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态势(精选12篇)
竞争态势 篇1
七、八年前, 铜川路水产市场动迁的消息, 引发上海水产市场的建设热潮, 上海东方国际水产中心和上海江阳水产市场同时在2006年开工建设。铜川路水产市场没动迁, 而随后的2007年和2008年间, 上海水产市场却大起波澜, 最后以江浦路冻品市场、秦皇岛路贝壳市场、军工路国泰淡水鱼市场、十六铺海蜇市场的全部和浦东恒大冰鲜市场的半数进入东方国际水产中心告终。
随着铜川路水产市场动迁的声音再次响起, 上海水产市场新一轮洗牌在所难免, 面对可遇不可求的关系到“前途和命运”的发展机会, 上海各水产市场, 厉兵秣马, 积极备战。
本文试图就上海水产市场的发展、上海水产市场竞争态势和上海水产市场竞争策略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背景
作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城市, 上海的水产品流通一直很活跃, 历史很悠久。1934年国民政府在上海复兴岛兴建的上海鱼市场, 是中国设施最完善、交易量最大的水产市场。解放后到改革开放, 期间几十年, 水产品实行统购统销, 水产批发市场销声匿迹。1979年, 上海的水产品购销政策开始逐步放开, 1985年, 上海对水产品的生产流通全面开放, 水产品流通便迅速发展。从1979年国营水产企业设立具有水产批发市场雏形的6个水产品贸易货栈开始, 集体、个体户也相继在黄浦江沿岸自发开设水产品贸易货栈, 到1996年, 这些分布在杨浦、南市、虹口、宝山、浦东、奉贤的贸易货栈, 达到74家 (正式注册登记的仅20家) , 其中国营9家, 集体11家, 个体54家, 集体中的相当部分转包给个体经营。
上海水产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 走过了自发形成到规范发展、小货栈到大市场、国营集体个体并举到股份制为主集体为辅的道路, 特别是由众多如“过江之鲫”的小货栈过渡到现在的10家左右的较大规模的水产市场, 期间经过了很多变化, 而每次变化的原因主要就是由上海城市建设改造, 而变化的结果是更多小型水产市场的消失。
上海水产市场最近的一次变化, 开始于2006年底, 结束于2008年。2006年, 为了争取可能动迁的铜川路水产市场客户, 为了安置因建设渔人码头而动迁的江浦路冻品市场客户, 上海军工路水产品投资发展公司在杨浦区军工路2866号中国水产总公司上海公司的基地上, 改造兴建了上海东方国际水产中心。同时, 同样出于争取可能动迁的铜川路水产市场客户的目的, 上海轩成物流有限公司在宝山区泰和路1700号上海江杨农产品批发市场边, 建设起上海江阳水产市场, 两市场直线距离不超过十公里。
两市场竞争中, 东方国际水产中心由于占有较好的硬件优势 (有冷库、位置离江浦路市场最近) 和软件优势 (江浦路市场主要经营管理人员进入东方国际水产中心) , 江浦路冻品市场客户悉数来到东方国际水产中心。恒大冰鲜市场 (位于南浦大桥浦东一侧) 因为世博会而被动迁, 东方国际水产中心挟已有300多家冻品客户入驻的优势, 与嘉定马陆水产市场基本平分了恒大冰鲜市场的200多家冰鲜客户, 随后, 秦皇岛路贝壳市场客户基本全部进入东方国际水产中心变得顺利顺章, 而原位于军工路1233号上的成立于1998年的国泰淡水活鲜市场, 其经营方因其规模小和盈利能力低下而放弃, 帮助其客户入驻东方国际水产中心。这一轮的竞争, 以东方国际水产中心的胜出而告终。但江阳水产市场也并非颗粒无收, 少数贝壳、活鲜、冻品、冰鲜小客户入驻市场, 而铜川路水产市场活鲜大客户在江阳水产市场掷大资金装修, 则是江阳市场最大的收获。
二、上海水产市场竞争态势
铜川路水产市场动迁, 楼梯响了七、八年, 最近一、二年间, 相信人总该下来了, 而一旦人真的下来了, 必然会引发上海水产市场间新一轮的竞争, 必然会导致上海水产市场大洗牌。这次的竞争, 与以往相比, 会异常激烈, 原因有二:
一是这次洗牌后的稳定期相对较长, 因此各方会全力以赴。据经验, 每一次洗牌后, 到下一次有水产市场因城市改造而被动迁, 是水产市场竞争的相对稳定期, 而上海水产市场, 除铜川路水产市场外, 其余都离中心城区较远, 十年之内, 较少可能有水产市场因城市改造而被动迁。换言之, 如这次在铜川路水产市场动迁过程中无法争取到其客户, 以后十来年中, 恁你再努力, 很难争取到水产经销商。
二是上海相关水产市场“虚铺以待”铜川路水产市场客户太久, 代价很大, 因此各方志在一搏。七、八年前, 铜川路水产市场就说要动迁, 上海有的市场是专门为此而建, 如江阳水产市场, 如东方国际水产中心;有的市场寄以厚望, 如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有的市场想分一杯羹, 如上海恒大水产市场 (为此而扩建了130多个商铺) , 如上海农产品中心市场 (以冰鲜专业优势向综合水产方向发展) 。
纵观上海各大水产市场, 竞争各有优势, 也各有劣势。下面, 就此方面, 作一些简要分析。
1、拟建的古浪路水产市场 (暂名)
铜川路水产市场经营管理方准备在铜川路北向几公里的古浪路附近新建一个市场, 规模大概在占地70-100亩, 以争取铜川路水产市场的主要客户。
竞争优势:对客户熟悉;离现有市场近, 市场客户的生活不受影响, 现有采购商不会流失;管理团队对业务相当熟悉;民营企业决策快、效率高、手段灵活。
竞争劣势:土地落实可能有难度;规模太小, 只能安置铜川、百川、利民几个市场的一小部分客户, 大部分客户必将流失;因规模小, 成市难度大, 只能做专, 难以吸引大客户。
2、江阳水产市场
上海江阳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位于宝山区泰和路1700号 (外环线和江杨北路交界处) , 2008年竣工交付使用。市场占地面积占地200余亩, 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由六幢交易大楼和一幢商务信息楼组成。六大交易区内面积20至70平方米不等的商铺有1700余个, 大型的地下、地面、楼顶停车场, 同时可容纳机动车1500余辆、非机动车3000辆。
竞争优势:2009年, 相当多铜川路水产市场大客户在江阳市场的优惠政策下到江杨市场投入了较大资金进行装修, 铜川路水产市场客户搬过去后, 不用额外进行投资装修;交通、地理位置靠近外环线, 外省市来的车子通行方便;兄弟单位江杨农产品市场综合性程度高;2011年, 由浙江温岭商人翁文斌投资建设的5万吨冷库投入运营, 容易吸引冻品客户;现在空商铺相当多, 而且周围都是农田, 发展空间相当大;控股股东是上海国盛集团, 资金实力雄厚, 更加重视的是长远目标, 因此在竞争过程中会用更多优惠措施吸引铜川客户。
竞争劣势:该水产市场与相邻的兄弟单位江杨农产品市场协同乏力, 很难体现其综合的优势;该市场上有蔬菜集团, 蔬菜集团上还有国盛集团, 信息传递不畅, 关注重点不同, 管理层次多, 决策效率低。
3、东方国际水产中心
上海东方国际水产中心, 位于杨浦区军工路2866号, 背靠黄埔江, 占地面积160多亩, 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有商铺1200多间, 冰鲜摊位100多个, 冷库3座 (储存量2万多吨) , 是上海目前最大、水产品综合程度最高专业水产市场。
竞争优势:人气旺, 交易量大;冻品、冰鲜、贝壳、海蜇优势明显;现有大批固定采购商, 可以资源共享, 相互拉抬人气。
竞争劣势:市场容量太小, 现空余商铺数仅150个左右, 且位置不理想, 对铜川路水产市场客户缺乏吸引力;市场交通布局和经营布局极不合理, 但调整空间不大, 且调整的代价较大;铁路道口堵车, 对争取铜川路水产市场活鲜客户不利;市场实际收益与投资时的收益估算差距较大, 加大了决策难度。
4、恒大水产市场
上海恒大商品交易市场, 位于浦东新区杨高南路4188号 (近外环线) , 占地面积50多亩, 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 拥有400个摊位, 3个停车场。
竞争优势:交通方便, 新建了上百个商铺摊位, 专门应对铜川路水产市场搬迁客户。
竞争劣势:地理位置稍偏, 辐射局限性大, 市场规模较小, 铜川路水产市场客户担心采购商流失。
5、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位于青浦区华新镇华徐公路3833号, 是2008年新建的上海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市场, 占地面积1658亩, 总建筑面积45万平米。
竞争优势:规模大;综合性强;本身现有空商铺比较多;远期发展空间大、潜力大;曹安市场有可能整体入驻。
竞争劣势:路途太远, 在物流配送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现在, 会流失很多采购商, 批发商去那里的意愿会较低;目前人气不旺, 入驻客商也不是很多, 现在主要靠经常搞展会、促销拉抬人气。
6、上海农产品中心市场
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位于浦东新区沪南路2000号, 占地面积130亩, 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市场于1998年1月投入运营, , 是一家综合性农副产品市场, 水产品以冰鲜为主, 是2008年原嘉定马陆水产市场关闭后, 100多家冰鲜经销商搬迁过去后形成的, 冰鲜交易场地占地面积约30亩, 冰鲜交易量占上海冰鲜交易量的60%。
竞争优势:规模大, 综合性强, 管理规范, 品牌知名度高, 交通方便, 冰鲜一级批发占有优势地位。
竞争劣势:地理位置偏远, 辐射局限性大, 据传, 政府规划可能在近期整体搬迁到浦东航头镇, 规划占地面积500亩。如此, 该市场很难对铜川路水产市场客户产生吸引力。
7、曹安沪太市场
曹安沪太水产市场, 位于闸北区沪太支路718号, 是由当地一个行政村兴办的集体企业, 主要经营包括四大家鱼在内的近10个淡水鱼品种, 是上海淡水鱼的一级批发市场。
曹安沪太水产市场对现状比较满意, 没有参与争取铜川路水产市场客户的意愿。
纵观上述情况, 本轮上海水产市场的竞争, 将主要在前五个市场间展开。
三、上海水产市场竞争策略
水产市场经营成本刚性增长, 经营收入增加困难, 新型水产品流通方式如产销直挂、超市、专卖店、专卖柜、网上销售等持续走强, 特别是网上销售, 因其有效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而颇受商家青睐, 一些经营水产大礼包、冻品、干货、加工品和易保活而单价较高的水产品的客户, 开始进行网上销售, 水产市场面临因客户流失和交易量下降的困难。困境中, 水产市场除了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服务能力, 开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业务以提高市场辐射范围外, 重要的一条出路是吸引更多的客户入驻, 最大限度彰显规模效应, 以规模求效益, 而铜川路水产市场的动迁, 为上海各水产批发市场提供了同样的大好发展机会。
那么, 决定本轮上海水产市场竞争的成败的因素是什么呢?准备!机会从来就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下面, 就上海水产市场的竞争策略作一些探讨, 提供给想准备想取胜的人做参考。
1、开展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 就是围绕铜川路水产市场动迁, 做相关的调查研究, 从而为本市场如何扬长避短, 制订适合自身情况的竞争方法提供参考。
基于这样的目的, 市场调研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铜川路水产市场动迁信息、铜川路市场客户信息、竞争对手信息。
对铜川路水产市场动迁信息的调研, 主要关注其动迁进度, 这关系到本市场准备工作的计划拟定。提前量越大, 准备越充分, 成功的把握越大。
对铜川路水产市场客户的调研, 着重了解大客户的信息, 了解其主要经营品种、货源来源、主要销售方向、大致销售量、业内地位 (含与同行的关系) 、对上海主要水产市场的评价、动迁后去向的设想等。
对竞争对手的调研, 主要调查与本市场构成较大威胁的水产市场的二类情况:第一类是该市场的基本情况, 包括现有客户数量、客户类型、经营规模、租金水平、结算方式、经营服务特色、服务项目及其收费标准, 该市场客户对该市场的评价, 该市场管理团队的能力和敬业精神等。第二类是该市场为竞争而做的准备情况, 包括主要同那些水产客户接触、给出哪些优惠条件、内部建设改造情况等。
2、调整市场布局
铜川路水产市场的优势是海水活鲜 (含国产的、进口的) 和干货及其经营大户, 要吸引铜川路水产市场客户, 必须有针对性的调整本市场的交易区布局, 同时, 由于大量客户的入驻, 人流量、车流量加大, 还要对本市场现有的交通布局做适应性调整, 增加停车场。另外, 要相应增加住宿房, 并对本市场的排水、供电系统做相应的改造, 以满足新的需求。
3、调整客户摊位
争取铜川路水产市场客户, 首先是争取其大客户, 而大客户对商铺的要求较高:面积要大、位置要好;争取铜川路水产市场客户, 重点是争取其海水活鲜客户和干货客户, 要按划行归市原则进行调整。根据上述二点要求, 市场要对现有客户的商铺和摊位进行调整。调整应当采用经济杠杆手段, 根据合同到期时间, 提前逐步调整到位, 平滑过渡, 减少震荡, “虚铺以待”铜川路水产市场的目标客户。
4、确定招商政策
由于铜川路水产市场客户各方都在争取, 因此, 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是必须的。优惠政策包含租金价格 (交易费率) 、减免幅度、减免期限、商铺位置等内容。优惠政策应当在对铜川路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 切忌拍脑袋, 否则, 过于优惠,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优惠不到位, 缺乏吸引力。
5、加强市场宣传
市场宣传, 一方面是市场品牌形象推广的需要, 其本身也是招商方法的一种。因此, 水产市场不管在招商的准备阶段, 还是在招商的实施阶段, 都应十分重视宣传。
市场宣传, 在方法上, 应当注重软性宣传、立体宣传、愿景宣传。
软性宣传, 就是通过分析本市场的特点和优势, 在民生话题下, 策划撰写各种文章, 通过各级各类媒体, 对本市场进行宣传的一种宣传方法。这样的方法, 对水产市场而言, 可行性很强, 宣传效果好, 宣传成本低。
立体宣传, 就是各种宣传方式、各种宣传载体、各种宣传渠道一起上, 社会媒体和专业媒体一起来, 平面媒体和音频、视频、网络媒体一起来, 报纸、刊物、单页一起来, 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一起来。这样的立体宣传, 强化效果明显。
愿景宣传要实, 主要谈本市场将在经营、管理、服务上的创新, 谈本市场在为客户拓展销售渠道上的努力方向, 谈本市场在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上的设想, 以增强客户对本市场的信心, 让客户觉得跟着本市场能做大做强。
6、认真抓好三落实
争取铜川路水产市场客户, 其成败, 对有的水产市场, 是锦上添花;对有的水产市场, 是雪中送炭;对有的水产市场, 则是生死存亡。因此, 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争取铜川路水产市场客户的重要性, 认识到这项工作是本市场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工作, 主要领导要亲自下大力气抓。在这基础上, 着力抓好三个落实:第一是组织落实, 设立专职工作机构;第二是人员落实, 选配最得力人员, 组建高素质工作团队;第三是培训落实, 对工作团队就上述各项内容进行专业培训。同时, 也应对相关的沟通技巧、客户心理、营销策略及其手段、礼仪知识、水产品基本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作针对性的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的实战能力。
7、制定工作计划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争取铜川路水产市场客户工作要想取得成功, 同样需要“预”。这里说的“预”, 就是针对上述工作, 应当制定推进计划。工作计划要分类分项, 细节决定成败, 细致的分解是工作计划能否执行以及执行好坏的前提, 而能否作全面细致的工作分解, 体现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上述工作计划要有目标, 目标要分阶段, 目标要确定时间节点, 目标要尽可能量化, 实在不能量化的, 也要有清晰的定性描述。工作计划要有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配合部门和及其人员。
通过对上述工作的分解和实施进度的制定, 使这项工作做到目标落实、标准落实、时间落实、部门落实、人员落实, 这样, 责任边界清晰, 杜绝推诿扯皮, 便于检查, 便于考核。
竞争态势 篇2
