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智慧(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智慧 篇1
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人”字有两笔, 一撇一捺, 相互支撑, 彼此相知, 隐喻着要“知人知己”。知人者方能体慰他人, 自知者犹可坚守自己。教育的终极关怀正是让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体慰他人”“坚守自己”是与人相处的做人之道, 也是做事的成功之道, 即做人与做事的人生智慧。其实, 每个人具有多方面的智慧潜能, 而教育就是要发现每个人不同的优势潜能, 让每个人获得最合乎他天性的、最充分的发展, 从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这样的教育才是智慧的教育。基于此, 我追求“智慧教育”。其理想境界是让教育焕发出“由内而外”的魅力。这种力量来自于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与体认, 来自于对儿童心智的科学认识与把握。
在语文教学中, 我追求“智慧教学”。其理想境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展他的言语智能。我提出了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这个任务, 让语文课堂教学清晰起来, 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 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 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 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 走“带着学生学语文 (学知识长能力) ”的路子, 真正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这样的智慧教学, 就具有语文的专业特点, 学生就能学到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 就能体现语文课堂教学鲜明的成长性。
基于上述认识, 我于1999年提出了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构想, 试图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结构化、方法科学化、过程最优化, 突破“高耗低效”, 创造适合学生言语智能发展的语文智慧教学。组块教学采取“课例研究+理论建构”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经历了三个探索阶段:
第一阶段:2000年~2004年。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借鉴相似理论、图式理论等, 将“组块”这一心理学中的概念赋予新的内涵, 原创性地提出小学语文组块教学实验构想。这一阶段的研究重在“语文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结构”, 倡导“简约”, 追求“智慧”, 体现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的教学理念, 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第二阶段:2005年~2009年。研究重心逐步转移到教学内容的研制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 提出了“组块设计、智慧教学”的理念, 着力三方面的研究:一是根据不同的文体, 从不同文体不同读法的视角, 研制适宜的教学内容。重点研究了小说、散文、诗歌等的阅读策略及教学内容设计, 并提出了基于组块原理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策略;二是变革备课方式, 摒弃线性的环节设计, 采用板块式设计。深入研读教材文本, 提出了用三种眼光看教材的思想, 即从儿童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 并根据教材文本语言的三个层次 (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语言;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语言;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语言) , 发现文本中适合学生学习的语言要素, 重组并整合成相应的语言学习内容板块。每个板块集中一个核心目标, 设计多项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板块式备课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实际开展的教学活动实现了一致性。三是课例的分类研究, 将所上的《爱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园子》等典型课例按照文体进行归类研究, 从中寻找该类文体的教学内容结构和研制策略。对同一文体的典型课例按照年段进行纵向比较研究, 从中发现年段之间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的差异, 建立合理的内容序列。
第三阶段:2009年始, 组块教学将从儿童言语智慧潜能发展规律出发, 探究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和策略的适切性, 实现“儿童语文的智慧教学”, 奠定组块教学独创性的理论基础———“言语教学智慧论”。
我的语文教学主张:为言语智能而教
语文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为核心, 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走向智慧。发展学生的智慧潜能是教育的价值追求, 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是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双基”, 但知识不等于智慧, 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 走向智慧, 建立在三根支柱上:“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儿童的创造精神”。
“为言语智能而教”是解决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顽症的一剂良方。第一, 长期以来, 语文课程、教材未能解决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的问题, 尚未形成科学的、可表述的语文学科内容结构。教学中内容繁杂, 分不清学科界限、年段界限、主次界限, 语文教师缺乏鲜活的、适切的语文知识。缺失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必然带来语文教学的低效, 甚至是无效、负效, 也必然弱化语文教学的专业性。深入研究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 正确解读语文教材课文, 重组、整合散落在文本中的语文知识, 研制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是破解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顽症的必由之路, 也是提升语文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快速通道。第二, 目前的语文教学习惯于“以文本内容学习带动言语能力培养”, 强调学生的“感悟”, 然而未能就“经验、思维、想象”这些“感悟”的内在要素作学理的解析, 没有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方法与方式, 难以应对不同的文本与不同的学生。其实, 语文教学还应该探索另一条路, 那就是“通过文本内容学习语文知识, 进而通过训练提高言语能力”。核心是强调“习练”, 授予学生的是语文学习的策略性知识, 训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能力与习惯。这一条路是清晰的、可把握的, 是破解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可行之策。第三, 语文教学承载了太多的“使命”, 因而头绪繁多, 方向不明, 不知为何而教, 因而常常“种了人家的地, 荒了自家的田”。语文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为核心, 走向综合的生活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文化背景, 生长出言语智慧, 获得一生有用的东西———带得走的语文!
我的语文教学风格:简约而不简单
在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 体现为“清简、厚实、睿智”。
教学内容清晰:组块教学从三个途径研制教学内容, 使语文教学日渐清晰、可测。根据不同文体及相应的阅读策略研制适宜的教学内容;根据文本语言的不同层次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言语智能发展需要创设合理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 建构适合自身特点和班级实际的语文课程, 实现语文课程的“师本化”。
教学结构简约:教学中体现“目标简明、内容简约、环节简化、方法简便、媒介简单、用语简要”。尤其是在教学内容取舍上遵循“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不教。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体现“针对性”:阅读教学中提出了“组块识记、语境还原、陌生文本”等7条策略, 作文教学中提出了“命题激活、贴近现场、虚实相生”等9条策略, 实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促发展”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的智慧 篇2
每日每日都是这样。老爷爷坐在那把发亮的竹椅上,静静地等待顾客来买他的金鱼。他没有妻子儿女,孤身一人住在这间临街的房子里,而这间房子不久就要拆迁了。房管所已经下了拆迁通知。
这是一个宁静的早晨,落在地上的梧桐树叶儿微微有些潮湿,行人的脚步也轻促得很。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不知何时不声不响地坐在了老爷爷的金鱼摊儿前。
“给我一条鱼。”老乞丐对老爷爷说。
老爷爷不解地望着他。
“给我一条鱼。”老乞丐又说一遍。
老爷爷用小瓷缸从盆子里舀了一瓷缸水,说:“先把你的手洗干净,我再给你捞。”
等那老乞丐洗净了手,老爷爷就送了他一条黑金鱼。
然后他托老乞丐给他看着摊,自己去了趟公共厕所。公共厕所在街尽头的一个小巷子里,每天早上都有很多人在那里排队。
等他回来时,发现盆子里所有的金鱼全部都死掉了,而老乞丐也没了去向。
老爷爷病倒了。没有一个人来看他。他整天整天躺在床上,不吃也不喝。实际上他已经不能吃喝了。
夜深了,星星远远地亮着。老爷爷从窗户看着星空,仿佛那些小星星都是自己的金鱼的眼睛。
“我要死了。”他无限悲伤地想,眼泪流了出来。他记起小时候妈妈告诉过他,如果你对什么爱得太深,就一定会死在这种爱上。几十年过去了,妈妈的话在寂寞的星夜突然浮出记忆,令他吃惊。他知道自己一生只爱金鱼,不是因为金鱼可以卖钱维生,而是因为,只有在金鱼面前,他才可以放心露出自己的脸。他长得那么丑,兔唇,麻脸,五短身材,人们总是把他看成一个怪物。唯有金鱼这可爱的小精灵,整日整夜瞪着鼓鼓的泡眼,没有惊异,没有蔑视,静静游荡在他的生活中。但是所有的金鱼都那么奇怪那么突然的死掉了。他不知道是老乞丐把一包药粉倒进了盆子里。他只知道,没有金鱼眼睛默默注视的日子,不叫日子。
而现在,他又看到了那些眼睛。只是那些金鱼的眼睛,怎么都挂在天上啊?
