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现状(共12篇)
竞争现状 篇1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度发展, 我国网络视频行业的市场前景广阔, 视频网站的竞争日趋激烈。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网络视频行业竞争现状, 指出了当前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竞争中的主要竞争压力。结合实际经营案例, 提出了三种具体的中国视频网站未来竞争战略:差异化经营战略、多元化营销战略和多平台资源整合战略。
关键词:视频网站,竞争现状,竞争战略
我国的网络视频行业自2004年开始, 经过10年的竞争和整合, 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06年可以被看作是网络视频“元年”, 国外的youtube, hulu等视频网站风靡一时, 国内的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也紧随其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为国内视频网站的两个巨头。受到成功者的鼓舞, 更多各具特色的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历了10的优胜劣汰, 我国的视频网站从顶峰时的300多家, 到目前仅剩余十几家比较有名气的视频网站, 可见竞争之激烈。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推进, 网络传输技术的更新换代, 移动终端的普及给网络视频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此环境下, 精准合理的战略布局将成为网络视频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一、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竞争现状
2012年, 行业巨头优酷和土豆强强联手, 成为行业老大。2013年, 百度收购PPS, 并与爱奇艺合并, 成为第二大行业巨头。腾讯视频、搜狐视频平台优势明显, 资本雄厚, 用户群体庞大, 发展势头迅猛。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中影集团等传统内容生产者近年来探索互联网转型, 也纷纷涉足网络视频。群雄逐鹿使网络视频行业的竞争态势异常激烈残酷。近年来, 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竞争由横向逐渐向纵深方向发展, 除业内并购外, 还与上游内容制作、下游硬件厂商等多行业都有结合, 竞争更加复杂。
(一) 行业内同质竞争严重
目前, 中国网络视频公司主要可以分为版权购买, UGC模式和网络视频点播模式。虽然, 基于这三种运营模式衍生而来的内容来源和服务形式各不相同, 但整体而言, 版权分销导致行业的内容同质化严重。这使得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内用户选择机会较多, 转换成本较低, 视频网站的用户黏性较低。各视频企业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明显, 主要依靠资本的角逐和品牌口碑的打造来吸引用户, 竞争可谓残酷。目前国内视频网站的盈利模式主要还是依靠广告收入, 盈利模式雷同。虽然有些站点已经开始了推出付费业务的尝试, 但还极不成熟, 视频网站在要求巨大投入, 其回报却很少, 行业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 大多数网站都处于亏损状态。
(二) 传统媒体转型威胁
数据显示, 中国网络视频用户呈现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 2013年底用户规模达4.28亿, 与上年底 (3.72亿) 相比增长15.2%, 净增5637万人。[1]庞大的发展规模和良好的前景吸引着众多的潜在进入者。然而, 网络视频行业需要的投入成本大, 回报少, 进入壁垒较高。随着市场的日趋成熟,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正日益加强, 政府监管力度加强, 政策性壁垒为潜在进入者设置了新的进入障碍。经过多年的优胜劣汰, 行业内部竞争日趋白热化, 现有企业对潜在进入者的抵触也较强。因此, 新的进入者很难异军突起, 强势进入。
可以看出, 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外部潜在进入者威胁并不严重。最大的潜在进入者威胁来自商业门户网站扩张和传统媒体转型。成熟的商业门户网站拥有品牌、资本、推广平台、用户资源等优势, 其视频频道向视频网站纵深发展势不可挡。近年来百度、腾讯这两大互联网巨头依托平台优势强势介入网络视频产业后对整个行业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2013年爱奇艺PPS、腾讯视频分别以63.8%和43.9%的用户规模仅次于优酷土豆分居第二、第三。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席卷, 新媒体强势入侵, 传统媒体开始探索转型道路。电视台也从传统的内容生产者向网络视频服务商转型。国内几大广电集团纷纷开办了自己的视频网站, 如央视的CNTV、湖南卫视金鹰网、芒果TV等。“广电系”的视频企业无论从许可证获取, 还是政策、资金、内容来源、品牌优势等方面都比民营为主的网络视频网站享有更多的优势。
(三) 用户争夺如火如荼
传统的视频网站盈利模式都是向用户免费提供内容以吸引用户, 扩大覆盖人群, 提高收视时长, 盈利则主要靠广告收入。2009年以来, 全球主要网络视频服务商开始尝试提供付费的内容服务。国内最大的免费视频网站之一优酷网也率先开始尝试付费服务模式。然而, 调查显示, 在我国, 目前付费视频服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截至2013年12月底, 只有11.7%的视频用户有过付费收看视频的经历, 比去年增加了3.6个百分点。用户付费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了寻找稀缺资源, 被动付费的比例达到了40.7%, 可见付费习惯尚未养成。[1]现阶段视频网站的盈利仍然以广告收入为主, 而影响广告主投放行为的主要因素就是网站的用户规模。此外, 网络视频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随着用户量的增长, 单位用户经营成本会呈下降趋势, 因此对于网络视频服务商而言, 通过采取各种营销及服务手段、外部收购重组等方式积极提升访问及注册用户量, 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是他们实现盈利的重要手段。可见, 网络视频行业来自买方的议价压力主要是来自广告主, 而决定因素则是来自用户。因此, 用户成了视频网站争夺的焦点。
(四) 高额版权费用加剧业内竞争
视频内容是视频网站运营的核心资源。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 人们的版权意识逐渐增强, 我国日益重视版权的保护, 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得到健全与完善。在国家加强打击盗版力度的背景下, 国内视频网站纷纷加入版权资源的争夺战中。中国网络视频供应商主要是电视台和影视公司, 由于国内网络视频业内竞争激烈, 格局分散, 难以形成垄断性议价优势。网络视频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明显强于网络视频企业议价能力。热门影视作品价格一路飙升, 直接加剧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近年来为了降低内容成本, 视频行业内形成了各种联盟阵营, 以分摊版权费用。但这种做法却会导致联盟企业同质化严重, 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也失去了竞争优势, 实力雄厚的视频网站仍然会高额购买独家版权。另一条途径便是自制剧的制作, 近年来各网站开始正式自制剧的制作, 但网络自制剧还处在起步阶段, 制作水平目前同电视台和影视公司的制作水平差距还很大, 不足以成为视频网站的主要内容来源, 正版电视节目和影视作品仍然对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的生存举足轻重, 版权价格持续走高, 加剧了视频行业内的竞争压力。
二、中国视频网站未来竞争战略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当前的主要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用户的争夺以及和版权方的议价压力。为了在群雄逐鹿的竞争环境下求生存并实现良性发展, 精确定位, 制定适合自己的竞争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 差异化经营战略
当前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竞争态势中, 同质化现象尤其明显, 这使得行业内的竞争是直接正面的竞争。直接的正面竞争不仅使视频企业竞争残酷激烈, 同时就整个行业而言, 也是局限在一个较固定的空间内竞争, 行业整体发展缓慢, 难以拓展。为了打破这种竞争桎梏, 差异化经营战略是视频企业不可忽视的途径。差异化经营将降低竞争的强度, 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网络视频行业产品差异化战略, 可以分为定位、内容以及服务三个方面。根据自身优势和目标受众群等来对自身进行差异化的定位。集中核心资源打造自身品牌。例如, 优酷土豆定位于综合视频门户, 乐视网定位于“国内第一影视剧”, 搜狐视频则定位于“视频新闻门户”, 音悦台定位于“看好音乐”。内容方面则可以通过推出优质自制内容, 加强内容策划, 独家选题策划和创新内容生产等途径来实现内容差异化。视频网站可细分市场, 并根据细分市场的需求和特点, 设计不同的内容产品, 用细分化、小众化, 个性化, 甚至定制化的视频来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长尾理论指出, 互联网经济中, 众多小市场能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因此, 对于细分市场的投入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从服务模式上来看, 则可分为侧重视频直播、视频点播、及时互动分享等不同模式。随着3G、4G时代的来临, 公共Wi Fi的普及, 用户的观看习惯有了巨大的改变, 视频网站应该深入分析受众的使用习惯, 提供更能满足用户需求的视频服务模式, 从而增强用户黏性。
(二) 多元化营销战略
中国视频网站当前为网民提供的多是免费视频或下载业务, 盈利来源主要是广告, 盈利模式较单一。视频网站的投入相对固定, 为了取得更丰厚的利润, 就应该拓展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广告收入是视频网站的主要收入, 多元化营销战略, 首先应当建立在稳定传统的网络视频广告业务之上, 同时采用新技术, 新理念, 丰富网络视频广告形式, 创新播放形式。大数据的使用可以使视频广告更具有针对性, 也尽可能地降低用户的心里反感。其次, 网络视频企业可积极尝试跨界营销, 通过拓宽营销渠道来打造多方共赢格局。视频网站可以尝试利用自身可视性和互动性优势, 积极参与其他非业内企业的营销活动。例如, 在播放电视剧时同时和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推广电视剧中的周边商品, 明星同款商品。或者利用自身平台优势, 尝试打造互动化、社会化的网络视频, 如腾讯视频借助其社交平台推出的短视频业务。此外,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 以及对网络视频内容质量和高清网络视频的需求日益增长, 视频网站也可以探索新的付费服务模式等新营销手段。
(三) 多平台资源整合战略
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 网络视频企业与传统电视媒体、互联网平台等多平台的资源整合也在日渐兴起。并逐渐呈现出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上的深度融合化趋势。在传统媒体转型和媒介融合的趋势下, 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之间应该打破传统的对立竞争, 互为替代品的竞争格局, 形成一种互补充、相互融合、互利共赢的关系。传统电视媒体获得视频网站的平台优势和海量用户资源, 视频网站则赢得优质正版内容资源, 甚至可以探索电视媒体和视频网站共同制作、发行、推广电视剧和视频节目的模式。既能降低双方的制作成本, 分摊风险, 又能利用两个平台的资源优势共同营销推广, 使盈利最大化。网络视频企业还可以和社交平台合作, 创新UGC、PGC内容生产模式, 既能获得大量差异性的原创视屏内容, 也能通过社交互动, 增强用户黏性。近年来, 国外开始尝试视频网站和院线合作, 开展网络院线发展业务, 据美国福克斯公司透露, 在2013年上半年, 其通过网络院线平台发行的电影销量增加了50%, 证明网络院线发行模式切实可行。国内的几大视频网站巨头, 也开始和制片方合作, 对院线电影进行付费播放。随着市场的成熟, 网络院线也许会成为视频网站和电影院线共同的新的利益增长点。
多平台资源整合战略, 从简单的内容整合、业务融合, 逐渐向平台融合、技术融合、经营融合、组织融合等深层次发展。随着互联网电视以及三网融合技术的推进, 3G、4G网络的全面覆盖, 移动终端的普及。通过互联网电视机和手机登陆互联网看视频网站的视频成为趋势。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 78.5%的人通过PC (台式机/笔记本) 收看视频节目, 但使用率呈下降趋势, 与去年相比, 使用率下降了17.5个百分点。移动端持续发力, 62.2%的人通过移动设备收看视频, 比去年提升了12.8个百分点。[1]视频网站通信运营商联合, 共同分享电视、电台和互联网的广告市场, 将成为未来的行业趋势。随着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推动, 最终会形成PC、手机、电视机三个终端功能相互融合, 电脑、手机、PAD、电视机四屏联动的局面。
三、小结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 中国视频网站发展规模巨大, 前景良好。但中国视频网站行业竞争中内容同质化、盈利模式单一化问题较严重, 这使得行业处于直接正面残酷竞争的状态。视频网站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同类企业的争夺中获取更优质的用户资源、内容资源以及如何拓展该行业现有的盈利模式和提高其盈利水平。视频网站要在竞争中获取有利条件, 关键还是要积极探索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 整合资源, 制定合适的竞争战略。
参考文献
[1]2013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4.
[2]迈克尔·波特 (美) .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
[3]程美华.我国视频网站发展态势与前瞻[J].重庆社会科学, 2014 (7) .
[4]卢剑锋.我国视频网站的未来发展趋势[J].今传媒, 2014 (4) .
[5]翟光勇.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竞争态势与发展战略研究[J].学术界, 2011 (4) .