长江航运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一、长江航运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1984年长江港航分家以后,长江航运企业发展迅速,运力高速增长,竞争十分激烈.目前在长江航运管理部门登记在册的航运企业有4000多家,船舶4余艘,净载重吨745万吨.长江水系的水路货运量为1.86亿吨(1988年为2.84亿吨),间下降了34.5%.由于运力大于运量需求的情况持续存在,目前长江航运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如在重庆水运行业的66家企业中,盈利的`只有6家,盈利总额仅2100万元,而亏损企业达60家,亏损总额13486万元.在长江海事局去年8月下旬对“五省一市”的长江水域航行船舶进行的抽查中,80%以上船舶存在违章行为.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作 者:李运东 李长祁 作者单位: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武汉,430011刊 名:中国水运英文刊名:CHINA WATER TRANSPORT年,卷(期):“”(3)分类号:F5关键词:
从广告投放透视银行竞争态势 篇3
2008年3月,CTR市场研究发布了《2006~2007年中国银行业广告投放分析报告》。该报告以CTR全国广告监测网络为基础,以7×24小时不间断监测方式,收集了2006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银行业中国地区广告投放数据(不含信用卡广告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而成。通过广告投放状况分析,报告揭示出银行业竞争发展方面的几个显著变化。
业务类广告成亮点
CTR广告监测数据显示,2007年银行业广告投放花费高达42.2亿元,较2006年(29.7亿元)增加了12.5亿元,增幅达42%,银行广告投放呈现放量增长。
从地理分布看,全国6大区域中,华东地区是银行广告投放最为集中的地区。该地区2007年银行广告投放花费高达17.3亿元,占全国总投放规模41%的比重,较2006年32%的比例增加了9个百分点。华东地区核心城市上海承接了全国16%的银行广告投放比例,在该城市广告投放花费高达5亿元,一举超过北京成为2007年度广告投放最多的城市。
银行业务类广告投放的增长是2007年银行业广告投放的 大特点。报告显示,虽然银行形象类广告占了7成投放比例,仍为银行广告的主体,但业务类广告已经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2007年业务类广告投放花费由2006年的5.3亿元增加至10亿元较2006年增长了87%,形象类广告则仅增加了29%。
个人理财、贷款服务、渠道服务是银行主打的3类业务类广告。受理财市场蓬勃发展的影响,银行业加大了个人理财业务广告的投放力度2007年理财业务广告投放花费超过5亿元,较2006年增长了79%,在业务类广告投放花费中占5成。渠道服务类广告也有所上升,投放比例从2006年的8%增长为2007年的11%,投放花费较2006年增长了154%。在渠道服务类广告中,以电子渠道的宣传投入为最多。此外,包括第三方存管、银证通、代理缴费等在内的中间业务也有较大增长,增幅接近5个百分点。贷款服务占13%,较2006年减少了5个百分点这与2007年央行实施信贷紧缩政策紧密相关。2006~2007年度银行业务类广告具体业务投放比例如图1所示。
非国有银行加大投入力度
从银行广告投放的主体上看,一个显著特征是股份制银行在广告投放花费上首超国有银行。2007年股份制银行的广告投放花费达17.6亿元,占投放总花费的42%,首次超过国有银行(16亿元,38%),成为广告投放花费最大的银行主体类型。在银行广告投放花费Top10排名中,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分别以4.1亿元和3.5亿元名列第一、二名,较2006年分别增长了83%和48%,这也是股份制银行在独立品牌排名中首次超过国有银行,详见图2。
外资银行也同样加大了广告投放力度。报告显示,2007年外资银行在中国地区的广告投放总花费为4.5亿元,占比11%,较2006年增长77%,在各类银行广告投放主体中增幅最大。汇丰银行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广告投放花费较2006年增长了179%,达到1.5亿元,成为第一家进入2007年广告投放花费Top10的外资银行品牌。
中国叉车市场发展概况与竞争态势 篇4
同时,需求的上升也吸引了众多企业进入叉车行业,由于市场中产品需求相对集中,导致了同质化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些年叉车行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市场快速发展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工业车辆行业受到影响。世界工业车辆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共销售机动工业车辆565748台,相比2008年的930689台下降了39.2%。而相对于全球市场而言,中国市场的表现称得上一枝独秀。在国家一系列拉动内需和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政策的推动下,市场需求从二季度开始全面回升,全年销售机动工业车辆114964台,相比2008年的110957台,小幅增长了3.6%。
2010年,在国家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在全球经济逐渐恢复、市场订单量增加的配合下,中国工业车辆销售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统计,参加报告的企业共销售机动工业车辆232409台,首次突破20万台。其中,国内市场共销售机动工业车辆193531台,比2009年的114964台上升了68.34%,是近年来国内市场涨幅最大的一年。中国市场已经占到全世界机动工业车辆销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达到26.13%。
2011年可以说是中国工业车辆行业喜忧参半的一年。喜的是前11个月国内市场、出口市场销量双双创历史最高纪录。忧的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份共销售机动工业车辆292,398台,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6.71%。其中,出口机动工业车辆69,073台,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04%。图1为2009年1月到2011年11月国内叉车企业的销售情况。
图2为2009年到2011年三季度国内市场销售情况:
从产品类型看,平衡重类叉车相比去年同期增长21%,仓储类叉车增长54%。可以看出,今年由于国内物流仓储业的发展需求非常旺盛,使得仓储类车量的增长相比过去有较大提高。
2006~2011年,国内市场情况,内燃叉车与电动叉车比例,内燃叉车基本占80%。从2006年至今改变不大。如果含出口,内燃叉车基本占75%到77%。参见图4。
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中国叉车市场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行业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些老牌企业因为市场竞争的加剧,在技术、市场、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地位不再,逐渐退出叉车行业。同时,一些工程机械生产企业、汽车生产企业等进入了叉车行业,形成了新的竞争势力,凭借资金和技术实力,其发展规模和速度都非常快,有些企业已经居于行业销量榜的前列。另外,在长三角地区,一些原来从事手动搬运车生产的企业和一些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生产产品的升级和出口需要,也成为电动叉车和仓储叉车的新生力量,发展势头也相当不错。除了国内企业看好叉车市场,不少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也更加重视,纷纷加大投资力度,以图更快发展。图5~图7显示出境内生产企业前五家和前十家销量占比情况以及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
在发展的同时,中国叉车行业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需要整个行业反思。由于很多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带来叉车产能大幅增长,市场竞争形势更加严峻。而产品同质化现象导致价格竞争白热化,严重影响整个叉车产业链的盈利水平,使主机厂、配套件厂、代理商都不能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而获得良好的收益和再投入资金,长此以往必将阻碍叉车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针对目前行业发展的态势,未来5~10年是中国工业车辆行业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由于叉车的使用范围广,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国内物流业发展水平急需进一步提升,西部开发和边远地区的生活及生产改善,机器代替人工提高生产效率的发展趋势,中国叉车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等因素,决定了叉车需求还会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国内叉车市场的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摩擦、贸易壁垒使出口企业面临新的困难和考验。可以说,叉车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把握时机,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强做大,是企业目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相信未来5~10年内,国内叉车生产企业将形成新的格局。
国际烟草业全球市场竞争态势概览 篇5
2013-1-17
总部设在英国的市场咨询公司ERC最近公布了一份报告,对近年来烟草行业的全球竞争态势做了一次简要回顾。这份报告显示:10年前,至少50家烟草公司加起来的卷烟总销量约占全球合法卷烟销量的一半;而2012年,仅30家烟草公司的卷烟总销量就能占到全球合法卷烟销量的半壁江山。
全球排名
除中国市场外,世界烟草市场基本上被少数几家跨国烟草公司、一些私人或国有烟草公司瓜分。
除中国烟草企业外,全球领先的跨国烟草公司当属菲莫国际。它是一家成立于1987年的控股公司,其分公司和联营公司遍布180多个国家,涉足卷烟及其他烟草产品的制造与销售。2008年3月前,该公司是美国奥驰亚集团全资子公司。奥驰亚董事会决定让菲莫国际自立门户是基于促进增长、为股东带来更大权益的考虑。菲莫国际目前总部位于纽约,但高级管理层和国际业务主管部门仍位于瑞士洛桑。目前,菲莫国际的年卷烟销量约占全球卷烟市场份额的16%。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得益于企业并购和有机增长战略,公司产品的全球销量增长了36%。
紧接菲莫国际之后位列全球第二的是英美烟草。这是一家基于英国市场发展起来的控股公司,股票在伦敦和南非的证券交易所均有上市,如今在180多个国家均有业务。在许多国家,英美烟草直接涉足烟草种植业。同时,它持有很多烟草公司的股份,但又不是多数股份。这些公司主要包括雷诺美国,以及印度烟草公司(ITC)和VST公司。此外,得益于并购了曾排名全球第四的乐富门国际公司,英美烟草海外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2011年,英美烟草的合作销量据预测大约为1640亿支,占到3%左右的全球市场份额。目前,公司年卷烟销量约占全球份额的12%。
总部位于东京的日本烟草公司是当今世界第三大跨国烟草上市公司。公司50%的股权归日本政府所有且目前仍为日本国内唯一合法卷烟生产商。在日本之外的地区,公司通过其子公司日烟国际运作,后者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上世纪90年代初,公司主要依赖其国内市场。1999年,公司成功收购雷诺士国际,为其带来了骆驼、云斯顿等世界知名品牌,以及被收购方在美国之外的所有工厂;8年后,公司收购英国加拉赫烟草公司。这两次收购在相当大程度上增强了日本烟草公司的国际影响力,拓展了地域覆盖面。目前,公司的年卷烟销量约占全球份额的9%。
帝国烟草排名第四,是近年来世界烟草市场上发展速度处于领先地位的一匹“黑马”。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它隶属于老的帝国集团,后者是一家经营食品、饮料、烟草等多种业务的综合型企业。1986年,帝国烟草被汉森集团收购。当1996年从汉森独立并在伦交所上市时,帝国烟草只是一个业务主要集中于英国、年卷烟销量仅为400亿支左右的区域性公司。然而,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跨国并购,现今帝国烟草业务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帝国烟草的卷烟年销量约占全球卷烟市场份额的5%。
除四大跨国烟草上市企业外,剩余全球性领先烟草供应商赢得今日排名主要是依赖国内业务规模,虽然其中一些近年来也已开始发展出口业务和海外运作。
菲莫美国是这类公司中的佼佼者。它目前仍是奥驰亚集团全资子公司,只在美国国内市场表现活跃。2011年,菲莫美国据报销售卷烟1350亿支。除卷烟外,奥驰亚集团在无烟产品领域表现较好,销售市场同样面向美国。主要瞄准美国市场的公司还有雷诺美国(全球销量排名第九)、罗瑞拉德公司(全球排名第十四)、利吉德/维克特公司(Liggett/Vectoris,全球排名第二十四)。
韩国烟草人参公社全球年卷烟销量排名第八。这曾是一家政府主导的垄断企业,于2002年实现了私有化。公司卷烟销量在韩国国内领先,占有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其海外业务风生水起,已开始与国内市场并驾齐驱。公司在土耳其、伊朗、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国均拥有工厂,也从韩国国内出口产品。
印度烟草公司排名与韩国烟草人参公社并列。迫于该国政府的压力,英美烟草持有的印度烟草公司股份现保持在31%左右。在印度烟草业发展受限制的监管环境下,印度烟草公司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产业多样化经营,包括信息技术和酒店业务等。虽然如此,公司目前仍是印度最大的卷烟生产商,其出口业务只占一小部分。
由于在国内拥有庞大的卷烟消费人群,印度尼西亚的盐仓集团(Gudang Garam)和嘉润(Djarum)公司分列全球第十和第十一位。前者如今已成为一家上市公司,在印尼国内排名第二,出口业务根基雄厚。后者目前仍未上市,属于家族私有,在印尼国内排名第三。全球排名前十名之后的有越南烟草公司Vinataba和埃及东方烟草公司,两家皆是国有性质的公司。
区域视野
美洲大陆市场主要由美国烟草公司主导,是英美烟草全球第三大市场、菲莫国际的第四大市场。英美烟草在该市场总体排名第一,主要是因为它在巴西和加拿大市场表现良好,在智利和委内瑞拉表现亦较好。菲莫美国在该市场排名第二,产品主要销往阿根廷和墨西哥,部分销往巴西;由于增持了乐富门加拿大公司的股份,它在美洲的地位得以巩固。雷诺美国、罗瑞拉德、利吉德/维克特分列第三至五位。帝国烟草在美洲市场排名第六,日本烟草公司排名则更靠后一些。
在西欧市场,近年来最大的变化是:由于税率较高,非法贸易猖獗,该地区合法卷烟销量大幅滑坡。尽管年销量已较10年前缩水三成左右,菲莫国际仍是该地区最大的烟草供应商。由于收购了阿达迪斯集团,帝国烟草在该地区排名第二,但受欧债危机影响,公司在西班牙的经营尤为困难。由于丢失了该地区一些重要市场的卷烟业务,英美烟草在西欧市场屈居第三,该地区目前也是公司规模最小的全球区域市场。通过收购加拉赫,日本烟草公司在该市场的地位为第四。其他几家较重要的欧洲烟草生产商还包括总部位于卢森堡的HvL烟草公司和希腊卡莱利亚(Karelia)烟草公司----均属私营企业。值得一提的是,英美烟草因收购乐富门而掌握HvL公司25%的股份。
东欧和前苏联市场是日本烟草公司规模最大的全球区域市场,是英美烟草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菲莫国际全球第三大市场。得益于收购加拉赫----其从美国布鲁克集团手中购买了一家位于莫斯科的烟草公司,日本烟草公司在此地区排名第一。因为近年卷烟销量下滑,菲莫国际在该地区的排名下降至第二,但市场份额仍有所增长。英美烟草在此地区排名第三,因为其在2008年获得了斯堪的纳维亚烟草公司部分烟草产品的销售权。帝国烟草在该地区市场排名第四,这得益于其收购了阿达迪斯集团,而后者曾收购俄罗斯的巴尔干之星烟草公司(Balkan Star)。该地区值得关注的还有俄罗斯顿斯科伊烟草公司----它曾是该国国内最大的卷烟制造商,由于一系列控烟政策带来的压力,公司一度挂牌出售。另外两家分别是白俄罗斯国有烟草公司和克罗地亚TDR公司。
