的依赖性和随意性,有些教师直接依靠于参考书来设置问题,提问的设置直接成了专门的教辅机构的任务,教师的工作成了“拿来主义”,教辅书的问题直接就变成了自己的问题,还有些教师在提问前灵机一动,问题就提出来了。这些课堂问题的设计很明显是不合格的。严重来说,课堂提问的低效性抹杀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更是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传统的问题设计往往较为单一,并且多以课后习题为主,绝大部分学校已经如出一辙,丝毫不具有独特性。然而,语文这門课程的学习应是丰富多彩的。同样,教师在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计也应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应充分思考,如何设置新型创新的问题,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结合。教师不应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而是应充分调动起小学学生的天性,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运用起来,让学生从而在思考问题中而不是题海战术中获得知识。
实际上,语文这门课程的开放性非常强,与生活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在现实生活中,怎能缺少了语文呢?生活中有丰富多彩的的语文教育资源,语文问题的设计为何不能从生活中着笔呢?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从生活中出发,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资源,让提出的问题和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还要让提出的问题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充分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提出问题时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一般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在心理上更倾向于追求具体的形象事物。因此,想要调动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想取得更好的语文教学效果,课堂中问题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而课堂提问这种教学方式就对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这对学生学好语文是十分有意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一些小技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果。比如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学生才更愿意积极参与到其中。同时,教师创设的问题更要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起来。另外,教师还需要注重所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只有给学生设置一些难易程度适中并且让学生觉得新奇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解决这个较为困难的问题中才更愿意多用心思考,并且更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的评价可谓是重中之重。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自己的教师的尊敬和依恋之情是非常强烈的,他们对于教师给自己的评价非常看重。然而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很多老师往往对问题的设计把握得很好,却在给予学生的评价下表现不佳。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的评价应从学生的自尊心出发,保护每个学生不受伤害。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让每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取得的进步都可以得到肯定,从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五、课堂提问后教师需及时关注问题的解决
在提出问题以后,回答问题的学生能够说出准确的答案、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又生成了新的问题,这些方面都是值得教师关注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能有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应迅速将问题转给优秀的学生回答,而是对学生一步步进行启发,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因为这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很有可能就代表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能就解决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了大部分学生。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新的问题生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争取让这些新生成的问题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六、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如何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来,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在进行问题创设时,更需要把握一定的设计技巧,同时还要结合小学生的具体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整个课堂教学才能够在互动的教学模式中达到优秀的教学效果。事实上,教师灵机一动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什么意义,一个好的提问是经过教师仔细的设计和推敲之后方得出的杰作。希望每一位小学的语文教师,都能多一份思考与认真,更严谨地设计好每一次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参考文献:
[1]蒋丽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1,(6):53-54.
[2]张绪梅.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教学方法与艺术,2011,5(7):12-14.
[3]姚秀玲.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一些思考[J].甘肃教育学院院报,2009,11(10):9-12.
