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2024-07-26

商业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共9篇)

商业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篇1

当前,是我国自1998年实施扩大内需方针以来消费增长最快的时期。去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86亿元,同比增长22.0%,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后,实际增长14.1%,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165亿元,增长22.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4721亿元,增长20.6%。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65573亿元,增长22.0%;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1055亿元,增长24.8%。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吃、穿、用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3.3%、25.9%和28.6%。

一、行业总体运行情况

(一)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增速逐步提高

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波及实体经济,我国投资、出口都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下滑态势。在此情况下,我国消费市场保持较快增长,对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当前是我国自1998年实施扩大内需方针以来消费增长最快的时期。

去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86亿元,同比增长22.0%,比上半年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吃、穿、用商品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3.3%、25.9%和28.6%。其中,粮油类增长28.6%,肉禽蛋类增长25.6%,服装类增长26.5%,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1.6%,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8.0%,日用品类增长19.3%,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9.6%,家具类增长28.0%,化妆品类增长2 3.6%,金银珠宝类增长42.9%,通讯器材类增长4.4%,汽车类增长29.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6.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同比减少5.7%。

(二)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较快增长

分地域看,去年前三季度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3165亿元,同比增长22.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4721亿元,增长20.6%。

(三)批发零售业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速

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65573亿元,同比增长22.0%。从增速上看,2008年以来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同样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7、8、9各月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6.2~6.8个百分点,在2008年以来各月中,增速也处于高水平。

2008年上半年,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增速持续减缓的态势,在2月份投资增速达到近两年来的最高点的39.2%后,前6个月累计增速下降到21.3%,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5个百分点,也是一年来首次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去年7月份以来,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速,逐月回升。去年前三季度累计增速25.6%,但仍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两个百分点。

(四)住宿和餐饮业持续高增长

去年前三季度,我国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1055亿元,增长24.8%。前三季度,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83.61亿元,同比增长32.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与批发零售业相同,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从7月份也开始加速增长,不同的是,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

(五)城、乡居民收支增速较上半年提高

据6.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5元,同比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虽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速下降了5.7个百分点,但与上半年增速相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973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56元,同比增长18.3%。

去年前三季度,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346元,同比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前三季度农村居民现金收入人均3971元,同比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0%,实际增长率比上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其中,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1358元,同比增长19.2%;出售农产品收入人均1717元,同比增长20.1%;农民家庭二、三产业生产经营现金收入人均507元,同比增长10.7%;农民财产性现金收入人均101元,同比增长20.9%。

(六)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

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及国际价格涨幅回落的共同作用下,自去年5月份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降低。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0%,涨幅比上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6.7%,农村上涨7.7%;食品类价格上涨17.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8%,衣着类价格下降1.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8%,居住类价格上涨7.0%。

(七)企业景气下降

全国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去年三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3.8,分别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回落11.0和19.2点。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65.5、119.3、124.3、127.7、123.7、131.2、96.4、113.6、146.2和122.3,比二季度回落3.5、13.6、9.1、5.9、8.2、7.8、22.0、9.5、13.0和2.3点。与上年同期相比,除采矿业外,其他行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全面下降。

(八)预计全年消费需求有所放缓

去年四季度,国民经济继续面临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严峻考验,尤其是世界经济增长周期性变化和国内周期性因素相叠加,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压力明显增加。但是, 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条件没有改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和资金供给总体充裕,储蓄率较高;国内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大,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企业竞争力和活力不断提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增强。随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的积极变化,第四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将比第三季度明显上升,预计全年GDP增长9.8%,增幅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下降0.1个百分点。

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有可能有所放缓。主要因为:一是收入增长明显放慢,将导致未来一段时间内消费增长减速。去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比去年同期回落了5.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回落了3.8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将影响未来居民购买力水平。二是随着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就业将更加困难,居民收入和预期收入更加不乐观。三是股指大幅下降和房价回落将形成较明显的财富负效应。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在短期内很难由其它消费热点替代,新购房家庭减少已经使家用电器、家具、装修材料等商品销售增幅下滑;其他耐用消费品消费增长有可能明显减速。

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到由于物价水平回落,预计四季度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名义增速将有所减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21.5%,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二、行业热点问题

(一)9月份千家核心商业企业零售指数同比增长20.1%

据国家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测,去年9月份重点商业企业零售额增速小幅回升,千家核心商业企业零售指数同比增长20.1%,增幅较8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1~9月累计同比增长20.2%。零售、餐饮企业增速双双回升。9月份核心零售企业零售指数同比增长20.2%,增幅较8月提高0.4个百分点,1~9月累计同比增长20.6%;核心餐饮企业零售指数同比增长19.7%,增幅较8月提高0.3个百分点,1~9月累计同比增长18.4%。家用电器和金银珠宝增幅继续领先。9月份,家用电器和金银珠宝继续保持旺销态势,同比分别增长39.8%和32.3%,增幅继续位居前两位。建筑及装潢材料、化妆品、食品分别增长18.6%、18.6%和18.4%,其中化妆品增幅较8月提高4.7个百分点。

专业店零售增速明显快于其它业态。去年9月份,专业店零售指数同比增长31%,较8月份提高7个百分点,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零售指数同比分别增长19.2%、17.8%,增幅居零售业态二、三位。中西部地区增速高于东部地区。9月份,东、中、西部地区核心商业企业零售指数同比分别增长1 9%、24.2%和21.3%,中、西部地区增幅分别高于东部5.2和2.3个百分点。1~9月份东、中、西部地区零售累计同比分别增长19.6%、23.1%和22.2%。

外资企业增幅高于内资企业。去年9月份,内、外资核心商业企业零售指数同比分别增长21.0%和16.2%,增幅较8月份分别提高了0.4和0.9个百分点;1~9月累计同比分别增长20.6%和19.9%。10月份迎来假期改革后第一个黄金周,核心商业企业零售额增长幅度将有所提高。

(二)“十一”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4200亿元

去年“十一”黄金周恰逢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和企业精心筹备,全国商品市场供应充足,销售旺盛,秩序井然,价格平稳。据商务部监测,9月29日至10月5日,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0多亿元,比上年“十一”黄金周增长21%,增幅提高5个百分点。一是准备充分,市场秩序井然,商品供应充足。二是客流量大,商家促销有力,销售大幅增加。三是金银珠宝、家电、体育用品畅销,文化消费受热捧。四是餐饮市场火爆,婚宴、特色宴唱主角。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各地结婚喜宴多,特色餐饮旺,餐饮市场呈现难得一见的火爆场面。据监测,陕西、四川、青岛、吉林重点餐饮企业营业额较上年“十一”黄金周分别增长30%、25%、24.9%和19.7%.上海市共有2.5万对新人在“十一”期间举办婚礼,各类餐饮企业接待婚宴约30万桌,由于市内婚宴成本较高,许多新人把婚宴搬到郊区或临近省市,带动了当地的婚宴市场。吉林长春有6000对新人举行婚礼,比上年“十一”增长近一倍,一些酒店推出自助式婚宴,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浪费,受到市民青睐。陕西西安饭庄接待各类包饭4800余桌,营业收入比上年“十一”增长58%,西京国际饭店接待婚宴150余桌,比上年“十一”增长36%。修缮后的北京前门大街迎来第一个“十一”黄金周,在全聚德、都一处、月盛斋等老字号餐饮店前,等候的游客排起了长队,一些老字号的营业收入比上年“十一”增长一倍以上。重庆陶然居、秦妈火锅、顺风123等特色餐饮店餐餐爆满,营业额普遍比上年“十一”黄金周增长一成以上。青岛登州路、云霄路等特色餐饮街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光顾,餐饮营业额比平日增长30%以上。

(三)零售业三季度业绩增长四成

截至去年10月29日,有两市45家零售类上市公司公布三季报。零售业公司业绩依然保持稳定增长,45家公司去年1~9月共实现净利润29.98亿元,同比增长约41%。不过,在经济下滑、收入减少的预期下,零售业的高景气或难持续,业绩前景不甚乐观。业内人士表示,相比上半年受关注的CPI上涨,经济下滑以及收入减少的预期, 显然将给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而受预期通胀率下降的影响,名义零售额增幅可能出现更大程度的下降。此外,零售商加大日常生活必需品类占比的应对措施, 还将影响企业的毛利率水平。

根据WIND统计,45家公司去年前三季度共实现营业总收入923.75亿元,同比增长23.07%;营业成本为734.66亿元,同比增长21.69%;实现净利润29.98亿元,同比增长40.91%。不过,去年第三季度零售业的营业总收入约为284.90亿元,同比增长约18%;实现净利润7.07亿元,同比增长近17%。可以看出,零售业第三季度的业绩增幅已放慢。

此外,零售业从2008年起开始施行25%的所得税率,也成为推动行业业绩提升的重要动力之一。此前,大多数零售业公司所得税率为33%。虽然去年前三季度零售行业业绩仍然增长较多,但在经济下滑、收入减少的预期下,零售业2008年第四季度以及2009年的前景也黯淡起来。

针对此类情况,不少零售商都已开始做出相应调整。相对抗跌的超市企业也有不少开始调整商品结构,由过去重日用品外延消费转向加大日常生活必需品类的占比。尽管如此,分析人士对于零售前景仍不太乐观。有业内人士预计,未来6个月内零售企业受宏观经济回落影响,出现业绩放缓将较为明显;其次,外部资金压力及供应商、房产出租人等经济情况恶化,导致企业外部扩张速度放缓将不可避免。

(四)零售企业加速向二、三线城市渗透

去年7月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朗,但由于消费的抗周期性特征,经济下滑对消费的影响也相对滞后,尤其是二、三线城市。为此,在全球金融海啸的袭击下,这里成为零售企业普遍看好的转移地带。

去年10月26日,家乐福集团在成都宣布将投资5000万元在南充开店。这意味着,家乐福1999年进入四川以后首次将网络布局延伸到除成都以外的四川二线城市。按照家乐福集团全球副总裁白恩杰的说法,未来三年内家乐福希望在四川新增五家以上的门店,而他们将继续保持每年在中国新开20家以上门店的速度。无独有偶,沃尔玛也将眼光盯紧了娄底、芜湖、湛江、茂名、韶关等三线城市。去年沃尔玛在中国开设了30家店铺,其中只有3家位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其余都开在了省会或其他城市。据调查获悉,仅韶关一地,目前就云集了沃尔玛、大润发、屈臣氏、广东益华百货属下乐家超市等中外零售巨头。湛江广百在2007年底租赁期满后停止营业,近日广百股份重新与该业主签约,新项目预计2010年开业。继南京、无锡三家新店大获成功后不久,以平价、时尚著称的国际知名时装零售巨头第7家门店在常州开业。根据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在去年报告中的预测,到2017年,75%的中级市场将出现在中国二、三线城市中。然而,二、三线城市也存在较高风险。“跨国零售巨头在二、三线城市布局,更多出于战略考虑。”家乐福一位人士透露,受通胀影响,一线城市土地、房价越来越高,跨国零售企业为摊薄整体开店成本,于是会在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中均衡布局,以拉低总体成本。基于此,跨国零售企业在二、三线城市布点不可能密集设置,最多开3~5家门店。中国城市差异化较大,这些二、三线城市分布较散,难以在物流、当地供应商方面获取最大资源整合。因此虽然前期开业成本较低,但盈利较难。