又一个早晨来临了。
又一个早晨也来临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智慧理答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智慧理答
智慧理答,即教师在理答过程中运用精辟的语言和睿智的思想,给予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潜能的挖掘,让学生真正品尝到课堂学习中的喜悦和快乐,并有效激发探索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就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对于理答只是一带而过,根本未深入思考其中的价值,也不注重自身的理答对于学生是否有启发作用等。其实,理答并非只对学生有益处,对于教师的成长也有关系。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务必把课堂理答落到实处,以智慧引领,以素养熏陶,打造高效而饱满的语文课堂。
一、捕捉时机,智慧理答引发思维风暴
对教材的透彻把握和深入理解是智慧理答的前提和基础。“胸中有墨始作画”,只有教师摸清哪里是学生思维的激活点,哪里是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做到胸中有竹,心中有墨,才能随机应变,处变不惊,抓住生成的瞬间,智慧理答。如果教师对教材和学生都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预设,那么即使课堂上有思维的火种,教师也会因为捕捉不及时而错过良机,让语文课堂顿时失色。如在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时,教师引领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后,请学生说说这画上都有哪些行当?学生回答异常活跃,船工、大官、商人……师生完全沉浸在这幅画中。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还看到了几个强盗。”所有同学都被这回答逗笑了,只见教师不气不恼,始终保持着微笑,问:“有独特的见解不错,不过,大家说说‘行当’是什么意思?”学生顿时由哄笑转入对问题的思考中,继而顿悟“强盗不是一个‘行当’”,之前的说法存在偏颇。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看似云淡风轻的理答中实现激活和跨越。面对不可预知的课堂,很多时候理答是无法预设的,尤其是面对案例中学生一时唐突的回答,而良好的修养和对教材的把握是可以预备的,这为教师灵活应变、相机引导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关注细节,精彩理答涌动生命灵性
课堂理答服务于课堂教学,但其关注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学生。具体而言,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法、自身体验和学校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需求,从细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理答,或语言暗示,对学生进行激励;或树立榜样,让学生体验成功。不管以哪种方式理答,始终要遵循学生的体验,关照生命的成长,以促进个体的自然发展为最终目的。如薛法根老师在教《珍珠鸟》时,让学生谈谈读完课文对“珍珠鸟”的印象。其中一个学生认为:“珍珠鸟红嘴巴……很肥,很肥,很肥的样子。”此时,教师抓住学生回答中“很肥”一词进行回答:“我们大家都听出来了,它好肥。”惹得全班同学笑起来;另一个学生沿着刚才的思路继续,“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教师干脆将“肥”进行到底,“你这样一描述,它肥得真惹人喜爱啊!”……精彩的理答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只有心中装着学生,时刻关注学生,才能在理答中始终将学生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正如案例中薛老师的理答切中学生的趣味点,一句“它好肥”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紧接着又一句“肥的惹人喜爱啊!”,让一个不起眼的“肥”字瞬间“华丽”起来,课堂在师生的互动和情感的交融中涌动着生命的灵动。
三、转换角度,深化理答生成无限精彩
课堂理答中,语言运用是理答的主要方式,然而不是唯一方式,有时教师在学生面前示弱,以等待和转嫁把思考的机会还给学生,也不失为课堂理答中的一种智慧。学生本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学生拥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思维活力,开发创造潜能。教师恰当利用理答实现这种激发,让学生的注意力不再仅局限于教师、教材身上,而是向着更高、更深、更远的地方挖掘。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时机,巧妙理答,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深入了解的平台,还课堂于自主,还探究于学生。如教《无私的爱》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质疑:“孔繁森到医院拿血换钱,怎么能叫无私呢?”教师为学生的独树一帜而感到欣慰,但没有立即肯定,也没有否定,而是将问题转嫁给学生,“我还真没从这方面考虑过,大家怎么看呢?”教室顿时沸腾了,有的学生认为,孔繁森换来的钱没有装进自己的口袋,而是资助了别人,所以是无私的。有的学生认为,不管是献血,还是卖血,作为一个市长,为了帮助别人而去努力,本身就是无私的表现……讨论的最终结果“无私”战胜了“有私”,学生们对孔繁森的敬意愈发真切而热烈。课堂理答是一门教学艺术,如案例中教师没有直接评价学生见解不成熟,将学生陷入尴尬的境地,而是以此为契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了解人物,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质疑给课堂带来的精彩。
例谈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实践探索 篇4
一、 凸显语文教学的 “情境性”, 营造课堂的生活氛围
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语文直接映射社会生活的现实内容, 因此具有较强的 “情境性”。 语文教学的 “情境性”要求学生理清课文语句、 结构等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领悟课文要旨, 将生硬冰冷的文字转化成头脑中鲜活生动的情境, 并以此联系生活经验, 生成丰富翔实、 意蕴悠长的情境内容。 目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创设情境方面主要有丰富课文情景和构建真实情境两种。
一是丰富课文情境, 以多元感官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会。 例如, 在讲授四年级课文 《山和海的书信》 时, 教师借助幻灯片呈现 “晴空万里时” 大海的景象, 并为学生的欣赏和品味留有少许时间。 之后, 教师再将课文对应的语段展示出来, 使学生结合图片体会大海的温和, 并将这种内隐的心灵感受带入朗读, 以轻柔的朗读声营造氛围。对 “大风吹来时”“太阳西下时” 和 “月亮升起时” 大海景象的学习, 都可采取这种方法。 通过图片呈现、 句段分析、 语气引导和情境比较, 学生可以实现与主人公的情感共鸣,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现课文景象、 升华情境体验。
二是构建真实情境, 以鲜活的生活事例促进学生的自察与反省。 例如, 在讲授六年级课文 《匆匆》 时, 为了使学生意识到时间宝贵、 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摆放沙漏进行计时,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回答问题, 使学生产生真实的紧迫感, 懂得 “时间一去不复返” 的道理。 此外, 还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学生时间利用的权威数据, 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同时辅以教师的适时追问、 同伴的观点补充, 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要抓紧时间、 珍惜时间, 更要提高效率, 有所作为。
教学情境的选择并非随意而为的。 对感觉冲击力强或情景交融的内容, 以图文并茂、 音乐渲染的形式再现课文, 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作者情感, 明确文章要领; 对富有哲理的问题或普遍的生活现象, 以生活实际案例或实践体验设置情景, 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经验的联系, 引起学生的生活反思。
凸显语文教学的 “情境性” 是构建智慧课堂的基础, 是从知识传授转向情境感知, 丰富课堂活动、 增添教学趣味的基本条件。 以凸显语文教学的 “情境性” 为前提, 可以为课堂营造自然真实的生活氛围, 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高低” 的变化恰好缩小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达到其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的通融。“情境性” 是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从书本接纳到生活悦纳的有效媒介。
二、 透悟语文教学的 “生成性”, 凝炼教材的问题要点
语文不仅直接映射社会生活的现实内容, 还是反思社会生活、 生成群体智慧的结果。 因此, 语文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底蕴和强烈的艺术色彩, 具有强大的生成潜力。 透悟语文教学的 “生成性”, 就要明确教材的艺术内容, 使之在师生的头脑认知中得以延续与深化。 教师把握语文的艺术, 从中提炼问题要点, 才能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课文要旨, 在领悟教材的基础上反思生活、 生成思想。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彰显教学语言的艺术。
一是巧设问题之锚, 引导学生挖掘细节、 品味情感。例如, 在讲五年级 《快乐王子》 时, 教师围绕 “快乐王子看到了哪些丑恶和穷苦” 这一核心问题, 引导学生以 “女裁缝” 段的内容为例, 捕捉重要细节, 从字里行间深刻体会主人公的思想与情感。
师: 请同学们按照课文顺序来回答。 快乐王子看到了哪些丑恶和穷苦呢?