亚洲目前是菲莫国际最大的市场。在除中国外的亚洲市场,菲莫国际已占到27%左右的份额,这得益于它过去十年间在亚洲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与菲律宾福川烟草公司建立合作,收购印尼三宝麟集团等。2011年,英美烟草通过其分公司在亚洲销售卷烟1720亿支,约占市场总量的5%。如果把与其有关联的印度烟草公司、VST两家公司计算在内,这一份额还可继续增长两个百分点。虽然近年来日本烟草公司在日本本土采取了收缩战略----如今国内市场销量占亚洲总销量的55%左右,该公司在亚洲市场的总销量保持增长态势,排名仍为第三位。亚洲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还包括韩国烟草人参公社、印尼盐仓集团和嘉润公司以及越南烟草公司Vinataba、泰国烟草专卖公司。
非洲和中东地区是容量相对较小的一块市场。英美烟草是该地区的首要供应商。它对土耳其国有烟草公司Tekel的收购虽有助于提升其全球销量,但销量增长不及区域经济增长,其市场份额反而有所下降。菲莫国际的区域影响力虽不及英美烟草,但在该地区市场排名第二,销量和份额双双增长,在中东尤为明显。埃及东方烟草公司是该地区的第三大供应商,尽管其销量几乎完全依赖埃及国内市场。该地区的其他主要烟草供应商还有阿尔及利亚国家烟草与火柴公司(SNTA)、叙利亚烟草总公司以及突尼斯国家烟草专卖局(RNTA),它们主要瞄准国内市场。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的烟草公司也主要是国有性质,因缺乏相关数据,ERC公司未将其纳入报告。
竞争态势 篇6
〔关键词〕RFID;标签;专利分析;创新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5.53;G35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087-06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1]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以下通称RFID技术)。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构成的物联网,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制造、公共信息服务等行业,可大幅提高管理与运作效率,降低成本[2]。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标签、阅读器、天线三部分组成[3]。RFID标签相关技术领域广泛,包括芯片的设计及制造、天线的设计及制造、标签封装、特种标签生产、标签芯片的安全加密算法及其实现技术、多标签防冲突和防冲撞技术及标签的应用等多个技术领域。标签是RFID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本文从专利总体发展趋势、类型分布、国家分布、专利技术特征、热点技术领域、创新机构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我国政府部门及企业和研发机构准确了解我国RFID标签领域竞争态势提供事实依据,为技术合作及人才引进提供参考帮助。
1 总体发展趋势
本研究选用法国QUESTEL公司ORBIT系统所提供的专利数据库和分析工具,检索年限截至2011年10月31日,检索结果为中国共4 112个专利家族,本文分析对象为专利家族。
从图1、图2可以看出,我国RFID标签技术大致分为二个发展阶段,1991-2003年为起步阶段,专利申请量及公开量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公开量从1994年的1件增长到2003的54件,此阶段为技术诞生期。2004年以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2004年公开114件,至2011年11月已达828件,为2004年的7.3倍,说明我国的RFID标签技术是从2004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仍处于技术发展期,对应专利量的持续增长。
2 专利类型分布
对中国专利申请类型进行统计(含同族专利),结果如图3所示,中国的RFID标签专利申请中89.3%为发明专利,8.3%为实用新型,只有2.4%为外观设计。这一数据说明,在RFID标签技术领域专利整体创新度较高。
图3 中国专利申请类别分布
3 各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的技术产出情况
经对专利优先权数量进行统计,可以得知各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的技术产出情况,从中发现中国专利中我国原创技术所占比例。各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的专利优先权数量见表1。
从表1中看出,按专利家族统计,在中国公开的4 112件专利中,中国具有优先权的专利共计2 693件(包括香港、台湾在内),占整个专利家族的65.5%,剩余34.5%的专利优先权为国外所有。即中国的RFID标签技术仅有约2/3的部分为中国原创技术,约1/3的技术仍被国外所掌握,尤其是美国(669件)、日本(319件)和韩国(109件)。
4 专利技术分析
4.1 技术领域构成
经对中国RFID标签技术各IPC对应的专利申请量的统计(见图4和图5),发现中国RFID标签技术专利主要集中于数据的识别及表示和记录载体的处理技术(小类G06K,共3 127件专利),其中设备之间实现协同作业的方法或装置(G06K-017/00,1 052件)、带有集成电路芯片的记录载体(G06K-019/07,1 018件)、读出记录载体的方法、装置(G06K-007/00,999件)、记录载体电路的装配(G06K-019/077,810件)这4项技术的专利量远远超出了其他类型的专利申请。
4.2 热点技术领域
以上是对各项技术领域的构成及其专利数量的统计分析,下面对各项技术专利数量的年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期发现未来的技术热点。图6列出了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5位技术的年度变化情况。
从图6可以看出,2003年以前各项技术均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从2004年起,G08B-013/14(手提物品的防盗、防偷窃技术)、G06K-019/07(带有集成电路芯片的记录载体)、G06K-017/00(设备之间实现协同作业的方法或装置)、G06K-007/00(读出记录载体的方法、装置)、G06K-019/077(记录载体电路的装配)这5项技术的发展
速度明显加快,专利量远远高于其它技术,现对此5项技术进行重点分析。自2007年起,G08B-013/14(手提物品的防盗、防偷窃技术)的发展热度已渐渐退却,专利量在持续下滑,目前看来已不再是重点发展领域。G06K-019/07(带有集成电路芯片的记录载体)、G06K-017/00(设备之间实现协同作业的方法或装置)、G06K-007/00(读出记录载体的方法、装置)这3项技术处于胶着发展状态,每年专利量不相上下,发展趋势一致,属于齐头并进发展领域,但2011年G06K-019/07(带有集成电路芯片的记录载体)的专利量下降明显(仅118件),而G06K-017/00(设备之间实现协同作业的方法或装置,220件)和G06K-007/00(读出记录载体的方法、装置,178件)增势明显。另外,G06K-019/077(记录载体电路的装配)的专利量虽一直处于上述3项技术之下,但其自起步以来一直处于平稳持续增长状态,目前仍处增长态势,2011年的专利量已达148件。
综上看来,目前中国RFID标签的热点技术领域是:(1)设备之间实现协同作业的方法或装置;(2)读出记录载体的方法、装置;(3)记录载体电路的装配。此研究结论与前面对国际热点技术领域的分析结果一致,说明在RFID标签技术领域我国和国外的研究热点一致。
5 创新机构分析
5.1 创新机构构成
经对在中国申请RFID标签专利的公司及研究机构进行统计,专利量在11件以上的申请机构共45家,见表2。其中中国机构共19家,合计申请415件,占45家机构专利总量(1 138件)的36.5%,而63.5%的专利为国外机构所申请。另外,在排名前10的专利申请人中,国外企业有7家,占了绝对的优势。这些国外机构多为大型国际性跨国企业集团,他们看好RFID标签技术应用的广泛市场前景,投入了相当大的研发力量,具有一定的技术领先优势,也较为重视中国市场,所以这些大公司在中国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布局了大量专利。
而国内的主要机构基本属于下列5种类型:
(1)大学和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东莞大学电子科技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
(2)专门从事智能卡和RFID技术研发的企业: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复旦天臣新技术有限公司、广东中山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中策工贸有限公司。
(3)大型通信设备制造商: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4)专门从事芯片设计和制造的公司:中国台湾晨星半导体集团。
(5)将RFID应用于自身业务的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有限公司。
5.2 创新机构申请量年度分布
图7 创新机构申请量年度分布
经对主要公司及研究机构专利申请量年度分布的统计,发现2003年以前,我国的RFID标签专利全部是由外国申请人所申请,共有23家公司进行了申请,其中首家在中国申请的公司是国际商务机器公司(IBM),申请时间为1996年。而我国的申请人首次申请是在2004年,是来自上海的两家机构:上海复旦大学和上海116研究所,他们开创了中国RFID标签领域专利申请的历史。之后,从2005年起,来自我国大学、研究所、公司的申请人数量迅速增多起来,而新增的国外申请人在逐渐减少,2007年新增的国外公司仅3家:美国康宁公司(CORNING)、美国博通公司(BROADCOM)和美国KOVIO公司,自2008年以后未再出现新的国外申请人。从图7上看,专利量排名靠前的国内申请人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起步均很晚,首次专利申请分别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综上看来,我国的RFID标签专利在2003年以前几乎全部由国外公司所申请,2004年起随着国内申请人的数量及专利数量的迅速增长,我国的RFID标签技术得以快速发展,但我国申请人数量虽多,可每位申请人的专利数量仍偏少,仍难以与国际跨国集团竞争。
5.3 重点机构分析
在专利量世界排名前50家机构中,中国有5家(公司3家,研究机构2家),见表3。中国的机构数量及其专利总量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机构数量虽和韩国相同(均是5家),但机构的总专利量却比韩国少了160件,中国的机构专利总量仅占世界前50家机构专利总数的8.7%。
5.3.1 远望谷
远望谷是中国领先的RFID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自1993年起就致力于RFID技术和产品研发,借助中国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开创了国内RFID产品规模化应用的先河。远望谷目前拥有67项RFID标签专利技术,全部为该公司的独有技术,其中记录载体电路的装配技术(IPC代码为G06K-019/077)为远望谷在RFID标签技术领域的重点研发技术,关于此项技术已有26项专利。其中刘奕昌是该公司重要发明人,共有18件发明专利。
5.3.2 中兴通讯
中兴通讯成立于1985年,是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上市公司,是全球第四大手机生产制造商。中兴通讯共有RFID标签技术专利62件,其中3件是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CEC华达电子设计及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共同申请。中兴通讯的重点技术为读出记录载体的方法、装置研究(IPC代码为G06K-007/00),共拥有33件此项技术专利。
5.3.3 上海中策工贸有限公司
上海中策工贸有限公司共有39件RFID标签技术专利,全部为林明耀一人发明。从技术内容上看,主要是关于读出记录载体的方法、装置研究(24件,IPC代码为G06K-007/00)和带有数字标记的记录载体研究(13件,IPC代码为G06K19/00)。
5.3.4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共有33件RFID标签技术专利,全部为独自申请,为该院独有技术。从技术内容上看,主要是关于设备之间实现协同作业的方法或装置研究(IPC代码为G06K-017/00),共有18件此项技术专利。刘禹为该公司重要发明人,共13件发明专利。
5.3.5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中国RFID技术领域重要研发机构,研发内容包括芯片、天线、读写器等重要技术,开发了符合ISO标准规范的台湾第一颗RFID芯片,自2004年起即开展国际EPC标准的超高频RFID关键技术研发,至今已获得可观成果。2005年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系统中心成为全球少数四家RFID产品电子编码(EPC)全球测试中心之一,也是全亚洲的惟一一家。目前,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实际参与RFID国际标准的制订,掌握着RFID标准制订的主动权,显著提升了台湾在全球RFID产业的领先地位。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目前共拥有RFID标签相关技术专利26项,其中首件专利于2003年申请,技术领域包括标签芯片、标签读写技术、标签与其他设备之间协同作业的方法及网络设备等。这些专利布局于包括台湾在内的8个国家、地区及组织,在台湾和美国拥有专利优先权。在标签技术研发中,该院与台湾艾迪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美国BELLAID SOLUTIONS INC公司、美国NEOLOGY公司、日本NIPPON INFORMATION SYSTEM公司等多家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共同申请专利2~3件。
6 研究结论
(1)我国的RFID标签技术是从2004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现仍处于技术发展期,对应专利量的持续增长。2003年以前,我国的RFID标签专利几乎全部由国外申请人所申请,我国自2004年起才逐渐独立掌握了该领域的相关技术,随之国内申请人的数量及专利数量迅速增长,从而我国的RFID标签技术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2)我国的RFID标签技术仅有约2/3的部分为国内原创技术,约1/3的技术仍被国外所掌握,尤其是被美国、日本和韩国所掌握。日本富士通公司、国际商务机器公司、韩国三星电子、日本日立公司等跨国集团很重视中国市场,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在中国布局了大量专利。
(3)近五年内在RFID标签技术领域中国公司成长迅速,具有了较强的创新能力。位于首位的是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其次是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的专利增长速度已远远超出了在我国申请的其他国内申请人和国外申请人,表现出强劲的技术创新能力,引领我国RFID标签技术的发展。
(4)我国的RFID标签技术领域产学研各具特点,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国内的主要专利申请人基本属于以下5种类型:大学和研究所、专门从事智能卡和RFID 技术研发的企业、大型通信设备制造商、专门从事芯片设计和制造的公司、将RFID应用于自身业务的公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等十五部委.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2006.