相比较来说,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受实力影响,尚难跨区域发展。但他们具有区域性优势,比如苏果、物美、民润在江苏、京津、深圳具有很强的渗透力,而外资需要很大力气才能挤入他们的地盘。这些区域零售企业立足本区,深耕深挖,不断通过规模优势降低成本。如今他们又牵手资本市场,比如广百股份、茂业国际、步步高、江苏时代陆续在内地、香港资本市场上市。可以预见,通过增发公司的股票、再融资、兼并收购等形式,这些区域的零售企业将在二、三线城市中成为中国流通业最核心的力量。

摘要:去年前三季度,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86亿元, 同比增长22.0%, 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后, 实际增长14.1%, 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分地区看, 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165亿元, 增长22.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4721亿元, 增长20.6%。

商业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篇2

2015-2020年中国美体塑身衣市场投资价值预测分析报告专项调查

报告目录

第一章 2014-2014年中国美体塑身衣市场运行环境解析 第一节 2014-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GDP(季度更新)

二、消费价格指数CPI、PPI(按月度更新)

三、全国居民收入情况(季度更新)

四、恩格尔系数(更新)

五、工业发展形势(季度更新)

六、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季度更新)

七、财政收支状况(更新)

八、中国汇率调整(人民币升值)

九、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情况

十、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

十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十二、对外贸易&进出口

十三、中国服装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

第二节 2014-2014年中国美体塑身衣政策环境及影响

一、针织美体塑身衣行业标准

二、中国提高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产品清单

三、美体内衣标准尺寸参考表

四、《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点解读

第三节 2014-2014年中国美体塑身衣社会环境分析

一、居民的消费观念

二、现代人审美观

三、人口环境分析

四、文化环境分析

第二章 2014-2014年中国美体塑身市场运行新形势透析 第一节 2014-2014年中国美体塑身衣运行综述

一、中国美体塑身衣业的模式与变革

二、中国美体塑身衣行业发展面临整合

第二节 2014-2014年中国美体塑身衣市场热点聚焦

一、中国美体塑身衣市场发展特点

二、中国美体塑身衣零售市场分析

三、中国美体塑身衣市场品牌时代将来临

智研咨询——专业市场调研报告网站

四、国内普通美体塑身衣仍是市场主流

五、国内美体塑身衣市场发展空间大

第三节 2014-2014年中国美体塑身衣市场需求分析

一、国内美体塑身衣消费水准上升

二、消费者较青睐纯棉美体塑身衣

三、美体塑身衣品牌化需求不断提升

四、高科技保健美体塑身衣成需求热点

五、中国针织美体塑身衣市场需求上升

六、保暖美体塑身衣各层面消费者的需求分析

第四节 2014-2014年中国美体塑身衣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美体塑身衣行业急需设计人才

二、阻碍美体塑身衣行业发展的因素

三、中小美体塑身衣品牌的发展对策

第三章 2014-2014年中国美体塑身衣细分市场深度剖析 第一节 保暖美体塑身衣

一、中国保暖美体塑身衣产品特点

二、中国的保暖美体塑身衣行业的五大特征

三、中国保暖美体塑身衣市场发展剖析

四、女性美体塑身衣市场区域战略定位

五、中国保暖美体塑身衣业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女性美体塑身衣

一、国内女性美体塑身衣市场透析

二、女性美体塑身衣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三、女性美体塑身衣市场新趋向 第三节 男士美体塑身衣

一、男士美体塑身衣分类

二、男性美体塑身衣市场现状

三、男士美体塑身衣向舒适保健发展

四、中国男性美体塑身衣发展空间大

第四章 2014-2014年中国美体塑身衣进出口贸易数据监测 第一节 2014-2014年美体塑身衣进出口贸易市场动态分析

一、中国美体塑身衣出口美国数据分析

二、中国美体塑身衣受到出口税率影响

三、纺织品配额开放汕头市美体塑身衣出口增长快

四、配额取消洋美体塑身衣进驻中国

第二节 2014-2014年中国女士美体塑身衣进出口数据分析(6208)

一、女士美体塑身衣进出口数量分析

二、女士美体塑身衣进出口金额分析

三、女士美体塑身衣进出口国家及地区分析

第三节 2014-2014年中国男士美体塑身衣进出口数据分析(6207)

一、男士美体塑身衣进出口数量分析

二、男士美体塑身衣进出口金额分析

智研咨询——专业市场调研报告网站

三、男士美体塑身衣进出口国家及地区分析

第五章 2014-2014年中国美体塑身衣区域市场运行分析 第一节 浙江

一、浙江美体塑身衣畅销国外市场

二、义乌成为国内最大的无缝美体塑身衣产地

三、浙江省杭州情趣美体塑身衣市场现状 第二节 温州

一、温州美体塑身衣行业的革命

二、温州共谋美体塑身衣行业新发展

三、温州美体塑身衣市场经营模式分析 第三节 南海盐步

一、盐步美体塑身衣产业概况

二、盐布美体塑身衣发展思路和对策

三、南海美体塑身衣市场的八大症状 第四节 深圳

一、深圳美体塑身衣产业现状

二、深圳美体塑身衣展提升产业发展

三、深圳公明镇将建设美体塑身衣产业基地

四、深圳市美体塑身衣业集聚基地入驻标准

第六章 2014-2014年中国美体塑身衣市场消费调研 第一节 受访者基本情况

一、受访者年龄分布

二、受访者性别占比

三、受访者对自己的身份满意度调研 第二节 美体塑身衣消费者消费行业调研

一、消费者对美体塑身衣关注度调查分析

二、消费者对美体塑身衣品牌认知情况

三、美体塑身衣消费的目的

四、美体塑身衣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1、消费者对美体塑身衣款式的选择

2、消费者对美体塑身衣色彩的选择

3、消费者对美体塑身衣面料的选择

4、消费者对美体塑身衣型号的选择

5、消费者对美体塑身衣价格敏感度研究

五、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

六、美体塑身衣的消费心理及营销措施 第三节 美体塑身衣消费的潜力与趋势

一、美体塑身衣消费的发展潜力分析

二、女性美体塑身衣消费趋势

第七章 2014-2014年中国美体塑身衣产业营销分析 第一节 2014-2014年中国美体塑身衣营销概况

智研咨询——专业市场调研报告网站

一、中国美体塑身衣的营销模式

二、中国美体塑身衣企业已走向营销创新

三、女士美体塑身衣市场营销中的文化魅力

四、美体塑身衣终端营销策略

第二节 美体塑身衣行业销售渠道与趋势

一、国内美体塑身衣销售渠道的构成

1、专买店

2、电视购物

3、批发市场

二、渠道瓶颈——围城之困

三、渠道趋势——整合升级

四、渠道升级——系统推进

第三节 美体塑身衣品牌营销策略

一、中国美体塑身衣品牌的营销模式

二、美体塑身衣企业应抓住品牌营销新时机

三、美体塑身衣品牌国际化营销通道

四、美体塑身衣品牌规划及营销战略

五、美体塑身衣品牌广告营销策略 第四节 品牌美体塑身衣营销策略案例

一、婷美中科暖卡营销策略

二、AB美体塑身衣业营销变迁

三、红豆美体塑身衣营销方式分析

第八章 2014-2014年中国美体塑身衣市场竞争新格局透析 第一节 2014-2014年国内美体塑身衣行业的竞争力

一、新品牌竞争力分析

二、卖场展示至关重要

三、产品附加价值不可缺少(技术工艺)

四、功能性化纤面料市场迅速成长

五、中国美体塑身衣行业需提高竞争力

第二节 2014-2014年中国美体塑身衣品牌竞争分析

一、国内外品牌角逐女性高端美体塑身衣市场

二、保暖美体塑身衣品牌市场竞争激烈

三、提升品牌美体塑身衣竞争力的思路

第三节 2014-2014年国内各地区美体塑身衣行业竞争分析

一、上海美体塑身衣市场竞争激烈

二、重庆保暖美体塑身衣市场竞争激烈

三、大连保暖美体塑身衣市场的考验

第九章 2014-2014年国内外重点美体塑身衣品牌企业动态分析 第一节 国际品牌美体塑身衣企业

一、德国黛安芬

二、日本华歌尔

三、中国香港安莉芳

智研咨询——专业市场调研报告网站

四、中国台湾欧迪芬

五、中国香港拉格薇

第二节 国内胸衣品牌企业

一、爱慕

二、曼妮芬

三、百利安

四、Y8ight内衣

第三节 针织、保暖品牌企业

一、AB公司

二、南极人 三、三枪

四、北极绒

五、古烁

第十章 2014-2014年中国美体塑身衣重点企业竞争性财务指标分析(企业可自选)

第一节 四川浪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二节 上海三枪制衣厂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三节 上海中兴纺织品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四节 红豆集团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智研咨询——专业市场调研报告网站

第五节 婷美集团保健科技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六节 南海区美思美体塑身衣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七节 海南优美美体塑身衣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八节 丽晶维珍妮美体塑身衣(深圳)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九节 龙南县黛丽斯美体塑身衣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十节 浙江娅茜美体塑身衣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第十一节 略„„

智研咨询——专业市场调研报告网站

第十一章 2014-2020年中国美体塑身衣前景展望与趋势预测 第一节 2014-2018年中国美体塑身衣前景展望

一、未来5年我国内衣市场前景广阔

二、架盟中档内衣专卖店前景看好

三、我国美体塑身衣市场空前繁荣,前景广阔 第二节 2014-2018年中国美体塑身衣新趋势探析

一、女性美体塑身衣设计发展趋势

二、针织美体塑身衣的发展趋势

三、保暖美体塑身衣行业发展方向

四、美体塑身衣行业流行趋势

第三节 2014-2018年中国美体塑身衣市场前景预测分析

一、中国美体塑身衣市场供需预测分析

二、中国美体塑身衣进出口贸易预测分析

三、中国美体塑身衣市场盈利预测分析

第十二章 2014-2018年中国美体塑身衣投资分析

第一节 2014-2018年中国美体塑身衣投资机遇及风险分析

一、美体塑身衣加盟投资潜力分析

二、美体塑身衣行业代理商投资风险分析

第二节 2014-2018年中国美体塑身衣细分行业投资情况机会及风险

一、男士美体塑身衣店投资机会与风险

二、女士美体塑身衣专卖店投资机遇分析

三、情趣美体塑身衣投资机会分析

第十三章 2014-2018年中国美体塑身衣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 2014-2018年中国美体塑身衣企业竞胜战略

一、另类竞胜战略

二、出奇竞胜战略

三、终端竞胜战略

四、系统竞胜战略

五、简单竞胜战略

第二节 2014-2018年品牌美体塑身衣市场开拓战略

一、“滚雪球”战略

二、“采蘑菇”战略

三、“保龄球”战略

四、“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五、“撒网开花”战略

一、公司简介

香港拉格薇国际服饰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创新科技为核心,结合以医学及人体工学为基础的国际服饰企业。LAGERV倡导以科技为先导,以设计为后盾,建立了由医学专家、人体工程智研咨询——专业市场调研报告网站

学家、设计师组成的三合一设计开发团队,潜心研究出以健康为依据,以舒适为导向,以美体为根本的内衣系列产品,是现代科技与前沿时尚结合的顶尖领导品牌。

拉格薇是一个优雅、知性、健康而富有社会使命的健康科技形体专家。引导中国女性“健康、优雅、自信”的生活理念,让中国女性把爱护乳房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拉格薇立志成为全球健康科技形体内衣第一品牌,创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百年品牌,成为中国女性最喜爱的高端时尚品牌!