( 学生朗读 “ 女裁缝” 段, 教师通过PPT展示该段内容。)
师: 同学们, 课文里哪些内容体现了女裁缝的穷苦呢?
生1: 女裁缝手指尽是针眼, 这说明她一直劳动, 很辛苦。
生2: 孩子发烧想吃橙子, 但是女裁缝没钱买, 只能给孩子喝凉水。
师: 试想一下, 一个发烧的孩子嘴里没味儿, 想吃橙子, 但是他的母亲却只能给他喝凉水。“只能” 这个词体现了什么?
生: 说明女裁缝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师: 嗯, 女裁缝已经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了。 那么, 还有哪些内容体现女裁缝的穷苦呢?
生1: 女裁缝面带病容, 这说明她的身体也不太好, 但是她还在做衣服。
生2: 女裁缝很瘦, 这说明她经常忍饥挨饿。
师: 很好! 这说明大家都注意抓住课文的重点了。 瘦、病、 尽、 只能, 这些词都体现了城市的丑恶与穷苦。
通过讨论, 学生逐渐意识到描写 “女裁缝” 这段是如何体现城市的丑恶和穷苦的, 也更加理解王子为何 “泪汪汪”。 在理解课文情境、 深入挖掘语段以后, 学生不仅对课文的逻辑线索更加明晰, 还培养了细心观察、 找准重点的能力。 巧妙的问题设计和灵活的问题操作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情境的理解, 还使之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和想象, 有利于激起学生的生活智慧。
二是细品字词之妙, 促使学生设身处地、 换位思考。例如, 在学习 《快乐王子》 中 “献眼睛” 语段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王子失去眼睛后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通过想象失去眼睛的后果, 直观地感受到王子的牺牲。 教师借此紧密围绕 “啄” 字的内涵展开讨论, 使学生体会取眼睛这一过程的痛苦。
师:让我们走进“献眼睛”的语段, 体会王子的伟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 同学们想象一下取眼睛的后果? 取眼睛时王子会有什么感觉呢?
生1:取眼睛以后, 王子就看不到东西了。
生2:疼, 撕心裂肺的疼。
师: 为了帮助别人, 王子宁愿做瞎子。 这时, “燕子哭了起来, 不肯啄他的眼睛。” 怎么理解 “啄” 呢?
生3: 光失去眼睛, 就很疼了。 燕子嘴很尖, 刺在王子眼睛里, 像把眼睛挖出来一样。
师: 啄, 在字典里的意思是鸟类用嘴叩击并夹住东西, 这说明王子要忍受很大的痛苦, 所以燕子不忍心, 王子只能再三央求。
生1 和生2 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感受到失去眼睛的后果和痛苦。 在此基础上, 教师凭借巧妙的问题引导, 将学生的注意力从 “取眼睛” 的结果转移到 “取眼睛” 的过程上, 使生3 的回答从自身想象延伸到生活经验中, 实现了从 “旁观者” 到 “参与者” 的情感转换, 体现出更加强烈的生成色彩。
透悟语文教学的 “生成性”, 是构建智慧课堂的转折, 是从情境感知转向省悟学习, 激发学生潜力、 实现有效学习的过渡阶段。 以透悟语文教学的 “生成性” 为前提, 可以加强教师对课文的深度理解, 从中找到课文要点。 恰到好处的设疑, 在学习教材与生成思想之间架起联结的桥梁, 使学生通过情境认知扩展活动经验、 充实生活意义, 实现从情境体验到生活感悟的升华。
三、 把握语文教学的 “交往性”, 激活师生的对话互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 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 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 体验和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 共享、 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教学的 “情境性” 和 “生成性” 是促使学生理解知识、生成思想和领悟生活的关键, “交往性” 则是激发生命潜力、 启迪学生智慧的必然。 课堂交往是教师经常使用且效果明显的教学艺术。 个体交往、 双向交往、 集体交往等方法的运用, 使教学情境倍加和谐亲切。 语文教学的交往效果往往通过渗透其 “情境性” 和 “生成性” 加以体现。 只有经过 “交往性” 的调剂, 语文的 “情境性” 和 “生成性”才能在学生那里得到延伸。
在交往类型方面, 实现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双向对话, 使其围绕语文教材中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更深刻认识, 进而扩展生活经验、 充实生活内涵。 由于 “情境性” 和 “生成性” 的铺垫, 其他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他们虽然处于单向对话的状态, 但是仍然可以消化、 吸收师生对话的结果, 为自己的学习与思考提供借鉴。
在交往程度方面, 教师还可以运用鼓励性语言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 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活跃课堂教学的交往气氛。 在交往活动之前, 教师或对学生表扬鼓励, 提高其自信心; 或对学生提出挑战, 激起其参与意识。 如在讲授 《匆匆》 时, 为了鼓励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满含期待地问:“聪明的你, 能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在讲三年级课文 《山茶花》 时, 教师说:“刚才男生读得很好, 下面我们看看女生读得怎么样吧?” 在交往活动过程中, 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 实现对症下药。 例如, 在讲授 《山和海的书信》 时, 学生对 “情” 字的发音掌握不准, 老师用温和得体的语言及时纠错, 并轻轻鼓励学生:“不用紧张, 再来一次。” 当学生回答准确、能够联系生活时, 教师或使用 “很好”“不错”“你真棒”等词句加以鼓励, 或运用班级的激励口号进行表扬, 或选出同学进行课堂示范。 当学生认真参与课堂活动时, 教师可以点名表扬。
把握语文教学的 “交往性”, 是构建智慧课堂的关键, 是从省悟学习转向智慧生成, 打造智慧课堂、 启迪学生智慧的重要途径。 以把握语文的 “交往性” 为前提, 可以在课堂上建立持续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因此, 师生拥有共同的价值观, 能够在共同的学习愿景中互依、 互惠、 合作、协同, 最终实现共同成长与进步。“交往性” 促使语文教学的 “情境性” 和 “生成性” 转化为学生的生活内涵, 是学生实现从生活感悟到精神觉醒的关键。
摘要:小学阶段, 语文智慧课堂具有“情境性”“生成性”和“交往性”三个特点。只有实现三者的融合, 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凸显语文教学的“情境性”是构建智慧课堂的基础, 是从知识传授转向情境感知, 丰富课堂活动、增添教学趣味的基本条件;透悟语文教学的“生成性”, 是构建智慧课堂的转折, 是从情境感知转向省悟学习, 激发学生潜力、实现有效学习的过渡阶段;把握语文教学的“交往性”, 是构建智慧课堂的关键, 是从省悟学习转向智慧生成, 打造智慧课堂、启迪学生智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智慧课堂,情境性,生成性,交往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15-116.