[2]汪晓,堵永国,等.射频识别标签用导电银胶研究进展[J].电工材料,2010,(2):3-8.
[3]元嫒,姜岩峰.射频识别(RFID)技术综述[J].半导体技术,2006,31(11):801-804.
基于SWOT的竞争态势模糊评价 篇7
关键词:SWOT,模糊综合评判,战略管理
一、引言
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 市场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 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 并不停地向前发展, 就必须要认清自己在整个市场中所处的位置, 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条件, 并能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迅速的反应, 从而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因此, 企业能否站在战略的角度上来观察市场和分析自己就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以未来为基点, 站在全局的高度上, 在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 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重大筹划和策略。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1]作为战略管理的先期工作, 战略分析在此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学者也研究出来许多种应用于战略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其中SWOT矩阵分析方法是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本文是在SWOT矩阵方法的基础上, 再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以使得该方法更好的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中。
二、SWOT模型方法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对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威胁和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进行综合分析, 并据此提出企业可行战略的分析方法。它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安德鲁斯在《企业战略概念》中提出的一种战略分析模型。其中, S指的是企业内部的优势 (Strengths) ;W指的是企业内部的劣势 (Weaknesses) ;O指的是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 (Opportunities) ;T指的是企业外部环境中的威胁 (Threats) 。SWOT分析法可以动态地根据环境的变化, 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外界环境的关键因素进行定性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 构建SWOT战略分析矩阵, 从而确定企业的战略规划。SWOT可以快速有效的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理清差异, 判断出这些因素是优势还是劣势, 是机会还是威胁, 最终得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发展战略。
SWOT分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2]:第一, 确认企业当前所执行的战略。当然, 这种战略可能是可行的, 也有可能是存在一些问题的。第二, 确认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 把握住可能出现的机会和威胁。列举出关键的因素 (不超过8个为宜) 。第三, 根据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状况, 确认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列出关键的因素 (同样不超过8个为宜) 。第四, 将上述步骤中得出的各种因素, 构造战略分析矩阵, 如表1所示。
S-O战略:依靠自身的内部优势, 利用外部机会;W-O战略:利用外部的机会, 克服自身的弱点;S-T战略:利用自身的内部优势, 回避外部的种种威胁;W-T战略:减少自身的弱点, 回避外部的威胁。
在SWOT分析方法中, 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这四种因素的划分和收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同时, 这些因素之间的界限不是非常清晰, 往往是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之中的。在传统的SWOT方法中, 我们很难精确判断出哪种机会或威胁, 或者哪种优势与劣势对企业的整个战略目标有更加重要的影响。因此, 我们在SWOT的基础上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对各种因素进行定量的分析, 使得结果更好的应用于企业决策中去。
三、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SWOT中的应用
(一)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简介。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是运用模糊集理论对某一目标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3]其数学模型的构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评判对象的因素集U={u1, u2, u3, …, un}与评价集V={v1, v2, vv3, …, vm}, 由于对各种评价因素的侧重不一样, 因此需要对这些因素赋予不同的权重, 这些权重是V上的模糊子集A, 记为A={a1, a2, a3, …, an}, 其中ai为第i个因素ui对应的权数, 并规定:
undefined
对因素集内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评判, 由于不同成员做出不同的评定, 所以描述的结果只能用可能性的大小来表示, 这种可能的程度称为隶属度, 记为rij, 因此对第i个因素集隶属度向量为V上的模糊子集Ri={ri1, ri2, ri3, …, rim}, 于是单因素判断矩阵R为:
undefined
根据模糊集理论的综合评定概念, 可以得到该评价对象的综合评定向量S, 并用模糊矩阵表示为: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
归一化undefined
得S*={s1*, s2*, s3*, …, sn*}
(二) 模糊综合评判的具体步骤。
1.因素集U={u1, u2, u3, …, un}的选取。在对企业的优势、劣势进行评估的时候, 一般可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4]
U1-营销能力;U2-财务能力;U3-生产能力;U4-组织能力。
undefined
其中营销能力包括: (1) 公司形象; (2) 市场占有率; (3) 产品服务质量; (4) 销售渠道; (5) 销售成本。
财务能力包括: (1) 成本资金利用率; (2) 财务稳定性; (3) 现金流量; (4) 融资能力。
生产能力包括: (1) 生产设备; (2) 生产能力; (3) 生产技术; (4) 生产成本。
组织能力包括: (1) 企业高层素质; (2) 员工素质; (3) 组织效率; (4) 组织弹性。
以营销能力为例:将公司形象、市场占有率、产品服务质量、销售渠道、销售成本, 制定为一个统计表格, 见表2:
上述评分表由熟悉该行业营销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加以评分, 并确定一个自信度的比率。
2.确定评判集V={v1, v2, v3, …, vm}, 在评判企业的优势劣势中, 以优势、无优无劣、劣势来作为评判程度, 即V={优势, 无优无劣, 劣势}。
3.确定单因素评价矩阵Rn×m。以营销能力为例, 在上面五个因素、三个等级的条件下, 单因素判定矩阵为R5×3。令:
ti (k) =[ (ai (kl) +ai (kg) ) /2]×[ (pi (kl) +pi (kg) ) /2] (5)
式中:k-填表人;i-表示第i个因素;ti (k) -表示第k个填表人对第i个因素的评价值;ai (kl) -第k个填表人对第i个因素评分的下界值;ai (kg) -第k个填表人对第i个因素评分的上界值;pi (kl) -第k个填表人对第i个因素评分数自信度的下界值;pi (kg) -第k个填表人对第i个因素评分数自信度的上界值。
根据文献资料经验, ti≥5定义为“有优势”;3≤ti<5为“无优无劣”;ti<3为“劣势”。这种划分是基于以下事实:在评估企业的优势劣势的时候, 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在这考虑的四个领域的几方面因素, 所以某些因素的评价值只有七、八成把握就属于有优势。
例如对某企业进行营销领域的单因素评判, 根据前面划分的标准, 单因素价值t的取值区间为[0, 10]被划分为[0, 3][3, 5][5, 10]。请五位专家填表, 某一专家对某一因素评分为7~8分, 自信度为70%~80%。则:
t=[ (7+8) /2]×[ (0.7+0.8) /2]=5.625
若这五位专家对该因素的评分都落在[5, 10]区间内, 则可得出该因素在评价矩阵R中的有优势的隶属度为5/5=1, 再从其他因素考虑该企业有优势的隶属度为4/5=0.8, 属“无优无劣”的隶属度为1/5=0.2, 属“劣势”的隶属度为0, 这样就可以得出单因素评价矩阵中的所有数值。对其他因素有类似计算, 最终可以得出该企业的单因素评判矩阵:
undefined
4.确定各因素加权矩阵A。评判中权数的确定是相当重要的, 我们通过五位专家进行0~5评分法打分。算出各因素的评价值, 将同因素的评价值求和平均, 得出该评判的矩阵A。如, 营销领域的权数矩阵为:
A={0.1875, 0.2375, 0.2, 0.15, 0.225}
5.计算综合评价矩阵S。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
归一化undefined得S*={s1*, s2*, s3*, …, sn*}
根据综上可以得到营销领域的综合评判矩阵为:
undefined
归一化得S*={0.5625, 0.345, 0.0925}
从而可以得出结论:该企业营销领域各因素评判结果是优势占56.25%, 无优无劣占34.5%, 劣势占9.25%。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得, 将模糊综合评判运用到SWOT分析方法中, 可以避免因定性分析得出结果的片面性, 而且也避免了在选择机会威胁, 优势劣势的时候, 因个人判断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从而使结果更加合理可靠。竞争态势的选择和评判是个复杂的过程, 基于以上的方法可以比较好的克服一些外在的干扰因素, 便于企业整体战略措施的制定。
参考文献
[1].张明玉, 张文松.企业战略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2~5
[2].刘翼生.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第二版) :76~78
[3].胡守忠, 顾建勤.模糊综合评价法及应用[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 1995, 21 (1) :74~80
竞争态势 篇8
依据经营主体不同,我国网络银行可分为电商系网络银行( 简称“电商银行”)[1]和直销银行两类。电商银行的经营主体是由电子商务企业发起设立的民营银行,为独立的法人企业。直销银行隶属传统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部等内部部门,为非法人机构[2]。本文在分析网络银行业竞争态势的基础上,结合电商银行独特资源和优势,以塑造竞争优势为切入点,探讨电商银行的竞争战略。
一、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网络银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在网络银行诞生之前,电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竞争者已经进入在线金融服务市场,因此网络银行业作为新兴行业,开端即呈现多方主体参与竞争的复杂竞争格局。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对行业内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应商、购买者的竞争力进行分析,以探究网络银行业竞争态势,为电商银行从三大基本竞争战略———集中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中选择适当的竞争战略提供参考。
( 一) 行业现有竞争者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网络银行业现有竞争者主要为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成立的直销银行,如兴业银行“钱大掌柜”、北京银行直销银行,因其自身资本规模小、线下营业网点少、跨区经营困难,面对线下银行业务由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主导的竞争格局,率先开通直销银行,抢占网络银行的业务市场,是寻求新盈利增长点的捷径,但这些直销银行存在以下问题:
1. 数量少、实力弱
一是在位直销银行数量少、资产规模普遍较小。截至2015年4月底我国现有直销银行约20家,其中规模最大的钱大掌柜资产规模也只有500亿元,远小于兴业银行自身实体银行高达4. 41万亿元的资产规模; 二是用户规模小、覆盖面窄。诞生最早的北京银行直销银行迄今为止用户仅10万户,钱大掌柜50万名用户中60% 为原有电子银行和线下实体银行的存量用户。因此直销银行的发起早于电商系网络银行,却仍局限于原有的细分市场,客户覆盖面窄,使市场留存较大空白。
2. 产品和服务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直销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虽然涵盖银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但强调业务的“直销”理念,业务去个性化,追求品种简约,加之需要协调与自身实体银行现有业务的关系,避免与其发生内部竞争,目前只能提供投资理财、个人贷款、信用卡还款等有限的在线金融服务[3],如民生银行的直销银行仅提供如意宝、定活宝、民生金、随心存、轻松汇五种业务,难以满足用户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因此直销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较为单一,同质化程度高,导致其易受到替代性产品和服务的冲击。
( 二)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1. 潜在直销银行
目前传统商业银行几乎都已开通电子银行,尚未进入网络银行业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开通直销银行不存在技术难题,凭借自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身份设立直销银行没有政策门槛,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依托资本体量、客户资源和政府信用背书的优势,可将线下银行业务的主导地位延伸至直销银行,极大影响行业竞争格局。这部分传统商业银行有的已经开始筹建直销银行,如工商银行正积极打造直销银行“工银融e行”,将加剧网络银行业的竞争。
2. 潜在电商银行
大型电商企业如腾讯、苏宁均有意成立网络银行,其中腾讯作为共同发起人之一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线下网点已对外营业,未来或建为纯网络银行,苏宁银行的名称已经过工商总局预核准。电商企业均有独特的电商业务体系和资源积累,可发挥自身商业模式的优势,例如腾讯庞大的产业体系涵盖社交、娱乐、电商、金融领域,已实现社交平台内嵌电商、金融服务,拥有巨额的用户流量和多层次的渠道优势,若开通渠道入口与微众银行共享用户流量,可迅速吸纳大量用户,跻身电商银行前列。
3. 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潜在进入者进入某一行业时面临的障碍,分为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两者共同影响潜在进入者进入网络银行业的难易程度。网络银行业的在位直销银行可以利用法规政策等外部因素构造的结构性进入壁垒和自身市场行为制造的策略性进入壁垒,加大潜在进入者进入行业所需承担的生产成本,迫使其放弃进入行业,维持自身在行业中的现有地位。目前,对于由传统商业银行和大型电商企业成立的网络银行,并未形成高进入壁垒。
( 1) 结构性进入壁垒
结构性进入壁垒主要有绝对成本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产品差异化壁垒、法规政策壁垒。第一,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络银行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相当,技术、经营模式可复制,使潜在进入者易获得相同成本,在位直销银行难以形成绝对成本壁垒。第二,必要资本量壁垒来自监管部门对成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要求,直销银行隶属商业银行的内部机构,无注册资本约束; 新设电商银行以成立民营银行为前提,注册资本门槛将排除中、小型电商企业。第三,直销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程度高,未形成产品差异化壁垒。第四,民营银行试点加速,监管部门正加快完善有关远程开户的法律法规,法律政策壁垒逐渐降低。