二、品牌文化

愿景:树立美体内衣企业标杆,带动美体产业健康发展 使命:为中国女性乳房健康保驾护航 理念:以内衣为载体传播爱与健康 价值观:忠诚、投入、感恩、创新、宗旨:魅力女人的缔造者 定位:健康科技形体专家

品牌构成:

1、产品:形体梳理瘦身衣、智能经络按摩文胸、女士理疗内裤、暖宫裤、男士保健内裤,以产品承载爱

2、服务:交流互动分享式服务,以内衣为载体,传播内衣知识、乳房保健、形体梳理常识,以服务分享爱。

3、活动:内衣沙龙、形体课程、会员俱乐部、乳房保健讲座,以活动交流爱。

4、公益:“粉红丝带”社区行、“关注健康、关爱美丽”高校巡回讲座,以公益传播爱。

三、品牌创始人介绍:何妙娇女士

香港拉格薇服饰(国际)有限公司 董事长 广州市古烁内衣有限公司 董事长 传奇夫人大赛 副主席

第十七届环球夫人大赛中国总决赛最具魅力夫人 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 常务理事 中国健康美胸第一人 形体管理系统专家

中国高校魅力女性培训导师

中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培训导师中国大学生NLP心理学顾问 粉红丝带积极响应及推动者

智研咨询——专业市场调研报告网站

公司主要产品系列:

一、LAGERV体梳理瘦身衣

二、LAGERV智能经络按摩内衣

三、LAGERV调整形内衣

四、LAGERV女士理疗内裤

五、LAGERV男士保健内裤

广州办事处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南大道南689-709号盈熙商贸中心810-812 全国服务热线:400-886-2738 联系电话:020-39340841 传真:020-39342218 http://

外贸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篇3

一、我国外贸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进出口规模出现萎缩,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2008年前9个月,我国外贸保持平稳增长,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5.2%。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国内经济增长减速,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去年第4季度外贸进出口增长明显萎缩。去年10月份当月进出口增速回落17.6%,11、12月份更是出现多年来首次单月量价齐跌。去年11月进出口总额下降9%,其中出口下降2.2%,进口下降17.9%;12月份进出口跌幅进一步加深到11.1%,其中出口下降2.8%,进口下降21.3%。

2008年全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增幅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比上年回落8.5个百分点;进口11330.8亿美元,增长18.5%,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全年出口、进口值的增长,价格因素是主要拉动力量,实物量的增长幅度较小。全年出口价格总体上涨8.6%,对出口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扣除价格因素后,出口数量增长7.9%,对出口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6%;全年进口价格总体上涨15.8%,对进口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7%,扣除价格因素后,进口数量增长2.4%,对进口值增长的贡献率仅13%。其中,去年12月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下跌10%,已连续四个月大幅回落,为2002年3月以来的最低点,实际进口量下降12.5%;出口价格上涨5.1%,较去年11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为2008年最低,实际出口量下降7.5%。

2008年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进口增速持续高于出口增速,顺差规模明显收窄。去年前三季度累计贸易顺差180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净减少49.2亿美元。随着去年10月份以后外贸进出口遭遇突变,进口增长速度回落明显快于出口,导致外贸顺差由降转增,去年11月份达到历史最高点400.9亿美元,全年贸易顺差295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

(二)一般贸易进口增速提高,顺差减少;加工贸易出现萎缩,进口增速低于出口

2 0 0 8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2352.6亿美元,增长27.6%,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48.2%,所占比重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625.8亿美元,增长22.9%,比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进口5726.8亿美元,增长33.6%,比上年加快4.9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贸易顺差899亿美元,比上年净减少205.7亿美元。

从各月运行情况看,一般贸易出口增速高开低走,说明外需出现极大萎缩,企业通过出口消化过剩产能的途径出现严重阻塞,这势必将加大国内产能过剩压力。从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来看,2008年一般贸易出口价格上涨17.2%,出口数量增长4.8%;一般贸易进口价格上涨26.6%,进口数量增长5.6%。

2 0 0 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0535.9亿美元,增长6.8%,低于总体外贸增速10.9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41.1%,所占比重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751.8亿美元,增长9.3%,比上年回落11.3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47.3%;进口3784亿美元,增长2.7%,低于同期加工贸易出口增速6.6个百分点,占进口总值的33.4%。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296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净增加476.9亿美元。

从各月运行情况看,2008年8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连续77个月保持2位数增长的记录中止,并连续3个月停留在个位数。去年11月份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出现自2002年3月以来的首度同时下降,12月份跌幅进一步加深。其中,出口下降15.7%,进口下降31.3%,分别较去年11月加深4.8个和6.4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新订单大幅下降,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双双出现萎缩,这不但加大了我国承接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的难度,还可能带来大规模的撤资风险。从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来看,加工贸易出口价格上涨5.7%,出口数量增长3.4;加工贸易进口价格上涨11.6%,进口数量则下降8%。

(三)外资企业进出口增长步伐放缓,国有企业增速有所提高

2 0 0 8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105.8亿美元,增长12.4%,比上年回落6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55.1%。其中出口7906.2亿美元,增长13.6%,占出口总值的55.3%;进口6199.6亿美元,增长10.8%,占进口总值的54.7%。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6110.4亿美元,增长23.5%,比上年加快3.7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23.9%。其中出口2572.3亿美元,增长14.4%,占出口总值的18%;进口3538.1亿美元,增长31.1%,占进口总值的31.2%。

此外,集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增长平稳,2008年进出口5400.2亿美元,增长27.3%,比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21.1%。其中,出口3807.0亿美元,增长27.9%;进口1593.2亿美元,增长25.7%。2008年,非国有企业仍然是推动贸易顺差的主要力量,其他企业进出口顺差比上年增加503.9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顺差增加345.5亿美元,而国有企业进出口逆差比上年增加516.7亿美元。

(四)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长放缓,中美贸易增速降至入世以来最低点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占据我国进出口额43%的欧美日三大经济区都不同程度陷入衰退,其进口需求严重萎缩,加上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较大,2008年9月份以来我国对欧盟、美国月出口额持续下降,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也出现全面回落格局,多元化出口对我国出口增速下滑的缓冲空间受到全面挤压。

2008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4255.8亿美元,增长19.5%,比上年回落7.5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其中,我对欧出口2928.8亿美元,增长19.5%,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20.5%;我国自欧进口1327亿美元,增长19.6%;对欧盟贸易顺差160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

美国继续保持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337.4亿美元,增长10.5%,比上年回落4.5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对美国出口2523亿美元,增长8.4%,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17.7%,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对美实现贸易顺差170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

日本仍然处于第三大贸易伙伴的位置。2008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667.8亿美元,增长13%,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我对日本出口1161.3亿美元,增长13.8%;自日本进口1506.5亿美元,增长12.5%,对日本出现贸易逆差34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此外,印度在我国10大贸易伙伴中位列第10位。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值为517.8亿美元,增长34%,比上年大幅回落21.5个百分点。

二、2009年我国外贸发展形势预测

综合来看,2009年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使我国外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出口、进口负增长可能成为常态。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作用的显现,进口可能会逐步回稳,而出口增速的回升更多依赖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的恢复情况。

考虑到2008年最后几个月的基数已经下降,2009年末进出口增幅将逐步回升。预计2009年全年我国出口将下降5%,进口将下降12%,全年实现贸易顺差3600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650亿美元。虽然目前无法计算2009年不变价净出口(含服务贸易)对实际GDP增长的贡献,但是预计2009年我国进出口价格指数增幅将会减小,人民币汇率变动也将可能缩小,同时GDP增速将会有所放缓,这些因素都将促使货物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并对实际G D P增长的贡献加大。同时,预计2009年进口价格指数回落幅度将明显大于出口价格指数,我国贸易条件将继续得到有效改善。2008年7月份以来,随着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我国进口价格开始大幅回落,进口价格指数从2008年8月份122.70回落到12月份的90。同期,尽管我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也在回落,但回落幅度要远远小于进口价格指数的回落。反映在贸易条件上,已从2008年7月89的低点回升到12月份117左右,表明我国贸易条件开始得到显著改善。而2009年我国进出口价格的走势, 将导致我国贸易条件持续改善。

从进口商品价格来看,2009年由于需求大幅萎缩、金融机构资金运用大力去杠杆化等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即使不会继续较大幅度下降,也将难以再现大幅上涨,我国进口整体价格将会大幅回落。从出口商品价格来看,2009年在境外需求将大幅萎缩和我国经济可能较大幅度减速等不利因素制约下,2008年8月份以前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美元价格上涨的不利因素已经或将会大幅转向,这为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下降提供了巨大空间,考虑到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出口退税率提高及人民币汇率变化等因素,预计2009年我国出口商品整体价格水平将会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但会明显弱于进口价格的降幅。

三、对策建议

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将出现下滑,这是全球贸易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后首现负增长格局下的一种必然现象。对此,我们必须客观看待这一下滑现象。在大力扩大内需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大力推动我国外贸的转型,并逐步改变我国外需依存度过高的状态。

(一)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一方面,要有选择地适当上调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对纺织轻工行业的鼓励类产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也要对代表先进生产力与国内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相关产品加以出口退税政策,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渡过难关;增加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此外,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钢材、煤炭和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二)审慎灵活掌握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

无论是从与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的对比、从外汇储备继持续增长的内因来看,还是从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国际影响力、提高人民币强势货币的国际信心的目的来看,以及2009年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很大,来自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要求升值的外在压力来看,2009年,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很大。为此,一方面,要注重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提高汇率的向下浮动空间,以防止发达国家通过汇率转嫁危机,减轻由于汇率风险对出口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短期内出现人民币大幅贬值情况的发展。在当前世界需求出现萎缩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主动挑起货币贬值战争。同时,要密切关注美元兑欧元、日元等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关系的变化调整,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弱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管理,把有效汇率稳定作为汇率政策的目标,合理确定人民币对不同货币的比价关系,完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框架。

(三)合理利用外汇资源,整合国际资源为扩大内需所用

一方面,要择机进口能源、资源类产品。自2008年7月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回落,国际油价已跌至每桶50美元以下,跌幅达到70%左右;铜等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也在大幅下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滑,为我国进口相关资源、能源类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政府应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尽快形成进口方案,以政府采购与企业购买相接合的方式,择机购入石油、有色金属等稀缺物资,大力提高我国能源等战略储备和增加后备来源。

另一方面,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资产价格调整,正好为我国提供了一个整合国际资源的机会。未来我国扩大内需所需要的资源量巨大,必须抓紧机会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转换为战略性资源资产。应通过收购拥有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的国际企业股份甚至获得相对控股权来提高我国资源保障的可靠性,增强我国对重要资源国际定价的话语权,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转换为实物资产,为我国扩大内需提供长期的资源供给保障。