竞争现状 篇2
内容提示:近年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内蒙古对铲运机械等土石方施工机械的大量需求,使2013年内蒙古对铲运机械的需求量仍跃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5名之列。新疆与内蒙古有些类似。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铲运机械的销售量占据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总销售量的63%以上,是目前中国铲运机械行业最主要的省级地域销售市场。这15个省市自治区中,前10名变化不大。2013年前10名省市自治区有9名仍是2012年的前10名,只是排名位置稍有变化,而前3名连排名位置都没有变。2013年前10名省市自治区中,有的是能源交通大省,有的是地区中心省份,有的是东部沿海最发达的省份等,历年来对铲运机械的需求量都位居全国前10名之列,这一基本情况仍未改变。
竞争现状 篇3
乐器是一种特殊商品,是生产、技艺与艺术的结合产物。中国乐器市场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2000年后,我国的乐器产业得以迅速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乐器厂商的介入,促进了我国乐器行业快速发展,乐器产业已初具规模。截至到2010年12月,我国乐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17家,工业总产值达150亿美元,工业销售产值达到209.82亿元,实现利润10.83亿元,从业人数73210人。出口174个国家,出口额达到15亿美元,是全球乐器出口最多的国家,乐器产业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行业,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研究我国乐器出口贸易如何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乐器的出口结构与规模
(一)出口贸易总量
随着乐器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乐器的贸易出口总体上一直保持增长势态,尽管增长率较不稳定。入世后的前几年,乐器产品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势态,出口金额从2000年的3.81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7.99亿美元,乐器出口额实现翻翻;随后两年出口增加额有所下降,但之后两年出口增加额又大幅上升,到2008年出口额增加到15.21亿美元;经历2009年的出口锐减(出口额降为12.18亿美元)后,2010年和2011年,我国乐器出口有所恢复,到2011年出口总额增加到16.24亿美元。总体上看,入世后,我国乐器出口除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出口下降外,其余年份尽管涨幅有起伏,但都保持增长。我国乐器出口额由1998年的3.04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6.24亿美元,增长了5倍多,年均增长率为14.33%。
(二)乐器出口的地区结构
201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乐器出口的地区有天津、广东、浙江、河北、江苏、山东等地区,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地区有:天津(占全国乐器出口总额的27.67%)、广东(占全国乐器出口总额的26.24%)、浙江(占全国乐器出口总额的12.36%)。其次依次为河北、江苏、山东、辽宁等地区,出口总额为35803.86万美元,占全国乐器出口总额的33.74%。从总体上看,天津,广东,浙江为乐器出口的主要地区,三个省市乐器出口总额占全国乐器出口总额的66.26%(见表 2)。
(三)乐器出口的产品结构
乐器产业出口主要包括电声乐器、弦乐器、乐器零附件、管乐器、打击乐器、键盘乐器和百音盒及未列名乐器。2010年,电声乐器出口数量为997.4万只或个,出口金额为5.20亿美元,占我国2010年全部乐器出口额的35.44%;弦乐器出口数量为1259万只,出口金额为3.25亿美元,占乐器出口总额的22.14%;乐器零附件出口数量为2563万千克,出口金额为1.30亿美元,占乐器出口总额的8.84%;管乐器出口数量为991万只,出口金额为1.11亿美元,占乐器出口总额的7.59%;打击乐器出口数量为1376.5万只,出口金额为1.4亿美元,占乐器出口总额的9.57%;键盘乐器出口数量为1042万台,出口金额为1.19亿美元,占乐器出口总额的8.13%;百音盒及未列名乐器出口数量为11467万个,出口金额为1.22亿美元,占乐器出口总额的8.29%。
表1 2000-2011年我国乐器出口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
表2 2010年我国乐器出口地区结构 (单位:万美元、%)
表3 2000-2011年我国与主要乐器出口国(地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单位:%)
(四)乐器出口的市场结构
我国乐器出口的市场分布情况,北美洲、欧洲和亚洲是我国乐器出口的主要地区。2010年北美洲市场占我国乐器出口总额的29.30%,欧洲市场占29.15%,亚洲市场占26.21%,这三大市场的出口总额占我国乐器出口市场份额的84.66%。
在具体的出口国家或地区分布上,我国乐器出口主要以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位为主要市场。据中国海关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乐器向美国出口4.2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6.23%;向欧盟出口4.27亿美元,占26.29%,向日本出口0.95亿美元,占5.85%;向中国香港出口0.7亿美元,占4.31%;向以上四个市场的出口占我国乐器出口总额的62.68%。
二、我国乐器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I M S)
国际市场占有率通常指一国某产品出口额占世界该产品出口总额的份额,其计算公式通常表示为:
其中MSij表示i国(或地区)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和Xwj分别表示i国j商品的出口额和世界j商品的出口总额。MSij值位于[0,1]之间,数值越高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
从乐器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表 3),2000至 2011年,我国乐器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基本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从2000年的世界第四(10.04%)稳步上升,到2004年超过日本,一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到2011年国际市场占有率为25.09%,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总体而言,我国乐器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4年后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其次是美国、日本及欧盟,随后是韩国,港澳和加拿大等国(地区)。
(二)贸易竞争力(TC)指数
贸易竞争力(TC)指数,是指某国进出口贸易差额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表明某国生产的某种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从而反映一国某一产业相对于世界市场上其他国家的同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TCij表示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取值范围为(-1,1),Xij、Mij分别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Cij值大于零,表示i国j种产品为净出口,说明该国的这种产品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其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TCij愈接近1,国际竞争力越强;TCij愈接近-1,越缺乏国际竞争力。
从表4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2011年,我国乐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具有稳步上升态势,从2000年的0.63上涨到2011年的0.71,均为正值,平均值为0.72,比较接近1,且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地区),说明我国乐器的生产效率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是乐器产品的净出口国,在全球乐器贸易中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就贸易竞争力指数而言,我国乐器的竞争力最强,其次是日本,随后是港澳、韩国,最后是欧盟、美国和加拿大。
(三)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即 RCA指数,它是一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出口值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值占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例,用以反映一国某种商品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CAij为i国j种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j是i国j商品的出口额,Xwj是世界j商品的出口总额,Yi是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额,Yw是世界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RCA反映了i国(地区)出口总额中j产品的出口比例相对于世界出口总额中j产品的出口比例的大小,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能较好地反映所研究产品的相对优势,因而被广泛采用。
一般认为,当RCA>2.5时,说明i国(地区)在j产品上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当1.25 由表5可以看出,日本乐器产品的RCA指数尽管从2000年的5.2下降至2011年的4.5,但是一直维持在我国的RCA指数的2倍以上,明显高于我国,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乐器产品的RCA指数基本稳定在2.5左右,近年略有下降,明显高于除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地区),排名世界第二。美国乐器的RCA指数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0.9上升至1.43,均值为1.29,位居世界第三。韩国和欧盟乐器产品的RCA指数具有下降的态势,分别从2000年2.86和1.04下降至 2011年的 0.72和0.84,位列世界第四和第五。港澳和加拿大乐器产品的RCA指数分别基本维持在0.85和0.45。 表4 2000-2011年我国与主要乐器出口国(地区)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表5 2000-2011年我国与主要乐器出口国(地区)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第一,提高乐器生产工艺。乐器行业是劳动密集产业,各企业都是全能加工厂,从原材料采购、处理、加工、直至成品,工艺生产周期长,产品质量提高不快。为此,乐器生产企业一方面要加强质量管理,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改造,改革传统加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率,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靠科学技术和知识智力对经济增长做贡献,改善整个乐器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二,调整出口国家和地区。我国乐器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区,形成了对欧美市场的过度依赖,因此,我国乐器产业要从依赖少数目标市场转向多个国家和区域,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拓展新的目标市场,例如,可以进一步开拓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市场。多元化市场,可以降低由于目标市场的衰落所造成的出口风险,也可以避免出口地区过于集中所引发的反倾销,更有利于我国乐器产业扩大生产规模,达到规模效应。 第三,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出口市场需要。美国是中国乐器出口的第一大国,据近几年海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乐器出口美国的比重占乐器出口总额的35%左右。剖析2010年中国向美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发现,按出口金额统计,尽管在22大类乐器商品中,有10类产品同比下降,几乎占了一半,但是却有12类产品同比上升,同样几乎占了一半,其中电声乐器出口数量上升了305.72%;其它管乐器出口数量增加了109.58%,这反映出美国乐器市场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乐器生产企业要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出口市场需求。 第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尽管我国乐器出口额逐年上升,截止到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但是大部分乐器厂商进行的是OEM生产,随着出口额的上升,行业利润却不断下降,这个现实清楚地说明,更多地追求出口量不见得会增强企业的利润,所有国内乐器行业人士已认识到,在原材料与用工成本以及汇率的影响下,市场向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已成必然。只有加强品牌建设,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增强乐器生产厂商的国际竞争力。 [1]中国乐器协会.中国乐器年鉴2011[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15~60. [2]肖嵘.我国植物油籽出口结构及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5):12~18. [3]陈昌洪.我国猪肉出口结构与国际竞争力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7~42. [4]张振乔娟.影响我国猪肉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7):39~48. [5]侯媛媛王礼力.中国蔬菜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115~118. [6]吴宗书.我国玩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9):84~89. 1.1 全球数量第一 从1958年5月1日第一次试播开始, 中国电视事业从此诞生。9月2号正式播出, 此后电视事业历经风雨, 截止1997年底, 电视事业发展到上千家无线和有线电视台、教育电视台。这还是没有算数百家的企业有线电视台。成为全球电视台最多的国家, 远远超过日本和美国。 单个电视台经济收入都非常可观, 到1999年时, 年收入过亿的电视台有20个, 电视大楼也频繁崛起, 其设备也是全球数一数二。 1.2 四级办台的格局 《关于广播电视工作的汇报提纲》是指导新时期广播电视各种的纲领性文件。在我国电视发展中, 实行四级办电视的方针是最重要的一次政策调整, 从此电视事业发展迅速, 其规模和速度史无前例。至此之后, 我国电视事业分为四纵三横的媒介, 横向是报纸、广播、电视, 纵向是中央、省、地 (市) 县四级媒体网络, 同时, 至今仍保持着各类各级媒体系统内部多元发展的趋势。 1.3 电视事业具有多重身份 在我国电视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是新闻事业的传统, 也是社会主义电视事业的基本性质。在事业结构上, 依附于各级党和政府是电视台建设的统一表现, 电视台也是各级党和政府主要宣传机构, 更是党委组织机构或政府机构系列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体制上, 就是党管宣传的原则。各级党委对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直接领导是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电视台的所有权属于国有企业, 不论是国营还是私营 (政府投资除外) 都不允许投资或参股电视台。电视台负责我国党和政府的宣传工作, 首先要以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和政策为重, 第一时间传递给广大人民, 其次是观众对信息以第一时间向人们传递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能为前提, 要尽量满足观众对信息和娱乐等需求。 1.4 制作市场初露端倪 我国各级电视台多年来使用采编播一体化的运作方式缺乏竞争机制。制播合一的缺点也随着电视产业不断发展而越加明显, 制播分离成为发展趋势。因体制原因电视台内部的制播分离始终步履艰难。但民间几家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脱颖而出, 终于使号称“正规军”的电视台节目制作有所松动, 使制播分离的可行性又进一步。 1.5 开始与资本市场接轨 近年来, 人们所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我国传媒的资本运营, 广告是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基础, 也是广告支撑其不断的发展, 而如今却受到了全新的挑战。