[2]陈焕廷.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结合[J].语文教学通讯, 1995 (1) :12.
小学语文教学的智慧 篇5
如何写一部历史书?
按时间顺序 按人物分类 按国家分类
按时间顺序
按人物分类
按国家分类
分国家排列
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内容上以历史人物的智慧名言为主
众以美物归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
——《周语·密康公母论小丑备物终必亡》
这三个美丽的女子都归你所有,你有什么样的德行来承受她们呢?天子尚且不能承受太多的美物,何况你这个小人物呢?作为一个小人物而去贪求太多美好的东西,最终必定是自取灭亡。
小鱼说
小故事
王恺、石崇比富的故事
王恺 石崇 用糖水洗锅 用蜡烛当柴烧
夹道四十里用紫丝编成屏障 夹道五十里的彩锻屏障 两尺多高的珊瑚树 几十株珊瑚树
小故事 傅咸
这种严重的奢侈浪费,对国家的危害比天灾还要大;现在这样比阔气,不但没被处罚,还被认为是荣耀的事,这样会在全国上下形成奢侈无度的风气,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不利于国力的增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周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堵住人们的口,比堵塞河流的后患更为严重。河流被堵塞而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多。百姓也如同河流。因此,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让水畅流;治民的人应开导他们,让他们畅所言。
名言故事 周厉王 道路以目 国人暴动
小鱼说
当政者应当认真地听取、接受民众的意见。大禹治水的故事
民之所急在大事,先王知大事之必以众济,是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
——《周语上•内史过论晋惠公必无后》
民众所关心的是祭祀、战争之类的大事,先王懂得这样的大事必须靠民众才能办到,因此清除心中的邪念来团结民众。
治理国家一定要团结人心。
名言故事
商汤灭夏的故事 葛伯杀掉祭品 夏桀压榨勒索 商汤进攻夏朝
小鱼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
众多人都往燃烧的火里添柴,火焰就必然很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众志成城
意思是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
小鱼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小学语文教学的智慧 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40-02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表达的灵气。而这种灵气来源于文化的积淀。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言语实践,以逐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心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深深地悟,激活他们的言语智慧。
一、品读关键词句。激发言语智慧
小学语文教材集中了文学艺术的精品。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的美,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张力的“点睛之笔”,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推敲、体会。
以《荷花》课堂教学为例。
师:找到能体现荷花美的句子了吗?
生:我觉得这一句最美!(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很美。
师:同学们。请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想想。怎样的长才能叫“冒”呢?
生:使劲地长/快速地长!(相机指导朗读。)
师: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你准备在这里用什么字呢?
生:用“跳”。佣“探”。俄想用“蹦”。俄用“伸”。/我用的是“钻”!
师:好一个“跳出来”、“探出来”、“蹦出来”、“钻出来”!同学们,我要为你们喝彩!
师:(课件展示荷花图片)同学们,这就是从碧绿的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荷花,你们想想看,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
生:想到外面来透透气。,向人们展示她的美丽。,让人们都来观赏她!
师:多美的自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咱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师生齐读第二段)
该文对“冒”字的处理,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在师生的自由对话中荷花的千姿百态与生机勃勃呼之欲出,而学生的言语智慧也在这种对话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在学习言语的过程中,学生所听到、看到的言语是千差万别的,而他们对这些言语又会表现出主观的独特的选择和接受,从而抓住关键词句来品读。学生通过自己去朗读、去发现,从内心感悟到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所在,让言语真正融人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这样的语言才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而学生的言语智慧就在这样的品读中得以成长。
二、联系生活品读。开发言语智慧
语文的外延是与生活对接的。在学生对言语的法则、规律以及言语素材(字词句篇)有了真切的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超越对文本情意的感悟,让他们联系生活来进行品读,进而实现个性化的言语学习与积累。
以《学会查“无字词典”》课堂为例:
师:爸爸是怎么解释“骄阳似火”的?请把文中的有关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请你们再仔细地读读这句话,体会爸爸解释“骄阳似火”的具体方法。(生自由读句子体会。)
生:爸爸是使用他所看到的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的。
师:你们也能像爸爸这样运用身边的一些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吗?(出示句式:你……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生:你瞧,烈日当空.连马路上的柏油都快晒化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生:你听,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喉咙都叫哑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生:你摸,水池里的水有些烫手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看来,你们已经学会查“无字词典”了,学会查“无字词典”真有意思!