(四)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进一步增加的中外贸易摩擦的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

有关部门应积极主动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为企业做好信息咨询、培训等工作,并应善于采用国际贸易规则保护自己利益,应充分重视和利用复议的权利,即根据WTO原则可以对技术壁垒的不合理内容提出异议,为本国企业出口争取主动便利条件。同时,政府除展开多层次交涉外,还应与中介组织、企业等在信息收集与共享、联合应诉、法律抗辩、公平贸易培训、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建立长效联系机制。而企业自身要尽快熟悉WTO规则和贸易救济调查的相关知识;遭遇贸易摩擦案件时要积极应诉,特别是在应诉时要注意团结作战一致对外;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在研发、生产、营销、会计等方面要规范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良好的外贸经营秩序,遵守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主动抵制低价竞销等扰乱出口经营秩序的行为;逐步增强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及时了解国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竞争力。在出口市场的选择上,实现“产品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尽力减少和分散风险。

(五)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拓宽外汇储备使用渠道

商业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篇4

局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以电作为能源进行加热的热水器通常称为电热水器。是与燃气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相并列的三大热水器之一。电热水器按储水方式可分为即热式和容积式(又称储水式或储热式)、速热式(又称半储水式)三种;容积式是电热水器的主要形式,按安装方式的不同,可进一步区分为立式、横式及落地式,按承压与否,又可区分为简易式(敞开式)和承压式(封闭式),按容积大小又可区分为大容积与小容积式。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电热水器相关概述、中国电热水器市场运行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电热水器市场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电热水器重点区域市场运行形势。随后,报告对中国电热水器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电热水器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电热水器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电热水器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报告目录:

第一章 电热水器行业总体概述

第一节 电热水器概念及发展历程

第二节 电热水器行业特性分析

第三节 电热水器行业周期性分析

第四节 电热水器行业SWOT分析

第五节 电热水器行业产业链及上下游之间关联性分析

第二章 2012年世界电热水器行业市场分析

第一节 2012年世界电热水器行业运行环境分析

一、当前经济环境分析

二、经济政策对产业的影响

第二节 2012年世界电热水器市场竞争现状分析

第三节 2012年世界部分国家电热水器市场分析

一、欧洲地区

二、北美地区

三、亚洲地区

第四节 2013-2017年世界电热水器行业新趋势研究分析

第三章 2012年电热水器行业当前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2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一、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二、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第二节 中国电热水器行业政策法规解读

第三节 中国电热水器行业当前社会环境发展分析

第四章 2012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第一节 2009-2012年电热水器行业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第二节 2012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市场热点分析

第三节 2012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四节 2013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分析

第五章 2010-2012年中国电热水器所属行业监测数据分析

第一节 2010-2012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规模分析

一、企业数量增长分析

二、从业人数增长分析

三、资产规模增长分析

第二节 2012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结构分析

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二、销售收入结构分析

第三节 2010-2012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产值分析

一、产成品增长分析

二、工业销售产值分析

三、出口交货值分析

第四节 2010-2012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成本费用分析

一、销售成本统计

二、费用统计

第五节 2010-2012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一、主要盈利指标分析

二、主要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第六章 2012年中国电热水器市场竞争格局透析

第一节 2012年中国电热水器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 2012年中国电热水器竞争现状分析

一、电热水器价格竞争分析

二、电热水器品牌竞争分析

第三节 2012年中国电热水器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一、电热水器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电热水器区域集中度分析电话:400-600-8596 010-60343812

第四节 2013-2017年中国电热水器企业提升竞争力策略分析

第七章 2012年电热水器行业重点企业调研分析

第一节 企业1

一、企业简介分析

二、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二节 企业2

一、企业简介分析

二、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三节 企业3

一、企业简介分析

二、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四节 企业4

一、企业简介分析

二、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五节 企业5

一、企业简介分析

二、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六节 企业6

一、企业简介分析

二、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七节 企业7

一、企业简介分析

二、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八节 企业8

一、企业简介分析

二、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八章 2013-2017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市场盈利预测与投资潜力分析

第一节 2013-2017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第二节 2013-2017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节 2013-2017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盈利水平分析

第四节 2013-2017年中国电热水器投资机会分析

一、行业吸引力分析

二、行业区域投资潜力分析

第九章 2013-2017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前景展望及对策分析

第一节 2013-2017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一、电热水器行业市场蕴藏的商机探讨

二、“十二五”规划对电热水器行业影响研究

第二节 2013-2017年中国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把握国家投资的契机

二、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施

三、市场重点客户战略实施

第十章 2013-2017年中国电热水器产业未来发展预测及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 2013年电热水器行业存在的其他障碍分析

第二节 2013-2017年中国电热水器行业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第三节 2013-2017年中国电热水器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政策风险

二、同行业风险

三、市场风险

四、财务风险

五、经营管理风险

六、其他风险分析

第四节 2013-2017年当前经济不景气环境下电热水器企业防范措施研究分析 图表目录:

图表: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全国粮食产量及其增速

图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月度同比)(%)

图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月度同比)(%)

图表: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图表: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

图表: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情况

图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情况(%)

图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速度(%)

图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速度

图表:人口及其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

图表: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

图表:201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

图表:2013年中国GDP增长预测

图表:国内外知名机构对2013年中国GDP增速预测

软件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篇5

一、软件产业发展概况

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软件产业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市场需求稳步增长,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不断调整,出口迅速增长。

(一)增速保持在高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8年1~9月,我国软件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产业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5764.7亿元,同比增长32.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9.2个百分点,比1~6月高出2.4个百分点。从软件与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对比情况来看,2 0 0 8年1~8月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4880.5亿元,同比增长32.4%,而同期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31586.1亿元,同比增长18.9%,软件业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制造业增长速度13.5个百分点。

(二)行业结构不断调整,软件技术服务化趋势明显

我国软件产业收入构成中,软件产品仍是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去年1~9月共完成收入2548.5亿元,占软件产业总收入的44.2%,增长34.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8.6个百分点。应用类软件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市场逐步细化,新的业务、产品不断推出,使产业链分工更为合理。由于软件即服务(SaaS)模式的兴起,软件技术服务增长迅猛,1~9月累计完成收入1035亿元,同比增长43.4%,增速比全行业高10.6个百分点,所占比重达18%,比上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外包服务收入119亿元,增速达到82.8%。

去年1~9月,全行业完成系统集成收入1166.1亿元,同比增长28.4%;完成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846.3亿元,同比增长25.2%;完成IC设计收入168.9亿元,同比增长22.1%,分别低于软件全行业增速4.4、7.6和10.7个百分点。

(三)出口快速增长,外包服务发展良好

去年1~9月,我国软件出口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5.8%,增幅比收入高23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外包服务出口9.3亿美元,同比增长50.2%,占软件出口的比重为8.9%。数据显示,中国软件离岸外包市场2008年第3季度达到45.3亿元,同比增19.53%,环比上升8.79%。金融危机目前暂未影响中国软件离岸外包。从发包市场来看,日本仍然是最大的发包地,市场份额高达51.6%,较上一季度上升0.5%。而且,日本对华发包量非常稳定。如完全从事对日外包业务的海隆软件,自从上市以来,几乎每个季度的收入都在4000万元左右。欧美发包市场份额为32.1%,较上一季度上升0.7%,成长性仍然非常好。香港方面的发包份额为9.1%,环比微升0.1%。从接包市场来看:国内接包市场前三名是华北、东北和华东,各自比重为35.9%、21.9%、16.6%的市场份额,华北增长势头较好。在华东地区,虽然上海的市场规模增速一般,但江苏、浙江的增长较好,特别是江苏无锡,报告期内,至少有3家大型厂商准备或已经开始在无锡开设产研基地。第4名和第5名分别是华南和西南,特别西南地区增长很好,除了对国内大厂商有吸引力外,还引进了韩资外包企业。

从未来看,金融危机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至于导致中国软件外包行业从此衰落。由于中国公司拿的都是三手,甚至是四手的转包订单,且大部分处于中低端,因此影响会相对小一些。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印度,由于他们规模大,一般都需要上亿美元的订单,而中国公司上百万美元的单子也能做,因此与印度同行相比,中国企业更具灵活性。虽然这是积极的一面,但反过来看,则是由于中国企业的能力不够,无法接到足够大的订单,因此危机来临之后,中国软件外包企业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改变做事的方式。市场调整后,企业也在调整,有些退出,有些兼并收购。

(四)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增长加快

去年1~9月,东部地区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975亿元,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的86.3%, 同比增长32.8%,其中辽宁、广东、北京、江苏、福建等省市增速均超过30%;中部地区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341.7亿元,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5.9%,同比增长29.4%,低于东部地区增速3.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48亿元,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7.8%,同比增长36.1%,增速比1~6月快了8个百分点,其中四川、重庆和贵州的增速均超过40%。

(五)软件业将成投资热点

从公共软件服务领域的投资情况来看,2008年1~9月,计划总投资232.37亿元,完成投资46.41亿元,新增固定资产20.04亿元,施工项目个数达到109个,新开工项目个数44个,13个项目投产。中国软件业发展的大环境向好,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软件业将成为下一个投资热点。无论是从市场的成长性上看,还是从投资成本上看,现在都是投资中国软件业的最佳时机。2008年被称为是软件业并购年。从2007年10月至2008年几个月内,一股并购狂潮在全球软件企业里掀起。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并购是:去年1月16日,甲骨文以85亿美元收购B E A。《商业周刊》不久前刊发文章称,受经济形势和股市影响,公司价值正在不断缩水,甲骨文和eBay等科技巨头都看准了这一绝好的买进机会,它们已开始并将延续目前的并购热潮。而对大多数目标公司来说,IPO首次公开发行并非理想之选,相比之下,并购交易显得更为有利。近两年来,外资软件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拓展已进入大规模圈地深耕阶段。并购将是国内软件企业防止被国际巨头吞并的策略之一。同时,国产软件企业急需寻求规模升级的途径,并购会逐渐成为软件企业快速成长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软件行业整合度仍偏低,软件行业整合是必然趋势。当前,我国软件产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2007年规模最大的前10家软件企业收入不足100亿美元,相比微软、甲骨文、SAP等跨国公司,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国内趋势来看,并购后将出现两极分化。软件业整体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据统计,2000年至2007年间,中国软件产业以年均逾30%的速度增长。2007年,中国软件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5800亿元,产业规模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份额已由2000年的1.2%提升至8.7%。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就会超过万亿元。

(六)软件企业竞争力不足

国际数据公司指出,超过70%的中国软件企业竞争力不足,软件开发商应将核心竞争力锁定为对行业客户业务的理解和快速交付上,而非技术架构问题的解决。在技术开放的今天,当把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时,技术本身已无法让软件开发商产生差异。因为,客户需要的是解决方案。只有那些对客户业务有着精深理解,并能基于此理解对客户业务进行抽象、建模、软件化的开发商,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中国软件商普遍面临着三大挑战:开发成本不可控;人员流失造成的不稳定性;企业资源结构多向技术层面偏颇。这些挑战日益成为中国软件商赢得市场和获得利润的最大风险和破坏因素。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国家软件产业需要准确定位,立足国内巨大的行业发展内需市场。从软件企业竞争力发展来看,软件开发商需要研究那些卓越的软件公司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战略重点,不断发展市场、管理、运营能力,通过技术平台强化技术竞争力,最大限度整合产业资源,这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二、软件相关领域热点