( 2) 策略性进入壁垒
策略性进入壁垒是在位直销银行主动采取的进入阻挠行为。由于在位直销银行的数量少,资产体量有限,业务范围基本局限于实体银行所在的经营区域,主要覆盖原有实体银行和电子银行的客户,且市场集中度低,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尚未形成寡头垄断市场,各方均无垄断势力以实施影响后续进入者的市场行为,因此现阶段通过策略性行为阻挠潜在进入者进入网络银行业的方法和效果有限。
( 三) 替代品的威胁
网络银行的替代品是同样借助互联网渠道提供在线金融服务的传统电子银行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前者主要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后者具有代表性的如第三方网络支付、P2P网络贷款、互联网货币基金。由于网络银行的替代品有极强竞争力,对网络银行的业务造成巨大威胁:
1. 替代品的替代性强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分别面向PC端用户、移动端用户,覆盖互联网的主流用户终端,微信银行则介入即时通信服务应用程序微信提供的网络社交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面向数量达5亿的微信用户提供移动银行业务。电子银行在渠道构建、操作流程上都与网络银行高度相似,但能提供全面的银行业务,与网络银行相比业务种类和范围不但高度重合甚至更为丰富。另外网上银行向用户发放USB Key、动态口令牌等安全介质以增强安全保障,手机银行还提供周边搜索等增值服务,对用户极具吸引力。
互联网金融提供普惠的在线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多样化、进入门槛低,定位传统银行业务无法涉及的个人和小微企业,满足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消费、投融资和个人理财需求,其业务功能和目标客户与网络银行高度重合,如使用支付宝等第三方网络支付可实现即时转账汇款和个人支付结算,P2P网贷可兼顾民间资本的投资需求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余额宝等互联网货币基金采取1元起购、T + 0赎回机制可兼顾个人闲散理财和消费需求。互联网金融将分流部分银行存款和支付业务,促使资金绕过网络银行渠道,即金融脱媒[4]。
2. 替代品具有先发优势
我国电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早于网络银行,经营模式相对成熟,其中电子银行面向所有企业和个人用户,互联网金融则针对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两者发展势头强劲,业务已深入在线金融服务市场,截至2014年末我国网上银行个人客户为9. 09亿户,同比增长19. 71% ;手机银行个人客户为6. 68亿户,同比增长30. 49% ; 微信银行客户达到3666. 81万户。电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年末银行 业平均离 柜率达到67. 88% ,同比增加4. 65% 1。第三方网络支付交易额为80767亿元,同比增长50. 3% ; P2P网贷平台共1575家,月均增长5. 43% ; 余额宝用户为1. 85亿户,规模5789. 36亿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2。由于用户粘性的存在,若无产品、服务的创新或收益、成本的优惠,电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用户向网络银行转移乏力。
3. 替代品与网络银行的转化成本低
网络银行、电子银行、互联网金融均依托互联网渠道开展金融业务,为提升客户体验和操作便捷性,都应用开放的网络平台,推崇人性化服务,最大程度简化操作流程,减免开户和销户的成本和门槛,拥有一定操作经验的用户可轻松完成在三者间的切换。用户同时持有数个电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领域账户的情况较为普遍,与替代品之间较低的转化成本对网络银行而言,使得吸纳用户的机会与流失用户的威胁并存,因此如何吸纳潜在用户并防止现有用户流失是网络银行面临的重大难题。
( 四)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网络银行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业务是主要业务,业务的购买者是资金需求方( 借款人) ,主要是作为其目标客户的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用户。以对小微企业贷款为例,目前我国 小微企业 共1169. 87万户,其中66. 67% 的小微企业外部融资渠道首选银行贷款,53. 8%的小微企业有银行贷款需求却无法满足,63. 3% 的小微企业的借款期限在1年及以下,54. 1% 的小微企业的借款规模50万元以下,40. 6% 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超过10% ,银行的小 微企业贷 款余额占 企业贷款 余额仅30. 4% 3。
以上数据表明,在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环境下,小微企业的总体融资缺口巨大,不同小微企业贷款在具体额度、期限方面存在差异化需求,但主要融资渠道仍为银行贷款,大部分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金额低、期限短,在银行的企业贷款业务中所占比重小,没有真正成为银行贷款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和盈利点。考虑到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需要面临因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担保造成的信用风险,贷款收益与投入成本不匹配,银行普遍对小微企业惜贷。因此小微企业难以取得优质客户那样的直接议价权,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双方贷款利率主要由网络银行单方面决定。
( 五)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网络银行的本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对象主要为货币资金,从事贷款业务的持续性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因此在网络银行存款、储蓄的企业和个人即为供应商。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是对网络银行业务的货币资金的价格和供应量的影响程度。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正逐步增强:
1. 替代品和金融脱媒的影响
电子银行等替代品数量众多且替代性强,用户有极大的选择空间。在金融脱媒背景下,企业和个人寻求资金保值增值的方法不再局限于银行存款,互联网金融、资本市场提供了诸多投资理财渠道从而分流了银行的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银行存款的流失将迫使网络银行采取应对措施,如继2013年“余额宝”推出后各直销银行争先推出自己的“宝类”理财产品,采用高收益率、低申购门槛、快速赎回机制,试图挽留居民储蓄。金融脱媒中企业和个人向银行体系外部大规模转移存款的集体行为已明显影响网络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和供应。
2. 存款利率管制逐步放开
2015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人民银行多次调升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存款利率管制由逐步放开直至完全取消势在必行,将给予网络银行更大的利率自主定价权。依据西方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由于对利率敏感的存款用户为追逐更高的存款利率而在银行间转移存款,利率定价作为银行价格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将被频繁使用,各银行普遍倾向于为吸存揽储而调高自身的存款利率[5],因此网络银行势必被迫相应上浮存款利率。
二、电商系网络银行竞争战略选择——以浙江网商银行为例
浙江网商银行( 简称“网商银行”) 是由阿里巴巴集团的关联企业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4作为主要发起人发起设立的电商银行,也是我国首批试点成立的民营银行,注册资本40亿元,主要提供20万元以下的存款产品和500万元以下的贷款产品,即推行“小存小贷”业务,采用基于云计算的“金融云”网络银行系统,借鉴蚂蚁微贷( 原名“阿里小贷”) 成熟的大数据技术与贷款风险管理,以其为例加以分析具有一定代表性。综合网商银行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行业的外部竞争环境,认为应采用成本集中和差异化集中的竞争战略组合,而非单一的基本竞争战略。
( 一) 网商银行的独特资源和优势
1. 依托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
网商银行属于阿里巴巴商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可对接开放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 B2B、B2C、C2C平台) ,充分利用平台注册用户、资金、数据资源。仅阿里巴巴中国站注册会员就已突破1亿户,支付宝实名用户3亿户,且大部分用户是处于传统银行业务无法覆盖的需求曲线长尾端的小微企业和草根阶层个人用户。高频率的网络贸易产生的大量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带来海量的用户流量、沉淀资金、大数据资源。此外平台用户因网络贸易产生对信贷、结算业务的基本需求,并衍生出对投融资、个人理财的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为网商银行业务布局创造需求基础。
2. 轻资产运营模式
网商银行的网络化运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营业平台替代物理营业柜台,以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对IT资源的拓展和管理来替代银行计算机系统所需各类服务器设备的实地部署,因此资产结构中技术、专利、金融资产等轻资产比重大,价值创造主要来源于轻资产,不依赖房地产、大型机械设备等重资产。这使网商银行在生产方式层面具有巨大优势,具体表现在: 金融产品研发至销售和提供服务实现全流程网络化,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期间费用; 赋予经营管理更大灵活性,能弹性调整业务流程以适应柔性生产的要求,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可兼顾运营成本控制和客户差异化需求。
3. 大数据的支持
大数据是结构复杂、类型多样的海量数据集合,企业和个人用户在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贸易和其他操作积累的大量行为数据、交易数据、信用数据汇集成大数据,对其深入挖掘可对用户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等个人特征进行连续、多维度的量化评估[6]。阿里巴巴的大数据是与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联动的动态数据,能实时反映用户动态,相比之下诸多声称运用大数据的传统商业银行,实际只掌握用户静态的信用记录和孤立的现金流水账,无法真正挖掘大数据内在价值。
大数据技术和阿里巴巴数据资源给予网商银行生产要素层面的巨大优势,网商银行可以将大数据挖掘运用于客户细分、信用评估和风险监控等经营管理流程中,提升其运行效率和执行效果: 一是精确筛选用户,快速、精准地判断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提供银行业务,形成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是贷款风险管理,在贷款业务中依据大数据挖掘反映用户动态进行贷前—贷中—贷后的实时监控,量化客户信用状况、偿债能力、偿债意愿,进而合理授信,对异常行为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信用风险,降低风险成本,并减少人工授信、监督造成的高额运营成本。
( 二) 采用成本集中和差异化集中的竞争战略组合的必要性
1. 借助独特资源和现有优势应对行业竞争的需要
依据网络银行业竞争态势分析,在位网络银行均为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的直销银行,其产品和服务简单、同质化严重; 潜在进入者是由传统商业银行和大型电商企业成立的网络银行,可发挥经营主体的优势跨越较低的进入壁垒,进入行业的可能性极大; 替代品有替代作用明显、拥有先发优势、转化成本低的特点。故应考虑使用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重点利用大数据挖掘来塑造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以轻资产运营塑造成本领先优势来应对行业竞争。
2. 聚焦细分市场的需要
目前网商银行仅40亿元的注册资本难以支撑大范围的业务布局,加之自身经营管理模式尚未成熟,更缺少诸如国有银行的国家信用背书,短期内难以树立市场声誉。在位直销银行和电子银行等替代品则已率先渗入市场抢占先机,网商银行成立初期即在全行业范围、向各个细分市场全面铺开业务的难度较大。采用集中战略,将目标和资源聚焦于阿里巴巴平台这一细分市场,以平台内注册用户为目标客户,充分利用阿里平台的各类资源作为打开后续市场的基础。
3. 发挥网络效应的需要
网络银行将多边用户连接成具有网络效应的庞大网络,新用户的加入将增加网络价值和原有用户效用水平,吸引更多潜在用户加入,推动网络规模持续扩张,即正反馈[6]。在线金融服务市场具有开放性,大部分企业和个人同时为多个网络银行和替代品的用户,率先达到网络效应的用户规模临界值的网络银行将触发正反馈。网商银行若采用集中战略,以阿里巴巴平台这一开放的市场为突破口,从中吸纳基础客户,率先达到网络效应临界值,可触发正反馈作用,不但能加快新用户的加入,而且能促成与竞争对手的共同用户向其转移,削减竞争对手存量和潜在的用户,对竞争对手形成相对优势。
4. 塑造持续性竞争优势的需要
外部的竞争态势处于动态变化中,单一的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塑造单一的成本领先优势或者产品和服务差异化优势,均难以维系持续性竞争优势,这是由于: 金融产品缺乏排他性、技术可复制、经营模式易模仿,竞争对手可迅速跟进,从而降低网商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差异化优势或运营成本的领先优势; 利率市场化将诱发各网络银行围绕利率定价展开存款价格竞争,存款利率浮动常态化,保持低资金成本优势十分困难。网商银行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使得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的结合成为可能,应聚焦阿里平台,并行推动成本领先、产品和服务差异化优势,以两种竞争优势的互补使总体竞争优势持续化。
三、电商系网络银行竞争战略组合的实施建议——以网商银行为例
网商银行进入行业初期,为避开与在位直销银行和替代品的直接摩擦,发挥阿里巴巴平台大数据和用户的资源、优势,应将目标和资源聚焦于阿里平台内的企业和个人用户,即以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平台内小微企业和个人为目标客户,依据其差异化的服务需求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增加用户粘性,促成用户使用习惯和资金向网商银行转移,在形成稳定的基础客户群之上发挥网络效应,吸纳平台外客户加入,逐渐打开平台外市场。
( 一) 实施成本集中战略
从内部成本控制和价值对外传递两方面进行。第一,以轻资产运营、云计算外包、大数据减少人工放贷工作的方式来降低运营成本; 运用基于大数据的风险控制机制降低贷款业务的信用风险,减少贷款风险准备金的提取,从而降低风险成本。第二,将节约出的成本回馈客户,转化成客户价值,例如,以赠送网购红包、信用积分等免费增值服务的方式增加客户效用,以减免转账手续费、账户管理费和其他服务费用的方式降低客户成本,这对习惯享受互联网免费服务的用户极具吸引力。成本集中战略的实施通过以上两个维度同步进行,使得成本控制的内部效果转变为外在竞争优势。
( 二) 实施差异化集中战略
以大数据挖掘为基础,从四个层次着手: 一是识别客户差异化需求,进行客户细分,挖掘潜在客户,即发掘需求曲线的长尾部分; 二是实施差异化营销组合策略,依据客户偏好、收入等特征合理定价,以恰当渠道适时推送针对性服务,吸纳有效客户; 三是建立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如小额贷款、消费金融、快捷支付、存款增值服务等,兼顾网络贸易的信贷、支付结算需求和个人理财需求,突出产品和服务层次丰富、差异化的特点; 四是着重塑造独具竞争力的核心业务,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
应塑造网络小额信用贷款为网商银行的核心业务:由于长尾市场的小微企业存在总额巨大、个体差异化的融资缺口,对其提供针对性的信贷支持将发挥长尾效应,即获取巨大收益。应用大数据挖掘于信用评估、贷款风险监控,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借款人偿债能力弱、缺少抵押担保而产生的信用风险,从而批量、自动化地为小微企业提供针对性的小额信用贷款服务。凭借独有的大数据资源和大数据技术,网商银行的该项核心业务将对其他网络银行形成难以企及的续性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一稀,魏博文.电商系网络银行的金融生态问题探析[J].上海金融,2014(4):47-51,46,117.