电视产业想要打进资本市场, 以下两种合作方式是主要手段。 一种为合作经营, 少数新闻媒体用或明或暗的方式, 以国有频道为资本来换取社会资金的注入或与上市公司合作成立子公司共同经营。另一种合作方式为组建股份制公司, 合作建设、经营广电传输网络, 以各地广电局与上市公司联手组建股份制公司为主。此方式虽未被广电总局认可并出台相关文件说明, 但各省市广电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却因此得到解决, 并推进和拓展有线网的建设和覆盖面, 利于广电事业发展, 这是不争的事实。 2 中国电视产业的竞争 中国电视属于垄断性行业, 因此发展空间是较为稳定和安全的。但随着到处可见的第四媒体和及全球化的发展, 市场经济和网络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 这些对于电视业来说无疑具有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这使得电视业不得不进行改变。 2.1 市场国际化 中国电视业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 从第一次播出到13年后的1999年11月15日, 中国终于加入世贸组织, 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并意味着中国更加开放。当时, 新闻媒体属于国有企业, 股份制和涉外资本介入都不允许。所以, 培育商业电视意识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创造使之能够崛起的土壤, 提供使之发展的平台, 只有商业电视的崛起和壮大, 国外媒体强大的资金优势、灵活的机制和一流管理水平对其构成的威胁就会缩小或消失。 据相关资料证明, 我国传媒业还是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的, 跨国公司早就存在要进入中国传媒业的念头, 所以, 能够打进中国市场, 是默多克卫视和美国电影的最大目标。 我国电视虽然受到我国政策的保护, 但也明显感觉到国际传媒业带来的冲击力。中国大众传媒市场加入WTO后, 也会步向自由竞争的范围, 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而这些跨国公司势必通过自身的优势不断的发展壮大, 中国将会受到更大的压力和威胁。 2.2 多媒体化 网络发展迅猛, 对现在的人们来说, 是功能强大的使用工具, 而对传统信息传播媒体而言, 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相关数据记载, 美国人通过网络阅读新闻, 在1996年时只有4%, 而到1999年仅仅3年时间就到达20%。新闻网站成立的数量惊人, 读者已经依赖网络, 视为寻求深度报道及更有创意新闻的理想之地。虽然中美在WTO协议中并没有条款针对传媒行业, 但是因电信业所推出的优惠政策, 大大影响到了传媒业的发展。因此, WTO对中国的全部接纳, 势必会造成互联网对国内传媒的更大冲击。 3 新媒体融合成为电视产业发展策略 现在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和融入网络视频业务是电视产业发展新媒体业务的重要任务。新媒体业务的推进是电视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前提, 使新媒体业务成为电视产业继广告、收视费之后的第三大创收来源。 3.1 CMMB建设品牌内容, 酝酿商用细节 2009年是CMMB全国运营的关键时期。目前, 中广移动已和全国26个省级运营主体签署了框架协议, 其中有9个省的公司已经拿到了营业执照, 开始试运营。用户目前可收看六个电视频道节目, 其中包括CCTV1。目前有将近200个城市已经开通此业务, 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CMMB即将推出的重点业务是CMMB专有频道以及数据推送。中广移动已计划在2009年年内组建独立的CMMB内容制作公司, 增加专有、个性化的频道以丰富CMMB内容。 3.2“台网捆绑”, 共享节目内容资源 中国网络视频随着网络的发展, 用户也不断增加。央视网在网上成立了影响博物馆, 其库存超过40万小时的历史节目。同时, “全国网络视频联盟”也是央视网带头建立, 对全国的电视节目资源进行重新整合, 各个省市电视台及拥有合法社会资质的制作机构都可使用这一平台。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中国电视业的现状, 分析中国电视产业的竞争, 可以发现随着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电视媒体产业的发展也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国电视产业的现状与竞争。 我国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消费者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也使得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提高,时间缩短,在很多消费群体中,“玩手机”已经不是一种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娱乐。消费者也追求更加时尚、简约实用、性价比高手机,小米手机正是迎合了这些要求。 随着终端搭台、手机网络互联网化、应用唱戏的潮流席卷而来,国内 3G市场迎来新格局。作为3G智能手机的小米的诞生无疑是利用了这个极其有利的因素。小米手机在2011年发布初期与中国联通合作,推出中国联通合约机后,2012年小米手机转而与中国电信联手推出 CDMA 版本小米,双模单待的C网小米,以同样的价格收到“米粉”的追捧。另外小米在与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合作中,必然会获得不少益处。无论是与通讯商直接的利益来往,还是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的增值套餐服务为小米手机的推广也大有裨益。与通讯商的联合,不乏是小米科技战略中较有亮点,显现机会的一步。 小米手机自诞生之日起便强调“专为手机发烧友打造”,凭着优秀的性价比,小米手机在国内手机市场占据的比例与日剧增。而1999元的价格也颇吸人眼球,高通双核1..5GHz处理器,800万像素,4.0寸夏普显示屏,1930mAh电池,再加上为符合国人习惯而基于Android开发的MIUI系统,这样的配置搭配低廉的价格,在当时的市场的确无人能敌。经过几轮疯狂销售,小米手机的销量目前正在朝着六百万台努力。而前不久,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正式宣布小米手机成功融资2.16.亿美元,融资估值40亿美元。这一估值相当于诺基亚的一半。 自11年小米手机上市以来,引发了国内手机厂商对互联网商业营销模式的疯狂追逐。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云公司联手天语手机推出的阿里云智能手机应当算是这一模式下的首款手机,不幸的是这款手机的销售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也同时宣告了一个新的手机时代来临,百度、盛大、360等网络巨头纷纷加入混战。在小米对手机市场的冲击之下,我们看到国内手机市场的竞争趋近于白热化,为了争夺客户,许多手机厂商不断提高手机配置,降低手机价格,手机战争就此开始。 传统意义上,消费者往往倾向于大品牌,认为大品牌的产品品质有保证,然而,大品牌的价格常常令消费者难以接受,相同配置的手机,被冠以大品牌的商 标之后,其价格往往会高出很大一截。甚至配置较低的国外品牌手机,其价格也常高出国内较高配置品牌手机。曾经不少消费者对国产手机品质抱有怀疑态度,而不惜花高价购买国外品牌手机。小米手机的杀入,给手机市场一记重击,也督促了国货质量的提升,如今,大批消费者,已经开始信任并着手购买国产机。而事实证明,为了生存,不断提高性价比的国产机,其品质与服务值得国民信赖。 同样凭借着优秀性价比的国产魅族手机,在经历M9的畅销之后,其新一代产品魅族MX一经发售就引发了消费者购买狂潮,很多消费者甚至彻夜在其专卖店前排队等待购买。刚刚发布的MX2更是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支持,MX2同时兼有完美的设计和强大的硬件和系统,被认为是最有潜力撼动小米的一款手机。当然还有华为发布的同样主打高性价比的华为荣耀2四核,以不输于小米的配置,再加上一个比小米更低的价格,刚上市就引起了轰动,同时华为也有很多强于小米的地方,华为有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更好的售后服务,而且华为的渠道明显强于小米,所以华为是小米最应该重视的一个对手。 作为初入手机行业的新丁,小米手机一代在硬件配置上缺陷不少,屏幕翘脚问题;手机掉漆问题;后盖缝隙闭合不严密问题;机身晃动有响声问题;原装配件中没有耳机;没有前置摄像头;屏幕有待增大视频摄录不够;小米手机的外壳一般,部分细节上欠缺。当然这些问题在小米1S上已经解决了。小米作为后起之秀,成立时间短,信誉不高。早期频频爆出漏光、掉漆、频繁死机、通话破音以及售后服务不完善的问题,对小米的信誉更是一个挑战。小米手机目前公布了三大售后途径:电话客服、微博客服和在线客服。不过电话客服被大家公认几乎无法打入,而向微博客服和在线客服发出消息也几乎石沉大海,遇到手机问题的用户面临着投诉无门的境地。小米公司方面的客服人员也表示,在正常情况下,退、换货只需要 3~5 个工作日,但要经过“申请换货、跨地区手机快递、手机工程师检测、重新快递送还手机”等步骤,可能需要至少 6~8 个工作日。这也让小米手机所宣称的五日内维修完毕存在较大的困难。全国只有 29 个城市有名为“小米之家”的服务站,服务站数量不多也使得小米手机的售后服务无法到位。 小米靠打短时间的价格战扩大用户群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方面低售价高配置的小米手机,使得小米科技的盈利降到较低点,另一方面过多依靠电子商务而未用到实体店,尽量降低库存,将及其考研小米手机在供需链上的精确预计,一旦 出现比如质量问题的危机就可能导致小米科技脆弱的资金链发生锻炼从而走向毁灭。小米科技只有网上预订然后依靠快递送货,客户无法得到体验,与一般网购一样存在着网购的一些弊端,如快递发货途中手机遗失、破损等风险。小米手机的生产零部件来自全球 100 多家公司,生产组装外包给富士康等公司,但是富士康无法保证批量增大后及时的交货,这些都导致了小米手机的规模生产是否能得到实现。规模生产无法实现始终是成本无法再降低的瓶颈。 小米科技乃至雷军本人都是初次下水智能手机行业,缺乏专门行业背景,对于硬件生产经验的匮乏,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小米手机在智能手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脱颖而出是很大一个问题。无论从小米手机的外观设计还是 MIUI 的系统,自主产权都不是很高。小米的硬件应用互联化,除高通外,小米手机的其它合作厂商也都是顶级的元配件供应商,包括夏普、三星、TPK、Wintek 和德赛等。雷军打造“终端+内容+服务”的移动互联网布局也轮廓初具。在各顶级供应商的支持下,国产手机小米也显现出了自主产权不高的一个缺陷,这无疑使小米手机的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威胁。其次小米科技以互联网公司进行自我定位,而一些互联网公司比如腾讯等,不排除进军智能手机市场的可能,因此会使得智能手机的竞争更为激烈。此外,Google 和 MOTO 的联姻会否给小米带来不利的影响,也有待验证。另外,智能手机无论是从软硬件还是系统的更新来看,技术的革新都是非常的快,一旦没有及时的研发产品,就将被淘汰,能否跟得上技术的革新始终是一大威胁。 小米手机产品的研发采用了“发烧”用户参与的模式,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炒作和预热的噱头,是一种低价高效的炒作营销,但这确实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形式。但同时,由于小米手机自身缺陷以及用户对其售后服务的质疑,推动媒体以及广大群众对小米手机热烈讨论,社会舆论对小米手机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压力。小米手机的低价低门槛进入,使得用户不仅仅局限于手机发烧友,而一些使用不当导致的问题也逐渐频繁,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售后压力的增大和口碑的降低,而售后服务恰恰是用户最关心的。 目前,小米手机硬件方面主要由周光平博士负责,其优秀的硬件研发能力不容置疑。但是,按小米手机目前的供货能力来看,小米公司目前急需引进更多供应链方面的人才。在目前市场需求已经被引爆的情况下,对于想依靠硬件来打开 市场的小米科技来说,供应链便成为其目前最大的瓶颈。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其一,需要一个了解整个手机产业链的人去把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其二,改变和供应商的关系,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三,随着自身需求的增加和影响力的提高,小米公司应该多元化其原配件供应商和手机代工厂,尽量选择与有强大业务能力和敏捷应变能力的公司合作。 影响小米手机开拓市场的第二个因素是“售后服务”能力。凭借超高的性价比,狂热的粉丝文化和成功过的营销策略,消费者对小米手机已经给予了极高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完善自身的售后服务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我认为小米公司应当进一步发掘“小米之家”的价值和加大对其投入。我建议小米科技可以把“小米之家”设计成是交流休闲场所。通过提供一些休闲服务,比如提供咖啡、提供小米专门编制的杂志等,为米粉提供一个适合交流的环境,形成小米公司特有的文化价值。 MIUI 系统是基于 Android 系统的深度开发,Android系统是相对成熟完善的系统,也是目前手机市场上的主流应用系统,但是随着 Android 与 IOS 专利战的升级,以 Android 为载体的 MIUI 也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其对核心技术的主动权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 Android 系统的不断升级,其功能日益完善,可开发空间也越来越小。基于此进行深度开发的 MIUI 系统,在开发到一定深度后,其进一步开发难免可能与安卓系统本身差别不大,这样一来,进一步开发也就失去价值意义。在这个时候,另辟蹊径是唯一的出路。由于此时 MIUI 系统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并已经形成一定的自主特性,因此进行原生系统的开发是可行也是必要的策略。所以我建议,小米科技利用其 MIUI 系统的不断开发开拓市场的同时,进行原生系统的开发。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创新型法律人才;就业指导 一、理工院校法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理工院校法学类毕业生就业难之原因分析 1.社会认可度普遍偏低。法学专业在理工类院校普遍发展较晚,培养出的学生较专业类法学院校而言,社会认可率普遍偏低。在当前的就业大环境下,理工院校法学专业如何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找准定位,发挥自身院校的优势,培养出符合企事业单位用人标准的复合型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相关单位人才需求日趋饱和。社会对法律毕业生需求略低。我国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岗位有限,对于法学毕业生的需求趋向饱和。 3.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眼高与手低的矛盾。少数学生盲目追求特定岗位,盲目追求高薪酬,北上广,使得这部分学生看不到就业的方向,“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发生。 (二)理工院校法学类法学类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1.扎实的专业基础、复合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学生逐渐增多、双学位、辅修专业、跨专业考研等等是普遍情况。与其他文科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较,法学的优势也是相当明显,理工类院校法学专业生理科生源占有相当比例,与其他类高校法科学生相比,理科生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优势,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司法实务能力。他们在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对法律业务的熟练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以我校为例,近年来,毕业本科生50%、毕业研究生95%以上都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使得法学毕业生在从事律师业务、报考法检系统公务员时具有相当的优势。 2.活跃的思维和突出的实践能力。法学属于社会科学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就业单位非常重视对求职者思维能力的考察,学生对此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法学是面对社会实践而存在的,法学本身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法学毕业生在学习与研究中,必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以问题为导向去努力寻求解决之道。这种培养模式决定了法学毕业生有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对社会有较强的适应性。 二、提升理工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之路径分析 提升理工院校法学专业竞争力,设计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全新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构筑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国内同类院校有重要的示范推广价值;“创新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方向可以为理工院校打造专业特色提供一种思路。将“创新型法律人才”理念有机地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之中,最终实现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标,为提升就业竞争力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一种契合之路。 1.