(一)去年3季度我国手机游戏市场达3.2亿元

2 0 0 8年第3季度,中国J A V A/B R E W手机游戏市场总体市场规模达到3.2亿元人民币。中国移动JAVA市场规模突破2个亿,达2.18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1 5.8 6%。其中去年7~8月JAVA收入仍保持稳定增长状态,但由于9月1日中国移动游戏平台开始屏蔽了游戏频道和百宝箱中超过数量限制的单机游戏,游戏平台的产品数量减少了2/3,数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手机游戏企业的收入,但预计去年11月收入将会回升。中国联通本季度收入规模突破1亿元,达到1.02亿元,环比增长3.74%。BREW平台收入一直保持缓慢但稳定增长速度,这主要是由于用户增长速度缓慢。用户增长缓慢主要归于运营商及SP对于平台和产品的推广力度不足,以及对于后期的客户服务不够重视。而中国联通基于BREW平台与SP的结算周期达5个月之久,这将关系到部分收入现金流不足的厂商的后期产品研发投入,打击SP的积极性,但易观认为重组后,联通对于BREW平台的建设将有所调整。

(二)去年3季度互联网经济规模环比增速下降

受全球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中国网络经济增速放缓,去年第三季度市场规模为146.3亿元,同比增长52.2%,环比增长9.8%,环比增速出现回落。尽管当前全球以及中国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但中国庞大的网民用户是互联网经济的最大保障,在去年四季度,网络经济整体发展趋势,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

1.电子商务增长率不到1%。

分行业数据显示,去年三季度,网络广告和网络游戏依然是网络经济营收的主要来源,两者占比为72.7%。其中网络游戏增长稳定,市场份额为37.4%,虽略有下降但依然占据首位;受奥运因素的显著拉动,三季度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51.6亿元,市场份额增至35.3%;旅行预订、网络招聘的市场份额均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世界经济低迷造成外部需求减少,对中国外贸类实体企业产生实质性影响,去年三季度中国B2B电子商务首次出现了接近零的增长率。企业间贸易大幅降低,B2B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为14.6亿元,同比增长率仅为0.7%。同时,大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裁员、紧缩成为“过冬”第一举措,进而影响网络招聘市场同比增速放缓至4.1%。此外,企业付费业务的市场规模也由此缩水。受B2B电子商务和网络招聘拖累,企业付费的同比增速大幅下挫,由二季度的22.1%下降至10.0%。不过,尽管经济环境影响企业营销投放收缩,但由于奥运期间品牌广告主加大投放力度,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同比增长率达到12.9%,为各行业中最高。北京奥运会对互联网经济的负面作用,也首次显现出来。由于奥运期间加强了安全保障,物流、客流受到较大限制,导致网络购物增速放缓;旅行预订市场则在客流受限、出行意愿降低的合力影响下,市场规模为7.12亿元,同比增幅仅为1.3%。

2.机遇大于挑战。

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尚未显现,在此大环境下,加之中国网民总数突破2.5亿,庞大活跃用户规模成为中国互联网经济继续发展的最大保障。在机遇大于挑战的前提下,未来正是中国互联网释放“耐力”的时候。展望各项互联网业务在四季度的走势,网络广告和网络游戏行业所受影响不大,但B2B电子商务发展前景不确定性突出,受到的负面影响可能是长期的。同时,经济环境低迷降低民众出行意愿,旅行预订市场受负面影响较大。在此大环境下,现金流的好坏成为企业能否熬过冬天的核心因素,资本准备不足、运营投入较大的部分视频分享类网站,以及营收能力较差的中小SNS网站(社区网站)将面临较大生存压力,而那些运营成本低、现金流充足、营收能力较强的行业和企业将获得较好发展机会,甚至可以抓住并购的机遇。

(三)中国信息安全策略和管理仍然滞后

普华永道2008年进行的第六次年度全球信息安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亚洲公司在加强信息安全方面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这项调查由普华永道与CIO杂志、CSO杂志在全世界范围内共同开展,是同类调查中规模最大的。超过119个国家,来自各个行业的7000位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就保护公司信息资产所面临的挑战接受了调查。

调查显示,得益于印度公司普遍发展,亚洲企业在建立领先的信息安全实践中,已与北美公司处于同一水平,在某些方面甚至有所超越。尽管中国在提供信息安全和隐私的保障方面略显落后,但是去年的调查显示中国公司已经在改善信息安全机制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虽然中国在运用安全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在信息安全战略和管理方面仍显得滞后。68%的中国受访者安装了应用防火墙(全球平均值为67%);59%部署了互联网服务安全保护措施(全球平均值是58%)。然而从安全战略和管理方面来看,仅有34%的受访者为部署信息技术架构建立了标准和流程(全球平均值是51%);仅有33%的受访者建立了业务持续经营计划或灾难恢复计划(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5%)。中国企业应该以此为契机,紧密结合正确的安全策略、人员布置和有效的管理流程,使现有的信息安全技术为企业提供最大效益。去年,来自众多不同行业和市场、国家和地区、业务模型和公司规模的受访者都反映在实施新的安全技术方面有两位数的增长。总的来说,74%的受访者认为在未来的12个月信息安全支出将会增长或者保持现有水平。尽管企业在安全技术上持续投入大量经费,比如入侵检测软件、加密技术和身份识别管理,然而他们在正确统一一些关键因素方面仍存在问题。许多企业在采用的安全技术工具和安全流程、员工意识及教育机制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些不协调,从而无法从他们的安全投资中得到应有的价值回报。

根据此项调查,现在更多的企业会对数据库(55%)、笔记本电脑(50%)、备份磁带(47%)以及其它介质进行加密。59%的受访者说,他们实施了入侵检测软件(2008年为62%,而2007年为5 2%),安装了保护应用系统的防火墙(2008年为67%,而2007年为62%),为淘汰的计算机硬件建立处置流程(2008年为67%,2007年为58%)。然而问题在于信息安全支出仍然主要来自于I T部门(57%),其次为公司安全部门和其它职能部门,比如市场部门、人力资源和法律部门。这表明,安全技术得到了相对较多的关注,而公司层面的信息安全流程和人员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似乎有些被忽略。尽管企业的信息安全成熟度显著提高,但报告指出非常高比例的受访者“不知道什么是他们应该知道的事情”。许多受访者不能回答有关他们公司关键信息资产风险的基本问题。35%的受访者不能确定在过去的12个月中公司发生了多少次安全事件。

中国的受访者在回答“不知道什么是他们应该知道的事情”问题上,相对于北美和欧洲显示出一个较低的比例。然而,当被问到过去12个月中实际的安全事件数量、类型以及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时,却显示出相对高得多的数字。平均起来,每个中国受访者汇报了285例安全事件,而全球平均是28例,亚洲是45例。从这些安全事件的结果看,中国受访者报告了每年大约98万美元的财务损失,而亚洲国家大约为75万美元,印度大约为30.8万美元。此外,42%的中国受访者经历了应用软件、系统和网络安全事件,而全球平均分为17%,15%和20%。最近,一些重大数据安全违规现象和法规的回应再一次强调了信息安全和数据管理问题的重要性。此次调查结果清晰地指明,信息安全和数据管理不仅是具备一个安全治理框架和技术支持这么简单,而是需要三个关键要素(人员、流程、技术)紧密结合,贯彻于整个公司来发挥效应。

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篇6

一、纺织业运行情况

(一)行业规模

2008年1~8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105.29亿元,同比增长16.3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44个百分点。去年8月末,我国纺织业资产总计为14514.78亿元,同比增长12.24%,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03个百分点;企业数为28771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122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612.20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11%。

(二)资本/劳动密集度

2008年8月末,我国纺织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为21.41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22万元/人;人均资产总额为23.71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91万元/人;单位产品销售收入为4555.03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32.74万元/单位;单位资产总额为5044.93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16.29万元/单位。

(三)产销情况

2008年1~8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13699.94亿元,同比增长16.6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30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556.45亿元,同比减少4.44%;产销率为4.06%,与上年同期的97.41%相比有很大差距。8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1300.14亿元,同比增长15.5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88个百分点。

(四)成本费用结构

2008年1~8月,我国纺织业累计成本费用总额为12611.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847.59亿元。其中,累计产品销售成本为11736.26亿元,同比增长16.17%,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20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93.06%,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93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为324.69亿元,同比增长17.90%,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50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2.57%,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1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为362.00亿元,同比增长12.8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39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为188.7亿元,同比增长23.04%,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3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1.50%,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0.07个百分点。

(五)盈利情况

2008年1~8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利润总额为468.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2.74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79.66亿元,同比增长49.55%,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0.31个百分点。8月末,我国纺织业亏损面为19.67%,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74个百分点;亏损深度为17.01%,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02个百分点。

(六)行业运营绩效

成长能力。2008年1~8月,我国纺织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为16.31%,比上年同期减少了5.4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率为12.69%,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7.86个百分点;资产总额增长率为12.24%,比上年同期减少了3.0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2.99%,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2个百分点。行业成长能力大幅下降。

盈利能力。2008年1~8月,我国纺织业毛利率为10.45%,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36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3.57%,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0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71%,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11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为3.23%,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02个百分点;净资产利润率为8.24%,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04个百分点。行业盈利能力勉强维持一般水平。

偿债能力。2008年1~8月,我国纺织业资产负债率为60.87%,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50个百分点;利息保障倍数为3.48倍,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20倍;产权比为1.56, 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03倍。

经营能力。2008年1~8月,我国纺织业总资产周转率为90.29%,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8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78次,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05次;产成品周转率为9.03次,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17次。2008年1~9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 154.03亿元,同比增长3.5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1.80个百分点,增幅比同期制造业投资总额增速低2 9.9 0个百分点。纺织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3.56%,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2个百分点。

二、行业企业规模结构

(一)产品销售收入

2008年1~8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105.29亿元,同比增长16.3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44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16.00亿元,同比增长9.6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54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6.66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17.67%,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26个百分点;中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836.07亿元,同比增长9.6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98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6.6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29.27%,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0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953.23亿元,同比增长22.9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93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6.62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53.06%,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34个百分点。

(二)利润

2008年1~8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利润总额为468.30亿元,同比增长12.69%,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 7.8 6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101.69亿元,同比减少2.67%,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3.89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5.36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21.72%,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98个百分点;中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116.36亿元,同比增长0.2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4.75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2.43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24.85%,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71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250.25亿元,同比增长28.3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38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5.62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53.44%,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68个百分点。

亏损企业亏损额。2008年1~8月,我国纺织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79.66亿元,同比增长49.5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0.31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8.74亿元,同比增长153.51%,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17.56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03.9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10.97%,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4 7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34.57亿元,同比增长55.69%,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6.41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6.1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43.40%,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5.13个百分点;小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36.35亿元,同比增长31.6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7.07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7.9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45.63%,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60个百分点。