从这个案例中,教师不但引导学生体会爸爸解释“骄阳似火”的方法,而且对文本进行了进一步发掘,利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加强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外化为生动的、智慧的语言,并将之表达出来。
言语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是一种建立于言语经验基础之上的、在生活中生成的智慧。这种智慧绝不仅仅通过“言语知识一言语能力”这样一种转化模式来实现,更主要是通过学生无限的、自主的、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得。而联系生活来品读.就是学生将言语学习与精神成长融合起来.从而源源不断地获得生动的、智慧的、活泼的语言。
三、质疑问难品读。进发言语智慧
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将质疑问难的权利充分地下放给孩子们,就能让他们在品读中进发出多彩的言语智慧。
如教学《祁黄羊》时.教师紧扣住晋悼公评价祁黄羊的话:“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让学生感悟祁黄羊的优秀品质。学生通过一番朗读、感悟、思考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是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我认为祁黄羊做事根本不是出于公心,而是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他知道解狐重病在床,还推荐解狐当中军尉。其实真正想推荐的是他自己的儿子。”此时教师趁势利导,让赞成的一方和不赞成的一方开展一次辩论赛。学生情绪高涨.纷纷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找理由。为了能辩倒对方,正反两方铆足了劲。认真地读书、思考。
案例中激烈的争辩、获得真知的快乐感染着所有的人,孩子们想游离于课堂之外都很难。教师所致力的目标,是要探索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不把知识“填入”学生的脑袋,而是让学生自己设法“夺取”知识。通过对知识不倦的渴求和不断的探索来获得知识。教师和学生在亲历的言语实践中不断挑战原有认知,积累言语.在互动交流中碰撞出了言语的智慧,也让课堂教学充满了乐趣。
四、发挥想象品读。充盈言语智慧
为孩子营造释放情感、放飞想象的空间,就能让孩子悄然进入课文情境,在自然状态中,在想象的推动下,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语言。
如教学《军神》:
师:同学们读到一个句子就会浮现出很多情节。假如我们就站在手术台旁,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手术台上哪些情景?第一刀割下去,第二刀,第三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他咬紧牙关,嘴唇都快咬出了血。/他眉头紧皱,汗水浸湿了床单。/他的手抓紧床单,手背上的青筋如蚯蚓一样,正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巨大痛苦。
师:当我们眼前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你的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器械碰撞。/沃克的汗滴下来的声音。/咬紧牙关的声音。/咯吱咯吱的声音。/白垫单被抓破的声音。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生:勇敢。/为他担心。/真是一块钢板。
师:谁能通过读,把大家带人刚才的情境?(指导朗读)
这是想象的表达.这是语言的创造。通过巧妙地挖掘,让孩子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深度,不仅仅停留在文章表面。文学作品特有的“不确定性”给师生提供了极大的思考与填补的空间,为学生的言语想象提供了可能。
而通过这些丰富的想象,学生把一行行的语言文字变成了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实现了与作者的精神对话,潜移默化地吸收语言中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使自己的言语更丰富、生动。
五、整合学科品读。生成言语智慧
如果老师能够通过学科间整合(如把语文与音乐、美术等整合),把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就能为学生言语智慧的生成锦上添花。
如某教师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运用大瀑布两幅画面的对比,扣人心弦的音乐.让学生的言语实践始终置于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情感表达出来,在情感的激烈碰撞中进入高潮.而学生智慧的语言也由此生成。
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吸收了多学科的教学经验,以灵活的方式激活了语文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形象思维的功能、开发了大脑的潜能。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言语智慧得以生成、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智慧 篇7
兴趣是精力的源泉, 是引力之王, 是成功的引领者, 也是最好的教师。教学数学中, 教师要别出心裁, 活泼生动, 引发学生的兴趣。在培养学习兴趣方面要有所着力, 增进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让他们没有任何压力, 快乐学习, 快乐地掌握知识。我们知道, 长时间地进行学习, 一味的灌输, 学生有厌学情绪是必然的。教学手段的革新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重要措施, 我们要响应改革的呼声, 想方设法让学生们喜欢学习,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的知识。兴趣是动力之王, 是促进成功最大的因素, 是不竭的前进的推力, 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乐此不疲, 孜孜不倦。在“轴对称图形”教学中, 不是照本宣科, 我让学生准备各种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纸片, 再对折图形使之重合, 动手操作, 其乐无穷, 大家亲手一试, 看哪些可以完全重合、哪些不能重合, 在动手中心手合一, 手脑并用, 其乐融融。学生群情踊跃, 欢天喜地, 热火朝天, 课堂上春风拂面。
二、设计好练习题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 注重练习, 不断地积累经验, 熟能生巧, 此外并没有捷径可言。练习题设计得好, 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这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 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经过长期的训练。学习数学, 计算结果都是相同的, 计算方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但是即使如此, 也要寻找更快、更好的计算方法。因为有的数学题, 若能掌握了计算方法, 口算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结果。思维与解题如影随形, 就好像桴鼓相应一般, 其过程是紧密相连、形影不离的。通过大量的解题练习, 培养学生的耐心, 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做题量的增加, 学生的勤奋也水涨船高, 设计好练习题, 一步一步来实现,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环环相扣, 巩固学生的学习, 为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本中为了辅助教师, 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练习题, 虽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在某些方面, 仍然有所不足, 教师只有根据实际班级的情况, 也根据学生每个人的情况,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适当的补充练习题的数量, 同时要考虑周全:既能够满足学生训练的需要, 又不给学生造成思想方面的压力。
三、创设良好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数学学习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疑问, 又不断走向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不能够发现问题, 就不能够学习新的知识, 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就有所欠缺, 有了问题, 能够更好地前进。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教师要奇思妙想, 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 给学生创设悬念, 利用各种问题的产生和解决, 激发学生的无穷无尽的灵感, 以此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了, 学生的数学素质会飞速地得到提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然得到良好的发展。创设问题情境,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 旺盛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不知疲倦地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迅速地开启新知识的闸门, 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拓宽认知。这样不断地学习, 天长日久, 学生的思维水平就能够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达到“心求通而通, 口欲言而能”, 至此, 教学就成功了。而要想顺利的达到这种境界, 教学和生活必须紧密的联系起来, 知识, 只有不断地应用才能够巩固, 学用结合, 密不可分, 学为所用, 相得益彰;数学本身和世界息息相关, 如果在生活当中不会使用数学, 或者不习惯使用数学, 这是学习的一个失误, 在应用中, 不断地使用知识、实际操作, 会加深大脑对知识的印象, 增加了生活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学生会养成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喜爱, 会有对数学的执著的追求和探索。学用结合, 会消除学习的枯燥, 让知识变得丰实、有意义, 学习会变得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四、对学生有信心
小学的数学, 新教材目前只有一二年级的, 是旧教材的改编, 基本知识点没怎么变, 增加了些, 也减少了些, 下学期新教材会全面启用。但是基本框架没什么变化。小学数学里, 计算里, 小数除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不过, 一般学生没问题, 解决问题这块, 除法的意义是重点, 以后的分数解决问题的难点突破也是基于这个的, 所以, 除法的意义要重视, 空间几何这块, 面积, 体积公式的推导很重要, 公式不要死记硬背, 得理解怎么推导出来, 特别是迁移的这种数学思想在这块会充分体现, 学生的逻辑推理也是会得到充分锻炼。所以, 把握这个, 基本小学就不用操心学校的数学知识了。代数这块, 方程, 其实都还好, 中等学生都能掌握很好, 书本上这块是不难的。最后一条, 再怎么苦, 跟着教师走, 哪怕超出纲, 自己能调节的就自己调节, 力争配合教师学校的数学, 因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其实都还是不错的, 有实践经验。所以, 从知识点上不会有问题, 我们只需要注意弥补课前的体验渗透, 教师课堂探究时间的不足的问题, 就可以轻松度过小学的数学了!