[2]张艳萍,贺根庆.直销银行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对我国的启示[J].浙江金融,2014(3):33-35,57.
[3]李杲.我国直销银行运营模式探索[J].新金融,2014(7):27-30.
[4]王欣.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银行应对策略[J].金融与经济,2014,(12):54-57.
[5]王于鹤,韦欣.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与改革路径[J].金融与经济,2014,(5):59-62,33.
[6]刘新海.阿里巴巴集团的大数据战略与征信实践[J].征信,2014,(10):10-14,69.
竞争态势 篇9
面对传统备份恢复方法的不堪重负, 从2011年开始, 越来越多的数据保护方式采用了复制和快照技术, 并提供了更多选择形式, 如新的磁盘备份、冗余数据删除设备、磁盘镜像软件以及许多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服务器虚拟化备份, 冗余数据删除, 云备份都是当前受到追捧的关键技术。Gartner研究机构预计, 到2015年, 至少有25%的大型企业将弃用传统的备份/恢复软件, 转而采用快照和复制技术, 到2016年, 三分之一的企业将更换备份软件供应商。Gartner还指出, 除了传统的磁带备份软件外,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考虑从可提供扩展保护能力和技术的厂商中选择备份产品。下面将根据Gartner最新发布的2013年企业备份/恢复软件魔力象限报告, 详细介绍评选出来的实力较强的厂商在市场中的竞争态势。
根据Gartner的调查报告, 一个不为国内用户熟悉的厂商CommVault, 技压群雄, 排在了魔力象限领导者区域的最前面, 跟随其后的是三家传统老牌厂商Symantec、EMC和IBM。新进厂商Actifio首次被排在了“有远见”的象限里, DELL则成功跻身魔力象限, 成为特定领域者区域的一员, 而在挑战者象限独有HP公司。
(—) 领导者象限主要厂商及其产品概况
Gartner定义的“领导者”在执行能力与前瞻性方面都要十分出色。早在两年前, CommVault就光荣进入了这个先进行列。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 CommVault公司具有有效的市场推广, 并给人创造一种看似是更大的厂商的感觉。在印刷品、电子广告和社交媒体中, CommVault也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公共存在感。在魔力象限的所有备份/恢复软件供应商中, Gartner认为, 对备份的发展、未来, CommVault是最有发言权的厂商。这是因为Comm Vault不断地开发、管理存储阵列以及NAS方面的复制、快照技术, 并寻求成为各种备份和存储厂商管理者中的精英。
Comm Vault的持续增长可能依赖于其大企业销售力的持续扩张和成熟, 以及和经销商之间的持续发展。业界都认为CommVault公司能够继续创新, 并且领先市场。最近几年, Commvault公司市场增长率惊人, 其很早就预见到客户的需求, 并将诸多功能整合于Simpana软件平台, 它保持了过去所提倡的一体化数据管理理念, 并且在全局冗余数据删除、云计算支持、服务器虚拟化支持、快照管理、异构阵列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幅提升, 使客户能够通过业界领先的集成与创新解决方案显著提升现有硬件投资的价值。其中突出的功能有:Comm Vault的Snap Protect技术可以提供硬件快照管理, 使客户无需自定义脚本或解决方案;全新的Simpana One Pass是业界首个通过一体化数据采集和通用基础设施进行备份、归档和报告的融合数据管理方式。它全面彻底地将数据和信息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凭借备份和恢复、冗余数据删除、复制、虚拟化和云技术、归档、索引及搜索等众多功能, Simpana软件可以管理整个企业的数据。通过这些创新技术以及Simpana软件的Solving Forward架构, Comm Vault的客户能够将保护、管理、分析和恢复数据的成本削减高达50%。Simpana软件能够确保以无可比拟的效率管理数据, 让所有用户都可以轻松查找和访问数据, 从而实现恢复、报告、电子取证e-Discovery及数据挖掘。Garnter对该公司的评价亦非常高, 不过其即时虚拟机恢复能力是不完整的。CommVault相对三个大厂商 (Veritas、IBM和EMC) 在超大型Unix系统上还有不足的地方, 还必须支持更加广泛的平台。
作为老牌备份恢复厂商, Symantec尽管增长速度缓慢, 目前仍然处于优势地位, 市场占有率达31.6%, 远远高于EMC的17.3%和IBM的17.2%。2012年, Symantec通过对产品NetBackup 7.5以及Backup Exec 2012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推出了备份一体机———NetBackup 5220和Backup Exec 3600, 并调整产品销售策略, 给客户提供了一个包含端到端在内的整合了服务器、存储和软件的一体化备份设备。这样, 用户就无需花费很多精力整合各种单一备份解决方案。综合而言, Symantec全新的数据保护策略将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发挥优势:一是改变备份的运营模式, 整合为由一家供应商支持的单一解决方案, 可进行快速部署且易于管理;二是打破备份窗口限制, 极大地提高了备份速度, 这意味着企业不再以牺牲可恢复性来满足关键服务水平;三是避免备份的永久性保留, 在区分出那些与法律或合规性调查相关的内容时, 保持其他备份基础设施以常规的30/60/90天备份周期运行;四是统一快照和备份, 将快照与备份融入NetBackup中, 为企业提供了快照和备份恢复功能;五是统一虚拟和物理备份, 通过Symantec的V-Ray技术帮助企业深入了解他们的VMware和Hyper-V环境, 通过单一产品进行虚拟环境的备份;六是一款产品实现任意恢复, 也就是说, 无论这些备份是基于磁带、磁盘, 或是在物理或虚拟环境中, 无论是否有硬件, 客户均可将任意应用或系统恢复到虚拟机中。物理到虚拟的恢复功能现已包含在BackupExec产品中, 供用户免费使用, 该功能可根据恢复需求, 自动创建虚拟机, 简化灾难恢复。Symantec在硬件上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它可能走向“软硬结合”的路线。
EMC是老牌的信息存储和管理公司, 它是通过一系列的收购成功拥有Data Domain、Avamar等冗余数据删除技术的, 还有传统的NetWorker备份软件, 拥有强大的技术组合。EMC的SRDF (Symmetrix远程数据设备) 同步复制系统可以将数据在不同环境间进行实时有效的复制。SRDF同步复制系统的技术原理是在远程镜像技术的基础上, 通过提高磁盘子系统的运行性能进行有效的数据备份。SRDF的运行独立于操作系统, 具有很大在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最近NetWorker为EMC VMAX, VNX, Celerra和RecoverPoint的管理快照增加了应用平台的综合能力。不过, Garnter认为EMC却反对诸多技术单一管理的界面。EMC无疑在硬件产品、渠道销售上有着优势, 未来以NetWorker为核心的管理平台将继续成为EMC的挑战。
作为服务器领域的霸主, IBM公司同样是通过收购Arsenal Digital、Diligent、FilesX等厂商获得Saa S备份、CDP、复制、冗余数据删除、VTL等技术, 然后与TSM备份解决方案进行整合。PPRC同步系统是IBM最先进的备份系统。PPRC (点对点远程复制) 是一个将远程站点中的存储卷复制到另一个控制单元的协议。PPRC同步系统可以自动将本地卷上的数据同步到存储卷中, 可以实现通过专用连接, 直接访问存储设备 (DASD) 控制单元, 实现与脱离程序的实时数据远程备份, 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选择同步或异步方式。然而, Gartner对IBM实施新技术的效果、以及技术产品组合表示未能让人信服。
(二) 有远见者象限主要厂商及其产品概况
在Gartner看来, 位列远见者区域的厂商应该具有更加超前的意识, 其产品技术组合能力引领市场, 不过在销售渠道、知名度等方面跟领导者还有一定的差距。在魔力象限远见者区域, 我们不仅看到了老牌的外部存储供应商NetApp及新公司Veeam Software, 我们还看到了新进厂商、重复文件处理能手Actifio公司。
作为一个新进厂商, Actifio给中至大型企业提供新颖的数据保护体系结构。Actifio改变了传统的备份/恢复理念, 通过实时恢复和全局冗余数据删除, 将传统单一备份与灾难恢复流程整合成一套独立方案与资源库;拥有高度自动化、简洁的用户界面体验;基于应用程序服务水平协议的恢复点目标 (RPO) 与恢复时间目标 (RTO) 配置;产品同时提供多租户、自助服务以及基于角色的管理功能;显著降低使用成本和存储设备采购开支。目前Actifio公司已融资约1.075亿美元。Gartner表示, Actifio能够跻身有远见象限, 主要归功于它的突破性创新, 高度的客户意识, 快速的收入增长。但未来Actifio还需努力提供更多的额外功能, 例如支持Unix平台、Hyper-V、基于内核的虚拟机 (简称KVM) 、SAP以及网络附加存储 (简称NAS) 。其次, Actifio目前并不提供主目录机制, 由于必须首先进行装载与搜索方可实现个别文件恢复, 终端用户在操作中可能会遇到障碍。
NetApp公司在备份/恢复领域市场份额也较多, 其Snap Manger快照功能模块已经出售了10800份。Gartner的Wizard说:“NetApp的数据保护策略为用户提供了很强大的快照功能, 可以在不影响性能的同时生成快照并且很省空间, 也不会给用户和应用程序带来影响。但是这一切成绩的自主性似乎有所欠缺, 因为NetApp的成果并非独力实现, 即NetApp的快照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技术。这是因为NetApp的首要恢复方案, 也就是Snap Protect项目, 是NetApp公司与CommVault共同完成的。另外, 需要指出的是, 除CommVault外, NetApp还和Asigra、IBM、Symantec以及Syncsort等其他备份厂商有很深的合作关系, 并从其备份产品上为自己的快照及复制管理汲取养分, 即NetApp的快照和备份管理产品都得益于和这些厂商的合作, 因此, 他并不能被排在领导者象限。”Gartner还表示, 过去三年, 越来越多用户开始关注NetApp, 不过在中大企业恢复市场, NetApp的名气仍然有待提高。
Veeam的入选应该感谢它的虚拟服务器备份方案。它是第一家将备份、复制和嵌入式冗余数据删除 (embeds deduplication) 集合进虚拟机备份解决方案的厂商。Veeam一直为虚拟基础架构管理和数据保护开发创新产品。通过Veeam, 客户可以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并充分实现虚拟化的价值。2008年, Veeam收购了nworks, 带来了整合VMware与Microsoft和HP企业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Veeam在全球拥有40, 000多家客户, 且目前新客户数量以每月1500家的速度不断增加。
(三) 挑战者象限主要厂商及其产品概况
所谓挑战者, 是指其产品所具备的功能可以很好地为用户服务, 具备足够成为行业领导者的潜力。在魔力象限挑战者区域, 我们看到了HP的身影。作为老牌备份厂商, 惠普公司近期推出的一款基于磁盘的备份与恢复系统, 使数据保护与灾难恢复变得简单、可靠而且能够使用户负担得起。这是一款针对业务连续性与中小企业IT需求而设计的HP Storag e Works D2D迷你虚拟磁带库备份系统, 在一个单一、安全、自管理的设备中, 可为最多4台服务器实现自动化和集中的备份。HP D2D迷你虚拟磁带库能集成到现有的基于以太网的IT环境中, 只需要三个步骤就可以完成配置与管理工作。此外, 惠普公司还具有DP备份软件、StoreOnce冗余数据删除技术等产品, 其传统备份业务做的比CA、Asigra, Dell, EVault, Acronis, Syncsort都要好。不过其在市场反应偏慢, 实力并没能做到领导者的水平。Garnter认为挑战者领域的厂商可能具有优秀的备份产品, 但是在虚拟化数据中心、冗余数据删除、快照、复制等领域市场反应相对较慢。所以挑战者象限中就只有惠普一家。
(四) 特定领域者象限主要厂商及其产品概况
在魔力象限特定领域者区域, 积聚了CA、Asigra、戴尔、EVault、Acronis、Syncsort以及FalconStor等厂商, Gartner认为该区域厂商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垂直市场, 相对其它区域的厂商, 这些厂商利用细分化的市场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CA的Arcserve在市场上存在多年, CA通过收购XOsoft获得了CDP、快照等技术。Dell是Gartner魔力象限的一位新成员, 这应该主要归功于其对软件厂商Quest的收购。
通过Gartner6月份企业级备份/恢复魔力象限, 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厂商都在谋求变化, 像Symantec这样的传统老牌厂商走向软硬结合的路线, 说明未来一个整体的备份恢复解决方案将成为市场的主流。而Commvault为代表的新兴势力越来越受到市场上的关注, 同时这些新兴厂商如果摆脱过去过分依靠OEM、走上自主品牌道路也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备份虽然是数据中心一项古老的应用, 但随着这些年像快照、CDP、冗余数据删除等技术的普及深入, 未来市场格局必然还将产生一些改变。
参考文献
[1].http: //www.actifio.com
竞争态势 篇10
2009年我国玉米收获机产量达到3.34万台, 同比增长高达178.4%。但各个生产企业的产销量都不大, 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多的几百台, 少的几十台;背负式玉米收获机多则几千台, 少则几百甚至几十台;小麦、玉米两用机产销量很大, 但大多只用来收割小麦, 真正两用的很少。尽管行业很分散, 竞争激烈而混乱, 但少数注重品牌经营的企业已经脱颖而出, 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本刊列举几家主要企业如下。
1. 福田雷沃重工