亏损面。2008年1~8月,我国纺织业亏损面为19.67%,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74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亏损面为22.40%,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40个百分点,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74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亏损面为28.86%,比上年同期上升了6.29个百分点,比行业平均水平高9.1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亏损面为18.70%,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29个百分点,比行业平均水平低0.96个百分点。

三、纺织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一)影响纺织行业运行的因素分析

虽然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也开始回落,但纺织企业面临的现状仍然是很严峻的。多重因素导致纺织行业业绩下滑,去年上半年主要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原材料成本的提高。下半年则变成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外需萎缩。实际上我国的纺织企业基本上50%需要靠外需来消化。

美国金融危机成为影响纺织行业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去年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世界金融动荡和全球性经济衰退威胁加剧;国内宏观经济变数增加,政策调整“保增长”成为政府工作重点。在此情况下,我国纺织行业运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国际市场需求严重疲软,出口难度加大;人民币持续升值,压力没有缓解;生产要素和劳动力成本全面上涨;国家从紧货币政策效应显现,融资困扰加剧。这一系列困难使得我国纺织行业盈利能力明显下滑、亏损企业不断增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最大冲击的是我国的出口型工业制造产业。金融危机将造成发达国家居民消费需求疲软,进口商偿付能力下降,用于国际贸易支付的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对出口型行业形成不利因素。在中国的纺织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大大小小上千家纺织企业中,以内销为主的纺织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冲击较大的主要是一些以外销为主的企业。其次,实际上年初的雪灾已经开始影响纺织行业。据在当地调查了解到,规模较小的纺织企业早在油价疯涨的时候就已经倒下了一批,另外有几家比较大的外贸型纺织企业也停了一部分机器。

政府继续提高出口退税率直接带来利润。纺织行业出口的困境已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视,自去年8月1日起,国家将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先提高了两个百分点,去年11月1日,国家再次出台政策,将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4%。根据相关的研究表示,若按照去年行业出口的15%增长率来计算,出口退税率每1%的上调可为纺织行业直接带来13亿美元的利润,此次退税率的调整,可带来约40亿美元的利润。

纺织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一是加强用工科学化。从去年开始我国正式实施新《劳动合同法》,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呈直线上升,用人成本的上升,使纺织企业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无形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年初开始,珠三角地区不少出口制造行业开始裁员降薪,亏损进一步扩大的纺织企业也在所难免。在公司困难的时候,降低成本或许是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其中用工效率最大化是最常用的方法,原来5个人完成的一道工序,现在要求3个人完成,因此对员工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二是内销重点放在中高档市场。虽然政府继续提高出口退税率,不过由于外贸订单减幅很大,因此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企业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现在最主要的还是内需,而现在国内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中高档的客户中。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从中低收入消费者中获取的利润不断减小,而高端产品利润依旧很大。很多纺织品公司正在改变策略,开发中高档消费市场,生产中高档产品。三是采购由粗放到精打细算。纺织企业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原材料的采购,这也是成本控制中的一个环节。在企业有大量的订单的时候,景气的环境让纺织企业对原材料的采购不是十分重视,一般对于原料采购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在成本压力不断增大时,企业也开始精打细算。很多原本从江苏、上海等地采购现在转移到了东北地区。

(二)纺织行业趋势分析

纺织出口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由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金融危机,正向世界其他地区蔓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加深,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也将逐步显现。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放缓趋势更加明显,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以及人民币升值等波动都较大,国际市场需求还难以预测,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将导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从总体看,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具有竞争优势,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趋势对去年后几个月纺织出口将产生较大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步伐将持续放慢,对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市场出口减速趋势难有改变。

要素成本上涨压力依然存在,下游价格难以消化提升。一是原料、能源成本明显上涨。我国棉花、化纤原料进口依存度高达40%~60%。去年1~8月,我国进口化纤原料、棉花单价同比分别上涨了18.8%、19.6%;我国工业品的燃料动力价格上涨12.2%;而同期,我国纺织品的商品零售价格仅仅上涨了0.5%,服装鞋帽类产品甚至下降了1.6%,纺织行业还无法将要素成本的上涨压力传导出去。二是财务成本大幅上升。去年1~8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息支出增长27.5%,超过销售收入增速12个百分点。三是劳动用工成本大幅增加。纺织劳动用工密集,近两年工资涨幅超过15%,广东、江苏、浙江一带达到30%,去年以来纺织用工成本进一步增长。迫于成本压力,不少企业已减少用工,这也是去年以来我国纺织行业用工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酿酒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篇7

一、酿酒行业运行情况

(一)行业规模

受次贷危机与国内经济周期影响,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季放缓。根据统计局数据,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分季度看,去年一季度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9.0%,四季度增长6.8%。尽管如此,国内市场销售增长仍然较快,城乡消费旺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91199亿元,增长21.5%;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5404亿元,增长24.7%。这带动我国酿酒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8年1~11月,我国酿酒行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96.92亿元,同比增长24.58%,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75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酿酒行业资产总计为3283.67亿元,同比增长1 5.0 0%,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82个百分点;企业数为222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48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63.8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00万人。其中:白酒制造业、啤酒制造业、黄酒制造业、葡萄酒制造业以及其他酒制造业企业数分别为1228、589、102、165、136个,占行业比重分别为55.32%、26.53%、4.59%、7.43%、6.13%。白酒制造业、啤酒制造业、黄酒制造业、葡萄酒制造业以及其他酒制造业从业人员年均人数分别为32.79、25.47、2.00、1.99、1.62万人,占行业比重分别为51.35%、39.88%、3.13%、3.12%、2.54%;白酒制造业、啤酒制造业、黄酒制造业、葡萄酒制造业和其他酒制造业人均资产总计分别为45.51、54.53、52.95、95.12、66.61万元/人,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少5.91、多3.11、多1.53、多43.70、多15.19万元/人。白酒制造业、啤酒制造业、黄酒制造业、葡萄酒制造业以及其他酒制造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411.90、1052.60、74.62、183.83、73.96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50.48%、37.63%、2.67%、6.57%、2.64%;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29.94%、16.43%、19.44%、32.88%、37.84%,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5.36、低8.15、低5.14、高8.30、高13.26个百分点。白酒制造业、啤酒制造业、黄酒制造业、葡萄酒制造业以及其他酒制造业资产总计分别为1492.03、1389.08、105.84、189.02、107.70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45.44%、42.30%、3.22%、5.76%、3.28%;资产总计同比增长分别为19.63%、10.42%、3.01%、16.85%、25.84%,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4.63、低4.58、低11.99、高1.85、高10.84个百分点。

(二)产销情况

2008年,经济增长逐季放缓,对酿酒行业产销情况影响较小。与上年同期相比,2008年产销增速仅微幅下滑。去年1~11月,我国酿酒行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2871.37亿元,同比增长23.47%,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49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2797.94亿元,同比增长22.6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14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7.44%,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63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191.01亿元,同比增长21.14%,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9.97个百分点。其中:白酒制造业、啤酒制造业、黄酒制造业、葡萄酒制造业以及其他酒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463.38、1072.24、77.34、172.53、85.88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50.96%、37.34%、2.69%、6.01%、2.99%;累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分别为29.82%、14.01%、27.14%、30.09%、33.17%,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6.35、低9.46、高3.67、高6.62、高9.70个百分点。白酒制造业、啤酒制造业、黄酒制造业、葡萄酒制造业以及其他酒制造业累计工业销售产值分别为1389.94、1084.95、73.83、166.42、82.80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49.68%、38.78%、2.64%、5.95%、2.96%;累计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分别为28.40%、14.37%、25.79%、27.01%、35.14%,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5.80、低8.23、高3.19、高4.41、高12.54个百分点。白酒制造业、啤酒制造业、黄酒制造业、葡萄酒制造业以及其他酒制造业产销率分别为94.98%、101.19%、95.46%、96.46%、96.41%,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低2.46、高3.75、低1.98、低0.98、低1.03个百分点。白酒制造业、啤酒制造业、黄酒制造业、葡萄酒制造业以及其他酒制造业产成品资金占用分别为109.35、35.52、22.63、16.94、6.56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57.25%、18.60%、11.85%、8.87%、3.43%;产成品资金占用同比增长分别为31.48%、8.77%、10.15%、16.13%、-2.23%,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10.34、低12.37、低10.99、低5.01、低23.37个百分点。

(三)盈利情况

受经济增长放缓、成本上涨影响,2008年酿酒行业利润增速大幅下滑,行业亏损额增速加快。去年1~11月,我国酿酒行业累计利润总额为275.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7.66亿元,增速为26.49%,比上年同期67.28%的增幅下降了40.7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26.07亿元,同比增长6.74%,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19个百分点。

去年11月末,我国酿酒行业亏损面为16.17%,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30个百分点;亏损深度为9.47%,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50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白酒制造业、啤酒制造业、黄酒制造业、葡萄酒制造业以及其他酒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分别为186.43、55.01、6.20、22.63、5.08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67.70%、19.98%、2.25%、8.22%、1.84%。白酒制造业、啤酒制造业、黄酒制造业、葡萄酒制造业以及其他酒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分别为4.4 0、20.20、0.08、1.34、0.05亿元,占行业比重分别为16.88%、77.48%、0.31%、5.14%、0.19%;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同比增长分别为49.72%、12.44%、22.66%、-60.84%、69.80%,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高42.98、高5.70、高15.92、低67.58、高63.06个百分点。白酒制造业、啤酒制造业、黄酒制造业、葡萄酒制造业以及其他酒制造业亏损面分别为10.26%、31.92%、12.75%、15.15%、5.15%,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低5.91、高15.75、低3.42、低1.02、低11.02个百分点。白酒制造业、啤酒制造业、黄酒制造业、葡萄酒制造业以及其他酒制造业亏损深度分别为2.36%、36.72%、1.31%、5.93%、0.99%,比行业平均水平分别低7.11、高27.25、低8.16、低3.54、低8.48个百分点。

二、主要产品生产情况

2008年10~12月份,各类酒的产量情况,是逐月恶化,表现在为增速逐月下滑,或者下滑幅度逐渐加大。随着我国失业人数的增长以及平均工资水平的下滑,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前景不容乐观,预计2009年酒类产量增速会继续下滑。

(一)白酒

累计生产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累计生产白酒569.34万吨,同比增长15.79%,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41个百分点。

月度生产情况。分月度来看,白酒产量是逐月上涨,但增速下滑幅度是逐月下降:2008年10月,我国生产白酒51.29万吨,同比增长12.9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5.85个百分点;去年11月,我国生产白酒56.17万吨,同比增长16.7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27个百分点;12月,我国生产白酒68.75万吨,同比增长14.2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0个百分点。

(二)啤酒

累计生产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累计生产啤酒4103.09万吨,同比增长5.4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34个百分点。

月度生产情况。2008年10月,我国生产啤酒308.58万吨,同比增长10.27%,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8.47个百分点。去年11月,我国生产啤酒240.43万吨,同比增长6.72%,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22个百分点。12月,我国生产啤酒214.21万吨,同比下降9.1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5.15个百分点。

(三)葡萄酒

累计生产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累计生产葡萄酒698348.12吨,同比增长23.8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3.22个百分点。