小学语文智慧阅读教学初探 篇8
一、爱读———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喜爱阅读才能主动阅读。喜爱阅读并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自发的。没有人会突然地喜欢阅读, 必须渐进的培养。一旦有兴趣, 学生就会主动阅读。
(一) 感受文本的无穷魅力, 激发阅读动机。
汉字是很美丽的, 有一种美感, 有它的无穷魅力。但假如教师生硬的灌溉, 孩子就会对汉字产生厌恶、畏难的心理。文本亦如此, 它所呈现的是五光十色多彩多姿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 诸如文字美、自然美、人物美等等,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二)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形成阅读欲望。
学生喜爱阅读, 内因起着决定作用, 然而外因也不可忽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阅读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乐趣, 都能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 进入阅读状态, 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媒体, 以听觉和视觉的形态展示阅读材料, 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
(三)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呵护阅读兴趣。
教师应该明白:阅读不只是翻翻书本, 聆听音乐, 观赏图象或是接受师长的身教言行, 从生活阅读到课堂阅读, 从无字之书到有字之书, 只要能够有益学生的身心, 都可以算是一种阅读。因为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 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 对阅读的内容要求也会有所偏差。此时, 教师既不能强求一致, 也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经验, 及时调整阅读的视野。如举办读书推荐会, 交流读书心得, 围绕一个话题发表不同见解等。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话说:“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二、会读———指导学生把握阅读的方法
有人说, 阅读时要像壤土那样有基本的保水功能, 决不可像砂土那样在水漫过以后, 渗漏无一。要使学生读书后心灵受到震撼, 情感得到净化, 能力得以提升, 就要研究读书的方法。
(一) 依据阅读教材, 了解阅读方法。
我们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不少介绍读书方法的文章。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活学活用。如:《学会查无字词典》《煮书》《精读与泛读》等。记得在教《精读与泛读》一文时, 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首先了解文章的重点在哪里, 用学到的泛读方法了解大意, 然后再精读这一部分, 看看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介绍了一些方法自己懂了没有?我引导学生泛读写“精读”的一段, 并让学生明白, 为什么这里写得很简单, 是因为已有所介绍……学完课文以后, 学生对如何精读与泛读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想这对于他们的自由阅读应该有所帮助。
(二) 明确阅读意图, 读思有机结合。
有人把学生的阅读比做“牛吃草”。牛能大量进食, 他不断的咀嚼, 以助消化吸收, 牛的雄健与善于反刍很有关系。读书也应学会反刍, 加强读思的有机结合。阅读时, 要意识到自己的阅读意图, 并试图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根据着两方面的意识引导自己的读书过程, 阅读完毕后, 再作对照和检查。如:阅读初期, 可以从文章的标题看, 文章讲的是什么?每读完一句就停下来, 思考它与前面一个句子有什么关系, 我能将整篇文章连起来理解吗?读完以后, 可以回想一下, 我理解了句子或段落的意思了吗等等, 加强阅读的自我监控。
(三) 学写读书笔记, 加深阅读感悟。
人们常说, 读书有三到, 即“眼到、口到、心到”其实手到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学会在书本的字里行间进行圈点, 在文旁、文后或笔记本上写体会、感想, 或摘抄优美的词句, 从内心深处欣赏语言文字的美。尤其是在课堂上, 教师应给学生留下自己思考、质疑、批注的时间, 让学生静下心来真正自己走进文本, 深入心灵谈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三、善读———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 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那么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 哪些地方该读, 该用怎样的方式读, 都值得研究。
在朗读方法的指导上, 要把个人朗读、分角色朗读和集体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个人朗读过程中, 老师要引导学生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集体朗读时, 要求学生做到协调统一, 才能产生和谐的美感;分角色表演读, 让同学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
阅读方式应致力于营造阅读的氛围, 或默读, 或朗读, 或泛读或精读, 或配乐读, 或借图读等等, 学生入情入境, 走进文本, 与文本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也是一个创造知识, 表达情感, 追求意义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把外部的东西给简单地重复出来。我们要追求“心”的阅读, 而不是“舌头的阅读”或“手头的阅读”, 就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注意生与生、师与生的阅读互动, 也是成功对话的关键所在, 因为生与生、师与生的共读, 可以增进观察分辨、想象、应用、表达及评价、判断的能力。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有利于思维火花的碰撞, 可能催生新的创新思维, 教师的评价多也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不断超越原有的表现。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小学语文教学的智慧 篇9
一、指挥教育——更新教学目标
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认知性目标, 强调知识技能为课堂的中心任务, 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课堂教学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 即由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 事实上, 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是以整个生命投入其中的, 包括认知的、情感的、智力的、非智力的, 而不是仅仅带着“认知的生命”参与。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体。
教授《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时, 在结束了“花生到哪儿去了呢?”这一问题讨论后, 我又引导学生想象:你们都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 而小松鼠还在那儿等呢, 你们是小松鼠的好朋友, 该怎么对他说呢? 这个问题看似是在训练学生的语言, 实际也是让学生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在重视“双基”训练的同时, 还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努力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 并有意识的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 成为教学的灵魂, 促进学生生命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指挥教育——转变教学观念
由传统的把教学看作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 即教师的“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的既定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的“学”也只不过是单纯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 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转变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是共同的主体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交往的前提是平等和尊重。交往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 还是情感的沟通, 心灵的交会, 思想的碰撞,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交往还意味着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师者形象, 而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引导者、合作的伙伴和发展的促进者。在指导学生朗读《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时, 生 ( 朗读) :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 学生读得较平淡) 师问:花生的花哪儿美呀? 生答:花是金黄色的还很鲜艳。师:是呀, 读的时候就要让听的人也能感觉这花非常漂亮。再试试。 (生再读, 比第一次有感情) 师:这回好多了! 老师也来试试好吗? ( 师有感情地朗读, 特别强调“一朵朵”“金黄色”和“格外鲜艳”这几个词, 并且做出陶醉的样子) 一些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 师问:老师读得怎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生:我听起来感觉这花很美。生:我听出老师把“金黄色”和“格外鲜艳”两个地方读得比较重。师:你们一定读得比我更好, 谁敢和老师比试比试?一句话激起了学生朗读的欲望, 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 高涨的学习热情让人感动, 学生们都读得很投入。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就要注意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时, 不能清闲, 要积极地关注, 认真地倾听, 在“引导、点化、激励和唤醒”上下功夫。
三、指挥教育——改变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富有个性的学习”, 我认为是指学习个体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从自身的学习经验出发,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获得独特的认知体验的过程。“主动、体验、独特”是个性学习的基本特点。让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充满生命的灵性和创造的个性。
(一) 玩中学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学习方式尚处于幼小衔接阶段。在汉语拼音教学中, 主要采用了儿歌、游戏、活动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 让学生在玩中学, 缩小幼小衔接的跨度, 培养儿童学习语文的乐趣。例如, 用手势法、拟形法让学生区别易混字母的形:“左手向上bbb, 左手向下ppp, 右手向上ddd, 右手向下qqq”, 学生一边做手势、一边说儿歌, 一边认字母的形, 玩得高兴, 学得扎实。