2009年, 福田雷沃重工共产销各类玉米收获机近8 000台, 同比增长150%, 其中, 小麦、玉米两用机产销超过7 000台, 同比增长153.5%;采用摘穗台与茎秆切割喂入台分离控制技术、作业过程可实现全自动化的雷沃谷神3行、4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市场实现新突破, 同比增长158.7%。
2010年1月, 福田雷沃重工完成了累计投入5 000万元的技术改造项目, 该项目通过对收割机自动化流水线实施全新改造, 装备了8条国内先进的自动化装配线及分装线, 实现了玉米机、水稻机和小麦机3种产品的混线生产, 保证了每3min下线1台车, 单品种日产量达320台的产能, 使得福田雷沃重工农业装备的综合产能达到20万台/年。技术改造不仅提升了福田雷沃重工的产能, 更增强了其产品质量保障能力, 凭借其在小麦联合收割机的绝对优势和成功经验, 一定能在玉米收获机行业有所作为。
2. 洛阳中收
2009年, 洛阳中收产销自走式玉米收获机600多台, 市场占有率达到40%, 稳居国内大型玉米收获机市场首位;另外, 小麦、玉米两用机销售1 000多台。洛阳中收在东北地区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2009年, 国机集团将旗下的中国一拖集团的收获机械板块与洛阳中收进行重组, 重组后的洛阳中收拥有“中国收获”、“东方红”2大农机知名品牌。2010年, 洛阳中收投资9 600万元, 进行大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项目二期工程建设, 项目建成后年产可达到各种联合收获机8 000台。该项目的实施, 可实现收割机关键零部件的自制, 大大提高零部件加工质量、精度和生产效率, 加强新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加快新产品的研发试制速度, 并将大幅提升洛阳中收大型自走式玉米机的核心竞争力。
3. 藁城博远
2009年, 藁城市博远农牧机械有限公司销售各型号玉米收获机700余台, 其中3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600多台, 整体销售收入近1亿元。博远公司在华北、东北市场拥有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 建立了以华北市场为核心向东北地区辐射的营销网络。
2 0 1 0年, 藁城博远推出新产品4L-3.5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4LZ-4B型小行距玉米收获机和4LZ-4型小行距玉米收获机。此外, 藁城博远在石家庄开发区投资2 500万元, 建成占地14hm2的现代化流水作业生产基地, 目前已投入使用。藁城博远计划2010年销售玉米收获机1 000台, 销售收入突破1.4亿元。
4. 北京亨运通
北京亨运通机械有限公司是较早研发自走式玉米收获机的生产企业, 在东北地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2009年产销玉米收获机300多台, 主要销往东北地区, 每台机器单季作业面积200~267hm2 (3 000~4 000亩) , 作业面积最多的是一名辽宁机手, 1个收获季节作业约467 hm2 (7 000亩) , 收入60余万元。
2010年北京亨运通计划产销玉米收获机500台, 基本全是补贴机。在技术方面, 北京亨运通的产品全部采用全橡胶剥皮辊, 通过2009年小批量试制, 剥净率90%以上;另外, 北京亨运通在胶带、链条和轴承上也都进行了技术改进, 提高了使用寿命。2010年公司又推出一种茎穗兼收型玉米收获机, 该机可以将玉米茎秆回收再利用, 特点是捡拾率高、可靠性强。
5. 山东大丰
山东大丰机械有限公司是我国传统的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 在山东及华北地区有着很大的市场保有量。2009年, 山东大丰生产背负式玉米收获机2 600台, 小麦、玉米两用机180台, 玉米专用割台600台, 所销产品中, 补贴机占总销售量的98%, 主要销往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安徽和江苏等省。
为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市场竞争力, 2010年山东大丰新上了自走式玉米籽粒收获机技改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3亿元, 建成达产后, 形成年产5 000台玉米籽粒收获机生产能力, 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外, 山东大丰2010年还推出了3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
6. 山东国丰
山东国丰机械有限公司也是传统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之一, 多年的生产研发经验使得其在用户中形成较好的口碑。2009年, 山东国丰玉米收获机产销4 000余台, 包括背负式、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和青饲机等产品, 其中, 2行、3行背负机和3行自走机销量占总销量的70%以上, 产品主要销往山东、河南、河北、东北3省、内蒙古、江苏和安徽等。2010年, 山东国丰计划产销玉米收获机5 000台。
通过对用户的回访, 2010年山东国丰对个别机型做了技术改进, 如增加割台开启式防护罩, 设计更加人性化, 割台维护起来更为方便;收获割台由单液压油缸改为双液压油缸, 割台升降更安全、平稳;加宽输送槽, 有效地防止玉米果穗堵塞;粮仓改为移位式后卸大粮仓, 容积更大, 卸粮更方便。仅上述几项技术改进, 单台成本增加近2 000元, 而销售价格和往年基本持平, 农机用户可以得到更大的实惠。2009年, 山东国丰花巨资组建了新产品研发中心、新产品试制车间, 先后与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农机研究所合作研发了青饲料收获机、新型玉米穗茎兼收机等新型机械, 在注重专业化的同时, 使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多样。
7. 陕西渭恒
陕西渭恒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陕西富平渭北农机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渭通农科股份有限公司重组而成, 是近年来我国玉米收获机行业的新贵, 发展势头很猛。2009年, 陕西渭恒玉米收获机产量700余台, 其中, 背负式和自走式机型各占一半, 两用机的产销量为25台。2010年, 陕西渭恒玉米机的产销计划在2009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公司还对产品进行了10多项技术改进, 采用先进技术研制的高效收获割台, 选用双向输出的动力机构, 秸秆粉碎还田机采用动刀和定刀相交叉的螺旋切碎装置, 配置籽粒回收链耙及风机清选机构, 拉茎辊采用全钢制造, 粮仓采用液压升降机构等。
8. 五征山拖
2009年, 五征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机生产玉米收获1 100台, 主要是背负式机型, 销售到山东、河南和内蒙古等地。2010年, 五征山拖计划产销玉米收获机1 500台。产品方面, 为玉米收获机配装了剥皮机;研发方面, 近期将投入3 000万元新上生产线, 并开发自走式玉米收获机。
9. 山东金亿
2009年, 山东金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销售各类玉米收获机1 286台, 同比增长近3成, 其中4行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更是创出169台的佳绩。2009年, 金亿公司斥资1.2亿元, 新建了汽车化阴极电泳涂装线和柔性收获机械总装线, 优化了产品组装工序, 提高装配效率, 形成了年产1万余台收割机的能力。
2010年, 金亿公司的玉米收获机和多功能收获机在粮箱、液压缸、剥皮机和切碎器等许多细节上做了改进, 还根据黑龙江地区农艺特点, 专门推出了4YZ-4系列玉米收获机。
1 0. 约翰迪尔
2009年, 全球农机巨头约翰迪尔正式在中国推出6488型玉米果穗收割机, 6月23日, 首台机器交付给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用户赵洪俭。据约翰迪尔公司人员介绍, 6488型玉米果穗收割机的设计、试制、实验室和实地测试经历了3年的时间。严谨的研制过程是为了最大程度地确保向市场推出的玉米果穗收割机耐用、可靠性高和作业效果优异。
迪尔6488型玉米果穗收割机在东北地区受到用户的普遍赞誉。国际农机巨头试水中国玉米收获机市场必然是重拳出击, 也必将引起行业的巨大震荡。
近年来, 我国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从十几家, 到几十家, 再到上百家, 知名的、不知名的, 行业内的、行业外的企业都纷纷参与进来。虽然竞争很激烈, 但行业发展还是有规律可循, 凡是扎扎实实做产品、培育品牌的企业, 其成长性都非常好, 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在产销量上也都有所体现。企业开发产品、培育市场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 绝不能看见哪儿赚钱就往哪儿走, 更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由于现阶段我国玉米机收水平低, 玉米收获机市场空间大, 加上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倾斜, 很多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纷纷转行做玉米收获机, 但在玉米机领域究竟能不能分到、能分多少羹, 值得思考。竞争的最终阶段表现为垄断, 充分竞争的市场最终要被一家或几家企业占领, 现在一窝蜂地扑向玉米收获机市场, 也预示着将来必将会有一大批企业倒下或退出。
竞争态势 篇11
11月7日,本刊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向中国移动颁发固网运营牌照一事,工信部高层已经有所讨论,且基本明确固网运营将对中国移动放开,但何时端出这一“定心丸”,还要等待合适的时机。
10月23日,是坊间最近一次传说中国移动获得固网牌照的日子,但这一天什么都没有发生。而没有固网牌照,意味着中国移动只能继续借道不成气候的铁通开展宽带业务。更恼火的是,坏消息接踵而至。
次日,中国移动公布了2013年前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数据显示,营运收入达到4630亿元,同比增长9.4%,但股东应占利润为915亿元,同比下降1.9%,低于市场预期。
据悉,这是中国移动上市以来录得的首次净利下滑。中国移动官方表示,利润下滑主要缘于三大原因,包括OTT业务对传统通信业的冲击和影响,移动通信普及率不断提高,ARPU值不断降低和行业内同质化竞争愈烈。中国移动方面还称,“经营和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一边是传统语音和短信业务因被互联网公司以网络运用的形式抢食而出现利润下滑,一边是迟迟未能到手的固网牌照,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的着急可以想见。事实上,他对固网业务的渴望在业内已不是秘密。
在3大运营商中,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是全业务运营——既经营固网(包括互联网宽带),又操办移动业务,惟独中国移动只持有移动牌照。这种跛脚局面,让奚国华明显感到中国移动在“宽带中国”和三网融合的竞争中较为被动。这可能意味着,如果继续“一条腿”走路,中国移动恐将成为3大运营商中的“弱势群体”。为此,奚国华曾公开表达了自己对于获得固网牌照的决心:“即使拿不到固网牌照,中国移动也会建设公共互联网,因为基站与基站之间的数据传输越来越多,需要有线宽带。”
在奚国华巨大决心的背后,是中国移动对于2008年中国电信业重组后自己无缘固网宽带的反抗,亦是对未来市场的提前布局。
优势业务受OTT冲击
财报显示,中国移动在2010年-2012年的3年里,总通信时长分别为34616亿分钟、38889亿分钟和41923亿分钟,虽然呈现的是增长的势头,但语音业务在营收中的占比在这段时间里一直下降。2012年,语音业务营收占其总收入的65.7%,2011年为69%,2010年为70.8%。而从最新的2013年上半年财报看,中国移动的语音收入甚至出现了1.2%的负增长,为1750.72亿元。
在中国移动净利润下滑的同时,中国联通在今年的前3季度中,移动业务收入为1119.4亿元,同比增长20.2%,移动用户累计净增3345.2万户,达到2.728亿户。此外,中国电信在今年上半年的移动用户净增1388万户,用户总量达1.75亿户,移动服务收入达到546亿元,同比增长28.3%。
对此,中国移动认为,语音业务下滑的重要原因在于通信产业竞争日趋复杂,既有来自其他两大运营商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数据业务对传统通信业务的冲击和影响日益严重。
在过去两年中,中国移动的无线上网业务一直保持着翻番势头:2011年流量累计3614亿MB,同比增长152.1%;2012年业务流量比上年增长187.6%。但是,流量增长并没有为中国移动创造增收,反而冲击了通话和短信业务。中国移动的2012年年报显示,语音业务税前营业利润为1505.2亿元,较2011年倒退了0.5%。
于是,中国移动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在内部,传统语音业务被数据业务取代;在外部,自己的数据业务又被其他互联网公司的OTT业务所冲击。因此,虽然中国移动的收入和利润都出现了同比上扬,但增幅已经明显收窄。从全球范围看,运营商都面临着这一风险。
此前,奚国华曾公开表示,除了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外,微信等OTT业务是中国移动作为传统运营商所面对的重要的挑战者,他称,“来自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从我个人来说这个竞争更可怕,因为它对你的传统业务有替代性,比如微信替代了我们的短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我们的语音。”
可是,迄今为止,中国移动并没有有效遏制OTT业务的措施。
据本刊记者了解,中国移动曾于2011年9月推出手机通信软件飞聊,它当时有两个特色:一是可以发送语音消息,二是跨平台,同时支持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的手机号注册。