月度生产情况。2008年10月,我国生产葡萄酒58459.58吨,同比增长5.8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6.85个百分点。去年11月,我国生产葡萄酒63370.10吨,同比增长-0.29%,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8.42个百分点。12月,我国生产葡萄酒66600.98吨,同比增长-5.4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7.19个百分点。

三、行业热点与政策变化

(一)全国1.41亿亩小麦受旱,夏粮生产遭受严峻考验

国家农业部提供的信息显示,截至2月2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甘肃、陕西等主产省小麦受旱1.41亿亩,比上年同期增加1.32亿亩,这意味着全国已有接近43%的冬小麦遭受旱灾。去年10月下旬以来北方麦区降水明显偏少,旱情持续发展,加之连续出现几次强降温过程,旱冻交加,对小麦安全越冬和正常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冬小麦播种出苗以来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已经3个多月未见有效降水,较常年同期减少7至9成。目前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普遍达到中到重度干旱,部分地区达到特重程度。旱情已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进程,小苗、弱苗、黄苗比例增加。冬春连旱影响更为严重,不仅将造成更大范围的枯苗死苗现象,而且直接影响小麦的返青和起身拔节,进而对夏粮产量造成严重损失。受旱情影响,夏粮生产不容乐观,这可能将推高下半年粮食价格,进而推高下游产业如食品、酿酒等生产成本。

(二)餐饮业启动扩大内需10项行动,重点扶植中小型企业

中国烹饪协会宣布,全行业正式启动扩大内需10项行动,行业协会将争取政策性资金扶持,重点扶植100个中小型餐饮企业健康成长,规范发展。中烹协秘书长冯恩援介绍,行动计划主要包括:通过指导企业调整经营方式,大力开展大众化餐饮服务;加快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和社区早餐服务网点、主食厨房的建设;引导和规范网络订餐;树立农家乐、渔家乐、美食街区等餐饮服务品牌,打造便民、亲民的餐饮行业整体形象;举办美食节、小吃节等节庆活动。为扩大餐饮就业渠道,中烹协还启动在全国餐饮企业200个青年创业见习基地建设项目,为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以及其他社会青年提供餐饮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餐饮业启动扩大内需,将对酒类以及软饮料等行业形成利好,带动销售额持续增长。

(三)为促进酿酒业振兴,白酒消费税可能下调

记者获悉,《轻工业振兴三年规划草案》已经提交工信部,并由国家发改委会同审议后上交国务院,于3月两会前后出台。白酒与酒精行业消费税有望随之降低,该政策出台将对二三线白酒构成利好。

白酒与酒精行业消费税有望随《轻工业振兴三年规划》出台而降低。同时降低的还有化妆品、贵重首饰、手表等商品的消费税。目前白酒消费税达20%。而有媒体此前称,“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根据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要求,现正制订酿酒行业振兴规划。酿酒行业振兴规划主要包括:酿酒行业现状、当前形势、政策措施、规划实施等方面。同时,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充分考虑金融危机给酿酒行业带来的影响,以加强食品安全防范、提升食品安全检测水平、促进节能减排、推广企业品牌为重点,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中轻联提出《2009~2011年酿酒行业振兴规划》。”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次政策主要针对扩大出口和内需出台,不会涉及到白酒税收。“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可能对二三线白酒有一定的利好。但是整个规划的进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目前仅视为建议关注点和交易性机会”。

(四)老白干酒明确否认史玉柱收购传闻

近日以来,“史玉柱准备大举进攻白酒业,旗下巨人投资公司已锁定收购对象为江西四特和衡水老白干”的消息广为流传。“绯闻对象”之一老白干酒发布澄清公告,明确否认了此事。老白干酒表示,经公司自查,并经公司书面函证控股股东河北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有限公司。老白干集团回函明确表示:老白干集团从未与史玉柱进行过任何接触和洽谈,也没有出让集团股份、缩持上市公司股份的意向。此前,四特酒有关负责人强调:“四特酒永远都不会卖。”据悉,巨人投资公关部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巨人投资的主要精力仍集中在保健酒领域,短期内并没有更多的计划。

(五)泸州欲建白酒期货市场

白酒行业经济运行态势 篇8

一、白酒制造业运行情况

(一)行业规模

2008年我国白酒制造业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较上年有所加快。去年1~11月,我国白酒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11.90亿元,同比增长29.94%,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09个百分点。11月末,我国白酒制造业资产总计为1492.03亿元,同比增长19.63%,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5.36个百分点;企业数为122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11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32.7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59万人。

(二)资本/劳动密集度

2008年我国白酒制造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人均资产总额、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单位资产总额较上年有较大的提高。去年11月末,我国白酒制造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为43.06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37万元/人;人均资产总额为45.51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23万元/人;单位产品销售收入为11497.58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739.77万元/单位;单位资产总额为12150.09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21.62万元/单位。

(三)产销情况

2008年我国白酒制造业产销情况良好,产销率总体较高。去年1~11月,我国白酒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1463.38亿元,同比增长29.82%,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1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1389.94亿元,同比增长28.4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95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4.98%,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06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109.35亿元,同比增长31.48%,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 0.4 0个百分点。

(四)成本费用结构

2008年,由于原材料和劳动力等成本不断增加,我国白酒制造业的成本费用有所提高。去年1~11月,我国白酒制造业累计成本费用总额为1150.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83.76亿元。其中,累计产品销售成本为928.70亿元,同比增长33.86%,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12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80.71%,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27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为131.58亿元,同比增长20.3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3.01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11.44%,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0.43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为80.26亿元,同比增长32.71%,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6.14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6.98%,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04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为10.05亿元,同比增长21.29%,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83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0.87%,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12个百分点。

(五)盈利情况

2008年我国白酒制造业实现利润总体向好,亏损情况也不容乐观。去年1~11月,我国白酒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186.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0.15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4.40亿元,同比增长49.72%,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06.15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白酒制造业亏损面为10.26%,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74个百分点;亏损深度为2.36%,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24个百分点。

(六)盈利能力

2008年我国白酒制造业盈利能力总体较好,但毛利率同比下降。去年1~1 1月,我国白酒制造业毛利率为34.22%,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37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13.20%,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6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6.20%,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43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为12.50%,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69个百分点;净资产利润率为2 2.5 7%,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31个百分点。

二、主要产品生产情况

(一)累计生产情况

2008年我国白酒产量保持了较为迅速的增长。去年1~12月,我国累计生产白酒569.34万吨,同比增长15.79%,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4 1个百分点。

(二)月度生产情况

2008年10月,我国生产白酒51.29万吨,同比增长12.9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5.85个百分点。去年11月,我国生产白酒56.17万吨,同比增长16.7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27个百分点。12月,我国生产白酒68.75万吨,同比增长14.2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0个百分点。

三、重点地区行业运行情况

(一)重点地区行业运营状况

产品销售收入。2008年1~11月,我国白酒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11.90亿元,其中,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前5个省(市、区)是四川、山东、贵州、河南、湖北,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524.89、154.86、100.70、87.73、77.99亿元,其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合计占全国的比重为67.01%。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集中度比上年同期(68.71%)下降了1.70个百分点。去年1~11月,我国白酒制造业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9.94%,其中,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较快的是辽宁、云南、江西、福建、湖北等省(市、区),累计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72.98%、58.81%、57.90%、57.64%、56.25%,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04、28.87、27.96、27.70、26.31个百分点。

利润。2008年1~11月,我国白酒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186.43亿元,其中,累计利润总额前5个省(市、区)是四川、贵州、河南、山东、江苏,累计利润总额分别为64.97、62.30、11.76、9.73、7.23亿元,其累计利润总额合计占全国的比重为83.67%。累计利润总额集中度(CR5)比上年同期(82.52%)上升了1.15个百分点。

亏损面。2008年11月末, 我国白酒制造业亏损面为10.26%, 其中, 亏损面较大的有新疆、陕西、青海、甘肃、福建等省 (市、区) , 亏损面分别为50.00%、45.00%、33.33%、30.43%、25.00%, 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74、34.74、23.07、20.17、14.74个百分点。

亏损深度。2008年11月末,我国白酒制造业亏损深度为2.36%,其中,亏损深度较大的有陕西、天津、广西、云南、河北等省(市、区),亏损深度分别为38.12%、24.45%、22.86%、20.52%、18.82%,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76、22.09、20.50、18.16、16.46个百分点。

(二)重点地区产品生产情况

2008年我国白酒累计产量为569.34万吨,其中,累计产量前5个省(市、区)是四川、山东、河南、辽宁、湖北,累计产量分别为111.76、76.55、57.90、43.17、32.39万吨,其累计产量合计占全国白酒总产量的56.52%。2008年,我国白酒累计产量同比增长为15.79%,其中,累计产量同比增长较快的地区是福建、湖北、广西、湖南、海南等省(市、区),累计产量同比增长分别为117.27%、58.85%、57.33%、52.41%、45.10%,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0 1.4 8、43.06、41.54、36.62、29.31个百分点。

四、市场竞争状况

(一)企业规模结构

产品销售收入。2008年1~11月,我国白酒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11.90亿元,同比增长29.94%,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09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73.92亿元,同比增长24.2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84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5.66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47.73%,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0个百分点;中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30.42亿元,同比增长29.11%,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68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0.83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23.40%,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94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07.56亿元,同比增长41.3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65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1.38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28.87%,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04个百分点。

利润。2008年1~11月,我国白酒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186.43亿元,同比增长36.79%,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3.47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1 3 3.7 8亿元,同比增长33.9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40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83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71.76%,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58个百分点;中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25.00亿元,同比增长30.0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5.01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6.77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13.41%,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27.65亿元,同比增长60.8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2.15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4.02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14.83%,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37个百分点。

亏损企业亏损额。2008年1~11月,我国白酒制造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43999.20万元,同比增长49.72%,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06.15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20621.40万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46.87%,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6.87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6 4 2 2.0 0万元,同比增长-34.5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3.93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84.2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14.60%,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84个百分点;小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16955.80万元,同比增长-13.39%,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5.34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63.1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38.54%,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9.03个百分点。

五、白酒制造行业热点

(一)部分酒类生产技术被限制出口

为规范我国技术出口管理,引导企业的技术出口行为,商务部、科技部发布了修订后的《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其中限制出口技术内容包括茅台酒生产工艺等酒类生产技术,于2008年11月1日正式施行。该《目录》是在2001年12月发布的《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的基础上,综合了国务院各部委、各行业协会和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的修订建议,经百余位技术和贸易专家多次评审,并经中国工程院专家审定后确定的。《目录》共列入技术150项,涵盖了农、林、畜牧、渔业、纺织、化学原料及饮料制造业、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等34个行业。其中,禁止出口技术33项,限制出口技术117项。根据《对外贸易法》和《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列入《目录》的禁止类技术不允许出口,限制类技术实行许可证管理。《目录》实施,对规范技术出口管理、引导企业技术出口行为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而饮料生产技术在最新公布的《目录》中被列入限制出口部分,其控制要点包括:非酒精饮料生产技术,酒精饮料生产技术两部分。被限制的酒精饮料生产技术主要包括:运用计算机勾兑调味川酒技术、茅台酒的生产工艺、黄酒生产制曲、酒药生产工艺技术等内容。