培养具有理工科背景的法学特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新行业的出现使法律的服务面不断拓宽,法律服务已经从原来单纯的诉讼拓展到经济管理、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建筑行业、能源、生化等诸多领域,而且,越是市场经济中的新兴行业,越是需要特别的法律服务。适应社会对法律人才的要求,理工院校应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从不同学科的结合点和交汇点定位专业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 以E大学法学院为例,2012年获得“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建设立项。学院在学校的鼎力支持下,依托学校学科优势背景,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学科交叉特色,法律硕士(非法学)突出“专利法研究”的学科特色,培育“食品药品监管法”新的特色学科领域,适应社会对高端法学人才的需要,为上海的知识产权(专利)服务机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知识产权政府管理机构、食品药品政府监管机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研究机构等培养紧缺的知识产权(专利)、食品药品监管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 2.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法学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之后往往都会感到自身实践应用能力的欠缺,不能够很快较好地适应实际法律的工作。在法学教学中不能够只是生硬地去介绍法律条文,应该给同学们在教学中提供可以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去解决实际存在问题的机会,以提高他们去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有资质的专业教师、足够的产学研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模拟法庭教学。在E大学,每个班级都会举行两次模拟法庭教学———刑事和民事的模拟法庭,在学生准备模拟法庭的过程中,会遇到未知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查找资料追根溯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所担任的角色制作相关的诉讼材料,包括庭审提纲、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辩护词、判决书等,有效提高了自身的文字表达能力,在进行法庭辩论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为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三、高质量的就业服务促进法学毕业生就业 1.就业指导有助于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开展职业指导,通过课堂理论学习、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并把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尤其是作为理工院校法学学生要根据自身的职业价值观确定发展方向,在公检法司、律所、金融行业、其他行业等就业行业选择中做出判断和选择。引导法学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指导毕业生突破专业限制,鼓励他们多到基层、到企业就业。 2.加强法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就业能力。应注重学类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入学时加强专业教育,让他们对学科有大概的了解,培养专业兴趣;二年级通过专业化教育,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对即将毕业的法学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通过高质量的就业服务来帮助他们找准职业定位,进而在毕业后找到符合自身职业发展的工作。 3.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提高就业岗位推荐的成功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下,作为理工学校自身而言应提高法学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要发挥自身优势。理工大学在科技领域具有庞大的校友资源,优秀的校友资源对法学类毕业生就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校友联系工作,无论是对毕业生自身还是对高校就业工作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秋华.从就业形势的变化谈法学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1). [2]张宏标,尹宗毅.工科院校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0,(29). [3]袁晓新.模拟法庭在法学教育中的运用[J],社会科学教学,2010(10). [4]曾宪义,张文显.中国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2,9. 关键词:竞争情报服务,三重螺旋模型,日本 “情报立国”是日本的基本国策。在战后,情报更成为日本最强大的生产力[1]。二战之后,日本经济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日本拥有一支精干庞大的经济情报人才队伍以及卓有成效的情报体系。日本资源稀缺、市场有限、生存空间狭小,日本奉行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可避免的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竞争之道,情报先行,竞争情报在日本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去我们所熟知的日本企业和国家的情报部门所从事的情报工作之外,日本的竞争情报服务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日本的竞争情报服务有自身的模式和特点,同时日本政府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1 日本竞争情报服务之现状介绍 在日本的竞争情报服务体系中,官方的政府机构、半官方的行政法人、社会团体以及综合商社等机构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因为这些机构所开展的竞争情报服务活动,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使日本一些优势产业和众多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功地获得了竞争优势。本节将选取各种不同类型机构中具有代表性的进行介绍。 1.1 以经济产业省[2]为代表的政府部门 经济产业省是日本竞争情报的引导和政策主导。经济产业省的前身是通商产业省,二战后,为了恢复日本经济,日本政府成立了通商产业省,旨在为本国企业在学习甚至超越西方企业提供情报服务。据日本《朝日新闻》披露,这一情报网的顶端是经济产业省,经济产业省对各大企业的要求可概括为:一是调整各企业起伏不定的利润;二是制定相应政策,以便推荐给政府作参考;三是促进国际交往,搜集经济情报。2001年,政府部门重组了经济产业省,共设置了13个部门,如中小企业代理、日本专利局等下属机构,是一种政府组织和支持的综合性信息服务机构,并结合了商业服务与公益服务[3]。 日本政府对于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措施支撑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日本政府还通过大使馆、对外办事机构在内的政府情报网来向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 1.2 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4]为代表的半官方机构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前身为世人所熟知的“日本贸易振兴会”,1998年与亚洲经济研究所合并为“政府全额出资的特殊法人”,2003年10月,日本贸易振兴会更名为独立行政法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JETRO)。所谓独立行政法人主要指行政机关直属事业单位,日本贸易振兴机构隶属于经济产业省,但该机构的理事长的人选都要经过日本内阁的会议讨论,可以看出该机构的地位和作用。JETRO是日本政府为促进贸易发展特别建立的公共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支援日本的对外政策,加强同国外的友好经贸关系,促进日本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5]。 JETRO的情报能力一直被世人所称道,该机构所提供的竞争情报服务中,有很大一部分与竞争情报的属性相关甚至重合,认为JETRO所提供的情报产品大部分为竞争情报并不为过。JETRO的竞争情报活动体现在以下各方面:首先,办事处遍布于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JETRO在国内有36个办事处,国外在54个国家设有71个办事处(2009年9月数据),依靠遍及世界的办分支机构对当地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情报进行全方位的搜集;其次,重视展销会情报。JETRO每年都会组织日本的企业参加世界各地的展销会,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也不断搜集展会上的有用情报并向国内企业进行传递;第三,不定时的代表团调研。JETRO每年都会组织日本的企业以考察团的名义到世界各地进行考察调研,主要调研国外的投资环境和市场条件,该机构会派出有一定经验的人员协助进行资料的搜集;第四,建立强大的数据资料库。JETRO将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建立起强大的国别数据库。第五,亚洲经济研究所。主要从事针对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全方位的研 1.3 以日本经济团体连合会为代表的社会团体 日本经济团体连合会、日本商工会议所以及日本经济同友会并成为日本的三大经济团体。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6]是全国性的民间经济组织,成立于2002年5月,由日本经济团体联盟和日本雇主协会联盟合并而成[3]。经济团体联合会共有1609个成员,其中1295个企业,129个行业协会以及47个地方性的经济组织(截至2009年5月28日),其中不乏诸如丰田、本田、三菱、松下等这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活动目的是,搜集各方面情报,同世界经济团体开展交流与合作,对国内外的重要经济课题开展研究,代表广大会员企业的利益,同国会和政府开展对话活动,干预国家的经济政策[7]。此外,经济团体联合会的竞争情报服务主要通过发行相关的杂志,并及时促成组织个成员之间的情报交流,向各成员单位及时通报国内外的经济市场形势,共享竞争情报,及时做好预警措施。 1.4 综合商社 日本的综合商社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企业组织,综合商社促进了日本外向型经济战略的执行,推进贸易立国的基本国策,加快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也为综合商社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其中也包括来自竞争情报界的声誉。据日本贸易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政府正式认定的综合商社有16家,其中驰名世界的有六家,分别是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伊藤忠商事、丸红、住友商事、双日等[8],它们都隶属于相应的财团,是三井、三菱、住友等六大系别的核心成员。这些综合商社与本系别内的银行和企业联系密切,以一种相互持股的关系强化了企业集团的稳定性。有评价认为,日本综合商社的情报搜集与处理能力远在日本政府之上,综合商社在为本系别内的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有着无法逃脱的责任和使命。日本的各大综合商社有遍布世界的分支机构,能够深入到各主要国家的每一个角落,“日本16家综合商社在国内外拥有2000多个网点,从业人员多达8万多人”[8],这些网点的主要职责就是搜集当地的情报,由总部进行加工和综合,并利用遍布世界的专用情报网络进行传播。 以三菱商事为例,三菱商事在世界上约8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38个分支机构,其中在中国就有19个遍布中国的11个主要城市的直属机构,每天收集大量的中国经济、产业、政治等情报发回日本总部,总部将这些竞争情报进行分析和综合,并发往相关的业务部门或者关联企业,帮助其开发新产品或者开拓市场时了解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 2 日本竞争情报服务之方式特点 通过上节的现状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竞争情报服务是一个官商民企联合统一的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本节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为例重点分析日本竞争情报的服务方式并总结日本竞争情报服务的特点。 2.1 服务方式分析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可以作为日本竞争情报的典型代表机构,JETRO对竞争情报的主要通过海内外众多的分支机构、展销会信息、不定时的代表团调研以及与其他机构的相互交流来获取。以JETRO为例,该机构的竞争情报服务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的: (1)信息咨询。JETRO建有强大的国别经贸信息数据库为日本企业提供出口商机,JETRO设有信息服务部,企业可以通过电话、传真或者直接前往,要求其提供相关的情报服务。在东京和大阪设有两座图书馆,供企业查询各种图书、统计数据等资料。JETRO在国内设立的办事处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关国内外有关贸易政策、制度、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 (2)定期出版物。JETRO的主要定期出版物有:日刊《通商弘报》、月刊《JETRO SENSOR》、年刊《JETRO White Paper》等。其中月刊《JETRO SENSOR》是一本拥有50年历史的国际商业情报杂志,主要宣传和报道JETEO的海外考察活动和调查报告,目标读者非常广泛,涉及大中型贸易公司、制造企业、行业团体以及在日跨国公司总部,读者多为企业高层和企业管理者,《JETRO SENSOR》仅有日文版,并只向机构会员进行提供。 (3)会员制情报服务。JETRO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同时,还设立会员制度(会费每年7.35万日元,09年数据),对会员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服务:如免费在《通商弘报》刊登本企业广告;利用JETRO海外办事处的信息资料;优先获得JETRO出版的各种书刊;参加JETRO主办或协办的各种展销会、交易会;优惠享受企业资信调查、海外市场调查等[9]。 (4)讲座、研讨会:2 0 1 0年2月份以来举办了多场讲座、研讨会,日均近两场,内容涉及国外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产业状况、贸易状况等。 2.2 服务特点分析 (1)遍及世界各地的庞大情报网络。JETRO在国内有36个办事处,国外在54个国家设有71个办事处(2009年9月数据),国内外的分支机构都能进行竞争情报搜集与服务工作。“日本16家综合商社在国内外拥有2000多个网点,从业人员多达8万多人”,三菱商事在世界上约8 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38个分支机构,庞大的情报网络支撑着日本竞争情报服务的进行。 (2)重视亚洲尤其是中国。中国一直是日本主要的贸易伙伴,日本对中国的情报工作从来没有松懈过。2004年,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对中国的竞争情报工作更是不能松懈。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和商工会议所专门设立了中国商务情报研究所,通过印刷资料、研讨会等形式向会员传递有关中国的政策信息和商业信息等竞争情报。日本科技振兴机构也专门设立“中国情报中心”,工作内容是对中国科技政策有关的情报收集、分析和情报提供。 (3)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经济产业省、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以及日本商工会议所都有专门的中小企业促进办公室,由此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些机构在国内的办事处很大一部分职能是为日本的中小企业服务,已解决他们情报闭塞的问题。在日本有专门的中小企业情报网络,这个情报网络是以中小企业振兴事业团,建有中小企业情报中心,收集国内外与中小企业有关的各种经济、技术信息,通过中小企业地区情报中心和各都道府县的中小企业综合指导所,将情报提供给中小企业。 3 日本竞争情报服务之模式探讨 3.1 三重螺旋模型引入 “三重螺旋”(the triple helix)模型最早由美国学者Etzkowitz和Leydesdoff在1995年提出[10]。它是指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之下,研究界、产业界、政府三方之间透过组织的结构安排、制度设计等进行相互协调,加强三者资源与信息的分享沟通,达到科技资源运用效率与效能,推动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在此过程中,各参与者相互作用,从而推动知识创新螺旋上升。 通过对日本竞争情报服务体系的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借鉴推动知识创新的官产研模型从而建立日本竞争情报服务的三重螺旋模型,我们简称为“日本模型”。