飞聊体现出了一些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但中国移动的商业化推广远远比不上腾讯,飞聊上线两年后,累计用户还不足300多万,无法与有5亿用户的微信相提并论。今年7月,中国移动内部叫停飞聊,承认在OTT业务上的竞争失败,眼睁睁地看着竞争对手继续蚕食自己的市场。
因此,中国移动瞄上了有线宽带领域,希望在“宽带中国”战略正式铺开,及“三网融合”大市场形成之前,能够在固网业务上有一个基本的布局。
一块牌照的数年纠葛
在三大电信运营商中,中国移动是唯一一家未实现“全业务”运营的企业,而这段纠结史要追溯到5年前。当时,奚国华在工信部任副部长。
2008年,中国电信业重组,6家运营商合并为3家,中国移动有希望获得固网牌照,实现和电信、联通一样的“全业务”运作,但是,在移动端占据垄断优势地位的中国移动没有延续此前的好运。为了压制中国移动,工信部准许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同时经营固网和移动业务,同时将实力最弱小的固网宽带服务提供商铁通公司划给了中国移动,成为中国移动的独立子公司,但后者并没有为其带来梦寐以求的固网牌照。
工信部明确规定,中国移动只能利用TD网络开展无线宽带业务,有线宽带业务由铁通来运营,并且,工信部特别强调“铁通的固网牌照只能在铁通内部使用”。
所幸,这个约束的有效期只有3年,工信部这一纸文件(业内称“686号文”)在2011年年底已经到期。此后,中国移动多次公开表示希望能够直接获得固网牌照,而不是由旗下的铁通公司来运营。彼时,奚国华已从工信部调到中国移动任副董事长,为时任董事长王建宙的退休做接任准备(2012年7月正式接任)。
nlc202309040305
进入中国移动后,奚国华就曾表示,以往中国移动的市场占有率过大,遭实施不对称管制,而随着多年的过渡,希望监管部门可以取消不对称管制,并希望中国移动可以早日获得固网牌照。固网牌照在奚国华眼中至关重要,2012年的一次股东大会上,他再次表达了这种愿望。但后来,此事被中国移动高调推动的TD无线座机所湮没。
“中国移动获得固网牌照基本上板上钉钉了。”电信行业分析人士付亮向本刊记者表示,在竞争中,电信、联通都有和宽带捆绑的家庭套装,形成了竞争优势,中国移动拿到牌照后,将对市场形成冲击,比如联通在南方,宽带业务本来就利润稀薄,移动杀入后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而对于原来仅靠转售盈利的中小宽带运营商而言,日子会更艰难。
有联通高层表示,固网牌照对中国移动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将形成固定宽带+WIFI+3G /4G的融合模式,等于是打通了整个价值链。此外,中移动还具有资金、品牌等多方面优势,固定和移动两种业务融合后会对整个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分食大蛋糕
今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对未来8年宽带发展目标及路径进行了部署,这意味着,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根据官方预计,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
面对这样一个无与伦比的巨大市场,奚国华再次拾起固网牌照旧事,希望能加入到这一领域的角逐。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中国移动获准进入固网宽带市场,这并不仅是中国移动一方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国家宽带战略的推进也需要实力最为雄厚的中国移动的加入。
根据此前发布的“宽带中国”发展时间表:到2015年,光纤到户(FTTH)用户数要达到2700万,2020年将达到4000万。
不过,有观点认为,中国移动即使获得固网牌照,也不会很快对这一市场形成巨大冲击。一位电信业从业人员对《IT时代周刊》说,“有线宽带的局面是‘南电信北联通’的格局,中移动要改变业务格局并非易事;其次,中国移动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在推动国产4G标准(TD—LTE)的商用化,如果再砸巨资在利润微薄且投资周期漫长的固网宽带上,现金流会有所吃紧。”
尽管按业内的话说,中国移动“不差钱”,但近乎从零开始的固网宽带业务,初期的庞大投入在短期内可能会给中国移动造成压力。这也印证了此前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中国电信固网已铺设多年,不需要额外的成本,但新竞争者现在要打入市场则有难度”的说法。
对于这一话题,业界分析认为,中国移动要想抓住历史性机遇,并不一定非得自己建固网。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剑秋表示,“4G网络其实也是宽带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只不过实现的方式是移动,但它和固网都是‘宽带中国’的‘亲儿子’”。
竞争态势 篇12
事实上, 企业互相竞争以开发新技术, 赢者享有的好处显著超过输者, 并且, 每个竞争者可以付出一定成本来增加其活动步调。本文通过技术创新领先来获得“先发优势”从而占领市场为研发的主要目的, 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基础上, 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在何种技术态势下会进行研发活动;二是在竞争对手存在的前提下, 企业的研发策略会受到何种影响。
1 两企业研发竞争模型的构建
技术创新具有“先发优势”, 并且本文假设最先研发成功的企业占有全部好处, 而落后的企业则一无所有。两家企业就像龟兔赛跑一样, 夺取奖杯的只有一人。但不同的是两家企业的起点是不一样的, 这是由于企业所处的技术水平不同造成的。在研发的过程中, 离终点越远则需要的研发步数越多。显然, 这种竞争是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两个企业轮流进行研发行动。
企业进行研发行动必然是要有成本的, 企业可以用比较大的代价进行大幅度研发 (每次走两步) , 也可以以较小的代价进行小幅度研发 (每次走一步) , 一般而言, 大步前进付出的代价比小步前进同样的距离付出的代价更多, 但是赢得最终市场的可能性也大, 所以每个企业都要根据对方的行动来调整自己的研发策略, 争取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1.1 模型假设
假设1:企业1最初距离完成这项创新有步, 企业2最初距离完成这项创新有步, 其中, 。
假设2:企业1和企业2, 轮流进行研发活动。无论轮到哪个企业, 在其行动时有三种选择, 可以不走任何步 (代价为c (0) ) , 或者以代价c (1) 走1步, 或者以代价c (2) 走两步, 其中:c (0) =0, c (1) =1, c (2) =4。
假设3:最先到达终点完成技术创新的企业赢得市场, 获得全部收益, 输者奖励为0。对于企业1, 其赢得市场收益价值为, 对于企业2, 其赢得市场的收益价值为在博弈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一个企业走任何一步, 那么两家企业最后得到的均为0。
对于企业i, 其收益函数的表达式为:
把企业i先行动的博弈记为。
1.2 模型分析
(1) 简单的博弈分析:。
首先考虑最简单的博弈, 其中两家企业离终点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企业1走1步, 就获胜, 如果企业1不动, 那么企业2的最优策略是走1步从而获胜。因此, 博弈存在唯一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均衡结果是企业1一开始就走一步并且获胜。
对博弈也可作类似的分析。
如果企业1不动, 那么企业2在走一步还是走两步之间选择。若企业2走一步, 那么博弈进展到的子博弈, 企业1会获胜;若企业1走两步, 那么企业2直接获胜。因此, 如果企业1不动, 那么企业2的最优行动是走两步并获胜。
如果企业1走一步, 那么企业1获胜。
综上所述, 博弈存在唯一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均衡结果是企业1一开始就走一步并且获胜。
其次, 考虑企业1在博弈中的选择。
如果企业1走两步, 那么其获胜并得到至少6-4=2的赢利。
如果企业1走一步, 那么博弈进行到与完全一样的子博弈, 其中企业2先行动。显然, 在子博弈中, 企业2会一开始就走一步并且获胜。
如果企业1不动, 那么博弈进展到与完全一样的子博弈, 其中企业2先行动。在子博弈中, 对企业2而言, 显然走一步胜出是最有行动。
综上所述, 博弈存在唯一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均衡结果是企业1一开始就走两步并且获胜。
第三, 考虑企业1在博弈中的选择。
如果企业1走两步, 那么其获胜并得到至少6-4=2的赢利。
如果企业1走一步, 那么博弈进展到与完全一样的子博弈, 其中企业2先行动。显然, 在子博弈中, 企业2会一开始就走两步并且获胜。
如果企业1不动, 那么博弈进展到与完全一样的子博弈, 其中企业2先行动, 在子博弈中, 对企业2而言, 显然走两步胜出是最优行动。
以上三个简单博弈的均衡结果表明, 在每个企业初始位置离终点距离至多只有两步之遥的任何一个博弈中, 先行动者选择足够的步数走到终点并且获胜。
(2) 复杂的博弈分析。
考虑企业1离终点有2步之遥, 企业2离终点有3步之遥的博弈
如果企业1走一步, 那么企业2要么走一步要么走两步, 博弈进展到首先行动的企业获胜的子博弈, 故企业2不动会使自己的境况更好些, 因为不动不会付出任何代价。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1在下一次轮到其行动时再走一步, 并且获胜。企业1获得的总效用为
如果企业1走两步直接获胜, 那么其获得的效用为。
如果企业1不动, 那么基于相同的理由, 理性的企业2最优选择是不动。故企业1获得0效用。
综上所述, 博弈存在唯一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均衡结果是企业1获胜, 其均衡路径是:
企业1走一步→企业2不动→企业1走一步到达终点。
基于类似的论证, 对企业1离终点至多只有2步, 企业2却离终点至少有3步甚至更多步的任何博弈而言, 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是:企业1一次只走一步, 而企业2不动, 均衡结果是企业1获胜。
对称的, 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是:企业2一次只走一步, 而企业1不动;均衡结果是企业2获胜。
2 均衡结果分析
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结果如图1显示。在坐标中, 不同的坐标点代表两家企业不同的技术态势。其中:标志为1的坐标点表明不管谁先行动, 在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中, 企业1在每次轮到其行动总是移动一步, 而企业2总是不动, 企业1获得胜利;标志位2的坐标点表明不管谁先行动, 在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中, 企业2在每次轮到其行动时总是移动一步, 而企业1总是不动, 企业2获得胜利;标志为F的坐标点表明先行动者一次移动足够的步数以达到终点, 并且获得胜利。
可以使用相同的论证方法, 求解出一般的竞争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机器均衡结果。均衡结果如图2所示。
在图2中, 企业1向左移动, 企业2向下移动;箭头指示了当企业先行动时, 在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中各个企业所走的步数;初始位置离终点线6步以上的企业如果行动的话就得到一个负盈利, 因此其最优策略是按兵不动。
3 结论和建议
以上的分析不仅可以回答本文要研究的两个问题, 还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
第一, 每个企业的均衡策略都包含了当竞争对手偏离时, “威胁”出现, 该企业将加快速度。一般而言, 企业研发成本的大小可能会影响到均衡结果。
第二, 竞争博弈的均衡具有稳健特性, 及竞争对手的出现对于行动的参与者的研发速度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当只有一家企业时, 其一次只走一步;当存在两个参与者时, 行动者以同样的步伐从容行走。仅仅对少数点而言, 竞争者的出现导致积极行动的参与者加速其步伐。然而, 这种现象积极发生于第一回合的博弈中。
第三, 在每个竞争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中, 只有一个企业行动, 其竞争对手总是“放弃”。这一均衡性质在更一般的博弈中也成立。为了导致双方都有积极的研发行动的均衡, 需要在模型中添加参与者关于其他参与者特征的不确定性要素。如果一个参与者不知道其竞争对手研发行动的代价, 仅仅先验地知道竞争对手行动代价服从的概率分布, 那么在这种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中, 即使竞争对手积极行动, 参与者也会很积极地行动。
摘要:企业研发的主要目的已从降低成本转为提升品质进而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且企业间的研发竞争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本文以此为出发点, 通过技术创新领先来获得“先发优势”从而占领市场为研发的主要目的, 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基础上, 构建研发竞争模型来分析两寡头企业在不同的技术态势下研发竞争的动态过程及其均衡解的存在问题, 并给出企业研发投入调整序列的变化规律, 为进一步的分析讨论打下基础。
关键词:研发竞争,动态博弈
参考文献
[1]Arrow, K.J.Rational choice functions and orderings[J].Econometrica, 1959 (26) .
[2]Deaton A.and J.Muellbauer.Economics and consumer behavior[M].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3]Hicks J.A revision of demand the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