(二)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从一年级开始, 就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学生在教学中, 我坚持“先学后教”的原则,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 我经常这样提醒学生:“你可以自己思考, 可以与同学商量, 还可以和老师一起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例如, 实验教材的识字教学, 要求学生认识大量的生字, 这些要求学生认读的生字让老师逐个教给学生是不现实的, 如何让学生既能扎实地掌握生字, 又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每节课的生字学习都从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开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记住生字, 学习过程中, 通过同伴间的帮助合作、生字记得又牢又快。毕竟是一年级的学生, 一开始, 同伴之间有的还不知怎样合作, 对于这样的情况, 教师的指导点拨, 教给学生方法是很重要的。“合作”必须是“有效地合作”, “自主”一定要“真正地自主”。
(三)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和体验
孩子有他们独立的人格, 也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教学中,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和体验, 学生发表意见时,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要学会慧眼识才、慧眼识偏、慧眼识误。在阅读教学中, 鼓励个性化的学习, 鼓励让学生提出问题, 谈自己的阅读体会。例:鼓励学生编字谜, “你编我猜”。认识“重”字时, 学生这样编:千里一线牵。有的学生还能编故事记字, 如“辛苦”的“辛”字, 学生这样编:农民伯伯在田里干活十个小时, 真辛苦。个个字都有新奇的整体识记方法。鼓励学生将课外识记的字剪一剪、贴一贴, 制成“小报”;一个月评一次“识字大王”等方法、活动都为学生识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玩”法, 新教材的识字教学打破了以往的结构分析式的教法。提倡整体识记、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还将学生引领到生活当中去识字, 激起学生识字的极大热情。
(四) 布置特色作业学生学得快乐, 也要做得快乐
一改以往过多抄抄写写的机械的作业, 布置一些创造性的、有趣的作业, 将课内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 充分施展学生个性, 发挥其创造潜能。
在估算教学中丰富小学生的智慧 篇10
一、选择估算策略, 提高判断能力
“估算策略”就是为了达成估算目的, 在估算过程中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学生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 计算结果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 说明答案是错误的。培养学生运用预测策略, 可以提高学生的预测、判断和推理能力。估算一般在解题前进行, 它大致确定了结果的取值范围, 为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作了保障。例如: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钟, 那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大家很快列出了算式, 但对计算却不会。于是, 就先请一个同学来估计一下它的结果, 他这样来估算:把114看作100, 把21看作20, 所以它的结果应该比2000大。还有的这样估算:把114看作120, 把21看作20, 所以它的结果应该比2400小一点。有的说:我把他们两人的结果综合起来, 这个算式的结果应该在2000~2400之间。学生对这样的估计结果展开算法探究。在算法的探究过程中, 根据估算的结果, 对自己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 由此来判断计算方法的正误。通过这样的训练, 逐渐培养了学生在做题前估计结果, 在结束后运用估算来检验结果的好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估算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我们应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例如在学习“平均数”时, 当学生探索出求5个同学的平均身高的方法后, 教师并不是急于让他们去计算结果, 而是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计算, 你能估计出他们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吗?学生略加思索后纷纷举手, 有的说是130厘米, 有的说是132厘米, 还有的说是125厘米等。这时, 不妨继续追问:他们的平均身高数会比123厘米小吗?会比150厘米大吗?为什么?然后才让他们计算平均身高, 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去验证估算的准确与否。最后在此基础上小结:平均数只能存在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这样就为学生的估算、验证积累了一条有力的理论依据, 使学生在估算时不是去瞎猜、空想, 而是根据已知的数据和已有的经验去估计、推测, 切实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再如:小华带400元钱到商店去买两样东西, 那么他带的钱够吗, 还剩多少钱?然后给出三样商品和它们的价格:篮球245元, 足球177元, 排球145元。熟悉的情境, 开放的题型, 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他们通过估算很快发现有两种不同的买法。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估算的必要。
三、重视估算交流, 规范估算评价
由于学生的思维差异, 在估算中的方法会多种多样。因此, 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之间充分交流, 表达自己的想法, 了解他人的算法, 从而提高自己的估算能力。
例如:某校1~2年级有396人, 3~4年级有415人。问大约共有多少人?
学生1:396+415≈400+410=810 (人)
学生2:396+415≈400+415=815 (人)
学生3:396+415≈396+400=796 (人)
学生4:396+415≈400+420=820 (人)
学生5:396+415≈400+400=800 (人)
学生6:396+415≈390+420=810 (人)
这样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思维得以碰撞, 能力得以提高。在学生交流之后, 教师该如何评价呢?教师切忌说“比一比谁估得最准”、“××同学估得和结果最接近”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估算的结果是多样的, 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越好, 而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在刚才估算教学中, 学生已经对自己的估算方法进行了交流, 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就是好方法。
四、关注生活, 把估算教学进行到底
要培养学生估算的好习惯, 仅仅关注课堂还是不够的, 还必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常用估算。例如:在吃饭时进行珍惜粮食的教育, 让每个学生估算一个人浪费一粒米, 全国13亿人就浪费多少粮食呢?1千克米大约多少粒?折算一下, 全国浪费多少千克米?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家庭用粮情况, 如果这么多的米给一户人家食用, 大约可以食用多长时间?在过节期间, 针对学生喜欢互赠贺卡的不良风气, 可以进行节约教育, 让每个学生估一估一次节日要为买贺卡大约花去多少钱?用这些钱大约可以哪些学习用品?这样的估算与生活紧密联系, 显得生动有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小学语文教学的智慧 篇11
一、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学习的快乐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课堂的教学观念,创造条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而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致。因此,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具体形象事物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日常观察、具体感悟以及抽象思维的能力。如低年级段的小语教学中,对于古诗诵读的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做到入情入境,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如诗如画般的生活世界,解决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时情景与思维脱节的难题。这一方面,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克服这一难题,创设也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教师设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随着教学的进程进行播放,PPT中的色彩可以随着情节而变化,播放的速度可以由教师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字背后的画面,更好地朗读古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古诗《画》的教学中,学习“远看山有色”一句时,教师通过多媒课件演示“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青山的美丽;学习“近听水无声”时,用多媒课件演示“水”的多维图片,让学生们倾听流水哗哗的声音;学习“春去花还在”,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花”的图片,让学生们欣赏百花盛开的美丽壮观。学习“人来鸟不惊”时,用多媒课件演示活灵活现的“鸟”的图片,让学生和小鸟儿打招呼。……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唤醒了学生的知觉,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古诗的趣味,激发起他们阅读古诗的高涨热情。……把学生置于生活的情境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生命飞扬的个体、自主创新的小能人。
二、 拓展时空环境,让课堂充盈互动生成火花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教学互动,进而引领学生自主地走向知识,通过小组协作、团队合作等方式自主地获得知识。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独特个体,都有着特有的生活经历、生活智慧和业已形成的个体经验和思想观念。因此,学生们对同一篇课文,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在学习的时候,不妨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主动支配,可以质疑、讨论、交流,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延伸拓展。这样一段自主支配的时间,往往成为语文课堂与生活的链接,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在教学到“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一句时,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我没有急着解释这个词语,而是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学生的回答中,有的说:“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到海边去玩。我在沙滩上走的时候,很多沙子都跑到我的脚指头中间去了。”这是多么真切的体验啊!有的说:“我从电视里看到,海鸥全身的羽毛都是白的,只有翅膀尖上是黑色的。”学生观察地真仔细!有一学生说:“老师,我觉得港湾就像是渔船的家。”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句子!有孩子反问:“老师,贝壳的身体里怎么会有珍珠呢?”有孩子抢着说:“我知道,当一粒沙子进入贝壳后,它的身体觉得很难受,就分泌出一种特殊的液体把它包裹起来,一层又一层,最后就变成了珍珠。”多么专业的术语!教者还用说什么?所有的这些,鲜活、生动、有趣,都是课本上所没有的。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这样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一下,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课堂上为孩子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积极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在这里迸发。它给学生带来的信息量远胜于教材本身,也远胜于学生个体头脑中的原有储备。