(二)浓香型白酒标准化进程加快,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浓香型分会成立

2008年12月26日,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浓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一次委员大会在五粮液集团总部召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四川技术监督局、宜宾市政府、五粮液集团、剑南春集团等相关领导出席了会议。目前,浓香型白酒已成为我国产量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白酒主体酒种。2007年,全国白酒产量达到493.95万千升,其中70%以上为浓香型白酒。在出口方面,浓香型白酒更是独领风骚,仅五粮液集团一家就占整个白酒行业出口量的90%以上。此次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浓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的成立,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订“标准以企业为主导,面向国际竞争”宗旨的成果,是浓香型白酒行业发展的契机。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届浓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由来自五粮液集团、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剑南春集团的25名委员组成,五粮液集团董事长王国春任主任委员,五粮液股份公司总经理陈林任秘书长。秘书处承担单位为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浓香型白酒领域的国家标准制度修订工作。浓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将围绕食品质量安全、产品质量、技术安全、环境友好、工艺规范、健康绿色等目标系统地开展浓香型白酒标准的研究制定,提高产品质量、规范生产过程,起到规范产业行为、促进白酒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作用;同时,提高浓香型白酒标准化水平,加快我国白酒标准国际化进程,进一步促进中国白酒走向国际市场。

(三)《食品安全法草案》出炉

金融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篇9

2007年12月末, 全国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40.34万亿元, 同比增长16.72%, 比上年末低0.2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余额为15.25万亿元, 同比增长21.01%, 比上年末高3.5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 (M0) 余额为3.03万亿元, 同比增长12.05%。

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3303亿元, 同比多投放262亿元。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09%, 比11月份低0.19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低0.16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2.79%, 比11月份低0.1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高0.78个百分点。年末上证指数收于5261.56点, 较年初上涨2545.84点, 涨幅为93.74%。2007年, 股票市场成交量放量增加。全年累计成交460556.2亿元, 为2006年总成交量的5倍。其中, 去年12月份, 股票成交额为29069.92亿元, 同比增长89.63%。

在央行频繁上调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后, 市场资金面目前仍然略显宽裕, 但政策的累计效应将逐步释放, 为防止调控政策的超调现象发生, 今后在紧缩政策上, 央行或许会根据经济变化情况适时作出调整, 密集的紧缩政策或告一段落。

一、2007年四季度货币信贷状况

2007年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大金融调控力度, 维护金融总量平衡。从总体来看, 全年金融运行平稳。

(一) 货币供应量增长适度

2007年12月末, 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40.34万亿元, 同比增长16.72%, 增幅比上月末低1.73个百分点, 比上年末低0.2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余额为15.25万亿元, 同比增长21.01%, 增幅比上月末低0.66个百分点, 比上年末高3.53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 (M0) 余额为3.03万亿元, 同比增长12.05%。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3303亿元, 同比多投放262亿元。

(二)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稳定增长

2007年12月末,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0.11万亿元, 同比增长15.22%。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8.94万亿元, 同比增长16.07%。全年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5.39万亿元, 同比多增4599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1.13万亿元, 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3.45万亿元, 财政存款增加6633亿元。去年12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3864亿元, 同比多增2766亿元。12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599亿美元, 同比下降0.94%。全年外汇各项存款下降15亿美元, 同比多降107亿美元 (上年增加92亿美元) , 其中, 12月份外汇各项存款下降17亿美元, 同比少降7亿美元。

(三)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较多

2007年12月末,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7.77万亿元, 同比增长16.4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17万亿元, 同比增长16.10%, 增幅比上年末高1.03个百分点。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3.63万亿元, 按可比口径同比多增4482亿元。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贷款增加1.18万亿元, 其中, 短期贷款增加3257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8541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2.45万亿元, 其中, 短期贷款增加1.25万亿, 票据融资下降4414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1.65万亿元。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85亿元, 同比少增1720亿元。12月末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为2198亿美元, 同比增长30.19%。全年外汇各项贷款增加511亿美元, 同比多增327亿美元, 其中, 12月份外汇各项贷款增加9亿美元, 同比少增35亿美元。

(四) 银行间市场利率下降

2007年12月份, 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8.59万亿元, 日均成交4088亿元, 日均成交同比增长141.1%, 同比多成交2393亿元。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09%, 比11月份低0.19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低0.16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2.79%, 比11月份低0.1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高0.78个百分点。

(五) 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2007年12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43.32%。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619亿美元, 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12月份外汇储备增加313亿美元, 同比多增38亿美元。12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3046元人民币。

二、2007年四季度金融业经营状况

(一) 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达52.6万亿元

截至2007年四季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525982.5亿元, 总负债为495675.4亿元。同时, 截至去年第四季度末, 中国境内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6.17%, 与第三季度末持平, 但低于第一季度末的6.63%和第二季度末的6.45%。统计显示, 包括工行、农行、中国银行、建行、交行在内的5家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为280070.9亿元,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53.2%, 比上年同期增长15.6%。与此同时, 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发银行、深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总资产72494亿元,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例13.8%, 比上年同期增长33.2%。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33404.8亿元,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例6.4%, 比上年同期增长28.8%。

2007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6.17%, 较上年一季度的12455.7亿元减少了0.46%。其中, 次贷引发的不良贷款比例为全年最低, 为1.06%;可疑类贷款占比2.36%;损失类贷款占比最大, 占到整个贷款比例的2.68%。如果按照机构分类, 2007年第四季度国内5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8.05%, 高于第三季度末的7.83%, 但低于第一季度末的8.20%和第二季度末的8.14%。截至第四季度末, 中国境内全部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为人民币1.27万亿元, 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1万亿元。此同时四季度, 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四类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全年最低, 分别为2.15%、3.04%、3.97%以及0.46%, 而上述四类银行年内不良贷款率的峰值分别为2.78%、4.52%、5.32%以及0.62%。

(二) 保险业资产和保费收入继续增长

全国保险行业2007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7, 035.8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 997.7亿元, 同比增长32.6%;寿险保费收入4, 463.8亿元, 同比增长24.5%。

截至2007年底,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7万亿 (兆) 元, 资金运用收益超过前五年总和, 达到2, 791.7亿元, 投资收益率为历史最好水平。

(三) 券商营业收入主要依靠经纪业务

券商披露的2007年年报显示, 47家券商2007年共实现超过850亿元的证券经纪净收入。与此同时, 国内券商营收主要依靠证券经纪业务的局面仍未改变, 2007年证券公司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中有超过六成都来自证券经纪业务, 接近三成的券商甚至有超过99%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都依赖证券经纪业务。在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证券公司业务结构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 去年国内券商的净资本规模也快速扩张。截至2007年底, 47家券商的净资本金额合计达到1435亿元, 同比增长205%, 净资本金额超过百亿元的券商包括国泰君安、广发证券两家, 另有35家券商截至年末的净资本金额在十亿到百亿元之间, 净资本超过十亿的券商占比达79%, 而2006年底全国净资本金额超过10亿的券商仅有28家, 占比不足三成。2008年拟上市的国泰君安、招商证券、光大证券、东方证券、华泰证券等券商2007年的净利润均超过43亿元, 同比实现超过350%的增幅, 截至2007年末, 上述五家券商的净资本余额超过62亿元。

三、2007年四季度货币政策综述及金融形势展望

(一) 货币政策综述

1. 央行年内第6次上调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去年12月20日公布, 为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1日起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 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7.29%提高到7.47%, 上调0.18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此次调整有利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 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在国内物价水平上涨压力加大、国际环境趋于复杂的背景下, 中国在2007年连续6次加息, 同时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诸如公开市场操作、央行票据等其他调控手段操作力度也空前强大。这些操作虽然对抑制信贷过快增长、吸收市场过剩流动性、减轻通货膨胀压力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国内过剩的流动性、过高的C P I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央行在2008年的操作手段上或许会采取更多的手段, 包括更加灵活的汇率手段, 来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明显通货膨胀的发生。本次加息后负利率的局面有所缓解, 有利于抑制信贷和投资的过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 居民通胀预期创历史最高本次加息也有利于引导公众通胀预期。本次加息一个重要特点是活期存款利率不升反降, 这将有利于改善目前存款利率活期化导致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活期存款主要是用来消费和结算, 降低活期存款利率, 同时提高定期存款利率, 有利于鼓励居民进行定期存款, 使居民能通过存款获得更多的收益, 以增强应对通货膨胀的能力。

2. 央行宣布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4.

5。中国人民银行去年12月8日宣布, 从2007年12月25起, 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 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4.5%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 该标准创20余年历史新高, 将冻结金融机构3942亿元资金。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要求, 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 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央行宣布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本次已是央行年内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使准备金率达到14.5%, 创二十余年的新高。随着央票大规模到期, 以及年底贸易顺差压力, 央行的对冲压力大增, 为缓解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压力, 同时回收过剩流动性, 央行本次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在市场意料之中。

3. 央行再启特种存款。

央行于12月27日再次开办特种存款, 期限为3个月期和1年期, 年利率分别为3.37%和3.99%。开办对象主要是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以外的部分农信社和城商行等金融机构, 采取自愿申报额度的方式。但是, 面对这一意在控制信贷的特殊工具, 多数投资机构表示届时将面临存款准备金上缴, 资金压力并不小, 因此申报意愿较弱。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一样, 特种存款能够起到回笼市场资金的作用, 但是公开市场操作或者定向央票, 只能锁定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的资金, 而特种存款的开办主要针对中小机构, 可以更加平衡地实现流动性的回笼。

(二) 金融形势展望

1. 政策的累计效应将逐步释放。

由于宏观紧缩政策在传导上存在一定的时滞, 在央行频繁上调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后, 市场资金面目前仍然略显宽裕, 但政策的累计效应将逐步释放, 为防止调控政策的超调现象发生, 今后在紧缩政策上央行或许会根据经济变化情况适时作出调整, 密集的紧缩政策或告一段落。从长期来看, 2008年的宏观政策仍是趋紧的, 美国进入降息的周期, 进一步压缩了中国加息的空间, 使央行加息的自由度减少, 因此, 2008年央行在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的同时, 或许会加强汇率的作用。

虽然2007年进行了6次加息, 但是目前的实际利率仍然为负, 利率对市场的调节作用不能完全发挥, 在紧缩货币政策的指导下, 2008年加息几成定局, 但考虑到中美利差的影响, 若美国持续降息, 中国加息的频率和幅度可能不会比2007年大。

2. 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仍会持续。

中国召开的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定调2008年宏观调控方向, 货币政策2008年将以“紧”字为主;举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讨论人民币汇率问题, 美承诺将积极推动对话民用高科技贸易, 双方都进一步扩大了金融等领域的合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中国贸易顺差过大的矛盾, 长远来看有利于人民币走稳;去年11月份各项经济数据显示, 中国通货膨胀压力更大, 而且有向全面通货膨胀扩散的态势;在出口方面, 国家取消了84种粮食出口退税政策, 一方面有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 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贸易顺差,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宣布年内第6次提高存贷款利率, 使中美利差再次缩小, 或会促使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 但为了稳定国内全面通货膨胀的压力及居民空前高涨的通胀预期, 央行在2007年年底再次宣布提高存贷款利率, 此次上调存贷款利率, 也可以为2008年的紧缩政策打下基础。

上一篇:电力系统计算机技术下一篇:建设站段安全管理