在日本模型里,各参与主体并不是政府、研究界和产业界,而是政府、中介机构(包括半官方机构、社会团体和综合商社)和产业界。下面我们将从三重螺旋模型的本质上探讨借鉴三重螺旋模型分析日本竞争情报体系的合理性。 三重螺旋模型的本质更多强调的不是参与主体,而是参与主体之间的松散、互动和协作关系。[11]首先,松散包含两层含义,即地位独立和结构松散。各参与主体不能因为相互关联就失去相对独立性,同时参与主体之间保持适当的松散性,在日本模型之中,政府、中介机构和产业界既相互独立有相互联系。其次,互动指各参与主体通过互动,产生多种合作机制。拿日本模型来说,政府是政策制定者,引导中介机构的竞争情报服务,同时政府还会委托中介机构开展竞争情报的研究课题;产业界是竞争情报的直接服务对象,产业界的需求与中介机构的服务密切相关,这两者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市场机制的互动;而政府与产业界之间,政府一方面也是竞争情报服务的供给者,另一方面,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是政府制定相应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力量。第三,协作指各参与主体在完成自身使命的同时,积极帮助其他参与者角色的完成。从单一使命来看,政府是竞争情报服务的政策引导者和供给者之一,中介机构是供给主体,产业界是需求者。在三重螺旋模型之下,产业界与日本政府的关系向来比较紧密,产业界竞争情报的实践影响政府的政策引导,同时也影响产业界的竞争情报服务供给;政府既培养产业界的竞争情报意识,又通过各种手段支持中介机构的竞争情报服务;中介机构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另一方面也是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者。 3.2 政府部门作用分析 日本政府不仅通过行政命令或者政策引导来引导全国的竞争情报服务,而且还广泛参与其中,成为日本模型中的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分析日本政府的作用,对我国政府建立和引导竞争情报服务很好的借鉴意义。 (1)对竞争情报服务的重视 这种重视首先来源于日本政府对全民竞争情报意识的培养,其次来源于对其所领导的半官方的竞争情报服务机构的重视和支持。拿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来说,其运营经费有94%~95%来自于政府各部位列项支出和财政拨款,而其他收入仅占很小一部分,可见日本政府对该机构的重视,该机构的理事长的人选也都要经过日本内阁的会议讨论,机构的理事长都曾担任过政府重要部门的高级官员。 (2)联系紧密各竞争情报服务机构 日本的竞争情报服务机构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这些机构与企业之间也不是简单的供求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拿日本政府来说,日本驻海外的各个大使馆为日本政府所提供的政府情报中,各情报服务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也是其重要的情报来源。再如前面所提到的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海外考察调研,每到一处,代表团便会与当地的日资企业进行交流,并从当地的日资企业中获取第一手情报。又如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更是将日本众多的经济团体、综合商社、企业更紧密的联系起来。 (3)重视人才培养与宏观指导 日本政府在继续发挥综合商社等民间机构积极开展竞争情报活动的市场调节作用基础上,建立了国家“产业安全学院”和“研究开发战略中心”,加强对竞争情报活动的宏观指导以及高级人才培养[12],为全国各种类型机构和企业输送竞争情报人才,支持日本竞争情报服务活动的开展。 4 总结 经过对日本竞争情报服务的现状调查分析、模型建立和政府作用探讨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日本的竞争情报是一个由政府引导参与,半官方机构、社会团体和综合商社等中介机构为主体,企业积极参与的各主体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体系。 一、流动性强, 但资产利用率低 不同于一般企业, 商业银行经营的是货币资金, 并且必须满足日常提取、结算以及上缴准备金的需求, 因而需要保持较高水平的流动性, 否则一旦出现问题, 就可能导致支付风险的出现, 产生“挤兑”现象, 破坏银行声誉, 甚至致使银行倒闭。因此, 流动性成为银行经营三原则“流动性、安全性、赢利性”的首要原则, 也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前提条件。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银监会统计信息。 从表1流动比率和存贷比率这两个流动性指标来看, 我国国内商业银行整体上保持着较高的流动性。同时, 这两个指标值在近三年处于上升趋势, 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逐年增强。这表明, 一方面, 高流动性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安全性, 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控制流动性风险以及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较强;另一方面, 高流动性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利用率低的现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我国是现金偏好的国家, 人民手头更愿意持有更多的现金, 迫使银行保留足够多的现金资产来应付客户提取现金的需要, 这就使商业银行不能够将资产进行长期盈利性高的投资, 降低了银行资产的收益率;二是我国支付手段落后, 在中西部很多地区都难开办信用卡业务, 人民大量使用现金手段支付, 效率低下;三是我国货币市场不发达, 迫使我国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资产业务而不是借款来应付流动性需求。 二、安全性达标, 但仍落后于外资银行 银行业作为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乎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由于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 一旦银行业出现危机, 极有可能引发一个国家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因此, 安全性在银行竞争力评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选取了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两个指标来衡量银行安全性, 其原因在于:一是充足的资本是银行信誉的保证和银行持续增长的基石, 同时也是银行缓冲损失、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资本充足率不足容易造成银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处于劣势地位而最终被淘汰;二是贷款是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其利息收入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 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不良贷款占比高会损失银行的利润, 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银监会统计信息。 注:数据来源于The Banker。 首先, 从表2所代表的国内商业银行业的整体情况来说, 资本充足率到达了《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的规定, 说明我国银行业的安全性基本达标。同时, 纵观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这三年的资本充足率, 其数值逐年增加, 而且, 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逐年降低, 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业安全性管理逐渐加强, 朝利好方向发展。 其次, 表2数据也证明了我国主要商业银行, 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与外资银行仍然有差距, 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而且, 通过表3中主要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对比, 也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然落后于外资银行。这与中资银行评估手段相对落后, 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直接相关。 三、盈利性高, 国内竞争优势明显 资产收益率反映商业银行资产的获利能力。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行业, 其资产收益率一般都比较低, 平均在2%以下。从表中数据来看, 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平均维持在1%以上, 而选取的外资银行没有一家超过1%。而且, 选取的我国三家主要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为1.53%, 远远高于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和东京三菱银行三家著名的外资银行的平均值, 差距竟达到了0.93%。这说明国内商业银行在境内的资产收益率已超过国外大商业银行, 反映了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获利能力均有所提高, 在国内的盈利能力方面竞争优势明显。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银监会统计信息。 从资本利润率这一指标看, 无论是全行业的平均值, 还是三家主要中资银行的数值, 均高于外资银行的资本利润率。选取的三家中资银行在2010年的资本利润率均维持在25%以上, 就外资银行中资本利润率最高的汇丰银行和中资银行中资本利润率最低的中国银行的差距都达到了10.6%, 比其余两家外资银行的数值都高。这说明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同外资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强的竞争优势, 但是这种优势仅限于国内市场, 在国际市场上, 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同大型的外资银行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 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注:数据来源于The Banker。 四、成长性好, 但有放缓趋势 对于银行的成长力指标, 我们选取了净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因为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 其总资产代表商业银行总体实力, 总资产增长率表明银行资产扩张能力。净利润及净利润增长率反映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商业银行扩张的前提是有盈余, 而盈余的多少及增长则取决于净利润的多少与增长。 从绝对值来看, 近两年来, 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和总资产的绝对值逐年增长, 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从相对值来看, 净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有放缓的趋势。就拿中国工商银行来说, 2009年的净利润为129350百万元人民币, 2010年为166025百万元人民币, 增幅达到了28.35%。2011年净利润更是达到了208445百万元人民币, 相比2010年增长了25.55%。同时, 中国工商银行的总资产规模也在逐年扩大。2009年、2010年、2011年这三年的总资产值分别为11785053百万元人民币、13458600百万元人民币和15476868百万元人民币, 2010年和2011年总资产的增幅分别为14.2%和15.0%。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银监会统计信息。 在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 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已日趋提升。但是以上分析表明, 中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要想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的国际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必须探讨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途径, 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 摘要: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问题, 本文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分为传统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 并从传统的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和成长性指标, 以及制度、人才和产品三方面, 通过中外对比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现状,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词: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途径 参考文献 [1]骆琳.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006. [2]王思薇, 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综合评价[J].特区经济, 2007 (01) . 2013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辽宁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0930. 3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1. 6% 。其中, 接待国内旅游者40427. 2万人次, 增长11. 7% ; 接待入境旅游者503. 1万人次, 增长4. 8% 。接待入境旅游者中, 外国人401. 7万人次, 增长1. 6% ;港澳台同胞101. 4万人次, 增长20% , 在全国位居第六。全年旅游总收入4648. 1亿元, 比上年增长18% 。其中, 国内旅游收入4432. 8亿元, 增长18. 5% ; 旅游外汇收入34. 8亿美元, 增长3. 2% 。2013年年末辽宁省星级以上宾馆523家, 其中五星级宾馆28家; 旅行社1243家。年末全省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51个, 其中5A级旅游景区3个。[1]2014年中国旅游局网站发布的第三季度全国60个样本城市游客满意度得分表中显示, 沈阳在全国排名第23位, 满意指数76. 07, 与去年相比呈上涨趋势, 从城市的层面说明游客的满意度在全国前列。[2] 2 辽宁省旅游竞争力优势分析 2. 1 政府大力支持 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2013年辽宁省旅游总收入增长20% 。中新辽宁网2014年7月16日, 为鼓励辽宁省旅行社积极开拓境内外旅游市场, 吸引更多游客入辽观光旅游, 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旅游局关于扶持旅行社做大做强意见的通知》和相关制度, 辽宁省旅游局、财政厅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辽宁省旅行社引客入辽旅游项目管理及资金扶持办法 ( 试行) 》, 确定了包机旅游、专列旅游和游客增量三项扶持项目及标准。一些列的奖励措施将为辽宁旅游业发展起到激励作用。2014年9月, 辽宁省法制办公布了《辽宁省旅游条例》。其中规定, 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 采取措施鼓励职工利用休假和法定节假日出行旅游。从建设温泉大省到鼓励带薪休假, 辽宁省政府为温泉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有力支持。 2. 2 资源丰富多彩 辽宁省总面积14. 59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4171万, 有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民族。辽宁省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辽宁省大陆海岸线长2178公里, 约占中国的12% 。辽宁省是中国文物大省之一, 现有文物古迹1. 13万处, 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9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处, 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11. 55平方米增加到12. 88平方米,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0. 89平方米增加到11. 88平方米,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40. 17% 提高到40. 93% 。[3]全省已建立省级及国家级森林公园30处, 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 全部都成为辽宁省的著名旅游胜地。 2. 