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12
一般人们侧重将语文教学艺术理解为较实用的技术:1.备课艺术。2.教学过程的艺术。3.教学组织与管理的艺术。4.课外辅导的艺术。5.教学非语言的艺术。6.教学的板书艺术。7.教学的语言艺术。现在我重点谈一下语言艺术。
一、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概念与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口头的、书面的语言形式传达语文教学信息, 与学生进行各种交流和沟通的艺术。语言本身就有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之分, 而语言的实际选择与应用更有艺术性, 即使是艺术语言, 如果应用不恰当、不贴切, 也产生不了艺术效果, 相反会弄巧成拙。而语文教学语言更复杂, 因为它往往是用艺术的语言表达科学的内容, 要做到精确、恰当、简洁、明了、易懂, 有趣而不低俗, 需要具备一定的修养。
教学语言的艺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 无论教师具有多么高深的理论水平, 具有多强的研究能力, 如果没有掌握好这门艺术, 教学也是失败的。教学会变成没有听众的“一言堂”, 又何谈什么教学效果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讲课时神采飞扬、妙语连珠, 逗得学生非常开心,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教师讲得妙趣横生,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学生觉得听这样老师的课, 简单易懂, 掌握知识既快又牢又有趣。相反有的教师上课, 用学生的话说简直是受罪, 是“催眠曲”在催眠, 本来学生精神百倍, 可是一上课就哈欠连天, 老师讲什么, 根本就不知道。
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呢?关键就在于教学语言的艺术运用如何。有专家指出, 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我们的语文教学, 语言艺术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 只有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 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运用能力, 把语文教学语言当成艺术来表现和学习, 才会使语文教学成为一种“享受”, 而不是“受罪”。
好的语言艺术应该表现在教学方面巧妙地运用语言的技能, 对于教学语言能力的掌握和运用。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 他的教学语言富有表现力, 不仅能根据教学内容清楚明白地传授知识, 而且流畅准确、饱含真情、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启智导学、风趣机智, 具有美的素质和美的魅力。他的问与答, 善于巧设机关, 开启智力, 一问一答之间有柳暗花明之巧;他的讲述语言恰如行云流水, 娓娓道来, 一词一句充满了情感和灵性;他的解说能够点石成金, 一语中的, 一言一语恰似春雨润物渗透学生的内心;他的语言声情并茂, 精于变化, 一吟一读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二、语文教学语言的魅力
教学语言的魅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通过高超的语言艺术, 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 使学生不但注重接受, 乐意接受, 而且热切盼望接受。因此, 语文教学语言的魅力, 就体现在这三方面:可受性、乐受性和迫受性。
1. 可受性。
所谓可受性, 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能够接受。教学无论是教书还是育人, 主要是通过语言的表达、交流来实现, 学生能不能接受教师的教学语言,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具有可受性的教学语言是流畅准确、饱含深情的。要想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气氛中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 教师的语言就一定要流畅、准确、生动。
2. 乐受性。
这就是说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要求教师具备化抽象为具体, 变枯燥为生动的能力。无论什么时候, 都要使语言富有表现力, 具有艺术性, 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感, 快乐主动地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那么, 这种教学的高效性也就可想而知。
3. 迫受性。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 这个“迫”并不是强迫、逼迫, 而是“迫切”的意思, 即教师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接受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 语文教师的语言经常可以表现出一种充满机智风趣的意味, 可以把枯燥乏味变得妙趣横生, 可以把新的教学矛盾、偶发事件、自身失误等弥合得天衣无缝, 让自己的教学真正成为一种艺术的享受, 学生经常迫切地想要欣赏老师精彩绝伦的“表演”, 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的源泉。
三、提升语文教学语言魅力的方法
1. 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丰富自己的知识内容。
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有声有色, 就必须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也就是说要“懂得多”。渊博的知识保证了讲课时需要什么知识点, 就会“信手拈来”, 成为征服学生的“法宝”。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相声, 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 演员们又如何会有精彩的表演?
2. 多向语言艺术类节目学习, 学会幽默的本领。
电视上、广播里有许多优秀的节目, 都是我们语文教师学习幽默的活教材, 可以从里面学到生活中没有的幽默智慧, 使自己的语言也变得幽默起来, 吸引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的气氛。当然不能照搬文艺节目的语言模式, 要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让自己的语言幽默而不失高雅。
3. 加强教学内容熟练程度, 准确把握教学节奏。
语文教师在教课之前, 必须对所教授内容成竹在胸, 准确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 合理安排教学节奏, 根据所授内容, 调节自己的语言的抑扬顿挫和感情色彩。不要废话连篇, 东拉西扯, 与所授内容关联不大或干脆毫无关系。
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是教师个人魅力与文化底蕴的完美结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 积累经验, 不断地吸取别人的长处, 改进自己的不足, 才会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这门艺术永远没有止境, “活到老, 学到老”, 还要勇于创新, 不断超越自己, 不断超越别人, 形成自己的语言艺术风格。
【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的语言艺术07-0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07-08
小学语文作业批改艺术07-09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谈论文06-12
读《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09-08
小学语文教师语言艺术07-06
小学语文课堂激趣艺术06-0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纵横谈07-01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在教学中评价语言艺术09-25
小学音乐教学的艺术性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