三、 点击联想,让课堂融入现实生活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教学《冰花》一文,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冰花的千姿百态和晶亮洁白。由于地域与气候的因素,我们这里的孩子们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不过,“冰花”虽然离他们的生活很远,但“雪花”则为大家都很熟悉。于是,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就可以从这儿开始。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雪绒花》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画的画,剪的剪,贴的贴……教室的墙壁上,很快就贴上了好多有趣的雪景图,窗玻璃上更是贴上了数不清的“雪花”。教室里的气氛温馨、热烈而又充满诗意。笔者即兴改编课文:“我走进教室,看见玻璃窗上贴了一朵朵美丽的雪花。……”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顺着老师的话继续创编起课文来:“玻璃窗上开花了!啊!真漂亮!……”这不是一篇新课文《雪花》吗?几天后的元旦联欢会上,孩子们的作品成立最有创意的环境布置。从“冰花”到“雪花”的联想,实现了语文课与生活的连接。我不仅发现孩子们超乎想象的创造潜能和感悟能力,也得到了一点启示:语文课堂,必须有生活融入其中。只有这样的教学,学生才能深入其中,有感悟产生!
四、 阅读延伸,让课堂在品悟中超越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的智慧 篇12
一、中年级数学教学活动案例问题剖析
1.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与灵魂,统率教学的全过程,决定教学的效果。实际上,我们的有些教师对数学教学目标则是“嘴上重视,心里忽视”“写在前面,置于脑后”,教学目标形同虚设。目标内容泛化现象比较严重,设计的目标缺失教师对数学题独特的审视与解读,缺少课时教学目标与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学年目标、学段目标、课程目标、总课程目标之间的步步分解落实与衔接,同时也缺乏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相互结合。在教学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设计教学目标、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教参、教案集上的教学目标。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或过于笼统,或凭经验,凭感觉,关注数学题目后的要求确定训练重点的更是少之又少。走进课堂,则发现一些教学目标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与学段特点不相符的现象较为突出。
如跳绳比赛规定每人跳3分钟,王平跳了327下,张民平均每分钟比王平多跳12下。张民一共跳了多少下?
学生的解答方法是:(327÷3+12)×3=363(下)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你是好样的!请再想一想,还有更好的解法吗?比如先算张民3分钟一共比王平多跳了多少下?”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进一步寻求其他解决问题的策略,又列出了其它算式:327+12×3=363(下)
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题时,往往只注意分析题意的外显成分,列出一两种解答方法就满足了,而忽视了对这些题目的深层次的分析探究和辨析比较。据此,教师要运用启发性引导语诱导他们去作深层次的思考和判断,以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等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多样性的方法和途径中,通过比较和判断,选择正确、合理、科学、简捷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为学生今后参与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
2. 无效提问过于泛滥。
没有针对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年段特征和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我们的不少教师找不准教学的起点,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就近发展区”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的,已经懂得的,已经理解的问题。而对文本中那些真正需要教师巧妙引领的、提升的、帮扶的地方,却一笔带过,课堂教学策略失去年段特点。
3. 思考质疑蜻蜓点水。
许多人喜欢热热闹闹的课堂,活跃的课堂,殊不知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真正应该活跃的是学生的思维。从课堂观测看,不少老师不敢或不愿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有的课堂上的质疑是走走形式,甚至在有的课上,学生明明预习了,或已经第二课时了,老师还是零起点,让学生交流看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于是顺乎教师意思提出早已明白的问题。“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念落实起来困难重重,老师的设计考虑的都是便于自己顺顺当当的教学,牵着学生走,预习了却不组织交流,无法预知和了解学生的初始状态,缺少相应的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和检测。如在一节观摩课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棒!掌声鼓励!”课堂里马上响起“啪、啪、啪……”一片掌声,另一个学生也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得到了同等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如此的评价已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这些学生确实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或者有明显的进步,如实的激励是适宜的、可取的。
二、设计合理目标落实新课标学习方式
1. 明确学段教学目标。
有人说孩子一生下来是一张白纸,就看你往上面画什么。在这张白纸上,家长画,老师画。殊不知,学生才是这张白纸上画的主人,真正画画的是学生自己。如果说入学时各张纸上的内容差距不大的话,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差距会越拉越大。有些学生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家长渊博的学识、众多的兴趣、大量的书籍以及网络视频使他们见多识广。而有些学生的学习资源相对贫乏,家长忙于生计,学生的生活半径极小,有的家中几乎没有课外读物。所以,到了中年级,数学教师更应该潜心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升,有发展。
2. 重视动手实践活动。
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使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 应用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当中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倾听他人的见解。但是在合作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弱势群体,不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旁观者”,一定要让学生真正实现共同学习、互相影响、共同进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注重个性化的学习。
三、新课程数学教学活动智慧生成策略
1. 教学活动过程应是师生生命互动成长的过程,以师带生。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应该特别关注的是具有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在教学时,根据区域特点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即有选择性地删减,更注重以人为本,变不利为有利,以学生的实际基础为出发点展开更好的教学。
2. 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境促学。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
3. 探索评价的途径和方法,全面得体。
新课程把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更不是筛选,而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它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有收获、有困惑、有思考……相信只要每一位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新课改一定能“为有源头活水来”。
摘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根据小学数学各学段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数学教学策略,重视教学引导,从而达到小学生智慧自然生成的目的,提高中年级数学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案例探讨,目标策略
参考文献
[1]黄为民.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的合作交流学习[J].教育现代化,2015,(17).
[2]杨学萍.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思考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04).
[3]李文娟.小学数学课堂中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技巧[J].基础教育研究,2015,(22).
【小学语文教学的智慧】推荐阅读:
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08-09
让导入充满智慧,让课堂富有灵性--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之导入06-06
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味07-25
小学语文教学的10-28
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06-04
小学语文的形象教学07-23
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08-26
小学语文词语的教学09-08
充满智慧的语文教学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