3 区位条件优良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沿海省份, 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 南临渤海、黄海, 隔鸭绿江与朝鲜为邻, 东南隔海与日本相望, 东、北、西三面与吉林、内蒙古、河北等省区接壤, 靠近俄罗斯, 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 是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2013年年末辽宁省铁路营业里程4867. 4公里, 公路里程 ( 不含城管路段) 110072公里, 公路密度居各省市之首。目前已形成了以港口为门户, 铁路为动脉, 公路为骨架, 民用航空、管道运输、海上运输相配套的运输网络, 为国际、国内旅游者辽宁旅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2. 4 经济条件优越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旅游竞争力的物质基础, 直接关系到旅游开发能力、投资规模和旅游接待能力等。2013年辽宁省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7077. 7亿元, 比上年增长8. 7%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321. 6亿元, 增长4. 8% ;第二产业增加值14269. 5亿元, 增长8. 9% ; 第三产业增加值10486. 6亿元, 增长9. 2% 。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61686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8. 6%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8元, 比上年增长10. 1% ,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7. 6%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523元, 比上年增长12. 1% ,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9. 5% 。全年实名制就业102. 2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 4% 。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509. 8万辆, 比上年末增长6. 9% 。[4]稳步发展的经济水平为辽宁旅游接待能力和区域旅游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 3 辽宁省旅游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3. 1 旅游产品缺乏精品设计 辽宁省旅游资源种类虽然比较丰富, 但是仍是制约潜在竞争力提升的瓶颈因素。究其原因是旅游产品、项目开发不合理, 旅游资源开发形式单一, 缺少多元性, 旅游产品内容单一、形式单调, 缺乏吸引力。以具有代表性的是沈阳故宫和桂林靖江王府对比, 沈阳故宫是我国清朝初期在东北地区的统治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宫殿,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良传统和独特风格, 2004年7月1日,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靖江王城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时修造的王城, 为一组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中国5A景区。沈阳故宫在历史价值上超越了靖江王府。但是, 在参观游览设计方面, 沈阳故宫依然停留在导游讲解、参观的状态, 靖江王城内容安排独具匠心, 不仅在景区使用了高科技的影音播放系统, 在王府内有传统舞蹈表演, 有游客能够参与的找太岁、参加科举考试等节目设计。沈阳故宫门票价格60元, 靖江王城为130元, 相差悬殊。不仅如此, 其他省市的景点门票价格都比较高, 而对当地居民有一定的政策优惠。 3. 2 从业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人才的培养, 虽然辽宁在全国竞争力方面排名第7, 人力资本竞争力排名第10, 辽宁人才供给制约了辽宁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旅游从业人员素养有待提高, 旅游培训与教育需要加强。截至2012年年底辽宁省共有旅游院校69所, 在校生为20677人。2012年辽宁旅游业从业人数为63016 ( 星级饭店53820, 旅行社7903, 旅游景区1293人) 。[4]一方面, 毕业生总数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另一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 由于多数旅行社规模小, 不规范、工资待遇差, 旅游饭店业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等原因, 学生毕业之后依然从事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业工作的人数不到20% 。从事旅游服务行业的多数是非专业的, 甚至是学历低的高中毕业生, 间接影响了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 3. 3 旅游营销营销手段单一 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产业的竞争, 不仅仅是实力的竞争, 也是营销的竞争。辽宁省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企业在进行旅游产品的营销方面, 缺乏全方位、全视角的营销手段。对比辽宁旅游信息网、广东旅游信息网和北京旅游信息网等官方旅游网站, 广东旅游信息网、北京旅游信息网网站中的出行信息更加直接, 具有市场宣传推销的作用。相关板块缺少针对性, 难以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作为旅游企业, 缺少自身独特性效果的定位与分析, 缺少具有效果的营销手段。客源市场方面国际方面注意以韩国、俄罗斯为主, 国内以省内游客为主, 客源市场单一。 3. 4 旅游区域发展不均衡 辽宁旅游发展不均衡。就区域发展而言, 辽中、辽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辽东、辽西, 导致四大旅游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非平衡状态。2013年, 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预计27100亿, 从各地级市来看, 大连、沈阳和鞍山位居前三, 阜新GDP位列最末; 从人均GDP来看, 排名前三的城市为大连、盘锦和沈阳, 人均GDP分别为18465. 69美元、15775. 55美元和14389. 24美元, 葫芦岛市人均GDP最低, 为4826. 17美元。[5]旅游者流向规律表明, 旅游者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流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 沈阳旅游圈旅游产业的整合强于辽西、辽南和辽东, 区内旅游产业整合协作强于区际整合。 4 辽宁旅游业发展建议 4. 1 政府主导, 打造旅游精品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辽宁旅游发展应该以旅游资源为基础, 以清文化为核心, 融合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等民族文化, 打造精品旅游产品。针对具有特色的旅游景点, 通过高科技手段, 结合光、电等多媒体技术, 将传统的讲解文化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表现出来。生产出一批集知识性、参与性、创新性于一体的旅游精品, 提高全省旅游产品的品质。同时, 参与是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者的动力所在, 只有参与其中, 才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在沈阳故宫、赫图阿拉城等历史遗迹, 通过宫廷巡游、舞蹈表演、参与互动等形式, 调动旅游者的积极性。 另外, 要通过全省竞赛、招标的方式开发设计独居特色的辽宁旅游纪念品, 既增加营业收入, 也为旅游者的出行留下美好的纪念。 4. 2 加强管理, 提升服务素养 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加速旅游人才开发, 建设一支服务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导游员、服务员和管理人员队伍, 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协作能力的旅游团队, 是辽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关键。首先, 辽宁旅游局建立旅游培训教育中心, 吸纳旅游专业院校教师和旅游业管理人员的参与, 对现有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考核, 增强其服务意识, 提升服务技能, 完善服务水平。其次, 与劳动局合作, 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等方式对于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旅游饭店的管理人员进行资格认证, 建立职业经理团队。最后, 通过与旅游企业沟通, 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收入水平, 规划职业前景, 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旅游行业, 为辽宁旅游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3 培育市场, 创新营销方式 市场经济体制下, 有效的营销方式是辽宁旅游发展的龙头。首先, 要细分辽宁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针对辽宁主要客源国韩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 与境外旅行社相合作, 结合旅游者需求心理, 发布具有辽宁特色、主题鲜明的旅游信息。针对国内旅游市场,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积极参加国内旅游展销会议。与其他省市旅游局进行合作, 形成共赢、互助理念, 在彼此旅游信息网站上发布旅游信息, 共同宣传。在辽宁旅游 信息网的基础上, 成立辽宁旅游信息交流平台, 旅游QQ群, 微信群, 及时发布旅游信息吸引旅游者。同时, 针对春季踏青、夏季漂流、秋天红叶、冬季滑雪等不同季节的特色项目, 开展各种节庆旅游, 形成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 吸引消费者。 4. 4 统一规划, 构建区域旅游 首先, 辽宁省旅游局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入分析, 规划辽宁省区域旅游方案, 一方面大力推进旅游优势鲜明的辽东、辽南旅游区域, 发挥沈阳、大连、丹东等城市的核心辐射作用, 将辽东辽南旅游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另一方面, 结合辽西旅游资源特点, 设计区域旅游特色, 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增加旅游收入。其次, 通过出台投资优惠政策, 吸引民间投资、外商投资, 鼓励市场筹措资金, 为旅游产业的设计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辽宁统计信息网[EB/OL].http://www.ln.stats.gov.cn/infopub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网站[EB/OL].http://www.cnta.gov.cn/html/bmgz/index.html. [3]辽宁省统计信息网[EB/OL].http://www.ln.stats.gov.cn/infopub25/info. [4]2014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ln.gov.cn/zfxx/zfgzbg/.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3. 1.高职航海类专业竞争力要素 专业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晚, 内涵丰富, 影响要素众多, 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 根据倪勇 (2012) 的研究, 高职院校的专业竞争力指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 与行业内其他高职院校相同专业或同类专业比较, 在服务企业中表现出来的就业优势与合作优势, 以及社会认同的优势。 王国庆 (2012) 认为: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 在社会经济、产业结构、政策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 逐渐形成并保持, 促进受教育者价值提升和自身发展, 并在其从属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 张涛 (2014) 认为, 高校专业竞争力是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 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培养模式、就业前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专业综合能力, 是在与其他同类专业比较中表现出来的独特优势和特色。 综合上述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 高职航海教育“专业竞争力”指围绕培养高级航海人才, 拥有的具有持续竞争力、优于其他同类专业的独特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2.高职航海类专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2.1办学机构增加, 生源总量减少。 我国是航运大国, 船员总量、 航海院校数量居世界首位。 近年来, 各种层次的航海类院校和培训机构不断壮大, 据中国交通报报道, 目前, 全国共有14所本科院校、25所高职高专院校和28所中专学校开设有航海类专业, 还有10余所大中专院校筹备开设航海类专业, 成为航海高职教育强有力的竞争者。 与此同时, 我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逐年递减, 院校却翻倍增加, 必然导致航海院校的生源不足。 目前江苏省内, 除了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外, 还增加了南京航海技术学校、南京海员学校、连云港航海职业技术学校、 宿迁市船员职业学校等航海类学校和船员培训机构, 学校迅速增加, 但僧多粥少, 生源严重不足, 某些中职航海学校招不满学生, 面临生存问题。 在生源质量上, 由于航海类专业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 航海高职院校近两年非水上专业分数线在水上专业尚能控制在480分左右, 生源质量尚好。 但相对前几年, 分数线下滑趋势非常明显。 在生源减少、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如何克服同质化倾向办出自己的特色, 吸引优质生源, 成为航海高职院校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2.2专业特色强化, 竞争优势不明显。 目前, 各航海高职院校普遍以航海技术 (船舶驾驶) 、轮机工程两个专业为核心, 围绕行业产业结构特性, 构建专业群体系, 形成专业群体优势。 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等, 均构建了符合本校特质的专业群, 通过专业群的辐射作用, 增强了专业竞争力, 形成了特色和品牌优势, 提高了学院知名度。 然而, 某些航海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特色”是行业的特性, 不是任何一所院校的特色。 各校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标准、实践教学体系大致相似, 具有较强的共性。 因此, 每一所航海高职院校急需考虑自己的独有“特色”。比如:我们的教育更有哪些特长?我们培养的学生有哪些更高的素质和能力? 在哪些方面更具竞争力? 这才是自己的核心特色和品牌。 能否突出特色, 满足企业需求, 吸引高素质生源将是航海类专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 也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3培养质量提高, 全面发展不足。 人才培养模式是航海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 各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航海技术人才。 其中, 部分院校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类专业技能证书持有率、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近100%;南通航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航海类专业学生全国统考考证通过率连续14年在同类院校中名列三甲, 高职院校培养的船员在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方面全面提升。 然而, 海员的国际标准性使航海类专业更多体现为“职业性”和“技能性”, 弱化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目前, 各航海高职院校开设课程以专业教育为主, 航海心理学、航海文化、职业道德等课程仅作为选修课或没开设, 随意性很大;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大多以讲座形式进行, 没有纳入课程体系, 没有系统性开展, 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不足。 2.4师资水平提升, 结构尚待优化。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各航海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部分优秀院校拥有了一支较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拥有一批在全国航海教育界享有知名度的专家教师, 航海类专业教师中101人持有高级船员适任证书, 其中具有甲类一等远洋船长、轮机长资格证书教师达28人, 双师比例达到98%, 位列全国航海类院校之冠。 但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如偏重学历和职称, 缺乏上船经验, 很多专业教师没有相应职务的海上资历;师资年龄不均衡, 有的院校偏大, 有的偏小, 有的中间大、两头小, 结构失衡;航海类专业师资基本来自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4所本科院校, 缺乏高端人才引进, 学缘结构失衡;航海类专业教师双语教学能力薄弱, 各校专业教师中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不足50%, 缺乏国际交流能力。 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调整师资结构、优化师资队伍成为各高职航海类专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方向。 2.5校企合作深化, 实践技能不强。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 各航海高职院校优化传统的“订单培养”模式, 依托“企业学院”、“校中厂”、“厂中校”等合作载体, 与企业深度合作, 取得一定成果。 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类专业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与岗位人才特殊需求开发特色“点单式”培养模式, 打造企业学院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生产性教学船, 作为航海类专业的“海上教学工厂”。 虽然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 但缺乏深层次的人员交流与资源共享, 如企业师资资源、企业为学生上船实习提供便利等。 部分航海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生产性教学实习船”供学生开展实习锻炼, 但校外实习船队成本高, 学生总体海上实习训练时间偏短、频次偏少, 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验实训需求, 毕业生就业初期适岗能力不足。 因此, 校企双方要进一步深度融合,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真正实现在校学习与职业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 3.高职航海类专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思考 3.1创新培养模式, 推进教学改革。 在培养模式上,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校企联合招生招工, 签订三方协议, 实行双导师、学徒管理、弹性学制等培养学习计划;在课程内容上, 加强实践教学, 更新航海教育与培训内容, 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在教学改革上, 推广双语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利用幕课、网络课程等网上资源推进多媒体教学, 开发网络学习平台, 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3.2提高实践能力, 促进双师培养。 打造一支专业的航海教学团队, 既重视学历、 职称要求, 又重视相应职务海上资历。 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教师上船, 更新知识积累经验, 获得更高船上职务;多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 把最新行业资讯和案例带进课堂;引进或培养1名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才, 定期选派老师到国外航海、海事院校交流访问, 推动教育思想、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3.3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创新能力。 除专业内容外, 加强英语口语、职业道德、航海心理等非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 引导职业理念, 提高航海技能和心理素质;营造校园航海文化氛围, 普及航海知识, 进行海防教育,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全国性行业大赛和学科竞赛, 开发创新课程, 开展创业宣讲, 组织科技活动, 构建创新创业平台,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适应未来海员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倪勇, 胡家秀.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6) . [2]王国庆.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指标.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2) . [3]张涛, 冯雷鸣.培育和提升行业院校专业竞争力的探讨.中国轻工教育, 2012 (5) . [关键词]国际化 旅游产业 竞争力 一、天津旅游与城市旅游国际化 21世纪旅游业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产业。为参与国际财富分配,分享世界经济增长成果,国内许多城市纷纷吹响了旅游国际化的号角,天津亦然。近年来,天津旅游业发展较快,2006年旅游外汇收入达6.25亿,列全国第9,但仅为北京上海的15.5%和16%,和某些地级市比差距也很大。因此,天津应借助2008奥运发展契机,大力开发有超国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同时积极塑造城市鲜明旅游形象,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从形象、人才、企管、城市综合环境等方面构建竞争优势,以实现天津旅游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和主题化。 二、天津旅游国际化发展现状分析 结合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本文分析了影响天津国际化旅游发展的各要素的竞争力现状,并从极具、较具、一般和较弱四个维度评述了其国际竞争能力。 天津国际化旅游竞争力要素体系及评价 可见影响天津国际化旅游发展竞争力的10个要素中,仅区位交通、经济和政府支持要素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其他均无国际竞争能力,使天津国际化旅游面临巨大挑战。 三、构建天津国际化旅游竞争优势的策略 1.确立国际化旅游理念,培育国际化旅游大都市形象 理念国际化是国际化旅游体系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只有思想开放,树立国际化发展意识才能促进天津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天津应努力实现城市及旅游经营的独特性,在综合考虑世界旅游竞争格局和发展动向的前提下,从国际化角度出发找准并塑造影响当前和未来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战略性关键优势。此外,要形成大旅游、大联动、大受益意识,加强横向联合,在凭借自身资源、交通区位、市场潜力、历史文化条件发展天津旅游业的同时,加强与北京、大连等的协作,互通信息,客源共享,优势互补,努力实现与北京及环渤海地区旅游的错位发展。 旅游形象是当今城市旅游发展的新领域,无独特、整体性旅游形象的城市很难长久地吸引游客。天津目前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上都不具竞争优势。因此,必须对天津旅游进行总体规划,准确定位,确立独特的城市旅游形象,避免因功能高度同质导致城市旅游吸引力下降。天津“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特色鲜明的滨海都市旅游休闲中心城市”定位和“万象天津、休闲都会”的总体形象口号基本概括了天津旅游的特点,但仍需深度挖掘与香港、大连及杭州等较具国际知名度旅游城市的定位区别,着重突出独特性和轰动性。 2.整合旅游资源,实施产品和品牌国际化战略 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是倾向于资源指向型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城市发展国际化旅游的先决条件。城市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数量及品质是形成旅游产品的基础,同时决定了城市旅游的价值。拥有高品质、高独特性旅游资源和良好品牌的城市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更易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天津不但要重视对旅游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开发,更应根据市场需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与优势。通过实施精品战略,培育一批生命力极强的世界级旅游品牌,实现旅游产品的国际化,拓宽天津旅游业的客源市场,确保天津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即:借助滨海新区发展的契机,积极与国际知名旅游企业合作开发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旅游项目,提高天津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加强客源市场研究,积极探索休闲度假、会展、文化体育等新型旅游方式,开发满足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的各类旅游产品;增加天津旅游产品经济、文化、科技的内涵,提升档次,增强参与性,突出天津国际化旅游大都市的特色和风格。 3.开展城市旅游营销,推进旅游营销国际化 宣传营销是提高城市旅游和品牌知名度、激发出游意愿的有效手段。为谋取国际化旅游竞争优势,天津须借助独特的旅游形象和轰动效应极强的特色旅游产品。因此,天津一方面要重新定位和包装城市旅游形象,加大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新力度;另一方面应创新国际营销手段,综合利用网络、影视、节事等渠道,走旅游营销的国际化道路,提高天津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天津国际化旅游的宣传促销应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体市民共同参与的道路。通过深入分析来津旅游海外游客市场分布及需求偏好,细分国际市场,分别制订有针对性的国际营销战略和促销策略;其次,政府应发挥城市旅游营销中的积极作用,主办或协助旅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展多样化的旅游营销活动(如参加国际旅游展览会、国际专业旅游推介会、邀请国际旅游经销商及媒体来津考察、拍摄旅游宣传片或旅游节目等),鼓励旅游企业在海外市场设立经销点,逐步建立国际旅游营销网络。另外,应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抢抓2008奥运历史性机遇,开展相关的宣传、推介、营销,主动接轨和服务奥运会,找准定位,利用奥运平台扩大天津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4.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完善国际化旅游服务功能 信息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命脉,旅游市场流通领域的活动主要靠旅游产品信息传递引起游客流动。现代国际化旅游更是建立在高度信息化的基础上,完善针对国际游客的信息服务功能对天津国际化旅游发展极为重要。天津应积极构建和完善旅游咨询系统,通过信息中心用多种语言向各国游客提供旅游产品特色介绍、服务保障系统、娱乐休闲设施等信息,诱发旅游消费动机;同时应把信息服务引入旅游接待服务中,通过增加信息化手段,满足旅游者对旅游服务信息化的要求。天津应在中心城区及主要景区建设国际游客服务中心,在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口岸及宾馆、餐饮、购物等服务窗口开展多语种咨询服务,逐步健全和规范市区及主要景区景点多语标识系统,为入境游客提供周全、便捷的服务,完善国际化旅游服务功能;通过编印中英文天津旅游地图、旅游服务指南等信息材料及开发双语旅游网站等确保游客多渠道获取信息,实现旅游信息的国际化。 5.促进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构建适合旅游国际化发展的产业体系 产业创新及结构优化关系到一个城市的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后劲。近年来天津旅游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单体规模小,力量分散,结构失衡严重。因此,推进天津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加快产业规模化发展,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积极构建大旅游集团与小企业集群之间的协作体系—是非常迫切的。政府应鼓励原有大型旅游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相互持股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形成一定数量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带动天津国际化旅游的发展;同时,应以滨海新区为试点,积极引导区域小企业间的联合,通过协作、联盟等方式把大量小旅游企业纳入到专业化分工体系中,逐步形成一批以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为核心,小旅游企业为呼应的企业集群,加强区域旅游企业的凝聚力,提升天津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6.创新城市旅游发展,培养新型国际化旅游人才 在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借助旅游创新发展意识,积极推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发展战略,才能准确预见未来旅游业发展和需求变化趋势,开发创新型旅游产品,引领旅游消费需求,确保国际竞争优势。因此,天津必须通过持续学习方能获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各类知识,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通过加大对教育投入,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引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开展全方位、系列化、多层次旅游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培育行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在能力素质方面,既要在总体上提高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素质,又要全力提高企业高管的经营管理能力;在人才类型方面,注重选拔和培养高层管理人才及特殊人才,培养复合型、外向型和市场型人才,培养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懂现代经营管理的国际化旅游人才,为天津国际化旅游发展构建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体系。 7.加强城市旅游环境建设,营造国际化旅游氛围 不少学者提出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产品的主体,也是旅游吸引物的实质所在。但在旅游者的亲身体验中,城市旅游的大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的感知和总体评价。[4]因此,城市旅游环境营造如同旅游资源开发一样重要,甚至本身可作为极具吸引力的城市旅游资源。但是空气质量一般、城市卫生环境质量差、居民缺乏好客性、服务意识不强、城市品位不高是天津旅游环境的真实写照。旅游环境已成为制约天津发展国际化旅游的重要因素。因此,天津应高度重视城市综合环境的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城市绿化及全民教育,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使城市综合环境显示出充分的好客性,实现风貌好客、设施好客、市民好客、生态好客,把天津变成可进入、可停留、可欣赏、可享受、可回味的国际化旅游目的地。 四、结论 天津旅游要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借助政策东风和08奥运契机,加速实现理念、形象、品牌、产品、营销、客源、服务和人才的国际化,以及交通、信息和城市的现代化,积极构建天津国际化旅游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最终成为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性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1]张争胜等: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1),P13~16 [2]郭舒等:城市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商业研究,2004(9),P138~140 [3]陈兆坤:我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提升及发展战略选择.经济师,2001(11),P52~53 [4]王大悟:发展国际大都市旅游,增强上海综合竞争力.上海经济,2001(12),P39~42 关键词:橄榄油,产业,四川,竞争力 橄榄油是世界上唯一以自然状态的形式供人类食用的木本植物油, 由于其具有极佳的天然保健功效, 被誉为“液体黄金”、“植物油皇后”、“地中海甘露”, 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 具有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前景。四川省作为我国油橄榄的主产区, 具有较为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 加之政策的强力支持, 使其橄榄油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在橄榄油产业竞争炙热化的今天, 分析四川橄榄油产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优劣势, 进一步提高四川橄榄油产业的科技含量, 对提升竞争力, 促进橄榄油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四川橄榄油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分析 1.1 四川种植橄榄的自然条件优势 气温是影响油橄榄生长、发育、结实及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之一。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具有能够满足油橄榄生长所需的温度条件 (油橄榄原产地的年平均气温是15~20℃, ≥10℃年有效积温3500~4000℃, 1月平均气温3.8~9.2℃, 极端最低气温-0.8~-15.0℃) , 尤其是四川西昌、三台、广元、开江与油橄榄原产地阿尔梅里亚、巴塞罗那、罗马、布林的西、雅典的年平均温度分布基本相当;加之四川夏季充沛的降水量使得种植油橄榄成为优势。此外, 通过对油橄榄生长的年日照时数、年极端低温、相对湿度等因素的分析, 发现川西南山地的河谷区, 包括安宁河流域中下游及金沙江支流的河谷地带 (凉山州许多地区都位于该区域) 为四川发展油橄榄的最佳区域;成都市的金堂县南部以及绵阳、德阳、达州、广元等10多个市 (州) 的部分地区属于次适生区。在这些区域种植油橄榄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 1.2 四川橄榄油生产优势 橄榄油产业是我国一项新兴战略性产业。橄榄油是油橄榄冷榨的产品, 四川发展橄榄油产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优越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目前四川是全国油橄榄产业第一大省, 种植油橄榄面积占全国一半以上, 选育出区域适生性强、产量高、抗性强的佛奥、莱星等10余个优良品种, 有“全国油橄榄发展看四川”之论。按照油橄榄适生区区划, 全国有一级适生区2个, 二级适生区4个, 四川占有1个一级适生区, 1个二级适生区和另2个二级适生区的部分区域。迄今为止, 四川省内凉山州的西昌市、冕宁县, 广元市的青川县、苍溪县, 绵阳市的盐亭县、三台县, 达州市的开江县、达县等地规模发展油橄榄近22000hm2, 1100万株, 鲜果产量9000t, 涉及4个市州18个县200余个乡镇, 带动17万农户近45万人。达州市、广元市的青川县分别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誉为“中国油橄榄之都”和“中国油橄榄之乡”, 西昌市荣获“四川油橄榄之乡”称号, 其油橄榄种植面积达到6667hm2, 每年可产油橄榄鲜果6万t, 农户卖鲜果收入可达到4.8亿元 (即4800元/667m2) , 企业可生产特级初炸橄榄油9000t, 产值18亿元, 实现税收2.7亿元。四川天源油橄榄有限公司生产的食用橄榄油评为“四川省知名品牌”、“四川省优质农产品”, 荣获四川·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金奖。 1.3 优化的产业运行模式 在四川橄榄油产业发展初期, 通过对“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方面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实践, 已取得一定成绩。在产业管理的具体操作上, 实行了“公司+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的形式, 较好地解决了产业经营中的利益分配不合理、难兑现的问题。通过近几年的产业实践发展, 四川橄榄油产业建立起了“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新型发展运行模式, 充分发挥政府、研究院所和协会的科学技术和产业管理的指导作用, 协调产业模式中农户、企业及产品交易中间环节的各单元之间的关系, 完善政府和当地的社会监督体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 加强了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 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联合共建了四川油橄榄品种园;多次邀请省内外油橄榄专家和以色列、希腊、意大利油橄榄专家到四川进行油橄榄种植技术、橄榄油加工技术的交流与现场指导。优化的产业运行模式, 带动四川橄榄油产业迅速发展。 1.4 政策优势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众多的消费者开始追求健康、营养的饮食消费习惯, 橄榄油也因此受到消费者的追捧。面对橄榄油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大好形势, 中国开始对油橄榄等木本食用油产业实行扶持政策。国家林业局把油橄榄列为保证我国食用油安全的木本油料之一, 并从战略高度把发展油橄榄产业作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2012年油橄榄产业被纳入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布的《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国家林业局《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十大主导产业, 国家林业局也将油橄榄列入重点发展的木本油料树种之一, 大力推动了我国油橄榄事业的科学跨越式发展。四川是最早引种油橄榄的省份之一, 也是首批试种成功的地区。多年来, 国家、省、州林业、科技、发改等部门对四川油橄榄产业给予大力支持。国家林业局把全国唯一的国家油橄榄良种基地落户在四川, 并在基地内建设中国首个油橄榄种质资源库。四川省发改委、四川省林业厅成立了“四川省油橄榄产业研发中心”, 四川省科技厅先后批准立项实施多个油橄榄产业研发项目, 如:《油橄榄丰产园建设》、《油橄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四川油橄榄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技术集成与示范》、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项目《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西班牙油橄榄良种良法与示范推广》等, 各适宜种植区的林业局对油橄榄产业进行强化管理和提供技术支撑, 将油橄榄项目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和“富民工程”来抓。 2 劣势分析 2.1 自然条件劣势 四川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大气状况导致年日照时数偏低, 大部分地区的年总日照时数低于油橄榄原产地, 较高的空气湿度会引起病害的发生、流行, 对果实后期成熟不利, 使产量和出油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2.2 品种资源匮乏, 良种覆盖率低 我省共引进品种100余个, 目前普遍栽植的品种共有20余个, 而适宜栽植的品种如佛奥、莱星、卡林、皮削利、小苹果、西班牙大果等优良品种的覆盖率不足60%;加之群众盲目扦插繁殖苗木, 致使初期建成本应已进入盛果期的油橄榄园品种混杂, 良莠不分, 劣质品种比例大, 良种覆盖率低, 品种资源匮乏, 结果迟, 坐果率低, 产量低而不稳, 优良品种的培育任务艰巨。 2.3 产业化发展基础薄弱, 市场竞争力弱 尽管在四川油橄榄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进行了一些国内外交流和合作, 但与国外相比, 四川橄榄油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弱:例如良种化建设、丰产栽培配套技术与技术开发薄弱;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不够、素质不高;油橄榄的国家补贴标准仅有200元/667m2, 扶持力度稍显薄弱;企业榨油技术设备不配套, 生产能力低, 出油率不高, 浪费大;同时由于加工技术粗糙、品质低、橄榄油口感差, 开发的橄榄油等产品并未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加之本土品牌定价相对较高, 与“洋品牌”相比在质量与价位上均缺乏市场竞争力。 2.4 本土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市场营销战略急待提高 尽管四川、云南的油橄榄企业曾自发联合出资, 特邀中央电视台拍摄播放橄榄油专题节目, 来宣传橄榄油产业, 但在消费市场上的宣传力度却远远不够, 与“洋品牌”橄榄油相比:无论在高端大型超市还是在中、低端小型超市, 本土油橄榄产品 (如开源橄榄油、中泽橄榄油) 摆放位置较偏, 且没有醒目的宣传画报与专门的导购人员。在大多消费者意识对洋品牌较为熟悉, 对本土橄榄油却浑然不知, 且对橄榄油相关专业知识了解很少;加之, 橄榄油的价位较高以及四川文化、生活习惯的影响, 本土橄榄油在市场上滞销的现象比较严重, 四川橄榄油市场营销战略急待提高。 3 威胁分析 3.1 行业竞争加剧 近年来, 海外橄榄油占据着中国大部份橄榄油市场, 我国更一度成为橄榄油的进口大国。在四川橄榄油市场销售的品牌基本上由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原装进口或是国内分装, 如贝蒂斯、欧丽薇兰、苏格拉底等, 而四川本土橄榄油品牌却如冰山一角, 受到国外品牌的强烈冲击。另外, 从食用油市场趋势来看, 食用油消费仍以普通食用植物油如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为主, 这些食用油市场总量庞大, 普遍性价比高, 较受大众欢迎。橄榄油品牌之间的竞争、橄榄油与其它食用油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3.2 技术缺陷 橄榄油是食用油中的“贵族油”, 采用的是冷榨技术, 因而对原料质量有着较高要求, 这就使得橄榄油原产地西班牙、意大利等地的橄榄油品牌占据优势。同时, 在橄榄油加工过程中, 对榨取、提纯、精炼等特殊技术要求标准很高, 目前四川橄榄油企业加工工艺还很薄弱, 加工生产出的橄榄油在口感上与海外品牌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其口感、包装面临消费者的考验。 4 机会分析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 (www.chinairr.org) 发布的《 (2011~2015年) 橄榄油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行业投资前景分析报告》中指出, 2010年中国橄榄油产量为500多t, 到2015年中国橄榄油产量将达到5300t。2001、2005、2006年国际橄榄油及食用油展览会相继在中国举办, 2013年选择了在四川举办, 这些都说明国际橄榄油企业看好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 并加大了开拓中国市场的力度。这对四川油橄榄产业发展无疑是绝好的商机。此外, 国家林业局和四川省林业厅 (局) , 将油橄榄产业列入2010~2020年发展规划。四川省林业厅组织省林科院、广元市油橄榄研究所、四川农大等科研、教学单位制定油橄榄种植和加工的技术标准, 为四川橄榄油产业规范发展奠定基础。四川政府加大了对油橄榄园建设的投入力度, 增加对油橄榄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 分别在西昌市、广元市中区、开江县以及绵阳科技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规划布局4座油橄榄综合加工厂, 开发生产食用油橄榄、餐用橄榄果及美容健肤品等。四川油橄榄科研部门也正不断加强与省内高等院校、公司的科技联姻与协作, 探索形成产学研一体发展模式。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突出规划、科技、政策、加工等重点环节, 有力推动四川油橄榄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促使四川省油橄榄产业逐步进入了“科学、适度、特色”的良性发展轨道。 由上述SWOT分析可知, 四川在橄榄油产业的上游产业链———种植方面, 有着历史种植文化、自然条件优势、产业政策支持, 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但在中、下游产业链———加工、销售方面却存在加工技术粗糙、品质低、价格高、销售宣传力度弱等问题, 不具备竞争优势。 5 四川橄榄油产业发展竞争策略 在进口橄榄油猎食四川市场的背景下, 四川橄榄油具有较强的潜在竞争优势, 依靠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 采取针对性、有效性措施提升中、下游产业链竞争力, 进而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力。 5.1 弥补自然条件劣势, 加强品种培育, 科学适度发展 油橄榄对气候、土质、采摘、保存、运输和加工等条件都有较严格的要求。四川虽然引种并成功培育了一些油橄榄品种, 但油橄榄种植的湿度高、规模小、产量低、质量差。因此, 要循序渐进, 适度发展, 科学规划, 对四川油橄榄栽培适生区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做出详细控制性规划, 做好近期和中长期发展实施方案, 分步实施。在油橄榄经营管理中, 通过选择、培育耐湿性较强的油橄榄品种, 有效提高土壤肥力等措施, 弥补空气湿度高这一限制因子;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及与国际上的交流, 提高油橄榄栽培种植技术、加强良种选育和种苗管理,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种苗, 丰富油橄榄品种资源, 加大良种推广力度, 增加农民种植积极性, 引导四川油橄榄种植科学适度发展。 5.2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打造本土拳头品牌, 提升市场竞争力 与进口橄榄油相比, 本土橄榄油的口感、包装等加工工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提高加工工艺, 是四川橄榄油企业的当务之急。首先, 应加强对农户及技术人员的科技培训, 包括油橄榄苗种的定植设计、肥水的施用技术、剪枝修整技术、病虫害防治、果实的采摘和保存及运输技术等, 提供优质的油橄榄果;其次, 引进先进的榨油设备和技术, 建成集约高效的配套榨油生产线, 提高产品———橄榄油的口感、包装工艺, 要多采用铁罐装、PET瓶装, 以防止氧化, 保证橄榄油的口感。树立质量第一的核心理念, 利用本土资源优势, 把握市场准确信息, 对产品线进行及时的调整, 打造适应消费者口味的本土品牌, 提升市场竞争力。 5.3 制定本土化营销策略, 提升本土品牌知名度 市场营销能力是实现油橄榄研发成果市场化、决定企业经营成果优劣的能力, 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要素。在本土橄榄油鲜为人知的情况下, 四川橄榄油企业应制定本土化营销策略。依据四川橄榄油消费特点, 采取组织会议、销售策划、出版专著, 请行业专家作顾问, 聘名牌大学博士作形象大使等手段, 进行媒体广告宣传, 推销本土产品等,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橄榄油专卖店, 建立短而宽的销售渠道。面对本土过期橄榄油依旧在货架上摆放的局面, 四川橄榄油企业应增强组织管理能力, 加强与各大超市的紧密合作, 提供物流配送、促销活动协助、销售人员培训与管理、广告宣传、公关活动组织等方面的支持, 组织一系列促销活动如买赠、打折、现场烹饪表演、有奖参与、节日礼品促销等, 拓宽消费者范围, 提升本土品牌的知名度。 5.4 建立生产风险评估、预警体系, 增强抗御风险能力 在生产上, 橄榄树“大小年”问题一直影响其产业的发展, 对于普通农民来说, 种植油橄榄投入庞大, 资金回收慢, 农民承受自然风险较大;在加工与销售中, 四川橄榄油加工企业规模较小, 面临的应收账款风险大;再加上技术风险、信誉风险、管理风险等, 使得四川农民与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与企业的信心。因此, 要建立生产风险评估、预警体系, 提高农户参保意识与抵御风险能力与自救能力, 减少损失;加强企业技术、信誉管理,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达到增强抵御风险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余凌帆, 王金锡, 黄昭贤, 等.川中丘陵地区油橄榄引种栽培历史和现状及其适宜性评价[J].四川林业科技, 2007, 28 (4) :80-83. [2]刘杰克.橄榄油市场分析及竞争战略[J].市场调研, 2004, 10:34-36. [3]周廷玲, 廖健霖.会理县油橄榄发展探讨[J].绿色林业科技, 2013, 4:20-23. [4]董加云.基于茶油价值认知的消费者对茶油购买行为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 2011. [5]许佳.焦点小组讨论方法用于我国橄榄油消费偏好研究的可行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3) :1380-1381, 1396. [6]蒋茂文, 李萍, 李兰.凉山州油橄榄栽培与展望[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4 (2) :18-20. [7]岳晓燕, 马雪梅, 唐永锋.四川广元地区油橄榄产业发晨现状浅析[J].问题探讨, 2013, 23 (6) :38-40. [8]吴万波, 朱益川.我省安宁河河谷地区发展油橄榄的适宜性[J].四川农业科技, 2005, 1:24. [9]周青, 刘长秀.油橄榄产业开发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5:20.三、增强我国乐器出口竞争力的途径
浅析中国电视产业的现状与竞争 篇4
竞争现状 篇5
竞争现状 篇6
日本竞争情报服务现状及模式探讨 篇7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分析 篇8
辽宁旅游竞争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9
高职航海类专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篇10
竞争现状 篇11
竞争现状 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